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服飾布
❶ 牡丹花禮服歷史哪個年代最盛行
牡丹花禮服歷史哪個年代最盛行
中國服飾的歷史源遠流長,從原始社會、商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遼夏金元、明清,到近現代,都以鮮明特色為世界所矚目。
(公元前21世紀之前) 關於衣服的發明,戰國時人撰寫的《呂氏春秋》、
中國服飾史
秦漢
(公元前221~公元220) 秦統一中國後,進行了許多重大的改革。漢代政權鞏固,經濟發展,中國封建社會達到成熟期。出土文物反映,這一時期的衣料又較春秋戰國時期豐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發展。特別在漢代,隨著輿服制度的建立,服飾的官階等級區別也更加嚴格。
中國服飾史
錦綉衣料 秦漢服裝面料仍重錦綉。綉紋多有山雲鳥獸或藤蔓植物花樣,織錦有各種復雜的幾何菱紋,以及織有文字的「登高明望四海」、「延年益壽」等通幅花紋。此外,繪花和印花織物、硃砂著色織物、超級細薄織物,在河北滿城漢墓、長沙馬王堆漢墓、廣州南越王墓等處都有實物出土,不僅種類多、式樣齊,紡織技術也達到很高水平。漢代法律規定,農民只許穿本色麻布衣,西漢後期允許服用青、綠色。但由於商業發展,許多禁令早為商人打破,帝王穿用的精美錦綉,商人卻用來被飾牆壁。《漢書》提到,被買賣的奴婢也穿鑲花邊的絲履,滿頭金珠花釵,這與椎髻、穿短衣褲的農民,形成鮮明對照。
西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張騫奉命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國與西方各國的陸路通道,成千上萬匹絲綢源源外運,歷魏晉隋唐,迄未中斷,史稱「絲綢之路」。於是,中華服飾文化傳往世界。
(581~907) 隋唐時期,中國由分裂而統一,由戰亂而穩定,經濟文化繁榮,服飾的發展無論衣料還是衣式,都呈現出一派空前燦爛的景象。
絲綢工藝 隋唐社會中上層和殷實之家做衣服多用絲綢,並經多種工藝處理。①彩錦,是五色俱備織成種種花紋的絲綢。最常見的是成都小團窠錦,常用作半臂和衣領邊緣服飾。②特種宮錦,花紋有對雉、斗羊、翔鳳、游鱗之狀,章彩華麗。有彩綾,或本色花或兩色花,用於官服,有鸞銜長綬、雁銜威儀、俊鶻銜花等名目;此外還有孔雀羅、樗蒲綾、鏡花綾和織造精美的遼綾等。③刺綉,有五色彩綉和金銀線綉。另外還有堆綾、貼絹法,溫庭筠詞「新貼綉羅襦,雙雙金鷓鴣」即指此法。④泥金銀繪畫,即用金粉、銀粉畫在衣裙材料上。舞女衣裙用綉畫加工較多。⑤印染花紋,分多色套染和單色染。簡單花紋有「魚子纈」,只作方框形小點子,或作梅花、柿蒂、方勝、網格花紋,多屬撮暈絞纈(扎染)類,相當費工。大花五彩多層蠟染、板印,色彩絢麗爛漫,亦稱夾纈或撮暈錦,多對薄質紗羅加工,爭奇斗勝,使衣著、披帛式樣不斷翻新。相對貧困的平民百姓雖然也可以用普通的素色絲綢,但麻布類織物仍然是他們主要的衣服材料。
男子冠服 隋唐時期男子冠服特點主要是上層人物穿長袍,官員戴襆頭,百姓著短衫。直到五代,變化不大。
隨著國家的統一,隋唐朝廷都曾參照前朝舊制,改革輿服制度,規定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顏色來區分等級,用花紋表示官階。隋代朝服尚赤,戎服尚黃,常服雜色。唐代以柘黃色為最高貴,紅紫、藍綠、黑褐等而下之,白色則沒有地位。男子官服,一般是頭戴烏紗襆頭;身穿圓領窄袖袍衫,衣長在膝下踝上,齊膝處設一道界線,稱為橫襕,略存深衣舊跡;腰系紅鞓帶,足登烏皮六合靴。從皇帝到官吏,樣式幾乎相同,差別只在於材料、顏色和皮帶頭的裝飾。無官的地主階級隱士、野老,則喜穿高領寬緣的直裰,表示承襲儒者寬袍大袖的深衣古制。普通百姓只能穿開衩到腰際的齊膝短衫和褲,不許用鮮明色彩。差役僕夫多帶尖錐帽,穿麻練鞋,做事行路還須把衣角撩起扎在腰間。腳上只限穿編結的線鞋或草鞋。
襆頭之制出於北齊,隋唐之初逐步定型。這是一種用黑色紗羅做的軟胎帽(一度用木胎),裹在發髻的後部,稍稍突起並微微前傾;帽帶兩條系於帽頂前部,兩條垂於頸後,或長或短,式樣有三五種,初尚平頭小樣,而後漸高。唐開元年間玄宗賜臣下「內樣巾長腳羅襆頭」,可知長腳式先出宮中,後垂的兩條帶子或下垂或上舉,或斜聳一旁或交叉在後,帶形初如梭子,繼為腰圓式,中施絲弦為骨。到五代時這兩條帶子平直分向兩邊,「軟腳」變成了「硬翅」,終於形成宋代的展翅漆紗襆頭,俗稱烏紗帽。
女裝 隋唐女裝富有時裝性,往往由爭奇的宮廷婦女服裝發展到民間,被紛紛效尤,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響而別具一格。
隋唐時期最時興的女子衣著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長裙,裙腰以綢帶高系,幾乎及腋下。這種始於漢代的套裝,在魏晉時期裙腰日高,上衣日短,衣袖日窄;後來又走向另一極端,衣袖加闊到二三尺。隋統一後,上襦又時興小袖,影響所及,貴族婦女內穿大袖衣,外面再披一件小袖衣,名披襖子。講究的用金縷蹙綉,聽任小袖下垂以為美,竟成一時風尚。唐代長期穿用小袖短襦和曳地長裙,但盛唐以後,貴族婦女衣著又轉向闊大拖沓,衣袖竟大過4尺,長裙拖地4~5寸,不得不用法令加以限制。一般婦女穿青碧纈(印花或染花織物),著平頭小花草履。
隋唐女子好打扮。從宮廷傳開的「半臂」,有對襟、套頭、翻領或無領式樣,袖長齊肘,身長及腰,以小帶子當胸結住。因領口寬大,穿時袒露上胸。半臂歷久不衰,後來男子也有穿著的。當時還流行長巾子,系用銀花或金銀粉繪花的薄紗羅製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帶上,再披搭肩上,旋繞於手臂間,名曰披帛。
唐代婦女的發飾多種多樣,各有專名。早期高聳輕俊,後期流行用假發做義髻,便顯得蓬鬆。女鞋一般是花鞋,有平頭、高頭之分,多用錦綉織物、彩帛、皮革做成。線鞋則用綵線或麻線編結而成。鞋的名目有彩帛縵成履、吳越高頭草履、重台履、金薄重台履,官服中則有高牆履等。
唐人善於融合西北少數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來文化,這在婦女服裝上有明顯的反映。唐貞觀至開元年間(627~741)十分流行胡服新裝,戴金錦渾脫帽,著翻領小袖齊膝長襖或男式圓領衫子,穿條紋間道錦小口褲,腰系金花裝飾的鈿縷帶,足登軟底透空緊靿靴;部分發髻上聳如俊鶻展翅,臉上無例外地用黃色星點點額,頰邊畫二月牙,或在嘴角酒窩間加兩小點胭脂。待到元和年間(806~820),更發展到蠻鬟椎髻,烏膏注唇,赭黃塗臉,眉作細細八字低顰。五代後期還講究濃眉上翹的倒暈蛾翅眉,頭上滿插用金、銀、玉、象牙或玳瑁製成的小梳。
