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家牡丹圓
㈠ 天水地區的中秋節的習俗
鴻盛社除在固定的劇場演出外,還要赴各鄉演出廟會戲,春台戲廟會多,而且日期都是幾乎在同一時間,這樣鴻盛社就不得不分成三班下鄉演出。
天水廟會文化十分深厚,演戲尤為突出。古老的秦州,由於廟宇多,因而廟會戲也就多,從正月初一直演到秋天才結束,即所謂的春台戲和秋台戲。廟會要舉行祭祀活動,因而必須演大戲秦腔,這是農村中農民一年間的主要文化活動。廟會文化內容豐富,是中華文明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至今的演出習俗,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內涵,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體現著中華文明的特點,千百年來發揮了傳承傳播中華文明的重要作用。天水的廟會文化,在甘肅各地、州市都是少有的,春台會從正月初九玉泉觀開始,直到七月底秀錦山、七貞觀秋台會止,歷時7個多月,這在全國也是很少有的文化廟會。
鴻盛社演出廟會的名稱和時間:
正月初九的玉泉觀。正月十六的伏羲廟。二月二的張家溝。二月十三的老君廟。二月十五的掛台山,楊王家、雷神廟。二月十八的香山觀、草窪、渭南鎮。二月十九的夏家庵、蒲家店子、豐都廟、張家園。三月初三的導流山、大門鎮、寬川鎮、清蓮寺、田家川、郭家川、峪口庄。三月初八的演營寺、緱家莊、雷王集、黃家莊、石佛鎮、黑爺廟、韓家灣。三月初十的杜家坪、南舞台、北舞台、王皇廟、澗蔭寺、牛花庄、大柳樹、東泉鎮、白石峪。三月十五的會應山。三月廿的新洞寺、稍子坡、娘娘壩、佛公橋、鄭集寨、三十店子、四十鋪、關子鎮。三月廿八日的泰山廟、鳳凰山、川口、鐵爐、六十鋪、七十鋪。三月底的四嘴、五龍山、張家寺、石家坡、胡家大庄、溫集寨、何家廟、楊家河。四月初一的仙人崖。四月初八的南郭寺、麥積山、四方堡、張家山、雲霧山、大門。四月初十的牧家灘、潘家集、蘭埠。四月底的店鎮、牡丹、虎頭山、王家堡、關家店、賈家寺、小天水、龍頭寺、姚家莊、龍樹灣、花牛、東泉、甘泉、大柳樹、廟門溝、蛟龍寺,龍槐寺。六月底的劉家莊。七月十七日的宋家坪、街子、溫家莊。七月底的楊家山、聖九山、五龍、元龍、白家莊、呂家村、柴家坪、莫家寺、七貞觀、北陽北、北陽南、南家集、馮家莊、麻家寺、竇家溝、井兒下、桑渠里、青崖、渭灘、社棠、下曲灣、白家莊。至此才算演完了春台戲和秋台戲。另外還有個別村莊廟會也有演冬台的,如象石碼坪等。這僅是秦州區和北道區附近的台口,還沒有標各縣的台口,可見天水廟會文化之豐富,因而講在全國、全省少見,一點也不過分。
鴻盛社廟會戲演出習俗:
時令戲:時令戲劇目,有著多年不變的傳統,成為每個廟會必演的規程,盡管每個廟會演,每年都演,但廣大觀眾還是有百看不厭的感覺。如象正月初一必演:《回荊州》、《大陞官》之類的戲,因為這些為喜慶的戲,是陞官、婚慶的戲,沒有殺、斬之類的情節,為文吉祥。二月二的《綵樓配》即名劇經典戲《五典坡》的前本,該戲中有王寶釧、二月二漂彩招親的情節。五月五的《雄黃陣》,因為天水民間民俗中有五月五端陽節,喝雄黃酒的習俗,傳說喝了雄黃酒可免得百病和中邪毒。七月七的《天河配》,因為7月7日系牛郎織女在相會之日,演此戲,以示懷念這對夫妻。八月十五的《唐明皇游月宮》,因為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中國人有賞月吃月餅的習俗,故演此劇。
每個廟會必演的劇目:整個廟會一般是演出五天,有的多達六天。第一天還是演些吉祥喜慶的戲,團圓熱鬧的戲,一般不演殺斬之類的戲,以演喜戲為主,如象演《龍鳳呈祥》、《陞官圖》等。在正會日子的一天,要給爺上壽,這天要演《天拜壽》,意思是拜壽的心願。在會戲演出的過程中,還有還願戲,也就是某個人為求某件事情,給神許了願,等來年廟會時還願唱戲。這天還願戲必演《香山寺還願》,由還願人出資戲錢外,還得給有關演員獎勵現金及煙、糖等物。這天還要演《五福堂》、《上壽》等戲,演員分別扮演福、祿、壽三星,天官、財神、葯王等,在唱詞和道白中加入念還願人的姓名,向神靈乞求,講些吉慶喜語,弟子還願過後,確保福地來年五穀豐登,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事業有成,金榜提名,招財進寶,消災免難,闔家歡樂,幸福無邊等語。這時由一扮演劉海的演員上台向台下觀眾撒金錢,過去是銅錢,現在改為硬幣,台下的觀眾爭先恐後的搶拾金錢,拿回家去,據說這種戲台上搶下來的金錢能避邪。在廟會結束的時候一般要上演《黑虎坐台》,此劇系封神戲《黃河陣》中的一折,目的是打掃舞台。另外還要上演《全家福》、《大登殿》的戲,這些戲的結局都比較好,也象徵著這次廟會後,人們都有一個比較好的結局。
