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門讀後感
㈠ 玫瑰與棉襖的讀後感
在小鎮最陰濕寒冷的街角,住著約翰和妻子珍妮。約翰在鐵路局干一份扳道工兼維修的活,又苦又累;珍妮在做家務之餘就去附近的花市做點雜活,以補貼家用。生活是清貧的,但他們是相愛的一對。
冬天的一個傍晚,小兩口正在吃晚飯,突然響起了敲門聲。珍妮打開門,門外站著一個凍僵了似的老頭,手裡提著一個菜籃。「夫人,我今天剛搬到這里,就住在對街。您需要一些菜嗎?」老人的目光落到珍妮綴著補丁的圍裙上,神情有些黯然了。「要啊,」珍妮微笑著遞過幾個便士,「胡蘿卜很新鮮呢。」老人渾濁的聲音里又有了幾分激動:「謝謝您了。」
關上門,珍妮輕輕地對丈夫說:「當年我爸爸也是這樣掙錢養家的。」
第二天,小鎮下了很大的雪。傍晚的時候,珍妮提著一罐熱湯,踏過厚厚的積雪,敲開了對街的房門。
兩家很快結成了好鄰居。每天傍晚,當約翰家的木門響起賣菜老人篤篤的敲門聲時,珍妮就會捧著一碗熱湯從廚房裡迎出來。
聖誕節快來時,珍妮與約翰商量著從開支中省出一部分來給老人置件棉衣:「他穿得太單薄了,這么大的年紀每天出去挨凍,怎麼受得了。」約翰點頭默許了。
珍妮終於在平安夜的前一天把棉衣趕成了。鋪著厚厚的棉絮,針腳密密的。平安夜那天,珍妮還特意從花店帶回一枝處理玫瑰,插在放棉衣的紙袋裡,趁著老人出門購菜,放到了他家門口。
兩小時後,約翰家的木門響起了熟悉的篤篤聲,珍妮一邊說著聖誕快樂一邊快樂地打開門,然而,這回老人卻沒有提著菜籃子。
「嗨,珍妮,」老人興奮地微微搖晃著身子,「聖誕快樂!平時總是受你們的幫助,今天我終於可以送你們禮物了,」說著老人從身後拿出一個大紙袋,「不知哪個好心人送在我家門口的,是很不錯的棉衣呢。我這把老骨頭凍慣了,送給約翰穿吧,他上夜班用得著。還有,」老人略帶羞澀地把一枝玫瑰遞到珍妮面前,「這個給你。也是插在這紙袋裡的,我淋了些水,它美得像你一樣。」
嬌艷的玫瑰上,一閃一閃的,是晶瑩的水滴。
讀了這篇課文,讓我感觸至深。也讓我想到了那一次……
剩下的你自己去想吧,讀書是你自己的,寫作文也不是為了應付老師的。你覺得我說的對嗎?
㈡ 玫瑰小鎮仿寫或讀後感
綠色的小路,灑著露珠的小路,
小路的盡頭,有座玫瑰屋。
風兒吹就隨風搖的玫瑰屋,
隨風搖就花香飄的玫瑰屋。
玫瑰小仙人隔著窗子,
伸著小小的金翅膀,
跟鄰居說著話。
我輕輕敲了敲門,
窗子和小仙人都不見了,
只留下花兒隨風搖啊搖。
在玫瑰色的清晨,
拜訪過玫瑰小鎮。
那天
我是一隻小螞蟻。
㈢ 玫瑰小姐讀後感100左右字
玫瑰小姐讀後感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生活給予我們的正如王子給予玫瑰公主的,它會給我們各種意外,這些意外有好有壞,對於那些壞的意外,我們要忍耐,總有一天,它們都會過去。
玫瑰小姐讀後感長篇
今天,我看了《格林童話》里我最喜愛的一個故事,它叫《玫瑰小姐》。當我看到題目時,我產生了很多疑問?比如:這個故事為什麼叫玫瑰小姐?又有什麼意義呢?但我又會想:這位小姐難倒如玫瑰一樣美麗?所以我要帶著這些疑問,去看這篇文章。
文章開頭前兩個自然段主要講的是:很久以前,在一個王國里有一個國王和王後,他們每天都在祈禱:「啊,但願我們能有一個孩子吧」,但是時間一天一天過去了,他們卻一直沒有孩子。這天,王後正在洗澡,突然有一隻青蛙爬到她身上,對她說「王後,您的願望不久就會變成現實了。一年之內,你一定會生一個女兒的!」王後聽完,連忙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國王,他們滿懷希望的等待著。讀到這,我有覺得童話真奇妙,動物也能說話,真好玩。
幾個月後,青蛙說的話變成現實了,王後果然生了一個健康又美麗的女孩。王後和國王特別高興,連忙命令舉行一個盛大的宴會。不僅請來了大臣,將軍和親戚,而且還邀請了女預言家,不過因為給她們吃飯的金盤子只有十二個,所以只請了十二個,其中一個沒受到邀請。我又停到了這里,心想:十三個預言家只請了十二個,那麼沒請的那個預言家會怎麼想呢?宴會一直進行到深夜,來賓們都享受到了最難忘的美食。當宴會結束的時候,女預言家向孩子送了不可思議的禮物:第一個送的是「道德」,第二個送的是「財富」……,大部分人都送了世界大多數人都希望得到的祝福。我覺得童話真偉大,連我們沒有見過的禮物,童話上都有。
當十一個女預言家剛說完時,第十三個女預言家突然闖了進來,給公主下了凶惡咒語,在公主十五歲生日那天,她被一個紡錘戳死了,就是因為這樣,只有玫瑰才能讓她醒來,國王和王後知道後,什麼玫瑰都試過了,可是沒有想到有一位王子拿著玫瑰讓她醒來了。這段讓我非常溫馨,而且我也知道了它為什麼叫「玫瑰公主」了。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生活給予我們的正如王子給予玫瑰公主的,它會給我們各種意外,這些意外有好有壞,對於那些壞的意外,我們要忍耐,總有一天,它們都會過去。
㈣ 秘密花園第六章讀後感五百字
有這樣一本百讀不厭的書,在你心情煩悶的時候,閱讀它,就會使你立刻開朗,它的名字叫《秘密花園》。讀完了這本書,我的心靈受到了很大的震撼。
