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情不知所起
1. 「情不知所起」的整首詩是什麼
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夢其人即病,病即彌連,至手畫形容傳於世而後死。死三年矣,復能溟莫中求得其所夢者而生。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之人耶?
譯文:
天下女子的感情,難道還有像杜麗娘那樣的嗎?夢見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而迅即不起,以至親手描繪自己的畫像傳於世以後就死了。
她的情在不知不覺中激發起來,而且越來越深,活著時可以因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因為情而生。活著不願為情而死,死而不能因為情復生的人,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極點啊。
(1)牡丹亭情不知所起擴展閱讀:
《牡丹亭還魂記》(簡稱《牡丹亭》,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傳奇(劇本),刊行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
該劇描寫了官家千金杜麗娘對夢中書生柳夢梅傾心相愛,竟傷情而死,化為魂魄尋找現實中的愛人,人鬼相戀,最後起死回生,終於與柳夢梅永結同心的故事。該劇文辭典雅,語言秀麗。
參考資料:網路-牡丹亭
2. 「但凡少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恨不知所蹤,而糾結流離」這首詩出自哪裡
出自《牡丹亭》,這不是一首詩,而是一部小說。
3.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恨不知所終一笑而泯什麼意思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恨不知所終一笑而泯」的意思是:情感不知道從何而起,卻是越來越深刻,仇恨不知道在哪裡結束,相視一笑就泯滅了。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出自明代湯顯祖的《牡丹亭》序。「恨不知所蹤」是人們的再創造。化用了魯迅先生的「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牡丹亭》簡介 《牡丹亭》是明朝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寫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與其《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並稱為「臨川四記」。此劇原名《還魂記》,創作於1598年。作者簡介 湯顯祖,江西臨川人,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家。祖籍臨川縣雲山鄉,後遷居湯家山。 通天文地理、醫葯卜筮諸書。26歲時刊印第1部詩集《紅泉逸草》,次年又刊印詩集《雍藻》(未傳),第3部詩集名《問棘郵草》。4. 尋夢牡丹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湯顯祖《牡丹亭》裡面的名句,我常常會念起。不是因為它表達了一種美好的愛情嚮往,而是我覺得它比較好用。我把它借用過來,作為自己簽名的首句。一是表示我的地域出生,二是想提醒自己,個人情感經常會受身邊事物影響,有時就是莫名的無出處。
比如,自己突然就想起這么題目,就想說說牡丹亭的故事。這都是突然而來的情感,不知所起何處。
湯顯祖是我老鄉,老家出了這么一個厲害人物,讓我自豪,讓我吹噓。但說實話,湯顯祖寫的《牡丹亭》劇本,我試著看過,但沒能看完。不知道現今,還有多少人看過讀過,還有多少人有這樣的閑心。
當然,是否看過劇本不重要,是否記得詞句也不重要,關鍵是這個人的存在很重要。他曾經生長在我們這片紅色的土地,他曾經活動的區域,也是我們現在常去的地方。
他當年活著的時候,應該沒想過在400年後,他會火成這樣,已然成了我們市的文化象徵。在老家,我們圍著他的故居,新建了文昌里文化街區。老家人人都知道湯顯祖,人人都知道牡丹亭。
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市裡既建了湯顯祖紀念館,又建了湯顯祖大劇院;二是還專門設計了一個尋夢牡丹亭的實景演出場地和節目,每天都會有實景演出,天天有人看;三是在翻新文昌里故居時,還發現了湯顯祖老人家的家族墓地。
湯顯祖確確實實是我們的老家人,這點無可否認,別的地方也搶不走。湯翁作為我們市裡上下五百年的傑出人物,理應受到如此待遇,尤其是在現今提倡文化的年代。
他現在是我們市的名片,我介紹自己家鄉時,都會這么說:你們知道湯顯祖么,我老家就是他的故鄉。所以,借用他的一句話作為我的簽名,似乎也沒什麼不妥。
近些年,很多地方都開始搞文化旅遊,搞綠色生態。地方政府,也是絞盡腦汁,恨不得把所有相關的古跡,所有有點歷史地位的已故名人都發掘出來。
江西省大部分城市,由於工業化起步晚,經濟都相對落後。可巧,正趕上近年來,國家提倡綠色生態經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江西山多水多,自然優勢還是十分明顯。
山有廬山、三清山、龍虎山,水有長江、贛江、撫河等。山山水水都自然存在,在山水之間,再配套一些人為景觀,添置一些文化場所,人們的遊玩興致自會高漲,就能吸引遊客,也能形成產業。