打台戲:農村中蓋起了新戲台,往往要在新戲台使用前,進行打台,這件打台的事情必須由職業劇團來做。打台也叫鎮台、祭台、破台。先用五色線把台口封住,用黃裱製成小旗貼在線上,舞台四周分別貼有「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前台按八卦方位擺好八塊瓦,全體演員上台後,由會上給每人一塊銀元唅在口裡封口。這時黑虎趙公明上台,用鞭打斷各處的五色線,在嗩吶伴奏中劉海亮相,黑虎趙公明繞場一周,踏碎八塊瓦片後下場,然後馬靈官在大鼓聲中上場,跳架子後下場。這時天官在庄嚴的面牌中出場,招乎讓台下准備好的整豬整羊、斗米斗面、銅錢、五色布等拿上台來,並由土地神率領眾人獻在天官面前燒香化表後齊呼「請天官開金口露玉牙」,這時天官先講四句詩,之後再講某村某地新修戲台一座,吾奉玉帝旨意,前來打台降福。接著喚上黑虎趙公明,用五雷碗打舞台四角。再讓咬雞仙上場,咬去一隻雞的雞頭,將雞血輪到前後台,並把雞血抹在各台柱之上。再由土地神指揮眾人架好長梯,請咬雞仙將雞頭釘在舞台中間的大梁之上,把死雞報至台下。這時天官把銅錢、五穀糧食向台下四周拋撒,祝願當地財源茂盛,五穀豐登。接著天官高喊「魁星點元」,魁星跳架子後,表明在當地一點狀元、二點榜眼、三點探花。最後天官講當地功德無量,新戲台開始演戲,一切如意吉祥,他四天官交旨。在曲牌中全體人員下場,打台也就結束了,在最早時,嚴格的打台扮演的演員的象屬都要和當地測算的需要的象屬一致,才能扮演打台的演員。
打嘉官:由演員扮做福、祿、壽三星,由文武揚面配合,在年關之際到各商行恭賀新禧,以祝願商行來年發財、順利、平安。演員手持「天官賜福」「福祿壽喜」的條幅在樂器中舞蹈。得到大商行的獎勵,此節目每年進行,已成為必演的節目了。
反串戲:每年農歷臘月廿五、六,接近年關。這時由於人們都忙於辦置年貨,准備春節過年的事宜,很少前去劇場看戲,劇社一時就出現了蕭條的景象。這時為了增加收入,吸引觀眾來看戲。另一種原因,也是藝人們辛苦了一年,借反串戲來松馳情緒,自娛自樂的一種形式。一般反串戲只演三天,由於觀眾的好奇心裡,到也勇躍前往戲場觀看演出。這種演出是角色全部反串,如旦角扮花臉,花旦扮生角,生角扮花旦,丑角扮毛凈等。他們的演出仍按嚴格的傳統程式和角色的聲腔嚴格表演,故能讓觀眾耳目一新。鴻盛社的反串戲,效果很好,因為他們的劇目行當齊全,程序不變,但其行當的身、法、步、唱不拘一格。自由靈活,各有千秋。反串戲只所以受到觀眾的歡迎是因為多數演員所扮演的角色在觀眾心目中已成為固定的不變的形象,而反串戲使觀眾一反往常,耳目一新,更為重要的是,有一些名角雖然在所扮演的反串戲中板眼准確,但時而也會露出行當中一兩個步法或唱法,出現差錯,這就更加激發起觀眾的更大興味,起著具有喜劇的效果。如他們在扮演中,謝鴻民本來是須生的演員,卻要演小旦,馬小雲本來是演小旦的演員,卻要演小生,靳佛生是丑角演員,卻要演花臉,白新國是花臉演員,卻要演須生。這樣的反串演出,無疑增加了他們演出的趣味性和觀眾的好奇性,這種演出目前已經再看不到了。目前能看到的反串演出,在中央電視台「梨園擂台」欄目中,有演員參加大獎賽,唱完清唱後,在才藝表演時,許多演員也演反串角色,以顯示自己的戲曲藝術才能。
庄王會:庄王,即唐庄宗,由於唐庄王自幼酷愛戲曲,以遭門弟鄙棄,後迫害致死。梨園子弟為了紀念他,便將他尊為戲神,用以朝貢禮拜。鴻盛社的庄王案從祖父李炳南時期就有設置。我在解放初期,還是在上小學時,曾到後台見到過所扮的庄王爺,至今記憶猶新。那時,只不過是扮神而已。到了1935年左右由 李映東先生提出,除上供好,決定每年古歷十月二十四日這天,各路劇社,各個劇種,在一起會聚義演一天,以示慶賀。每年一次,一直延續下來。庄王會的場面宏大,除三道彩門外,人人披紅掛綠,爆竹齊鳴,一派喜氣洋洋的節日景象。還邀前來演出的名劇社都讓自己劇社的頭牌、台柱子演員登台演出最拿手的劇目,盛況空前,大有擺戲劇擂台之勢。庄王會的演出收入,不列入正常的演出收入范圍,而用於招待各路劇社和本班參演人員的演出補助。
