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腦和丁香
Ⅰ 公丁香與龍腦冰片一起有什麼作用
開竅,醒神
Ⅱ 龍腦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
1,功效:通諸竅,散鬱火,去翳明目,有消腫止痛的功效。
2,龍腦樟版樹枝葉繁茂、四季權常青、根系發達,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綠化荒山、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生態功能;龍腦樟的鮮枝葉經提取天然冰片後,其殘渣可堆漚發酵,是優質的有機肥料,可做到用養結合、培肥土壤。
龍腦加工成日常用品如插香、精油、化妝品等,較強的肌膚通透性以及消炎殺菌等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體脂類代謝,凈化空氣、去除塵蟎等功效。
(2)龍腦和丁香擴展閱讀:
龍腦香是龍腦香料植物中的龍腦香樹的樹脂凝結形成的一種近於白色的結晶體,古人謂之「龍腦」以示其珍貴。又「以白瑩如冰,及作梅花片者為良。故俗稱為冰片腦,或雲梅花腦」。
天然龍腦香質地純凈,熏燃時不僅香氣濃郁,而且煙氣甚小。在佛教里,龍腦既是禮佛的上等供品,也是「浴佛」的主要香料之一,還被列入密宗的「五香」(沉香、檀香、丁香、鬱金香、龍腦香)。
Ⅲ 中國四大香是指的什麼
四大香即指沉香、檀香、麝香和龍涎香。
1、沉香
分布於廣東、海、南、廣西、福建等地。味辛、苦,性微溫。喬木,高5-15米,樹皮暗灰色,幾平滑,纖維堅韌;小枝圓柱形,具縐紋,幼時被疏柔毛,後逐漸脫落,無毛或近無毛。
中國香文化
一、新石器時代之萌芽期
人類對香的喜愛是與生俱來的本性需求,最初先民對植物的香料提取。
二、春秋戰國時期之初始期
春秋戰國時期開始,香開始有了文字記載,此時香文化發展初現端倪。
三、秦漢時期之成形期
香文化有了長足的發展。「絲綢之路」為我們帶來了海外的丁香、安息香、乳香、龍涎香。漢代香品中第一次出現了和香,宮廷的術士開始用多種香葯根據陰陽五行和經絡學說來調配香方。
四、隋唐時期之成熟期
隋唐時期經濟繁榮,海路交通便捷,佛教鼎盛,上至皇室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用香風氣相當普遍,豐富了各種形式的行香諸法。
五、北宋時期之鼎盛期
這一時期,不僅佛家、道家、儒家都提倡用香,而且香更成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個部分。
六、明清時期之穩定期明代,在繼承和發展宋代香道精緻熏香文化的同時又與理學、佛學結合成了「坐香」與「課香」,從而成為叢林禪修與勘驗學問的一門功課。
七、亂世征戰之萎縮期
隨著清朝末年,國勢衰退,戰亂開始,士大夫與文人墨客們的精神生活趨於粗疏呆板,香學與詩詞樂舞等純粹的藝術形式一樣,漸趨式微。接下來的軍閥混戰、抗日戰爭,以及後來的解放戰爭以及西方工業文明的侵入使得人們對傳統文化產生質疑,從此,包括「香道」在內的傳統文化藝術一蹶不振。
Ⅳ 仙劍四中夢璃的香(丁香、沒葯、龍腦香等)確實能做熏香么
