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5牡丹
㈠ 菏澤西關防疫站在哪個路上
西關村
地址:菏澤市牡丹區東方紅西街
菏澤西關防疫站就是牡丹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道碑街525號。
牡丹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地址:道碑街525號
附近公交站點「頤中煙草分公司 」- 距離「牡丹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28米
途經公交車:9路14路
㈡ 二十四節氣來歷小故事
1、立春
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即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孟春時節的開始。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
2、雨水
古時候,人們都有一個為自己兒女求神問卦的習慣,看看自己兒女命相如何,需不需要找個乾爹。而找乾爹的目的,則是為了讓兒女順利,健康成長。於是便有了雨水節拉保保的活動。此舉一年復一年,久而成為一方之俗。
3、驚蟄
農歷二月份的開始,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霉味。
4、春分
春分也是節日和祭祀慶典,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周禮天子日壇祭日。民間踏青的日子。
5、清明
清明是節氣與節日的合體,節氣是「天時」,是純粹的自然時間,節日是「人時」,它是社會文化的時間選擇。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最初主要為時令的標志,時間在冬至後一百零七日、春分後十五日,公歷的4月5日前後。
《淮南子·天文訓》記載:春分後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則清明風至。「清明」節氣由此得名。
6、穀雨
在唐代高宗年間,有位叫穀雨的年輕人,水性很好。有一次他的家鄉曹州發大水,他憑借著這個本領救出了村民,還冒著生命危險救出了一顆牡丹花,並拜託一位花匠師傅好好地栽養。
穀雨和一位每天來看他母親的女子日久生情,想提出與這位姑娘成親的時候,卻得知這位美麗的姑娘是位牡丹仙子,而正是幾年前他救起來的那顆牡丹。牡丹仙女和穀雨約定:「待到明年四月八,奴到谷門去安家。」
後來,牡丹花仙的仇人禿鷹得了重病,逼迫牡丹姐妹為其釀造花蕊丹酒醫病。牡丹姐妹不願取自己身上的血,釀下丹酒供惡賊飲用,卻被禿鷹抓走關押。穀雨歷盡艱險,在自己生日那天,終於闖入魔洞戰勝禿鷹,救出了眾花仙。當大家准備回家時,尚未咽氣的禿鷹一支暗劍刺中了穀雨。牡丹仙女惱怒萬分,拿起穀雨的板斧,將垂死掙扎的禿鷹砍成了肉泥!回轉身來,抱起穀雨的屍體,泣不成聲。穀雨以自己的性命救了這些花仙的生命。
穀雨死了。他生在穀雨,死在穀雨,遇難時年僅二十一歲,穀雨被埋葬在花匠的百花園中。從此,牡丹和眾花仙都在曹州安了家,每逢穀雨時節,牡丹就要開放,表示她們對穀雨的懷念。
7、立夏
立夏這個節氣在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經確立了,預示著季節的轉換,為一年四季之夏季開始的日子。
8、小滿
這時全國北方地區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已開始飽滿,但還沒有成熟,約相當乳熟後期,所以叫小滿。
9、芒種
芒種的「芒」字,是指麥類等有芒植物的收獲,芒種的「種」字,是指谷黍類作物播種的節令。「芒種」二字諧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種」了。所以,「芒種」也稱為「忙種」,農民間也稱其為「忙著種」。
10、夏至
公元前七世紀,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據《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11、小暑
」暑」表示炎熱的意思,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全國大部分地區基本符合。小暑雖不是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但緊接著就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大暑,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說。
12、大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大暑,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其氣候特徵是:「斗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
注釋:大暑,在六月中旬,天氣炎熱,熱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斗指到丙的時候是大暑,比小暑熱,所以叫大暑。
13、立秋
「秋」就是指暑去涼來。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穀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
14、處暑
處暑,即為「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處暑節氣意味著即將進入氣象意義的秋天。
15、白露
傳說白露是一個手藝十分了得的御廚,蓋世無雙,連最愛挑剔的皇帝都沒有二話。一日,皇帝問白露:「這天下什麼最好吃?」白露答:「鹽!」皇帝本來是想炫耀自己擁有的「山珍海味」,而白露竟然誇的是連平民百姓都看得普遍的「鹽」。鹽怎麼「最好吃」?蔑視皇權,這是「欺君之罪」呀!皇帝一氣之下殺了白露,且告知御膳房,七日內不得用鹽。
一連七日,山珍海味沒了鹽,變得索然無味。皇帝越吃越想吐,方知錯殺了白露。皇帝好後悔,就用御筆在素絹上寫下「錯斬露七日已無天日」幾個大字。正巧有大臣來拜見,皇帝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後悔」,就慌忙中燒了字絹。這一燒,正好被路過的城隍爺收下。城隍爺上天呈給玉帝,玉帝「准奏」,故就有了紀念白露的「白露節」。
16、秋分
「分」示晝夜平分之意,同春分一樣,此日太陽直射地球赤道,晝夜相等。秋分時,地球絕大部分地區這一天晝夜均分,各12小時;在北極點與南極點附近,這一天可以觀測到太陽整日都在地平線上。
17、寒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
注釋:寒露的意思是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
18、霜降
霜降節氣含有天氣漸冷、初霜出現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意味著冬天即將開始。
19、立冬
在立冬時節,有「送寒衣」的習俗。每年農歷十月初一,為「送寒衣節」。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為免先人們在陰曹地府挨冷受凍,這一天,人們要焚燒五色紙,為其送去禦寒的衣物,寄託著今人對故人的懷念,承載著生者對逝者的悲憫。
20、小雪
,中國廣大地區西北風開始成為常客,氣溫下降,逐漸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過於寒冷,雖開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稱小雪。
21、大雪
傳說有一種小鳥,叫寒號鳥。這種鳥與眾不同,它長著四隻腳,兩只光禿禿的肉翅膀,不像一般的鳥那樣會飛行。夏天的時候,寒號鳥全身長滿了絢麗的羽毛,樣子十分美麗。寒號鳥驕傲得不得了,覺得自己是天底下最漂亮的鳥了,連鳳凰也不能同自己相比。於是它整天搖晃著羽毛,到處走來走去,還洋洋得意地唱著:「鳳凰不如我!鳳凰不如我!」
夏天過去了,秋天到來,鳥們都各自忙開了,它們有的開始結伴飛到南邊,准備在那裡度過溫暖的冬天;有的留下來,就整天辛勤忙碌,積聚食物啦,修理窩巢啦,做好過冬的准備工作。只有寒號鳥,既沒有飛到南方去的本領,又不願辛勤勞動,仍然是整日東游西盪的,還在一個勁地到處炫耀自己身上漂亮的羽毛。
冬天終於來了,天氣寒冷極了,鳥們都歸到自己溫暖的窩巢里。這時的寒號鳥,身上漂亮的羽毛都脫落光了。夜間,它躲在石縫里,凍得渾身直哆嗦,它不停地叫著:「好冷啊,好冷啊,等到天亮了就造個窩啊!」等到天亮後,太陽出來了,溫暖的陽光一照,寒號鳥又忘記了夜晚的寒冷,於是它又不停地唱著:「得過且過!太陽下面暖和!"
寒號鳥就這樣一天天地混著,過一天是一天,一直沒能給自己造個窩。到了大雪時節,北風呼嘯,陽光也失去了往日的溫暖。寒號鳥沒能混過寒冷的大雪節氣,終於凍死在岩石縫里了。
22、冬至
古人講: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23、小寒
小寒,為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3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五個節氣,標志著冬季時節的正式開始。當太陽到達黃經285°(小寒)時,對於神州大地而言,標志著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到來了。
24、大寒
相傳,在古印度北部,即21世紀的尼泊爾南部,迦毗羅衛國有個凈飯王,他有個兒子叫喬答摩·悉達多,年輕時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種苦惱,發現社會生活徒勞無益,並對婆羅門教的神權極為不滿。於是,在他29歲那年,舍棄王族的豪華生活,出家修道,苦行6年。
大約在公元前525年的一天,他餓得骨瘦如柴,決定不再修行。這時遇見一個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恢復了體力,於是他端坐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樹下,徹悟成道,並創立了佛教。史傳,這一天正是中國的農歷十二月初八日,由於他是釋迦族人,後來佛教徒們尊稱他是釋迦牟尼,也即是釋迦族聖人的意思。
(2)525牡丹擴展閱讀
二十四節氣(24 solar terms),是指太陽歷(干支歷)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
十四節氣是上古時代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依據黃道面劃分制定,屬太陽歷范疇。
㈢ 誰對長齒520和525變速箱了解
長齒525變速器是520的加重型.其長度和速比無較大區別.但是寬度還是有區別的.
525主要裝配在躍進3噸貨車上.而這種車型還經常超載.
520主要裝配各型中巴車.516.517.1噸至2噸車較多.
525和520隻要前面的1軸和2軸的傳動軸接盤相同是可以互換的.(5擋都是直接擋或超速擋)
不好掛檔與變速器蓋關系不是很大.因為長齒系列的撥叉和撥叉軸不在蓋里.新變速器可能是由於同步器的裝配間隙小造成.
在2加3或4減3是響檔嗎?就是齒輪打擊的聲音.
如果響檔則是3檔同步器的問題同步錐與同步環沒有後備行程.造成同步器失效.這就是你轟空油門能掛上的原因.
如果離合器分離徹底的話.4減3.仍然不見好轉的話.趕緊聯系廠家換掉變速器.磨合多久無法給您確定.
