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長卷
❶ 當代國畫牡丹名家有誰
1、張志文
2004年3月16日,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的一則報道,震驚了世界畫壇,推出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張志文。報道說:河南畫家歷時5年之久,繪制了一幅構圖完整、氣勢恢宏的500米牡丹長卷,名曰「華夏牡丹圖」,創造了世界之最,申報了吉尼斯紀錄,將在荷澤國際牡丹花會期間由中國牡丹博物館隆重展出。
2、邵仲節
著名花鳥畫家,美術教育家,齋號「師竹軒」。政協成都市第八屆委員,民進成都市第五屆委員,西南民族學院客座教授。從事美術教育和藝術創作60餘年。擅長寫意花鳥畫,尤以牡丹著稱,有「邵牡丹」之美譽。譽為中國牡丹畫第一人。
3、李萬
歷二十年艱難曲折磨練,融匯中西方繪畫技藝,煉成自己畫作的個性與特色。多次應邀到東南亞地區、日本等地參加國際書畫大展賽並累獲獎譽。因牡丹花鳥畫獨具特色被書畫界朋友贊稱為「南國牡丹王」,廣西省文聯主席藍懷昌先生特意揮毫書寫了 「南國牡丹王」書法一幅贈與他。
李萬現為桂林雅園書畫院副院長、廣西省美協會員,中國當代書畫藝術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書法美術家協會理事,國家壹級美術師,獲得中國花鳥四百強、當代書畫名家、跨世紀藝術家、國際藝術家的榮譽和稱號。
4、王雪濤
王雪濤是現代中國卓有成就的花鳥畫大家,對我國小寫意花鳥繪畫做出了突出貢獻。他繼承宋、元以來的優秀傳統,取長補短。所作題材廣泛,構思精巧,形似神俏,清新秀麗,富有筆墨情趣。創作上主張「師法造化而抒己之情,物我一體,學先人為我所用,不斷創新」。
畫法上工寫結合,虛實結合。他善於描繪花鳥世界的豐富多彩和活潑生氣,又精於表現畫家的心靈感受和動人想像。他注重寫生,尤善於描繪大自然中的小生命,如蝴蝶、螳螂、蟈蟈、天牛、青蛙、蜻蜓、馬蜂等,栩栩如生,引人喜愛。
5、蘇伯群
蘇伯群十幾歲時開始習畫,已有60多年的繪畫歷史。他的繪畫創作以花鳥為主,尤擅長牡丹,在國內畫壇有「蘇牡丹」之稱。
❷ 國畫牡丹的周國民牡丹
周國民號古堆山人,山香樓主。現居北京。
先後師從著名畫家柯桐枝、霍春陽、李魁正等先生。
作品曾多次在全國性專業展覽獲獎,並榮獲「當代書畫藝術名家」、「德藝雙馨藝術家」等稱號。2008年創作「心系奧運詩畫傳情」詩、書、畫、印208米長卷,各大報紙、電視台等新聞媒體曾作專題報道,2008年5月在湖南國際會展中心展覽。2009年12月在湖南美術館成功舉辦《周國民書畫作品展》大型個展。2010年至2011年「彩墨人生」書畫作品巡展於烏魯木齊、包頭、呼和浩特、哈爾賓等地。2012年10月「水墨系列」國畫作品在北京「一得閣美術館」展覽。2012年11月書畫作品在法國巴黎大皇宮國際藝術邀請展展覽。2012年12月榮獲「中國書畫人才海選華夏之星」傑出獎。2012年出版發行專著《畫論筆錄》。2013年7月書畫作品在中國軍事博物館展覽。2013年8月國畫作品在海南省博物館展覽。2013年11月國畫作品在廣西省博物館展覽。著有多篇論文發表在《國畫家》、《文藝研究》、《文化月刊》、《學院美術》、《中國美術》等國家級核心刊物。多幅作品刊登於《中國書畫報》、《美術報》、《書法報》《人民美術》等專業報刊。作品被印度、新加坡、澳大利亞、香港、台灣、英國、美國、日本、法國等國家和地區博物館及友人收藏。 張美金,山西天鎮人,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自幼酷愛書畫,作品曾多次參加省、市及全國和國際展覽並獲獎,是一位「德才兼備」的好乾部、「德藝雙全」的書畫家。