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亂
A. 牡丹被武則天貶至洛陽,可有詳細典故
傳說唐後武則天在一個隆冬大雪紛飛的日子飲酒作詩。她乘酒興醉筆寫下詔書"明朝游上苑,火急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百花懾於此命,一夜之間綻開齊放,惟有牡丹抗旨不開。武則天勃然大怒,遂將牡丹貶至洛陽。
剛強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陽就昂首怒放,這更激怒了武後,便又下令燒死牡丹。枝幹雖被燒焦,但到第二年春,牡丹反而開的更盛。因為這種牡丹在烈火中骨焦心剛,矢志不移,人們贊它為「焦骨牡丹」。
後來經過洛陽人的精心培育,花兒更紅更艷了,所以後人起名叫「洛陽紅」。
靖康年間,金軍攻破北宋洛陽,牡丹從此衰落。
但自從洛陽牡丹享譽之後,各地慕名者紛紛前來求購,這就使得洛陽牡丹流傳全國。在以後出現的幾處牡丹產地,無不與洛陽牡丹有著淵源關系。
表現了牡丹不畏權勢、英勇不屈的性格。
(1)牡丹亂擴展閱讀:
牡丹花被擁戴為花中之王,有關文化和繪畫作品很豐富。她是中國固有的特產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兩千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其花大、形美、色艷、香濃,為歷代人們所稱頌,具有很高的觀賞和葯用價值。
自秦漢時以葯植物載入《神農本草經》始,散於歷代各種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包括植物學、園藝學、葯物學、地理學、文學、藝術、民俗學等多學科在內的牡丹文化學,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民俗學的一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文化完整機體的一個細胞,透過它,可洞察中華民族的一般特徵,這就是「文化全息」現象。
牡丹文化兼容多門科學,其構成非常廣泛,它包括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教育、風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領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間的「全息律」。
B. 唐詩中寫牡丹的詩句揭示了唐人怎樣的社會風氣
中國自古就有詠物傳統,詠花詩是詠物詩的重要大類。「花」意象植根於中國文化的土壤,具有獨特的審美意蘊與精神價值。唐聲勢浩大的「尚花」風習和詠鶴熱潮,以國花產生的方式,推動中國精神體驗的攀升。
一「花」意象的審美精神價值
中國的詠花詩詞從《詩經》初見端倪,《楚辭》初步建立了「花」作為人格象徵的意象內涵。唐詩詞上承詩騷與魏晉風流,將「詠花」詩詞的書寫推向極致。花風即唐宋風,因緣於時代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風氣而呈現不同的氣象。文人個體命運遭際、升遷貶謫、物喜己悲等主客觀原因又導致他們對於「花」的書寫融入了強烈的個性特徵,生發出搖曳多姿的文化風貌。從審美文化史、文人思想心態史、繪畫史等多角度,可以窺見從唐積淀了怎樣的文化底蘊和人格形態,揭示出唐人文精神、文化心態、文人審美趣味的流變。國花牡丹的精神氣質,折射著潛在的文化裂變與重新整合,展示了中國文化精神整體的辯證統一構成的新境界。
二牡丹晉身唐代國花的歷史文化機緣
「尚花」時尚折射和牽動著時代氣象。不同的時代風尚與不同的花的特質和意象內涵相契合,使某一種或某幾種花形與神承載著當時文人的理想人格追求,彰顯出時代之氣象、文化之風貌以及文人的心靈世界。
