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續原牡丹

續原牡丹

發布時間: 2022-05-06 20:10:07

牡丹如何繁殖

牡丹可採用分株、嫁接、扦插和播種等方法繁殖。
其中最常用的是前三種。分株法繁殖,分株繁殖在黃河流域應於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進行。將4—5年生的大叢牡丹整株挖出,放陰涼處晾2—3天,待根稍變軟後由容易分離之處,掰開或切開,大叢可分為4—5株,小叢可分為2—3株。然後進行栽植。此法比較簡便易行,但繁殖率較低。嫁接法繁殖,以芍葯根作砧木,選用大株牡丹根際萌發的新枝或枝幹上1年生的短枝作接穗。用劈接法或嵌接法進行嫁接。於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進行,否則會影響成活。扦插法繁殖,選擇從大株牡丹根際萌發的短枝為插穗,長15厘米左右,用300ppm的吲哚丁酸水溶液速蘸後插於苗床,扦插深度為插穗長度的1/3—1/2,插後立即澆透水。以後每10—15天噴水1次,經常保持床面濕潤,並進行遮蔭,第二年9月進行分栽,一般成活率可達80%以上。播種法繁殖,為了培育新品種,可用播種法繁殖。牡丹種子一般於8月上、中旬成熟。成熟後立即採收,並於當月播種,這樣第二年春季發芽整齊;若種子老熟或播種過晚,第二年春季多不發芽,而需到第三年春季才發芽。為了使第二年春天發芽整齊,可進行濕砂催芽。用1份種子、4份濕砂混合均勻後裝入花盆,再將花盆埋入地下0。6米處,催芽2個月左右,待種子生出幼根後於10月上、中旬播下,播後澆水並覆草保墒。入冬前再澆1次水。播種的實生苗2年後移植1次,株距30厘米,行距50厘米,移植後再培育3—4年即可陸續開花。

⑵ 牡丹花怎樣栽培

牡丹由於根系特復別發達,如制要盆栽,應選大而深的瓦盆或塑料花盆,盆高與盆直徑的比例至少要達到1∶1,甚至1∶1.2。傳統的牡丹盆栽方法是:平時將牡丹種於地下,開花前移出上盆,等花謝後再植回土中。但用這種方法,花後植株大多會死亡,存活率很低。

近年來,牡丹盆栽、冬季催花已在國內開始盛行,並逐漸形成了一些成熟的技術。盆栽牡丹較好的方法是:秋季天氣轉涼後,選擇大小適中的牡丹「壯棵兒」,上盆澆透水,然後將整盆植株埋於土中,上面覆土或可再加些稻草,並保持濕潤。植株經歷一段冬季低溫後,連盆起出移入溫室,逐漸升高溫度,即可開花。一般盆栽牡丹的開花期大約1個月。花期過後,應加強肥水管理養護,適當修剪,開春後連盆移出室外,令其繼續生長,待秋天落葉後,秋末冬初將整盆埋入土中,重復上一年的過程。

