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丁香園瘧原蟲

丁香園瘧原蟲

發布時間: 2022-09-19 09:56:37

㈠ 兒童蠕蟲入侵是怎麼回事

新生兒、幼兒蠕蟲寄生蟲感染
11-14 09:05 來源:丁香園   作者:步步非煙
1. 病例回顧:貧血貌伴黑便男童

EB 是一個出生於印度農村的 10 個月齡大嬰兒,足月產但體貌小於胎齡兒。體征貧血貌,有 1 個月的黑便病史。無發熱,喂養良好。

EB 的母親 29 歲,孕 4 產 4。上次妊娠早產,早產兒在出生當天死亡。EB 的母親幾乎沒怎麼去過醫院,孕期也沒有接受過產檢。據其回憶,之前被診斷過貧血。她的另外兩個孩子發育不良。

查體結果: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生長發育標准,EB 的身高和體重都低於正常范圍的 3 個百分位數;明顯貧血貌和心動過速,雙肺呼吸音清,腹軟而無觸痛。

化驗結果:黑便,大便潛血陽性;全血細胞計數結果顯示,血紅蛋白 6.2g/dl,白細胞總數 58000/mm3,嗜酸性粒細胞 42%,血小板計數正常;凝血酶原時間、部分凝血活酶時間、肝酶及膽紅素水平均正常;瘧原蟲薄血塗片和厚血塗片均未發現瘧疾證據。

Medscape 網站對該病例可能病因給出 5 個備選答案,進行投票調查。按照得票比例由多到少依次為十二指腸鉤蟲(54%)、蛔蟲(23%)、埃及血吸蟲(15%)、鞭蟲(7%)和班氏絲蟲(2%)。

正確答案是 EB 感染了十二指腸鉤蟲。

2. 蠕蟲感染概述

上述依次列舉了世界范圍內最常見的 5 種蠕蟲感染性疾病。其中,只有鉤蟲病可導致這樣嚴重的貧血。

雖然鉤蟲病在年齡較大的兒童人群中更為常見,但是也有像 EB 這樣嬰幼兒感染的報道。該病例經過胃鏡檢查最終發現了鉤蟲證據。患兒經過阿苯達唑治療後貧血、黑便和嗜酸性粒細胞比例均有好轉。

概括來講,「蠕蟲」一詞是指蠕蟲類寄生蟲,可分為扁形動物和線形動物 2 個門。扁形動物門進一步分成絛蟲綱和吸蟲綱。

蠕蟲病是整個亞洲、撒哈拉以南非洲和美洲的一個重大公共健康威脅。據估計,全世界有超過十億人感染至少 1 種蠕蟲,許多人還同時合並 2 種或更多的寄生蟲。其中,多數感染者來自世界上最貧困和最脆弱的群體。

經濟學家 Paul Collier 稱這一人群為「處在社會底層的十億人」。由於該人群能獲得的醫療、衛生和干凈的水資源匱乏,使得這一群體更易感染寄生蟲病。

Medscape 傳染病系列對幾種蠕蟲感染如何影響世界上「最脆弱的群體」——新生兒和幼兒進行一一探討。

3. 鉤蟲病

第一個病例顯示,無論是 EB 還是他的母親都具有鉤蟲感染的表現。寄生人體的鉤蟲主要為十二指腸鉤蟲和美洲鉤蟲 2 種。

十二指腸鉤蟲常見於地中海、中東部分地區和亞洲;美洲鉤蟲多見於美洲、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亞洲部分地區。據統計,世界各地約有 7.4 億 -13 億人感染鉤蟲。

鉤蟲蟲卵常見於受糞便污染的土壤中,蟲卵在土壤中孵化;幼蟲發育為絲狀蚴(感染期蚴),具有明顯的向溫性,當其與人體皮膚接觸並受到體溫的刺激後,蟲體活動力顯著增強,經毛囊、汗腺口或皮膚破損處主動鑽入人體,在侵入皮膚處留下充血斑點或丘疹,奇癢無比。

鉤蚴鑽入皮膚後,在皮下組織移行並進入小靜脈或淋巴管,隨血流經右心至肺,穿出毛細血管進入肺泡;此後,幼蟲穿透肺泡向上移行至咽,隨吞咽活動經食管、胃到達小腸,在小腸內發育成熟形成口囊,成蟲借口囊內鉤齒咬附在十二指腸腸壁粘膜上。

一旦咬附成功,鉤蟲可釋放抗凝肽和絲氨酸蛋白酶抑制劑,導致宿主貧血、營養不良等症狀。一隻蠕蟲平均每天可消耗宿主 0.3-0.5ml 血液。

重症感染者因此每天損失大量血液引起貧血和蛋白丟失,導致營養不良和全身水腫。在流行區生活的居民,常見同時感染多種蠕蟲,從而加速了營養的流失。

鉤蟲生活史示意圖

4. 產前蠕蟲感染與新生兒健康

一般來說,兒童寄生蟲感染比嬰幼兒多見。然而,孕婦感染則是比較常見的,因此可進一步影響到新生兒的健康。正如前文中提到的 EB 病例那樣,其母親就有過貧血病史和早產史。

