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廬劇休丁香
① 安徽四大劇種之廬劇的流派分為哪些劇目是哪些呢
“流派 廬劇在安徽因地域不同,形成了上、中、下三路,即3個流派。上路(西路),以六安為中心,音樂粗獷高亢,跌宕起伏,具有山區特色。路以合肥為中心,音樂兼有上路、下路兩地特色。
② 休丁香的原著是誰
陳仲,其於1957年根據傳統舊戲《唱丁香》(廬劇簡稱「休丁香」)整理、改編八場大型廬劇《休丁香》
③ 安徽四大地方戲劇之一,廬劇的特點
廬劇文化 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從紮根於江淮大地起那就用它那深宅大院的地方韻味特色演遍大別山區唱遍皖地。薪火相傳,展示廬劇的魅力。那麼今天就隨我一起來了解一下安徽四大地方戲劇中廬劇的特點吧。
舊時廬劇班社大都是半職業性的(即農忙時種田,農閑時唱戲),長期流動於鄉村集市。演出時一般不上舞台,只打地攤子。一般演員都缺乏功底,只要有副好嗓子,會些「轍口」就行了,久而久之形成了重唱不重做的傾向。所演劇目,多以「二小」戲、「三小」戲為主。唱腔多是一唱眾和,鑼鼓伴奏,不用絲弦,三五人湊個班子即可演出,謂之「兩打三唱」。
演員身兼數角,輪番替換,還要兼打鑼鼓。後來發展到「三打七唱」,「七忙八不忙」,亦還未形成固定的角色體制。廬劇從前無女藝人,旦角多由年輕稚嫩,嗓音甜脆的男少年扮演。到20世紀20年代後期,廬劇班社開始進入城市,演出劇目不斷豐富,角色行當也相應增多,分為花旦、小生、青衣、老旦、老生、小丑六行。
在倒七戲興旺發達時期,每演出於各地,即吸收當地流行的戲曲或民間藝術來豐富自己。有的班社還時斷時續地與徽班、京戲班合作,先由徽班、京戲班演出正戲,然後續演廬劇小戲,這種做法叫「四平帶折」班或「亂彈班」。與徽、京戲的合班演出,使倒七戲演員在唱、做、念的表演和鑼鼓伴奏上都有了新的不同的演變。而較有水平的倒七戲班不斷入城演出,由於要適應城市觀眾的欣賞習慣,藝術上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廬劇在安徽因地域和唱腔不同而形成了上、中、下三路。上路以六安為中心的六安、霍山、肥西、舒城一帶,音樂粗獷高亢,跌宕起伏,帶有山區特色,稱為「山腔」。下路以蕪湖為中心的蕪湖、南陵、繁昌、馬鞍山、當塗、涇縣一帶,音樂清麗婉轉,細膩平和,顯出水鄉風味,稱為「水腔」。
中路以合肥為中心的合肥、定遠、肥東、巢湖、無為、和縣、含山、廬江一帶,音樂兼有上路、下路的特色,明快朴實,自然清新。廬劇唱腔分主調、花腔兩大類,主調是本戲和折戲的主要唱腔,既可敘事,也可抒情,適合表現復雜的情感。花腔多為民間小調,輕松活潑,常用於小戲。廬劇唱腔板式豐富,落板常有幫腔,滿台齊唱,稱為「吆台」。傳統的廬劇沒有管弦樂伴奏,只用鑼鼓進行起奏、間奏和伴奏,俗稱「滿台鑼鼓半台戲」。
早期廬劇的表演比較簡單,基本上是地方小調與民間舞蹈相結合,動作一般不配合劇情。演出多為幕表制,基本沒有固定的台詞,多採用臨時串詞、套詞的方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廬劇在表演藝術等方面作了較大的改革。
廬劇,舊稱「倒七戲」,發源於皖西大別山區,是安徽省四大劇種之一。由於當時影響力遠勝於其他劇種,1955年經安徽省委批准,借省會合肥古稱將其更名為「廬劇」。2006年,經批准,廬劇又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廬劇,以霍山、六安、金寨、壽縣為中心並向四周輻射,形成了廬劇中的兩個重要分支,即「西路」和「北路」。它從傳統的「二小戲」、「三小戲」,到摺子戲,再到現如今的大型連台本戲,經歷了一個從小到大,從單一到豐富,從支離到系統的發展過程。其間,借鑒和吸收了鄂東花鼓、端公調、嗨子戲、採茶戲以及當地的大別山民歌、江淮之間的民間歌舞等姊妹藝術,形成了自己的獨特藝術面貌。
建國以來,通過幾代皖西廬劇人的不懈努力,推出了傳統戲《借羅衣》、《休丁香》,現代戲《程紅梅》、《媽媽》、《茶山新歌》等飲譽全國的經典劇目。涌現出孫自嬋、李玉蘭、武克英、汪鴻雲等一大批表演藝術家和李儒瑤、吳正明等皖西廬劇作曲家。相信,在文藝大發展大繁榮的春天裡,皖西廬劇這朵菊壇小花必會綻放得更加艷麗多姿。
