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作品賞析
⑴ 急求:白居易《牡丹芳》賞析
白居易《牡丹芳》賞析
牡丹芳,牡丹芳,黃金蕊綻紅玉房。
千片赤英霞燦燦,百枝絳點燈煌煌。
照地初開錦綉緞,當風不結蘭麝囊。
仙人琪樹白無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輕盈泛紫艷,朝陽照耀生紅光。
紅紫二色間深淺,向背萬態隨低昂。
映葉多情隱羞面,卧叢無力含醉妝。
低嬌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斷腸。
濃姿貴彩信奇絕,雜卉亂花無比方。
石竹金錢何細碎,芙蓉芍葯苦尋常……
在白居易的筆下,豐富的想像,大膽的誇張,巧妙的擬人等等,融各種藝術手法於一爐,使這首詩猶如一幅國畫,工筆之處細膩,寫意之處馳騁,把牡丹花的豐姿神韻韻,盡行托出,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唐人吟詠牡丹詩歌的語言,以淺切、流暢為主,象白居易的詩"意深詞淺,思苦言甜。"(袁枚)他的《買花》詩以"欲見之者易諭(白居易)為目的,寫的平易近人。"其他詩人牡丹詩的語言也都表現了這一特點。如令狐楚有首《赴東都別牡丹》
十年不見小庭花,紫萼臨開又別家。
上馬出門回首望,何時更得到京華。
語言簡朴,明白如話,愛花之情,惜別之意溢出詩外。劉禹錫也寫了一首《和令狐楚公別牡丹》
平章宅里一欄花,臨到開時不在家。
莫道西就非遠別,春明門外即天涯。
同樣是淺切流暢,話別之中含有深深的蔚藉。兩首詩合在一起讀,如話家常一般,卻又含有深情,運用白描手法創造出一個情深詞顯的優美境界。正因為這種語言淺切流暢的特點,才使詩人較多地運用了白描手法,幾筆便勾出一幅生氣盎然的圖畫,含不盡之意於詩外。徐凝有首《牡丹》詩:
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
穎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
詩中有典故,有想像,有誇張,有擬人,但詩的語言又是十分流暢、生動的,讀起來朗朗上口,藉助白描手法,天然之中見真諄,發人清新之思。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淺切流暢的語言,使詩歌易唱、易記,便於流傳。盛唐詩人李正封有兩句描寫牡丹的詩:"國色朝酣灑,天香夜染色。"含蓄、典雅,對仗工整;劉禹錫《賞牡丹》詩中有"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句,清新流暢,明白如話,都把牡丹推崇到"國花"的地位,但是流傳至今,李正封的詩句被後人簡化為"國色天香",而劉禹錫的詩句卻完整地為人們傳詠,這個例證生動地說明淺顯、流暢的詩句,更利於流傳和讓人接受。
唐人吟詠牡丹的詩歌,對後世產生很大影響。唐以後描寫牡丹的作品日見繁多,引起了歷代作家的極大興趣,成為我國詠物詩中的一個重要方面,甚至還發展到別的藝術領域,當詞興盛起來,宋朝前後的牡丹也成為詞的吟詠對象。再往後的曲、戲劇、小說等文藝體裁也都出現一些描寫牡丹的作品,同時還產生了許多趣聞、軼事,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等。唐人吟詠牡丹詩歌所創造出來的藝術美,加深和影響了我國人民對牡丹的喜愛。
⑵ 唐詩李商隱《牡丹》詩歌鑒賞問題及解析
