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割肉戲劇
㈠ 關於評劇的知識 速求!!!
評劇是流傳於我國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產生於河北省東部,系由流行於灤縣、遷安、玉田、三河及寶坻(今屬天津)一帶農村的曲藝蓮花落發展而成。1910左右形成於唐山。習稱"蹦蹦戲"或"落子戲",又有"平腔梆子戲"、"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戲"、"評戲"等稱謂。1935年蹦蹦戲在上海演出時,因為上演劇目多有"懲惡揚善"、"評古論今"的新意,採納名宿呂海寰的建議,改稱"評劇"。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片《海棠紅》時,新聞界首次把"評劇"的名稱刊載於《大公報》,從此,評劇的名字廣泛傳播於全國[1]。
評劇在華北、東北及其他一些地區流行很廣。
評劇在現代戲的創作演出方面,影響很大。其中如解放初期小白玉霜演出的《九尾狐》《小女婿》,新鳳霞演出的《劉巧兒》《祥林嫂》《小二黑結婚》《藝海深仇》,東北韓少雲演出的《小女婿》,都受到普遍的歡迎。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評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評劇有東路、西路之分,而以東路評劇為主。
韓少雲《小女婿》劇照評劇來歷
評劇是在我國有較大影響的地方劇種之一。早在19世紀末,河北唐山一帶的貧苦農民於農閑時以唱蓮花落謀生,一八九零年前後就逐漸出現了專業的蓮花落藝人。蓮花落即稱「落子」,是一種長期流行在民間的說唱藝術,評劇就是在蓮花落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後,東北民間歌舞「蹦蹦」傳進關內,於是河北的蓮花落藝人便迅速地吸收了這種藝術,開始演唱如《王二小趕腳》、《王二姐思夫》、《楊二舍化緣》、《王大娘鋸大缸》、《丁香割肉》、《安安送米》等一類劇目,深受當地地農民喜愛。這些藝人隨後又由農村進入到工業城市唐山:唐山地工人,特別時煤礦和鋼鐵工人成了這個劇種早期地熱心觀眾及積極支持者。但是,它形成為較完整地戲曲藝術則在辛亥革命前後。但是舞台上已有文明戲和話劇地演出,他們都擁有自己的劇作者,同時,進步的民主思想已傳播到了文藝圈子,這就促使評劇這個新興的劇種也產生了第一代的劇作家成兆才等。成氏原系蓮花落藝人,他受到新的時代思潮的影響,在藝術上具有革新創造的精神,於是就以他的劇作把蓮花落演變成了蹦蹦戲,又從蹦蹦戲演進為評劇。其早期劇目有《馬寡婦開店》《老媽開嗙》《花為媒》《賣油郎獨占花魁》等,這些都是評劇的奠基戲。這位劇作家對時代的變革相當敏感,他吸收文明戲的表現手法,編演了一批很受群眾歡迎的反映現實生活的時裝戲,如《槍斃小老媽》《黑貓告狀》《安重根刺伊藤博文》等,尤以一九一九年編寫的《楊三姐告狀》最為著名,久演不衰,成為評劇的代表劇目之一。
當成兆才等人把蓮花落演變成「唐山落子」時,吸收了河北梆子的全套樂器,他們給這個新劇種命名為「京東第一平腔梆子戲」,簡稱「平劇」,演唱時用本嗓。當時的代表性演員有月明珠、金開芳等。辛亥革命後,北京改稱北平,京劇也隨之稱為平劇。以成兆才為首的「平劇」此時已經發展到了天津等地,和由京劇改稱的平劇成對歭之勢。於是就定名為評劇,寓「評古論今」之意。
東路評劇
東路評劇的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
一、對口蓮花落階段
清嘉慶(1796-1820)以後流行於東灤縣、寶坻、遷安、三河等地農村的蓮花落已發展為彩扮(對口蓮花落)形式。當地農民於逢年過節或上集、趕廟、外出賣針和香面時,往往組織起來演唱。形式有「單板」和「對口」兩種。「單板」是一人打竹板(一手拿五塊竹板,一手拿七塊竹板)自打自唱,一個曲調,來回反覆。一般是唱小段,有時也唱成本故事,如《楊二舍化緣》等。「對口」就是彩扮,由二人演唱,分上、下裝(也叫上、下串)。上裝為旦,包半頭,腦後留假辮,手持手帕或扇子;下裝為丑(多為主角),以舞霸王鞭(花鞭為主,也有打竹板的)。上下裝均由男性扮演。伴奏除按拍外,有時也用弦、笛、鑼、鼓等,或有用「一幅架」(也叫「雙跨」)的。即一人打擊架上所有的鑼、鼓、鑔等,表演者同時扮演幾個角色,且說且唱,亦歌亦舞,有時有一人或幾個幫腔。當時,人們稱這種藝術活動為「雙玩意兒」、「落子」、「唱花燈」。又因在演出前總要先演一段「什麼不閑」,故又稱為「什麼不閑」。演出劇目多為民間故事,如《思夫》《十綉門簾》,也有少量整本故事,如《楊二舍化緣》、《小借年》《小姑賢》《西廂》《摔鏡架》等。
光緒七年(1881)前後,唐山地區開平礦務局建築鐵路、廠礦相繼出現,蓮花落開始進入鄉鎮、碼頭賣藝,並建立了班社。光緒十七年(1891)前後,東北二人轉傳入關內,最先入關的是錦州汪榮,後有大碗粥(周)、梁半截夫婦等,他們加入蓮花落班社一同演出。此時冀東已有十幾個蓮花落班社,如樂亭的崔八班,演員有張來、張根、石鳳等;豐潤的孟光武班,演員有東發紅、東發白等;灤縣魏莊子的趙家班,演員有東發紅、東發亮、東發白等;灤縣魏莊子的趙家班,演員有成兆才、白菜心、山老鴰、佛動心、汪榮等。此外還有東三省的楊發班;三姑娘、李順的王大包子班;梁半截夫婦的大碗粥班等班社。隨著班社的建立,蓮花落由原來三、五人分散的撂地演出,發展成八、九人有組織的專業演出。演出形式也趨豐富多樣,每場演出均需由四個擊鼓者「報四喜」(也有用「一幅架」唱「什不閑」的),然後唱蓮花落,最後由對口蓮花落壓軸。演出已有「出場」和「入場」之分。這一時期主要演員有金菊花(杜之意)、楊柳青(餘勇)和石榴花(劉永泰)等。清朝中葉,冀東一帶習武之內盛行,蓮花落亦受其影響,產生武戲。到清末,習武中有許多人參加對口蓮花落「跑棚」。每次演出前先來一段「把式」,講究硬功夫,多用真刀真槍,進而創造了「耍鐮刀」、「耍鋤頭」、「耍鏟子」等武藝。
二、「拆出」階段
對口蓮花落因受東北二人轉影響,特別是接受了它的「拉場戲」這一表演形式,將「對口」的唱、白拆開,將故事分成場次,並改原來第三人稱的敘述為第一人稱的表演,稱為「拆出」。在音樂方面也吸收了二人轉的唱腔。如喇叭牌子、文咳咳、武咳咳等,使尾音縮短,行腔放慢。樂器方面增加了河北梆子的大弦、笛子、嗩吶、鑼鼓、梆子等,但鑼鼓點未變,竹板仍然保存。拆出時期的劇目主要是來自唱本子和子弟書曲目,並將《小姑賢》《借女弔孝》《藍橋會》《劉金定觀星》等拆出演唱,從而推動了對口蓮花落向對戲曲方面的發展。
光緒二十年(1894),二合、慶順、義順等八、九個班社首先進入天津。二十七年,成兆才、佛動心、東發亮等又帶著「對口」和「拆出」劇目《小姑賢》《小借年》等進入天津。但不久,天津當局以「有傷風化,永予力禁」的禁令,將這些班社全部逐出,藝人們被迫返回鄉里,加之軍閥混戰,兩次「國喪」(光緒和慈禧太後死),禁止響器,蓮花落班社大部分解體,拆出亦到此結束。
三、唐山落子(即平腔梆子戲)階段
1908年,成兆才、張化文、金菊花等人重整班社,帶著蓮花落子《開店》,拆出戲《烏龍院》《鬼扯腿》,闖入「北平禁地」,並一度唱紅,從此定名為「平腔梆子戲」。1909年,月明珠(任善峰)代替金菊花,成為平腔梆子戲主角,與成兆才、張化文等另組慶春班社,二次進入唐山。當時,唐山是冀東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京劇、梆子在戲劇界很有地位。初到唐山的平腔梆子戲藝人,不得不先學幾出河北梆子戲,如《殺廟》《武家坡》《桑園會》等,以站穩腳跟。這種藝術上的交流,促進了平腔戲藝術的革新,並產生了專職編劇,如成兆才(藝名東來順),一生編寫了近百個劇本,有《開店》《占花魁》等。樂隊去掉竹板,改用鼓(底鼓)和梆子按拍,增加了板胡和笛子,並採用河北梆子鑼鼓經。同時吸收皮影、樂亭大鼓、京劇等的唱腔、過門和身段,從而提高了藝術表現力。此時的平腔戲演唱因用真聲,高弦低唱,故而得名「平戲」,至此評劇作為一個劇種已基本形成。1912年,唐山小山西坡的王永富、王鳳亭父子籌建永盛茶園,為評劇的第一個劇場。該劇場可容納近千觀眾,因其在唐山地區,故劇種又稱作「唐山落子」。
1915年,慶春班社以月明珠為主演,在天津的奧、意、法「租界」演出了《小姑賢》《劉雲打母》等,頗受歡迎。當時李大釗觀看了《花為媒》後,題詞「似戲非戲,比戲出奇,改良平戲!」1917年,天津大水,慶春班回唐山,改名永盛合班。1915年,永盛合班經天津到山海關,在興業茶園首演《珍珠衫》《樊梨花罵城》《百年長恨》等,贏得了部分文化人的欣賞,鄉紳奎旭東贈送「唐山首創警世戲社」的匾額,永盛合班由此改名警世戲社,即後人盛稱的「警世頭班」。這個班底由成家(兆才為代表)、任家(月明珠為代表)、張家(金開芳、張德禮為代表)三家組成。他們制定了嚴格規矩,在藝術上講究准綱准詞,同時也編演了一些新劇目。
四、奉天落子階段
1919年春,警世戲社部分藝人應邀赴營口、長春、哈爾濱等地演出,受到東北觀眾歡迎,尤其是在哈爾濱首演成兆才編寫的《楊三姐告狀》《黑貓告狀》等,影響更大。其時又被稱為「奉天落子」。1922年,主要演員月明珠因勞累過度,在沈陽去世,警世戲社也因人員變故而解體。同年秋天,原班社的一些藝人重新組織,先後去唐山、天津、哈爾濱、吉林、長春等地演出,劇目有《槍斃駝龍》等。
1923年,李子祥和蓮花落老藝人李春盛在唐山組織警世戲社二班,經常在東北鐵路沿線活動。班主先是王鳳亭,後為高景山,編劇是竇寶安和張連成,演員有蓋月珠(王東海)、金靈芝、李義廷、芙蓉花和金菊花等。不久,又分出另建復盛戲社,主要演員有芙蓉花、花雲舫、李小霞、花小仙等,這個別社曾到北京演出,一時很有影響。
與警世戲社二班成立同時,天津又成立了警世戲社三班,編劇有楊樹森、溫東山,主演是蓋王珠(王慶昌,旦)、周濟(鳳鳴,生)、花蓮舫、筱桂花(張麗雲)、筱荷花等,其中影響最大的女演員為筱桂花。這一時期的班社還有「二孫班」(南孫班和北孫班)、元順劇社等。南孫班(歧山劇社前身),1912年成立於天津。領班是孫鳳鳴(東發白),主演是孫鳳令(藝名開花炮)。南孫班是招收、培養女演員最早的班社,著名女演員花蓮舫、李金順、白玉霜、筱桂花、小麻紅等都出自該社。北孫班(洪順劇社前身),1918年成立於河北,由孫洪奎(亦名孫恩,藝名丁香花)主持,演員有碧月珠(鄧海)、天下紅、葡萄紅(孫鳳樓)、倪俊聲等。此班培養了一批落於演員。
