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丁香與皂角

丁香與皂角

發布時間: 2022-05-05 18:02:10

① 皂角60克、升麻16克、楮實10克、綠豆、白芨、白芷、天花粉各2克、甘松、砂仁、白丁香各5克。大概

皂角是有毒的,而且量比較大,會有一定毒理反應,但還不會致死,如果有明顯過敏反應應當去醫院治療。

② 什麼是皂角

【葯名】皂莢
【別名】雞棲子、皂角、大皂莢、長皂莢、懸刀、長皂角、大皂角、烏犀。
【漢語拼音】zao jia
【英文名】Chinese Honeylocust Fruit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leditsia sinensis Lam.[G.horrida Willd.]
【歸經】肺;大腸經
【功效】祛痰止咳;開竅通閉;殺蟲散結
【科屬分類】豆科、皂莢屬。
【主治】痰咳喘滿;中風口噤;痰涎壅盛;神昏不語;癲癇;喉痹;二便不通;癰腫疥癬
【生態環境】生於路邊、溝旁、住宅附近。
【採收和儲藏】栽培5-6年後即結果,秋季果實成熟變黑時採摘,曬干。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華南以及四川、貴州等地。
【功效分類】止咳葯;祛痰葯;祛濕葯
【性味】辛;咸;溫;有毒
【出處】《中華本草》[1]
編輯本段
形態特徵

皂莢-原植物
落葉喬木,高達15-30m,樹干皮灰黑色,淺縱裂,干及枝條常具刺,刺圓錐狀多分枝,粗而硬直,小枝灰綠色,皮孔顯著,冬芽常疊生,一回偶數羽狀復葉,有互生小葉3-7對,小葉長卵形,先端鈍圓,基部圓形,稍偏斜,薄革質,緣有細齒,背面中脈兩側及葉柄被白色短柔毛,雜性花,腋生,總狀花序,花梗密被絨毛,花萼鍾狀被絨毛,花黃白色,萼瓣均4數。莢果平直肥厚,長達10-20厘米,不扭曲,熟時黑色,被霜粉,花期5-6月,果熟9-10月。
編輯本段
產地習性

原產中國長江流域,分布極廣,自中國北部至南部及西南均有分布。多生於平原、山谷及丘陵地區。但在溫暖地區可分布在海拔1600米處。
編輯本段
生態習性

皂莢-原植物
性喜光而稍耐蔭,喜溫暖濕潤氣候及深厚肥沃適當濕潤土壤,但對土壤要求不嚴,在石灰質及鹽鹼甚至粘土或砂土均能正常生長。皂莢的生長速度慢但壽命很長,可達六七百年。屬於深根性樹種。需要6-8年的營養生長才能開花結果。但是其結實期可長達數百年。花期4-5月;果熟期10月。[2]
編輯本段
園林用途

皂莢-原植物
皂莢冠大蔭濃,壽命較長,非常適宜作庭蔭樹及四旁綠化樹種。另外、皂莢果實富含胰皂質,故可以煎汁代替肥皂使用;種子榨油可作潤滑劑及制肥皂,葯用有治癬及通便之功效;皂刺及莢果均可葯用;葉、莢煮水還可殺紅蜘蛛。皂莢木材堅硬,耐腐耐磨,但易開裂,而且新伐材有很濃郁的氣味,因此只可以做傢具,建築中的柱與樁,器物上的把與柄等。[3]
編輯本段
同屬常見種

皂莢-原植物
1.山皂莢
(G. melanacantha Tang et Wang):其主要特徵為小枝灰綠色,無毛,分枝狀刺,但微壓扁,黑棕色。一回羽狀復葉,有小葉6-22枚,緣具細圓鋸齒。雌雄異株,莢果條形,紙質、棕黑色、扭曲,長達20-30厘米。
2.日本皂莢
(G. japonica Miq.):近似山皂莢,與山皂莢的主要區別為本種小枝綠褐色至赤褐色。小葉較山皂莢明顯大而厚,新枝上葉多呈二回羽狀復葉,莢果長而扁圓平、扭曲、且有泡狀隆起。
3.豬牙皂
(G. officinalis Hemsl):本種近似皂莢,干皮深灰黑色,縱裂較深,刺單一或分枝,呈圓錐狀,赤褐色,常見在老枝分叉處密集生長,小枝灰色,皮孔顯著,一回偶數羽狀復葉,有小葉6-16枚,緣具不規則細鋸齒,小葉柄深褐色密被絨毛。莢果兩型:小果鐮刀狀,肥厚無種子;大果扁平、直或略彎,有種子數粒。大、小果均具長喙。熟後紅棕色被霜粉。山東鄒城特產樹種,莢果入葯。
4.野皂莢
(G. heterophylla Bunge):多為灌木,樹皮灰色。多二分枝刺,細而短。當年生枝密被灰黃色短柔毛,一或二回羽狀復葉,不佔10-28枚,葉片較小,長僅0.8-1.2厘米,腋生或頂生穗狀花序,花白色,莢果具長柄,長橢圓形,扁而薄,具喙尖,熟後紅褐色,有種子1-3粒,多用作綠籬。
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豆莢、種子、葉及莖皮有毒。人口服200克皂莢的水煎劑可中毒死亡。於服後10分鍾出現嘔吐,2小時後腹瀉,繼之痙攣、神志昏迷、呼吸急促,8小時後死亡。屍檢可見腦水腫充血,內臟粘膜充血、水腫呈毒血症及缺氧症。小鼠腹腔注射17g/kg種子的乙醇提取物出現活動減少、安靜伏地,死亡。[4]
編輯本段
葯用價值

皂角子

皂莢
1、腰腳風痛、不能履地。用皂角子一千二百個,洗凈,以、酥少許熬香,研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以蒺藜子、酸仁湯送下。
2、大腸虛秘(時瀉時秘)。治方同上,服至百丸,以通為度。
3、下痢不止。用皂角子瓦焙為末,加米糊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陳茶送下。
4、腸風下血。用皂角子、槐實各一兩,加粘谷糠炒香,去糠,研為末,每服一錢,陳粟為湯送下。此方名「神效散」。
5、里急後重。用無蛀的皂角子(米糠炒過),加枳殼(炒過),等分為末,以飯和末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熱湯送下。
6、小兒流涎(由於脾熱有痰)。用皂角子仁半兩、半夏(姜湯泡七次)錢二分,共研為末,加薑汁調成丸子,如麻子大。每服五丸,溫水送下。
7、婦女難產。吞皂角子二枚。
8、風蟲牙痛。用皂角子研為末,棉裹末約彈子大兩顆,醋煮熱,交替熨患處。每且可熨三、五次。
9、一切疔腫
(1)中風口噤、涎潮上。用皂角一挺,去皮,以豬油塗炙成黃色,研為末,每服一錢,溫酒調下。體壯者可服二錢,以吐出風涎為度。
(2)中風口 。用皂角五兩,去皮,為末,加陳年老醋調勻,左 塗右側,右 塗左側。葯干再塗。
(3)中暑不省。用皂莢一兩(燒存性)、甘草一兩(微炒為末),以溫水調一錢灌下。
(4)喉痹封口。用皂莢生研為末,取少許點患處,同時以醋調葯厚塗項下。不久,病處裂破出血即愈。

皂莢
(5)咽喉腫痛。用皂莢一挺,去皮,米醋浸、炙七次,勿令過焦,研為末。每次少放入咽,吐涎則痛止,病漸愈。
(6)風邪疾。用皂莢(燒存性)四兩,蒼耳根、莖、葉(日干)四兩,密陀僧一兩,共研為末,做成丸子,如梧子大,以硃砂為衣。每服三、四十丸,棗湯送下。一天服二次,病稍減,只服二十丸。此方名「抵住丸」。
(7)咳逆上氣、唾濁,不能睡卧。用皂莢(炙,去皮、子)研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一丸,棗膏湯送下。白天服三次,夜間服一次。
(8)痰喘咳嗽。用長皂莢三長(去皮、子),一莢中裝半夏十粒,一莢中裝中巴豆,蜜制關夏。再一起火炙成黃色,研為末。每用二、三分,於臨卧時以薑汁調服。用特效。
(9)牙病喘息、喉中有聲。用肥皂莢兩挺,酥炙取肉,研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豆大。每服一丸,以微瀉為度,不瀉再服葯。一天服一次。
(10)腹部腫痛。用皂莢(去皮、子)炙黃為末,加酒一斗,煮開以後飲服。一天服三次。
(11)二便不通用皂莢燒過,研為末,稀飯送服三錢,立通。又方:用皂莢炙過,去皮、子,研為末,加酒、麵糊成丸子。每服五十丸。酒送下。又方;用皂莢燒出煙,放在桶內人坐桶上受煙熏。亦有效。
(12)黃腫氣喘。用無蛀的皂角,去皮、子,醋塗,炙焦為末,取一錢,加巴豆(去油膜)七枚,以淡醋研好墨和成丸子,如麻子大。每服三丸,飯後服,陳桔皮湯送下。一天服三次,隔二日增葯一丸,以愈為度。
(13)身、面發腫。用皂莢去皮炙黃。銼取三升,放酒一斗中浸透後煮沸。每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14)腳氣腫痛。用皂角、赤小豆,共研為末,酒醋調勻貼患處。
(15)突然頭痛。用皂角研末,吹入鼻中,令打噴嚏。
(16)風熱牙痛。用皂角一挺,去子,裝滿鹽,再加白礬少許,黃泥封固,火煅後研為末,每日擦牙。