唐初,婦女沿襲北齊、隋代舊習,騎馬出行必用一種大紗帽隱蔽全身,叫作冪?,後來發展成帷帽,帽形如斗笠,周圍垂網簾至頸,或空出前部,靚妝露面(圖9)。至今中國南方農村婦女仍有類似的遮陽帽。盛唐以後,帷帽廢除,但都市婦女還有將部分紗羅貼在前額作為裝飾的,名為透額羅。
宋遼夏金元
(960~1368) 宋代基本保留了漢民族服飾的風格,遼、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飾則分別具有契丹、黨項、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點。由於長期爭戰,客觀上促進了各民族服飾的再度交流與融合。
宋代服飾 宋代政權建立後,博士聶崇義於建隆二年(961)上《三禮圖》(圖10 ),奏請重新制訂了服制。此後100多年間,又幾度加以完善,且對民間多有禁例,「衣服遞有等級,不敢略相陵躐」。然而由於宋代政治、經濟等因素影響,「衣服之章,上下混淆」,南宋時已不可遏制。社會上層衣服算是符合常規的,大致有官服、便服、遺老服等三式。
宋初統一南方過程中,從長江流域的後蜀、南唐、吳越得到錦綉彩帛達幾百萬匹。為示威天下,趙匡胤把2萬多人的儀仗隊用織綉印染的各種絲綢裝扮起來,名作「綉衣鹵簿」,還繪有圖卷,保留下許多宋代官服制度的重要資料。宋代官服面料以羅為主,江浙地區每年上貢花、素羅即達數十萬匹;高級絲織物還有緊絲、透背、隔織、綾、錦、綺、縠、纈、絹等。政府又因五代舊制,每年照例要贈送親貴大臣錦緞袍料,分七等不同花色。官服服色沿襲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官服服式大致近於晚唐的大袖長袍,但首服(冠帽等)已是平翅烏紗帽,名直腳襆頭,君臣通服,成為定製。差吏男僕則按規定戴兩翅向後上方彎曲的曲翅襆頭。宋代官服又沿襲唐代章服的佩魚制度,有資格穿紫、緋色公服的官員都須在腰間佩掛「魚袋」,袋內裝有金、銀、銅製成的魚,以區別官品。「方心曲領」也是朝服的特徵,即朝服項間套上圓下方的飾物。
宋代官員公服、制服之外的日常便服,主要是小袖圓領衫和帽帶下垂的軟翅襆頭,依然唐式,腳下卻改著更便於平時起居的便鞋。
宋代遺老的代表性服飾為合領(交領)大袖的寬身袍衫、東坡巾。袍用深色材料緣邊,以存古風。東坡巾為方筒狀高巾子,相傳為大文學家蘇東坡創制,實為古代幅巾的復興;明代的老年士紳還常戴用。
勞動人民的衣著變得更短,原因是生產雖有發展,生活卻益加貧困。農民和漁夫因而開始被稱作"短衣漢子"。
宋代服制的興廢,多與時裝的流行有關。從《清明上河圖》看,上層人物多穿齊整的袍衫,長可掩足;平民大眾則捋袖敞襟、系帶裹腿,以便活動。許多服飾在款式,色彩及圖案上反映著宋人的崇尚。女裝不同於唐風而講究瘦長,以顯苗條;新式的旋襖、胡服等,新穎、大方、素雅。除官員的公服以外,民間一般服裝更多地使用復雜而調和的色彩。一般貴族和官僚婦女,衣著雖不及唐時華麗,卻配色大膽,已打破唐代以青、碧、紅、藍為主色的習慣;由於清明掃墓必穿白色衣裙,又流行「孝裝」,以一身縞素為美。當時衣帽材料始用纈帛(印花絲綢)、銷金(加入金線編織的絲織品),花紋突破了唐代對稱圖案,生色折枝花尤為時尚。這些服飾新風格,常常一面被百官服、命婦服引用,又一面對庶人服、商賈服禁用。南宋末年,表明社會進步的時裝被稱為「奇巾異服」,卻又不斷斗美誇麗。
宋時裝大體有兩類:①傳統服裝的繼承和發展。以旋襖最有代表性,流行也最廣泛。其款式與唐代齊膝短大衣式的胡服新裝相近。其特色:一是直領,鑲一道花邊叫「領抹」,多用捻金線彩綉四季翻新花樣,謂之「一年景」,綉作者皆出諸寺師姑之手,且設有專市佔定東京大相國寺兩廊交易;二是對襟,無紐常敞(故又稱不對襟),任其露出腰腹圍(尚鵝黃色,稱腰上黃);三是小袖,袖口及腕縮緊,不同於背子(背心)或半臂(半袖)。②周鄰少數民族服飾的吸收。以釣墩最有代表性。它是女子的襪褲,沒有褲腰,兩腿分離,與氈笠、彎頭雙色鞋及服裝間色,都屬當時契丹、女真風俗,士庶仿效,無法禁絕。朱熹曾為之感慨:「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可見流行之廣而盛。
宋代民間首服也有種種流行。男子流行襆頭、幅巾,女子則流行花冠和蓋頭。婦女發式和花冠,是當時對美追求的重點,最能表現宋代裝束的變化。唐及五代的女子花冠已日趨危巧,宋代花冠再加發展變化,通常以花鳥狀簪釵梳篦插於發髻之上,無奇不有。簡單的,頭發做成玉蘭花苞式;復雜的,有飛鬟危巧的尖新式、如鳥張翼式,甚至重疊堆砌如一花塔。後一種大概是仿照當時特種牡丹花「重樓子」,用羅帛製作加於高髻之上,後來竟高過3尺,所用角梳也大過1尺2寸。高髻險裝風氣日盛,不得不用法律限制尺寸,但上行下效,禁令也無濟於事,必待新花樣出現成風,才能轉移先前的愛好。至於後妃公主的鳳冠,講究用金翠珠玉作種種花樣,有的用掐絲法表現一大群仙女隨西王母赴蟠桃宴故事,名「王母隊」,等於把一台樂舞模型安放在頭頂,後面還附有兩個翹膀,下垂肩際,這種帽子叫等肩冠。還有蓋頭,是士大夫女眷出門必帶之物,以巾蒙首,稱冪首巾,南宋尤盛,因朱熹提倡,後人稱「文公兜」;婚禮用銷金蓋頭。
遼、西夏、金服飾 遼、西夏、金分別為中國古代契丹、黨項、女真民族建立的政權,其服飾反映了在與漢民族進行長期文化交流中,各自發揚民族傳統的發展軌跡。
黨項族婦女多著翻領胡服,領間刺綉精美。契丹、女真族一般穿窄袖圓領齊膝外衣,足下著長統靴,宜於馬上作戰射獵;婦女穿窄袖交領袍衫,長齊足背,都是左衽,正與漢人相反,所習慣穿用的釣墩傳到內地曾廣為流行。此外,黑龍江阿城金代貴族墓出土的男女服裝中,還有一種前面連腰、後面敞開的分襠褲,褲口還附有可套於腳心的環帶(制式恰如現今的健美褲),前腰高及胸部、上有肩帶,後附背帶3對,可以結束在胸前,形制與江陵馬山戰國楚墓出土的綿袴非常相似,也許還與《漢書》提到的多帶「窮袴」有關聯。
當時北方民族男子發式一般髡發,即剃去頂發,余發散披或結辮下垂耳旁。有身份或交納大量駝馬財物的,才許可攏發裹巾,巾式類似唐代襆頭。
遼金政權考慮到與漢族雜處共存的現實,都曾經設「南官」制度,以漢族治境內漢人,對漢族官員採用唐宋官服舊制。遼代以絲綢官服上山水鳥獸刺綉紋樣區分官品,影響到明清官服的等級標識。金代則以官服上花朵紋樣大小定尊卑,品級最低的用無紋或小菱紋的芝麻羅,「芝麻官」俗語即由此而來。契丹、女真男服因便於行動,也為漢人採用。如《中興四將圖》畫像中抗金名將岳飛、韓世忠身邊家將的便服,已與金人男服無大區別。