劇社後台敬坐的庄王爺,藝人們要對其跪拜、焚香、祭酒。每逢初一、十五要行大禮,演員出場前先要向神象供手,叫「辭駕」入場,供手叫「參駕」,戲演完後供手叫「謝駕」。天水的庄王會,均由鴻盛社做東道主,主持會期間的一切有關演出行政事務。
穩台:即在戲曲開演前,由一生角登場,念引子,詩白,長時間冷場。如口裡念些「同福臨東江,宜原蘇異昌,寧和廣元台,折桂作雲章」等一類的詞,也可以唱些不關緊要的官樣亂彈。等觀眾基本到齊時,文武場面人員各自歸位,本戲演員演出准備齊全時,才結束入場。這里起到了一個穩定觀眾,既不正式演戲又有演員在台上演唱的效果。這個穩台的須生一般身穿紅色或黑蘭道官衣,口帶三須。穩台也叫坐台、座場、開場生。
封台戲:每年劇社到年底都要進行封箱,這意味著在年底要停演一些日子。其目的是為了防邪氣侵台,必要時封箱封台,便在台前貼一條「封台大吉」的封條,以示暫停演出。再次演出時,要打台後,才能復演。
對台戲:這就是在同一場地、同一時間、同一條件下,二個班社同演同一出戲或者不同的戲,稱唱對台戲。這種演出形式,起到了演出班社技藝較量的作用,同時又有藝術交流的性質。我們平時在工作中遇到了某些對著乾的事情,我們也常用「唱對台」來形容,其原源出之戲劇演出中。唱對台戲的二個班社,實力也必需雄厚,行當要齊全,行頭戲箱要新穎整齊。如演《回荊州》一劇,這兩個唱對台戲的班社,必須要有演喬老、孫權、張飛、陳武、潘章的凈角演員,演劉備、孔明的生角演員,演周俞、趙雲的武生演員,演孫尚香的小旦演員,演國太的老旦演員,演蔣秦、周泰的丑角演員,而且以上各行當的演員,必須有過硬的演技方能與對方唱對台、較量一番,否則不敢唱對台戲。
迎神戲:在天水許多廟會戲演出時,都有迎神的習俗。在村裡某家裡擺上供品,全村的有關人員早早的來到此人家裡。這時擔任該村演戲的班社的武場面演奏人員吹著嗩吶曲牌,打著大小鑼鼓銅器、鈸等,一直熱熱鬧鬧地來到某某家中,村民們抬上貢品,在村中行走,這時演奏人員的吹奏一直不停,一路吹打,鼓樂齊鳴,直到廟前的舞台上。
送神戲:有許多廟會,在演完了戲後,要唱送神戲。在廟會戲演完的最後一天舉行的儀式,首先由一須生演員扮天官出場。天官出場後,站在舞台中央曰:「×月×日×地信士弟子,一心向善,還願已畢,眾神同受人間香煙,領了願心各回其位」。在曲牌中,天官下場。
亮箱戲:演出班社新到某一地方,或者新辦置到了戲箱和接來了新演員,就要演亮箱戲。在演出前,提前公布演員名單陣容,按行當詳細出牌,告知觀眾。亮箱戲一般演出《大回荊州》和《昊天塔》等戲。這是因為,這些戲生、旦、凈、丑、未演員齊全,而且穿蟒靠的演員多,舞台上的服裝顯得好看花捎,使人一看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就拿《回荊州》一戲來看,這本戲有須生,劉備、喬老穿的是蟒袍,趙雲、周俞和東吳上八員戰將,陳武、潘章、蔣秦、周泰、韓丹、基寧、丁奉、徐盛都穿的靠和箭衣,頭戴各式帥盔和金冠,再加上旦角孫尚香的女式服飾,舞台上花臉也多,因而顯得全台氣氛熱烈,再加上這些戲衣都是新的服飾,這樣就顯得某班社的演員實力和戲箱新穎,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影響,以討得觀眾的歡心,為提高劇團的知名度,為今後的演出打下良好的基礎。
壓台戲:是指把戲班裡,最好最精彩的劇目,由著名演員演的戲,放在了整個演出的最後演,意思是為了讓觀眾不要中途退場,為了要看最好的一出戲,而等到最後,這是指在演摺子戲時,演本戲時,不存在這個問題。如鴻盛社演摺子戲時,會把董化蘭的《十道本》或者謝鴻民的《醉寫》等戲放在最後一折演出,以吸引觀眾
選錄自黃慶誠《李映東與鴻盛社》一書,我在未徵得作者同意的情況下將他的文章進行了轉載,在此道謙,因為我看到這些文章,不由得產生想把這些好東西介紹給網友們的沖動。本文通過鴻盛社的演出經歷,詳細地介紹了天水地區各種廟會時間及地點,廟會中秦腔劇團的各種演出習俗。作為知識介紹給大家,希望大家喜歡。
㈡ 中國有哪些有名的古老的屯
古屯,指古老村莊、古鎮;
1,中國四大古鎮:木瀆,同里,周庄,烏鎮;
2,江蘇的同里,周庄,角直,
3,浙江的南潯,烏鎮,西塘是江南六大古鎮;
4,麗江古城、鳳凰古城、芙蓉鎮等!
