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是悲劇嗎
A. 《牡丹亭》到底是悲劇、喜劇
晉中之窗提醒您:《牡丹亭》到底是悲劇、喜劇,抑或悲喜劇。產生這種爭論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故事本身外在的情感線索大起大落,雖然不斷地有如陳最良、石道姑等人的插科打諢,但人們多半將前二十齣杜麗娘慕色而亡看作「悲劇」段落。所謂「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悲劇的高潮莫過於麗娘死了。
B. 為什麼說牡丹亭是一部悲喜劇的復合體
杜麗娘追求個性的解放和自由,渴望熱烈的愛情,但遭到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的壓制而一直無法實現,只有在死後才能一了自己的夙願。這是悲劇的一方面,後來湯顯祖雖然用夢幻的筆法讓杜麗娘在一夢而死之後又因愛而生,但在現實中的桎皓卻是真實存在的,在當時社會中「存天理,滅人慾」的口號依然存在,這不的不說是當時社會的悲哀和作者的無奈。但是杜麗娘最終死而復生,經過重重的險阻,終於和柳夢梅二人共結連理。結局是一如既往的大團圓,但這部劇最大的光輝在於肯定了人慾,正視了個人的情感和自由,也是對「存天理,滅人慾」的無情的抨擊和對封建禮教的反抗,閃耀著人性的光輝,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的。
C. 《牡丹亭》的悲劇性
情與理的悲劇性沖突
--------------------------------------------------------------------------------
朱棟霖
連載:奼紫嫣紅牡丹亭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朱棟霖
「驚夢」、「夢中之愛」的構思,也恰是杜麗娘的悲劇所在,更是「情」的活力呈現。杜麗娘之「情」與「理」相對。理學在明代經封建統治階級的提倡,對整個社會與人都起著全面的壓抑與鉗製作用。封建禮教對青年男女個性束縛與情愛的壓抑尤其嚴酷,「存天理滅人慾」成為衛道人士們的說教。明代「表彰節烈」的行動甚於宋元。杜寶責備女兒白日「閑眠」,「是何家教」?他請腐儒陳最良教授杜麗娘,為的是「要他拘束身心」,當他聽說女兒可能懷春成病,卻說:「點點年紀,知道個什麼?」陳最良是迂腐僵硬,他「從不曉得傷個
春,從不曾游個花院」。在封建禮教嚴酷、「男女授受不親」的環境中,杜麗娘有何機會與可能去接近青年男子?她只能在沒障礙的夢境中相識意中人。湯顯祖讓杜麗娘初識情人只是在夢中而不是在現實中,正說明封建禮教與封建家長如何壓抑與剝奪了一個少女愛的任何可能,而迫使她只能孤獨地陶醉於幻夢之中。這是杜麗娘的悲劇所在。
現實中的不可能就轉而在夢境中追求與沉醉。杜麗娘「驚夢」之愛,不是「驚鴻一瞥」,而是立即迅速燃燒至熾熱點:「和你把領扣拉,衣帶寬,袖梢兒■著牙兒苫也,則待你忍耐溫存一晌眠」,「緊相偎,慢斯連,恨不得肉兒般團成片也,逗的個日下胭脂雨上鮮」。〈驚夢〉寫得很明白,這對初戀情人不僅一見傾心而且愛得很深,他們相愛而且幽會——做愛了,「共成雲雨之歡」,不僅有心靈的互相吸引,而且有肌膚相擁的熱烈深切。〈驚夢〉如此熱辣辣地呈現杜麗娘的愛與欲,我們不覺得其俗,而是認識到湯顯祖對「情」的思考的深刻。杜麗娘自稱:「可知我常一生兒愛好是天然。」她對美、對愛的追求,是天然而然形成,不需任何引導。所以湯顯祖說:「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湯顯祖以杜麗娘「驚夢」顯示這「情」乃是天然的,天然的愛情與慾望是任何力量也遏制不住的。「驚夢」使潛藏於杜麗娘內心深處的情一下子全面覺醒了。與其說杜麗娘在夢中相識了一個「人」,不如說這個「人」讓她感受到了情的熱辣辣的魔力;與其說夢醒後她要尋找這個「人」,不如說杜麗娘要尋找那令她銘心刻骨的「情」。這一思想顯然受到明代的個性反叛思潮的影響。