《牡丹》李商隱唐詩鑒賞
【作品介紹】
《牡丹》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一首七律詠懷詩。此詩借詠牡丹抒發詩人對意中人的愛慕、相思之情,借絕色艷姝來比擬,以花寫人,並暗示意念中的情人如花似玉。全詩構思巧妙,借物比人,又以人擬物,明寫牡丹,暗頌佳人,一實一虛,別具一格。
【原文】
牡丹
錦幃初卷衛夫人①,綉被猶堆越鄂君②。
垂手亂翻雕玉佩③,折腰爭舞鬱金裙④。
石家蠟燭何曾剪⑤,荀令香爐可待熏⑥。
我是夢中傳彩筆⑦,欲書花葉寄朝雲⑧。
【注釋】
①錦幃(wéi):錦帳。衛夫人:春秋時衛靈公的夫人南子,以美艷著稱。《典略》載,孔子回到衛國,受到南子接見。南子在錦帷中,孔子北面稽首,南子在帷中回拜,環佩之聲璆然。
②「綉被」句:原典是鄂君舉綉被擁越人,此句謂「綉被猶堆越鄂君」,清人馬位《秋窗隨筆》及桂馥《札朴》已指出其為誤用(桂謂當為「楚鄂君」)。此將牡丹喻為綉被擁裹的越人。或謂越鄂君系兼取美婦人美男子為比,見錢鍾書《談藝錄補訂》。
③「垂手」句:《樂府解題》:大垂手言舞而垂其手,又有小垂手及獨垂手。《樂府雜錄》謂大垂手、小垂手的舞姿或如驚鴻,或如飛燕。故舞時玉佩亂翻。
④折:一作「招」。折腰爭舞:一作「細腰頻換。」《西京雜記》:戚夫人善為翹袖折腰之舞。鬱金裙:用鬱金草染色的裙。
⑤「石家」句:《世說新語·汰侈》載,石崇豪侈,「用蠟燭作炊」。蠟燭當柴燒,無須剪芯,故說「何曾剪」。此狀牡丹之色如燃燒的大片燭焰。
⑥「荀令」句:荀令即荀彧 ,字文若 ,為侍中,曾守尚書令。曹操所有軍政之事均與他協商,呼之荀令君。此句謂牡丹之香自然生成,不須熏得。
⑦「我是」句:《南史·江淹傳》載,淹嘗宿於冶亭,夢一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吾有筆在卿處多年,可以見還。』淹乃探懷中得五色筆一以授之,爾後為詩,絕無美句。時人謂之才盡。此自詡有才。
⑧葉:一作「片。」朝雲:指巫山神女。
【白話譯文】
織錦的簾帷剛剛捲起,是那美艷的衛夫人。絲綉的褥被還堆擁著,是那俊秀的越鄂君。像在垂手而舞,雕玉佩飾正零亂翻動,像在彎腰而舞,鬱金裙子正爭相迴旋。它光彩四照,像石崇家的蠟燭,哪須常把燭芯剪去?它自然溫馨,像荀令君的體膚,豈用香爐細細染熏?我是詩人江淹,在夢中得到的那支彩筆,想把清麗詞句,題在花片上寄給朝雲。
【創作背景】
這首《牡丹》詩托物詠懷,當為李商隱早期的作品,其具體創作年份難以確指。
【賞析】
首聯是單株牡丹的特寫圖。衛夫人指春秋時衛靈公的夫人南子,以美艷著稱。這里借用《典略》典故,以錦帷乍卷、容顏初露的衛夫人形容牡丹初放時的艷麗奪目含羞嬌艷。據《說苑·善說篇》記載,鄂君子皙泛舟河中,劃槳的越人唱歌表示對鄂君的愛戴,鄂君為歌所動,揚起長袖,舉綉被覆之。詩人將牡丹的綠葉想像成鄂君的綉被,將牡丹花想像成綉被覆蓋的越人,傳神地描繪初開的牡丹花在綠葉的簇擁中鮮艷的風采。「猶堆」二字刻畫花苞初盛時綠葉緊包的形狀,與「初卷」相呼應。
頷聯展示牡丹隨風搖曳時的綽約豐姿。垂手、折腰都是舞名,亦指舞姿。玉佩指舞女身上佩戴的玉制飾物;鬱金裙指鬱金草染色的裙。這兩句以舞者翩翩起舞時垂手摺腰,佩飾翻動,長裙飄揚的輕盈姿態來作比喻,牡丹花葉在迎風起舞時起伏翻卷,搖曳多姿的形象。
前兩聯重在描繪牡丹靜中的形態,頸聯具體地描寫了牡丹的色香。「石家蠟燭何曾剪」形容牡丹的顏色像燃燒著的大片燭火,卻無須修剪燭芯。「何曾剪」西晉石崇豪奢至極,用蠟燭當柴,燭芯自不必剪。「荀令香爐可待熏」是說牡丹的芳香本自天生,豈待香爐熏烘。據說荀彧到人家,坐處三日香。舊時衣香皆由香爐熏成,荀令自然身香,所以說「可待熏」。