皂莢
(17)風蟲牙痛。用皂莢研末塗齒上,有涎即吐去。又方:用皂莢、食鹽,等分為末,每日擦牙。
(18)腸風下血。用長皂角五挺,去皮、子、酥炙三次,研為末,精羊肉十兩,細切,搗爛,和皂角末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溫水送下。
(19)脫肛。用無蛀的皂角五挺,捶碎,加水揉取汁浸患處,自收上。收後以熱水燙腰肚上下,令皂角氣行,好不再脫肛。另外還須用皂角去皮,酥樂為末,加棗肉和成丸子,米湯送服三十丸。
(20)腎囊偏痛。用皂角連皮研末,調水敷塗痛處。
(21)肛門腫痛。用皂角(炒焦)、水粉(炒),等分為末,熱醋調勻,攤巾貼患處,頻頻以水潮潤。又方:用皂角七片,煨黃,去皮,出火毒後研為末。每服五錢,空心服,溫酒送下。
(22)婦女吹乳。用皂角去皮,蜜炙,研細,酒送服一錢。又方:「婦人吹奶法如何?皂角燒灰蛤粉和。熱酒一杯調八字(按:一字等於分五厘),管教時刻笑呵呵。」
(23)丁腫惡瘡。用皂角去皮,酥炙焦。研為末,加麝香、人糞各少許,調勻塗患處,幾天後瘡根拔出。
(24)小兒頭瘡。用皂角燒黑為末,剝去瘡痂敷塗。幾次即愈。
(25)足上風瘡(甚癢)。用皂角炙熱烙患處。
(26)大風癩。用找皂角二十條,炙過,去皮、子,以酒煎稠,濾過。冷後,加入雪糕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酒送下。
(27)積年瘡瘡。用皂角放豬肚內煮熟,去掉皂角,只吃豬肚。
(28)魚骨鯁咽。用皂角研末,吹鼻取嚏。
(29)腎風陰癢。用稻草燒皂角,煙熏十多次,癢即止。用皂角子仁研末敷塗,幾日可愈。
10、年久瘰癧。用無蛀皂角子一百粒、米醋一升、硇砂二錢,同煮干,炒信酥。依癧子多少,每一癧子服一粒,細嚼後米湯送下。酒浸煮服亦可。體虛的病人不用硇砂。
皂角刺
全年可采,乾燥或辰鮮切片後再乾燥,生用。性辛、溫。功能托毒排膿、活血消癰,適應於癰疽瘡毒初起或膿成不潰者。用量 3-10g。外用適量,醋煎塗患處。

皂莢
1、小便淋閉。用皂角刺(燒存性)、破故紙,等分為末,酒送服適量。
2、腸風下血。用皂角刺灰二兩,胡桃仁、胡故紙(炒)、槐花(炒)各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一錢,米湯送下。
3、傷風下痢(傷風久不愈,下痢膿血一天數十次)。用皂角刺、枳實(麩炒)、槐花(生用)各半兩,共研為末,加煉蜜做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湯送下。天服二次。
4、胎衣不下。用皂角刺燒為灰,酒送服三錢,另嚼葵子三、五粒,以患處如針刺為見效。
5、乳癰。用皂角刺(燒存性)兩、蚌粉一錢,共研為末,每服一錢,溫酒送下。
6、瘡腫無頭。用皂角刺燒灰,酒送服三錢,另嚼葵子三、五粒,以患處如針刺為見效。
7、大風癧瘡。用黃櫱末、皂角刺灰各三錢,研勻,空心服,酒送下。服葯後,吃粥兩三天及補乞葯數劑。如四肢浮腫,有針刺出水再服,忌一切魚肉和引風之物。
8、背瘡不潰。用皂角刺(麥麩炒黃)兩、綿黃芪(焙)一兩、甘草半兩,共研為末。每服一錢,以酒一碗乳香去渣乘熱送下。
木皮、根皮
風熱痰氣,殺蟲,產後腸脫。
編輯本段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
莢果含三萜皂甙、鞣質.皂甙有皂莢甙(Gledinin), 水解後得甙元(Gledigenin)和皂莢皂甙(Gleditschiasaponin), 水解後得甙元(Gleditschiasapogenin)及阿拉伯糖(Arabinose).此外, 尚含蠟醇(Ceryl alcohol)、廿九烷(Nonacosa- ne)、豆甾醇(Stigmasterol)、谷甾醇(Sitosterol)等. 同屬植物 Gleditsia triacanthos L. 的葉含大量生物鹼三刺皂莢鹼(Triacanthin).
葯理作用:
1. 祛痰作用 含皂甙類的葯物, 能刺激胃黏膜而反射性的促進呼吸道黏液分泌, 產生祛痰作用(惡心性祛痰葯).動物實驗證明: 皂莢煎劑灌胃有明顯的祛痰作用, 能使貓呼吸道分泌增加, 但較桔梗、前胡為差, 持續時間較短.
2. 抗菌作用 在試管內, 皂莢對大腸桿菌、宋內痢疾桿菌、變形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綠膿桿菌、霍亂弧菌等革蘭陰性腸內致病菌均有抑製作用.
皂莢水浸劑(1:3), 在試管內對堇色毛癬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
3. 其他作用 三刺皂莢鹼有罌粟鹼樣作用, 可治療高血壓病、支氣管哮喘、消化性潰瘍及慢性膽囊炎等.
皂甙有顯著的溶血作用, 但皂莢的溶血作用與遠志皂甙的即刻溶血作用不同, 一般出現較遲.
皂莢(1:230)對陰道滴蟲有中度抑製作用, 其機制為: 皂甙能使陰道滴蟲胞漿膜變薄, 胞漿爆出, 致蟲體潰滅.
4. 皂甙的一般特性 皂甙存在於數百種植物之中.它能降低表面張力.其溶液(1:1000)振搖時, 溶液中每個氣泡的表面皆可被皂甙包圍而形成一薄膜, 而使泡沫持久不滅.同樣, 遇油類物質亦可借皂甙薄膜而形成乳劑.皂甙能改變細胞表面的通透性, 而成為一般原漿毒.對膽甾醇有特別的親和力, 有很強的溶血作用(作用於血細胞表面的類脂質), 但其溶血作用能被膽甾醇所對抗.對魚類毒性很強, 高等動物對皂甙一般很少吸收, 因此其主要為局部黏膜的刺激作用及使分泌增加等.
編輯本段
栽培技術

皂莢
用種子繁殖:10月採下果實,取出種子,隨即播種;若春播,需將種子在水裡泡脹後,再行播種。育苗時,開1.3m寬的高畦,撒施一層腐熟堆肥作為基肥,然後按行距33cm,開深約6-10cm的橫溝,把種子每隔4-6cm播粒,播後施人畜糞水,並蓋草木灰,最後蓋土與畦面齊平。如遇天旱,要經常澆水。苗出齊後,要淺薅,並施人畜糞水,以後再中除、追肥1-2次。第2年再行1-2次中除、追肥等管理,到秋後即可移栽。移栽可按株距7-10m開穴,栽前把幼苗挖起,稍加修剪,每穴栽苗1株,蓋土壓實,最後再覆鬆土,使稍高於地面,澆水定根。
田間管理 栽後3-4年,每年要在穴邊鬆土除草,並施草木灰或渣滓肥,促使迅速生長。
編輯本段
性狀

性狀鑒別
(l)皂莢 果實呈扁長的劍鞘狀而略彎曲.長15-20cm,寬2-
圖4:皂莢
3.5cm,厚0.8-1.5cm,表面深紫棕色至黑棕色,被灰色粉霜,種子所在處隆起,基部漸狹而略彎,有短果柄或果柄痕。兩側有明顯的縱棱線,搖之有響聲,質硬,剖開後,果皮斷面黃色,纖維性。種子多數,扁橢圓形,黃棕色,光滑。氣特異,有強烈刺激性,粉末嗅之有催嚏性,味辛辣。以肥厚、色紫褐者為佳。
(2)豬牙皂 果實國柱形,略扁,彎曲作鐮刀狀,長4-12cm,直徑0.5-1.2cm。表面紫棕色或紫黑色,被灰白色蠟質粉霜,擦去後有光澤,並有細小疣狀突起及線狀或網狀裂紋,先端有鳥喙狀花柱殘基,基部具果梗痕。質硬脆,斷面棕黃色,外果皮革質,中果皮纖維性,內果皮粉性,中間疏鬆,有灰綠色或淡棕黃色絲狀物。縱向剖開可見整齊的凹窩,偶有發育不全的種子.氣微、有刺激性,味微苦、辛,粉末有催嚏性。以個小、飽滿、色紫黑、有光澤、肉多而粘、斷面淡綠色者為佳。
顯微鑒別

