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牡丹亭的名詞解釋

牡丹亭的名詞解釋

發布時間: 2022-05-21 04:59:30

① 《牡丹亭〉的相關知識

宋時期的南安太守杜寶只生一女,取名麗娘,年十六歲,尚未許配。杜寶為了使女兒成為識書達理的女中楷模,為她請了位年已六十的老秀才陳最良。因陳上《詩經·關雎》惹動了麗娘的情思。伴讀的使女春香,偶而發現了杜府後的花園,並引領麗娘偷偷遊了花園。久困閨房的麗娘,在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動了訪春之情。麗娘回屋後,忽作一夢。夢見一書生手拿柳枝要她題詩,後被那書生抱到牡丹亭畔,共成雲雨之歡。麗娘醒來後,懨懨思睡,第二天又去花園,尋找夢境。失望之下相思成病,形容日漸消瘦下去。一日照鏡子,見自己一下瘦成那個樣子,忙叫春香拿來丹青、素絹,自畫春容,並題詩一首於上。她又把夢鏡說與春香,並讓春香把那畫叫裱畫匠裱好。杜寶夫婦聽說女兒病重,忙叫陳最良用葯,讓石道姑來念經,但都不見效。中秋之夜,麗娘天逝。死前,囑咐春香把春容裝在紫檀木匣里,藏於花園太湖山石下,又囑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牡丹亭邊的梅樹之下。這時,投降了金國的賊王李全,領兵圍淮、揚,朝廷升杜寶為淮、楊安撫使,立即動身。杜寶只得匆匆埋葬了女兒,並造了一座梅花庵供奉麗娘神位,又囑托石道姑和陳最良照料。杜寶即帶夫人和春香前往淮安,因軍事危急,半路上杜寶讓夫人和春香乘船回了臨安,廣州府秀才柳夢梅,原柳春卿,因一天夢見一花園中,有一女子立在梅樹下,說她與他有姻緣,才改名柳夢梅。柳夢梅去臨安考試,路得進寶臣苗舜賓援助。走到南安時,柳病宿梅花庵。柳病漸好時,偶游花園,恰在太湖石邊,拾到麗娘的春容匣子,回到書房,把那春容掛在床頭前,夜夜燒香拜祝。麗娘在陰間里一呆三年,閻王發付鬼魂時,查得麗娘陽壽未盡,令其自己回家。麗娘鬼魂游到梅花庵里,恰遇柳生正在對著自己的真容拜求。麗娘大受感動,與柳生歡會,自稱是西鄰之女。他們兩人的夜夜說笑聲,驚動了石道姑。一天夜裡兩人正說笑,被突然來的石道姑沖散。第二天夜裡,麗娘只好得向柳生說出真情,並求柳生三天之間挖墳開棺。柳生只好把實情告訴了石道姑,並求她幫助。第二天,他們挖墳開棺,使麗娘還魂。道姑怕柳生與杜麗娘事情被發覺,當夜雇船,三人一道去了臨安。陳最良發現麗娘墳被盜,忙去揚州告訴杜安撫。陳最良還沒到淮安就被叛軍俘獲,李全聽說陳最良是杜家的家塾老師,又得知杜寶還有夫人和春香,就聽從妻子的計策,謊說已殺了杜夫人和春香,然後放了陳最良。陳到淮安見了杜寶,即把小姐墳被盜,老夫人、春香被殺的事稟知杜寶,杜寶聽後大慟。後杜寶忍痛修書兩封,讓陳最良送給李全和李的妻子,封官許錢、招降了李全,淮安圍解。麗娘他們到臨安,在錢塘江邊住下,等柳生知道考試時,考試時間已過,多虧主考官是苗舜賓,才得以補考。這時,因淮、揚兵事,朝廷延期放榜。麗娘讓柳生先去揚州看望她父母。柳生走後不久,來臨安的老夫人和春香因天晚找宿處恰與麗娘、石道姑相遇。柳生到了揚州,聽說杜在淮安,又去淮安見杜寶。杜寶以為女兒已死,何以有女婿,並以柳生假冒罪名,令人拿下押往臨安侯審。杜寶回到臨安,因軍功升為宰相,陳最良升為黃門奏事官。這時,榜下,柳中了狀元,可到處找柳不著。原來柳正被杜寶吊打,因為在柳身上搜出了麗娘的春容,在杜寶認為柳是盜墓賊。這時,苗舜賓聽說後,趕到杜府,救下了柳生。苗告訴杜寶,柳生已考中狀元。杜正氣惱時,陳最良來到,說小姐確實又活了,柳生就是女婿。杜認為是鬼妖之事,請奏皇上,滅除此事。陳把此事告訴皇上,皇上要宰相、小姐、柳生、老夫人都前來對證。金鑾殿里,眾人齊到,皇上用鏡子照,看有無影子、斷定麗娘確實是活人。杜寶硬說麗娘、老夫人都是鬼魂所變的,後經皇上裁決讓他們父女、夫妻相認。麗娘又勸柳生拜認了岳父杜寶,全家人大團圓。