現為中國現代書畫家協會會員、山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山西民間美術研究會會員、大同市美術家協會會員、大同市觀賞石協會副會長,同煤集團美術家協會理事。2012年3月,他被全國書畫級別評定委員會評定為最高級別「10級書畫家」;被中國當代書畫家潤格中心評定為「國家一級美術師」;被中國書院書畫家資格評定委員會認定為「中國書畫藝術家」,並終身享受藝術家資格;被中國書畫函授學院聘為名譽院長、客座教授。
張美金筆下的梅花千姿百態,惟妙惟肖,氣勢非凡。映雪吐艷,凌寒飄香,筆筆皆是傳神之作。畫筆雄渾有力,渲墨自然灑脫。其筆下梅花柔中帶剛、剛柔並濟。「嫵媚多姿」形容不出他的非凡氣概,「鐵骨錚錚」又難顯現他的高雅聖潔。品其梅,不光給人以視覺上的享受,又有一種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堅貞氣節和堅強剛毅、大義凜然的精神氣概融於作品之中,這與畫家多年來深厚的功底和發自內心對繪畫的熱情是分不開的。多年來,憑著對藝術的一腔熱忱,不斷探索創新,使梅花的姿態與梅花的靈魂完美契合,使繪畫的精神與鮮明的個性完美契合。這也正是他取得成功的完美體現。2011年他的梅花新作再次刊登在《同煤日報》專刊上,人們看完他的作品說:張美金,生於煤礦、與梅有情;懷抱畫志、與煤有意。專家贊其梅花:圖形神俱清、標格秀雅、堪稱雄奇。 李萬,出生桂林,95年畢業於廣西師大美術系,99年研修於廣州美院國畫系,
歷二十年艱難曲折磨練,融匯中西方繪畫技藝,煉成自己畫作的個性與特色。多次應邀到東南亞地區、日本等地參加國際書畫大展賽並累獲獎譽。因牡丹花鳥畫獨具特色被書畫界朋友贊稱為「南國牡丹王」,廣西省文聯主席藍懷昌先生特意揮毫書寫了 「南國牡丹王」書法一幅贈與他。 李萬現為桂林雅園書畫院副院長、廣西省美協會員,中國當代書畫藝術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書法美術家協會理事,國家壹級美術師,獲得中國花鳥四百強、當代書畫名家、跨世紀藝術家、國際藝術家的榮譽和稱號。 王雪濤,中國現代著名小寫意花鳥畫家。1903年12月31日出生,1982年11月24日逝世,河北成安人。原名庭鈞,字曉封,號遲園 。自幼喜繪畫,1918 年入保定直隸高等師范附設手工圖畫科,畢業後到小學執教。 1922 年考入北平藝術專科學校西畫系,後轉讀國畫系,受教於陳師曾、蕭謙中、湯定之、王夢白等諸位前輩,尤受王夢白影響最大。1924年拜齊白石為師,奉師命改名雪濤。1926年畢業後留校任助教、講師。抗日戰爭期間,北平淪陷,辭去教職,專事繪畫創作,賣畫為生。同時,潛心師傳統,上追徐渭、陳淳,又得名師指點,畫藝大進。1954年任中國畫研究會常務理事,被聘為中央美術學院民族美術研究所副研究員。1955年參加籌備北京中國畫院工作,1957年任該院畫師、院務委員會委員,1978年任北京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美協北京分會副主席,北京市第七屆人大代表,北京市第五屆政協常委,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聯絡委員會委員及北京市委委員 。
