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丁香寺廟
❶ 北京的佛教寺廟有哪些我想找個合適的靜養1星期,都什麼費用
一般人是去游覽,而不是燒香拜佛,門票都不貴.香火最旺的是藏傳佛教的雍和宮,市區內的應該香火旺一些.
妙應寺
妙應寺位於阜城門內大街路北,始建於元代,初名大聖壽萬安寺,遭火焚,明朝再建時改稱妙應寺。因寺內有通體塗以白堊的塔,俗稱白塔寺。現寺內的建築大都為清代所建,僅白塔在火焚中倖免,為元代遺物,至今已700餘年。院中間聳立著白塔,塔下台階可直登塔基,頂端華蓋四周懸掛著36副銅質透雕的流蘇和風鈴,微風吹動,鈴聲悅耳。白塔的形制,淵源於古印度的窣堵坡,由尼泊爾工藝家阿尼哥參加了設計和修建。妙應寺白塔是元大都保存至今的重要標志,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大的一座藏式佛塔。行車路線:乘13、101、102、103、823、812、814路車到白塔寺站下車。咨詢電話:66160211。
法源寺
法源寺在宣武區法源寺後街,宣武門外教子胡同南端的東側,它是北京市內現存最古老、規模最大的、歷史最悠久的名剎。法源寺現為中國佛學院和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所在地。古寺藏經館中陳列著東漢、東吳、北魏、北齊及隋唐石雕造像,其中以唐感享三年造像最為珍貴,而明代木雕佛涅盤像,長可十米,是北京最大卧佛。法源寺的丁香很有名,號稱香雪海、曾與崇右牡丹、恭王府海棠並稱京畿三大花事,乃京城絕景。台灣作家李敖的長篇小說《北京法源寺》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現實的法源寺不可錯過!行車路線:乘61路車到牛街南口站下車,沿南橫西街至教子胡同再向東。聯系電話:63533966。
廣濟寺
廣濟寺位於西城大街西四路口西北角,相傳創於金代,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是北京的名剎之一。明天順年間,山西普慧和尚重修古寺,賜名"弘慈廣濟寺"。古寺建築至今保存完好,寺內花木秀麗,院落幽靜。其中雄偉的天王殿,除四大天王"金剛怒目"外,便是明代銅鑄的頭戴天冠的彌勒像和手捧金杵的明鑄銅韋馱像最為珍貴。寺中古樹旁立石碑上刻乾隆帝御制《鐵樹歌》,甚為珍貴。廣濟寺現為中國佛教協會所在地,是全國佛教事務活動的中心。行車路線:乘13、101、102、105、823、812、814路車到西四站下車。聯系電話: 66160907。
覺生寺(大鍾寺)
大鍾寺位於北三環北側,又稱中國古鍾博物館,因寺內大鍾殿懸有一口大銅鍾而得名。大鍾寺古鍾博物館目前收藏鍾鈴類文物439件套,其中永樂大鍾鑄於明代,距今已500多年。鍾身內外整齊地鑄有佛教經典17種,總計227000多字,字體工整、堅韌、相傳為明朝書法家沈度的手筆。永樂大鍾造型精美、鍾聲純厚綿長、穿透性強。清晨可遠傳10餘里。永樂大鍾以悠久的歷史、高超的書法藝術、精美的鑄造工藝而馳名中外,有中外鍾王之譽。除這口大鍾以外,大鍾寺內還陳列元、明、清三代鑄造形式、花紋造型不一的銅鍾近百餘口。行車路線:302、367、718路大鍾寺下。聯系電話:62550819。
戒台寺
戒台寺位於京郊門頭溝的馬鞍山麓,至今有1300多年歷史。戒台是僧人受戒的壇台,也叫戒壇。戒台寺戒台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戒台,有"天下第一台"之說,並可以傳授佛門最高戒律菩薩戒,而成為我國佛教的最高學府。戒台寺素以""戒壇、奇松、石洞"聞名天下。戒台怫龕中113尊泥制彩繪的戒神,出自第四代"泥人張"張銘先生及弟子之手,是難得的藝術珍品。石佛村的明代摩崖造型是北京地區目前所發現的規模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一處摩崖造像群。行車路線:游7路、931路直達;或乘336、326路至河灘,再轉長途車可達。駕車可從五孔橋洞阜石路到門頭溝區石門營,有路標。聯系電話:69802645。