② 闡述《牡丹亭》的思想意義及藝術成就

1,《牡丹亭》的思想意義:
《牡丹亭》的主題有著強烈的時代意義。明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衰落時期,統治階級已經變得更加頑固和腐朽。他們竭力鼓吹程朱理學,高唱「女德」,表彰貞節,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表達了掙脫封建牢籠,追求自由戀愛的美好嚮往。

2,《牡丹亭》的藝術成就:
一,浪漫主義手法引入傳奇創作:
首先,貫穿整個作品的是杜麗娘對理想的強烈追求。
其次,藝術構思具有離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節離奇,曲折變。
再次,從「情」的理想高度來觀察生活和表現人物。
二,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
注重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發掘人物內心幽微細密的情感,使之形神畢露,從而賦予人物形象以鮮明的性格特徵和深刻的文化內涵。如「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牡丹亭·驚夢》〔皂羅袍〕就把大家閨秀的內心世界精細地展示了出來。
三,語言濃麗華艷,意境深遠。
全劇採用抒情詩的筆法,傾瀉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纖細的語言風格。這些特點向來深受肯定。一些唱詞直至今日,仍然膾炙人口。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水準。

③ 《牡丹亭》的內容是什麼

《牡丹亭》是明朝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寫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與其《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並稱為「臨川四夢」。此劇原名《還魂記》,創作於1598年。[1]舞台上常演的有《鬧學》、《游園》、《驚夢》、《尋夢》、《寫真》、《離魂》、《拾畫叫畫》、《冥判》、《幽媾》、《冥誓》、《還魂》等幾折。《牡丹亭》,全名《牡丹亭還魂記》,即《還魂記》,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傳奇劇本,二卷,五十五齣,據明人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而成,明代南曲的代表,湯顯祖著。《牡丹亭》與《西廂記》《竇娥冤》《長生殿》(另一說是《西廂記》《牡丹亭》《長生殿》和《桃花扇》)並稱中國四大古典戲劇。湯顯祖萬曆二十六年被罷免還家,絕意仕途,筆耕以終老。其一生四部傳奇雜劇比較著名,《牡丹亭》、《南柯記》、《紫釵記》、《邯鄲記》(又稱「臨川四夢」),其中,以《牡丹亭》最為著名,他本人也十分得意,曾說:「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明朝人沈德符稱「湯義仍《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牡丹亭》是湯顯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國戲曲史上浪漫主義的傑作。作品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離合的愛情故事,洋溢著追求個人幸福、呼喚個性解放、反對封建制度的浪漫主義理想,感人至深。杜麗娘是中國古典文學里繼崔鶯鶯之後出現的最動人的婦女形象之一,通過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婚姻,喊出了要求個性解放、愛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聲,並且暴露了封建禮教對人們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殘。《牡丹亭》以文詞典麗著稱,賓白饒有機趣,曲詞兼用北曲潑辣動盪及南詞宛轉精麗的長處。明呂天成稱之為「驚心動魄,且巧妙迭出,無境不新,真堪千古矣!」湯顯祖在該劇《題詞》中有言:「如杜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2]。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閱讀《牡丹亭》,享受文字的饗宴,穿越時空的生死之戀,不必藉助現代科技,纏綿穠麗,至情弘貫蒼茫人世,逶迤而來。

