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波休丁香全集廬劇
① 廬劇有哪些經典劇目
廬劇原名「倒七戲」,又名小倒戲、到集戲、搗七戲、稻季戲等,是主要流傳於安徽省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它流行於安徽境內皖中、皖西、沿江的大片地區和江南的部分地區。廬劇是在皖西大別山一帶的山歌、合肥門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帶的花燈歌舞的基礎上吸收鑼鼓書、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展而成的,因其創作、演出中心在皖中一帶,古屬廬州管轄,故最後定名為廬劇。
廬劇的傳統劇目分本戲、折戲和花腔小戲幾種,本戲以愛情、公案等為主要內容,折戲是從本戲中抽出的精彩部分,花腔小戲以小喜劇和鬧劇為主。較有影響的廬劇劇目包括《綵樓配》、《葯茶記》、《天寶圖》、《柴斧記》、《借羅衣》、《打蘆花》、《討學錢》、《休丁香》、《雪梅觀畫》、《放鸚哥》、《賣線紗》等。
廬劇在安徽因地域和唱腔不同而形成了上、中、下三路。上路以六安為中心的六安、霍山、肥西、舒城一帶,音樂粗獷高亢,跌宕起伏,帶有山區特色,稱為「山腔」;下路以蕪湖為中心的蕪湖、南陵、繁昌、馬鞍山、當塗、涇縣一帶,音樂清麗婉轉,細膩平和,顯出水鄉風味,稱為「水腔」;中路以合肥為中心的合肥、定遠、肥東、巢湖、無為、和縣、含山、廬江一帶,音樂兼有上路、下路的特色,明快朴實,自然清新。廬劇唱腔分主調、花腔兩大類,主調是本戲和折戲的主要唱腔,既可敘事,也可抒情,適合表現復雜的情感;花腔多為民間小調,輕松活潑,常用於小戲。
廬劇唱腔板式豐富,落板常有幫腔,滿台齊唱,稱為「吆台」。傳統的廬劇沒有管弦樂伴奏,只用鑼鼓進行起奏、間奏和伴奏,俗稱「滿台鑼鼓半台戲」。早期廬劇的表演比較簡單,基本上是地方小調與民間舞蹈相結合,動作一般不配合劇情。演出多為幕表制,基本沒有固定的台詞,多採用臨時串詞、套詞的方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廬劇在表演藝術等方面作了較大的改革。
廬劇具有很強的吸收性、包容性和普及性,它在唱腔上吸收了地方民歌小調、山歌、情歌、麻城「高腔」等的音樂,表演上吸收了鄂東的「花鼓戲」、「端公戲」、「嗨子戲」等的手法,不少劇目中融匯進了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的觀念和內容。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廬劇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認識價值和藝術價值。
舊時廬劇班社大都是半職業性的(即農忙時種田,農閑時唱戲),長期流動於鄉村集市。演出時一般不上舞台,只打地攤子。一般演員都缺乏功底,只要有副好嗓子,會些「轍口」就行了,久而久之形成了重唱不重做的傾向。所演劇目,多以「二小」戲、「三小」戲為主。唱腔多是一唱眾和,鑼鼓伴奏,不用絲弦,三五人湊個班子即可演出,謂之「兩打三唱」。
演員身兼數角,輪番替換,還要兼打鑼鼓。後來發展到「三打七唱」,「七忙八不忙」,亦還未形成固定的角色體制。廬劇從前無女藝人,旦角多由年輕稚嫩,嗓音甜脆的男少年扮演。到20世紀20年代後期,廬劇班社開始進入城市,演出劇目不斷豐富,角色行當也相應增多,分為花旦、小生、青衣、老旦、老生、小丑六行。
下面小編為大家他有那些代表作吧。
《珍珠塔》
劇情簡介:胡來自稱半仙,夫妻倆一唱一和丑態百出,利用人們的求醫心切的心理,糊弄愚昧的廣大農民,但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多行不義必自斃,最後等待他們的將是法律的嚴懲。告戒人們應當相信科學,鑄造起鋼鐵長城,不要讓騙子們有機可乘,為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共同努力。
《李清照》
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秋,趙明誠卒於建康城(南京),留下半卷《金石錄》和滿堂古物。葬畢,清照大病。王御醫欲向李清照購古玩,並帶來趙明誠「玉壺頒金」的謠傳。此時金兵壓境,朝廷欲南移。李清照毅然決定攜所有石器追趕朝廷獻寶,為趙明誠洗清罪名,並保住文物不流散。為此,她跨山越海,顛沛流離,處處撲空。一年多後,李清照終於找到弟弟李航,不料所帶文物被盜,她一病不起。