這本書講的是一場霍亂使性情怪異的瑪麗變成了孤兒,她只得被送往遠住在英國的姨父克蘭文的米瑟韋斯特庄園里生活。而克蘭文先生因為傷心妻子的離世,變得陰郁古怪。在他的庄園里,有上百間被封鎖的房間,有十年不許人進入的秘密花園。瑪麗意外地在知更鳥的幫助下找到了這個秘密花園的大門和鑰匙,並且還聽到了一個神秘的哭聲吸引著她去探索庄園之謎。瑪麗在迪肯的幫助下使荒蕪的花園重現生機。不久,被認為離死不遠的庄園小主人科林也參加了進來。大自然的力量改變了一切,常年籠罩在陰影之下的古老莊園及其主人也一同獲得了新生。
讀了這本書,我不禁想,如果我是瑪麗,我也會厭惡所有的人,因為在這個家庭里,我的父親終日不回家,而我的母親只會每天去參加各種各樣的舞會,並不在乎我的存在,生活在這樣的家庭里,有誰不會感到孤單寂寞,有誰不會變得性格孤僻呢?
遇到挫折,我們應該像瑪麗那樣,微笑面對。只有樂觀,積極,才會快樂。同樣的境遇,心態不同,人生的軌道也會不同。微笑面對人生,就會自信樂觀地戰勝磨難,只要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就會笑著迎接幸福快樂的明天!
㈤ 獻給艾米麗的玫瑰花 讀後感
福克納給予美國南方女性的命運以極大的關注,刻畫了很多典型的女性形象。她們有明顯的相似性,有些女性性格扭曲,行為古怪,還有些墮落,與世隔絕。他們南方傳統道德觀的犧牲品,是強大的父權制的犧牲品。她們在精神上肉體上都遭受巨大折磨,最終走向毀滅。《獻給艾米麗的玫瑰花》中的艾米麗和《八月之光》中的喬安娜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一、 個性的相似性 在福克納的筆下,艾米麗和喬安娜都不是柔弱的女子形象,而是具有強烈個性的人物。她們無視客觀情況而堅信自己的行為,一旦自己被否定就採取強硬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但卻於事無補,帶來的只有悲劇。她們的個性和整個南方人都有著關聯,南北內戰時,南方人竭力維護奴隸制,年輕人為了自己的制度而毫不畏懼,義無反顧的與北方人作戰。我們不得不想起《飄》中的女主角,她機關算盡,卻是為了挽回記憶中的老南方,而執著的力量卻無法挽回已逝去的東西。從文學作品中,我們看到南方人骨子裡就有一種為自己的信念而不屈不撓斗爭的意志。 艾米麗對小鎮子上人的態度,清晰地展現了她的性格:原封不動地退回鎮長的信,堅決不納稅,到後來強制別人賣給她毒葯。而喬安娜被描寫成具有雙重性格的人:一方面她是一個女人;另一方面她有男人般的身體和思維方式,她與生俱來的對力量、權利和控制有著強烈的慾望。這種慾望使她向喬撒慌,提議要他去黑人學校學習。 艾米麗和喬安娜有很多的相似性,她們對自己的信念如此執著,一個執著於挽回自己的愛情,一個執著於提升黑人的事業。兩人都不拒絕與外界接觸,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房子里度過。在外表冷若冰霜,但她們的內心卻充滿激情和對正常生活的渴望。在當時,大多數南方人奉行清教主義。在結婚前,所有的女孩都要求注意她們的言行和最為重要的貞操。她們被關在家裡,禁止自由戀愛,任何欲求都會被認為是墮落或腐化。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南方的婦女必須學會控制自己,表現的像淑女一樣。艾米麗和喬安娜都恪守著這種清教傳統,當她們遇到自己所愛的人,老人們為「可憐的艾米麗」嘆惜,而喬安娜認為「上帝,讓我被詛咒的長點吧,再久點」。一方面深受心理折磨,但另一方面卻不顧一切的去付出。最後到了愛情無法挽回的境地,她們仍然堅持自我。艾米麗為了維護她的尊嚴、榮耀、真愛,結果殺死了荷默並把屍體留在身邊。而喬安娜竭力想控制和她意願不相投的喬,她打算殺死喬後自殺。 在強烈個性的影響下,愛情轉變成了蔑視和到最後的仇恨。對於這兩位訴諸於暴力而造成悲劇的南方女性來說,造成她們佔有欲和控制欲個性的因素並不是偶然的,仔細閱讀文本,我們不難發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社會因素給她們造成了難以磨滅的影響。 二、 命運的相似性 美國南方文學發展和擴大的基石是以新教和加爾文主義為中心的。加爾文主義起源於歐洲16世紀的宗教改革,後被從歐洲來美國南方定居的移民者帶入。在福克納所處的那個時代,以加爾文主義為核心的基督教新教勢力,主宰著整個南方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支持著奴隸制和種族主義,控制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加爾文主義強調了上帝的統治高於一切,上帝可以控制所有。信徒們宣揚種族主義,關於家族地位,等級的觀念,壓抑人類慾望。此外,《聖經》也為教義奠定了一定基礎。 根據《聖經·新約·以弗所書》中說:「你們作妻子的,當順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順服主。」女人被譴責為世間邪惡和煩惱的根源,她們永遠從屬於男人。