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牡丹亭芍葯欄

牡丹亭芍葯欄

發布時間: 2022-09-18 17:46:35

1. 湯顯祖《牡丹亭》最精彩的一段

《牡丹亭》最精彩的一段---《游園驚夢》
《牡丹亭·驚夢》麗娘游園歸來,睏倦了,便伏幾小睡,卻作了個甜美的夢:夢見一個小生,拿著柳枝,向她說道:「小生那一處不尋訪小姐來,卻在這里。恰好在花園內折取垂柳半枝,姐姐,你既通書史,可作詩以賞此柳乎?」麗娘沒有答話,只是想:「這生素昧平生,何因到此?」小生一笑,唱道:「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兒閑尋遍。在幽閨自憐。」便牽麗娘衣袖,轉過芍葯欄前湖山石邊說話去了。
麗娘怎會在夢中與一素昧平生的人幽會呢?原來一直受封建禮教禁銅的麗娘,沒有人與她說過知心話。與她最親近的母親,看她睡個午覺,也要說不符家教,看她綉對鴛鴦,也不以為然。麗娘委實寂寞得很,渴望有人關心她同情她,當夢中人說出這「似水流年,如花美眷」八個字時,動魄驚心,怎能不引為知己?以柳枝求題,也不是一般市俗之見,他不是捧來珠光寶氣的首飾,而是分文不值的垂柳枝。戲里有一折「寫真」,描寫杜麗娘作自畫像,可見她有很高的藝術修養,在她眼裡,藝術價值與實用價值、經濟價值之間並不劃等號,一草一木都可人畫,對金銀珠寶、烏紗玉帶卻看不上眼。在這一點上,他們又有了共同語言。心靈上的相通,在麗娘看來是頭等重要的事,與此人為伴是幸福的,輕輕地一牽,便隨他而去了。
《游園驚夢》是明朝劇作家湯顯祖《牡丹亭》里的一折。杜麗娘深受封建禮教的束縛,一日,背著父母和塾師,和丫環春香到後花園游春,花香鳥語,觸景傷情,游倦之後,回房休息。在夢中與書生柳夢梅在花園中相會,並有許多花神一起來為他們做媒。杜麗娘的母親來到床前將女兒喚醒,母親看見女兒神情恍惚;囑咐她以後少去後花園。杜麗娘雖然應允,但心裡仍在追戀夢境,不久竟憂郁成疾。

2. 湯顯祖《牡丹亭·驚夢》的意思

大意

麗娘游園歸來,睏倦了,便伏幾小睡,卻作了個甜美的夢:夢見一個小生,拿著柳枝,向她說道:「小生那一處不尋訪小姐來,卻在這里。恰好在花園內折取垂柳半枝,姐姐,你既通書史,可作詩以賞此柳乎?」

麗娘沒有答話,只是想:「這生素昧平生,何因到此?」小生一笑,唱道:「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兒閑尋遍。在幽閨自憐。」便牽麗娘衣袖,轉過芍葯欄前湖山石邊說話去了。

麗娘怎會在夢中與一素昧平生的人幽會呢?原來一直受封建禮教禁銅的麗娘,沒有人與她說過知心話。與她最親近的母親,看她睡個午覺,也要說不符家教,看她綉對鴛鴦,也不以為然。

麗娘委實寂寞得很,渴望有人關心她同情她,當夢中人說出這「似水流年,如花美眷」八個字時,動魄驚心,怎能不引為知己?以柳枝求題,也不是一般市俗之見,他不是捧來珠光寶氣的首飾,而是分文不值的垂柳枝。

戲里有一折「寫真」,描寫杜麗娘作自畫像,可見她有很高的藝術修養,在她眼裡,藝術價值與實用價值、經濟價值之間並不劃等號,一草一木都可人畫,對金銀珠寶、烏紗玉帶卻看不上眼。在這一點上,他們又有了共同語言。心靈上的相通,在麗娘看來是頭等重要的事,與此人為伴是幸福的,輕輕地一牽,便隨他而去了。

(2)牡丹亭芍葯欄擴展閱讀

《牡丹亭還魂記》中,身心俱受壓抑的太守之女杜麗娘游園中入夢與風雅文士柳夢梅相遇,並得成雲雨之歡。夢醒後的杜麗娘惆悵難安,「情不知所起」而相思成疾,病體難愈終至香消玉殞。三年後,杜麗娘夢中之人柳夢梅偶得佳人自繪畫像,麗娘也以遊魂之身再入人世,尋找夢中姻緣。

杜麗娘與柳夢梅在他人幫助下終於打破重重愛情障礙,起死回生,最終得成眷屬。湯顯祖在這部傳奇作品中,描繪了杜麗娘與柳夢梅二人之間感人深切的生死愛情,這種至情至性的愛情演繹無不代表著湯顯祖對人生與愛情的哲學思考與世情體驗,而情深而亡的杜麗娘則成為湯顯祖筆下至情理想的化身。

在湯顯祖的《牡丹亭還魂記》中,至情化身的杜麗娘形象,在作品中呈現出「生而有情,因情成夢」的生命存在狀態,這種深厚、真摯而堅定的情感使杜麗娘的形象綻放出思想解放與生命自由的人性主義光輝。

自幼在嚴苛管教與約束中成長的杜麗娘,雖然鮮少與外界接觸,但來自書籍中男女相戀的故事仍然使杜麗娘這位青春少女因憧憬愛情這一自然情感而萌動春心。由此可見,封建禮教統治下的封閉式教育妄圖壓制摧殘人的天然慾望的目標,在人性光輝的照耀下是很難達成的。

作品中流露的女性生命意識不僅造就了杜麗娘青春意識與情感意識的覺醒,更是在杜麗娘的精神世界引發動盪,促使麗娘走上打破封建禮教束縛、追求自由愛情的個性解放之路。湯顯祖人文主義情懷的體現正是隨著杜麗娘對愛情不懈追求而逐漸深刻的。

如果湯顯祖僅僅將杜麗娘塑造成偶然「慕色懷春」的少女的話,恐怕《牡丹亭還魂記》的藝術高度將會大打折扣。杜麗娘最可寶貴之處就在於即使肉身已死、香消玉殞,但仍在死後執著地尋覓追求自己所堅持的愛情理想。

湯顯祖再次用超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刻畫了生而死、死而生仍追求愛情的杜麗娘形象,而這一形象是對其所推崇的人文精神的最佳詮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牡丹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牡丹亭·驚夢

3. 最經典處最動人(1):崑曲《牡丹亭》

昆戲——崑曲——昆劇:

昆戲原稱崑山腔,簡稱崑腔,也叫「昆劇」。元末明初,起源於江蘇蘇州崑山一帶,後稱崑曲。明代萬曆年間,昆劇以蘇州為中心,向外拓展,流布大江南北,先後產生蘇昆、北昆、湘昆。

據《湖南地方戲劇志》記載:湘昆,也叫桂陽崑曲,桂陽就是湘昆的發祥地。據專家考證,明萬曆年間,江浙一帶演唱崑曲的戲班從安徽、江西一帶進入湖南,主要的據點先是在長沙、武陵(常德),沿湘江南下,穿過衡陽到桂陽、郴州。明初桂陽為府,後為州,隸屬衡山府,因此,桂陽崑曲與衡陽的崑曲一脈相承。

在中國古典戲曲藝術中,崑曲是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2001年五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崑曲為首批人類口述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周秦教授及其研究團隊經充分調研,匯集整理近六十年來有遇演出或教學記錄的傅統崑腔戲曲共計四百一十一出(折),結為《昆戲集存》一書。

