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手繪
⑴ 牡丹亭的主要內容
牡丹亭劇情
晚明戲曲家湯顯祖的四大劇作之一, 是其最膾炙人口且成就最高的作品。全劇共五十五場,以杜麗娘游園傷春、夢書生折柳傷情,竟至一病不起,死後魂魄不散,尋覓夢中情郎不止。三年後,真等到書生柳夢梅來掘棺復生,共結情緣。(原著:湯顯祖)
牡丹亭蜚聲文壇
被譽為東方莎士比亞的明代傑出戲劇家湯顯祖,以"臨川四夢"名留千古,其中猶以《牡丹亭》(又名《還魂記》)最為成功,史載:一時"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1984年10月30日,郵電部發行了一套特種郵票《牡丹亭》(T99),同時發行一枚小型張。畫家戴敦邦以工筆加小寫意手法,著力表現湯氏名劇《牡丹亭》意蘊,畫面重彩濃艷,人物栩栩如生。正如劇中賓白,唱詞多次指明的那樣,《牡丹亭》事出江西贛南大余。劇中人物,景緻都能在當時南安府府署花園找到他們的原型或影子。
那是明朝萬曆19年(公元1591年),湯顯祖以《論輔臣科臣疏》上書神宗(朱翎鈞),湯氏不僅公開揭露了嚴嵩和張居正前後兩任宰相結黨營私的卑劣行徑,還直接向神宗皇帝提出了責難。神宗一怒之下,將他貶到雷州半島徐聞縣作典史。一年後,湯顯祖循原路由徐聞過南安,經贛州返回臨川故里。湯顯祖曾在南安逗留數十天。期間,湯氏會見了當任南安府太守杜伸,游覽了府署東園,采錄了南安風情和民間傳說,並留下了《秋發庚嶺》的詩篇。據《南安府志》載,南安府衙,素有園林。宋代,園內建有面面亭、揖秀亭。綠蔭亭、清虛亭等多處以"亭"命名的景觀,歷代府治官員中,有11人來自洛陽、曹州,先後多次移來牡丹,遍植園中。而大余民間盛傳府署園內,芭蕉(又稱蕉龍)成精,化著美男與府衙小姐相戀。太守知其女與蕉精相愛,逼女投井自盡,以石蓋井,堆土成墳,並請張天師作法,用鐵鏈鎖住蕉龍。而太守之女魂未散,屍未爛,托夢給途經南安進京赴考的書生,並與書生海誓山盟,私訂終身。後書生中魁返回南安,掘井尋美,小姐還魂,成親團園。湯顯祖回到臨川的當年,即以濃烈的浪漫主義色彩、銳利的現實主義筆觸,寫出了以杜麗娘和柳夢梅曲折離奇愛情故事為主要情節的戲曲《牡丹亭》,將南安太守園林,及太守小姐投井、托夢、還魂一一寫入戲中。湯顯祖無情揭露了封建禮教窒息青年男女,摧殘青春愛情的罪惡,熱情歌頌反抗封建傳統,追求自由幸福,強烈要求個性解放的精神,湯氏大膽給愛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讓神聖的愛情使杜麗娘還魂復活,與柳夢梅終成眷屬。無怪數百年來,繪炙人口,盛演不衰,成為流芳四海,戲劇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燦爛明珠。文因景生,景因文傳,隨著湯氏一出《牡丹亭》蜚聲中外,大余牡丹亭也名揚四海。人們對府署園林更加鍾愛,並按劇情屢加裝點、修葺,使南安府後花園成為江西古代名勝園林,而"牡丹亭"為園內"十景之最"。歷代文人墨客在牡丹亭留下感懷詩篇。遺憾的是,古老而美麗的牡丹亭連同整個南安園林均不幸毀於二十年代戰禍兵災。建國以來,中央領導、國際友人、海外華僑、港澳同胞及各界知名人士慕名前往大余神遊牡丹亭。1963年1月5日戲劇家田漢親臨大余憑吊牡丹亭舊址,並深情揮筆寫下了"浦添眉翠嶺魂香,若土歸來寫麗娘;今日江山倍嬌俊,斗爭猶待好詩章。層樓叢柚對西華,曾是南安太守衙,留得牡丹亭子在,晶瑩應不讓金沙"的詩句。著名作家、藝術家葉聖陶、巴金、冰心、艾青、藏克家、俞平伯、劉海粟、俞振飛、曹禺、賀綠汀、關山月、林敬之、沙孟海、陳大羽、張樂平、石凌鶴、孫道臨、張瑞芳、程十發等數十人均先後為大余牡丹亭題詩、作畫。許多還是異彩紛呈的手繪實際封。最近,大余縣政府已決定重修牡丹亭,人們正期望修復後的牡丹亭重放異彩。
附註:牡丹亭已於1997年修復。
⑵ 北京這幾個地方古色古香,文化氣息濃厚,值得逛!