紅螺寺
紅螺寺位於京郊明珠懷柔縣境內,為歷代佛教聖地,也是京華氣功的發源地。紅螺寺始建於東晉,為十方常住寺,是北方最大的佛教叢林,千年以來一直是佛教聖地。歷屆住持多由皇家命派,高僧頻出,世有"南有普陀,北有紅螺"之說。因有紅螺仙女的美妙傳說,當地人稱之為"紅螺寺"。紅螺寺歷屆主持多由皇家命派,高僧頻出,佛法超風。寺內環境幽雅,古木參天,經年常青,其中紫藤寄松、御竹林、雌雄銀杏號稱三絕景。行車路線:宣武門乘游6、游16路直達,或東直門乘916、936路至懷柔再轉車。駕車可從三元橋下京順路,沿迎賓館北路行5公里即到。聯系電話:60681639 。
敕賜和平寺(花塔寺)
敕勒和平寺位於位於八達嶺長城南麓、昌平衛星城西北15公里的龍鳳山腳下花塔村內,又名花塔寺,始建於唐代。寺院處在龍鳳山的龍尾山坳之下,山峰險峻,景色秀麗。寺院建築規模宏大,殿堂錯落有致,遮掩於參天古樹之中。敕勒和平寺是歷代北京佛事活動中心。敕勒和平寺恢復了每年陰歷初五和九月初九唱大戲四天的文化傳統,使花塔和平寺廟會又成了聞名京、津的傳統廟會。行車路線:德勝門乘345路到昌平終點換乘357路到南口鎮下車乘小公共汽車直達;或從北京北站早7:00乘火車到南口站下車,再轉乘小公共汽車直達。
聯系電話:69778491,69778497。
雲居寺
雲居寺位於北京西南房山區境內的白帶山下,它的石經山藏經洞及唐、遼塔群構成了我國古代佛教文化一大特色,被評為北京旅遊世界之最。雲居寺始建於隋末唐初,是我國佛教經籍薈萃之地。寺內九個藏經洞珍藏著浩瀚的石經、紙經、木板經,號稱三絕。除了佛教三絕與千年古塔外,寺中還珍藏著令世人矚目的佛祖舍利,為千年古剎增添了一份祥光瑞氣。雲居寺是國內外著名的佛教寺院,享有"北方巨剎"的盛譽,它特有的幽靜環境、奇特的秀麗風光,蘊涵著濃郁的佛教文化特色。行車路線:從天橋做917至雲居寺、十渡,5月--10月在前門乘游10路(北京南站--雲居寺),都可直達雲居寺。聯系電話:61381612。
❷ 哪位可以告訴我北京哪有可以住宿的寺廟
散布在京城的佛寺、道觀、清真寺,以各自的方式存在著,為信徒們滌清心靈,為這座古老的城市默默祈福……這些寺廟年代久遠,風景怡人,不僅是香客信徒的好去處,也是旅遊行程必選方案。
妙應寺
妙應寺位於阜城門內大街路北,始建於元代,初名大聖壽萬安寺,遭火焚,明朝再建時改稱妙應寺。因寺內有通體塗以白堊的塔,俗稱白塔寺。現寺內的建築大都為清代所建,僅白塔在火焚中倖免,為元代遺物,至今已700餘年。院中間聳立著白塔,塔下台階可直登塔基,頂端華蓋四周懸掛著36副銅質透雕的流蘇和風鈴,微風吹動,鈴聲悅耳。白塔的形制,淵源於古印度的窣堵坡,由尼泊爾工藝家阿尼哥參加了設計和修建。妙應寺白塔是元大都保存至今的重要標志,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大的一座藏式佛塔。行車路線:乘13、101、102、103、823、812、814路車到白塔寺站下車。咨詢電話:66160211。
法源寺
法源寺在宣武區法源寺後街,宣武門外教子胡同南端的東側,它是北京市內現存最古老、規模最大的、歷史最悠久的名剎。法源寺現為中國佛學院和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所在地。古寺藏經館中陳列著東漢、東吳、北魏、北齊及隋唐石雕造像,其中以唐感享三年造像最為珍貴,而明代木雕佛涅盤像,長可十米,是北京最大卧佛。法源寺的丁香很有名,號稱香雪海、曾與崇右牡丹、恭王府海棠並稱京畿三大花事,乃京城絕景。台灣作家李敖的長篇小說《北京法源寺》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現實的法源寺不可錯過!行車路線:乘61路車到牛街南口站下車,沿南橫西街至教子胡同再向東。聯系電話:63533966。
