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區侯店
⑴ 菏澤小升初政策是直升還是劃片
摘要 一、市、區直小學
⑵ 趙王河的來歷是
趙王河的來歷:北宋末年,宋金聯合滅遼後,金朝南犯宋朝,趙構被俘,逃出金兵大營之後,被金軍追趕至此河邊,趙構坐騎一躍而至對岸,後來這河就被稱為趙王河。
還有一種說法是此河與北宋的一位王有關,由於北宋的國姓為趙,故名趙王河。
史料記載
1、1997年版《菏澤地區志》河流下載:"趙王、洙水、宋金河,宋代黃河多次由今清豐決口,大溜東南行,經巨野、濟寧匯泗水,這就是趙王河的前身。1368年(明洪武元年),河決雙河口,分水東流,經巨野、嘉祥南至魚台東部塌場入運河,成為趙王河的趨形。
1430年(明宣德五年),由於棗林河(在鄆城西二十五里)分黃河濟運,導致黃河屢決金龍口。棗林河自金龍口東北流至長垣、東明,至菏澤雙河口分為二支,北支東北流,經鄄城閆什口、紅船口,梁山縣李家橋、黑虎廟,北至張秋鎮注入運河。從此,趙王河的行道完全定型。"
2、1987年版《菏澤市地名志》河流下,沒有專題介紹趙王河;該志在菏澤市概況中寫道:"解放前,境內只有趙王河、七里河,因河道彎曲、常年淤積,河床寬淺,雨季河道漫溢,常常成災"雲雲。
該書在《菏澤市政區圖》中,標出趙王河由雙河集而東北,過孔樓、辛集、寶珠口、安興鎮、東北經五道街入鄆城而東。
然考其上源,卻是繞菏澤城南護城堤河而西北,接李庄集出黃河所來之抗旱渠。而該渠繫上世紀七十年代所修,直通護城河。照此,趙王河似乎從菏澤城西北來。
3、1987年版《菏澤市地名志》印製的《一九五九年菏澤縣地名圖》繪注趙王河自雙河集而南,過菏澤城東,劉善人庄西,侯店、晁寨、劉城繞金堤而西。 該書所載1953年、1947年、1941、1913《菏澤縣地名圖》中的趙王河流向標注同1959年圖。如此看,何樓鄉南境之金堤鎮似乎是趙王河的源頭。
⑶ 中國四大毛筆生產地在哪裡
1.浙江湖州產的「湖筆」
2.宣筆-----宣筆與著名的宣紙都產自安徽省的涇縣。在古代,涇縣隸屬宣州管轄。當地出產的筆和紙因此而得名。在金代(256-420,學者們特別地喜愛宣筆。唐宋時期,宣州成為了毛筆的製作中心。
3.戴月軒毛筆
這種毛筆最早是由退休的老工藝師戴月軒精心製作而成。現在,該品牌毛筆以其精製的工藝和優良品質而聞名北京。
4.侯店毛筆
侯店是河北省衡水市郊區的一個小村莊,因其生產製作優質的毛筆而世界聞名。明朝永樂皇帝統治時期(大約1404年),侯店製作的毛筆就出現了。
⑷ 菏澤金沙江小學直升二十一中嗎
你說的二十一中,
如指菏澤市牡丹區第二十一中學,
招生范圍是:
區實驗小學、第二小學、第一小學、南關小學、第二小學南苑分校、張樓小學、侯店小學符合入學條件的畢業生。
你懂的。
⑸ 曹州武校和曹州實驗中學離得近嗎
摘要 曹州武校附近有 菏澤市曹州武術學校小學部, 菏澤市牡丹區何樓辦事處晁八寨小學, 菏澤市牡丹區何樓第五中學, 菏澤市實驗中學, 山東省菏澤第一中學, 菏澤市丹陽辦事處劉廟小學, 菏澤市華蕾小學, 南城侯店小學, 孔樓學校, 開發區實驗小學(西校區), 菏澤一中第一附屬初中, 菏澤市實驗小學南校區, 曹州第一中學, 前崔樓小學, 佃戶屯明德小學, 菏澤開發區佃戶屯辦事處沙沃小學, 菏澤市實驗中學, 杜樓學校, 牡丹區第二十二中學南校區, 菏澤市牡丹區新華希望小學 等中小學校