王雪濤是現代中國卓有成就的花鳥畫大家,對我國小寫意花鳥繪畫做出了突出貢獻。他繼承宋、元以來的優秀傳統,取長補短。所作題材廣泛,構思精巧,形似神俏,清新秀麗,富有筆墨情趣。創作上主張「師法造化而抒己之情,物我一體,學先人為我所用,不斷創新」。畫法上工寫結合,虛實結合。他善於描繪花鳥世界的豐富多彩和活潑生氣,又精於表現畫家的心靈感受和動人想像。他注重寫生,尤善於描繪大自然中的小生命,如蝴蝶、螳螂、蟈蟈、天牛、青蛙、蜻蜓、馬蜂等,栩栩如生,引人喜愛。他還善用靈巧多變的筆墨,色墨結合,以色助墨、以墨顯色,在傳統固有色中融入西洋畫法講求的色彩規律,以求整體色彩對比協調,為畫面增添韻律。他能准確地把握動態中的花鳥,並且能在情景交融中體現出轉瞬即逝的情趣。因此他的花鳥蟲魚,刻畫細致入微,鮮活多姿,生動可愛,情趣盎然。擺脫了明清花鳥畫的僵化程式,創造了清新靈妙,雅俗共賞的鮮明風格。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其花鳥畫已達到一個藝術高峰,至今無人出其右。 王少非,著名畫家,1969年生於北戴河,自幼師承父親「愛海老人」王惠遠,受名家王雪濤、盧光照、韋江凡、汪刃鋒、田零等前輩的指點,潛心學畫,在天津美術學院學習期間,得到著名花鳥畫家孫其峰的親授,多次參加國內外書畫展並獲獎,擅長畫牡丹,自稱牡丹庵主,號九彩梟,人稱牡丹王,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畫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書畫家協會理事,中國燕山畫院畫師,中國水墨書畫院理事。曾獲得中國畫大展金獎,其作品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1991年中國畫大展即大賽作品(山水畫-泰山之路)獲榮譽金獎,並被國家博物館收藏;1991年燈塔頌中國畫大展作品(牡丹圖-欣欣向榮)榮獲二等獎;2012年9月28日中國文藝報(世紀美術專刊)刊登(牡丹圖-滿堂紅和天香之魂);2012年10月17日中國光明日報(十八大特刊)刊登(牡丹圖-滿堂紅)等等。
王少非先生的主要作品有:《滿堂紅》、《五福詠春》、《陽光過度》、《火炎焱》、《天香之魂》、《傲雪伊人香》、《葉下藏嬌》、《素華馨香》、《國色天香》、《女貞黃》、《綠寶》、《紫怡天下》等
王少非少小即對北戴河的海天之色,聯峰山的野花綠樹,尤對北戴河的牡丹情有獨鍾,而對人世滄桑卻較少留意。少年時代曾向長於水墨、尤擅畫馬的父親王惠遠學習繪畫,打下筆墨童子功夫,曾受教於王雪濤、盧光照、韋江凡、汪刃鋒、田零等名家,在天津美術學院學習期間,潛心學畫,並得到著名花鳥畫家孫其峰的親授,多次參加國內外書畫展並獲獎,擅長畫牡丹,轉益多師,自成氣象。他的繪畫理念是:傳承中國文化,畫出祖國繁榮昌盛,畫出國花牡丹燦爛絢麗,畫出人們心中的愛。地處山海一隅,王少非「牡丹王」的名聲已傳播於海內外。王少非先生將其繪畫技法簡單概括為:繼承傳統的同時,在多年的繪畫實踐中,逐漸形成自己的技法,在畫牡丹花頭的時候,無論是紅、黃、白等顏色的花,表現的時候不用白,強調自然的和諧,更注重筆墨的味道,從而得法。 王寶欽,1959年生於河南杜甫故里,畢業於浙江美院,後調入市文化館,省博物館工作。長期和名家陳天然、陳法源、華南師大教授羅鏡全等名家研習探究。從事書畫藝術四十餘年,作品風格獨具,造型典雅, 筆墨遒勁,在傳統基礎上力主創新。
2005年參加全國新聞人物表彰大會,為大會獻出巨副佳作《牡丹圖》受到全國政協副主席張克輝,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布赫等中央領導的高度評價,被人民大會堂收藏並譽為「 中原牡丹王 」,同時又榮獲了「 全國百佳新聞人物優秀文化工作者 」稱號。人民日報社領導為牡丹圖題「 百花園里最瑰麗,大會堂中展風采 」 。作品《富貴吉祥》被編入《中國書畫作品集》,《情趣》被編入《中國當代書畫家收藏大典》,《國色天香》被編入《中華魂》,《富貴滿堂》、《細雨和風》等作品入編《中國當代名流研究》 。《牡丹圖》、《花鳥條屏》先後被美國、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等國內外知名人士珍藏。
