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花椒姜
Ⅰ 丁香在鹵水中的作用
丁香中含有丁香油酚,其味甚濃,在製作鹵水時可根據具體情況調整用量。一般來說,5000克鮮湯中丁香用量應控制在5~15克之間。
鹵水是中國粵菜及閩菜常用的調味料,為一種以多種香料煮成的醬油。鹵水是中國粵菜、川菜以及許多小吃中常用的一種調味料,所用材料有花椒、八角、陳皮、桂皮、甘草、草果、沙姜、姜、蔥、生抽、老抽及冰糖等多種,餚制數小時即可製成。很多餐館會將鹵水重復使用,因為他們認為,鹵水煮得越久,便越美味。鹵水用途廣泛,無論是各種肉類、雞蛋或者豆腐,均可以鹵水煮成。鹵水常用到的有南北鹵水,在餐飲界中常以紅白鹵水來區分,稱之為醬貨熟食,鹵出來的東西各有各的獨特風味。
鹵水的 製作方法
1、用料:川椒、八角、丁香、草果、甘草、桂皮共3/4杯。
做法:鹵水料,沙姜粉同盛布袋內。加水八杯煲滾,慢火煲至一小時半至兩小時
2、用料:八角(兩粒)、小茴、花椒(各兩茶匙)、甘草(六片)、桂皮(一片)、草果(一個)、陳皮(1/4個)
做法:鹵水料用布袋載著,加十二杯水煮三十分鍾取出。
3、用料:豬肉,豬骨,加入老霉豆豉,桂皮,陳皮,甘草,小茴香,八角,羅漢果。
做法:加水熬一小時。
4、用料:醬油精、八角、桂皮、草果各50克,沙姜、花椒、丁香各25克,甘草50克,開水500克。
先將醬油、料酒、冰糖、精鹽、味精放在瓦盆放在慢火上,約煮1小時後便成。香料和葯材包須經常泡在盆中。鹵水製成後,最好是隔日使用。
用料:川椒100克、八角150克、桂皮100克、丁香50克、紅曲米50克、甘草50克、肥肉500克、老抽1500克、魚露500克、冰糖150克、精鹽500克、南姜250克、青蒜250克、炸蒜頭150克、芫荽250克、紹酒250克
做法:將川椒100克、八角150克、桂皮100克、丁香50克、紅曲米50克、甘草50克、裝入「葯袋」;肥肉500克切片,炸出豬油後棄渣。取大不銹鋼鍋,倒入清水12.5千克,老抽1500克,生抽1500克,魚露500克,冰糖150克,精鹽500克,用旺火燒開後,放入豬油,南姜250克,青蒜250克,炸蒜頭150克,芫荽250克,紹酒250克,「葯袋」煮開20分鍾,便成鹵水。鹵水存放時間愈長愈香。
Ⅱ 丁香八角花椒這些香辛料算配料嗎
這幾樣當然算配料。
丁香性溫,味辛,歸脾、胃、肺、腎經,具有溫中降逆,驅寒止痛,溫腎之功效。
第一,丁香有助於預防胃潰瘍,保護腸胃。因為它當中的揮發油、丁香酚,可促進胃黏液的分泌,而酸度卻不會增加。
第二,丁香還有防治腹瀉的效果,丁香水提物和丁香酚這兩種物質可以有效抑制番瀉葉或蓖麻油引起的大腸性腹瀉與腸腔積液。推薦一個丁香治療腹瀉的方法:准備15g丁香,3g肉桂,然後將這兩者中葯材放到一起,研磨成細的粉末,然後倒入適量的涼開水,攪拌調成糊狀,貼到肚臍上,可以有效緩解腹瀉的症狀。
第三,丁香還有抑菌除菌的功效,它當中的丁香油、丁香酚有廣譜抗菌作用。
第四,丁香也有助於口臭的去除,因為它的芳香氣,可以有效抑制住因為胃火上升等原因引起的口臭氣。這里簡單介紹一款去除口臭的調理方:准備沉香、丁香、細辛各5g,藁本、升麻各8g,然後放入鍋中煎制,取其湯汁來漱口,每天飯後使用,堅持一周,可有效改善口臭的問題。
第五,丁香還能降壓。
食用丁香需要注意
1、陰虛體熱的人群不建議服用丁香,可加重體內內熱現象。
2、不可大量食用丁香。
3、胃熱、胃火旺的人也不建議食用丁香,以免加重症狀。
4、嬰幼兒不建議食用丁香茶。
5、丁香的搭配也是有講究的,比如丁香和鬱金,不可同用。
丁香主要用於肉類、糕點、腌制食品、炒貨、蜜餞、飲料的製作配製調味品。
丁香雞做法
用料:
雞肉
丁香
陳皮
薑片
蔥段
生抽
料酒
老抽
鹽
步驟
將雞塊冷水下鍋放薑片煮片刻,撈出沖洗干凈備用;
