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任熊牡丹圖
A. 有人清楚任伯年樹葉人物畫嗎家裡有一套老人留下的
任伯年(1840-1896),名頤,浙江山陰人,故畫面署款多寫山陰任頤。兒時隨父學畫,十四歲到上海,在扇庄當學徒,後以賣畫為生。所畫題材,極為廣泛,人物、花鳥、山水、走獸無不精妙。他的畫用筆用墨,豐富多變,構圖新巧,創造了一種清新流暢的獨特風格,在正統派外別樹一幟。
任頤是近代傑出畫家。初名潤,字伯年,一字次遠,號小樓,(亦作曉樓),浙江山陰人,因此他的畫署款多寫山陰任頤。任伯年的繪畫題材廣泛,人物、肖像、山水、花卉、禽鳥無不擅長。用筆用墨,豐富多變,構圖新巧,主題突出,疏中有密,虛實相間,濃淡相生,富有詩情畫意,清新流暢是他的獨特風格。任伯年的主要成就是在於人物畫和花鳥畫方面,往往寥寥數筆,便能把人物整個神態表現出來,著墨不多而意境深遠。其線條簡練沉著,有力瀟灑。他常畫鍾馗,他筆下的鍾馗心胸磊落、不怕鬼,不信邪。他的花鳥畫,總是把花與鳥連在一起,禽鳥顯得很突出,花卉有時只作背景,整個畫面充滿了詩的意境。
女任霞,善畫;子任董,工詩文、書法。
任伯年精於寫像,是一位傑出的肖像畫家。人物畫早年師法蕭雲從、陳洪綬、費曉樓、任熊等人。工細的仕女畫近費曉樓,誇張奇偉的人物畫法陳洪綬,裝飾性強的街頭描則學自任董,後練習鉛筆速寫,變得較為奔逸,晚年吸收華(岩)筆意,更加簡逸靈活。傳神作品如《三友圖》、《沙馥小像》、《仲英小像》等,可 謂神形畢露。
就任伯年的個人藝術造詣來看,花鳥畫的本領比較高,若以當時畫壇的情況而言,他的人物影響比較大,原因是當時畫人物畫家少,成就高者更少,象任伯年這樣造詣,自然推至旁首。
任伯年的花鳥畫更富有創造,富有巧趣,早年以工筆見長,「仿北宋人法,純以焦墨鉤骨,賦色肥厚,近老蓮派。後吸取惲壽平的沒骨法,陳淳、徐渭、朱耷的寫意法,筆墨趨於簡逸放縱,設色明凈淡雅,形成兼工帶寫,明快溫馨的格調,這種畫法,開辟了花鳥畫的新天地,對近、現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任伯年的山水畫創作不多,早年師法石濤,中年以後兼取明代沈周、丁雲鵬 、藍瑛、並上追元代吳鎮、王蒙、以縱肆、勁真的筆法見長。
19世紀80年代是任伯年創作的鼎盛時期,創作題材上范圍擴大了,具有深刻的社會內容,用隱晦的手段寄寓深情。90年代,數量很多,但從作品的思想性看似乎沒有超出80年代,但藝術手法上則更加熟練,大膽、概括,特別是花鳥畫,達到「爐火純青」的佳境。
作品流傳 任伯年二十多年的繪畫創作,留下了數以千計的遺作,是歷史上少見的多產作家。最早的作品是同治四年作的,最晚的作品為光緒乙未年冬十月,去世的前一個月作的。重要作品如同治七年(1868)仿《陳小蓬斗梅圖》,現藏故宮博物院,光緒三年(1877)作《五十六歲仲英寫像》、《雀屏圖》。光緒七年(1881)作《牡丹雙雞圖》,收入日本《支那名畫寶鑒》;《漁歸圖》,收入《陸氏藏畫集》;仿《宣和芭蕉圖》,收入《南畫大成》。次年作《人物冊》,收入《南畫大成》。十一年(1885)作《壯心不已圖》、《墨筆人物山水冊》、為外祖趙德昌夫婦寫像。
B. 清末海派畫家的藝術風格有何特點
和交河故城就會更加個好成績個和成績合格海關監管
C. 梵高同時期的抽象畫家
荷蘭畫家梵高,全名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 後期印象畫派代表人物,是19世紀人類最傑出的藝術家之一。他熱愛生活,但在生活中屢遭挫折,艱辛倍嘗。
和他同時期的畫家有:
居廉(1828~1904),清代畫家。字古泉,自號隔山老人。居巢之弟。工花鳥、草蟲、人物,尤以寫生見長。筆法工整,設有色妍麗。在繼承和發展惲壽平沒骨花鳥畫的基礎上,創造了撞水和撞粉法。作品有《花卉草蟲圖冊》和《牡丹雙蝶圖軸》等。
羅清(1821~?),清代畫家。字雪谷。擅長指畫。作指畫時常於指甲內藏棉絮少許以蓄水墨,無異於毛筆作畫。七十四歲雙目失明時,仍能以指頭畫蘭竹。其作品筆墨變化,濃淡交融,別有意趣。作品有《蘭竹石圖軸》等。
趙之琛(1781~1860),清代畫家。字次閑,號獻父。工書法,善畫山水、花卉、佛像。山水師法元代倪瓚和黃公望,用筆蕭疏、幽澹。花卉用筆瀟灑,著色淡雅。作品有《雙勾竹石圖軸》、《梅花山茶圖軸》等。
劉彥沖(1809~?),清代畫家。號泳之。工詩文,善畫山水、人物、花卉。師法朱昂之而青出於蘭,是晚清傑出的畫家之一。作品有《山水圖軸》等。
虞蟾(約1785~1864),清代畫家。字步青,號半村老人。早年畫北宗工細山水,畫筆蒼莽雄肆。壯年入供奉局,晚景凄涼。作品有《丹楓絕壁圖軸》等。
任熊(1823~1857),清代畫家。字渭長,號湘浦。善畫人物、山水、花鳥,工筆、寫意兼長,尤以人物畫著稱。人物學陳洪綬,風枚有所變化。筆力雄厚,氣韻靜穆,富有裝飾意味。其繪畫兼具傳統繪畫及民間繪畫之長,富有創造性。作品有《瑤宮秋扇圖軸》、《少康像》等。