仙劍這個游戲做的很細致,所以裡面的一些道具和葯品都是來源於現實的,丁香,沒葯,龍腦,廣藿香,青木香都是中草葯,具體功效可以見網路,丁香可以做成精油,也的確可以和廣霍配合做香薰,有安神舒緩的療效,但是普通的焚燒可能達不到效果,不過這些是不是全部可以做熏香有待考證,基本上都是內服的中葯。
廣霍http://ke..com/view/31673.htm
青木http://ke..com/view/67112.htm
龍腦http://ke..com/view/337937.htm
丁香http://ke..com/view/6851.htm
沒葯http://ke..com/view/51936.html?wtp=tt
Ⅳ 龍腦香在佛教代表什麼意思
密教修法的五香之一:龍腦香
梵語karpu^ra,巴利語 kappu^ra。音譯羯布羅、劫布羅。又作片腦、冰片、瑞腦。龍腦香是龍腦香科植物中的龍腦香樹的樹脂凝結形成的一種近於白色的結晶體,古代謂之「龍腦」以示其珍貴,產於蘇門答臘、印度南方、東南半島及我國南方。龍腦樹,為常綠大喬木,高達四十至六十公尺。葉互生,呈卵圓形,先端尖。花白色,具芳香。由樹干可採制結晶龍腦,供葯用,以其產量少,故甚高,樹干亦可作建材。
天然龍腦晶體多形成於樹乾的裂縫中,體積小的為細碎的顆粒,大的多為薄片狀。以片大整齊、香氣濃郁、無雜質者為佳。
梅花樣的龍腦片,「狀如雲母,色如冰雪」者,為龍腦中的上品,古人稱之為「梅花腦」;品級差一些的,狀如米粒的碎顆粒,稱為「米腦」;晶體顆粒與木屑混在一起的,稱為「蒼腦」;不成晶體而成油狀的,則稱為「油腦」。
龍腦樹多生長於熱帶、亞熱帶地區,外形類似杉樹,樹體粗大高聳,一般都能高達四五十米以上,直徑也有兩三米,是熱帶雨林「高層空間」的重要植物。
這種樹不僅出產龍腦香,其木材也是優質品種,而且葉、花及果實皆有香味。
龍腦樹的樹脂十分豐富,鑿開樹干或樹枝就能引出樹脂來;除了天然凝結的龍腦晶體,其液態樹脂也可以利用,古代稱為「膏香」、「婆律膏」。現在中醫使用的冰片,就是龍腦樹的乾燥樹脂(即古稱的龍腦),或從液態樹脂(婆律膏)或龍腦木中蒸餾提取的白色晶體。
其實,在古時候,人們就已經知道用加熱蒸餾的方法(「火逼成片」)從龍腦樹的木材中提取晶體,稱之為「熟腦」。並且,對於龍腦香的存儲保養古人也有專門的辦法:「龍腦香及膏香………合粳米、相思子貯之則不耗。」(《唐本草》)
天然龍腦質地純凈,熏燃時不僅香氣濃郁,而且煙氣甚小。無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歷來都被視為珍品。唐宋時期,出產龍腦的波斯、大食國的使臣還專門把龍腦作為「國禮」送給中國的皇帝。龍腦香早在西漢時就已傳入中國。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在西漢的廣州已能見到龍腦香。(那時的海上絲綢之路已有相當的規模,印度、西亞的很多物品都已進入中國南方。)
在佛教里,龍腦既是禮佛的上等供品,也是「浴佛」的主要香料之一,還被列入密宗的「五香」(沉香、檀香、丁香、鬱金香、龍腦香)。在盛產龍腦的地區,龍腦樹的樹膏也被用作佛燈的燈油。
龍腦在中醫里名為冰片,歸於「芳香開竅類」葯材。中醫學認為龍腦為「芳香走竄」之品,內服有開竅醒神之效,適用於神昏、痙厥諸證;外用有清熱止痛、防腐止癢之功,可治療瘡瘍、腫痛、口瘡等疾患。在安宮牛黃丸,冰硼散等成葯中,龍腦都是主要成分之一。