北京有不少戲樓
有些已經存在百年
本身就是一景
有很高的文化價值
有的還很年輕
但各有特色
目前基本都有演出
空閑時值得逛一逛
天樂園大戲樓
作為清代赫赫有名的戲樓,天樂園曾留下無數名伶的身姿:梅蘭芳在這里「出道」;程硯秋在這里「成名」;中國第一個女子科班「崇雅社」在這里誕生;崑曲名家韓世昌在這里起步……
來這里,能欣賞創新京劇《亮相》。《亮相》在保留了傳統京劇表演藝術的同時,融入了新的 科技 手段,從舞美燈光等側面做了當代化的「助攻」,讓觀眾看到京劇不同的氣質和模樣。
作為全國首家京劇體驗館,百年戲樓天樂園為觀眾們提供了更多的京劇文化體驗。戲裝親子京劇主題互動、京劇藏品展、京劇大課堂……京劇文化在這里成為可觀可感的「梅蘭芳主題老物件」、「手綉戲曲服裝」、「京劇演出後台」等等。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前門外鮮魚口內
吉祥大戲院
吉祥大戲院,始建於1906年,原名「吉祥園」,是北京著名的百年老字型大小戲院之一,眾多名家在此登台獻藝;吉祥戲院1958年劃歸梅蘭芳京劇團,1993年拆除停業,今年7月9日重張開業。
新的吉祥大戲院坐落於王府井大街88號銀泰in88大廈7層。戲院景觀獨特,是一座兼具傳統與現代風格的「空中劇院」。戲院總建築面積約4000平方米,坐席330餘座,劇場內部古香古色,頂部裝飾為手工繪制的「萬字不到頭」圖案的彩繪藻井,寓意吉祥如意。
今晚和明晚上演現代舞《三更雨•願》,《西廂記》和《牡丹亭》等在這常能聽到,有興趣的話可以提前在大麥網上買票。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王府井大街88號銀泰in88大廈7層
京城梨園大戲樓
大戲樓坐擁千畝「京城梨園」,盡享自然之美,同時緊鄰高速,交通便利。自有大型停車場可同時停放200餘輛車,亦可停放大型 旅遊 用車。
戲樓面積很大,裝修古色古香。主劇場大廳可容納300-1300人,二、三層有風格迥異的包廂。這里可以宴客,也能開大型會議。
大戲樓提供餐飲服務,例如滿漢全席,既有宮廷菜餚之特色,又有地方風味之精華;突出滿漢融合風味,大戲樓的滿漢全席菜式有咸有甜,有葷有素,取材廣泛,用料精細,無所不包。小北咨詢了工作人員,這周去的話,不能點菜,下周就可以吃上特色菜餚啦。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平房路京城梨園西門北側
長安大戲院
聞名遐爾的長安大戲院始建於1937年,座落在車水馬龍的東長安街北側的光華長安大廈內,它南眺北京火車站,東觀建國門立交橋,西望繁華的東單「銀街」,更有多幢觀光飯店、摩天商廈、知名學府環列四周,阡陌交通四通八達,人文環境得天獨厚。