④ 牡丹亭講的是一個什麼故事

《牡丹亭》,原名《牡丹亭還魂記》,是湯顯祖的代表作,共五十五齣。劇情梗概:貧寒書生柳夢梅夢見在一座花園的梅樹下立著一位佳人,從此經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寶之女杜麗娘,從老塾師陳最良讀書。她讀《詩經·關雎》而傷春、尋春,在夢中與一書生幽會於花園的牡丹亭畔。麗娘醒後,因相思而一病不起。她在彌留之際,要求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囑咐丫環春香將其自畫像藏在太湖石下。其父升任淮陽安撫史,委託陳最良葬女並修建「梅花庵觀」。三年後,夢梅赴京應試,借宿梅花觀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麗娘畫像,發現畫中人就是夢中的佳人。麗娘魂游後園,再度與夢梅幽會。夢梅根據麗娘的囑咐掘墓開棺,麗娘起死回生。二人一齊到了京城臨安。夢梅考中了狀元。麗娘遇見在外避難的母親和春香,解除了父親對夢梅的誤會,全劇以大團圓結局。

⑤ 《牡丹亭》講的是什麼

[牡丹亭]原名[牡丹亭還魂記],它描寫的是杜麗娘和柳夢海生死離合的愛情故事,歌頌了女主人公為情而死.為情而生的不渝愛情!!!

⑥ 牡丹亭的介紹

《牡丹亭》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描寫了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故事,體現了青年男女對自由愛情生活的追求。此劇一經問世,便有許多傳奇效果。據記載當時有少女讀其劇作後深為感動,以至於「忿惋而死」;以及杭州有女伶演到「尋夢」一折時感情激動,卒於台上。由明至今,《牡丹亭》幾乎成為崑曲之代名詞——崑腔巍然曲宗,牡丹艷冠群芳,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⑦ - 牡丹亭說的是什麼故事