基督教認為父親是家族的核心,加爾文教從宗教的角度保護了父權制。父權制,是人類學家第一次用來描述男性在家庭中擁有至高無上權利的這樣一種社會。凡是女人在社會和政治制度當中極度卑微的社會就是父權制的。在這樣的環境中,女人被歧視,男人在經濟地位上有崇高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他們擁有特權,佔有女性的物質和非物質利益。 因此,福克納筆下的南方社會要求女人溫柔,要順從男人。作為社會的一員,她們從不爭取自己的應有的權利。久而久之,她們迷失了自我,她們所夢想的就是從父輩和長兄那裡得來的愛情和婚姻觀。然而在福克納作品中「父親」的形象是復雜的,「父親」不是天生的殘暴者,他們遭受著傳統禮教和社會現實的折磨,這使他們喪失人性,變得無情。她們無視女人和孩子的個性,造成了他們和家庭成員之間的巨大鴻溝,甚至自己及下一代的悲劇。福克納將同情心賦予了那些在南方父權制,宗教和種族主義壓迫下的女性。 艾米麗:等級制的犧牲品 《獻給艾米麗的玫瑰》中的駭人結局展現了南方等級觀念的根深蒂固,及父權制的毒害。艾米麗的父親是一個忠實的清教徒,一個典型的父權制的代表。他傲慢,專橫,且守舊,少對他人有同情心,甚至對女兒亦如此。他不惜一切堅守虛假的高貴和等級門第觀念。 在這樣腐朽的環境下,艾米麗註定是個犧牲品。當她年輕的時候,她就完全受控於父親。如小鎮上的人們描述的那樣:「身段苗條、穿著白衣的艾米麗小姐立在背後,她父親叉開雙腳的側影在前面,背對愛米麗,手執一根馬鞭,一扇向後開的前門恰好嵌住了他們倆的身影。」那扇門迎接了來求婚的年輕人。然而,她的父親,以父愛的名義驅逐了所有的年輕人,他認為沒人誰能配的上艾米麗,因為沒有誰能和格里爾森家族的顯赫地位。艾米麗在她三十幾歲的時候仍未婚,她的父親忽視了她的感情,剝奪了她的愛情和婚姻的自由。因此我們可以想像艾米麗是如何在孤獨痛苦中度過青春的,沒有得到年長女性的教育,也沒有同齡人的陪伴。她的行為和思想深受腐朽傳統的束縛和影響。在她父親死後,當所有的婦女准備去哀悼時,她們看到艾米麗依舊平常打扮,臉上沒有任何悲傷。她堅持說她的父親沒有死,也拒接人們埋葬他,還死死拖住搶走她一切的人。此後她總是將自己關在家裡,拒絕所有拜訪。她走不出她父親死的陰影的事實暗示著她不僅留戀父親,並且也是他守舊價值觀的犧牲品。 艾米麗一生中唯一的愛人是北方佬荷默,但愛情的火焰立即被老人們撲滅,他們認為艾米麗忘了「貴人舉止」。這些人在骨子裡持有和艾米麗父親相同的道德觀。他們不認為這個將破壞南方高貴名譽的「拿日工資的人」,能合乎格里爾森家族的標准。艾米麗仍然處在追求其愛情和幸福的巨大壓力下。她追尋做一個普通女人的夢想再一次破滅。從一定程度上說,她「將荷默永遠留在身邊」,是向等級門第制度的一種挑戰,只是她的挑戰帶來的只有悲劇。 喬安娜:種族主義的犧牲品 在《八月之光》這篇小說中,喬安娜深受著他父親的言行和宗教信仰之苦。喬安娜的爺爺是一個狂熱的廢奴主義者和清教徒。他經常喝的大醉半夜才到家,並且痛打他的孫女,用變態的方法教她時時刻刻記住仁慈的上帝。她嚴格地順從她的父親和爺爺,因此,喬安娜從孩提時代就一直忍受著家庭的禮教,與外界疏遠並生活在社會的邊緣。 父輩告訴她「黑人永遠低於白人」,這樣的觀念深深影響了四歲的喬安娜。她父親竭力讓她了解對黑人的詛咒是上帝的詛咒。而對白人的詛咒則是黑人。關於「上帝對黑人的詛咒」是清教主義同種族主義影響下的產物。宗教在教義上支持了種族主義。而種族主義以《聖經》為根據宣揚奴隸制。包括喬安娜的父輩這些主張廢除奴隸制的基督徒,他們雖然激烈反對奴隸制,卻仍認為黑人和白人不可能平等。在此環境下長大的喬安娜,在觀念和感情上嚴重扭曲,她覺得黑人「不是人而是物,是生活中的一個影子」。她決心光耀祖父的事業,於是一生致力於提升黑人事業,她認為有著一半黑人血統的喬也是「物」。即使到後來兩人發生關系之後,在精神上仍是不平等的。她使用最多的是關於種族的詞彙,口口聲聲稱喬為「黑鬼」。從某種程度上,喬想抵制她刻意的種族劃分而殺死了她。雖然她用畢生精力去幫助黑人,但在骨子裡她仍堅信自己是個拯救者,懷著比黑人高一等的優越心理。這就是在她祖父的影響下形成的一生的信念,這種信念一代傳一代。因此,喬安娜是刻板宗教和種族主義的犧牲品。她強烈的控制欲也來源於祖父對宗教的狂熱,她急於改變喬的生活方式,讓喬嘗試祈禱,但這等於是要他承認自己是個黑人。喬憎恨宗教,他曾逃離領養他的虔誠的宗教徒家庭。喬安娜不能和背叛自己信仰的人共生,喬安娜的悲劇令讀者體會到種族主義對黑人,同時也對白人也造成了不寒而慄的傷害。 艾米麗和喬安娜都有著悲慘的命運。盡管她們的家庭背景不同,但她們的性格中有著種種相似之處,兩人都有著強烈的佔有欲和控制欲。她們處於相同的社會和歷史環境下。她們承受著來自社會、宗教以至家庭的壓力,她們的性格已經被扭曲和摧毀。通過分析艾米麗和喬安娜這兩個人物的相似性,我們能夠了解在福克納筆下南方婦女的生活狀況。
㈥ 讀後感850字,一定要850字
《水滸傳》一書記述了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好漢從聚義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遼兵,最後剿滅叛黨,卻遭奸人謀害的英雄故事。