任熏(1835~1893),清代畫家。字舜琴、阜長。任熊之弟。善畫人物 、山水、花卉、禽鳥。亦長於園林設計。其人物畫取法陳洪綬及任熊,然奇軀偉貌,別出匠心,尤其晚年大作,運筆有如行草,氣勢沉雄。花鳥畫則工寫兼善,取景布局,富有奇趣。作品有《松菊錦雞圖軸》、《花鳥圖軸》等。
任頤(1840~1895),清代畫家。初名潤,字小樓、伯年,後改名頤。擅長畫肖像、人物、花鳥。其人物畫題材廣泛,尤善寫真術。其花鳥畫,手法多樣,博採眾長,無論是工筆、寫意、勾勒、沒骨、設色、水墨,均能運用自如,多用濕筆,運用淡墨尤有獨到之處,能在寫意畫中摻和水彩畫法,風格清新活潑。其山水畫,氣象萬千,別具丘壑。作品有《飯石山山農像軸》、《芭蕉紅葉圖軸》、《仿高克恭雲山圖軸》、《酸寒尉像軸》等。
虛谷(1824~1896),清代畫家。俗姓朱,名虛白,字懷仁,出家後以虛谷為名,號紫陽山民、倦鶴。工詩,善畫花鳥、蔬果、人物肖像。其人物肖像畫造型准確,面部有一定立體感,刻畫較精細,而衣紋及背景用筆簡率,但仍能融為一體。其花鳥草蟲則善用枯筆逆峰作顫動的線條,似斷似續,韻味十足。作品有《雜畫冊》、《花鳥水族圖冊》、《枇杷圖軸》和《梅花金魚圖軸》等。
朱偁(1826~1900),清代畫家。早年名琛,後更名為偁,字夢廬,號覺未。善畫花鳥,晚年畫藝大進,然未脫霸氣。作品有《桃花白頭圖軸》等。
趙之謙(1829~1884),清代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字撝叔。工篆刻、書畫。書法初學顏真卿,後專師北碑,自成一家。花卉繼承陳淳、「揚州八怪」的傳統,並融合金石篆刻,筆勢流動,結構新穎,是近百年來著名書畫家之一。作品有《積書岩圖軸》、《古柏圖軸》等。
蒲華(1830~1811),清代畫家。字作英、胥山外史,原名成,字竹英。工書畫,早年花卉學徐渭和陳淳,晚年畫竹學文同,山水、樹石取法石濤、石溪,筆法淋漓瀟灑,不拘成法。作品有《山晴水明圖軸》等。
吳昌碩(1844~1927),清末民初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字俊卿,初字香補,中年後更字昌碩,亦署倉碩、蒼石,別號老蒼、石尊者、苦鐵等。工篆刻、書畫。其畫取法趙之謙,上追八大、石濤、陳淳、徐渭,並以金石、書法的筆法入畫。繪畫題材以花卉為主,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詩文和不凡的書法,並加蓋古樸的印章,使詩書畫印熔為一爐,對近世花鳥畫有很大的影響。作品有《桃實圖軸》、《葫蘆圖軸》、《梅花圖軸》和《菊花圖》
D. 問: 我想下載一些古代的畫作,高清的,在什麼網站上可以免費下載到
wikiart,維基藝術網路,在網路上搜可以搜到,不過搜畫得搜英文,比如搜中國畫(Chinese painting),維基里全是高清圖沒有水印,內容特別全面專業
E. 哪位童鞋能告訴我有關花的書法作品及美術作品的由來和簡介啊!!!!多一點,要簡單明了,我不甚感激……
有關花的部分民間故事:
1、花神之並蒂蓮:
傳說很早以前有這么個村莊,村中有一口大水塘,塘里年年長滿荷花,人們都叫它荷花塘。這塘東住著一個姓洪的員外,家裡很有錢,可四十多歲了,還沒有兒女。這一年,員外妻子懷了孕,洪員外日夜燒香敬神,求菩薩保佑他生個兒子,可是生下來的卻是一個女孩。洪員外悶悶不樂。他妻子為了安慰員外,便和員外商量,把這個女孩當兒子來養,對外人就說生了個男孩子,並給孩子取名叫「賽郎」。後來賽郎慢慢長大了,裝束打扮就一直象男孩子一樣。十二歲時,洪員外在荷花塘前面立了個書館,請塾師教賽郎讀書。外面人都以為賽郎是男孩子。再說這塘西住著一戶姓白的人家,老夫妻倆生活還過得去,就是沒有兒子。他老婆曾生過三個兒子,都沒活過周歲便死了。為這事老白曾經幾次找人算過命,都說他倆是「命里無兒」。這一年,他妻子又有了孕。老白心想:生女兒還能活,若生下個男孩來怕又保不住。他妻子想了個辦法:「若生下兒子,只把他當女兒養,就不會再死了。」後來,真的又生了個兒子,夫妻倆便給這孩子戴了耳環,取名叫「貞娘」。貞娘長到十三歲,穿戴打扮起來比女孩子還標致。老夫妻疼兒子,想盡辦法要供貞娘讀書,聽說東村洪員外家立了書館,便求人說情,每月供先生二斗米,把貞娘送去讀書。外面人都以為貞娘是女孩子。貞娘到了學堂,和十幾個孩子在一起很合得來,特別和賽郎更要好,每天上學在一個書桌上讀書,下學時兩個人要在荷花塘邊玩一陣子才分手回家。同學們看他倆那樣親近,有一天趁老師不在,就鬧著玩,要賽郎、貞娘拜花堂,直到老師回來了,才跑回桌去讀書。誰也不知道賽郎是女,貞娘是男;賽郎也以為貞娘真的是女孩,貞娘也以為賽郎真的是男孩。一晃三年,賽郎和貞娘的年齡都大了,在一起讀書、玩耍也越來越親近。老師看不過去了,勸他倆以後不要再手拉手地跑出去玩,免得人家說閑話。他兩個表面上都答應了,心裡卻不願聽。貞娘想:先生不知我和賽郎兩個都是男子,兩個男子在一起有什麼關系?賽郎也想:先生不知我和貞娘都是女子,別人笑怕什麼!洪員外雖說常見他倆在一起玩,心裡反覺得女兒和貞娘在一起倒好,免得她和男同學在一起惹事生非。老白夫妻當然也是同樣的心思。這時候賽郎已十五歲了,貞娘是十六歲,兩個人時常想起剛入學時玩拜花堂的事來。