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姑娘雨巷
1. 戴望舒《雨巷》中「丁香姑娘」這一形象的象徵意味什麼
象徵著美麗、高潔、愁怨。
原詩句:
「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
2. 戴望舒《雨巷》中丁香一樣的姑娘是什麼形象
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容貌像丁香一樣姣好美麗,品格像丁香一樣高雅聖潔,心緒也像丁香一樣憂愁惆悵。
《雨巷》是中國詩人戴望舒1927年創作的一首現代詩。詩中描寫了抒情主人公「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而又寂寥的雨巷。他懷著一種縹緲的希望,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這個姑娘有著丁香一樣的顏色與芬芳,而她的內心卻結著憂愁、哀怨。
《雨巷》中,詩人用象徵性的意象及意象群來營建抒情空間,傳達內心情感,並且融會了中國古代詩歌,尤其是晚唐五代纖弱婉約詩詞的藝術營養。不僅如此,這首詩在藝術上的成功之處還在於它的和諧的音律美。
(2)丁香姑娘雨巷擴展閱讀:
戴望舒能在文學史上留名最大的原因是他所創作的優秀的詩歌,他本人也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因 為其風格獨特的詩作被人稱為現代詩派「詩壇領袖」。
1927年,他的詩《雨巷》顯示了新月派向現代派過渡的趨向,而1929年所創作的《我底記憶》則成為了現代詩派的起點。
戴望舒詩歌中的憂郁情思為基點,詩歌中所蘊含的既有古典意味的生命感受。
首先,戴望舒的愛情詩在表現愛情的隱私性以及表現愛情時多運用女性意象方面,明顯地受到晚唐詩人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是對溫、李詩歌相思主題的現代連釋。同時,愛情成為詩人人生體驗的主要內容之一,這體現了戴望舒詩歌的現代性。
3. 《雨巷》這首詩中塑造的丁香姑娘有怎樣的特點
丁香姑娘——象徵和戴望舒一樣的知識分子要苦苦追尋的救國理想。他們在黑暗中摸索前行,苦苦尋找的救國之路,也象徵著中國的希望。
詩人創造了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的象徵性的抒情形象。這顯然是受古代詩詞中一些作品的啟發。
南唐李璟有「丁香空結雨中愁」(《攤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鉤》)句,就是用雨中丁香結作為人的愁心的象徵的,很顯然,戴望舒從這些詩詞中吸取了描寫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來構成《雨巷》的意境和想像。
這種吸收和借鑒是很明顯的。在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時,詩人既吸吮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創造。
(3)丁香姑娘雨巷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正處於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於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後的幻滅與痛苦,心中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雨巷》一詩就是他的這種心情的表現,其中交織著失望和希望、幻滅和追求的雙重情調。
作品賞析
《雨巷》在藝術上一個重要的特色是運用了象徵主義的方法抒情。象徵主義是十九世紀末法國詩歌中崛起的一個藝術流派,他們用世界末的頹廢反抗資本主義的秩序。
在表現方法上,強調用暗示隱喻等手段表現內心瞬間的感情。這種藝術流派於五四運動退潮時期傳入中國。戴望舒早期的創作也明顯地就受了法國象徵派的影響。他的創作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注意挖掘詩歌暗示隱喻的能力,在象徵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
4. 《雨巷》中「丁香姑娘」具有怎樣的象徵意義
丁香姑娘——象徵和戴望舒一樣的知識分子要苦苦追尋的救國理想。他們在黑暗中摸索前行,苦苦尋找的救國之路,也象徵著中國的希望。
雨巷表達了戴望舒失落、惆悵、迷茫的情感。
《雨巷》運用了象徵性的抒情手法。詩中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徵性的意象。
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徵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並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
(4)丁香姑娘雨巷擴展閱讀
戴望舒的詩深蘊中國古典詩詞中婉約、清麗詩風的韻致,但又受到法國象徵詩歌派的影響,因而他的早期詩作總體上表現出一種孤獨、抑鬱和消沉的特點。
這首詩寫得既實又虛,朦朧恍惚。「我」似乎有著滿腹的心事,無限的煩憂,但又不願明說,或者是說不出來。「我」似乎在期待什麼、追求什麼,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標又顯得那樣遙遠而渺茫。