《昆戲集存》甲編(套裝共6冊)》分為甲、乙、丙三編,陸續出版。

《甲編》就四百一十一韻崑腔摺子戲精選早出而完備的場上搬演本影印出版,曲詞、宮譜、念白、科介悉仍原檬,不作任何校改。所有引用材料標明出處,以便讀者查檢校核。

崑曲代表作:《牡丹亭》:

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寫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

湯顯祖的《牡丹亭》與其《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並稱為「臨川四夢」。此劇原名《還魂記》,創作於1598年。

湯顯祖被稱為「東方的莎士比亞」,提到湯顯祖和莎士比亞的五個相同點:一是生卒年幾乎相同(前者1550-1616年,後者1564-1616年),二是同在戲曲界佔有最高的地位,三是創作內容都善於取材他人著作,四是不守戲劇創作的清規戒律,五是劇作最能哀怨動人。

《牡丹亭》故事梗概:

貧寒書生柳夢梅夢見在一座花園的梅樹下立著一位佳人,說同他有姻緣之分,從此經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寶之女名麗娘,才貌端妍,從師陳最良讀書。她由《詩經·關雎》章而傷春尋春,從花園回來後在昏昏睡夢中見一書生持半枝垂柳前來求愛,兩人在牡丹亭畔幽會。杜麗娘從此愁悶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彌留之際要求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囑咐丫環春香將其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陽安撫使,委託陳最良葬女並修建「梅花庵觀」。

3年後,柳夢梅赴京應試,借宿梅花庵觀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麗娘畫像,發現杜麗娘就是他夢中見到的佳人。杜麗娘魂游後園,和柳夢梅再度幽會。柳夢梅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為夫妻,前往臨安。杜麗娘的老師陳最良看到杜麗娘的墳墓被發掘,就告發柳夢梅盜墓之罪。柳夢梅在臨安應試後,受杜麗娘之託,送家信傳報還魂喜訊,結果被杜寶囚禁。發榜後,柳夢梅由階下囚一變而為狀元,但杜寶拒不承認女兒的婚事,強迫她離異,糾紛鬧到皇帝面前,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人終成眷屬。

《牡丹亭》是一部 愛情劇 。少女杜麗娘長期深居閨閣中,接受封建教倫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夢中與書生柳夢梅幽會,後因情而死,死後與柳夢梅結婚,並最終還魂復生,與柳在人間結成夫婦。

劇本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不渝的愛情,歌頌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愛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撓的斗爭,表達了掙脫封建牢籠、粉碎宋明理學枷鎖,追求個性解放、嚮往理想生活的朦朧願望。

從 內容 來說,《牡丹亭》表現的還是古老的「愛欲與文明的沖突」這一主題。

不過,在《牡丹亭》里,「文明」具有特殊的內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極力宣揚的理學、禮教。

杜麗娘對愛情的嚮往是天生的,盡管她被長期看管,但仍然免不了強烈的思春之情,並最終獲得了愛情。

《牡丹亭》的意義 在於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愛欲的客觀性與合理性,並對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強烈批判。

《牡丹亭》在 思想上 與《西廂記》有類似之處,但是,《西廂記》是先情後欲,《牡丹亭》則是先欲後情;《西廂記》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發展,更多的是表達「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美好願望,而《牡丹亭》則特別突出了情(欲)與理(禮)的沖突,強調了情的客觀性與合理性。這種不同,是時代的差異造成的。

《牡丹亭·游園驚夢》唱詞:

【繞地游】夢回鶯囀 亂煞年光遍 人立小庭深院 炷盡沉煙 拋殘綉線 恁今春關情似去年。曉來望斷梅關,宿妝殘。你側著宜春髻子恰憑欄。剪不斷,理還亂,悶無端。已吩咐催花鶯燕借春看。雲髻罷梳還對鏡 羅衣欲換更添香。

【步步嬌】裊晴絲吹來閑庭院 搖漾春如線。停半晌整花鈿 沒揣菱花偷人半面 迤逗的彩雲偏。我步香閨怎便把全身現。

【醉扶歸】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兒茜 艷晶晶花簪八寶鈿。可知我一生兒愛好是天然?恰三春好處無人見,不提防沉魚落雁鳥驚喧 則怕的羞花閉月花愁顫。畫廊金粉半零星。池館蒼苔一片青。踏草怕泥新綉襪 惜花疼煞小金鈴。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皂羅袍】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 便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 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好姐姐】遍青山啼紅了杜鵑,那荼蘼外煙絲醉軟,那牡丹雖好,他春歸怎占的先?閑凝眄生生燕語明如剪 聽嚦嚦鶯聲溜的圓。

【尾聲】觀之不足由他繾,便賞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倒不如興盡回家閑過遣。瓶插映山紫 爐添沉水香。驀地游春轉 小試宜春面。春呵春!得和你兩流連。春去如何遣?恁般天氣,好睏人也!

【山坡羊】沒亂里春情難遣 驀地里懷人幽怨 則為俺生小嬋娟 揀名門一例一例里神仙眷。甚良緣,把青春拋的遠。俺的睡情誰見?則索要因循靦腆 想幽夢誰邊 和春光暗流轉。遷延,這衷懷哪處言?淹煎,潑殘生除問天。

【山桃紅】則為你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是答兒閑尋遍 在幽閨自憐 轉過這芍葯欄前 緊靠著湖山石邊 和你把領扣兒松,衣帶寬 袖梢兒?著牙兒沾也。則待你忍耐溫存一晌眠。是那處曾相見?相看儼然 早難道好處相逢無一言。

【畫眉序】好景艷陽天 萬紫千紅盡開遍。滿雕欄寶砌,雲簇霞鮮。督春工珍護芳菲 免被那曉風吹顫,使佳人才子少繫念 夢兒中也十分歡忭

【滴溜子】湖山畔,湖山畔,雲蒸霞煥。雕欄外,雕欄外,紅翻翠駢。惹下蜂愁蝶戀,三生錦綉般非因夢幻。一陣香風,送到林園。

【五般宜】一邊兒燕喃喃軟又甜 一邊兒鶯嚦嚦脆又圓。一邊蝶飛舞,往來在花叢間。一邊蜂兒逐趁,眼花繚亂。一邊紅桃呈艷,一邊綠柳垂線 似這等萬紫千紅齊裝點 大地上景物多燦爛!

【山桃紅】這一霎天留人便 草藉花眠,則把雲鬟點,紅松翠偏。見了你緊相偎,慢廝連,恨不得肉兒般和你團成片也。逗的個日下胭脂雨上鮮。我欲去還留戀 相看儼然 早難道好處相逢無一言 行來春色三分雨。睡去巫山一片雲。夫婿坐黃堂 嬌娃立綉窗 怪她裙釵上 花鳥綉雙雙 宛轉隨兒女。辛勤做老娘。

