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百合狐惑陰陽毒

百合狐惑陰陽毒

發布時間: 2023-01-12 18:53:15

Ⅰ 《金匱要略》筆記13|百合狐惑陰陽毒證治:百合病(神經衰弱/厭食)

這個章節很有意思,目前為止西醫也是無葯可治,百合病近似於現代的神經衰弱症或厭食症。

為什麼稱之為「 百合病」? 就是症狀很多:胃口不好,口不渴,睡不好,吃什麼葯都不舒服,什麼葯都不受,這就是神經病。

這種病發生在兩種情況下: 大病初癒 和 長久憂郁 。中醫觀念里, 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腎藏志 。當五臟平衡時人的心情就好,會有正面的想法,當臟腑失衡時人會出現很多問題。中醫視症去調平衡治情志病。

「 意欲食,復不能食 」就是想吃都不行,既吃不下,又不想吃。「 常默默然 」病人都是安安靜靜的都不講話。「 欲卧不能卧 」想躺又躺不下來,魂是動,魄是靜,動靜之間講的就是肝和肺,當腎水不夠時,水不能生木,肝靜不下來。「 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欲聞食臭時 」有的時候很想吃,聞到食物的味道後又不想吃。「如寒」看起來好像很冷,你問他冷,他又說沒有。「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看似熱又說不熱,嘴巴又有點苦,小便是黃色的,看似熱症其實又不是。「 諸葯不能治,得葯則劇吐利 」服用各類的葯又不舒適。有時候「 如有神靈者 」就是突然看到什麼神仙怪物之類的異象。摸他的脈,稍微有一點數。每次小便的時候就會頭痛,因氣很虛時一小便傷到津液。

後面幾句是辨證和預測,「淅淅然者」是小便時感覺耳中有風,代表腎虛。

百合病有七個處方分別對應不同的症狀

1、純百合病:百合地黃湯

百合是食物里最好消化的食物,張仲景一看這個人什麼東西都吃不下去,必須找一種最好消化的食物,要比米飯還好消化的,如果連百合都不能消化,病人就危險了。

百合1-2兩,地黃汁1-2兩。開水燒開放入百合一滾即關火,這是做菜,當葯的話須多煮會兒,成濃稠狀。地黃生用,用熱水泡,泡透後包入布中擰出汁,放入百合湯(一碗百合湯+半碗地黃汁)再同煮一會兒即可。

吃完後,「 大便當如漆 」,大便是黑的,是餘毒,中醫稱之為「伏熱」,大病初癒身體里還有些殘渣。

百合色白入肺,肺的津液被補足,魄會靜下來,「如見神靈狀」會消失。生地黃色黑入腎,腎水一補足後水生木,肝臓受到滋養,「但卧不得卧」狀消失。很輕的兩味葯推它一下就好了,其他的葯不受。

百合地黃湯適合大病初癒和憂鬱症,抗憂郁葯吃了會自殺。一個人情緒憂郁太久會內生伏熱,因為氣被郁悶到,沒有辦法很正常的運轉,於是熱就會停在下焦傷到血分所以用生地黃。

2、百合病誤汗後的補救:百合知母湯

百合病本來是大病初念體力還沒恢復,結果醫生看他生病就開發汗葯,如何去彌補?就用百合知母湯。

知母三錢,百合五錢至一兩均可。百合浸泡一晚是為了軟化好煮好消化。 百合 把肺的津液補足, 知母 是除煩聖葯。中醫認為泉水是未經過太陽曬過的陰水,能夠去虛熱。現在用自來水就可以了,也是陰水。

3、百合病誤下後的補救:百合雞子湯

病人大病初癒被攻下後體內津液嚴重喪失,體力喪失,病人會下利,中醫用澀濟止利。

代赭石為澀劑,滑石利尿。 為什麼不用茯苓、澤瀉或豬苓利尿而用滑石? 因為百合病人身體很虛,完全依賴葯物,金石類葯力較強,滑石味又淡,故用滑石把水從小便排出,目的是止利。

百合1兩,滑石3錢,代赭石一塊如彈丸大,後兩味均用棉布包起來煮。

4、百合病誤吐後補救:百合雞子湯

有的時候不一定是誤吐,而是百合病人吃到不幹凈的食物而吐,傷到胃的津液,甘姜棗下去不受,只好在食物里找,便是雞蛋黃。後面說「煎五分」,其實不要煎,一煎成蛋花湯了。我們用雞子黃是取其滋陰的功效,去補胃裡喪失的津液,蛋花湯下去也是「如食不食」不接受的。所以從食物中找出最易消化的東西把受傷的部分補足。

百合1兩,雞子黃一枚。

5-6、百合病變成渴者:百合洗方&栝蔞牡蠣散方

病人出現口渴想喝水,但喝下去身體又不受,只能從表把水分補下去,百合洗方讓百合的葯力從皮膚毛孔滲入,是外洗的處方。

百合劑量視體格大小,洗完後吃煮餅,北方人講的「煮餅」就是面條,白的面,越清淡越好,千萬不用加什麼鹽巴和豆豉,鹹的會把水分散掉。

中醫治渴的處方很多,這個處方很特殊,用在百合病上。如果你用百合洗方,洗完了還是照樣渴,渴的時候病人水喝下去就下利出去,或是小便流失掉了,反正就是身體不受,渴症本是很簡單治的,像是用栝蔞根或是用白虎人參湯之類都可以治渴,如果服用後照樣還渴,表示身體已經不受,因為大病初癒的病人一定有虛熱出現,遇到這種渴不解者,我們就要栝蔞、牡蠣並用,張仲景只有在這個方子中栝蔞牡蠣並用。

栝蔞根 味苦性寒,能生津止渴。 牡蠣 鹹味、性寒,能把上焦的虛熱導引到下焦來從小便走掉,再利用栝蔞根來增加病人的津液,這幾個都是百合病的變方。

7、百合病變成發熱者:合百滑石散

百合病人如果變成發熱,一直沒有好,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更換為百合滑石散。要靠滑石把熱從小便利掉。滑石本身是利尿劑,會用到滑石,可能病人本身有百合病又兼有膀結石或者是腎結石。這種發熱絕對不是高熱,是低熱,中醫講的熱就是發炎,有破損了才產生熱。這時百合用炙過,就是用火過,或是在鍋子裡面干炒過。

比例是:百合一兩,滑石三兩,將這兩味葯搗成散劑來服。「方寸匕」就是一湯匙,一天吃三次。如果吃了百合滑石散後有點下利時就可以停葯了,表示葯到了。

這個是說:百合病,病家本身的津液已經虛掉,身體是持續處在虛的狀態, 病人在虛的時候不要強攻 。大黃、麻黃、桂枝、黃芩、黃連都是很強的葯,當身體虛的時候,不要開很熱的葯或者很涼的葯,病人都會受不了,要用滋陰法,開些滋陰的葯先養陰液,比如麥門冬、黨參等輕微的葯把津液補一下,不要去挑經方中「一劑知」的葯,然後再臨證決定用什麼方法來治療。