元順劇社成立於1924年。郭子元和李金順為班主,演員有李金順、喜彩春等。他們在天津演出時,第一次用「評戲」一詞。1929年,評劇第一部劇作匯編《評戲大觀》由魏茂、李小舫編輯出版。奉天落子時期,主要的評劇班社大多在東北活動,唱腔激越高昂,熱情奔放,素有「大口落子」之稱。特別是女演員的出現,標志著評劇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很多班社回到關內,在天津、北京一帶演出,形成了眾多的流派,其中著名的有「天津三傑」:劉派(劉翠霞)、白派(白玉霜)、愛派(愛連君)。此外,還有喜彩蓮、筱桂花、芙蓉花、筱麻紅等,也都各具特色。
五、評劇階段
1935年起落子藝人大量湧向南方,到上海、杭州、南京等地演出,以後又到重慶、成都、貴陽等地,並在這些地區紮下根。此年年初,上海報紙戲目廣告出現「評劇」名稱。1939年,白玉霜南下演出,轟動了上海,主演的《海棠紅》還搬上銀幕,並為此而獲「評劇皇後」稱譽。繼之,「時代藝人」喜彩蓮在上海演出,亦受好評,並得到著名戲劇家阿英、洪深、歐陽予倩的支持和稱贊。但在當時社會風尚的影響下,也有些藝人為迎合某些小市民的情趣:演出一些低級庸俗的節目;有的演員則因吸毒不能演出,許多班社被迫解散,評劇一度衰落下來。
西路評劇
評劇的另一支派西路評劇,是20世紀初由西路蓮落花演變而來,初名「北京蹦蹦」,後改稱西路評劇。1893年,寶坻(今屬天津)以蓮花落藝人金葉子(來鳳儀,小生)、韓九令(花旦)、人人樂(彩旦)、柳葉紅(青衣)為主的班社,首先進入北京演出。後有河北香河的王殿佐(青衣)、侯德山(須生),薊州(今天津薊縣)的挑簾紅(花旦)等相繼進入北京,為西路評劇的創始人。西路評劇進京後,吸收了河北梆子、老調、哈哈腔等地方劇種的劇目、音樂和舞蹈,初具小戲形式,常與河北梆子同台演出,名為「兩下鍋」。西路評劇以河北民歌為基礎,唱腔高,甩腔長,多用「依喲嗬,依呀哈」為裝飾音和襯字,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唱腔和唱法。西路評劇興起時,以「打地攤」或在茶園演出為主要形式。1912年左右,在藝術上有了提高,曾去上海演出。 著名演員挑簾紅即為當時赴滬演出的主角。但後來由於一些客觀原因:曾一度消沉。建國後,經過挖掘、改革,藝術上又有新的發展。如過去由男演員飾旦角,生、旦音域同度,改革以後,轉由女演員演旦角,唱腔、表演、對白等方面均有較大變化。1958年後,中國評劇院曾先後演出了《花亭會》《楊二舍化緣》《賣水》《頂鍋》《三女除霸》, 長春評劇團也演出了《劉伶醉酒》等西路評劇劇目。70年代以來,中國評劇院演出的《吹鼓手告狀》《甜蜜的事業》等,也運用了西路評劇的唱腔。
建國後,相繼成立了中國評劇院、沈陽評劇院,天津、唐山、北京、河北、長春、哈爾濱等地也先後成立了評劇團。並涌觀出一批著名演員,如小白玉霜、新鳳霞、筱俊亭、韓少雲、花淑蘭、鮮靈霞、李億蘭、喜彩苓等。同時,在劇目和表演藝術上進行改革。至1985年全國有百餘個評劇團體。其中較有影響的有中國評劇院,著名演員有花月仙、趙麗蓉、馬泰、張德福、劉萍、谷文月等;沈陽評劇院,著名演員有筱俊亭、花淑蘭、韓少雲等,以及天津評劇院、河北省評劇團、唐山市評劇團、長春市評劇團、哈爾濱市評劇團、石家莊市評劇團等。
[編輯本段]【藝術特點】
評劇的藝術特點是:以唱工見長,吐字清楚,唱詞淺顯易懂,演唱明白如訴,表演生活氣息濃厚,有親切的民間味道。它的形式活潑、自由,最善於表現當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鄉村都有大量觀眾。評劇唱腔是板腔體,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種板式。解放後,評劇音樂,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顯著成就,特別是改變了男角唱腔過於貧乏的弊病,男聲唱腔有了新的創造。
早期評劇只有男、女角色之分,後發展為生、旦、丑的「三小戲」。以後又受梆子和京劇的影響,逐漸發展為青衣、花旦、彩旦、小生、小丑、老生、花臉等行當。其表演藝術雖吸收了梆子、京劇的身段、程式,一度出現京劇化的傾向,但仍保持著民間活潑、自由、生活氣息濃郁的特點。在唱、做、念、打各種藝術手段的運用上,評劇的唱功最為突出,早期的男旦演員月明珠和女演員李金順等,都曾以唱功稱絕一時。30年代初,奉天落子時期,又產生了著名評劇聲腔革新家白玉霜。她大膽運用低腔,發展了評劇的中音唱法,形成「白派」。與白玉霜同時,劉翠霞創造了高亢脆亮的「劉派」唱法,愛蓮君創造了「愛派」的疙瘩腔唱法,此外,還有在北京與白玉霜相對峙的喜彩蓮創造了華麗而清新的「喜派」唱法。四名女演員在建國前被稱為評劇「四大名旦」。繼之而起的是筱白玉霜,她繼承和發展了「白派」唱腔。建國後,新鳳霞在演出《小二黑結婚》《藝海深仇》《祥林嫂》《劉巧兒》等新戲過程中,創造了不少新的唱腔,人稱「新派」。她的唱腔清新甜潤,玲瓏婉轉,富於華彩,塑造了一批新型婦女形象。她還與新文藝工作者合作,創造了蜻蜒調、凡字調、送子調等新板式,為豐富和發展評劇女聲唱腔作出了貢獻。
善於表觀現實生活是評劇的一個傳統。辛亥革命後,成兆才依據當地的時事新聞創作和改編了《楊三姐告狀》《黑貓告狀》《槍斃駱龍》《槍斃駱虎》《安重根刺伊藤博文》等,基本上奠定了評劇以演現代劇目為主的特長。以後,不少文明戲演員加入評劇隊伍,帶來了編演現代戲經驗,對評劇多方面地反映現實生活產生了一定影響。建國後,評劇演出的大量現代戲,從不同側面展示了社會主義建設不同歷史時期的生活面貌。謳歌了社會主義新人,提出或試圖解決群眾普遍關注的一些問題。這些劇目的出觀,為評劇以後更好地反映觀實生活,積累了可貴的經驗。
[編輯本段]【角色行當】
評劇的行當是隨著評劇的發展歷史,經過不斷豐富和完善而逐漸形成的。評劇的前身「蹦蹦戲」曾經歷了「對口戲」、「拆出戲」兩個階段,那時的行當也不象現今這樣分明。經過1909年至1921年的重大改革,評劇成為一個大劇種。評劇的行當,也依據表演的需要吸取京、梆等劇種的行當分類經驗,逐漸形成現在生、旦、凈、丑門類齊全的規模。
「對口戲」的行當是一旦一丑,旦腳稱「上裝」,丑腳稱「下裝」。這種形式系由冀東大秧歌中民歌小調對口唱衍變而來;「上裝」、「下裝」是以第三人稱敘述故事並分別表演劇中人物(如《西廂記》,「上裝」要表演紅娘、鶯鶯、老夫人三個角色)。由於這種表演的局限,表演者不能以劇中人物來固定著裝和勾畫臉譜,因此他們的最初裝扮是「上裝」(旦腳)彩扮,身著裙襖或彩褲褂,手持摺扇、手帕;「下裝」(丑腳)頭戴氈帽或頭巾,身著茶衣、腰包,手持竹板或霸王鞭。
「拆出戲」亦稱「三小戲」。系由「對口戲」演變而來,以代言體、單折式、分場式為其戲劇結構基本體制。上演的劇目雖短小,但首尾相接,故事連貫,具有中心人物和配角。至此演員便依據角色人物性格,有了明確的分工,逐步由「上裝」、「下裝」形成「三小」行當,即:小生、小旦、小花臉(丑)。「三小戲」,初以小生、小旦戲為主,丑腳居於次要位置(《回杯記》的王計(家人)為丑扮)。隨著「拆出戲」的劇目不斷增多,所表現生活內容不斷豐富,相應的也出現了老生、老旦、彩旦、打旦等行當。1909至1912年,「拆出戲」經過改革創新,形成了大型地方劇種——評劇(初名平腔梆子戲)。隨著劇目種類的增多,題材范圍的擴展,評劇的表演行當仿效京、梆大劇種行當門類的模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生、旦、凈、丑四大行當,並積累了各行當的代表劇目,發展了各行當的表演藝術。
評劇由於歷史較短,又受劇目題材的局限,所以沒有像京、梆大劇種那樣具有駕馭反映帝王將相生活和政治斗爭、軍事斗爭重大內容的能力,多以反映下層官吏、市民階層、農民階層的生活為主,因此各行當的表演藝術(聲腔、技巧),特別是老生、凈、刀馬旦、武生行的表演手段,仍有待不斷豐富和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新編歷史故事戲不斷增多,各行當,特別是小生、老生、凈行的表演藝術有了較大的發展。
早期評劇只有男、女腳色之分,後逐漸發展成為生、旦、丑三小戲,受梆子和京劇影響,增添行當,有了青衣、花旦、老旦、小生、老生、小丑之分,但仍保留了民間小戲活潑自由、生活氣息濃厚的特點。唱腔為板式變化體,板胡為主奏樂器。
[編輯本段]【顯著特徵】
評劇的顯著特徵是貼近生活,劇目以反映現實社會生活題材為主。評劇的第一個劇作家成兆才,1919年編寫的《楊三姐告狀》,即以真人真事為素材,久演不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評劇進入了新的繁榮發展時期,演出了一批受群眾歡迎的現代戲,如小白玉霜主演的《小女婿》、新鳳霞主演的《劉巧兒》、《祥林嫂》、《小二黑結婚》以及《金沙江畔》、《奪印》、《野火春風斗古城》等。評劇除在東北、華北地區流布外,中南、西北、西南的一些城市也有演出團體。
[編輯本段]【評劇流派】
評劇原分為東路和西路兩派。今天盛行的是東路,流行於河北和東三省,在南方也有廣大觀眾。西路評劇又叫「北京蹦蹦」,是在東路評劇梆子、老調的影響下形成的。它的腔調高亢,板頭豐富,別具風格。辛革命前後在北京及京西各地演出,很受觀眾歡迎,以後瀕於絕跡。1958經中國評劇院發掘整理,始重現於舞台。《花亭會》就是經過整理並由青年演員繼承下來的一出好戲。
評劇流派劃分
月明珠(調):花蓮舫、
倪(俊聲)派:桂寶芬、成國禎、劉子熙、馬連成、張潤時、泰海貴、劉鳳楊、李月樓、楊振邦、艾景全、賈蘭亭、劉小樓(後學桂派)、侯德山、王喜瑞、李義廷、王鳳池、竇齡童、鄭伯范、孫連芳、呼勛卿、倪偉、杜寶宇等。
李(金順)派:朱寶霞(兼劉派)、花玉蘭、筱麻紅、筱桂花、鮮靈霞(兼劉派)、六歲紅(兼劉派)、李寶順、羊蘭芬、小花玉蘭 小玉霜(退休後改為白派)、宋玉文(後改鮮派)等。
金(開芳)派:李小舫(李岱)、韓少雲、夏青、於筱芳、於筱芬、張暉、宮靜等。
王(金香)派:喜彩苓、小王金香、小王銀香等。
張(鳳樓)派:張麗華、碧燕燕等。
碧(蓮花)派:花月仙等。
劉(翠霞)派:朱寶霞(兼李派)、新翠霞、鮮靈霞(兼李派)、六歲紅(兼李派)、郭硯芳(兼喜派)、李玉芬、花艷玲、筱紫玉,花淑蘭(兼愛派)、董瑞海、張淑敏、小靈霞、筱佩茹(後學筱俊亭)、董美珠、筱美榮(兼愛派)、馬淑華、吳博莉(兼白派)、郭美美(後改新派)等。
白(玉霜)派:碧月珠、筱玉鳳、筱月珠、李蘭舫、筱白玉霜、菊桂笙、李文芳(兼愛派)、高艷敏、吳博莉(兼劉派)、劉萍、林慧欣、小玉霜、王冠麗等。