㈣ 24節氣的故事
24節氣的故事如下:
1、立春
古時,「打牛」儀式是由縣府執行。打牛的前一天,先把土牛放在縣城東門外前,稱為「立牛」,其旁要立一個攜帶農具揮鞭吆牛的假人做「耕夫」,以此表示春令的到來,農事宜提前准備。那個假人「耕夫」被稱作「芒神」。那「耕夫」如站在牛前,表示春令早來應早些備耕;「耕夫」立在牛後,則表示春令遲到;若人牛並行,則春令適中。
立春日當天,各官府要奉上肉果食品於芒神土牛前,於正午時舉行隆重的「打牛」儀式。吏民擊鼓,由官員執紅綠鞭或柳枝鞭打土牛三下,然後交給下屬吏與農民輪流鞭打,把土牛打得越碎越好,以示人們對春天的熱愛。隨後,人們歡笑著搶土牛的土塊帶回家入牲圈,象徵槽頭興旺。據說當天如天晴,萬民高興;若天明遇雨,則表示晦氣不利,預示這一年年景不佳。
13、立秋
在立秋時節,尤其是在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天,流傳著許許多多的民間習俗。在商洛竹林關一帶,就流傳著「摸秋」的習俗。這天夜裡婚後尚未生育的婦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伴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
習俗中有很多說法。摸到南瓜,易生男孩;摸到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還是白頭到老的好兆頭。按照傳統風俗,這個夜裡,瓜豆任人採摘,田園主人不得責怪。姑嫂歸家再遲,家長也不許非難。
中秋節夜裡,孩子們在月亮還未出來時,照例鑽進附近的秋田裡,摸一樣東西回家。如果摸到蔥,父母就認為這孩子長大後很聰明;如果摸到瓜果,父母就認為孩子將來不愁吃喝,事事順利。人們視「摸秋」為游戲,不作偷盜行為論處。
商南縣的居民,在中秋節的晚上,吃罷月餅後,不肯長高的小孩去摸高梁;沒有男孩的人家去摸茄子;沒有女孩的人家去摸辣子;小孩不聰明的人家去摸蔥。此俗清代以前就有,民國以來仍流傳在民間。
14、處暑
在處暑時節,正值農歷七月十五左右,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此時在台灣,就有「拜好兄弟」的習俗。
台灣民間俗稱孤魂野鬼為「好兄弟」,中元節普渡孤魂野鬼就稱為「拜好兄弟」。這個習俗來源於「目蓮救母」的故事:
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蓮尊者,惦念過世的母親。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時的貪念業報,死後墮落在惡鬼道,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目犍蓮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給他的母親。但其母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到來,深怕其他惡鬼搶食,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無法下咽。
目犍蓮雖有神通,身為人子,卻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請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說:「七月十五日是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滿。在這一天,盆羅百味,供巷僧眾,功德無量。可以憑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這便是台灣普渡「拜好兄弟」的由來。
15、白露
關於白露節的來歷,有一個古老的傳說。
傳說白露是一個手藝十分了得的御廚,蓋世無雙,連最愛挑剔的皇帝都沒有二話。一日,皇帝問白露:「這天下什麼最好吃?」白露答:「鹽!」皇帝本來是想炫耀自己擁有的「山珍海味」,而白露竟然誇的是連平民百姓都看得普遍的「鹽」。鹽怎麼「最好吃」?蔑視皇權,這是「欺君之罪」呀!皇帝一氣之下殺了白露,且告知御膳房,七日內不得用鹽。
一連七日,山珍海味沒了鹽,變得索然無味。皇帝越吃越想吐,方知錯殺了白露。皇帝好後悔,就用御筆在素絹上寫下「錯斬露七日已無天日」幾個大字。正巧有大臣來拜見,皇帝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後悔」,就慌忙中燒了字絹。這一燒,正好被路過的城隍爺收下。城隍爺上天呈給玉帝,玉帝「准奏」,故就有了紀念白露的「白露節」。
16、秋分
在秋分時節,是傳統的「祭月節」。我國自古就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現在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
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秋分」這一天,不過由於這一天在農歷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無月則是大煞風景的。所以,後來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中秋。
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17、寒露
寒露時節前後,恰逢九九重陽之日。眾所周知,重陽節登高的習俗由來已久。由於重陽節在寒露節氣前後,寒露節氣宜人的氣候又十分適合登山,慢慢的重陽節登高的習俗也成了寒露時節的習俗。
關於重陽節登高的習俗,還流傳著一個有趣的傳說。
據說東漢時汝南一帶瘟魔為害,疫病流行。有一個叫桓景的人,感於百姓的疾苦,想要救黎民於水火。於是拜道長費長房為師,學消災救人的法術。一天,費長房告訴桓景說,九月初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並囑咐桓景回去搭救鄉親:「九日離家登高,把茱萸裝入紅布袋,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即能戰勝瘟魔。」
桓景回家,遍告鄉親。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洶涌澎湃,瘟魔來犯,但因菊花酒刺鼻,茱萸香刺心,難以接近。桓景揮劍斬瘟魔於山下。傍晚,人們返回家園,見家中「雞犬牛羊,一時暴死」,而人們因出門登高而免受災殃。自此,重陽登高避災,流傳至今。久而久之,登高就變成了一個美好、風雅的習俗。在秋高氣爽的寒露時節,登山也成了人們運動健身、感受自然的傳統活動。
18、霜降
在我國的廣西下雷鎮,有「壯族霜降節」。其來源與下雷土司傳說和慶豐收有關。相傳土司第十四世許文英,其妻岑玉音為湖潤土司的女兒,曾和其夫在清朝末年,一道騎牛到閩越沿海抗倭。因為岑玉音是騎著牛去打仗的,所以被稱為「婭莫」。「婭」是壯語里對老年婦女的稱呼,「莫」即黃牛。岑玉音抗敵凱旋之日正值霜降節,為紀念許文英及岑玉音,下雷人民建起玉音廟,逢霜降日,民眾扛著玉音的畫像,舉行游神活動。節慶由此而來,已有三百多年歷史。
由於下雷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土司文化,使霜降節由單純慶豐收節慶活動,發展成為祭祀民族英雄、進行商貿活動、民俗文化表演的綜和性民俗活動。展現出豐富多彩的壯族民俗文化,承載壯族土司文化、反侵略斗爭的歷史記憶。
19、立冬
在立冬時節,有「送寒衣」的習俗。每年農歷十月初一,為「送寒衣節」。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為免先人們在陰曹地府挨冷受凍,這一天,人們要焚燒五色紙,為其送去禦寒的衣物,寄託著今人對故人的懷念,承載著生者對逝者的悲憫。
「送寒衣節」這一習俗,來源於「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
相傳,秦始皇時期,江南孟家灣有一女子,婷婷玉立,識書達理,年已十八歲,與一英俊男子范喜良相愛。正當兩人拜堂成親之時,抓壯丁的官兵趕到,將范喜良抓走,送到北方去修萬里長城。孟姜女日夜思念丈夫,悲痛萬分。有一天,江南飄著雪花,朔風陣陣,孟姜女打了個寒顫,心想幾年來丈夫的衣服早已磨破了,哪能敵得住塞外凜冽寒風,便決心給丈夫做身寒衣親自送去。
當孟姜女帶著寒衣來到長城腳下,她萬萬沒有想到,丈夫范喜良在一年前的冬天,活活地累死,屍骨埋在萬里長城下。孟姜女一聽,不禁放聲大哭。她邊哭邊雙手拍打城牆,高喊著丈夫的名字。孟姜女哭一陣慘死的丈夫,罵一陣殘酷的暴君。在她憤怒的控訴聲里,天空中朔風嘶吼,海浪翻滾,一齊向萬里長城壓了過來。忽然間天崩地裂一聲巨響,萬里長城塌了,露出一具白骨。孟姜女守著白骨一連哭了七天七夜,之後欲將寒衣燒掉。就在這時,只見那寒衣緩緩飄起,又漸漸下落,圍著孟姜女轉了三圈,便穩穩落下,覆蓋在白骨上。
20、小雪
「小雪到,吃糍粑」,是我國江南水鄉的一種傳統習俗。每年的這個時候,大人和孩子們都會放在嘴上嘮叨著:今天幾號了,還有幾天就要到小雪了,誰家的糯米碾好了,誰家的還在場上曬著呢。這時候小孩子們都很興奮,覺得就象過年似的。有時候天不作美,糯稻收晚了,大人們不準備做著吃了,可是拗不過小孩子,就想辦法借得一點來做了吃,解饞哦!