在《本草綱目》中,不僅記載了龍腦的一些形狀特徵,如「以白瑩如冰,及作梅花片者為良。故俗呼為冰片腦,或雲梅花腦」;還專門指出,用紙卷捻起龍腦,燒煙薰鼻,吐出痰涎,就可以治癒很多頭痛病。
龍腦不僅用於熏香和醫葯,還被用於美食。中國的宮廷御宴里,就有燕窩配龍腦的「會燕」;在南亞地區,夾有龍腦的檳榔是當地貴族階層的上等食品;宋代以前,人們就開始在茶餅(由茶和米壓制而成)中摻和香料做成「香茶」,所用的香料大多都是龍腦,或在壓制茶餅之前以龍腦窨茶,或以龍腦浸水直接灑在茶上,也稱為「龍腦茶」。
冰片為名貴中葯材之一。原名龍腦香。始載於唐 . <新修本草>。具有通諸竅、散鬱火、消腫止痛、 袪翳明目之功效。常用於赤翳膜、咽喉腫痛、驚風痰迷及中風口噤等病症。並為制番急救丸散之重要原料。
Ⅵ 丁香花對人體有什麼好處
菊花香中含有菊油環酮、龍腦等揮發性芳香物,有清熱法鳳、平肝明目之功,常用來治頭痛病,
菊花和薄荷的氣味,可使兒童思維清晰、反應靈敏、有利於智力發育。
百合花香使人興奮,但時間過長,會感到頭暈。
丁香花開放時,散發的香氣中,含丁香油酚等化學物質,凈化空氣能力很強,殺菌能力比石碳酸強;倍以上,室內放一定數量盛開的丁香花,有預防傳染病的作用,對牙痛病人有安靜止痛作用。
茉莉和丁香的香味,令人輕松,從而沉緬於對美好事物的回憶。丁香花香具有祛風、散寒、理氣、醒腦作用;
紫薇花香殺菌力極強,對殺滅結核菌、白喉菌、痢疾桿菌的作用更強,
天竺葵花香有鎮定神經、消除疲勞、促進睡眠的作用。香葉天竺葵還能舒張支氣管平滑肌,故能平喘。
薰衣草對神經性心跳、脹氣、腹痛有效。
水仙和荷花的香味,使人感到寧靜、溫馨、纏綿。
紫羅蘭和玫瑰的香味,紹人以爽朗和愉快的感覺。
橘子和檸檬的香味,使人興奮、積極向上。
白蘭花和月下香都有較強的殺菌作用。
檜柏放出的殺菌素,能抑制白喉、傷寒、痢疾、肺結核等病菌,柳杉、雪松能短時間內殺死原生物菌。
天竺花香可鎮靜神經,促進睡眠,治療神經衰弱,起健腦作用;
蓑衣花香可治療心臟病和氣喘,
豆蔻花香可治療胃病;百合花香能對冠心病、高血壓產生一定的療效
月季花:花香會使個別人突感胸悶不適、憋氣與呼吸困難。
蘭花:久聞其花香會令人過度興奮而失眠。
紫荊花:接觸其花粉過久,會誘發哮喘症或加重咳嗽症狀。
夜來香:它在晚上會散發出強烈刺激嗅覺的微粒,使高血壓和心臟病患者感到頭暈目眩,郁悶不適,甚至會使病情加重。
鬱金香:它的花朵含有一種毒鹼,如與它接觸過久,會加快毛發脫落。
夾竹桃:聞之過久它的氣味,會使人昏昏欲睡;其分泌出的乳白液體,如接觸過久,會使人中毒。
松柏類花:花香對人體腸胃有刺激作用,而且會使孕婦感到心煩意亂,惡心欲吐。
洋綉球花:有些人接觸它散發的微粒,會使皮膚過敏,發生瘙癢症。
黃花杜鵑:它的花朵散發出一種毒素,一旦誤食,輕者中毒,重者休克。
Ⅶ 丁香和什麼香料放一起犯相
樓主你好
壽陽公主梅花香
[葯物] 沉香七兩二錢,棧香五兩,雞舌香四兩,檀香、麝香各二兩,藿香六錢,零陵香四錢,甲香二錢(法制),龍腦香少許。
[制備] 上搗羅細末,煉蜜和勻,丸如豆大。
[用法] 爇之。
宣和貴妃王氏金香
[葯物] 真臘沉香八兩,檀香二兩,牙硝、甲香(制),金額香、丁香各半兩,麝香一兩,片白腦子四兩
[制備] 上為細末,煉蜜先和前香,後入腦、麝為丸,大小任意,以金箔為衣。