Ⅱ 什麼是百合病

出處
《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並治》:「百合病者,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復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諸葯不能治,得葯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而身形如和,其脈微微。」其病邪少虛多,屬陰虛內熱之證,治以補虛清熱,養血涼血,用百合地黃湯。亦可選用百合知母湯、百合雞子湯、百合滑石散等方。或謂百脈一宗;其病舉身皆痛,無復經絡傳次,而名百合。起於傷寒大病之後,余熱未解,或平素情志不遂,而遇外界精神刺激所致。
典型病例
頭內烘熱眼睛脹,胃部不適四肢懶。百合的鱗莖既可做菜,又可入葯。然而,中醫還有一種以「百合」命名的疾病,卻容易被忽視和誤診。廣西來賓市的丁大媽,前不久到鄭州探親,下飛機後感到身上寒冷,穿上棉衣還冷得打顫,而別的旅客穿著夾衣還熱得直冒汗。到女兒家後,丁大媽感到心慌,神志恍惚,坐卧不安,於是到一家醫院診治。醫生根據其心電圖提示有心肌缺血情況,按免疫力低下用葯,輸注參脈液、黃芪液和氨基酸等。幾天後,病情不見好轉,反而加重,少氣懶言,似睡非睡,周身出汗,蒙頭裹臉,自感頭內烘熱、眼睛發脹、胃部不適、口苦發干,四肢睏乏,聽到別人講話就心煩。她輾轉來到鄭州大學四附院中醫科,李順景副主任醫師詳細詢問了病情,根據脈象及症狀,認為符合「百合病」特點。病人本屬陰虛體質,又輸注益氣升陽的熱性葯物,虛陽上升,心肺陰虛,諸症叢生。因此採用養陰潤燥、補虛清熱的治則,應用百合地黃湯加減治療。主葯有百合、生地、北沙參、黃芪、桔梗、玄參、丹參、全瓜蔞等。服用20多服中葯後,丁大媽身體逐漸恢復了正常。
「百合病」的命名與祖國醫葯從單方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有關。因百合治療這種病有效,故以百合來命名。其最早載於張仲景《金匱要略》一書,歷代中醫學家也有闡述,認為「百合病」是血熱留滯,損傷心肺之陰而損及百脈,其症狀有精神恍惚、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食慾時好時差以及口苦、尿黃、脈象微數等。該病多由於外感熱症後余邪未盡,復由陰血不足、心神失養所致,或由於情志不調、七情內傷、神不守舍等引起。治療需分別陰虛內熱、痰熱內擾、心肺氣虛等類型辨證施治,常用百合為主葯,以百合地黃湯為主方,在此基礎上根據病情及時調整

Ⅲ 半夏+大棗+ 甘草

(半夏, 大棗, 甘草) 共13個方劑使用:

半夏瀉心湯,柴胡桂枝湯,柴胡加芒硝湯,甘草瀉心湯,葛根加半夏湯,黃連湯,黃芩加半夏生薑湯,生薑瀉心湯,小柴胡湯,旋復代赭湯,附子粳米湯,麥門冬湯,越婢加半夏湯

1.【半夏瀉心湯】:半夏半升(洗)黃芩 乾薑 人參 甘草(炙)各三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

  1)【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第149條.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葯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2)【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第10條.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2.【柴胡桂枝湯】:黃芩一兩半人參一兩半甘草一兩(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葯一兩半 大棗六枚(擘) 生薑一兩半(切) 柴胡四兩 桂枝一兩半(去皮)

  1)【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第146條.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痛、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3.【柴胡加芒硝湯】:柴胡二兩十六銖黃芩一兩 人參一兩 甘草一兩(炙) 生薑一兩(切) 半夏二十銖(本雲五枚,洗) 大棗四枚(擘) 芒硝二兩

  1)【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第104條.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4.【甘草瀉心湯】:甘草四兩(炙)黃芩三兩 乾薑三兩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黃連一兩

  1)【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第158條.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2)【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第159條.傷寒服湯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葯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糧湯主之。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3)【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三 】:

    第10條.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卧起不安。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於上部則聲喝,甘草瀉心湯主之。

5.【葛根加半夏湯】: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 甘草二兩(炙) 芍葯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生薑二兩(切)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1)【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第33條.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6.【黃連湯】:黃連三兩甘草三兩(炙) 乾薑三兩 桂枝三兩(去皮) 人參二兩 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

  1)【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第173條.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7.【黃芩加半夏生薑湯】:黃芩三兩芍葯二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生薑一兩半(一方三兩,切)

  1)【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第172條.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2)【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第11條.干嘔而利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8.【生薑瀉心湯】:生薑四兩(切)甘草三兩(炙) 人參三兩 乾薑一兩 黃芩三兩 半夏半升(洗)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

  1)【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第157條.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

9.【小柴胡湯】:柴胡半斤黃芩 人參 甘草(炙) 生薑(切)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1)【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第37條.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2)【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第96條.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3)【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第97條.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一雲臟腑相違,其病必下,脅膈中痛)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

  4)【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第98條.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本渴飲水而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食谷者噦。

  5)【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第99條.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6)【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第100條.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小柴胡湯主之。

  7)【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第101條.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復發熱汗出而解。

  8)【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第103條.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9)【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第104條.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10)【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第144條.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11)【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第148條.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里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里,此為半在里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2)【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第149條.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葯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13)【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第229條.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與小柴胡湯。

  14)【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第230條.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然汗出而解。

  15)【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第231條.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

  16)【辨少陽病脈證並治】:

    第266條.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干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

  17)【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第379條.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18)【辨陰陽易瘥後勞復病脈證並治】:

    第394條.傷寒瘥以後更發熱,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一作緊)者,以下解之。

  19)【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第15條.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20)【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第2條.產婦郁冒,其脈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所以產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汗出,陰陽乃復。大便堅,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

  21)【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

    第1條.婦人中風,七八日續來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10.【旋復代赭湯】:旋復花三兩人參二兩 生薑五兩 代赭一兩 甘草三兩(炙) 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

  1)【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第161條.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復代赭湯主之。

11.【附子粳米湯】:附子一枚(炮)半夏半升 甘草一兩 大棗十枚 粳米半升

  1)【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

    第10條.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

12.【麥門冬湯】:麥門冬七升半夏一升 人參三兩 甘草二兩 粳米三合 大棗十二枚

  1)【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第10條.大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

13.【越婢加半夏湯】:麻黃六兩石膏半斤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五枚 甘草二兩 半夏半升

  1)【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第13條.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Ⅳ 高建忠.讀方用方筆記(七五)臨證談半夏瀉心湯

《傷寒論》第158條: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熱結,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傷寒中風,本來是太陽病,醫生用治陽明的辦法來治,導致每天下利十多次,完谷不化,心下痞滿,腹中雷鳴,醫生以為心下痞滿是下利沒有下完,於是繼續用下葯,導致了心下痞更厲害,這種情況,張仲景就是用了甘草瀉心湯(炙甘草四兩、黃芩三兩、乾薑三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黃連一兩)。

甘草瀉心湯是在半夏瀉心湯的基礎上加甘草為四兩,也就是把甘草的劑量加重,補虛緩急,張仲景的這種加減法,提示我們半夏瀉心湯在臨床上是可以重用甘草的,重用甘草的目的就是補虛緩急,其實就是告訴我們半夏瀉心湯是可以加補中,緩急葯的,不一定僅限於甘草,只是補中緩急葯都是可以加用的。

《金匱要略》里《百合狐惑陰陽毒病》第十條: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卧起不安,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同目乍赤,乍黑,乍白,蝕於上部則聲戛,甘草瀉心湯主之。

在《金匱要略》裡面甘草瀉心湯是用來治療狐惑病的,什麼是狐惑病就是眼睛、口咽喉、生殖系統三聯征的病證。對狐惑病的解讀,通常解讀為濕、熱、毒壅滯引起來的,重用甘草主要就是清熱解毒。