紹興二年,右承務朗張汝舟巧言說動李航,騙娶了李清照。婚後,張汝舟野心暴露,他名為娶妻,實為霸佔文物,並以此換取官位。李清照好言相勸,反遭責難。她看清張汝舟之所以得逞,皆因朝風不正,決意告發其「妄增舉數入官」,訴之公堂,以正世風。依宋朝刑律,告發親人者不分青紅皂白都「徒二年」。而李清照寧肯坐牢,也要守住靈魂的潔凈,為此她坐了九天牢獄
《休丁香》
該劇的故事在安徽民間流傳甚廣。劇情敘述善良的郭丁香由父母包辦嫁給浪子張萬郎,最後被休棄。後張萬郎家敗,投河而死。
近年來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文化需求的多元化趨勢日益明顯,新型的文化娛樂方式對戲曲產生了巨大的沖擊,致使廬劇的生存空間不斷縮小,能演大戲的屈指可數。廬劇的搶救、保護工作應盡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② 可以把那個安徽的廬劇發給我嗎我急用!!給我奶奶聽的!我QQ403778520
直接將我115網盤戲曲60G資料的分享權發到你郵箱(包括京劇、越劇、黃梅戲、豫劇、評劇、曲劇、河南墜子、河北梆子、廬劇、採茶戲、滑稽越劇、山東梆子、湖北大鼓、大鼓書、紹劇、淮劇、揚劇、越調、老調、滬劇、楚劇、錫劇、琴書、揚琴戲、柳琴戲、二人轉、呂劇、花鼓戲、秦腔、88首適合老人聽的歌曲等),你會收到名為115.com的郵件,打開郵件,就可以接收我網盤上的戲曲
請大家不要通過加網盤好友的方式來找我,我的好友都2000人了,超過了1150人的上限。但通過上面的方法,照樣可以讓你接收我的戲曲資料
前提是你自己要有115網盤,才能接收,如果沒有,上網搜索如何免費注冊115網盤,一分鍾搞定,這種事情是可以無師自通的。成功後,一分鍾就能把我發給你的存到你的網盤上,永遠成為你的東西了
115網盤戲曲分享權已發到你郵箱。如果沒有收到,請檢查郵箱名是否錯誤,檢查郵箱名後綴,檢查郵箱垃圾箱,檢查訂閱郵箱。
如覺得好,請及時下載,及時採納為滿意答案,進你的知道,進你的提問,一步一步做就行了,一分鍾搞定。謝謝
③ 安徽廬劇周小五張萬郎討飯
安徽廬劇夏小二的,休丁香,聽她唱戲,醉了,小嗓子真好聽,我就喜歡聽她的戲,我想下載夏小二休丁香全集,酷狗音樂盒2012免費下載,搜不到,幫幫忙,
④ 廬劇的傳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廬劇在藝術上進行了較大的改革,音樂由原來的只以鑼鼓伴奏改為絲弦伴奏,並增加了部分管樂器和打擊樂器;在唱腔和表演上,剔除了某些京、廬混雜的表現手法,著重發揮了本劇種獨特的藝術風格;整理了《烏金記》、《雙絲帶》、《雙鎖櫃》、《張太和休妻》等一批傳統劇目,創作了《李華英》、《程紅梅》等現代戲和民間故事劇《陷巢州》;也培養了一批出色的青年演員。較有影響的劇目為《借羅衣》、《打蘆花》、《討學錢》、《休丁香》、《雪梅觀畫》、《花園扎槍》等。早期名演員有王本銀、丁玉蘭、孫邦棟、董少軒、張金桂、劉正元等。 當前活躍在舞台上的則有民間藝術家周小五、朱德順、劉長芬、孫曉雲、魏小波、盛小五、汪莉、夏巧雲等。
廬劇劇種的主要演出團體是合肥廬劇團,主要演員有凌艷惠、黃冰、張國英、胡擁軍、張乘勝、孫小妹等。該劇團成立四十八年來,整理創作和演出現代戲147台,古裝戲138台,出版發行了大量的廬劇音、像盒帶,代表劇目有《雙絲帶》、《借羅衣》、《討學錢》、《打蘆花》、《休丁香》、《秦雪梅》等,《雙鎖櫃》、《情仇》(「半把剪刀」改編)拍攝成電視劇,由中央、上海、安徽電視台對全國播放,《借羅衣》拍成電影藝術片在全國放映。
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文化需求的多元化趨勢日益明顯,新型的文化娛樂方式對戲曲產生了巨大的沖擊,致使廬劇的生存空間不斷縮小,能演大戲的屈指可數。廬劇的搶救、保護工作應盡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2006年5月20日,廬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⑤ 求安徽廬劇《休丁香》還有很多差不多的盧劇故事。只要是盧劇就行了。要MP3格式的!