5,古鎮、古村觀覽
同里,江南小家碧玉
同里古鎮的民居不少,雖不像周庄全部沿河而建,卻給人空間感。這里的河道更為開闊,是用青石板鋪成的。
在同里最為出名的是「一園、兩堂、三橋」,都是古色古香的造型。一園是江南名園退思園,此園在不大的面積里精巧安排,使得小小的園林給人一種移步換景千變萬化的感覺。兩堂指的是崇本堂、嘉蔭堂。三橋指的是太平橋、吉利橋和長慶橋。
同里的民居、園林都很好看,不過我在同里最偏愛的莫過於橋了。
同里處於五湖環抱之中,鎮內街巷逶迤,河道縱橫,因而也就留下了眾多的建於各個年代的古橋。在古鎮,最古老的橋是思本橋。它建於南宋,距今已有700多年,雖經風雨侵襲,至今仍巋然不動,跨越在川清水秀的河港上。橋名「思本」,乃取「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之意。
在同里,最小的橋該是坐落在環翠山莊荷花池上的獨步橋。此橋橋面總長不滿五尺,寬不過三尺,兩人相遇需側身而過,單孔拱形,小巧玲瓏,堪稱一絕。而最能反映同里人勤奮好學的橋,則莫過於普安橋,又稱小東溪橋。初建於明正德元年(1506年),在其西側石壁上,刻著一副十分引人注目的對聯,上聯是「一泓月色含規影」,下聯為「兩岸書聲接榜歌」。最富有神話色彩的古橋是富觀橋。在此橋的龍門石上,有一幅惟妙惟肖的「桃花浪里魚化龍」的石雕。
烏金橋
烏金橋坐落在鎮西北郊,是當年蘇州到同里的必經之路,也是古鎮的重要入口。那一年古鎮百姓為迎接太平軍,一夜之間修建了此橋。橋面中心方石上特意刻了一幅「馬上報喜」圖,以預祝太平軍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古鎮最有名的當然是前面提到的「三橋」,三橋位於鎮中心,呈三足鼎立的姿態佇立在三條小河的交匯處,碧水映古橋,綠樹藏嬌影,很是一片迷人的景色,「走三橋」則是同里古老的民間風俗。
同里除了造型不同的各種古橋吸引著遊人,還有各式各樣的河橋讓前來古鎮的人大開眼界。所謂河橋,北方人稱之為水碼頭,南方人叫它河埠頭、河橋頭。同里是水鄉,鎮區河道總長5公里多,是典型的家家臨水、戶戶通舟的水鄉古鎮。
黃姚古鎮
黃姚古鎮
黃姚古鎮的建築大都是明清時期的,石板街和古老的店鋪保存完好,盡管許多已經空置,雕欄、門楣色彩不再鮮艷,但還是依稀能感受到舊時的熙攘和繁華。古鎮現存11座宗祠,古家祠、吳家祠、梁家祠都是其中的佼佼者。「盤道石魚」,是一條兩尺長的石魚在街中心露出石板,也算是古鎮的一個小景。「仙人古井」分作飲用、洗菜和洗衣3部分,至今仍在使用。這里每天早上都聚集了很多用水婦人,非常熱鬧。古戲台分前後台兩部分,前後台間修了板屏,前有朱漆的木欄桿,天花板上彩繪著各種花草蟲蝶,台基全用大青石板砌成。每逢農歷三月初三,古戲台唱大戲。
黃姚的古榕很多,在村內處處可見,這些古榕經歷了千年的滄桑,見證著黃姚的歷史。據說每棵都有著自己的故事呢!
黃姚是寧靜的,碧波盪漾的小河,寂寥而悠長的街巷,院落古韻猶存,人們和藹可親。在這里,仿如遠離塵囂。鎮內石板古街、小橋流水,都會讓你迷戀、陶醉,使您不願離開。在這里,你可以慢慢地體會黃姚的古樸、清涼,也可以用心體會古鎮的歲月悠長,感受歷史的久遠。
黃姚就是這么一個地方,不是一天就可以玩下來的,也不是住一晚上就可以感覺到的,需要花點時間去體會。這里民風淳樸,古意濃濃,逗留在此,讓人感覺不到時間在流逝。
特色飲食、特產
姚豆腐是當地的一大特色菜,有豆腐和豆腐釀,兩種都應該嘗嘗。
黃姚還有新鮮的平菇、糍菇,蔬菜也很鮮甜,市場還有草魚和鯉魚。
不過,黃姚的餐館不多,而且都不怎麼會做菜,所有的菜都是炒菜,想要吃廣東的煲仔菜是找不到的。
古鎮酒家做的菜相對好吃些,斜對面的飯店旅館冷清些,基本上是叫了菜才去市場買,不過這里較古鎮酒家更便宜些。
另外,廣場對面有一家粥店,有雞、田雞、塘虱等粥品,一鍋10元,晚上也照常營業。
街上有個叫做"權二"的店子,每天白天供應好吃的米粉和雲吞,一元一大碗。
市場里有湯圓店,湯圓又大又圓,一元錢可以買到五個或六個。
黃姚也賣油茶;
不過如果想找可口可樂就比較難了,那天我走完了一條街也沒找到一罐可樂。店主人都說夏天賣完了就不再進貨了,怕冬天賣不出去。
黃姚豆豉很有名,可作調味。
黃姚家家都有吃不完的紅薯,戶戶都曬紅薯干,每天都有小孩在街邊、路邊、村口煨紅薯,所以在黃姚,紅薯你一定不會少吃。
黃姚市場里賣的是菜園雞,味道已經很不錯了,如果你到農家去買,味道更好。黃姚人家都養雞,喂的是大米,所以特別好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黃姚人很熱情好客,如果你跟一戶人家聊幾句,很可能他會請你到他家裡吃點東西,從紅薯、稀飯、米粉、糍粑到正餐,從早餐、中餐到晚餐,你都有機會被邀請,如果你有心試試農家飯的話,最好帶一點小禮品贈給他們(或者買些水果)。