半夏瀉心湯在我們臨床使用的過程中,可以加清熱解毒葯。張仲景就是重用甘草來清熱解毒,那麼我們也可以不用甘草,把甘草換成別的清熱解毒的葯。我們常說甘草瀉心湯可以治療復發性口瘡,有的時候,我們用甘草瀉心湯治療復發性口瘡的時候,並沒有把甘草的量加大,而加用了其他清熱解毒的葯來代替大劑量的甘草。

我們在使用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生薑瀉心湯有一個重要的指征就是舌苔膩,而大劑量的甘草是不利於膩苔的消退。所以,我們就可以把大劑量的甘草換成其他清熱解毒的葯,用這樣的方法來變通。

那麼,當時張仲景為什麼要用大劑量的甘草來清熱解毒,而不用別的清熱解毒葯呢?每個醫生都有他的長處,每個醫生也都有他的局限。再說了,當時可選用的清熱解毒葯真的不多。張仲景用葯的總數好象是八十多味,而我們現在用葯的總數,隨便一個葯店,至少也在兩百味以上。

《傷寒論》第173條: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黃連三兩,甘草二兩,乾薑三兩,桂枝三兩,人參二兩,半夏半斤,大棗十二枚。

黃連湯是把半夏瀉心湯中黃芩換成了桂枝,黃連的用量從一兩變成了三兩。我們讀了這個方劑,給了我們啟示,半夏瀉心湯在臨床使用過程中是可以去掉黃芩的,也是可以加用桂枝的。

《金匱要略》里《嘔吐噦下利病》篇附方(二):《外台》黃芩湯:治干嘔下利。黃芩三兩,人參三兩,乾薑三兩,大棗十二枚,桂枝一兩,半夏半斤。

黃芩,人參,乾薑,大棗,半夏這五味葯是半夏瀉心湯里有的,說白了,黃芩湯就是半夏瀉心湯把黃連換成了桂枝。當我們讀了黃芩湯這張方劑,我們可以明白,半夏瀉心湯在使用過程中是可以去黃連的,也可加桂枝的。

半夏瀉心湯(半夏、黃連、黃芩、乾薑、甘草、大棗、人參)把黃芩換成桂枝就是黃連湯,把黃連換成桂枝就是黃芩湯。

Ⅳ 百合病和狐惑病

百合病 [編輯本段]症狀與由來病名。以神志恍惚、精神不定為主要表現的情志病,精神病疑似症狀。
因其治療以百合為主葯,故名百合病。或謂百脈一宗;其病舉身皆痛,無復經絡傳次,而名百合。起於傷寒大病之後,余熱未解,或平素情志不遂,而遇外界精神刺激所致。 [編輯本段]百合病治療的辨證論治 古籍論治
《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並治》:「百合病者,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復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諸葯不能治,得葯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而身形如和,其脈微微。」其病邪少虛多,屬陰虛內熱之證,治以補虛清熱,養血涼血,用百合地黃湯。亦可選用百合知母湯、百合雞子湯、百合滑石散等方。
陰虛內熱型論治
【證見】 精神、飲食、行動異於常人,如沉默少言,欲睡不能眠,欲行不能走,飲食不能吃,寒熱似有似無,精神恍惚心煩,或自言自語,口苦,尿赤。舌紅,脈微數。
【治法】 清心潤肺。
【方葯】
1.主方百合地黃湯(張仲景《金匱要略》)加味
處方:百合、生地黃各30克,生牡蠣20克,花粉、石斛、糯稻根各15克,知母12克,浮小麥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單方驗方甘百梔地湯(胡熙明等《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處方:炙甘草9克,浮小麥30克,大棗7枚,炙百合12克,生地黃15克,首烏藤18克,雞子黃2個(分沖),梔子6克,淡豆豉12克,蓮子心3克,鬱金12克,石菖蒲9克。水煎服。
痰熱內擾型論治

【證見】 精神、行動、飲食皆失常態,頭痛而脹,心中懊膿,卧寢不安,面紅,舌尖紅。苔薄黃微膩,脈滑數。
【治法】 清化痰熱。
【方葯】
1.主方黃連溫膽湯(孫思邈《千金方》)加減
處方:黃連10克,法半夏12克,陳皮6克,竹茹2克,枳實9克,茯苓12克,知母10克,瓜蔞仁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頭痛者加菊花12克;熱盛傷陰者加百合、生地黃各20克。
2.單方驗方除痰安寐湯(許成吉等《中國當代名醫名方精選》)
處方:北柴胡、法半夏、炙青皮、枳實、龍膽草、梔子各10克,淡黃芩、竹茹各12克,制南星6克,珍珠母60克(先煎),礞石30克(先煎),合歡皮15克,夜交藤、葛根各30克。水煎服。
心肺氣虛型【證見】 精神、行動、飲食皆若不能自主,自汗,頭昏,短氣,乏力,少寐或多寐而睡不解乏。舌淡邊有齒印,脈細弱。
【治法】 益氣安神。
【方葯】
1.主方甘麥大棗湯(張仲景《金匱要略》)合生脈散(李杲《內外傷辨惑論》)加減
處方:浮小麥30克,大棗5枚,黨參15克,麥冬12克,五味子6克,百合20克,茯神15克,酸棗仁12克,龍齒(先煎)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單方驗方
(1)明志湯(許成吉等《中國當代名醫名方精選》)
處方:石決明、草決明各30克,遠志、蟬蛻、生牡蠣、川芎、疾藜各15克,菊花25克,荷葉10克。水煎服。
(2)柔意湯(許成吉等《中國中醫秘書大全》)
處方:炙甘草、大棗、白芍各6克,淮小麥、牡蠣各30克,百合、生地黃、龍齒、黑芝麻各12克,麥冬、柏子仁、竹茹、合歡皮各9克,陳皮2.4克。水煎服。
百合病治療的其他療法

