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牡丹花銅鏡

牡丹花銅鏡

發布時間: 2023-01-09 23:31:17

① 絲綢之路引領中國與周邊游牧民族的交流

【外國博物館里的絲綢之路】

作者:阿依特古·哈米特

絲綢之路是一個貫穿古代和中世紀貿易的路線體系,它將東西方國家連接了起來。關於絲綢之路的研究多集中於探究其起源、功能及不同時期所運輸的商品的特點,並強調了各區域中心在貿易往來中的重要性。實際上,絲綢之路是一種特殊的東西方交流形式。當然,它是 歷史 發展的必然產物,是世界文明中各種成果的交流之路,在古歐亞大陸人民的生活中發揮重要的融合作用。這條路線是東西方文明的橋梁。基於哈薩克中央國家博物館中的資料,可以探究絲綢之路沿線歐亞大草原游牧民族間的文化、經濟與政治關系。

阿依特古·哈米特(AitkulHamit)

自1990年以來一直在哈薩克共和國文化和教育部系統中工作。從2007年起,擔任哈薩克中央國家博物館考古中心主任,目前正在研究哈薩克游牧民族 歷史 相關問題。作者供圖

古絲綢之路對文明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絲綢之路這一 歷史 交通網路的鼎盛期大約始於公元前2世紀末,當時,中國使節前往中亞大陸,直到公元14世紀蒙古人穿越亞歐大草原,建立北道。沿線商人出售各類商品:馬匹、寶石製品、玻璃、象牙、棉花、羊毛、亞麻、香料、熏香、茶葉。到19世紀,這一路線被稱為「絲綢之路」。

該銅鏡鏡面中心有凸起圓紐,周圍有八片藝術化的花瓣,為中國遼代廣泛使用的銅鏡的復刻品。作者供圖

到公元前2000年,中國的養蠶業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了,並最終形成了世界性的壟斷。中國家庭的成員,尤其是婦女,熟練地照料桑樹,用嫩桑葉喂蠶,嚴守著生產絲綢的技藝。這也許就是為什麼希臘人和羅馬人無從得知絲綢的製造方法。羅馬博物學家老普林尼在公元70年左右甚至寫道,製作絲綢的生絲是從樹葉上長出來的。羅馬帝國花費了大量的真金白銀購買絲綢,普林尼估計這些花費高達每年1億塞斯特,十分驚人。公元前1世紀,絲綢是如此昂貴和稀有,即使是富有的羅馬人也只能買得起一小塊,然後把它縫在亞麻或羊毛的衣服上作為珍貴的胸飾。中國出售的絲綢數量從公元1世紀開始增長,當時除了陸路,中國和西方之間的海上航線也開通了。令人驚訝的是,即便如此,中國依然保持著對絲綢的壟斷,西方國家直到公元6世紀才發現絲綢生產的秘密。

自公元前500年後的兩千年裡,歐亞大陸上形成了中國、印度、西亞和歐洲四大文明中心。這兩千年來,絲綢之路一直是亞歐之間知識和物質交流的主要渠道。它溝通融合了各地區和各民族的物質與精神文化,極大地促進了民族和國家的統一。可以說,絲綢之路對人類文明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該鏡子在阿克鐵列克遺址中發現,呈圓盤狀,有一個扁平柄,鏡緣有高起的邊沿,鏡上飾有兩條長有翅膀的魚龍。一條在水上飛,另一條在雲中。由青銅製成,採用鑄造和深浮雕工藝。作者供圖

公元1—2世紀, 歷史 上首次出現了宏觀的政治體系,它包含了整個舊大陸的文明地帶。羅馬帝國、安息帝國、貴霜帝國(包括中亞大部分地區、阿富汗和印度)和中國四大帝國逐步形成,彼此間進行著復雜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影響了跨大陸交通的發展。從哈薩克共和國中央國家博物館中的文物中足以看出絲綢之路在人類 社會 生活方方面面起到的作用。

哈薩克共和國中央國家博物館館藏中最豐富的是裝飾品和實用工藝品,這些藏品展現了中亞地區各文化間的相互作用。考古材料使我們能夠專注於歐亞與中國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過程中最重要的階段。在分析文物時,我們可能會發現相似的文物,它們可能與 歷史 上已知的民族的某種文化表現相關聯。

該圓形鏡在東哈薩克偶然發現,鏡緣有凸起的細沿,在分別以斜紋和斷線組成的兩個同心紋帶之間,有兩條游動的魚,頭尾相接。魚鰓和鱗片用浮雕的線條表現。青銅製造、採用鑄造和沖壓工藝。尺寸:直徑9cm,厚度0.2cm。年代為8—9世紀。作者供圖

中亞的工匠們成功地將中國的工藝特徵和裝飾圖案移植到貴族或統治精英的服裝(特別是絲綢)、銀盤、碗、水壺等物品的製作中,體現了中國對西方文化的影響。B.吉倫斯沃德對中國銀器裝飾及其在公元8—9世紀的發展史進行了深入研究。B.I.馬沙克吸取他的研究成果以及中亞和南西伯利亞古跡的考古發現,收集了關於西方金屬浮雕借鑒中國藝術的重要證據。

在中亞、南西伯利亞、蒙古和中國的古遺址發現了大量通過絲綢之路自中國進口的物品,證實了中國對西方、北方及一些獨立國家的 歷史 影響。國內外科研成果使我們能夠找出中亞 歷史 上與中華文明相互作用的層面。

這面帶有花卉紋飾和阿拉伯圖形的銅鏡,發現於薩萊赤卡遺址(哈薩克西部)。年代:13—14世紀,由青銅製造,採用鑄件工藝。尺寸:直徑9cm。作者供圖

從銅鏡裝飾看文明交流互鑒

古代和中世紀的鏡子標志著不同的 歷史 時期和民族文化,展示了傳統和原始合金生產工藝的特點。鏡子上的圖案也是重要的研究材料。鏡子被反復仿製的過程,促進了裝飾圖案及寓意的同化和發展,豐富了當地藝術。

在哈薩克境內發現的銅鏡表明,中亞地區與中國保持著相當密切的貿易和外交聯系。其中一種就是通過同一面鏡子的碎片締結的合同:通過將碎片拼成一面完整鏡子的形式保證合同的真實性。這種合同顯然有口頭和書面的條約支持,但擁有的某面鏡子的碎片代表著參與某項交易的資格。在哈薩克各地都發現過大量的鏡子,有整面的,也有碎片。這些鏡子是進口的,或根據進口的樣品在當地作坊生產的。

古塔爾加爾遺址(哈薩克東南部)中發現該半圓銅鏡碎片,直徑11.1cm。背面平整,裝飾有帶葉藤蔓狀花卉圖案。作者供圖

具有魚形象的鏡子有相當多的構圖方式。也許這一形象的寓意已經為這類鏡子的製造商和消費者所熟知,比如在游牧民族的遺跡中發現了中國鏡子的復製品,上面逼真地描繪了溪流中的魚。不過在游牧民族的文物中,飾有帶魚的圖案一般是採用當地的原始工藝製作的。中國鏡子上兩條魚的形象(鯉魚)出現在漢代,象徵著在學習上更上一層樓的希望。魚被描繪成陰陽的象徵,它們彷彿在互相追趕——一條魚的頭連著另一條魚的尾巴。

鏡子上的紋飾不僅僅有魚和波浪的圖像。在古代中國人看來,生命的起源是天和地這兩種對立力量的統一。雨是天地結合的具體表現。波浪、雲彩和螺旋是雷電的象徵,漂浮在海浪里或雲層和火焰中的龍,是雨神的象徵。作為一種自然現象的雲,瞬息萬變的,象徵某種預兆。雲紋在漢代非常流行,並成為最重要的裝飾圖案。在唐朝,有一種浮雲的圖案廣為流傳,它來自一個帶有螭龍和鳥類圖像的古老裝飾品。還有一種「雲和花」的圖案,突出表現為呈雲狀的花草(葉)紋飾。在這種圖案的寓意取自「雲」和「運」的諧音。因此,雲已成為幸福和好運的象徵。後來又有了更復雜多樣的雲紋——「流雲」「盤雲」「團雲」等,反映了自然界中雲的豐富多樣性。水紋在中國藝術中也很受歡迎。水是生命之源,水紋寓意著神聖和純潔。根據其狀態,水紋也有不同類型。水可能會飛濺、泛濫、平靜,或奔流不息,因此水紋也會發生各種變化,並具有各種含義。