不過一兩年之後就難說了,遊人多了,民風就難免壞了。
崇武,惠安女的家
崇武
我知道崇武,是先從知道美麗的惠安女開始的。黃斗笠、花頭巾、銀腰帶、短上衣、寬筒褲的惠安女擔著沉重的擔子在海邊堤岸上行走的畫面,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讓見過的人難以忘懷。
崇武的惠安女大多住在崇武的大祚、小祚和東嶺一帶。她們是漢族,卻保留著與其他漢族完全不同的服飾與風俗,這不得不令人稱奇。
走在崇武的大街上,如果你看到惠安女在干著粗活、重活,而她們的丈夫卻在看店帶孩子,那麼,你一定不要吃驚。因為,這是那裡的風俗。不但如此,惠安女在結婚後也不入住夫家,而是仍然住在娘家,直到生了孩子,才跟丈夫搬到一起。
現在,大祚和崇武古城之間有班車相通,交通便利。因此,惠安女又多了一項開「摩的」的工作。
崇武建城的歷史,算起來也有600多年了。崇武古城因為處在海邊,因此,它全部是用白色花崗岩壘成的。城內的十字大街相接4個城門,而城門外就是海灣。全城可稱得上是一座可攻可守的戰略防禦體系。城內的每一座建築,無論民宅還是寺廟,則都是這軍事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
崇武非常美麗,在它的海岸線上,分布著12個嫵媚動人的金沙海灘,岩石礁嶼形態各異,在傍晚的落日余暉中,意境尤為深遠。所以,我認為,傍晚時分,是在崇武吹海風賞美景的最佳時間。
特色飲食、特產
碗糕、咸粽、芋果、桔紅糕、嫩餅菜、元宵丸、花生仁湯等食品味道鮮美,可讓愛食之人享盡口福。尤其是咸粽和花生仁湯,看似普通,其實在做法上全都有些過人之處。
德化瓷器、惠安石雕、木偶頭、料絲花燈、清源茶餅、安溪烏龍茶等頗為有名,其中木偶頭造型優美,做工精緻,是不可多得的旅遊小收藏。
西遞,明清民居博物館
西遞
西遞村是一處以宗族血緣關系為紐帶,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該村源於公元11世紀,發展鼎盛於14-19世紀。20世紀初,隨著我國封建宗法制度的解體,西遞村的發展也日趨緩慢。由於歷史上較少受到戰亂的侵襲,也未受到經濟發展的沖擊,村落原始形態保存完好,始終保持著歷史發展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現保存的 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均已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西遞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西遞村四面環山,兩條清泉穿村而過。該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99條高牆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遊客如置身迷宮。村頭有座明萬曆六年(公元1578)建的三間四柱五樓的青石牌坊,崢嶸巍峨,結構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顯赫的象徵。村中有座康熙年間建造的"履福堂",陳設典雅,充滿書香氣息,廳堂題為"書詩經世文章,孝悌傳為報本"、"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的對聯,顯示了儒學向建築的滲透。
村中另一古宅為"大夫第",建於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大夫第"為臨街亭閣式建築,原用於觀景,樓額懸有"桃花源里人家。"六個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將此樓當作古裝戲中小姐擇婿"熱拋綉球"所在,現已成為西遞村舉辦此項民俗活動的場所。"大夫第"門額下還有"作退一步想"的題字,語意雙關,耐人尋味。此外,村中各家各戶的富麗宅院、精巧的花園、黑色大理石製作的門框、漏窗,石雕的奇花異卉、飛禽走獸,磚雕的樓台亭閣、人物戲文,及精美的木雕,絢麗的彩繪、璧畫,都體現了中國古代藝術之精華。
這些建築和物件都保持著明清時期的原有風貌,向人們展示著舊日的繁華,整個村落的整體輪廓與所在地形、地貌、山水等自然風光和諧統一,具有很高的審美情趣,體現出皖南古村。
安昌,紹興師爺的薈萃地
安昌
沿河而築的長街,一路鋪陳的廊棚,傳統特色的店鋪作坊,古老凝重的台門,逼仄幽深的小弄,三五相間的河埠,錯落有致的翻軒騎樓,間或有「月臘腸、扯白糖」的吆喝在耳邊響著,明清時期盛極一時的安昌「紹興師爺」群落,更使這里浸淫著一股深厚的書香。位於紹興西北的安昌,素有「金柯橋銀安昌」的美譽。
