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精華
㈠ 牡丹江哪有賣jurlique茱麗薰衣草ahc芳香溶水精華油
去淘寶買吧 我好多年不在老家了
㈡ 他是誰
呵呵!想必您是喜歡幽默一下O(∩_∩)O~
這是中國著名相聲演員潘長江啊
潘長江國家一級演員出生在一個梨園世家。父親潘林生,母親王晶平均為遼北地區著名的評劇演員,自幼受藝術熏陶,唱、念、做、打四功俱佳。代表作品有 楊德財徵婚,舉起手來等。
中文名: 潘長江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
出生地: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東寧縣
出生日期: 1957年7月1日
職業: 演員
主要成就: 國家一級演員
代表作品: 楊德財徵婚,舉起手來
名言: 濃縮的都是精華
身高: 160厘米
㈢ 牡丹江有沒有高考理科復讀班
您好,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您。
我今年大學畢業,作為一個學哥,對你說幾句。
首先,不要自暴自棄。學哥提醒你,人生中的選擇要尤為慎重,我初中就重讀過一年,當時的壓力沒有高中重讀大,但是身體和精神的雙重摺磨,有時真的足以讓你一蹶不振。或許,重讀不是最好的選擇,復讀班壓力會更大。那怕你的分數上不了重本,或者能考個不錯的專科學校,去學你熱衷的東西,你也不要去輕易去選擇重讀。每年的高考形勢都不一樣,很多人高中重讀後甚至不如上一次考的好。重讀可能只需要一年,但是你的心從那裡走出來,也許卻要好幾年啊!這可能會對你的內心成長造成深遠影響,這是學哥我的親身體會。
其次,你不要輕易給自己的高考下定義。在我一個過來人的眼中,高考就是一個形式,國家規定高中畢業就要高考。而且,考試這東西對所有人來說,未必是完全公平的,因為高考其本身就有變數。我就不信所有書上的知識點他都能考到?而且不出一些偏的題?老師判卷時候不會有手高手低嗎?標准答案一定標准嗎?反正我們大學裡面的考試就沒有什麼標准答案,言之有理,能以理服人,就是高分。文科大多都是這樣的,理科更要與實踐性的行業接軌。
最後,不要以為上重本和普本大學,或者是上專科差了點什麼。也許學費不同,也許在學校規模和師資力量、設備上有一點差距,但你們的起點都是0,不要刻意和他人比較,因為到了社會上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只不過他們簡歷上寫著名牌大學畢業而已,而很多企業都未必重視這個,關鍵看你的個人綜合素質和工作能力,而這需要長期的歷練。在校園里那怕你卷面滿分,社會上也許是0分。一年的差距,說大不大,說小不小,自己思考一下再做決定吧!
每個地方,都是一個新的起點。但是,如果你認為你自己可以,那麼請下定你的決心,做出選擇、永不退縮,走自己的路,不管是成是敗都不要去悔恨、埋怨,因為這些情緒是人心中最大的負面能量。
今天你碰到學哥我了,也算和你有緣了。我就把我所學精華傳授給你,希望對你以後有所幫助。以下為開啟心理正能量的方法:
(1)滿足自己願望要實現的感覺。
(2)重復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3)和樂觀開朗的人在一起。
(4)把自己的優點寫出來大聲讀。
(5)把自己放在一個團隊中。
不管怎麼樣,讓你的生活變得充實和幸福,才是你人生的意義!這過程會讓你終身難忘!
學哥在這里祝你一帆風順!