劇場寬敞明亮,大廳全部採用義大利天然大理石鑲嵌,自動扶梯可將觀眾直接送入二樓觀眾廳。大廳內設有中國畫畫廊、民俗工藝品、仿古復製品等 旅遊 商品展賣台,可容納800個座位的觀眾廳,採用古樸、典雅、民族風格的內裝飾。劇場一層前區有26張紅木條案,130把紅木梳背椅,配以長安大戲院特別訂制的手繪嬰戲圖高級茶具、餐具及清宮食點,古色古香,傳統民族文化韻味十足。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7號光華長安大廈
來源 | 北京 旅遊 網綜合
⑶ 平江路的故事
提及江南,小橋流水人家。烏鎮、周庄、同里這些都是我們不陌生的,但平江路卻是老蘇州人的心靈休憩之地,像一個含蓄內斂的姑娘,安靜地呆在那裡。
平江路,它是蘇州的一條歷史文化老街,是一條沿河的小路。宋元時蘇州又名平江,所以以此命名平江路,它堪稱古城的一個縮影。
初到平江路,還是炎炎六月,心情有些倦怠懶散,走馬觀花般地,沒有留意駐足那些林林總總的別致店鋪。第一次就這樣匆匆,去「轉角遇到貓」擼了一隻可愛的棕色加菲貓、吃了蘇州的特色小吃—桂花赤豆小圓子粥和桂花雞頭米,不得不承認,蘇州的小吃都十分詩意古典,我獨愛桂花的芬芳馥郁,氣味淡雅,彌漫在這狹窄悠長的街巷中...
我知道,故事未完待續...
第二次到平江路,已經是蘇州的梅雨季,天氣陰濕濕地,小雨絲絲,很是舒爽,悠閑地漫步在平江路上,雨敲打著青石板路,不由得想到戴望舒的《雨巷》,「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雨巷,那如丁香一般地結著愁怨的姑娘...」平江路上有一家油紙傘店,不同尺寸、不同圖案,排列著掛在店鋪前的檐廊上,很是添色增彩。記得去年還在咸陽念大四時,因著對油紙傘的喜愛,從網上買的紙質青花瓷式樣的油紙傘,拿到西安城牆上各種擺拍的情景,依稀浮現...
在平江路上,有很多家蘇式旗袍店,有些旗袍上縫綴有蘇綉,感覺各式各樣的旗袍都會讓人著迷地眼花繚亂,想像著自己是民國時代的女學生,穿著素雅的旗袍撐著油紙傘,等著電車...因著這種嚮往,便在平江路拍了一組油紙傘主題的照片,那是綴著蒲公英圖案的淡黃色上衣和咖啡色長裙,攝影師拍完我很是滿意。或許,我會在蘇州這隅靜土呆一輩子,守望姑蘇四季,穿不同式樣的旗袍來記錄歲月的光影,給自己一個優雅的回憶...
去年來蘇州,我去了山塘街那家「貓的天空之城」,像一個貓窩一般的形狀,安靜而溫暖,如今,山塘街的那家貓空店已經拆遷,回憶不覺湧上心扉。索性平江路還有一家「貓的天空之城」,也頗具蘇州的本土特色,古典的房屋院落,店鋪前是一如既往地貓空主題特色情景:一隻漆著紅色的郵寄信箱,一把藍色的躺椅、一個繪著「蘇州貓空丁香店字樣」的路標...
走在平江路交叉的那些小巷,如鈕家巷、丁香巷,總會看到手繪在里弄牆上的水墨江南畫,十分寫意...
平江路的故事愈來愈完整了,我不斷地挖掘,不斷地駐足停留,彷彿每去一次會有不同的理解與發現....