湯顯祖曾受教於心學左派王艮的三傳弟子羅汝芳,他贊賞與接近左派王學的另一思想家李贄的叛逆思想。李贄反對「存天理滅人慾」的宋明理學,而主張「吃飯穿衣就是人倫物理」,要求張揚個性,肯定「人慾」即解放人性,例如贊揚卓文君私奔是「善得佳偶」。
《牡丹亭》表現「情」與「理」的沖突。杜麗娘、柳夢梅所追求的「情」與以杜寶為代表的封建禮教勢力(「理」)之間的矛盾沖突是戲劇沖突的基礎。明清傳奇的特點是劇中對立雙方人物的行動形成兩條情節線並行發展。杜寶、杜母、陳最良等人的活動構成了杜麗娘生活的外部環境,這一外部生活環境的理念是「理」,「存天理滅人慾」之「理」。杜寶、杜母、陳最良對杜麗娘的態度雖然表現有別,他們的出發點都是一個:「用封建禮教來規范杜麗娘」,以至於他們都無視杜麗娘內心發生的激烈變化。杜麗娘也只是獨自在心靈中幻想著,掙扎著。在那樣的外部環境的壓抑下,她無法表現與付諸行動,她對愛情的幻想與追求只在自我內心激烈地沖突、掙扎與煎熬著。這就是形成了杜麗娘的內心動作。這個內心動作具有悲劇性。這一內心悲劇動作所具有的含蓄深沉戲劇性與纏綿濃艷凄異的抒情性,正是《牡丹亭》戲劇魅力之所在。
追尋與實現夢中之「情」,是劇中人杜麗娘的貫穿動作。「驚夢」的意蘊貫通了全劇。「夢」中之「情」的「一往而深」支配了杜麗娘在夢醒之後的人生行動。這個貫穿動作明確、充沛、有力,而且一以貫之;幾經曲折,由人而鬼,由鬼返人,天翻地覆,經歷磨難,而情始終不變。戲劇峰迴路轉,高潮迭起。「驚夢」之前,杜麗娘的內心世界是單純明凈也是單一的,她要做什麼,她自己並不明確,她只有一絲淡淡的苦悶。「驚夢」之後,杜麗娘的內心形象立即明確,情感世界豐富充實。她雖然是個封建時代的閨中少女,溫柔嫻雅,在對待愛情問題上不如她的同時代西方姑娘朱麗葉那樣熱烈奔放,但是杜麗娘一旦覺醒就一往情深,咬住不放,經歷磨難,生生死死而不悔。因此,她的戲劇動作非常明確、有力。
D. 湯顯祖的《牡丹亭》是一部怎麼樣的作品,當時什麼情況
說到《牡丹亭》不得不說它的作者,湯顯祖。被稱為「中國的莎士比亞」的偉大戲劇家。而作為與莎士比亞同一時代的劇壇偉人——我國明代的戲曲家湯顯祖,是與莎士比亞並稱為東西方交相輝映的兩顆巨星。他的「玉茗堂四夢」——《牡丹亭》《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是中國戲曲史上浪漫主義的千古佳作,享譽海內外,被譽為「驚心動魄,且巧妙迭出,無境不新,真堪千古矣」!其中,《牡丹亭》是他一生最得意之作,他曾言:「吾一生四夢,得意處唯在《牡丹》。」
湯顯祖(1550—1616),中國明代偉大的戲曲家、文學家。 湯顯祖曾說:「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
《牡丹亭》創作於1598年。全名《牡丹亭還魂記》 ,即《還魂記》,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它是湯顯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國戲曲史上浪漫主義的傑作。
傳
萬曆二十六年(公元 1598年)《牡丹亭》出版後,很快在坊間和舞台上傳播開去,成為非常轟動的暢銷書,一時間「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
