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皮性味歸經
㈠ 丹皮有什麼作用
丹皮指牡丹皮,來來源於毛源茛科植物牡丹的乾燥根皮,性味苦、辛、微寒,歸心、肝、腎經。丹皮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用於熱入營血、溫毒發斑、吐血、衄血、夜熱早涼、無汗骨蒸、經閉痛經、跌撲傷痛、臃腫瘡毒。全國各地多有栽培。主產安徽、四川、甘肅、陝西、湖北、湖南、山東、貴州。以安徽銅陵鳳凰山產者質量最優,習稱鳳丹。
㈡ 比較牡丹皮、赤葯的功效與主治的共同點與不同點
牡丹皮:
性味
苦、辛,微寒。抄
歸經
歸心、肝、腎經。襲
功效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主治
熱入營血,溫毒發斑,吐血衄血,夜熱早涼,無汗骨蒸,經閉痛經,跌撲傷痛,癰腫瘡毒。
使用注意
脾胃虛寒泄瀉者忌用。
2:赤芍:
性味
味苦,性微寒。
歸經
歸肝經。
功效
清熱涼血,散瘀止痛。
主治
用於熱人營血,溫毒發斑,吐血衄血,目赤腫痛,肝鬱脅痛,經閉痛經,癮瘕腹痛,跌撲損傷,癰腫瘡瘍。
炒赤芍:炒後葯性偏於緩和,活血止痛而不傷中,可用於瘀滯疼痛。
酒赤芍:以活血散瘀力勝,清熱涼血作用較弱。多用於閉經或痛經,跌打損傷。
禁忌
不與藜蘆同用。血虛者慎服。
㈢ 牡丹皮的功效與作用,清楚牡丹皮有什麼作用嗎
牡丹皮是毛茛科植物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的乾燥根皮。
【性味與歸經】 苦、辛,微寒。歸心、肝、腎經。
【功能與主治】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用於熱入營血,溫毒發斑,吐血衄血,夜熱早涼,無汗骨蒸,經閉痛經,跌撲傷痛,癰腫瘡毒。
㈣ 中葯中的牡丹皮是什麼
牡丹皮就是牡丹花植物的跟皮。
[採制貯藏]秋季採挖根部,除去細根,剝取根專皮,迅速洗凈,潤後切薄屬片,曬干,置通風乾燥處。
【性味歸經】苦、辛,微寒。 歸心、肝、腎經。
[功效]清熱涼血,活血祛瘀。
【用法用量】 煎服,6 ~12g 。清熱涼血宜生用,活血祛瘀宜酒炙用。
㈤ 中葯中牡丹皮有些什麼功效
【功用主治-牡丹皮的功效】清熱,涼血,和血,消瘀。 治熱入血分,發斑,驚癇,吐、衄、便血,骨蒸勞熱,經閉,癥瘕,癰瘍,撲損。 ①《本經》:主寒熱,中風瘈瘲、痙、驚癇邪氣,除癥堅瘀血留舍腸胃,安五臟,療癰瘡。 ②《別錄》:除時氣頭痛,客熱五勞,勞氣頭腰痛,風噤,癲疾。 ③《葯性論》:治冷氣,散諸痛,治女子經脈不通,血瀝腰疼。 ④《日華子本草》:除邪氣,悅色,通關腠血脈,排膿,通月經,消撲損瘀血,續筋骨,除風痹,落胎下胞,產後一切冷熱血氣。 ⑤《珍珠囊》:治腸胃積血、衄血、吐血,無汗骨蒸。 ⑥《滇南本草》:破血,行(血),消癥瘕之疾,除血分之熱。 ⑦《醫學入門》:瀉伏火,養真血氣,破結蓄。 ⑧《綱目》:和血,生血,涼血。 治血中伏火,除煩熱。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 【宜忌】血虛有寒,孕婦及月經過多者慎服。 ①《本草經集注》:畏菟絲子。 ②《古今錄驗方》:忌胡荽。 ③《唐本草》:畏貝母、大黃。 ④《日華子本草》:忌蒜。 ⑤《本經逢原》:自汗多者勿用,為能走泄津液也。 痘疹初起勿用,為其性專散血.不無根腳散闊之慮。 ⑥《得配本草》:胃氣虛寒,相火衰者,勿用。 【選方】①治傷寒熱毒發瘡如豌豆:牡丹皮、山梔子仁、黃芩(去黑心)、大黃(銼、炒)、木香、麻黃(去根、節)。 上六味等分,銼如麻豆大。 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聖濟總錄》牡丹湯) ②治婦人惡血攻聚上面,多怒:牡丹皮半兩,乾漆(燒煙盡)半兩。 水二鍾,煎一鍾服。 (《諸證辨疑》) ③治傷寒及溫病應發汗而不發汗之內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盡,內余瘀血,面黃,大便黑;消瘀血:犀角一兩,生地黃八兩,芍葯三兩,牡丹皮二兩。 上四味,細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千金方》犀角地黃湯) ④治胎前衄血:丹皮、黃芩、蒲黃、白芍、側柏葉。 共為細末,早米糊為丸。 空心白湯下百丸。 (《秘傳內府經驗女科》) ⑤治婦人骨蒸,經脈不通,漸增瘦弱:牡丹皮一兩半,桂(去粗皮)一兩,木通(銼、炒)一兩,芍葯一兩半,鱉甲(醋炙,去裙襕)二兩,土瓜根一兩半,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人,炒)。 上七味粗搗篩。 每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分溫二服,空心食後各一。 (《聖濟總錄》牡丹湯) ⑥治腸癰,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黃四兩,牡丹一兩,桃仁五十個,瓜子半升,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再煎沸,頓服之。 有膿當下,如無膿當下血。 (《金匱要略》大黃牡丹湯) ⑦治懸癰生於穀道之前,小便之後,初發甚癢,狀如松子,-月赤腫如桃,遲治則破,而大小便皆從此出,先服國老湯不消者:牡丹皮、大黃、貝母、白芷、甘草、當歸各五錢。 共為細末,酒調服二錢,空心吃。 (《本草匯言》將軍散) ⑧治下部生瘡,已決洞者:牡丹方寸匕,日三服。 (《補缺肘後方》) ⑨治金瘡內漏,血不出:牡丹皮為散,水服三指撮,立尿出血。 (《千金方) ⑩治腕折瘀血:虻蟲二十枚,牡丹一兩。 上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 (《千金方》) ⑾疝氣(覺氣脹不能動)。 用牡丹皮、防風,等分為末,每服二錢,酒送下。 ⑿婦女惡血(血往上沖,臉紅易怒)。 用牡丹皮半兩、乾漆(燒至煙盡)半兩,加水二杯,煎成一杯服下。 ⒀傷損瘀血。 用牡丹皮二兩、虻蟲二十一個(熬過),同搗碎。 每天早晨服一匙,溫酒送下。 ⒁刀傷後內出血。 用牡丹皮研細,水沖服少許。 瘀血自尿中排出。 ⒂下部生瘡(已破口)。 取牡丹末一匙煎服。 一天三次。 【臨床應用】①治療高血壓取牡丹皮1~1.5兩,水煎成120~150毫升,每日3次分服;或初次量用5~6錢,如無不良反應增至1兩。 治療20餘例,一般服葯5天左右血壓即有明顯下降.症狀改善;經服葯6~33天,舒張壓平均下降10~20毫米汞柱,收縮壓平均下降20~40毫米汞柱。 本組病例近期內均能使血壓下降到正常范圍或接近正常范圍,症狀亦隨之消失或改善,但遠期療效有待繼續觀察。 個別患者服葯後有惡心、頭昏等副作用,無需停葯即能自然消失。 ②治療過敏性鼻炎用10%的牡丹皮煎劑,每晚服50毫升,10天為一療程,治療31例,痊癒12例。 又治療9例,服葯後症狀很快好轉,但無1例根治。 此外,用10%丹皮煎液內服(每晚50毫升),試治乳突鑿開術後,因伴有變態反應而致遲遲不得干耳的患者6例,結果5例痊癒,1例減輕。 【附】牡丹的功用。 在於清熱涼血,活血散瘀,能治心、腎、肝等經的伏火(陰火,相火)。 治伏火,許多人多用黃櫱;其實,牡丹更勝於黃櫱。 李時珍指出:牡丹只取紅、白兩色的單瓣者入葯,其他品種皆人工培育而成氣味不純,不可用紅花者偏於利,白花者偏於補。
採納哦
㈥ 牡丹皮的特性有哪些
【性味歸經】辛、苦,微寒。入心、肝、腎經。
【功效主治】
1.清熱涼血用於外感熱病,邪入營血,高熱舌絳,發斑發疹,吐血衄血尿血,常與生地、犀角等配伍,方如犀角地黃湯;用於陰虛發熱,骨蒸潮熱,盜汗,常配伍青蒿、鱉甲等,方如青蒿鱉甲湯;用於肝經郁熱,婦女月經不調,常配伍梔子、生地、當歸,方如丹梔四物湯。
2.活血化瘀用於血瘀經閉,痛經,腹中瘀塊,常與桂枝、桃仁等配伍,方如桂枝茯苓丸;用於外傷瘀血,紅腫青紫疼痛,常配伍乳香、沒葯、當歸、骨碎補等;用於火毒癰腫,常配伍銀花、公英、地丁;用於腸癰初起,右下腹疼痛拒按,常配伍大黃、桃仁、冬瓜仁等,方如大黃牡丹湯。
3.清瀉肝火用於肝鬱火旺而致的發熱,頭痛目眩,頰赤口乾,月經不調,常與柴胡、梔子等同用,方如丹梔逍遙散。
【用量用法】6~15克,水煎服。清熱涼血宜生用,活血化瘀宜酒炒用,止血宜炒炭存性。
【禁忌】孕婦,月經過多,脾胃虛寒者,均忌用。
【按語】牡丹皮辛能行散,苦寒能降泄實熱,入心肝血分,既能清血中結熱,又能通行血脈,化瘀滯之血,故有行血而不至於妄行,涼血而不至於瘀滯的特點;其氣清芳,又能通達陰分,以泄陰之伏熱,除無汗之骨蒸。本品配鮮生地能清熱涼血,配熟地則滋陰瀉火,配梔子則清泄肝熱,配桃仁、赤芍則活血散瘀,配白茅根、側柏葉則涼血止血。
【類葯鑒別】牡丹皮、生地均治陰虛發熱,然生地甘寒滋陰,能使陰生而熱退;牡丹皮清芬透達,能使熱退而陰生,兩者常相須為用。
丹皮與桂枝均能通血脈中之壅滯,但丹皮性寒,適用於熱證;桂枝性溫,適用於寒證。在婦科雜病中,兩者有時也配合應用,可加強活血祛瘀之力,如桂枝茯苓丸治盆腔炎,溫經湯治月經不調等。
㈦ 桑白皮、地骨皮,牡丹皮的功效
牡丹皮的功效:〖葯材性狀〗:本品呈筒狀或半筒狀,有縱剖的裂縫,略向內捲曲或張開,長5~20厘米,直徑0.5~1.2厘米,厚0.1~0.4厘米。外表麵灰褐色或黃褐色,有多數橫長皮孔及細根痕,栓皮脫落處粉紅色;內表面淺灰黃色或淺棕色,有明顯的細縱紋,常見發亮的結晶。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較平坦,粉性,淡粉紅色。氣芳香、味微苦而澀。〖
成分
〗:本品含牡丹酚、牡丹酚苷、牡丹酚原苷、芍葯苷、揮發油及植物固醇等。〖葯理作用〗:丹皮酚及糖苷成分均有抗炎作用。丹皮酚有鎮靜、降溫、解熱、鎮痛、解痙等中樞抑製作用,又水煎液、丹皮酚及除去丹皮酚的水煎液,均有明顯降壓作用。其煎劑對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等多種致病菌及致病性皮膚真菌均有抑製作用。丹皮酚還可使動物子宮內膜充血,有通經作用,並有抗小鼠早孕作用。丹皮酚尚有抗潰瘍及抑制胃液分泌的作用。〖性味歸經〗:苦、辛,微寒。歸心、肝、腎經。〖功效應用〗:清熱涼血,活血散瘀。主治溫毒發斑,吐血衄血,夜熱早涼,無汗骨蒸,經閉痛經,跌撲傷痛,癰腫瘡毒。〖葯材用法〗:煎服,6~12g。