「她」出現了,這或許是在幻覺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現是那樣地快,逝去也那樣地快,一剎那間擦肩而過,消失在前方,「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
「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嘆。詩中的「姑娘」,可以認為是實指,是詩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麗、高潔而憂郁的姑娘。但也可以把這位「姑娘」當做詩人心中朦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詩人陷入人生苦悶時,對未來渺茫的憧憬。
5. 分析《雨巷》一文中,雨巷與丁香姑娘、油紙傘三個意象
1、雨巷是當時黑暗陰沉的社會現實的寫照。
2、姑娘象徵著詩人美好的內理想。容而這種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難以實現的。她和自己一樣充滿了愁苦和惆帳,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夢一樣從身邊飄過去了。留下來的,只有詩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現實中彷徨,和那無法實現的夢一般飄然而逝的希望。
3、油紙傘本身就具有復古、懷舊、迷濛的特點。和幽深、寂靜,又朦朧的小巷結合起來,給讀者以想像的空間。
《雨巷》中,詩人用象徵性的意象及意象群來營建抒情空間,傳達內心情感,並且融會了中國古代詩歌,尤其是晚唐五代纖弱婉約詩詞的藝術營養。不僅如此,這首詩在藝術上的成功之處還在於它的和諧的音律美。
(5)丁香姑娘雨巷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正處於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於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後的幻滅與痛苦,心中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
《雨巷》一詩就是他的這種心情的表現,其中交織著失望和希望、幻滅和追求的雙重情調。這種情懷在當時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6. 雨巷中丁香姑娘具有怎樣的象徵內涵
雨巷中丁香姑娘看似指的是詩人所思慕的人,實則是用來作為夢中情人、革命或一切美好理想、事物的象徵內涵 。
丁香自古以來便是淡雅、憂愁的象徵,教師可以引入李璟《浣溪沙》中的「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李商隱《代贈》中的「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兩句古詩均以丁香結喻心情的郁結,塑造了一個愁腸百結的思婦形象。
「 姑娘」和「美人」 在中國傳統詩歌中往往代表著美好的理想與追求,如蘇軾在《赤壁賦》中所運用的「美人」意象:「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6)丁香姑娘雨巷擴展閱讀:
《雨巷》中出現的「姑娘」就是全面具有中國古代詩人賦予丁香的上述性質的一個女性形象,她既具有丁香的美麗姿態和顏色,又具有丁香的高潔和芬芳,還具有(古代詩人賦予)丁香的憂愁與哀怨的特點。
這樣一個宛如丁香魂魄所花的「姑娘」,一經詩人的想像而創造出來之後,也就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
《雨巷》不論是認為表達了失戀的苦悶和失望的愛情詩說,還是認為這是大革命失敗後一部分青年知識分子找不到出路的「 典型情感」 的言志說。
亦或是認為表現了詩人對於社會生活和人生旅途所產生的迷茫、哀怨和彷徨等復雜情感的哲理說,都反映了在該詩中蘊含著一種可遇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及的追尋境界,即錢鍾書先生所說的「企慕情境」。
7. 戴望舒《雨巷》中的丁香姑娘的原型可是施蟄存的妹妹施絳年
戴望舒《雨巷》中的丁香姑娘的原型是施蟄存的妹妹施絳年。
據戴望舒的長女戴詠素說:"我表姐認為,施絳年是『丁香姑娘'的原型。施絳年雖然比不上我媽以及爸爸的第二任太太楊靜美貌,但是她的個子很高,與我爸爸一米八幾的大高個很相配,氣質與《雨巷》里那個幽怨的女孩相似。"
戴望舒認識施絳年緣於她的哥哥施蟄存。那時施蟄存是《現代》雜志的主編,和戴望舒是好友。起初戴望舒寫的詩並不被人看好,後來是施蟄存在《現代》雜志上主推戴望舒的詩,並高度評價他的詩是現代詩,一度讓詩壇出現了與當時流行的"新月派"完全相反的詩歌。
有了這樣的關系,戴望舒被邀至施家小住。在那裡,他見到施蟄存的妹妹施絳年。施絳年當時在上海中學讀書,性格活潑。戴望舒被這個美麗的少女深深吸引。他的第一本詩集《我底記憶》出版時,他在詩的扉頁題字給絳年,大膽向她表白。
但絳年對戴望舒更多的是一份敬重之心。她比他小5歲,對戴望舒寫的詩並不以為意,甚至在看到他給她寫的詩句時,也沒有絲毫被打動。絳年的冷漠讓戴望舒痛苦不堪。出於對兄長好友的敬重,絳年不好斷然拒絕戴望舒,希望他知難而退。可是她愈是這樣不果斷拒絕他,愈是讓戴望舒覺得有一線希望,這就更加深了他內心的痛苦。
有一回,戴望舒終於無法忍受這戀愛的折磨,他跳樓自殺來向絳年求愛。戴望舒的過激行為,終於讓絳年開始正視他的感情。她依然不愛他,也許是戴望舒那自小落下天花的麻子臉讓她無法愛他,但在他以死相脅之後,她勉強答應與他先訂婚。但隨後又提出一個條件,他必須出國求個學位,回來有個穩定收入才可。
想必絳年是個缺乏安全感的女子,戴望舒只會寫詩,她對經濟上的擔憂過重了。戴望舒為了一份愛情,不情願又必須地踏上了"達特安"郵船赴法留學。在國外的幾年,戴望舒根本沒有心思學習。在巴黎一年,他幾乎沒有去聽過教授講一堂課,而是每天躲在宿舍里翻譯書稿換生活費。這時,遠在國內的施蟄存給戴望舒郵寄過他的工資作生活費。