1.飲食療法
(1)百合雞蛋糖水:百合30克,雞蛋1個,白糖適量。先將百合煲熟,後加入雞蛋和白糖,蛋熟即可服食。
(2)糯米小麥粥:糯米、小麥各50克,共煲成粥,加白糖調味服食。
以上兩方適用於各型百合病。
2.預防調護
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患病應及早積極治療。 多向病人做思想工作,耐心地說服、開導,以消除患者的疑慮或緊張。
狐惑病狐惑病是一種與肝脾腎濕熱內蘊有關的口、眼、肛(或外陰)潰爛,並有神志反應的綜合征,相當於現代醫學的白塞氏綜合征。狐惑病首載於《金匱要略·百合病狐惑陰陽毒篇》:「狐惑之為病,狀如傷 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卧起不安,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 赤、乍黑、乍白、蝕於上部則聲嗄,甘草瀉心湯主之」。
本病在古代即已引起注意,近代由於發病率逐漸增高,因此引起了國內外的關注。惑病以肝脾濕熱為主要病機,其先兆證多呈肝鬱脾胃濕熱證型,即見心緒不舒,多疑善妒,口臭泛惡,舌紅苔黃膩,便干,溲短腥臭等症,並多有七情損傷史。 治療舒郁清熱利濕,方用丹梔逍遙散:丹皮、梔子、柴胡、薄荷、當歸、白芍、茯苓、白術、生薑、甘草可以逐漸改變郁熱內蘊,避免發展。如見可疑的瘡常為本病欲作信號,服龍膽瀉肝湯可以防患於未然。發展下去,見默默欲眠,或卧起不安,神情時恍,逐漸出現口腔、外陰甚至眼見潰爛則為狐惑病徵兆,治用甘草瀉心湯:炙甘草、黃芩、黃連、乾薑、半夏、人參、大棗,如肝火偏重者,如見躁、 易怒、頭暈、耳鳴、便秘、溺短者,則予龍膽瀉肝湯:龍膽草、梔子、黃芩、柴胡、生地、車前子、澤瀉、木通、當歸、甘草。
著名中醫婦科專家李積敏博士認為本病是由陰虛火旺,熱毒內蘊之變,治療宜滋陰清熱,涼血解毒為主,方用黃連阿膠湯加減。葯用生熟地、麥冬、白芍、龜板、阿膠、石斛等滋陰補肝腎壯水,以補其源;黃芩、黃連、黃柏、竹葉、丹皮、生甘草清熱解毒。諸葯相伍,滋陰降火,水火相濟,再兼外洗外敷等法配合治療,故取得良好效果。
李積敏治療狐惑病(白塞氏綜合征)案: 忤某,女,36歲,已婚,市某廠職工,1988年7月18日初診。主訴:口腔、下陰部潰瘍,反復發作5年。患者於1983年5月分娩後,曾發熱數日後,出現舌尖及雙頰黏膜生針尖樣或綠豆大小潰瘍,服維生素C、B2、B6後消失,1個月後又復發口腔、舌生瘡,且出現外陰多處潰瘍,疼痛伴外陰瘙癢,進行性增大,有膿性分泌物。四肢皮膚結節性紅斑,曾在某省級醫院診斷為「白塞氏綜合征」,先後3次住院,經抗生素、激素等治療效果不佳,時而更重。刻診:呈慢性病容,體檢無殊。兩眼澀痛,視物不清,行走困難,口腔黏膜、舌邊尖等處有多個綠豆大圓形潰瘍。患者咽干口苦,心煩,頭暈失眠,自汗盜汗,五心煩熱,腰膝酸軟,大便干,小便黃,舌紅苔少,脈細數。婦科檢查:外陰唇黏膜有多處黃豆大小潰瘍,表面有灰白膿樣物。血常規:白細胞4600/mm3,紅細胞400萬/mm3,血色素11g,中性63﹪,淋巴25﹪,單核3﹪,血沉為26 mm/h。西醫診斷:白塞氏綜合征。中醫診斷:狐惑病 證屬:陰虛火旺,熱毒內蘊。治宜:滋陰清熱,涼血解毒。方用:黃連阿膠湯加減。處方:生地20g,熟地20g,麥冬15g,白芍6g,阿膠9g(烊沖),龜板9g(先煎),黃芩12g,黃柏12g,黃連6g,柴胡6g,石斛9g,五味子6g,竹葉6g,丹皮12g,當歸12g,生甘草9g。水煎服。10劑,1日1劑,2次分服。外洗葯:當歸15g,黃柏15g,銀花30g,苦參30g,枯礬20g。水煎洗外陰患處,每日1~2次,每次1~5min左右。外敷葯:五倍子10g,冰片1g。將五倍子炒黃與冰片共研極細末,外敷外陰患處潰瘍面。前葯外洗後即敷。7月29日復診:服葯10劑後,疼痛大減,心煩、口苦已減,精神較佳,查潰瘍也大為好轉。繼服上方10劑。8月9日三診:症狀基本消失,口腔及外陰潰瘍基本癒合。前方去生地、丹皮、柴胡、竹葉、石斛,加茯苓、白術等,再服6劑。8月16日四診:諸症痊癒。囑其服成葯知柏地黃丸兩盒。隨訪至今未復發。

Ⅵ 白塞氏病為什麼又被叫做狐惑病

白塞氏病在古代成為狐疑病。
白塞氏病現在叫貝赫切特病。它是細小血管的炎症,一般會出現反復性的口腔潰瘍,外陰生殖器的潰瘍以及眼部的炎症。這種疾病可以累積到皮膚,使皮膚出現結節性紅斑,丘疹,毛囊炎,針刺實驗一般都是陽性。除了累及上面所說的地方之外,還會累及到關節,引起關節疼痛酸痛,此外累及到血管就容易形成淺靜脈血栓。
白塞氏病是一原因不明的細小血管炎為病理基礎的慢性、進行性復發性、多系統損害的疾病。以口腔、外陰潰瘍、眼炎、皮膚損害為臨床特徵。此病為自身免疫病。白塞氏綜合征中醫為狐惑病首載於《金匱安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中醫認為本病屬於「寒瘍」、「陰瘍」范疇,證屬里、寒、虛。主要病理基礎為陰虛陽亢。辨證分型認為本病主要存在肝熱、脾濕和腎陽不足現象,因而中醫對本病的辨證治療也是針對上述三項來進行的。

Ⅶ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第三《金匱要略》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第三

(論一首 證三條 方十二首)

論曰:百合病者,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復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諸葯不能治,得葯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身形如和,其脈微數。

每溺時頭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時頭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頭眩者,二十日愈。其證或未病而預見,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見者,各隨證治之。

......

百合知母湯、滑石代赭湯、百合雞子湯、百合地黃湯、百合洗、栝蔞牡蠣散、百合滑石散、甘草瀉心湯、苦參湯、雄黃熏方、赤小豆當歸散、升麻鱉甲湯。

......

註:

黃煌:學中醫之後,才知道百合還是一味葯,能夠安神。東漢的《傷寒雜病論》里居然還記載一種以百合命名的疾病,叫百合病。這種病,表現非常怪異,用張仲景的話來說,是「意欲食,復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諸葯不能治,得葯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很長時間我不明白這是什麼病,臨床多了,才發現百合病其實是情志病,是抑鬱症的一種類型。江南的秋天,秋雨淅瀝,秋風蕭瑟,人們不免平添幾分憂愁,於是,失眠、胸悶、煩躁、疲勞、口乾舌燥等症狀就出現了,這正是吃百合的最佳人群。百合能消除莫名的煩躁(除煩),睡覺之前吃點放糖的百合羹讓人安眠,如果症狀嚴重,百合還可以與其他葯物配合,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記載了百合知母湯、百合雞子湯、百合地黃湯等經方。我用百合,常與溫膽湯、酸棗仁湯同用,對於那些百般無奈,虛煩不眠的患者,此方有助眠、安神、除煩的效果。除安神以外,百合還有其它功效。上次門診遇到一位痛風患者,他告訴我,每天食用百合,也能降尿酸,我查百合葯理,居然含有秋水仙鹼,而這種化學物質,是痛風的特效葯。

......

百合知母湯

原文:百合病,發汗後者,百合知母湯主之。《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三》

原方:百合七枚,擘  知母三兩,切  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普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 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別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後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

滑石代赭湯

原文:百合病,下之後者,滑石代赭湯主之。《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三》

原方:百合七枚,擘  滑石三兩,碎,綿裹  代赭石如彈子大一枚,碎,綿裹    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 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別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後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溫服。

......

百合雞子湯

原文:百合病,吐之後者,用後方主之。《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三》

原方:百合七枚,擘  雞子黃一枚  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 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內雞子黃,攪勻,煎五分,溫服。

......