「糍粑」還有一個名稱,就是「糍團」,就是用糯米在鍋里燒熟成飯了,然後就用木棍把糯米飯搗成泥。在做「糍團」的隔夜,父母就把餡心和外面裹的粉都准備好了。餡心是用黑芝麻抄熟了搗碎,拌上白糖,條件好的就再放點紅瓜、綠瓜、果仁等等,外面就用米粉抄熟,灑在桌面上,然後把搗爛成泥的糯米飯取出一團來,放在上面,放進餡心,再裹上,外面用米粉粘上,就不粘手了。這樣,一個糍團就做好了。
21、大雪
大雪時節,天寒地凍。留給人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寒號鳥」的傳說。
傳說有一種小鳥,叫寒號鳥。這種鳥與眾不同,它長著四隻腳,兩只光禿禿的肉翅膀,不像一般的鳥那樣會飛行。夏天的時候,寒號鳥全身長滿了絢麗的羽毛,樣子十分美麗。寒號鳥驕傲得不得了,覺得自己是天底下最漂亮的鳥了,連鳳凰也不能同自己相比。於是它整天搖晃著羽毛,到處走來走去,還洋洋得意地唱著:「鳳凰不如我!鳳凰不如我!」
夏天過去了,秋天到來,鳥們都各自忙開了,它們有的開始結伴飛到南邊,准備在那裡度過溫暖的冬天;有的留下來,就整天辛勤忙碌,積聚食物啦,修理窩巢啦,做好過冬的准備工作。只有寒號鳥,既沒有飛到南方去的本領,又不願辛勤勞動,仍然是整日東游西盪的,還在一個勁地到處炫耀自己身上漂亮的羽毛。
冬天終於來了,天氣寒冷極了,鳥們都歸到自己溫暖的窩巢里。這時的寒號鳥,身上漂亮的羽毛都脫落光了。夜間,它躲在石縫里,凍得渾身直哆嗦,它不停地叫著:「好冷啊,好冷啊,等到天亮了就造個窩啊!」等到天亮後,太陽出來了,溫暖的陽光一照,寒號鳥又忘記了夜晚的寒冷,於是它又不停地唱著:「得過且過!太陽下面暖和!」
寒號鳥就這樣一天天地混著,過一天是一天,一直沒能給自己造個窩。到了大雪時節,北風呼嘯,陽光也失去了往日的溫暖。寒號鳥沒能混過寒冷的大雪節氣,終於凍死在岩石縫里了。
22、冬至
在中國的北方地區,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家境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語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的由來,是因為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葯留下的。
張仲景是東漢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祛寒嬌耳湯」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他曾任長沙太守,後毅然辭官回鄉,訪病施葯,大堂行醫,為鄉鄰治病。
張仲景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嬌耳」醫治凍瘡。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葯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後將羊肉、葯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葯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23、小寒
梅花是小寒節氣的第一花信,而梅花自古就是詩人們詠贊不衰的題材。詠梅詩起源於六朝,隋唐崛起,極盛於宋元,明清相繼,直至今日仍余韻猶存。這些詩詞或寫梅品質,或詠梅風姿,或繪梅神韻,或歌梅情懷。大都立意新穎,借傲霜鬥雪、不畏嚴寒的梅花以抒發作者不畏強暴、敢於斗爭、敢於勝利的高尚情操。
24、大寒
在大寒節氣中,其間有一個對於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臘八,即陰歷十二月初八。在這一天,人們用五穀雜糧加上花生、栗子、紅棗、蓮子等熬成一鍋香甜美味的「臘八粥」。關於「臘八粥」的來歷,眾說不一。下面只是其中一個傳說。
相傳,在古印度北部,即今天的尼泊爾南部,迦毗羅衛國有個凈飯王,他有個兒子叫喬答摩·悉達多,年輕時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種苦惱,發現社會生活徒勞無益,並對婆羅門教的神權極為不滿。於是,在他29歲那年,舍棄王族的豪華生活,出家修道,苦行6年。
大約在公元前525年的一天,他餓得骨瘦如柴,決定不再修行。這時遇見一個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恢復了體力,於是他端坐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樹下,徹悟成道,並創立了佛教。史傳,這一天正是中國的農歷十二月初八日,由於他是釋迦族人,後來佛教徒們尊稱他是釋迦牟尼,也即是釋迦族聖人的意思。
佛教傳入我國後,各地興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動也隨之盛行起來。尤其是到了臘月初八,祭祀釋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舉行誦經,並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獻一種「乳糜」之物的傳說程式,用香谷和果實等煮粥供佛,名為「臘八粥」。這便是「臘八粥」的來歷。
㈤ 《皇極經世》及作者邵庸畢的詳細資料
《皇極經世》是宋代學者邵庸畢生研究周易而自創的經天緯地之預測學。根據河洛數理,周易陰陽,天地物理,人類進化的推衍,創立了「元、會、運、世」一套有規律的預測方法。129600年為一元,為人類的一個發展周期,在「大算數」里僅一天而已。每元12會,各10800年。每會30運,各360年。每運12世,各30年。元會運世各有卦象表示,每年亦有卦象表示其天文、地理、人事發展變化。只要洞其玄機,用其生化之理,天地萬物之生命運程,皆瞭然於心,人類歷史、朝代興亡、世界分合、自然變化皆未卜先知矣。
【作者簡介】
邵雍(1011一l 077),北宋哲學家,理學象數學派的創始人。字堯夫,謚康節。其先范陽人,幼隨父遷共城(今河南輝縣)。少有奇才,慕高遠,從北海李之才習《河圖》、《洛
書》及先天象數之學,探賾索隱,妙悟神契,多所自得。時隱居蘇門山百源之上,後
人稱百源先生。屢授官不赴,後居洛陽,以先知而名聞於後世。主要著作有《皇極經
世》、《梅花易數》、《漁樵問對》,《伊川擊壤集》等,最為歷代易學家所推重。
【圖書介紹】
出版緣起
《宋史·道學傳》首列周程張邵朱六子,百世同稱大儒。今《太極通書》及程朱之學弦誦遍宇內,而橫渠、康節之言獨苦其艱深玄奧,人不敢涉其藩籬。夫二子於前聖未辟之奧,憑其妙悟神契,淵然獨造幽微。今人幸生眾賢之後,反畏險疑阻,不能循途以窺牖,自棄何亟耶?
《皇極經世》凡十二卷,其一之二則總元會運世之數,《易》所謂天地之數也。三之四以會經運列世數,與甲子下紀帝堯至於五代歷年表,以見天下離合治亂之跡,以天時而驗人事者也。五之六以運經世列世數,甲子下紀帝堯至於五代,《書》、《傳》所載興廢治亂、得失邪正之跡,以人事而驗天時也。自七之十則以陰陽剛柔之數,窮律呂聲音之數。以律呂聲音之數,窮動植飛走之數。《易》所謂萬物之數也。其十一至十二則論《皇極經世》之所以為書,窮日月星辰飛走動植之數,以盡天地萬物之理;述皇帝王伯之事,以明大中至正之道。陰陽之消長,古今之治亂,邵子盡之矣。故書謂之《皇極經世》,篇謂之《觀物篇》焉。
邵子之書,元會運世、聲音唱和諸篇,如《易》之《上經》、《下經》,觀物十二篇之文,如《易》之《系辭》。其書所錄各圖,皆邵子之所精義所在,不可不精研而細玩也。
提 要
《皇極經世書》六十四卷,宋邵雍撰。邵子數學本於李挺之、穆修,而其源出於陳摶。當李挺之初見邵子於百泉,即授以義理性命之學。其作《皇極經世》,蓋出於物理之學,所謂「<易》外別傳」者是也。其書以元經會,以會經運,以運經世。起於帝堯甲辰,至後周顯德六年己未。而興亡治亂之蹤,皆以卦象椎之。朱子謂:「皇極是推步之書。」可謂能得其要領。朱子又嘗謂:「自《易》以後無人做得一物如此整齊,包括得盡。』』又謂:「康節《易》看了,卻看別人的不得。」而張潦亦謂:「此書本以天道,質以人事,辭約而義廣,天下之能事畢矣。」蓋自邵子始為此學,其後自張行成、祝泌等數家以外,能明其理者甚鮮,故世人卒莫窮其作用之所以然。
其起而議之者則曰:「元會運世之分,無所依據。十二萬九千餘年之說,近於釋氏之劫數。水、火、土、石,本於釋氏之地、水、火、風。且五行何以去金去木?乾在《易》為天,而經世為日;兌在《易》為澤,而經世為月。以至離之為星,震之為辰,坤之為水,艮之為火,坎之為土,巽之為石,其取象多不與《易》相同,俱難免於牽強不合。」然邵子在當日,用以占驗,無不奇中,故歷代皆重其書。且其自述大旨,亦不專於象數。如雲:「天下之事始過於重,猶卒於輕;始過於厚,猶卒於薄。」又雲:「學以人事為大。」又雲:「治生於亂,亂生於治。聖人貴未然之防,是謂<易》之大綱。」又雲:「天下將治,則人必尚義也。天下將亂,則人必尚利也。尚義,則謙讓之風行焉;尚利,則攘奪之風行焉。」類皆立義正大,垂訓深切,是《經世》一書,雖明天道而實責成於人事。洵粹然儒者之言,固非讖緯術數家所可同年而語也。
序
宋慶歷中,康節邵先生隱處山林,冬不爐,夏不扇,蓋心在於《易》,忘乎其為寒暑也。猶以為未至,糊《易》於壁,心致而目玩焉。邃於《易》理,欲造《易》之數而未有徵也。一日午睡,有鼠走而前,以所枕瓦枕投擊之,鼠走而枕破。覺中有字,取視之:「此枕賣與賢人康節,某年月日某時,擊鼠枕破。」先生怪而詢之陶家,其陶枕者曰:「昔一人手執《周易》憩坐,舉枕其書,必此老也。今不至久矣。吾能識其家。」先生偕陶往訪焉,及門,則已不存矣,但遺書一冊謂其家人曰:「某年某月某時,有一秀士至吾家,可以此書授之,能終吾身後事矣。」其家以書授先生,先生閱之,乃《易》之文,並有訣例。推例演數,謂其人曰:「汝父存日,有白金置睡床西北窖中,可以營葬事。」其家如言,果得金。先生受書以歸,後觀梅,以雀爭勝,布算,知次晚有鄰人女折花,墮傷其股。其卜蓋始於此,後世相傳,遂名《觀梅數》。又後算落花之日,午時為馬所踐毀;又算西林寺額,知有陰人之禍。凡此,皆所謂先天之數也。蓋未得卦先得數也。以數起卦,故曰先天。若夫見老人有憂色,卜而知老人有食魚之禍;見少年有喜色,L而知有婚聘之喜;聞雞鳴,知雞必烹;聽牛鳴,知牛當殺。凡此,皆後天之數也。蓋未得數先得卦也。以卦起數,故曰後天。一日,置一椅,以數推之,書椅底曰:『『某年月日,當為仙客坐破。」之期,果有道者來訪,坐破其椅。仙客愧謝,先生曰:「物之成毀有數,豈足介意,且公神仙也,幸坐以示教。」因舉椅下所書以驗,道者愕然趨起出,忽不見。乃知數之妙,雖鬼神莫逃,而況於人乎?況於物乎?