網上多的是!只要你下載個轉換軟——件,就可以把下載的視頻頻文件轉換回成MP3格式了!
你若實答在不會搞的話,就發私信給我,然後我再把下載的《休丁香》片斷從郵箱發給你!
剛回復完了後才發現是昨天的問題哦!來晚了!
⑥ 求廬劇 休丁香 全 xinxing520艾特qq【滄海知音】
直接傳到網路上傳附件,絕對沒有密碼、完全免費
如覺得好,請及時下載,及時採納為滿意答案,進你的知道,進你的提問,一步一步做就行了,一分鍾搞定。謝謝
問了問題要及時採納為滿意答案,請尊重他人勞動,謝謝
⑦ 丁玉蘭的人物經歷
丁玉蘭出生於一個貧寒的家庭,她幼年喪父,隨母親在養父丁友和的丁家班演戲謀生。由於當時廬劇還是小戲,社會地位很低,在輾轉的演出路程中,丁玉蘭也飽嘗了人間的冷暖,也正是在這演出的氛圍感染下,丁玉蘭從小就練就了扎實的藝術功底。後來,丁玉蘭拜戲班的陳師傅為師,由於天賦高,學戲精,8歲開始登台,13歲就可以唱廬劇代表劇目,並很快成為一方名角,經常有人點名要丁玉蘭唱場子。在藝術上銳意進取的丁玉蘭,隨後又正式拜廬劇名角郭士龍為師,使藝術品位更臻完美。
解放後,丁玉蘭進入安徽省廬劇團,在黨和政府關懷下,她如飢似渴地補充文化和業務知識,學習和觀摩兄弟劇種演出,廣泛吸取各劇之長,為再攀藝術高峰打下了堅實基礎。1957年,在北京的戲曲匯報演出中,丁玉蘭憑借對廬劇代表劇作《借羅衣》、《休丁香》的精彩演繹,震驚了戲曲界。毛主席和周總理也興致勃勃地觀看了她的演出,並在看完演出後同丁玉蘭等人親切握手合影。周總理更是親切地關懷丁玉蘭,幫丁玉蘭解決眼疾就醫問題。
退休後,丁玉蘭承擔起培養下一代的任務,積極為廬劇貢獻余熱。60多年的演藝生涯中,丁玉蘭獲得了許多成就。1954年,參加華東地區第一屆戲曲會演,憑借在《借羅衣》中的精彩演出,獲得演員一等獎。1956年,憑借在《雙絲帶》中的傑出表演,獲得安徽省第一屆戲曲會演一等獎。1959年,由她擔綱主演的《借羅衣》被搬上銀幕。鑒於丁玉蘭的傑出藝術表演,她被中國戲劇家協會吸收為會員,並當選安徽分會理事。退休後,在教師崗位上,丁玉蘭先後被評為合肥市先進工作者、省政協積極分子、省勞動模範,並當選省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她的事跡和藝術成就被《中國大網路全書》等權威文獻收錄。
作為廬劇代表人物,廬劇就是她的生命,傾注了她一生的感情。當然也正是由於她和她的劇團的存在,廬劇在很大程度上才從一個只在鄉村野寨搭草台班演出的地方小戲逐步成為了能夠進入省城立足的地方大戲。作為名角,她用她那玲瓏的表演風格和甜美的地方韻味將廬劇一次一次推向全國。從地方味十足的《借羅衣》到文詞高雅的《玉簪記》,無論是村姑還是大家閨秀,無論是青衣還是花旦角色,她都表演得出神入化,活靈活現。這種百變的表演天才征服了淳樸的村民,也征服了苛刻的雅士。就像黃梅戲的嚴鳳英、豫劇的常香玉一樣,丁玉蘭也可以說是觀眾心中的一個藝術符號,從一定程度上說,「丁玉蘭」三個字就代表了廬劇。
⑧ 廬劇有什麼表演特色
廬劇的表演,鄉土氣息較濃,特別是花腔小戲,唱腔來自民歌,邊歌邊舞,生動活潑。與徽戲和京劇一度合班之後,多方吸收,豐富了表演程式。唱腔分主調和花腔兩部分。