賽郎心想:貞娘這個人又聰明又和氣,才學又好,將來誰要娶她做老婆,真是幸福。貞娘也這樣想:自己若真是女子,一定要嫁給賽郎。轉眼又過了三年,學生們都要分手了。賽郎對貞娘說:「學業期滿,從今以後你、我恐怕不能常見面了。」說著流下淚來。貞娘說:「賽郎弟弟,不要難過,我家離你那兒不遠,可以經常來往。」可賽郎心裡曉得:自己年紀大了,從今後就要被父母關到綉房裡不能出門了;再說自己和貞娘都要嫁人,誰曉得嫁到哪裡去呢?好對貞娘說:「我倆結拜做姊妹吧!」貞娘想:兩個男子拜姊妹,豈不笑話?連連搖手:「不、不、不,還是結拜做兄弟吧!」爭了半天,最後都說:「算了,就是結拜好了!」就這樣,兩個人糊糊塗塗地在荷花塘邊結拜了。賽郎回家後便換了女裝,整天呆在綉房裡,時常想念貞娘。貞娘在家,也總想著賽郎。貞娘的爹老白得病死了,母親就讓貞娘摘掉耳環,換上男裝,要他給老白穿孝打靈幡,送老白入土。直到這時,全村人才曉得貞娘原來是男的。消息傳到洪員外家裡,賽郎聽了又驚又喜。驚的是,同窗多年竟不曉得他是男子;喜的是,遇見了貞娘這樣可親的人。可是洪員外聽了這個消息竟大發脾氣,叫人把貞娘的母親喊來,當面罵了她一頓:「你家養了兒子,誰還會搶了你的?為什麼男扮女裝送到我家書館來讀書?整天與賽郎在一起,敗壞了我家門風!」貞娘的母親聽得糊塗了:「我家貞娘與賽郎在一起,有什麼敗壞門風的哪?」員外老婆在旁一說,她才曉得賽馬郎原來是個女的,也免不了吃了一驚。又一想:洪家真是不講道理。便也氣憤地說:「你家女孩子可以扮男裝去讀書,為什麼我家男孩子就不能扮女裝去讀書呢?」洪員外無言可答,命人把貞娘的母親趕出了大門。貞娘聽母親說賽郎是女子,高興極了,立志要娶她。母親曉得洪家不會答應,不肯找媒人。於是貞娘整天悶悶不樂。過了幾天,忽然洪家丫環送來一封信,打開一看,是賽郎寫來的。信上說她被父母關在綉房裡,如何想念貞娘;又說她知道了貞娘是男的,心裡如何高興。貞娘看了信,知道賽郎待他有心有意,高興得不得了,忙寫了封回信,叫丫環帶回去。從此後,兩個人便你來我往地通起信來。一天晚上,貞娘又要母親托媒去提親,母親心疼兒子,答應試試。沒想到媒人未進洪家大門就被趕了出來。媒人對貞娘說:「死了心吧!員外說了,一則嫌你家窮,養不起他女兒,二則你倆原是同學,如今嫁給你就是『無私有弊』,玷辱了人家的好門風。」貞娘見事情不能成功,憂愁成病;他母親急得在一旁日夜啼哭。再說賽郎聽得白家托媒提親被父母回絕一事,也急得鬧起病來。洪員外為了讓女兒死了這條心,偷著叫人把白家母子趕出村去。賽郎聽到此消息,氣得索性連飯也不吃了,從此病情一天重似一天。再說貞娘母子被洪家趕出村,搬到四十里外的城裡去住。過了不久,貞娘的病稍好些了,誰知母親又病了,身體一天不如一天,貞娘只好靠每日做些小生意維持生活。過了幾個月,母親死了,貞娘安葬了母親,決心回村去找賽郎。他把家裡破爛東西賣掉,辦了一些花線等貨物,打成包袱,扮成「賣貨郎」,回到村中,住在破廟里。 一天,他搖著手中的撥郎鼓,偷偷地繞到洪家後園門前。賽郎的丫環聽到鼓聲出來買花線,一見是貞娘,驚喜萬分,急忙跑進去告訴賽郎。賽郎隨即寫了封信,讓丫環交給貞娘,叫他快些離開這里。貞娘跑回廟里,打開信一看,原來賽郎約他今夜三更在荷花塘相會。貞娘高興啊,眼睜睜地盼著天黑。三更時分,荷花塘邊,賽郎和貞娘一見面就抱頭大哭起來。哭症哭著,賽郎對貞娘說:「爹爹心狠,我倆今生難成夫妻。望你保重身體,不要再掛記我了。」說完就往水裡跳。貞娘一步上前拖住她,哭著說:「我倆生不能在一起,情願死在一起。」說完,抱起賽郎一同跳入水中。丫環等到雞叫還不見賽郎回來,知道還了事,也不敢聲張。第二天,洪家上下各處尋找,找到荷花塘邊,見有賽郎的一隻綉鞋,知是跳了水。洪員外急忙命人打撈上來,只見貞娘、賽郎兩個人緊抱在一起,幾個人用力拉也拉不開,洪員外便命人將他倆埋在荷花塘邊。當晚只聽得響雷打閃,下了一夜大雨。等到天明,只見荷花塘水一直漲到賽郎、貞娘墳前,將墳圍了起來;墳上長著的荷花,花莖比人的大拇指還粗,頂上開了兩朵花,一紅一白緊緊地靠在一起,人們便叫它「並貼蓮」,以後便叫成了「並蒂蓮」。
2、花神之牡丹花:
牡丹因其雍容華貴,深受人們的喜愛,也是我國的國花。相傳在很早以前,洛陽邙山腳下住著一對勤勞善良的夫妻,丈夫上山挖葯砍柴,妻子在家紡紗織布,日子過得很快活。四十那年,他們生了一個孩子,兩人愛如至寶,取名叫英哥。英哥九歲時,他爹死了,後來,他媽又得了個很奇怪的病,每天夜晚發熱,白天發冷,面黃飢瘦,四肢無力。為了治好媽媽的病,英哥到處請醫生看病抓葯,可是跑遍了周圍九鄉十八鎮,還是沒把病治好。後來,英哥自己也累病了,他媽說啥也不讓他再去請醫生了。這一天,英哥聽別人說,邙山頂上有個仙人台,台旁長有靈芝草,誰要是吃了,能起死回生除百病。英哥就瞞著他媽,偷偷地向山裡走去。他走啊走啊,不知翻了多少山,路越走越陡,有些地方得腳蹬手攀地向上爬。當他快爬上山頂時,頭也暈,心也跳,肚子餓得咕咕叫;腳一抖,手一軟,「骨碌碌」從上面摔下來,昏了過去。 醒來的時候,英哥見身邊坐著一個白鬍子老頭,笑眯眯地看著自己。他趕緊爬起來,問那老頭哪裡有靈芝草。那老頭問他要靈芝草幹啥,他說:「俺媽得了一個奇怪的病,俺要找靈芝草給他治病。」那老頭聽了,搖搖頭,說:「靈芝草也治不好你媽的病。」