⑶ 牡丹花的生長習性

更多資料見參考資料中的網站。不再一一列舉了,包括牡丹的產地習性,牡丹習性對比,牡丹開花時間預測,國花分類習性等等

牡丹的生長習性
一.生態習性:
牡丹原產中國西北高源,陝甘盆地、巴郡山谷、秦嶺以及燕山南坡一帶為其自然分布中心地帶,這些地區位於北溫帶的邊緣,由北緯34°5'到38 °, 海拔600-2400米。年平均溫度約7.5℃,1月最低-6--11℃,7月最高28-30℃, 絕對最高溫度39℃。年降雨量約500mm,分布極不均勻,秋季最多,7-9月雨量佔全年降雨量的64%;夏季次之,佔20%,冬春乾旱,雨量最少,僅佔16%。 因而形成了這一地區的氣候特點是:春季乾旱,夏、秋高溫多濕,冬季少雨寒冷。牡丹個體在這種生態環境中長期生存,進行著系統發育,年深月久便形成以下習性:
1、上胚軸休眠習性:即播種後種子內的上胚軸必須經過一定的低溫後才能打破其休眠,向上萌芽出土,否則,只是下胚軸向下生長形成根系,而上胚軸不向上伸長出土。
2、牡丹夏季的暫時休眠習性:牡丹在夏季高溫(26℃以上)季節,還會出現暫時休眠的現象,這種現象遇適宜生長溫度後即可解除,恢復生長。
3、冬季的深休眠習性:牡丹花芽需要經過0-10℃的低溫30-60 天的深休眠後,遇春天適宜環境才能萌芽、抽枝、長葉和開花。所以,冬季進行催花時,首先要滿足這種習性的要求,先打破休眠,才能獲得成功。
4、枯梢退枝習性:俗話說:「牡丹長一尺縮八寸,」即指此而言,由於當年生枝上部的各葉腋內無芽點的部分不能木質化,抗寒性差,所以冬天來臨便自行枯死,僅剩下半部分越冬,這一部分才是牡丹枝條長度當年的實際生長量。
5、牡丹的生活習性:受原產地生態條件的影響,牡丹有:「性宜寒畏熱,喜燥惡濕,生於高敞向陽而性舒」的習性。
6、牡丹的生長習性:牡丹在其整個生長發育過程中,始終順著「春發枝、夏打盹、秋生根、冬休眠」這個生長習性和規律,周而復始的。
二、生長發育的周期性變化:
1、生命周期的變化:
牡丹的生命周期始於胚的形成,終止於植株的死亡。在此期間經歷著幼年、青年、壯年及老年四個階段。一般在較好的環境和正常的栽培管理下,其壽命可達百年或數百年之久。牡丹的株齡根據實踐大體分為:1-3年為幼年期;4-14 年為青年期;15-40為壯年期;40年以上為老年期。通常幼年期生長緩慢,3年以後生長發育逐漸加快,4-5年始能正常開花,是觀賞最佳株齡期,因此,有「老梅花、 少牡丹」的說法。牡丹春節催花時,多選擇定值後4-5年的植株,生長勢旺,催花效果好。
2、年周期的變化:
牡丹年周期的變化,有較明顯的生長期和休眠期之分,其變化規律受以下三個因素的影響較為明顯:
⑴不同地區牡丹年周期的變化不同。例如,中原牡丹品種群大體上從2 月初至10月末或11月初為生長期,而11月至翌年2月為休眠期。 越往北牡丹生長期較中原品種群越晚,休眠期越早;越往南生長期越早而休眠期越晚。困休眠不能被徹底解除,長江以南栽植的牡丹苗木大多不能被直接用以春節催花,否則,催花將難以成功或催花質量較低。
⑵牡丹年周期變化常因不同年份氣候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特別是受氣溫的影響更為明顯。例如:中原品種群在正常年份,早春氣溫穩定在3.5-6℃時萌芽,6-8℃左右抽發新枝,8-16℃花蕾迅速發育,16-22℃開花,22-25℃左右進行花芽分化。但是,若發生春暖或春寒的年份,各物侯期明顯提前或推遲。
⑶不同牡丹品種的年周期變化不同。即使在同一地區、同一年份的相同氣候條件下,不同品種的萌芽早晚,開花早晚也不相同,從而形成了早、中、晚花期各異的品種。
三、生物學特性:
1、生根:
牡丹為肉質根,在良好的土壤中形成龐大的根系。中原地區春天當地下5cm 處土溫達到4-5℃時,根部開始生長,夏季26℃以上時生長陷於暫時休眠狀態, 秋季18-23℃時根系生長最快,冬季地溫降到4℃以下逐漸停止生長而進入深休眠。牡丹龐大的根系主要是貯藏器官,貯藏大量的營養物質,這是牡丹能「花大盈尺」、特別是易地裸根催花的基礎。而近年來的催花實踐表明,單靠根系本身貯存的養分所催出的牡丹花質量,已不能滿足市場要求。所以,使牡丹生出大量具有吸收功能的新生根系,以補充外源營養,是提高催花質量的有效方法。山東農業大學的王宗正、鄭國生教授在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牡丹分株苗定植四年後根的生長情況表(菏澤)
項目

品種
粗根(0.7cm以上)
細根(0.35-0.7cm)
須根(0.35cm以下)
其它
數量(條)
總長度
(cm)
平均長度(cm)
數量
(條)
總長度
(cm)
平均長度(cm)
胡紅
41
2193.5
53.5
30
1575
52.5