最早這《牡丹亭》不叫《牡丹亭》,而叫《還魂記》,是湯顯祖著名的「臨川四夢」之一。
在《牡丹亭》以前,中國流行最廣的愛情戲是《西廂記》,
《牡丹亭》的故事梗概是這樣:杜麗娘的父親是太守杜寶,是一個學究先生,受宋儒理學的影響很深。他請了一個管家先生,是一個迂腐透頂的人。老師教杜麗娘念書,沒想到她比老師的智商還高。杜麗娘趁父親不在家,聽說太守府後的花園景緻不錯,就跟丫環春香到那個花園去遊玩。這便是「游園驚夢」的「游園」。小姐和丫環游園歸來,小姐就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書生來向她求愛,而且兩個人幽會了……夢被她母親驚醒,但她是非常留戀這個夢。第二天,杜麗娘心裡不寧靜。接著有一折戲叫「尋夢」,說的是她根據夢境又到花園里去了一趟,去了後她的心情很悲傷,回來以後杜麗娘就生病了。她知道自己活不長了,也知道自己很美麗,她認為自己花容月貌,就這樣死了,別人也不知道為什麼死的,辜負了自己的儀表,她為了讓自己的青春儀表留下,就給自己畫了一幅畫,然後她就病死了。根據她的遺囑,畫被放在遺體邊,她的棺材就葬在花園里。後來父親升了官。過了不久,又來了個讀書人,這個人就是杜麗娘夢里的那個讀書人,叫柳夢梅。他來這以後,杜麗娘就顯魂了。而且柳夢梅在花園里也拾到了這幅畫,一看這畫上是一個絕代佳人,柳夢梅就把畫掛在牆上整天招呼她。所以崑曲中有兩折戲叫《拾畫》、《叫畫》。他也不知道這女孩是誰,就希望是一個真人而不是一幅畫。終於杜麗娘的靈魂來找柳夢梅,最後打開棺材杜麗娘死而復生。湯顯祖有個理論,強調人的「情」,這一思想是明代後期出現的反程朱理學、要求個性解放的思想的表現。湯顯祖的思想是資本主義萌芽在思想上的反映。湯顯祖的理論是,如果一個人執著於愛情,那麼這個愛情既可以讓人死了,也能讓人復生,所以杜麗娘死而復生,最後與柳夢梅結合。後來柳夢梅進京趕考,中了狀元,柳夢梅在京城找到了已做大官的杜寶,說:我把你女兒救活了,已結為夫婦。但這老丈人相信死人不能復生,這是其一,其二,認為女兒敗壞了他的門風,哪有不告而嫁,自己就結婚的呢?結果就認為柳夢梅是假冒的女婿。雖然柳夢梅當時是狀元,還是被吊在府門口上,一頓毒打,老丈人打女婿打得簡直是夠嗆。但是這里有一點,湯顯祖寫得很好,就是說不論你怎麼打,我不改口:就是你女兒愛我,我愛你女兒,我們結婚了,我們就是這么回事,你再怎麼說,這也是事實,抹不掉的。最後,官司打到皇帝那兒去了,皇帝做了和事佬,讓柳夢梅和杜麗娘結合。皇帝賜婚,老丈人就沒有辦法了,只好接受,皇帝的聖旨不能不聽。戲寫得很細,尤其是最後一場。我仔細看了看,發現老丈人和女婿始終沒有調和,沒有和諧,兩個人的思想感情有距離。即使皇帝同意兩個年輕人結婚了,老丈人和女婿的疙瘩還是沒解開。劇本就是這么寫的。
《牡丹亭》裡面值得注意的是什麼呢?夢里戀愛這個事情,不是從湯顯祖開始的。在元人雜劇中,有個劇作家叫喬吉,他的號叫夢符,他有個劇本叫《金錢記》,是說一個書生在一個大官家裡教書,教的女孩子呢,就是這個大官的女兒,這個書生就愛上這個小姐了,當然這個小姐也對書生有意,也是很愛他的。那時兩人不好表白,不像現在,他們到哪兒去見面,去談情說愛呢?請注意,劇本寫得清清楚楚,兩人在夢中到牡丹亭去幽會。可見牡丹亭不始於湯顯祖。我看了,它使我懂得一個道理:牡丹亭就是在封建社會想像中戀愛的男女幽會的地方,那個地方就叫牡丹亭。這是從喬夢符的《金錢記》里得到的啟發。有意思極了。
在《牡丹亭》之後,出現了兩個劇本:《桃花扇》和《長生殿》。這是兩個長篇的大劇本,其特點表現為:發展了《牡丹亭》的愛情故事,將愛情與政治結合起來。《桃花扇》寫秦淮名妓李香君和侯方域的故事。他們愛情是產生在反對明末黑暗政治這一基礎之上的。他們都有一種愛國的思想,這種志同道合的愛情在《牡丹亭》里是沒有的,《牡丹亭》是同情反對禮教者的,而《桃花扇》就有了政治觀點的志同道合了,比起《牡丹亭》來又前進了一步。《長生殿》寫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講的是政治與愛情發生了矛盾。《桃花扇》里是政治與愛情的統一。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是統治階級內部的愛情,建立在老百姓的剝削之上,老百姓不堪忍受剝削,起來反抗,他們的愛情也就產生了危機,最後楊貴妃自縊,唐明皇逃亡。可是,洪吸取了《牡丹亭》的特點,讓李、楊二人在天上團圓了,這也就擺脫了政治的影響。