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當代名人書畫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河南分會會員、河南正弘書畫院院長、中國古今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北京華夏詩聯書畫院院士、中國藝術家聯合會理事、中國東方名家畫院院士等職。現居北京,專職畫家。
中國花鳥百家之一 世界華人最年輕且具有潛力的畫家
史長傑【墨馨】。男, 出生1979年,藝術家;擅長國畫。自幼喜歡繪畫。畢業於河南師范藝術系,中國美協河南分會會員,亞洲美協會員。作品全來自感悟大自然之靈氣,得宇宙之造化,融自身之一體,作品入選多部書籍,現任世界名家書畫院副秘書長,北京墨馨堂堂主。 牡丹花品種很多,從花形上分 有單瓣型、復瓣型和重瓣型。大多數畫家愛畫復瓣型的品種。這里作以示例:
步驟1:用大狠毫筆蘸欽鋅白少許,再在筆尖蘸淡淡的曙紅。按 照牡丹花立體的最前一組又亮又靠 前的花瓣點寫,這是整朵花的高光 處。不等干用略重一些的曙紅畫花 兩側的花瓣.用筆見干見毛有對 七匕。
步驟2:畫筆直取曙紅在調色 盤中調和一下,使其有過渡灰色。 大筆觸點畫下垂的一組花瓣,用筆 要有方有圓,富於變化。畫筆再蘸 曙紅和胭脂,在調色盤中調到飽和 的程度,大筆觸點寫花頭上部高舉 著的花瓣。筆蘸濃胭脂再取少許濃 墨刻畫花芯的最黑處,這部分是整 個碗的底部,要黑要重,花蕊的點 睛之筆就在此處。
步驟3:小狼毫調汁綠筆尖蘸 三綠點寫雌蕊。用濃白粉畫花絲, 然後以濃白粉蘸藤黃點在花絲頭
步驟4:取汁綠蘸曙紅點寫花 托花薯和花梗。要主輔分明,穿插 生動。以大狼毫筆蘸淡綠,筆尖 蘸曙紅,點寫輔葉嫩葉。再取重墨 點寫主葉。注意帥葉打頭,亮眼在 後。最後勾葉筋。用筆要有疏有密, 飛動流暢。最後以汁綠小心地收拾 畫面。要消滅掉多餘的亮眼,留三 五個畫眼在葉叢中即可。
落款鈴印,牡丹花小品即告完成。 畫牡丹花最重要的在色很鮮,且要很雅。不能有絲毫的不和諧,這一點王雪濤先生做得最好。
工筆牡丹畫
寫意牡丹畫
❸ 沙春波的畫值多少錢
沙春波,國家一級美術師,國禮書畫家,1970年天津市武清區,畢業於天津工藝美術專業。百年巨匠齊白石第三代傳人。現為大愛中國書畫研究院副院長,中國華夏萬里行書畫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名家聯合會會員,中國國家民俗書畫院會員,北京市傳統書畫藝術研究會會員,北京市殘疾人書畫會會員。
超神傳媒簽約書畫家,形象大使,藏品藝術網書畫藝術委員會會員,華藝古今書畫院特聘畫師。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研究院文化藝術發展委員會簽約書畫師。
從小喜歡書畫,畢業於天津工藝美術專業,2001年因事故失去右手後慢慢用左手練習書畫,書法以顏楷、行草見長;
國畫以山水、花鳥等題材,尤善牡丹,先後學習著名牡丹家崔慶國筆法,名家王紹華用色和靈動,畫家徐湛的厚重,悉心揣摩,不畏寒暑,自修成清新淡雅,多姿靈動,艷而不俗之風格。
曾被許多媒體譽為,左筆聖手京城左手書畫第一人
書畫多次參加國內外、土耳其、香港、首都等地書畫大展,並多次獲獎。其書畫被國內外,國家領導書畫收藏者收藏。、中國美術家北京分會會員 。現居北京,專職畫家。從事書畫藝術四十餘年,作品風格獨具特色,造型典雅,筆墨遒勁,在傳統基礎上力主創新。
