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

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

發布時間: 2023-03-10 05:52:32

Ⅰ 青花瓷器鑒定方法和特徵

青花瓷器的鑒定方法和特徵

青花瓷器的鑒定方法和特徵

青花瓷器的鑒定方法和特徵

元青花瓷器和明早期青花瓷器的青花發色,由於其釉料和燒制情況的特殊性,會留下不少特殊的現象,這些特殊的現象有助於幫助我們鑒別早期青花瓷器的真偽,本文從這些青花現象的實際出發,探討並分析了產生這些現象的物理化學機理。

1、蘇料青花的「暈散」特徵

早期青花瓷器,因為都採用含鈷的高鐵低錳的蘇麻離青料,所以,都會有蘇麻離青料形成的基本特徵,而「暈散」就是蘇麻離青料在瓷器上形成的最基本特徵,可以這樣說,採用蘇麻離青鈷料,就一定有「暈散」現象。同時,蘇料在青花瓷器上形成的其他特徵,許多都和「暈散」的存在有關。所以,「暈散」現象,好比一把鑰匙,是打開早期青花瓷器真偽鑒定大門的鑰匙。

什麼是「暈散」?它在瓷器上以什麼基本的外觀形象出現?

所謂「暈散」,就是凝聚的青花鈷料燒制後在釉下產生的一種青色發散現象。

「暈散」的基本情況如圖1-1所示,

    圖1-1

這是一件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元青花雲龍紋梅瓶上的紋飾,其「暈散」現象清晰可見;類似的情況在明早期的瓷器上也經常出現,如圖1-2上海博物館所藏的永樂景德鎮窯青花花卉紋碗上的暈散現象。

圖1-2

用通俗的語言來表述:「暈散」就像一點藍墨水滴在宣紙上所產生的藍色逐漸化開的形狀。

和暈散這種特徵相關聯的就是隨之而來的點暈、黑斑、串珠狀凝聚、鐵斑和錫光等蘇麻離青鈷料所產生的一系列特殊現象。

「暈散」因其色塊形狀的不同而分成圓狀暈散(圖1-3伊朗元青花鳳翅上的圓狀暈散)、條狀暈散(圖1-4伊朗元青花鳳鳥類翅上的條狀暈散)和塊狀暈散(圖1-5南京博物院永樂一束蓮紋盤盤心花上的塊狀暈散)。當然,這些暈散的不同形狀自身也不是千篇一律的,並且,它們之間可能也存在相互關聯和不同變化。

圖1-3伊朗元青花鳳翅上的暈散是運筆過重形成的圓狀暈散

圖1-4伊朗元青花鳳鳥類翅上的暈散是運筆來回形成的條狀暈散

圖示1-5南京博物院永樂一束蓮紋盤盤心花上的暈散是運筆重疊形成的塊狀暈散

產生「暈散」的表面原因有兩個,一是和蘇麻離青料的陶冶精度有關,二是和蘇麻離青料青花紋飾的畫意有關。

蘇麻離青料在使用前,如果陶冶不精,其顆粒大小很不均勻,粗的粗,細的細,當畫工用筆蘸著蘇麻離青青花鈷料在瓷器坯體上作畫時,其中粗大的蘇麻離青青花鈷料,就會阻滯在紋飾內,形成點狀、條狀或塊狀凝聚,燒制後就形成「暈散」現象。

仔細觀察上述三圖中不同形狀的暈散,還應該可以清楚地看出,「暈散」的形成,不僅和蘇料的陶冶精度有關,也和蘇料青花在紋飾中的畫意有關。因為,畫工用筆的輕重,會在青花色澤上留下明顯的痕跡。

當蘸著蘇料的畫筆在瓷坯上運筆行走時,凡發生用筆過重、用筆停頓、用筆來回和用筆重疊的現象,都會在這些地方留下重復的青花鈷料,也就是出現青花色料的凝聚,這些凝聚的青花鈷料在燒制過程中,也都會產生暈散現象。

圖1-3伊朗元青花鳳翅上的暈散是運筆過重形成的圓狀暈散

圖1-4伊朗元青花鳳鳥類翅上的暈散是運筆來回形成的條狀暈散

圖示1-5南京博物院永樂一束蓮紋盤盤心花上的暈散是運筆重疊形成的塊狀暈散。運筆方式雖然不同,但造成青花色料的凝聚卻是相同的。

元和明早期不同時期的青花瓷器,其青花暈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一般說來,永樂和宣德時期的青花發色,「暈散」現象最為突出,不過,由於明代蘇料的淘治程度大大好於元代,蘇料的某些特徵比如「串珠」現象就不如元青花那樣顯著。

英國的哈里·迦納先生在分析「大維德青花瓶製造之時和宣德帝掌權之前的百年間,青花瓷器之間繪畫風格的變化」時說:「鈷料較濃處青花呈一種淡黑色。淡黑料色透入釉骨,產生了一種『暈散』的效果。有時,人們會發現在紋飾輪廓線凹下地方常常出現黑斑點。釉掛得很厚,呈淺藍色,瓷器表面有輕微的凹凸不平,質地如同桔皮一般。」

這位英國作者把「暈散」在瓷器上出現的區域、暈散的顏色,以及暈散和黑斑、下凹的關系,作了比較明確的描述,這對我們理解「暈散」這個特徵有所幫助。同時他還對暈散瓷器的大致年代作了一番描述,即元和明宣德間。

難能可貴的是,他還對後世仿品中的「暈散」現象作了分析,他認為:「早期的青花瓷器,特別是十五世紀的青花瓷器在十八世紀被大量仿造,那時甚至嘗試摹仿諸如『暈散』效果等本屬於技術上的缺陷,青花的不同呈色以及紋樣輪廓邊緣上的斑點亦被摹仿。真有幾件如此的標明萬曆時期的仿造品,但很少有贗品能騙人眼目。真正的『暈散』效果甚難獲得,斑點是故意地渲染,而並非象早期那樣偶爾得之。」他的這段描述,對於理解暈散現象的真偽應該有所幫助。

總的來說,哈里·迦納先生對暈散的說法大致不錯。不過,並不是所有這段時期的青花瓷器都有「暈散」,關鍵還是要看它使用的什麼青花料。

我們再來看看我國的學者對「暈散」特徵的描述。

耿寶昌先生認為,永樂瓷器「在線條的紋理中常有鈷鐵的結晶斑點,呈星狀點滴暈散」。

馬希桂先生認為:「青花色澤濃重艷麗,有暈散現象,釉面有鐵銹斑式黑色斑點,濃處用手撫摸時,給人以高低不平之感,這就是使用蘇泥渤青料所特有的呈色效果,形成了元青花瓷獨特的風格。」