《牡丹亭》的問世和轟動都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晚明社會那種特殊的文化背景下的產物。在明代中晚期的思想界,「異端」思想十分活躍,異端「狂士」們要求尊重人的天性,一切順其自然。他們面向現實,執著地追求人間幸福。他們主張自得自適,按照自己的志趣愛好去生活。他們感到禮法名教、舊傳統、假道學是遏制個性發展的巨大障礙,必須破除之。晚明時代這種個性思潮波及思想、文化各個領域,直接推動了晚明文藝領域的「尊情」和「崇俗」的風潮。作為經典作品,《牡丹亭》被改編成多個版本,迄今仍常演不衰。
E. 《牡丹亭》是喜劇還是悲劇
喜劇
柳夢梅杜麗娘有情人終成眷屬。
F. 牡丹亭的結局是什麼
《牡丹亭》結局:杜麗娘借屍還魂,與柳夢梅結成夫妻。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還魂記》,與《紫釵記》、《邯鄲記》和《南柯記》合稱「玉茗堂四夢」。劇中歌頌了青年男女大膽追求自由愛情,堅決反對封建禮教的精神,揭露、批判了程(程頣、程顥)朱(朱熹)理學「存天理、滅人慾」的虛偽和殘酷,形成了反封建落時期思想、文化專制的一次沖擊。《牡丹亭》是明代大麴家湯顯祖的代表作。明代話本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節。
故事內容:貧寒書生柳夢梅夢見在一座花園的梅樹下立著一位佳人,說同他有姻緣之分,從此經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寶之女名麗娘,才貌端妍,從師陳最良讀書。她由《詩經·關雎》章而傷春尋春,從花園回來後在昏昏睡夢中見一書生持半枝垂柳前來求愛,兩人在牡丹亭畔幽會。杜麗娘從此愁悶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彌留之際要求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囑咐丫環春香將其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陽安撫使,委託陳最良葬女並修建「梅花庵觀」。三年後,柳夢梅赴京應試,借宿梅花庵觀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麗娘畫像,發現杜麗娘就是他夢中見到的佳人。杜麗娘魂游後園,和柳夢梅再度幽會。柳夢梅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為夫妻,前往臨安。杜麗娘的老師陳最良看到杜麗娘的墳墓被發掘,就告發柳夢梅盜墓之罪。柳夢梅在臨安應試後,受杜麗娘之託,送家信傳報還魂喜訊,結果被杜寶囚禁。發榜後,柳夢梅由階下囚一變而為狀元,但杜寶拒不承認女兒的婚事,強迫她離異,糾紛鬧到皇帝面前,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人終成眷屬。
湯顯祖(1550年9月24日 - 1616年7月29日),中國明代末期戲曲劇作家、文學家。字義仍,號海若、清遠道人,晚年號若士、繭翁,江西臨川人。著名作品有《牡丹亭》。湯顯祖從小天資聰穎,刻苦攻讀,「於古文詞外,能精樂府、、歌行、五七言詩;諸史百家而外,通天官、地理、醫葯、卜筮、河籍、墨、兵、神經、怪牒諸書」(鄒迪光《臨川湯先生傳》)。他不但愛讀「非聖」之書,更廣交「氣義」之士,通過積極的社會活動,鑄就了正直剛強,不肯趨炎附勢的品格。
G. 《牡丹亭》講的是什麼故事
故事梗概
南宋時期南安太守杜寶之獨女杜麗娘,在聽聞家庭教師陳最良的詩經《關關雎鳩》一課之後,居然動了思春之情,於夢中邂逅一書生,醒後因思念夢中情郎,鬱郁寡歡而亡。杜寶赴淮陽升任安撫使前,將杜麗娘葬後花園梅樹下,並修梅花庵,囑一道姑守之。