【綿搭絮】雨香雲片,才到夢兒邊,無奈高堂,喚醒紗窗睡不便。潑新鮮,俺的冷汗粘煎。閃的俺心悠步?,意軟鬟偏。不爭多費盡神情 坐起誰欠,則待去眠

【尾聲】困春心,游賞倦 也不索香熏綉被眠。春嚇!有心情那夢兒還去不遠。

4. 牡丹亭游園原文~

游 園
杜麗娘 【繞地游】夢回鶯囀,亂煞年光遍,人立小亭深院.
春 香 炷盡沉煙,拋殘綉線,恁今春關情似去年.小姐.
杜麗娘 曉來望斷梅關,宿妝殘.
春 香 小姐,你側著宜春髻子恰憑欄.
杜麗娘 剪不斷,理還亂,悶無端.
春 香 小姐,已吩咐催花鶯燕借春看.
杜麗娘 春香,可曾吩咐花郎,掃除花徑么?
春 香 已吩咐過了.
杜麗娘 取鏡台衣服過來.
春 香 曉得.雲髻罷梳還對鏡,羅衣欲換更添香.小姐,鏡台衣服在此.
杜麗娘 放下.
春 香 是.
杜麗娘 好天氣也!【步步嬌】裊晴絲吹來閑庭院,搖漾春如線.停半晌整花鈿,沒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雲偏.我步香閨怎便把全身現.
春 香 小姐.【醉扶歸】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兒茜,艷晶晶花簪八寶鈿.
杜麗娘 可知我一生兒愛好是天然?(二人同唱)恰三春好處無人見,不提防沉魚落雁鳥驚喧,則怕的羞花閉月花愁顫.
春 香 來此已是花園門首,請小姐進去.
杜麗娘 進得園來,看畫廊金粉半零星.
春 香 這是金魚池.
杜麗娘 池館蒼苔一片青.
春 香 踏草怕泥新綉襪,惜花疼煞小金鈴.
杜麗娘 春香.
春 香 小姐.
杜麗娘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春 香 便是.
杜麗娘、春 香 【皂羅袍】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杜麗娘 【好姐姐】遍青山啼紅了杜鵑,那荼蘼外煙絲醉軟,那牡丹雖好,他春歸怎占的先?閑凝眄兀生生燕語明如剪,聽嚦嚦鶯聲溜的圓.
春 香 這園子委實觀之不足.
杜麗娘 提他怎麼?
春 香 留些余興,明日再來耍子吧.
杜麗娘 有理.【尾聲】觀之不足由他繾,便賞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倒不如興盡回家閑過遣.
春 香 小姐,你身子乏了,歇息片時.我去看看老夫人再來.
杜麗娘 去去就來.
春 香 曉得.瓶插映山紫,爐添沉水香.
杜麗娘 驀地游春轉,小試宜春面.春呵春!得和你兩流連,春去如何遣?咳,恁般天氣,好睏人也!【山坡羊】沒亂里春情難遣,驀地里懷人幽怨.則為俺生小嬋娟,揀名門一例一例里神仙眷.甚良緣,把青春拋的遠.俺的睡情誰見?則索要因循靦腆,想幽夢誰邊,和春光暗流轉.遷延,這衷懷哪處言?淹煎,潑殘生除非問天.
柳夢梅 嚇姐姐!小生哪一處不尋到,卻在這里.恰好在花園內,折得垂柳半枝.姐姐,你既淹通詩書,何不作詩一首,以賞此柳枝乎?
杜麗娘 那生素昧平生,因何到此?
柳夢梅 姐姐,咱一片閑情,愛煞你哩!【山桃紅】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兒閑尋遍,在幽閨自憐.姐姐,和你那答兒講話去.
杜麗娘 哪裡去?
柳夢梅 那!轉過這芍葯欄前,緊靠著湖山石邊.和你把領扣兒松,衣帶寬,袖梢兒轀著牙兒沾,也.則待你忍耐溫存一晌眠.(二人同唱)是那處曾相見?相看儼然,早難道好處相逢無一言.
眾花神 【畫眉序】好景艷陽天.萬紫千紅盡開遍.滿雕欄寶砌,雲簇霞鮮.督春工珍護芳菲,免被那曉風吹顫,使佳人才子少繫念,夢兒中也十分歡忭.
【滴溜子】湖山畔,湖山畔,雲蒸霞煥.雕欄外,雕欄外,紅翻翠駢.惹下蜂愁蝶戀,三生錦綉般非因夢幻.一陣香風,送到林園.及時的,及時的,去游春,莫遲慢.怕罡風,怕罡風,吹得了花零亂,辜負了好春光,徒喚枉然,徒喚了枉然.
【五般宜】一邊兒燕喃喃軟又甜,一邊兒鶯嚦嚦脆又圓.一邊蝶飛舞,往來在花叢間.一邊蜂兒逐趁,眼花繚亂.一邊紅桃呈艷,一邊綠柳垂線.似這等萬紫千紅齊裝點,大地上景物多燦爛!
柳夢梅 【山桃紅】這一霎天留人便,草藉花眠,則把雲鬟點,紅松翠偏.見了你緊相偎,慢廝連,恨不得肉兒般和你團成片,也.逗的個日下胭脂雨上鮮.(妙!)我欲去還留戀,相看儼然,早難道好處相逢無一言.姐姐,你身子乏了,將息片時,小生去也.正是,行來春色三分雨.
杜麗娘 秀才!
柳夢梅 在!妙嚇!睡去巫山一片雲.
杜 母 夫婿坐黃堂,嬌娃立綉窗.怪她裙釵上,花鳥綉雙雙.我兒原來晝眠在此.我兒!我兒!
杜麗娘 秀.
杜 母 兒嚇!娘在此.
杜麗娘 原來是母親.母親萬福.
杜 母 罷了.你方才說什麼秀?
杜麗娘 呀,孩兒刺綉才罷.
杜 母 為何晝眠在此?
杜麗娘 告母親知道,適才花園中遊玩回來,不覺身子睏倦,少睡片時.不知母親到來,有失迎接,望母親恕罪.
杜 母 怎麼不到學堂中去看書?
杜麗娘 先生不在,且自消停.
杜 母 兒嚇!花園冷靜,少去閑游.
杜麗娘 謹依母親慈訓.
杜 母 女兒家長成了,就有許多情態.且自由她,我去了.正是,宛轉隨兒女.
杜麗娘 孩兒送母親.
杜 母 罷了.辛勤做老娘.
杜麗娘 娘嚇!你叫孩兒看書,不知哪一種書,才消得我悶懷嚇!【綿搭絮】雨香雲片,才到夢兒邊,無奈高堂,喚醒紗窗睡不便.潑新鮮,俺的冷汗粘煎.閃的俺心悠步躭,意軟鬟偏.不爭多費盡神情,坐起誰欠,則待去眠.困春心,游賞倦,也不索香熏綉被眠.春嚇!有心情那夢兒還去不遠.

5. 高中語文《牡丹亭》賞析匯總

湯顯祖的《牡丹亭》是繼王實甫的《西廂記》之後又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愛情傑作,高中學生在語文課上如何寫這篇 文章 的賞析呢?下面我給大家帶來高中語文《牡丹亭》賞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中語文《牡丹亭》賞析(一)
戲劇是一種綜合性舞台藝術,她借鑒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方式塑造舞台藝術形象,揭示社會反映社會生活。戲劇欣賞經典-《牡丹亭》是被稱為“東方的莎士比亞”的湯顯祖代表作,對明朝的戲曲做出了傑出貢獻,在中國文學史和中國戲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其藝術特色,有以下幾點:

第一, 用浪漫主義手法,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離合的 愛情 故事 ,謳歌了反對封建禮教和要求個性解放的精神。