個人成就
沙春波個人成就 2006年參加全國新聞人物表彰大會,為大會獻出巨幅佳作《牡丹圖》曾被人民大會堂收藏懸掛於會客廳 人民日報社領導贊許「 百花園里最瑰麗,大會堂中展風采 」 。
2008年參與創作百米長卷牡丹圖 《花開富貴》
2013年國慶7天長假,大愛萬里行活動組委會送愛心到基層,攜手書畫家和演藝界人士走進北京石景山
2015年12月20日參加港澳全國百名書畫家「旺萬福」港澳現場創作大賽優秀獎。
2016年作品《春風得意》在土耳其安塔利亞世界園藝博覽會中國「中國華園」舉辦的絲綢之路中國書畫藝術展榮獲大獎和2016年土耳其安塔利亞世界園藝博覽會金獎。
2016,5月書法,《春山月夜》,國畫《富貴吉祥》,入展為愛禮贊_首屆殘健共融書畫展在民族文化宮展出並收入畫集
2016年12月30日北京舉辦的cctv「盛世中國」名人名家迎新年作品展,榮獲金獎。作品 《春風得意》、《富貴吉祥》《花開如意竹保平安》 《四條屏》被編入《中國書畫作品集》,《國色天香》被編入《中華魂》。《四條屏 》《花開如意竹報平安》、《富貴吉祥》 ,作品入編《中國書畫名家大典》 。《牡丹圖》、《四條屏 》《花開如意竹報平安》先後被美國、香港等國內外知名人士珍藏。[1]
2017年同年國畫牡丹,書法,《凌雲》入展,弘揚人道主義文化暖心田第二十七次全國助殘日由北京東城區主辦的書畫展在中山公園展出,作品收入畫集,書法《凌雲》被東城區區長收藏。
2018,4月永定門城樓舉辦沙春波,張國君雙人書畫展。
5月北京中央電視塔一層舉行沙春波,李廣校,張思科,三人書畫展。
2019年被網路收錄入書畫家網路。
2020年中國好品牌文化強國,抗擊疫情網路書畫展二等獎並收錄畫集。
國畫牡丹——富貴吉祥之寓意,繁榮興旺之象徵。牡丹,花之桂冠者也,美艷端莊,國色天香。富貴吉祥之寓意,繁榮興旺之象徵。古往今來,數不盡的文人雅士和達官貴族,無不沉醉其中,盡享其傾國傾城之姿色。牡丹還寓意著富貴、幸福、昌運,一直以來,是國人心中的百花之王。
他筆下的牡丹婀娜多姿,永遠綻放著美麗的笑臉,她的片片花瓣,極具誘惑力,極具高雅富貴,普天之下,唯有牡丹的尊貴,無與倫比,嬌艷的花似海,我獨愛花之牡丹。
牡丹花開,從容華貴,氣質天成,如洛神出水,一顧傾城,一瞥驚鴻,讓人不禁想起《詩經》里「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的絕美句子來。
他筆下的竹子,秀逸有神韻,纖細柔美,長青不敗,高風亮節,高尚不俗,生機盎然,蓬勃向上……它有許許多多的優點,然而,我最欣賞它的堅貞不屈。它那「孤生崖谷間,有此凌雲氣」的美好品質。它偃而猶起柔中有剛的高尚品德時時刻刻激勵著我!
濃墨,勾勒;淡墨,烘托;輕彩,渲染。順著一級一級從雲端莫名延伸出來的石階,緩緩地向上。周邊是鬱郁蔥蔥的不知名的小樹,蜿蜒著身子,向有光的地方躥著。山澗樹葉掩映的地方,隱隱地透出古老而質朴的屋腳,還有裊裊炊煙,悠閑地從葉兒的間隙里散開,散開遠處,是黛色的長眉一樣的山巒,雲吞噬了它的腳,它卻欣然任自己消失在夢似的煙雲中。流水上的小橋,在雨後顯出了清亮的靈動。如針的細雨縫補著大地的外套,卻不經意地撩起了江面晶瑩的歡笑。孤船里的人,只是靜靜地望著,望著水青色綢緞似的江面,還是那遠方的山呢?這是紙上的畫,也是我心中的景。
❹ 張志文的人物評價
2004年3月16日,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的一則報道,震驚了世界畫壇,推出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張志文。報道說:河南畫家歷時5年之久,繪制了一幅構圖完整、氣勢恢宏的500米牡丹長卷,名曰「華夏牡丹圖」,創造了世界之最,申報了吉尼斯紀錄,將在荷澤國際牡丹花會期間由中國牡丹博物館隆重展出。一時,張志文這個名字不見經傳的畫壇新秀,伴著中國牡丹蜚聲世界,譽滿全球。