愛(蓮君)派:蓮少君、蓮幼君、蓮小君、蓮雅君、小摩登(錢玉舫)、李文芳(兼白派)、筱玉芳、花淑蘭(兼劉派)、筱美英(兼劉派)、王曼玲(拜新鳳霞)、王冠麗(已改白派)、張礪雲等。
喜(彩蓮)派:郭硯芳(兼劉派)、喜少蓮、小喜彩蓮、邢韶瑛、李憶蘭、申增麗、張秀琴、孟素潔等。
花(蓮舫)派:筱月珠(兼白派)、花秦樓、花楚館、文金舫等。
筱(桂花)派:唐淑蘭,王彩雲
桂(寶芬)派:袁鳳霞、劉小樓、李金銘等。
花(玉蘭)派:小花玉蘭(後轉李派) 小幼蘭 汪玖 (谷文月也曾向花玉蘭學習了 杜十娘 三勘蝴蝶夢)
新(鳳霞)派:張金秋、李曉梅、李憶霞(兼劉派)、李紅霞、谷文月、王曼玲、劉淑琴、戴月琴、劉秀榮、高闖、趙三鳳、王瑾、郭美美等。
鮮(靈霞)派:小鮮靈霞、李秀雲、孫桂榮、宋玉文等。
花(月仙)派:劉淑萍、張淑桂、劉珊、恆紅等。
李(憶蘭)派:劉曉勤、張紅琴、趙丹紅、孔慶玉、劉惠欣等。
魏(榮元)派:韓學門、李維銓(兼馬派)、王文有(兼馬派)、高金元、王傑、孫路陽等。
張(德福)派:張彥生、崔英傑、徐培成、李志華、陳勝利、齊建波、趙立華(兼馬派)等。
馬(泰)派:李維銓(兼魏派)、張彥春、王文有(兼魏派)、趙立華、張文鵬、馬惠民等。
韓(少雲)派:胡桂秋、宋麗等。
筱(俊亭)派:筱佩茹、新少敏、小筱俊亭(鄭小娣)、李冬梅、王曉萍等。
花(淑蘭)派:解郁文、徐廣琴、王鎮芝、鄭桂芳、張麗華、趙俊芝、馮玉萍、曾昭娟、田敬陽、李娟娟、吳丹陽、艾麗珍、趙繼蘭、張秀雲等。
谷(文月)派:張秀雲、王麗京等。
洪(影)派:孫振宇、陳立行、李煥雙、包連偉、楊繼勉、張俊玲、石文明等。
㈡ 請問評劇起源於哪個地方
評劇是中國第二大戲曲劇種,原名「平腔梆子戲」,俗稱「唐山落子」、「蹦蹦戲」。評劇起源於100多年前,形成於河北唐山一帶。評劇的前身是蓮花落,俗稱蹦蹦戲。蓮花落這種民間說唱藝術歷史悠久,流域甚廣,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都有。 蓮花落是窮人行乞時的演唱藝術。或說唱吉祥如意的話,或演唱故事,蓮花落作為乞討的藝術,緊迫時尚,從民歌、民謠、民間故事、秧歌、皮影、大鼓等藝術形式中吸收了許多營養。蓮花落是乞丐創造的口頭說唱藝術,或說唱歷史、民間故事,或乞丐自編乞食段子,最早由一人演唱,用竹板伴奏。民間也有打「十不閑」的,單人演唱,牽動木架上的鑼鼓跋等伴奏。此類由一人說唱的單口蓮花落,在清末民初京東一帶的集日、廟會上最為常見,平時也有走鄉串村的。後來,「單口蓮花」落逐漸發展為由二三人演唱的「對口蓮花落」。所謂「對口蓮花落」,就是兩個人演,一扮旦角,一扮丑角或生角,同時亦有簡單的樂器伴奏。此時,有人將「對口蓮花落」也稱之謂「蹦蹦」。成兆才(藝名東來順)、金菊花等人吸收秧歌等民間藝術中的有用部分,融會貫通在蓮花落里,在耕無地、商無本的情況下,從愛好出發,以糊口為目的,拉起了沿村唱蓮花落的一家班、朋友班、師徒班。他們恥於向高門大戶托缽乞食,就兩三人結伙,在廟會街心、麥場等寬敞的地方.用敘事體與代言體混合的台詞演唱一些婆媳姑嫂、姑娌之間的糾葛,男情女義、子孝孫賢的佳話等。說白唱詞通俗易懂,生活氣息濃厚,極受農民歡迎,隨心擲下銅板制錢,每場下來,所得收入早超過乞食十倍。對口蓮花落比單口蓮花落更形象,內容連貫豐富。在台上有許多舞蹈的成分。此時的蓮花落演員有任連會、東來順(原名成兆才)、劉春生、金菊花(原名杜芝薏)、李傻子(原名李春威)、東發亮(原名孫鳳鳴)、東發紅(原名孫鳳崗)、開花炮(原名孫鳳嶺)、小金龍(原名張化龍)仙動心(原名姚繼威)、佛動心(原名張玉琛)、神動心(原名張來)、白菜心(原名白廣潔)、等人。對口蓮花落有敘事體台詞,多用第三人稱講話,演員一扮多角,扮裝和道具簡單,表演舞蹈動作多,不夠生活化,唱腔有所豐富,但仍單調,雖淘汰了竹板伴奏,逐步增加了嗩吶、板胡等,仍顯單純。對口蓮花落有了很大的戲劇因素,還不成戲劇,他們將長篇歷史小說,民間傳說、神話、傳奇、演藝其中一部分情節拆出,編成小戲演出,同樣頗受當地農民的贊許和歡迎。這就是評劇由「對口蓮花落」進入「拆出」階段。孕育出了拆出蓮花落。 拆出蓮花落也叫蹦蹦戲,蓮花落藝人們的吃飯問題解決了。但為了爭取更多的收入,提高身價,改變討飯乞食的傳統,就必須發展、創新蓮花落,讓它做為一種藝術問世。觀眾漸漸也不滿足於敘事體表現粗獷的演唱,他們要求看到更抒情更細膩的藝術。這就促進了對口蓮花落向拆出戲發展。到1908年,出現了許多職業性蓮花落班社,演員陣容有所擴大,多演拆出小戲,受到農民的歡迎。劇本台詞從敘事體改成代言體(第一人稱)。每出小戲都有個重點情節,有固定的角色,固定的台詞,有了老生、老旦、青衣、小旦等行當。登台人數多了,逐漸有規范性的舞台動作,角色化裝也注意勾畫臉譜。唱腔出現了二六板、跺板等板式(如金菊花創造出小悲調、大悲調、十三咳等新腔)。伴奏除板胡外,增加三弦、大笛子等,同時借用河北梆子的部分鑼鼓點指揮舞台表演,武場已用大小鑼、堂鼓等。這時不再跑地攤,已經搭台唱戲。拆出戲的劇目是單口、對口蓮花落的豐富和發展,大部分劇目是藝人從其它戲曲中移植或改編的,約有80 余出。拆出蓮花落已具備了戲劇諸般要素,它是評劇的萌芽時期。這時期他們演出的劇目有《小姑賢》、《思夫》、《回杯記》、《黃愛玉上墳》、《斬竇娥》、《丁香割肉》、《劉公案》等。 在拆出蓮花落盛行時,社會的上層人物、執政當局視它為異端,指責它「傷風敗化,鄙俗不堪」,不準進城市和鄭重場所。1907年,直隸總督楊土壤以「有傷風化,永干力禁」明文將蓮花落班驅逐出天津。 1907年蓮花落被禁止,藝人斷絕了衣食之源。但他們深知蓮花落有著堅實的群眾基礎,窮苦百姓喜聞樂見,藝人們又酷愛自己從事的藝術。為求生存圖發展,1909年成兆才、金菊花、張化文、張化龍、任連會、任善慶、於玉波、張玉琛、張德禮等人聚到灤州吳家坨(今屬灤縣),改良拆出蓮花落。成兆才認為,必須對拆出戲進行改革,應編寫大型整出戲, 成兆才根據《今古奇觀》、《宣講拾遺》以及梆子、皮影等劇本改編移植了《告金扇》、《馬寡婦開店》、《秦雪梅弔孝》、《鬼扯腿》等大型劇本。在保持對口拆出戲傳統唱腔風格的基礎上,吸收河北梆子、皮影、樂亭大鼓的腔調和板式,相繼創造和使用了大安板、小安板、散板、流水板、大悲調、哭迷子等腔調和板式。在表演方面,吸收京、梆大戲的傳統戲曲程式,舞台動作進一步規范化,演員表演講求逼真,生活化。同時,改進了音樂伴奏,採用了梆子的鑼鼓經。用座鼓、手板來指揮戲劇節奏。 戲裝頭面、舞台美術、道具也效仿京梆大戲。 行當陸續配備齊全。去掉淫詞濫調和色情表演,把荒誕庸俗、低級趣味的東西盡量清除掉。演員陣容擴大了,由幾人小班擴大到幾十人的大班,儼然是個藝術團體了。成兆才所創建的「慶春班」為能爭取官府的認可,又能得到合法的演出權利,從而能進入縣鎮和城市,想到借用大劇種河北梆子的名譽,以遮官府耳目,故將蓮花落起名為「平腔梆子戲」。隨後,慶春班進永平府(盧龍縣)演出,轟動了府城,得到當局認可,打開永平府禁地。此後平腔梆子戲在各州縣公演無阻,爭得盛大榮譽。。 1909年,在唐山永盛茶園,慶春班首演,《老媽開口旁》、《馬寡婦開店》《花為煤》3出戲後,轟動了整個唐山,受到了唐山廣大工人和市民的熱烈贊賞。同時官府的大小官員,遺老遺少,紳士大賈,來往過客觀看後也為之傾倒。使平腔梆子戲終於登上了大雅之堂。慶春班在永盛茶園演出聲望日高,演員達40多人。這就是唐山落子時期的起源。 1915年,成兆才率領慶春班進入天津,以《老媽開口旁》、《馬寡婦開店》、《花為媒》、《占花魁》、《杜十娘》、《王少安趕船》等20多出大型劇目上演,贏得了觀眾的贊美和梨園界的賞識。京劇演員梅蘭芳、劉鴻聲看了月明珠的演出後說:「唐山落子大有前途,月明珠是個大有前途的演員」。月明珠的唱腔流行津唐,名揚劇壇。商界聯合贈送「明珠新出蚌,一起平腔,壓倒男伶女樂」賀嶂,緒紳及各界送「風化攸關」、「評古論今」、「懲惡揚善」等贊揚之詞。津門雪恥,唐山落子身價十倍,稱梨園上品為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17年,慶春班改為「京東永盛合班」,往來於津唐間。 1918年,該班被邀到山海關興業茶園演出,受到熱烈歡迎,盛況空前。當時,一位曾任奉天稅務處長的名紳奎旭東,他認為該班演出的劇目有「警化世人,移風易俗之新意」,並建議將「永威合班」改名為「警世戲社」。並贈「唐山首創警世戲社」匾額一塊,聲譽傳到東北各大城市。同年,「警世戲社」出關,赴東北三省各地巡迴演出,深受當地廣大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和喜愛,此時,「警世戲社」在東北進入了它的黃金時代。演員有第一位著名男旦月明珠。它演出的劇目有:《馬寡婦開店》、《杜十娘》、《桃花庵》等;第二位著名男旦金開芳,首演了成兆才創作的現代戲《楊三姐告狀》,飾演楊三姐。 平腔梆子戲於1909年入唐山演出至1918年形成唐山落子,有了自己的劇本,有獨特的唱腔板式和表演形式,有一套相適應的音樂伴奏,有陣容整齊而出色的演員,有完善的管理方法,已形成?個新興的大劇種。 1919年,唐山首創警世戲社出關到營口,給當地群眾帶去了賞心悅目似曾相識的唐山落於,歷訪長春、哈爾濱。張作霖為岳母祝壽和舉辦賑災義演,特邀京劇名家梅蘭芳、程硯秋與唐山落子名家月明珠至奉天(沈陽)同台演出,獲得軍政界、工商界和市民的熱烈歡迎和極力贊賞。警世戲社名震奉天、長春、哈爾濱等城市,後警世戲社長期活動於東北三省各地。 警世戲社進入東北,擴大了評劇流行地域,此時,評劇班社如雨後春筍般的在京、津、冀東一帶的大地上誕生了,並出現了一大批花季少女的評劇藝人。她們是花蓮舫、李金順、芙蓉花、劉翠霞、白玉霜、小桂花等。並各自搭班先後都出關到東北三省各地演出。評劇發展時期是唐山落子階段,已經定型。後來的發展是,此時評劇已經進入了「奉天落子」時期。警世戲社在東北活動的年代,是評劇的完善、提高和成熟時期。 評劇植根於群眾中,因而枝繁葉茂。它有廣闊的市場,發展和流傳非常迅速。1923年警世戲社進天津演出,遜清太保呂海寰見昔日平腔已發展成大劇種,建議將平腔的「平」加「言」字旁,稱「評劇」,被警世戲社採用,從此「評劇」之稱問世,並逐步得到公認。此時出現了很多評劇名演員,如劉翠霞、白玉霜、小桂花、愛蓮君、喜彩蓮、芙蓉花、朱寶霞、鈺靈芝、花月仙等人。她們的足跡遍京津唐、東三省、上海、西安、南京、漢口、長沙、重慶、成都、貴陽,蘭州、新疆等地,所到之處倍受觀眾歡迎,把評劇藝術傳播到了全國各地。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評劇呈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評劇藝人在政治上翻身獲得了新生;在藝術上有了黨的「雙百」方陣的指引。