明代話本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廣為流傳,湯顯祖在這個話本小說的基礎上,進行了脫胎換骨的創造,把小說的 傳說 與明代社會現實生活緊密結合,用更豐滿的人物形象、更曲折的故事情節和復雜的唱詞及場景設計,表現了兩個年輕人追求個性自由、自由戀愛反封建禮教的愛情故事。年輕貌美的杜麗娘,生長在官宦家庭,家教非常嚴格和苛刻,她在官衙中住了三年,連後花園都不允許去,連白日瞌睡也被斥責為違反家規,有傷風化。然而,青春的沖動,是封建家長和老師阻止不了的。杜麗娘在丫鬟的慫恿下,趁父母不注意,偷偷跑到花園里遊玩,並觸景生情,傷感自己韶華將逝,未成佳配。回到書房,做了一夢,夢見自己遇到一英俊書生,並向她求愛,倆人雲雨和諧,愛得十分熱烈。但是,好夢不長,被她娘看到白日瞌睡,大聲呵斥她,令她從夢中醒來。從此,她鬱郁寡歡,一病不起。後來,死掉了。她被埋在後花園中。三年後,一個叫柳夢梅的書生,趕考,住在小姐墳丘附近。柳公子正是她夢中遇見的書生。杜麗娘以鬼身與柳公子夜間相會,恩情意濃。後來,她告訴公子,自己不是人身,如果公子不棄,就來掘墳,她的靈魂和肉身就可合做一處,與公子成為堂堂正正的夫妻。柳公子和守墳的四姑,掘開墳墓,並把自己的陽氣吹入杜麗娘的口中,杜麗娘活了過來。最後,柳夢梅考取了狀元,並讓皇帝欽點與杜麗娘成親,與杜麗娘的父親母相認。有情人終成眷屬。這種“夢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節,是浪漫主義理想化的虛構,也是對現實生活的升華。因而,讓人讀了感慨萬千,拍案稱奇。

第二, 用現實主義手法,批判了封建禮教害人,展現了社會動盪、民不聊生的社會生活。

作品《牡丹亭》,還用現實主義手法,批判了封建禮教對杜麗娘的殘害。逼得活生生的一個妙齡女子,害春病而死。而杜麗娘的死,也是封建時代千萬個女子命運的悲劇,是時代悲劇的縮影和典型代表。作品,批判了杜麗娘的父親杜寶,不近人情,只知道用封建禮教苛求自己的女兒。當官,他基本是個清官好官,勸農民種桑麻,但是後來遇到了金兵圍城,雖有保護城中百姓之心,但無破敵之力。最後,不得不靠老學究陳先生寫一封信,給前來圍城金兵頭領的夫人,用反奸計,破圍。當柳夢梅前來認岳父,杜寶這個不近人情的人把中了頭名狀元的柳夢梅抓進牢中吊打,不肯承認女兒能夠還魂的現實。至到,皇帝親自考問杜麗娘和柳公子,才使一家骨肉團圓。杜麗娘的母親,也是一個不近人情的母親。只知道女子要守封建婦道,不知道這種封建禮教殘害的正是自己的親骨肉。作品,還用大量的篇幅,展現了社會的動盪,民不聊生,戰火不斷,生靈塗炭。這種現實主義的手法,使作品賦予了時代的活生生的現實基礎。因而使故事有了合理性。

第三, 優美的文字和唱詞,情景交融地委婉地表達了主人公傷感情懷,成為千古絕唱。

《牡丹亭》的文字非常優美,特別是第十齣《驚夢》小姐游後花園一段唱詞,情景交融,委婉地表達了杜麗娘此時的傷感情懷。[皂羅袍]“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這韶光賤!”(見《牡丹亭》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4月版 第54頁)

又如,杜麗娘內心嚮往個性解放,要求追求幸福,她的獨白表達了心境:[江兒水]“偶然間心似繾,梅樹邊。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待打並香魂一片,陰雨梅天,守的個梅根相見。” (見《牡丹亭》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4月版 第67頁)

這些詞句,都成為千古絕唱!至今仍感動著中外讀者,也豐富著中華文明的 傳統 文化 。

總結 :戲劇欣賞《牡丹亭》要從全方位來欣賞,切不可只讀了片段,那樣絕對了解不了這部劇作的精髓。特別是,大學文學史的介紹很有極左的痕跡,例如把杜麗娘反封建禮教的精神吹過了頭,把她的私塾先生貶低得一塌糊塗。其實,只要你細讀全劇,就會得出自己的結論,杜麗娘不是大膽的叛逆女子,只是夢中遇到了秀才,兩情相悅。行為上,仍在大家閨秀的范圍內。她與私塾陳先生對詩經“關關雎鳩”的理解爭執,只反映出她天真可愛調皮的一面,而不是反封建的旗手發出的號角。特別是她從鬼變成人後,就不再與秀才私和,“在鬼可以,在人就要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勸公子去考取功名,這些陳腐的思想,基本反映了這個弱女子恪守婦道的行為規范。而學究陳先生,精通學問,又有正義感和計謀,特別是當他發現小姐的墳被扒後,費盡艱辛去告之杜麗娘的父親杜寶,要求嚴懲盜墓劫財的惡人。正值金人圍城,是他寫了一封信,並冒死送出,用反奸計破了圍。是個英雄。而不是“百無一用”的腐儒。
高中語文《牡丹亭》賞析(二)
一、情節發展上:戲劇沖突的靈魂與情節發展的動力

《牡丹亭》在情節設置上磨合出一套路數,形成了既能展示大膽熱烈言行,又不超越封建傳統禮儀規范的限制,以便在傳統價值觀念所允許的范圍內,表達作者難以實現的社會理想和抱負。這套路數的靈魂,就是夢境的設置。女主人公杜麗娘作為大家閨秀,整天被父親杜寶和老塾師陳最良“提防”,“介日里”被鎖在書房,菱花鏡里的“三春好處”,只能顧影自憐,後花園的“奼紫嫣紅”,與她彷彿毫不相干。如果沒有“游園”而“驚夢”,那麼故事情節的展開,決不能出現我們所看到的那樣生生死死的場面,戲劇沖突將平淡無奇,結局也脫不了“才子佳人大團圓”的俗套。

〔繞地游〕:“夢回鶯囀,亂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炷盡沉煙,拋殘銹線,恁今春關情似去年?”杜麗娘在一次偷偷的游覽後花園時,發現了大自然的美好,〔皂羅袍〕:“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對於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萃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韻光賤!”不禁慨嘆自己的身份與命運的可悲。於是,帶著這樣的心情,她開始了無所顧忌的游園。在全身心疲憊的情況下,杜麗娘拋開了貴族小姐的身份,徹底地放鬆了,於是展開了在夢中的自由暢想,在夢中實現了情慾的大膽追求與表露。

“驚夢”一出,令人不勝驚奇。認真品讀此出戲中的夢境,我們會發現,夢境的精華,其實就是性的甜蜜與溫存。〔山桃仁〕:“轉過這芍葯欄前,緊靠著湖山石邊。和你把領扣松,衣帶寬,袖梢兒摸著牙兒苫也,則待你忍耐溫存一晌眠。”這里所吟唱的近乎赤裸裸的性愛,對情竇初開的杜麗娘,生就了莫大的誘惑:原始的生命意識和本能一旦被喚起,食髓知味的杜麗娘追求愛情、生死以之的歷程就不可遏制地開始了。湯顯祖緊緊抓住杜麗娘的一“夢”,發揮了一連串浪漫主義的奇思妙想:讓杜麗娘“尋夢”,尋夢不見,一病憔悴,寫真留春,後中秋之夜情殤,葬梅樹下,將春容畫卷藏太湖石下,再後由柳夢梅“拾畫”“叫畫”引來杜麗娘魂魄與其相會,而後還魂復活。這一系列的情節,似真似幻,均由“夢”而生發,所有的沖突都圍繞著“夢”展開。思春少女的一場“春夢”,成了全劇沖突的靈魂與統率。