根密粗
趙粉
48
3594
73
17
459
27

根數適中,粗細均勻
硃砂壘
17
986
58
48
1560
35.5

根短密細
2、發芽
牡丹的芽,由分布在植株各部位的芽原基生長而來,依位置不同,分為頂芽、腋芽和不定芽。牡丹花芽為混合芽,據觀測,花芽一般縱徑×橫徑在0.5×0.3cm以上,而小於0.5×0.3cm者多為葉芽。花芽與葉芽外部均有鱗片包被,一般當氣溫穩定在3.6℃以上時,芽開始膨大,頂端開裂、露葉、顯蕾;6℃以上時開始放葉。鱗芽開放除受溫度等生態因子影響而每年不同外,品種間也有明顯的差別。芽的開放標志著地上部營養生長的開始,每年鱗芽萌發後,鱗片脫落,留下環狀鱗痕,據此可以鑒定牡丹植株年齡的老幼。
3、長枝:
花芽萌發後抽生花莖,頂端開花,莖上長葉。花莖即為一年生枝,其長度即為枝條的年生長量。中原牡丹枝條的年生長量一般為5-35cm,但不能全部木質化,冬季到來之前從上向下乾枯至鱗芽處,實存長度僅為年生長量的1/3-1/4左右。
部分牡丹品種枝條年生長量表(菏澤)
長度
品種
總長度(cm)
實存長度(cm)
珊瑚台
26.9
6.9
銀粉金鱗
11.0
3.2
出梗奪翠
31.0
10.0
滿堂紅
29.0
5.5
金玉交章
21.6
3.2
4、展葉
牡丹幼葉初為紫紅綠色,卷縮多茸毛。以後隨著溫度的上升而逐漸伸展,直到春分前後全部展開,茸毛減退,葉的顏色也逐漸由紫紅綠色轉為綠色。牡丹葉的充分伸展與花期同步,盛花期的牡丹葉片是最美麗的,與花相得益彰,葉花同茂。到了霜降前後,葉片開始枯萎,近年來由於氣候變暖和新型殺菌劑的應用,中原地區牡丹葉片於11月上旬甚至中旬才開始枯萎,但不立即脫落,必須適時進行人工摘除,以預防病蟲害的發生。
5、開花物侯:
中原牡丹品種群在氣候正常年份時,每年從雨水(2月19日)起, 花芽開始萌動膨大,頂尖破裂;驚蟄(3月6日)以後,花芽開放露葉、顯蕾;春分(3月21日) 以後,葉片完全展開並開始迅速增大,但此時花蕾則穩定於1.5-1.8cm×0.5-0.8cm 大小之間;過了清明(4月5日)花蕾迅速增大;穀雨前後開始開花。牡丹花芽由萌動至初開,大約需要兩個月的時間。 山東農業大學喻衡教授把牡丹開花物候分為以下12個過程;
⑴花芽萌動膨大期:花芽開始萌動膨大,頂端微裂,露出幼葉的尖端。
⑵花芽開裂顯蕾期:花芽開始開裂,露出幼葉和尖蕾,黃綠色帶紅暈,遇低溫易變紫紅色。
⑶翹蕾期:頂蕾升起高出幼葉尖端,但其基部與幼葉頂端齊平。此時幼葉仍未展開,帶有茸毛,圍繞在花蕾的周邊,花蕾此時約為1.5×0.5cm大小。
⑷立蕾期:花蕾高出幼葉頂端5-6cm,花莖上著生的葉序表現明顯,但幼葉此時仍然曲縐未放,花蕾約有1.8×0.8cm大小。
⑸小風鈴期:包被花蕾的萼片開始向外張開,如中國古建築物檐下的風鈴狀,花蕾約2×1.3cm。
⑹大風鈴期:花蕾外部萼片全部張開,花蕾增大呈圓形,花蕾約2.5×1.8cm。
⑺圓蕾期:花蕾迅速增大,形如棉桃,頂端仍微尖,花蕾約3×2.8cm。
⑻平蕾期:花蕾頂端鈍圓,開始發喧(軟),花蕾約3.3×3.0cm。
⑼透色期:花蕾頂端微開,開始透色,花蕾約4×3.5cm。
⑽初開期:花瓣微張開。
⑾盛開期:花瓣全部張開。
⑿謝花期:花瓣開始凋謝。
影響牡丹開花的主要生態因子包括溫度、降雨量、相對濕度、風霜和光照等,其中溫度起主要作用,牡丹開花早晚與溫度高低有直接關系。就露地栽培而言,當溫度穩定在3.6℃以上時,花芽開始萌動、膨大、頂端開裂;6.5℃以上時顯蕾放葉;8.8℃以上花蕾迅速增大;16℃以上時則開始開花。同時, 牡丹每一發育時期對溫度的感受不同,其中對溫度比較敏感的是風鈴期和圓蕾期。在風鈴期,特別是在小風鈴期,溫度降至0℃以下時,幼小花蕾極易遭受凍害而萎縮;在圓蕾時期,如遇到10℃以下的低溫或忽冷忽熱,花蕾便會停止發育(俗稱傷風),以後即使提高溫度,它也不再繼續增大了。另外,溫度對牡丹開花的影響還有一段量的積累過程,積累不足即使達到開花所需要的溫度條件,也不會馬上開花,但提高或降低溫度,確能加速或減緩積溫的積累,使之提前或延遲開花。經觀測,牡丹生物學起點溫度一般為3.6℃,開花所需生物學有效積溫約為380-650℃。
6、花芽分化:
中原牡丹品種群的花芽形態分化始於6月上旬、中旬,結束於9月下旬至10月中旬;雌雄蕊的分化則發生於10-11月或更晚,依品種不同及芽體大小不同而有差異。重瓣性低的品種分化進程較快,大約歷程3-3.5個月, 而重瓣性高的品種分化進程較慢,從開始至雌蕊瓣化需要7-8個月左右,但各品種花芽分化進程順序基本相同,依次為葉原基→苞片原基→萼片原基→花瓣原基→雄蕊原基→雌蕊原基。若為台閣型品種,其花芽先進行下方花各器官的分化,再進行上方花各器官的分化。由於芽在枝條上的著生部位不同,分化早晚與分化程度也存在差異,同一枝條上最上面的芽先分化,頂端優勢明顯,入冬後根據芽體大小基本可以判斷花芽是否形成,凡芽體縱徑×橫徑大於0.5×0.3cm多已分化成花芽,凡小於該值者仍處於葉芽狀態。
在花芽分化過程中,由葉原基形成,到苞片原基開始出現時,為花芽分化質變的臨界點,這時如果環境和營養條件良好,成花激素充足,則可發育而形成花芽;反之,便 會停留在葉原基階段,只形成葉而不開花。

⑷ 牡丹的生長過程

牡丹的生長過程:春季溫度超過三度,牡丹就開始萌發新芽,頂端逐漸開裂回,露出牙尖和葉尖。答葉芽在六十攝氏度以上時會抽取葉和莖。

花芽在四月底到五月初時開始分化,九月到十一月之間就會形成,開花後,花芽在葉腋處繼續分化。

牡丹花大色艷,品種繁多。有的品種花器齊全,萼片、雄蕊、雌蕊發育正常,如「似荷蓮」、「鳳丹白」等;但有的品種雄、雌蕊瓣化或退化,形成了多姿形美的花型,五彩繽紛的花朵。