⑧ 牡丹亭的理解和感悟

《牡丹亭》這個故事是非常浪漫的,但是也是很現實的。杜麗娘在夢中遇見了柳公子,一見傾心,兩人在夢里愛的十分熱烈,後來夢醒了,杜麗娘沒有尋到柳夢梅,因此抑鬱而死。但是,最後也是因為情,杜麗娘被柳公子所救活,在柳公子考取了狀元後兩人被皇帝賜婚厚成親,有情人終成眷屬。這個故事是非常浪漫的,杜麗娘因為情而死也因情而生。但是這個故事卻又是很現實的。杜麗娘為何而死?是因為做春夢被自己的母親呵斥不守婦道而鬱郁寡歡。

而杜麗娘還魂後為什麼能和柳夢梅有情人成為眷屬呢?在我看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柳夢梅考取了狀元,加上皇帝的賜婚才能在一起的,畢竟在此之前當柳夢梅告訴他的岳父杜麗娘能復活是被其岳父吊起來打了一頓的。所以說,這個故事是現實的,但是這也不能阻擋讀這本書的人對愛情的一個嚮往與追求。因為書中的杜麗娘沖破了生死的界限,獲得了屬於自己的愛情。

牡丹亭的感悟:每個不曾想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一種辜負。對於我們來說,生命只有一次,每個人所經歷的只是屬於自己一個人的人生,獲得的體驗也是有限的,如果我們想要讓自己的生命充滿色彩,在我看來,最好的辦法就是進行閱讀。通過閱讀,我們能夠認識到書中各種不一樣的人物,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體會他們的命運悲欣,在不同人物的不同命運之中照見自己,體味過去,從而也能獲得對未來的思考。

⑨ 牡丹亭的又名叫什麼

《牡丹亭》,一名《還魂記》,全名《牡丹亭還魂記》。傳奇劇本。明湯顯祖作。刊本極多,明呂玉繩、沈璟、
臧懋循、馮夢龍、碩園等人都有改編本,沈改本名《同夢記》(今佚),馮改本名《風流夢》(今存),改本曾引起
湯顯祖極度不滿,但後來的演出對湯本原詞多少都有些改動。刊本中以清暉閣、冰絲館和「三婦合評」(清吳人的「三妻合評」)本等最著名。解放後有《湯顯祖集》本,又有單行注釋本。照湯顯祖原詞制曲的曲譜以清葉堂《牡丹亭曲語》最著名。

寫南末時南安太守杜寶延師陳最良教女麗娘讀經書,麗娘感到封建禮法的拘束,在侍女春香的慫恿下,游園散悶,夢中與書生柳夢梅相愛,醒後感傷病死。三年後,柳夢梅到南安養病,拾到麗娘自畫像,深為愛慕,朝夕對面呼喚,麗娘鬼魂與柳相見,並復生與柳結為夫婦,最後以柳中狀元,麗娘也得到封贈為結。

明嘉靖時晁栗《寶文堂書目》小說類有《杜麗娘記》,傳奇可能即據以改編。劇本寫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揭露了封建禮教對青年男女精神的摧殘,諷嘲陳最良的迂腐,歌頌了社麗娘、春香追求自由幸福的願望和斗
爭。曲詞優美,人物刻畫細致而深刻,並有突破南北曲舊格律之處。劇本對當時和後來都有極大的社會影響,特別在被壓迫的青年婦女中引起很大的共鳴,如傳說婁江女子俞二娘因讀此書,斷腸而死;杭州女演員商小玲因演此劇,傷心而亡等。萬曆以後一百餘年內,許多傳奇作家都摹擬此劇的構思和文字風格,某些戲曲史論著稱之為「玉茗堂派」。