十年寒窗無人問
張志文,號白雲山人,1966年生於河南省洛陽市嵩縣一個貧苦家庭。但是,窮人家的孩子多有志。從上小學到中學,他就養成了一種堅韌不拔、積極進取的品格,加上如詩如畫的家鄉白雲山風情,陶冶著他淳樸敦厚的品格,雲蒸霞蔚的洛陽牡丹,賦予他親和自然的興趣,每逢學校放假,他都要趕到洛陽或到白雲山去看牡丹,春天去看牡丹現蕾開花,夏天去看牡丹的睡姿眠態,雨天去看園藝師分墩、嫁接、栽植,冬天去看牡丹的睡姿眠態,春天去看牡丹流光滴翠,風天去看牡丹搖曳舞姿……「自然總是美的!」他感動了。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開始進一步感悟到:「在整個自然中,總有一種意識和自己的意識相適應,世界上沒有一個活的機體,沒有一件靜物,沒有一團天上的白雲,沒有一株園地上的花草,不在向他訴說著自己的秘密———蘊藏在一切事物中的無窮的秘密。」 對於自然的感知,是開啟藝術殿堂的鑰匙。他愛上描摹大自然的繪畫藝術,並且愛得真切,愛得執著。上小學時,因為上課時經常描摹書上的插圖,幾次都被老師擰了耳朵。後來因為家窮輟學以後,幫娘燒鍋時用火棍在地上畫,上山放羊時,他從收音機里聽到鄭州有個辦美術培訓班的消息,第二天就趕去報名參加了學習,後來又一連參加了洛陽、鄭州多次培訓班學習,掌握了一些繪畫的基本知識,他研習山水、人物、花鳥等國畫藝術,逐步轉為專攻牡丹畫創作。每到牡丹盛開季節,他都要背起畫夾到牡丹園里寫生,進一下深入了解了牡丹生長的規律和陰晴風雨中牡丹的神韻風骨,積累了80餘本寫生畫稿。此時,張志文已不再是用一雙忙碌的眼睛去觀賞牡丹,而是用一顆虔誠的心靈去與牡丹對話和交流。在他的眼睛中,牡丹一年四季都有詩的韻律在跳盪,畫的麗彩在流溢,夢的意境在律動,時時催發他去將美的韻致鎖定為永恆。為此,他購了徐渭、任伯年、吳昌碩、王雪濤、齊白石、張大千等著名國畫大師的畫冊,認真研習他們的表現技法和風格,常常半夜三更不睡覺,有時外邊雞叫了,他才知道該睡了。就這樣天長日久,畫藝大進,許多作品開始在全國和省市獲獎。 1991年,為了開闊視野,提升自己的藝術層次,他又先後到天津、北京、山東、上海、福建、廣東、西安等地,一方面觀賞體察了全國各地的牡丹盛景,一方面親自聆聽了孫琪峰、楊之光等許多畫壇名師的教誨和指點,隨後便於1998年深居白雲山開始了他的世界第一牡丹長卷的潛心創作。
一舉成名天下知
成功和付出總是相伴的。當他的牡丹長卷畫到160米時,洛陽電視台、河南衛視台、河南日報、大河報對其作了專題報道,由此他被洛陽市評為十大文明新事人物。2003年當牡丹長卷畫到300米時,他應邀到世界第一座跨海大石橋福建泉州洛陽橋首次展出,東南電視台泉州電視台、廈門電視台、海峽都市報、東南快報等40餘家新聞單位爭相作了報道,上萬名觀眾蜂擁惠安洛陽格觀賞長卷牡丹芳姿。廈門著名收藏家趙先生當場願出25萬元購買收藏,被其婉言謝絕。台灣詩人吟詩贊賞,美術教授陳登標驚嘆:「真乃驚世奇才」! 2003年2月,張志文攜卷返回家鄉,再次深居白雲山野生牡丹園繼續進行牡丹長卷創作。3月,應邀在洛陽洛埔公園和河南博物院亮相展出。9月初,長卷創作到500米,嵩縣縣委、縣政府、洛陽文化藝術研究會為其舉行了500米長卷告成落筆慶典儀式。9月10日,他又千里南下抵達廣州,受到廣州市副市長戴治國、著名國畫家楊之光等的接見,並得到鍾木坤等幾位著名企業家的贊助。隨後500米牡丹長卷在廣州芳村花鳥蟲魚大世界首次展出,中央電視台、中國新聞社、南方日報、廣州日報等幾十家新聞媒體以世界第一牡丹畫卷現身羊城作了報道。2004年4月10日,當中國最大的牡丹生產、觀賞基地山東荷澤正在建設中國第一座牡丹博物館之時,張志文受博物館之邀,先後兩次在曹州牡丹園和剛剛開館的牡丹博物館展出,引來上萬名遊客駐足觀賞。