(4)續原牡丹擴展閱讀:

養護牡丹對土壤的要求不高,土質肥沃、排水性能較好的沙質土最佳,也可以用腐葉土、原土和河沙混合製成營養土,不管選擇何種土壤進行栽培,都要進行消毒,可以選擇多菌靈進行殺菌,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牡丹花施肥的時機很重要,新植株半年內不要加肥,避免產生肥害,半年後再施肥。春季花開之前,溫度剛剛回升,葉子開始發新芽,這時候施肥為開花積蓄養分;

花謝之後再加一肥,用來補充開花消耗掉的營養,也可以幫助分化新花芽;入冬之前再加一次肥料,為越冬做准備。一般一年施加這三次肥料就可以了,肥料不要太濃。

⑸ 關於牡丹花的一些問題

牡丹原產中國,是我國的國花,被譽為』「國色天香」、「花中之王」。其花大、色艷、型美、富麗堂皇、雍榮華貴,自古我國人民視牡丹為「和平、幸福、富貴的象徵」。

菏澤牡丹屬中原牡丹品種群,花色豐富多彩,花型千變萬化。其主要花色分為粉、紅(含紫紅)紫、藍、白、黃、黑、綠、復色九大色系。各色系有深、淺、濃、淡之分,根據花朵形態和雌雄蕊進行程度,分為單瓣型、荷花型、菊花型、托桂型、薔蔽型、金環型、皇冠形、台閣型九類花型。

牡丹為芍葯科、芍葯屬落葉灌木,在我國栽培歷史修久,現在栽培區域遍及全國各地。牡丹為深根植物,根系發達,適應性較強,除重鹽鹼地及低窪地外,一般土質都適合牡丹生長,尤以疏鬆的沙質壤土最好。我國江南地區引植時應選擇勢高,排水良好的地方。

九、十月份是菏澤牡丹移植、繁殖的適宜季節,南方地區可適當推遲,北方寒冷地區要適當提前,一般封凍前栽植完,嚴寒地區要採取防寒措施。使牡丹安全越冬。菏澤牡丹以分株、嫁接、播種三種方式繁殖。每年清明前後要進行修枝、拿芽,每株選7—10個粗壯枝條,每枝留有一個花芽,其餘全部去掉。隨著樹齡的嗇、樹冠的擴大,可適當增加分枝,擴大樹冠增加開花量。每年早春牡丹發芽時和秋分後應各施肥一次,以腐熟的餅肥、大糞干、和畜、禽等有機肥料為好,忌施鹼性肥料。北方春季乾旱應及時深鋤保墒,夏秋多雨應及時鏟除雜草疏鬆土壤。

牡丹常見病害主要有葉斑病,多發生在6。8月份,要及時做預防工作,應於5月中、下旬用代森銨、鋅、甲基括布津、多菌靈等500。800倍噴灑,每隔10。15天噴灑一次,連續噴灑3—4次即可抑制。

⑹ 如何繁殖牡丹花

牡丹,一般用分株或嫁接方法繁殖。分株繁殖多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將植株挖起內來,去凈宿土,晾曬容1天使肉質根失掉一些水分後,剪除殘老的根,在自然分枝的連接部位劈開,2~3枝為一兜,按原栽位置栽入花壇中,不可過深。栽後壓實,堆土把枝條全部埋好,不必澆水。

嫁接繁殖是用芍葯的根或粗種牡丹作砧木,10月用劈接或切接法嫁接。剪取當年健壯枝作接穗,接穗長5~6厘米,剪除葉片。嫁接後用塑料條纏好,晾曬1天再栽。栽後不要立即澆水。

全株用土封好,僅留頂芽,20天成活。越冬要蓋草防寒,翌年春天除去覆蓋物,澆水施肥。

牡丹秋季分栽,翌春仍能開花。

⑺ 牡丹怎樣繁殖

牡丹原產中國,是我國的國花,被譽為「國色天香」、「花中之王」。其花大、色艷、型美、富麗堂皇、雍榮華貴。自古我國人民視牡丹為「和平、幸福、富貴」的象徵。
菏澤牡丹屬中原牡丹種群,花色豐富多彩,花型千變萬化。其主要花色為粉、紅(含紫紅)紫、藍、黃、白、黑、綠、復色九大色系。各色系有深、淡、濃之分,根據花朵形態和雌雄進化程度,分為單瓣型、荷花型、菊花型、托桂型、薔薇型、金環型、皇冠型、綉球型、台閣型九類花型。

牡丹為芍葯科,芍葯屬落葉灌木,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現在栽培區域遍及全國各地。牡丹為深根植物,根系發達,適應性較強,除重鹽鹼地及低窪地外,一般土質都適合牡丹生長,尤以疏鬆的沙質土壤最好。我國江南地區引種時應選擇地勢高、排水良好的地方。

九、十月份是菏澤牡丹移植、繁殖的適宜季節,南方地區可適當推遲,北方寒冷地區適當提前,一般封凍前栽植完,嚴寒地區要採取防寒措施,使牡丹安全越冬。菏澤牡丹以分株、嫁接、播種三種方式繁殖。每年清明前後要進行修枝、拿芽,每株選7—10個粗壯枝條,每枝留一個花芽,其餘全部去掉。隨著樹齡的增加,樹冠的擴大,可適當增加分枝,擴大樹冠增加開花量。每年早春牡丹發芽時和秋分後應各施肥一次。北方春季乾旱應及時深鋤保墒,夏秋多雨應及時鏟除雜草疏鬆土壤。