野皂莢
豬牙皂果實(中部)橫切面:外果皮1列細胞,類方形,排列緊密,外具角質層。中果皮外側有石細胞組成的斷續環帶,維管束常斜向排列,纖維束多位於維管束內側或外側,草酸鈣棱晶常見於石細胞群及維管束旁的薄壁細胞中,並有少數草酸鈣簇晶;中果皮內側有厚壁性孔紋細胞1至數列,類方形或長方形,其內外側常伴有少量纖維束。內果皮厚,白色,由徑向延長的薄壁細胞組成,並可見少數草酸鈣小簇晶。[1]
編輯本段
化學成份

皂莢
莢果含三萜皂式:皂莢甙(gledinin),甙甙元為皂莢甙元(gledigenin),皂莢皂甙(gleditschia saponin)。尚含蠟酸(ced alcohol),二十九烷(nonacosane),正二十七烷(hepta-cosane),豆甾醇(stigmasterol),谷甾醇(sitosterol),鞣質(tannin)等。[1]
編輯本段
葯理作用

皂莢
1.皂甙的一般特性
含皂甙的植物頗多,至少有50個不同科的400種植物含有之。它能降低表面張力。其溶液(1:10000)振搖時,則溶液中每個氣泡的表面皆可被皂甙包圍而形成一薄膜,故泡沫持久不滅。同樣,遇油類物質亦可借皂甙薄膜而形成乳劑。它能改變細胞表面的通透件,而成為一般原漿毒。對膽甾醇有特別的親和力,有很強的溶血作用(作用於血細胞表面的類脂質),膽甾醇可對抗其溶血作用。
2.祛痰作用
含皂甙類的葯物,能刺激胃粘膜而反射性的促進呼吸道粘液的分泌,產生祛痰作用(惡心性祛痰葯)。在貓身上,皂莢確能使呼吸道分泌增加,但較桔梗、前胡為差,持續時間較短。
3.抗菌作用
在試管中,皂莢對某些革蘭氏陰性腸內致病菌有抑製作用。其水浸劑(1:3)在試管中對某些皮膚真菌也有抑製作用。美國皂角中所含之三刺皂莢鹼(Triacanthin)有罌粟鹼樣作用,可治療高血壓病、支氣管哮喘、消化性潰瘍及慢性膽囊炎等。煎劑1g/kg給貓灌胃,能增加呼吸道粘液分泌,有祛痰作用。0.25%煎劑對離體大鼠子宮有興奮作用。1:3水浸劑對堇色毛癬菌、星形奴卡菌有抑製作用。[1]
編輯本段
毒性

對魚類的毒性很強,高等動物對它一般很少吸收,故主要為對局部粘膜的刺激作用,使分泌增加等。但如服用劑量過大或胃腸粘膜有損傷或注射給葯,均可產生全身毒性,血細胞溶解;特別是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先痙攣,後麻痹,呼吸中樞麻痹即導致死亡。國內曾報告有服皂莢煎劑(200g加老醋1杯)中毒死亡者。大量皂莢中所含之皂甙不僅刺激胃腸粘膜,10分鍾後即嘔吐,以後有腹瀉;而且腐蝕胃粘膜,發生吸收中毒。[1]
編輯本段
鑒別

皂莢
(1)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5ml,煮沸2-3min,放冷,濾過,取濾液0.5ml,置小瓷血中,蒸干,放冷,加醋酐3滴,攪勻,加硫酸2滴,浙呈紅紫色。(檢查三萜類皂甙)
(2)取生理鹽水稀釋的2%新鮮兔血1ml,沿管壁加入本品生理鹽水浸液(l:0.1g)若干,迅速發生溶血現象。(檢查皂甙)
(3)薄層色譜 取本品粗粉1g,加甲醇30ml,加熱迴流6h,濾過,濾液蒸干,殘渣溶於20ml水中,用乙醚提取2-3次,回收醚液,水層再用飽和的正丁醇提取3次,合並正丁醇提取液,減壓濃縮至干,殘渣用少量甲醇溶解,作供試液,以皂甙C(GSaC)作對照品。分別點樣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以正丁醇-乙醇一氟水(10:2:5)展開,用20%磷銀酸乙醇液噴霧後,於120℃烘烤10min,供試液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上顯相同的深藍色斑點。[1]

③ 八白散:白丁香、白蒺藜、白僵蠶、白芨、 白丑、白芷、白附子、白茯苓、皂角、綠 豆,看到網上很多配方

半兩:18.65克、一兩:37.3克、二兩:74.6克、兩:111.9克、皂角(去皮、弦)三個。
白丁香、白僵蠶、白牽牛、白蒺藜、白及各三兩、白芷二兩、白附子、白茯苓各半兩、皂角三錠、綠豆少許。

④ 治腳氣土槿皮、丁香、馬齒筧、蛇床子、苦參、地膚子、百部、各15克川椒10各位大俠看看這葯方有用嗎對腳氣

用香蕉皮可以治腳氣?

方法:吃香蕉後,用小湯匙將香蕉皮內的軟膜刮下,用手指捏成糊狀。
將腳洗凈,再將香蕉糊塗於腳趾患處,每日一次。
兩次即顯奇效,連塗十幾次即可基本治癒。

嚴重腳氣怎麼治
腳氣也叫足癬是指發生在趾掌面的黴菌性皮膚病。

發病原因是由於表皮鮮菌、毛癬菌或足趾毛癬菌侵犯趾。
紅色毛癬菌抵抗力強,不易控制,與衛氣津液博結。
聚而不散,導致皮膚乾燥濕潤所致。足癬是引角質層厚、
皮脂缺乏、汗腺豐富、出汗較多、足部潮濕,利於黴菌生長繁殖而起,
使用公共浴池、公用拖鞋、腳盆、毛巾時也易相互感染。

嚴重腳氣的臨床表現
(1)分水皰性:多發生在夏季,症狀是趾間、
足緣、足底出現米粒大小,深在性水皰,疏散或成群分布,庖壁較厚,
內容清徹,不易破裂。數日後乾燥脫屑,相互融合形成多房性水皰,撕去庖壁,
可見蜂窩狀基底及鮮紅色糜爛面,劇烈瘙癢。
(2)糜爛性:表現為局部表皮角質層浸軟發白。
由於走動時不斷摩擦表皮脫落,露出鮮紅色糜爛面;
嚴重者趾縫間、趾腹與足底交界處皮膚均可累及,瘙癢劇烈,
多發於3.4.5趾縫間。常見於多漢者。
(3)鱗屑角化型:症狀是足底、足緣、足跟部皮膚腳趾增厚、粗糙、脫屑,
鱗屑成片狀或小點狀,反復脫落。冬季趾縫間皮膚發生裂隙,夏季產生水皰,
有痛感。常因搔抓引起繼發性感染,並發膿包瘡、淋巴管炎、淋巴結炎、
蜂窩組織炎、丹毒、敗血症等疾患。

民間治癒本病的絕招有:
1:治腳癬
處方:鮮雞蛋一個,第二次掏米水1000毫升。
用法:掏米水洗換腳10分鍾,將蛋殼內薄膜取下,貼敷患處。
療效:保留1---2小時。日一次。
2:治腳癬:
處方:烏梅100克,白芨、苦楝皮、蒼術、黃柏、苦參各20克,丁香、
吳茱萸各15克,烏頭、冰片各10克 用法:先煎烏頭、白芨、次加烏梅、苦參、
1小時候再加丁香、吳茱萸。濃煎後加75%酒精200毫升,去渣取液,
加冰片混勻,用棉球沾葯塗搽患腳,日2次
療效:用葯1劑,有效率達94.5%

腳氣,又叫手足癬,也叫做香港腳,得後比較難治癒,且經常復發,
民間有不少人依靠自己的經驗,總結出很多,本人也試過幾種,有的確實有效果。
下面是大全小竅門網搜集的幾種治腳氣的偏方驗方。