黨派了一大批新文藝工作者(編、導、演、音、美)加入充實到評劇隊伍中來,進行了大量的藝術改革和創作,並加工整理了眾多評劇傳統劇,歷史劇,現代劇等,使其大放光彩,在此期間,成績卓著的代表人物,北京有小白玉霜,她把「白派」藝術發展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階段;新鳳霞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新派」唱腔藝術自稱一派;天津有鮮靈霞,她創造了高亢激昂的「鮮派」唱腔藝術;六歲紅,她很好的繼承和發展了「劉派」藝術、蓮小君,很好的繼承和發展了「愛派」藝術;羊蘭芬創造了獨特的彩旦行當的藝術;李文芳、小玉芳、小花玉蘭等也有自己的藝術特色;東北有花淑蘭,她創造了美妙激越的「花派」藝術;韓少雲創立了優美嫵媚的韓派藝術、筱俊亭開創了老旦行當的筱派藝術、喜彩苓、喜彩君、等也創造了自己獨特的唱腔藝術風格……。她們在 《小女婿》、《劉巧兒》、《秦香蓮》、《花為媒》、《包公三堪蝴蝶夢》、《賣油郎獨占花魁》、《孔雀東南飛》、《蓮花庵》、《茶瓶記》、《對花槍》、《白蛇傳》等劇目中的表演藝術。在全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尤其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出現了男腔藝術的開創及改革者魏榮元,他將男聲唱腔降低了4度,解決了男女聲同唱的問題。並填補了評劇花臉唱腔的空白。把男聲唱腔提高到一個新德水平,改變了評劇有史以來男聲處於從屬地位的狀況。從而擴大了評劇表演現代生活的能力,使評劇發展到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也是評劇藝術發展的鼎盛時期。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國各地的評劇新秀在黨的培養哺育和在老一輩藝術家的傳、幫、帶之下,茁壯的成長起來,使許多流派藝術有了繼承人。這一時期的評劇名家有:谷文月、劉萍、李秀雲、馬淑華、崔蓮潤、李紅霞、劉秀榮、王曼苓、鄭桂芳等。 評劇到現在已有一百餘年的歷史了,它從一種簡單的民間說唱藝術發展成為一個全國性的大劇種,凝結著幾代評劇藝人的的辛勤勞動。成為我國文藝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歡
㈢ 評劇起源於哪裡
如果滿意,請採納,O(∩_∩)O謝謝
評劇是我國北方地區的一種地方戲,在華北、東北以至雲貴高原都廣為流行,是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
評劇解放前出了一大批表演藝術家,如:李金順、劉翠霞、愛蓮君、喜彩蓮、白玉霜等。解放後更有東北、河北等地劉小樓、喜彩苓、韓少雲、小俊亭、花淑蘭等名伶;在北京評劇界的筱白玉霜、新鳳霞、李憶蘭、花月仙、馬泰、張德福、席寶昆、魏榮元、陳少舫等,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演員。為了讓我們更好的認識評劇的今天,僅就評劇部分流派藝術做一個簡要的介紹。
首先簡單的介紹一下評劇的起源:
根據胡沙先生《評劇簡史》一書記載:評劇誕生於1900年前後共經歷了四個時期,第一時期稱為「對口蓮花落」,第二時期為「唐山落子」,「奉天落子」是第三時期,在這期間共經過了30多年,而評劇便是第四個時期。
蓮花落最初在京東一帶活動,如:豐潤、遵化、玉田、昌黎、樂亭、及唐山等地。其表現形式由起初的一個人左右手拿著竹板唱的單口蓮花落,後來演變為由兩位男演員,扮成一旦一丑對唱的對口蓮花落,應該說它是勞動人民在田間地頭自娛自樂的一種形式,在當時唱蓮花落的演員中屬金菊花最為著名。
第二時期是唐山落子,由於蓮花落從關外蹦蹦音樂中吸取了養分,豐富了自身的音樂,加進了梆子的大弦、鑼鼓,使它的表演具有了初步的戲曲形式,蓮花落也開始有了自己的小戲,即「拆出戲」,它們開始走上集鎮、碼頭,最後由成兆才先生於1912年帶入唐山,在永盛茶園,這是評劇第一次走進了劇場。由於演出轟動,影響較大,當地人開始把他們稱為唐山落子,其代表性的人物是月明珠。
談到這兩個時期,就不能不提到評劇的創始人及劇作家成兆才。成兆才,字潔三,藝名東來順,河北省灤縣人,他生於1847年,卒於1929年,享年56歲。他是個貧苦農民,靠唱蓮花落乞食,成兆才小時候在河北梆子班裡當過水鍋,就是燒開水的,他多才多藝,會吹笛,會演戲,還會劇本創作。他一生共創作了百餘部作品為評劇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舊中國,他的侄子成國禎冒著生命危險保存了四十八本成兆才手稿,我們現在出版的《評劇大觀》及《花為媒》、《楊三姐告狀》這樣的評劇代表性劇目大部分是成兆才的作品,因此後人把評戲稱為「成家戲」,把成兆才稱為「祖師爺」。
評劇的第三個時期是奉天落子。評劇有成兆才,月明珠代班,由唐山發跡開始,進山海關,這時期名聲大躁,他們創造了許多優秀的劇目,如:《馬寡婦開店》、《桃花庵》、《楊三姐告狀》、《王少安》、《杜十娘》等。
在1912年至1925年這前後十四年中推動評劇發展的代表人物應是李金順。(見照片)李金順天津人,1896年出生,卒於1952年,享年56歲,據胡沙先生簡史記載,李金順腔調好,表情好,他的嗓音從小細嗓變得寬而亮,巧妙的運用唱大鼓的嗓子唱落子,並保留和發展了落子演唱的特色,他把許多大鼓的演唱技巧輸送到落子中去,豐富了落子的表現情感能力。因此,著名演員喜彩蓮在這方面受李金順藝術熏陶和影響。在繼承李派演唱風格基礎上,形成了後來的喜派。由於李金順的活動在東北,所以評劇藝術的中心轉到東北,這就是所謂的奉天落子。
第四個時期稱為評劇。關於評劇名稱的來源不能不提到一位評劇大家白玉霜。白玉霜原名李桂珍,又名李慧敏,生於1907年,卒於1943年,享年36歲。據其女筱白玉霜在回憶錄中寫到,母親白玉霜在演唱方面字正腔園,為了叫上海人聽得懂評劇,他將唱白改用了北京話,她注重唱功技巧,對唱詞也很有研究,她的唱法很費勁,哪是重點哪個該使勁他都計劃得很好,聲音圓潤而又好聽,筱白玉霜便繼承了她的表演精髓,其演唱充分展示了白派風格。
據胡沙先生簡史記載,最早使用評劇這個名稱的是白玉霜,但在白玉霜之前的李金順時代,即1924年,他們將「蹦蹦」已稱為平劇,只是這個平字無言字旁,後來為了和當時的京戲也叫平劇相區別,加了言字旁。他們認為這有個講法,即評古論今之意。但在李金順之前,使用無言字旁的平字應當是評劇創始人成兆才,月明珠在天津演出時成兆才領導的班社冠以「京東慶春班,平腔梆子戲」。
在評劇形成後,曾涌現出一大批評劇表演藝術家。如:鈺靈芝、愛蓮君、劉翠霞、喜彩蓮、白玉霜、他們為評劇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㈣ 中國第二大劇種的評劇
評劇是流行於我國華北、東北等地的地方戲曲劇種,發源於河北東郎的灤縣、樂亭、豐潤一帶。曾經被稱為中國第二大劇種。
早在上世紀末,河北唐山一帶的貧苦農民於農閑時以唱蓮花落謀生,一八九零年前後就逐漸出現了專業的蓮花落藝人。蓮花落即稱「落子」,是一種長期流行在民間的說唱藝術,評劇就是在蓮花落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後,東北民間歌舞「蹦蹦」傳進關內,於是河北的蓮花落藝人便迅速地吸收了這種藝術,開始演唱如《王二小趕腳》、《王二姐思夫》、《楊二舍化緣》、《王大娘鋸大缸》、《丁香割肉》、《安安送米》等一類劇目,深受當地地農民喜愛。這些藝人隨後又由農村進入到工業城市唐山:唐山地工人,特別時煤礦和鋼鐵工人成了這個劇種早期地熱心觀眾及積極支持者。但是,它形成為較完整地戲曲藝術則在辛亥革命前後。當成兆才等人把蓮花落演變成「唐山落子」時,吸收了河北梆子的全套樂器,他們給這個新劇種命名為「京東第一平腔梆子戲」,簡稱「平劇」,演唱時用本嗓。當時的代表性演員有月明珠、金開芳等。辛亥革命後,北京改稱北平,京劇也隨之稱作平劇。以成兆才為首的「平劇」此時已發展到了天津等地,和由京劇改稱的平劇成對峙之勢,於是就定名為評劇,寓「評古論今」之意。
評劇唱腔是板腔體,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種板式。新中國成立後,評劇音樂、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顯著成就,特別是改變了男角唱腔過於貧乏的弊病,男聲唱腔有了新的創造。其表演藝術雖吸收了梆子、京劇的身段、程式,一度出現京劇化的傾向,但仍保持著民間活潑、自由、生活氣息濃郁的特點。 著名演員
解放前出了一大批表演藝術家,如:李金順、劉翠霞、愛蓮君、喜彩蓮、白玉霜、筱桂花、芙蓉花等。 解放後開宗立派藝術家有小白玉霜、新鳳霞、韓少雲、花淑蘭、筱俊亭、鮮靈霞、魏榮元、馬泰;著名藝術家有李憶蘭、花月仙、鑫艷玲、六歲紅、陳桂秋、小王金香、新翠霞、喜彩苓、鮮靈花等。
流派宗師
評劇原分為東路和西路兩派。今天盛行的是東路,流行於華北和東三省,在南方也有廣大觀眾。西路評劇又叫「北京蹦蹦」,是在東路評劇梆子、老調的影響下形成的。它的腔調高亢,板頭豐富,別具風格。辛亥革命前後在北京及京西各地演出,很受觀眾歡迎,以後瀕於絕跡。東路評劇流派創始者分別是月明珠、倪俊聲、李金順、金開芳、王金香、張鳳樓、碧蓮花、劉翠霞、白玉霜、愛蓮君、喜彩蓮、花蓮舫、筱桂花、花玉蘭、新鳳霞、鮮靈霞、花月仙、李憶蘭、魏榮元、張德福、馬泰、韓少雲、花淑蘭、筱俊亭、洪影、陳桂秋。 認為評劇是中國第二大劇種的出版書籍有13種,除去與評劇本身以及流傳區域和可能被影響到的人或事相關的,剩下0種。相關書籍目錄為:
1999年出版的《別問我的父母是誰》 -吳霜著(作者是評劇演員新鳳霞的孩子)、2008年出版的《鳳凰涅槃:唐山》 -關仁山著(唐山是評劇起源區域)、1996年出版的《海河津門的民俗與旅遊(天津卷)》 -李緒鑒(天津屬於評劇發展區域)、2004年出版的《灤南文物古跡尋蹤》 -趙瑞軍主編 朱永遠 葛恆 肖波 杜盛蘭副主編 (屬於唐山,評劇發展區域)、2008年出版的《評劇》 -張燕鷹著、1995年出版的《評劇談藝錄》 孫玉敏著、2006年出版的《唐山皮影藝術及其歷史文化研究》 -張墨瑤,李彥彬著、2006年出版的《天津與世界教學參考書 4年級 下》、2000年出版的《文壇藝苑五十春——石家莊市文聯文史資料》(西路評劇流傳區域)、2006年出版的《燕趙文藝史話 第二分冊 戲劇卷 影視卷》 -馮思德總主編 王仲德,查嶺主編(評劇流傳區域)、2001年出版的《趙麗蓉:優雅的行走》 -譚談 魏全勝編著(趙麗蓉為著名評劇演員)、2002年出版的《中國評劇藝術節文集 2000-2002》 -管建新主編、2005年出版的《中國天津通鑒 上卷》 -天津市地方誌編修委員會編著。