牡丹常見病害主要有葉斑病,多發生在6—8月份,要及時做預防工作,應於5月中、下旬用代林銨、鋅、甲基托布津、多菌靈等500—800倍噴灑,每隔10—15天噴灑一次,邊疆噴灑3—4次即可抑制。

我國幅員遼闊,氣候差異大,引植菏澤牡丹應因地制宜,加強管理,使國花牡丹開遍祖國大地。

⑻ 怎樣種植牡丹花

1、光照要充足

牡丹是喜陽植物,但是不能在烈日下直接曬,好多花友的牡丹就是因為被曬死的。讓牡丹能夠接受充足的陽光,有利於花芽分化,促進花苞快速膨大,而且牡丹也會長得更加的健壯。春季的陽光是非常適合牡丹花的,因為春季的陽光比較溫和,沒有夏日的光照強度。所以,三四月份的光照是非常適合牡丹的,這個時間段就盡情的讓牡丹去曬太陽吧。到了5月中旬或者6月,光照開始變強,尤其是南方地區,這時候就要注意了,不能再把牡丹放在烈日下去暴曬了,容易曬死。

總結:牡丹花怎麼養,需要注意些什麼?其實只要把根系養好,溫度和光照適宜,養分跟上,牡丹就能夠開花。並不是說牡丹只能開一次花,也不是說牡丹第二年就會死掉。只要按照它適宜的環境去養護它,它就能夠不斷的去開花,每年都能夠開花,非常的好看。

⑼ 新栽的牡丹何時長葉,開花

正常情況下牡丹一年開一次。一般是四月10號到4月20號,不過現在技術上可以提前到4月5號延遲到5月5號。

牡丹的生長習性

性喜溫暖、涼爽、乾燥、陽光充足的環境。喜陽光,也耐半陰,耐寒,耐乾旱,耐弱鹼,忌積水,怕熱,怕烈日直射。適宜在疏鬆、深厚、肥沃、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中性沙壤土中生長。酸性或黏重土壤中生長不良。

充足的陽光對其生長較為有利,但不耐夏季烈日暴曬,溫度在25℃以上則會使植株呈休眠狀態。開花適溫為17-20℃,但花前必須經過1-10℃的低溫處理2-3個月才可。最低能耐-30℃的低溫,但北方寒冷地帶冬季需採取適當的防寒措施,以免受到凍害。南方的高溫高濕天氣對牡丹生長極為不利,因此,南方栽培牡丹需給其特定的環境條件才可觀賞到奇美的牡丹花。

⑽ 牡丹花的原產地在哪

牡丹,是中國固有的特產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兩千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其花大、形美、色艷、香濃,為歷代人們所稱頌,具有很高的觀賞和葯用價值,自秦漢時以葯植物載人《神農本草經》始,散於歷代各種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色括植物學、園藝學、葯物學、地理學、文學、藝術、民俗學等多學科在內的牡丹文化學,它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民俗學的一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文化完整機體的一個細胞,透過它,可以洞察中華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徵,這就是「文化全息」現象。

牡丹生長緩慢,株型小,株高多在0.5~2米之間;根肉質,粗而長,中心木質化,長度一般在0.5~0.8米,極少數根長度可達2米;根皮和根肉的色澤因品種而異;枝幹直立而脆,圓形,為從根莖處叢生數枝而成灌木狀,當年生枝光滑、草木,黃褐色,常開裂而剝落;葉互生,葉片通常為三回三出復葉,枝上部常為單葉,小葉片有披針、卵圓、橢圓等形狀,頂生小葉常為2~3裂,葉上面深綠色或黃綠色,下為灰綠色,光滑或有毛;總葉柄長8~20厘米,表面有凹槽;花單生於當年枝頂,兩性,花大色艷,形美多姿,花徑10~30厘米;花的顏色有白、黃、粉、紅、紫紅、紫、墨紫(黑)、雪青(粉藍)、綠、復色十大色;雄雌蕊常有瓣化現象,花瓣自然增多和雄、雌蕊瓣化的程度與品種、栽培環境條件、生長年限等有關;正常花的雄蕊多數,結籽力強,種籽成熟度也高,雌蕊瓣化嚴重的花,結籽少而不實或不結籽,完全花雄蕊離生,心皮一般5枚,少有8枚,各有瓶狀子房一室,邊緣胎座,多數胚珠,骨果五角,每一果角結籽7~13粒,種籽類圓形,成熟時為共黃色,老時變成黑褐色,成熟種子直徑0.6~0.9厘米,千粒重約400克。