書中那一百單八將,人物雖稱不上個個性格鮮明,但也每人都有自己的拿手絕活,例如浪里白跳張順水性奇佳,玉臂匠金大堅石刻技術拔群,還有入雲龍公孫勝令人聞風喪膽的魔法,哪一個不是人中奇才。不必說宋江和小旋風柴進的仗義疏財,也不必說武松漂亮的醉拳,吳用的足智多謀,單說天真爛漫的李逵,他頗有些野,一身魯莽莊稼漢和無業游名的習氣,動不動就發火,遇事不問青紅皂白,總是一說二罵三打。結果不是吃虧就是後悔,但是卻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概,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種英雄氣概,有一種願意為兄弟兩肋插刀的仗義,他這一點讓我尤其感動。
在他身上,永遠體現著性格的徹底自由與無拘無束,他要用他那兩把板斧砍盡天下不平事。施耐庵將自己對於社會,制度,正義不得伸張的不滿淋漓盡致地揮灑在李逵身上,同時又寄託了作者對反抗和自由的熱切嚮往。然而,他一生追隨宋江,忠義不二,即使對宋江招安的想法不滿,最終仍然選擇服從,因為在他心目中宋江永遠是他的大哥。所以在生命的最後關頭他仍說:「到地府也要做哥哥身邊的小鬼。」
《水滸傳》中一百零八好漢兄弟,為朋友赴湯蹈火,兩肋插刀,就只為了一個「義」字,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為一個「義」字。由此可見,一個「義」字雖然只有三筆,有時卻要用一個人的生命去寫。在現實生活中,給人讓座幾乎誰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於危難之中卻不是誰都可以做到的,因為它需要有相當的勇氣,甚至是一命換一命的決心。
一個具有強烈的正義感的人,就是一個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來有多少英雄好漢,捨生取義。難道是他們不怕死嗎?他們為了正義,為了真理可以奮不顧身,因為強烈的正義感清楚地告訴他們,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什麼是值得用生命去奮斗的。
-----------------------------------------------------------------------------------------------------------------------
我總認為紅樓夢的偉大之處在於它體現了一種敗落的趨勢,不管是家族的,愛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沒落,這在喜聚不喜散,愛好大團圓結尾的中國古典小說中並不多見。
我不得不感謝續者高鄂,盡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讓黛玉死了,管她登仙還是辭世,至少她別了寶玉,很好很好。
不是說我天生殘忍喜歡看別人的悲劇,但是,不是有句話說嗎?塞翁失馬,焉之非福?對於黛玉這樣一個脆弱的封建少女來說,死,是她的解脫,是她所有悲劇的終結,是她的幸福。當她在地下安靜的沉眠時,看著寶玉仍在凡世尋找出路,不得不說,她還是幸福的。
或許兩個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該相遇,因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會將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凈,最終,紅玫瑰變成了牆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著的白米飯。所以,就讓浪漫在最美的時候畫上句號,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憶。
可是也許你會說,黛玉死的很悲慘,一點也不浪漫,關於這點,我是不贊成高鄂的續書的,也許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許黛玉確實應該淚盡證前緣,這樣不是更好嗎?她牽掛著寶玉,用她全部的熱情為這一知己痛哭,懷著深深的思念,這樣的死,何嘗不是高貴神聖的,然而高鄂沒有這樣寫,他最終讓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憤恨,氣極而亡。這不象我們認識的那個高傲自賞的黛玉,反而象個情場失意的一般女子。