二、人物塑造上:人物命運改變的契機與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段

如前所述,杜麗娘本是封建貴族的千金小姐,從小接受封建統治階級的嚴格訓練,她的生活環境是沉悶壓抑的,精神生活是空虛混沌的。於是,在一次偷偷游賞後花園後,她的內心閘門被打開了。通過夢境,將杜麗娘內心的渴望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使得她的性格呈現出兩面性:一方面,在封建禮教的禁錮下,她的精神負擔異常沉重。作為名門閨秀,她去遊玩空寂無人的花園,還想到“步香閨怎便把全身現”;另一方面,當她完全擺脫現實束縛進入夢境時,她的潛在慾望便充分的活躍出來,對自由的不懈追求,讓人感到生命的可愛。在夢中,柳書生找到她,並要她作詩賞柳,她並沒有一口拒絕,而是“驚喜,欲言又止”,同時想到“這生素昧平生,何因到此?”又表現出嬌羞,謹慎的神態。面對書生的愛情表白,她雖沒有前行,但卻“含笑”滿面,書生牽她衣服,也沒有進行反抗,卻低聲悄問“那過去?”又問“秀才,去怎的?”書生強抱她,她也沒有再三反抗,於是在二人的共同參與下,才在“牡丹亭畔,芍葯欄邊,共成雲雨之歡。”但夢總是要醒的,夢境表現了杜立娘青春的覺醒,盡管夢中柳書生是個幻影,但是杜麗娘以情為真,不計虛實,她開始了對夢中真情的苦苦追尋歷程。“昨日所夢,池亭儼然。只圖舊夢重來,其奈新愁一般。”但是夢境早逝,“尋來尋去,都不見了。”她痛苦的發現“牡丹亭,芍葯欄。怎這般凄涼冷落,杳無人跡?”這就是杜麗娘的夢中之情的追求所遭遇的現實。夢和醒代表了理想和現實的尖銳沖突,而夢境和現實的鴻溝卻又難以填平,至此,杜麗娘的命運已經很清楚了,除了冥冥不歸路,她似乎已經無路可走。在愛的火焰即將燃盡生命時,杜麗娘沒有忘記把自己鮮艷的青春留在世上。這一描一畫,傾盡了她最後的生命與情感。當畫成時,又對春香說“只少個姐夫在身傍”千金小姐的杜麗娘不再嬌羞,將游園時所夢直言相告:“春香,咱不瞞你,花園游戲之時,咱也有個人兒。”念念不忘夢景,苦苦思索,“此莫非他日所適之夫姓柳乎。”一“夫”字道出了杜麗娘情系書生,痴情一片,並以此作為其未來終生之伴侶。直到死的時候,她仍沒有絕望,仍在憧憬著未來,懷揣著春夢。杜麗娘的肉體雖然死去,但“情心”卻仍堅定不移。湯顯祖通過夢境,使得杜麗娘這個人物形象更加生動和傳神。

然而,在現實社會中,人不得不受到禮教的束縛,而“鬼可虛情”,湯顯祖就用夢境的筆法,讓杜麗娘為情而死,由人變成鬼,這就逃離了封建道德的牢籠,從而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自己的情慾。湯顯祖用夢幻的寫法,讓杜麗娘的虛情逃脫了封建禮教的枷鎖和桎梏,杜麗娘對愛情的渴望與追求強大到足以克服一切,由此可見,夢境改變了杜麗娘的命運,使得她獲得了愛情的大團圓。湯顯祖通過夢境為我們塑造了一個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她鮮活的生命和勇敢堅強的性格。

三、主題意旨上:創作意圖的載體與以“情”反“理”的目的

與前人的劇作相比,《牡丹亭》更加深刻的體現出“理”對“情”的壓迫。《西廂記》中張生夢崔鶯鶯,在夢中雲歡雨合,對壓制自己的宗法倫理綱常進行了由猶豫到堅定的抗爭。《倩女離魂》中的張倩女則是比崔鶯鶯來更加熱烈,她通過離魂奔婿,來追求情愛。《牡丹亭》中的杜麗娘卻只能在夢中與柳夢梅離魂相會,肉體在無盡的相思中走向了毀滅,生命的終結被賦予了更加強烈的悲劇震撼力。湯顯祖生活在黑暗的明代晚期,封建統治者大力提倡程朱理學,封建禮教嚴重鉗錮當時人們的思想,但他在政治上同情東林黨人,在哲學上受到王學左派和泰州學派的影響,認為程朱理學是錯誤的,反對“存天理,滅人慾”大膽提出“情有者理必無,理有者情必無。”並且,他認為男女生活之私,都是屬於自然本性的要求,毫不掩飾自己對道學的強烈不滿。《牡丹亭》這部劇作,寫的雖然是一位貴族少女因情而夢,由夢而死,由死復生,終成眷屬的情節奇幻的愛情故事,但卻表達了廣大的被壓迫婦女的強烈願望和對封建禮教的貶斥,特別是對性愛描寫的用墨如潑,對性慾張揚的赤裸裸,借夢境來寫,似真似幻,更能引人遐思,避免了與當時的禮教發生正面沖突,所以更能無所顧忌。

杜麗娘所追求的自由愛情,特別是充分享受的性愛理想,在當時封建禮教盛行,“存天理”“滅人慾”嚴重禁錮人思想的現實環境中,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但在夢想魂游的境界里,她終於擺脫了種種封建禮教的束縛,改變了家庭和社會賦予的軟弱性格,實現了自己夢寐以求的美好願望。夢境建構的離奇情節,反映出了她萌動的情慾,使得她的生命有了生機與活力。湯顯祖《牡丹亭》中夢境的運用,提升了這部劇作的藝術境界,突出了現實和理想的矛盾,表達了在封建閨范束縛下的年輕男女對自由幸福生活的強烈追求。將此搬上舞台,通過讓主人公在虛幻的夢境中步步展開對話和動作行為,增強了藝術形式的表演效果。“夢生於情”又“因夢成戲”,使得觀眾在劇審美活動中生悲喜之情,從而將無情者冷漠旁觀的麻木不仁心理做深度的調整,給觀眾帶來了強烈的震撼。更為重要的是,循著《牡丹亭》所昭示著那種浪漫的理想,接受者們也開始做起了那樣的“夢”。
高中語文《牡丹亭》賞析(三)
《牡丹亭》改編於明代話本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記》。《牡丹亭》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最得意之作。他的作品《牡丹亭》、《紫釵記》、《邯鄲記》和《南柯記》合稱“臨川四夢” 。他曾言 “吾一生四夢,得意處唯在《牡丹》” 。《牡丹亭》完美的的詮釋了湯顯祖的至情論。作者深受泰山學派影響,高揚真情、至情的旗幟,以杜麗娘和柳夢梅極富傳奇色彩的愛情故事,抨擊了明代社會封建思想及當時大行其道,“存天理,滅人慾”的程朱理學。

從《牡丹亭》中那些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突發事件說起

從《閨塾》中春香的明鬧與杜麗娘的暗鬧,到《驚夢》中由思春產生的虛幻與現實的交合;從《鬧殤》里陳最良與石道姑的插科打揮,到《硬拷》里盜墓賊到狀元郎,“提葫蘆認了吧”的無奈,作者精心設置的突發事件將步步激化矛盾沖突,將故事推向高潮。

情節的巧妙構思賦予故事真實性,戲劇性。《閨塾》一出中陳最良講書:“‘關關雎鳩’,雎鳩是個鳥,關關鳥聲也。” 春香偏與先生作對“是怎樣聲”,陳最良無奈,只得【末做鳩聲】。陳最良對《詩經 關雎》的錯誤解讀,故意避開情感之事的行為,既表現了這個人的迂腐,又反應時代封建思想的古板和對女性的束縛。春香,則是叛逆,追求自由的典型代表。心直口快的性格使她化作一把言語的利劍,剝開封建思想醜陋的外表,隱含作者的思想觀念——真情,至情。