⑹ 中達金河灣屬於菏澤21中哪個校區
只說重點:
並沒有菏澤21中。
近似的有牡丹區第二十一中學。
牡丹區第二十一中學招生范圍:
區實驗小學、第二小學、第一小學、南關小學、第二小學南苑分校、張樓小學、侯店小學符合入學條件的畢業生。
⑺ 菏澤趙王河有多少年歷史啦
老趙王河:起源於嘉祥縣馬村鎮楚營村西南,於馬集鄉東秦村出縣境,至濟寧市市中區唐口街道棒李村入洙水河。全長44公里,流域面積94.5平方公里,其中嘉祥縣境內長26公里,流域面積60.9平方公里,河底寬5~6米。屬季節性河流。
民間傳說
北宋末年,宋金聯合滅遼後,金朝南犯宋朝,趙構被俘,逃出金兵大營之後,被金軍追趕至此河邊,趙構坐騎一躍而至對岸,後來這河就被稱為趙王河。
還有一種說法是此河與北宋的一位王有關,由於北宋的國姓為趙,故名趙王河。
史料記載
1、1997年版《菏澤地區志》河流下載:"趙王、洙水、宋金河,宋代黃河多次由今清豐決口,大溜東南行,經巨野、濟寧匯泗水,這就是趙王河的前身。1368年(明洪武元年),河決雙河口,分水東流,經巨野、嘉祥南至魚台東部塌場入運河,成為趙王河的趨形。1430年(明宣德五年),由於棗林河(在鄆城西二十五里)分黃河濟運,導致黃河屢決金龍口。棗林河自金龍口東北流至長垣、東明,至菏澤雙河口分為二支,北支東北流,經鄄城閆什口、紅船口,梁山縣李家橋、黑虎廟,北至張秋鎮注入運河。從此,趙王河的行道完全定型。"
2、1987年版《菏澤市地名志》河流下,沒有專題介紹趙王河;該志在菏澤市概況中寫道:"解放前,境內只有趙王河、七里河,因河道彎曲、常年淤積,河床寬淺,雨季河道漫溢,常常成災"雲雲;該書在《菏澤市政區圖》中,標出趙王河由雙河集而東北,過孔樓、辛集、寶珠口、安興鎮、東北經五道街入鄆城而東。然考其上源,卻是繞菏澤城南護城堤河而西北,接李庄集出黃河所來之抗旱渠。而該渠繫上世紀七十年代所修,直通護城河。照此,趙王河似乎從菏澤城西北來。
3、1987年版《菏澤市地名志》印製的《一九五九年菏澤縣地名圖》繪注趙王河自雙河集而南,過菏澤城東,劉善人庄西,侯店、晁寨、劉城繞金堤而西。 該書所載1953年、1947年、1941、1913《菏澤縣地名圖》中的趙王河流向標注同1959年圖。如此看,何樓鄉南境之金堤鎮似乎是趙王河的源頭。
4、該書所載清光緒二十三年(1898)《山東省曹州府附郭菏澤縣境疆域全圖》中所標注趙王河來自西南桃源集。該集時屬菏澤縣,今為曹縣桃源鎮。
5、清光緒年《儀封縣志》載:咸豐五年(1855)六月,河決銅瓦廂--一股入趙王河,走山東曹州府迤南。如此記,趙王河的源頭在儀封縣,即今蘭考縣東部。
6、清光緒十年《新修菏澤縣志·雜記》篇載:"乾隆五十二年秋,運河涸。河督蘭第錫奏請重開趙王河,上由陶北河經長垣、東明、曹縣,自安陵入縣境,至城東雙河口。"照此記,趙王河之名在乾隆朝已有,且上源是長垣縣境內的陶北河。按明、清《長垣縣志》,陶北河,又名淘北河。
7、民國版《河南省長垣縣志》載:趙王河,即古之澭水,俗稱趙王河,出山東曹縣西北境,經長垣之李龍庄、牛集東北入菏澤縣。照此記載,趙王河雖得名已久,但是俗稱,而本名曰澭水。
8、清嘉慶版《大清一統志》山川下記載:"灉河,舊為(黃)河支流,在曹州府城南二十五里。自直隸東明縣流入,又東北經鄆城縣西南四十五里又北經濮州(東)南,又東北流入壽張縣界。"這是說,清代中期的灉水從東明南境過曹州城南、城東,又過鄆城西、鄄城東南,東北流入壽張縣,即今台前縣和梁山縣北部、西部。