收藏品中還有一面刻著小鳥圖像的銅鏡,繪有四個漢字銘文:「家常富貴」。在象形文字之間繪有成對的小鳥,相鄰的鳥朝向相反,即頭部均朝向象形文字。類似的鏡子廣泛分布在西伯利亞南部(米努辛斯克盆地),目前已發現有9面此類鏡子。中世紀的繪有對立的鳥和象形文字的銅鏡是中國西漢銅鏡早期仿製品。這種仿製的技術在晚唐時期在中國得到了發展,並一直持續到10至15世紀。Tossiche鏡子指用米努辛斯克鑄造工藝製作的鏡子,可追溯到13-15世紀。莫斯科國家 歷史 博物館以及芬蘭國家博物館也有類似的銅鏡。

還有一面銅鏡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它是無意間被發現的,具體的出土地點無從得知。中心圓紐周圍有八個漢字,漢字之間有八個球形小凸起。外圈中對稱分布形似拉丁字母「TLV」的圖案。此類銅鏡的刻文通常相當統一,寓意也相同;底座也大體相同,細節部分稍有不同。銅鏡上銘文出現於漢朝早期,到西漢末期廣為流傳,人們普遍相信這些文字顯示了銅鏡的神奇屬性,可以幫助所有者祛除邪魔鬼怪。研究員S.Kamann證實,形似拉丁字母「T,L,V」的圖案與古代中國的宇宙觀有關,這些圖案象徵全世界的國家、四方邊界和地之盡頭。此類銅鏡在中國文學作品中被稱為「規矩鏡」。「V」形紋路,為「規」,即圓規;「L」形紋路,為角尺,即畫圖工具,可以用來畫象徵天地的幾何圖形:圓形和方形。「T」形紋路,象徵高山,山是大地上的一部分。四個半圓形凸起和一個中心圓紐,象徵五大方位(東、西、南、北、中)。每個方位都與一年中特定的時節和某種神聖的動物有關。中國神話中的動物都寓意吉祥、幸福。

哈薩克中央國家博物館展品中還有三件飾有花卉圖案的銅鏡復製品。銅鏡呈圓形,鏡面中心有凸起圓紐,周圍有八片藝術化的花瓣。裝飾區域有螺旋紋、藝術化花瓣及牡丹花紋飾。銅鏡邊緣有拱形圖案,高於其他部分。此類銅鏡在中國元朝時期,由中國北部引入各地。盡管13—14世紀中國的銅鏡產量下降,但此類銅鏡的仿製品在中國、中亞、西伯利亞等地依然使用廣泛,展現了金帳汗國時期的蒙古居民與中原地區居民的文化傳統和知識。此銅鏡的發現地點、來源尚不明確,但參照與其類似的銅鏡,它應該也是在哈薩克東部地區或者河谷中被發現。

背面有圓紐的圓形銅鏡成為中國銅鏡的主要形式。這種流行趨勢的出現可以在中國古代宇宙觀中找到解釋。中國古代人民認為鏡子就是天的縮影,因為天是圓的,鏡子也是圓的。鏡紐象徵著世界的「軸」,代表天地交匯之處。數量「8」代表著八方:南、北、東、西、西北、東北、東南、西南。花朵就以這八個方位排布。

對於裝飾圖案的象徵意義,我必須要說花在東方藝術中象徵著富貴和完美。傢具上的植物圖案裝飾可以起到辟邪的作用。從古時起,每種花都有其神聖的寓意。博物館中刻有牡丹花的銅鏡通常是元朝和金帳汗國時期的作品,上面還常刻有荷花康乃馨鬱金香百合、菊花等其他植物。中國學者認為人們對牡丹花的喜好開始於2200多年前的漢朝時期。牡丹花的優勢在於其花朵顏色豐富、抗寒能力強,而且還可以入葯。其 歷史 可以追溯到希臘、中國、日本和其他國家的神話傳說和藝術作品中。東干族人認為,牡丹象徵著卓越和富有。很顯然,這面銅鏡也為辟邪之物,同時還帶有富饒的寓意。

銅鏡裝飾只是文明交流互鑒的一個小小例證。在浩如煙海的 歷史 長河中,類似的例子舉不勝舉。長期穩定且多樣化的聯系促進了跨大陸文化交流網路中所有民族的發展。這些聯系主要是指使節往來和貿易關系。毫無疑問,西方地區的許多國家,特別是中亞,都通過與中國成為軍事和政治盟友獲取了利益。與中國、羅馬帝國以及拜占庭的貿易,為中亞綠洲地區的國家帶來了巨大的財政收益,也增強了中國在西方的聲望。即使是長期持續的戰爭,也因導致個人及整個民族的遷徙而促進了異國文化元素的傳播。這尤其體現在與游牧民族相關的 歷史 事件中。地處亞歐大陸中心、多個文明的交匯地,又吸收、借鑒了多種文化和世界觀,哈薩克理所當然地成為一座促進絲綢之路沿線各國間友誼與合作的橋梁。

《光明日報》( 2019年05月13日12版)

② 關於牡丹仙子有哪些傳說

關於牡丹仙子,有一個動人的傳說。

相傳光武帝劉秀起義時候,被王莽的大將王朗追殺。一天,劉秀疲於奔命,逃到了北郝村。此時天已過午,劉秀又飢又渴,兩眼直冒金星,在村中到處尋找藏身之地。兵荒馬亂的,老百姓見到這個頂盔貫甲的將軍,手提寶劍,滿面血污,非常害怕,紛紛關門閉戶。劉秀無奈,只好由東向西走去。

卻說村西有一戶姓鄭的人家,只有父女二人。這天鄭老漢剛好去舅爺家幫忙勞作去了,家中只有十六歲的女兒顰顰。顰顰生性好動,在春暖花開的季節,怎麼能耐得住性子呆在家裡呢!於是帶上房門,到村西彌陀寺去玩耍。這彌陀寺年久失修,偌大的院子只有一個老和尚看護,香火日衰。惟有後院一簇大牡丹,花大如盤。

顰顰走到院中,知道老和尚出去雲游化緣,不在寺里,就一個人來到寺後的牡丹園中採摘牡丹花玩耍。

劉秀好不容易也來到寺中,忽聽得村子裡人聲鼎沸,馬嘶狗叫。原來是王朗的追兵趕到了!劉秀暗叫:「不好!」

急忙向寺後跑去。到廟後一看,劉秀大叫「完了,完了」。原來寺後空空曠曠,除了一簇牡丹,沒有什麼可以遮攔的。此時此刻,顰顰正在採摘牡丹花,見一個青年將軍慌慌忙忙跑進來,非常害怕。劉秀安慰道:「姑娘莫怕,我是落難之人。外面賊人正在搜尋我,請你千萬想辦設法搭救我才好!」顰顰驚魂未定,情急之下將劉秀一把拉入牡丹叢中,又把採摘的牡丹花撒在縫隙之中。

王朗帶領兵丁一路趕來,見劉秀跑進村莊,三拐兩拐就不見了。他們在村中搜查個遍,也沒有找到劉秀,只好一直向前緊追,追到村外也沒有發現劉秀的蹤影。忽然,他們看見前面有一座寺院,王朗命令手下到寺中搜查。兵丁們把寺院圍了個水泄不通,在裡面翻了個底朝天,仍未發現劉秀一根毫毛,只見到一個姑娘,就把她帶到王朗面前。

王朗問道:「你可曾看到一個頂盔貫甲的人從這里走過?」

顰顰非常害怕,面色驚慌,結結巴巴地說:「我只看見一個人向寺院西邊跑過去,不知道是不是你們要找的人。」

王朗求功心切,指揮人馬向西直奔而去。顰顰這才癱坐在廟門台階上。

劉秀此時卻是人事不醒。原來,一天的拼殺奔逃使劉秀早已累得精疲力竭,加上剛才情急攻心,一下子就昏厥過去了。顰顰見王朗的人馬確實走遠了,才想起寺後的青年將軍。她跑到寺院後面,見青年將軍仍然藏在牡丹花中昏睡不醒,覺得非常好玩。顰顰仔細端詳,見他雖然滿面血污,卻生得眉清目秀,鼻直口方,英俊異常,不由產生愛慕之情,她暗自思忖:「若是能嫁得這樣的郎君,也不枉此生了!」她正看得出神,劉秀已經醒轉過來了。這樣,四目相視,眉目傳情,兩人不由得面色羞紅。劉秀深情地說:「姑娘救命之恩,在下沒齒難忘。敢問姑娘尊姓大名?