王莉英先生在論述洪武青花瓷器時認為:「用小筆飽蘸或濃或淡的『蘇麻離青』料水,線描搨染出紋樣,深淺藍色相間,勻挺的線條上時有黑藍色暈散點,別有韻味。」

故宮博物院的馮小琦先生認為:「永樂時期青花瓷器大多使用進口青料『蘇麻離青』,青花呈色濃艷,釉面紋飾有自然形成的結晶斑點,並有錫光,所繪紋飾有暈散現象。」

我國學者對蘇料青花鈷料形成的暈散現象,大多到此為至,僅涉及暈散的表面呈色特徵和暈散的點狀現象,而沒有更多的涉及形成機理的論述,這可能和這些學者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結構有關。

但是,他們也都把暈散和蘇料青花的其他特徵和暈散放在一起討論,比如,黑斑、鐵銹和凹凸不平等,說明這些學者已經敏感地覺察到這些特徵之間的內在聯系。

在了解了中外學者對「暈散」現象的基本描述後,我們再來觀察元和明早期青花瓷器,從第一性的實物結合第二性的觀點展開討論。

元代的青花瓷器,有的「暈散」現象特別突出

如圖1-6所示的伊朗國家博物館所藏的元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有的「暈散」現象並不顯著,如圖1-7所示的江西省博物館所藏的元青花龍紋玉壺春瓶。

如圖1-6所示的伊朗國家博物館所藏的元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

如圖1-7所示的江西省博物館所藏的元青花龍紋玉壺春瓶

這種不同的暈散現象,可能和蘇料配比使用的情況有關,也就是說,元代陶工在用蘇料配製青花鈷料時,會視這種青花色料貨源的情況而決定蘇料加入的數量。不同量的蘇料配製出的青花鈷料,其燒制後的青花發色會有不同的「暈散」現象。

哈里·迦納先生斷言,「早期的青花瓷器,青花稍帶點黑色,藍里有黑色斑點,線條有暈散現象,通常罩以很厚的淺青色釉。」從我們介紹的元青花瓷器看,並不都是如此,這可能和哈里·迦納先生收集資料有限有關。

明洪武時期的青花瓷器的發色如圖1-8所示。

從圖上可以看出,洪武青花瓷器的「暈散」介於元青花瓷器兩種不同程度的「暈散」之間。有一部分元青花研究者認為,洪武時期,青花瓷器的發色和元代的青花瓷器截然不同,其實,這是誤解。

只要讀過耿寶昌先生的《明清瓷器鑒定》一書,就可以知道,該書的第一章,討論的就是明洪武瓷器對元瓷的繼承問題;同時,只要到過景德鎮考古研究所的學者,也一定知道,出土的明洪武青花瓷器,無論從器型、紋飾和青花的發色上,都可以看出和元青花瓷器的承繼關系。

永樂和宣德兩朝的青花瓷器都有濃郁的暈散現象,過去常有永、宣不分的說法。圖1-9明宣德青花花卉紋高足碗和圖1-10永樂景德鎮窯青花花卉紋碗,其青花的發色和暈散現象,的確十分相似,而這兩件藏品對於認識蘇料所產生的暈散現象,應該有很大的幫助。

圖1-9明宣德青花花卉紋高足碗

圖1-10永樂景德鎮窯青花花卉紋碗

蘇麻離青料產生這種青花暈散現象的機理又是什麼呢?

從圖1-1至圖1-10可以看到,凡是有「暈散」現象的青花瓷器,其暈散處都是青料凝聚之處,也就是說,青花色澤的濃度取決於繪彩時色料聚集的程度,青花色料聚集越密,青花發色就越濃,這個表面現象的實質是呈色劑中集聚了較多三氧化二鐵、氧化鈷等強呈色材料。在這些呈色劑的綜合作用下,青花燒制後的發色呈現從藍、褐和黑的趨勢排列,這個現象和呈色劑的含量成正比。

表面的物理現象告訴我們,只有在高聚集區的色料燒出的青花才會出現暈散現象。而青花色彩暈散的物化原因卻是和三個因素有關:一是色料本身SiO2、Al2O3含量很低,甚至沒有;二是由於釉是高鈣釉,高溫下粘度小,粘度隨溫度的變化大,釉本身容易流散,所也增加色彩暈散的效果;三是窯爐的燒制溫度,過燒會因為色料在釉中的大量擴散形成暈散現象。

眾所周知,陶瓷表面的釉為玻璃態物質,而玻璃態物質在相變時,即由固態轉變為液態時,並沒有固定的溫度點,而是在一定的溫度范圍內進行的。因為沒有臨界點,所以,釉從開始熔化到完全熔融,再到發生流釉,到釉的流淌,是在一個溫度不斷升高的過程中進行的。

如果色料中SiO2、Al2O3含量高,則色料的熔融溫度就高,在釉熔融和流淌時,色料還不呈液相,所以暈散現象就不會或很少發生,反之,則暈散現象就容易發生;釉中的CaO是熔化劑,因為元和明早期所用的青花器都是高鈣釉,含較多的CaO,氧化鈣不僅可以降低青花料的熔融溫度,也能降低釉的粘度,使釉容易流散,從而增加色彩的暈散;而較高的燒窯溫度,在色料和釉料組成相等的條件下,就能使釉的流淌更為便捷,從而帶動色彩的擴散,形成暈散現象。由此可見,窯溫太高而產生的過燒會使青花色料在釉中的大量擴散形成暈散現象,如果個別區域青花色料堆積過多,更會形成褐色或黑色斑點,即產生與暈散相關的蘇來麻尼的其他特徵:黑斑、鐵斑等等。從以上所說的元青花瓷器產生的暈散現象的物化機理,讀者也可以觸類旁通地理解元青花瓷器的呈色機理。元代青花瓷的色彩有三種情況:多數是青翠沉著為正燒產品;二是靛青泛紫揚艷,為過燒所致;三是青藍偏灰,多是欠燒而成; 在還原焰中在Fe 濃度不太高的情況下,使釉色著成綠色,如果局部聚集濃度高了則會變成褐色甚至呈黑色,即形成Fe (二價鐵離子)的著色和 Fe(二價鐵離子)、Fe(三價鐵離子)的復合著色; 正燒時主要是CoO的著色一般翠青色,欠燒時由於鈷料未在釉中散開和溶解在釉中的量少故呈現帶灰的青藍色;