國畫藝術,貴於創新,也難於創新,而創作長卷更是難上加難。對此,張志文進行了長期的實踐和探索。他重筆法、重用墨、重設色、尤重立意。「作畫必先立意,意奇則奇,意遠則遠,意深則深,意古則古,庸則庸,俗則俗」。對此,他每創作一個畫面,都要聯系自己現實生活中對於牡丹的觀察,去捕捉牡丹在風、晴、雨、露、霜、雪中的神采,初榮、盛開、凋謝時的情態。這時,牡丹的花株是葳蕤殷實還是挺健瀟灑,是含露凝重、豐滿厚實,還是玲瓏挺秀,是富貴還是飄逸,色彩是濃烈嬌艷還是清淡素雅,甚或是老乾的崢崢倔骨、鱗芽萌動的勃然生機,都會一齊湧入他特定的創作思維空間,使其立意不僅別出心裁,而且又不失至真至美。然後又取與其適應的筆法畫技,或秉承國畫傳統,或取西洋技藝,以其構思立意的形象去細心而靈活地經營畫面,以多種多樣的重疊掩映和變化,使其秩序組合穿插、花冠的聚散、動拋的呼應、葉的光質和反正配置,均能做到賓主呼應,聚散分明,取勢得當。有時又根據畫面的需要,配以蘭草、迎春、竹石、翠鳥、蜂蝶等,搭物成章,以活生機,故而使長卷唱長,卻能給人一種步移景換,但又渾然一體的藝術感覺。
500米牡丹長卷《華夏牡丹圖》,是作者以自己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展現在世人面前的藝術奇葩和珍品。但是,藝術卻是在不斷地創新突破中步步成熟至美的,而藝術家的表現能力都是在痛苦蛻變中步步提升的。對此,張志文如是說:「畫家人生,都蘊藏在自己的作品中,而藝術家的人生就應該成為一幅畫。人生在藝術中永存,藝術在人生中至美,這是藝術家不斷突破,多次蛻變才能達到的境界。」痴情丹青幾十載的張志文終於圓了童年當畫家的夢想。(余米 鄭關生)
❺ 菏澤牡丹花會起源哪一年
陽春四月,正是菏澤牡丹怒放的時節。圍繞牡丹文化資源,菏澤市本著牡丹搭台、經貿唱戲的原則,先後舉辦了12屆牡丹花會,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本刊記者一行三人受中共菏澤市委宣傳部外宣辦的邀請,有幸參加了一年一度的菏澤國際牡丹花會。 創出歷屆成果之最 四月間,迎春花已謝,人們略有「春去」之感。這時,在山東菏澤(古稱曹州),卻色香驟起,春意盎然,盛開的牡丹將這春光留駐。 2004中國菏澤投資貿易洽談會是菏澤國際牡丹花會的一大重頭戲。菏澤牡丹自明清以來就比較發達,但地處魯西南,地理相對比較偏僻,名聲一直不如洛陽牡丹大。直到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一條貫穿城市的京九鐵路的出現,才讓菏澤「飛」動起來。 從1992年第一屆花會開始,全市利用外資大幅度增長,前十二屆花會平均每屆到會外商300多人,十幾個省市的客商雲集菏澤,對菏澤的投資項目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紛紛簽訂合同、協議,要求來菏澤投資興業。 記得菏澤剛開始舉辦花會的時候,人們有不少懷疑。那時,久負盛名的洛陽牡丹已經舉辦了22屆。菏澤,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城市有何膽量去挑戰洛陽的牡丹?幾年辦下來,它的「戰況」如何?這些問題都長久地縈繞在筆者心頭。 在第十三屆菏澤國際花會的新聞發布會上,放眼望去,座無虛席。最耀人眼目的是鮮艷欲滴的牡丹。與牡丹爭艷的,是幾名來自韓國和西班牙身著盛裝的女客商。參加本屆投資貿易洽談會的中外客商達1500多人,其中來自美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商400餘人。 