平江路的夜晚,散發著優雅的情懷。
崑曲、評彈是蘇州的特色,吳儂軟語餘音繚繞,可能在平江路聽到最多次的評彈曲子就是那一首《秦淮景》「我有一段情呀,唱給諸公聽...」,是電影《金陵十三釵》的插曲。最經典的崑曲劇目是湯顯祖的《牡丹亭》,描述了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那句題詞「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成為了一種經典。
最後的閨秀張允和先生貼切地將崑曲比作江南的楓葉。在平江路有一家崑曲博物館,每天各個時間段都會有幾場崑曲評彈小劇場。因著不了解崑曲,想瞻仰一下,所以有天我等了一個小時鍾頭,買了晚上七點半場,幸運的是演出的劇目有《牡丹亭》,而且可以親自看到崑曲老師在台上畫戲曲妝,那施粉黛的嫻熟技藝,讓人驚艷,可以一睹戲曲妝的風采。當晚,我腦中一直蹦著「粉墨春秋」四個字,也明白了「粉墨春秋」的含義。
我自詡是個民國情懷濃厚的人。在西安東郊有一個白鹿原影視城,裡面建了一條民國街,那條民國街的樣子完全是民國劇中最經典的場景:有軌電車上放著「夜上海」、八角洋行旁豎著黃包車。
而在平江路,也有一家民國胭脂店,名曰「摩登紅人」,是民國時期老上海的胭脂品牌,這家店鋪里不僅擺放著老式復古的留聲機,留聲機里緩緩放映著周璇的歌,而且每盒胭脂都畫著民國月份牌,也許這家店鋪做的就是一種情懷。
平江路是詩意的,豐富的,來了一定要坐一坐黃包車,品一品姑蘇的傳統糕點,嘗一嘗花園餅屋的乳酪包,盪一盪河上的搖櫓船,有船娘搖著船槳為你歌唱...撿一個閑暇的傍晚,觀觀棋,品品桃花釀...
粉牆黛瓦,小橋流水,我願走過平江路的春夏秋冬。
平江路是一首永遠讀不完的詩...
⑷ 有哪些自由度高的古風手游比較好玩
驚夢【ios】
《驚夢》是網易首款古風解密游戲,改編自中國古典凄美愛情傳說《牡丹亭》。打開游戲,畫面十分驚艷,隱隱有種現代與古風完美交融、交相輝映的感覺。配上若有若無,緩慢卻又動聽的古箏,這個游戲給人的第一印象簡直不能更好。
《愛蓮說》 不染污泥的尋憶之旅
看到這名字不要以為這又是一款填字游戲,實際上是一款動作解謎游戲。游戲以一個失憶小男孩來展開故事,而過程就是採集場景中的蓮花,通過攀爬和推動石塊即可採集到頂上的蓮華。
《愛蓮說》的簡約畫面和玩法讓人回想起了《紀念碑谷》,雖說兩款游戲看起來並不相干,但是帶來的游戲體驗卻有幾分相似,清新的畫面和惱人的解謎元素都是兩款游戲的共同點。若是喜歡解謎冒險的玩家,那這一款《愛蓮說》相信能夠滿足你的解謎慾望。
鯉
清澈的池塘,上邊還浮著幾片荷葉,一進入游戲,就像進入了一個色彩斑斕的童話世界。《鯉》的畫面鮮艷明快,光影效果精緻。一般來說,中國風的游戲都容易陷入水墨風的陰郁風格里,但是《鯉》卻跳出了這個怪圈,游戲的畫面反而充滿了童趣,鮮亮的畫面給人輕松愉悅的感覺。
說劍
劍在武俠世界中象徵著君子的剛正不阿,也不斷見證著佩劍主人經歷的腥風血雨,每一把名劍都有自己的故事——本周,由心動游戲製作發行的《說劍》(The Swords)就為玩家帶來了五段與劍有關的塵封往事,在漫天刀光劍影背後,我們清清楚楚的看到了大氣磅礴的俠義精神。
《蒲公英說》
帶有一點物理知識的游戲,這是一款物理解謎玩法的中國古韻獨立游戲,由一名畢業於美國的中國留學生獨立完成,從頭到尾都散發著一股文藝氣息。
游戲的主要任務就是為蒲公英傳播種子,讓其飄落到一個個荒蕪的大陸之上,為世界增添生機和活力。
玩家輕輕滑動蒲公英之後種子就會朝著玩家手指滑動的方向飄去,然而落點是不確定的因素。。
《墨染》
這款游戲的主題是模擬中國水墨畫風格的蓮池金魚,畫面非常有質感,每一關都做成了一幅畫。
畫上,金魚在荷葉間游動,池水隨著指尖的動作泛起一圈圈漣漪。
雖然金魚的造型有點生硬,但製作組還是很細心地給魚身上加了一圈墨染特效,穿過墨線時有墨色散開漸漸淡去的動態效果,效果非常驚艷。
《歲月紀》