從表面的物理現象,到形成暈散的物化機理,都說明,元和明早期青花瓷器的「暈散」特徵,決定於色料和釉料的化學組成、集聚程度,決定於氧化鈣熔劑的含量,決定於窯爐的燒制溫度。

不過,升溫速度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既然玻璃態物質的熔融和流淌不在一個固定的臨界點上,那麼,升溫太快,熔融時還未使色料有足夠的時間擴散,即還來不及發生暈散,燒窯溫度就到達最高點而開始保溫,將使暈散現象被中止;只有在合適的升溫速度下,給熔融和流淌留有足夠的時間,青花料才能充分擴散從而形成暈散。

Ⅱ 元代的青花瓷器有哪些特色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1279年統一全國。元代瓷器明顯具有草原民族的獨特風格,在瓷器的器物器形上都新創燒了許多蒙古族特有的器物類型。其創燒的單色釉也比前代精美。並設立樞府專門管理燒造瓷器,樞府燒出的白瓷為甜白釉色,被後世稱為「樞府瓷」。而且,此時的對外貿易、中西文化交流頻繁,開始燒造大量瓷器外銷。白釉也稱卵白釉,是元代景德鎮窯在生產青白釉瓷基礎上新創燒的一種高溫釉,這類瓷器胎子極細白,堅致,胎體較厚,釉中所含微量的鐵是導致釉色白中閃青頗似鵝蛋色澤的主要原因。

元代白釉瓷數量不多,但製作精細。造型以盤、碗、高足碗最為多見,裝飾技法以印花為主,刻畫花為輔。盤、碗之內壁往往橫印纏枝花卉或雲龍、雲鳳、雲鶴、花鳥、纏枝蓮托八吉祥等,有的器物在花紋間模印官府銘文或吉祥文字,其中最為多見的是「樞府」銘,因此,有時人們又將卵白釉瓷稱作「樞府瓷」。

如卵白釉印花「太禧」銘雲龍紋盤,高2.3厘米,口徑17.8厘米,足徑11.4厘米。盤敞口,淺弧壁,圈足。胎骨堅細潔白,內外施釉,釉層較厚,呈失透狀,釉面瑩潤,釉色白中泛青,恰似鵝卵色澤,足內露胎無釉。

該盤外壁刻畫變形蓮瓣紋一周,共16瓣,蓮瓣紋尖部劃一道弦紋。盤內有陽紋印花裝飾,盤心是一龍戲珠,龍,張口露齒五爪,身體舞動,異常矯猛,襯以朵雲和火珠。盤內壁為纏枝蓮托八吉祥紋,花間對稱印有「太禧」兩字。八吉祥的順序,從「太」字往左按逆時針方向依次為「腸、螺、輪、蓋、花、珠、魚、傘」。

藍釉瓷是元代景德鎮創燒的新品種。它是以鈷藍為著色劑,經高溫一次燒成的。元代藍釉瓷有的光素無紋,有的飾有刻白紋飾,有的加繪金彩。

如河北保定窖藏元藍釉描金折枝花朵雲紋匜,高4.5厘米,通流長17厘米,底徑8.5厘米。匜敞口,淺弧腹,平底。口一側出槽形流,

流下置一小系。胎較薄。內外施藍釉,釉厚而不均勻。口邊和外底無釉。內底描金線圈內繪金彩折枝花紋,內壁畫5朵金彩祥雲。

該器造型模仿青銅匜,藍釉閃爍著寶石藍般的光澤,配以熠熠生輝的金彩。同時發現的還有藍釉描金小杯和盤。此匜金色花紋絲毫無損,光艷如新,實屬罕見。

紅釉瓷為元代景德鎮創新品種,是以銅紅為著色劑、經高溫在還原氣氛雖燒成的。由於銅紅的燒成技術比鈷藍還要難以掌握,因此成品極少,只有在元大都遺址有少量發現,出土的只有盤、碗、印盒等小件器物。

如元紅釉暗刻雲龍紋執壺,高12.5厘米,口徑3.5厘米,足徑5.3厘米。壺體呈梨形,直口,口以下漸豐成下垂的圓腹,腹部一側置彎流,另一側置曲柄,圈足較高微外撇,無款。

附傘形蓋,蓋頂置寶珠形紐,蓋一側及壺口沿外側各置一個小圓環系,以便系繩連接,防止壺蓋脫落。通體滿施紅釉,腹部暗刻五爪雲龍紋。此壺釉面勻凈,釉色鮮艷,是元代紅釉瓷器中的珍品。壺身的龍紋細頸長嘴,形態生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梨形壺是元代景德鎮窯新創的造型,這種壺的形體小巧,主要用於餐桌上。

元代釉下彩繪瓷「青花」是古代瓷器最重要的角色,它是用鈷料在白色坯胎上繪紋飾後罩透明釉,在還原氣氛中經高溫一次燒出白地藍花瓷器。不罩釉燒出來的紋飾是黑色的。

元代青花瓷器大致可分為小件和大件兩大類,小件器物胎子輕薄,不甚精細,多為青白、乳白半透明或影青釉,青花的顏色灰暗迷濛,紋飾稀疏但奔放灑脫,有的可以說相當潦草,所有鈷料含錳量高含鐵量低,和國產的鈷土礦特點相同,應是國產鈷料所繪。

常見的器物有杯、碗、盤、匜、香爐、小罐、蒜頭瓶、玉壺春瓶等,這些大多是日常生活用品,並且這類青花瓷器當時生產數量有限,多屬民用瓷。

如元青花鳳穿牡丹紋執壺,高23.5厘米,口徑4.7厘米,足徑7.3厘米。壺直口,口下漸展,粗頸,垂腹,腹下內斂,圈足微外撇。

腹一側置上細下粗的長彎流,流上繪火雲紋。另一側置曲柄,上端有小系,柄上繪銀錠、寶釵等紋飾。附平頂蓋,有圓珠紐,蓋上繪菊瓣紋。圈足內施白釉,無款識。器身於青白釉下滿飾青花紋樣,腹兩面均繪鳳穿纏枝花卉紋,間以火珠雲及竹石紋。