9、清乾隆年《曹州府志》記載:"澭河上源為賈魯河,本黃河決口故道,自河南儀封黃陵崗東北,由祥符縣界至劉家莊入山東省曹縣界,入菏澤縣界。又東北經金堤集,至縣城東折而北至雙河口……"雲雲。按此,菏澤城東之趙王河即澭水無疑,該志的曹州全圖和菏澤縣地圖皆稱此河為趙王河,可證澭水即趙王河,且在清初已經得名。
10、《大清一統志》又雲:"賈魯河在曹縣西四十里,自黃陵崗至楊青村,元至正中,工部尚書賈魯所開。"查《明史·河渠志》,今曹縣西黃河故道即"元朝末年之賈魯河"。1855年黃河改道,該河廢。今蘭考縣東部黃河故道的重要埽口黃陵崗,就是趙王河出黃河的河口。經書《爾雅·釋水》雲:"水自(黃)河出為澭。"賈魯河是元、明、清黃河主流。趙王河自黃陵崗出黃河,古人依經典,故稱此河為澭河,是官稱。
打開明《兗州府志》、《山東通志》、清康熙《曹州志》、清乾隆《曹州府志》、清嘉慶《大清一統志》、清光緒年《新修菏澤縣志》、民國《菏澤縣鄉土志》,無不稱此河為澭河,介紹其走向均與地圖所標趙王河相同。古曹州八景有澭水荷花,即指趙王河荷花。因此結論曰:明清方誌中流經曹州城東的澭水就是趙王河。
⑻ 毛筆哪裡生產
中國有名的筆是出自浙江湖州的湖筆、蜀中川筆、河南的太倉毛筆、河北的侯店毛筆、湖南湘陰的長康毛筆以及江西的文港毛筆(華夏筆都,晏殊故里)。
1、宣筆
宣筆產於安徽宣城涇縣(原屬寧國府,產紙以府治宣城為名,故稱「宣筆」),是中國毛筆之祖。據韓愈《毛穎傳》記載,公元前二三年,秦將軍蒙恬南下時途經中山(安徽省涇縣一帶山區)發現這里兔肥毫長,便以竹為管,在原始的竹筆基礎上製成改良毛筆。盛行於唐、宋,均有制筆名手。元代以後湖筆漸興,宣筆漸衰。改革開放後,宣筆漸漸恢復了生機。
2、川筆
四川境內所產毛筆的統稱,簡稱川筆、蜀筆。川筆、蜀錦和蜀綉均為蜀中民間傳統手工技藝優秀代表。川筆主要以成都、達州南壩、樂山、南充、敘永、綿陽等制筆聚集地。
所製作羊毫、狼毫、雞毫、豬鬃以「剛柔相濟,溫潤飽滿」特點著稱。蜀中有鋒穎豬鬃為川筆中的豬鬃毛筆提供材料保證,同時豬鬃毛筆的使用對於嘉州畫派影響頗深。川筆、夾江宣紙、苴卻硯為四川文房用具傑出代表。
3、湖筆
湖筆它揮灑自如,經久耐用,素有「筆穎之穎技甲天下」之稱,湖筆的產地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善璉鎮。湖筆與徽墨、宣紙、端硯並稱為「文房四寶」,中國傳統手工技藝之一,是中華文明悠久燦爛的重要象徵。湖筆之鄉在浙江省湖州市善璉鎮。2006年,湖筆製作技藝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8)牡丹區侯店擴展閱讀:
湖筆的分類:
1、雞穎類
俗稱雞毛筆,以雞毛為原料,經湖筆傳統工藝流程的一種特殊操作而成。這也是湖筆產品中的一個獨特品種,它的製作方法很原始,然而能操作這種工藝流程的技工已為數不多了。
雞穎筆因其性能特軟,筆鋒一著墨,像一個吸足墨水的棉花球,因此沒有深厚的書寫功力和經驗是很難使用的。然而用它書寫的作品,能體現蒼勁有力,婀娜多姿的魅力。由於曲高和寡,使用者甚少,市場上難覓其蹤。
2、紫毫類