盡管如此,她最終是在賈府垮倒前離開這是非之地的,否則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麼大的刺激。寶玉是個紈絝子弟,他不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他能給予黛玉的其實很少,談不上保護與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別人保護的弱者,所以在他身邊,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帶著回憶離開他,是一種幸福。寶玉自己能給予黛玉的只是幾句好話,他連痴情都談不上,看看寶釵的下場,不得不說黛玉是幸福的,當然有人說寶釵需要的只是寶二奶奶的寶座,她並不在乎寶玉,是這樣嗎?難道有一個天生喜歡孤獨的女子嗎,不管怎麼說,寂寞的獨守空房總是悲慘的。何況所謂寶二奶奶的寶座她是不是坐上了還是個問題。
如果賈府不倒台,至少寶釵還有容身之地,至少沒了丈夫還有富貴,但是不是這樣呢?最終賈府淪落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凈的地步,那寶二奶奶的頭銜之於寶釵還有何等意義呢?沒有幸福的生活,沒有丈夫的關愛,寂寞的獨自生,獨自死,難道不是更大的悲劇嗎?
我一直疑心寶玉並不是因為黛玉而離開賈府的,否則他不會娶寶釵。他最終的出世是因為他的世界發生了驚天動地的變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終於明白他的斗爭,他的思想其實全部是依附著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麼思想啊,斗爭啊,統統沒了,他不得不離家出走,也許是為了避禍。
可以試想一下,你能想像黛玉洗手下廚做羹湯的場景嗎?穿著破衣爛裙,甚至是要依靠襲人的救濟,然後她當然無法再刻薄人,說閑話,只能獨自垂淚,不關愛情,而是生活。當生活給寶黛的愛情畫上巨大的問號時,黛玉能一如既往的愛著寶玉嗎?我想不會,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龍王廟的。然後寶玉最終受不了家庭的壓力,還是一走了之,這是很有可能的,他沒有照顧好寶釵,負擔不起生活,同樣對於黛玉,他也不過如此。
另一種可能,萬一賈府能重整旗鼓,蘭桂齊芳,黛玉和寶玉依舊過著他們幸福的日子,多少年以後,寶玉也許會突然發現黛玉皺紋滿面,然後會發現身邊的襲人竟如同當年的趙姨娘,然後愛情就在歲月中流逝,然後寶玉會回憶那個珠圓玉潤的寶姐姐。
其實愛情就是很短暫的,至少這橫刀截斷的愛情給了我們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象傑克之於羅絲,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憶,卻不是唯一。
-----------------------------------------------------------------------------------------------------------------------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國中,我最佩服的人是關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時,他因帶著二嫂,所以才假裝投降。其實他還是一心想找到劉備,保護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馬」時,便立即騎著這匹「赤兔馬」又去找劉備了。在山下遇見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帶回去,真是一名當之無愧的好漢。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他不但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里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沖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嘆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占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布陣。
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系著成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要忠義,也應該要有誠信吧。如果一個人把現實生活中最為寶貴的誠信也丟掉了,那這個人還有什麼呢?金錢、地位、官職?這些都是次要的。誠信是一個人的永久身份證,如果沒有了誠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後指指點點,你不會難過嗎?這些又豈是金錢、地位、官職能彌補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個缺點多的不勝枚舉的人吧!所以,讓我們打開誠信的大門,用我們永久的身份證去面對人生吧!