在鍋內放入底油,把丁香、陳皮放入鍋內炒出香味,再把蔥姜也放進鍋中,然後放入雞塊翻炒均勻;
調入料酒和生抽,加溫水淹沒過雞塊,加適量鹽調味,大火燒開轉小火燜煮45分鍾。
大火收汁,加適量老抽翻炒均勻,即可食用。
Ⅲ 花椒在烹飪的時候如何使用
花椒的用法
1、炸花椒油:用花生油把花椒炸制略黃揀出,即為花椒油,可用於涼拌,做明油之用。
2、做麻椒汁:將花椒洗凈,連同適量蔥白,蔥葉剁成碎末,再用少許香油、醬油和花椒末放在一塊攪和,即成麻椒汁,用來澆在熟肉上,鮮、香、麻、咸,十分可口。
3、花椒水:將花椒用紗布包好,加水沸煮,即為花椒水,可用於調肉餡、拌肉絲和烹調時調味。
4、熗鍋:炒菜時,將幾粒花椒放入油鍋中,炸制黑中帶黃時,下鍋翻炒,其味甚佳。
Ⅳ 十三香的調料配方是什麼
十三香的調料配方:
八角、大、小茴香、花椒、姜、胡椒、薄荷、丁香、茉莉、桂花、玫瑰、肉豆蔻、桂皮、甘草、陳皮、香葉、羅漢果、紫蔻、砂仁、肉蔻、肉桂、木香、白芷、三奈、山楂。
十三香簡介:
「十三香」就是指13種各具特色香味的中草葯物,包括紫蔻、砂仁、肉蔻、肉桂、丁香、花椒、大料、小茴香、木香、白芷、三奈、良姜、乾薑等。屬調味料,廚房用品,佐料。
「十三香」的配比,一般應為:花椒、大料各5份,肉桂、三奈、陳皮、良姜、白芷各2份,其餘各1份,然後把它們合在一起,就是「十三香」。
分開使用也可,如茴香氣味濃烈,用於製作素菜及豆製品最好;做牛、羊肉用白芷,可去除膻氣增加鮮味,使肉質細嫩;熏肉、煮腸用肉桂,可使肉、腸香味濃郁,久食不膩。
氽湯用陳皮和木香,可使氣味淡雅而清香;做魚用三奈和生薑,即能解除魚腥,又可使魚酥嫩相宜,香氣橫溢;熏制雞、鴨、鵝肉,用肉蔻和丁香,可使熏味獨特,嚼時鮮香盈口,滿室芬芳。
(4)丁香花椒姜擴展閱讀
「王守義十三香」沿襲北宋興隆堂獨特的原料配方,依照中醫理論和用葯要求嚴格配方,根據食療原料的性能,精心炮製而成,使烹飪的食物色、香、味俱全。興隆堂歷史悠久,始創於北宋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專營草葯、香料,其創始人原為官宦之家,善烹飪,後辭官在開封開葯鋪,取名「興隆堂」。公元一千一百零一年興隆堂推出一種秘制調料,因其性能獨特而名揚東京,被收入御膳,供宮廷享用。
產品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有較強的生命力,適合現代生活的需要,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公司以「誠信」為本,產品遍布全國各地,遠銷周邊國家。根據市場需求,新產品如雨後春筍不斷涌現,成為調味品行業獨具魅力的一道風景線,逐漸形成了以「十三香」、「麻辣鮮」、 「雞精」、「包子餃子」調料為主導產品的四大系列、二百多種規格的產品。
Ⅳ 十三香中最主要的香料配方及比例是怎麼做的
根據公開的十三香配方,其中包含了多種香料,包括肉桂、丁香、花椒、大料、小茴香、木香、白芷、乾薑等。比例分別是: 花椒5份,乾薑4份,肉桂3份,良姜2份,八角1份,山奈1份,小茴香1份,豆蔻1份,陣皮1份,白芷0.5份,木香0.2份,丁香0.1份,大料1份。
Ⅵ 八角.花椒.生薑.茴香.丁香.有滋補的療效嗎/
八角:性溫,味辛微澀。有散瘀,殺蟲之功效。
花椒:辛,溫。有溫中散寒,除濕,止痛,殺蟲,解魚腥毒之功效。
生薑:辛,溫。有發表,散寒,止嘔,開痰的效果。
茴香:辛,溫。溫腎散寒,和胃理氣。
丁香:辛,溫。溫中,暖腎,降逆。
從上可以看出都有溫補的功效。所以久吃會上火的。對體質偏寒的人長吃倒有比較好的食療作用。
Ⅶ 八角.花椒.生薑.茴香.丁香.有滋補的療效嗎/
除了花椒和八角,其他的好象有一點,因為其餘幾種都可以入葯。