㈤ 評劇在早期被叫做什麼
評劇是在我國有較大影響的地方劇種之一。早在19世紀末,河北唐山一帶的貧苦農民於農閑時以唱蓮花落謀生,一八九零年前後就逐漸出現了專業的蓮花落藝人。蓮花落即稱「落子」,是一種長期流行在民間的說唱藝術,評劇就是在蓮花落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後,東北民間歌舞「蹦蹦」傳進關內,於是河北的蓮花落藝人便迅速地吸收了這種藝術,開始演唱如《王二小趕腳》、《王二姐思夫》、《楊二舍化緣》、《王大娘鋸大缸》、《丁香割肉》、《安安送米》等一類劇目,深受當地地農民喜愛。這些藝人隨後又由農村進入到工業城市唐山:唐山地工人,特別時煤礦和鋼鐵工人成了這個劇種早期地熱心觀眾及積極支持者。但是,它形成為較完整地戲曲藝術則在辛亥革命前後。但是舞台上已有文明戲和話劇地演出,他們都擁有自己的劇作者,同時,進步的民主思想已傳播到了文藝圈子,這就促使評劇這個新興的劇種也產生了第一代的劇作家成兆才等。成氏原系蓮花落藝人,他受到新的時代思潮的影響,在藝術上具有革新創造的精神,於是就以他的劇作把蓮花落演變成了蹦蹦戲,又從蹦蹦戲演進為評劇。其早期劇目有《馬寡婦開店》《老媽開嗙》《花為媒》《賣油郎獨占花魁》等,這些都是評劇的奠基戲。這位劇作家對時代的變革相當敏感,他吸收文明戲的表現手法,編演了一批很受群眾歡迎的反映現實生活的時裝戲,如《槍斃小老媽》《黑貓告狀》《安重根刺伊藤博文》等,尤以一九一九年編寫的《楊三姐告狀》最為著名,久演不衰,成為評劇的代表劇目之一。
當成兆才等人把蓮花落演變成「唐山落子」時,吸收了河北梆子的全套樂器,他們給這個新劇種命名為「京東第一平腔梆子戲」,簡稱「平劇」,演唱時用本嗓。當時的代表性演員有月明珠、金開芳等。辛亥革命後,北京改稱北平,京劇也隨之稱為平劇。以成兆才為首的「平劇」此時已經發展到了天津等地,和由京劇改稱的平劇成對歭之勢。於是就定名為評劇,寓「評古論今」之意。
東路評劇
東路評劇的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
一、對口蓮花落階段
清嘉慶(1796-1820)以後流行於東灤縣、寶坻、遷安、三河等地農村的蓮花落已發展為彩扮(對口蓮花落)形式。當地農民於逢年過節或上集、趕廟、外出賣針和香面時,往往組織起來演唱。形式有「單板」和「對口」兩種。「單板」是一人打竹板(一手拿五塊竹板,一手拿七塊竹板)自打自唱,一個曲調,來回反覆。一般是唱小段,有時也唱成本故事,如《楊二舍化緣》等。「對口」就是彩扮,由二人演唱,分上、下裝(也叫上、下串)。上裝為旦,包半頭,腦後留假辮,手持手帕或扇子;下裝為丑(多為主角),以舞霸王鞭(花鞭為主,也有打竹板的)。上下裝均由男性扮演。伴奏除按拍外,有時也用弦、笛、鑼、鼓等,或有用「一幅架」(也叫「雙跨」)的。即一人打擊架上所有的鑼、鼓、鑔等,表演者同時扮演幾個角色,且說且唱,亦歌亦舞,有時有一人或幾個幫腔。當時,人們稱這種藝術活動為「雙玩意兒」、「落子」、「唱花燈」。又因在演出前總要先演一段「什麼不閑」,故又稱為「什麼不閑」。演出劇目多為民間故事,如《思夫》《十綉門簾》,也有少量整本故事,如《楊二舍化緣》、《小借年》《小姑賢》《西廂》《摔鏡架》等。
光緒七年(1881)前後,唐山地區開平礦務局建築鐵路、廠礦相繼出現,蓮花落開始進入鄉鎮、碼頭賣藝,並建立了班社。光緒十七年(1891)前後,東北二人轉傳入關內,最先入關的是錦州汪榮,後有大碗粥(周)、梁半截夫婦等,他們加入蓮花落班社一同演出。此時冀東已有十幾個蓮花落班社,如樂亭的崔八班,演員有張來、張根、石鳳等;豐潤的孟光武班,演員有東發紅、東發白等;灤縣魏莊子的趙家班,演員有東發紅、東發亮、東發白等;灤縣魏莊子的趙家班,演員有成兆才、白菜心、山老鴰、佛動心、汪榮等。此外還有東三省的楊發班;三姑娘、李順的王大包子班;梁半截夫婦的大碗粥班等班社。隨著班社的建立,蓮花落由原來三、五人分散的撂地演出,發展成八、九人有組織的專業演出。演出形式也趨豐富多樣,每場演出均需由四個擊鼓者「報四喜」(也有用「一幅架」唱「什不閑」的),然後唱蓮花落,最後由對口蓮花落壓軸。演出已有「出場」和「入場」之分。這一時期主要演員有金菊花(杜之意)、楊柳青(餘勇)和石榴花(劉永泰)等。清朝中葉,冀東一帶習武之內盛行,蓮花落亦受其影響,產生武戲。到清末,習武中有許多人參加對口蓮花落「跑棚」。每次演出前先來一段「把式」,講究硬功夫,多用真刀真槍,進而創造了「耍鐮刀」、「耍鋤頭」、「耍鏟子」等武藝。
二、「拆出」階段
對口蓮花落因受東北二人轉影響,特別是接受了它的「拉場戲」這一表演形式,將「對口」的唱、白拆開,將故事分成場次,並改原來第三人稱的敘述為第一人稱的表演,稱為「拆出」。在音樂方面也吸收了二人轉的唱腔。如喇叭牌子、文咳咳、武咳咳等,使尾音縮短,行腔放慢。樂器方面增加了河北梆子的大弦、笛子、嗩吶、鑼鼓、梆子等,但鑼鼓點未變,竹板仍然保存。拆出時期的劇目主要是來自唱本子和子弟書曲目,並將《小姑賢》《借女弔孝》《藍橋會》《劉金定觀星》等拆出演唱,從而推動了對口蓮花落向對戲曲方面的發展。
光緒二十年(1894),二合、慶順、義順等八、九個班社首先進入天津。二十七年,成兆才、佛動心、東發亮等又帶著「對口」和「拆出」劇目《小姑賢》《小借年》等進入天津。但不久,天津當局以「有傷風化,永予力禁」的禁令,將這些班社全部逐出,藝人們被迫返回鄉里,加之軍閥混戰,兩次「國喪」(光緒和慈禧太後死),禁止響器,蓮花落班社大部分解體,拆出亦到此結束。
三、唐山落子(即平腔梆子戲)階段
1908年,成兆才、張化文、金菊花等人重整班社,帶著蓮花落子《開店》,拆出戲《烏龍院》《鬼扯腿》,闖入「北平禁地」,並一度唱紅,從此定名為「平腔梆子戲」。1909年,月明珠(任善峰)代替金菊花,成為平腔梆子戲主角,與成兆才、張化文等另組慶春班社,二次進入唐山。當時,唐山是冀東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京劇、梆子在戲劇界很有地位。初到唐山的平腔梆子戲藝人,不得不先學幾出河北梆子戲,如《殺廟》《武家坡》《桑園會》等,以站穩腳跟。這種藝術上的交流,促進了平腔戲藝術的革新,並產生了專職編劇,如成兆才(藝名東來順),一生編寫了近百個劇本,有《開店》《占花魁》等。樂隊去掉竹板,改用鼓(底鼓)和梆子按拍,增加了板胡和笛子,並採用河北梆子鑼鼓經。同時吸收皮影、樂亭大鼓、京劇等的唱腔、過門和身段,從而提高了藝術表現力。此時的平腔戲演唱因用真聲,高弦低唱,故而得名「平戲」,至此評劇作為一個劇種已基本形成。1912年,唐山小山西坡的王永富、王鳳亭父子籌建永盛茶園,為評劇的第一個劇場。該劇場可容納近千觀眾,因其在唐山地區,故劇種又稱作「唐山落子」。
1915年,慶春班社以月明珠為主演,在天津的奧、意、法「租界」演出了《小姑賢》《劉雲打母》等,頗受歡迎。當時李大釗觀看了《花為媒》後,題詞「似戲非戲,比戲出奇,改良平戲!」1917年,天津大水,慶春班回唐山,改名永盛合班。1915年,永盛合班經天津到山海關,在興業茶園首演《珍珠衫》《樊梨花罵城》《百年長恨》等,贏得了部分文化人的欣賞,鄉紳奎旭東贈送「唐山首創警世戲社」的匾額,永盛合班由此改名警世戲社,即後人盛稱的「警世頭班」。這個班底由成家(兆才為代表)、任家(月明珠為代表)、張家(金開芳、張德禮為代表)三家組成。他們制定了嚴格規矩,在藝術上講究准綱准詞,同時也編演了一些新劇目。
四、奉天落子階段
1919年春,警世戲社部分藝人應邀赴營口、長春、哈爾濱等地演出,受到東北觀眾歡迎,尤其是在哈爾濱首演成兆才編寫的《楊三姐告狀》《黑貓告狀》等,影響更大。其時又被稱為「奉天落子」。1922年,主要演員月明珠因勞累過度,在沈陽去世,警世戲社也因人員變故而解體。同年秋天,原班社的一些藝人重新組織,先後去唐山、天津、哈爾濱、吉林、長春等地演出,劇目有《槍斃駝龍》等。
1923年,李子祥和蓮花落老藝人李春盛在唐山組織警世戲社二班,經常在東北鐵路沿線活動。班主先是王鳳亭,後為高景山,編劇是竇寶安和張連成,演員有蓋月珠(王東海)、金靈芝、李義廷、芙蓉花和金菊花等。不久,又分出另建復盛戲社,主要演員有芙蓉花、花雲舫、李小霞、花小仙等,這個別社曾到北京演出,一時很有影響。
與警世戲社二班成立同時,天津又成立了警世戲社三班,編劇有楊樹森、溫東山,主演是蓋王珠(王慶昌,旦)、周濟(鳳鳴,生)、花蓮舫、筱桂花(張麗雲)、筱荷花等,其中影響最大的女演員為筱桂花。這一時期的班社還有「二孫班」(南孫班和北孫班)、元順劇社等。南孫班(歧山劇社前身),1912年成立於天津。領班是孫鳳鳴(東發白),主演是孫鳳令(藝名開花炮)。南孫班是招收、培養女演員最早的班社,著名女演員花蓮舫、李金順、白玉霜、筱桂花、小麻紅等都出自該社。北孫班(洪順劇社前身),1918年成立於河北,由孫洪奎(亦名孫恩,藝名丁香花)主持,演員有碧月珠(鄧海)、天下紅、葡萄紅(孫鳳樓)、倪俊聲等。此班培養了一批落於演員。
元順劇社成立於1924年。郭子元和李金順為班主,演員有李金順、喜彩春等。他們在天津演出時,第一次用「評戲」一詞。1929年,評劇第一部劇作匯編《評戲大觀》由魏茂、李小舫編輯出版。奉天落子時期,主要的評劇班社大多在東北活動,唱腔激越高昂,熱情奔放,素有「大口落子」之稱。特別是女演員的出現,標志著評劇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很多班社回到關內,在天津、北京一帶演出,形成了眾多的流派,其中著名的有「天津三傑」:劉派(劉翠霞)、白派(白玉霜)、愛派(愛連君)。此外,還有喜彩蓮、筱桂花、芙蓉花、筱麻紅等,也都各具特色。
五、評劇階段
1935年起落子藝人大量湧向南方,到上海、杭州、南京等地演出,以後又到重慶、成都、貴陽等地,並在這些地區紮下根。此年年初,上海報紙戲目廣告出現「評劇」名稱。1939年,白玉霜南下演出,轟動了上海,主演的《海棠紅》還搬上銀幕,並為此而獲「評劇皇後」稱譽。繼之,「時代藝人」喜彩蓮在上海演出,亦受好評,並得到著名戲劇家阿英、洪深、歐陽予倩的支持和稱贊。但在當時社會風尚的影響下,也有些藝人為迎合某些小市民的情趣:演出一些低級庸俗的節目;有的演員則因吸毒不能演出,許多班社被迫解散,評劇一度衰落下來。
西路評劇