廣濟寺
廣濟寺位於西城大街西四路口西北角,相傳創於金代,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是北京的名剎之一。明天順年間,山西普慧和尚重修古寺,賜名"弘慈廣濟寺"。古寺建築至今保存完好,寺內花木秀麗,院落幽靜。其中雄偉的天王殿,除四大天王"金剛怒目"外,便是明代銅鑄的頭戴天冠的彌勒像和手捧金杵的明鑄銅韋馱像最為珍貴。寺中古樹旁立石碑上刻乾隆帝御制《鐵樹歌》,甚為珍貴。廣濟寺現為中國佛教協會所在地,是全國佛教事務活動的中心。行車路線:乘13、101、102、105、823、812、814路車到西四站下車。聯系電話: 66160907。
雍和宮
位於東城區安定門東大街和雍和宮大街交匯處,它是北京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喇嘛教黃教寺院雍和宮。雍和宮建於清康熙33年,曾為雍正登基前的府邸--雍王府。乾隆9年乾隆九年改為藏傳佛教寺廟,成為清政府管理全國喇嘛教事務的中心。雍和宮有將漢、滿、蒙、藏等多種建築藝術融為一體的獨特藝術風格,寺院殿宇宏偉,樓閣巍峨,既有宮殿金碧輝煌的建築,又有古剎庄嚴肅穆的氣氛。雍和宮內紫檀木雕刻的羅漢山;白檀木雕刻的彌勒大佛;金絲楠木雕刻而的旃檀佛龕,被譽為雍和宮內的木雕"三絕"。行車路線:公交13、62、44、406路可達,也可乘地鐵直達。聯系電話:64049027
孔廟
北京孔廟坐落在北京僅存的唯一一條仍保持著清代北京古老街巷風貌的國子監街上,距另一聞名全國的藏傳佛教寺廟--北京雍和宮,僅百米之遙。北京孔廟佔地22000平方米,自1302年元朝建廟以來,這里就是元、明、清三代皇帝親臨祭祀孔子的主要場所,它的等級在全國的孔廟中是最高的。孔子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和世界文化名人,受到各國遊客的尊崇,北京孔廟也成為有別於其他各地孔廟,風格獨異的京城旅遊的熱點。行車路線:乘13、406、807路車國子監下車或乘地鐵、116、特2路雍和宮下車。聯系電話:84011977。
白雲觀
位於西城區白雲路的白雲觀是北京第一大道觀,有"全真第一叢林"之稱。白雲觀原為埋葬邱處機遺蛻而創建的,位於金代"太極宮"東側。邱處機是全真道祖師王重陽的七大弟子之一,創建龍門派,他的遺骨至今仍埋葬在觀內丘祖殿香案下石座內。白雲觀規模宏大,觀前影壁所嵌"萬古長青",為元趙孟頫書。欞星門為七層四柱牌柱,舊為觀中道士觀星望氣的地方。觀內三清閣東側為藏經樓,自明代以來貯奉《正統道藏》,當時所建的《賜經碑》,今保存完整。現在中國道教協會便設在白雲觀內。行車路線:乘19、320支414路車到白雲觀站下車,或乘114、308、937路到白雲路下車向南。聯系電話:63463531。
覺生寺(大鍾寺)
大鍾寺位於北三環北側,又稱中國古鍾博物館,因寺內大鍾殿懸有一口大銅鍾而得名。大鍾寺古鍾博物館目前收藏鍾鈴類文物439件套,其中永樂大鍾鑄於明代,距今已500多年。鍾身內外整齊地鑄有佛教經典17種,總計227000多字,字體工整、堅韌、相傳為明朝書法家沈度的手筆。永樂大鍾造型精美、鍾聲純厚綿長、穿透性強。清晨可遠傳10餘里。永樂大鍾以悠久的歷史、高超的書法藝術、精美的鑄造工藝而馳名中外,有中外鍾王之譽。除這口大鍾以外,大鍾寺內還陳列元、明、清三代鑄造形式、花紋造型不一的銅鍾近百餘口。行車路線:302、367、718路大鍾寺下。聯系電話:62550819。