牡丹由野生變家種後,因環境條件變化及人工不斷地選育和栽培,除花色、花型、花期早晚有變異外,而且在株的形態、根的長短、粗細、葉的色澤、形狀等方面也發生了變異。

牡丹又名鹿韭、鼠姑、白苯、百兩金,在植物學上是毛茛科芍葯屬落葉小灌木。它的花和葉的形態同芍葯很相像,所以古時又稱牡丹為水芍葯。

牡丹一般高1.5~2米,在南方栽培的高可達3米。葉片是不規則的兩回、偶有三回的羽狀復葉,表面綠色,背麵灰綠色,有白粉,嫩時帶紅色。花大形,單花頂生,雄蕊多數。萼片5枚,綠色。花瓣原本5~6枚,經過栽培,一部分雄蕊演變成花瓣,就成了重瓣花。瓣數較少的,古時稱為多葉;瓣數很多的,古對稱為千葉。花有黃、白、紅、紫等色,花徑12~25厘米。花後結生蓇葖果,有短毛密布,成熟時開裂,內含數個大形種子,呈不規則圓球形,黑色。花期在4~5月。

牡丹原產我國西北部,現在甘肅、陝西、四川、河南等地山中還可見野生的。正如歐陽修《洛陽牡丹記》(1031)里所說的「丹延以西及褒斜道中尤多,與荊棘無異,土人皆取以為薪。」

牡丹作為觀賞植物始自南北朝時期,文獻多有記載。劉賽客《嘉記錄》說:「北齊楊子華有畫牡丹」,牡丹既已入畫,其作為觀賞的對象已確切無疑。謝康樂更具體指出種植的具體情況:「永嘉水際竹間多牡丹。」(《太平御覽》)近代生物學先驅達爾文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寫的《動植物在家養情況下的變異》一書中說,牡丹在中國已經栽培了一千四百年「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推到一千四百年前,那是公元五世紀,即南北朝初年,和中國牡丹的栽植歷史大體相屬。

隋代,隋煬帝(公元605~618)時「闢地周二百里為西苑……,昭天下境內所有鳥獸草木驛至京師(今河南洛陽)……易州(今河北易縣)進二十箱牡丹」。《隋志素問篇》中說道:「清明次五時牡丹華。」這又足以說明牡丹作觀賞植物則規模更大。

唐代(公元618~907)牡丹栽培開始繁盛起來。開元中盛於長安。傳說當時洛陽有個叫宋單父的善於種花,應唐玄宗李隆基之召,到驪山種了一萬多本,顏色不相同(《龍城錄》)。李白「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等三首「清平調」就是歌詠幾種不同顏色牡丹的。「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蓉靜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劉禹錫:「賞牡丹」)「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貴賤無常價,酬值看花數:灼灼百朵紅,戔戔步束素。……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白居易:「買花」)從以上這些詩篇可以看出當時帝都長安裁培牡丹的盛況。這時,牡丹不但顏色種類多了,而且還出現了一些新奇變異和重瓣現象。「興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著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暈、倒暈、淺紅、淺紫、紫白、白檀等,獨無深紅,又有花葉中無抹心者,重台花者,其花面七、八寸。」(《酉陽雜俎》)「穆宗皇帝殿前種千葉牡丹,花始開香氣襲人,一朵千葉,大而且紅。」(《杜陽雜俎》)。這也說明了,我國早在公元九世紀,便已經有了重瓣牡丹。

宋代(公元960~1279年),中國牡丹栽培中心,由唐之長安而轉移到了洛陽,牡丹的品種更多,栽培技術更加系統、完善。並出現了一批理論專著,對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這一時期的著作有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周師厚的《鄞江周氏洛陽牡丹記》、《洛陽花木記》;張峋的《洛陽花譜》等等。記述了牡丹的栽培管理,總結出一整套較為完整的成熟經驗。歐陽修說: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樹,蓋其不接則不佳。

北宋末年,戰亂不斷,洛陽牡丹開始衰退,陳州牡丹取而代之,張邦基撰《陳州牡丹記》雲:「洛陽牡丹之品見於花譜,然未若陳州牡丹之盛且多也。圓戶花如種黍粟,動以頃計。」

南宋時,牡丹栽培中心南移,由北方洛陽移向南方的天彭(今四川省彭州市)、成都、杭州等地。天彭裁培的牡丹,為蜀中第一,號稱「小西京」。詩人陸游在蜀中做官,親往游賞,並撰《天彭牡丹譜》(1178年)。宋室南渡後,洛陽花事衰微,杭州卻得到發展,出現一些新奇品種,如『重台九新淡紫牡丹』、白花青緣牡丹』等。

元代,是中國牡丹發展的低潮時期,長安、洛陽等地能見到的好品種已屈指可數,品種退化,重瓣品種難得一見,因有「千葉獨難遇,亦猶千人為英,萬人為傑,尤世紀不恆有者」(姚燧《序牡丹》)之嘆!

明代(公元1368~1644年),牡丹的栽培的中心,轉移到了安徽亳州。夏之臣《評亳州牡丹》雲:「吾亳州牡丹,年來浸盛,嬌容三變,尤在季孟之間。等此而上,有天香一品,石榴紅,勝嬌容,宮紅袍,琉璃貫珠,新紅種種不一,雜紅最後出,品種難得。又有大黃一種,輕膩可愛,不減三變。佛頂青為白色第一。大抵紅花以花子紅,銀紅、桃紅為上。」又雲:「草堂數武之步,種蒔殆偏,率以兩色並作一叢,紅白異狀,錯綜其間,又以平頭紫,慶天香,先春紅三色插入其花叢,間集而成文章,他時盛開燦然若錦」。此時開中國插花技術之先河。