詩人陶醉於國色天香。他恍惚夢見了巫山神女,盼望她傳授一支生花彩筆,將思慕之情題寫在這花葉上,寄給巫山神女。夢中傳彩筆,典出《南史·江淹傳》,這里反其意而用之,表明詩人心搖神盪的興奮激動之情。
這首詩構思巧妙,借物比人,又以人擬物,借衛夫人、越人、貴家舞伎、石家燃燭、荀令香爐等故事描寫牡丹花葉的風姿綽約、艷麗色彩和馥郁香味,使牡丹的情態畢現。最後詩人突發奇想,欲寄牡丹花葉於巫山神女。明寫牡丹,暗頌佳人,一實一虛,別具一格,令人回味無窮。
【作者介紹】
李商隱(公元813—858年),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溪)生、樊南生。漢族,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生於滎陽(今河南鄭州滎陽)。李商隱的詩歌成就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裡排行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都愛西昆好,只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著有《李義山詩集》。
⑶ 牡丹 皮日休賞析
賞析:
這是一首歌頌牡丹的詩,作者賦於牡丹以堅強的性格,描寫它敢於在晚春末日一花獨放,花中稱王的高大形象和氣魄,實則是在通過花王牡丹暗示農民起義領袖,從而歌頌黃巢敢於反抗現實稱王天下的氣魄和革命精神。
「落盡殘紅始吐芳」起句一下子把人們引向一個春色將闌的尾聲世界,使人看到落紅遍地,一片殘敗狼藉的景象,讓人感到落紅難綴,惋惜春天即將逝去。但正是在這百花齊謝的晚春時節,被人稱道百花之王的「牡丹仙子」卻亭亭玉立,一花獨放,開始散發著沁人心脾的芳香,使人在失望中又感到春的希望。
「佳名喚作百花王」次句緊承上句意脈,詩人像稱黃巢為「聖人」一樣,同樣認為牡丹花能在「我花開後百花殺」的晚春世界,嚇人地生氣勃發,吐蕊怒放,要穩占春光。它應該登上花王的寶座,享有「百花王」的佳名。
「競誇天下無雙艷」第三句寫牡丹芳姿艷質,花光萬里,是天下無與倫比的。表面上稱贊「牡丹花品冠群芳」「牡丹仙子」甲天下,實際上是對「沖天大將軍」黃巢的極口贊揚,也是人民競誇起義領袖的心聲。
「獨立人間第一香」最後一句承上句寫花美,詩人認為牡丹不僅花色絢麗,端正大方,極富大國風度,有「國花」之稱,而且是香飄天下,花香萬里。又因牡丹開放,時值晚春末日,正是百花凋謝之時,故詩人極口贊揚只有牡丹巍然獨立,一花獨放,獨香天下,是人間第一花香。
唐代皮日休《牡丹》原文:
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
競誇天下無雙艷,獨立人間第一香。
譯文:
百花齊謝的晚春,落紅遍地,唯獨牡丹亭亭玉立,散發著沁人心脾的芳香,被人稱作百花之王。牡丹芳姿艷質,花光萬里,是天下無與倫比的,一花獨放,是人間第一花香。
(3)牡丹作品賞析擴展閱讀
懿宗咸通八年(867),皮日休登進士第。次年東游,至蘇州。咸通十年為蘇州刺史從事,與陸龜蒙相識,並與之唱和。其後又入京為太常博士,出為毗陵副使。僖宗乾符五年(878),黃巢軍下江浙,皮日休為黃巢所得。黃巢入長安稱帝,皮日休任翰林學士。
皮日休出身寒微,盡管其現存著作都完成於參加農民起義之前,但由於深入了解社會現實,了解民眾苦難,故而其作品具有十分顯明的人文主義色彩。他諷刺黑暗現實,同情人民大眾。