」顰顰羞怯怯地做了回答,劉秀也報出姓名。

由於勞累過度,飢寒驚擾,所以危險過後,精神一松,劉秀就病倒了。顰顰用手一摸,感到劉秀額頭似火炭一樣,不由著起急來。她將劉秀在廟中安頓好,就急急忙忙地回家想辦法。

且說鄭老漢晚飯時分回到家裡,見女兒還未回來,不免擔心。正在門口張望的時候,見女兒疾步跑了回來,心裡才一塊石頭落了地。父女倆打過招呼,顰顰急忙去做飯。不一會兒,就飄出飯菜的香味來。顰顰托詞村頭七嬸家的小豆子受了風寒,向父親討了些日常草葯熬上,然後就帶著飯菜和熬好的葯,向彌陀寺而來。

牡丹仙子劉秀正在寺中躲避療養,聽得有人進來,急忙躲在花叢之中,看見是顰顰姑娘進來,這才站起身,迎上前去。劉秀一天都沒有吃東西了,見到飯食欣喜異常,連連道謝,然後狼吞虎咽地大吃起來。看著劉秀飢不擇食的樣子,姑娘又心疼又愛憐,不由得出起神來。端詳著劉秀英武的面容,思緒飛揚,想像著眼前的這位年輕將軍怎樣地凱旋,怎樣地向父親提親,怎樣地迎娶自己,怎樣地相親相愛,白頭到老……劉秀一口氣把飯吃完,又把葯喝了,身上也暖和多了,見顰顰姑娘正含情脈脈出神地看著自己,不由得不好意思起來,直漲得面頰通紅。顰顰這才猛然醒悟過來,心跡表露,紅霞飛上了雙頰。

劉秀此時思緒萬千,回想起義時起,風餐露宿,身邊從沒有一個如此體貼自己的人,心中感激之情油然而生;而顰顰嫵媚動人的青春氣息又是那樣地撩人,不由得也心猿意馬。畢竟是征戰多年的將軍,見多識廣,豪氣沖天。劉秀把拳一抱,一揖到地:「劉秀蒙塵落難,多虧姑娘相救,才倖免遭擒,大恩大德,沒齒難忘。姑娘秀外慧中,令我一見鍾情,如蒙不棄,願與姑娘,結為百年之好。」顰顰姑娘心裡甜甜的,使勁地點點頭。兩個年輕人患難見真情,山盟海誓,私訂了終身。

一連十多天,劉秀在顰顰姑娘的照顧下,恢復了元氣。這天,劉秀想了許多事情,對顰顰姑娘說:「顰兒,我是義軍首領,肩擔很重,幾萬弟兄在等我消息,我不能再修養下去。今天無論如何我都要走了。」顰顰姑娘聽到這話,已是淚流滿面,悲痛欲絕,說道:「將軍身系國家安危,不能為了兒女私情而受到牽累。我已是將軍的人,自然守志終生,以等候將軍的凱旋歸來。」兩人生離死別,互道珍重。劉秀就與她拜別,絕塵而去。

劉秀與顰顰姑娘一別就是七八年。

戰亂頻頻,人海茫茫,劉秀杳無音信,顰顰姑娘望眼欲穿。由於顰顰是遠近聞名的俏姑娘,剛開始有不少人家託人說媒,可以說是踏破了門檻。可是,顰顰一家人也沒有應允。漸漸的,人們便以為顰顰眼界太高,到後來,門前日漸冷落,最後,便沒有人再來提親了。鄭老漢急得沒有辦法,只是傷心落淚,哀嘆老伴死得太早。顰顰也由開始對劉秀的滿懷希望,到後來對劉秀的熱切期盼,最後,望眼欲穿,鬱郁寡歡,思念成疾,一病不起。

這年春天的一天,顰顰還病卧在床。一連數十日水米不進,致使顰顰形銷骨立。顰顰把父親請到床前說:「爹爹,女兒恐怕不行了,未能在您面前盡孝,還惹您生氣憂心,女兒非常慚愧。只是女兒心中還有一件大事,女兒必須告訴爹爹。」

鄭老漢聽到這里,已是痛不欲生,說:「顰顰,眼見你病成這樣,爹爹我心如刀絞,孩子,有什麼話,你說吧!爹爹一定想辦法去做。」顰顰便把當年怎樣遇到劉秀,怎樣搭救於他,怎樣私定終身,全都說給了父親,鄭老漢這才如夢方醒。

顰顰拉著父親的手說:「爹爹,女兒懇請父親千萬不要責怪劉郎。只是女兒福薄命淺,與劉郎有緣無分。女兒只求爹爹把我葬在彌陀寺後的牡丹花旁,我要陪伴牡丹等待劉郎的到來。」顰顰又讓父親把銅鏡遞給她。望著鏡中自己憔悴的面容,顰顰不勝自悲,輕輕叫著劉郎的名字,抱撼而終。彌陀寺中的牡丹花這年開的全是白色的花,像雪一樣。

轉眼到了第二年秋天。這天,北郝村外由遠漸近忽然傳來鼓樂之聲。人們紛紛傳告,說是新登基的皇帝來村裡迎娶娘娘。鼓樂儀仗直接向鄭家逶迤而來,浩浩盪盪擺在了鄭家門口。劉秀從高頭大馬下來,龍袍鎏冕,氣宇軒昂,直進鄭家。

鄭老漢跪倒磕頭,迎接聖駕。劉秀不見顰顰出來很是納悶,開口說道:「鄭卿家請起!孤王今天特來迎娶顰顰,快請顰顰隨駕回宮。」

鄭老漢早已大放悲聲,哭訴說:「顰顰已經故去了!」

劉秀如五雷轟頂,一下子獃獃地站在那裡。半晌,眼淚才從眼裡滾落下來。

劉秀換了常服的皂衣,由鄭老漢陪著來到了彌陀寺。他睹物思人,悲從心來,手撫著牡丹的枝葉,痛心不已。想當年,自己是風華正茂,顰顰是娉婷裊娜;到現在,自己是龍袍加身,顰顰卻是黃土一堆。嘆只嘆,人生無常有限,悲只悲,物是人非淚如雨。

這時,牡丹的枝葉被劉秀的眼淚打濕了,忽然娑娑一抖,竟開出滿枝的紅花來。花大如蓮,芳香四溢,灼灼華光,映紅天際。牡丹花似有靈性,隨風盈盈下拜,劉秀感慨萬千。於是,封牡丹為花中之王,封顰顰為牡丹仙子。

一時間,祥雲飄飄,鸞鳳和鳴。顰顰站在最大的一朵牡丹花上,由祥光托著,隨著仙樂裊裊,百鳥漫舞,冉冉升在空中,飄然而去。

從此,彌陀寺的牡丹成了神,人們給牡丹仙子修廟塑像,香火不斷。最為神奇的是,這株漢代牡丹很有民族氣節。

抗日戰爭時期,日寇佔領柏鄉城後,非常垂涎漢牡丹的花容和靈性,就把漢牡丹連根挖走,種在自己的炮樓里。可是,牡丹卻枯死了,任憑鬼子澆多少水,也沒有復活。可是,在鬼子投降那年,彌陀寺的牡丹卻又發芽了,茁壯生長,枝繁葉茂,並且開出滿枝的紅花來。

牡丹仙子

③ 中國古代有哪些出名的銅鏡,現在價值較高的又有哪些。

戰國的銅鏡有:
春秋四乳光芒鏡、戰國龍紋鏡、戰國蛟龍紋鏡、戰國蛟龍紋鏡、戰國四山紋鏡、戰國五山紋鏡、戰國折疊式菱紋鏡、戰國變形三龍紋鏡
漢代的銅鏡有:西漢星雲紋鏡、西漢清白連弧鏡、西漢四乳羽人騎龍鏡、西漢銅華連弧紋鏡、西漢見日之光草葉紋鏡、西漢日有憙草葉紋鏡、西漢投博至明草葉紋鏡、西漢見日之光草葉紋鏡、西漢日有意草葉紋鏡、西漢單圈銘文鏡、西漢家常貴富銘文鏡、西漢四乳神獸鏡、西漢內而光四神博局鏡、東漢禽獸搏局鏡、新莽王氏四靈博局鏡、新莽魏氏博局紋鏡、東漢十二字博局紋鏡、東漢長宜子孫連弧紋鏡、東漢人物車馬雕像鏡、東漢神人車馬紋雕像鏡、東漢青蓋龍虎銘文鏡、東漢建安十年神人神獸雕像鏡、東漢半圓方枚神獸鏡
東漢重列式神獸鏡、東漢吾作神人神獸鏡、東漢尚方博局紋鏡、東漢神人神獸鏡、東漢龍虎鏡

隋唐、唐朝的銅鏡有:

隋唐十二生肖鏡
隋唐練形神冶仙禽瑞獸鏡
隋唐靈山團紋鏡
隋唐靈山六獸銘文鏡
隋唐昭仁曬德四神鏡
唐代瑞獸菱花鏡
唐代雙獸雙鸞菱花鏡
唐代禽獸菱花鏡
唐代山嶽花鳥菱花鏡
唐代孔雀牡丹紋葵花鏡
唐代八卦方鏡
唐代鳳紋葵花鏡
唐代雙鸞銜綬鏡
唐代雙鸞銜綬葵花鏡
唐代蟠龍紋葵花鏡
唐代寶相花葵花鏡
唐代真子飛霜鏡
唐代真子飛霜葵花鏡
庸代菱形方格鏡
唐代孔雀瑞獸葡萄鏡
唐代六瑞獸葡萄鏡
唐代五瑞獸葡萄鏡
唐代六瑞獸葡萄鏡
唐代四神十二生肖鏡
唐代蟠龍紋鏡
唐代四獸紐陰鑒鏡
唐代十二生肖八卦鏡
唐代花鳥帶柄鏡

宋、遼、金、元的銅鏡有:

北宋銀背龍風舞蹈鏡
宋代盾形銘文鏡
宋代四雁折角方鏡
宋代天師降龍葵花鏡
宋代鼎爐形雙龍鏡
宋代長命貴富銘文鏡
金代吳牛喘月故事鏡
金代吳牛喘月故事鏡
金代許由巢父故事鏡
金代雙鯉紋鏡
金代柳毅傳書鏡
金代人物故事鏡
元代牡丹鳳凰紋鏡
元代雙龍紋菱花鏡
元代梵文鏡
元代漢梵兩體咒文佛字鏡

明、清的銅鏡有:

明代五行大布銘文鏡
明代刷銀吉祥文字鏡
明代雲龍紋鏡
明代准提咒文佛像鏡
清代富貴雙全銘文鏡
清代五子登科帶柄鏡
清代雙喜五蝠紋鏡

現在的價格比較高的是:
1495萬成交的海獸葡萄古銅鏡,908.5萬成交的四乳神獸古銅鏡,897萬成交的「明逾滿月」跑獸古銅鏡,605萬成交的戰國的喜鵲猴子古銅鏡

古銅鏡的價格首先取決於其製作的年代,戰國時期和唐代的銅鏡價格最高,其次是漢代銅鏡,宋、元時代的銅鏡價格相對較低,明、清時代的銅鏡價格更低。目前市面上的漢唐銅鏡仿品很多,這類銅鏡從宋代就開始有仿造的了,現在新仿品幾乎可以以假亂真。其實真品漢鏡花紋精美清晰,黑漆或水銀沁入器體,不易拭去,而宋代後仿製和當今新仿的漢鏡,採用真品翻模鑄造而成,花紋不甚清晰,顯得模糊,銅質呈黃紅色,黑漆或水銀顏色死,本身光潔度差。 藏友可以通過此處來判別真偽。

④ 怎樣鑒別銅鏡的年代

綜觀中國古代銅鏡發展的歷史,從四千年前我國出現銅鏡以後,各個時期的銅鏡反映了它的早期(齊家文化與商周銅鏡),流行(春秋戰國銅鏡),鼎盛(漢代銅鏡),中衰(三國、晉、魏、南北朝銅鏡),繁榮(隋唐銅鏡),衰落(五代、十國、宋、金、元銅鏡)等幾個階段。

從其流行程度、鑄造技術、藝術風格和其成就等幾個方面來看,戰國、兩漢、唐代是三個最重要的發展時期。

商周銅鏡:

商代銅鏡均為圓形。鏡面近平或微凸,鏡身較薄,背面中央有一拱起的弓形(或稱橋形)鈕。西周銅鏡也都是圓形的,鏡面平直或微凸,鏡身較薄,鏡鈕有弓形、半環形、長方形多種。又可分為素鏡、重環鏡、鳥獸紋鏡三類。

這時以素鏡為主,到西周中期出現了有紋飾的銅鏡,到晚期鏡背的紋飾發生了變化,出現了動物紋飾,打破了傳統的風格。

素鏡:指鏡的背面沒有紋飾。

重環紋鏡:鏡面微凸,背面有弓形鈕,飾重環紋。

鳥獸紋鏡:鏡身平直,背面有兩個平行弓形鈕。在鈕的上方用鹿紋,在下方有展開雙翅的鳥紋。

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古代銅鏡發展史中是一個成熟和大發展的時期,是中國古代銅鏡由稚朴走向成熟的過渡階段;也是銅鏡的鑄造中心由北開始向南遷移的重要時期,當時楚國為戰國時期最重要的銅鏡產地。

春秋戰國時期銅鏡在三代(夏、商、周)的基礎上,有了突飛猛進的全面發展。無論是銅鏡的鑄造工藝,還是鑄造的數量,都大大超過了以前。

齊家文化和商周時期,銅鏡以光素無紋飾者居多,有紋飾者也以幾何紋為主。到了春秋戰國,紋飾已達15個大類,並且出現了各種特殊工藝裝飾藝術,如塗朱繪彩圖案、金銀錯圖案、透空雕圖案等。初起時期簡陋、粗糙的銅鏡,經過春秋戰國時期的創造和修飾已臻美輪美奐的境地。

春秋銅鏡的風格,既繼承了西周銅鏡的傳統,如仍以素鏡為主,鈕制沒有定型,還是多元化的形式。而同時,春秋銅鏡又有了許多重要的發展。

它打破了銅鏡僅有圓形的格式,出現了方形鏡;並一改早期銅鏡紋飾僅用陽線勾勒,構圖簡朴的手法,鑄出了透雕繁縟的圖紋;從紋飾的表現形式上看,春秋銅鏡已趕上了青銅器的發展步伐,紋飾內容更具時代特色。這給戰國銅鏡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春秋中晚期至戰國早期。這一時期出現和流行的鏡類有:素鏡(全素鏡、單圈、雙圈凸弦素鏡)、純地紋鏡(方形的很少,圖案都有地紋,但沒有銘文)、花葉鏡、四山鏡、多鈕鏡等。鏡多數為圓形,同時也出現了方形鏡。

一般鏡身材料薄,多有邊沿。整個造型規矩,給人以輕巧、典雅之感。鏡鈕主要為弓形鈕,但鈕頂部多飾有1至3道凸弦紋,所以又稱「弦紋鈕」。鏡背面光素無紋飾者,除早期外已消失。紋飾刻畫纖細,並多有地紋。

戰國中期,銅鏡的種類繁多。銅鏡的紋飾也有所變化,如花葉鏡中的葉紋鏡從簡單的三葉、四葉到八葉,還出現了雲雷紋地花瓣鏡、花葉鏡。

四山鏡的山字由粗短變得瘦削,在山字間配有花瓣紋、長葉紋、繩紋,相當繁縟。還出現了五山鏡、六山鏡。這時出現的鏡類有菱紋鏡、禽獸紋鏡、蟠螭紋鏡,連弧紋鏡、金銀錯紋鏡、彩繪鏡等。

戰國晚期至秦未出現了四葉蟠螭鏡、蟠螭菱鏡,有三層花紋的雲雷紋地蟠螭連弧紋鏡。

漢代銅鏡:

漢代除了繼續沿用戰國鏡外,最流行的銅鏡 有:蟠螭紋鏡、蟠虺紋鏡、章草紋鏡、星雲鏡、雲雷連弧紋鏡、鳥獸紋規矩鏡、重列式神獸鏡、連弧紋銘文鏡、重圈銘文鏡、四乳禽獸紋鏡、多乳禽獸紋鏡、變形四葉鏡、神獸鏡、畫像鏡、龍虎紋鏡、日光連弧鏡、四乳神鏡、七乳四神禽獸紋鏡等。

漢代是我國銅鏡發展的重要時期。漢鏡出土的數量最多,使用普遍,漢鏡不僅在數量上比戰國時期多,而且在製作形式和藝術表現手法上也有了很大發展。從其發展趨勢,可以分為三個大的階段,重要的變化出現在漢武帝時期、西漢末年王莽時期、東漢中期。

西漢前期是戰國鏡與漢鏡的交替時期。直到 西漢中期漢武帝前後,一些新的鏡類流行起來了。這些新的鏡類對後世銅鏡的發展,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漢代銅鏡的特點是圓形、薄體、平邊、圓鈕,裝飾程式化。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風格,它的發展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指西漢初期至中期、末期。這時期的銅鏡用平雕手法,鏡面較平,花紋平整,鏡邊簡略,裝飾性強。漢初沿襲戰國銅鏡的裝飾作風,多採用底紋與主紋相結合的重疊式手法。