驗方一:新潔爾液二百毫升加水二千毫升浸泡患部三十分鍾,連續三天。
三天後,外用克霉唑溶液軟膏七天,每日早晚二次外塗患部。

驗方二:醋精適量外塗患部,每日二次,連續使用一個月以上,
直至足癬完全消失。此方適用於多方無效者,或易復發者。

驗方三:大黃、扁蓄各十克,蛇床子十五克,水煎湯泡腳,每日一次。
另外加用癬葯水外塗患部,早晚各一次。此方適用於濕性腳癬。

驗方四:苦參、白蘚皮、黃柏各十克,共研細末,與冰片、枯礬各五克混勻,
洗凈患部,外塗患處,每日早晚各一次。

驗方五:症狀較者,可選用復方土槿皮酊外塗,每日二次。
硫軟膏外塗患部,每日二次,效果也挺不錯呵。

腳氣(腳臭)是由於身體的小汗腺分泌旺盛,汗腺分泌物在細菌、黴菌分解下產生穢臭。出汗促使細菌容易繁殖,因此腳臭常與多汗症伴發。

自療注意事項:
(1) 要注意清潔,保持皮膚乾燥,保持腳部清潔,每天清洗數次,勤換襪子。
(2) 平時不宜穿運動鞋、旅遊鞋等不透氣的鞋子,以免造成腳汗過多,腳臭加劇。
(3) 積極消除誘發因素,如腳汗、腳癬等。
(4) 勿吃容易引發出汗的食品,如辣椒、生蔥、生蒜等。
(5) 情緒宜恬靜,激昂容易誘發多汗,加重腳臭
(6) 本症以外治法為主。
自治療法:
(1) 將腳放在50-60℃的熱水中多燙幾次,每次15分鍾,每日1-2次。
(2) 用重物將絲瓜絡壓平做成鞋墊,可除去腳汗引起的腳臭。
(3) 葛根15克、研成細末,加白酒15克、再加適量水,煎後洗腳,每日1次,1周後,可除去腳汗引起的腳臭。
(4) 洗腳時,在水中加入米醋10-15毫升,調勻後,將雙腳浸泡15分鍾左右,每日1次,連續3-5天,腳臭即可消失。
(5) 洗腳時,在熱水中加50克白礬,浸泡10分鍾左右,可除腳臭。

醫學上通常將腳氣分三型:糜爛型、水皰型、角化型腳氣。

1.糜爛型:好發於第三與第四,第四與第五趾間。初起趾間潮濕,浸漬發白或起小水皰,乾涸脫屑後,剝去皮屑為濕潤、潮紅的糜爛面,有奇癢,易繼發感染。

2.水皰型:好發於足緣部。初起為壁厚飽滿的小水皰,有的可融合成大皰,皰液透明,周圍無紅暈。自覺奇癢,搔抓後常因繼發感染而引起丹毒、淋巴管炎等。

3.角化型:好發於足跟。主要表現為皮膚粗厚而乾燥,角化脫屑、搔癢,易發生皸裂。本型無水皰及化膿,病程緩慢,多年不愈。
醫學上通常將腳氣分三型:糜爛型、水皰型、角化型腳氣。

1.糜爛型:好發於第三與第四,第四與第五趾間。初起趾間潮濕,浸漬發白或起小水皰,乾涸脫屑後,剝去皮屑為濕潤、潮紅的糜爛面,有奇癢,易繼發感染。

2.水皰型:好發於足緣部。初起為壁厚飽滿的小水皰,有的可融合成大皰,皰液透明,周圍無紅暈。自覺奇癢,搔抓後常因繼發感染而引起丹毒、淋巴管炎等。

3.角化型:好發於足跟。主要表現為皮膚粗厚而乾燥,角化脫屑、搔癢,易發生皸裂。本型無水皰及化膿,病程緩慢,多年不愈。
1.家庭用葯

(1)糜爛型:先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或0.1%雷佛奴爾溶液浸泡,然後外塗龍膽紫或腳氣粉,每日2次,待收干後再外搽腳氣靈或癬敵葯膏,每日2次。

(2)水皰型:每日用熱水泡腳後外搽克霉唑癬葯水或復方水楊酸酊劑一次。皮干後再搽腳氣靈或癬敵膏。

(3)角化型:可外用復方苯甲酸膏或與復方水楊酸酒精交替外用,早晚各一次。最好塗葯後用塑料薄膜包紮,使葯物浸入厚皮,便於厚皮剝脫。

(4)近年來臨床上應用足光粉治療各型腳氣,療效顯著,每晚泡腳一次,3次奏效。具體用法可見說明。

2.中葯及偏方

(1)枯礬、黃柏、五倍子、烏賊骨,任選一種研末備用,洗凈腳後撒於患處。適用於糜爛型。

(2)苦參、白蘚皮`馬齒莧、車前草各30克,蒼術、黃柏各15克,每日煎洗1-2次。對水皰型或有感染時應用有良好效果。

(3)白鳳仙花30克,皂角30克,花椒15克,任選—種,放入半斤醋內,浸泡一天後,於每晚臨睡前泡腳20分鍾。連續治療7天,對角化型有良效。

3.腳氣是一種傳染性皮膚病,應避免搔抓,防止自身傳染及激發感染。洗腳盆及擦腳毛巾應分別使用以免傳染他人。

4.用葯治療的同時,對病人穿的鞋襪要進行消毒處理。可用日光曝曬或開水燙洗,最好用布塊蘸10%福爾馬林液塞入鞋中,裝入塑料袋封存48小時,以達滅菌目的。

【預防】

1.要保持腳的清潔乾燥,汗腳要治療。勤換鞋襪,趾縫緊密的人可用草紙夾在中間,以吸水通氣。鞋子要通氣良好。

2.不要用別人的拖鞋、浴巾、擦布等,不要在澡堂、游泳池旁的污水中行走。

3.公用澡堂、游泳池要做到污水經常處理,用漂白粉或氯亞明消毒,要形成制度,以防相互傳染腳氣。

治療腳氣九法

1、腳上患有腳氣、腳癬,連續用生大蒜擦磨,便可治癒。
2、用食醋將雪花膏調成糊狀,塗於患處,隨配隨用,輕者1次,重者2~3次可愈。
3、用茄子根和鹽煮的水洗腳,即可治好腳氣病。
4、夏天腳癬犯了,可先將患腳洗凈,揩乾,再用風油精洽搽患處,每天1~2次,一般次數便可見
效。
5、取得煙灰撒在腳趾濕癢處,可治腳趾間水泡瘙癢。
6、犯有多年的腳氣,可用牙膏塗搽,效果十分靈驗。
7、綠茶含有鞣酸,具有抑菌作用,尤其對治療香港腳的絲狀菌有特效。
8、取麥飯石1000克,加開水2000克浸泡,每天用此水擦洗腳氣或痤瘡、濕疹、痱子等疾患
處,有顯著療效。
9、用冰硼散3支,六一散1包,拌勻,晚上將腳冼凈擦乾後,用葯干搽患處。一般3在左右可見效。

腳氣是人們生活中的常見病。一旦發病,病人往往感到奇癢難忍,腳趾間出現紅斑、脫屑,症狀嚴重的患者整個腳底都會發紅、脫皮。腳氣不僅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的工作和生活,而且還極易傳染給他人。然而,因患腳氣而就診的病人並不多。北京友誼醫院皮膚科主任趙俊英說,大多數腳氣患者都是在症狀比較嚴重的時候才來醫院看病,而在發病的初期、症狀較輕的時候,通常是利用一些民間土方進行自我治療。

家住北京宣武區的張先生是一位「老」腳氣患者了,為醫治頑疾,多年來,他用了許多偏方:往患處抹大蒜,用花椒水洗腳,將腳浸泡在濃醋里,甚至往腳上塗蜂膠……方法用盡,可是腳氣病不僅不見好,而且病情越來越嚴重。當張先生不得不到醫院看病時,腳底已經整個潰爛,走路也不利索了。

趙主任指出,用土方法治療腳氣,有時雖能起到止癢的效果,但絕對去不了根。而且有些土方法由於刺激性較大,還會造成過敏反應。如往患處抹大蒜,反而會使患處出現紅腫甚至流水的症狀,導致病情加重。因此,趙主任提醒腳氣病患者,一旦出現腳氣症狀,應該盡早接受治療。早期治療,不僅用葯少,而且有利於痊癒,而一旦病情加重,治療也就更加困難。

從臨床表現來看,腳氣可分為三型,治療方法也因型而異。當患者足部出現脫皮、裂口子的症狀時,屬於角化乾燥型,對於此類患者,用葯應以霜劑、膏劑為主;如果是水泡靡爛型的患者,即患處滲水,對這類患者就不能像角化乾燥型患者那樣,使用刺激性過強或軟膏等葯物,而應先將患處處理得干一點,然後再用粉劑葯物進行治療;還有一類患者屬於間插型,即有的部位乾燥、脫皮,有的部位靡爛流水,此時就應根據具體情況用葯。除了辨型用葯,患者還應在醫生的指導下足療程用葯。許多腳氣患者只注重在急性期堅持用葯,一旦症狀減輕便停止用葯,殊不知,腳氣是一種極易復發的疾病,無論患者使用哪種葯物進行治療,都要堅持到足夠的療程才能徹底清除腳氣。

除了葯物以外,日常的足部保健對治療腳氣也非常重要。據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皮膚科李若瑜教授介紹,腳氣是由一種皮膚癬菌引起的疾病,而這種癬菌在比較潮濕、高溫的環境下更容易滋生。因此,人們應注意保持足部乾燥,選擇比較吸汗的線襪和透氣、寬松的鞋子;每天堅持洗腳,並擦乾腳和腳趾縫。