紫毫是山兔毛毫三種主料中最稀貴的一種做筆原料。紫毫筆是湖筆兼毫大類的一個旁支,它歸屬於兼毫,亦有很多的規格和品種。此毫色澤烏黑光毫,其長短和含量直接影響筆的價值。富有彈性的,鋒嫩耐磨。以書寫中小楷為主。一般兼毫筆,只能開鋒三分之一,唯有紫毫筆,能全開其鋒,具有吸墨量多,書寫長的特點。
3、胎毛筆
胎毛經消毒、脫脂、防腐處理,可歷經千年不腐、不蛀、不爛。胎毛筆要經過水盆、結頭、車斗、擇筆、刻字等大流程和一百多道中小過程完成,不僅造型美觀而且易於書寫,真正做到落紙如雲,揮毫如意。
⑼ 哪裡的毛筆最出名啊
中國的制筆,歷史上有侯筆(河北衡水)、宣筆(安徽宣城)、湖筆(浙江湖州)三大中心。現在上海、蘇州、北京、成都等地生產的畫筆也享有盛譽。
目前出產毛筆最有名的地方在河北省衡水市郊邊侯店村稱為侯筆;另外還有浙江省吳興縣善璉鎮湖州,稱為湖筆,和江西省進賢縣文港鎮,稱為華夏筆都。
湖筆它揮灑自如,經久耐用,素有「筆穎之穎技甲天下」之稱。湖筆的產地在浙江吳興縣善璉鎮。據《史記-蒙恬列傳》載:蒙恬祖父、父親皆有戰功為將蒙恬初為書獄典文學,這官職是管理監獄判決書之類的職務。「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為秦將,攻齊,大破之,拜為內史。「此時官職又高升。內史之職,是管理朝廷文件的官員。」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成為守衛長城的軍事長官。可不久,「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他巡視全國,命蒙恬為「通道」,開通道路,即開路先鋒。《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巡視全國時到過湖州:「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行至雲溪望祀虞舜於九疑崇山,浮江下,觀籍河,渡海渚,過丹陽,至錢塘,臨浙江......上會稽,祭大禹......還過吳,從江乘渡,並海上,北對琅邪。」這段中的「還天吳」的「吳就是當今湖州。《史記-項羽本紀》中載:「項梁殺人,與籍避仇於吳中,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籍,就是項羽,秦末,項羽在湖州起兵,曾打扶蘇的旗號,那麼做為扶蘇親信的蒙恬,也可能潛逃暗藏在湖州,因為還有蒙恬勸太子不死的記載。以上記載可知:秦始皇巡視天下,途中到過湖州。蒙恬作為「通道」護駕,有可能來過湖州。
湖筆選料講究,工藝精細,品種繁多,粗的有碗口大,細的如綉花針,具有尖、齊、圓、健四大特點。尖:指筆鋒尖如錐狀;齊:筆鋒撮平後,齊如刀切;圓:筆頭圓渾飽滿;健:筆鋒挺立,富有彈性。 湖筆具備尖、齊、圓、健的特點,稱為湖筆的「四德」,所以有「毛穎之技甲天下」之說。
中國侯店毛筆產於河北省衡水市侯店村。蒙恬造筆後統稱為筆,因此毛筆中有其最為著名的一種毛筆,即「蒙筆」,又稱「蒙恬精筆」、「侯筆」。侯筆即侯店毛筆,古稱「象筆」。筆長桿硬,剛柔相濟,含墨飽滿而不滴,行筆流暢而不滯。據史料記載,公元前221至公元前207年,蒙恬帶領三十萬大軍固守秦朝北部邊疆,路經侯店,時值三月三日,始(試)以兔毫竹管為筆寫成家書一封,隨後將毛筆贈送給侯店人。後來,侯店人便仿製出「蒙恬精筆」。侯店毛筆選材精良,筆長桿硬,剛柔相濟,含墨飽滿而不滴,行筆流暢而不滯。