英哥一聽,傷心地大哭起來。那老頭點點頭,從身邊摸出一根碗口粗的大鐵棍,遞給他說:「你把它磨成一塊一分厚,一寸長工的小鐵片,到那時我就有辦法。」英哥接過鐵棍,二話沒說就走了。他在小溪邊不分白天黑夜地磨起來。磨呀磨呀,胳膊累腫了,手也磨爛了,一滴一滴的血不信地滴到鐵棍上。誰知那血一滴到鐵棍上,鐵面無私棍就縮小一點。滴著滴著,那鐵棍突然「啪」一聲裂開了,從裡面跳出一把金光閃閃的小鑰匙。英哥慌忙拾起來,正要去找那老頭,不料一轉身,發現老頭就站在自己身後。老頭笑嘻嘻地說:「好孩子,真有決心!好了,好了,你可以去了。那天上有個瑤池,瑤池裡有個王母娘娘,在王母娘娘的花園里,有一間小房子,那是王母娘娘的煉丹房。你只要進去拿到一粒仙丹,就能治好你媽的病。」英哥問:「天那麼高,我咋去呢?」老頭說:「這好辦。」說著,從腰間摸出一隻小葫蘆,從里邊倒出一顆紅葯丸,遞給英哥,說:「你把它吞下去。」英哥吞下那顆葯丸,頓時覺得體輕似燕,飄飄欲飛。他向老頭拜了三拜,然後身子一縱,沖天而去。不一會,英哥只見一大片亭台樓閣在五彩雲中時隱時現,陣陣仙樂隨風飄來,近前看時,門額上寫著「瑤池」兩個金字。英哥按照白鬍子老頭說的,左拐右彎來到王母娘娘的花園。只見花園裡面奇花簇簇,異草鋪地,一座小房子金光四射,房門上寫著「丹房」二字,一人比頭還大的石鎖鎖在門上。英哥歡喜異常,急忙掏出鑰匙,朝石鎖孔里一擰,那石鎖「嘩啦」一聲自動落了,房門也跟著不推自開。英哥進得門去,見桌上放著很多長脖子細瓷瓶,瓶里裝滿了仙丹。他想:凡間有很多人,我應該多帶些回去,送給他們一點,如果他們以後得這種病,也能治好。想著就脫下身上的布衫,狠命包起來。就在這時,只聽「鏜鏜鏜「一陣鑼響,英哥情知不妙,背起衣兜就跑。原來,王母娘娘聽到丹房有動靜,帶人直奔這里而來。英哥來到南天門後,見王母娘娘帶闃人仍緊追不放,心裡想:背得多了跑不快,還是把這東西扔到人間去,不管誰揀著,都能治病。看看快到邙山了,後面王母娘娘已經追了上來,衣兜一抖,盡數倒了下去,想到只要媽媽揀著一粒,就能治好萊塢病,心也寬了。王母娘娘見英哥把仙丹全部撒到人間,勃然大怒,舉劍朝英哥頭上砍去。不料那劍卻被拂塵擋住了,原來是那位白鬍子老頭來了。王母娘娘氣得雙腳直蹦:「好哇!又是你這個老頭,你還我的仙丹!」老頭哈哈一笑,說:「聖母息怒,只因天下百姓有災難,玉帝讓老朽拯救,老朽才命英哥來借你仙丹一用。」王母娘娘聽說玉帝有令,只好作罷,悻悻回天廷去了。原來這老頭是南極仙翁。南極仙翁對英哥說:「你撒下去的仙丹已入土化作棵棵仙花,你把仙花的根皮剝下來煎成湯,你媽一喝就好了。」英哥回到家裡,見母親昏倒在門口,急得手足無措,忽然想起南極仙翁的話,慌忙到外邊去找,只見房前屋後,溪邊路旁,長滿了很多沒有見過的鮮花,那花千姿百態,鮮艷無比。英哥知道這是仙丹所化,急忙挖了一把,取其根皮,煎湯讓他媽喝。他媽喝下去果然靈驗,毛病很快就好了。當時有很多人也害這種病,英哥也讓他們喝,他們的病也很快都好了。因為這花是王母娘娘的仙丹所化,人們就叫它「母丹」。母丹因有仙丹靈氣,開的花異常美麗,香氣四溢,成為名貴花草,世上都稱它「天香國色」。後來,人們又發現這花分為睢雌、雄兩種,雌的稱「牝」,雄的稱「牡」。雌的慢慢演變成了芍葯;雄的,人們又給他改名叫「牡丹」。至今,人們還稱牡丹和芍葯是姊妹花。
3、花神之菊花:
中國是最早種植菊花的國家。早在基督教誕生前五百年,孔夫子已描述過黃菊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菊花一直被看作成熟而又寓意深廣之花。關於菊花,在日本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傳說。古時候,從中國駛出一條大船,載了十二個貴族童男童女,為尋找長生不老葯面遠航海外。作為交換,他們攜帶最為貴重的物品—金菊花。後來大船遭遇了風暴,被沖到一個無人的荒島,被迫在那裡住下 ,繁衍子孫,並在島上種下了金菊花。之後那裡的人們就自稱「日本帝國」。日本國旗上被大家誤認作太陽的圖案實際是一朵金色的菊花。而且日本天皇的象徵符號也是一朵十六瓣菊花。
4、花神之玉簪花:
相傳王母娘娘對女兒的管教非常嚴,小女兒性格剛烈,自小喜歡自由,嚮往人世間無拘無束的生活。一次,她趁赴瑤池為幕後祝壽之機,她想乘機下凡到人間走一遭。不想王母娘娘早就看透她的心事,使她不得脫身。她便將頭上的白玉簪子拔下,對它說:「你代我到人間去吧。」一年後,在玉簪落下的地方長出了象玉簪一樣的花,散發出清淡幽雅的香味。人們喜歡它花形的脫俗,稱它為「江南第一花」。宋朝詩人黃庭堅有詩道:「宴罷瑤池阿母家,嫩驚飛上紫雲車。玉簪落地無人拾,化作江南第一花。」
5、花神之山茶花:
山茶頂風冒雪,不怕環境的惡劣,能在嚴寒冬天久開不敗,戰斗的人民都贊揚它是勝利花。山茶被稱為勝利花,還有另一傳說:明末代皇帝崇禎手下的總兵吳三桂,鎮守山海關。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陷北京,崇禎皇帝縊死煤山。吳三桂投降清軍,並引進清軍,鎮壓農民起義軍,充當先鋒,殺死明桂王,清封他為平西王,守雲南。吳三桂在雲南,橫行霸道,在五華山建宮殿,造阿香園,傳旨雲南各地獻奇花異草。陸涼縣境內普濟寺有一株茶花,高二丈余,花呈九蕊十八瓣,濃香四溢,為天下珍品,陸涼縣令見到旨諭,使到普濟寺,迫令寺旁居民挖茶樹。村民不服,直到天黑。無人動手下鍬。這天夜裡,村中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看見一位美麗姑娘走來,手裡拿著一枝盛開的茶花,對老人說:「村民愛找,培育我,我的花只向鄉親們開放,吳三桂別想看到我一眼。你們留我留不住,執意抗命會使百姓吃苦。還是讓那縣令送我去吧,我自有辦法對付他們,定能勝利歸來。」老人伸手去握姑娘的手,一驚醒來,原來是一個夢。第二天老人將夢情告訴村民,大家認為是茶花仙子托夢,就照她的意見辦吧!縣令親自押送村民將茶樹送到吳三桂的阿香園,誰知茶樹剛放下,巳便聽「嘩」的一聲,茶樹葉子全部脫光。吳三桂大怒,責怪縣令一路保護不周。謀臣進言:「一路日曬,常有此情況,栽下去仍然可活的。」到了春天,茶樹長了一身葉,就是不開花。吳三桂向茶樹抽了一鞭,留下一道傷痕。第二年春天,吳三桂帶眾姬妾,到阿香園賞花,見茶花只有幾朵瘦小的花,吳三桂憤憤地說:「這是什麼舉世名花!」舉鞭又抽去,茶樹幹上留下第二道傷痕。第三個春天,吳三桂見園中一片凋零,什麼花也不開,茶樹上蹲著一隻烏鴉,向他直叫。吳三桂怒火直冒,揮鞭又向茶樹抽去,第二道傷痕上滲出鮮血。吳三桂下令把花匠抓起來辦罪。茶花仙子為搭救花匠,不顧自已傷痛,來到吳三桂夢中唱道:三桂三桂,休得沉醉; 不怨花王,怨你昏憒。 我本民女,不求富貴, 只想回鄉,度我窮歲。 吳三桂舉起寶劍,向茶花仙子砍去。"咔嚓"一聲,寶劍劈在九龍椅上,砍下一顆血淋淋的龍頭。茶花仙子冷笑一聲,又唱道: 靈魂賤卑,聲名很臭。 賣主求榮,狐群狗類! 枉築宮苑,血染王位。 天怒人怨,必降禍祟。 吳三桂聽罷,嚇得一身冷汗,便找來一個圓夢的謀臣,詢問吉凶。謀臣說:「古人有言,福為禍所依,禍為福所伏。茶樹賤種,入宮為禍,出宮為福。不如貶回原籍,脫禍為福。」吳三桂認為有理,便把茶樹送回陸涼。茶樹回鄉,村裡男女老少都出來迎接。大家摸著樹干鞭痕,悲喜交集,流下了激動的眼淚。這夜,村民們做了一個大家相同的夢:茶花仙子對大家說:「與敵人作斗爭,要耐心、要韌桂,我雖傷痕累累,但我終於回來了,我是勝利者。」從此,在雲南都稱山茶花為勝利花,山茶花開,總是顯示了人們戰斗勝利的喜悅。
6、花神之水仙花:
中國水仙花屬石蔥科、水仙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鱗莖生得頗象洋蔥、大蒜、故六朝時稱「雅蒜」、宋 代稱「天蔥」。之後,人們還給她取了不少巧妙、美麗的名字,如金盞、銀台、儷蘭、雅客、女星等等。這里有著許多關於水仙花優美動人的民間故事和傳說。據說,宋朝時,有一閩籍的京官告老回鄉,當他乘船南返,將要回到家鄉漳州時,見河畔長有一種水本植物,並開著芳香的小白花,便叫人採集一些,帶回培植。據《蔡坂鄉張氏譜記》載;明朝景泰年間, 他們的祖宗張光惠在京都做學官,一年冬天請假回鄉,船過江西吉水,發現近岸水上,有葉色翠綠、花朵黃白、清香撲鼻的野花,於是拾回蔡板栽培育成新卉傳下。傳說崇明水仙來自福建。那是唐朝則天女皇要百花同時開放於她的御花園,天上司花神不敢違旨,福 建的水仙花六姐妹當然也不例外,被迫西上長安。小妹妹不願獨為女皇一人開花,只行經長江口,見江心有塊凈土,就悄悄溜下在崇明島。所以,福建水仙五朵花一株開,崇明水仙一朵怒放。希臘神話傳說,水仙原是個美男子,他不愛任何一個少女,而有一次,他在一山泉飲水,見到水中自己的影子時,便對自己發生了愛情。當他撲向水中擁抱自己影子時,靈魂便與肉體分離,化為一株漂亮的水仙……水仙花早在宋朝就已受人注意和喜愛。《漳州府志》記載:明初鄭和出使南洋時,漳州水仙花已被當作名花而遠運外洋了。「借水開花自一奇,水沉為骨玉為肌」。水仙花通常是在精緻的淺盆中栽培,然而,它對生活也挺簡單樸素,適當的陽光和溫度,只憑一勺清水,幾粒石子也就能生根發芽。寒冬時節,百 花凋零,而水仙花卻葉花俱在,勝過松、竹、梅,儀態超俗,故歷代無數文人墨客都為水仙花題詩作畫,呈獻了不少幽美的篇章。水仙花主要有兩個品種:一是單瓣,花冠色青白,花萼黃色,中間有金色的冠,形如盞狀,花味清香 ,所以叫「玉台金盞」,花期約半個月;另一種是重瓣,花瓣十餘片捲成一簇,花冠下端輕黃而上端淡白 ,沒有明顯的付冠,名為「百葉水仙」或稱「玉玲瓏」,花期約二十天左右。水仙花分布的范圍極小,只 在漳州八大勝地之一的園山東麓一帶,因它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園山擋住了烈日,園山在斜影所及的地方日照較短,為水仙花栽培創造了有利格條件。當地有歌雲:「園山十八面,面面出王侯,一面不封侯, 出了水仙頭。」
14玫瑰花:初戀。玫瑰的總體象徵是美,愛,戀。白花表示戀情,誠心相愛;紅花則是貞潔,艷麗的意思;黃花則表示嫉妒不貞,所以送花時應對不同的花色含義區別清楚,十五世紀英國發生了一場長達三十多年的戰爭玫瑰是英國的國花,當時互相敵對的王族約克家族和蘭加斯特家族為了爭奪王位彼此攻殺,蘭加斯特家族以紅玫瑰為徽章,約克家族則以白玫瑰為標志。因此這場長期的流血戰爭在歷史上被叫做「玫瑰戰爭」。