㈣ 長城現在還有幾處遺址
現存長城
八達嶺長城
八達嶺長城位於北京延慶,是明長城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居庸關的前哨,海拔高度1015米,地勢險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是明代重要的軍事關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登上這里的長城,居高臨下,盡覽崇山峻嶺的壯麗景色。迄今為止,已有包括奧巴馬、尼克松、撒切爾夫人在內的三百多位知名人士到此游覽,八達嶺景區以其宏偉的景觀、完善的設施和深厚的文化歷史內涵而著稱於世。史稱天下九塞之一,是萬里長城的精華,在明長城中,獨具代表性。 八達嶺長城博物館以萬里長城為主題,全面反映長城的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綜合性博物館中國長城博物館位於八達嶺關城外,1994年建成開放。全館共有9個展廳,展廳面積3 000餘平方米。陳列有多個專題,其中「歷代長城」展示長城產生和發展的基本脈絡;「明代長城」、「建置武備」展現明代修築長城的起因及過程,軍鎮的設置及分布,長城的建築結構及布局和武器防禦設施的配備;「經濟文化交流」再現長城內外各民族長期共同發展、相互交流融合的歷史事實;「民族藝術寶庫」表現萬里長城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傳統文化藝術的結晶;「愛我中華、修我長城」展現國家對長城的關心和保護。展覽集中了長城沿線各地出土的文物、標本,輔以翔實的歷史文獻、照片、模型加以說明,同時還採用了部分高科技技術及聲、光、電等現代陳列手段,有別於國內現有的長城專題博物館的陳列。
慕田峪長城
位於懷柔區境內,是北京新十六景之一。西接居庸關長城,東連古北口,開放的2250米長城段其特點是長城兩邊均有垛口,特別是正關台三座敵樓並矗,著名的長城景觀箭扣、牛角邊、鷹飛倒仰等位於慕田峪長城西端,是萬里長城的精華所在。慕田峪長城山巒疊嶂,植被覆蓋率達90%以上。慕田峪長城設有國內一流的登城纜車、開發了中華夢石城、施必得滑道等項目,形成了長城文化、石文化和體育健身娛樂有機結合。英國前首相梅傑,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等多位外國首腦到慕田峪游覽。1992年被評為北京旅遊世界之最。2002年被評為4A 級風景區。
慕田峪由於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慕田峪關自古以來就是拱衛北京的軍事要沖,此段長城西接北京昌平縣的居庸關,東連北京密雲縣的古北口,為明代所修築,為京師北門黃花鎮的東段,自古被稱為拱衛京師、皇陵的北方屏障,的重要關口之一。被稱為「危嶺雄關」。
司馬台長城
獨具「險、密、奇、巧、全」五大特點的司馬台長城,位於北京市密雲縣東北部的古北口鎮境內,距北京120公里。它東起望京樓,西至後川口,全長5.4公里,敵樓35座,整段長城構思精巧,設計奇特,結構新穎,造型各異,堪稱萬里長城的精華。著名長城專家羅哲文教授贊譽道:中國長城是世界之最,而司馬台長城又堪稱中國長城之最。司馬台長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屬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唯一保留明代原貌的古建築遺址。
古北口長城
古北口長城是中國長城史上最完整的長城體系。由北齊長城和明長城共同組成,包括卧虎山、蟠龍山、金山嶺和司馬台4個城段。古北口是山海關、居庸關兩關之間的長城要塞,為遼東平原和內蒙古通往中原地區的咽喉,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尤其是在遼、金、元、明、清這五朝,大大小小爭奪古北口的戰役從未停止過,因此長城的作用突顯得尤為重要。
箭扣長城
箭扣長城位於京郊懷柔縣西北八道河鄉境內,距懷柔縣城約30公里,山勢非常富於變化,險峰斷崖之上的長城也顯得更加雄奇險要。箭扣長城因整段長城蜿蜒呈W 狀,形如滿弓扣箭而得名。箭扣長城是明代萬里長城最著名的險段之一,是近年來各種長城畫冊中上鏡率最高的一段,向來是長城攝影的熱點。
箭扣長城是北京一段最險峻、雄奇的長城,自然風化嚴重,沒有任何人工修飾,自牛犄角邊、南大樓、鬼門關、箭扣梁、東西縮脖樓、東西油簍頂、將軍守關、天梯、鷹飛倒仰、九眼樓、北京結到望京樓綿延20多公里,充分展現了長城的驚、險、奇、特、絕,能領略到原汁原味的古老的長城景觀。
金山嶺長城
金山嶺長城位於距北京市區140公里密雲縣與河北灤平縣交界的燕山山脈中。西起龍峪口,東止望京樓,全線10.5公里。沿線有建築各異的敵摟67座,烽火台2座,大小關隘5處,這里長城上敵樓密集,一般50-100米一座,牆體以巨石為基,高5-8米,並設有攔馬牆、垛牆和障牆,形式多樣,各具特色。被譽為「萬里長城,金山獨秀」。
山海關長城