這是一款中國風的音樂游戲,畫面美得不要不要的!池光花影的天籟之聲,品味自然的和諧韻律,醉心醉人吶。
游戲以 24 節氣為主題,但游戲中只有 12 個節氣,12 個關卡。根據每個節氣的不同,每個關切的設計都各有其特色。在四級輪回中,玩家們可以品味大自然的和諧韻律。
這款游戲給人的感覺就是非常靜謐、非常古色古香。
《夢浮燈》
《夢浮燈》本質上是一款文字冒險游戲,乙女向手游必不可少的換裝系統也是本作的主打,加上糖醋排骨、天韻曉曉、冷泉夜月、森中人、大白、Petboy等一系列國內知名CV為游戲傾力獻聲,相信一定能讓女性玩家歡呼雀躍。
大概是為了吸引女性玩家,《夢浮燈》多少帶有點瑪麗蘇的元素,游戲講述了誤入陰曹地府的女主角一不小心燒掉了閻王殿的生死簿,本是滔天大罪但閻王並沒有怪罪女主(果然是主角光環),並讓她前往幽都暫居,期間將邂逅9位男主角,並開啟一段養成之旅。
⑸ 手工立體牆花,怎麼粘在牆上
手工立來體牆花可以通過雙自面膠帶粘在牆上。
1、牆花是傳統繪畫貼在室內牆壁上的剪紙。貼在炕圍的,叫「炕圍花」;貼在灶頭的,叫「灶頭花」。尺寸一般較窗花略大,有單色的,也有彩色的。彩色的又可分為點色、襯色、分色多種。炕圍花的題材以戲曲故事、民間傳說為多主要有嫦娥奔月,牡丹亭,西廂記等中的人物;灶頭花的題材多取吉祥內容,如「五穀豐登」、「連年有餘」等。有的圖文組合,有的借物寓意,用象徵、諧音等手法構成。
2、經過時間的演變,現代牆花已演變成立體,讓一成不變的牆面,變得不再單調。
3、雙面膠帶英文拼寫:Double-sided hesive tape,是一種特殊的粘貼用品。以紙、布、塑料薄膜為基材,再把彈性體型壓敏膠或樹脂型壓敏膠均勻塗布在上述基材上製成的卷狀膠粘帶,是由基材、膠粘劑、離型紙(膜)或者叫硅油紙三部分組成。
⑹ 年華似水和似水年華分別是什麼意思
都是形容時間一去不復返,光陰迅速,時光如流水般嘩嘩流逝飛快的意思。
年華似水和似水年華都是隱喻,A像B,B像A,一個本體,一個喻體,這里的本體都是年華,水為喻體,顛過來倒過去也就是一個意思。
用 法:偏正式;作主語、賓語;形容時間流逝之快。
語出明代湯顯祖《牡丹亭·驚夢》第十齣: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意思是你就像那嬌媚的花,似水的光陰一般美好。
(6)牡丹亭手繪擴展閱讀
近義詞:
1,逝者如斯,拼音是shì zhě rú sī,意思是時間就像這奔騰的河水一樣,不停地流逝,形容光陰如流水一去不返。
出自先秦孔子《論語·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形容時間像流水一樣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復返,感慨人生世事變換之快,亦有惜時之意在其中。
2,日月如梭,讀音是rì yuè rú suō,意思是太陽和月亮像穿梭一樣地來去,形容時間過得很快。
語出宋代趙德麟《侯鯖錄》卷二:「織烏,日也,往來如梭之織。」意思是織烏就像織布時牽引緯線的工具,太陽和月亮象穿梭一樣地來去。
3,光陰似箭,讀音為guāng yīn sì jiàn,光陰就像射出去的箭一樣快,形容時間消逝得迅速。
出自唐代韋庄《關河道中》詩:「但見時光流似箭,豈知天道曲如弓。」白話文意思是人們只知道時光飛逝,卻不知道天道的運行軌跡彎曲的象弓一樣(比喻世事發展的軌跡不會平坦的一帆風順)。
⑺ 明清四大傳奇是什麼!簡介
《荊釵記》、《拜月亭記》、《白兔記》、《殺狗記》。
元末明初,南戲出現了《荊釵記》、《劉知遠白兔記》、《拜月亭記》、《殺狗記》,簡稱「荊、劉、拜、殺」,人稱「四大本」、「四大記」。
由於南戲發展到元末,形式上已經比較成熟、穩定,這就形成了新的戲曲形式——傳奇。所以「荊、劉、拜、殺」實際上是早期傳奇作品,於是又合稱「四大傳奇」。
(7)牡丹亭手繪擴展閱讀