F. 海上畫派的創始人是誰
清末民初,繼「揚州八怪」之後,出現了中國近代繪畫史上最後一個畫派——海上畫派。海派畫家群既秉承傳統,又接近現實生活,是中國古典繪畫向現代繪畫過渡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主要代表畫家有:
任伯年(1840—1895),名頤,浙江紹興人。四十多歲,藝術成熟,名聲大噪。任伯年練得能懸腕中鋒畫極細之處。他還學習民間繪畫和西洋水彩畫,注重寫生。吸收素描、色彩的技法,加強中國畫寫實成分。任伯年重視觀察生活,采訪民情,通過表現某些歷史題材,以借古喻今的方式創作了具有愛國主義情緒的作品,如《蘇武牧羊》、《關河一望蕭索》、《莫干煉劍》等。
吳昌碩(1844—1927),浙江安吉人。22歲那年考中秀才,但無意仕途,仍潛心研究藝術。據說他在30歲時,任伯年見到他的畫,認為其筆墨已很有功夫,竟拍案叫好。吳昌碩從篆刻書法入手,把金石篆籀筆法引入花鳥畫中,形成「雄健古茂,盎然有金石氣」的風格。吳昌碩畫梅,蒼勁老辣,雄健凝重,畫蘭於蒼健中透出秀麗、高雅。他畫牡丹,施用濃艷的洋紅,與墨色對比,透明強烈,艷而不俗。
任熊(1822—1857)、任薰(1835—1893)兩兄弟曾師法明末畫家陳洪綬,精於人物、山水、花鳥,他們對任伯年早期繪畫有一定影響。任熊、任薰、任伯年以及任薰之子任預,並稱「四任」。
虛谷(1874—1896)頗受揚州畫派影響,得羅聘神韻,喜用枯筆焦墨,於側逆中求方正,他的花鳥畫很有個性。
趙之謙(1829—1884)書法承北碑,篆隸師鄧石如,長於花卉。
除上述畫家外,海派的主要畫家還有胡公壽、蒲華、錢慧安、吳友如等
G. 張熊的生平簡介
他 喜愛收藏金石書畫,一生收藏了一萬多件古董珍玩,名揚藝林,被稱為版「滬上寓權公之冠」。張熊最擅長畫花卉,縱逸似周之冕,古媚似王武。尤其善於畫大幅的牡丹,屏山巨幛,以尋丈計者愈見力量。他畫的花鳥、草蟲、蔬果、人物、山水都很有功力,精篆刻,繪畫注重寫生,亦善八分書。花鳥畫初亦宗惲南田,後自成一家,富於時代氣息,極受社會稱贊。張熊的繪畫用色艷而不俗,作品雅俗共賞,帶動了一批畫家活躍於畫壇,時稱鴛湖派,是當時在上海、蘇杭一帶比較流行的畫風。從其學畫者甚眾,授徒自有一套由淺入深的方法,其課徒畫稿200餘頁,民國時期由中華書局印行,今猶再版行世。清同治中(1862—1874),宮廷征畫士,潘祖蔭舉薦張熊,推辭不赴,以鬻畫終其身。 卒年八十四。妻鍾惠珠,字心如,嘉興人。工畫梅竹及著色花卉,娟秀有致。咸豐九年(1859)作《花卉圖》,有稱於世,別有傳。與任熊、朱熊合稱「滬上三熊」。張熊亦工詩,著作有《題畫集》、《銀藤花館詩鈔》 。
H. 任熊的年表
1823年 清道光三年(癸未)1歲
六月十二日,生於浙江蕭山,名熊,字渭長,為任氏第二十二世。父任椿,為民間畫師。
1826年 道光六年(丙戌)4歲
自幼喜塗抹,從張雅堂夫子讀,偶檢其書包下,皆畫稿耳。從村塾師習畫。
1835年 道光十五年(乙未)13歲
弟任熏(阜長)生。
沙馥(山春)之弟沙英(子春)生,後拜任熊為師。
1838年 道光十八年(戊戌)
16歲因早年喪父,家境清貧,弟妹年幼,約在此時,開始賣畫自給,承擔家計。
1840年 道光二十年(庚子) 18歲
作《楷書七言聯》紙本立軸:看畫客無寒具手;論書僧有折釵評。
1841年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19歲
作《仕女圖》,後周閑題《昭君怨》詞於其上。
1842年 道光二十二年(壬寅)20歲
在寧波、杭州、蘇州、上海一帶,賣畫維生。
1845年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23歲
在定海觀吳道子畫石刻,力摹唐人筆意。
1846年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24歲
與同鄉陸次山,寓杭州西湖。在孤山聖音寺觀五代貫休十六尊者石刻畫像,寢卧其下,臨摹不輟,對唐人畫法的認識更進一步。(見吳恆仲英跋任渭長《松陰圖》:道光丙午偕陸次山僑寓西湖,得貫休十六尊者像,寢卧其下。)
作《仿貫休十六羅漢圖》大冊頁(現藏南京博物院)。
1847年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25歲
夏五月,作《采葯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自題五言律詩一首,詩格不俗。
1848年 道光二十八年(戊申)26歲
始與周閑(存伯)訂交於錢塘(杭州),留范湖草堂三年。終日臨古人佳畫,略不勝,輒再易一縑,必勝乃已。夜亦秉燭,未嘗輟,故畫日益精(《任處士傳》)
作《錢江龍見圖》贈周閑。記二人於八月錢塘觀潮之事。
作《博古圖》,後流入日本。
1849年 道光二十九年(己酉)27歲
寄居范湖草堂,作《秋花圖》四屏。作《煙柳蘭舟扇》並題詞一闕,調寄《江南好》。