Ⅷ 有幾種食用香料比如:花椒,丁香……請詳細說明。
常用的香葯類 (1)八角,又名大茴香、木茴香、大料,屬木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甘、香。單用或與它葯(香葯)合用均美。主要用於燒、鹵、燉、煨等動物性原料。有時也用於素菜。如燉蘿卜、鹵豆乾等。八角是五香粉中的主要調料。也是鹵水中的最主要的香料。 屬性:性溫。功用:治腹痛,平嘔吐,理胃宜中,療疝瘕,祛寒濕,疏肝暖胃。 (2)茴香(即茴香子),又名小茴香,草茴香。屬香草類草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甘、香,單用或與它葯合用均可。茴香的嫩葉可做餃子餡,但很少用於調味。茴香子主要用於鹵、煮的禽畜菜餚或豆類、花生、豆製品等。 味道、屬性、功用與八角基本相同。 (3)桂皮,又名肉桂,即桂樹之皮。屬香木類木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甘、香,一般都是與它葯合用,很少單用。主要用於鹵、燒、煮、煨的禽畜野獸等菜餚。是鹵水中的主要調料。 屬性:性大熱,燥火。功用:益肝,通經,行血,祛寒,除濕。 (4)桂枝,即桂樹之細枝,味道、用途、屬性、功用與桂皮相同,只不過不及桂皮味濃。 (5)香葉,即桂樹之葉。味道、用途、屬性、功用與桂皮相同,但味道較淡。 (6)砂姜,又名山奈、山辣。屬香草類草本植物。本食香料。味道辛、香。生吃熟食均可。單用或與它葯合用均佳。主要用燒、鹵、煨、烤等動物性菜餚。常加工成粉末用之,在粵菜中使用較多。 屬性:性溫。功用:入脾胃,開郁結,辟惡氣,治胃寒疼痛等症。 (7)當歸,屬香草類草本植物,味食香料。味甘、苦、香。主要用於燉、煮家畜或野獸類菜餚。因其味極濃,故用量甚微,否則,反敗菜餚。 屬性:性溫。功用:補血活血,調氣解表,治婦女月經不調、白帶、痛經、貧血等症。為婦科良葯。 (8)荊芥:屬香草類草本植物,本食香料。味道辛、香,用途不廣,有時用於燒、煮肉類,主要作菜用。 屬性:性溫。功用:入肺肝,疏風邪,清頭目。 (9)紫蘇,屬香草類草本植物,本味兩用。味道辛、香。用途不廣。但用於炒田螺,味道極妙,有時用於煮牛羊肉等。 屬性:性溫。功用:解表散寒,理氣和中,消痰定喘,行經活絡。可治風寒感冒,發熱惡寒,咳嗽氣喘,惡心嘔吐,食魚蟹中毒等症,梗能順氣安胎。 (10)薄荷,屬香草類草本植物。味本兩用。味道辛、香。用途不大,主要用於調制飲料和糖水,有時也用於甜餚。 屬性:性溫。功用:清頭目,宣風寒,利咽喉,潤心肺,辟口臭。 (11)黃梔子,又名山梔子,屬木本植物,味食香料,也是天然色素,色橙紅或橙黃。味道微苦、淡香。用途不大,有時用於禽類或米製品的調味,一般以調色為主。 屬性:性寒。功用:清熱瀉火,可清心肺之熱,主治熱病心煩,目赤、黃疸、吐血、衄血、熱毒、瘡瘍等症。 (12)白芷,屬香草類草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辛、香。一般都是與它葯合用。主要用於鹵、燒、煨的禽畜野味菜餚。 屬性:性溫。功用:祛寒除濕,消腫排膿,清頭目。 (13)白豆蔻,屬香草類草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辛、香。與它葯合用。常用於燒、鹵、煨等禽畜菜餚。 屬性:性熱、燥火。功用:入肺,宣邪破滯,和胃止嘔。 (14)草豆蔻,屬香草類草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辛、香、微甘。與它葯合用,主要用於鹵、煮、燒、燜、煨的禽畜野味等菜餚。 屬性:性熱。功用:味性較白豆蔻猛,暖胃溫中,療心腹寒痛,宣胸利膈,治嘔吐,燥濕強脾,能解郁痰內毒。 (15)肉豆蔻,屬香草類草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辛、香、苦。與它葯合之,用於鹵煮禽畜菜餚。 屬性:性溫。功用:溫中散逆,入胃除邪,下氣行痰,厚腸止瀉。 (16)草果,屬香草類草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辛、香。與它葯合用,用於燒、鹵、煮、煨等葷菜。 屬性:性熱燥火。功用:破瘴癘之氣,發脾胃之寒,截瘧除痰。 (17)姜黃,屬香草類草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辛、香、苦。它是色味兩用的香料,既是香料,又是天然色素。一般以調色為主,與它葯合用,用於牛羊類菜餚,有時也用於雞鴨魚蝦類菜餚。它還是咖喱粉、沙嗲醬中的主要用料。 屬性:性溫。功用:破氣行瘀,祛風除寒,消腫止痛。 (18)砂仁,屬香草類草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辛、香。與它葯合用,主要用於燒、鹵、煨、煮等葷菜或豆製品。 屬性:性溫。功用:逐寒快氣,止嘔吐,治胃痛,消滯化痰。 (19)良姜,屬香草類草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辛、香。與它葯合之,用於燒、鹵、煨等菜餚。 屬性:性溫。功用:除寒,止心腹之疼,散逆治清涎嘔吐。 (20)丁香,又名雞舌香,屬香木類木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辛、香、苦。單用或與它葯合用均可。常用於扣蒸、燒、煨、煮、鹵等菜餚。如丁香雞、丁香牛肉、丁香豆腐皮等。因其味極其濃郁,故不可多用,不然,則適得其反。 屬性:性溫。功用:宣中暖胃,益腎壯陽,治嘔吐。 (21)花椒,又叫川椒,其實並非四川獨有,也並非四川產的好。我國華北、西北、華中、華東等地區均有生產。花椒屬木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辛、麻、香。凡動物原料皆可用之。單用或與它葯合用均宜,但多用於炸、煮、鹵、燒、炒、烤、煎等菜餚。葷素皆宜,在川菜中,對花椒的使用,較廣較多。 (22)孜然,味食香料,味辛、香。通常是單用,主要用於烤、煎、炸的羊肉、牛肉、雞、魚等菜餚。是西北地區常用而喜歡的一種香料。孜然的味道極其濃烈而且特殊。南方人較難接受此味,故在南方菜中極少有孜然的菜餚。 屬性:性熱。功用:宣風祛寒,暖胃除濕。 (23)胡椒,屬藤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濃辛、香。一切動物原料皆可用之。湯、菜均宜。因其味道極其濃烈,故用量甚微。常研成粉用之。胡椒在粵菜中用得較廣。 屬性:性熱。功用:散寒,下氣,寬中,消風,除痰。 註:胡椒能發瘡助火,傷陰,胃熱火旺者忌吃。 (24)甘草,又名甜草,屬草本植物,味食香料,味甘。主要用於腌臘製品及鹵菜。 屬性:性平。功用:和中,解百毒,補氣潤肺,止咳,瀉火,止一切痛,可治氣虛乏力,食少便溏,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瘡瘍中毒,脘腹及四肢痙攣作痛等症。 註:多食令人嘔吐。 (25)羅漢果,屬藤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甘。主要用於鹵菜。 屬性:性涼。功用:清熱,解毒,益氣,潤肺,化痰,止咳,解暑,生津,清肝,明目,潤腸,舒胃,可治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循環系統的多種疾病,尤其對支氣管炎、急慢性咽喉炎、哮喘、高血壓、糖尿病等症均有顯著療效。 (26)香茅,屬香草類草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香,微甘。通常是研成粉用之。主要用於燒烤類菜餚。也用於調制復合醬料。 屬性:性寒。功用:降火,利水,清肺。 (27)陳皮,即干桔子皮。屬木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辛、苦、香。單用或與它葯合用均宜。主要用於燒、鹵、扣蒸、煨等葷菜。也用於調制復合醬料。 屬性:性溫。功用,驅寒除濕,理氣散逆,止咳 痰。 以下是不常用的: (28)橙葉,屬木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用途、屬性、功用與陳皮相同。 (29)烏梅,屬木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酸、香,其用途不大,只用於調制酸甜汁,或加入醋中泡之,使醋味更美。 (30)刀豆:豆科藤本植物刀豆的成熟種子。味甘,性溫。可溫中下氣,益腎補元。 (31)龍眼肉=桂圓:無患子科喬木龍眼的假種皮。味甘,性溫。可補氣血,益心脾,可治失眠健忘等症。 (32)山楂:薔薇科喬木或大灌木山楂、山裡紅或野山楂的成熟果實。味酸、甘,性微溫。可消食化積,活血化瘀。 (33)棗=大棗:鼠李科灌木或小喬木棗的成熟果實。味甘,性微溫。可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葯性。 (34)木瓜:薔薇科灌木貼梗海棠的成熟果實。味酸,性溫。可除濕利痹,緩急舒筋,消食,治腳氣。 (35)白扁豆=扁豆:豆科藤本植物扁豆的成熟種子。味甘,性平。可健脾化濕,可治脾虛泄瀉等症。 (36)百合:百合科草本植物百合、細葉百合或卷丹的鱗莖。味甘,性微寒。可清熱,養陰,潤肺,寧神。 (37)青果=橄欖: 橄欖科喬木橄欖的果實。味甘、澀,性溫。可利咽消腫,理氣止痛。 (38)芡實:睡蓮科草本植物芡的成熟種仁。味甘、濕,性平。可健脾止瀉止帶,補腎固精縮尿。 (39)赤小豆:豆科草本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成熟種子。味甘、酸,性平。可利水消腫,利濕退黃。 (40)佛手:芸香科小喬木或灌木佛手柑的果實。味辛、苦、酸,性溫。能疏肝理氣,化痰寬胸。 (41)杏仁:薔薇科喬木山杏、西伯利亞杏、東北杏或苦味杏的成熟種子。味苦,性溫,有小毒。可止咳平喘,潤腸通便。 (42)昆布=海帶:海帶科植物海帶或翅藻科植物昆布的葉狀體。味咸,性寒。可消痰軟堅,利水退腫。 (43)桃仁:薔薇科小喬木桃或山桃的成熟種子。味苦、甘,性平。可活血祛瘀,潤腸通便。 (44)蓮子:睡蓮科水生植物蓮的成熟種子。味甘、澀,性平。可健脾止瀉,補腎固精,養心安神。 (45)桑椹:桑科喬木桑的果穗。味甘,性寒。可補陰血,益肝腎,潤腸通便。 (46)榧子=香榧:紅豆杉科喬木榧的種子。味甘,性平。可殺蟲,潤肺,緩瀉。 (47)淡豆豉:豆科草本植物大豆成熟種子的發酵加工品。味辛,性微溫。可解表除煩,可治外感風寒及溫病初起,發熱,可用於熱病煩悶等症。 (48)黑芝麻:亞麻科草本植物黑芝麻的成熟種子。味甘,性平。可補肝腎,潤五臟。 (49)蜂蜜:蜜蜂科昆蟲中華蜜蜂或義大利蜂所釀成的糖類物質。味甘,性平。可補脾、解毒,潤肺止咳,潤腸通便。 (50)萵苣:菊科草本植物的莖或葉。味苦,性寒,可治熱毒、瘡腫、口渴。 (51)薏苡仁:禾本科草本植物薏苡的種仁。味甘、淡,性涼。可利水滲濕,清熱排膿,益肺健脾。 (52)枸杞子:茄科灌木枸杞或寧夏枸杞的成熟果實。味甘,性平。可補精血,益肝腎,明目。 (53)烏梢蛇:游蛇科動物烏梢蛇除去內臟的乾燥體。味甘,性平。可祛風通絡,定驚止痙。 (54)酸棗仁:鼠李科灌木或小喬木酸棗的種子。味甘,性平。可養心安神,收斂止汗,治失眠。 (55)牡蠣=海蠣子:牡蠣科動物長牡蠣、大連灣牡蠣或近江牡蠣的貝殼。味咸、澀,性微寒。可重鎮安神,平肝潛陽,收斂固澀,軟堅散結。 (56)代代花:芸香科灌木或小喬木代代花的花蕾。味甘、微苦,性平。可理氣寬胸,開胃止嘔。 (57)決明子:豆科草本植物決明或小決明的成熟種子。味甘、苦、咸,性微寒。可清肝明目,潤腸通便。 (58)萊菔子=蘿卜子:十字花科草本植物蘿卜的成熟種子。味辛、甘,性平。可消食化積,止咳化痰平喘。 (59)菊花:菊科草本植物菊的頭狀花序。味甘、苦,性微寒。可疏散風熱,清肝明目,清熱解毒,平降肝陽。 (60)藿香:唇形科草本植物廣藿香或藿香的地上部分。味辛,性微溫。可化濕行氣,和中醒脾,祛暑解表。 (61)郁李仁:薔薇科灌木歐李或郁李的成熟種子。味辛、苦,性平。可潤腸通便,利水消腫。 (62)白果:銀杏科喬木銀杏的成熟種子。味甘、苦、澀,性平,有小毒。可止咳平喘,止帶。 (63)薤白:百合科草本植物薤或小根蒜的鱗莖。味辛、苦,性溫。可通陽開痹,溫中理氣。 (64)香櫞:芸香科小喬木枸櫞或香圓的成熟果實。味辛、苦、酸,性溫。可疏肝理氣,化痰。 (65)茯苓: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味甘、淡,性平。可利水滲濕,健脾化痰,寧心安神。 (66)火麻仁:桑科草本植物大麻的成熟果實。味甘,性平。可潤腸通便,用於腸燥便秘。 (67)紅花:菊科草本植物紅花的筒狀花序。味辛,性溫。可活血祛瘀,可治瘡瘍腫痛,跌撲傷痛,風濕痹痛,月經不調等症。 (68)麥芽:禾本科草本植物大麥的成熟果實經發芽的加工品。味甘,性平。可消食化積,回乳,用於食積停滯。 (69)香薷:唇形科草本植物海洲香薷的地上部分。味辛,性微溫。可發汗解表,祛暑化濕,利水消腫。 (70)雞內金:雉科動物家雞的沙囊內壁。味甘,性平。可消食化積,化堅消石,固精縮尿。 (71)荷葉:睡蓮科水生植物蓮的葉。味苦,性平。可清熱解暑,升發清陽,並可止血。 (72)白茅根:禾本科草本植物白茅的根莖。味甘,性寒。可涼血止血,清熱生津,利尿。鮮用為佳。 (73)桑葉:桑科喬木桑的葉。味苦、甘,性寒。可疏散風熱,清泄肺熱,清肝明目,涼血止血。 (74)馬齒莧:馬齒莧科草木植物馬齒莧的地上部分。味酸,性寒。可清熱解毒,治痢,消癰。 (75)蘆根:禾本科草本植物蘆葦的根莖。味甘,性寒。可清泄肺胃,生津止咳。鮮用為佳。 (76)蒲公英:菊科草本植物蒲公英的全草。味苦、甘,性寒。可清熱解毒消癰,可治瘡瘍腫痛,咽喉炎症,肝膽疾患,尿路感染等。 (77)益智仁:姜科草本植物益智的成熟果實。味辛,性溫。可補腎固精縮尿,溫脾止瀉攝涎。 (78)淡竹葉:禾本科草本植物淡竹葉的莖葉。味甘,性寒。可清熱除煩,利尿,用於熱病煩熱,口舌生瘡,小便短赤。 (79)胖大海:梧桐科喬木胖大海的成熟種子。味甘,性寒。可清肺止咳,利咽開音,潤腸通便。 (80)金銀花:忍冬科藤本植物忍冬、紅腺忍冬、山銀花或毛花柱忍冬的花蕾或帶初開的花。可清熱解毒,可治外感風熱,咽喉腫 痛,熱毒血痢等。 (81)葛根:豆科藤本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根。味甘、辛,性平。可發表解肌,透疹,生津,升陽止瀉。 (82)魚腥草:即蕺菜,也稱側耳根三白草科草本植物魚腥草的莖葉。味辛,性微寒,有特殊香味。可清熱解毒,排膿,宜生食。 (83)山葯:薯蕷科草本植物薯蕷的塊莖。味甘,性平。可補脾養肺,益腎澀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