在曹州牡丹園寬闊廣場上,神色匆匆的各國客商穿梭其間,據大會組委會透露,就在本屆洽談會期間,全市共簽訂利用境外資金合同31項,合同境外資金25450萬美元,這可創出了歷屆洽談會合同數量、引資數額、投資領域、項目質量之最。 老莊主的「神仙生活」 牡丹象徵富貴祥和,早在公元七八世紀的唐代,就有「惟有牡丹真國色」的詩句。後來,又以「國香」、「國貌」、「國艷」來歌頌牡丹。 菏澤牡丹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了,牡丹花香滋養了一大批文人墨客、專家學者,也涌現了一批關於牡丹栽培、牡丹文化的著作。 在菏澤筆者見到這樣一位愛花的老花農,陪同筆者去的當地宣傳幹部介紹他是侍弄牡丹的行家裡手。大家笑稱他「老莊主」,可不,雖然他沒有名花牡丹那般秀麗的容顏,但一雙看上去捻得起的濃眉上挑著,眼睛也炯炯有神。那種爽朗和開懷的神情讓筆者們這些常年呆在「鋼筋水泥」森林裡的人很是羨慕。 筆者問他眼前這園中名目眾多的牡丹都是他親手種植的?他笑得得意極了,卻也不脫淳樸的本質。筆者很久沒有看見這種笑了,便一見如故地同他攀談起來。談話間,他把筆者引到家中。一排紅磚房裡,屋中的陳設大方而講究,凡是大都市裡人所追求的家用電器在這里基本上俱全了。 好客的「莊主」夫人為筆者端來茶水和點心。她微笑著把茶杯放在筆者的手上,筆者起身道了一聲「謝謝」,低頭看那茶,細白瓷的茶杯中盪漾碧綠的茶湯,湊近一聞,有淡淡的草葉般清香,細品之下,苦盡而甘來,原來這是用院中的銀杏葉泡的。好一對神仙夫婦! 「老莊主」將多年栽培經驗和科研成果整理寫成技術資料。看筆者來了興趣,便讓老伴取來自己發表在國內各專業刊物上的文章讓筆者指教。「指教」哪裡談得上,卻讓筆者看到了牡丹愛好者的熾熱之心。 只有政府大力鼓勵像「老莊主」這樣的專業技術人員收集、整理菏澤牡丹方面的歷史資料,總結外地的最新栽培技術,特別是生物技術在生產上的應用,菏澤的牡丹才會越開越美麗。 花卉「綉」出民俗長卷 鑒於牡丹的獨特影響,一年一度的菏澤國際牡丹花會,突出了「以花為媒,廣交朋友,文化搭台,經貿唱戲,開發旅遊,振興經濟」的主題,每屆都有美國、德國、荷蘭、新加坡、日本及港澳台地區等國內外的數百萬客商前來觀光旅遊和開展經貿活動。 在國際牡丹花會的推動下,群眾的參與性越來越強烈,以前沉寂於民間村落的秧歌、竹馬、高蹺、嗩吶、「羊抵頭」等民間文化活動也紛紛走進城市的大街小巷,登上了大雅之堂。在巨野縣的農村,放下鋤頭提起筆頭的人越來越多了,牡丹工筆畫成了許多農民習以為常的掌上「玩物」,一部分農民靠畫牡丹走上了致富門路。據市場調查結果,目前市場上出售的牡丹工筆畫約佔80%的份額是出自巨野農民之手。為此,這個縣也被中國文聯命名為「中國農民繪畫之鄉」。 為期3天的中國(鄄城)第二屆國際人發風情節也與菏澤國際花會聯手打造「經濟套餐」。菏澤市鄄城縣是全國最早從事人發收購和加工的地區之一,往往不被人重視的「人發」在這里變成了「烏金」。經過30多年發展,鄄城目前已成為中國最大的人發原料集散地。這些或烏黑亮麗、或金光燦燦、或銀絲飄逸的發製品,大多銷往美洲、歐洲、非洲等地,成了國際市場上的搶手貨。據初步統計,在這次人發風情節的項目簽約儀式上,共達成了15個合作意向,涉及金額達2億元。 在菏澤的幾天里,無論是質朴無華的宣傳部長那充滿改革意識和現代術語的建設前景的講話;無論是在荒僻的土地建起的格局講究的曹州書畫院,描繪出的筆調細膩、儀態嫵媚的工筆畫;還是那衣著樸拙的農家孩子為筆者表演武術的精彩,都會吸引住筆者的眼光。 當筆者乘火車離開菏澤時,不由得默默祝福:願牡丹這個以往只存在於溫室暖房中的花中貴族,在這片純朴的土地上開得更艷,「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