【腳臭自我治療小妙方】

1.經常洗腳
2.在腳上使用爽身粉
3.使用止汗劑
4.經常更換襪子
5.穿通風的鞋子
6.睡前以酒精擦拭腳部,再撒些除臭粉,然後用塑膠袋套腳,以誘發流汗,次日清洗腳 部,再予以擦乾,連續如此一周,接著再每周一至兩次
7.經常泡腳
8.以茶包煮水,再用腳浸入二十至三十分鍾,擦乾後撒爽身粉,可防止腳臭復發
9.也可以粗鹽溶於水泡水
10.醋酸鋁、重碳酸鈉及醋溶於水泡腳,都有除臭的作用
11.冷熱交替的泡腳,有助減少流汗,防止腳臭
12.保持平靜
13.注意飲食
14.勿過度勞動足部

腳氣(腳臭)是由於身體的小汗腺分泌旺盛,汗腺分泌物在細菌、黴菌分解下產生穢臭。出汗促使細菌容易繁殖,因此腳臭常與多汗症伴發。

自療注意事項:
(1) 要注意清潔,保持皮膚乾燥,保持腳部清潔,每天清洗數次,勤換襪子。
(2) 平時不宜穿運動鞋、旅遊鞋等不透氣的鞋子,以免造成腳汗過多,腳臭加劇。
(3) 積極消除誘發因素,如腳汗、腳癬等。
(4) 勿吃容易引發出汗的食品,如辣椒、生蔥、生蒜等。
(5) 情緒宜恬靜,激昂容易誘發多汗,加重腳臭。(6) 本症以外治法為主。

自治療法:
(1) 將腳放在50-60℃的熱水中多燙幾次,每次15分鍾,每日1-2次。
(2) 用重物將絲瓜絡壓平做成鞋墊,可除去腳汗引起的腳臭。
(3)葛根15克、研成細末,加白酒15克、再加適量水,煎後洗腳,每日1次,1周後,可除去腳汗引起的腳臭。
(4)洗腳時,在水中加入米醋10-15毫升,調勻後,將雙腳浸泡15分鍾左右,每日1次,連續3-5天,腳臭即可消失。
(5) 洗腳時,在熱水中加50克白礬,浸泡10分鍾左右,可除腳臭。

治療腳氣九法

1、腳上患有腳氣、腳癬,連續用生大蒜擦磨,便可治癒。
2、用食醋將雪花膏調成糊狀,塗於患處,隨配隨用,輕者1次,重者2~3次可愈。
3、用茄子根和鹽煮的水洗腳,即可治好腳氣病。
4、夏天腳癬犯了,可先將患腳洗凈,揩乾,再用風油精洽搽患處,每天1~2次,一般次數便可見效。
5、取得煙灰撒在腳趾濕癢處,可治腳趾間水泡瘙癢。
6、犯有多年的腳氣,可用牙膏塗搽,效果十分靈驗。
7、綠茶含有鞣酸,具有抑菌作用,尤其對治療香港腳的絲狀菌有特效。
8、取麥飯石1000克,加開水2000克浸泡,每天用此水擦洗腳氣或痤瘡、濕疹、痱子等疾患處,有顯著療效。
9、用冰硼散3支,六一散1包,拌勻,晚上將腳冼凈擦乾後,用葯干搽患處。一般3在左右可見效。

⑤ 中葯治腳氣好嗎

中葯溫和治療腳氣還是比較好的,腳氣是一種極常見的真菌感染性皮膚病.成人中70-80%的人有腳氣,只是輕重不同而已.常在夏季加重,冬季減輕,也有人終年不愈.腳氣是足癬的俗名.有的人把「腳氣」和「腳氣病」混為一談,這是不對的.醫學上的「腳氣病」是因維生素B缺乏引起的全身性疾病,而「腳氣」則是由真菌(又稱毒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種常見皮膚病.洗腳盆及擦腳毛巾應分別使用以免傳染他人.足癬如不及時治療,有時可傳染至其它部位,如引起手癬和甲癬等,有時因為癢被抓破,繼發細菌感染,會引起嚴重的並發症.
指導意見:
近年來臨床上應用足清霜治療各型腳氣,療效顯著,每晚泡腳一次,3次奏效.具體用法可見說明.
中葯方法
(1)枯礬,黃柏,五倍子,烏賊骨,任選一種研末備用,洗凈腳後撒於患處.適用於糜爛型.
(2)苦參,白蘚皮`馬齒莧,車前草各30克,蒼術,黃柏各15克,每日煎洗1-2次.對水皰型或有感染時應用有良好效果.
(3)白鳳仙花30克,皂角30克,花椒15克,任選—種,放入半斤醋內,浸泡一天後,於每晚臨睡前泡腳20分鍾.連續治療7天,對角化型有良效.
(4)木瓜30克,甘草30克.將上葯水煎取汁,侯溫後足浴5—10分鍾,每日2次,每天1劑,連續5—10天.
(5)藿香30克,黃精,大黃,皂礬各12克,米醋1000毫升.將上葯切碎置米醋中密封浸泡一周後;去渣,備用(浸泡時每天搖動數次).使用時取葯液每天浸泡2—3次,每次20—30分鍾,連續5—天.
(6)丁香15克,苦參,大黃,明礬,地膚子各30克,黃柏,地榆各20克.上葯水煎取汁,而後將葯液候溫洗足,每次10—15分鍾,每日5—6次,每日1劑,每劑可用2次.
(7)葛根,白礬,千里光各等量.將上葯烘乾研末,密封包裝,每袋約重40克,每次取粉劑1袋倒入盆中,加溫水約1000~2000毫升,混勻足浴,每次20分鍾,7日為1療程,連續1—2個療程.
(8)白鮮皮40克,苦參,黃柏,蒼術各30克,防風20克,荊芥穗,枯礬各10克,蛇床子,地膚子,黃精,藿香各50克,蔥白4枚.上葯加水約3000毫升煮沸,待溫時將雙腳浸泡在溫液中lO—15分鍾,每日2次,一般用葯4-5劑即可.