事件里的人,是更生活的人

選擇做一個人眼中秉公執法的“好官”,還是選擇做一個為子女考慮的“好父親”。當面對這一抉擇是,杜寶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前者。“我為她理春容”“我為她點神香”。“這賊說的是什麼話”。從這一段語言描寫足以看出杜寶好面子與絕情。他無法容忍自家女兒起死回生,寧可不要杜麗娘再生,也要保住自家名節,反應那個時代的主流思想——“存天理,滅人慾”。當得知柳夢梅獲狀元之時,陳最良一句“老相公提葫蘆認了吧”就反映出趨炎附勢之態。即使是這種情況,杜寶仍一心想著“先生詫異!此乃妖孽之事。為大臣的,必須奏文滅除才是。”某種意義上講,杜寶忠於朝廷不生二心,可謂具有公心之人。另一個角度講也反映了人們的迷信。

動作化、性格化語言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

《鬧殤》中的“鬧”字,集中反映在石道姑和陳最良身上。兩人一段插科打揮式的對財務的爭吵,給原本悲傷,凄涼的氣氛增添了幽默色彩。尤其是兩人的一段對話格外出彩。“咱號道姑,堪收稻穀。你是陳絕糧,漏不到你。”“秀才口吃十一方。你是姑姑,我是孤老,偏不該我收糧?”兩人巧妙運用名字和物品的諧音,互相嘲諷。道姑的語言更帶頭鄉土氣息,符合人物設定。陳最良刻意用典,符合教書先生的形象。兩人都表現出對金錢利益的渴求,揭示人的丑惡面。

《牡丹亭》帶有極其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尤其是麗娘死而復生,現實中顯然不可能。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是作者的美好願景。“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賞心樂事誰家院?”感嘆雖多,結局終歸圓滿。

6. 湯顯祖 描述的牡丹亭在什麼地方

江西省
大余牡丹亭位於大余縣城東北古南安府後花園中。始建年代失考,明萬曆十九年(1591),戲劇家湯顯祖曾游南安府後花園。亭為八角形重檐,下檐大於上檐。16隻檐角飛翹,勢若凌空。葫蘆寶頂分出八道頂脊與檐角相連,青瓦蓋頂。重檐之間鑲亞字形花格窗欞。底層內外各八柱,正門懸「牡丹亭」匾額,外八柱四周有�字紋欄桿。內外柱之間有隔扇,隔扇上都為亞字形花格窗,柱為紅色,懸有楹聯,其中一聯雲:「光照臨川筆,春分庚嶺梅」。亭高6.66米,面積約20平方米,距亭不遠處,梳妝台、麗娘冢、綠陰亭等建築。1930年毀於火災。90年代重建於東山公園,定名為「牡丹亭公園」,再現湯顯祖名著《牡丹亭》意境。其主體建築為牡丹亭,亭基由花崗岩石塊精砌而成,基高2米。台基之上為牡丹亭,其結構形式如舊,但規模擴大,亭高約8.2米,包括亭基,則有10米以上。
早在新石器時代,大余境內就有人類居住與活動。夏商周時代屬古揚州域。

江南名園-牡丹亭公園

牡丹亭公園景區位於縣城東部山青水秀的東山之麓,章水之濱。園內秀木參天,倚山環水,花草叢簇,亭閣雅美,景色十分怡人。全園布局結構分五個游旅覽區,以右花園游覽區景緻最佳。園內有牡丹亭、芍葯欄、綠蔭亭、舒嘯閣、蕉龍亭、梳妝台、玉池、玉池精舍、梅花觀、麗娘冢等景觀設置,其中牡丹亭為園中十景之最。這些設置構建精巧,相映成趣,藝術地再現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名著《牡丹亭還魂記》劇中的人文景觀,構成了一組情趣盎然的園林勝景。文因景起,景由文傳。由於《牡丹亭》曲文的傳唱,大余牡丹亭名揚海內外,杜麗娘與柳夢梅那生死都割不斷的情緣傳為佳話,湯顯祖以此曲而流芳千古。人們慕牡丹亭之名而來,在芳香怡人的亭園中尋覓那永恆的愛情。
大余牡丹亭位於大余縣城東北古南安府後花園中。始建年代失考,明萬曆十九年(1591),戲劇家湯顯祖曾游南安府後花園。亭為八角形重檐,下檐大於上檐。16隻檐角飛翹,勢若凌空。葫蘆寶頂分出八道頂脊與檐角相連,青瓦蓋頂。重檐之間鑲亞字形花格窗欞。底層內外各八柱,正門懸「牡丹亭」匾額,外八柱四周有�字紋欄桿。內外柱之間有隔扇,隔扇上都為亞字形花格窗,柱為紅色,懸有楹聯,其中一聯雲:「光照臨川筆,春分庚嶺梅」。亭高6.66米,面積約20平方米,距亭不遠處,梳妝台、麗娘冢、綠陰亭等建築。1930年毀於火災。90年代重建於東山公園,定名為「牡丹亭公園」,再現湯顯祖名著《牡丹亭》意境。其主體建築為牡丹亭,亭基由花崗岩石塊精砌而成,基高2米。台基之上為牡丹亭,其結構形式如舊,但規模擴大,亭高約8.2米,包括亭基,則有10米以上。

明代湯顯祖的著名傳奇劇《還魂記》中的故事發生地宋代南安郡,現屬江西大余所轄。根據《還魂記》所建的牡丹亭公園位於大余縣城東南山青水秀的東山之麓,章水之濱,佔地面積15公頃,一面靠山,三面環水。園內秀木參天,花草叢族,景色十分怡人,是一處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娛樂休閑場所。牡丹亭公園分入口區、紀念區、後花園、山林幽谷、艷園、生產管理區六大塊,以歷史文化遺產為背景,以傳統造園的手法,再現明代園林建築的面貌,再現素有「東方莎士比亞」之稱的湯顯祖名劇《牡丹亭還魂記》劇中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園內有牡丹亭、芍葯欄、綠蔭亭、舒嘯閣、蕉龍亭、梳妝台、麗娘冢、吟風弄丹台、梅花觀,玉池精舍等景觀相映成趣,構成花園十景。

7. 牡丹亭全文翻譯

天下女子的多情,難道還有像杜麗娘那樣的嗎?夢見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而迅即不起,以至親手描繪自己的畫像傳於世以後就死了。

死去三年了,又能在冥冥之中尋求到所夢的人而復生。像杜麗娘這樣,才可以稱得上是多情的人了。她的情在不知不覺中激發起來,而且越來越深,活著時可以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為情而生。

活著不願為情而死,死而不能復生的,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極點啊。夢中產生的情,為什麼一定不是真的呢,天下難道還缺少這樣的夢中之人嗎?一定要挨到男女同席了才算是成親,等到掛冠辭官後才感覺安全的,都是只看事情表面的說法啊。

記述杜太守事跡的故事,模仿了晉代武都太守李仲文、廣州太守馮孝將兒女戀愛的傳說。我稍加改動而寫成了這個劇本。至於杜太守拘押拷打柳夢梅,也就象漢代睢陽王拘押拷打談生了。

唉,人世的事情,不是人世所能理解透徹的。自己不是學問貫通古今的人,所以常常用「理」去加以推究了。

只是一味強調(杜麗娘死而復生與柳夢梅結合的事)從理的角度看一定沒有,又怎麼知道從情的角度看一定存在呢?