牡丹花大色艷,層層疊疊,具有雍容華貴的豐腴之美,傳達出磅礴的春天氣勢,因而具有成為盛世精神的最好象徵和載體的潛質。隋代即有賞牡丹的記載,但直至盛唐,牡丹才真正取代六朝詠梅的遺風,成為占據詠花新寵地位的「國花」,洵非偶然。經過了將近四百年分裂、動亂之後,唐代出現了一個經濟、文化全面繁榮的社會局面,成為整個東方世界最強盛的帝國。南北文化交流融合,中外貿易交通發達,「絲綢之路」暢通引入了外來文化,異國的服裝、音樂、舞蹈、美術、宗教等等,都威為長安風尚。佛儒道三教並存,使唐代呈現出多元化的文化交流融合的生動態勢。這種空前的大交流大融合,使唐王朝處於四方朝拜的尊者地位,洋溢著積極進取、昂揚奮發:雍容豪邁的精神。
這種盛世輝煌的精神也體現於建築上。唐有三大皇宮,即西內太極宮、東內大明宮、南內興慶官。大明宮最大,位於長安城北禁苑東南的龍首塬上,以規模宏偉著稱。大明宮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十月,於龍朔二年(662年)四月完成,是為太上皇修建的避暑別宮,初名永安宮。貞觀九年,改稱大明宮,在其後的200餘年間一直是大唐的政令中樞。這里有巍峨的朝堂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有國家最高的衙署中書省、門下省、御史台、史館、弘文館、命婦院、集賢院,有碧水盪漾、風景如畫的太液池,諸多的後宮別殿中的麟德殿旁夾城內,還有匯集文人墨客的翰林院。著名文人李白、杜甫、岑參、王維、自居易、韓愈、劉禹錫等都曾在大明官內活動,留下許多描寫大明宮的文學作品。高宗於龍朔二年(662年)四月遷入大明宮(此時稱蓬萊宮),並修建大明宮內第一座正殿——含元殿,有所謂:「含元建名,《易·乾坤說》曰:含宏光大。又曰:元亨利貞,括萬象以為尊。」此殿長期作為舉行冬至、元日的朝賀及登基、冊封大典等重要儀式的場所,是大唐國力的象徵,承載了二百餘年風起雲涌的大唐氣象。
與此相應,唐代的宗教與世俗歲時慶禮,也規模空前。唐代的禮佛之盛,有玄奘法師在貞觀年間西行取經歸國後,在朝廷資助下翻譯了大量經文典籍。更為空前狂熱的是,唐皇帝曾七次於皇家寺院法門寺舉行開塔迎請佛骨的盛大活動。貞觀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李世民第一次開示佛指合利。此後唐皇帝每隔130年迎一次佛骨,成為舉國參與的盛典。《舊唐書》中記載了迎佛骨的壯觀場面:「自開遠門達安福門,彩棚夾道,念佛之音震地。上登安福門迎禮之,迎入內道場三日,出於京城。諸寺士女雲合,威儀盛飾,古無其比。」
唐代曾多次由宮廷舉辦皇帝「與民同樂」,共度元宵佳節的盛大活動。公元713年,宮廷組織了幾千女子的隊伍,在燈火通明的京城踏歌三天三夜。據(《舊唐書》記載:「上元日夜,上皇御安福門觀燈,出內人連袂踏歌,縱百僚觀之,一夜方罷。……初,有僧婆陁請夜開門然燈百千炬,三日三夜。皇帝御延喜門觀燈縱樂,凡三日夜。」張祜《正月十五夜燈》雲:「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燦爛盛大的「踏歌」場面,盡顯盛世輝煌。盛唐的民間體育運動也極具氣魄。清明拔河於唐為盛,唐玄宗李隆基在軍隊中積極推廣,後從宮內梨園搬到宮外廣場,變成全民歡慶的盛大集會。《唐語林》記載「明皇數御樓設此戲,挽者至千餘人,喧呼動地,蕃客庶士觀者莫不震駭。進士河東薛勝為《拔河賦》,其詞甚美,時人競傳之。」盛唐拔河所用繩子「兩頭分系小索數百條」,千餘人開拔,其場面宏偉壯觀,氣勢磅礴。
如此遍及朝野僧聖俗的盛唐氣象,為其「國花」的追 尋注入巨大魄力。牡丹作為唐代備受推崇的「國花」,適逢其會地呈現出雄視百代的氣勢與襟懷,折射出大唐帝國的王者之風。說牡丹,便是說唐人的大氣與雍容。
牡丹唐代甫一登場,就得到了國君愛寵並予以大力推崇,視為奇賞,旋即名傾朝野,推之民間,使「賞牡丹」成為舉國若狂的盛事。據李肇《唐國史補》載「京城貴游,尚牡丹三十餘年矣。每春暮,車馬若狂,以不耽玩為恥。執金吾鋪官圍外寺觀,種以求利,一本有直數萬者。」這「牡丹熱」一直延續到北宋,橫跨兩代。此間,唐和北宋文人更是爭相歌詠。