⑥ 駐顏祛皺有什麼金方

中醫認為,容顏衰老的主要臨床表現是皮膚出現皺紋,其主要是由於腎精虛衰,脾胃虛損,生化之源不足。臟腑、皮膚等組織器官,失於精血的濡養,故出現衰老。此外,飲食失節、勞逸過度、情志失常等均可導致五臟虧虛,機能失調而出現早衰。預防治療當以補益腎精、滋養氣血為主。下述諸方,可供臨床參考。
(一)內治方【方一】純陽紅妝丸【來源】《普濟方》【組成】補骨脂、胡桃肉、葫蘆巴各120克,蓮肉30克。
【功效】溫腎助陽,潤膚除皺。
【製法】諸葯共研細粉,以酒相拌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30丸,空腹以酒送下,每日1次。
【方二】容顏不老方【來源】《奇效良方》【組成】生薑5000克,大棗500克,白鹽60克,甘草90克,丁香、沉香各15克,茴香120克。
【功效】悅澤容顏,抗老除皺。
【製法】上葯共搗粗末,和勻。
【用法】每服9~15克,清晨煎服或沸水泡服。
【方三】山葯丸【來源】《和劑局方》【組成】赤石脂、茯神、巴戟天、山茱萸、牛膝、澤瀉、熟地黃、乾地黃各30克,山葯60克,五味子180克,肉蓯蓉120克,杜仲、菟絲子各90克。
【功效】補益肝腎,益精填髓,駐顏延年。
【製法】上葯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20~30丸,食前溫酒下。
【方四】神仙駐顏延年方【來源】《太平聖惠方》【組成】熟地黃、乾地黃、甘菊花、天門冬各500克。
【功效】潤膚澤面,駐顏抗老。
【製法】天門冬去心焙乾,搗諸葯為散。
【用法】每服12克,空腹服,溫酒送下。
【方五】仙術湯【來源】《太平聖惠方》【組成】乾薑9克,大棗100枚,杏仁40克,甘草80克,鹽100克,蒼術300克。
【功效】調和脾胃,美化容顏,益壽延年。
【製法】乾薑炒至皮黑內黃;大棗去核;杏仁去皮尖,麩炒,搗爛;甘草蜜炙;鹽用火炒;蒼術去皮,米泔水浸泡,以火焙乾;上葯除杏仁外共研細末,後加入杏仁,備用。
【用法】每服3克,飯前開水送服。
【方六】胡桃丸【來源】《御葯院方》【組成】破故紙、杜仲、萆薢、胡桃仁各120克。
【功效】補腎助陽,駐顏潤膚。
【製法】將前3味葯搗爛、過篩、為細末;另搗胡桃仁成膏,入葯末和勻,再搗1000次,成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30~50丸,空腹,溫酒或淡鹽水送服。
【方七】菊花延齡膏【來源】《慈禧光緒醫方選議》【組成】新鮮菊花瓣適量。
【功效】潤膚駐顏。
【製法】取新鮮菊花瓣,用水熬透,去渣再熬,熬至濃汁為止。然後兌少量蜂蜜收膏。
【用法】每次12~15克,白開水沖服。
【方八】養心延齡益壽丹【來源】《慈禧光緒醫方選議》【組成】茯神、當歸、乾地黃、酸棗仁、枳殼各18克,柏子仁、丹參、酒白芍、牡丹皮各15克,梔子、酒黃芩、陳皮各12克,川芎、野白術各6克。
【功效】美容駐顏,安神。
【製法】先將柏子仁、野白術、枳殼、酸棗仁分別用火炒過,當歸、黃芩酒炒,干生地黃用酒洗。然後將以上葯物研為極細粉末,煉蜜製成綠豆大的小丸,硃砂為衣。
【用法】每次12克,用白開水送服。
【備注】此方為清宮御醫庄守和、李德昌專門為慈禧太後所擬的長壽駐顏方。
【方九】紅顏酒【來源】《萬病回春》【組成】胡桃肉(搗碎)、小紅棗(搗開)各120克,杏仁(泡,去皮尖,煮四五分鍾,曬干,研碎)30克,白蜜100克,酥油70克。
【功效】潤膚,除皺。
【製法】用好白酒1000毫升,先以蜜、油溶開入酒,隨將3味葯入酒內浸泡7日即成。
【用法】每日早晚,空腹,飲1~2盅。
【方十】熙春丸【來源】《隨息居飲食譜》【組成】枸杞子、龍眼肉、女貞子、淫羊藿(去毛邊)、綠豆各100克。
【功效】澤肌膚,去皺紋。
【製法】將上葯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10克。
【用法】早晚各服1丸。
【方十一】瓜子散【來源】《中葯大辭典》【組成】西瓜子仁150克,白楊柳皮(或橘皮)60克,桃花120克。
【功效】潤肌,容顏,去皺。
【製法】上葯共為細末。
【用法】每日3次,每次飯後用米湯調服1匙。
【方十二】隨心變化美人方【來源】《駐顏有術偏驗方》【組成】冬瓜仁150克,梨花120克,玫瑰花、荷花各60克,橘皮10克。
【功效】潤澤肌膚,去皺紋。
【製法】將上葯共研為細末。
【用法】每於食後服3次,每次3克。
【方十三】黃芪丸【來源】《妙葯寶鑒》【組成】黃芪(銼)、肉蓯蓉(酒浸切焙)、人參、防風(去叉)、桂(去粗皮)、桔梗(炒)、牛膝(酒浸切焙)、白術、芍葯、白茯苓(去黑皮)、天雄(炮裂去皮臍)、附子(炮裂去皮臍)各30克。
【功效】潤澤肌膚,除皺。
【製法】上12味搗碎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20丸,溫酒或鹽湯下,空心服。
【方十四】脂桃膏【來源】《壽世傳真》【組成】補骨脂(揀凈,黃酒浸一日,蒸熟曬干,為末)300克,胡桃肉(溫水泡去皮,搗如泥)600克,蜂蜜(白者更佳)500克。
【功效】潤澤去皺。
【製法】先將蜂蜜入鍋內煎1~2滾,以前2味入蜜內攪勻,收瓷罐內。
【用法】每飯前空心,酒調200毫升服。如不飲酒,用滾水也可。
【方十五】衛生湯【來源】《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組成】當歸、白芍各200克,黃芪400克,炙甘草50克。
【功效】潤澤容顏,除皺。
【製法】銼散。
【用法】每服20克,水煎服。
【方十六】回陽丸【來源】《聖濟總錄》【組成】牡蠣(煅)、乾薑(炮)各250克。
【功效】悅澤肌膚,去皺紋。
【製法】為細末,薑汁煮半夏和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空腹溫酒下20丸。
【方十七】久服顏如童子方【來源】《備急千金要方》【組成】枸杞根100克,生地黃30克。
【功效】延年駐顏。
【製法】上2味,搗篩。
【用法】每日空腹酒服6克。
【方十八】延年悅澤方【來源】《養顏與減肥自然療法》【組成】茯苓1500克,菊花750克。
【功效】健脾養血,潤膚駐顏。
【製法】茯苓、菊花搗細為末,以煉成的松脂拌和為丸,如彈子大,貯瓶備用。
【用法】每次服1丸,日2次,以酒溶化後服用。
【備注】凡有陰虛火旺,症見口舌乾燥、大便秘結者,應慎用。
【方十九】仙蓮丸【來源】《援生四書》【組成】蓮花210克,藕240克,蓮子270克。
【功效】健脾補腎,活血駐顏。
【製法】將上葯用砂鍋蒸熟,曬干,研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貯瓶備用。
【用法】每服10克,日3次,開水送下。
【方二十】烏麻駐顏散【來源】《太平聖惠方》【組成】烏麻適量。
【功效】抗老駐顏。
【製法】將烏麻用水拌令勻,勿使太濕,曝干,九蒸九曬,搗去皮做末。
【用法】每次6克,空腹溫水送下,每日3次。
【方二十一】慈禧太後駐顏方【來源】《御香飄緲錄》【組成】珍珠適量。
【功效】悅色駐顏。
【製法】研為細末。
【用法】一小茶匙,以溫茶水送服,10日1次。
【方二十二】三台益壽膏【來源】《遵生八箋》【組成】白術1000克,蒼術、黃精各500克。
【功效】悅澤顏色,駐顏。
【製法】煎汁熬膏。
【用法】每服15克,白開水調下,或含化。
【方二十三】蒼術木瓜丸【來源】《聖濟總錄》【組成】蒼術(米泔水浸5宿,焙末)500克,木瓜(蒸爛去皮核)1枚。
【功效】駐顏卻老。
【製法】木瓜研如糊,拌蒼術末,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30丸,空腹,鹽湯送下。
【方二十四】地仙膏【來源】《聖濟總錄》【組成】萆薢、防風、白蒺藜、狗脊、烏葯、炮白附子、炮附子、赤小豆、地龍、炒骨碎補、炒茴香子、羌活、炮天南星、炒黃芪各25克,肉蓯蓉(酒浸,焙)、牛膝(酒浸、焙)、何首烏(去黑皮)、炒川椒、覆盆子各50克,木鱉子(去殼)15克。
【功效】壯筋骨,潤肌膚,去皺紋。
【製法】搗羅為末,酒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小。
【用法】每服20丸,空腹食前鹽湯或茶酒任下。
【方二十五】老鴉丹【來源】《楊氏家藏方》【組成】枸杞子、巨勝子、菟絲子(酒浸)、覆盆子、當歸(焙)、熟乾地黃(焙)、干山葯、白茯苓(去皮)、白芍、白術、炒白蒺藜、牛膝(酒浸1宿)、香白芷、延胡索、蓽澄茄各50克,炒破故紙100克。
【功效】潤膚去皺。
【製法】上葯共為細末,經無灰酒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30~50丸,空腹溫酒或鹽湯下。
【方二十六】石菖蒲丸【來源】《聖濟總錄》【組成】石菖蒲、人參、防風、白茯苓(去黑皮)、茯神(去木)各75克,柏子仁、杜仲(去粗皮,炙)、百部、山茱萸、炙甘草、炒五味子、貝母(去心)、丹參各50克,生乾地黃(焙)、麥門冬(去心)各100克,遠志(去心)25克。
【功效】潤膚除皺。
【製法】上葯搗羅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用法】每服1丸,空腹,食前開水嚼服。
【方二十七】何首烏丸【來源】《聖濟總錄》【組成】何首烏(米泔水浸1宿,去黑皮,焙)500克,赤芍葯、牛膝(酒浸1宿,焙)、熟乾地黃各200克。
【功效】壯筋骨,潤肌膚,去皺紋。
【製法】上葯共搗為細末,酒煮麵糊,丸如梧桐子大小。
【用法】每服30丸,空腹溫酒或米酒送下。
【方二十八】冬瓜子丸【來源】《備急千金要方》【組成】冬瓜子60克,天門冬90克,藁本、遠志、杜衡、白芷、當歸、車前草、雲母粉各30克,柏子仁、細辛、橘皮、瓜蔞仁、白石脂各15克,鉛丹3克。
【功效】潤膚抗皺。