此壺通體花紋滿密,而主體紋樣突出,繁而不亂。青花色澤濃艷亮麗,是傳世的元代青花瓷器中少見的佳作。

此器形造型源自阿拉伯民族使用的銅器,為元代瓷器的流行樣式,除青花器外還見有龍泉窯青釉製品,元代瓷器借鑒這種造型時,特別注意到吸取蒙古民族銅壺粗獷豪放的風格特點。

再如青花飛鳳麒麟紋盤,高7.9厘米,口徑46.1厘米,足徑26.1厘米。盤折沿,菱花式口,盤心坦平。通體施青白釉,底素胎無釉。盤內外繪青花紋飾多層。折沿上繪卷草紋,內壁青花網紋地上突出白色纏枝牡丹紋,盤心邊緣環以卷草紋,中央青花地烘托麒麟、翔鳳各一,空間襯以白色的蓮花及朵雲紋。盤外壁繪纏枝蓮紋。

此器青花發色純正,構圖嚴謹。盤心紋飾寓意「威鳳祥麟」以示天地祥和。元代青花瓷器裝飾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青花料直接在白色胎體上描繪紋飾。另一種是以青花為地,襯托白色花紋。如青花鴛鴦荷花紋花口盤,或稱「滿池嬌」,高7.3厘米,口徑46.4厘米,足徑29.8厘米。盤16瓣菱花口,折沿,淺弧壁,圈足,內外青花裝飾。

內底繪兩只鴛鴦游弋在蓮池中,一鴛、一鴦顧盼生情。內外壁均繪纏枝蓮紋,莖上均結有6朵盛開的蓮花。折沿上繪菱形錦紋。圈足內無釉且內牆斜削。

此盤上的主題紋飾為內底所繪人們喜聞樂見的蓮池鴛鴦圖,這種蓮池小景是元代青花瓷器上常見的裝飾題材。有的只繪蓮池,有的在蓮池中繪有禽鳥,多畫在大盤、大碗的內底,亦有畫在八棱大罐外壁開光內者。

還有一類青花瓷,以大件器物為多,其共同特點是大器者胎體厚重,色白緻密,透明釉白中閃青,青花顏色濃艷鮮亮,色濃處帶有黑褐色的斑點,紋飾層次較多,有的甚至多達十來層。

畫得很滿密,但繁而不亂,層與層之間留一周空白,器底端兩層之間無空白,每層紋飾內容之間沒什麼關系,如經常是在纏枝菊、蕉葉、纏枝蓮、纏枝牡丹之間夾雜雲鳳、雜寶、海水江牙等,將毫不相乾的紋飾組合在一件器物上。

如大型酒器元青花海水白龍紋八方梅瓶,高46.1厘米,口徑6.2厘米,足徑13.4厘米。梅瓶胎骨厚重,小口平沿,頸細短。瓶身修長,有八棱。

肩飾斜格錦紋,錦紋下一周大如意雲頭紋,內繪鳳或麒麟穿牡丹圖樣,瓶身中部一周繪4條白龍,襯以青花海水和火焰紋,近足處飾一周如意雲頭紋,內繪牡丹花葉。

佛經中說曼陀羅始轉於東方,末至西北,總為八方,意即佛法遍及周圍各地。元朝廷崇道信佛,此器八方,又以龍紋等為飾,寓意皇帝威加天下。

此器胎骨細膩潔白,釉質滋潤透亮,青花色澤濃艷。體現了元代青花大型瓷器造型碩大豐滿、紋飾繁密、層次豐富、構圖嚴謹的特點,一改唐宋以來瓷器花紋布局疏簡的傳統,工細的描繪加上繁復的層次,形成了花團錦簇的藝術風格。

器肩與近足處碩大的青花雲頭紋借鑒了元代絲織品披肩的圖案,龍紋的出現顯著增多也是這一時期瓷器裝飾藝術的特點。

梅瓶不僅紋飾宜人漂亮,而且白釉潔凈潤澤,青花用料濃淡相宜,發色明麗,富有層次感,加之遒勁的拓抹繪瓷筆法,使畫面有丹青之妙,周身散發著美器的光澤。

到了明代,梅瓶變為高等級墓葬隨葬品,有鎮墓辟邪的作用。除了是地位的象徵外,也有風水上的考慮,非王侯要臣,不得「享用」這種隨葬品。

如江蘇省南京市江寧縣東善橋鄉觀音山沐英墓發現的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即為元景德鎮窯代表瓷器,該瓶有著極為獨特的青花紋飾,體現了極高的燒制水平,被稱為「中國瓷器三絕」之一。

《蕭何月下追韓信》青花梅瓶高44.1厘米,底部直徑為13厘米,而口徑僅為5.5厘米。小口、斜腹、斂脛、平底,造型優美,線條圓潤、流暢,雍容華貴,給人以凝重的美感。肩腹部刻有「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瓷瓶上所繪的青花紋飾層次多樣,非常之獨特。

此件梅瓶通體繪有各種青花紋飾,雖然紋飾層次多樣,但上下飾的西番蓮、雜寶、變形蓮瓣紋、垂珠紋等都很好地為蕭何月下追韓信這個主體紋飾服務了,從而使得整個器物渾然一體而主題鮮明突出。

這件瓷器的畫面被放在了梅瓶的腹部,占據著主要的位置。整件器物造型端莊、穩重,胎質潔白緻密,青花發色蒼翠濃艷,而瓶中所繪人物的生動神情尤其精彩:蕭何策馬狂奔時的焦慮、韓信河邊觀望的躊躇不定、老艄公持槳而立的期待,都被表現得淋漓盡致。而空白處則襯以蒼松、梅竹、山石,顯得錯落有致。

青花中的釉里紅是用氧化銅在坯胎上繪畫紋飾後罩透明釉,在還原氣氛中一次高溫燒出的白地紅花瓷器。青花和釉里紅除了所有繪畫原料不同、成品效果不同以外,其製作技術、繪畫方法和燒制工藝基本相同。

但是,釉里紅的燒成氣氛比青花的更嚴格,更不好掌握,元代釉里紅瓷與元青花瓷一樣,具有胎子細密、堅致、潔白,釉子白中閃青,非常光潤的特點。

紋飾多見纏枝菊、牡丹、蓮花、雲龍、雲鳳、雲鶴、孔雀、蘆雁、人物故事等,邊飾多為變體蓮瓣、雲肩、靈芝雲、蕉葉、回紋、弦紋等。

器型多為大罐、高足杯、匜、玉壺春瓶、塔式罐、谷倉、大盤、碗、瓷雕人物等。

如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青花釉里紅鏤雕蓋罐,通高41厘米,口徑15.5厘米,足徑18.5厘米。罐直口,短頸,溜肩,鼓腹,圈足,砂底無釉。附獅紐傘形蓋。胎體上薄下厚,胎質細膩。