[用法] 爇如常法。
花蕊夫人衙香
[葯物] 沉香、棧香各三兩,檀香、乳香各一兩,龍腦半錢(另研,香成旋入),甲香一兩(法制),麝香一錢(另研,香成旋入)。
[制備] 上除龍腦外,同搗末入炭皮末、朴硝各一錢,生蜜拌勻,入瓷盒重湯煮十數沸,取出窨七日。
[用法] 作餅爇之
唐開元宮中香
[葯物] 沉香二兩(細銼,以絹袋盛懸於銚子當中,勿令著底,蜜水浸,慢火煮一日),檀香二兩(清茶浸一宿,炒令無檀香氣味),龍腦二兩(另研),麝香二兩,甲香一錢,馬牙硝一錢。
[制備] 上為細末,煉蜜和勻,窨月余取出,旋入腦、麝丸之。
江南李主帳中香
[葯物] 沉香一兩(銼如炷大),蘇合香油(以不津瓷器藏)。
[制備] 上以香投油,封浸百日。
[用法] 爇之。入薔薇水更佳。
漢建寧宮中香
[葯物] 黃熟香四斤,白附子、茅香各二斤,丁香皮五兩,藿香葉、零陵香、檀香、白芷、生結香各四兩,茴香二兩,甘松半斤,乳香一兩(另研),棗半斤(焙乾)。
[制備] 上為細末,煉蜜和勻,窨月余,作丸或餅。
[用法] 爇之。
韓魏公濃梅香
[葯物] 黑角沉半兩,丁香一錢,臘茶末一錢,鬱金五分(小者,麥麩炒赤色),麝香一字,定粉一米粒,白蜜一錢。
[制備] 上各為末,麝先細研,取臘茶之末湯點澄清調麝,次入沉香,次入丁香,次入鬱金,次入余茶定粉,共研細,乃入蜜令稀稠得所,收砂瓶器中,窨月余取燒,久則益佳。
[用法] 燒時以雲母石或銀葉襯之。
逼蟲香
[葯物] 茅香一兩五錢,細辛一兩五錢,零陵香一錢三分,山柰一兩,川椒二兩五錢,藿香一錢六分,千金草三錢六分,莪術一兩七錢三分。
[制備] 共研成粗末。
百和香
[葯物] 沉水香五兩,丁子香、雞骨香、兜婁婆香、甲香各二兩,薰陸香、白檀香、熟捷香、炭末各二兩,零陵香、藿香、青桂香、白漸香、青木香、甘松香各一兩,雀頭香、蘇合香、安息香、麝香、燕香各半兩。
[制備] 上二十味末之,酒灑令軟,再宿酒氣歇,以白蜜和,放入瓷器中,蠟紙封,勿令泄。
[用法] 冬月開取用,尤佳。
Ⅷ 香道微談:佛教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用香的
「香為佛使」、「香為信心之使」——佛教創教開始,佛教用香即應運而生。香在禮佛、供佛的過程中,不僅是對佛、菩薩的恭敬,同時通過燒香供養,與佛菩薩建立溝通,進行信息的交流,培補本性善根,以達到覺性圓滿,生起「智慧之香」的目的。經書記載,佛陀說法之時,周身毫毛孔竅會散出妙香,普熏十方,震動三界。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本性」之香。同時,香能夠使人修身養性,對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影響。香是修道的助緣,在打坐、誦經等過程中用香,使人在靜憩的環境中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培扶身心根性向正與善的方向發展,從而提升修行的次第。
佛教中,除了用於熏燒的「燒香」,香料製作的香水、塗在身上的塗香、研成粉末的末香等都是常用的供品,其中香水還用於浴佛,是一種很高的供養;香不僅供在佛像前,還用於供奉經書;把香料摻入塗料中粉刷佛殿的堂柱門窗,在重要的場所和家中還常潑灑香水供香.