-----------------------------------------------------------------------------------------------------------------------
提到《西遊記》大家肯定能將其中的一些片段記得滾瓜爛熟,我也一樣,再一次拿出那本在書架上已微微發黃的《西遊記》,愛不釋手,道一杯香茗,沒翻開幾頁,隨著吳承恩爺爺的精彩描繪,就被其中的情節給吸引住了。
讀了《西遊記》我深有感觸,文中曲折的情節和唐僧師徒的離奇經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書作者羅貫中為讀者講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個徒弟一路上歷盡艱險、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取得了真經的故事。
《西遊記》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絢麗多彩的神魔世界,人們無不在作者豐富而大膽的藝術想像面前驚嘆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是一定社會生活的反映,作為神魔小說傑出代表的《西遊記》 通過《西遊記》中虛幻的神魔世界,我們處處可以看到現實社會的投影。
孫悟空是《西遊記》中第一主人公,是個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無窮的本領,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著大英雄的不凡氣度,也有愛聽恭維話的缺點。他機智勇敢又詼諧好鬧。而他最大的特點就是敢斗。與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楞是叫響了「齊天大聖」的美名;與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決不放過一個妖魔,如意金箍棒下決不對妖魔留情;與一切困難敢斗,決不退卻低頭。這就是孫悟空,一個光彩奪目的神話英雄。孫悟空那種正義大膽、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本領高超是妖怪們的剋星,橫掃一切妖魔鬼怪的大無畏氣概,反映了人民的願望和要求。他代表了一種正義的力量,表現出人民戰勝一切困難的必勝信念。
說到豬八戒,他的本事比孫悟空可差遠了,更談不上什麼光輝高大,但這個形象同樣刻畫得非常好。豬八戒是一個喜劇形象,他憨厚老實,有力氣,也敢與妖魔作斗爭,是孫悟空第一得力助手。但他又滿身毛病,如好吃,好佔小便宜,好女色,怕困難,常常要打退堂鼓,心裡老想著高老莊的媳婦;他有時愛撒個謊,可笨嘴拙腮的又說不圓;他還時不時地挑撥唐僧念緊箍咒,讓孫悟空吃點苦頭;他甚至還藏了點私房錢,塞在耳朵里。他的毛病實在多,這正是小私有者的惡習。作者對豬八戒缺點的批評是很嚴厲的,但又是善意的。他並不是一個被否定的人物,因此人們並不厭惡豬八戒,相反卻感到十分真實可愛。
師傅唐僧,雖說沒有孫悟空的本領、豬八戒的活絡、沙僧的勤快、白龍馬的腳力,但他品行端正,會念真經,不怕「千刀萬剮」,有堅定的信念;沙僧和白龍馬雖說沒有什麼大本事,但都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甘心當好後勤,不好出風頭。
這四個人物形象各有特點,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寫作技藝的高超,也許作者善於刻畫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處。其中我最喜歡的便是孫悟空,因為他神通廣大、技藝高超,一路保護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經,他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而且在他身上還有一種叛逆心理,以及他敢於和強大勢力做斗爭的勇敢的精神令我十分欣賞。
書中寫唐僧師徒經理了八十一個磨難有讓我聯想到了他們的執著、不畏艱險、鍥而不舍的精神。這著實是一種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廢、虎頭蛇尾,我不禁慚愧自己當初為何不能像他們一樣堅持到底呢?也許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從頭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只要我盡力去做了,這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成功啊!因為我去做了,而且堅持到了最後。
㈦ 無雨之城讀後感
《無雨之城》的主要內容是:鐵凝長篇小說三卷,分別是:《玫瑰門》《無雨之城》《大浴女》;中篇小說兩卷,書名為《永遠有多遠》和《午後懸崖》;短篇小說兩卷,書名為《有客來兮》和《巧克力手印》;散文集兩卷,書名為《會走路的夢》和《像剪紙一樣美艷明凈》。熟悉作者作品的讀者也許會注意到,長篇小說《無雨之城》出版於一九九四年,但在一九九六年編輯文集時,我將它排除在了文集之外。究其原因,當時似乎是覺得它不夠厚_重吧!甚至就因為它太過暢銷,弄得作者反而心懷忐忑,反而懷疑起這部作品的藝術品質了。十年之後我將它編進這套作品系列,因為我明確地意識到,正是《無雨之城》的寫作,鍛煉了作者結構長篇小說的能力,後來的《大浴女》《笨花》,都或多或少得益於這次關於結構的訓練。當一個作家為自己的作品做階段性小結時,是不應忽視這種有銜接和鋪墊意味的寫作的。