該罐青花色彩濃艷,釉里紅略暗。通體青花釉里紅紋飾。罐蓋繪青花蓮瓣紋、卷草紋、回紋各一周。罐身近口沿處繪青花纏枝花紋、卷草紋各一周。

肩部繪下垂如意雲頭紋,雲頭紋內繪青花水波紋托白蓮,雲頭紋之間繪折枝牡丹紋。腹部四面堆塑雙菱形串珠開光,開光內鏤雕山石、牡丹、菊花等四季園景,以釉里紅繪山石、花卉,青花繪花葉,紋飾有浮雕效果。腹下部飾青花折枝蓮花,與肩部雲頭紋相對應。近底處繪卷草紋及變形蓮瓣紋,蓮瓣紋內繪倒垂寶相花紋。

此罐造型豐滿渾厚,紋飾層次鮮明,綜合了繪、鏤、塑、貼等多種技法,特別是鏤花裝飾在元代瓷器上較少見。青花、釉里紅在作品中互為襯托,紅、藍交相輝映,整體形成一種氣度雍容而又花團錦簇的藝術效果。

玉壺春瓶是元代景德鎮瓷的常見器型,其品種有釉里紅外、青花、青白釉、孔雀綠釉青花等多種。如釉里紅劃花兔紋玉壺春瓶,高20.5厘米,口徑6.3厘米,足徑6.8厘米。瓶撇口,細頸,垂腹,圈足。通體施青白釉。

肩部及腹徑最大處各有暗刻弦紋4道,上腹部刻畫一隻野兔奔跑於花草間,小兔作回首觀望狀,以釉里紅點睛,刻畫技法嫻熟,刀鋒犀利灑脫,線條流暢自然,形象栩栩如生。花紋空白處隨意塗抹釉里紅,形成紅地白花,增強了圖案的藝術效果。瓶內口部塗抹釉里紅。

小件用具再如釉里紅轉把杯,高10厘米,口徑7.7厘米,足徑3.8厘米。杯撇口,深腹,瘦底,下承以中空竹節式高足。通體施青白釉。杯身塗抹3塊釉里紅斑,並置一小圓系,杯底和高足以子母榫相銜接,可以自由轉動而不脫開。

此杯裝飾斑塊發色鮮艷,似晚霞般美麗,實屬難得之珍品。可以任意轉動的杯足更增其玩賞性。

此外,元代其他地方瓷器還有吉州窯和玉溪窯等。

吉州窯白地黑花裝飾技法緣於北方磁州窯,但又具有吉州窯自身的特色。其白地泛黃,黑花發褐,底色與紋飾色彩的對比沒有磁州窯的白地黑花瓷那樣強烈。

如元吉州窯白地黑花捲草紋罐,通高6.5厘米,口徑5.5厘米,足徑6厘米。罐直口,平底,附嵌入式蓋。外壁採用白地黑彩裝飾,主題圖案為纏枝卷草紋,蓋面飾一折枝花卉紋。此罐形體較小,

為蟋蟀罐。圖案簡捷流暢,自然大方。

玉溪窯的青花與景德鎮的青花風格有著明顯不同,玉溪窯青花器的胎質酥鬆,釉色泛黃,青花色調灰暗,釉面玻璃質感很強。

雲南省祿豐元代火葬墓中發現有玉溪窯青花玉壺春瓶,高25.6厘米,口徑6.7厘米,足徑9.5厘米。瓶撇口,細頸,垂腹,圈足。通體施青黃釉,外壁以青花繪蕉葉、蓮瓣、魚藻紋。

此瓶的青花色澤雖不如景德鎮青花,但繪畫技法自然流暢,寥寥數筆即將紋飾表現得生動活潑,具有一定的藝術效果,充分反映出元代我國邊疆地區制瓷業高超的工藝水平和精湛的技法。

Ⅲ 瓷器,纏枝牡丹紋梅瓶,造形要素

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元朝瓷器,出土於南京江寧縣將軍山沐晟墓中,現收藏於南京市博物館

Ⅳ 紋牡丹花的象徵意義

問題一:牡丹花紋什麼寓意 繁榮昌盛、美好幸福的象徵,被稱為富貴之花。故成為瓷器上的流行裝飾。

問題二:牡丹,蓮花,竹分別象徵什麼? 牡丹 富貴
蓮花 雄辯、口才
石竹 大善
水仙――自傲 尊嚴
雪花――希望
海棠――灰暗的思想
金雀花――優美、謙遜
柳樹――坦白
黃素馨――優美、文雅
矢車菊――優美
木蘭――威嚴
仙人掌――溫暖
毋忘我――真摯的愛
白楊樹――哀悼、悲嘆
月桂――不忠實
水芋――光彩奪目之美
水董――恆心、堅毅
紫苒苒――生命、禁止
胡桃――智力、策略

問題三:牡丹花有什麼寓意? 牡丹花一直都被認為是我國的國花,之所以被稱之為國花,這是與其本身所代表著的寓意是分不開的,牡丹花到底都有哪些寓意呢?其主要代表著什麼樣的意義呢?今天我帶你一起去全方位的了解一下吧! 1、牡丹象徵著高貴,典雅氣質的人: 牡丹做為我國的國花當之無愧,先看它的象徵意義,歷史上早有國色天香之說,它的雍容華貴在許多文學藝術作品中都有充分的表達。升華一步可以喻意祖國的繁榮昌盛,較多地體現物質文明一面,是物質文明的象徵;牡丹乃華中之王,是精神的象徵意味著民族的團結,國家的興旺是一種喜洋的氣氛。再說到品格,牡丹的品格不霸氣這與中國永遠不稱霸相一致,也是多元化的,更能體現未來中國的多元化。 2、牡丹歷史淵源: 從歷史源源來看:牡丹繁於大唐盛世,是盛世之花,花大色美,乃眾花之王,此時就家喻戶曉。清朝時有一位親王到極樂寺觀賞牡丹,題匾曰:「國花寺」,可見遠在清朝,牡丹就己戴上國花的桂冠。 3、牡丹寓意富貴吉祥: 中國民間歷來就以牡丹作為富貴吉祥的象徵至今也是如此,牡丹無論從氣節、象徵意義、歷史淵源還是從知曉程度做為我國國花當之無愧。 查看次數