戒台寺
戒台寺位於京郊門頭溝的馬鞍山麓,至今有1300多年歷史。戒台是僧人受戒的壇台,也叫戒壇。戒台寺戒台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戒台,有"天下第一台"之說,並可以傳授佛門最高戒律菩薩戒,而成為我國佛教的最高學府。戒台寺素以""戒壇、奇松、石洞"聞名天下。戒台怫龕中113尊泥制彩繪的戒神,出自第四代"泥人張"張銘先生及弟子之手,是難得的藝術珍品。石佛村的明代摩崖造型是北京地區目前所發現的規模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一處摩崖造像群。行車路線:游7路、931路直達;或乘336、326路至河灘,再轉長途車可達。駕車可從五孔橋洞阜石路到門頭溝區石門營,有路標。聯系電話:69802645。
紅螺寺
紅螺寺位於京郊明珠懷柔縣境內,為歷代佛教聖地,也是京華氣功的發源地。紅螺寺始建於東晉,為十方常住寺,是北方最大的佛教叢林,千年以來一直是佛教聖地。歷屆住持多由皇家命派,高僧頻出,世有"南有普陀,北有紅螺"之說。因有紅螺仙女的美妙傳說,當地人稱之為"紅螺寺"。紅螺寺歷屆主持多由皇家命派,高僧頻出,佛法超風。寺內環境幽雅,古木參天,經年常青,其中紫藤寄松、御竹林、雌雄銀杏號稱三絕景。行車路線:宣武門乘游6、游16路直達,或東直門乘916、936路至懷柔再轉車。駕車可從三元橋下京順路,沿迎賓館北路行5公里即到。聯系電話:60681639 。
敕賜和平寺(花塔寺)
敕勒和平寺位於位於八達嶺長城南麓、昌平衛星城西北15公里的龍鳳山腳下花塔村內,又名花塔寺,始建於唐代。寺院處在龍鳳山的龍尾山坳之下,山峰險峻,景色秀麗。寺院建築規模宏大,殿堂錯落有致,遮掩於參天古樹之中。敕勒和平寺是歷代北京佛事活動中心。敕勒和平寺恢復了每年陰歷初五和九月初九唱大戲四天的文化傳統,使花塔和平寺廟會又成了聞名京、津的傳統廟會。行車路線:德勝門乘345路到昌平終點換乘357路到南口鎮下車乘小公共汽車直達;或從北京北站早7:00乘火車到南口站下車,再轉乘小公共汽車直達。
聯系電話:69778491,69778497。
雲居寺
雲居寺位於北京西南房山區境內的白帶山下,它的石經山藏經洞及唐、遼塔群構成了我國古代佛教文化一大特色,被評為北京旅遊世界之最。雲居寺始建於隋末唐初,是我國佛教經籍薈萃之地。寺內九個藏經洞珍藏著浩瀚的石經、紙經、木板經,號稱三絕。除了佛教三絕與千年古塔外,寺中還珍藏著令世人矚目的佛祖舍利,為千年古剎增添了一份祥光瑞氣。雲居寺是國內外著名的佛教寺院,享有"北方巨剎"的盛譽,它特有的幽靜環境、奇特的秀麗風光,蘊涵著濃郁的佛教文化特色。行車路線:從天橋做917至雲居寺、十渡,5月--10月在前門乘游10路(北京南站--雲居寺),都可直達雲居寺。聯系電話:61381612。
東岳廟
東岳廟位於朝陽門外大街路北,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元末毀於戰火。後經多次擴建,是我國北方最大的"正一派"道觀。東岳廟有"京城小碑林"之稱,廟中原有碑石140餘通,幾經戰火,現僅存二三十通。全廟共有神像3000多尊,其人物形態各異,生動逼真,故有"東岳廟神像甲天下"之說。東岳廟不僅是顯赫一方的道觀,它的建築藝術及規模在全國寺廟中也是位居前位。行車路線:乘110、112、109路車到神路街站下車,或乘地鐵到朝陽門站下車向東。
❸ 北京哪座寺廟香火最旺、最靈驗
京郊山區佛寺眾多,其中最負盛名、最靈驗、歷史最悠久、風景也最優美的,當屬門頭溝潭柘寺、戒台寺、房山雲居寺、懷柔紅螺寺這四大千年古剎!每逢農歷初一、十五和大小節假日,這些地方都香客雲集、人滿為患!