主調是折戲和本戲的主要唱腔,有旦和小生唱的「二涼」、「寒腔」、「三七」。老生唱的「正調」、「哀調」;老旦唱的「正調」、「哀調」。
老生、老旦唱的「端公調」;丑與彩旦唱的「丑調」。以及神鬼出場用的「神調」、「鬼對子」等。主要唱腔又有尋板、抹拐、伸腔、連詞、切板、大小過台等變化。落板時常用幫腔,滿台齊唱,稱為「邀台」。
花腔多為民歌小調,常用於三小戲,活潑健康,有40多種,大多專戲專用。生活小戲多用花腔,源自民歌小調,豐富多彩。
至於花腔的類型,主要有三種:其一,小戲專用曲調,如「討學錢調」、「打桑調」、「採茶調」、「打長工調」、「賣線紗調」、「點大麥調」、「罵雞調」、「勸賭調」、「扒沙調」、「賣蘭花調」等。
其二,折戲或唱段專用曲調,如「三趕調」、「行路調」等。其三,在劇目中用為插曲,如《白燈記》中「剪花調」,《孟姜女》中「四季調」,《九錫宮》中「打牙牌調」等。此外,還有鬼神唱的「神調」、「鬼對子」。
音韻有13條半韻之說。13韻有人心、扒沙、潘蘭、釀江、鐵血、捕蘇、憂愁、天仙、派來、尺西、焦稍、朋松和培灰。半條韻叫錯韻,也叫插花韻,即韻母相近的字不得已時可交替使用。
講白分「小白」和「韻白」。「小白」近似生活語言。「韻白」為生活語言的韻律化,句尾音小嗓上揚。念誦「詩、引子」介於念唱之間,便趨韻律化。語言為合肥地區方言,通俗、自然。
廬劇的唱腔有幾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在唱腔中不斷出現用假聲演唱的旋律,稱作小嗓子;二是演唱中的幫腔吆台,即當舞台上的演員唱到一定的時候,由場面和後台的演員齊聲幫唱,高亢遼闊,烘托劇情,渲染舞台氣氛。其鄉土味很濃,風格明朗。
廬劇的表演樸素而活潑,簡單而真實。打擊樂很豐富,幾乎是一種戲一套鑼鼓經,其身段舞蹈也是在鑼鼓聲中進行的。
唱時,一般都站著唱,隨之做一些小的表情動作,大的舞蹈動作都是唱完一段後,隨著打擊樂器的伴奏舞蹈起來。
廬劇原來只有鑼鼓伴奏,故稱「打鑼腔」。後來經過不斷地發展壯大,出現了多種樂器,有大鑼、小鑼、板鼓、堂鼓、鈸。奏稱起板、落板、托腔、間奏。舞蹈、身段、武打、音響效果等,均用鑼鼓。
鑼鼓經有「起板鑼」、「大過台」、「小過台」、「大切」、「小切」、「抹拐」、「一條龍」、「嘆鑼」、「掃頭」、「苦皮」、「甜皮」、「陰司鑼」、「老八子」、「新八子」等。
烘托劇情,渲染角色情緒,全靠鑼鼓節奏快慢、強弱的變化。戲諺曰:「兩打三唱」,「滿台鑼鼓半台戲」。
在戲劇改革中,由於移植其他劇種和劇目,又逐步學習、吸收和運用了其他劇種的表演技巧,使廬劇的表演藝術逐漸豐富起來。
廬劇表演傳統,也積累了一些簡單的程式動作,注意刻畫人物,表演鄉土化,甚至對公子、小姐、達官、貴人也以農民的意念重新塑造,這是廬劇表演傳統的基本特色。
還有諸多特技,以出彩表示流血。有干彩、水彩之分。如《商林歸天》吐血出彩。《許士林祭塔》雙眼出彩,死於非命者七竅流血,雙眼、鼻孔、嘴巴都要出彩。
鬼魂出場額際插封子,生角左側插一綹,旦角兩側插雙綹。走場時雙手下垂,腳步輕飄,如風旋轉,謂「鬼推子」。
演《白刀記》、《曬羅裙》等劇,台側埋高桿,丑角恐慌之中,爬上高桿,表演順風扯旗、倒掛金鉤、王八浮水等技,謂「爬堂桿」。