皮日休的遣作有《皮子文藪》,內收其文200篇,詩1卷。他與陸龜蒙並稱「皮陸」,有唱和集《松陵集》。他的詩文多抨擊時弊、同情人民疾苦之作,反映了晚唐的社會現實,暴露了統治階級的腐朽,反映了人民所受的剝削和壓迫。
有學者認為皮日休是「一位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是一位善於思考的思想家」。魯迅評價皮日休「是一塌糊塗的泥塘里的光輝的鋒芒」。
現存皮日休詩文均作於他參加黃巢起義軍以前,《憂賦》、《河橋賦》、《霍山賦》、《桃花賦》、《九諷》、《十原》、《鹿門隱書》等,為有所為而作。
他的詩有兩種不同的風格:一種繼承白居易新樂府傳統,以《正樂府》十首為代表;另一種走韓愈逞奇斗險之路,以在蘇州時與陸龜蒙唱和描寫吳中山水之作為代表。
⑷ 賞牡丹的作品鑒賞
此詩乃贊頌牡丹之作,其贊頌之手法,乃用抑彼揚此的反襯之法。詩人沒有從正面描寫牡丹的姿色,而是從側面來寫牡丹。詩一開始先評賞芍葯和芙蕖。芍葯與芙蕖本是為人所喜愛的花卉,然而詩人贊頌牡丹,乃用「芍葯妖無格」和「芙蕖凈少情」以襯托牡丹之高標格和富於情韻之美。「芍葯」,本來同樣是一種具有觀賞價值的花卉,但據說到了唐代武則天以後,「牡丹始盛而芍葯之艷衰」 (王禹傅《芍葯詩序》)。以至有人將牡丹比為「花王」,把芍葯比作「近侍」。此處,劉禹錫也懷著主觀感情,把芍葯說成雖妖嬈但格調不高。「芙蕖」,是在詩文中常以清高潔凈的面目出現的花卉,但劉禹錫大概因為她亭亭玉立於池面之中,令人只可遠觀而不可近玩的緣故,說她純潔而寡情。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凈、格、情四種資質,可謂花中之最美者。
前兩句用的是抑彼揚此的手法,為牡丹的出現作鋪墊,而第三句筆鋒一轉,從正面贊頌牡丹。「唯有」一詞,突出強調了只有牡丹才配稱「真國色」,表明了詩人對牡丹的偏愛。「國色天香」則成了當時對牡丹的定評,也為後人所樂於接受和沿用。牡丹是花中之王,「百般顏色百般香」(邵雍《牡丹吟》)。但此詩卻隻字未提牡丹的色香,僅說「花開時節動京城」。這句表現了人們傾城而出觀賞牡丹的熱鬧景象,以此贊頌牡丹為人賞愛的傾國之色。牡丹在詩人眼裡,她姿色超群,是國中最佳「美人」。由於牡丹具有無與倫比的姿色,競使得花開時節京城轟動,人們競相品賞,生動地描述了當時的時尚,說出了多數人的心聲。這里「動」字用得極妙,彷彿使人看到了當時人們為了觀賞牡丹而萬人空巷、人頭攢動的生動場面。
這短短四句詩,寫了三種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詩人豐富的審美思想。詩人沒有忘記對芍葯與荷花美好一面的贊譽,卻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無窮。作為花木,本來無所謂格調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詩人用擬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動地把自然美變成了藝術美,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瞿蛻園:「禹錫於貞元末尚未多見牡丹,而今大和中重入長安,牡丹又已不復為新奇之物矣。宜其不能已於詠嘆也。」(《劉禹錫集箋證》)