散熱涼血生用,活血散瘀酒炒用,止血炒炭用。〖使用禁忌〗:血虛有寒,月份經過多及孕婦不宜用。地骨皮的功效:〖葯材性狀〗:呈筒狀或槽狀及不規則的片狀,長短不一。外表麵灰黃色或棕黃色、粗糙,具縱橫紋或裂紋,易成鱗片狀剝脫。內表面黃白色或灰黃色,有細縱紋。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外層黃棕色,內層灰白色。氣微,味微甘而後苦。〖主要成分〗:本品含甜菜鹼、β-谷固醇及亞油酸。此外還含桂皮酸、多種酚類物質等。〖葯理作用〗:地骨皮水、醇提取物,對發熱家兔有解熱作用;本品煎劑有降血壓、降血糖等作用;並有降血清膽固醇及興奮子宮作用;對傷寒桿菌、甲型副傷寒桿菌、福氏痢疾桿菌有較強抑製作用。〖性味歸經〗:甘、淡、寒。歸肺、肝、腎經。〖功效應用〗:涼血退蒸,清肺降火。主治陰虛發熱,盜汗骨蒸,內熱消渴,肺熱咳喘,血熱吐衄,便血崩漏。〖葯材用法〗:煎服,6~15g。〖使用禁忌〗:外感風寒發熱及脾虛便溏者不宜用。附註:《本經》上品所載枸杞,`一名杞根,一名地骨,'可見非雲枸杞子,系指地骨皮。
桑白皮的功效:【葯材】乾燥根皮多呈長而扭曲的板狀,或兩邊向內捲曲成槽狀。長短寬狹不一,厚1~5毫米。外表面淡黃白色或近白色,有少數棕黃色或紅黃色斑點,較平坦,有縱向裂紋及稀疏的纖維。內表面黃白色或灰黃色,平滑,有細縱紋,或縱向裂開,霉出纖維。體輕,質韌,難折斷,易縱裂,撕裂時有白色粉塵飛出。微有豆腥氣,味甘微苦。以色白、皮厚、粉性足者為佳。
主產安徽、河南、浙江、江蘇、湖南等地;其他各地亦產。
【化學成分】含傘形花內酯、東莨菪素
和黃酮成分桑根皮素、桑素、桑色烯、環桑素、環桑色烯等。又含有作用類似乙醯膽鹼的降壓成分,並含鞣質5.6%,粘液素9%。
【葯理作用】①利尿作用
家兔以桑白皮煎劑2克/公斤灌胃,6小時內排尿量及其氯化物均有較顯著增加,7~24小時恢復正常。
②降壓作用
日人早年即報告桑樹煎劑給動物口服有輕微而緩慢的降壓作用,又稱必須用根或枝的皮方有降壓效果,根及新梢葉則無作用。用..、熱水或溫甲醇的提取液對兔皮下注射1克(生葯)/公斤時,可使血壓下降15~25毫米汞柱。從桑白皮中提得一種物質,給兔靜脈注射10毫克/公斤,血壓立即顯著下降;切斷頸迷走神經或頸椎,此作用仍存在。它能抑制離體蛙心、興奮兔離體腸管,此等作用皆可被阿托品阻斷,故推測可能是乙醯膽鹼樣物質。對兔耳血管有擴張作用,對蛙下肢血管則為收縮。能興奮離體兔子宮,輕度促進兔耳下腺的分泌,注射(動脈或靜脈)給葯對貓瞬膜收縮並無影響,但如直接塗於頸交感神經節上,則可抑制電刺激節前纖維引起的瞬膜收縮。對水蛭背肌單用無作用,如先加依色林後再用,則可使水蛭背肌的緊張度有顯著上升。此物質對小鼠靜脈注射之半數致死量為32.7毫克/公斤。據日人報道,中國產桑白皮的提取物較日本產者降壓作用強,毒性亦大,所含乙醯膽鹼樣物質的成分較多。
③其他作用
桑白皮提取物對小鼠有鎮靜作用。在狗身上,初步證明用桑白皮線縫合之傷口可無需拆線。
【炮製】桑皮:刷去灰屑,洗凈,潤透後切絲,曬干。蜜桑皮:取桑皮絲,加煉熟蜂蜜與開水少許,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變為黃色、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桑皮絲100斤,用煉熟蜂蜜30斤)
《雷公炮炙論》:"凡使(桑白皮)采十年已上嫩根,銅刀剝上青黃薄皮一重,只取第二重白嫩青涎者,用銅刀銼了,焙令干,勿使皮上涎落,涎是葯力。此葯惡鐵並鉛。"