評劇的另一支派西路評劇,是20世紀初由西路蓮落花演變而來,初名「北京蹦蹦」,後改稱西路評劇。1893年,寶坻(今屬天津)以蓮花落藝人金葉子(來鳳儀,小生)、韓九令(花旦)、人人樂(彩旦)、柳葉紅(青衣)為主的班社,首先進入北京演出。後有河北香河的王殿佐(青衣)、侯德山(須生),薊州(今天津薊縣)的挑簾紅(花旦)等相繼進入北京,為西路評劇的創始人。西路評劇進京後,吸收了河北梆子、老調、哈哈腔等地方劇種的劇目、音樂和舞蹈,初具小戲形式,常與河北梆子同台演出,名為「兩下鍋」。西路評劇以河北民歌為基礎,唱腔高,甩腔長,多用「依喲嗬,依呀哈」為裝飾音和襯字,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唱腔和唱法。西路評劇興起時,以「打地攤」或在茶園演出為主要形式。1912年左右,在藝術上有了提高,曾去上海演出。 著名演員挑簾紅即為當時赴滬演出的主角。但後來由於一些客觀原因:曾一度消沉。建國後,經過挖掘、改革,藝術上又有新的發展。如過去由男演員飾旦角,生、旦音域同度,改革以後,轉由女演員演旦角,唱腔、表演、對白等方面均有較大變化。1958年後,中國評劇院曾先後演出了《花亭會》《楊二舍化緣》《賣水》《頂鍋》《三女除霸》, 長春評劇團也演出了《劉伶醉酒》等西路評劇劇目。70年代以來,中國評劇院演出的《吹鼓手告狀》《甜蜜的事業》等,也運用了西路評劇的唱腔。
建國後,相繼成立了中國評劇院、沈陽評劇院,天津、唐山、北京、河北、長春、哈爾濱等地也先後成立了評劇團。並涌觀出一批著名演員,如小白玉霜、新鳳霞、筱俊亭、韓少雲、花淑蘭、鮮靈霞、李億蘭、喜彩苓等。同時,在劇目和表演藝術上進行改革。至1985年全國有百餘個評劇團體。其中較有影響的有中國評劇院,著名演員有花月仙、趙麗蓉、馬泰、張德福、劉萍、谷文月等;沈陽評劇院,著名演員有筱俊亭、花淑蘭、韓少雲等,以及天津評劇院、河北省評劇團、唐山市評劇團、長春市評劇團、哈爾濱市評劇團、石家莊市評劇團等。
評劇的藝術特點是:以唱工見長,吐字清楚,唱詞淺顯易懂,演唱明白如訴,表演生活氣息濃厚,有親切的民間味道。它的形式活潑、自由,最善於表現當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鄉村都有大量觀眾。評劇唱腔是板腔體,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種板式。解放後,評劇音樂,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顯著成就,特別是改變了男角唱腔過於貧乏的弊病,男聲唱腔有了新的創造。
早期評劇只有男、女角色之分,後發展為生、旦、丑的「三小戲」。以後又受梆子和京劇的影響,逐漸發展為青衣、花旦、彩旦、小生、小丑、老生、花臉等行當。其表演藝術雖吸收了梆子、京劇的身段、程式,一度出現京劇化的傾向,但仍保持著民間活潑、自由、生活氣息濃郁的特點。在唱、做、念、打各種藝術手段的運用上,評劇的唱功最為突出,早期的男旦演員月明珠和女演員李金順等,都曾以唱功稱絕一時。30年代初,奉天落子時期,又產生了著名評劇聲腔革新家白玉霜。她大膽運用低腔,發展了評劇的中音唱法,形成「白派」。與白玉霜同時,劉翠霞創造了高亢脆亮的「劉派」唱法,愛蓮君創造了「愛派」的疙瘩腔唱法,此外,還有在北京與白玉霜相對峙的喜彩蓮創造了華麗而清新的「喜派」唱法。四名女演員在建國前被稱為評劇「四大名旦」。繼之而起的是筱白玉霜,她繼承和發展了「白派」唱腔。建國後,新鳳霞在演出《小二黑結婚》《藝海深仇》《祥林嫂》《劉巧兒》等新戲過程中,創造了不少新的唱腔,人稱「新派」。她的唱腔清新甜潤,玲瓏婉轉,富於華彩,塑造了一批新型婦女形象。她還與新文藝工作者合作,創造了蜻蜒調、凡字調、送子調等新板式,為豐富和發展評劇女聲唱腔作出了貢獻。
善於表觀現實生活是評劇的一個傳統。辛亥革命後,成兆才依據當地的時事新聞創作和改編了《楊三姐告狀》《黑貓告狀》《槍斃駱龍》《槍斃駱虎》《安重根刺伊藤博文》等,基本上奠定了評劇以演現代劇目為主的特長。以後,不少文明戲演員加入評劇隊伍,帶來了編演現代戲經驗,對評劇多方面地反映現實生活產生了一定影響。建國後,評劇演出的大量現代戲,從不同側面展示了社會主義建設不同歷史時期的生活面貌。謳歌了社會主義新人,提出或試圖解決群眾普遍關注的一些問題。這些劇目的出觀,為評劇以後更好地反映觀實生活,積累了可貴的經驗。
評劇是在我國有較大影響的地方劇種之一。早在19世紀末,河北唐山一帶的貧苦農民於農閑時以唱蓮花落謀生,一八九零年前後就逐漸出現了專業的蓮花落藝人。蓮花落即稱「落子」,是一種長期流行在民間的說唱藝術,評劇就是在蓮花落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後,東北民間歌舞「蹦蹦」傳進關內,於是河北的蓮花落藝人便迅速地吸收了這種藝術,開始演唱如《王二小趕腳》、《王二姐思夫》、《楊二舍化緣》、《王大娘鋸大缸》、《丁香割肉》、《安安送米》等一類劇目,深受當地地農民喜愛。這些藝人隨後又由農村進入到工業城市唐山:唐山地工人,特別時煤礦和鋼鐵工人成了這個劇種早期地熱心觀眾及積極支持者。但是,它形成為較完整地戲曲藝術則在辛亥革命前後。但是舞台上已有文明戲和話劇地演出,他們都擁有自己的劇作者,同時,進步的民主思想已傳播到了文藝圈子,這就促使評劇這個新興的劇種也產生了第一代的劇作家成兆才等。成氏原系蓮花落藝人,他受到新的時代思潮的影響,在藝術上具有革新創造的精神,於是就以他的劇作把蓮花落演變成了蹦蹦戲,又從蹦蹦戲演進為評劇。其早期劇目有《馬寡婦開店》《老媽開嗙》《花為媒》《賣油郎獨占花魁》等,這些都是評劇的奠基戲。這位劇作家對時代的變革相當敏感,他吸收文明戲的表現手法,編演了一批很受群眾歡迎的反映現實生活的時裝戲,如《槍斃小老媽》《黑貓告狀》《安重根刺伊藤博文》等,尤以一九一九年編寫的《楊三姐告狀》最為著名,久演不衰,成為評劇的代表劇目之一。
當成兆才等人把蓮花落演變成「唐山落子」時,吸收了河北梆子的全套樂器,他們給這個新劇種命名為「京東第一平腔梆子戲」,簡稱「平劇」,演唱時用本嗓。當時的代表性演員有月明珠、金開芳等。辛亥革命後,北京改稱北平,京劇也隨之稱為平劇。以成兆才為首的「平劇」此時已經發展到了天津等地,和由京劇改稱的平劇成對歭之勢。於是就定名為評劇,寓「評古論今」之意。
評劇是流傳於我國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產生於河北省東部,系由流行於灤縣、遷安、玉
田、三河及寶坻(今屬天津)一帶農村的曲藝蓮花落發展而成。1910左右形成於唐山。習稱"蹦
蹦戲"或"落子戲",又有"平腔梆子戲"、"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戲"、"評戲"等稱謂。
1935年蹦蹦戲在上海演出時,因為上演劇目多有"懲惡揚善"、"評古論今"的新意,採納名宿呂
海寰的建議,改稱"評劇"。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片《海棠紅》時,新聞界首次把"評劇"的
名稱刊載於《大公報》,從此,評劇的名字廣泛傳播於全國
評劇在華北、東北及其他一些地區流行很廣。
評劇在現代戲的創作演出方面,影響很大。其中如解放初期小白玉霜演出的《九尾狐》
《小女婿》,新鳳霞演出的《劉巧兒》《祥林嫂》《小二黑結婚》《藝海深仇》,東北韓少
雲演出的《小女婿》,都受到普遍的歡迎。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評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㈥ 我國戲曲劇種有哪些,應該怎樣排序
中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民族地區地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一般均表述依次為:京劇(有「國劇」之稱)、越劇(有「中國第二大劇種」、「第二國劇」之稱)、黃梅戲、評劇、豫劇。採用如此表述的書籍出版物有數十種,覆蓋教育、旅遊、戲曲、電影、網路、民俗、文化、電視、國學、藝術、漫畫等各領域。
1.京劇
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如果從四大徽班進京算起,已有200多年的發展史。京劇之名始見於清光緒二年(1876)的《申報》,歷史上曾有皮黃、二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進京後與北京劇壇的崑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演變成為京劇,是中國最大戲曲劇種。其劇目之豐富、表演藝術家之多、劇團之多、觀眾之多、影響之深均為全國之冠。京劇是綜合性表演藝術。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為一體、通過程式的表演手段敘演故事,刻畫人物,表達「喜、怒、哀、樂、驚、恐、悲」的思想感情。角色可分為:生(男人)、旦(女人)、凈(威猛的男人,別稱「大花臉」)、丑(男、女人皆有,別稱「小花臉」)四大行當。人物有忠奸之分、美醜之分、善惡之分。各個形象鮮明、栩栩如生。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京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清朝前期,北京作為全國政治文化中心,戲曲舞台非常活躍。崑曲和其他地方戲曲,同城爭輝。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劇戲班進京演出,風行一時。道光年間,又有湖北漢劇藝人進京,參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漢合流」的局面。經過廣大徽漢藝人的表演實踐,徽劇與漢劇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間曲調的唱腔、劇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個新劇種,就是後來的京劇。同治、光緒年間,京劇走向成熟,涌現出程長庚、譚鑫培等號稱「同光十三絕」的著名藝人。京劇有北京走向各地,成為全國廣為流行的劇種。民國以來,它又逐步走向世界,受到各國人民的贊賞。