主要產於「衡水毛筆之鄉」桃城區侯店村,品種多達二百七十多種。侯店毛筆制筆工藝分水盆、零活、干作、刻字、色裝等三百多道手工操作工序。整個流程全部執行嚴格的檢查驗收制度,使產品質量穩定可靠。李先念、楊成武、高占祥、王任重、姬鵬飛、方毅、劉志堅等國家領導人到侯店村視察,並試筆題詞。啟功、范曾、劉炳森、肖勞、沈鵬、范曾、孫墨佛等著名書法家及末代皇帝愛新覺羅傅傑,為侯店毛筆潑墨贊絕。侯店毛筆,蜚聲異域,名揚海外,遠銷日本、歐洲、東南亞等十一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量達三百多萬支。榮獲工藝美術「百花獎」和國家部優產品證書及天津進出口商品檢驗局、天津外貿出口免檢證書。毛筆中「風雲」、「水月」、「小狼毫」等多種毛筆被天津口岸定為「信得過的免檢產品」。 沈鵬題詞原中國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副主席 侯店毛筆十分重視毛筆的裝飾,以適應國內外用戶的要求。
江西省進賢文港鎮地外贛撫平原,是聞名遐邇的毛筆之鄉,被譽為「華復筆都」。
文港毛筆歷史悠久,華夏筆都(18張)世代相傳,工藝純熟,配料均勻,製作精湛,採用優質山羊毛、山兔毛、黃狼尾毛、香狸子毛等主要原料,按傳統工藝製作而成,毛皮筆之四德「尖、齊、圓、健」兼備,即筆頭尖、筆鋒齊、筆身圓、毛體健,軟、硬、柔集一體,剛中有柔,能硬能軟,吸水性強,書寫流利,鋒如一根線,下筆鐵劃銀鉤,收得攏,撤得開,得心應手,揮灑自如。文港毛筆,大如掃帚小如針,品種繁多,筆類齊全,分狼毫、羊毫、紫毫、石獾、斗筆、眉筆、條屏、排刷8大類共1000餘個品種。文港毛筆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大膽進行工藝創新和質量提升,現在的毛筆筆頭色彩斑斕,紅、白、黃、綠、青、蘭、紫七色俱全;筆桿形態各異,外形美觀,竹木的繼承傳統,牛骨的典雅大方,有機玻璃的光亮透明,陶瓷的潔白如玉,景泰蘭的古樸新穎,象牙的端莊貴重,經久耐用,各具特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原黨和國家領導人喬石、楚圖南、葉飛、趙朴初以及啟功、舒同等書畫名家用了文港毛筆後,都題詩作畫,深表贊嘆。文港毛筆,自古至今,久負盛名。
在過去還有一個「太倉毛筆」也是名聞天下。
位於河南孟津平樂鎮的太倉村的「太倉毛筆」。太倉村,因古為皇家糧倉所在地而得名,全村1100人中潘姓佔了95%以上。太倉毛筆製作歷史有據可查是從清朝乾隆年間開始的,在清末和民國時期達到鼎盛。當時,太倉村製作毛筆的有幾十家,比較有名的是潘友文、潘雲升、潘太生等幾家,這些名字也成為他們各自的號。有兩家還在西安設立毛筆商鋪,專營太倉毛筆。太倉毛筆的特點是筆鋒銳利,飽滿圓潤,吸墨性強,使用起來柔而不軟,婉轉流暢,富有彈性。那時的太倉毛筆銷往陝西、山西、甘肅、內蒙古等諸省(自治區),在北方地區久負盛名。其中以小楷筆最為著名,成為商家不可缺少的記賬工具。太倉毛筆還受到清廷吏部的青睞,成為日常公文的書寫用筆。太倉村製作毛筆者多為潘姓人,所以在鼎盛時期有「南湖北潘」之說。
⑽ 毛筆產地
我國最有名的筆是出自浙江湖州的湖筆,河南的太倉毛筆,河北的侯店毛筆以及湖南湘陰的長康毛筆江西的文港毛筆。