【製法】上葯曬干,研為細末,用篩篩過,再將篩取之極細末用白蜂蜜揉合成丸,每丸如黃豆大小。
【用法】用溫開水吞服5~10克,每日2次,飯前服用。
【方二十九】慎火草散【來源】《備急千金要方》【組成】慎火草、白石脂、禹余糧、鱉甲、乾薑、細辛、當歸、川芎、石斛、芍葯、牡蠣各100克,黃連、薔薇根皮、乾地黃各200克,熟艾、桂心各50克。
【功效】潤膚去皺。
【製法】上葯共為細末。
【用法】每服2克,溫酒送下,每日3次。
【方三十】調中沉香湯【來源】《和劑局方》【組成】沉香100克,白豆蔻仁、木香各50克,炙甘草0.5克,生龍腦5克,麝香2.5克。
【功效】潤肌膚,去皺紋。
【製法】上葯共為細末。
【用法】每服5克,生薑、鹽少許,沸湯食後服用。
【方三十一】悅澤玉容丹【來源】《食憲鴻秘》【組成】桃花瓣(陰干)20克,瓜子(去油)150克,橘皮60克。
【功效】潤膚去皺。
【製法】將上葯共研為細末,煉蜜為丸。
【用法】每日早晚各服1丸,溫開水送服。
【方三十二】延生護寶丹【來源】《御葯院方》【組成】菟絲子(酒浸,去末)150克,肉蓯蓉(酒浸,焙)、蛇床子(水淘凈,用棗100克同煮,棗熟去棗,焙)200克,木香、丁香、南乳香(另研)各250克,白龍骨(茅香50克同煮1日,去茅香,裹井中浸1宿)、鹿茸、炒桑螵蛸、炒蓮實肉、干蓮花蕊、葫蘆巴(微炒)各50克,麝香(另研)10克。
【功效】潤澤肌膚,去除皺紋。
【製法】上葯除乳香、麝香、菟絲子外,同為細末。將菟絲子末浸葯酒2000毫升,文武火熬減半,入蕎麥面50克,以酒調勻下膏子內攪勻,次下乳香、麝香,攪如稠糊,入酒少許,與前葯末和成劑,搗為丸,如梧桐子大小。
【用法】每服30丸,旦以溫酒入炒鹽少許送下。
【方三十三】神仙巨勝子丸【來源】《古今圖書集成》【組成】巨勝子(焙)100克,生地黃、熟地黃、何首烏各200克,枸杞子、菟絲子、五味子、棗仁、炒破故紙、柏子仁、覆盆子、雞頭實、廣木香、蓮花蕊、巴戟天(去心)、肉蓯蓉(酒浸3日)、牛膝(酒浸)、天門冬(酒浸)、韭子、官桂、人參、茯苓(去皮)、楮實子、炮天雄、蓮肉、川續斷、山葯各50克,菊花40克。
【功效】潤膚除皺。
【製法】上葯共為末,春夏煉蜜,秋冬蒸棗肉,入胡桃肉10個搗泥,和搗為丸,如梧桐子大小。
【用法】每服30丸,空腹溫酒或鹽湯送下。
【方三十四】仙傳種子蔣酒【來源】《魯府禁方》【組成】白茯苓(去皮)500克,紅棗(去核)250克,胡桃肉(去皮)300克,白蜂蜜3000克,黃芪(蜜炙)、人參、白術、川芎、炒白芍、生地黃、熟地黃、小茴香、枸杞子、覆盆子、陳皮、沉香、木香、官桂、砂仁、甘草各75克,乳香、沒葯、五味子各15克。
【功效】潤膚除皺。
【製法】鍋內熬滾前4味,攪勻,再以微火傾入瓷壇,加高燒酒15000克,糯米白酒5000克。余葯共為細末,入壇和勻,筍葉封口,外面固封,入鍋內大柴火煮2炷香時間,取出入土中3日去火氣。
【用法】每日早晚,適量飲數杯。
【方三十五】西嶽真人靈飛散【來源】《備急千金要方》【組成】雲母粉500克,茯苓400克,鍾乳粉、柏子仁、人參、續斷、桂心各350克,菊花750克,乾地黃600克。
【功效】潤膚除皺。
【製法】上葯共為細末,以生天門冬9500克取汁搜葯,銅器中蒸120升黍米下,米熟曝干為末。
【用法】每服2克,日1次。或取42克,白蜜和搗杵,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服7丸,日3次。
【方三十六】瓜蔞粉膏【來源】《秘術海》【組成】瓜蔞粉90克,杏仁(去皮)30克,豬胰1具。
【功效】潤膚去皺。
【製法】將上葯共研如膏。
【用法】每晚洗面後塗之。
【方三十七】不老湯【來源】《萬病回春》【組成】胡桃仁(去皮)、小紅棗、白蜜各125克,酥油、杏仁(去皮尖及雙仁者,煮四五沸,曬干)各60克。
【功效】駐顏悅色。
【製法】上葯用好酒適量,先將蜜、油熔開,入酒中,後將3葯入酒中浸21天。
【用法】每日早晨空腹服2~3盅。
(二)外治方【方一】千金面脂【來源】《備急千金要方》【組成】白芷、冬瓜仁、商陸、川芎各90克,葳蕤、細辛、防風各45克,當歸、藁本、蘼蕪、土瓜根、桃仁各30克,木蘭皮、辛夷、甘松香、麝香、零陵香、白僵蠶、白附子、梔子花各15克,豬胰3具。
【功效】澤顏嫩膚,抗老除皺。
【製法】豬胰切,水漬6日,用時以酒捋取汁漬葯。諸葯薄切,綿裹,以豬胰汁漬一宿,平旦以前,豬脂6升,微火三上三下,白芷色黃膏成,去渣,入麝,收於瓷器中。
【用法】塗面。
【方二】文仲面脂方【來源】《外台秘要》【組成】細辛、葳蕤、黃芪、白附子、山葯、辛夷、川芎、白芷各0.3克,瓜蔞、木蘭皮各0.6克,豬脂2升。
【功效】潤面除皺,去黑增白。
【製法】上11味,切,以綿裹,用少酒漬一宿,納脂膏煎之,七上七下,別出1升,白芷煎色黃,葯成,去渣,攪凝。
【用法】敷面。
【方三】常用蠟脂方【來源】《外台秘要》【組成】蔓荊油3升,甘松香、零陵香各30克,辛夷仁、細辛各1.5克,白術2升,竹茹1升,竹葉5合,茯苓、蘼蕪花各1克,羊髓0.5升,麝香少許。
【功效】潤膚澤面,去皺除斑。
【製法】上12味,切,以綿裹,酒浸經再宿,絞去酒,以脂中煎,緩火令微沸。3日許,香氣極盛,膏成。乃煉蠟令白,看臨熟,下蠟調,軟硬得所,貯用之。
【用法】塗面。
【方四】延年面脂方之一【來源】《外台秘要》【組成】白術、茯苓、杜衡18克,葳蕤、藁本、川芎、土瓜根、瓜蔞、冬瓜仁各15克,木蘭皮、白僵蠶、蜀水花、辛夷仁、零陵花、藿香各120克,菟絲子24克,梔子花、麝香、鷹屎白各9克,桃仁60毫升,白蠟60克,羊脂600毫升,豬脂1800毫升,豬胰1具,白附子30克。
【功效】嫩膚增白,去皺延年。
【製法】上25味,並細切。酒1200毫升,取豬胰、桃仁、冬瓜仁綿裹納酒中,絞取汁,用漬葯一宿。別煎豬脂令消,去渣。以鵝脂、羊脂、白蠟於鐺中,用綿裹納鐺,微火煎三上三下,葯黃色,去渣。待澄候凝,納鷹屎末,攪令勻。
【用法】塗面。
【方五】延年面脂方之二【來源】《外台秘要》【組成】防風、葳蕤、川芎、白芷、藁本、桃仁、白附子各18克,茯苓24克,細辛、甘松香、零陵花各6克,當歸、瓜蔞各12克,川椒50粒,鸕鶿屎、冬瓜仁各9克,麝香3克。
【功效】活血祛風,潤膚延年。
【製法】上17味,酒浸淹潤一夕,明日以綿薄寬裹之。以白鵝脂、羊脂各1800毫升,並煉成者以煎之,於銅器中微火上煎,使之沸,勿使焦也。乃下之三上,看白附子色黃,膏成去渣,又入鐺中上火,納麝香,氣出更以綿濾度之。乃納瓜蔞仁、桃仁、冬瓜仁等脂,並鷹屎、鸕鶿屎粉等,攪令調。膏成待凝,以瓷器貯,柳木作槌子,於缽內研,使輕虛得所,生光。研之無度數,二三日研之,方始好。唯多,則光滑,任用。
【用法】塗面。
【方六】定年方【來源】《太平聖惠方》【組成】白芨75克,白術150克,藁本、白礬、川芎各45克,當歸30克,茯苓、白石脂、土瓜根、蕤仁、葳蕤、細辛、白附子、防風各60克,白玉屑、琥珀末、珍珠末、鍾乳末各15克。
【功效】潤膚除皺,活血通絡,祛風勝濕。
【製法】上葯搗羅細研為末。取雞子白並蜜等份和,捻作挺子。入布袋盛,懸掛門上,陰干。60日後如鐵,即堪用,再搗研為末。
【用法】每夜用漿水洗面,即以面脂調葯塗之。
【方七】鹿角膏【來源】《太平聖惠方》【組成】鹿角霜60克,牛乳670毫升,白蘞、川芎、細辛、白芷、白附子、白術、杏仁各30克,天門冬45克,酥90克。
【功效】嫩膚除皺,祛風活血。
【製法】上葯搗羅為末,入杏仁膏,研令勻,用牛乳及酥於銀鍋內,以慢火熬成膏。
【用法】每夜塗面,旦以漿水洗。
【方八】面膏方【來源】《醫方類聚》【組成】青木香、白附子、白蠟、白芷、川芎、零陵香、香附子各60克,茯苓、甘松各30克,煉羊髓3000克。
【功效】抗老除皺,悅澤面容。
【製法】以上10味,以酒水各100毫升,浸葯經宿,次日煎三上三下,候酒水盡,膏成,去渣。
【用法】敷面如妝。
【方九】宮廷美容三聯方【來源】《御葯院方》第一步:用楮實散。
【組成】楮實、土瓜根、商陸各等份。
【功效】潔面潤膚,去皺益顏。
【製法】上葯共研極細。
【用法】每日早晨用少許葯面如香皂一樣洗臉後,敷桃仁膏。第二步:用桃仁膏。
【組成】桃仁不拘多少,白蜜適量。
【功效】活血潤膚,去皺益顏。
【製法】先將桃仁去皮尖,研如泥,用白蜜少許調如膏狀。
【用法】取膏適量用溫水化開,揉擦面部,十幾分鍾後,塗玉屑膏。第三步:用玉屑膏。
【組成】輕粉、定粉各9克,密陀僧6克,皂角適量。
【功效】嫩膚除皺。
【製法】皂角用水煮後,去皮、弦,去白嫩皂角肉用溫漿水泡爛,搗成膏,加入三葯調勻。
【用法】用時薄塗面上。
【備注】此方為元代皇家卻老除皺秘方。所謂「三聯」,即「系列」之意。方中輕粉含汞,定粉(鉛粉)、密陀僧含鉛,均系有毒之品,不宜長期應用。
【方十】神仙玉女粉【來源】《御葯院方》【組成】益母草不拘多少。
【功效】活血祛瘀,益顏減皺。
【製法】先將益母草燒作灰,糯米粥和為雞蛋大的灰團,晾乾。用楓炭火把灰團煅紅,候冷研細。再如前法和為灰團,煅之。如此反復,至所研灰團末色白細膩為止。
【用法】用該粉洗臉,早晚各1次。
【方十一】七白膏【來源】《御院葯方》【組成】香白芷、白蘞、白術各30克,白茯苓9克,白芨15克,白附子9克,細辛9克。
【功效】潤膚防皺,祛除黑斑。
【製法】以上葯物均研為細末,用雞蛋清調丸,丸如彈子大,陰干。
【用法】每晚臨睡前,先以溫水洗面,然後將該葯丸以溫水化開塗面。
【方十二】展皺膏【來源】《普濟方》【組成】栗子薄皮不拘多少。
【功效】活血,潤膚,去皺。
【製法】上葯研末,白蜜和勻,貯瓶備用。
【用法】臨睡前,先以溫水洗臉,再塗上此膏,第二天早晨用溫水洗去。
【方十三】蘆薈汁【來源】《駐顏有術偏驗方》【組成】蘆薈250克。
【功效】潤膚去皺。
【製法】將蘆薈煎汁,加入滋潤劑中。
【用法】每日擦面。
【方十四】去皺方【來源】《神奇祖傳方》【組成】桃花、荷花、芙蓉花各等份。
【功效】去皺潤膚。
【製法】上葯用雪水煎。
【用法】外洗,每日數次。