【性味】甘,寒。
①《本經》:"甘,寒。"
②《別錄》:"無毒。"
③《葯性論》:"平。"
④《醫學啟源》:"氣寒,味苦酸。"
【歸經】入肺、脾經。
①《湯液本草》:"入手太陰經。"
②《雷公炮製葯性解》:"入脾、肺二經。"
③《葯品化義》:"入肺、大腸二經。"
【功用主治】瀉肺平喘,行水消腫。治肺熱喘咳,吐血,水腫,腳氣,小便不利。
①《本經》:"主傷中,五勞六極羸瘦,崩中,脈絕,補虛益氣。"
②《別錄》:"去肺中水氣,唾血,熱渴,水腫,腹滿臚脹,利水道,去寸白,可以縫金瘡。"
③《葯性論》:"治肺氣喘滿,水氣浮腫,主傷絕,利水道,消水氣,虛勞客熱,頭痛,內補不足。"
④孟詵:"入散用,下一切風氣水氣。"
⑤《滇南本草》:"止肺熱咳嗽。"
⑧《綱目》:"瀉肺,降氣,散血。。
⑦《本草求原》:"治腳氣痹攣,目昏,黃疸,通二便,治尿數。"
⑧《貴州民間方葯集》:"治風濕麻木。"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5錢;或入散劑。外用:搗汁塗或煎水洗。
【宜忌】肺虛無火,小便多及風寒咳嗽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續斷、桂心、麻子為之使。"
②《本草經疏》:"肺虛無火,因寒襲之而發咳嗽者勿服。"
③《得配本草》:"肺虛,小便利者禁用。"
【選方】①治小兒肺盛,氣急喘嗽: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兩,甘草(炙)一錢。銼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盞,煎七分,食前服。(《小兒葯證直訣》瀉白散)
②治咳嗽甚者,或有吐血殷鮮:桑根白皮一斤。米泔浸三宿,凈刮上黃皮,銼細,入糯米四兩,焙乾,一處搗為末。每服米飲調下一、二錢。(《經驗方》)
③治水飲停肺,脹滿喘急:桑根白皮二錢,麻黃、桂枝各一錢五分,杏仁十四粒(去皮),細辛、干婪各一錢五分。水煎服。(《本草匯言》)
④治小便不利,面目浮腫:桑白皮四錢,冬瓜仁五錢,葶藶子三錢。煎湯服。(《上海常用中草葯》)
⑤治卒小便多,消渴:桑根白皮,炙令黃黑,銼,以水煮之令濃,隨意飲之;亦可納少米,勿用鹽。(《肘後方》)
⑥治糖尿病:桑白皮四錢,枸杞子五錢,煎湯服。(《上海常用中草葯》)
⑦治傳染性肝炎:鮮桑白皮二兩,白糖適量。水煎,分二次服。(《福建中醫葯》(3):26,1961)
⑧治產後下血不止:炙桑白皮,煮水飲之。(《肘後方》)
⑨治小兒尿灶丹,初從兩股起,及臍間,走陰頭,皆赤色者:水二升,桑皮(切)二升,煮取汁,浴之。(《千金方》)
⑩治石癰堅如石,不作膿者:蜀桑根白皮,陰干搗末,烊膠,以酒和敷腫。(《千金方》)
⑾治蜈蚣毒:桑根皮搗爛敷或煎洗。(《湖南葯物志》)
⑿治墜馬拗損:桑根白皮五斤。為末,水一升,煎成膏。敷於損處。(《經驗後方》)
【名家論述】①李杲:"桑白皮,甘以固元氣之不足而補虛,辛以瀉肺氣之有餘而止嗽。又桑白皮瀉肺,然性不純良,不宜多用。"
②《綱目》:"桑白皮,長於利小水,乃實則瀉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氣及肺火有餘者宜之。"十劑"雲,燥可去濕,桑白皮、赤小豆之屬是矣。宋醫錢乙治肺氣熱盛,咳嗽而後喘,面腫身熱,瀉白散。……桑白皮、地骨皮皆能瀉火從小便去,甘草瀉火而緩中,粳米清肺而養血,此乃瀉肺諸方之准繩也。元醫羅天益言其瀉肺中伏火而補正氣,瀉邪所以補正也。若肺虛而小便利者,不宜用之。"