杜麗娘的靈魂來到地府,判官卻查出她命不該絕,命定有一段姻緣,便放她回返人間。後書生柳夢梅赴京趕考,卻因故寓於梅花庵,並因此與杜麗娘遊魂相遇相知。其後杜麗娘指示柳夢梅掘墳,開其棺木,並利用自己的屍體復活,兩人結為夫妻。隨後柳夢梅趕考並高中狀元。
柳夢梅受杜麗娘之託,往淮陽見杜寶時,杜寶不相信杜麗娘復活,欲將柳夢梅除之而後快,判處就地正法。在緊急關頭,知情者急告杜寶以實情,並指出柳夢梅乃新科狀元,不宜殺之。杜寶卻懷疑柳夢梅是妖怪,上奏皇帝。
此後全案歸朝廷處理,皇帝查明真相,柳夢梅終於與杜麗娘相聚,杜寶也與女婿盡釋前嫌,全劇歡喜而終。
(7)牡丹亭是悲劇嗎擴展閱讀:
簡介
《牡丹亭還魂記》(簡稱《牡丹亭》,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傳奇(劇本),刊行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
該劇描寫了官家千金杜麗娘對夢中書生柳夢梅傾心相愛,竟傷情而死,化為魂魄尋找現實中的愛人,人鬼相戀,最後起死回生,終於與柳夢梅永結同心的故事。 該劇文辭典雅,語言秀麗。
該劇是中國戲曲史上傑出的作品之一,與《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感天動地竇娥冤》、 《長生殿》合稱中國四大古典戲劇。
文學地位
《牡丹亭》與《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並稱為「臨川四夢」。
《牡丹亭》是湯顯祖最著名的劇作,在思想和藝術方面都達到了其創作的最高水準。劇本推出之時,便一舉超過了另一部古代愛情故事《西廂記》。據記載「《牡丹亭》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
此劇在明末一經上演,就受到民眾的歡迎,特別是感情受壓抑婦女。有記載當時有少女讀其劇作後深為感動,以至於「忿惋而死」,以及杭州有女伶演到「尋夢」一出戲時感情激動,卒於台上。
相關景點
牡丹亭的故事背景在江西南安府(今江西大余縣),湯顯祖停留該地時取得故事靈感,牡丹亭亦為當地真實景點,毀壞後又重建,現在根據牡丹亭故事內容擴建成牡丹亭公園。
H. 湯顯祖的《牡丹亭》反映了什麼樣的社會狀況
《牡丹亭》是一部愛情劇,少女杜麗娘長期大門不出 二門不邁,接受封建道德的教育,但是扔動了春心,夢中與書生柳夢梅幽會,後因情而死,死後與柳夢梅結婚,並最終死而復生,與柳在人間結成夫婦。
《牡丹亭》是湯顯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國戲曲史上浪漫主義的傑作,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離合的愛情故事,洋溢著追求個人幸福,反對封建制度的浪漫主義理想,感人至深,杜麗娘是中國古典文學里最動人的婦女形象之一,通過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婚姻,喊出了愛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聲,並且暴露了封建時代對人們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閱讀《牡丹亭》,感受穿越時空的生死之戀。
《牡丹亭》在藝術上的最大特色是浪漫的愛情故事,它的浪漫主義特色在通過“夢而死”、“死而生”的情節表現了理想和現實的差距,杜麗娘所追求的理想在當時的現實環境里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但是最後她擺脫了種種封建禮教的束縛,實現了自己的願望。