⑦ 丹參,苦參,蛇床子,烏梅,皂角刺,紫草,丁香,黃蓮,輕粉能配嗎

可以,但是輕粉有毒,要慎用

⑧ 肥皂里有皂角嗎

宋代時就出現了一種人工合成的洗滌劑,是將天然皂莢(又名皂角、懸刀、肥皂莢,通稱皂角)搗碎細研,加上香料等物,製成桔子大小的球狀,專供洗面浴身之用,俗稱「肥皂團」。宋人周密「武林舊事」卷六「小經紀」記載了南宋京都臨安已經有了專門經營「肥皂團」的生意人。明人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錄了「肥皂團」的製造方法:「肥皂莢生高山中,樹高大,葉如檀及皂莢葉,五六月開花,結莢三四寸,肥厚多肉,內有黑子數顆,大如指頭,不正圓,中有白仁,可食。十月采莢,煮熟搗爛,和白面及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膩潤,勝於皂莢也。」。除了天然皂莢,如無患子等類的植物,也流傳於民間,成為一種很好的洗滌劑。「台灣府志」中有這樣的記載:「黃目樹,即無患樹。高二、三丈,實如枇杷,色黃,皮縐,用以澣衣,漿若肥皂。」,它的果皮用水搓揉後會產生泡沫,台灣人以之用來洗衣,至少已有數百年的歷史。由於含有黃色素,衣服洗久了可得小心被染黃。另相傳以此搓洗頭發,可常保青絲烏黑亮麗,兼具清潔與潤絲的功效喔。 在西方,可能要追溯到4000年前古希臘的一個叫勒斯波斯的小島。當地人用動物祭天,由於焚燒動物時要用木材,木材的灰燼和動物脂肪混合產生了肥皂樣的黃色物質。大雨把這些東西沖刷到當地婦女經常洗衣的河流中,她們發現因此衣服洗的更乾凈。雖然從古希臘開始,就可以發現使用類似肥皂的痕跡,歷史上記載有一個叫薩佛(Sappho, aponification)的女詩人,記載了這些故事。後來的人為了紀念她,就把這個過程叫作皂化,化學名稱是制皂(Soap Making)。另外,西元前 3000 年 , 美索布達米亞人發現 , 植物燃燒後的灰燼類的鹼性物質 , 與油混合後 , 具有去污力 , 這亦是肥皂的來源之一。不過高盧人應該是嘗試去製做香皂且成功的第一人,他們當時稱香皂為「sapo」,當時的皂類是一種含有動物油脂和植物灰燼混和而成的軟膏狀物質。當sapo的製作手法漸漸地被傳入到地中海地區時,阿拉伯人就將sapo加以改良成橄欖油及蘇打製成的硬質肥皂。這時,肥皂開始被大量製造。而真正普遍使用肥皂還是18世紀和19世紀的事。在18世紀末工業革命工業問世後,獲得了大量的價廉的碳酸鈉,促使肥皂工業有了新的發展。但是到了20世紀中期,合成化學和石油化工的發展為洗滌劑提供了廉價的化工原料,促使了合成洗滌劑的興起,使得肥皂工業的發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近年環保意識抬頭己被忽略的手工皂才又興起,由於手工皂有其天然特有的性能,各種組成極易被生物降解且易於被污水處理過程中的微生物分解,因此不會引起河流、湖泊和水道的污染問題。 另一個傳說:據說在五千多年前,古代埃及一個給國王做飯的廚師,不慎把一盆油打翻在炭灰里,當他趕忙扔掉後回來洗手時,發現手洗得特別干凈,他覺得很驚奇 抓來一些叫其他廚師試用,效果也一樣。國王知道後便叫人仿製,這就是肥皂的雛形。到了公元70年,羅馬帝國學者普林尼,第一次用羊油和草木灰製取塊狀肥皂獲得成功。後來傳到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下令建廠,用煮化的羊脂、燒鹼等原料生產.

⑨ 丁香,白蒺藜,白僵蠶,白芨,黑丑,白芷,白附子,白茯苓,皂角。哪位大神知道

白附子、丁香。

⑩ 我有幾課皂角樹,直徑在15-40 +有人要麼,多少錢一棵

遼寧桓仁和興苗木專業合作社常年大量供應五角楓、雲杉、元寶楓、蒙古櫟、白蠟、暴馬丁香、水榆花楸、槐樹、紫椴、楊樹、柳樹、榆樹、山桃、皂角等鄉土樹種和具有北方特色樹種,以及供應銷售緊俏的叢生苗木,包括叢生蒙古櫟(4-10條)、叢生五角楓(4-10條)、叢生白樺(5-10條)、叢生水曲柳(3-8條)等。近年向北京、天津、大連、青島、徐州等地大量供應特型樹,得到客戶廣泛贊譽。
決定15-40公分皂角價格不僅僅有樹高,還有胸徑,冠幅,樹形等指標,還包括樹的強壯程度,有無病蟲害。當前皂角價格也受當前經濟不景氣影響,今年秋季,基本上所有的苗木價格都有所調整,不同地區也有區別,查詢市場可參考價格可以網路「遼寧桓仁和興苗木專業合作社」網站查詢,或者電話了解。

熱點內容
2017花藝博覽會寧夏 發布:2025-10-08 20:24:27 瀏覽:795
波斯毛茛插花 發布:2025-10-08 17:32:42 瀏覽:145
皮雕玫瑰花 發布:2025-10-08 17:26:58 瀏覽:496
梅花思鄉詩句 發布:2025-10-08 16:54:47 瀏覽:782
手工插花外放 發布:2025-10-08 16:45:20 瀏覽:191
插花瓶口多大 發布:2025-10-08 16:35:56 瀏覽:202
烏梅和百合 發布:2025-10-08 16:27:03 瀏覽:210
荷花博亞 發布:2025-10-08 16:15:27 瀏覽:115
玫瑰金紡 發布:2025-10-08 16:13:03 瀏覽:820
華業東方玫瑰房價 發布:2025-10-08 16:00:19 瀏覽: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