山海關長城是萬里長城的入海處。現屬山海關境內的長城全長26公里,主要包括:老龍頭長城、南翼長城關城長城、北翼長城、角山長城、三道關長城及九門口長城等地段。老龍頭長城是長城入海的端頭部分,有「中華之魂」的盛譽。
山海關城由關城、東羅城、西羅城、南翼城、北翼城、威遠城和寧海城七大城堡構成,四周有長4769米、高11.6米、厚10餘米的城牆,牆體高大堅實,氣勢宏偉。在東、西、南、北建有四個城門,城東南隅、東北隅建有角樓,城中間建有雄偉的鍾鼓樓。整個衛城建築規模宏偉,防禦工程堅固。山海關是明代創建「衛所兵制」的產物,明代的「屯田制」和改革政策又對山海關的鞏固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嘉峪關長城
嘉峪關長城是明長城西端起點,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城關,河西第一隘口,也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一站。城關由內城、外城和城壕組成的完整防禦體系。現在看到的城關以內城為主,黃土夯築而成,外包城磚,堅固雄偉。城關兩端的城牆橫穿戈壁,可以體會到大漠孤城的蒼涼。現代肖草《長城》詩:「風吹沙漠千山遠,雪舞祁連六月寒;登上牆台論楚漢,長城嘉峪見雄關」給予真實詮釋。
在嘉峪關市西南隅, 因建於嘉峪山麓而得名,是明朝萬里長城西端的終點, 建於1372年。關城平面呈梯形,面積33500餘平方米,城牆總長733米,高11.7米。城樓東、西對稱,面闊三間,周圍有廊,三層歇山頂高17米,氣勢雄偉。關城四隅有角樓,高兩層,形如碉堡。登關樓遠望,寨外風光盡收眼底。
虎山長城
虎山長城位於遼寧丹東市城東十五公里的鴨綠江畔虎山景區,虎山主峰高146.3m。峰頂是萬里長城的第一個烽火台。站在烽火台上環顧四周,朝鮮的義州、中國的馬市沙洲和連接丹東與新義州的鴨綠江大橋清晰可見。
九門口長城
位於遼寧省綏中縣李家鄉新檯子村,距山海關15公里,全長1704米。其南端起於危峰絕壁間,與自山海關方向而來的長城相接。自此,長城沿山脊向北一直延伸到當地的九江河南岸,在寬達百米的九江河上,築起規模巨大的過河城橋,以此向北逶迤於群山之間。「城在水上走,水在城中流。」便是人們對九門口長城的形象描述。
大同長城
大同為明代九邊重鎮之一,戰略地位重要。大同長城建於嘉靖年間,由宣大總督翁萬達創修。大同鎮長城東起天鎮縣鎮口台,西至丫角山(今內蒙古清水河子),全長335公里。據《三雲籌俎考·大同總鎮圖說》統計,大同鎮先後修大邊、二邊516.3里;城堡72座(城20,堡52);邊城776個;火路墩833個。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境門長城
大境門長城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市區,長城中唯一一座以門命名的關口。長城四大關口之一。大境門長城修築於明成化年間,坐落在高聳入雲的東、西太平山間,據長城之要隘,扼邊關之鎖鑰。大境門門牆高12米,底長13米,寬9米。西側有明萬曆年間開鑿的西境門(小境門)。景區有西太平山長城公園,來遠堡,小境門,關帝廟,二郎廟,山神廟,等眾多明清歷史遺跡。為「萬里長城長城第一門」。
唐長城
2007年,國務院正式把中國長城遺址牡丹江邊牆三段列入中國長城資源調查項目的一部分,這就意味著有著「唐長城」之稱的牡丹江邊牆,這也是牡丹江市乃至黑龍江省第一個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的項目。
牡丹江邊牆是渤海時期為防禦北方黑水靺鞨而修築的一條防禦體系,是和中國長城具有同等性質的軍事防禦工程。目前經過調查發現的牡丹江邊牆長約100公里,由三段構成。牡丹江邊牆一段長50公里,位於三道關一線,東起江西村西溝北山主峰,蜿蜒起伏向西北伸展,終止於西大砬子北坡。牡丹江邊牆二段長30公里,位於寧安江東段,起自寧安鎮牡丹江向北轉彎處右岸,向老虎洞溝轉向東南繼續發展,調查終止於寧安良種場東側。牡丹江邊牆三段長20公里,位於鏡泊湖,起自城牆砬子對岸湖邊,越過湖邊山,穿過201國道,在江山嬌林場東南側山上向東南發展。 據悉,牡丹江邊牆於2006年被批准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2008年開始,牡丹江市文物管理站已開始組織文物保護專業隊伍對牡丹江邊牆三段進行更深入調查,從而進一步了解牡丹江邊牆具體長度等概況。
2011年11月6日,享有「唐長城」之譽的牡丹江邊牆與秦長城一樣已被正式列入中國長城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齊長城
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而又保存段落或遺跡較多的古長城,原長度1000多里,是國之瑰寶。
關於齊長城,最早的是公元前555年(靈公二十七年),《左傳》上記載:「晉侯伐齊,……齊侯御諸平陰,塹防門而守之。」這是齊國在平陰修築的一道防禦工事,防門後來一直是齊長城的一道重要關口。