湯顯祖是明代有名的戲劇家,他自幼就才華橫溢,戲曲代表作有《牡丹亭》,作品《還魂記》、《紫釵記》、《邯鄲記》稱為“臨川四夢”,詩文《 感事》、《聞都城渴雨》等。
I. 《牡丹亭》講的是什麼
《牡丹亭》講女主人公杜麗娘長得天生麗質而又多情善感。她到了豆蔻年華,正是情竇初開的懷春時節,卻為家中的封建禮教所禁錮,不能得到自由和愛情。
忽一日,她那當太守的父親杜寶聘請一位老儒陳最良來給她教學授課,這位迂腐的老先生第一次講解《詩經》的「關關雎鳩」,即把杜麗娘心中的情絲觸動了。數日後。杜麗娘到後花園踏春歸來,睏乏後倒頭睡在了床上。不一會見一書生拿著柳枝來請她作詩,接著又將她抱至牡丹亭成就了雲雨之歡。待她一覺醒來,方知是南柯一夢。此後她又為尋夢到牡丹亭,卻未見那書生,心中好不憂悶。
漸漸地這思戀成了心頭病,最後葯石無治竟然死去了。其父這時升任淮揚安撫使,臨行將女兒葬在後花園梅樹下,並修成「梅花庵觀」一座,囑一老道姑看守。而杜麗娘死後,遊魂來到地府,判官問明她至死情由,查明婚姻簿上,有她和新科狀元柳夢梅結親之事,便准許放她回返人間。
此時書生柳夢梅赴京應試,途中感風寒,卧病住進梅花庵中。病癒後他在庵里與杜麗娘的遊魂相遇,二人恩恩愛愛,如漆似膠地過起了夫妻生活。不久,此事為老道姑察覺,柳夢梅與她道破私情,和她秘議請人掘了杜麗娘墳墓,杜麗娘得以重見天日,並且復生如初。
倆人隨即做了真夫妻,一起來到京都,柳夢梅參加了進士考試。考完後柳夢梅來到淮揚,找到杜府時被杜巡撫盤問審訊,柳夢梅自稱是杜家女婿,杜巡撫怒不可遏,認為這儒生簡直在說夢話,因他女兒三年前就死了,如何現在能復生,且又聽說女兒杜麗娘的墓被這儒生發掘,因而判了他斬刑。在審訊正吊打之時,朝廷派人伴著柳夢梅的家屬找到杜府上,報知柳夢梅中了狀元了。
柳夢梅這才得以脫身,但杜巡撫還是不信女兒會復活,並且懷疑這狀元郎也是妖精,於是寫了奏本讓皇上公斷,皇帝傳杜麗娘來到公堂,在「照妖鏡」前驗明,果然是真人身。於是下旨讓這父子夫妻都相認,並著歸第成親。一段生而復死,死而復生的姻緣故事就這樣以大團圓作了結局。
《牡丹亭還魂記》(簡稱《牡丹亭》,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傳奇(劇本),刊行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
(9)牡丹亭是悲劇嗎擴展閱讀:
《牡丹亭還魂記》中,身心俱受壓抑的太守之女杜麗娘游園中入夢與風雅文士柳夢梅相遇,並得成雲雨之歡。夢醒後的杜麗娘惆悵難安,「情不知所起」而相思成疾,病體難愈終至香消玉殞。
三年後,杜麗娘夢中之人柳夢梅偶得佳人自繪畫像,麗娘也以遊魂之身再入人世,尋找夢中姻緣。杜麗娘與柳夢梅在他人幫助下終於打破重重愛情障礙,起死回生,最終得成眷屬。
湯顯祖在這部傳奇作品中,描繪了杜麗娘與柳夢梅二人之間感人深切的生死愛情,這種至情至性的愛情演繹無不代表著湯顯祖對人生與愛情的哲學思考與世情體驗,而情深而往的杜麗娘則成為湯顯祖筆下至情理想的化身。
J. 中國十大悲劇之一的《牡丹亭》是悲劇嗎最後杜麗娘復生和柳夢梅成婚了,這應該是完美的結局,何處生悲
1、原因:
女主角麗娘生在一個古板的官宦世家,渴望幸福,渴望愛情,渴望自由,生活卻被嚴父與腐儒禁錮。游園後夢遇柳夢梅,苦苦相思,香消玉殞,「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為情而生,為情而亡。還魂後坎坷重重,戰亂分離,生父不認。
悲情最重的應該是《驚夢》《尋夢》兩折。
最大的悲情也就是夢里遇見柳夢梅後的那一段,一個年方二八的少女,被囚禁在深宅大院里,僅僅為了一個夢就痴痴思念,形容瘦損,「似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待打迸香魂一片,陰雨梅天,守著個梅根相見」的句子,恐怕能與班婕妤比肩。