【目 錄】
序
梅花易數卷一
象數易理篇之一
周易卦數………………………………………………(1)
五行生剋………………………………………………(1)
八宮所屬五行…………………………………………(2)
卦氣旺…………………………………………………(2)
卦氣衰…………………………………………………(2)
十天干…………………………………………………(2)
十二地支………………………………………………(2)
八卦象例………………………………………………(3)
佔法……………………………………………………(3)
玩法……………………………………………………(3)
卦以八除………………………………………………(3)
爻以六除………………………………………………(4)
互卦起例………………………………………………(4)
年月日時起例…………………………………………(4)
物數占例………………………………………………(5)
聲音占例………………………………………………(5)
字占……………………………………………………(5)
一字至十一字占………………………………………(5)
丈尺占…………………………………………………(6)
尺寸占…………………………………………………(6)
為人占…………………………………………………(7)
自己占…………………………………………………(7)
占動物…………………………………………………(8)
占靜物…………………………………………………(8)
象數易理篇之二
物卦起例………………………………………………(9)
八卦萬物屬類…………………………………………(9)
八卦方點陣圖…………………………………………(10)
觀梅占………………………………………………(11)
牡丹占………………………………………………(11)
鄰夜叩門借物占 ……………………………………(12)
今日動靜如何………………………………………(13)
西林寺牌額占………………………………………(14)
老人有憂色占 ………………………………………(14)
少年有喜色占 ………………………………………(15)
牛哀鳴占 ……………………………………………(16)
雞悲嗚占 ……………………………………………(16)
枯枝墜地佔…………………………………………(16)
風覺鳥占 ……………………………………………(17)
風覺占 ………………………………………………(17)
鳥占 …………………………………………………(18)
聽聲音占 ……………………………………………(18)
形物占 ………………………………………………(19)
驗色占………………………………………………(19)
象數易理篇之三
八卦類象……………………………………………(20)
八卦萬物屬類………………………………………(21)
梅花易數卷二
體用生克篇之一
心易占卜玄機………………………………………(37)
占卜總訣……………………………………………(38)
占卜論理訣…………………………………………(38)
先天後天論…………………………………………(39)
卦斷遭論……………………………………………(40)
八卦心易體用訣……………………………………(41)
體用總決……………………………………………(41)
體用生克篇之二
天時占第一………………………………………(45)
人事占第二…………………………………………(47)
家宅占第三…………………………………………(47)
屋舍占第四…………………………………………(47)
婚姻占第五…………………………………………(48)
生產占第六…………………………………………(49)
飲食占第七…………………………………………(49)
求謀占第八…………………………………………(50)
求名占第九…………………………………………(50)
求財占第十…………………………………………(50)
交易占第十一………………………………………(51)
出行占第十二………………………………………(51)
行人占第十三………………………………………(52)
謁見占第十四………………………………………(52)
失物占第十五………………………………………(52)
疾病占第十六………………………………………(53)
官訟占第十七………………………………………(55)
墳墓占第十八………………………………………(55)
體用生克篇之三
三要靈應篇序………………………………………(57)
三要靈應篇…………………………………………(59)
體用生克篇之四
十應奧論…………………………………………(65)
十應目論……………………………………………(65)
復明天時之應………………………………………(66)
復明地理之應………………………………………(66)
復明人事之應………………………………………(67)
復明時令之應………………………………………(67)
復明方卦之應………………………………………(67)
復明動物之應………………………………………(68)
復明靜物之應………………………………………(69)
復明言語之應………………………………………(69)
復明聲音之應………………………………………(69)
復明五色之應……………………………………(70)
復明寫字之應………………………………………(70)
遺論…………………………………………………(70)
體用 …………………………………………………(71)
體用論………………………………………………(72)
衰旺論………………………………………………(73)
內外論……………………………………………(73)
動靜…………………………………………………(74)
向背…………………………………………………(75)
靜占……………………………………………(75)
體用生克篇之五
觀物洞玄歌…………………………………………(76)
起卦加數例…………………………………………(78)
屋宅之占訣…………………………………………(79)
器物占 ………………………………………………(80)
梅花易數卷三
斷占總訣篇之一
入卦方點陣圖…………………………………………(81)
現梅數訣序…………………………………………(82)
八卦定陰陽次序……………………………………(82)
變卦式八則…………………………………………(82)
占卦訣………………………………………………(84)
體用互變之訣………………………………………(85)
體用生克之訣………………………………………(85)
體用衰旺之訣………………………………………(86)
體用動靜之訣………………………………………(87)
佔L坐端之訣………………………………………(88)
佔L克應之訣………………………………………(89)
斷占總訣篇之二
萬物賦………………………………………………(91)
飲食篇………………………………………………(93)
觀物玄妙歌訣………………………………………(95)
諸事響應歌…………………………………………(97)
斷占總訣篇之三
諸卦反對性情………………………………………(100)
占物類例……………………………………………(101)
物數為體訣…………………………………………(102)
觀物看變爻為主……………………………………(102)
觀物克應法…………………………………………(103)
觀物趣時訣…………………………………………(103)
觀物用易例…………………………………………(103)
萬物戲驗……………………………………………(104)
斷占總訣篇之四
占卜十應訣…………………………………………(105)
論事十大應…………………………………………(107)
卦應…………………………………………………(108)
梅花易數卷四
字畫指迷篇之一
指迷賦………………………………………………(122)
玄黃克應歌…………………………………………(123)
玄黃敘………………………………………………(125)
玄黃歌………………………………………………(126)
花押賦………………………………………………(127)
探玄賦………………………………………………(128)
齊景至理論…………………………………………(130)
字畫經驗……………………………………………(131)
字體詩訣……………………………………………(133)
四季水筆……………………………………………(136)
畫有陰陽……………………………………………(136)
八卦斷………………………………………………(137)
相字心易……………………………………………(138)
辨字式………………………………………………(138)
字畫指迷篇之二
筆法筌蹄……………………………………………(139)
六神筆法……………………………………………(146)
六神主事……………………………………………(147)
玄黃筆法歌…………………………………………(148)
五行體格式…………………………………………(150)
時辰斷………………………………………………(151)
起六神卦訣…………………………………………(151)
字畫指迷篇之三
辨別五行歌…………………………………………(152)
辨別六神歌…………………………………………(153)
五行並歌式…………………………………………(153)
梅花易數卷五
拆字雜編篇之一
五行全備……………………………………………(159)
六神形式……………………………………………(160)
入卦辨………………………………………………(161)
七言作用歌:………………………………………(164)
比例歌………………………………………………(166)
西江月………………………………………………(167)
拆字雜編篇之二
易理玄微……………………………………………(168)
斷扇占………………………………………………(168)
買香占………………………………………………(169)
古人相字……………………………………………(169)
斷富貴貧賤要訣……………………………………(172)
拆字雜編篇之三
五行四時旺相休囚表………………………………(174)
五行相生……………………………………………(174)
天乾地支所屬五行…………………………………(175)
論八卦性情…………………………………………(175)
八卦取象……………………………………………(175)
六十甲子納音歌……………………………………(175)
《系辭》八卦類象歌…………………………………(176)
渾天甲子定局…………………………………(177)
八反格………………………………………………(178)
四言獨步……………………………………………(178)
五言作用歌…………………………………………(181)
別理篇………………………………………………(182)
六言剖斷歌…………………………………………(184)
拆字雜編篇之四
格物章………………………………………………(187)
物理論………………………………………………(188)
五行六神辨別論……………………………………(191)
金聲章………………………………………………(192)
附 錄
皇極經世觀物夕L篇補………………………………(195)
皇極經世觀物夕L篇衍義
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又卷一………………………(246)
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卷二………………………(271)