在明代,亳州牡丹雖有盛名,但曹州(今山東菏澤),國都北京牡丹栽培也逐漸繁盛起來。江南太湖周圍,西北的蘭州、臨夏也有所發展。

曹州與亳州皆於明代嘉靖(1522~1567)年間引入牡丹,也同於萬曆(1573~1620)年間達到繁盛。兩地之間相互交換品種,「曹花多移自亳」(清?余鵬年《曹州牡丹譜》);亳州也引進入不少曹州名品,如《亳州牡丹史》中記載一種「金玉交輝」的品種,說是:「曹州所出,為第一品。」又有「忍濟紅」「萍實紅」兩種,也產於曹州。《曹南牡丹譜》亦雲:「至明曹南牡丹甲於海內。」曹州一士人家,牡丹有種至四十畝者,……多到一、二千株,少者數百株。」(《五雜俎》)。由此可以看出,現今牡丹的主要產地菏澤,在明代就已開始繁盛了。

北京自遼、金建都於此,牡丹栽培日漸興盛。明代的《北京考》上記載遼聖宗(公元982-1031)在統和12年(995年)三月去長春宮觀賞牡丹。在明代,牡丹栽培極盛,「金殿內外盡植牡丹」。城外還有三大名園梁家園、清華園和惠安園。

在江南,明代以江陰牡丹為盛。此外杭州、蘇州、上海也有不少種植。廣西灌陽也產牡丹,據明代《廣西通志》記載,在廣西「牡丹出靈川、灌陽,灌陽牡丹有高一丈者,其地名小洛陽。」

清代(公元1644~1911年),曹州牡丹的栽培就更盛了,取亳州而代之。《曹縣志》雲:「牡丹非土產也,初盛於雒下(今陝西省雒南縣),再盛於亳州,彼時已六、七百種,分五色排列,敘至於今,亳州寂寥,而盛事悉歸曹州。」「曹州園戶種花如種黍粟,動以頃計,蓋連畦接畛也。」(《曹州牡丹譜》)。蒲松齡在他寫的《聊齋志異》一書中,也曾有「曹州牡丹甲齊魯」的記述。這時,曹州城東北各村栽培牡丹已很普遍。有以養花為業者,成園成圃者很多,其中尤以王李庄、洪廟、毛庄、趙樓各村為冠。道光年間趙玉田在村北建花園,專養牡丹、芍葯,集本村之大成,園之周圍樹之以桑為籬,名曰「桑籬園」。著有《桑籬園牡丹譜》,其中記述了151種,內稱:「山左十郡二州,語牡丹則曹州獨也。曹州十邑一州,語牡丹則菏澤獨也。」「菏澤為郡為里者,不知其幾,語牡丹之出,惟有城北之一隅,魯山之陽,范堤之外,連延褒不能十里。」其後,有《綺園牡丹譜》,核其名者百四十有奇。並雲:「穀雨後往觀,見奼紫嫣紅,含蕊皆放,交錯如錦,奪目如霞,灼灼似群玉之競集,煌煌若五色之相宣。」當時栽培面積已達500多畝,每年輸出十餘萬株,運往廣州|、天津、北京、漢口、西安、濟南等地出售。其中運往廣州者為最多,收益亦大。當地農民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諺:「種果樹莫若木瓜、柿子,養花木還是牡丹、芍葯。」再加上社會上的愛好,菏澤人善於種花,以及牡丹根皮可供葯用,所以菏澤牡丹,常期發展,歷久不衰。

在清代,甘肅大部分地區也有牡丹栽培。而以蘭州、臨夏、臨洮一帶為栽培中心地。清末編篡的《甘肅新通志》曾有牡丹在甘肅「各州府都有,惟蘭州較盛,五色具備」的記載。延安萬花山,位於杜甫川內花源頭村對面,這里盛產牡丹。清?嘉靖修《延安府志》中記有「花源頭產牡丹極多,樵者以之為薪。」附近群眾有在農歷四月初八到此賞花的習俗,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江南牡丹中有寧國牡丹和銅陵牡丹。據1936年編《寧國縣志》載,「寧國、蟠龍素產牡丹,以白、黃為貴。」關於銅陵牡丹,據《銅陵縣志》載:「仙牡丹長山石竇中,有白牡丹一株,素艷絕麗。相傳為葛洪所種。」葛洪為晉代人,按此傳說,以有1600年的歷史。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牡丹得到恢復和發展。目前,菏澤牡丹栽培面積已達5萬余畝,600多個品種,已成為世界上面積最大、品種最多的中國牡丹栽培、觀賞、科研中心,堪稱世界之最。

中國牡丹栽培的歷史,形成以黃河中、下游為主要栽培中心,其它地區為次栽培中心或重要栽培地的格局。隨著朝代的更迭,牡丹栽培中心隨之變換,但主要栽培中心始終位於黃河中、下游地區。其轉移過程為:洛陽(隋)—長安(唐)—洛陽(五代、宋)—亳州、曹州(明)—曹州(清)。這是中國牡丹品種群形成和發展的主線。除此之外,還有幾個發展中心:一是長江三角洲、太湖周圍及皖東南;二是四川盆地西北隅的成都、彭州;三是甘肅的蘭州、臨夏;四是廣西的灌陽。