佛教進入中國後,國人用香的形式和方法便與佛教的需求密切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套佛教用香的規程。佛教香品的特點基本還是傳統香的延續,兩千多年來佛香的原料中名貴香葯始終是主要成分。早期的佛香用葯是以「旃檀、沉香、乳香、安息、龍腦、丁香」等為主要原料(藏傳佛教中至今還基本保留了這一傳統),或配製燃燒,或製成香水浴佛、塗身,或製成香食敬佛、食用,或用以治病療疾。
Ⅸ 南朝遺夢香害處
沒有害處。南朝遺夢用香:檀香、丁香、龍腦、細辛、桃花。
三月桃花開,采新鮮桃花微陰干,與檀香,丁香浸於龍腦液中,約一星期後取出陰干,再焙脆研成細粉,細辛研磨細粉後加少量混合,加煉蜜製成香丸,密封窨藏一個月後取用。
香方中的桃花,經過龍腦的浸泡,留香更持久。幾味香料融合滲透,增添了「南朝遺夢」的韻味。
這款香的香氣辨別度很高,空靈、張揚、凜冽的香氣中帶一絲溫暖,醒夢,和溫存。
說到史上的文人雅集,有人舉出三大:蘭亭、西園和玉山。
所謂雅集,無非文人小圈子開party,或小眾自娛,或聚眾吐槽。
這三大雅集,蘭亭太高冷,玉山略俗氣。獨以為,唯西園為好,因為西園有香。
宋代應該是讀書人日子最快活的朝代,占城稻開始普及,大家都能吃飽飯,讀書人比例不算太高,公務員編制也足夠讀書人有個飯碗,可以放鬆的玩生活、享逸事、扯閑篇。
那個時候,十六人的雅集,古器用了十數個,一般而言有茶器、酒器、香器,而其中香爐一般會佔半數,甗式爐、鬲式爐、筒式爐、奩式爐、高足杯爐等都有。
從器物數量比例來看,宋人雅集,撫琴、飲酒,啜茶,都離不開焚香,甚至可以說,焚香比其它更重要。
米芾《西園雅集圖記》更是有一句「水石潺湲,風竹相吞,爐煙方裊,草木自馨,人間清曠之樂,不過於此」,能玩出「爐煙方裊」的種種情趣。
宋代流傳至今的雅集大多核心人物皆有蘇黃二人,其實都是玩香高手。
黃庭堅有「黃太史四香」流傳於世,最為人道的逸事,是他自稱「香癖」,仕途不順之時,被貶宜州,居室簡陋,與屠戶比鄰,卻仍設卧榻,焚香而坐,自得其樂,「香十德」更是為後人知。
蘇軾常常在捉筆而書之餘,不忘在案前放置一個小香爐。蘇東坡玩香可謂極致,例如「雪中春信」,專門收集梅上雪水,花了七年才把味道找對。至今回想也深感其愛香之不可思議。
惜乎今人的飯局,早已被所謂的飲食文化熏得烏煙瘴氣,遠不如古人的依山傍水、清膾疏筍來得敞快。
文化的久遠,就只剩下今人踮腳的悵望,追尋那一縷的青煙,甚至是那莫名的影像。而流傳至今,「雅集」大多逐漸轉化為KTV,酒桌飯局,至於茶飲,香道卻少之甚少,不得不說略顯浮躁。
人們卻不知,在無風靜室,邀三五好友,有香茗、琴音、香語。香可以很容易地營造出一個輕松、愉悅、空靈的氛圍,也可以讓人放鬆身心,這種雅集豈不更加有韻味。
Ⅹ 古代第一次提出十大香葯的應用出自
香具有治病養生、怡情悅性的功效,故古人多以「香葯」稱之。不同的香最早的使用年代也不盡相同~
一、沉香
沉香是自然界極為稀少、珍貴的香料物質,同時也是一味名貴的中葯,還是佛教禮佛供佛的一種聖物,更是香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享有「眾香之首」、「香中之王」等美稱。沉香在中國有2000多年的歷史,隋唐史料中就有豐富的記載,到晚唐及五代則又有更高度的發展。宋代時,精品沉香是「一兩沉一兩金」。到了明代,就已變為「一寸沉一寸金」,而當代人香道用香時也首推沉香。
二、檀香
檀香是種常見的香料,可分為紫檀、黃檀與白檀,經常作為東方廟宇焚香之用。檀香用於制香歷來被奉為珍品,不過,檀香單獨熏燒,氣味不佳,倘若能與其它香料巧妙調制,則可「引芳香之物上至極高之分」。另外,檀香還是一味重要的中葯材,歷來為醫家所重視,謂之「辛、溫;歸脾、胃、心、肺經;行心溫中,開胃止痛」。外敷可以消炎去腫,滋潤肌膚;熏燒可殺菌消毒,驅瘟辟疫。