元代服飾 元代於延祐元年(1314)參酌古今蒙漢服制,對上下官民服色等作了統一規定。漢官服式仍多為唐式圓領衣和襆頭。蒙古族官員則穿合領衣,戴四方瓦楞帽;中下層為便於馬上馳騁,最時興腰間多褶的辮線襖子(圓領緊袖袍,寬下擺、折褶、有辮線圍腰)、戴笠子帽。
元代長衣通名為袍,其式樣在北方男女區別並不大,但材料精粗貴賤,卻差別懸殊。高級大官服多採用鮮明紅彩織金錦,且沿襲金制從花朵大小定品級高低,下級辦事人只許用檀褐色羅絹。平民一般禁止用龍鳳紋樣和金、彩,只許用暗色紵絲。至元二十二年還令「凡樂人、娼妓、賣酒的、當差的,不許穿好顏色衣」。由於禁令限制,反而促使勞動人民因地取材創造了種種不同的褐色,多達四五十種名目,後來還影響到帝王衣著破例採用褐色。
發式,漢族男性變化不多,北方的漢族女性較前簡化。蒙古族男性則把頂發從額前垂下一小綹或留作桃形,余發編成大環或麻花狀,垂在耳邊,帝王也不例外;女性多挽發髻,貴族加戴姑姑冠(罟罟冠),高到二三尺(圖11)。帝王尤喜愛各式帽,俱用精美珍貴材料做成,綴珠玉以示尊貴。
元代紡織物有納石矢金錦、渾金搭子、金段子、兜羅錦、三棱羅、大綾、小綾、南絹、北絹、木錦布、番錦布……種種名目。元代每年舉行10餘次大朝會,屆時萬千官員穿同一顏色、式樣並加飾納石矢金錦珠寶的高級禮服,稱作質孫服,糜費為歷朝少有。這種服式到明代卻被用作差役服裝。前一代的華服變成後一代的賤服,歷史上並不罕見,是改朝換代影響服飾變化的一種必然現象。元代的服裝制度與遼金相似。
元代是由蒙古人統治,所以元代的服飾也比較特別。蒙古人多把額上的頭發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上馬下馬。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明清
(1368~1911) 明清兩代的服飾面貌有較大差異。明代以漢族傳統服裝為主體,清代則以滿族服裝為大流。而兩代上下層社會的服飾均有明顯等級。
明代服飾 明代政權建立後,曾力圖消除元代蒙古族服制對漢族的影響,「悉命復衣冠如唐制」,但當務之急是安定社會、發展生產,未能真正貫徹。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才確定了許多主要服飾。由於明代政府非常重視農業,推廣植棉,棉布得到普及,普通百姓的衣著也得到了改善。
上層社會的官服是權力的象徵,歷來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自唐宋以降,龍袍和黃色就為王室所專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來紫色為貴。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為正色,又因《論語》有「惡紫之奪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廢除不用;樣式近似唐代圓領服而尺寸寬大,盤領右衽,兩側各多出一塊,稱「襬」(擺);衣料多用紵絲或紗、羅、絹,但顏色、花紋有別。最有特色的是用「補子」表示品級。補子是一塊約40~50cm見方的綢料,織綉上不同紋樣,再縫綴到官服上,胸背各一。文官的補子用鳥,武官用走獸,各分九等(圖12)。平常穿的圓領袍衫則憑衣服長短和袖子大小區分身份,長大者為尊。
明代官員的主要首服沿襲宋元襆頭而稍有不同。皇帝戴烏紗折上巾,帽翅自後部向上豎起。官員朝服戴展翅漆紗襆頭,帽翅長達1尺2寸;常服戴烏紗帽。入冬以後,皇帝還賜給百官毛皮暖耳,很象後世的耳套,平民不準使用;同時有披肩、圍脖等禦寒用品。受到誥封的官員妻、母,也有以紋、飾區別等級的紅色大袖禮服和各式霞帔。此外,上層婦女中已著用高跟鞋,並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
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裝或長、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襲了舊傳統,且品種十分豐富。當時出現一種長身背心,狀似士兵的罩甲,故名馬甲,在青年婦女中尤為流行(圖13)。服飾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綠、桃紅等色,不得用大紅、鴉青、黃等色,以免與官服正色相混;勞動大眾只許用褐色。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來舊樣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親自製訂兩種,頒行全國,士庶通用。一種是方桶狀黑漆紗帽,稱四方平定巾;一種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稱六合一統帽,取意四海昇平、天下歸一。後者留傳下來,俗稱瓜皮帽,系用黑色絨、緞等製成。
清代服飾 清王朝取代朱明,即以暴力手段推行剃發易服,按滿族習俗統一男子服飾。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著寬松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剃發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依律涇渭分明。
清代官服主要品種為長袍馬褂。馬褂為加於袍的外褂,因起源於騎馬短衣而得名,特點是前後開衩、當胸釘石青補子一方(親王、郡王用圓補)。補子的鳥獸紋樣和等級順序與明朝大同小異。清代官帽與前朝絕然不同,凡軍士、差役以上軍政人員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緯帽,按冬夏季節有暖帽、涼帽之分,還視品級高低安上不同顏色、質料的「頂子」,帽後拖一束孔雀翎。翎稱花翎,高級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圓斑),並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別,眼多者為貴,只有親王或功勛卓著的大臣才被賞戴。皇帝有時還賞穿黃馬褂,以示特別恩寵。影響所及,其他顏色的馬褂遂在官員士紳中逐漸流行,成為一般的禮服(圖14)。四、五品以上官員還項掛朝珠,用各種貴重珠寶、香木製成,構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點。