百合地黃湯

原文:百合病,不經吐下、發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黃湯主之。《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三》

原方:百合七枚,擘  生地黃汁 一升  上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內地黃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當如漆。

註:

三部九侯:地黃近時均作涼血、補血、養陰葯,其實它還有很好的活血化瘀之功。在《神農本草經》中記載其主要功效為:「主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做湯,除寒熱積聚,除痹。」《別錄》也記載「主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下血,破惡血,溺血,利大小腸,去胃中宿食,飽力斷絕」。《葯性論》還說其有「解諸熱,破血,通利月水閉絕,亦利水道,搗薄心腹能消瘀血」。《圖經本草》稱之為「傷折金瘡為最要之葯」。在傷寒雜病論中治療「內有干血」的「大黃蟅蟲丸」中用大劑量的乾地黃(十兩)。可見,生地黃具有消積、除痹、通經、散血、和傷,外用消血腫等治療作用。遺憾的是,這一大功用被後世所疏忽,使之未能「物盡其用「。裘沛然先生也為此在其著述中提出:「眾所用知的血府逐府湯中就有生地黃即取其活血逐痹之功效。《普濟方》中的地黃散中用地黃合烏賊骨以消血症」。裘氏臨床也每多以生地黃作活血行瘀葯,用於腫瘤、痹證、月事不調、心痛等,收效滿意。

    在《傷寒雜病論》中應用地黃,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那就是治療百合病的「百合地黃湯」。原文中記載了百合病的發病症狀為「意欲食復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諸葯不能治,得葯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身形如和,其脈微數。」其治療為「百合病,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黃湯主之。百合七枚(劈)生地黃汁一升。中病,勿更取。大便當如漆。」 現階段對百合病的病機通行的看法為「心血肺陰兩虛,陰虛內熱」。對百合地黃湯的方解也為「滋陰涼血」。但是陰虛內熱,依仲景用葯習慣為什麼不用「麥冬」卻重用「生地黃」。而且在方後還特意註明「大便當如漆」。對此用通俗的話解釋應為「柏油狀大便」。用現在的醫學術語應該為「大便潛血陽性」(地黃含有鐵質,鐵質也可以使大便色黑)。對於此病有獨樹一幟見解的就是:北京已故著名傷寒學家「胡希恕」。在其《經方傳真》一書中對此做了如下闡述:「此為典型表現為精神系統異常的疾病,病機當有血瘀,服葯後大便如漆,為瘀血已祛。」無獨有偶的是在《傷寒雜病論》陽明病篇中的「抵當湯」證也提到了「大便黑」。抵當湯也是用於治療主要表現為精神系統異常的病症:發狂,喜忘。抵擋湯證與百合地黃湯證的區別:正如《經方傳真》中所闡述的那樣:「虛實不同而已。一個是登高而歌,棄衣而走。一個僅僅為默默如有神靈。」

雲閑山人:生地黃有「逐血痹,破惡血」之功,這可能是正確的,對此本人有體會。

      我妻年輕時,面色黑黃,多惡夢,常驚醒,腰沉重鈍痛,經期錯亂,經血黑少帶血塊,舌尖及邊可見大量淤血點,症狀已經持續多年,用過多種方法,服過多種葯無效。27歲時加重,又無方可用,我思考再三,決定用最簡單的方法去解決最復雜的問題,給予生地黃粥:鮮生地黃50克,加水50克,搗為泥,絞取汁,加入沸騰白米粥中,攪勻即離火。每天晨起空腹服一劑,連服5日,但效不顯,第6日突然隨大便泄下大量黑血,多年沉疾一時得解,當是生地黃之功。

  我認為,中葯之功效、性味,古人簡單直白的觀察和體會可能更接近真實,後人從不同的角度、觀念、社會環境去解說,一人一說,一人一解,摻雜了太多本不是葯性的東西在里邊,越解越繁,越解越亂,反失其真。

小吹:廣州市名中醫黃仕沛老師深諳仲景用葯之道,臨床用葯謹守仲景用葯法則,不妄加減。黃師在臨床中一步一個腳印,數十年如一日實踐經方,詮釋經典,堪稱嶺南繼陳伯壇、黎庇留、譚星緣、易巨蓀之後的新一代的「經方家」。筆者有幸師從黃仕沛老師學習,受益匪淺。現將其治使用地黃劑經驗的經驗總結如下:

      一、《傷寒雜病論》中使用地黃的方劑

        《神農本草經》謂乾地黃「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脈,填骨髓,長肌肉,……除寒熱、積聚,除痹。」

        《傷寒雜病論》中使用地黃的方劑有10首,分別是:膠艾湯、當歸建中湯、黃土湯、炙甘草湯、薯蕷丸、三物黃芩湯、百合地黃湯、防己地黃湯、腎氣丸、大黃庶蟲丸。

      漢時並無熟地,仲景用的是生地黃、乾地黃,但仲景用地黃總體是用來治虛的,而且地黃在配伍上有廣泛的親和力,如與養血、活血、益氣、溫陽、清熱、養陰、利水均可配伍。

        試分析一下仲景的10首地黃劑:方中地黃用量最大的是防己地黃湯,用生地黃二斤;其次是炙甘草湯用生地黃一斤;百合地黃湯則用生地黃汁一升;大黃庶蟲丸用乾地黃十兩;腎氣丸用乾地黃八兩;當歸建中湯的加減法中,若去血過多,崩傷內衄不止,加地黃六兩;膠艾湯、三物黃芩湯用乾地黃四兩;黃土湯用地黃三兩;薯蕷丸用乾地黃十分,用量皆相當大。

      二、葉天士、吳鞠通使用地黃經驗

      世人一般認為,熟地補血,生地敗血,所以一般滋養補虛用熟地,涼血則用生地。其實並非如此。嘗試分析一下葉天士、吳鞠通兩位溫病大家使用地黃的經驗:

      首先,熟地補血,生地敗血,此說可能來自葉天士的「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如生地……」。但葉天士又有「舌淡紅無色者,或干而色不榮者,當是胃津傷而氣無化液也,當用炙甘草湯,不可用寒涼葯」 之說。由此可見,葉氏認為重用一斤生地的炙甘草湯並不是寒涼葯,而是改善胃津損傷的補虛葯,那麼葉氏當然不會認為方中的生地會敗血。

      其次,吳鞠通《溫病條辨》增液湯的條文 「陽明溫病,無上焦症,數日不大便,當下之;若其人陰素虛,不可行承氣者,增液湯主之。」條文後的按語,明確指出了生地的功效:「生地亦主寒熱積聚,逐血痹,用細者取其補而不膩,兼能走絡也」。

      再看《溫病條辨》中使用生地的各方,如「陽明溫病,下後汗出,當復其陰,益胃湯主之」;「下後無汗,脈不浮數,清燥湯主之」;「下後數日,熱不退,或退不盡,口燥咽干,舌苔干黑,或金黃色,脈沉而有力者,護胃承氣湯微和之」;此外還有新加黃龍湯、增液承氣湯。

      上述各方中用生地都是為了滋陰養血,而且如吳氏在增液湯的按語所言,「三者合用,作增水行舟之計,故湯名增液,但非重用不為功」。

      由此可見,生地固可涼血,也能滋陰養血,而且非重用不為功。

      三、黃仕沛老師運用地黃經驗

      黃仕沛老師善用地黃,臨床上常用大劑量地黃治療各種常見病。

      從地黃的使用指征來看,黃師認為,地黃用於皮膚乾燥枯槁,大便干結,口乾舌干,唇乾裂,舌瘦苔少,或唇紅舌紅,脈細數、結代。後世溫病驗齒,葉天士「看舌之後,亦須驗齒」,所以地黃的葯證當是唇舌乾燥,牙齒枯槁。從地黃的「葯證」來看,黃師認為,地黃之用在於滋陰養血,具體效能主要包括:1.潤燥,2.制燥,3.定躁,4.安神、5.定悸。除此之外,地黃還可以止血、清熱,本文不一一盡述。從地黃的用量來看,黃師認為,無論用於何證,配伍何葯,地黃都必須重用,非重用不足以為功。黃師用地黃常用30-90克,最大用至180克。