2、《牡丹亭》簡介:
《牡丹亭》是湯顯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國戲曲史上浪漫主義的傑作。作品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離合的愛情故事,洋溢著追求個人幸福、呼喚個性解放、反對封建制度的浪漫主義理想。杜麗娘是中國古典文學里繼崔鶯鶯之後出現的最動人的婦女形象之一,通過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婚姻,喊出了要求個性解放、愛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聲,並且暴露了封建禮教對人們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殘。《牡丹亭》以文詞典麗著稱,賓白饒有機趣,曲詞兼用北曲潑辣動盪及南詞宛轉精麗的長處。明呂天成稱之為「驚心動魄,且巧妙迭出,無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3、影響:
《牡丹亭》是湯顯祖最著名的劇作,在思想和藝術方面都達到了其創作的最高水準。劇本推出之時,便一舉超過了另一部古代愛情故事《西廂記》。據記載「《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此劇在封建禮教制度森嚴的古代中國一經上演,就受到民眾的歡迎,特別是感情受壓抑的婦女。有記載當時有少女讀其劇作後深為感動,以至於「忿惋而死」,以及杭州有女伶演到「尋夢」一出戲時感情激動,卒於台上。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故事體現了青年男女對自由的愛情生活的追求,顯示了要求個性解放的思想傾向。《牡丹亭》中個性解放的思想傾向影響更為深遠,從清朝《紅樓夢》中也可看出這種影響。
4、作者介紹:
湯顯祖(1550~1616),字義仍,號若士,海若,清遠道人,江西臨川人。出身書香門第,為人耿直,敢於直言,一生不肯依附權貴,因此經常得罪人。早年參加進士考試,因拒絕內閣首輔張居正的招攬而落選。直到三十三歲時才中進士。中進士後,拒絕當時執掌朝政的張四維、申時行的拉攏行賄而遭排擠。明萬曆年間曾任給事中,四十九歲時棄官回家。他從小受王學左派的影響,結交被當時統治者視為異端的李贄等人,反程朱理學,肯定人慾,追求個性自由的思想對他影響很大。在文學思想上,湯顯祖與公安派反復古思潮相呼應,明確提出文學創作首先要「立意」的主張,把思想內容放在首位。這些思想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了具體體現。湯顯祖雖然也創作過詩文等,但成就最高的還是戲曲。他是中國古代繼關漢卿之後的又一位偉大的戲劇家。他的戲劇創作現存主要有五種,即「玉茗堂四夢」(或稱「臨川四夢」)及《紫簫記》。「玉茗堂四夢」即《紫釵記》、《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這四部作品中,湯顯祖最得意,影響最大的當數《牡丹亭》。史贊曰:「為官不濟,為文不朽。」詩文集《紅泉逸草》、《問棘郵草》(殘)、《玉茗堂文集》。
湯顯祖晚年潛心佛學,自稱「偏州浪士,盛世遺民」,說「天下事耳之而已,順之而已」,後又自號「繭翁」。湯顯祖也是世界偉人之一,日本學者青木正兒在《中國近世戲曲史》中,將他和莎士比亞並稱為東西方交相輝映的兩顆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