【結束語】廬劇具有很強的吸收性、包容性和普及性,它在唱腔上吸收了地方民歌小調、山歌、情歌、麻城「高腔」等的音樂,表演上吸收了鄂東的「花鼓戲」、「端公戲」、「嗨子戲」等的手法,不少劇目中融匯進了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的觀念和內容。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廬劇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認識價值和藝術價值。
④ 廬劇休丁香姓什麼
廬劇《休丁香》是一個曲目的名,不是人名所以沒有姓氏。
《休丁香》又名《張郎休妻》,是廬劇優秀的傳統劇目,劇目中的劇情源於《丁香故事》:郭丁香為人善良賢惠,尊從父母之命嫁給了張萬郎,兩人彼此因為不和,日夜爭吵。
丁香希一直容忍希望能換取張萬郎的回心轉意,但未曾想得到的竟是休書一張。該劇多在安徽廣大農村和城鎮演出,深受老百姓喜愛。
廬劇戲目《休丁香》的發展:
該劇於曾在安徽省組織的廬劇赴京匯報演出中深受好評。1957年北京寶文堂書店出版了該劇,後編入《中國地方戲曲集成·安徽省卷》。2005年,該劇作為廬劇的代表作品申報了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廬劇《休丁香》作為一部傳統地方戲,屬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該作品並沒有特定作者,是由某些社會群體創作的流傳於民間的戲劇藝術形式。後人對此整理出來的劇本,整理人僅僅起到「記譜」作用,並不能對該劇或劇本主張著作權。
⑤ 休丁香的原著是誰
陳仲。其於1957年根據傳統舊戲唱丁香整理,改編八場大型廬劇休丁香,陳仲是休丁香的原著,休丁香是黃梅戲劇目。
⑥ 廬劇都有哪些經典曲目
廬劇流行於以合肥為中心的江淮一帶和大別山區,包括六安、淮南、巢湖、滁州、蕪湖等地。因其創作、演出活動中心在皖中一帶,古屬廬州管轄,故於1955年3月改稱「廬劇」。廬劇有約200年的歷史,清乾隆、嘉慶年間已有職業班社。初以大別山民歌和江淮之間歌舞為基礎,在發展中吸收了阜南的嗨子戲,壽縣、鳳陽的端公戲,無為的徽劇及肥東、巢湖等地門歌的唱腔和劇目。有些班社又分別同徽劇、京劇合班演出,並受其影響,逐漸發展成廬劇。
廬劇的代表曲目:
1、《珍珠塔》:《珍珠塔》又名《方卿羞姑》 、 《九松亭》 。故事源於清代彈詞《孝義真跡珍珠塔全傳》 。說的是明代官宦之後方卿,家遭變故,中途敗落,為赴京應試,去向姑母陳氏借貸,陳氏不借,反加凌辱。陳女翠娥與方卿定有婚約,得知後,約方卿相會,送與銀兩,並贈以傳世之寶珍珠塔,後方卿得中狀元,封八府巡按,奉旨出巡,路過陳家,扮道人進入陳府,唱道情羞諷其姑,陳氏悔愧,方卿與翠娥終得完婚。
2、《李清照》: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秋,趙明誠卒於建康城(南京),留下半卷《金石錄》和滿堂古物。葬畢,清照大病。王御醫欲向李清照購古玩,並帶來趙明誠「玉壺頒金」的謠傳。此時金兵壓境,朝廷欲南移。李清照毅然決定攜所有石器追趕朝廷獻寶,為趙明誠洗清罪名,並保住文物不流散。為此,她跨山越海,顛沛流離,處處撲空。一年多後,李清照終於找到弟弟李航,不料所帶文物被盜,她一病不起。紹興二年,右承務朗張汝舟巧言說動李航,騙娶了李清照。婚後,張汝舟野心暴露,他名為娶妻,實為霸佔文物,並以此換取官位。李清照好言相勸,反遭責難。她看清張汝舟之所以得逞,皆因朝風不正,決意告發其「妄增舉數入官」,訴之公堂,以正世風。依宋朝刑律,告發親人者不分青紅皂白都「徒二年」。而李清照寧肯坐牢,也要守住靈魂的潔凈,為此她坐了九天牢獄
3、《休丁香》:該劇的故事在安徽民間流傳甚廣。劇情敘述善良的郭丁香由父母包辦嫁給浪子張萬郎,最後被休棄。後張萬郎家敗,投河而死。
⑦ 求安徽廬劇《休丁香》還有很多差不多的盧劇故事。只要是盧劇就行了。要MP3格式的!