南戲是中國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紀200年間在中國南方最早興起的戲曲劇種,中國戲劇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南戲有多種異名,南方稱之為戲文,又有溫州雜劇﹑永嘉雜劇﹑鶻伶聲嗽﹑南曲戲文等名稱,明清間亦稱為傳奇,就其音樂──南曲來說,則是一種重要的戲曲聲腔系統。
為其後的許多聲腔劇種,如海鹽腔﹑餘姚腔﹑崑山腔﹑弋陽腔的興起和發展的基礎,為明清以來多種地方戲的繁榮,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在中國戲曲藝術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⑻ 情不知何起,一往而深,情不知何缺,無疾而終.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喜歡上一個人,對她產生感情,有了牽絆,卻無法追根溯源,正如蜘蛛墜入情網無法自拔。卻不知道缺少了什麼,這段感情最終還是沒有結果。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出自《牡丹亭》是明朝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之。
湯顯祖在該劇《題詞》中有言:「如杜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8)牡丹亭手繪擴展閱讀:
原文是: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夢其人即病,病即彌連,至手畫形容傳於世而後死。死三年矣,復能溟莫中求得其所夢者而生。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之人耶?必因薦枕而成親,待掛冠而為密者,皆形骸之論也。
譯文:
大概是天下的女子多情,難道還有超過杜麗娘的嗎?夢見那位情人就得病了,一病不起,以至於親手繪畫自己的畫像傳世後就死了。死去三年,又可以在冥冥之中尋求到所夢見的人而復生。像杜麗娘這樣可以稱得上是多情人了。
她的感情在不知不覺中產生,而且越來越深,活著時可以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為情而生。活著不願意為情而死,死而不能復生的,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極點。
夢中產生的情,又何必一定要當真,天底下難道還缺少這樣的夢中人嗎?一定要等到男女同席才能算是成親,等到掛印辭官以後才感覺安全的,都只是表面的說法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牡丹亭》
⑼ 我特別想知道牡丹亭中那句----"少什麼低就高來粉畫垣"是什麼意思謝謝.
低就高來是高高低低、起起伏伏的意思。有一種古代裝飾牆上端就是波浪形的。粉畫垣就是壁畫。
專業的牆畫是用環保的繪畫顏料,根據客戶所需的裝飾風格、色彩搭配和喜好,在牆面上繪出生動有趣的畫面,猶如將一幅幅流動的風景定格在牆壁上。
起源
牆壁畫來源於古老的壁畫藝術,結合了歐美的塗鴉,被眾多前衛設計師帶入了現代家居文化設計中,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家居裝修風格。
近年來,手繪牆在中國年輕人家庭中特別受歡迎,其彰顯個性、時尚又不乏創意的娛樂精神,一下就抓住了年輕人的心,家居論壇上有關手繪牆的帖子幾度成為高點擊率的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