潭柘寺的自然風光優美,秋色是京郊一絕
門頭溝區戒台寺
戒台寺是隋代古寺,有全國最大的佛教戒壇,可授予佛門最高戒律菩薩戒。」戒壇「、」古松「、」丁香「是戒台三絕。
戒台寺雪景
中國最大的佛教戒壇
房山區雲居寺
雲居寺位於北京房山區大石窩鎮,距市中心70公里。寺院佔地面積70000多平方米。由雲居寺、石經山藏經洞、唐遼塔群構成中國佛教文化特色一大寶庫。雲居寺始建於隋末唐初,初名「智泉寺」,後改稱「雲居寺」,經過歷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進殿宇。現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雲居寺石經地宮
雲居寺石經山保存有隋唐石經4196塊,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懷柔區紅螺寺
紅螺寺景區位於北京市懷柔區城北5公里的紅螺山南麓,距北京市區55公里,景區總面積800公頃。紅螺寺始建於東晉咸康四年,原名「大明寺」。寺院坐北朝南,依山勢而建,布局嚴謹,氣勢雄偉。它背倚紅螺山,南照紅螺湖,山環水繞,林木豐茂,古樹參天。
❹ 丁香花的可貴之處是
形容故宮丁香之盛,可說「丁香花,百頭千頭萬頭」,此句出自民間對聯故事。
故事很長,只取梗概,說的是一個書生喜歡上了一個姑娘,姑娘要求書生得對得出她出的上聯「氷(冰)冷酒,一點兩點三點」,這個上聯非常難對,「一點兩點三點」分別代表「氷冷酒」的偏旁,書生一時對不出,後來看到了丁香花,於是「妙手偶得之」,對曰「丁香花,百頭千頭萬(萬)頭」,「丁」是「百」字的字頭,「千」是「香」的字頭,「花」的字頭是「萬」的字頭。
說起來,下聯比上聯的水準還要高些,因為上聯的「一點兩點三點」,沒有太多的含義,而下聯「百頭千頭萬頭」,則是非常生動地描繪了丁香花的生態,一個個花頭兒,每個花頭又是無數多小花「盤根錯節」,所以古人常把丁香的花序叫作「丁香結」,比如唐代的李義山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這真是「一種相思,兩處閑愁」,芭蕉在古代就代表相思,典型的就是鄭板橋的「芭蕉葉葉為多情,一葉才舒一葉生,自是相思抽不盡,總叫風雨怨秋聲」。所以芭蕉和丁香可說是相思姐妹花。
話再說回來,每株丁香樹上的丁香結就多得數不清,而故宮丁香遍布,百頭千頭萬頭,實不為過。
故宮東西南北處處有丁香
初春時節,丁香紫雲氤氳,香送禁城。
丁香是故宮種植最廣泛的樹種之一。
故宮的中路,從午門到御花園之間,是沒有種植花草樹木的,除了中路,故宮的東西南北都有丁香分布。我手裡有一個網上流傳的故宮「賞花地圖」,但這個賞花地圖甚不完整,缺漏很多。尤其對於丁香而言。
以我的觀察,從南邊開始說,協和門前就有丁香,從最東邊算,外東路的寧壽宮區域有丁香,內東路延禧宮有丁香,最北的建福宮花園和御花園有丁香,西邊慈寧宮及花園有丁香,至於南端武英殿前一片丁香花海則更不必說。
需要講清楚的是,武英殿前的大片丁香是近年才種植的,我能感覺出故宮管理者的大概思路,南部文華殿與武英殿東西對稱,文華殿以海棠取勝,雖然驚艷,但是花期稍縱即逝。武英殿則以丁香為主題,不僅花期持久,而且香氣襲人。
武英殿前的丁香唯有一處令我不滿意,就是樹齡偏小,或許是丁香老樹較為難得的緣故。
我在故宮珍寶館已經義務講解了14年,對於珍寶館的丁香,已經看了14年,確實有了感情。在寧壽宮花園北段拐角處,也就是馬上就要到倦勤齋的地方,就有丁香。這里的丁香,如果說一定有特別之處的話,就是「向陽門第春常在」,即便是冬天,你也能看到丁香的芽不僅僅是綠色的,而且很大,雖然是嚴寒時節,依然讓你感受到生命的力量。而距丁香樹幾步之遙的頤和軒內的對聯恰恰又是「景欣孚甲含胎際,春在人心物性間」,令人何等慨嘆系之。
暴馬丁香取代菩提樹
丁香不僅僅廣泛應用於皇家園林,在北方寺廟中,也是菩提代用樹種之一。
這之中,尤以暴馬丁香最受青睞。
暴馬丁香是木犀科丁香屬,在故宮常見的多數是華北紫丁香和白丁香。我曾經去過未開放的建福宮花園,記得裡面也有一棵白色的暴馬丁香,當時見了還非常興奮,遺憾的是那裡不能照相。
識別暴馬丁香不需要太多的植物學知識,記得暴馬丁香一般5至6月開花就行了,要比其他品種的丁香開得晚。
「菩提」是梵語音譯,意思是大徹大悟,豁然開朗。佛祖釋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樹下開悟成佛。
真正的菩提樹原產印度,桑科榕屬,印度人稱之為畢缽羅樹,屬大型喬木,也是印度國樹。很多人知道菩提樹是因為六祖慧能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樹生長在熱帶、亞熱帶地區,在我國西北等寒冷地區自然無法種植,野生優良品種暴馬丁香就被引種到寺廟之內,取代菩提樹。比如青海湟中縣的塔爾寺以及樂都縣的罌曇寺,都有生長了大約600年的暴馬丁香。其中塔爾寺暴馬丁香還與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有關,因為宗喀巴大師出生地就有一棵暴馬丁香,後以此為中心修建寺廟。