《史記·楚世家·正義》引《齊記》記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里,以備楚。」修建的記錄更清楚了。大概是從春秋戰國開始,到齊威王和稍後建築完成的。齊長城是西起濟南長青區,東至青島市黃島經濟開發區,橫穿山東半島。
春秋戰國時期修築的齊長城和楚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最古老的長城。其中的千里齊長城距今已2500多年。齊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歷時達2000多年,總長度達5千萬米以上。我們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它西起中國西部甘肅省的嘉峪關,東到中國東北遼寧省的鴨綠江邊,長635萬米。它象一條矯健的巨龍,越群山,經絕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嶺之巔,黃河彼岸和渤海之濱。古今中外,凡到過長城的人無不驚嘆它的磅礴氣勢、宏偉規模和艱巨工程。長城是一座稀世珍寶,也是藝術非凡的文物古跡。它象徵著中華民族堅不可摧永存於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整個人類的驕傲。
發現早期長城牆體
2010年9月8日從甘肅嘉峪關長城研究所了解到,甘肅省早期長城調查組日前在玉門市境內新發現牆體2400米、烽火台4座。
㈤ 長城的資料
長城(The Great Wall)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奇跡,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它與天安門,兵馬俑一起被世人視為中國的象徵。因長度逾萬里,故又稱作「萬里長城」。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佔全國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各國為了防禦別國入侵,修築烽火台,用城牆連接起來,形成最早的長城。以後歷代君王大都加固增修。長城東起遼寧丹東虎山,西至甘肅嘉峪關,從東向西行經10個省區市。長城的總長度為8851.8千米,其中人工牆體長度為6259.6千米,壕塹和天然形成長度為2592.2千米。
長城的地形
「因地形,用險制塞」是修築長城的一條重要經驗,在秦始皇的時候已經把它肯定下來,司馬遷把它寫入《史記》之中。以後每一個朝代修築長城都是按照這一原則進行的。凡是修築關城隘口都是選擇在兩山峽谷之間,或是河流轉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之地,這樣既能控制險要,又可節約人力和材料,以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修築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選擇在險要之處。至於修築城牆,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關、八達嶺的長城都是沿著山嶺的脊背修築,有的地段從城牆外側看去非常險峻,內側則甚是平緩,有「易守難攻」的效果。在遼寧境內,明代遼東鎮的長城有一種叫山險牆、劈山牆的,就是利用懸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為長城了。還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絕壁、江河湖泊作為天然屏障,真可以說是巧奪天工。長城,作為一項偉大的工程,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遺產。
2001年06月25日,長城作為春秋至明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各朝的貢獻
明朝在「外邊」長城之外,[1]還修築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內關」長城以北齊所築為基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諸關入河北,然後折向東北,經來源、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居庸關,然後又由北向東,至懷柔的四海關、與「外邊」長城相接,以紫荊關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內三關」長城在很多地方和「內邊」長城並行,有些地方兩城相隔僅數十里。除此以外,還修築了大量的「重城」。雁門關一帶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長城位於中國的北部,它東起遼寧虎山,西至內陸地區甘肅省的嘉峪關。