        1地黃劑的主要功效

        1.1 潤燥

        1.1.1用於治療皮膚科疾病

      《傷寒論》196條:「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此乃陽明久虛,津液不足,汗源不充,故法多汗反無汗,而皮膚乾燥瘙癢。如蕁麻疹、帶狀皰疹、神經性皮炎等,特別是老年性皮膚乾燥症,考慮為陽明久虛,津液不足,潮紅,脫屑比較明顯者,黃師常用大劑量生地,最大用至90g。

      黃師曾治一過敏性皮炎患者,全身片狀皮疹,干紅,瘙癢明顯,以甘草瀉心湯加麻黃、生地、石膏治療,處方:

麻黃十二克(先)川連六克 黃芩十五克 法夏二十四克  乾薑六克  大棗十五克  甘草三十克  黨參三十克 石膏九十克  生地三十克    十劑後症狀明顯好轉。

      黃師曾述,當年黃繼祖師公,曾治一婦人,身癢久不愈,幾欲自盡,囑予生地煲瘦肉,服之越旬而愈。

      我亦曾治一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全身皮膚乾燥、潮紅,瘙癢難忍,滿布搔抓的痕跡,抓痕處有滲血、諶液。發病已接近1年,時好時壞,本次加重接近1月,反復使用過多種抗過敏葯物,甚至使用過激素,效果不佳。予百合地黃湯合麥門冬湯加減,處方:

      百合三十克  生地三十克  麥冬六十克  法夏二十四克  大棗十五克  甘草十克  黨參三十克  並與生地三十克、甘草三十克煎水外洗,治療十餘天後皮膚乾燥、瘙癢症狀較前明顯緩解。

        1.1.2用於治療陰枯液竭的患者

      黃仕沛老師認為欲養真陰非重用生地、麥冬不足以為功。

      仲景的炙甘草湯、薯蕷丸,甚至大黃庶蟲丸中使用生地,都是因為它能滋陰養血,改善陰液枯竭的症狀。

      炙甘草湯又名復脈湯,《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脈證並治》附《外台秘要》「肺痿涎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者」。現代很多醫生都用炙甘草湯改善腫瘤患者的惡液質狀態。黃師曾以炙甘草湯治療肺癌術後及冠心病支架植入術後陰液枯竭的患者,療效顯著。

      薯蕷丸和大黃庶蟲丸都出自《金匱要略﹒血痹虛勞脈證並治》。「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薯蕷丸主之。」此方自然是補虛之劑。「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飢傷,勞傷,經絡營衛氣傷,內有干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大黃庶蟲丸主之。」大黃庶蟲丸是《金匱要略》治療干血癆的方劑,治療瘀血內結日久,伴有明顯的陰液枯竭。與治療婦人產後腹痛的下瘀血湯比較,本方重用地黃,並加用其他一些活血破瘀葯物,這便足見仲景組方的用意。《千金要方》有治月水不通,臍下堅,大如盤。發熱往來,下利羸瘦,方用生地黃三十斤,取汁,內乾漆,為末一斤,微火煎,令為丸,每服酒下如梧丸大三丸。此方也是化在瘀的同時,重用大量生地治療陰枯液竭。八十年代初,黃師就以大黃庶蟲丸治癒一例疑為席漢氏綜合征的消瘦、肌膚甲錯、腹脹、閉經患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黃師曾治一鼻咽癌放化療術後中年男性,2011年6月初確診,6月中旬接受化療,約兩周前化療完成。8月22日開始接受放射治療,現仍進行中。9月初逐漸出現口腔潰瘍,咽喉干痛,飲食難進,胃脘脹滿,嘔吐。曾用西葯治療,效果不顯。9月27日經友人介紹請黃師診治。刻診患者咽痛、咽干、口乾,口腔雙側頰側潰瘍,舌面潰瘍,吞咽障礙,飲食難進,胃脘脹滿,時有嘔吐,唇舌紅色如染,舌乾瘦,無苔。不寐而煩。

黃師擬黃連阿膠雞子黃湯合麥門冬湯加生地。

        處方:黃蓮6克、黃芩15克、白芍15克、大棗5克、黨參30克、法夏60克、麥冬30克、生地90克、甘草30克、阿膠15克(烊化,兌)、雞蛋黃一枚(葯成放之攪拌)。七劑。

        10月4日再診,諸證悉除;唇舌紅已退,如常色,口腔及舌痛潰瘍己愈,唯余咽仍有少痛,能進食粥、面條。除10月3日一點醒來,個多小時後才再入睡,幾天來睡得很好。

        1.2 制燥

      地黃在經方的配伍中還有制燥的作用。如炙甘草湯三分陽葯,七分陰葯,此方中地黃還有制桂枝溫燥的作用。如防己地黃湯,生地二斤配伍防己、防風、桂枝等辛溫的葯物也是此意。《千金》、《外台》亦有多方是使用地黃制燥的。後世方如大秦艽湯用地黃也是此理。

黃師用溫燥葯物時也常用生地制燥,如曾治一例腦梗塞恢復期患者,左側肢體乏力,言語欠清,但舌紅少苔,大便干結,便予續命湯加生地90克,治療後舌紅、便秘症狀好轉,肢體活動功能也較前改善。

          1.3定躁

      躁者,躁動不安,定躁即定躁熄風,風指的就是後世的所謂「內風」, 所以這里所謂定躁就如同後世醫家的育陰熄風。此時生地更應用大量,一般90-120克。

      防己地黃湯出自《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治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無寒熱,其脈浮。」黃師認為,仲景的防己地黃湯重用生地黃二斤,滋陰養血,治療以陰虛陽亢為主的中風,開後世育陰熄風的先河。

      葉天士喜用生地黃育陰,《臨證指南醫案﹒肝風門》的三十二個醫案中,用地黃的有二十多案,可見地黃的重要。吳鞠通的復脈湯、一甲、二甲、三甲復脈湯、大定風珠及張錫純的建瓴湯皆用地黃。

      黃師曾以防己地黃湯治療兩例腦梗塞後出現不自主運動的患者,一例雙手舞動不止,型似蘭花,一例嘴巴不自主抖動,皆用生地九十克,治療後症狀緩解,未見再次發作。

      楊森榮師兄的伯父因慢性阻塞性肺病住院,除氣促、咳痰以外,還出現雙上肢不自主顫動,師兄以防己地黃湯,生地120克治療,數劑後雙上肢顫動停止。

      葉天士有:「凡肝陽有餘,必須介類以潛之,柔靜以攝之,味取酸收,或佐咸降,務清其營絡之熱,則升者伏矣」。黃師還認為後世提出的平肝熄風,育陰潛陽之法,實蘊含於風引、侯氏黑散、防己地黃湯三方之中。候氏黑散的菊花清肝熱,皂礬除痰;風引湯介類潛陽,大黃通腑;防己地黃湯以地黃養陰血。臨床上三方應互聯使用。黃師曾治一腦梗塞急性期的老年男性,左側上下肢不自主舞動不休,以防己地黃湯育陰合金石介類潛陽,生地最大用至一百二十克,十餘劑後不自主運動得以控制,現行動如常。