絲紡綉染及各種手工專業的進步,為清代服飾品種的豐富創造了條件,形成了炫耀財勢的繁瑣裝飾重於藝術表現的特點。按規定,綾羅綢緞此時已不再是官僚富戶的專用品。
清代一般男子服飾有所謂京樣高領長衫,腰身、袖管窄小,外套短褂、坎肩(背心),頭戴瓜皮小帽,手持「京八寸」小煙管,腰帶上掛滿刺綉精美的荷包、扇袋、香囊等飾物,可算是時髦打扮,北京一帶尤盛。很多地主、商人就如此裝束。
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1662~1735)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或達1尺多,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多至十幾道,有「七姐妹」、「十三太保」、「十八鑲緄」諸名,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滿族婦女著「旗裝」(圖15),梳旗髻(俗稱兩把頭),穿「花盆底」旗鞋。至於後世流傳的所謂旗袍,長期主要用於宮廷和王室。清代後期,旗袍也為漢族中的貴婦所仿用。
近現代
(1912年以來) 辛亥革命結束了兩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中華民族的服飾進入了新時代。
在此之前,改良主義者康有為於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於宣統初年,曾上書改革服制和服式;中國留學生也剪去辮子,改穿西裝。1912年,民國政府首先頒行《剪辮通令》,隨後參照西洋諸國服飾制度發布《服制條例》;20年代末,政府又頒《服制條例》,主要規定男女禮服和公務人員制服。隨著中外交流的加強,五彩紛呈的服裝終於沖垮了衣冠等級制度。傳統的袍、衫、襖、褲、裙越來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飾影響,並被許多新品種新款式取而代之。①男裝:民國初年出現西裝革履與長袍馬褂並行不悖的局面。穿著中西裝都戴禮帽,被認為是最莊重的服飾。20年代前後出現中山裝、逐漸在城市普及。廣大農村一直沿用傳統的襖褲,頭戴氈帽或斗笠,腳著自家縫納的布鞋。②女裝:辛亥革命帶來了多樣化,一身襖褲之外,又多穿用襖裙套裝。20年代以來,婦女喜愛旗袍,旗袍逐漸成為時裝而不衰。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百廢待舉,人民致力國家建設,服飾崇向簡朴實用。50~70年代,中山裝漸成男子主體服裝,此外流行過軍便裝,人民裝;女裝受蘇聯影響,連衣裙風靡城市,此外還流行過列寧裝等。但在農村,上衣下褲一直是大多數農民的傳統裝束。1978年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體現時代精神、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服飾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面貌簇新。
❷ 皇後服飾印的是牡丹花嗎
鳳袍加身。是從奴婢成為了皇後。
皇後常服樣式,與滿族貴婦服飾基本相似,圓領、大襟,衣領、衣袖及衣襟邊緣,都飾有寬花邊,只是圖案有所不同。
皇後服裝紋樣為鳳穿牡丹。整件服裝在鮮艷的藍色緞地上,綉八隻彩鳳,彩鳳中間,穿插數朵牡丹。
牡丹的顏色處理得凈穆而素雅,色彩變化惟妙,具有傳統的山水畫特點。與此相反,鳳的顏色比較濃重,紅綠對比度極為強烈,具有典型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
❸ 汕頭市四季牡丹服飾實業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汕頭市四季牡丹服飾實業有限公司成立於2005年07月01日,主要經營范內圍為生產、銷售:服裝,容針織品,紡織品,織布,花邊,刺綉工藝品等。
法定代表人:蘇少強
成立時間:2005-07-01
注冊資本:5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40581000003632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汕頭市潮南區峽山金光南路西畔大友工業區臨街樓
❹ 唐朝時期的貴族和有錢人都喜歡往頭上帶牡丹,她們頭上戴的是真牡丹還是布花為什麼
真牡丹,唐時人們喜愛牡丹,比如太平公主就有「洛陽牡丹」之稱。
❺ 歷史一百五十年的牡丹花織布值多少錢
牡丹
(毛茛科芍葯屬植物)
編輯
同義詞 牡丹花一般指牡丹(毛茛科芍葯屬植物)
牡丹(拉丁學名: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是芍葯科、芍葯屬植物,為多年生落葉小灌木。花色澤艷麗,玉笑珠香,風流瀟灑,富麗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譽。在栽培類型中,主要根據花的顏色,可分成上百個品種。」牡丹品種繁多,色澤亦多,以黃、綠、肉紅、深紅、銀紅為上品,尤其黃、綠為貴。牡丹花大而香,故又有「國色天香」之稱。
唐代劉禹錫有詩曰:「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在清代末年,牡丹就曾被當作中國的國花。1985年5月牡丹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花第二名。是中國特有的木本名貴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在中國栽培甚廣,並早已引種世界各地。牡丹花被擁戴為花中之王,有關文化和繪畫作品很豐富。
中文學名
牡丹
拉丁學名
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ews
別 稱
鼠姑、鹿韭、白茸、木芍葯、百雨金、洛陽花、富貴花
二名法
Paeonia suffruticosa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
五椏果亞綱
目
五椏果目
科
芍葯科
亞 科
芍葯亞科
屬
芍葯屬
種
牡丹
變 種
2變種
命名者及年代
Andr.,1804
英文名稱
Peony
組
牡丹組 Sect. Moutan DC.