戰國盛行的雲雷紋地的蟠螭紋鏡繼續流行,鏡背中心作圓形成矩形,有的加鑄銘文,通常如 長相思,毋相忘,常富貴,樂未央 等言語。西漢中葉,即武帝前後,銅鏡的形制及花紋發生顯著變化,地紋逐漸消失,

三弦紋橋形紐經過伏獸紐,蛙紐及連峰狀紐後,普遍變成半球狀圓紐,花紋嚴格對稱於鏡的圓面中心,或勻稱分為四區,當時除流行簡化蟠螭紋鏡外,還流行星雲紋鏡和草葉鏡。星雲紋實際上是由蟠螭紋演變而來,因乳丁甚多,星雲紋鏡又稱百乳鏡。

草葉鏡的紐座為方形,四周飾以對稱的草葉,有的像花瓣,有的像葉片,外緣用十六個內向連弧紋作邊緣。這類銅鏡因流行時間長,在漢鏡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大約從宣帝開始,又出現了有 見日之光,天下大明一圈銘文的日光鏡和有 內清質以昭明,光輝象乎日月 二圈字銘的昭明鏡,間以繩紋,連弧紋,作同心的重圈組織,均是以銘文作為主要裝飾。

第二時期指西漢末期至東漢初期。這時期主要流行規矩鏡。王莽鑄鏡為炫耀其政績,曾製作了一批華美而精巧的作品,漢鏡以王莽時期最為精美。

規矩鏡:因其鑄造雕鏤都非常精細規矩,鏡紋有規則的TLV形裝飾格式而得名,外國學者也稱之為TLV鏡。其程式相當標准,一般均劃分鏡背而為若干裝飾區,從紐座起,以圓紐為中心作為一個單獨裝飾單位,紐座的外形有圓形、方形、覆萼形幾種。

緊接著紐座的幅面為內區,是主要花紋的部位。花紋中的TL 形,常常是在銅鏡內區的四面,對稱地排列於主花中,起著穿插作用。再向外為外區,多裝飾上由卷草紋或鳥獸紋以及幾何紋組成的帶狀圖案。最後的外緣區,有全素的,有作簡單聯弧紋的,也有加飾繩紋、鋸齒紋花邊的。

內外區之間多加飾上銘文帶。其分成五個區域,布局嚴謹端正,但機械呆板少變化,給人以千篇一律的感覺。規矩鏡在東漢前期還在流行,但發生了一定變化。

這時期的銅鏡多在內區主花位置鑄造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所謂四神,有的還在紐座邊加上十二生肖銘文,或 左龍右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順陰陽 的字句,所以也稱規矩四神鏡。

TLV 實系古代六博的棋局,山東費縣曾出土石六博盤,長沙馬王堆三號墓曾出土全套博具,其棋局上均有TLV紋。規矩鏡在漢鏡的發展中,是流行時間最長的一種,也是漢鏡中最為優秀的一種。

第三時期指東漢中期至末期。這時期鏡面微凸,便於照出面形的全形,符合科學原理。鏡鈕變得更厚大結實。與第一時期相反,連弧形多在內區。

這時期銅鏡布局也更為活潑,區域劃分簡單,通常帶有 長宜高官 或 長宜子孫 、 位至三公 等吉祥語作為銘文。這一時期還創造了浮雕式作法,紋飾較高,主要的有雙夔紋鏡、蝙蝠紋鏡、畫像鏡、方銘鏡(神獸鏡)等。

雙夔紋鏡打破了當時流行的以紐座為中心的內向或外向的放射式手法,而運用了對稱的格式,取得了別開生面的效果;蝙蝠紋鏡實際上是柿蒂紋的變形和擴張,紋樣抽象化,形式美觀;畫像鏡是以淺浮雕形式表現人物、鳥獸、花草,和當時畫像石、畫像磚的作風趨於一致。

此類鏡大多出土於浙江紹興,幾乎佔90%;方銘鏡也稱神獸鏡,指在銅鏡的四周有一圈突起的半圓和方塊,多表現神仙禽獸的題材。

方銘鏡也稱神獸鏡,指在銅鏡的四周有一圈突起的半圓和方塊,多表現神仙禽獸的題材。浙江紹興是東漢後期最重要的銅鏡製造中心,該地鑄造的重列神獸鏡和畫像鏡標志著銅鏡紋飾的新發展。後者與前者的不同之處除神獸形象外,還有歌舞、車馬、歷史人物及傳說故事等浮雕圖象。

漢代後期的神獸鏡還出現一種新的圖案排列形式,即作一方向的階梯形排列,類似木雕的散點透視,稱為階段式鏡,流行於建安時期(公元196- 220年),又稱建安式。

三國兩晉南北朝:

根據考古發掘出土銅鏡資料來看,這一時期的銅鏡的類型有以下幾種比較流行:

神獸鏡類:重列式神獸鏡、環繞式神獸鏡、畫文帶佛獸鏡。

變形四葉紋鏡類:變形四葉駕鳳鏡,變形四葉佛像鳥鳳鏡、變形四葉獸首鏡、雙菱紋鏡、瑞獸鏡。

這時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與神獸組合成紋飾主題內容。這時的銘文由於文字難以辨認.雖發現一些銘文鏡,但能辨認清楚的很少。

吳鏡中發現紀年銘文最多,有黃龍亦鳥、建興、五鳳、太平、水安、甘露、鳳凰等孫吳年號,三國、兩晉、南北朝出現新的鏡型不多,主要沿襲漢鏡的樣式。這時銅鏡的種類不多,類型集中,創新極少。這時神獸鏡流傳最廣。

變形四葉紋鏡中以變形四葉八鳳鏡居多。從銅鏡的發展歷史來看,這個時期處於停滯衰落時期。

隋唐五代時期:

唐代是我國銅鏡發展史上,又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隋唐銅鏡,較前代又有了新的發展。在銅質的合金中加大了錫的成份,在銅鏡的質地上就顯得銀亮,既美觀又適用。

在銅鏡的造型上,除了繼續沿用前代的圓形、方形之外,又創造了菱花式及較厚的鳥獸葡萄紋鏡。並且把反映人民生活和人們對理想的追求、吉祥、快樂的畫面應用到鏡上,如月宮、仙人、山水等。並出現了題材新穎,紋飾華美,精工細致的金銀平脫鏡、螺鈿鏡。

這是盛唐高度藝術水平的產物,充分顯示出唐代銅鏡的特點。

隋唐銅鏡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隋代和唐初年間,銅鏡的主題紋飾以瑞獸為主,瑞獸鏡比較盛行、瑞獸鏡是隋唐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類型。它除了繼承中國古代銅鏡的傳統,又有了新的創新。瑞獸葡萄鏡是唐鏡引人注目的鏡類,它揭開了唐代鏡主題紋飾的序幕。

唐高宗至唐德宗時期,銅鏡裝飾上出現的新形式、新題材、新風格,使銅鏡進入富麗絢爛的時代。

唐德宗至晚唐、五代時期,主要流行對鳥鏡、瑞花鏡、盤龍鏡。

唐代鏡最大特點之一是藝術樣式或藝術手法的多樣化。銅鏡藝術也呈現出濃郁「盛唐氣象」。

宋遼金銅鏡:

中國銅鏡在唐代以前,以圓形為主,極少有方形的。到宋代後除繼承過去的圓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外,葵花形、菱花形鏡以六葵花為最普遍。它們的棱邊與唐代有所不同,有的較直,形成六邊形鏡。此外還有帶柄鏡、長方形、雞心形、盾形、鍾形鼎形等多種樣式。

並出現了很多花草、鳥獸、山水、小橋、樓台和人物故事裝飾題材的銅鏡,還有素麵鏡,窄邊小鈕無紋飾鏡,這些題材都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此外,還有一些神仙、人物故事鏡和八卦鏡等。

金代銅鏡從近幾十年考古發掘出土的金代銅鏡來看,其主體、紋飾也是十分豐富的。雖有不少是模仿漢、唐、宋各代的銅鏡做工,但也有一些別開生面的圖紋。

常見的有雙前鏡、歷史人物故事鏡、盤龍鏡、瑞獸鏡、瑞花鏡等。金代銅鏡紋飾,一是仿造漢、唐、宋三代銅鏡的圖案;二是吸收了前者的紋樣,又創造出一些新式圖樣。以雙魚鏡、人物故事鏡較為多見,特別是雙魚鏡、童子攀枝鏡最為流行。