聶言之:「這首詩未採用司空見慣的正面描繪的寫法,而是通過其他花卉的陪襯烘托來突現牡丹的」國色「神韻。」(《中國名勝詩聯精鑒》)
⑸ 牡丹的拒絕賞析
牡丹的拒絕賞析
《牡丹的拒絕》是當代著名女作家張抗抗的一篇優美的散文。作品沒有像眾多描寫牡丹的作品那樣一味贊美牡丹的雍容華貴、絢麗多姿,而是獨辟蹊徑,通過對牡丹花開花落的描寫,著力贊美牡丹的拒絕,贊揚牡丹不慕虛華、對生命執著追求的精神。
牡丹的高貴,開,傾其所有;落,驚心動魄;不開,則安之若素。拒絕是為了堅守,堅守每一次的綻放都是生命最完美的呈現;拒絕是因為執著,執著於對獨立矜持的自我個性的追求,執著於對自我生命質量的尊重。為此,皇權可以藐視,寧可被貶;榮譽可以淡漠,縱然遭來詛咒。那冷漠的背後是火一樣的熱情,拒絕的背後是如磐石般的執著。
牡丹是高貴的,所有不媚不俗的獨立高潔人格都是高貴的。廉者不受嗟來之食,不飲盜泉之水,孤竹君不食西周之糧,朱自清寧可餓死不食美國人的救濟糧,還有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還有蘇軾,還有夏明翰,還有鄧稼先……他們「揀盡寒枝不肯棲」,只為了心中那執著的追求和信念。他們都是有品味的人,都有是人中的牡丹。
拒絕的背後是執著,拒絕便是高貴。
⑹ 牡丹的拒絕的賞析:
一、《牡丹的拒絕》是當代著名女作家張抗抗的一篇優美的散文。作品沒有像眾多描寫牡丹的作品那樣一味贊美牡丹的雍容華貴、絢麗多姿,而是獨辟蹊徑,通過對牡丹花開花落的描寫,著力贊美牡丹的拒絕,贊揚牡丹不慕虛華、對生命執著追求的精神。
牡丹的高貴,開,傾其所有;落,驚心動魄;不開,則安之若素。拒絕是為了堅守,堅守每一次的綻放都是生命最完美的呈現;拒絕是因為執著,執著於對獨立矜持的自我個性的追求,執著於對自我生命質量的尊重。為此,皇權可以藐視,寧可被貶;榮譽可以淡漠,縱然遭來詛咒。那冷漠的背後是火一樣的熱情,拒絕的背後是如磐石般的執著。
牡丹是高貴的,所有不媚不俗的獨立高潔人格都是高貴的。廉者不受嗟來之食,不飲盜泉之水,孤竹君不食西周之糧,朱自清寧可餓死不食美國人的救濟糧,還有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還有蘇軾,還有夏明翰,還有鄧稼先……他們「揀盡寒枝不肯棲」,只為了心中那執著的追求和信念。他們都是有品味的人,都有是人中的牡丹。
拒絕的背後是執著,拒絕便是高貴。
二、授課思路(復旦大學附屬中學 楊燕)
題旨領會(作者強調牡丹不應作為「富貴」被膜拜,而應作為「高貴」被頌揚)
文章開篇先聲奪人,以優美之詞渲染鋪陳出牡丹的美並描繪人們為一睹牡丹芳容而千里迢迢奔赴洛陽的情形。然後用一傳說來增強牡丹的傳奇色彩,並為下文抒情議論作了鋪墊。行文至此,讀者對牡丹的嚮往也就隨著作者的描述而變得愈發強烈起來。然而作者筆鋒一轉寫起了洛陽的天氣情況,「春來得遲遲……連日濃雲陰雨……冷風颼颼」,看似閑筆,卻是極為重要的交代。「穀雨三朝看牡丹」,牡丹的開花與溫度關系極為密切,滿懷期望前往洛陽賞花的人極有可能會遭遇花已開過或花還未開的尷尬。這樣一種因自然現象而引起的反常和遺憾卻被作者敏銳地捕捉到並加以詩意的描繪和理性的思考。羅丹說:「在藝者的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為他銳利的慧眼,注視到一切眾生萬物之核心;如能抉發其品性,就是透入外型觸及其內在的『真』,此『真』,也即是『美』。」作者正是抓住牡丹因天氣陰冷而拒絕開花這一特點賦花以人格精神的美,著力贊頌牡丹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協不媚俗的個性。而同時又以美麗的想像來渲染牡丹怒放時的輝煌與燦爛,花落時的絢麗與壯烈,這樣的描寫不僅彌補了讀者與牡丹花擦肩而過的遺憾,更重要的是強化了牡丹完美而又高貴的形象。使牡丹的美更具有靈性和品位。 從題目入手,仔細閱讀文章,梳理出「拒絕」的多層次涵義,領略牡丹拒絕的美。