廬劇的傳統劇目分花腔小戲、折戲、本戲三類。花腔小戲以反映勞動人民生活情趣和愛情為主要內容,也有一些諷刺喜劇和鬧劇。
如《賣線紗》、《放鸚哥》、《上竹山》、《借妻》、《罵雞》等。此外還有部分反映清代末期人民斗爭生活臨時編演的劇目,如《打煙燈》和《下廣東》等。
折戲多為本戲中抽出的「戲膽」,如《張四姐鬧東京》中的《搗松》、《梁祝》中的《闖簾》、《藍衫記》中的《張太和休妻》、《三元記》中的《教子》等。
有些雖然來自徽戲、京劇或其他劇種,但通過廬劇藝人長期在農村演出,劇中人的性格、感情、語言,都從主要觀眾農民的角度出發,加以重新塑造、豐富、深化,因而帶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鄉土特色。
本戲以家庭悲歡離合、愛情、公案為主要內容,除本劇種獨有的《柴斧記》、《手巾記》、《乾旱記》、《河神》等外,大都移植改編明清傳奇、鼓詞和其他劇種的劇目。
如《綵樓配》、《琵琶記》、《葯茶記》、《孟姜女》、《天寶圖》等。總體來說,廬劇的代表劇目有《李清照》、《休丁香》等。
《李清照》講的是南宋發生的事。在1129年秋,趙明誠卒於建康城,留下半卷《金石錄》和滿堂古物。葬畢,李清照大病。王御醫欲向李清照購古玩,並帶來趙明誠「玉壺頒金」的謠傳。
此時金兵壓境,朝廷欲南移。李清照毅然決定攜所有石器追趕朝廷獻寶,為趙明誠洗清罪名,並保住文物不流散。
為此,她跨山越海,顛沛流離,處處撲空。一年多後,李清照終於找到弟弟李航,不料所帶文物被盜,她一病不起。
後來,右承務郎張汝舟巧言說動李航,騙娶了李清照。婚後,張汝舟野心暴露,他名為娶妻,實為霸佔文物,並以此換取官位。
李清照好言相勸,反遭責難。她看清張汝舟之所以得逞,皆因朝風不正,決意告發其「妄增舉數入官」,訴之公堂,以正世風。
依宋代刑律,告發親人者不分青紅皂白都「徒二年」。而李清照寧肯坐牢,也要守住靈魂的潔凈,為此她坐了9天牢獄。
這出戲表達了我國古代女子的愛國情懷,和不屈的斗爭精神。
⑨ 廬劇休丁香姓什麼
廬劇《休丁香》是一個曲目的名,不是人名所以沒有姓氏。
《休丁香》又名《張郎休妻》,是廬劇優秀的傳統劇目,劇目中的劇情源於《丁香故事》:郭丁香為人善良賢惠,尊從父母之命嫁給了張萬郎,兩人彼此因為不和,日夜爭吵。
丁香希一直容忍希望能換取張萬郎的回心轉意,但未曾想得到的竟是休書一張。該劇多在安徽廣大農村和城鎮演出,深受老百姓喜愛。
廬劇戲目《休丁香》的發展:
該劇於曾在安徽省組織的廬劇赴京匯報演出中深受好評。1957年北京寶文堂書店出版了該劇,後編入《中國地方戲曲集成·安徽省卷》。2005年,該劇作為廬劇的代表作品申報了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廬劇《休丁香》作為一部傳統地方戲,屬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該作品並沒有特定作者,是由某些社會群體創作的流傳於民間的戲劇藝術形式。後人對此整理出來的劇本,整理人僅僅起到「記譜」作用,並不能對該劇或劇本主張著作權。
⑩ 哪裡有廬劇休丁香 下載
優酷!56網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