1850年 道光三十年(庚戌)28歲
寄居周閑范湖草堂,初識詩人畫家收藏家姚燮(字梅伯,號大梅山人)。春,與友人共游鎮江之金山、焦山與北固山。繼游明州(寧波,鎮海)。游佳山水,必造其險奧,一樹一石有奇致,亦必流連其間,曰:'此天生畫本也'。
秋,寄居寧波姚燮之大梅山館,朝夕詩畫切磋,越二月有餘,摘梅伯各色詩句,繪成《大梅山民詩中畫》6冊,120頁。是冊內容豐富,題材廣博,有人物、仕女、武士、神仙、佛道、鬼怪、博古、花鳥、蟲魚、走獸、鞍馬、山水、樓台、宮室等等,詩奇畫絕,珠聯璧合;一冊之中,工筆寫意,錯雜出之,光怪陸離,不可方物。有清一代之冊頁,當推此為第一。此圖之六冊裝原本,現藏香港私人藏家;十冊裝摹本(或為陸恢所摹),現藏故宮博物院。
作《銅雀春深》團扇,贈姚燮。
作《宋元詞句仕女》冊頁,十六開。為姚景皋(姚燮長子)所請。
作《梅花仕女圖》紙本橫披於立秋第二日,於大梅山館。(見《南畫大成》卷七202頁,又見《海上名畫》6頁。現藏上海文物商店)作《采芝圖》(現藏上海文物商店)、《鳳凰牡丹圖》、《斗母天尊圖》(現藏上海博物館)、《花鳥圖冊》20開、《花卉圖冊》20開、《玉蘭雙鸞圖》(現皆藏南京博物院)、《瑤台祝壽圖》(六條通景掛軸)、《宋元詞句仕女圖》(26幅)、《山水圖》(現藏上海朵雲軒)、《柳林仕女圖》(現藏中國美術館)、《桃花錦雞圖》(現藏沈陽故宮博物院)、《花鳥圖》四屏(現藏浙江省博物館)、《補景仕女圖》(現藏浙江天一閣博物館)、《琵琶半掩圖》(紈扇)。
秋,為浙秋作《百花圖卷》於大梅山館。(圖見香港佳士得拍賣圖錄1987年1月12日封面)
冬,歸蕭山,與里中曹峋(子嶙)訂交,於時,里中人始重其所為畫。杜門者一年。
1851年 咸豐元年(辛亥)29歲
正月十五日,書引首並自跋《大梅山民詩中畫》圖冊。
咸豐初年(應該約在1853年),以嘉興周閑薦入向忠武公金陵戎幕,為繪地圖,羈居積年,得江山之助,筆法愈健。既歸,鬻畫蘇州以自給,尺幅片褚,人咸珍之。(見《蕭山縣志稿》)。
初識張熊子祥(1803~1886年),並過訪之。作《梅花燈燭圖》。
冬,周閑自楚還,遂重訪周之范湖草堂。(見《任處士傳》)
作《端午鍾進士進爵圖臨陳章侯》紙本立軸(現藏蘇州市博物館)、《梅竹雙清圖》紙本立軸(現藏上海博物館)、《湘湖記游圖》(現藏上海文管會)、《花鳥圖》四屏(現藏浙江省博物館)、《醉酒圖》(現藏杭州西泠印社)、《山水圖》冊頁(現藏鎮江市文物商店)。
1852年 咸豐二年(壬子)30歲
應周閑之約,游吳(蘇州),一至滬瀆(上海)。有大腹賈,欲以千金交,不樂其請,拒之而去(見《任處士傳》)
渭長之在吳也,聞粵西變,日與周子存伯論兵,有請纓志。(見丁文蔚《列仙酒牌》跋)。寄居華陽道院,與畲鏞、黃鞠、楊韞華、韋光黼、孫聃、齊學裘,結書畫之社於蓬萊閣,公推為主持,並先後作《蓬萊閣雅集圖》、《晚晴樓七夕小宴圖》等手卷,錄其盛況,分別由姚燮作記系之圖後。六月,周閑至,同游蘇州之靈岩、虎丘。當時,吳之人輦金幣、丐筆墨者,踵相接也。(見《任處士傳》)時吳人懷白金薦絹素者,接踵。至是,家居鬻畫,稍足給米鹽,以供高堂,蓄妻孥。繪事日益工,眾乃尼之,戒勿輕出(見丁文蔚《列仙酒牌》序)任熊進入創作旺盛期。任熊與劉文起之孤女結婚。太平軍擬攻南京,江南一帶告急,友人黃鞠公壽(1796~1860年),為渭長禮聘劉氏孤女為妻。因時事緊急,黃飛書招任熊至,合巹於婦家。丁文蔚(1827~1890年)《列仙酒牌》跋雲:金陵警告,羽檄紛布,居者驚走。公壽亟寓書招之,合巹於婦家,挈以歸。劉公孫,字文起,有倚馬才,下筆萬言立就,性孤傲不可近。獨奇周閑,千里貽書締交。後劉文起死,其孤女留吳中。作《樹下聽琴仕女圖》、《吹簫弄潮圖》團扇、《桐蔭撫琴圖》(現藏杭州西泠印社)、《調琴啜茗圖》(現藏上海博物館)、《綠蔭晝靜圖》(現藏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煮葯圖》(現藏武漢文物商店)、《花鳥雜畫冊八開》(支那南畫大成出版,現為私人收藏)。
1853年 咸豐三年(癸丑)31歲
二月,再至蘇州,接劉氏女歸蕭山。
十月,至滬上,作《熏籠圖》(現藏天津藝術博物館)。作《菊石圖》、《柳燕圖》、《錦雞圖》、《紫薇圖》(現皆藏故宮博物院)、《四季花卉圖卷》、《花卉圖冊》、《麻姑獻壽圖》(現皆藏浙江省博物館)、《蘭亭秋會第二圖卷》(現藏杭州西泠印社)、《仕女圖》(現藏天津藝術博物館)、《列仙酒牌》48幅(次年由蔡照初鐫板完工印行)、《松下高士圖》。
1854年 咸豐四年(甲寅)32歲
至吳中(蘇州)與沙馥(山春)訂交,並收沙馥之弟沙英(字家英、子春)為弟子,偕之同游金山、焦山等名勝。又收潘椒石為弟子,畫花卉果品,筆極疏秀,而章法頗奇。(見張鳴珂著《寒松閣談藝瑣錄》)
春,任熊作圖,蔡照初鐫板,印行《列仙酒牌》四十八幅,有曹峋序,有族叔任淇(竹君)序,蔡照初尾跋。丁文蔚跋《列仙酒牌》雲:家居鬻畫,稍足給米鹽,以供高堂,蓄妻孥。子任預(立凡)生。於彌月湯餅之會上,以《列仙酒牌》鐫刻印片,分贈諸親友。作《鍾馗圖》(見《日本現在支那名畫目錄》)、《花卉圖》四屏(現藏天津藝術博物館)、《鷹樹圖》、《富春山圖》(現皆藏上海博物館)、《百花圖》(王錫齡家藏)。