橫貫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 、甘肅9個省、市、自治區,全長約8851.8公里,約17703.6里,在世上有「萬里長城」之譽。它東西南北交錯,綿延起伏於我們偉大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它好像一條巨龍,翻越巍巍群山,穿過茫茫草原,跨過浩瀚的沙漠,奔向蒼茫的大海。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大約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3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現在我國新疆、甘肅、寧夏、陝西、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山東、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區都有古長城、烽火台的遺跡。其中僅內蒙古自治區的長城就達3萬多里。
㈥ 東北文化的東北文化形成
東北文化區的共同區域特點至遲從新石器時代就已形成,即以飾各類壓印紋的平底形筒形陶罐為區域主要特徵,同時共存有細石器。近年隨著史前玉器發現和研究的進展,得知東北地區的史前玉器,分布面廣,出現時間早,區域特徵顯著,從而已成為東北文化區又一特徵性文化因素。
但東北地區史前文化的發展,並非一條線,有已指出,遼西的查海一興隆窪文化、遼東的新樂文化、松嫩平原的昂昂溪文化和三江平原的新開流文化可能各有淵源。這就提出了東北區內考古文化的區系劃分問題 一般以為,東北文化區所涵蓋的地理范圍,要比現在行政區劃的東北地區『大得多。它西過大興安嶺與蒙古草原相連接,向西南已越過燕山山脈到達華北平原的北部,南部和西南部以渤海、黃海和日本海分別通往山東半島、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東則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向俄羅斯遠東地區延伸。其地理范圍,既包括現東北三省即遼寧省、吉林省和黑龍江省,也涉及內蒙古自治區東部、東南部與河北省北部及京津地區,還可聯繫到廣大的東北亞地區。
東北古文化區內,山川縱橫,海岸線長,地理環境多變化,考古文化的分區自然也較多。大貫靜夫分為東西兩區〔3〕;張忠培分作八個大區,即燕遼區、遼東區、吉長區、松嫩平原區、三江平原區、牡丹江綏芬河區、圖們江區和渾江鴨綠江區,並以沈哈鐵路分界,將東北區概括地分作面向海洋的東半部和面向大陸的西半部〔14〕。也可在張先生這一劃分的基礎上,分為東和東北、西和西北、南、中四大塊。東部和東北部有號稱白山黑水的長白山區、三江平原和廣闊的黑龍江流域,這一區域有茂密的森林,歷代保持了漁獵為主的經濟形態,代表著東北地區固有的文化傳統;南部屬燕山南北長城地帶為重心的北方區系的東端和環渤海地區的北翼,又可稱燕遼文化區,這里的丘陵山谷屬蒙古草原向華北平原的過渡地帶,是東北文化區內最先與農業區接觸,而較早出現農耕的一個地區,也是東北文化區與中原文化接觸交流的前沿地帶;東北地區的西部和西北部以大片草原通往蒙古草原,從而與北方草原的游牧部落接觸較多,較早發展了牧業;中部為著名的東北大平原,有諸大山脈作屏障,有遼河、松花江等大小河川貫穿其間,是諸經濟形態過渡地區和古文化發展和消長的舞台。特別是東北地區多東北至西南走向的山川,是為同黃河流域交流的天然通道和樞紐。這種自然地理形勢的特點,使東北古文化的發展,既有區域的共同性,又可在這四大塊中再分出若干個相對獨立的文化區系:燕南區、遼西區、下遼河流域、遼東山地、遼南半島區、長吉地區即第二松花江流域、松嫩平原區、三江平原區、鴨綠江右岸和渾江流域、綏芬河牡丹江流域、圖們江流域等共11個考古文化區。各區域都各有文化發展系列,自成一體,又有共同的文化中心,形成共同的區域特徵,並分別同周圍地區、特別是與中原地區和東北亞地區廣為聯系。
當然,東北地區考古文化大小區系的形成和區內外的文化關系,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歷史的變遷而不斷有所變動的。如從青銅時代始,北方地區的游牧文化和中原地區的農耕文化對東北地區的影響加大,或者說,東北地區的漁獵文化大幅度吸收來自中原農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的先進文化因素,從而在東北區出現了農、牧、漁獵在南、西、東部各有側重的格局,不過東北區的文化傳統仍廣為延續,夏家店下層文化的直筒高到春秋戰國時期燕文化的「燕式高」,都有源於當地新石器時代筒形罐的線索,就是重要實例。 一般以為,漁獵文化被農業所替代是從舊石器時代過渡到新石器時代的主要標志,所以,新石器時代以後仍然保持的漁獵文化被視為較農業文化為後進的文化。其實,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特別是在史前文化發展進程中,漁獵文化一直與農業並存,而在東北文化區的新石器時代以至青銅時代,漁獵經濟甚至長期保持著主導地位。