三、龍涎香
龍涎香是抹香鯨的分泌物,遇熱就會散發出異香,其香的最主要的用途在於調制合香。香料里添加了龍涎香後可以使香煙凝聚而不易飄散。《本草綱目》中記載:龍涎方葯鮮用,惟入諸香,雲能收腦麝,數十年不散。又說焚之則翠煙浮空,出西南海洋中,人說是春天群龍所吐涎沫浮出,番人採得販售,每兩千錢。其中記載龍涎香的形狀,也有從大魚腹中剖得此香,其形狀初若脂膠,黃白色,干則成塊,黃黑色,如百葯煎而膩理,久了則呈紫黑色如五靈脂而光澤,其形體輕飄似浮石而腥臊。焚燒龍涎香用量極少,只要有如一豆大的用量,就會異香撲鼻。其最大的特色是能聚煙,將它與其它的香品混合,燃燒時有助於「翠煙浮空,結而不散」,極具欣賞性。
四、龍腦香
龍腦香是從龍腦樹的樹干中搜集的天然白色結晶粒,龍腦樹生長於近海岸線排水良好的斜坡上。龍腦香除了取自樹心的天然結晶顆粒之外,也常砍倒龍腦樹,收取樹心湧出的膠脂。剩餘的木材進行加工後,可蒸餾出白色結晶。由於所取得部位及方法不同,故有龍腦香、龍腦油及冰片等不同名稱。
五、麝香
麝香為雄麝腺囊的分泌物,乾燥後呈顆粒狀或塊狀,有特殊的香氣,味苦,可以製成香料,也可以入葯,是中樞神經興奮劑,外敷能鎮痛、消腫。麝香還是配製高級香精的重要原料,古代文人、詩人、畫家都喜歡在上等墨料中加少許麝香,製成「麝墨」寫字、作畫,芳香清幽,若將字畫封妥,可防腐防蛀,能夠長期保存。六、丁香
丁香,又稱為雞舌香,原產於東南亞及馬達加斯加一帶,引種於熱帶地區。丁香樹具有光滑的灰色樹皮,葉片呈對生矛狀,約十五公分長,覆有油脂腺,被壓時會釋放出丁香的香氣。丁香花朵呈深紫紅色,長於小枝頂端,成聚傘花序。但一般所見的是未開的花芽,乾燥後即成干丁香。其花季自八月持續至十二月,最初花芽為黃色,然後轉成粉紅色,最後變成紅色。自第6年可開始採收丁香,丁香乾燥後會變成深紅色或黑色。其中紅頭丁香是最好的等級,其它等級的丁香,可用於提取丁香精油,是價值極高的殺菌劑。
七、安息香
安息香是佛典中常提及的香料,其名稱由來是因為最早由安息國的商人傳到中國。安息香是由安息香樹所產生的脂汁塊,該樹葉呈卵形而尖,夏季開花,花為赤色。安息香樹除了做香料外,也可以作為袪痰葯用。
八、 乳香是一種植物的分泌物,在樹干切出較深的刻痕後,便會流出樹膠和樹脂凝固成含臘乳狀的顆粒物質,這種乳黃色的顆粒即是乳香。乳香過去常用來與檀香、龍腦、安息、蘇合香等混合,用於佛家的燒香供養。乳香的味道沉寂香甜,有助於情緒的沉澱,鎮定焦躁及不安的心靈,是一種非常適合用於冥想及靜坐的一種香料。在中國還是一味中葯,具有鎮咳、去痰、行氣止血等功效,對呼吸道是很好的殺菌劑。
九、鬱金香
鬱金以根部的香味而聞名。鬱金的根乾燥、磨粉之後,再加入芳香劑,就可以製成爽身粉,常為印度的婦女所使用,從另外一種物質姜黃中也可獲得一種類似的芳香粉。鬱金在六、七月時會露出黃及粉紅的管狀花,散發著和根部相同的芬芳氣息。加工根部時以蒸餾的方法,可生產30%的精質油,鬱金香常使用於香水中。
十、降真香
降真香產地在馬來半島、婆羅洲北部及蘇門答臘、中南半島柬埔寨、廣東西部等地。其心材呈紫紅色,是薰香、葯用及染料的佳品。在宋代的《香錄》中,曾把降真香區分為番降、土降及廣降三種。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木部》「降真香」款記載:「降香,唐、宋本草收。唐慎微始增之,而不著其功用。今折傷金瘡家多用其節,雲可代沒葯、血竭。」而《證類本草》卷十二中記載:「降真香,出黔南。伴和諸雜香,燒煙直上天,召鶴得盤旋於上。」宋代洪芻所著《香譜》中曾記載降真香適合製成合香:「其香如蘇方木,然(燃)之初不甚香,得諸香和之則特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