而絳年呢?在與戴望舒分別之後,據說她與一個冰箱推銷員戀愛上了。當年冰箱推銷員是個比較時髦的行業,發展前景也比較看好,絳年與推銷員在一起,感覺非常好。這一切施蟄存當然知道,只是他怎敢告訴戴望舒呢?這不好的消息卻傳得很快,不久戴望舒就在國外風聞。這樣,他就更沒心思讀書了。
他在國外沒有拿到任何學位,倒是翻譯了很多書。他回國後,找到絳年,當得知這一切都是真的時,他難以壓抑心中怒火,當著施家父母的面,打了絳年一巴掌,既而結束了他們之間長達八年的戀愛。戴望舒的初戀就這樣結束了,卻加深了他內心自卑的情緒。
自小長相上的缺陷本就讓他自卑,愛的女人跟別人跑了更讓他的自尊受到打擊。他內心依然深愛著絳年,但已經沒有用了。就在他以後的婚姻中,絳年留給他的陰影總是時不時出現,以至他與穆麗娟婚後,很快就冷淡她,不與她說話交流,當她是個局外人。
穆麗娟晚年時依然對戴望舒耿耿於懷。她說:"他對我沒有感情,他的感情完全給了施絳年去了。"一場不對等的初戀,讓戴望舒永墜於悲劇之中。他與穆麗娟的婚姻結束了,與楊靜的婚姻也結束了。這也是戴望舒與徐志摩不同的地方。
徐志摩不會在不愛自己的女人身上浪費時間,更不會強扭一份得不到的感情。不愛了就分手,不可能了再重新開始。每一場戀愛都是一次全新的投入。戴望舒不。他永遠走不出那條幽深的雨巷,在一個不可能的丁香姑娘身上,浪費去一生的時光。
8. 為什麼戴望舒在雨巷中用的是丁香姑娘
因為受古代詩詞中一些作品的啟發,用丁香結,即丁香的花蕾來象徵人們的愁心,是中國古代詩詞中一個傳統的表現方法。
《雨巷》想像了一個如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表現了更多的新時代氣息。「丁香空結雨中愁」沒有「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更能喚起人們希望和幻滅的情緒。在表現時代憂愁的領域里,這個形象是一個難得的創造。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作者通過對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的描寫,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並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也有人把這些意象解讀為反映當時黑暗的社會的縮影,或者是在革命中失敗的人和朦朧的、時有時無的希望。
9. 戴望舒《雨巷》中「丁香姑娘」這一形象的象徵意味什麼
象徵意義:丁香一樣的姑娘象徵著和戴望舒一樣的知識分子要苦苦追尋的救國理想。他們在黑暗中摸索前行,苦苦尋找的救國之路,也象徵著中國的希望。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中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徵性的意象。有人把這些意象解讀為放映當時黑暗的社會的縮影,或者是在革命中失敗的人和朦朧的、時有時無的希望。
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徵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並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
(9)丁香姑娘雨巷擴展閱讀
《雨巷》寫於1927年夏天,血腥的「四·一二」大屠殺之後。詩人時年22歲。曾因投身革命而被捕的詩人,面對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在痛苦中陷於彷徨迷惘。
他隱居在江蘇松江朋友家,孤獨中嚼味著「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夜坐聽風,晝眠聽雨」,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可生活貧乏,整天「窗頭明月枕邊書」,詩人只能在「舊時的腳印」、「青春的綵衣」和星光下的盤桓中尋求慰藉。
個性的輕柔、憂郁和時代的重壓,使《雨巷》成為現實黑暗和理想幻滅在詩人心中的投影,貯滿了彷徨失望和感傷痛苦的情緒。
戴望舒的詩深蘊中國古典詩詞中婉約、清麗詩風的韻致,但又受到法國象徵詩歌派的影響,因而他的早期詩作總體上表現出一種孤獨、抑鬱和消沉的特點。
這首詩寫得既實又虛,朦朧恍惚。「我」似乎有著滿腹的心事,無限的煩憂,但又不願明說,或者是說不出來。「我」似乎在期待什麼、追求什麼,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標又顯得那樣遙遠而渺茫。
「她」出現了,這或許是在幻覺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現是那樣地快,逝去也那樣地快,一剎那間擦肩而過,消失在前方,「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
「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嘆。詩中的「姑娘」,我們可以認為是實指,是詩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麗、高潔而憂郁的姑娘。但我們也可以把這位「姑娘」當做詩人心中朦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詩人陷入人生苦悶時,對未來渺茫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