如果說「碧水貫街千萬居,彩虹跨河十七橋」是安昌獨特水鄉景觀的形象描繪,那麼「社戲鑼鼓伴月升,臘腸香味隨風飄」則是安昌濃郁風情的具體寫照。安昌古鎮延續了紹興百年來的民風習俗,今年的安昌臘月風情節已是第4屆,逛逛老街,坐烏篷船游古鎮,看各式石橋、青石小弄。老街東市段更是民俗風味集中之地,可觀看當地人在箍桶、竹編、打鐵、納鞋、挑花邊、紡棉花...。。更不要錯過熱鬧的社戲,喜慶的船頭迎親,傳統的手工釀酒,穿梭的烏篷小船和搡年糕、裹粽子、串臘腸、扯白糖等迎接新年的習俗,說不定還能碰上水鄉婚禮。
除了「鬧臘月」,其餘時間的安昌更多呈現出一種水鄉小鎮慣有的淡泊甚至冷清,使你在悠然和閑適里,清晰地觸摸到一種熟稔的親切平和,濃濃地體驗著一種溫暖的真實平常。尤其是杏花三月,春雨綿綿的老街韻味無窮,陽光燦爛的早晨別忘了去泡福安居茶館,老虎天窗斜射下來的金光將一個帶氈帽的老頭子罩住。
當明亮而慵懶的陽光透過廊棚將斑駁的石板照得清晰光潔,蹲在河埠與烏篷船老大共咂一碗黃酒,或索性什麼也不做,靜靜地坐在廊棚下任過往行人三三兩兩從身邊走過,聽家居婦女東家長西家短地閑聊。
閬中古城 韻味橫溢
閬中古城
閬中,一座獨具魅力的旅遊城。早在1300多年前,閬中就是著名的旅遊勝地,有「閬苑仙境」、「閬州天下勝」之譽。源遠流長的歷史,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留下了眾閬中古城 韻味橫溢多珍貴的文化遺跡,構成了閬中旅遊資源的獨特優勢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徜徉在閬中古城,最令遊客稱奇的是那些縱橫勾連的肥肥瘦瘦、長長短短,猶如長短句一般的古街、古院、古屋以及點綴著滄桑之意的古樹,繁復中見別致,玲瓏中顯精巧,堪稱我國建築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古街巷:巴蜀古建築的實物寶庫
閬中山、水、城如唇齒般相襯相倚,人居環境妙趣天成,堪稱典範。自戰國中期巴國遷都閬中以來,歷代帝王都將其視為轄治西南的重鎮,競相在此設置郡、州、府、道並苦心經營。三國時期,閬中便是聲名遠播的「古城」了。尤其是唐初魯王靈夔、滕王元嬰相繼鎮守閬中時,按宮苑格局大興土木、廣建殿堂,使閬中的建築格調驟然上品位、成規模,始有閬苑之稱。此後歷代王子皇孫,朝廷命官在羈留這塊「風水寶地」期間,也紛紛廣聘能工巧匠,或興土木以建府第,或擇佳處以修別殿,逐漸使古城形成了獨特的唐宋格局、明清風貌。如今保存下來的古街巷達61條之多,而古院落更是數以千計,總面積達2.1平方公里。2300多年的悠久歷史,原汁原味的古城風貌,堪稱中國「四大古城」之首,已成為我國古代建築史上不可多見的一份珍貴文化遺產,專家學者譽之為「巴蜀古建築的實物寶庫」。
古城的古街巷命名也挺有歷史文化底蘊:有以名木佳卉命名的白果樹街、古蓮池街、槐樹街;有以名人、重大歷史事件命名的迎恩街、狀元街、三陳街、良牧街;以商貿命名的廣東會館、浙江會館、陝西會館;有以地理風水命名的管星街、筆向街;有以手工業發展內涵命名的機坊街、醋坊街、蒸饃巷……它們各有風貌特點和悠久的歷史。
古院落:建築美學的「網路全書」
閬中古民居融北方四合院和江南園林建築的特點,形成「半珠式」、「品」字型、「多」字型等風格迥異的建築群體,這些建築和諧相處,相得益彰,為古城營造了渾厚而帶有神秘色彩的文化氛圍。
叩開古街巷一扇扇厚重的雙扉獸環木門,無論是張家大院、馬家大院、蒲家大院,還是孔子第七十六代孫的孔家大院,那恬淡雅靜的亭台樓榭,那一窗疏影映出幾枝素竹,那幾峰假山襯出一壁浮雕,那砌工精湛的花台、花園和蔥蘢的古樹名木,以及迴廊和畫宇下的籠中畫眉,青石階沿下花缸中的嬉戲游魚,組成了一幅幅聲色俱佳、動靜和諧的立體圖畫,給人以無盡的遐思和審美愉悅。在這樣的人居環境里,古院人家盡情享受著一份生活的恬美和藝術文化的滋養。
古窗花:民間建築的一大奇觀
玲瓏剔透,變化萬千的雕飾鏤刻,是閬中古建築的主要特徵之一。房屋上的握挑、吊檐、檐頭、門窗、門楣,大多有雕飾。這些雕刻圖案質朴,做工精細,恰到好處地點綴在構件的某些部位,在整體結構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特別是四合院中千奇百怪的鏤空窗花,是這些古民居的精華和靈魂之所在,它使深宅大院顯得敞亮、剔透,具有延伸建築空間、擴大視野的功能,美學原理和實用價值在這里展示得十分酣暢。閬中古民居的窗花達百多種以上,有「中國民間建築的一大奇觀」之譽。有描繪自然景物的奇花佳卉,有反映市井生活的琴棋書畫,有象徵吉祥如意的珍禽異獸,有表現古代人民不懈追求的「福、祿、壽、喜」之圖案。其技法有浮雕、鏤空、圓雕、多層雕。林林總總,生動、靈性,匯成一部再現唐宋以來民間藝術的「網路全書」。