元代銅鏡:

元代銅鏡,多採用六菱花形或六葵花形式,但紋飾已漸粗略簡陋。這時銅鏡有纏枝牡丹紋鏡、神仙鏡、人物故事鏡、雙龍鏡、「壽山福海」銘文鏡,素鏡、至元四年龍紋鏡。

明代有洪武年款的龍紋鏡及大明宣德年制銘文鏡(銘文在鈕上),還有明末起義首領李自成時創制的大順三年鏡(銘文在鈕上)。到明代以後,銅鏡就逐漸被玻璃鏡取而代之了。

元明之後銅鏡:

元明以後,銅鏡製作更見衰勢,除傳統式樣外,雙魚紋、雙龍紋、人物故事如柳毅傳書等是較新穎的式樣。但這時的銅鏡製作粗糙,較多的只有紀年銘文而無紋飾。

在這一時期,特別是明代,仿造漢鏡和唐鏡的風氣很盛,所仿銅鏡多數是漢代的六博紋鏡和唐代的瑞獸葡萄鏡,仿製銅鏡一般形體較小,紋飾模糊不清,已無漢、唐銅鏡的昔日風采。

(4)牡丹花銅鏡擴展閱讀:

仿製的手法:

仿鏡一般有三種方法,即用早期鏡直接翻模、用摹本仿照制模和碎鏡拼接法。

第一種方法簡單,製作較為容易。原鏡花紋、銘文清晰、線條流暢,而直接翻模鏡,雖然鏡型相同,但往往紋飾、銘文模糊,線條不流暢,顯得板滯。但是有些真鏡,由於年代久遠,製作不精,銘文、紋飾也較模糊。在鏡型、紋飾、銘文相同的情況下,還需注意銅鏡的銅質、鏡體厚重。

用原鏡作摹本仿照制模的,至少有兩種情況,一是完全按照原鏡紋飾圖案、銘文仿刻於模範上,鑄成的銅鏡雖然型有異,但銘文、紋飾大同小異。

二是雖然以原鏡為摹本但鑄鏡匠師又加刻紋飾和銘辭,鑄出來的鏡子有的紋飾與銘辭時代不合,如明明是漢鏡卻加上明代鏡中常見的銘辭;有的形制與紋飾不等。

還有一種既碎鏡拼接法:即粘補銅鏡,銅鏡出土時完整的很少,多數都是破碎或缺損的,作偽者將破碎零片焊粘成一個整體,其缺損之處,則另用銅銹補上,凡其鏡面不光滑而有綠銹的地方,都是添補之處。

⑤ 唐朝女子梳妝用的銅鏡,能照清楚人嗎

可以。

在唐代的時候,銅鏡的製造業已經非常完善了。鏡子一面打磨光亮,用來照,另一面裝飾各種復雜的紋理圖案,中間有些還配有圓孔,用來搭在專門放鏡子的台柱上。

我們現在看到的以前的鏡子都是埋在了地底下不知道多少年,肯定會磨損嚴重,所以給我們一種看不清楚的錯覺。以為以前的銅鏡看人都是模模糊糊的,這其實是一種錯覺。

隋唐時期銅鏡的特點

唐代是我國銅鏡發展史上,又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隋唐銅鏡,較前代又有了新的發展。在銅質的合金中加大了錫的成份,在銅鏡的質地上就顯得銀亮,既美觀又適用。在銅鏡的造型上,除了繼續沿用前代的圓形、方形之外,又創造了菱花式及較厚的鳥獸葡萄紋鏡。

並且把反映人民生活和人們對理想的追求、吉祥、快樂的畫面應用到鏡上,如月宮、仙人、山水等。並出現了題材新穎,紋飾華美,精工細致的金銀平脫鏡、螺鈿鏡。這是盛唐高度藝術水平的產物,充分顯示出唐代銅鏡的特點。

⑥ 古代銅鏡的紋樣有哪些種類

朝代不同,流行的紋樣也有不同,下面就是各時期的銅鏡介紹,對紋樣都有敘述,就麻煩樓主看下吧,哈哈!!