③《葯品化義》:"桑皮,散熱,主治喘滿咳嗽,熱痰唾血,皆由實邪郁遏,肺竅不得通暢,藉此滲之散之,以利肺氣,諸證自愈。故雲瀉肺之有餘,非桑皮不可。以此治皮里膜外水氣浮腫及肌膚邪熱,浮風燥癢,悉能去之。同甘菊、扁豆通鼻塞熱壅,合沙參、黃芪止腸紅下血皆效。"
㈧ 牡丹的葉子的葯性功效
苦、辛,微寒。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退虛熱等功效也是一種好葯材。主治:熱入營血,溫毒發斑,吐血衄血,夜熱早涼,無汗骨蒸,經閉痛經,跌撲傷痛,癰腫瘡毒。
(8)牡丹皮性味歸經擴展閱讀:
1.《本草綱目》:「牡丹皮,治手足少陰、厥陰四經血分伏火。蓋伏火即陰火也,陰火即相火也,古方惟以此治相火,故仲景腎氣丸用之。後人乃專以黃櫱治相火,不知丹皮之功更勝也。赤花者利,白花者補,人亦罕悟,宜分別之。」
2.《本草經疏》:「牡丹皮,其味苦而微辛,其氣寒而無毒,辛以散結聚,苦寒除血熱,入血分,涼血熱之要葯也。寒熱者,陰虛血熱之候也。中風瘛瘲、痙、驚癇,皆陰虛內熱,營血不足之故。
熱去則血涼,涼則新血生、陰氣復,陰氣復則火不炎而無因熱生風之證矣,故悉主之。癰瘡者,熱壅血瘀而成也。
涼血行血,故療癰瘡。辛能散血,苦能瀉熱,故能除血分邪氣,及症堅瘀血留舍腸胃。臟屬陰而藏精,喜清而惡熱,熱除則五臟自安矣。
4.《得配本草》:「丹皮、川柏,皆除水中之火,然一清燥火,一降邪火,判不相合。蓋腎惡燥,燥則水不歸元,宜用辛以潤之,涼以清之,丹皮為力;腎欲堅,以火傷之則不堅,宜從其性以補之,川柏為使。」
5.《本草求真》:「世人專以黃柏治相火,而不知丹皮之功更勝。蓋黃柏苦寒而燥,初則傷胃,久則傷陽,苦燥之性徒存,而補陰之功絕少,丹皮能瀉陰中之火,使火退而陰生,所以入足少陰而佐滋補之用,較之黃柏不啻霄壤矣。」
6.《本經疏證》:「牡丹皮入心,通血脈中壅滯與桂枝頗同,特桂枝氣溫,故所通者血脈中寒滯,牡丹皮氣寒,故所通者血脈中熱結。」
7《神農本草經》:「主寒熱,中風瘛瘲、痙、驚癇邪氣,除症堅瘀血留舍腸胃,安五臟,療癰瘡。」
8.《名醫別錄》:「除時氣頭痛,客熱五勞,勞氣頭腰痛,風噤,癲疾。」
9.《葯性論》:「治冷氣,散諸痛,治女子經脈不通,血瀝腰疼。」
10.《日華子本草》:「除邪氣,悅色,通關腠血脈,排膿,通月經,消撲損瘀血,續筋骨,除風痹,落胎下胞,產後一切冷熱血氣。」
11.《滇南本草》:「破血,行(血)消症瘕之疾,除血分之熱。」
12.《醫學入門》:「瀉伏火,養真血氣,破結蓄。」
13.《本草綱目》:「和血,生血,涼血。治血中伏火,除煩熱。」
㈨ 葯名;丹皮
丹皮性味歸經
⑴性寒,味苦;涼;微寒。歸心;肝;腎;肺經。[1] ⑴味苦、辛,微寒。歸心、肝、腎經。[2]功效主治
清熱涼血;活血散瘀。溫熱病熱入血分;發斑;吐衄;熱病後期熱伏陰分發熱;陰虛骨蒸潮熱;血滯經閉;痛經;癰腫瘡毒;跌撲傷痛;風濕熱痹。[2][1]用法用量
⑴內服:煎湯,6-9g;或入丸、散。[1] ⑵內服:煎湯,6-12g。[2]用葯禁忌
1.血虛有寒,孕婦及月經過多者慎服。 2.《本經逢原》:自汗多者勿用,為能走泄津液也。痘疹初起勿用,為其性專散血
牡丹皮-中葯材
,不無根腳散闊之慮。 3.《得配本草》:胃氣虛寒,相火衰者,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