原文:

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夢其人即病,病即彌連,至手畫形容傳於世而後死。死三年矣,復能溟莫中求得其所夢者而生。

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之人耶?必因薦枕而成親,待掛冠而為密者,皆形骸之論也。

傳杜太守事者,彷佛晉武都守李仲文,廣州守馮孝將兒女事。予稍為更而演之。至於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漢睢陽王收考談生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盡。自非通人,恆以理相格耳。第雲理之所必無,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7)牡丹亭芍葯欄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明王朝為了鞏固封建統治,定程朱理學為正統思想,宋明理學家從維護封建禮教出發在「情」與「理」的關繫上,把二者對立起來,把「理」說成純善的,而把「情」說成「惡」,是人慾,強調以理制情,直至滅情,提倡「存天理,滅人慾」。

皇帝和皇後親自編寫《女戒》之類書提倡「女德」,包括婦女貞潔等。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級的興起,封建制度逐漸走向衰落。

明朝中期出現了一股懷疑程朱理學的思潮,出現了提倡個性解放,反對封建禮教的進步思想。在這樣的背景下,《牡丹亭》誕生了。

文章通過女主角杜麗娘與柳夢梅生死離合的愛情故事,熱情歌頌了杜麗娘的至情,歌頌了反道學、反禮教,追求愛情自由的斗爭精神。

作者:

湯顯祖(1550—1616),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家。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漢族,江西臨川人。

公元1583年(萬曆十一年)中進士,任太常寺博士、禮部主事,因彈劾申時行,降為徐聞典史,後調任浙江遂昌知縣,又因不附權貴而免官,未再出仕。

曾從羅汝芳讀書,又受李贄思想的影響。在戲曲創作方面,反對擬古和拘泥於格律。作有傳奇《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合稱《玉茗堂四夢》,以《牡丹亭》最著名。在戲曲史上,和關漢卿、王實甫齊名,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有著重要的地位,被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8. 牡丹亭在哪個城市

湯顯祖的牡丹亭原來在大余。

大余古稱南安。400多年前,有東方莎士比亞之稱的明朝大戲劇家湯顯祖,以古南安府衙後花園為背景,以大余民間流傳的杜麗娘與柳夢梅追求真愛、超越生死的戀情傳說為原型創作了享譽世界的文學巨著、愛情戲劇《牡丹亭》,他曾言「吾一生四夢,得意處唯在《牡丹》。《牡丹亭》全名《牡丹亭還魂記》,劇中描述了南安太守杜寶之女杜麗娘在夢中與書生柳夢梅產生愛情,激發了她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夢境不可得,杜麗娘抑鬱而死。由於她對愛的執著,化為遊魂和柳夢梅相會,並要求柳夢梅掘開她的墳墓,讓她復生,與柳夢梅終成眷屬。

如果你喜歡《牡丹亭》,可能你會想來杜麗娘生活的地方看看,牡丹亭文化園建設項目總投資15000萬,佔地面積122畝,於2016年8月份開始改建,文化園立足於「一亭一夢世間情,一劇一城文化魂」的定位,高度地還原了作品中的牡丹亭、芍葯欄、綠蔭亭、舒嘯閣、梅花觀等牡丹亭十景。

9. 湯顯祖《牡丹亭》全文

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夢其人即病,病即彌連,至手畫形容,傳於世而後死。死三年矣,復能溟溟莫中其所夢者而生。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而不可與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之人耶?必因落枕而成親,待掛冠而為密者,皆形骸之論也。

傳杜太守事者,彷彿晉武都守李仲文、廣州守馮孝將兒女事。予稍為更而演之。至於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漢睢陽王收拷談生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書。自非通人,恆以理相格耳!第雲理之所必無,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拓展資料:

譯文:

天下女子的多情,難道還有像杜麗娘那樣的嗎?夢見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而迅即不起,以至親手描繪自己的畫像傳於世以後就死了。死去三年了,又能在冥冥之中尋求到所夢的人而復生。像杜麗娘這樣,才可以稱得上是多情的人了。她的情在不知不覺中激發起來,而且越來越深,活著時可以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為情而生。活著不願為情而死,死而不能復生的,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極點啊。夢中產生的情,為什麼一定不是真的呢,天下難道還缺少這樣的夢中之人嗎?一定要挨到男女同席了才算是成親,等到掛冠辭官後才感覺安全的,都是只看事情表面的說法啊。

記述杜太守事跡的故事,模仿了晉代武都太守李仲文、廣州太守馮孝將兒女戀愛的傳說。我稍加改動而寫成了這個劇本。至於杜太守拘押拷打柳夢梅,也就象漢代睢陽王拘押拷打談生了。

唉,人世的事情,不是人世所能理解透徹的。自己不是學問貫通古今的人,所以常常用「理」去加以推究了。只是一味強調(杜麗娘死而復生與柳夢梅結合的事)從理的角度看一定沒有,又怎麼知道從情的角度看一定存在呢?

湯顯祖(1550—1616),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家。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漢族,江西臨川人。公元1583年(萬曆十一年)中進士,任太常寺博士、禮部主事,因彈劾申時行,降為徐聞典史,後調任浙江遂昌知縣,又因不附權貴而免官,未再出仕。曾從羅汝芳讀書,又受李贄思想的影響。在戲曲創作方面,反對擬古和拘泥於格律。作有傳奇《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合稱《玉茗堂四夢》,以《牡丹亭》最著名。在戲曲史上,和關漢卿、王實甫齊名,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有著重要的地位。

10. 第三十九章 湯顯祖之《牡丹亭》

        許多人經常把湯顯祖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其實莎士比亞(公元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比湯顯祖晚出生十幾年,還比湯顯祖早去世幾個月,應該把莎士比亞譽為英國的「湯顯祖」才對。湯顯祖(公元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江西臨川人,明朝戲曲家、文學家。祖籍臨川縣雲山鄉,後遷居湯家山(今撫州市)。出身書香門第,早有才名,他不僅於古文詩詞頗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醫葯卜筮諸書。34歲中進士,在南京先後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禮部祠祭司主事。明萬曆十九年(公元1591年)他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了皇帝而被貶為徐聞典史,後調任浙江遂昌縣知縣,一任五年,政績斐然,卻因壓制豪強,觸怒權貴而招致上司的非議和地方勢力的反對,終於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憤而棄官歸里。家居期間,一方面希望有「起報知遇」之日,一方面卻又指望「朝廷有威風之臣,郡邑無餓虎之吏,吟詠昇平,每年添一卷詩足矣」。後逐漸打消仕進之念,潛心於戲劇及詩詞創作。

        湯顯祖的文學成就,以戲曲創作為最。其戲劇作品《還魂記》、《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其中《還魂記》(《牡丹亭還魂記》,簡稱《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牡丹亭》描寫了南安太守千金杜麗娘對夢中書生柳夢梅傾心相愛,竟傷情而死,化為魂魄尋找現實中的愛人,人鬼相戀,最後起死回生,終成眷屬。湯顯祖在這部傳奇作品中,描繪了杜麗娘與柳夢梅二人之間感人深切的生死愛情,這種至情至性的愛情演繹,無不代表著湯顯祖對人生與愛情的哲學思考與世情體驗,而情深而亡的杜麗娘,則成為湯顯祖筆下至情理想的化身。在《牡丹亭》之前,中國最具影響的愛情題材戲劇作品是《西廂記》。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重陽節,《牡丹亭》在南昌剛建成的滕王閣首演,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並連演不衰。明代文學家沈德符(公元1578年-1642年)在《顧曲雜言》中作如下記錄,「《牡丹亭》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