亦有表述為「京劇、評劇、豫劇、越劇、黃梅戲」者,採用如此表述的書籍出版物有數種。
㈦ 評劇是哪個省的地方戲
華北和東三省。
評劇,流傳於中國北方,是漢族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是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位列中國五大戲曲劇種。曾有觀點認為是中國第二大劇種。
簡介
評劇是在中國有較大影響的地方劇種之一。早在19世紀末,河北唐山一帶的貧苦農民於農閑時以唱蓮花落謀生,1890年前後就逐漸出現了專業的蓮花落藝人。蓮花落即稱「落子」,是一種長期流行在民間的說唱藝術,評劇就是在蓮花落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後,東北民間歌舞「蹦蹦」傳進關內,於是河北的蓮花落藝人便迅速地吸收了這種藝術,開始演唱如《王二小趕腳》、《王二姐思夫》、《楊二舍化緣》、《王大娘鋸大缸》、《丁香割肉》、《安安送米》等一類劇目,深受當地的農民喜愛。
這些藝人隨後又由農村進入工業城市唐山:唐山的工人,特別是煤礦和鋼鐵工人成了這個劇種早期的熱心觀眾及積極支持者。但是,它形成為較完整地戲曲藝術則在辛亥革命前後。當時舞台上已有文明戲和話劇演出,他們都擁有自己的劇作者,同時,進步的民主思想已傳播到了文藝圈子,這就促使評劇這個新興的劇種也產生了第一代的劇作家成兆才等。
㈧ 郭德綱最新相聲
郭德綱的:你本善良: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U0NDI1NDg=.html
你壓力大嗎: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AxNTkwMTI=.html
婚姻與家庭+你要鍛煉: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QwNTIxMTY=.html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2520717.html
http://so.youku.com/search_video/q_%E9%83%AD%E5%BE%B7%E7%BA%B2%E7%9B%B8%E5%A3%B0%E5%85%A8%E9%9B%86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1660676.html
這是160多個相聲:http://www.56.com/w76/play_album-aid-6779373_vid-MzkzNTU4MDk.html
我是文學家:http://download1.gbaopan.com/.gbp?supplierID=1892603
我要反三俗:
http://www.ienew.com/UploadFile/我要反三俗.MP3
我要旅遊: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6%88%91%E8%A6%81%E6%97%85%E6%B8%B8&restype=-1&id=10000001&ty=0
我是黑社會: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6%88%91%E6%98%AF%E9%BB%91%E7%A4%BE%E4%BC%9A&restype=-1&id=10000001&ty=0
我是科學家: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6%88%91%E6%98%AF%E7%A7%91%E5%AD%A6%E5%AE%B6&restype=-1&id=10000001&ty=0
紅花綠葉: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7%BA%A2%E8%8A%B1%E7%BB%BF%E5%8F%B6&restype=-1&id=10000001&ty=0
香水無毒: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9%A6%99%E6%B0%B4%E6%97%A0%E6%AF%92&restype=-1&id=10000001&ty=0
我要鬧緋聞: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6%88%91%E8%A6%81%E9%97%B9%E7%BB%AF%E9%97%BB&restype=-1&id=10000001&ty=0
批四大名著: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6%89%B9%E5%9B%9B%E5%A4%A7%E5%90%8D%E8%91%97&restype=-1&id=10000001&ty=0
戊子鬧春: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6%88%8A%E5%AD%90%E9%97%B9%E6%98%A5&restype=-1&id=10000001&ty=0
警察故事: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8%AD%A6%E5%AF%9F%E6%95%85%E4%BA%8B%20%E9%83%AD%E5%BE%B7%E7%BA%B2&restype=-1&id=10000001&ty=0
美麗人生: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7%BE%8E%E4%B8%BD%E4%BA%BA%E7%94%9F&restype=-1&id=10000001&ty=0
誰動了我的減肥茶: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8%B0%81%E5%8A%A8%E4%BA%86%E6%88%91%E7%9A%84%E5%87%8F%E8%82%A5%E8%8C%B6&restype=-1&id=10000001&ty=0
郭氏父子: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9%83%AD%E6%B0%8F%E7%88%B6%E5%AD%90&restype=-1&id=10000001&ty=0
黃金夢: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9%BB%84%E9%87%91%E6%A2%A6%20%E9%83%AD%E5%BE%B7%E7%BA%B2&restype=-1&id=10000001&ty=0
我要反三俗視頻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MwODQ3NDQ=.html
郭德綱定場詩
http://hi..com/whsjacky/blog/item/d8d13a29b9a605f698250a4e.html
郭德綱相聲合集下載(包括單口 對口以及評書)
http://hi..com/whsjacky/blog/item/8f48c91786fec20ec83d6df2.html
郭德綱以及德雲社09年最新相聲作品
http://hi..com/whsjacky/blog/item/ce037b8993e9b5b40e2444e9.html
09德雲社開箱演出清晰錄音
http://hi..com/whsjacky/blog/item/670cd56224292ddae7113a96.html
郭德綱「你」字系列(目前共5段)
http://hi..com/whsjacky/blog/item/5b43a977ee77a013b151b958.html
德雲社十周年慶典現場錄音清晰版
http://hi..com/whsjacky/blog/item/79f3269750a7316554fb967b.html
德雲社3集古裝賀歲劇《天生我才》下載
http://hi..com/whsjacky/blog/item/cfdf90efd2156ee8cf1b3ecd.html
【郭德綱相聲】我要下春晚 到底是誰 視頻下載
http://hi..com/whsjacky/blog/item/f9c7b3ded7f3ef50cdbf1a23.html
09開箱《非常6+2》視頻下載
http://hi..com/whsjacky/blog/item/af18277fb6b4d60f29388a15.html
郭德綱從藝二十周年系列專場演出開幕式人民大會堂現場錄音
http://hi..com/whsjacky/blog/item/f59a564e49347a01b2de0527.html
那些確實不好找,不過給你寫名字你自己去看看吧
◇我系列:《我要讀書》、《我要上春晚》、《我要幸福》、《我要奮斗》、《我要反三俗》、《我要旅遊》、《我要鬧緋聞》、《我要玩網游》、《我要結婚》、《我是黑社會》、《我是科學家》、《我是文學家》、《我這一輩子》、《我要吃餃子》、《我要下春晚》、《我的大學生活》、《我是收藏家》。
◇你系列:《你這半輩子》、《你要鍛煉》、《你壓力大嗎》、《你得學好》、《你要做善人》、《你本善良》、《你好,新北京》。
◇怯系列:《怯大鼓》、《怯生活》、《怯跟班》、《怯洗澡》、《怯拉車》。
◇圖系列:《五紅圖》、《叫賣圖》、《富貴圖》、《得勝圖》、《八貓圖》。
◇學系列:《學大鼓》、《學梆子》、《學叫賣》、《學聾啞》、《學電台》、《學西河》、《學評戲》、《學小曲》、《學跳舞》、《學抽煙》。
◇大系列:《大登殿》、《大串燒》、《大審》、《大保鏢》、《大娶親》、《大禹治水》、《大相面》、《大上壽》、《大福壽全》、《大米粒》。
◇論系列:《論夢》、《吃論》、《賭論》、《窯論》、《論捧逗》、《色論》。
2009年新段子:
《你要做善人》
《你壓力大嗎》
《我要下春晚》
《挑戰主持人》
《到底是誰》
《官衣賀喜》
《非常6+2》
《婚姻與家庭》
《七月七》
《三十七號墳墓》
《我要戀愛》
《學跳舞》
郭德綱 單口相聲
(1)長篇:
君臣斗 馬壽出世 宋金剛押寶 解學士 康熙私訪 北京奇聞