湖筆:湖筆它揮灑自如,經久耐用,素有「筆穎之穎技甲天下」之稱,湖筆的產地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善璉鎮。
湖筆與徽墨、宣紙、端硯並稱為「文房四寶」,漢族傳統手工技藝之一。是中華文明悠久燦爛的重要象徵。湖筆之鄉在浙江省湖州市善璉鎮。毛筆。2006年,湖筆製作技藝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湖筆選料講究,工藝精細,品種繁多,粗的有碗口大,細的如綉花針,具有尖、齊、圓、健四大特點。尖:指筆鋒尖如錐狀;齊:筆鋒撮平後,齊如刀切;圓:筆頭圓渾飽滿;健:筆鋒挺立,富有彈性。湖筆分羊毫、狼毫、兼毫、紫毫四大類;按大小規格,又可分為大楷、寸楷、中楷、小楷四種。湖筆,又稱「湖穎」。穎是指筆鋒尖端一段整齊透亮的部分,筆工們稱為「黑子」,這是湖筆最大的特點。這種筆蘸黑後,筆鋒仍是尖形,把它鋪開,內外之毛整齊而無短長。這一帶的山羊,每隻平均只出三兩筆料毛,有鋒穎的也只有六錢。一支湖筆,筆頭上的每一根具有鋒穎的毛都是在無數粗細、長短、軟硬、曲直、圓扁的羊毛中挑選出來,具有尖圓齊健,毫細出鋒,毛純耐用的優點。
太倉毛筆:位於河南孟津平樂鎮的太倉村的「太倉毛筆」。太倉村,因古為皇家糧倉所在地而得名,全村1100人中潘姓佔了95%以上。太倉毛筆製作歷史有據可查是從清朝乾隆年間開始的,在清末和民國時期達到鼎盛。當時,太倉村製作毛筆的有幾十家,比較有名的是潘友文、潘雲升、潘太生等幾家,這些名字也成為他們各自的號。有兩家還在西安設立毛筆商鋪,專營太倉毛筆。太倉毛筆的特點是筆鋒銳利,飽滿圓潤,吸墨性強,使用起來柔而不軟,婉轉流暢,富有彈性。那時的太倉毛筆銷往陝西、山西、甘肅、內蒙古等諸省(自治區),在北方地區久負盛名。其中以小楷筆最為著名,成為商家不可缺少的記賬工具。太倉毛筆還受到清廷吏部的青睞,成為日常公文的書寫用筆。太倉村製作毛筆者多為潘姓人,所以在鼎盛時期有「南湖北潘」之說。
蒙筆:中國侯店毛筆產於河北省衡水市侯店村,古稱蒙筆,又稱「蒙恬精筆」、「侯筆」,古稱象筆。侯店毛筆選材精良,筆長桿硬,剛柔相濟,含墨飽滿而不滴,行筆流暢而不滯。主要產於「衡水毛筆之鄉」桃城區侯店村,品種多達二百七十多種。侯店毛筆制筆工藝分水盆、零活、干作、刻字、色裝等三百多道手工操作工序。整個流程全部執行嚴格的檢查驗收制度,使產品質量穩定可靠。李先念、楊成武、高占祥、王任重、姬鵬飛、方毅、劉志堅等國家領導人到侯店村視察,並試筆題詞。啟功、范曾、劉炳森、肖勞、沈鵬、范曾、孫墨佛等著名書法家及末代皇帝弟弟愛新覺羅傅傑,為侯店毛筆潑墨贊絕。侯店毛筆,蜚聲異域,名揚海外,遠銷日本、歐洲、東南亞等十一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量達三百多萬支。榮獲工藝美術「百花獎」和國家部優產品證書及天津進出口商品檢驗局、天津外貿出口免檢證書。毛筆中「風雲」、「水月」、「小狼毫」等多種毛筆被天津口岸定為「信得過的免檢產品」。