㈧ 玫瑰讀後感 林海音
溫暖的記憶 ——讀林海音散文集《英子的心》 因為朋友的介紹,近期讀了林海音的散文集《英子的心》,卻對以上感覺有了些糾正,開始正確認識台灣作家了。 林海音的名字是早就熟悉的,知道她的《城南舊事》,以樸素的寫實風格,展現了上世紀20年代北京的風土人情和生活真態;也知道因其同名電影所引起的一段時間的尋根熱。其散文,文字是通脫的,文筆是女性所特有的細膩,同時,作為一位離開內地幾十年的作家,字里行間卻充溢著濃濃的北京俏皮話。前幾年曾有段時間,有些作家不知因為什麼原因,大力「討伐」女性散文(「小女人散文」?)。其實,世界本來就需要平衡的,既然有了很陽剛的「大男人散文」,為什麼就不允許柔性十足的女性散文的存在呢?男女性別各有其不可替代的特徵,女性文字時常能帶給我們心底里的溫暖,或者,調皮與任性,從而讓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歡愉。 林海音散文集《英子的心》里的文章,從屬性上分,主要為回憶類和性情類。其回憶類文章,都是取材自她少年時代閱歷的事物,著重描寫老北京(北平)時各種人和事,把讀者又帶回了遙遠的年代,讀來倍感親切,引起「過來人」的許多共鳴。在這些文章里,作者寫「虎坊橋」的老乞丐,其身上臟得連「虱子都 長了尾巴了,好不惡心!」寫北平的女學生騎著自行車(在當時騎自行車應該是多麼值得炫耀的事!)上街,「穿了各種藍色的制服,是那麼可愛。」寫作者禮拜六常常被家裡大人帶到城南遊藝園去看戲,不僅看了古戲,也看了文明戲;不僅看了演戲的空當時間茶房的「扔手巾把心」絕技,更有看戲時樂在其中的惦記:「當那位女茶房硬把果碟擺上來而我們硬不要的時候……我便輕輕地、偷偷地,把果碟里的一顆糖花生放進嘴吃,再來一顆,再來一顆,再來一顆,等到大人發現時,已去了大半碟兒了,這時,不買也得買了。」當然,作者也描述北平以外的事情,比如在《霧社英魂祭》里,就講述了台灣泰耶魯族人民抗日的壯舉:在日本侵略者的無情鞭打和肆意蹂躪下,1930年10月27日,驚天動地的霧社事件終於爆發了!經過一個多月的戰斗和僵持,日本侵略者竟然使用了違反國際禁約的毒瓦斯。在毒氣彌漫中,不肯屈服的霧社兒女,為了不死在敵人的手上,千百人一個個沖出保護他們的洞窟,排排掛在山頂的檜樹上自縊而死!悲壯的氣氛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性情類的文章來自於作者對身邊生活里各種各樣人、事的細心觀察和描摹。此類文章雖然拉拉雜雜婆婆媽媽,但是,最能見出作者的情懷,以及文字駕馭能力,尤其文中的幽默俏皮,一不小心,就會寫成了無趣味的流水賬;寫好了,卻會令人忍俊不禁。作者寫狗,「我並不討厭狗,但是有狗的人家,我卻不愛去……推開門,還沒有見到主人,汪汪汪的,先要受狗的一頓搶白。」《教子無方》寫得很有意思:剛下過雨,孩子請求要光腳出去玩,「我」滿口答應了,於是,母親怪我放縱,該管不管;有時甚至「我」和孩子們一塊在床上瘋玩,枕頭上常常留下他們淘氣的泥腳印,母親又罵「我」該管不管;兒女們在泥土裡玩,弄得滿身泥水,看著他們緊張的神情,「我」不但不教訓他們,反而抱著他們笑成一團,母親更不高興了,該管不管! 是的,世界需要鮮花,也需要綠葉;需要嚴肅,也需要輕松;需要大餐,也需要小菜;需要交響音樂,也需要通俗歌曲;需要陽春白雪,也需要下里巴人——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不管怎麼說,林海音的散文讓我們領略了生活的美好,這也就足夠了。
㈨ 安徒生童兩朵玫瑰的讀後感
《賣火柴的小姑娘》讀後感
我讀完了一本《安徒生童話》,裡面的故事有《野天鵝》、《夜鶯》、《海的女兒》、《賣火柴的小姑娘》,尤其我最喜歡看《賣火柴的小姑娘》。
啊!世界太不公平了,一個可憐的小女孩,你應該有快樂的童年。應該去上學,穿上一件粉紅色的羽絨服,一條黃的棉褲,一雙雪白的棉鞋,而你沒有,你是既寒冷又飢餓,沒有一個人可憐你來買了這些火柴,你就可以回家去過聖誕夜,但是你的這點願望沒有實現。
想想我們過除夕夜時,餐桌上有豐盛的菜餚,大門上貼著春聯,大人還會給壓歲錢,天空上不時閃著絢麗的禮花,各種活動豐富多彩。
啊!我們真幸福,有大人們的疼愛、老師的教導、同學間的友愛,我們可要珍惜這些呀。
================================
《賣火柴的小姑娘》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賣火柴的小姑娘》,故事講的是丹麥的一個除夕之夜,也是這樣的雪花紛飛,也是這樣的北風呼嘯。一個貧窮的小姑娘赤腳走在白雪皚皚的街上,正賣著火柴。可是,人們都在快樂地慶祝除夕,誰會來買她的火柴呢?她又冷又餓,手指凍得像胡蘿卜似的。為了得到一點兒溫暖,她先後劃亮了三根火柴,彷彿看到了暖和的火爐、美味的晚餐和漂亮的聖誕樹。然而,隨著火的熄滅,她所看到的一切美好事物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堵冰冷的牆。最後,小姑娘劃亮了所有的火柴。她看到了她死去的祖母。祖母帶著她,飛向了天堂,飛向了上帝,飛向了沒有恐懼,沒有寒冷,沒有飢餓的地方。這是一個多麼凄美的故事啊!