昆劇常演出的有《閨塾》(通名《學堂》或《春香鬧學》)、《游園》(通名《游園驚夢》)、《抬畫》《玩真》 (通名《拾畫叫畫》)等出。

《鬧學》,也叫《春香鬧學》、《學堂》。昆劇傳統劇目。明傳奇《牡丹亭》之一出,原名《閨塾》。寫南安太守杜寶聘請陳最良為其女麗娘講授經書,並命侍女春香伴讀。春香天真活潑,不願受塾規的束縛,對陳的迂腐加以嘲弄。京劇按崑曲本演出。川劇、楚劇均有此劇目,楚劇名《鬧黌門》。

《游園驚夢》。昆劇傳統劇目。明傳奇《牡丹亭》之一出。寫杜麗娘與侍女春香至後園春遊,觸景生情,陡興傷春之感;游倦歸房,夢中與書生柳夢梅在花園相會,園中花神皆出護佑,旋為其母之喚聲所驚醒。京劇按崑曲本演出。徽劇、秦腔、豫劇均有此劇目。現一般都在《游園》後夾演群舞性質的《堆花》。

《拾畫叫畫》,昆劇傳統劇目。明傳奇《牡丹亭》之一出。寫柳夢梅寄宿太守杜寶舊園,於太湖石畔拾得杜麗娘自畫像,深為愛慕,頻頻呼喚,自言自語,彷彿與真人對話。

⑩ 《牡丹亭》的相關資料有什麼

《牡丹亭》是明代大麴家湯顯祖的代表作,是古典四大名劇之一。

《牡丹亭》是明代大麴家湯顯祖的代表作,這時作家的思想和藝術都已經成熟。明代話本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節。《牡丹亭》在《驚夢》《尋夢》《鬧殤》各出的賓白中還保留了話本的若干原句。在小說中,杜麗娘還魂後,門當戶對的婚姻順利締成;而在戲曲中,湯顯祖進行了脫胎換骨的創造性勞動,把小說中的傳說故事同明代社會的現實生活結合起來,使它具有強烈的反禮教、反封建色彩,煥發出追求個性由的光輝理想。女主角杜麗娘是古典戲曲中最可愛的少女形象之一。出身和社會地位規定她應該成為具有三從四德的賢妻良母。她的人生第一課是《詩經》的首篇《關雎》。傳統說法認為它是"後妃之德"的歌頌,是最好的閨范讀本。她卻直覺地認出這是一支戀歌。在婢女春香的慫恿下,她偷偷地走出閨房。"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春天的大自然喚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籠罩著封建禮教氣氛,幾乎與世隔絕的環境中,眼睜睜地看著青春即將逝去,她卻無能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熾熱的感情壓制在心中。湯顯祖沒有因襲前人小說戲曲中一見傾心,互通殷勤,後花園私訂終身的手法,而安排杜麗娘在游園之後和情人在夢中幽會;幽會以後,接著描寫她第二次到園中《尋夢》。《驚夢》和《尋夢》是杜麗娘郁積在心中的熱情的爆發,也是她反抗現實世界的實際行動。

熱點內容
秋海棠喬木 發布:2025-10-07 13:07:36 瀏覽:181
6x玫瑰金 發布:2025-10-07 12:56:27 瀏覽:916
雙寶白茶花 發布:2025-10-07 12:46:03 瀏覽:260
很色的百合 發布:2025-10-07 12:41:08 瀏覽:151
莆田海棠灣 發布:2025-10-07 12:08:15 瀏覽:199
廣場舞茶花姑娘 發布:2025-10-07 12:04:09 瀏覽:716
真空鍍玫瑰金 發布:2025-10-07 12:02:00 瀏覽:177
奧斯汀玫瑰 發布:2025-10-07 11:57:07 瀏覽:998
海棠果貴嗎 發布:2025-10-07 11:57:07 瀏覽:828
潑斯菊花語 發布:2025-10-07 11:43:27 瀏覽: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