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又卷三………………………(292)
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卷四………………………(315)
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卷五………………………(337)
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卷六………………………(356)
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卷七………………………(375)
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捲入………………………(392)
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卷九………………………(415)
圖 解……………………………………………………(429)
周 易……………………………………………………(451)
邵雍傳………………………………………………………(525)
邵雍年表……………………………………………………(528)
周易知識系統………………………………………………(549)
參考書目……………………………………………………(550)
㈥ 電視有幾種
1883年聖誕節
德國電氣工程師尼普柯夫用他發明的「尼普柯夫圓盤」使用機械掃描方法,作了首次發射圖像的實驗。每幅畫面有24行線,且圖像相當模糊。
1908年
英國肯培爾.斯文頓、俄國羅申克無提出電子掃描原理,奠定了近代電技術的理論基礎。
1923年
美籍蘇聯人茲瓦里金發明靜電積貯式攝像管。年發明電子掃書描式顯像管,這是近代電視攝像術的先驅。
1925年
英國約翰.洛奇.貝爾德,根據「尼普科夫圓盤」進行了新的研究工作,發明機械掃描式電視攝像機和接收機。當時畫面解析度僅30行線,掃描器每秒只能5次掃過掃描區,畫面本身僅2英寸高,一英寸寬。在倫敦一家大商店向公眾作了表演。
1926年
貝爾德向英國報界作了一次播發和接收電視的表演。
1927——1929年
貝爾德通過電話電纜首次進行機電式電視試播;首次短波電視試驗;英國廣播公司開始長期連續播發電視節目。
1930年
實現電視圖像和聲音同時發播。
1931年
首次把影片搬上電視銀幕。 ——人們在倫敦通過電視欣賞了英國著名的地方賽馬會實況轉播。 ——美國發明了每秒種可以映出25幅圖像的電子管電視裝置。
1936年
英國廣播公司採用貝爾德機電式電視廣播,第一次播出了具有較高清晰度,步入實用階段的電視圖像。
1939年
美國無線電公司開始播送全電子式電視。瑞士菲普發明第一台黑白電視投影機 。
1940年
美國古爾馬研製出機電式彩色電視系統。
1949年12月17日
開通使用第一條敷設在英國倫敦與蘇登.可爾菲爾特之間的電視電纜。
1951年
美國H.洛發明三槍蔭罩式彩色顯像管,洛倫期發明單槍式彩色顯像管。
1954年
美國得克薩期儀器公司研製出第一台全晶體管電視接收機。
1966年
美國無線電公司研製出集成電路電視機。3年後又生產出具有電子調詣裝置的彩色電視接收機。
1972年
日本研製出彩色電視投影機。
1973年
數字技術用於電視廣播,實驗證明數字電視可用於衛星通信。
1976年
英國完成「電視文庫」系統的研究,用戶可以直接用電視機檢查新聞,書報或雜志。
1977年
英國研製出第一批攜帶式電視機。
1979年
世上第一個「有線電視」在倫敦開通。它是英國郵政局發明的。它能將計算機里的信息通過普通電話線傳送出去並顯示在用戶電視機屏幕上。
1981年
日本索尼公司研製出袖珍黑白電視機,液晶屏幕僅2.5英寸,由電池供電。
1984年
日本松下公司推出「宇宙電視」。該系統的畫面寬3.6米,高4.62米,相當於210英寸,可放置在大型卡車上,在大街和廣場等需要的地方播放。系統中採用了松下獨家研製的「高輝度彩色發光管」,即使是白天,在室外也能得到色彩鮮艷,明亮的圖像。
1985年3月17日
在日本舉行的築波科學萬國博覽會上,索尼公司建造的超大屏幕彩色電視牆亮相。它位於中央廣場上,長40米、高25米,面積達1000平方米,整個建築有14層樓房那麼高。相當一台1857英寸彩電。超大屏幕由36塊大型發光屏組成,每塊重1噸,厚1.8米 4行9作品共有45萬個彩色發光元件。通過其頂部安裝的攝像機,可以隨時顯示會場上的各種活動,並播放索尼公司的各種廣告性錄像。
1985年
英國電信公司(BT)推出綜合數字通信網路。它向用戶提供話音、快速傳送圖表 、傳真、慢掃描電視終端等。
1991年11月25日
日本索尼公司的高清晰度電視開始試播:其掃描線為1125條,比目前的525條多出一倍,圖像質量提高了100%;畫面縱橫比改傳統的9:12為9:16,增強了觀賞者的現場感;平機視角從10度擴展到30度,映圖更有深度感;電視面像「畫素」從28萬個增加 為127萬個單位面積畫面的信息量一舉提高了近4倍……因此,觀看高清晰度電視的距離不是過去屏高的7倍而是3倍,且伴音逼真,採用4聲道高保真立體聲,富有感染力。
1995年
日本索尼公司推出超微型彩色電視接收機(即手掌式彩電),只有手掌一樣大小 ,重量為280克。具有揚聲器,也有耳機插孔,液晶顯示屏約5.5厘米,畫面看來雖小,但圖像清晰,其最明顯的特點是:以人的身體作天線來取得收視效果,看電視時將兩根引線套在脖子上,就能取得室外天線般的效果。
1996年
日本索尼公司推向市場「壁掛」式電視:其長度60厘米、寬38厘米,而厚度只有3.7厘米,重量僅1.7千克,猶如一幅壁畫。
1958年9月2日
我國開始播送黑白電視,並建立了相應的電視工業。
1973年
開始試播彩色電視。
【中國電視製造業發展史】
1958年,我國第一台黑白電視機北京牌14英寸黑白電視機在天津712廠誕生。
1970年12月26日,我國第一台彩色電視機在同一地點誕生,從此拉開了中國彩電生產的序幕。
1978年,國家批准引進第一條彩電生產線,定點在原上海電視機廠即現在的上廣電集團。1982年10月份竣工投產。不久,國內第一個彩管廠咸陽彩虹廠成立。這期間我國彩電業迅速升溫,並很快形成規模,全國引進大大小小彩電生產線100多條,並涌現熊貓、金星、牡丹、飛躍等一大批國產品牌。
1985年,中國電視機產量已達1663萬台,超過了美國,僅次於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的電視機生產大國。但由於我國電視機市場受結構、價格、消費能力等條件的限制,電視機普及率還很低,城鄉每百戶擁有電視機量分別只有17.2台和0.8台。
1987年,我國電視機產量已達1934萬台,超過了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的電視機生產國。
1985-1993年,中國彩電市場實現了大規模從黑白電視替換到彩色電視的升級換代。
1993年,TCL在上半年就開始推出「TCL王牌」大屏幕彩電,29英寸彩電的市場價格在6000元左右,到年底已經售出10多萬台。
1996年3月,長虹向全國發布了第一次大規模降價的宣言——降低彩電價格8%至18%,兩個月後,康佳隨後跟進,打響了彩電業歷史上規模空前的價格戰。當年4月,長虹的銷售額躍居市場第一,國產品牌通過價格戰將國外品牌大量的市場份額奪在了手中。這場降價戰後來也導致整個中國彩電業的大洗牌,幾十家彩電生產廠商從此退出。
1999年,消費級等離子彩電出現在國內商場。當時40英寸等離子彩電的價格在十幾萬元。
2001年,中國彩電業大面積虧損,康佳、廈華、高路華虧損,長虹每股贏利只有1分錢,這種局面直到2002年才通過技術提升得以扭轉。
2002年,長虹宣布研製成功了中國首台屏幕最大的液晶電視。其屏幕尺寸大大突破22英寸的傳統業界極限,屏幕尺寸達到了30英寸,當時被譽為「中國第一屏」。
2002年,TCL發動等離子電視「普及風暴」,開啟了等離子電視走向消費者家庭的大門。海信隨即跟進。
2003年4月,倪潤峰掀起背投普及計劃,背投電視最高降幅達40%。
2004年,美國開始對中國彩電實施反傾銷,導致中國彩電無法直接進入美國市場。
2004年,中國彩電總銷量是3500萬台,其中平板電視銷量不過區區40萬台,占整個彩電產品的1.14%。
2004年10月開始,平板電視在國內幾個主要大城市市場的銷售額首次超過了傳統CRT(模擬)彩電。
2005年上半年,我國平板彩電的銷售量達到72.5萬台,同比增長260%;城市家庭液晶電視擁有率達到了3.56%,等離子電視擁有率也達到了2.81%。
㈦ 洛陽旅遊景點
關鍵你想玩幾天?
登封(嵩陽書院, 中嶽廟,三皇寨,少林寺,塔林),洛陽(白馬寺,龍門石窟,古墓博物館),焦作雲台山,安陽(殷墟博物苑)
現在來沒有牡丹,如果是四五月份有牡丹看。吃的住的洛陽這邊都不貴。不用特意安排,過來再找就可以。可以喝喝河南胡辣湯、豆腐湯、驢肉湯,這些小吃店都不起眼,不過特別香的。還有就是洛陽水席。
洛陽是中國的九朝古都,好玩的地方非常多,不僅有歷史古跡,還有非常多的自然風景,下面就跟大家介紹一下洛陽好玩的地方都有哪些吧。
1 龍門石窟。推薦指數:5(滿分)。
龍門石窟是一定要看的,它是洛陽的精華景點,世界文化遺產,票價原為每人60元,現在和對面的白園(白居易墓)、香山寺捆綁銷售,一票制80元,大家可能會有些不滿,哎也沒辦法呀。票為明信片式樣的門票,售票處對面就有個郵筒,可直接把門票撕下,將明信片郵寄回家收藏。買票的同時最好花5元錢租個導游機聽介紹。
從火車站前乘81路、53路公共汽車均可達龍門石窟。參觀龍門石窟最好上午去。因為上午陽光直照石窟西山,光線充足,便於攝影。參觀完龍門石窟從南邊的漫水橋過去在對岸遠眺石窟,然後參觀東山石窟,出來後參觀香山寺、白園。這樣下來整個景區參觀時間約為4-5小時。龍門石窟景區停車場北邊附近有個廣化寺,有網友在其中被算命的陷阱騙過錢,大家要注意了,不要上當。
2 白雲山。推薦指數:4。
在火車站一運汽車站可以坐車,早上7點半發車,一人45,直接到山上。你可以去太原路上的中旅報個散客的團,150管來回車費和住的地方。我們住的是雲峰度假村,感覺還不錯,能洗澡,標間一晚上就50左右,蟲子不是很多。建議你最好避開周六周日,在工作日去,這樣人會少點。白雲山有兩條旅遊路線,一條是九龍瀑布,一條是玉皇頂。建議這樣安排:第一天早上7點半坐上車,估計12點半到景區。安排好住的地方,吃過午飯後就開始出發。先去九龍瀑布。建議穿涼鞋,因為可以玩水。先步行道停車場,坐景區里的導游車,一人5塊,到離景點比較近的地方再步行。然後可以沿途游覽青龍潭、棧道、珍珠灘等景點,最後到九龍瀑布,之後坐索道到停車場,一人40,也可以走回去,估計要1個多小時,之後是步行還是坐車可以自己選擇,看天色怎麼樣了。第二天可以去玉皇頂看日出,事先要和當地的人聯系好,讓他們開車送到離景點稍近的地方,一人5塊。不想看的就8點出發,坐導游車到玉皇頂停車場步行上山。快到玉皇頂的階梯很陡,一定要穿球鞋。下山的時候一定要做滑道,很好玩的,一人25,可以搞價到20。估計12點能到山下住的地方。一運在那有停車點,每天兩班車,12點半一班,1點半一班,建議坐12點半的,四個小時到洛陽。整個行程很累的,一路上一定要准備好水,山上一瓶水要10塊,值得去的地方就是九龍瀑布和玉皇頂了,一定要下到水裡玩,還要登上最高峰,無限風光在險峰。白雲湖、牡丹園等其他地方就不用去了。
3 王城公園。推薦指數:牡丹花季5,非花季1.