這里必須談到大詩人李白。開元中,皇宮內慶興池東沉香亭前牡丹盛開,唐玄宗李隆基與楊貴妃乘夜遊賞,招來翰林待詔李白賦詩助興,風華正茂,英姿勃勃的李白借花喻人,以牡丹喻楊玉環,寫下了千古名作《清平調》辭三章:
(一)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二)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關於這三首詠牡丹詩的成詩過程,古書記載大致相同,不外是「開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葯,即今牡丹也。得數本紅、紫、淺紅、通白者,上因移植於興慶池東沉香亭前。花方繁開,上乘照夜白,妃以步輦,詔梨園弟子李龜年手捧檀板押眾樂前。將欲歌,上日:『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辭為?』遂命龜年持金花箋宣賜翰林學士李白進《清平調》辭三章。白欣承詔,猶苦宿醒未解,援筆賦雲……」較之這種說法,《唐詩紀事》中的記載似乎更符合李白「詩仙」的天才稟賦「明皇坐沉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為樂章。召入,而自己醉。左右以水頹面,稍解。授筆成文,婉轉精切無留思。」李白於深醺之時,不假思索,一揮而就,曠古奇才,當是如此狀。這三首詩借花喻人,巧妙攝取楊玉環與牡丹相通的特質——大氣雍容、體態肥釀、艷壓群芳、寵冠後官的至高地位融於一體,形神兩入,達到了人花合一的完美境界。
牡丹成為「國花」與楊貴妃的得寵有著內在聯系。初唐以至盛唐前期,文化審美意識與文人的精神仍沉浸在前朝舊夢里,梅花紹承六朝遺緒,仍為文人追捧。而此時也正是另一位與唐玄宗相關的美人——梅妃江采蘋得寵之時。《梅妃傳》雲:「梅妃,姓江氏,莆田人。父仲遜,世為醫。妃年九歲能誦《二南》,語父曰:『我雖女子,期以此為志。』父奇之,名曰『采蘋』。開元中,高力士使閩粵,妃笄矣,見其少麗,選歸侍明皇,大見寵幸。長安大內、大明、興慶三宮,東都大內、上陽兩宮,幾四萬人,自得妃,視如塵土,宮中亦自以為不及。妃善屬文,自比謝女,淡妝雅服而姿態明秀,筆不可描畫。性喜梅,所居闌檻悉植數株,上榜日『梅亭』。梅開賦賞,至夜分尚顧戀花下不能去。上以其所好,戲名曰『梅妃』。」從記載中可知,在梅妃身上,梅花與美人合二為一,花即人,人即花。「淡妝雅服而姿態明秀」且內在修養極高的梅妃在當時得到了唐明皇的專寵,梅花清凈素雅的美質依然頗受認同。而楊玉環替代了梅妃寵冠後宮,也使牡丹伴隨她一起登上歷史人情物態的審美峰巔,成為一代至寵。梅花則與梅妃一起走向了邊緣。梅、楊替代的背後有著某種隱喻,宣示著光芒四射的大唐盛世的全面到來,一種大氣雍容、雄霸天下的文化精神開始居於統治地位。梅花轉化為牡丹恰是這一歷史文化禪代的最突出表徵。
而李白的創作恰使這一文化選擇得到成全,牡丹正是憑藉李白的《清平調》辭三章與盛唐最高的政治中心結緣。這三首詩及其
典故傳為千古佳話,集中了太多人間至美的因素,聚合了幾個「第一」——唐玄宗李隆基位居九五之尊,為權威第一;楊玉環是美人第一;李白是詩人第一;李龜年是當時歌者第一;高力士是內官第一。幾個第一因「牡丹」而匯聚,共同托舉起牡丹「國花」地位和王者風范的精神氣質。
三雅俗同賞國花的狂歡
提起唐代極寫牡丹的絕妙詩篇,當然要說到劉禹錫那首風流倜儻的《賞牡丹》,以白描創造出情深詞顯的境界,含不盡之意盡在象中:
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蓉凈少情。