烏江明珠 古鎮龔灘
古鎮龔灘
話說龔灘
坐落在「烏江百里畫廊」中的龔灘是重慶崇山峻嶺中保存完好的一座千年古鎮。據記載,龔灘已有1700餘年的歷史,三國時涪陵郡漢復縣就設於此,巴人與土著居民世代在此生息勞作。
龔灘地處重慶酉陽西部,阿蓬江與烏江交匯於龔灘。烏江西岸是一面如刀鑿斧劈般的懸崖,懸崖下奔流著湍急的烏江水。龔灘則在烏江東岸,沿江一排錯落有致的吊腳樓,頑強地撐起居民的生活,也撐起了一個完整的古鎮。
行走龔灘
到龔灘,首先得把那條長約1.5千米的老街走上幾遍,一家連著一家,全部是土家族特有的吊腳樓。你可以和見到的每個人聊天,也可以走進豆花軒里吃點家常豆花飯或山珍燉肉,或是站在鎮頭的樹下,聽聽烏江奔騰的浪濤聲。
清早坐上班船去阿蓬江看廊橋和大石磨(直徑兩米的水磨,世所罕見),順便在阿蓬江綠得妖媚的水邊沉醉一回。如果有時間,還可以繼續沿江而上,烏江百里畫廊最美麗的河段將次第展開……
建在岩壁上的民居
龔灘有保存完好的武廟、川主廟、童家祠堂、西秦會館等古建築。建於清光緒年間的西秦會館,高牆大院,內設正殿、偏殿、耳房、戲樓,雕梁畫棟,歷數百年滄桑,幾經連街大火仍倖存至今,著實難得。
龔灘老街上的吊腳樓全系木料支撐、穿斗而成的梁架結構,屋高三五丈許,二至三層,木樓梯上下。樓下堆貨,樓上住人,四周鋪設走廊,是典型的土家族建築。楊家行「大業鹽號」是龔灘代表性的老屋,本世紀初它曾被烏江洪水沖毀,後又重建,整幢樓房所有構件全部鑿挖活扣連接,可裝可拆。其屋基建在石岸上,100年間雖歷經多次洪水仍能結實如故。
龔灘多溝,橋是古鎮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卷拱橋、平板橋、橋重橋、屋架橋、大橋包小橋。在一條順岩壁而下的溪流上竟架了18座橋,當地人稱「一溝十八橋」。
建在斜坡上的龔灘,根據其特有的地形、地貌和氣候雨水條件,眾多溝渠實際上是一套排水泄洪系統——有貫穿主街的幹道,有連通各家各戶的支渠,利用自然地勢的錯落,開敞與封閉交替使用。由於木製結構多,火災曾經是古鎮的一大患,為了防火災,老街上還有很多兼作養魚的消防池。
榆林,大漠中的古鎮
榆林
榆林,又稱駝城,位於陝西省最北部,地處黃土高原與毛烏素沙漠的交接地帶,地域廣闊,地貌獨特,既有高山流水,又有大漠沙海。長城沿線,林草蔥綠,牛羊成群,牧歌悠揚,丘嶺溝壑,梯田層層,花果滿山,堪稱"塞上江南"。晉陝峽谷,黃河濤聲,形成了絢麗多姿的特異景觀。
榆林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旅遊資源,六千年前後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遍布無定河兩岸。萬里長城蜿蜒橫貫榆林700餘公里,高聳在榆林城北的鎮北台是長城線上最大的峰火台。神木縣楊家城是宋代楊家將鎮守過的古麟州,米脂縣的盤龍山是闖王李自成的行宮。還有統萬城、佳縣白雲山廟、神木縣二郎山,以及榆林古城、書法寶庫紅石峽摩崖石刻等重要的名勝古跡,和自然風光優美的神木縣紅鹼淖……。
來到榆林旅遊,你會有沉甸甸的收獲。
悠悠古鎮--青岩
青岩
青岩古鎮位於貴陽市的南郊,距市區約29公里。這是貴州非常著名的文化古鎮之一,遊客來到這里,立即就會感悟到悠悠古韻。
青岩古鎮歷史悠久,自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設青岩堡至今已有600多年了。明初,中央王朝為了控制西南邊陲,於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置貴州衛指揮使司,以控制川、滇、湘、桂驛道,因青岩位於廣西入貴陽門戶的貴(陽)番(定番,今惠水縣)主驛道之中段,在驛道上設傳遞公文日"鋪"和傳遞軍情的"塘"。駐軍於雙獅峰下驛道旁建屯,史稱"青岩屯"。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30尢大軍遠征滇黔,大批軍隊進入黔中腹地後駐下屯田,"屯"逐漸發展成軍民同駐的村寨,"青岩屯"演變為"青岩堡"。天啟四年至七年(公元1624-1627年)時領青岩土守備,領72寨,控制八番十二司的班麟貴在離青岩堡約1公里的"四隻把"坡(地名)建土城,時人稱為"王城"音譯漢語為"兵城"或"營盤"之意,這是今青岩城的雛形。土城居高踞險,原青岩堡內寨民為避兵禍,多搬入土城居住,使土城漸具規模,成了南下定番(今惠水),此上貴陽,西入平壩(縣),東走龍里(縣)的十字交通要寨。經數百年歷史滄桑,多次整修擴建,由土城而至石砌城牆、石砌街巷。於今青岩城成了一卒座明清風格的文化古鎮。