洛陽王城公園坐落在洛陽市中州路北側,洛陽博物館西的東周王城遺址上。 地跨澗河兩岸,中間仿玉拱橋相連,佔地一千零八十畝,是全國唯一的遺址公園,也是洛陽市最大的綜合性公園,為河南省最大的綜合性公園。是洛陽觀光、文化交流、 休閑娛樂的最佳去處。
牡丹觀賞區主要由「洛陽牡丹園、紫斑牡丹園、精品 牡丹園」三大園組成,國色牡丹,萬花一晶,園內共有牡丹品種840多個,10萬余株。王城公園牡丹花會(20張)
位於圓內中心地段,共分6個觀賞點,即牡丹仙子壇、武後賞花壇、牡丹閣、紫斑牡丹園、珍品牡丹、珍品牡丹園及橋北牡丹園,共計佔地50000平方米,擁有牡丹5萬余株,680個品種.王城公園牡丹觀賞區匯集了中外牡丹的名優品種,有黑、粉、紅、紫、白、蘭、綠、復色,各色牡丹爭奇斗艷。著名品種如姚黃、魏紫、豆綠、煙絨紫、二喬、洛陽紅、趙粉、葛巾紫等,是洛陽市歷屆牡丹花會的主會場和賞花中心
洛陽名勝古跡 :
【橋北村遺址】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西南約85公里處嵩縣庫區鄉橋北村。東西長350米,南北寬250米,總面積8.75萬平方米。1956年冬發現,1959年夏復查。出土陶器以細泥紅陶、粗紅陶和白衣彩陶為主,還有少量夾砂粗陶;石器有鑽孔石刀、石鐮、石鑿、石輪、石斧等。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
蘇羊遺址
【蘇羊遺址】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西南75公里處宜陽縣張塢鄉蘇羊村。東西寬800米,南北長1000米。文化層堆積達6米。陶器有泥質彩陶、泥質黑陶、夾砂灰陶;石器有刀、鐮、斧、鏟、網墜、圓形器等。蘇羊遺址面積大,內涵豐富,延續時間長,對研究新石器文化有重要價值。
唐坡遺址
【唐坡遺址】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西南70公里處洛寧縣澗口鄉唐坡村。東西寬3000米,南北長400米。主要遺物為陶器和石器,陶器有細泥彩陶、素麵紅陶、夾砂粗紅陶,石器有網墜、斧、鐮等。
祿地遺址
【祿地遺址】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西南108公里處洛寧縣陳吳鄉祿地村。南北長800米,東西寬600米,總面積48萬平方米。陶器為夾砂粗陶、細泥灰陶、磨光黑陶、夾砂紅陶等。器型有鼎、鬲、盆、小口罐等。石器有石斧、石刀。含仰韶、龍山兩種文化。
土門遺址
【土門遺址】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南33公里處伊川縣白元鄉土門村。東西長800米,南北寬250米,總面積20萬平方米。1965年發現,經考古部門調查,發現房屋4座,瓮棺葬3座。灰坑呈圜底,有袋形、鍋形兩種,器物有泥質紅陶缸、釜、釜形鼎、盆等,還有紅項缽、尖底瓶、高頸瓮等。以圖案別致的瓮棺"伊川缸"最有名。文化特徵接近洛陽王灣遺址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
邵窯遺址
【邵窯遺址】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西南20公里處宜陽縣尋村鄉邵窯村。東西長900米,南北寬240米,文化層厚達6米。1978年發現。陶質為泥質紅陶、夾砂紅陶、夾砂灰陶、泥質灰黑陶等;石器有斧、鏟、刀、紡輪、環狀器等。該遺址面積大,堆積豐富,保存較好,對研究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過渡有重要意義。
墁子頭遺址
【墁子頭遺址】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西南約200公里處欒川縣城關鎮墁子頭村。1958年發現。遺物有陶片、石斧、石鏃等。上層為龍山文化,下層為仰韶文化。
灰嘴遺址
【灰嘴遺址】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東南約40公里處偃師市緱氏鎮灰嘴村。面積約3萬平方米。文化層自上而下依次疊壓為商代文化層、龍山文化層、仰韶文化層。三層總厚度約5米。如此三層疊壓的情況,在黃河以南屬首次發現,對研究三者承襲關系有重要價值。
卦溝遺址
【卦溝遺址】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北13公里處孟津縣朝陽鄉卦溝村。被溝分為東西兩部分,溝西面積為2.2萬平方米,溝東面積為6.4萬平方米。出土有炭化穀物遺痕、泥質灰陶碗、夾砂灰陶片等,還有少量石刀、石鐮等。
高平寨遺址
【高平寨遺址】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西40公里處新安縣鐵門鎮高平寨村。總面積2.24萬平方米。分東西兩部分。遺物、遺跡有灰坑、紅燒土塊、石器、陶器等。陶器以紅陶為主,有陶缽、尖底陶瓮等。含仰韶、龍山兩種文化類型。
東干溝遺址
【東干溝遺址】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北1公里處東干溝(東澗溝)村。1958年開始發掘,先後三次共揭露面積1800平方米,清理龍山文化灰坑5個,二里頭型灰坑126座,窯址4座,墓葬5座。該遺址以二里頭文化為主,文化層厚2米,面積在15萬平方米以上。
白元遺址
【白元遺址】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南38公里處伊川縣白元鄉白元村。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50米。1979年發掘。遺址中有房基、墓葬、灰坑等。遺物有陶器、石器、骨器、銅器等。該遺址提供了河南龍山文化向二里頭文化過渡期及二里頭文化早期的實物資料,有重要學術價值。
南崗遺址
【南崗遺址】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西40公里處新安縣鐵門鎮南崗村。總面積4.25萬平方米。主要器物有磨製石器斧、刀、鏟,陶器有大口尊、鬲、鼎、高頸罐等,均為泥質灰陶。遺址保存完整,對研究夏、商文化有很高價值。
二里頭遺址
【二里頭遺址】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東約25公里處偃師市翟鎮鎮二里頭村。東西長約2.5公里,南北寬約1.5公里。文化遺存可分為四期,一、二期屬於夏文化,三、四期屬於商文化。此處即夏都斟尋阝故址。出土石器、陶器等器物多種。所出青銅器如刀、爵、鈴、鏃等,是我國目前所見最早的青銅器。墓葬顯出差別。第三期發現宏偉的宮殿遺址,其台基略呈正方形,坐北面南,東西108米,南北100米。在台基中北部有一座面闊8間、進深3間的大殿遺址。此外還有鑄造、制骨、制陶作坊遺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從1959年開始的大面積發掘,至今仍在進行中。二里頭遺址范圍廣大,遺存豐富,地層關系清楚,對探索夏文化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
屍鄉溝商城遺址
【屍鄉溝商城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東32公里處偃師市城關鎮洛河北岸屍鄉溝一帶。西南距二里頭約6公里。此處即商都西亳遺址。公元前16世紀商湯滅夏桀後,在此建都立國。城址略呈長方形,南北長1700餘米,東西寬北部1215米、中部1120米、南部740米。四面有城牆遺址。共發現城門7處,東垣、西垣各3座、北垣1座。城內道路縱橫交錯,城外有寬4.6米的環城路。城內中偏南部,分布3座小城,宮城居中,正方形,長寬各200餘米。在其東部偏北和東南隅有兩座宮殿遺址,另兩座小城分別位於其東南部、東北部,可能屬營房、庫房一類。出土有石器、骨器、陶器、銅器等。
西周冶銅遺址
【西周冶銅遺址】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東北1公里處氵廛河鄉北窯村氵廛河西岸。面積約10萬平方米。1973年發現並試掘,1975年鑽探並開始發掘。這處大型青銅器冶煉鑄造作坊遺址,時間相當於西周初年到平王前後,另外包含東周以及唐宋等文化堆積層。出土西周遺物有大量陶范、熔銅爐殘壁、銅渣、木炭末、紅燒土以及陶器、石器、骨器等。主要鑄造青銅容器、車馬器和兵器等。從出土的卜骨、卜龜以及非正常死亡的遺骨看,當時開爐澆鑄之前,可能有占卜和人祭活動,以禱求澆鑄成功。該遺址是研究兩周青銅冶鑄技術的重要遺址。
春秋滑國故城遺址
【春秋滑國故城遺址】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東南43公里處偃師市府店鎮滑城河村附近台地上。原為春秋時滑國都城,後被秦所滅。遺址南北長約2.25公里,北端寬約1.5公里,南端寬0.5公里。故城依地形而造,城垣屈曲呈弧形。附近文化遺物豐富,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商周、西漢及唐代遺物。
西漢壁畫墓
【西漢壁畫墓】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現存洛陽市古墓博物館。1957年發現於洛陽老城西北約1公里處,後搬遷復原於今址。墓葬年代約為西漢中晚期,為我國現已發現的最早的壁畫墓之一。墓室以特製空心磚和小磚混砌而成,分前堂、後室、左右耳室等部分,分別為會客飲宴、寢卧之處以及廚房、車馬間等,在前堂頂部繪以日、月、星、雲等天象圖;隔牆正面繪有"二桃殺三士"、"孔子師項橐"等歷史故事及方相氏打鬼圖等;墓室後壁繪有"鴻門宴"歷史故事;墓門內上額有"伏魔(旱魃)降吉祥"畫面;隔牆背面有墓主人乘龍升仙畫面等。繪畫色彩艷麗,筆觸簡練流暢,人物形象生動傳神,場面布局緊湊,是兩千年前繪畫藝術的珍品。
卜千秋壁畫墓
【卜千秋壁畫墓】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北0.5公里處郊區邙山鄉澆溝村邙山南麓洛陽市麵粉廠內。1976年發現並由文物考古部門發掘,出土銅印上陰刻有篆書"卜千秋印",故名。墓洞穴磚室,包括墓道、主室、左右耳室三部分。主室由特製空心磚砌築而成。年代當在西漢中期稍後。在此墓的門內上額、頂脊、後壁山牆正中等處皆繪有壁畫,畫有仙人王子喬、女媧、仙翁、仙女、伏羲、方相氏的形象,以及彩雲、月亮、太陽、雙龍、梟羊、朱雀、白虎、黃蛇、蟾蜍、兔子和墓主人乘鳳升仙等。繪畫之前,先在磚上塗一層白粉,然後著墨上彩。壁畫繪制精工,色彩鮮明,保存完好,是研究西漢時期繪畫藝術的重要資料。
漢光武帝陵
【漢光武帝陵】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本稱原陵,亦稱漢陵,俗稱劉秀墳。位於洛陽城東北25公里處孟津縣白鶴鎮鐵謝村。南依邙山,北臨黃河。陵冢高大,周長約1400米,高約20米。陵園四周有短牆圍護,內存古柏千餘株。陵園西為光武祠。陵冢前巨碑立於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上刻"東漢中興世祖光武皇帝之陵"12個大字。光武帝劉秀(前6~57),字文叔,湖北棗陽人,高祖劉邦九世孫。削平割據勢力,統一全國,成為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定都洛陽。在位32年。
三漢冢
【三漢冢】分別稱作大漢冢、二漢冢、三漢冢,位於洛陽城東北20公里處孟津縣漢魏故城西北邙山上。由北向南,一字排開,高大巍峨,雄偉壯觀。清代龔崧林分別定為漢明帝(劉庄)顯節陵、漢章帝(劉*')敬陵、漢和帝(劉肇)慎陵。陵前石碑為清代乾隆時龔崧林所立。顯節陵高約25米,底部周長377米。陵南不遠處象庄村南,留存有高大的石象一尊,雕工古樸,形象雄渾,為東漢石雕藝術佳作,可能原來即為東漢皇陵神道兩側所置之石獸作品。
白馬寺