牡丹的美早已被世人所確定,所公認,人們懷著對美的期待,從四面八方涌進洛陽城,希望一睹牡丹開花時的輝煌燦爛和宏大氣勢,卻遭遇牡丹的拒絕,牡丹拒絕了本該屬於它的榮譽和贊賞。
但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絡繹不絕地湧入洛陽城,並不因牡丹的拒絕而拒絕它的美。
牡丹拒絕的是寒冷和陰雨(可依據8-14段分析)
牡丹拒絕的是苟且和媚俗(可依據6、16段分析)
牡丹拒絕的是萎頓和衰老(可依據19段分析) 重點:品味語言,領會作者所強調的牡丹不應作為「富貴」被膜拜,而應作為「高貴」被頌揚的題旨。
難點:了解散文的構思特色,體會本文想像部分的特點和作用。
⑺ 劉禹錫的《賞牡丹》表達的思想感情
來劉禹錫《賞牡源丹》借賞牡丹抒發表達了當時人們及作者對牡丹的喜愛和尊寵。
作品原文:
賞牡丹
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縣)。貞元(唐德宗年號,公元785~805年)間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辭科。授監察御史。曾參加王叔文集團,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被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後以裴度力薦,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其詩通俗清新,善用比興手法寄託政治內容。《竹枝詞》、《柳枝詞》和《插田歌》等組詩,富有民歌特色,為唐詩中別開生面之作。有《劉夢得文集》。
作品簡介:
《賞牡丹》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所作的七絕,是一首托物詠懷之作。此詩描繪了唐朝慣有的觀賞牡丹的習俗,以芍葯「妖無格」的和芙蕖「凈少情」襯托牡丹之高標格和富於情韻之美,其中也蘊含了詩人心中的理想人格精神。全詩用對比和抑彼揚此的藝術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國色」的花界地位,真實地寫出了當年牡丹花盛開能引起京城轟動的巨大效應。
⑻ 齊白石有很多關於牡丹的畫作,他的水平怎麼樣
引言:齊白石有很多關於牡丹的畫作,那麼也有很多人會質疑他的水平。在生活當中你可能會覺得畫家很多,但是齊白石的畫是毋庸置疑的。可以看出來他在畫畫的時候是有一定功底的,他最出名的就是牡丹畫,晚年的作品有很多,不會像以前那麼精緻,但是這也是有很多的絕筆。
三、總結
生活當中有很多美麗的畫作,關於這種情況你也可以不斷的去更新。雖然你絲毫不遜色於藝術,但是有了這種畫作,那麼也可以驚艷很多人在欣賞的過程當中,如果說有些畫家的畫讓你十分震驚的話,那麼你也可以將其買下來收藏,這樣的話在你欣賞作品的時候也會感覺十分的經驗也能讓自己有一個好的價值。
⑼ 怎麼欣賞寫意牡丹作品
你好:大寫意的牡丹奔放,不羈,有氣勢,主要要在畫面留有餘地,葉子一般用墨畫,出枝要蒼勁,不過我不是很喜歡這種潦草的畫法。希望你滿意!O(∩_∩)O