都知道,單靠簡單的山水,難以吸引到挑剔的遊客。有山有水,還得有文化,方能顯得有品位。山東省貫有「一山一水一聖人」的說法。於是,尋找我們的文化領袖,打造我們的文化軸心,形成我們的文化產業,戲曲自然就是最好的選擇。
因為,我們市有湯顯祖。其實我們還有王安石、陸九淵等等知名人物,不過他們一個搞政治,一個搞理學,都不如戲曲來的有文化。請出湯翁,也是順勢而為的事情。
前幾年,在湯顯祖誕辰400周年之際,市裡面舉行了轟轟烈烈的盛大儀式,央視還有直播。他連同莎士比亞、塞萬提斯組成了戲曲三巨頭,來了一場跨越時空的碰撞。這三個人站在一起聊天的雕塑,現在就樹立在三翁花園的進門口,任君憑吊。
3
作為湯翁的老鄉,好歹也得有點文化。做為一個文化人,總得做一點研究調查。
為什麼《牡丹亭》這么有名,它到底好在哪裡。我想先對於中國四大名劇,簡單做一下介紹。
中國古代的四大名劇包括:《西廂記》、《牡丹亭》、《長生殿》和《桃花扇》。西廂記是元曲,提出了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理想,是對封建禮教發出的挑戰。牡丹亭是明曲,是當時資本主義萌芽的表露,揭示了男女追求愛情的不屈努力。
而長生殿和桃花扇都是清代的戲曲,主要是通過感情故事來揭露王朝興衰,具有比較深沉的反思意味。
關於愛情的描述,千百年來,都是人人傳頌的主題。尤其是那種生生死死的愛情故事,死可以復生。故事的傳播屬性,決定了它可以在民間有長久的生命力。
《牡丹亭》能一直火到現在,主要是因為:一是表現了愛情的美好,寄託了人們的良好願望;二是杜麗娘與柳夢梅的生死相約,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故事更是催人淚下;三是故事裡面也揭示了民間對於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反映了人們對自由的嚮往。
如果有時間,請一定到我們老家來看看,逛一逛文昌里,看一看尋夢牡丹亭的實景演出,絕對不此虛行,也絕對會有震撼的感覺。
我的老家,一個有夢有戲的地方,你知道是哪了嗎?
5.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出自哪裡
出自明代的湯顯祖的《牡丹亭》。
原文描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之人耶?
譯文:她的情在不知不覺中激發起來,而且越來越深,活著時可以因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因為情而生。活著不願為情而死,死而不能因為情復生的人,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極點啊。夢中產生的情,為什麼一定不是真的呢,天下難道還缺少這樣的夢中之人嗎?
作品鑒賞
《牡丹亭還魂記》(簡稱《牡丹亭》,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是明朝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傳奇(劇本),刊行於明萬曆四十五年。
該劇描寫了官家千金杜麗娘對夢中書生柳夢梅傾心相愛,竟傷情而死,化為魂魄尋找現實中的愛人,人鬼相戀,最後起死回生,終於與柳夢梅永結同心的故事。該劇文辭典雅,語言秀麗。
6. 情不知所起的下一句是什麼
釋義:感情不知道從何處而起,只是在不斷的相處交流過程中越來越深。
出處:《牡丹亭》
作者:湯顯祖
創作年代:明
原文: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翻譯:感情在不知不覺中激發起來,越來越深,活著時可以因為情而死,死了還可以因為情而生。假如活著不願為情而死,死而不能因為情復生的人,都不算是感情的極點。
(6)牡丹亭情不知所起擴展閱讀
賞析
湯顯祖曾說:「一生得意之處,唯在《牡丹亭》。」可以說湯顯祖對於自己的這部創作十分滿意。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一句出自《牡丹亭》的題記,天下女子的感情,難道還有像杜麗娘那樣深厚的嗎?夢見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就迅即不起,以至親手描繪自己的畫像傳於世以後就死了。
死去三年,又能在冥冥之中尋求到所夢的人而復生。像杜麗娘這樣,才可以稱得上是有情的人了。
7. 情不知所起的整首詩 情不知所起的完整原文
1、情不知所起出自明代湯顯祖的《牡丹亭》。
2、全文如下:
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夢其人即病,病即彌連,至手畫形容傳於世而後死。死三年矣,復能溟莫中求得其所夢者而生。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之人耶?必因薦枕而成親,待掛冠而為密者,皆形骸之論也。
8.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出自哪裡
湯顯祖的《牡丹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這句話出自明朝劇作家湯顯祖的《牡丹亭》題記,移到《玉簪記》上同樣適用,說的都是青春年少的愛情。
牡丹亭概述
杜麗娘:【步步嬌】裊晴絲吹來閑庭院,搖漾春如線。停半晌整花鈿,沒揣菱花偷人半得,迤得得彩雲偏。我不想全身發便全身發身現。
春香:【醉扶歸】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兒茜,艷晶晶花簪八寶簪。杜麗娘:可知我常-生兒愛好是天然?恰三春好處無人見,不提防沉魚落雁鳥驚喧,則怕羞花閉月花愁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