中國牡丹從野生引入觀賞栽培,已有1650年左右的歷史。栽培品種從單瓣花逐步演化成復瓣、重瓣乃至台閣型。促使牡丹品種向重瓣化演進的主動力是良好的栽培條件。已知將品種的優良性壯和枝變,通過嫁接固定下來,由之,新品種大量涌現。

從以上事實可以說明,我國牡丹品種資源極其豐富,即有野生種、半野生種,還有大量的栽培品種。其花豐碩富麗、雍容大方,不僅姿貌絕倫,而且色韻俱佳。

牡丹的種類繁多,全世界芍葯屬植物約30多種,中國的牡丹品種約有800個以上,牡丹有多種分類方法,其依據為:株形、分枝、習性、葉形、花色、花期、花型等,根據野生原種不同可分為牡丹系、紫斑牡丹系、黃牡丹系和紫牡丹系;根據花部基本構造不同分為單衣類和出閣類;根據花部演進方式和順序不同分為千層組和摟子組等。

栽培技術

繁殖:可採用播種、分株、嫁接和壓條等方法。

(1)播種:種子從9月上旬陸續成熟,采種後應盡快播種,以便在入冬前萌發而長出胚根,牡丹種子的上胚軸需要經過很長時間的休眠期才能萌芽,而胚根則不需要休眠,因此在秋播的當年只生根而不萌芽出土,翌年春季萌芽出土,秋季再分苗移栽,實生苗要5年以後才能開花,成株慢又易發生變異,因此只在雜交育種上才採用播種法。

(2)分株:牡丹分株可在清明進行,溫暖地區還可以推遲。分株時要注意在容易分離處劈開,並且注意新分部分應有較多根系。

(3)嫁接:通常多以牡丹根或芍葯根進行根接,牡丹根細而硬不便嫁接,所以多以芍葯根作淋。一般多在9月下旬進行,具體操作前先把芍葯的肉質根整墩挖出,再把它們逐根剪開,放在室內陰晾兩天,使根內水分減少而柔軟,然後剪取牡丹的當年生根作接穗,每枝上必須具有充實飽滿的頂芽,採用劈接法在室內逐個接在芍葯的根砧上,一般不需綁扎,只用和好的膠泥將介面封住,接好後立即拿到平整好的圃地上栽植,栽時需把介面栽人土內,並深人土表8-10厘米,再按行壘壟,將接穗的頂芽全部封住,當年秋季在芍葯砧上就能長新根,但牡丹接穗的頂芽並不萌動。翌年清明前將土壟創開,讓牡丹萌芽生長,並可長出自己的根系秋後可將其挖出,同時把芍葯的根砧剪掉再行栽植,否則芍葯的根系會長出芍葯株叢與牡丹同而影響牡丹生長。

管理:牡丹的栽培主要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是澆水,春季應充分供水以促其生長,滿足開花需要;夏季要注意雨後排水,不能積澇;秋季應適當控水,以免徒長而易受凍。其次是施肥,牡丹每年最好施三次肥,第一次在新梢迅速抽出、葉及花正伸展之時,此時施肥對花朵增大有很好的效果,以遲效肥為主。第二次在花謝後,對以後的生長和花蕾的增多有很大影響,也以速效肥為主。第三次在秋冬,對增強春季的生長有重要作用,以遲效性肥為主。除此以外,應注意中耕除草,整形修剪和摘芽的工作,對觀賞用植株留枝可少些,做到去掉基部萌發枝以便短時間內形成美觀的株形。花芽分化在7月下旬開始,應在此之前進行修剪。牡丹雖喜光,但在夏季烈日曝曬下,葉片常退色,甚至枯焦而停止生長,故在栽培上應適當遮蔭。

牡丹常見的病害有褐斑病、炭疽病、紫紋羽病,防治方法應採取綜合防治法,發病期用常見的殺菌類葯劑防治。

蟲害有:根線蟲、天牛和介殼蟲等。

用途

牡丹花形大艷美,色香俱全,觀賞價值高,在我國傳統古典園林中廣為栽培,同時也廣為盆栽觀賞。

牡丹根部的皮叫「丹皮」,含丹皮甙、芍葯甙丹皮酸等成份,有清熱涼血、活血、調經、行瘀等作用。久服能輕身益壽,可治高血壓、散瘀血等多種疾病,全花可調經活血,主治婦女月經不調和行經腹痛。花瓣和花粉含多種氨基酸、維生素、糖類、酶、微量元素。可作為保健食品和飲料、化妝品等。

熱點內容
2017花藝博覽會寧夏 發布:2025-10-08 20:24:27 瀏覽:795
波斯毛茛插花 發布:2025-10-08 17:32:42 瀏覽:145
皮雕玫瑰花 發布:2025-10-08 17:26:58 瀏覽:496
梅花思鄉詩句 發布:2025-10-08 16:54:47 瀏覽:782
手工插花外放 發布:2025-10-08 16:45:20 瀏覽:191
插花瓶口多大 發布:2025-10-08 16:35:56 瀏覽:202
烏梅和百合 發布:2025-10-08 16:27:03 瀏覽:210
荷花博亞 發布:2025-10-08 16:15:27 瀏覽:115
玫瑰金紡 發布:2025-10-08 16:13:03 瀏覽:820
華業東方玫瑰房價 發布:2025-10-08 16:00:19 瀏覽: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