        湯顯祖在開篇的《牡丹亭題詞》中說,「傳杜太守事者,彷佛晉武都守李仲文,廣州守馮孝將兒女事。予稍為更而演之」。就是說《牡丹亭》的故事來自於這兩個傳說:武都守李仲文的故事出自東晉陶潛的《搜神記》卷四,廣州守馮孝將的故事出自南朝劉敬叔《異苑》卷八。按理說,作品的故事來由應該是沒有爭議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有學者根據明代目錄學家晁瑮編撰的《寶文堂書目》中的話本《杜麗娘記》和明何大掄輯《重刻增補燕居筆記》中《杜麗娘慕色還魂記》的故事,認定這是《牡丹亭》故事的源頭。這樣說來兩個太守兒女為愛死而復生的故事,似乎是湯翁賣的一個關子。

        江西大余縣牡丹亭文化研究專家謝傳梅在《中國文學網》曾發表文章介紹,《牡丹亭》劇故事發生地大庾(今大余)確實有女魂戀人的傳說故事,有兩起被宋代學者洪邁(公元1123年-1202年)記載在他的名著《夷堅志》中。大庾當地流傳多個版本女魂戀人的傳說故事:一說某郡守的女兒與某書生在府署後花園相會,女兒被責罵後憂郁成病,終至命赴黃泉:另一說是,南安府後花園一株幾百年的番蕉感受日月精華竟然成精,常常變成英俊男子,與府衙小姐幽會,事敗後,小姐羞愧憂郁之中逃出閨房投井而死卻屍身不腐,托夢於路過南安(此處說的南安非福建南安,為南安府治——現大余縣城南安鎮,下同)的舉子,許以婚配,最終還魂後與書生成親團圓。洪邁在其著作《夷堅志》中,記載了一則謫居在南安的太尉解元的孫子解俊,遇到前抗金將領邵宏淵女兒鬼魂的歷史傳奇故事。《夷堅志.支甲》則記載張太守亡女在南安嘉祐寺變成厲鬼,去迷惑解潛的孫子,兩個故事大體相似。解潛、解元、邵宏淵都是當時有一定名氣的人物,而且確是在南安呆過一段時間,傳說故事中的寶積寺、嘉祐寺是南安有名的寺廟。故事的作者洪邁數年出任贛州知府,並在南安府大庾有過多次活動。《夷堅志》成書二三百年後,出現了話本《杜麗娘慕色還魂》。《夷堅志》所記南安府大庾人鬼情愛故事和流傳在大庾的民間傳說,既是話本《杜麗娘慕色還魂》的源頭,也是《牡丹亭》故事最早的源頭。大庾無疑是《牡丹亭》故事的策源地。謝傳梅據此撰寫了論文《牡丹亭探源》,隨後撰寫成學術專著《<牡丹亭>之謎》。在「2006中國•遂昌湯顯祖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謝傳梅提出了「大余是《牡丹亭》故事策源地」的新觀點,用翔實的素材,確鑿的證據,引證了這個觀點,得到了眾多國內外專家學者的認可。

        在這里,有必要重提湯顯祖的一段經歷。萬曆十九年,湯顯祖因《論輔臣科臣疏》奏摺激怒當朝皇帝,被貶到嶺南徐聞縣做典史小官,途經大庾過梅嶺,並留下《秋發庾嶺》詩,「楓葉沾秋影,涼蟬隱夕暉。梧雲初晻靄,花露欲霏微。嶺色隨行棹,江花滿客衣。徘徊今夜月,孤鵲正南飛」。萬曆二十一年升調浙江遂昌知縣,又一次過梅嶺到大庾,因水涸待舟逗留了一段時間。謝傳梅考證的當地傳奇故事應該就是這個時候進入他的視線。他把這些民間流傳故事、古籍記載故事、話本故事穿插、揉和在一起,一個戲劇故事「杜麗娘牡丹亭還魂」的框架在他的心中逐漸構成。七年後,湯顯祖把那段感天動地的愛情傳奇發生地放在了大庾的南安府,而不是《杜麗娘慕色還魂記》的廣東南雄(與大余相鄰)。並在《牡丹亭》第十齣《驚夢》中借杜麗娘念誦的《烏夜啼》詞說:「曉來望斷梅關,宿妝殘」,以及杜麗娘生前常向梅樹傾訴、死後安葬在梅樹下面等多個情節。可見這兩次大庾之行對湯顯祖印象至深。

        《牡丹亭》是湯顯祖畢生精力和全部藝術才華的結晶,其中表現的不僅僅只是他本身的藝術成就,也是我國歷代文化藝術厚重積淀的集中體現。湯顯祖用超現實的浪漫主義表現手法,謳歌了生而死、死而生仍追求愛情的杜麗娘形象,超越生死的愛情理想,而這一愛情理想正是對其所推崇的人文精神的最佳詮釋。高度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牡丹亭》,是明代戲曲發展的最高峰,是中國戲劇文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不僅提升了明清戲曲的文學品味、構建了明清戲曲的審美視界,而且擴大了戲曲藝術在文壇的影響面,有效地提高了戲曲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牡丹亭》不但為中國人民所喜愛,而且已傳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國家,被視為世界戲劇藝術的珍品。在Daniel S.Burst編著的《100部劇本:世界最著名劇本排行榜》中,《牡丹亭還魂記》名列第32位,是唯一入選的中國劇本。

        據史料記載,《牡丹亭》問世後,已有舒嘯閣、綠蔭亭、玉池、玉池精舍、吟風弄月台、蕉軒等園林建築的南安府衙後花園,增建了牡丹亭、芍葯欄、麗娘冢、梅花觀等,遂成十景。牡丹亭作為十景之一,在漫長的歲月中,歷盡滄桑,屢興屢廢。清順治康熙年間,府衙園林進行過三次整修擴建。同治年間重修牡丹亭,知府楊槨作《重修牡丹亭記》。從光緒元年(1875年)至1918年的四十多年中,牡丹亭就修繕達六次之多。1929年牡丹亭在戰亂中遭焚毀。為了紀念《牡丹亭》,作為故事策源地的大余於1995年在縣城章江河畔的老東山公園舊址上重建牡丹亭,使昔日南安府衙後花園十景再現人間,成為憑吊牡丹亭、品味牡丹亭劇情的文化景觀。重建後的牡丹亭,基石由花崗岩精砌而成,基高2米。台基之上為牡丹亭,其結構形式一如舊時,但規模更為擴大,亭高8.2米,包括台基達10米。牡丹亭建築精巧,八角形,雙重檐,內外八柱,「亞」字形花格窗欞、「X」字紋欄桿,立柱紅色油漆,綠色琉璃覆頂,葫蘆瓶頂,十分壯觀。正南面亭眉懸掛曹禺題「牡丹亭」匾,正北面亭眉懸掛沙孟海題「牡丹亭」匾。內外柱有楹聯,為錢塘許庚身寫的「光照臨川筆  春分庾嶺梅」和鎮洋楊槨寫的「辟徑又栽花,想見瑤台月下  新亭仍舊址,非關玉茗風流」。2017年12月,在原牡丹亭公園基址上擴建成佔地1200畝的中國牡丹亭文化園。

熱點內容
花藝培訓需要多少錢 發布:2025-09-11 20:17:17 瀏覽:875
仙氣花卉 發布:2025-09-11 20:13:31 瀏覽:7
b里插花 發布:2025-09-11 20:01:43 瀏覽:684
浪花一朵朵譚松韻圖片 發布:2025-09-11 19:40:40 瀏覽:827
長安的荷花 發布:2025-09-11 19:38:57 瀏覽:116
櫻花清酒瓶 發布:2025-09-11 19:37:19 瀏覽:771
玫瑰花面點 發布:2025-09-11 19:30:42 瀏覽:277
代表愛情的花的花語 發布:2025-09-11 19:26:51 瀏覽:458
海棠被蟲咬 發布:2025-09-11 18:56:47 瀏覽:28
茶花清運 發布:2025-09-11 18:56:43 瀏覽: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