目錄
1 植物學史
2 形態特徵
3 植物變異
▪ 株型
▪ 根系
▪ 葉柄
▪ 胚芽
▪ 分枝
▪ 葉片
▪ 花朵
4 生長習性
5 地理分布
6 種群介紹
▪ 中原
▪ 西北
▪ 江南
▪ 西南
7 顏色分類
8 主要品種
9 繁殖方式
▪ 分株
▪ 嫁接
▪ 扦插
▪ 播種
▪ 壓條
▪ 組織培養
10 栽培技術
11 主要用途
▪ 觀賞
▪ 食用
▪ 葯用
12 植物文化
▪ 詩畫
▪ 市花
▪ 花語
▪ 典故
植物學史
編輯
據《神農本草經》記載:「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在甘肅省武威縣發掘的東漢早期墓葬中,發現醫學簡數十枚,其中有牡丹治療血瘀病的記載。牡丹原產於中國的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諸省山間或丘嶺中,人們發現了它的葯用價值和觀賞價值,而變野生為家養。從南北朝「永嘉水際竹間多牡丹「至今,栽培歷史也有1500年了。在長期的栽培過程中,牡丹發生了變異,出現了許多花大色艷的品種,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其栽培范圍由長江、黃河流域諸省向全國擴大。如今已擴展到中國東北、東南,以及內蒙、新疆、西藏、台灣等地。[1]
牡丹作為觀賞植物栽培,則始於南北朝。據唐代韋絢《劉賓客嘉話錄》記載:「北齊楊子華有畫牡丹極分明。子華北齊人,則知牡丹久矣。」又據《太平御覽》謝康樂說:「南朝宋時,永嘉(今溫州一帶)水際竹間多牡丹」。
「牡丹」這一名稱的出現,標志著牡丹栽培歷史的開始。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說:「牡丹雖結籽而根上生苗,故謂「牡「(意謂可無性繁殖),其花紅故謂「丹」。」[1]
隋代,牡丹的栽培數量和范圍開始逐漸擴大,當時的皇家園林和達官顯貴的花園中已開始引種栽培牡丹,並初步形成集中觀賞的場面。《隋志素問篇》中說道:「清明次五時牡丹華。」這又足以說明牡丹作觀賞植物則規模更大。據唐《海山記》記載:「隋帝闢地二百里為西苑(今洛陽西苑公園一帶),詔天下進花卉,易州進二十箱牡丹,有赫紅、飛來紅、袁家紅、醉顏紅、雲紅、天外紅、一拂黃、軟條黃、延安黃、先春紅、顫風嬌......」,隋都西苑種植牡丹與隋煬帝廣泛收集民間的奇花異草有關。[1]
唐朝時,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唐都長安的牡丹在引種洛陽牡丹的基礎上,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當時已出現了種植牡丹的花師。據柳宗元《龍城錄》記載:「洛人宋單父,善種牡丹,凡牡丹變易千種,紅白斗色,人不能知其術,唐皇李隆基召至驪山,植牡丹萬本,色樣各不同。「當時的「藝人「因受社會所限,生活所迫,所掌握的「絕技」是不外傳的。所以,宋單父種植牡丹的「絕技「使後人「不能知其術」。但是,從「植牡丹一萬本(株),色樣各不同」來看,牡丹的栽培技術已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1]
在唐代,宮廷寺觀,富豪家院以及民間種植牡丹已十分普遍。據《杜陽雜記》記載:「高宗宴群臣賞雙頭牡丹」。《酉陽雜俎》載:「穆宗皇帝殿前種千葉牡丹,花始開香氣襲人「。《劇談錄》載:「慈恩寺浴堂院有花兩叢,每開五六百花,繁艷芬馥,絕少倫比」。當時,刺激牡丹種植業發展的原因,不僅是牡丹被眾多的人們喜愛,有一定的觀賞價值,而且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唐國史補》載:「人種以求利,本有值數萬者「。在唐代的大量栽培下,繁育出眾多的品種,使牡丹花瓣化程度提高,花型花色增多。[1]
在栽培方面角度說,唐代已開始嘗試牡丹的熏花試驗,據《事物紀原》記載:「武後詔游後苑,百花俱開,牡丹獨遲,遂貶於洛陽」。這雖為傳說,但從中可以分析出「牡丹獨遲」的原因,是當時的人們還沒有真正掌握其生長規律而造成熏花的失敗,使其不能與其它花卉同放。[1]
作為唐代東京的洛陽,從初唐到五代十國的後唐,牡丹種植業都在不斷的發展,其規模不亞於西京長安。據宋《清異錄》記載:「後唐庄宗在洛陽建臨芳殿,殿前植牡丹千餘本,有百葯仙人、月宮花、小黃嬌、雪夫人、粉奴香、蓬萊相公、卵心黃、御衣紅、紫龍杯、三支紫等品種」。[1]
宋代,牡丹栽培中心由長安移至洛陽,栽培技術更加系統、完善,對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現了一批理論專著。這其中有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周師厚的《洛陽牡丹記》、《洛陽花木記》;張峋的《洛陽花譜》等等。記述了牡丹的栽培管理,其中包括擇地、花性、澆灌、留蕾、防蟲害、防霜凍以及嫁接、育種等栽培方法,總結出一整套較為完善的成熟經驗。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中載:「種花必擇善地,盡去舊土,以細土用蘞末一斤和之「、「白蘞能殺蟲,此種花之法也」。《洛陽花木記》中載:「凡栽牡丹不宜太深,深則根不行,而花不發旺,以瘡口(根莖交接處)齊土面為好」。由此可以看出,當時對栽培牡丹十分嚴格,從選地到種植都十分講究,這也許是洛陽牡丹能夠甲天下的原因之一。[1]