商周銅鏡
商代銅鏡均為圓形。鏡面近平或微凸,鏡身較薄,背面中央有一拱起的弓形(或稱橋形)鈕。西周銅鏡也都是圓形的,鏡面平直或微凸,鏡身較薄,鏡鈕有弓形、半環形、長方形多種。又可分為素鏡、重環鏡、鳥獸紋鏡三類。 這時以素鏡為主,到西周中期出現了有紋飾的銅鏡,到晚期鏡背的紋飾發生了變化,出現了動物紋飾,打破了傳統的風格。 素鏡:指鏡的背面沒有紋飾。 重環紋鏡:鏡面微凸,背面有弓形鈕,飾重環紋。 鳥獸紋鏡:鏡身平直,背面有兩個平行弓形鈕。在鈕的上方用鹿紋,在下方有展開雙翅的鳥紋。
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古代銅鏡發展史中是一個成熟和大發展的時期,是中國古代銅鏡由稚朴走向成熟的過渡階段;也是銅鏡的鑄造中心由北開始向南遷移的重要時期。 漢代銅鏡
[2] 春秋戰國時期銅鏡在三代(夏、商、周)的基礎上,有了突飛猛進的全面發展。無論是銅鏡的鑄造工藝,還是鑄造的數量,都大大超過了以前。 齊家文化和商周時期,銅鏡以光素無紋飾者居多,有紋飾者也以幾何紋為主。到了春秋戰國,紋飾已達15個大類,並且出現了各種特殊工藝裝飾藝術,如塗朱繪彩圖案、金銀錯圖案、透空雕圖案等。初起時期簡陋、粗糙的銅鏡,經過春秋戰國時期的創造和修飾已臻美輪美奐的境地。 春秋銅鏡的風格,既繼承了西周銅鏡的傳統,如仍以素鏡為主,鈕制沒有定型,還是多元化的形式。而同時,春秋銅鏡又有了許多重要的發展。它打破了銅鏡僅有圓形的格式,出現了方形鏡;並一改早期銅鏡紋飾僅用陽線勾勒,構圖簡朴的手法,鑄出了透雕繁縟的圖紋;從紋飾的表現形式上看,春秋銅鏡已趕上了青銅器的發展步伐,紋飾內容更具時代特色。這給戰國銅鏡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春秋中晚期至戰國早期。這一時期出現和流行的鏡類有:素鏡(全素鏡、單圈、雙圈凸弦素鏡)、純地紋鏡(方形的很少,圖案都有地紋,但沒有銘文)、花葉鏡、四山鏡、多鈕鏡等。鏡多數為圓形,同時也出現了方形鏡。一般鏡身材料薄,多有邊沿。整個造型規矩,給人以輕巧、典雅之感。鏡鈕主要為弓形鈕,但鈕頂部多飾有1至3道凸弦紋,所以又稱「弦紋鈕」。鏡背面光素無紋飾者,除早期外已消失。紋飾刻畫纖細,並多有地紋。 戰國中期,銅鏡的種類繁多。銅鏡的紋飾也有所變化,如花葉鏡中的葉紋鏡從簡單的三葉、四葉到八葉,還出現了雲雷紋地花瓣鏡、花葉鏡。四山鏡的山字由粗短變得瘦削,在山字間配有花瓣紋、長葉紋、繩紋,相當繁縟。還出現了五山鏡、六山鏡。這時出現的鏡類有菱紋鏡、禽獸紋鏡、蟠螭紋鏡,連弧紋鏡、金銀錯紋鏡、彩繪鏡等。 戰國晚期至秦未出現了四葉蟠螭鏡、蟠螭菱鏡,有三層花紋的雲雷紋地蟠螭連弧紋鏡。
漢代銅鏡
漢代除了繼續沿用戰國鏡外,最流行的銅鏡 有:蟠螭紋鏡、蟠虺紋鏡、章草紋鏡、星雲鏡、雲雷連弧紋鏡、鳥獸紋規矩鏡、重列式神獸鏡、連弧紋銘文鏡、重圈銘文鏡、四乳禽獸紋鏡、多乳禽獸紋鏡、變形四葉鏡、神獸鏡、畫像鏡、龍虎紋鏡、日光連弧鏡、四乳神鏡、七乳四神禽獸紋鏡等。 漢代是我國銅鏡發展的重要時期。漢鏡出土的數量最多,使用普遍,漢鏡不僅在數量上比戰國時期多,而且在製作形式和藝術表現手法上也有了很大發展。從其發展趨勢,可以分為三個大的階段,重要的變化出現在漢武帝時期、西漢末年王莽時期、東漢中期。 西漢前期是戰國鏡與漢鏡的交替時期。直到 西漢中期漢武帝前後,一些新的鏡類流行起來了。這些新的鏡類對後世銅鏡的發展,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三國兩晉南北朝
根據考古發掘出土銅鏡資料來看,這一時期的銅鏡的類型有以下幾種比較流行: 神獸鏡類:重列式神獸鏡、環繞式神獸鏡、畫文帶佛獸鏡。 變形四葉紋鏡類:變形四葉駕鳳鏡,變形四葉佛像鳥鳳鏡、變形四葉獸首鏡、雙菱紋鏡、瑞獸鏡。 這時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與神獸組合成紋飾主題內容。這時的銘文由於文字難十辨認.雖發現一些銘文鏡,但能辨認清楚的很少。 吳鏡中發現紀年銘文最多,有黃龍亦鳥、建興、五鳳、太平、水安、甘露、鳳凰等孫吳年號,三國、兩晉、南北朝出現新的鏡型不多,主要沿襲漢鏡的樣式。這時銅鏡的種類不多,類型集中,創新極少。這時神獸鏡流傳最廣。變形四葉紋鏡中以變形四葉八鳳鏡居多。從銅鏡的發展歷史來看,這個時期處於停滯衰落時期。
隋唐五代時期
唐代是我國銅鏡發展史上,又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隋唐銅鏡,較前代又有了新的發展。在銅質的合金中加大了錫的成份,在銅鏡的質地上就顯得銀亮,既美觀又適用。在銅鏡的造型上,除了繼續沿用前代的圓形、方形之外,又創造了菱花式及較厚的鳥獸葡萄紋鏡。並且把反映人民生活和人們對理想的追求、吉祥、快樂的畫面應用到鏡上,如月宮、仙人、山水等。並出現了題材新穎,紋飾華美,精工細致的金銀平脫鏡、螺鈿鏡。這是盛唐高度藝術水平的產物,充分顯示出唐代銅鏡的特點。 隋唐銅鏡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隋代和唐初年間,銅鏡的主題紋飾以瑞獸為主,瑞獸鏡比較盛行、瑞獸鏡是隋唐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類型。它除了繼承中國古代銅鏡的傳統,又有了新的創新。瑞獸葡萄鏡是唐鏡引人注目的鏡類,它揭開了唐代鏡主題紋飾的序幕。 唐高宗至唐德宗時期,銅鏡裝飾上出現的新形式、新題材、新風格,使銅鏡進入富麗絢爛的時代。 唐德宗至晚唐、五代時期,主要流行對鳥鏡、瑞花鏡、盤龍鏡。 唐代鏡最大特點之一是藝術樣式或藝術手法的多樣化。銅鏡藝術也呈現出濃郁「盛唐氣象」。
宋遼金銅鏡
中國銅鏡在唐代以前,以圓形為主,極少有方形的。到宋代後除繼承過去的圓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外,葵花形、菱花形鏡以六葵花為最普遍。它們的棱邊與唐代有所不同,有的較直,形成六邊形鏡。此外還有帶柄鏡、長方形、雞心形、盾形、鍾形鼎形等多種樣式。並出現了很多花草、 鳥獸、山水、小橋、樓台和人物故事裝飾題材的銅鏡,還有素麵鏡,窄邊小鈕無紋飾鏡,這些題材都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此外,還有一些神仙、人物故事鏡和八卦鏡等。 金代銅鏡從近幾十年考古發掘出土的金代銅鏡來看,其主體、紋飾也是十分豐富的。雖有不少是模仿漢、唐、宋各代的銅鏡做工,但也有一些別開生面的圖紋。常見的有雙前鏡、歷史人物故事鏡、盤龍 鏡、瑞獸鏡、瑞花鏡等。金代銅鏡紋飾,一是仿造漢、唐、宋三代銅鏡的圖案;二是吸收了前者的紋樣,又創造出一些新式圖樣。以雙魚鏡、人物故事鏡較為多見,特別是雙魚鏡、童子攀枝鏡最為流行。
元代銅鏡
元代銅鏡,多採用六菱花形或六葵花形式,但紋飾已漸粗略簡陋。這時銅鏡有纏枝牡丹紋鏡、神仙鏡、人物故事鏡、雙龍鏡、「壽山福海」銘文鏡,素鏡、至元四年龍紋鏡。明代有洪武年款的龍紋鏡及大明宣德年制銘文鏡(銘文在鈕上),還有明末起義首領李自成時創制的大順三年鏡(銘文在鈕上)。到明代以後,銅鏡就逐漸被玻璃鏡取而代之了。
元明之後銅鏡
元明以後,銅鏡製作更見衰勢,除傳統式樣外,雙魚紋、雙龍紋、人物故事如柳毅傳書等是較新穎的式樣。但這時的銅鏡製作粗糙,較多的只有紀年銘文而無紋飾。在這一時期,特別是明代,仿造漢鏡和唐鏡的風氣很盛,所仿銅鏡多數是漢代的六博紋鏡和唐代的瑞獸葡萄鏡,仿製銅鏡一般形體較小,紋飾模糊不清,已無漢、唐銅鏡的昔日風采。

⑦ 宋代有哪些銅鏡

一、宋鏡類型 根據已經發表的資料,可以分為花卉鏡、龍紋鏡、禽鳥紋鏡、神仙人物故事鏡、八卦鏡、商標銘文鏡、吉祥銘文鏡、素鏡等類型。每類中又有不同的形制和內容。 花卉鏡類:花卉鏡是宋代銅鏡中最為突出的鏡類之一。常見的有亞字形、菱花形、葵花形、圓形等。主題紋飾多纏枝花的表現手法。有的以鈕為中心,由一根枝蔓放射出四朵盛開的牡丹花,對稱排列於四方,構圖簡潔,寫實性強。有的時隱時現的菱枝中露出寬大的花葉和花朵。菱枝纖細秀麗,莖葉穿插交疊,花卉葩萼飄逸。不少有紀年的宋墓,在隨葬中出土了各種花卉鏡,如湖北麻城北宋徽宗政和三年墓、陝西丹鳳縣徽宗宣和元年墓、江蘇南宋高宗紹興元年墓都有出土。從出土地區看,南北各地都有出土。 龍紋鏡類:可分雙龍鏡和單龍鏡。從目前所見資料單龍鏡極少。雙龍鏡,有八菱形、六菱形、葵花形、爐形、帶柄菱花形等形式。雙龍分別在鈕兩側,身軀盤曲於頭的上方,一後肢於尾交纏,形成一環形。二龍對看圓鈕,以鈕為寶珠,作戲珠狀。一龍張嘴一龍閉嘴,鈕下方有一三足香爐置於岸邊,岸下海浪翻騰。此型龍紋鏡不管鏡形如何,但龍的紋飾及布局都基本一樣,特徵十分明顯。江西高安南宋理宗寶祐三年�1255年墓出土一面。另一面銅鏡上鑄出「嘉熙戊戌吳氏淑靜」銘文,「嘉熙戊戌」即南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年,可知這種鏡子流行與南宋較晚的時期。從目前能知道的資料看,此型鏡子傳世和出土較多,是宋代最為流行的鏡類之一。 禽鳥鏡類;宋代花鳥鏡種類也不少,但以雙鳳鏡最美,也最為流行。雙鳳鏡形制多為圓形,主題紋飾一般為雙鳳。鳳形體大,滿鋪鏡背。不少鏡子除雙鳳外很少點綴其他紋飾。雙鳳作首尾相接環繞形態,造型似剪紙圖案,雙翅及尾部都刻畫的細致華麗。特別是尾羽用誇張變形手法,有的如同三根長長的細藤曲曲彎彎,有的則似一株捲曲的菱枝花草,有的又作菱形圖案方析舒展。可以說雙鳳紋鏡是宋代銅鏡紋飾中的佳作。 神仙人物故事鏡類:這類題材的銅鏡內容豐富,種類眾多。屬於神仙故事題材的有飛仙鏡、仙人降龍鏡、二仙渡海鏡、羅漢過海鏡、嫦娥奔月鏡、月宮鏡、牛郎織女鏡。人物傳說故事題材的更為豐富。有:蹴鞠紋鏡、梳妝鏡、王質觀弈鏡、寧戚飯牛鏡、氣功人物鏡、龜鶴齊壽人物鏡、拜謁人物鏡、軒轅鏡。其中羅漢紋鏡、龜鶴齊壽人物鏡、王質觀弈鏡、寧戚飯牛鏡、拜謁人物鏡發現較多,此舉幾例。 拜謁人物鏡:畫面有樓閣,小橋流水,大樹,樓閣前有人物及侍者。橋上一人作拜謁狀。目前所知以近10面。其中湖北襄陽北宋徽宗崇寧三年墓出土一面,對於確定其時代尤為重要。 寧戚飯牛鏡:畫面分水陸兩部分。地上有一大樹及二人。一人牽牛,水中波浪紋。目前已知也有七八面之多。 王質觀弈鏡:畫面亦有水陸兩部分。地上有一大樹,樹下兩變化弈棋,一人觀弈,岸邊有人行走。�圖五 八卦鏡類:宋代八卦鏡形式最為多樣,從八卦與其他圖紋結合情況看,有匹神八卦鏡,即八卦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組織在一起。十二地支八卦鏡(圖六)
,天象八卦鏡,龍虎八卦鏡,十二生肖八卦鏡,八卦銘文鏡,八卦鏡,無論圖紋復雜還是簡單,但八卦象都十分突出。 宋八卦鏡的排列仍然是按照《易·論卦》的方位排列的。既乾卦在西北,坤卦在西南……與宋代學者邵雍主張的乾卦在南,坤卦在北的方位不同,與八卦方位相適應,其他圖紋也按嚴格的方位序列排列。如四神按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十二生肖按子�鼠北,午�馬南方位排列。 宋八卦鏡有出自北宋徽宗崇寧三年1104墓,徽宗政和三年1113墓,高宗紹興九年1139墓的。可知它們在北宋晚期與南宋初年特別流行。 商標鏡文鏡類:所謂商標銘文,是在鏡鈕的一側或兩側的長條格中鑄出銘文,其內容多為鑄鏡的地區、店鋪、字型大小和工匠姓氏等。人們以鑄鏡地區的不同分為:湖州鏡、建康鏡、成都鏡、杭州鏡、饒州鏡…… 湖州鏡:常見的形式有菱花形、葵花形、方形、長條形、有柄形等。銘文種類眾多,其中以石家銘最多,如:「湖州儀鳳橋南酒樓相對石家真青銅照子記」,「湖州真石八叔煉銅照子,每兩一百文」。從考古材料證明,湖州鏡北宋晚期開始流行,南宋時期最為盛行。
杭州鏡:銘文如「杭州錘家青銅照子,在越州清道橋下岸向西開張」,「杭州真正高家青銅照子」。 成都鏡:銘文有「成都龔家青銅照子」。 建康鏡:銘文有「建康府家煉銅照子記」。 饒州鏡:銘文如「饒州新橋許家青銅照子」。�

此外還有吉州、蘇州、明州、常州、秀州等,本文不在一一列舉。 吉祥銘文鏡類;銅鏡中以吉祥銘文為主要內容,許多銅鏡中不再有其他紋飾。如福壽銘文鏡,銘文分為兩圈,內圈銘文為福壽家安,每字間隔一喜字圖案。外圈銘文是清素傳家,永用寶鑒。河南逐平,山東聊城都有出土。 忠孝銘文鏡:銘文分為兩圈,內圈銘文忠孝之家,外圈銘文為長命富貴,家和永昌。 玲瓏銘文鏡:圓形有把,同背上兩排銘文為「八面玲瓏」和「口坐不受」。湖北武昌南宋墓出土。從出土墓葬資料看,這類吉祥銘文鏡主要流行於南宋時期。 這些銘文鏡特點突出,字體為篆體,字數多為八個�亦有內區四個,外區八個字的,排列方式有圓圈旋繞和豎排,後者多為兩排,一排四字,字體都比較大,筆畫清晰,內容通俗,不堆砌華麗辭藻。 素鏡類:宋代墓出土素鏡較多,絕大多數鏡背無任何紋飾及銘文,少數鏡子有幾圈弦紋,形制有圓形、方形、四方委角形,有柄形及葵花形,多為小鈕。 出土素鏡的墓葬不少有墓誌,有北宋元祐元符、南宋乾道、淳熙、慶元、嘉定、寶慶等。從這些墓葬出土鏡的形式看,南宋墓出土的均為葵花形和菱花形索鏡。 二、宋代銅鏡的一些重要特點 在中國各個時代的銅鏡中,宋鏡的外形最為豐富,有圓形、方形、長方形、菱花形、鍾形、盾形,鼎爐形、雞心形等。單從鏡形看。可謂空前絕後。 在中國銅鏡的合金成分方面,宋鏡也是一個重要轉折時期,宋鏡與漢唐鏡不同,含錫量減少,含鉛量增多,於是一反漢唐鏡銅質銀白色澤,而為黃銅色澤,質地也不如漢唐鏡堅硬,變得粗軟。 重實用不重紋飾是南宋鏡的最大特點,宋代除了名號,沒有任何紋飾的鏡商標銘文鏡極為流行。這種情況在唐代鏡子中幾乎沒有見到。 三、宋鏡與其他時代一些鏡子的比較 雙魚鏡;過去著錄中所說唐宋元雙魚鏡,絕大多數是金鏡,目前還沒有發現一面可定於唐代的雙魚鏡,宋代雙魚鏡極少。 龍紋鏡:唐代最流行的龍紋鏡是一條盤龍,雙龍鏡極少,末代恰好相反,單龍紋極少,雙龍紋卻最流行,而且特點突出。金代單龍、雙龍鏡都有。雙龍有首尾相接環繞的,有對稱的,但不像宋鏡那樣頭在下尾在上。 八卦鏡:搪代中晚期開始流行,宋代最流行。種類豐富,金代極少。 神仙人物故事鏡:宋與唐差別比較明顯,但宋元金鏡不太清楚。從目前材料看,宋鏡多愛用王質觀弈,寧戚飯牛,仙人渡海,拜人物等題材。而金鏡則愛用許由巢父、柳毅傳書、吳牛喘月、海舶、童子攀花枝鏡等。過去由於一些宋金鏡分不清楚,同樣一種鏡子邊緣刻有檢驗文字的認為是金鏡,沒有的被認為是來鏡,例如海舶鏡。現在出土資料證明這類鏡子是金代流行的鏡子。 明代一些鏡子,特別是商標銘文鏡,過去往往被認為是宋鏡,隨著資料的增多,兩者的特點被逐漸總結出來。如:記商標名號鏡,宋鏡條形長方框在鈕的一側或兩側明鏡多為小圓形,小方形且多在鏡鈕上。銘文內容明鏡絕大多數用某某造,宋鏡幾乎沒有。宋代湖州鏡以石家最為著名,明代以薛家最為著名,而且名字多為象徵性的,取名於峰、河、泉、溪等。看來這類姓氏實際上是商標。 吉祥銘文鏡:宋鏡銘文多為二句八字,分為內外區,或在鈕兩側豎行排列。明代多為四字,在鈕的上下左右排列,其內容是中國人中最為流行的吉祥語。如龍鳳呈祥、五子登科、狀元及第、長命富貴、為善最樂等。

⑧ 元代的銅鏡是什麼樣的

元代的銅鏡,在製作工藝上已不如以前講究,鑄造都較粗糙,花紋有簡略的纏枝牡丹紋、雲鶴紋、雙龍紋及雙角紋等,有的只鑄出「福山壽海」等文字,多數則為素麵。1972年在北京西絛胡同元代遺址中出土一件洛神紋鏡,形制為菱花形,有柄。鏡背中心刻鑄洛神飄游於洛水之上,上有紅日高照,彩雲滿天,下有洛水濤濤,鏡緣以凸棱作邊飾,此鏡較為少見。

明代的銅鏡,仿製古鏡的風氣很盛,主要仿製多種漢式鏡或唐式鏡。清代以後,銅鏡逐漸被玻璃鏡所代替。

熱點內容
新店開業送綠植好嗎 發布:2025-08-27 08:43:12 瀏覽:80
又是一年七夕文章 發布:2025-08-27 08:38:39 瀏覽:990
盆景賣給誰 發布:2025-08-27 08:25:09 瀏覽:289
地衣盆景圖片 發布:2025-08-27 08:11:28 瀏覽:546
情人節遼寧鞍山情人適合去的酒店 發布:2025-08-27 08:10:45 瀏覽:918
三筆畫蘭花 發布:2025-08-27 08:07:00 瀏覽:327
茶花跟金根 發布:2025-08-27 08:06:15 瀏覽:393
櫻花水槽維修 發布:2025-08-27 07:58:51 瀏覽:28
蘭花葉莖部 發布:2025-08-27 07:58:41 瀏覽:969
盆栽的嗎 發布:2025-08-27 07:50:35 瀏覽: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