碩二爺 血濺白犬墳 白宗魏墜樓 槍斃劉漢臣 丑娘娘 女狀元
李半仙捉妖 黃金夢 雙槐樹 古董王 蛤蟆告狀 九頭十三命
蒸骨三驗 聊齋志異 槍斃閻瑞生 鬼狐傳 水滸 三寶下西洋
(2)短篇:
大禹治水 蜂麻燕雀 海棠紅 夜郎國 珍妃井 鬧天壇
聽鸝館 范家店 飛筆點太原 打西太後 黃半仙 化蠟簽兒
賈行家 借火兒 酒迷 二十四孝 天上人間 開殃榜 贖驢
連升三級 掄弦子 崇貞測字 賣父肉 賣西瓜 搖煤球 巧媒
怯跟班 鬧學房 求一毛 日遭三險 三瘸婿 三近視 山東鬥法
白馬告狀 聖賢愁 窮富論 天王廟 五人義 小神仙 學徒 鬧城
十老會 楊林標 姚家井 珍珠翡翠白玉湯 奔得木進北京 要帳
八字硃砂判 百獸圖 正興德 槍斃曲香久 箱屍案 海慧寺
小淘氣 第一針 雙子報 蘇小小 教子胡同 醋飲場 落榜艷遇
南天門 送親演禮 家務事 咸豐立後 金豆子 血淚字畫 鋸碗丁
李鴻章出國 穿朝靴 鬼推磨 傻媳婦 急婆婆 二進宮 春阿氏
桃花杏美人 香妃 熊掌宴 艾窩窩 學本事 吹破天 三婿對文
倆親家 頂針續麻 五興樓 皮匠招親 飛筆點太原 追賊胡同
鞭打沈萬三 丁章胡同 桃花女破周公 藏皇上 鑄鍾娘娘
狗肉將軍 惡人圖 皮庫胡同凶宅奇案 石頭人招親 復漢圖
一天皇上 下山東連審十三案 墓中生太子 後本西廂 散財童子
狼山大聖廟 趙匡胤賭錢 麒麟燭 清茶玉盞 兩架山 麥里藏金
兒比父大一歲 道光吃湯面 怯跟班 山中奇獸 正德無兒訪嘉靖
對口相聲
(1) 貫口:
八扇屏 白事會 菜單子 大保鏢 地理圖 誇住宅 三節會 賣五器
論拳 洋葯方 兵器譜 富貴圖 暗八扇 戲迷葯方 餑餑陣 賣寶貝
(2)平哏:
煙袋大鼓 陞官圖 生意經 白吃猴 當行論 財迷回家 吃元宵
醋點燈 賭論 大相面 耳朵票 養王八 紅事會 得勝圖 金龜鐵甲
家庭論 揭瓦 咳巴論 哭當票 哭笑論 吃餃子 賣棺材 怯大鼓
山西家信 空城計 天王廟 死舅舅 天文學 小買賣論 看話劇
論夢 五毒論 新鮮買賣 吃論 壽比南山 學評書 造廚 朱夫子 大上壽
規矩論 說話論 老老年 批大戲 怪治病 大過年 賣麵茶 吃月餅
賣吊票 夢中婚 偷論 扎針 五紅圖 拴娃娃 下東洋 琴棋書畫
酒色財氣 兒子迷 笑論 金蘭譜 新舊婚姻 女招待 富貴夢 騙術
說學逗唱 變戲法 敬財神 色論 窯論 批行話 大娶親 打沙鍋
(3)文哏:
八大吉祥 對春聯 雙字意 文章會 西江月 批水滸 批聊齋 頂針續麻
賣對子 四方詩 詩詞會 珍珠倒卷簾 批三國 窮不怕智斗賈仁義
(4)子母:
鈴鐺譜 六口人 反七口 論捧逗 五行詩 樹沒葉 羊上樹 改良口吐
學四相 學跳舞 福壽全 打燈謎 口吐蓮花 變戲法 托妻獻子 雞上樹
(5) 倒口:
拉洋片 學四省 雙學濟南話 天津話 找堂會 怯洗澡 寧波話
怯算卦 豬吃豆腐 老北京話 怯拉車 怯賣菜 交租子 學滿語
(6)柳活(含腿子活):
八大改行 竇公訓女 汾河灣 黃鶴樓 洪羊洞 師傅經 白話梆子
學西河 賣布頭 賣估衣 叫賣圖 鬧公堂 山東二黃 走西口 鬧烏鴉
渭水河 文昭關 武墜子 文墜子 戲迷遊街 四郎探母 學電台-坐宮
戲劇與方言 戲劇雜談 三棒鼓 學梆子 學大鼓 四大名旦 於公案
四川二黃 八大名旦 批單弦 雜學牌子曲 學皮影 羅成戲貂禪
陽平關 鍘美案 珍珠衫 捉放曹 烏龍院 四大須生 跳大神
王二姐思夫 舞台上下 日本梆子 評戲大觀 弦子書 學曲藝 學樂亭
改良賣馬 河南戲 梁祝哀史 劉雲打母 學評戲 玉堂春 楊乃武寫狀
楊乃武與小白菜 大西廂 嘆人生 學小曲 包公戲 數來寶 同仁堂
點頭數 對座數來寶 戲迷傳 學丑戲 跪寶帳 地方戲 找寶釧 學奉調
學蓮花落 學小調 打金枝 十八愁 叫小番 華容道 武家坡 遇皇後
鴻鸞喜 文王卦 楊二舍化緣 大雜燴 大登殿 學白派 忘詞 雙唱快板
[7] 新作品
論50年相聲現狀 我這一輩子 安得廣廈千萬間 我要發財 歷險記 醜人
進化論 我要上春晚 四點種開始 誇祖宗 郭德綱傳奇 西征夢 游歷外國
群口相聲
扒馬褂 大審誆供 法門寺 群七口 金剛腿 酒令 翻四輩 烏盆記
四字聯音 文訓徒 武訓徒 找五子 垛字 拘魂經 於公案 逛天橋
秦瓊賣馬 開場小唱 娶媳婦 歪唱太平歌詞 華山論賤 群八扇
四四數來寶 辦堂會 倒扎門 老太太看戲 八問八答 回春堂 吃元宵
八貓圖 祭先賢 盟仁杯大賽 勞動號子 訓女 切糕架子 跑腿子
太平歌詞
劉伶醉酒 白蛇傳 游西湖 餑餑陣 小上壽 矬大姐 羅成算卦
五龍捧聖 層層見喜 連環計 秦瓊觀陣 風波亭 打黃狼 蘭橋會
高大姐 韓信算卦 黑大姐 勸人方 鷸蚌相爭 太公賣面 單刀會
青菜名 百蟲名 灞橋挑袍 煤山恨 寧武關 獅子樓 天水關 擋諒
孫龐鬥智 二本哭祖廟 死要財 劈山救母 排王贊 隋煬帝下揚州
十不閑蓮花落
發四喜 架子曲 王二姐思夫 孫龐鬥智 百忍圖 大綱鑒
四大賣 十里亭 丁香割肉 王祥卧魚 夜宿花亭 鋸大缸
快板書
(王、高、李三派)
雙鎖山 戰長沙(五本)單刀會 張羽煮海 白猿偷桃 小寡婦上墳
子期聽琴 諸葛亮押寶 隋揚帝下揚州 烏江恨 劉伶醉酒 王七學藝
武松打虎 武松打店 隱身草 那吒鬧海 武松趕會 三打白骨精
繞口令 游武廟 錘震金蟬子 殺四門 楊志賣刀 魯達除霸 大綱鑒
草船借箭 二仙采葯 胡迪罵閻羅 一窩黑 火焰山(二本)三盜芭蕉扇
相聲劇
唐伯虎三笑點秋香 陞官圖 武林逸事 貧女淚 大福壽全 上海灘傳奇
賤骨頭 游湖借傘 敗子回頭 槍斃小老媽 楊乃武與小白菜 大話西廂
倩女幽魂 濟小塘捉妖 西遊記 楚漢瞎爭 連環亂套 吳三桂反雲南
反串戲
(京、評、梆)
打麵缸 一匹布 頂花磚 下河南 請醫 法門寺 雙背凳 紡棉花
天河配 花子拾金 三不願意 黃金台 未央宮 轅門斬子 大登殿
活捉孫富 打狗勸夫 秦香蓮 劉墉砸鑾駕 斬黃袍 黑驢告狀
鍘判官 唐知縣審誥命 打嚴嵩 戰北原 王華買父 左連成告狀
卷席筒 清風亭 美鳳樓 活捉南三富 破腹驗花 蝴蝶杯 哭太廟
鍘葉閣老 夜審姚達 打金枝 牧羊圈 楊八姐游春 同根異果
大保國 烏盆記 送親演禮 丑開店 天河配 雪艷娘 黃愛玉上墳
戒毒大觀 八寶釵 順治出家 三審刁劉氏 蜜蜂計 李翠蓮盤道
狸貓換太子 玉珠串 白馬案 汴梁圖 反慶陽 長壽幡 三開
論五十年相聲之現狀(郭德綱 張文順)
黃鶴樓(徐德亮 郭德綱)
反四輩(郭德綱 徐德亮 高峰)
竇公訓女(郭德綱 於謙)
楊乃武寫狀(郭德綱 於謙)
我這一輩子(郭德綱 於謙)
文訓徒 (郭德綱 高峰 )
師傅經(郭德綱 張文順)
窯論(郭德綱 李菁)
日本邦子(郭德綱 李菁)
大娶親(郭德綱 張文順)
八扇屏(郭德綱 李文山)
色論(郭德綱 徐德亮)
揭瓦(郭德綱 於謙)
揭瓦(郭德綱 張文順)
我要上春晚(郭德綱 李菁)
大保鏢(郭德綱 於謙)
我是黑社會(郭德綱 於謙)
賣馬 (郭德綱 於謙 張文順)
夢中婚(郭德綱 於謙)
我要幸福(郭德綱 於謙)
東游記(郭德綱 於謙)
論捧逗(郭德綱 於謙)
我的大學生活(徐徳亮 郭徳綱)
打燈謎(曹雲金 徐德亮 何雲偉 李菁)
學聾啞(郭德綱 於謙)
我要奮斗(郭德綱 於謙)
黃鶴樓(郭德綱 於謙)
托妻獻子(郭德綱 於謙)
論夢(郭德綱 李菁)
拴娃娃(郭德剛 於謙)
今晚開始(郭德剛 於謙)
大福壽全(郭德剛 於謙)
報菜名(郭德剛 於謙)
白事會(郭德剛 於謙)
西征夢(郭德剛 於謙)
福壽全(何雲偉 郭德綱)
批三國(郭德綱 李菁)
羊上樹(郭德綱 張文順)
怪治病(郭德綱 於謙)
賭論(郭德綱 張文順)
吃月餅(郭德綱 於謙)
怯洗澡(郭德綱 於謙)
大相面(郭德綱 李菁)
賣五器(郭德綱 李菁)
雙唱快板(郭德綱 李菁)
李菁飈車 (反場小段)
剛剛好
剛剛好2
背書(郭德綱 刑文昭 李文山
鬧公堂(郭德綱、於謙)
我要吃餃子(郭德綱、李文山)
八扇屏全本(郭德綱 王文林
色既是空 (郭德綱 李菁)
將節日進行到底(郭德綱 於謙)
怯大鼓(郭德綱 於謙)
鳳求凰?唐伯虎點秋
我要旅遊 試聽
扒馬褂 郭德綱 高峰
邢爺故事秀
返場315晚會 抗日專場
雙學濟南話 文武雙全
九藝鬧公堂
紅事會 白事會
華容道 你這半輩子 大開場番三翻 滿漢全席 抬寡婦(郭德綱、李菁、許廣)
我要結婚 五紅圖 九藝鬧公堂 大 登 殿 行業記
㈨ 評劇是哪個省的
評劇是河北省的,後來東北也很流行;
評劇,是流傳於中國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位列中國五大戲曲劇種。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 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評劇有東路、西路之分,而以東路評劇為主。
2006年5月,評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評劇早期發展;
評劇是在中國有較大影響的地方劇種之一。早在19世紀末,河北唐山一帶的貧苦農民於農閑時以唱蓮花落謀生,1890年前後就逐漸出現了專業的蓮花落藝人。蓮花落即稱「落子」,是一種長期流行在民間的說唱藝術,評劇就是在蓮花落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其後,東北民間歌舞「蹦蹦」傳進關內,於是河北的蓮花落藝人便迅速地吸收了這種藝術,開始演唱如《王二小趕腳》、《王二姐思夫》、《楊二舍化緣》、《王大娘鋸大缸》、《丁香割肉》、《安安送米》等一類劇目,深受當地的農民喜愛。
㈩ 中國戲劇中評劇故事
評劇,是流傳於中國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是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位列中國五大戲曲劇種。曾有觀點認為是中國第二大劇種。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1] 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表演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李金順、劉翠霞、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後,以《小女婿》、《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華北、東北一帶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