網上多的是!只要你下載個轉換軟——件,就可以把下載的視頻頻文件轉換回成MP3格式了!
你若實答在不會搞的話,就發私信給我,然後我再把下載的《休丁香》片斷從郵箱發給你!
剛回復完了後才發現是昨天的問題哦!來晚了!
⑧ 廬劇有什麼表演特色
廬劇的表演,鄉土氣息較濃,特別是花腔小戲,唱腔來自民歌,邊歌邊舞,生動活潑。與徽戲和京劇一度合班之後,多方吸收,豐富了表演程式。唱腔分主調和花腔兩部分。
主調是折戲和本戲的主要唱腔,有旦和小生唱的「二涼」、「寒腔」、「三七」。老生唱的「正調」、「哀調」;老旦唱的「正調」、「哀調」。
老生、老旦唱的「端公調」;丑與彩旦唱的「丑調」。以及神鬼出場用的「神調」、「鬼對子」等。主要唱腔又有尋板、抹拐、伸腔、連詞、切板、大小過台等變化。落板時常用幫腔,滿台齊唱,稱為「邀台」。
花腔多為民歌小調,常用於三小戲,活潑健康,有40多種,大多專戲專用。生活小戲多用花腔,源自民歌小調,豐富多彩。
至於花腔的類型,主要有三種:其一,小戲專用曲調,如「討學錢調」、「打桑調」、「採茶調」、「打長工調」、「賣線紗調」、「點大麥調」、「罵雞調」、「勸賭調」、「扒沙調」、「賣蘭花調」等。
其二,折戲或唱段專用曲調,如「三趕調」、「行路調」等。其三,在劇目中用為插曲,如《白燈記》中「剪花調」,《孟姜女》中「四季調」,《九錫宮》中「打牙牌調」等。此外,還有鬼神唱的「神調」、「鬼對子」。
音韻有13條半韻之說。13韻有人心、扒沙、潘蘭、釀江、鐵血、捕蘇、憂愁、天仙、派來、尺西、焦稍、朋松和培灰。半條韻叫錯韻,也叫插花韻,即韻母相近的字不得已時可交替使用。
講白分「小白」和「韻白」。「小白」近似生活語言。「韻白」為生活語言的韻律化,句尾音小嗓上揚。念誦「詩、引子」介於念唱之間,便趨韻律化。語言為合肥地區方言,通俗、自然。
廬劇的唱腔有幾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在唱腔中不斷出現用假聲演唱的旋律,稱作小嗓子;二是演唱中的幫腔吆台,即當舞台上的演員唱到一定的時候,由場面和後台的演員齊聲幫唱,高亢遼闊,烘托劇情,渲染舞台氣氛。其鄉土味很濃,風格明朗。
廬劇的表演樸素而活潑,簡單而真實。打擊樂很豐富,幾乎是一種戲一套鑼鼓經,其身段舞蹈也是在鑼鼓聲中進行的。
唱時,一般都站著唱,隨之做一些小的表情動作,大的舞蹈動作都是唱完一段後,隨著打擊樂器的伴奏舞蹈起來。
廬劇原來只有鑼鼓伴奏,故稱「打鑼腔」。後來經過不斷地發展壯大,出現了多種樂器,有大鑼、小鑼、板鼓、堂鼓、鈸。奏稱起板、落板、托腔、間奏。舞蹈、身段、武打、音響效果等,均用鑼鼓。
鑼鼓經有「起板鑼」、「大過台」、「小過台」、「大切」、「小切」、「抹拐」、「一條龍」、「嘆鑼」、「掃頭」、「苦皮」、「甜皮」、「陰司鑼」、「老八子」、「新八子」等。
烘托劇情,渲染角色情緒,全靠鑼鼓節奏快慢、強弱的變化。戲諺曰:「兩打三唱」,「滿台鑼鼓半台戲」。
在戲劇改革中,由於移植其他劇種和劇目,又逐步學習、吸收和運用了其他劇種的表演技巧,使廬劇的表演藝術逐漸豐富起來。
廬劇表演傳統,也積累了一些簡單的程式動作,注意刻畫人物,表演鄉土化,甚至對公子、小姐、達官、貴人也以農民的意念重新塑造,這是廬劇表演傳統的基本特色。
還有諸多特技,以出彩表示流血。有干彩、水彩之分。如《商林歸天》吐血出彩。《許士林祭塔》雙眼出彩,死於非命者七竅流血,雙眼、鼻孔、嘴巴都要出彩。
鬼魂出場額際插封子,生角左側插一綹,旦角兩側插雙綹。走場時雙手下垂,腳步輕飄,如風旋轉,謂「鬼推子」。
演《白刀記》、《曬羅裙》等劇,台側埋高桿,丑角恐慌之中,爬上高桿,表演順風扯旗、倒掛金鉤、王八浮水等技,謂「爬堂桿」。
廬劇的傳統劇目分花腔小戲、折戲、本戲三類。花腔小戲以反映勞動人民生活情趣和愛情為主要內容,也有一些諷刺喜劇和鬧劇。