與農耕文化相比,漁獵文化在其發展過程中表現出自身的某些優勢。對此,蘇秉琦曾提出漁獵文化的三大特點: 對舊石器時代上百萬年文化經驗的直接延續。蘇先生曾論述:「人類智慧積累上百萬年,萬年太短,有名有姓的記載更少,大多數還是未知數。」就是指從舊石器時代以來的文化積累及其繼承。在這方面,漁獵文化因直接延續了舊石器文化的經濟類型,也必然更多地保持和發揚了舊石器時代的文化傳統,這與農業文化對舊石器時代的革命性變革,在文化繼承方面,既有著根本的差別,對上百萬年現成文化積累的直接延續,也是其優勢所在。 2.漁獵文化雖也具有產生定居生活的條件,但隨動物群而流動仍然是主要生活方式,這同農耕文化固守本土的習俗有很大的不同,從而培養出開放而不封閉的文化心態,突出表現為對各種文化,特別是不同經濟類型、不同文化傳統的諸文化先進因素的大幅度吸收並融為一體。有文化人類學家提出,因獲取食物的隨時性程度的不同,漁獵人較農業社會少墨守成規而更強調獨立性與自力更生,鼓勵個人的創造性活動,也是很有啟示勝的觀點叫。
3.漁獵人與大自然和諧的本色。形成以人與神溝通為主要內容的宗教祭祀活動發達,並導致以通神獨占權為跨人文明社會的主要道路和特點。滿族善於處理民族關系而最終統一全國,就是源於漁獵民族與大自然和諧一致的本色。
與此認識有關的是,有學者也提出,依靠漁獵經濟的提高也可以實現由舊石器向新石器時代轉變,更有人以為,漁獵文化也可以產生上古文明。 西遼西古文化區是否屬於東北文化區,是認識東北文化區的一個關鍵,這是因為:1遼西文化區長期以來與中原區發展同步,有時如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紅山諸文北」,在跨進文明門檻過程中甚至「先走一步」,如果遼西區屬於東北區,則對東北區的文化與文明發展水平就應重新評價。 2.為考古文化區的遼西區不同於行政區劃的遼西區,它包括了燕山以南的海河流域。如果遼西區屬於東北文化區,那麼東北區的南界范圍達燕山以南的京津、冀西北等區域就可以得到進一步證實。
3.遼西區劃為與黃河流域有關的燕遼文化區,更多的是以遼西區所處位置在長城地帶南端,而將遼西區與北方區一起看待,並著眼於其間的農牧關系。如果遼西區屬於東北區,那就不僅應將它同中原區相區分,而且北方長城地帶東部和西部的區分,也具有了不同文化大區之間區別的意義。 其實,遼西區中最發達的紅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層文化,都具有東北文化區的基本特徵,如紅山文化具有飾壓印紋砂質灰褐陶筒形罐與泥質紅陶和彩陶共存,磨製石器與打制石器和細石器共存,農牧漁獵多種經濟共存的文化內涵,其中的飾壓印紋筒形罐、細石器以至玉器的發達,都是東北區新石器時代的主要文化特點;
夏家店下層文化雖已具有更多龍山時代和夏商文化的特徵並已擁有發達的鋤耕農業,但該文化仍強烈地表現著東北文化的區域性特色,如夏家店下層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筒形扁已有源於東北地區新石器時代的筒形罐的可信線索,遺址中常有當時其他地區已少見或不見的細石器;有在高山上設防的習俗和石頭建築特別發達等。對赤峰地區史前到青銅時代的環境考古學研究表明,赤峰地區是由距今8000一6000年前的暖溫性夏綠闊葉林區,到距今3000年左右才逐步演替為森林草原區直到現今的典型草原的,也很能說明紅山文化到夏家店下層文化時期遼西區的自然生態與東北區的一致性L『」1。這樣,從紅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層文化內涵多元性中主導文化因素可知,遼西區首先是東北文化區的有機組成部分,東北文化區是遼西區諸古文化發展的廣闊背景,同時,遼西區又是東北文化區首先與中原古文化和北方古文化接觸的前沿地帶,由於長期吸收鄰區先進文化因素,既使遼西區在發展中長期處於東北區的前列,又使其文化面貌有了較大變化,但其本質還是東北區特點。這樣,位於北方長城地帶東端的燕山地區即遼西區,既然被視為東北文化區的組成部分,那麼,它與同處於長城地帶的內蒙古自治區中南部為中心的西部應有所區別,就是理所當然的了。在對待當時長城地帶民族文化關系中,這是一個具有導向意義的區分 如前述,由於古文化發達的遼西區作為東北文化區組成部分的確認,重新看待東北區在中華文化、文明起源和形成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提到日程,這也是東北文化區提出的根本意義所在。目前所知,東北文化區作為與中原文化區和東南沿海文化區具有不同經濟類型和不同文化傳統的古文化區之一,與中原文化和東南沿海文化同步發展,頻繁交流,在大幅度吸收中原和東南沿海區的先進因素的同時,也積極影響著中華文化的發展進程。以牛河梁為代表的紅山文化壇廟家遺址群,不僅是遼西區率先跨進文明門檻的標志,許多文化因素也為中華傳統文化所長期延續。近年對龍的形象和玉器的研究表明,這兩種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在東北區都出現早,成系列,並影響到中原地區。可見,東北文化區不是邊遠文化區,也不是在中原文化影響下進人文明社會的次生文明區,而是與中原區和東南沿海區並行交匯,在某些重要發展階段如文明起源和某些重要方面如傳統文化因素的形成等,東北區更先走一步,從而成為在中華文化起源和文明起源中起到主要作用的三大區域之一