法源寺的丁香聲名遠揚
北京寺廟的丁香,當今聲名最為遠播的還是法源寺。
法源寺原名憫忠寺,是唐太宗李世民為紀念東征死去將士修建的,後毀棄無存,明代在此基礎上修建,命名崇善寺,清代再經修葺,改為法源寺,法源寺內的銀杏、文冠果、丁香樹都非常有名,現存的丁香流傳已久,可能是清代遺物。民國時馬芷庠著的《北平旅行指南》即對法源寺的丁香極為贊許,「春時以丁香擅勝,有香雪海之譽」。從清代到民國,都有文人墨客在丁香花開時節來此賞花舉辦詩會。上世紀二十年代,印度詩人泰戈爾在徐志摩陪同之下法源寺賞丁香,成為佳話。
2002年,法源寺丁香詩會重新恢復,至今已連續舉辦16屆。丁香詩會令法源寺在花開時節遊人如織,丁香的爛漫與芳香,又啟迪了詩人的創作靈感。
在花香中品味詩情,在文化中欣賞美景。「文化搭台」仍然讓「文化唱戲」,這無疑是值得提倡的。
此外,卧佛寺的丁香也多見報道,但夕照寺的丁香,知之者並不多。
我曾經在北京的夕照寺街14號工作了很長時間,20年前,我曾探訪過夕照寺,但早已被一家單位占據,廟內只余遺跡,所幸大殿建築依舊完整,但所有相關文物均已盪然無存,路邊賣報紙的老太太曾經搖著腦袋對我說,她曾親眼所見夕照寺內的佛像被抬了出來,又被汽車運走,不知所終。
夕照寺的殿內壁畫最為珍貴,一為陳松繪古松圖,一為王安昆書晉沈約詩三首,民國時已將此拍照,上世紀五十年代北京文物工作隊將壁畫取走,不知今日在何處。
多年前曾聞訊有著600年歷史的夕照古寺經過修繕即將重新開放,並重新種植數十株丁香以恢復當年勝跡,頗令我歡欣鼓舞,翹首以盼,但時至今日,開放之事又沒了下文。
❺ 為什麼北京的寺廟愛種丁香
想種香蕉,得能活才行啊
❻ 北京哪裡有求簽和解簽的寺廟
心好命又好 富貴直到老 命好心不好 福變為禍兆 心好命不好 禍轉為福報 心命俱不好 遭殃且貧夭 心可挽乎命 最要存仁道 命實造於心 吉凶惟人召 信命不修心 陰陽恐虛矯 修心一聽命 天地自相保
佛教對於命相、風水的看法如何?
命相、星相以及風水地理,起源很早,以星相家的傳說,可以推到太古以前,天地始成之時,也就是當宇宙存在的同時,就已形成了他們的原理。
以佛教的觀點看來,對於命相、風水之術,既不否定也不肯定,因為他們雖有一定的道理,但並不是絕對的真理,可信但不足以迷信,可不信,不信亦無大患;所以,釋迦世尊禁止弟子們從事星相、風水、卜筮等的行為,但也沒有反對他們的存在。
星相,就是天體的運行和我們所處地球位置的關系,彼此間有其一定的軌道,而產生了 氣候季節的變化、地理位置的配置和人物居住的環境。若配合了出生的時日年分,予以相 加、相乘和相除,便成了生辰八字的命理原則。比如馬年生於冬天的北方,命不會好,因為馬在冬天的北方,沒有草吃;如果兔年生於春天的南方,在近山靠水之處,則命運一定會 好。可是從佛家的立場說,人的禍福吉凶,是由於過去世的善惡業因而感得今生的果報,這 是先天的;如果加上後天的努力或懈怠,就會改變或影響這生的命運,這是後天的因素加上先天的條件,而構成所謂命運的好壞。
因為過去世所造不同的業因,所以感受到今生不同的環境。所謂環境,包括父母的遺傳,文化和文明的背景,養育和教育,乃至兄弟等親戚、師長、朋友、同事、同學,都會影響一生的命運。如果前生的業因雖壞,感得今生的環境也壞,那也未必是決定的壞;只要注意內心的修養,身體的健康,知識的增長和智慧的開發,就會改變原有的命運。所以,僅僅 根據生辰八字的命理,來判斷人一生的運道,對中下等人不無道理,對中上等人,特別是上上等人,是無法掌握的。
命理和相理應該分開來說:命理是到出生為止的所謂生辰八字,屬於先天的。相理是從出生之後,一方面接收了父母遺傳的身相,包括面相、骨相、聲相、手相;另一方面由於後天的鍛練或糟蹋,健康或殘障以及心理的是否正常平衡,而會使得出生時的身相隨著生命的過程有不同程度的改變,這才是相理的總和。所以,命理不能轉,相理隨時變、隨心變,因此相無定相,命無定命,當然是可信可不信。
至於風水、地理是依據天體的方位和地理的形貌而決定它對於人的影響力的好壞利弊, 這是屬於自然,也是屬於常識的。順乎自然即可以得天時之正、獲山川之利;背乎自然,則相反。這從哲學上講,是屬於形而下的應用哲學或自然科學。近代的人又以磁場、磁力的科學依據來說明風水、地理的原理;磁力集中點,磁場的順方位,對於人體有益,也對於人的 心情有助;否則,也是相反。
所謂風水,風是空氣,是來自空中的活力;水是萬物生長之必需,是來自地下的活力。 有了這兩種活力的配合,再加上能夠吸收充分陽光的地理位置,那不等於近人所說的生命三要素:陽光、空氣、水嗎?