【白馬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東12公里處洛陽市郊區白馬寺鎮白馬寺村。初創於東漢永平十一年(68),是中國國家興建的最早的一座佛寺,被尊譽為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有"中國第一古剎"之稱。據傳東漢明帝劉庄夜夢金人,遣秦景等18人赴西域求佛法,在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帶)遇天竺(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得見佛經佛像。永平十年,漢使梵僧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返洛陽,翌年建寺,遂以白馬為名。唐代時規模宏大,香火隆盛。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曾予以重修,大體上奠定今白馬寺的規模和布局。現有面積約4萬平方米。分布在南北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涼台和毗盧閣等。殿內造像以大雄殿內所存之元代夾薴乾漆造像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最珍貴。此外還有元、明、清各代的泥塑像,唐、宋、元、明各代的經幢碑、刻以及齊雲塔、天竺高僧墓、焚經台等古跡。齊雲塔本稱釋迦舍利塔、金方塔、白馬寺塔,在白馬寺山門外東南約200米處。東漢永平十二年(69),漢明帝敕建佛塔,定名齊雲塔。今存之磚塔,重建於金大定十五年(1175)。塔為四方形密檐式,13層,通高約25米。第一層塔檐之下飾砌以仿木構式斗拱,頂覆寶瓶式塔剎,外輪廓略作拋物線形,玲瓏挺拔,古雅秀麗。白馬寺北依邙山,南望洛河,綠樹紅牆,梵殿寶塔,顯得庄嚴肅穆,是中外禪俗各界瞻仰游覽的勝地。
漢魏洛陽故城遺址
【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東15公里洛陽市郊區、偃師市、孟津縣毗連處。北靠邙山,南臨洛河。更始三年(25),東漢光武帝劉秀定都於此,其後三國魏、西晉、北魏也以此為都,歷4代共330多年。北魏末年在戰亂中化為廢墟。今存遺址內城東垣殘長3895米,西垣殘長4290米,北垣長3700米,南垣已為洛河所淹,殘垣一般高出地面1~2米,北垣東段高出地面5~7米。城牆皆夯土板築而成,周長約14公里。城內主要建築為宮城、宮殿、衙署、苑囿等。北魏宮城為長方形,南北長約1400米,東西寬約660米。太極殿為宮中正殿。東漢太學遺址在內城南郊,今偃師市太學村附近。始建於建武五年(29),在校太學生曾多達3萬餘人。熹平四年(175)於太學講堂前立石碑46塊,史稱熹平石經。至曹魏正始二年(241),又立石經28塊,史稱正始石經。太學遺址分為東西兩大部分,東部達3萬平方米以上,西部也有2萬平方米左右。在遺址內部有大面積的夯土建築遺址,有一排排的建築房基,或為東西長方形,或為南北長方形,排與排之間距離相等,排列有序。太學是古代傳授儒家學說的最高學府。熹平石經是我國最早的官定儒學經本。東漢靈台遺址在內城南郊,今偃師市崗上村與大郊寨之間。靈台創建於光武帝中元元年(56),是當時最大的國家天文台。曹魏、西晉相繼使用,達250餘年之久。靈台遺址范圍達4萬多平方米,中心建築是一座方形夯土高台,東西殘寬31米,南北殘長41米,殘高8米余。東漢傑出科學家張衡(78~139),曾先後兩次任太史令10多年,領導、主持和參與了靈台的天象觀測和天文研究。位於內城西北角的金墉城,為曹魏明帝所築。南北長1048米,東西寬255米,總面積26萬平方米,城小而固,魏晉時被廢帝、後多安置於此。唐初,洛陽縣治設金墉城,貞觀六年(632)移於東都毓德坊,金墉城遂廢。經勘察發現三座小城連在一起,平面呈"目"字形。城外有河水環流,各城門闕皆有遺跡。城內發現夯築台基多處,以及磚砌基址、水池等。北魏時,增修外廓城,長、寬各約10公里。城內外建有佛寺1367所,而以皇家寺院永寧寺最為豪華壯麗。永寧寺在宮城外西南面,初創於北魏熙平元年(516),北魏末年被雷擊焚毀。據勘測南北長305米,東西寬260米,中心為木塔,木塔基座為方形,上下兩層,下層位於今地表之下,上層基座長寬各38.2米,高2.2米,四面原以青石壘砌鑲包。在發掘塔基的過程中,出土一批工藝精湛的泥塑造像,給研究北魏佛教藝術提供了珍貴資料。另有石雕、瓦、瓦當等建築材料。平等寺北齊造像碑俗稱寺里碑,在漢魏故城內城東垣外,今偃師市寺里碑村南。計四通,下部皆深埋於地下,地表裸露部分,高約1.5~2米不等。碑上雕有佛、菩薩、弟子像,結跏趺坐的六佛圖,姿態優美的飛天,慢步行進的大象,造型生動的猛獸,以及帳幔、火焰、蓮花等,內容豐富,題材多樣,為北齊所遺存下來的少數佛教藝術珍品之一。1962年開始對漢魏故城遺址進行全面考古發掘,發掘工作至今仍在進行。
北魏長陵
【北魏長陵】位於洛陽城西北約15公里處孟津縣朝陽鄉官莊村邙山之顛。此處存大小冢各一,大者高35米,底部周長141米;小者高23米,底部周長110米。兩冢相距約100米,當地俗稱"大小冢"。分別為高祖孝文帝長陵和文昭皇太後之陵。孝文帝拓跋宏於太和十七年(493)率軍南下,翌年決定由平城(今大同)遷都洛陽。他實行漢化政策,並規定死後葬洛陽。
北魏景陵
【北魏景陵】位於洛陽城西北約7公里處洛陽市郊區邙山鄉冢頭村邙山之顛。冢高25米,底部周長126米,高大巍峨,氣勢壯觀。是宣武帝元恪的陵墓。元恪為孝文帝第二子,在位16年,崩於延昌四年(515),享年33歲。近年已進行了發掘。
北魏元?墓
【北魏元?墓】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北8公里處孟津縣朝陽鄉前海資村洛孟公路西側。冢高約15米,底部周長63米。1949年前被盜,墓誌現存開封博物館。1976年洛陽市文物考古部門進行了清理。墓門向南,墓室平面呈方形,磚砌,四壁原存壁畫,多被盜墓者颳去,頂為圓形,上繪天象圖。出土墓誌蓋殘角一塊,與開封博物館存江陽王元?墓誌蓋所缺之角相符。元?,字伯亻雋,小字夜叉,娶靈太後之妹馮翌郡君為妻,恃寵驕盈,誣清河王元懌與靈太後私通,囚太後於後宮,殺清河王元懌。後靈太後返政,以謀反罪賜死。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南12公里處洛陽市郊區龍門鎮。這里因伊水東西兩岸之香山和龍門山對峙如天然門闕,故古稱"伊闕"。石窟密布於兩岸的崖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是中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494)前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和北宋諸朝,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規模營造達150多年。東西兩山現存窟龕共2100多個,佛塔40餘座,碑刻題記3600多塊,全山造像10萬余軀。北魏時的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唐代的潛溪寺、萬佛洞、看經寺、奉先寺等都是代表性的洞窟。奉先寺在西山南部,唐代咸亨三年(672)始鑿,至上元二年(675)完成。是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藝術精美、最具有代表性的大龕。南北寬約34米,東西深約36米。龕雕一佛、二弟子、二脅侍菩薩、二天王及力士等11尊大像。主尊盧舍那佛高17.14米,頭部高4米,身披袈裟,面容豐滿秀麗,雙目寧靜,嘴角微翹,顯現出無限的智慧和慈祥;弟子迦葉嚴謹持重,阿難溫順虔誠;菩薩端麗矜持,天王蹙眉怒目,力士雄強威武。顯示了盛唐雕塑藝術的高度成就。魏碑精華"龍門二十品"是選自龍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二十方造像題記,其中十九品在古陽洞,一品在慈香窟。二十品之稱始自清代,其篇目始見於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及方若《校碑隨筆》。內容一般表達造像者祈福消災。它的書法藝術,是在漢隸和晉隸的基礎上發展演化,從而形成了端莊大方、剛健質朴、既兼隸書格調、又孕楷書因素的獨特風格。是北魏時期書法藝術的精華之作,"魏碑"體的代表。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所書"伊闕佛龕之碑",或稱褚遂良碑,在西山賓陽中洞與南洞中間,通高約3.65米,寬1.9米。原應為開鑿賓陽洞的造像碑。唐代貞觀十五年(641),重刻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為母親文德皇後長孫氏開窟造像的發願文。由中書侍郎岑文本撰文,諫議大夫褚遂良書丹。計1600餘字。字體清秀端莊,剛健有力,是標準的初唐楷書,也是書法藝術史上的珍品。
水泉石窟
【水泉石窟】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東南約30公里處偃師市寇店鄉水泉村萬安山斷崖上。坐東向西,背山面水。洞窟一座,深6.5米,寬4.8米,高約12米。窟平面略呈方形,後壁中央雕主佛兩尊,現僅存北側一尊,高約3米。窟壁間雕大小佛龕400餘個,龕內多雕一佛、二菩薩、二弟子或交腳彌勒佛等。龕楣及其近旁刻有飛天、化生、蓮花、幃幔、瓔珞等。佛座下有金剛力士及形象生動的蹲卧獅獸等。雕刻技法簡朴,系北魏造像風格。窟外北壁雕有唐代像龕,內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面容豐滿。另存有北魏普泰二年(532)及唐開元元年(713)等造像題記。
西沃石窟
【西沃石窟】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西北50公里處新安縣西沃鄉西沃村黃河南岸崖壁間。自東而西依次有浮雕石塔4座,石窟2座,塔與窟之間有小佛龕。主要洞窟高1.5米,寬1.74米,深1.56米。門外雕二金剛力士。窟正壁一佛結跏趺坐於方台上,兩側為二獅子、二弟子、二菩薩。開鑿於北魏時期。因將被小浪底水庫淹沒,已整體搬遷到千唐志齋。
虎頭寺石窟
【虎頭寺石窟】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西南26公里處宜陽縣城關鄉周苗村。窟平面略作方形,高約2.5米,進深和寬各3米。造於北魏正光六年(525)。原造像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窟南一峭壁高約10米處,刻佛像774尊。該窟總造像計約800尊,另有依山雕鑿的碑石二方。
鋪溝石窟
【鋪溝石窟】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南60公里處嵩縣田湖鎮鋪溝村。現存7窟。東部6窟自上而下錯落毗鄰,高1.55~1.7米,深1.11~1.7米,寬1.15~1.6米。西部1窟,俗稱"六郎窟",平面近方形,高5米,寬6.6米,正面佛像,高1.8米。7窟造像,面部豐滿而稍長,深目高鼻,兩肩平方,衣紋流暢而多褶,應為北魏晚期作品。
北魏寺溝造像碑
【北魏寺溝造像碑】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東36公里處偃師市山化鄉寺溝村。通高3米,碑首六龍環繞,正中雕龕,龕內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兩側有飛天。碑身雕龕三層,上層、中層並列三龕,下層為一大龕,兩側雕8個飛天。
西晉皇陵
【西晉皇陵】位於洛陽城東20公里處偃師市首陽山鎮、城關鎮。其中潘屯、杜樓兩村北枕頭山西晉墓地一號墓,為晉文帝崇陽陵。墓道長46米,寬11米,墓室長4.5米,寬3.7米,高2.5米。南蔡庄村北西晉墓地一號墓,位於最東端,規模最大。墓道長36米,寬10.5米,墓室長5.5米,寬3米,高2米,為晉武帝峻陽陵。
周公廟
【周公廟】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市區定鼎南路。傳由隋代末年王世充為奉祀周公而建。現存大殿、二殿、三殿、左右廂房等建築。大殿面闊5間,進深3間,額題"定鼎堂"3字,取周公定鼎洛邑之意。九脊歇山頂,上覆琉璃瓦,保存明代建築風格。殿內原供奉周公像和召公、畢公、伯禽像,今無存。廂房原祀歷代名臣像,今無存。周公姬旦,是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分封諸侯,制禮作樂,並營建洛邑。近幾年,經過全面修葺後,辟為都城博物館。
隋唐東都城遺址
【隋唐東都城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體包括今洛陽市區,北接邙山,南對龍門,東氵廛西澗,城跨洛河兩岸。其外廓城(羅城),東北角在唐寺*(村,西北角在苗溝村,東南角在城角村,西南角在古城村。共有8座城門,東3、南3、北2,以南面中門定鼎門最宏偉。城垣遺址周長約27.5公里,略呈正方形。內由宮城、皇城、東城、圓璧城、曜儀城、含嘉倉城等組成。其中宮城地處郭城西北隅,四面有牆,東牆長的1275米,西牆長約1270米,南牆長1710米,北牆長1400米。共有6座城門
㈧ 廈門牡丹國際大酒店的員工宿舍在哪..