四 是關於東北區與中原區和北方區的聯系與區別
東北區主要是遼西區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與漁獵文化善於吸收不同經濟類型和不同文化傳統中先進的文化因素有很大關系。這主要指的是與中原地區的農耕文化和北方地區的游牧文化的關系。
關於東北文化與中原文化的關系,集中表現為距今6000年前後,紅山文化對仰韶文化由吸收到相互碰撞。早在紅山文化發現之初,學界就已注意到該文化所具有的南北兩種文化的雙重特性。近年的發現和研究更證明,紅山文化從它的形成起,就大量吸收了仰韶文化的一些先進因素,如簡化玫瑰花圖案彩陶和泥質紅陶缽、盆等,並由此而發展了具自身特徵的龍鱗紋圖案彩陶。在它們接觸地帶的桑乾河上游,還發現了紅山文化晚期彩陶器與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陶器共生現象。正如蘇秉琦先生對這兩種文化接觸時的主要角色、路線和對接點、後果的論述:「源於關中盆地的仰韶文化的一個支系,即以成熟形玫瑰花圖案彩陶盆為主要特徵的廟底溝類型,與源於遼西走廊遍及燕山以北西遼河和大凌河流域的紅山文化的一個支系,即以龍形(包括鱗紋)圖案彩陶和刻劃紋陶的瓮罐為主要特徵的紅山後類型,這兩個出自母體文化而比其他支系有更強生命力的優生支系,一南一北各自向外延伸到更廣、更遠的擴散面。它們終於在河北省的西北部相遇,然後在遼西大凌河上游重合,產生了以龍紋和花結合的圖案彩陶為主要特徵的新的文化群體。」他還進一步推斷了這一南北文化交流對中華文明起源、傳統文化起源的特殊意義:「這是兩種經濟類型和兩種文化組合而成的文化群體。這個群體的活動中心范圍既不在北方草原的牧區,又遠離農業占絕對優勢的關中盆地,而是燕山以北『,大凌河與老哈河上游宜農宜牧的交錯地帶。這里自然條件的優勢,大概正如古文獻關於九州第一州冀州記載的所謂『賦上上錯,田中中錯』,就是說,重要的不是土質肥沃,而是多種經濟補充造成的繁榮昌盛,才得以發出照亮中華大地的第一道文明曙光。壇的平面圖前部像北京天壇的圓丘,後部像北京天壇的祈年殿方基;廟的彩塑神像眼球使用玉石質鑲填與我國傳統彩塑技法一致,家的結構與後世帝王陵墓相似;龍與花的結合會使人自然聯想到我們今天的自稱『華人』和『龍的傳人』,發生在距今5000年前或5000一6000年間的歷史轉折,它們光芒所披之廣,延續時間之長是個奇跡。
可見,仰韶文化與紅山文化的結合,盡管是中原區和東北區的兩種不同經濟類型和不同文化傳統的結合,卻是一次十分成功的結合。在紅山文化中,具有仰韶文化特徵的因素與當地文化因素融為一體,成為紅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交流形式則由吸收到碰撞,引起紅山文化後期社會的突變,使紅山文化在中華文明起源中「先走一步」;以花與龍的結合為這一南北文化交流的標志,把中華文化傳統追溯到5000年前的文明初現日利鑰。所以,「當仰韶與紅山一旦進一步結合起來,中國文化史面貌為之一新」,成為5000年前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
東北區與中原區的關系,還可追溯到距今7000一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那就是在華北平原的磁山文化和裴李崗文化中,經常出現具東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特點的飾壓印蓖點之字紋的筒形陶器。這種關系在紅山文化之後的延續情況,表現為小河沿文化和夏家店下層文化繼續向燕南地區深人,分別在拒馬河流域與中原文化接觸〔23〕商周時期遼西區的魏營子文化與燕南區的張家園文化多有共同文化因素,都被視為周初封燕前和封燕時的當地土著文化〔川,或即包括了「土燕」文化;東北區特有的曲刃青銅短劍文化因素,也不斷在燕南地區燕文化分布區內出現,並經常與典型的燕文化因素共存;特別是戰國時期的燕國,雖已成為列國之一,卻仍表現出與東北地區千絲萬縷的聯系,除了前述燕國特有的「燕式扁」,與東北地區從新石器時代的筒形罐到早期青銅時代夏家店下層文化的筒形扁不無關系以外,最饒人興味的是,戰國時期的燕國仍大量使用當時列國業已消失的鑒餐紋作為宮殿瓦當裝飾,當有來自於東北遼西地區的古老傳統。
關於東北區與北方區之間的關系,已強調了其間的區別是基本的:兩區大約以大興安嶺一線為分界線,表現為經濟類型不同,東北區以漁獵為主,而北方區以游牧為主。這種區別如前述,自然要包括長城地帶東端的燕山地區與其以西的冀北、晉北到內蒙古地區之間的區別,因為它們分屬於東北區和北方區。