問題四:牡丹花的含義? 牡丹圖案作為裝飾語言,具有濃郁民族氣息。這些牡丹紋樣(圖案),是我國人民所喜愛的傳統圖案之一,她以富麗飽滿的形態和艷麗奪目的色澤,在我國人民心目中享有特殊的地位。作為本民族精神象徵,她融進了人們對生活的美麗憧憬和良好祝願,意寓著中華民族繁榮昌盛,源遠流長,正因為藝術家將此主觀意願生動地溶注在牡丹的形態之中,才使牡丹紋樣的生命力具有長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如洛陽宋代古墓壁畫和磚雕牡丹圖案,大理的木雕牡丹、 *** 寺院和住宅中的牡丹圖,景德鎮的牡丹瓷器,四川的牡丹年畫等等,都具有民族特色。
在雲南省大理白族建築木雕上有許多牡丹圖案。如:「牡丹亭格扇門花心」;「牡丹盆花格扇門花心」;「牡丹童子可靠扇門花心」;「山茶牡丹格扇裙板」;「牡丹與卷草紋小花板」;「鳳穿牡丹格扇門花心」;「文豪雅趣格扇門花心(瓶插牡丹);「春花(牡丹)秋果格扇門花心」;「博古瓶花(牡丹)格扇門」。
景德鎮瓷器的牡丹圖案也十分精美:「牡丹孔雀鳳凰圖盤」、「牡丹寶相花紋」、「青花牡丹孔雀圖盤」、「青花牡丹孔雀海馬圖壇」、「青龍牡丹唐草紋盤」、「青龍牡丹紋盤」、「赤彩牡丹孔雀圖盤」、「五彩牡丹鳳凰圖盤」、「青花牡丹鳳凰圖盤」、「剔紅牡丹孔雀大盤」、「青龍鳳凰寶相花唐草紋瓢瓶」、「五彩牡丹唐草紋碗」、「青花牡丹唐草羯磨紋碗」。
另外。各地保存的瓷器上也有牡揣圖案:「青花纏枝牡丹紋帶蓋梅瓶」、「影青刻龍鳳牡丹紋瓷罐」(青海)、「剔花牡丹紋瓷罐」(青海)、「剔紅雙龍牡丹山石紋盆」(北京)、「剔紅牡丹瓷蓋碗」(北京)、「唐三彩鳳嘴牡丹尊」(洛陽)、「唐三彩牡丹枕」(洛陽)。
歷代絲綢布錦上的牡丹圖案有:唐代「牡丹紋煙色暗花綢」、宋代「串枝牡丹紋羅」、「雲錦」(牡丹)圖案。現藏於日本正倉院的「唐錦」:獅子與唐草(牡丹)奏樂紋棉、紫地、織出獅子紋、左右配飾牡丹唐草並有琵琶、笛、鼓等奏樂者。另外唐花山羊紋錦:茶地以相對二山羊為圖案,間飾牡丹花,花型優美、動人。
在我國各寺院壁畫,或出土的古墓壁畫中都有許多牡丹圖案。
如:北京法海寺壁畫,繪有牡丹、蓮花、月季、芭蕉等; *** 的布達拉宮中的壁畫也繪有牡丹等吉祥之物。河南洛陽古墓博物館1、2、3、4號宋墓壁畫和磚雕上均有牡丹圖案;內蒙古昭烏達盟料峰三眼井村之墓壁畫上方各畫一束對稱牡丹花、券頂四角各畫一鳳凰作展翅飛翔狀,周圍點綴牡丹花紋。
在古代許多畫法上也冠以「牡丹」之名,如「牡丹塗」:用麻布做成球狀、粘取紋漆、在完成中塗漆面,全部紋轉一朵朵的花紋……花朵紋樣便自然形成。
「牡丹纏枝法」:用棉包在白土瓦灰填充料制備的漆面上壓旋,起出團體色螺紋,入蔭於後稍加打磨平整,現場刷緣漆、朱漆各一道,最後,磨顯出亮,效果似國色天香、錦族花團。
可見、牡丹文化深入我國民間,在歷代文人墨客平民百姓中廣為流傳。其中牡丹圖案又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主要形式。但是,究竟它的象徵意義或象徵性是什麼呢?
纏枝紋牡丹:傳統吉祥紋樣,又名「萬壽藤」,寓意吉慶。因結構連綿不斷,故又具「生生不息」之意。
牡丹與石頭或梅花組成的圖案寓意「長命富貴」。
鷺鷥與牡丹象徵「一路富貴」。
白頭翁(鳥)與牡丹象徵著「長壽富貴」或「富貴姻緣」。
牡丹玉蘭繪在一起,象徵「玉堂富貴」即「富貴之家」之意。
牡丹海棠繪在一起寓意「滿堂富貴」即老少同貴。
牡丹與魚繪於一圖案中,即「富貴有餘」。
牡丹圖案周圍飾月季、長春草等,象徵「富貴長春」。
瓶(平)插牡丹(富貴)其意表示:「富貴平安」。...>>