鉤蟲引起的宿主缺鐵性貧血對孕期、哺乳期或月經期婦女影響尤其嚴重,因為這些特殊時期婦女對鐵的需求較平日有所增加。

孕期缺鐵性貧血是胎兒宮內生長受限、低出生體重兒、早產和新生兒鐵儲備量低下的已知危險因素。若早產兒或低出生體重兒出生在資源貧乏地區,則更明顯增加了新生兒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此外,最近一項體內證據顯示,慢性蠕蟲感染可誘導調節性 T 淋巴細胞和促炎性細胞因子的釋放,同時減少了 TH1 細胞因子的產生(機體對疫苗發生免疫應答的必需因子);另有研究顯示,人體接種卡介苗和霍亂疫苗前服用阿苯達唑,可提高疫苗的接種成功率。

由此提示,慢性寄生蟲感染可鈍化疫苗的免疫效力。而出生前或幼兒期發生蠕蟲感染,則會減弱機體對疫苗的免疫反應,增加後期感染的易感性。

出生前暴露於寄生蟲可以出現類似的後果。雖然真正的淋巴絲蟲病垂直傳播是罕見的,但是宮腔內暴露於寄

㈡ 洪災後有可能出現哪些傳染病

霍亂:霍亂是一種由霍亂弧菌引起的烈性腸道傳染病。潛伏期為 3 小時至 7 天,主要表現為嚴重的腹瀉和嘔吐,吐瀉物為米泔水樣,一般無腹痛、無發熱,重者可發生失水性休克。病情發展迅速,如不及時救治,可死於多器官衰竭,且傳播快,可大規模流行。 傷寒:傷寒是經消化道傳染而發生的惡性傳染病。主要因進食被細菌及細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和水源引起,常為全家或群體發病。起病徐緩,體溫呈階梯形上升,4—5 天後高熱,持續 1—2 周以上,繼而面色蒼白,腹瀉或便秘,肝脾腫大,部分病人可並發腸出血、腸穿孔,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常危及生命。 細菌性痢疾:這是由痢疾桿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大多是進食不潔食品後感染痢疾桿菌所致。主要表現為發熱、腹痛、腹瀉,並伴惡心、嘔吐、口乾等表現。 甲肝、戊肝:由於水源被帶有肝炎病毒的糞便污染造成。甲肝和戊肝病毒感染潛伏期約為半個月到一個月。發病特點相似,多數病人起病時類似感冒或胃病,有發熱、怕冷、嘔吐等現象。甲肝患者以兒童和青少年為主,病程一般為 1 至 2 月,極少轉為慢性或重症肝炎。戊肝患者以青壯年和老人為多,其中孕婦和老年人發病病情嚴重且病死率高。 人畜共患疾病和自然免疫性疾病極易發生的,如鼠源性傳染病、蚊蟲傳播等。 鉤端螺旋體病:鉤端螺旋體病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aware天貓是一種水災疾病。鼠類和豬是攜帶鉤體的主要傳染源。此病起病急驟,常有畏寒、發熱、眼結膜充血和淋巴結腫大。治療不及時,常因腎、肝衰竭而死亡。 流行性出血熱:是危害人類健康的重要傳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熱病毒(漢坦病毒)引起的,以鼠類為主要傳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發熱、出血、充血、低血壓休克及腎臟損害為主要臨床表現。 流行性乙型腦炎:經蚊傳播,臨床上起病急,有高熱、頭痛、嘔吐、嗜睡等表現。重症患者有昏迷、抽搐、吞咽困難、嗆咳和呼吸衰竭等症狀。體征有腦膜刺激征、淺反射消失、深反射亢進、強直性癱瘓和陽性病反射等。本病多見於 7~9 三個月內,10 歲以下兒童發病率最高。 瘧疾:是經按蚊叮咬或輸入帶瘧原蟲者的血液而感染瘧原蟲所引起的蟲媒傳染病。本病主要表現為周期性規律發作,全身發冷、發熱、多汗,長期多次發作後,可引起貧血和脾腫大。典型的周期性寒戰、發熱、出汗可初步診斷。不規律發熱,而伴脾、肝腫大及貧血,應想到瘧疾的可能。凶險型多發生在流行期中,多急起,高熱寒戰,昏迷與抽搐等。 血吸蟲病:日本血吸蟲患者的糞便中含有活卵,為本病主要傳染源。人畜傳播主要有釘螺、糞便、尾蚴的疫水。患者早期可有咳嗽、胸痛、偶見痰中帶血絲等,急性期出現發熱、痢疾樣大便、肝脾腫大等表現。口服吡喹酮,可預防血吸蟲病。 來源:丁香園 鏈接:http://yyh.dxy.cn/article/498247 本網站所有註明「來源:丁香園」的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於丁香園所有,非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丁香園」。

熱點內容
一朵花在春天開放造句 發布:2025-09-11 17:09:47 瀏覽:463
軟石盆景製作 發布:2025-09-11 17:03:13 瀏覽:412
微信情人節小游戲 發布:2025-09-11 16:56:08 瀏覽:321
萬喜和梅花在一起了嗎 發布:2025-09-11 16:55:58 瀏覽:441
情人節造型 發布:2025-09-11 16:53:40 瀏覽:417
南昌花藝課 發布:2025-09-11 16:53:35 瀏覽:66
盆栽三七圖 發布:2025-09-11 16:51:17 瀏覽:386
花藝地攤 發布:2025-09-11 16:49:14 瀏覽:62
美麗的梅花圖片 發布:2025-09-11 16:42:28 瀏覽:72
池中荷花句 發布:2025-09-11 16:38:24 瀏覽: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