⑽ 贊美牡丹的經典詩句五言詩
牡丹詩
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丹景春醉容,明月問歸期。
注釋譯文
折疊詞句注釋
1.國色:顏色為一國之選,原指美人姿色氣度。《公羊傳》僖公十年:"驪姬者,國色也。"
2.酣(hān)酒:沉湎(miǎn)於酒。此處是藉以描寫牡丹之色,亦隱隱有以美人醉酒喻花之嬌美之態,筆法傳神。
3天香:香味的美稱,意為人間難覓。源自佛教,《增壹阿含經》卷二八:"是時,波斯匿王以天香華散如來身。"
4.丹景:指紅日。春醉容:春色喝醉的樣子。
5.歸期:回家的時刻。
折疊白話譯文
白天牡丹美麗的顏色如美人醉酒,夜晚牡丹濃郁的花香以浸滿衣衫。
一輪紅日將整個春色皆映照如醉,皎潔明月升起好似問我何時回家。
折疊編輯本段創作背景
唐代元和年間,賞玩牡丹之風盛行,於是當時的人大多都用牡丹作為寫作的標本。據唐代李俊《松窗雜錄》記載此詩是詩人在觀賞殿堂中的牡丹花之時寫下的。
折疊編輯本段作品鑒賞
折疊文學賞析
唐詩中以"國色"言花,前未聽聞,而至大和年間白居易詠石榴花,李商隱詠牡丹花皆以"國色"稱之,而此牡丹詩應為唐以"國色"詠花之先,而成牡丹"國色天香"之名。
前兩句分別從視覺嗅覺兩種感官寫牡丹之美,開篇寫牡丹之色。國色朝酣酒,何謂國色,作者不言紅,更沒有繁復的說何種紅,只言醉酒二字,精煉准確的寫出牡丹之色,讓人直觀的感覺到牡丹色澤之美。
而染衣之說則是以文字,用側面描寫衣香道出花香的濃郁。用委婉的表達卻更能准確的傳達出香的意義,所謂詩味皆指此中意味。"酗酒"、"染衣"這樣的遣詞,亦使得詩文有種濃烈之色。
丹景春醉容,詩人再一次寫到了"醉色",春日與牡丹相映而紅,甚至整個春天都被這顏色染醉了,再次賦予詩作強烈的色彩感,詩中有畫意。
最末寫晚景,不言天色已晚不舍歸去,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讓月亮問什麼時候回家,其中天色晚和沉醉的意義都有了,而這些都是為了說明牡丹之美。
這首詩含蓄、典雅,對仗工整,尤其是"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兩句成就了牡丹"國色天香"之名,從此"國色天香"就成了人們對牡丹的代稱。國色,是說牡丹的品位最典雅莊重,而非單指其花色;天香,是說牡丹的韻味最自然高貴,而非單指其香氣。詩人用"國色"將牡丹之美推崇到至高境界,而用"天香"二字賦予牡丹宗教般的聖潔氣質。
折疊名家點評
唐代李昂:妝鏡台前宜飲以一紫金盞酒,則正封之詩見矣。
折疊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李正封(771-844年),京兆人,字中護。郡望隴西(治今甘肅臨洮)。唐元和二年(807年)登進士第,遷司勛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能詩。其詠牡丹詩"天香夜染衣,國色朝酣酒"之句,朝野通賞之。《全唐詩》存其詩五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一首又二句。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四、《新唐書》卷七二、《唐詩紀事》卷四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