侯店毛筆十分重視毛筆的裝飾,以適應國內外用戶的要求。侯店村的家家戶戶幾乎都是靠做毛筆為生,到1952年村裡成立了侯店毛筆廠,這才告別了以前的家庭作坊式生產,走上了工業化之路。侯店毛筆最紅火的上世紀80、90年代,每年來自日本、韓國和東南亞各國的海外訂單絡繹不絕,那時為了完成訂單,廠里經常要加班加點,每年的銷售額都在幾百萬元。侯店毛筆古樸、典雅、精美是廣大書畫家及藝術品收藏家的首選佳品,也是單位或個人交往、饋贈的上等禮品,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
長康毛筆:美麗古老的長康鎮座落在中國湖南北部,洞庭湖畔,是典型的魚米之鄉,這里廟靈毓秀,人傑地靈,深厚的文化底蘊孕育著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如左宗棠、夏尚書等;奇山異水滋養著一代又一代心靈手巧的制筆技師。因長康自古屬湖南所轄,故長康所產毛筆稱為「湘筆」。在歷代能工巧匠和書畫名家的共同努力下,長康湘筆贏得了「湘穎之技甲天下」的美譽,並為「文房四寶」之首。長康鎮,也因此被稱為「湖湘筆都」。然而,時代在發展,書畫藝術也不斷變化,傳統湘筆(尤其是純羊毫)筆頸易扁、筆腰較軟、彈性不強,已經越來越不適合喜歡用有彈性特別是喜愛用筆頸易轉、筆腰較健、彈性較強的書畫界人士的要求。
多年來,長康筆業根據眾多書畫名家的建議,根據書寫不同字體和不同繪畫技法對筆性能的不同要求,選用優質的山羊毛、山兔毫、東北、華北黃鼠狼尾毛、松鼠、灰鼠、貂鼠、石獾、箭毛、猸子尾毛、香狸、豬鬃、牛耳毛、山馬毛、進口尼龍毛等原材料,採用傳統和現代相結合的製作技術,改變配料比例,生產八大書畫系列和六大旅遊、饋贈、情侶、壽星、胎毛紀念品等,其中有傳統的羊毫、狼毫、兼毫,還有更為廣泛適用的混合型加健羊毫筆、齊頭筆、石獾筆、狼毫筆和油畫筆、水粉畫筆等各種類型的新湘筆,使長康筆業成為真正做到了具有「圓、尖、齊、健」四大特點的優質湘筆。同時有很多書畫家試筆贊譽,如老書法家史穆題:「有筆一支,元氣淋漓;萬古之艷,千秋之資;藻擂作賦,葩吐成詩;太白而後,幾人得之」。老書法家顏家龍題:「一枝獨秀」。老書法家楊炳南題:「妙筆生花」。老書畫家張弓題:「橫掃千軍」。湖南省書協副主席李潺題:「湖南筆藝,湘陰元魁」和「湖南一筆,毫端生花」。湖南省書畫研究院院長劉雲題:「惠風和暢」。岳陽市政協主席、書法家張治雄題:「方家求上品,好筆在長康」。老書畫家巢善寶題:「長康特產筆中英,書法長鋒最上乘,墨海游龍騰巨浪,一支在手掃千軍」等。
如今,長康筆業的湘筆,不但使用起來得心應手,還能怡神鶴歲,長康筆業的湘筆,不但已成為越來越多的書畫界人士的首選用筆,還被廣大旅遊愛好者、收藏家和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等社會各界人士喜愛,並成為上等佳品,美化家居和饋贈師友的禮品。
毛筆的品種有200多種。根據選用的原料不同,可分為羊毫、兼毫、紫毫和狼毫。有些毛筆還是由兩種獸毛製成的,比如兼毫是用山兔毛和羊毛合制的;紫羊毫則根據兩種毛的比例,有「七紫三羊」、「五紫五羊」等。也有用山兔毛與黃鼠狼毛合制的紫狼毫。紫羊毫比紫狼毫軟些,羊狼毫的軟硬程度則在兩者之間。兼毫一般適合初學者練字時使用。
另外,毛筆的大小尺度也有不同。最大的叫楂筆,筆桿比碗口還粗,有幾十斤重;其次是提斗、條幅;再次是大楷、中楷(寸楷)和小楷。最小的是「圭筆」。初學者寫大字可用大楷,寫小字用小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