東北區與北方區之間區別的進一步認識,可以從它們分別與中原區的文化關系在表現形式上的不同來加以說明。北方區與中原區之間的文化關系,長期以來以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南北之間的進退、交替為主要趨勢,典型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商文化,都曾出現於長城地帶西部的內蒙古中南部地區,與當地文化共存或替代;東北區則不同,它以大幅度吸收外來因素與本文化融為一體為主,從而強烈表現出自身文化發展的穩定性:所以,遼西區沒有典型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而是在紅山文化中看到大量仰韶文化因素(主要是彩陶器形和花紋)被吸收為本文化特徵,並用仰韶文化彩陶技法繪制出龍鱗紋等。同樣,遼西區也不見典型和較典型的龍山文化,遼西區的龍山時代就是夏家店下層文化的最早期,這同內蒙古中南部地區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商文化與游牧文化的交錯、進退之間不同的原因,就在於游牧與漁獵兩種文化在對待先進文化態度上的差別。東北區在文化關系方面的這種優勢,還可以從中原仰韶文化與遼西紅山文化和大汝口文化之間關系的差異來加以說明,那就是蘇秉琦先生所分析的:大漢口文化與仰韶文化之間雖間隔較與紅山文化為近,但仰韶文化的彩陶在大漢口文化中是個別的,僅是「外來品」,沒有落地生根,而在紅山文化中,則融為一體,成為當地文化因素之一。
明確了東北區與北方區的區別,十分有助於加深對這兩個文化區間關系的認識。因為東北區與北方區東西之間文化交流是極為頻繁的。如,紅山文化彩陶中有一種以三角形和方格形組成的幾何形紋,這種花紋也見於內蒙古河套地區,還可能與中、西亞發達的幾何形彩陶有關;小河沿文化的飾繩紋筒形罐多次出現於筒形器並不發達的廟子溝文化,有以為,小河沿文化筒形罐以繩紋代替之字紋是受到廟子溝文化的影響;夏家店下層文化三袋足器的突然興起應來自三袋足器起源地的內蒙古中南部地區〔27〕。從大約商周之際前後始,內蒙古中南部的游牧文化向東擴展的趨勢明顯,魏營子文化的花邊高可能與朱開溝文化有關!2「i;「北方式青銅器」迅速向東推進,在遼西甚至遼東地區很快出現商周之際前後的典型北方式青銅器,直到鴨綠江口[洲。
㈦ 牡丹江有批發書籍的地方嗎
在解放路那裡有很多書店,比如鏡泊書店,欣欣書店,教育書店,他們的書都是正版的,而且服務態度也很好啊,把你的情況和他們說清楚,他一定會給你最低的價格的阿,希望你能成功啊!
還有在西一條路上有一家名叫陶冶的書店也可以阿!
㈧ 萬里長城 資料簡介
長城(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奇跡。自秦朝開始,修築長城一直是一項大工程。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佔全國人口的1/20,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可以想像,沒有大量的人群進行艱苦的勞動,是無法完成這項巨大工程的。
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
其中陝西省是中國長城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境內長城長度達1838千米。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8)牡丹江精華擴展閱讀:
長城長度
由於年代久遠,早期各個朝代的長城大多數都殘缺不全,保存得比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長城,所以人們一般說的長城指的是明長城,所稱長城的長度,也就的是明長城的長度。
國家文物局和國家測繪局2009年4月18日聯合公布,明長城東起遼寧虎山,西至甘肅嘉峪關,從東向西行經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內蒙古、陝西、寧夏、甘肅、青海十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56個縣域,總長度為8851.8千米。經過壕塹359.7千米,自然天險2232.5千米。
㈨ 東北有哪些好玩的地方適合國慶出去旅遊的
東北最值得去的是長白山,這個季節你可以考慮去西坡和北坡,住宿推薦望松青年旅舍,該旅舍的網站上就有很詳細地旅遊安排。
撫遠烏蘇鎮,我國的最東端——最早看日出的地方,臨烏蘇里江,生態保護很好。
樓上說的哈爾濱七大蓮池我沒聽過,但聽過北安的五大連池,我沒去過,但聽說不錯。
㈩ 火山口有個國家森林公園,這里有一座「地下森林」,這是什麼地方
火山總是和災難相連,電影中火山噴發時岩漿如洪水四溢,大地顫抖、天空燃燒的場景總讓人看得手心捏出一把汗。很少人經歷過火山爆發,但很多人看到過火山噴發後造就的美景。
地下熔岩洞內別有洞天,曲徑通幽,千變萬化,在迷離的燈光下,彷彿走在迷宮之中。
曾經人們將火山噴發稱作「諸神之怒」,然而火山口國家森林公園內處處鬱郁蔥蔥、生機盎然的景象,恐怕神也不會想到,大自然和時間有妙筆丹青,災難也可以雕刻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