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前兩句以芍葯、芙蓉兩種絕色花卉的美中不足,而「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兩句隨之噴薄而出,以一個「動」字,將牡丹艷壓群芳的王者之美,以及牡丹花開時長安傾城觀賞、萬人空巷的轟動盛況,「超以象外,得其環中」「地投諸於讀者無盡的審美聯想中。唐代文人熱烈的吟詠誕生了不少流光溢彩的傳世佳作,將牡丹作為「國花」的王者之美烘托得淋漓盡致,如徐凝之《牡丹》:「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皮日休之同題詩作:「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競誇天下無雙艷,獨占人間第一香。」以及徐夤之《牡丹花》:「萬萬花中第一流,淺霞輕染嫩銀甌。能狂綺陌千金子,也惑朱門萬戶侯。朝日照開攜酒看,暮風吹落繞欄收。詩書滿架塵埃撲,盡日無人略舉頭。」另如「三條九陌花時節,萬戶千車看牡丹」(徐凝《寄白司馬》)、「牡丹嬌艷亂人心,一國如狂不惜金」(王睿(一作王轂)(《牡丹》)、「牡丹一朵值千金,將謂從來色最深」(張又新《牡丹》)、「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自 居易《買花》)、「金蕊霞英疊彩香,初疑少女出蘭房」(周繇《看牡丹贈段成式》)、「開日綺霞應失色,落時青帝合傷神」(唐彥謙《牡丹》)。
人詠花,花映人,彼此間彰顯著雍容華貴、燦爛絢麗和大氣磅礴,共構著自信開闊、昂揚奮進、雍容大度的時代風神。唐舒元輿在其《牡丹賦》中的句子代表了時人心目中的牡丹形象:「我案花品,此花第一。脫落群類,獨占春日。其大盈尺,其香滿室。葉如翠羽,擁抱比櫛。蕊如金屑,妝飾淑質。玫瑰羞死,芍葯自失,天桃斂跡,穠李慚出,躑躅宵潰,木蘭潛逸,朱槿灰心,紫薇屈膝——皆讓其先,敢懷憤嫉!」宋代高承《事物紀原》進一步發掘了牡丹冠絕群芳的勁心剛骨的品格:「武後詔游後苑,百花俱開,牡丹獨遲,遂貶於洛陽,故洛陽牡丹冠天下。是不特芳姿艷質足壓群葩,而勁骨剛心尤高出萬卉,安得以『富貴』一語概之!」由此可見唐宋之世對於牡丹花容花品卓絕於萬花的高度肯定。
牡丹意態,雅俗共賞,但其精神內核深處蘊涵著以李白為代表的詩酒風流和人格精神,以及那個時代政治文化對這種人格行為的雙重包容。牡丹敢於違抗武後之命,特立獨行,傲世不遷的性格恰如傳為李太白敢讓貴妃捧硯、力士脫靴笑傲王侯的蓋世豪情。牡丹花期前後只有二十日,但在這短短的時光里,卻演繹了最為輝煌風光的生命,亦如同李太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積極進取、銳意立功的昂揚品性牡丹暮春而放,其時春花俱凋,獨立收盡春光,頗可引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睥睨自雄名士風范為同調;牡丹被貶而不自棄,蓄勢待發,終使洛陽獨名其為「花」,又何嘗不令人想起李白懷才不遇之時卻葆有「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寥廓浩然的豁達之懷?
「牡丹」所象徵的,是聲色之美與性情之美完美融合的大唐盛世的精神,亦是唐代文學的主體風貌。張潮在《幽夢影》中說:「牡丹令人豪。」唐人以源自生命本真的奔騰澎湃和盛大開闊,酣暢恣肆的自由思想,開放健康的進取精神,「無所畏懼無所顧忌地引進和吸取,無所束縛無所留戀地創造和革新」。以此滋育著牡丹意象,以牡丹意象滋育著人的意志品格,其內在精神的結合點,就是這個「豪」字。即便安史之亂後,國運日頹。但牡丹的「國花」地位卻沒有動搖,文人詩家繼續賦寫牡丹,只是其中滲入了一種變調,由對牡丹的一味贊美歌詠轉化為通過諷喻來反省盛唐。以白居易的新樂府為代表的一系列詩作,上承《詩經》諷喻傳統,以諷世和議政的意識,反思盛唐,兼及以楊貴妃誤國為戒。其《買花》詩雲:「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牡丹芳》詩雲:「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我願暫求造化力,減卻牡丹妖艷色。少回卿士愛花心,同似吾君憂稼穡。」二詩的創作立意誠如詩人自述「系於意,不系於文,首句標其目,卒章顯其志,《詩三百》之義也。……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這種寫實諷世的創作意圖,為鮮艷的牡丹塗上一層憂郁的色彩。至唐末五代,詠牡丹的詩作中則連諷喻也沒有了,成為一種隱約間的遙遠追憶。進入一種個人化的欣賞。陳與義其《牡丹》通過詠牡丹,抒發興亡之慨、鄉關之思:
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龍鍾客,獨立東風看牡丹。
牡丹意象在五代、宋的私人化過程中,聯系著亂世憂患,也觸動了個人的鄉關身世之感。這種國花在唐代的公共化,以及在五代、宋的私人化,使之含蘊深厚,歷久不衰地扣動人的心弦。
唐代朝廷打破魏晉以來世族閥閱的政治 選舉壟斷,庶族士人得到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心中充滿著夢想的歡悅。同時,都市經濟的發展、城市擴張、民生富庶,也使市井塵俗細民產生了文化審美的需求。如此,王公權貴的喜尚和士人勃發的歡悅、社會大眾的需求相契合,構成「牡丹」怒放的時代文化心理的場境。然而,這個場境因熱鬧而浮躁,由泛眾化而蘊淺,使「牡丹」意象不得不在骨子裡沾上唐代社會文化之「俗」。
C. 牡丹妖艷亂人心,一國如狂不惜金. 曷若東園桃與李,果成無語自成陰.的解析
牡丹開得過於妖艷擾亂了人心,舉國上下瘋狂不惜花費重金。哪裡比得上東園的桃和李,果子成熟以後默默無語自然成蔭。
D. 描寫牡丹的詩句有哪些
一、牡丹芳
【作者】白居易【朝代】唐
牡丹芳,牡丹芳,黃金蕊綻紅玉房。千片赤英霞爛爛,百枝絳點燈煌煌。
照地初開錦綉段,當風不結蘭麝囊。仙人琪樹白無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輕盈泛紫艷,朝陽照耀生紅光。紅紫二色間深淺,向背萬態隨低昂。
映葉多情隱羞面,卧叢無力含醉妝。低嬌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斷腸。
濃姿貴彩信奇絕,雜卉亂花無比方。石竹金錢何細碎,芙蓉芍葯苦尋常。
遂使王公與卿士,游花冠蓋日相望。庳車軟輿貴公主,香衫細馬豪家郎。
衛公宅靜閉東院,西明寺深開北廊。戲蝶雙舞看人久,殘鶯一聲春日長。
共愁日照芳難駐,仍張帷幕垂陰涼。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三代以還文勝質,人心重華不重實。重華直至牡丹芳,其來有漸非今日。
元和天子憂農桑,恤下動天天降祥。去歲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無人至。
今年瑞麥分兩岐,君心獨喜無人知。無人知,可嘆息。
我願暫求造化力,減卻牡丹妖艷色。少回卿士愛花心,同似吾君憂稼穡。
譯文
牡丹芳香啊牡丹芳香,黃金的花蕊開綻在紅玉的花房;幾千片花瓣赤霞似的燦爛,幾百枝花朵絳燭似的輝煌。照地生輝,剛展開錦綉的身段,迎風飄香,卻沒帶蘭麝的香囊。仙人的琪樹,被比得蒼白無色,王母的桃花,也顯得細小不香。
宿露浸潤,泛起紫閃閃的奇艷,朝陽照耀,放出紅燦燦的異光;紅紫深淺,呈現著不同的色調,向背低昂,變幻出無數的形狀。無力地卧在花叢,將息帶醉的身軀,多情地映著花葉,隱藏含羞的面龐。嬌生生的笑容,彷彿想掩住香口,
怨悠悠的情懷,好像在撕裂柔腸。稱姿貴彩,的確是超凡絕俗,雜卉亂花,哪裡能比美爭芳。石竹、金錢,固然是十分細碎,芙蓉、芍葯,也不過那麼平常。於是乎引動了王公卿相,冠蓋相接地趕來觀賞;還有輕車軟轎的貴族公主,
和那香衫細馬的豪家。寂靜的衛公宅閉了東院,幽深的西明寺開放北廊。雙雙舞蝶殷殷地陪伴看客,聲聲殘鶯苦苦地挽留春光。擔心太陽曬損嬌姿,張起帷幕遮取陰涼。花開花落,二十來天,滿城的人們都像發狂。三代以後文采勝過實質,
一般人都重華而不重實;重華直重到牡丹的芳菲,由來已久,並非始於今日。元和皇帝很關心農桑,由於他體恤下民,天降吉祥。去年的嘉禾長出九穗,田中寂寞,沒有人理睬。今年的麥子分出兩枝,但是這些卻無人知曉,唯獨天子一個人內心感到喜悅天降吉祥,沒人理會真叫人嘆息