北宋時,洛陽牡丹的規模是空前的。當時洛陽人不單愛花,種花,更善於培育新品種,牡丹「不接則不佳「,他們用嫁接方法固定芽變及優良品種,這就是北宋時最突出的貢獻。[1]
南宋時,牡丹的栽培中心由北方的洛陽、開封移向南方的天彭(成都彭州市)、杭州等地。在這些栽培地,首先引種了北方較好的品種,並與當地的少量品種進行了雜交(天然雜交),然後通過嫁接和播種的方法,從中選出更多更好的適宜南方氣候條件的生態型品種。陸游著的《天彭牡丹譜》中記述了洛陽牡丹品種70餘個。[1] 明清時,中國牡丹的栽培范圍已擴大到安徽的亳州、山東的曹州(菏澤)、北京、廣西的思恩、黑龍江的河州等地。《松漠紀聞》記述了黑龍江至遼東一帶種植牡丹的情況:富室安居逾二百年往往辟園地,植牡丹多至三二百本,有數十叢者,皆燕地所無。另據《思恩縣志》記載:「思恩牡丹出洛陽,民宅多植,高數丈,與京花相艷,其地名小洛陽」。這說明當時牡丹北至黑龍江,南至廣西。明清時關於牡丹著述更多,薛鳳翔著《亳州牡丹表》、《牡丹八書》,從牡丹的種、栽、分、接、澆、養、醫、忌八個方面進行了科學的總結。乾隆年間編纂的《洛陽縣志》列古代和當時品種共169個。[1]
清代熏花已十分普及,據《曹州牡丹-附記七則》載:「右安門外草橋,其北土近泉居人以種花為業,冬則溫火煊之,十月中旬,牡丹進御矣「。再據《五雜俎》載:「朝遷進御常有應時之花,然皆藏之窖中,四周以火逼之,隆冬時即有牡丹花,道其工力,一本數十金「。這時的催花技術己達到相當的水平,此技術至今還在採用。[1]
1949年共和國成立後,牡丹種植業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尤其在改革開放以來,各地牡丹的栽培數量不斷增加,栽培技術水平逐年提高。洛陽、荷澤等地先後成立了牡丹專業的科研機構——牡丹研究所。在前人的栽培管理的基礎上,使牡丹的栽培技術又得到了新的發展。同時,中國還出版了一批較高學術價值的專著,如劉淑敏等編著的《牡丹》,喻衡著的《牡丹花》,魏澤圃等主編的《洛陽牡丹》等等。這些著作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得到了充實和發展,作了一些理論上的新探索。[1]
牡丹不僅是中國人民喜愛的花卉,而且也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珍愛。日本、法國、英國、美國、義大利、澳大利亞、新加坡、朝鮮、荷蘭、德國、加拿大等二十多個國家均有牡丹栽培,其中以日、法、英、美等國的牡丹園藝品種和栽培數量為最多。[1]
海外牡丹園藝品種,最初均來自中國。早在公元724-749年,中國牡丹傳入日本,據說是由空海和尚帶去的。1330年至1850年間法國對引進的中國牡丹進行大量繁育,培育出許多園藝品種。1656年,荷蘭和東印度公司將中國牡丹引入荷蘭,1789年英國引進中國牡丹,從而使中國牡丹歐洲傳播開來,園藝品種達100多個。美國於1820-1830年,才從中國引進中國牡丹品種和野生種,後來培育一種黑色花的牡丹品種。[1]
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喻衡先生在他所著的《牡丹花》一書中這樣寫道:「牡丹在國外也用於庭園栽植,植株高度可達2米,花徑達20-30厘米,每天暮春時節,花朵盛開,碩大無比,清香四溢,冠居群芳,雖遠離故國,也大有一副'花王'的氣派。」[2]
形態特徵
編輯
牡丹是落葉灌木。莖高達2米;分枝短而粗。葉通常為二回三出復葉,偶爾近枝頂的葉為3小葉;頂生小葉寬卵形,長7-8厘米,寬5.5-7厘米,3裂至中部,裂片不裂或2-3淺裂,表面綠色,無毛,背面淡綠色,有時具白粉,沿葉脈疏生短柔毛或近無毛,小葉柄長1.2-3厘米;側生小葉狹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4.5-6.5厘米,寬2.5-4厘米,不等2裂至3淺裂或不裂,近無柄;葉柄長5-11厘米,和葉軸均無毛。[3]
花單生枝頂,直徑10-17厘米;花梗長4-6厘米;苞片5,長橢圓形,大小不等;萼片5,綠色,寬卵形,大小不等;花瓣5,或為重瓣,玫瑰色、紅紫色、粉紅色至白色,通常變異很大,倒卵形,長5-8厘米,寬4.2-6厘米,頂端呈不規則的波狀;雄蕊長1-1.7厘米,花絲紫紅色、粉紅色,上部白色,長約1.3厘米,花葯長圓形,長4毫米;花盤革質,杯狀,紫紅色,頂端有數個銳齒或裂片,完全包住心皮,在心皮成熟時開裂;心皮5,稀更多,密生柔毛。蓇葖長圓形,密生黃褐色硬毛。花期5月;果期6月。[3]
牡丹 (20張)
牡丹:
學名: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ews