可是我所熟識的名地理學家李易濃先生說:要有①積功累德②生辰八字③地理風水,三個條件都配合得好,才能夠富貴壽考。所謂生辰八字,就是先天的命理;所謂積功累德,就 是後天的努力修養;地理、風水只佔其中三分之一。如果命壞而又心惡、行為不正,不會找 到好的風水;縱然已得好的風水,也會遭受水災、地震等的自然災變所破壞。而且他又說: 「三分風水七分做。」也就是風水必須加上人為的努力,去改善環境。因此,從佛教的立場 說,風水、地理雖然有其道理,但也未必是決定的道理。
古來祖師都能在高地峻嶺,深山大澤,辟草莽,建叢林,安眾養道,成為後來的名山。 既是名山,必佔好的風水、地理,歷千年而不墜,經萬世而不敗,這是多麼好的風水、地理;但是他們都沒有風水、地理的專業知識,而且往往還能夠改變地理,不假以人工而有自然變化的現象。像民國二十五年虛雲老和尚復興曹溪門庭南華寺的時候,就發生了大雨築 堤,河流改道的事實。
另外,我們北投中華佛教文化館新館的地理位置,只因我本人從四周環境和方位所得到的自然反應,覺得非常舒暢,所以沒有請地理師之前,就已做了擇地的決定,結果,由專家們勘定之時,都說:「好!好!」我可說是一個毫無地理、風水知識的人,只是知其原理, 認為此理與彼理,應該理理相通才是。因此,我既信又不信;為了我自己,我不必去信;為 了隨俗,以慰大眾,請專家勘定做為參考,也無傷大雅。所謂參考,僅止於參考,不可盲從 盲信,否則反而會遭致心理上的困擾及生活上的不便。
反觀,職業的星相士或被譽為卓越的星相家,很少能為他們自己找到好的風水、地理, 也很少有星相學家用他們自己的學理和經驗來改變他們自己的命運。因此,佛教徒應該以學佛為根本,以佛法來化導眾生為根本,若以命理、星相、風水為專業,則是本末倒置。上智者不妨涉略,中下之人若研究此等雜書、外術,浪費時間,妨礙正修,宜予設限。
摘自 《學佛群疑》
http://www.ebud.cn/special/article/jiangyan/third/special_article_jiangyan_third_20020331_5.html
http://bookgb.bfnn.org/article_20.htm
http://www.mzwl.net/
http://blog.sina.com.cn/u/1232855553
❼ 北京都有哪些比較低調的寺廟
佛教在我國的歷史悠久,早在漢朝時期就有佛教傳入我國了,在幾千年的歷史中,我國建立了很多的寺院,當然也失去了很多的寺院,現在保留下來的古寺都是經歷了歷史的風雨。我國的寺院很多,哪怕是在北京也有不少的寺院,但是北京的寺院大多沒有多少真正的僧人,北京的很多古寺廟本地人都很少知道。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北京最低調的一座古寺,一起來看看吧!
總結
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國史,這句話可能有些誇大,法源寺的歷史文化深厚,但是古代的刀光劍影早已塵封,留下的只有淡淡的花香,在歷史上有很多的歷史名人都和這座寺院有過或多或少的聯系,紀曉嵐、謝枋、泰戈爾等等,而且法源寺的門票僅需5元,這個價格算是很良心的了。
❽ 誰知道北京規模最大,香火旺盛的寺廟是哪座具體地址在哪謝謝!