        1.4安神

      仲景用地黃的方劑10首,其中用生地黃的方劑包括炙甘草湯、防己地黃湯、百合地黃湯共有3首,這3個方證皆有「神」的症狀。如防己地黃湯「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百合地黃湯所治百合病「意欲食復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聞食臭時」的「神識之疾」。 此時生地用90-120克。

      黃師近期治療一老年女性患者,幻聽,似覺常常聽見隔壁的敲擊聲,問其子女均未聽見,故心煩意亂,心中怵惕不安,夜間常不能入睡。黃師先以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治療,一周後患者心悸症狀明顯緩解。但仍有明顯幻覺,難以入睡,遂改予防己地黃湯加減,處方:

      防己二十四克  生地九十克  桂枝二十克  防風十五克  甘草十克  生龍牡各三十克

      兩周後幻聽減少,地黃逐漸加量至一百五十克,繼續服用治療。

        1.5定悸

      《傷寒論》第178條:「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炙甘草湯重用生地一斤,是治療心悸的千古名方。

        曹穎甫用本方深有體會,他說:「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此仲景先師之法,不可更變也。」可謂一語中的。仲景治悸有多方,但脈結代而又心動悸者,此無可替代之方也。《經方實驗錄》中共載有三案,如唐君案:「素有心臟病,每年買舟到香港,就診於名醫陳伯壇先生,先生用經方,葯量特重,如桂枝、生薑之屬動以兩計。大鍋煎熬,葯味奇辣,而唐君服之,疾輒良已。今冬心悸,脈結代又發,師與炙甘草湯,服至三五劑,心悸愈,結代漸稀……」。深感粵滬兩位經方大家,解讀《傷寒論》雖各有見地,然審證用葯則一也。

當然對於治療心悸,桂枝是最關鍵的,但後世解釋炙甘草湯多認為生地黃有此功效。黃師常以炙甘草湯治療心律失常包括頻發室性、預激綜合征等多例,每次皆能起效。

        2 地黃劑的煎煮法

        仲景凡地黃劑均與酒同用,幾成定例。

        歷代注家多從酒之性去詮釋;如「酒可通經」,柯韻伯則曰:「清酒引之上行。」但細觀仲師之地黃方,如膠艾湯亦與酒同煎,然膠艾湯乃止血方,無須通經,也無須引葯上行。防己地黃湯是以酒漬防己等四味一宿,絞取汁,再與地黃汁和合。尤在涇釋:「酒浸取汁,用是輕清,歸之於陽,以散其邪。」可見注家常落臆解俗套,恐非仲景原意也。試想葯與酒同煎,湯成則酒味俱揮發殆盡,何以通經、上行?近人解釋地黃劑用酒同煎是起「溶媒」作用,有利於地黃等有效成份析出,應為仲師本意也。

      黃師於大劑量生地的地黃劑,如炙甘草湯、防己地黃湯等也常與酒同煎。漢代未有蒸餾酒,故不應是高粱酒之類,應是黃酒,如花雕酒之類。但如果如炙甘草湯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同煎則酒費不菲也。黃師往往是以水七、八碗煎至三碗左右,放花雕酒半支或一支。再煎成一碗。感覺放酒效果較好。

醫案:

余澤運_i213l:唐某,女,60歲,2009年9月24日診。因胃脘部不適兼心悸失眠,心煩懊憹十餘年,反復發作,久治不愈就診。每次發作均與情緒波動或感冒有關,且發作時四處求醫均無效。此次又因感冒後覺胃脘不適,似飢非飢,似痛非痛,肛門下墜欲便卻解不下,欲進食卻不能食,昏昏欲睡卻睡不著,心慌心跳,莫可名狀。余初按神經官能症給調節神經無效,後按臟躁給以甘麥大棗湯效仍不顯,無奈輾轉反思,經反復詢問,得知患者發病十數年來,雖病情變化百出,唯口乾、尿黃始終存在。余恍然而悟曰:「此百合病也」。遂書一方:百合30g,生地50g。水煎服,2劑。第三天患者丈夫來門診說:此葯療效很好,已能吃能睡,請再開三劑,服完葯病即應手而愈。

按:此例患病十餘年,更醫幾十人,均為初治尚效,再用無功,甚為棘手!筆者詢知患者發病十數年來,雖病情變化百出,唯口乾、尿黃始終存在,辯其病機為心肺陰虛內熱,診為百合病,投百合地黃湯5劑而愈。本案足以說明,抓主症,審病機,找准關鍵環節,採取針對措施,不管何種頑症痼疾均可迎刃而解。

......

百合洗方

原文:百合病,一月不解,變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不差,括蔞牡蠣散主之。《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第三》

原方:百合一升   右一味,以水一斗,漬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餅,勿以鹽豉也。

......

栝蔞牡蠣散

原文:百合病,渴不差者,栝蔞牡蠣散主之。《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第三》

原方:栝蔞根  牡蠣熬,等分  上為細末,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

百合滑石散

原文:百合病,變發熱者,百合滑石散主之。《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三》

原方:百合一兩,炙  滑石三兩  上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當微利者止服,熱則除。

......

狐惑病

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卧起不安。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於上部則聲嗄,甘草瀉心湯主之;蝕於下部則咽干,苦參湯洗之;蝕於肛者,雄黃熏之。

......

苦參湯

原文:蝕於下部則咽干,苦參湯洗之。《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三》

原方:苦參 一升  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熏洗,日三(據徐本、尤本補苦參湯及其用法)。

......

雄黃散方

雄黃一兩   右一味,為末,筒瓦二枚合之,納葯於中,以火燒煙,向肛熏之。

......

Ⅷ 百合病的出處

《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並治》:「百合病者,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專,復不能屬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諸葯不能治,得葯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而身形如和,其脈微微。」其病邪少虛多,屬陰虛內熱之證,治以補虛清熱,養血涼血,用百合地黃湯。亦可選用百合知母湯、百合雞子湯、百合滑石散等方。或謂百脈一宗;其病舉身皆痛,無復經絡傳次,而名百合。起於傷寒大病之後,余熱未解,或平素情志不遂,而遇外界精神刺激所致。

Ⅸ 跪求~~中醫學金匱要略重點!!!