落葉小灌木,高1-1.5米;二回三出復葉,小葉常3-5裂;初夏開白色、紅色或紫色花,花單生大型;雌蕊生於肉質花盤上,密被細毛。
紫斑牡丹(變種) (4張)
紫斑牡丹(變種) :
學名: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ews var. papaveracea (Andrews) Kerner
與牡丹的區別:花瓣內面基部具深紫色斑塊。葉為二至三回羽狀復葉,小葉不分裂,稀不等2-4淺裂。花大,花瓣白色。
分布於成都平原彭州市、甘肅南部、陝西南部(太白山區)。生海拔1100-2800米的山坡林下灌叢中。在成都彭州、甘肅、青海等地有栽培。
根皮供葯用,稱「丹皮」;為鎮痙葯,能涼血散瘀,治中風、腹痛等症。[4]
矮牡丹(變種) (8張)
矮牡丹(變種):
學名: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ews var. spontanea Rehder
與牡丹的區別:葉背面和葉軸均生短柔毛,頂生小葉寬卵圓形或近圓形,長4-6厘米,寬3.5-4.5厘米,3裂至中部,裂片再淺裂。
產自中國陝西延安。生山坡疏林中。[5]
植物變異
編輯
株型
直立型:枝條直立挺拔而較高,分布緊湊,展開角度小,枝與垂直線的夾角多在30°以內。節間較長,新生枝年生長量在10-15cm,一般五年生株高40-50cm,高者達1m以上。如「首案紅」、「紫二喬」、「姚黃」等。
疏散型:枝條多疏散彎曲向四周伸展,株幅大於株高,形成低矮展開的株形,枝條展開時與垂直線的夾角多在45°以上,新枝長,較軟。如「趙粉」、「守重紅」、「山花爛漫」、「青龍卧墨池」等。
開張型:枝條生長健壯挺拔,向四周斜伸開張,角度在上述兩者之間,株形圓滿端正,高矮適中,新枝年生長量6-8cm,一般五年生株高在30-40cm。如「狀元紅」、「銀紅巧對」、「金玉交章」等。
矮生型:枝條生長緩慢,節間短而葉密,枝條分布緊湊短小,年新枝生長量為2-4cm,一般五年生株高15cm高左右。如「美人紅」、「羅漢紅」、「海雲紫」等為代表。
獨干型:多為人工培植的藝術造型,具有明顯的主幹,主幹高矮不等,一般在20-80cm。主幹上部分生數枝,構成樹冠(有的無樹冠),形態古雅,酷似盆景,生長較慢,一般成型期需8年以上。如「十八號」等。[6]
姚黃
趙粉
狀元紅
根系
牡丹根系發達,具有多數深根形的肉質主根和側根。初生根始為白色,漸變為黃色至褐色,肉質白色,個別紅色,肉質中心木質化,俗稱「木心」。肉質部儲有大量養份和水份供植株生長,一般來說,根深的植株枝葉茂盛,植株較高,根淺則枝短株型矮。牡丹因品種不同,其根型、數量也不一致,但大體上可分為三類:
直根型:此類型的根深(四年生的牡丹根可入土80厘米以上),但根條稀疏,沒有明顯的主根,僅有幾十條粗細均勻的粗「面條根」,根光滑、皮百,根上極少分生小根,根(加工後稱「丹皮」)產量高,質量好。如「鳳丹」、「趙粉」、「二喬」、「墨魁」等。這類牡丹多為葯用兼觀賞兩用品種。
坡根型:此類根條粗細長短不一,分生側根較多,交叉生長,俗稱「雞爪根」,多數入土較淺,斜坡角度大。如「青山貫雪」、「白玉」、「黃花葵」等品種,此類牡丹產丹皮質量、產量低於直根型,不適於葯用栽培。
中間型:此類根條稀密適中,無明顯主根,生有多數粗細均稱、根皮光滑的「面條根」,平均入土深度在70-80cm,如「種生黑」、「姚黃」等,既可觀賞,又可葯用。[6]
白玉
二喬
墨魁
葉柄
牡丹的葉柄凹處多為暗紫、紫紅、灰褐、黃綠等不同顏色,葉柄也有粗細、硬軟、長短之分,長者可達40cm,短者不過10cm;葉柄的長短,特別是葉柄和枝條夾角的大小因品種不同差異較大,同時對花的觀賞價值影響也較大,葉柄與枝夾角大,葉面平展或下垂,葉也較稀,如「墨魁」,花朵均著生在葉叢之上,形成花美葉秀,相得益彰的觀賞價值;相反,葉柄較短,葉柄與枝條夾角較小,因枝葉緊密,花朵常藏在葉叢中,造成「葉里藏花」現象,大大降低了觀賞價值。[6]
胚芽
牡丹的芽外由6-8枚鱗片所包,所以牡丹芽又稱「鱗芽」。牡丹以鱗芽越冬。牡丹的芽按功能和分化程度分為花芽、葉芽、潛伏芽和不定芽四種。
花芽:牡丹的花芽為混合芽,能抽枝、長葉、開花。著生在枝條頂端的稱為「頂生花芽」,開過一次花的枝條,花莖便自行乾枯回縮一段。著生在乾枯花莖下部的葉腋間的花芽稱為「腋生花芽」或「側生花芽」。花芽一般都比較肥大飽滿,剝除鱗片,可見「花胎」(即鱗芽內部的幼小花蕾)。
葉芽:葉芽只抽枝長葉,多數著生在花芽下部的葉腋間,也有著生在枝條頂端的,較花芽瘦小,萌發後發育成枝條。
潛伏芽:潛伏芽著生在新枝的最下部,形狀癟小,如粟粒,俗稱「狗鱉」。平時不萌發,在花芽、葉芽或枝條受傷後才能萌發,其壽命較長,可維持10-15年之久。
不定芽:著生在根莖處的芽叫做「不定芽」。出土後抽生為萌櫱枝,俗稱「土芽」。不定芽萌發力特強,是接穗、更新老枝(股)和增加新股的主要來源。不定芽當年不開花,生長旺盛者,在頂部當年可發育分化形成花芽,翌年開花。[6]