問題五:牡丹紋身的含義有哪些 唐朝以牡丹為國花,宋朝遺風,牡丹為尊,魯智深文牡丹的意思就是我不僅是流氓,還是流氓頭頭

問題六:胳膊上紋了一朵藍色牡丹花,有人能告訴我藍色牡丹花的代表什麼含義嗎? 樓主,我也想來一個

問題七:紋身圖牡丹什麼意思 大多數人做紋身就是把喜歡的圖案做成紋身而已,僅僅是因為圖案好看才紋,沒有什麼特殊意義,比如花兒啊蝴蝶兒啊飛鳥兒啊什麼的,或者狼啊虎啊圖騰啊之類的,都只是每個人的不同喜好。
不過紋身也是有講究的,比如菩薩像、佛祖像、關公像、過肩龍、死神之類的輕易不要紋在後背上,因為也許「扛不住」或「背不動」。佛像之類的也最好不要紋在前胸,顯得不誠心,是想靠佛力來擋煞,而且也有可能「抱不動」。若體弱陽虛的話也別紋較邪的東西,如夜叉、修羅等,否則「鎮不住」就沒准兒會給自己招來不好的事情。
若要紋身的話一定要去正規的專業紋身店,千萬別去兼顧紋身業務的美容院,雖然價格很便宜但是衛生和質量都很難保證,而且非專業紋身師紋出來的圖很糙,實在不敢恭維。一般專業紋身店都可以保證衛生及安全,紋身用的針都是一次性的,不會被傳染上血液病,紋身所用的顏料也不會對皮膚和身體有什麼傷害(正規紋身店用的紋身顏料都是植物性的進口色料),而且專業紋身師紋出的圖案很精細,所以也許要價兒不低但是畢竟一分錢一分貨,物有所值。紋身後按照紋身師的要求護理紋身,一般不會出現什麼問題。
另外一旦紋身就輕易不要洗紋身,通常是不管什麼顏色的紋身都會洗淺了留印兒,洗深了留疤,而且再好弗醫院洗紋身也不是一次能洗掉的,至少要兩三次才能洗到顏色變淺,但也不可能洗到像紋身前的皮膚一樣了。還有就是無論在哪兒洗紋身,價格都會比做紋身要貴很多,並且洗紋身比做紋身的疼痛感要大,所以紋身之前一定要考慮清楚,選圖的時候也要慎重,不是非常喜歡的圖就不要勉強。
紋身圖案的各個意義:
圖案有講,紋前多想;易紋難祛,深思熟慮;
神龍滿背,權威尊貴;青龍過肩,財路無邊;
吉祥錦鯉,大吉大利;鯉魚躍起,福祿無比;
身紋大虎,必有大福;背有雄獅,王者雄姿;
青龍盤腿,財如洪水;身紋虎頭,富貴不愁;
關公再前,人身安全;戰馬關公,事業有成;
關羽在後,大哥財厚;牡丹花開,富貴自來;
鶴報平安,財富節攀;雄鷹在肩,鴻圖大展;
神鷹飛翔,志在四方;鳳凰紋完,好運當前;
玫瑰紋後,浪漫風流;身紋鬼首,鴻運擁有;
紋完鬼面,奇緣自現;背有鍾馗,自有雄威;
身有佛陀,事業執著;神像紋畢,妖魔自去;
身若紋豹,性力提高;人魚若有,情海遨遊;
美女天使,桃花不止;烈火麒麟,日進斗金;
蝴蝶翩翩,鴻利連連;蛇盤牡丹,富貴百年;
牡丹鯉魚,富貴有餘;梅花有香,傲骨自賞;
荷花清沌,戀人情深;紅心百合,百年好合;
梵文密咒,神靈保佑,肩有飛雲,快樂平安;
偶像紋完,心中坦然;十二屬相,各有所長;
岳母剌字,紋剌之史;水滸剌青,東方文明;
中國圖騰,文化傳承;如今紋剌,時尚標志;
終如所願,名師接緣;吉祥一生,身份象徵

問題八:牡丹紋身紋那好?都有什麼說法 紋身(tattoo )也可以寫做文身,又叫刺青,是用帶有顏色的針刺入皮膚底層而在皮膚上製造一些圖案或字眼出來。即指刺破皮膚而在創口敷用顏料使身上帶有永久性花紋。
許多民族認為文身可以防病災
.有的民族用文身標明地位、身份或某一集團的成員資格,但最普遍的動機是為了美觀。
女孩子最好還是紋在不經常漏的地方

問題九:牡丹花形飽滿象徵是什麼 牡丹花形飽滿是本民族精神象徵,她融進了人們對生活的美麗憧憬和良好祝願,意寓著中華民族繁榮昌盛,源遠流長。在歷代文人墨客平民百姓中牡丹的象徵意義象徵性一般都有以下這些:
纏枝紋牡丹:傳統吉祥紋樣,又名「萬壽藤」,寓意吉慶。因結構連綿不斷,故又具「生生不息」之意。
牡丹與石頭或梅花組成的圖案寓意「長命富貴」。
鷺鷥與牡丹象徵「一路富貴」。
白頭翁(鳥)與牡丹象徵著「長壽富貴」或「富貴姻緣」。
牡丹玉蘭繪在一起,象徵「玉堂富貴」即「富貴之家」之意。
牡丹海棠繪在一起寓意「滿堂富貴」即老少同貴。
牡丹與魚繪於一圖案中,即「富貴有餘」。
牡丹圖案周圍飾月季、長春草等,象徵「富貴長春」。
瓶(平)插牡丹(富貴)其意表示:「富貴平安」。

問題十:男孩子身上紋個牡丹花什麼意思 牡丹:圓滿、濃情、富貴、牡丹花開從迷信的角度講是花開富貴
秋牡丹:生命、期待、淡淡的愛

Ⅳ 青花瓷的收藏價值有多大為什麼很多收藏家都十分鍾愛青花瓷呢

說起青花瓷,「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古箏撩撥,琵琶淙淙。《青花瓷》的中國風分外動人,方文山用「素胚」「仕女」「漢隸」等系列詞彙描摹了傳世青花瓷的風采,周傑倫的唱腔柔情古樸,略帶江南戲曲韻味。


青花瓷的起源可追溯到唐朝,1975 年在揚州唐城遺址出土了一件瓷枕的殘片,枕面釉下用藍彩繪出菱形輪廓線,經測試證明藍彩的成分是鈷礦土。元代特別是元朝後期青花瓷的燒制有了長足的發展,並達到了成熟的階段,尤以景德鎮所燒青花瓷最佳。元青花瓷器胎質白中微顯青色,色彩濃艷,光澤透亮,紋飾富麗。


所用青花料有進口和國產的兩種,當時作為青花料的鈷土礦,在我國的浙江、江西、雲南等地均有蘊藏。明代青花瓷,無論是質量、產量以及花紋裝飾,都有很大提高,景德鎮窯以燒青花瓷為主。明代各個時期所燒的青花瓷具有不同的特色,宣德青花胎質細膩潔白,釉層晶元瑩,青色濃艷,造型多樣,紋飾優美,是我國青花瓷生產的黃金時代,所用青料主要是從國外進口的含鈷礦石,稱「蘇泥勃青」,它含錳量低,含鐵量高,故在青花中往往有黑色斑點。




明 成化 青花內梵文海石榴紋 卧足碗


不知道你收藏了哪些青花瓷呢?青花瓷又是怎樣鑒別的呢?下面小編簡短介紹下:


第一,看鈷料。青花瓷鈷料種類分為蘇泥麻青、平等青、石子青、回青等,它們多屬高錳類,尤以進口青花鈷料燒制的瓷器最具收藏價值。


第二,看發色。釉下發色艷麗,青花見五色的青花瓷品種尤為珍貴。清康熙時正是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發展達到巔峰。所謂青花見五色,指的是使用一種青花顏料燒制出來的瓷器,圖案出現深淺虛實等各種變化。


第三,看構圖。青花瓷的藝術構圖是評價青花瓷器價值的關鍵因素。器型優雅、構圖有立體感、層次分明,人物景緻清晰明顯的青花瓷具有更高的收藏價值。


想了解更多古董古玩,也有對收藏非常感興趣,那就關注和咨詢小編哦!小編後續會發表更多關於古董古玩收藏品的文章,敬請關注!