金匱要略重點難點

第一章 緒論
重點:《金匱要略》書名釋義及性質、《金匱要略》基本內容及學術成就貢獻
難點:《金匱要略》脈學特點、《金匱要略》編寫體例、《金匱要略》學術成就及貢獻、《金匱要略》制方理論及用葯特點服葯法
第二章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
重點:治未病、肝虛治法、虛實異治、發病與預防
難點:「脾旺不受邪」、「治肝補脾之要妙」——五行生剋制化原理、發病三條途徑
第三章 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重點:濕病的治療原則及其機理、濕病的概念、證治
難點:外濕治法為何「微發其汗」、內濕治法為何「利小便」 、防已黃芪湯是微汗法還是滲利法、三附子湯證治比較、麻黃加術湯與麻杏薏甘湯證治比較
第四章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三
重點:百合病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治法主方、狐惑病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及內服方、外治法、陰陽毒病的病因、臨床表現與證治
難點:百合病的病因病機、百合病命名有幾種學說、「百脈一宗」含義、狐惑病的命名、本篇甘草瀉心湯與《傷寒論》中甘草瀉心湯的異同點、陰陽毒的分類特點
第五章 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
重點:中風歷節病的概念和中風的病因病機及辨證、歷節的證治
難點:以脈象推論中風病的病因病機、《金匱》對中風病因病機的認識
第六章 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第六
重點:血痹病概念及成因證治
難點:脈象推論血痹輕證病因病機、虛勞的脈象有何特點
第七章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重點:肺痿證治、肺痿肺癰鑒別
難點:虛熱肺痿的證治、虛寒肺痿證治、麥門冬湯麥冬與半夏配伍意義
第八章 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
難點:桂枝加桂湯與苓桂甘棗湯證比較、奔豚湯方義
重點:奔豚氣病的概念、肝氣奔豚的證治
第九章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
重點:以「陽微陰弦」的脈理闡發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機、栝蔞薤白三方異同點、人參湯的組成、功效與主治證、胸痹急症證治、心痛證治
難點:「陽微陰弦」含義?栝蔞薤白半夏湯與栝蔞薤白白酒湯證的鑒別、枳實薤白桂枝湯與人參湯主治證為何迥異?「關上小緊數」之「數」字如何理解?心痛輕證與重證的證治、薏苡附子散方義、胸痹急症原文中「緩急」的注家不同認識
第十章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並治第十
重點:腹滿病虛實寒熱的辨證要點、厚朴七物湯和大柴胡湯證治、厚朴三物湯、大承氣湯、附子粳米湯、大黃附子湯的證治、脾胃虛寒證、血虛寒疝的證候特點及方葯
難點:對「趺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便難,兩胠疼痛,此虛寒從下上也」的理解、實熱性腹滿病「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實熱性腹滿四方鑒別、大黃附子湯條之「發熱」症、附子粳米湯與赤丸中有炮附子、炮烏頭與半夏相反葯物配伍、大烏頭煎、烏頭桂枝湯與當歸生薑羊肉湯同治寒疝區別是什麼?大建中湯證「上下痛而不可觸近」。
第十一章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第十一
重點:肝著、腎著的概念、旋覆花湯的證治、甘草乾薑茯苓白術湯的證治
難點:旋復花湯如何體現活血化瘀法?肝著症狀特點、腎著的病位
第十二章 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
重點:痰飲病的分類及概念、治則、苓桂術甘湯、腎氣丸、甘遂半夏湯的主症治法、下焦飲逆和痰飲冒眩的主症、方葯、支飲重證的證治、葶藶大棗瀉肺湯的證治
難點:肺飲與四飲的關系、對同病異治具體體現、留飲優飲、甘遂半夏湯中相反相成配伍及煎服法、五苓散的方解及作用、大小青龍湯的異同、支飲重證—虛者、實者的含義和區別、木防己湯中石膏用量
第十三章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並治第十三
重點:消渴病概念之廣義、狹義之分、白虎加參湯證治、消渴腎氣虧虛證治、小便不利上燥下寒證治
難點:《金匱》對消渴辨證與後世三消關系、消渴病與消渴症的鑒別、腎氣丸與枯蔞瞿麥丸證治異同
第十四章 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重點:水氣病的分類及治法、血分、水分、氣分概念、證治
難點:五臟水與四水的關系、「血不利則為水」理論與臨床意義、「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的含義、越婢湯與防己黃芪湯的鑒別應用、防己黃芪與防己茯苓的鑒別應用、氣分病證治
第十五章 黃疸病脈證並治第十五
重點:黃疸病分類與病因病機、谷疸病的病因病機、梔子大黃湯、大黃硝石湯、茵陳五苓散小半夏湯、小建中湯的證治及臨床應用
難點:「脾色必黃瘀熱以行」的深義、男子黃,但為何小便自利?虛黃的病機、女勞虛證治
第十六章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並治第十六
重點:吐衄下血證治、遠血與近血的鑒別、瘀血脈證
難點:瀉心湯與柏葉湯的比較鑒別、黃土湯中黃芩的作用
第十七章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重點:嘔吐治禁與治則、嘔吐、噦證治、小半夏湯、生薑半夏湯、半夏乾薑三方證比較、下利證治
難點:胃反概念與證治、茯苓澤瀉湯主治之「胃反」與大半夏湯證有何不同、大黃甘草湯主治證與病機、下利氣與氣利有何不同?何方主治?
第十八章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並治第十八
重點:腸癰膿未成與膿已成辨證論治
難點:薏苡附子敗醬散與大黃牡丹湯證治鑒別和臨床應用
第二十章 婦人妊娠病脈證並治第二十
重點:當歸芍葯散證治、膠艾湯證治、桂枝茯苓丸證治、妊娠養胎
難點:桂枝茯苓丸證病機及用葯特點、膠艾湯證病病機、附子湯證。
第二十一章 婦人產後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一
重點:產後腹痛證治、產後中風、產後血虛煩嘔、下利及臨床應用。
難點:產後病機特點、竹葉湯與竹皮大丸二方鑒別。
第二十二章 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
重點:梅核氣、臟躁的概念及辨證論治、溫經湯與膠艾湯病機、主症及功效。
難點:梅核氣、臟躁的概念及辨證論治、對婦人雜病病因特點。
滿意此答案請立即採納,謝謝!

Ⅹ 中醫里的陰陽毒..是什麼意思..什麼毒

能提出這個問題真的很有材,也請您耐心看完我為您整理出來的資料.如下: 《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三》關於「陰陽毒」病證的描述僅兩條:「十四條: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唾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主之」(後世稱此方為「陽毒湯」)。「十五條:陰毒之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主之」(後世稱此方為「陰毒湯」)。以上是中醫原文術語,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陰陽毒為感受疫毒,內蘊咽喉,侵入血液的病症。分陽毒和陰毒,陽毒因熱壅於上,以面赤斑斑如錦絞、咽喉痛、吐膿血為主要症狀;陰毒乃邪阻經脈,以面目青、身痛如被打傷、咽喉痛為主要症狀。病情均屬危重,而《諸病源候論.傷寒陰陽毒候》指出:「夫欲辨陰陽毒病者,始得病時,可看手足指,冷者是陰,不冷者是陽。「這是在陰毒、陽毒典型症狀出現前的一種鑒別方法。陰陽毒由漢末張仲景提出,雖經歷代醫家的不斷補充,多年來仍未見中醫界哪一位能實指「陰陽毒」為何病.最終在臨床上也沒有形成固定的病名而被沿用,從歷史上看,漢末魏晉是歷史上一個外感熱病的高發期,作為具體流行的病證為線索,陰陽毒是急性熱病,為後世強調的特殊性極強的傳染病,比較凶險。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您。

熱點內容
用玫瑰花泡水喝有什麼好處 發布:2025-08-27 03:36:36 瀏覽:831
七夕節思念 發布:2025-08-27 03:15:33 瀏覽:940
一隻手拿著一朵花成語 發布:2025-08-27 03:14:04 瀏覽:518
安徽梅花管 發布:2025-08-27 03:12:39 瀏覽:713
綠植似豆角 發布:2025-08-27 02:48:57 瀏覽:347
櫻花樹擴寫 發布:2025-08-27 02:48:48 瀏覽:319
盆景補洞 發布:2025-08-27 02:45:57 瀏覽:725
和風櫻花圖解 發布:2025-08-27 02:45:07 瀏覽:406
綠植高檔 發布:2025-08-27 02:38:23 瀏覽:466
電梯玫瑰金板 發布:2025-08-27 02:37:42 瀏覽: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