如《賣線紗》、《放鸚哥》、《上竹山》、《借妻》、《罵雞》等。此外還有部分反映清代末期人民斗爭生活臨時編演的劇目,如《打煙燈》和《下廣東》等。
折戲多為本戲中抽出的「戲膽」,如《張四姐鬧東京》中的《搗松》、《梁祝》中的《闖簾》、《藍衫記》中的《張太和休妻》、《三元記》中的《教子》等。
有些雖然來自徽戲、京劇或其他劇種,但通過廬劇藝人長期在農村演出,劇中人的性格、感情、語言,都從主要觀眾農民的角度出發,加以重新塑造、豐富、深化,因而帶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鄉土特色。
本戲以家庭悲歡離合、愛情、公案為主要內容,除本劇種獨有的《柴斧記》、《手巾記》、《乾旱記》、《河神》等外,大都移植改編明清傳奇、鼓詞和其他劇種的劇目。
如《綵樓配》、《琵琶記》、《葯茶記》、《孟姜女》、《天寶圖》等。總體來說,廬劇的代表劇目有《李清照》、《休丁香》等。
《李清照》講的是南宋發生的事。在1129年秋,趙明誠卒於建康城,留下半卷《金石錄》和滿堂古物。葬畢,李清照大病。王御醫欲向李清照購古玩,並帶來趙明誠「玉壺頒金」的謠傳。
此時金兵壓境,朝廷欲南移。李清照毅然決定攜所有石器追趕朝廷獻寶,為趙明誠洗清罪名,並保住文物不流散。
為此,她跨山越海,顛沛流離,處處撲空。一年多後,李清照終於找到弟弟李航,不料所帶文物被盜,她一病不起。
後來,右承務郎張汝舟巧言說動李航,騙娶了李清照。婚後,張汝舟野心暴露,他名為娶妻,實為霸佔文物,並以此換取官位。
李清照好言相勸,反遭責難。她看清張汝舟之所以得逞,皆因朝風不正,決意告發其「妄增舉數入官」,訴之公堂,以正世風。
依宋代刑律,告發親人者不分青紅皂白都「徒二年」。而李清照寧肯坐牢,也要守住靈魂的潔凈,為此她坐了9天牢獄。
這出戲表達了我國古代女子的愛國情懷,和不屈的斗爭精神。
⑨ 廬劇有哪些經典劇目
廬劇原名「倒七戲」,又名小倒戲、到集戲、搗七戲、稻季戲等,是主要流傳於安徽省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它流行於安徽境內皖中、皖西、沿江的大片地區和江南的部分地區。廬劇是在皖西大別山一帶的山歌、合肥門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帶的花燈歌舞的基礎上吸收鑼鼓書、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展而成的,因其創作、演出中心在皖中一帶,古屬廬州管轄,故最後定名為廬劇。
廬劇的傳統劇目分本戲、折戲和花腔小戲幾種,本戲以愛情、公案等為主要內容,折戲是從本戲中抽出的精彩部分,花腔小戲以小喜劇和鬧劇為主。較有影響的廬劇劇目包括《綵樓配》、《葯茶記》、《天寶圖》、《柴斧記》、《借羅衣》、《打蘆花》、《討學錢》、《休丁香》、《雪梅觀畫》、《放鸚哥》、《賣線紗》等。
廬劇在安徽因地域和唱腔不同而形成了上、中、下三路。上路以六安為中心的六安、霍山、肥西、舒城一帶,音樂粗獷高亢,跌宕起伏,帶有山區特色,稱為「山腔」;下路以蕪湖為中心的蕪湖、南陵、繁昌、馬鞍山、當塗、涇縣一帶,音樂清麗婉轉,細膩平和,顯出水鄉風味,稱為「水腔」;中路以合肥為中心的合肥、定遠、肥東、巢湖、無為、和縣、含山、廬江一帶,音樂兼有上路、下路的特色,明快朴實,自然清新。廬劇唱腔分主調、花腔兩大類,主調是本戲和折戲的主要唱腔,既可敘事,也可抒情,適合表現復雜的情感;花腔多為民間小調,輕松活潑,常用於小戲。