1855年 咸豐五年(乙卯)33歲
夏,應周閑之邀,與陳塤同游焦山,得駐軍將領款待,尊為上客。
周閑從樓船諸軍,扼京口,馳書相招。歲乙卯夏,偕陳塤重遊焦山,總帥周公士法,副帥雷公以緘,咸器重之,待以上客。(見《任處士傳》)
入向榮戎幕,然時間應極短,不過月餘而已。咸豐初年,以嘉興周閑薦入向忠武公金陵戎幕,為繪地圖,羈居積年。(見《蕭山縣志稿》)。
任熊隨周閑返錢塘,寄居范湖草堂,七月為周閑(周氏的《范湖草堂記》要在三年後方完成)作《范湖草堂圖》手卷,長二丈,乃任熊山水畫之代表作之一,亦為晚清山水畫之重要作品。作《福祿壽三星圖》紙本立軸,為此時人物畫之力作(台北私人藏);作《瑤宮秋扇圖》(現藏南京博物院)、《臨院本山水圖》(現藏上海博物館)、《四紅圖》(現藏中國美術館)、《麻姑獻壽圖》(現藏上海朵雲軒)、《元女授經圖》(現藏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山水仕女圖》(現藏蘇州市文物商店)。九月,至吳,再與黃鞠、畲鏞、孫聃諸人游。十二月,歸蕭山,又杜門一年。
1856年 咸豐六年(丙辰)34歲
在蕭山杜門不出。
女昭容生。
三月,任熊作圖,蔡照初鐫板,印行《劍俠傳》33幅,丁文蔚序。任熊屬首,並作記雲:藍叔子屬渭長畫,蔡容庄雕,時在咸豐丙辰三月。
秋,重九日,在丁蘭叔(豹卿)之大碧山房,作《黃菊酒謝蟹圖》,並為治端石印豹卿一方。此印,為任熊僅存傳世之印。
作《自畫像》,並題十二時長調一闕,為渭長人物畫精品。亦為中國歷代畫家畫像及自畫像中之代表作。作《於越先賢傳》圖80幅。作《補袞圖》(現藏徐悲鴻紀念館)、《丁蘭叔三十歲小像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蕉蔭睡貓圖》(現藏上海博物館)、《周星詒小像圖》(現藏上海博物館)、《十萬圖冊》十開(現藏故宮博物館)、《少康小像圖》(現藏南京博物院)、《四季花卉圖》四屏(現藏浙江省博物館)、《枯木竹石圖》(現藏杭州西泠印社)、《論古圖》(現藏杭州西泠印社)、《羅浮仙影圖》與費以耕合作(現藏浙江嘉興市博物館)、《臨陳無名人物圖》(現藏故宮博物院)。
1857年 咸豐七年(丁巳)35歲
四月,次子立墉生。
閏五月,任熊染疾,病體日衰。
仲夏,扶病作《秋林共話圖》紙本立軸,並自題七絕一首(現藏故宮博物館)。八月,周閑過蕭山,約游,不果。九月,周閑自天台還,任熊留之宿,談燕浹旬。謂湘雲寺後,岩石壁立,作種種雲頭皴,為天下第一奇勝,不可不游。時其疾未瘳,(周閑)辭俟後約,任熊不可。力疾掉扁舟,泛湘湖,步至寺後,酌鸚鵡杯,相賞甚樂。晚過曹氏(曹峋)葺蒼草堂飲。任熊自有疾,不出戶者五閱月。周閑來,始偕出,尋故人,攬名勝,興致頓佳(《任處士傳》)。作《椿萱並茂圖》(現藏上海博物館)、《禿樹寒山圖》(現藏浙江寧波天一閣博物館)、《湖石仕女圖》(現藏天津藝術博物館)。
十月,疾大作,初七,卒於家,年35。
卒之日,吳越之民,皆嘆息不已。遺作《高士傳》繪圖未完,僅得26幅,尚缺披衣、顏子兩圖,由蔡照初鐫版後,任淇屬扉頁,由王錫齡出資刊行。楊韞華、韋光黻傾資助其喪。故後,未竟之作,由(沙)子春完成之,能盡師法。
周閑作《任處士傳》,哀輓摯友之早逝. 周閑, 作為晚清著名詞人與早期海上名家,為後世留下了有關任熊生平與二人友誼的重要史料。
十二月,所作圖《於越先賢傳》80幅,由蔡照初鐫板,任淇書簽,有王錫齡(嘯篁)序,並出資刊行。
冬,同里王錫齡(嘯篁)出資重刻任熊《劍俠傳》圖,並重刻其傳於後。
I. 清代有哪些著名畫家
一、清代著名的山水畫家有四王四僧。
1、四王分別是: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他們受皇室扶植,是清初朝野共賞的畫界正統派。四王強調謹守歷代大家筆墨之法,所作多注仿某某筆法。章法也基本墨守陳規。雖然偶有寫真山水,筆法上卻也題上某某章法或筆法,以此表明正宗。
2、四僧分別是:漸江、髡殘、八大、石濤。其中八大先出家為僧,後因參加反清暴動未遂而無法繼續為僧,改為信道,故三僧加一道(八大山人),亦有戲稱為三個半和尚的。四僧都擅於山水畫,創作中強調直抒胸臆,反對食古不化,藝術上不為舊法所囿,筆法墨法借有所創新,對後人山水畫創作提供了借鑒之路。而八大山人的大寫意花鳥,更是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花鳥畫家,至今仍發揮著極大的啟迪和借鑒作用。
二、以花鳥畫為主的揚州八怪:金農、鄭燮、黃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羅聘、高翔。揚州八怪畫風大膽,針砭時弊,勇於創新,不斷為後世畫家所傳承。
三、宮廷畫家。
1、雍正四年最高等級的畫家有丁裕、詹熹、丁觀鵬、程志道和賀永清五人;
2、乾隆六年有金昆、孫祜、丁觀鵬、張雨森、余省和周鯤等六人,乾隆十六年增加了張宗蒼、徐揚二人。
3、以郎世寧為代表的一批外國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