Ⅵ 元青花梅瓶在收藏界為何會後來居上,它有何獨特的魅力

元青花梅瓶在收藏界為何會後來居上,它有何獨特的魅力?(五)看內壁

元青花瓷瓶、罐內壁多不施釉,內壁為砂胎,器身一般採用分段製作粘接而成,故器腹與器底往往留有明顯的胎接痕。梅瓶內與肩部連接處多不修胎,故有毛糙感。內壁胎接痕多為凸起約1~2毫米不等的胎接痕,粗細大小不規則,手摸有圓潤細膩質感。瓶內壁砂胎略帶淡黃色,胎內壁砂眼及內壁稀朗小顆料石明顯可見,腹上部一般無修胎處理,腹下部至底多有修胎旋痕紋,瓶內壁稀朗砂眼明顯可見。強光斜看內壁稀朗砂眼內閃出星光點,發出亮光,也稱陰陽光點。

(六)看底足

元代青花瓷瓶、罐類器的底部多呈內凹圈足狀,足底寬厚,少量足底呈外側斜削狀,挖足有淺有深,多為挖淺足。碗盤類器圈足則多呈外側斜削狀,但無論是琢器還是圓器,圈足均有較規則及不規則之感。瓶、罐之類有的足底砂胎顯有扎緊感,也有的胎質略呈疏鬆感,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有的足底微凸起呈雞心狀。瓶、罐足底多有旋痕紋,呈火石紅及赭紅色,有的圈底及足底稀朗小顆料石明顯可見,粘有稀朗大小塊不一的黑釉斑痕,並有自然炸開狀。

(七)看顯色與氣泡

元青花的顯色也很重要,瓶、罐的外足圈一般聚釉較厚顯出水綠色,也有顯出鴨蛋青色,器身釉面往往會顯出青白色、淺淡藍色,或偏黃褐等色。元代中早期的青花瓷瓶、罐之類顯色明顯,顯色是隨空氣中的干度、濕度、溫度、季節的變化來顯出釉面不同的顏色。元代中早期瓶、罐之類青花瓷釉面上有時會出現微弱冒汗現象,一般為天氣炎熱季節,還有元代中早期的青白釉和樞府釉的青花上大多數是沒有氣泡的。從至正年間開始燒制的青花瓷、白釉及卵白釉的青花上會有氣泡的,但是會有大小兩種氣泡,小氣泡多,元青花瓷的釉面大多顯得干透呈瑩潤透明狀。

Ⅶ 明代陪葬的那些"元青花"陶瓷,出現哪裡,陪伴哪些古代官員

青花瓷發端於唐代,但是,真正的大發展是在元帝國時期。元青花獨特的藝術價值,日益上漲的經濟價值,流傳甚少的現狀,使其成為古陶瓷界萬人矚目的巨星。

在元青花中,有十件出土於九處明代墓葬中,它們都是元代景德鎮窯燒制的產品,是難得的標准器,見本文所附的明代紀年墓葬中出土元青花統計表。本文擬將它們從元青花中梳理出來,一一列舉如下,再加以分析,以期為進一步研究元青花提供些許對比資料。

明代紀年墓葬中出土的元青花概況

1丶元青花高足碗。外繪青花龍紋,內繪青花菊花紋。1970年出土於江蘇省南京市中央門外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汪興祖墓。現藏於南京市博物館。

2丶元青花龍紋罐,1971年出土於山東鄒城市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明魯荒王朱檀的戈妃墓。現藏於山東省博物館。

3丶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紋梅瓶,1950年出土於江蘇省南京市江寧東善橋將軍山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沐英墓。現藏於江蘇省南京市博物館。

4丶元青花纏枝牡丹紋蓋罐,1973年出土於安徽省蚌埠市,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湯和墓。現藏於安徽省博物館。

5丶元青花雲龍紋梅瓶,元青花「四愛圖」紋梅瓶,2006年出土於湖北省鍾祥市,明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郢靖王墓。湖北省博物館收藏。

6丶元青花鳳穿花紋梅瓶,1990年出土於江蘇省南京市雨花台區鐵心橋鄉尹西砂石廠,明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王氏墓。現藏於南京市博物館。

7丶元青花蓮池鴛鴦紋碗,1960年出土於江蘇省南京市中華門外郎宅山,明永樂十六年(公元1418)葉氏墓。南京市博物館收藏。

8丶元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1959年出土於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應塘村,明正統四年(公元1439)沐晟墓。南京市博物館收藏。

9丶元青花纏枝牡丹紋鋪首耳蓋罐,1980年出土於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季橋鄉顏劉村鳳凰墩,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陶升夫婦合葬墓。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博物館收藏。

在考古發掘中古代墓葬中出現前朝器物屢見不鮮,如大名鼎鼎的《蘭亭序》不是被唐太宗帶走了嗎。據《隋唐嘉話》記載:貞觀十年,乃拓十本以賜近臣。帝崩,中書令褚遂良奏:「《蘭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於昭陵。

元代青花瓷被明代皇族國戚和王公大臣視為寶物,生前珍愛,死後帶進墳墓也就不奇怪了。上述明代墓葬其主人皆是王公顯貴。

熱點內容
丁香花喝水 發布:2025-08-22 00:21:13 瀏覽:271
情人節做愛不戴套 發布:2025-08-22 00:21:01 瀏覽:973
茶花紅壤土 發布:2025-08-22 00:01:02 瀏覽:456
梅花測字 發布:2025-08-21 23:37:33 瀏覽:871
丁香直播下載 發布:2025-08-21 23:30:43 瀏覽:738
華為玫瑰金手機是哪款 發布:2025-08-21 23:30:38 瀏覽:420
七夕押韻詩 發布:2025-08-21 23:28:51 瀏覽:37
感統梅花墩 發布:2025-08-21 23:19:34 瀏覽:572
蘭花干養 發布:2025-08-21 23:18:49 瀏覽:669
2009情人節特刊百人戀愛世紀 發布:2025-08-21 23:13:40 瀏覽: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