^問對了來。我有在牡丹呆自過。沒有住宿舍。
但是知道在哪裡。\(^o^)/~
在湖裡區政府 ,很好找的。就湖裡步行街,最顯眼的一座樓。紫色的呢。呵呵
公交車座108 到湖裡區政府。
公交車525到終點站下車就看到了。
(最好做525,很多牡丹的同事上、下班都做的。)
㈨ 菏澤農商銀行地址
牡丹區所有信息都在下面了,自己看看哪個是你要的:
牡丹區聯社營業部 牡丹區中華路789號 0530-5337813
牡丹區儲蓄專櫃 牡丹區中華路789號 0530-5337813
牡丹區聯社城區分社 牡丹區中華路1668號 0530-5183454
牡丹區聯社綠蔭廣場分社 菏澤市銀監局樓下 0530-5332737
牡丹區聯社倉房分社 牡丹區丹陽路中段 0530-5332044
牡丹區牡丹商業廣場分社 牡丹區丹陽派出所門口 0530-5639393
牡丹區聯社長江東路分社 牡丹區東順路119號 0530-5961555
牡丹區聯社東城信用社 牡丹區太原路1289號 0530-5311175
牡丹區聯社於庄分社 牡丹區八一街與青年路交叉口 0530-5622954
牡丹區聯社汽車站分社 牡丹區牡丹路與雙河路交匯處 0530-5623160
牡丹區聯社商品城分社 牡丹區牡丹北路商品城 0530-5623194
牡丹區聯社雙河集分社 牡丹區黃河立交橋西路北 0530-5333858
牡丹區聯社楊庄分社 牡丹區太原路與雙河路交叉路口 0530-5333658
牡丹區聯社西城信用社 牡丹區西安路1201號 0530-5628077
牡丹區聯社市立分社 牡丹區西安路718號 0530-5622965
牡丹區聯社明珠分社 牡丹區中華西路69號 0530-5625139
牡丹區聯社西安路分社 牡丹區西安路1039號 0530-5623699
牡丹區聯社成陽路分社 牡丹區成陽路1號 0530-5576250
牡丹區聯社聶庄分社 牡丹區牡丹路63號 0530-5184637
牡丹區聯社中華路分社 牡丹區中華路2355號 0530-5626257
牡丹區聯社植物園分社 牡丹區解放南街398號 0530-5624106
牡丹區聯社雙井街分社 牡丹區曹州路與東順城街交叉口 0530-5921839
牡丹區聯社南城信用社 牡丹區長江路2075號 0530-5577676
牡丹區聯社丹陽信用社 牡丹區永昌路46號 0530-5317168
牡丹區聯社鑫苑國際城分社 牡丹區丹陽東路676號 0530-5334457
牡丹區聯社桑屯分社 牡丹區人民路170號 0530-5335143
牡丹區聯社火車站分社 牡丹區中華路16號 0530-5335341
牡丹區聯社河東信用社 牡丹區黃河東路3443號 0530-5153833
牡丹區聯社華平小區分社 牡丹區長江路1101號 0530-5965310
牡丹區聯社北城信用社 牡丹區廣福街1355號 0530-5622109
牡丹區聯社北關分社 牡丹區句陽路29號 0530-5636683
牡丹區聯社北勝分社 牡丹區解放街1389號 0530-5624492
牡丹區聯社振興分社 牡丹區五金大市場7棟31-33號 0530-5625146
牡丹區聯社付堤口分社 牡丹區西安路1805號 0530-5992950
牡丹區聯社大學城分社 牡丹區青年路2239號 0530-5529678
牡丹區聯社中興信用社 牡丹區雙井北街4號 0530-5638937
牡丹區聯社雙河西路分社 牡丹區青年南路525號 0530-5600388
牡丹區聯社青年南路分社 牡丹區雙河西路100號 0530-5908912
牡丹區聯社人民南路分社 牡丹區人民南路2183 0530-5360688
牡丹區聯社鴻潤信用社 牡丹區青年路1029號 0530-5628098
牡丹區聯社勝利路分社 牡丹區青年路1427號 0530-5627217
牡丹區聯社花都分社 牡丹區雙河路1259號 0530-5624906
牡丹區聯社南華康城分社 牡丹區南華康城南門西側 0530-5956306
牡丹區聯社匯通信用社 牡丹區康莊路1786號 0530-5621743
牡丹區聯社青年北路分社 牡丹區牡丹路1591號 0530-5622285
牡丹區聯社東方紅分社 牡丹區東方紅大街333號 0530-5626070
牡丹區聯社牡丹信用社 牡丹區牡丹北路1362號 0530-5640002
牡丹區聯社會場分社 牡丹區牡丹北路 0530-5629431
牡丹區聯社黃罡信用社 牡丹區黃堽鎮 0530-5650107
牡丹區聯社辛集信用社 牡丹區辛集西南隅 0530-5720133
牡丹區聯社岳程信用社 牡丹區黃河東路1611號 0530-3968859
牡丹區聯社電廠分社 牡丹區淮河路鋼材市場東側 0530-5367886
牡丹區聯社皇鎮信用社 牡丹區皇鎮鄉玉皇街003號 0530-5250143
牡丹區聯社沙土信用社 牡丹區沙土集中段 0530-5770197
牡丹區聯社新興信用社 牡丹區沙土鎮新興大街 0530-5760068
牡丹區聯社安興信用社 牡丹區安興鎮 0530-5730123
牡丹區聯社胡集信用社 牡丹區胡集鄉220國道東側 0530-5680064
牡丹區聯社都司信用社 牡丹區都司鎮開發區 0530-5670017
牡丹區聯社西馬垓分社 牡丹區都司鎮西馬垓村 0530-5660109
牡丹區聯社侯集分社 牡丹區黃罡鎮侯集 0530-5750155
牡丹區聯社小留信用社 牡丹區小留鎮菏鄄路西 0530-5860114
牡丹區聯社劉寨分社 牡丹區劉寨村菏鄄路東 0530-5200078
牡丹區聯社高庄信用社 牡丹區高庄鎮 0530-5890021
牡丹區聯社李庄集分社 牡丹區李庄集 0530-5210021
牡丹區聯社李村信用社 牡丹區李村鎮李村大街 0530-5880128
牡丹區聯社吳店信用社 牡丹區吳店鎮 0530-5830076
牡丹區聯社白虎信用社 牡丹區高庄鎮白虎集 0530-5840005
牡丹區聯社呂陵信用社 牡丹區呂陵鎮朱海村 0530-5470028
牡丹區聯社賈坊分社 牡丹區呂陵鎮(原賈坊鄉) 0530-5490531
牡丹區聯社解元集信用社 牡丹區馬嶺崗鎮解南村 0530-5450032
牡丹區聯社紙坊分社 牡丹區220國道荷蘭路 0530-5050017
牡丹區聯社馬嶺崗信用社 牡丹區馬嶺崗鎮 0530-5460106
牡丹區聯社馬嶺崗工業園分社 牡丹區馬嶺崗鎮 0530-5463699
牡丹區聯社王浩屯信用社 牡丹區王浩屯鎮政府東鄰 0530-5430102
牡丹區聯社黃集信用社 牡丹區大黃集鎮東100米 0530-5420124
牡丹區聯社安陵分社 牡丹區大黃集鎮安陵集村 0530-5429310
牡丹區聯社佃戶屯信用社 開發區佃戶屯辦事處 0530-5350098
牡丹區聯社龐庄分社 牡丹區恆盛大市場 0530-5351289
牡丹區聯社金堤信用社 牡丹區何樓辦事處金堤 0530-5390121
牡丹區聯社何樓信用社 牡丹區何樓辦事處東側 0530-5305099
牡丹區聯社菏商路分社 牡丹區牡丹南路生建南50米 0530-5186000
牡丹區聯社萬福信用社 牡丹區萬福辦事處西鄰 0530-5400004
牡丹區聯社薛樓分社 牡丹區昆侖路669號 0530-5855795
牡丹區聯社耿海分社 牡丹區萬福辦事處耿海雷澤湖北鄰 0530-5405019
牡丹區聯社新華信用社 牡丹區中華西路9號 0530-5622633
牡丹區聯社陽光分社 牡丹區解放南街平安保險公司北 0530-5626119
牡丹區聯社廣福南街分社 牡丹區廣福南街誠信大廈對過 0530-5628248
牡丹區聯社花都市場分社 牡丹區花都市場內 0530-5626848
牡丹區聯社樂園分社 牡丹區牡丹北路1755號 0530-5521166
牡丹區聯社黃河信用社 牡丹區黃河東路539號 0530-5516669
牡丹區聯社解放信用社 牡丹區解放大街556號 0530-5621254
牡丹區聯社廣福街分社 牡丹區廣福街530號 0530-5625035
牡丹區聯社太原北路分社 牡丹區太原路北段 0530-5111565
牡丹區聯社市中信用社 牡丹區牡丹路中信商貿城樓下 0530-5505766
牡丹區聯社南華分社 牡丹區南華購物廣場樓下 0530-5336036
牡丹區雙河東路分社 牡丹區雙河路鋁材市場對過 0530-5332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