心誠去哪裡都靈驗。佛菩薩都能聽到你把、內心的聲音。
雍和宮
位於東城區安定門東大街和雍和宮大街交匯處,它是北京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喇嘛教黃教寺院雍和宮。雍和宮建於清康熙33年,曾為雍正登基前的府邸--雍王府。乾隆9年乾隆九年改為藏傳佛教寺廟,成為清政府管理全國喇嘛教事務的中心。雍和宮有將漢、滿、蒙、藏等多種建築藝術融為一體的獨特藝術風格,寺院殿宇宏偉,樓閣巍峨,既有宮殿金碧輝煌的建築,又有古剎庄嚴肅穆的氣氛。雍和宮內紫檀木雕刻的羅漢山;白檀木雕刻的彌勒大佛;金絲楠木雕刻而的旃檀佛龕,被譽為雍和宮內的木雕"三絕"。行車路線:公交13、62、44、406路可達,也可乘地鐵直達。聯系電話:64049027
法源寺
法源寺在宣武區法源寺後街,宣武門外教子胡同南端的東側,它是北京市內現存最古老、規模最大的、歷史最悠久的名剎。法源寺現為中國佛學院和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所在地。古寺藏經館中陳列著東漢、東吳、北魏、北齊及隋唐石雕造像,其中以唐感享三年造像最為珍貴,而明代木雕佛涅盤像,長可十米,是北京最大卧佛。法源寺的丁香很有名,號稱香雪海、曾與崇右牡丹、恭王府海棠並稱京畿三大花事,乃京城絕景。台灣作家李敖的長篇小說《北京法源寺》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現實的法源寺不可錯過!行車路線:乘61路車到牛街南口站下車,沿南橫西街至教子胡同再向東。聯系電話:63533966。
廣濟寺
廣濟寺位於西城大街西四路口西北角,相傳創於金代,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是北京的名剎之一。明天順年間,山西普慧和尚重修古寺,賜名"弘慈廣濟寺"。古寺建築至今保存完好,寺內花木秀麗,院落幽靜。其中雄偉的天王殿,除四大天王"金剛怒目"外,便是明代銅鑄的頭戴天冠的彌勒像和手捧金杵的明鑄銅韋馱像最為珍貴。寺中古樹旁立石碑上刻乾隆帝御制《鐵樹歌》,甚為珍貴。廣濟寺現為中國佛教協會所在地,是全國佛教事務活動的中心。行車路線:乘13、101、102、105、823、812、814路車到西四站下車。聯系電話: 66160907。
❾ 北京有什麼千年古剎值得一去門票多少錢
北京出名的景點不只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那幾個,還有許多小眾的熱門景點。北京的寺廟有很多,近幾日又以古老的寺院在北京爆紅,每天都有很多遊客前去參觀游覽。該寺院位於宣武區,門票只需要五元,可以說是性價比很高的一處景區了。
❿ 人在北京,中秋去哪個寺廟祈福比較好
北京靈光寺
位於北京市石景山區翠微山東部西山八大處,是一座1200多年歷史的佛家古剎。 靈光寺是八大處的第二處寺院,始建於唐代大歷年間(公元766至779年),初名龍泉寺,遼代曾擴建,金代改叫覺山寺,明代成化十五年重修後,才改稱為靈光寺,此寺名一直沿用至今。
佛牙舍利塔的建築非常精美,底部以漢白玉石做塔基,飾以蓮花石座和玉石雕欄。每層鑲刻有石門、石柱、石窗。建築形制為八角十三層密檐,高51米,塔頂八角攢尖,蓋綠色琉璃瓦,中心立木神柱一根,長8.5米。寶頂採用印度式,通高6.05米,由鎏金覆缽、寶珠、相輪和華蓋等物件組成,聳拔挺立,金光閃爍。總之,佛牙舍利塔在結構上採用現代建築的施工技術,在造型上保持了中國古代佛塔的傳統。整座寶塔從外觀看,雕刻精巧,挺拔秀麗,神聖庄嚴。佛牙舍利塔塔身內為7層殿堂。底層為碑室,周牆遍鑲石刻碑記與經文。碑室外緣繞以石梯,盤旋而上就到了供奉佛牙的舍利堂。堂中設置金剛座和彩繪屏風,以七寶金塔供奉佛牙舍利。七寶金塔上鑲嵌許多玉石、珠寶,價值連城,精美絕倫。以上6層,分別供奉著漢、藏、蒙、傣各族佛教經典、塑像和法器。為保護這一佛教聖物,佛牙舍利塔平時不對外開放參觀,每年定期向信眾開放一段時間,供瞻禮朝拜,偶有一些外國的佛教團體來這里也會被特許進去參拜。凡有幸能進塔參拜者,無不慶幸自己福緣不淺。如今,佛牙舍利塔已經成為八大處的象徵;提起八大處,人們就會想到佛牙舍利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