作為貴州省歷史文化古鎮,青岩的文物點多達百處,其中23處已收入<<中國文物地圖集。貴州分冊>>。在那亘古不變的獅子山下,古鎮勝跡隨處可見。交錯密布於鎮內的明清古建築,計有九寺、八廟、五閣、三洞、二祠、一宮、一院等共37處,其中8座石碑坊現存3坊。這些古建築都是設計精巧、工藝精湛的佳作,如慈雲寺的石雕、壽佛寺的木雕藝術均為貴陽市僅見的精品。寺廟、樓閣無不畫棟雕梁、飛角重檐相間,雖年久失修,大部分仍風韻猶存。
青岩鎮的鎮容布局沿襲明、清格局,至今仍存完好的朝門、腰門以及陳舊古老的石櫃台和木櫃台,總給人以悠悠古韻。新建的古鎮商業街更使古鎮遺風韻味得以弘揚。
佇立在已經修復的定廣門城牆上,仍依稀可見古城牆的遺址殘跡,使人聯想當年古鎮作為軍事要塞重兵屯集駐守的雄姿。面對"趙理倫百歲坊"上造型創意獨到,被劉海粟大師嘆為"實屬罕見"的下山獅,以及另外兩座石碑坊所蘊含的歷史文化積淀,你可以細細品味到古鎮文化的部分縮影。踏進貴州歷史上第一位狀元趙以炯的府第、孫中山元帥府秘書長平剛先生的故居,還有震驚中外的"青岩教案"遺址以及周恩來、鄧穎超、李克農等老一輩無產階級**家的親屬曾居地,你會為小鎮佣有如此豐富的人文景觀面贊嘆。
黑井,產井鹽的重鎮
黑井
黑井鎮是雲南三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之一,位於祿豐縣西北部玉碧山下,地處「曲徑高山險,山巒欲接天,萬山相對峙,一水送溪煙」的龍川江兩側。1957年以前,黑井鎮曾是鹽興縣的縣城所在地,以後劃歸廣通縣,後來又和廣通縣一同並入祿豐縣。
在古代,黑井是雲南幾大鹽產地之一,所產的鹽質高味正、滲透力極強,有「兩迤名高第一泉」的美譽。黑井的鹽稅在明清時期「課甲兩迤」來不得,是雲南省的納稅大戶。暢銷各地的黑井鹽,給黑井的發展乃至輝煌提供了深厚的物質基礎。當時的黑井,不但經濟發達,而且文化昌盛,僅清康熙到光緒年間,就有8人中進。元明清三代,在黑井這塊兩山夾峙的彈丸之地,就建蓋庵堂寺廟56座、文筆塔5座,還留下了不少很有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古碑。 如今的黑井雖成為祿豐縣管轄下的一個小鎮,但鎮上還有文廟、節孝總坊、諸天寺、飛來寺、五馬橋、黑井文筆塔、擺衣漢文筆塔等古建築;還有一塊萬春山真覺禪寺記碑、六尊古墓翁仲,幾條青石板鋪成的古老街道和幾幢古色古香的走馬轉角樓;以及一座日產20噸食鹽的現代化鹽廠。
黑井文廟始建於明代,大成殿通面闊15.4米,通進深17.2米,高12米,單檐歇山頂。前檐由六層象鼻鳳頭斗拱支撐。東西牆基石壁須彌座上有浮雕6幅,其中「九獅戲珠」圖,構思尤為別致。廟內的太平石牌坊四柱三門,高5.7米,寬9米,須彌座上四獅護基、四鼓拱衛,頗為壯觀。
節孝總坊建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高6米,寬7.4米,四柱三門,為石質榫鉚結構。石牌坊的三門之上鑲有大理石,中門書「節孝總坊」四字,左門書「霜筠」,右門書「雪操」。三道門的橫樑上均飾有浮雕,中為四龍搶寶,左為四個鰲魚緊護卯眼。三門橫梁之上立有12個石闕,石闕正中有一五龍棒聖牌位,上書「聖旨旌表」。石闕由三層龍頭象鼻斗拱組成。三層斗拱共有68個龍頭、54個別象鼻。斗拱之間,雕有「牛郎織女」、「大舜耕地」、「二十四孝」、「唐僧取經」、「八仙過海」等圖案。該牌坊無論從規模和華美程度看,都是雲南少見的石牌坊。
諸天寺位於玉壁山西麓龍川江東岸,始建於明崇禎十年(1637年),寺內懸掛有康熙御筆「柳露垂雲」匾,乾隆年間的「慈航普渡」匾,道光年間的「心印蒼穹」匾。大殿的佛座上還有三組明代的透雕花磚,花磚上雕有「鶴叼小魚」、「蜂戲牡丹」、「雙鼠品桃」、「雙羊相依」、「天馬行空」、「玉兔賓士」等圖案。 飛來寺修建在龍川江西岸、金泉山的懸崖上,與諸天寺隔江相望,地勢十分險要。寺始建於明代,是一所佛道合一的寺廟。
黑井文筆塔坐落在黑井鎮南1.5公里擺衣漢村的田中,為正方形九級密檐石塔,高14.5米,基座邊長5.27米。塔基用大條石砌成,座高3.2米。塔的周身由許多小條石砌成,正北有一拱門可入塔內。該塔無塔剎,頂上有一鐵鍋覆蓋。正北第三層開始有龕,第八層龕中有一亭閣。塔始建於清道光年間,相傳建塔之地原有擺依(傣族)居住,他們搬遷後,漢人繼而居之,故名擺衣漢。
萬春山真覺禪寺是黑井規模大、年代較古老的一所寺院,現寺廟已毀,僅剩下一塊刻於元代至元六年(1340)的「萬春山真覺禪寺記碑」。該碑的碑文刻在一塊天然的紅砂石上,故俗稱「天生碑」。碑文由雲南中書省參知政事李源道撰,字為威楚鹽使司提出舉完者禿(蒙古族)所書。史稱其文「古樸不佻」,「字法亦甚端楷」,是研究黑井元代鹽業及佛教傳入,興建佛宇的珍貴史料。
㈢ 達州蒲家牡丹園4月花開了嗎
現在都開了一部分,還沒有完全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