賣火柴的小姑娘,你要是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該多好啊!
㈩ 玫瑰小姐讀後感100左右字
玫瑰小姐
從前有一個國王和王後,他們每天都說:「唉,但願我們有個孩子!」可是他們總也沒有。
一次王後洗澡時,一隻青蛙從水裡爬到陸地上,對她說:「你的願望就要實現了,一年之內,你將生下一個女兒。」
青蛙的話應驗了。王後果然生下了一個女孩,並且非常漂亮。國王高興得不知怎樣才好,就舉行了一個盛大的宴會。他不僅邀請了他的親戚、朋友和熟人,而且還邀請了女預言家,好使她們喜歡這個孩子。
在國內一共有十三個女預言家,可是讓她們用來吃飯的金盤子國王只有十二個,所以她們中間有一個人沒有被邀請。
宴會舉行了,非常豪華。當它快要結束的時候,女預言家們向孩子贈送她們奇異的禮物:第一個送「道德」,第二個送「美麗」,第三個送「財富」,其他的人也送了世界上人們所希望的東西。當第十一個剛剛說完她的祝詞時,第十三個女預言家突然闖了進來。國王沒有邀請她,她要報復。她不同別人打招呼,也不看任何人,大聲喊道:「公主將在十五歲那年戳在紡錘上,倒下死去。」
她別的一句話也沒講,就轉身離開了大廳。所有的人都大吃一驚。這時,第十二個女預言家還沒說出她的祝願,她走了過來。因為她不能消除那惡毒的咒語,而只能把它削弱。於是她說:「公主倒下去不是死掉,而是沉睡一百年。」
國王為了使自己親愛的女兒兔遭不幸,便下令把全國所有的紡錘全部燒掉。女預言家們的祝願在小姑娘的身上都應驗了,因為她美麗、純潔、溫柔、聰明,凡是看見她的人,沒有不喜歡她的。
湊巧在她十五歲那天,國王和王後都不在家,只有小姑娘一個人留在宮殿里。她隨意走動,察看大小房間,最後走進一座古老的塔樓。她爬上狹窄的旋轉樓梯,來到一個小門前。門上的鎖里插著一把生了銹的鑰匙,她把它一扭,門就彈開了。小屋子裡坐著一個老太婆,正在用紡錘飛快地紡麻線。
公主說:「你好,老媽媽,你在干什麼呀?」
老太婆點點頭說:「我在紡線呢。」
「這是什麼東西,轉起來真好玩?」小姑娘說著,伸手去抓紡錘,也想紡線。可是她剛一碰到紡錘,咒語就應驗了,紡錘戳了她的手指。
在她觸到紡錘的那一瞬間,她就倒在屋裡的床上,沉沉地睡著了。這種睡眠蔓延到整個王宮。國王和王後剛剛回到家裡,一走進大廳就睡著了,王宮里所有的人也都同他們一樣。馬在廄房裡,狗在院子里,鴿子在屋頂上,蒼蠅在牆上,都睡著了。就連爐膛里熊熊燃燒的火也熄滅了,睡著了。鍋里的炸肉也不噝噝地響了,廚房裡的小伙計做錯了什麼事,廚師正要揪他的頭發,手也松開了,睡著了。風停了,宮殿前面樹上的葉子紋絲不動。
王宮的周圍開始長起一道玫瑰籬笆,一年比一年高,最後把整個王宮都圍了起來,並且不斷向外伸長,使得人們從外面什麼也看不見,甚至連屋頂上的旗子也看不見。於是,在國內流傳著一個關於漂亮的、沉睡著的玫瑰小姐的傳說——人們都把公主叫做玫瑰小姐。有時,一些王子被吸引到這里,他們想擠過籬笆,進入王宮里去。但是他們不可能進去,因為玫瑰像長了手似的,緊緊地纏繞在一起,那些王子都被纏死在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