廬劇唱腔板式豐富,落板常有幫腔,滿台齊唱,稱為「吆台」。傳統的廬劇沒有管弦樂伴奏,只用鑼鼓進行起奏、間奏和伴奏,俗稱「滿台鑼鼓半台戲」。早期廬劇的表演比較簡單,基本上是地方小調與民間舞蹈相結合,動作一般不配合劇情。演出多為幕表制,基本沒有固定的台詞,多採用臨時串詞、套詞的方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廬劇在表演藝術等方面作了較大的改革。
廬劇具有很強的吸收性、包容性和普及性,它在唱腔上吸收了地方民歌小調、山歌、情歌、麻城「高腔」等的音樂,表演上吸收了鄂東的「花鼓戲」、「端公戲」、「嗨子戲」等的手法,不少劇目中融匯進了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的觀念和內容。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廬劇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認識價值和藝術價值。
舊時廬劇班社大都是半職業性的(即農忙時種田,農閑時唱戲),長期流動於鄉村集市。演出時一般不上舞台,只打地攤子。一般演員都缺乏功底,只要有副好嗓子,會些「轍口」就行了,久而久之形成了重唱不重做的傾向。所演劇目,多以「二小」戲、「三小」戲為主。唱腔多是一唱眾和,鑼鼓伴奏,不用絲弦,三五人湊個班子即可演出,謂之「兩打三唱」。
演員身兼數角,輪番替換,還要兼打鑼鼓。後來發展到「三打七唱」,「七忙八不忙」,亦還未形成固定的角色體制。廬劇從前無女藝人,旦角多由年輕稚嫩,嗓音甜脆的男少年扮演。到20世紀20年代後期,廬劇班社開始進入城市,演出劇目不斷豐富,角色行當也相應增多,分為花旦、小生、青衣、老旦、老生、小丑六行。
下面小編為大家他有那些代表作吧。
《珍珠塔》
劇情簡介:胡來自稱半仙,夫妻倆一唱一和丑態百出,利用人們的求醫心切的心理,糊弄愚昧的廣大農民,但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多行不義必自斃,最後等待他們的將是法律的嚴懲。告戒人們應當相信科學,鑄造起鋼鐵長城,不要讓騙子們有機可乘,為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共同努力。
《李清照》
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秋,趙明誠卒於建康城(南京),留下半卷《金石錄》和滿堂古物。葬畢,清照大病。王御醫欲向李清照購古玩,並帶來趙明誠「玉壺頒金」的謠傳。此時金兵壓境,朝廷欲南移。李清照毅然決定攜所有石器追趕朝廷獻寶,為趙明誠洗清罪名,並保住文物不流散。為此,她跨山越海,顛沛流離,處處撲空。一年多後,李清照終於找到弟弟李航,不料所帶文物被盜,她一病不起。
紹興二年,右承務朗張汝舟巧言說動李航,騙娶了李清照。婚後,張汝舟野心暴露,他名為娶妻,實為霸佔文物,並以此換取官位。李清照好言相勸,反遭責難。她看清張汝舟之所以得逞,皆因朝風不正,決意告發其「妄增舉數入官」,訴之公堂,以正世風。依宋朝刑律,告發親人者不分青紅皂白都「徒二年」。而李清照寧肯坐牢,也要守住靈魂的潔凈,為此她坐了九天牢獄
《休丁香》
該劇的故事在安徽民間流傳甚廣。劇情敘述善良的郭丁香由父母包辦嫁給浪子張萬郎,最後被休棄。後張萬郎家敗,投河而死。
近年來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文化需求的多元化趨勢日益明顯,新型的文化娛樂方式對戲曲產生了巨大的沖擊,致使廬劇的生存空間不斷縮小,能演大戲的屈指可數。廬劇的搶救、保護工作應盡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