牡丹在芽因品種不同在形狀、顏色等方面均有差異,形態百出,各有特徵。大體上有圓錐型、珍珠型、扁圓型、長錐型、鷹咀型等;各形狀之間又有大小、鱗片的多少、芽質癟瘦虛實等差別;顏色也有青綠、黃綠、土紅、土黃、銀灰、棕褐和不同程度的紫紅等色;另外還有花色和混和色,是秋季分辨品種的主要依據。因此,單靠芽的形狀、顏色等很難識別牡丹的品種,需靠長期耐心細致的觀察,才能掌握每一品種鱗芽的特性。[6]
分枝
因當年生效枝上節間長短不同,著生芽數及新枝萌發力強弱也不同,分枝的習性也有明顯差異但分枝上有以下類型:
單枝型:當年生新枝節間長,著生芽較少,僅在基部1-2節部位或第1-3節部位上生芽,並且這些新芽中,當年僅有一芽萌發成為當年生新枝,該類型一般株高枝稀,如「姚黃」等。
稠枝型:當年生新枝節間短,著生新芽較多,一般3-5個,新芽發枝力強,每個新芽在當年都能抽出形成短枝,枝多較稠、叢生。這類品種的植株一般較矮,分枝密。如「瑛珞寶珠」、「丹爐紅」、「脂紅」等。[6]
丹爐紅
瑛珞寶珠
脂紅
葉片
牡丹葉互生,由葉片、葉柄組成。葉形、大小、色澤、質地等因品種而異可分為以下幾類:
大形圓葉型:全葉大而圓,長40cm以上,寬25cm以上,小葉寬大,圓純而肥厚,呈廣卵形或卵形;側小葉邊緣缺少;葉面多平展。如「王紅」、「大胡紅」、「墨魁」、「首案紅」等。
大形長葉型:全葉大小同前,但小葉較狹長,呈長橢圓形,質較薄,邊緣缺刻少而尖,葉較稀而平展或下垂,如「銀粉金鱗」、「冰凌罩紅石」等。
小葉圓葉型:全葉較小,長約20-30cm,小葉短而厚,邊緣缺刻少而圓純。如「葛巾紫」、「藍田玉」、「美人紅」等。小形長葉型:全葉大小同上,但小葉較狹,邊緣缺刻尖而上卷。如「脂紅」、「煙龍紫」等。
中形葉型:全葉中等大小,長約30-40cm,小葉長橢圓形,邊緣缺刻多且較尖又上卷,葉多斜伸。如「假葛巾紫」、「狀元紅」、「大棕紫」等。[6]
另外,還有特殊的葉形。如「三奇集盛」,每個葉柄上只生三枚不規律的圓形葉片,比一般品種少三分之二,為二回一出復葉;又如「肉芙蓉」、「大棕紫」,每一葉柄上著生三組葉片,分為頂五後六共十一枚小葉,比一般品種多二片。牡丹葉的顏色以綠色、黃綠色為主,個別品種的葉有深淺不同程度的紫暈;有的葉面上還綴有紫色或黃色的斑點;葉背面多為灰綠色和淺灰色,個別的品種(如「鶴白」)茸毛特別多。[6]
望採納
❻ 做襖用的牡丹花布壽光那有。
天豐大商場可以買到。
一些專門賣布的壽光也很多,但是最好還是去大點的地方,選擇多一些。
希望對你有幫助O(∩_∩)O
❼ 古代後宮嬪妃衣服花紋。如:皇後,牡丹。貴妃,芍葯。
紋樣上,龍鳳紋是高貴的花紋,代表了皇權的至高無上,同時,後妃的紋樣也分了等級。以朝服的冠飾為例,太後、皇後、皇貴妃、貴妃的朝冠周綴七枚金鳳,妃的周綴五枚金鳳,嬪的周綴五枚金翟。
彩帨是清代宮中後妃嬪婦女掛在朝褂紐扣上的飾物,上窄下寬。其中,皇後、皇貴妃的彩帨上的綉紋為「五穀豐登」;貴妃、妃的彩帨的綉紋為祥雲、靈芝和瑞草;嬪的彩帨不綉花紋。
(7)牡丹服飾布擴展閱讀:
在後妃服裝中,用顏色來區分等級也十分嚴格。等級最高的顏色是明黃色,是凌駕於一切服色之上的神聖而不可侵犯的顏色,只有太後、皇後和皇貴妃才可享用,其他人嚴禁使用。
貴妃、妃用金黃色。嬪用香色(茶褐色)。和太後、皇後、皇貴妃、貴妃、妃、嬪相比,貴人、常在、答應三級不是皇宮中的主位,只不過是皇帝的侍妾,其吉服褂的顏色是石青色,其吉服袍是香色。
飾物上,如女冬朝冠的冠頂飾物的等級高低,質地從高到低依次是:東珠、紅寶石、珊瑚、藍寶石、青金石、水晶、硨磲、素金、鏤花金。若同樣都飾以東珠,則以東珠的數量多少來區分等級高低。
如以後妃們的朝冠上的珍珠數量為例,太後、皇後朝冠上的翟尾垂珍珠302顆;皇貴妃朝冠共有珍珠192顆;貴妃朝冠共有珍珠188顆;嬪的朝冠共有珍珠172顆。不僅依次遞減,而且由此標識出身份地位的級別,以及在後宮中的等級、位序和貴賤之別。
❽ 黑牡丹牛仔服紡織出不出口嗎
黑牡丹牛仔服紡織出口,黑牡丹牛仔布確實是出口俄羅斯,出口到歐美和日本。
❾ 古代公主可以穿正紅色或絳紫色牡丹紋的服飾么
可以穿,正紅和絳紫都是古代貴族專用的色彩,牡丹又是不跟品級搭邊的常版用紋飾,公主權之尊隨便就用了,她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僭越使用了那些她不夠格使用的更高品級首飾和配飾、紋飾等,不要穿錯了特定場合的禮服祭服,一般性的日常服飾沒什麼問題的。
❿ 東北花布為什麼都是牡丹
因為牡丹色艷,形美被稱為富貴花,最受人們喜愛。
其實,東北花布之所以會成為固定的符號,正是長時間以來大家有意無意地強化,其中,東北人自己也「功不可沒」。因為東北地區的冬天寒冷而漫長,人們長時間見到的都是白色、灰色這些比較壓抑的顏色,而大花布上的大紅、大綠一來,東北人自然很容易為之傾倒。
而且,從色彩學上來看,紅色和綠色是色相環上相隔最遙遠的兩個顏色,是一對互補色。而這就意味著,這兩種顏色放在一起會造成極其強烈的視覺反差,讓色彩對比達到最大鮮明度,強烈刺激感覺器官,給人的感覺就是張揚、熱情,而這些都和東北人豪爽的性情不謀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