我願暫求掌握造化的主宰者。減卻牡丹妖艷的顏色,冷卻一下卿士們愛花的心情,都象天子一樣關心農業生產,人民就都得到幸福了。
二、裴給事宅白牡丹(一作裴潾詩)
【作者】盧綸【朝代】唐
長安豪貴惜春殘,爭玩街西紫牡丹。
別有玉盤承露冷,無人起就月中看。
譯文
長安的富貴人家痛惜春色將殘,爭相觀賞大街以西的紫色牡丹。
另有白色牡丹像玉盤承者冷露,卻沒有人願在月光下欣賞細看。
三、詠牡丹
【作者】陳與義【朝代】宋
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龍鍾客,獨立東風看牡丹。
譯文
自從金人的鐵蹄踏碎了祖國的河山,十年了,回望故鄉洛陽,路是那麼的漫長。歲月使我變得衰老不堪,流落在青墩溪畔,我獨自一個,在煦煦春風中,欣賞著盛開的牡丹。
四、惜牡丹花
【作者】白居易【朝代】唐
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寂寞萎紅低向雨,離披破艷散隨風。
晴明落地猶惆悵,何況飄零泥土中。
譯文
惆悵地看著台階前的紅牡丹,傍晚到來的時候只有兩枝殘花還開著。料想明天早晨大風颳起的時候應該把所有的花都吹沒了,在夜裡我對這些衰弱的卻紅似火的花產生了憐憫之心,拿著火把來看牡丹花。
暮春時節冷雨蕭瑟,牡丹花萼低垂,花瓣紛紛飄落,隨風飛散,再也沒有人來關心她寂寞凄涼的處境。縱然是晴明天氣里,殘花落地猶覺得惆悵,何況在風雨之中,飄零在污泥爛土之中更覺得慘不忍睹。
五、賞牡丹
【作者】劉禹錫【朝代】唐
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譯文
庭院中的芍葯花艷麗雖艷麗,但格調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凈倒是明凈,卻缺少熱情。
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國色,是最美的花,當它開花的時候,其盛況轟動了整個京城。
E. 在菏澤買牡丹被以假亂真了怎麼辦
買牡丹怎麼還能以假亂真,難道賣的芍葯給你,還是品種不好
F. 經常讓牡丹鸚鵡亂飛好嗎
這要看你這個所謂的亂飛是多大空間范圍內,以及空間環境本身的情況了,不過如果室內完全不限制的話,輕則就是到處甩粑粑、掉毛,不利於人的健康和室內衛生,重則有可能危害它生命,比如啃了電線或者飛到熱水壺附近燙傷,甚至致死。所以如果是手養的話,還是要適度做些條件限制的,比如固定在某個房間內活動,關閉好門窗防止逃籠,而且要原理危險源,比如電源熱水之類。
G. 牡丹嬌艷亂人心,一國如狂不惜金.水若東園檔與李,果成無語自成陰.
王睿 (唐) 《牡丹》
H. 白茶壽眉貢眉白牡丹亂放在一個缸里貯存嗎
不能,雖然同是白茶,但是茶與茶之間是有區別的,尤其是氣味,茶葉本身吸附性又很好,除非你不怕它們串味。
I. 詩《牡丹》作者王轂,這是一首什麼詩它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是一首詠物言志詩,表達了詩人對權貴淫逸奢侈的批判和對寒士朴實無華的贊美之情。
牡丹——王轂
牡丹妖艷亂人心,一國如狂不惜金。
曷若東園桃與李,果成無語自成陰。
J. 牡丹明褒暗貶的詩
鄭板橋在牡丹圖上畫上梅花,題詩曰:牡丹花側一枝梅,富貴寒酸共一堆。休道牡丹內天國色,須知梅占萬容花魁。
晚唐詩人王轂面對牡丹的奢靡,與桃李相比,做了一個絕妙的諷刺,說出了牡丹惑亂人心和桃李的默默奉獻:牡丹嬌艷亂人心,一國如狂不惜金。曷若東園桃與李,果成無語自垂陰。
牡丹在唐代長安可謂牛氣沖天,就像股票一旦牛氣沖天人們會不顧一切去買,詩人柳渾詩道:「近來無奈牡丹何,數十千錢買一窠」,白居易呼籲:「我願暫求造化力。減卻牡丹妖艷色,少回卿士愛花心,同似吾君憂稼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