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版牡丹亭
⑴ 崑曲牡丹亭那個版本最好
我個人還是比較推薦張繼青的版本,另外還有華文漪,我幫你找了一下,視頻在這里:
http://tieba..com/%BB%AA%CE%C4%E4%F4/shipin/play/0a273a326961d63cb30715a1/
上為張繼青
http://tieba..com/%BB%AA%CE%C4%E4%F4/shipin/plays/%BB%AA%CE%C4%E4%F4/#videoId=e2fd5a96e632c973592b59a1
華的版本
另外,如果想看衣飾華麗的,可以看白先勇的 青春版 牡丹亭,電驢可以下載。
還有,電影《梅蘭芳》裡面年輕的梅蘭芳扮演者唱過一段,也相當不錯。。但似乎沒有獨立發行的版本。
希望你滿意。
⑵ 董飛的人物生平
1996-2002年就讀於陝西安康中學;
2002-2006年就讀於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日本語系,獲文學學士學位;
2006年至今就讀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專業戲劇戲曲學,研究方向中日戲劇對比和戲曲美學;
2006年8月20日拜師梅蘭芳大師親傳弟子、梅派名家李毓芳老師為師;
2007年9月作為特邀戲曲指導參加中央芭蕾舞團一級編導舒均均代表作五步曲芭蕾舞劇《光》,指導《梁祝》芭蕾男旦表演;
2007年9月進入電影《梅蘭芳》劇組並在《一屢麻》中飾演丫鬟春蘭;
2007年10月和崑曲大師張繼青先生學習崑曲《牡丹亭》;
2007年11月正式參加中日版崑曲《牡丹亭》排練;
2008年2月27日隨蘇州昆劇院赴日本京都開始在南座劇場為期25天的公演,場場爆滿,演出獲得了巨大成功!
2007年,日本國寶級歌舞伎大師坂東玉三郎來華訪問,這位被日本人稱為歌舞伎「奇跡」的戲劇大師,傾情於中國傳統戲曲的傑出代表——崑曲,並希望尋找到一位中國的男旦與其共演一段 《牡丹亭》。年輕的董飛在這次的演出中脫穎而出。
那時,董飛還是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在讀戲劇學碩士。從眾多的候選演員中勝出之後,他被安排在蘇州昆劇院開始接受近一年的崑曲培訓。2008年3月6日到26日,《牡丹亭》在日本京都連演近1個月,6萬張票在全團出征日本前就已經全部售空,並創下了中國劇團在日本演出的最高價。於是,董飛覺得,自己為男旦藝術所承受的一切辛勞怨悶,在挑簾亮相的一剎那都不再重要了。
男旦演員,作為這樣一種精緻的存在,在當代社會的確是可遇不可求的。或許男旦的發展應該順其自然,但無論是男旦還是女旦,只要經得起舞台和觀眾的檢驗,就是好旦角,就有其存在和發展的道理。面對董飛,記者懷著期待,相信觀眾們也懷著同樣的期待。
⑶ 《牡丹亭》都有哪些版本都是誰寫的
《牡丹亭》,原名《牡丹亭還魂記》,是湯顯祖的代表作,共五十五齣。劇情梗概:貧寒書生柳夢梅夢見在一座花園的梅樹下立著一位佳人,從此經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寶之女杜麗娘,從老塾師陳最良讀書。她讀《詩經·關雎》而傷春、尋春,在夢中與一書生幽會於花園的牡丹亭畔。麗娘醒後,因相思而一病不起。她在彌留之際,要求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囑咐丫環春香將其自畫像藏在太湖石下。其父升任淮陽安撫史,委託陳最良葬女並修建「梅花庵觀」。三年後,夢梅赴京應試,借宿梅花觀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麗娘畫像,發現畫中人就是夢中的佳人。麗娘魂游後園,再度與夢梅幽會。夢梅根據麗娘的囑咐掘墓開棺,麗娘起死回生。二人一齊到了京城臨安。夢梅考中了狀元。麗娘遇見在外避難的母親和春香,解除了父親對夢梅的誤會,全劇以大團圓結局.
⑷ 坂東玉三郎的求學中國
舞台上的「坂東版」杜麗娘出神入化,地道的蘇白、純正的崑腔、恰到好處的節奏,婉轉動人,但事實上,就在兩年前,坂東玉三郎還是一句中文都不會、一點崑曲基礎都沒有。坂東玉三郎說起自己結緣崑曲和《牡丹亭》的前後,覺得多少有些陰差陽錯。「其實,我最早是被牡丹亭的故事吸引,我喜歡這個美麗的關於夢的故事,我想把它帶回日本,移植到歌舞伎表演。」2007年,在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的幫助和安排下,坂東玉三郎來到中國觀看崑曲《牡丹亭》,在蘇州,他對崑曲名家張繼青的表演「一見鍾情」,於是開始跟隨張繼青學習昆劇杜麗娘的表演技巧。
在蘇昆學習時間日久,坂東玉三郎被這門古老的中國戲曲藝術深深牽絆,蘇州昆劇院朝夕相處的夥伴們開玩笑說,與其把《牡丹亭》移植到歌舞伎,不如就自己演昆劇吧。坂東玉三郎回想起這些說,「當時不知道怎麼了,自己就心動了,於是說,那就合作演一出吧。」
中日版《牡丹亭》於是被正式提上了議事日程。張繼青特地灌錄了唱詞和念白,寄到日本讓坂東玉三郎學習。而為了學會這門全新的藝術,對中文一竅不通的坂東玉三郎採用注音法進行記憶,並對照錄像中的口型反復練習。每天,他都要打一個半小時的國際長途電話給導演,請導演為他講解每一句唱詞的意思。而進入排練場合成的時候,他硬是用「耳朵」記住了柳夢梅扮演者俞玖琳表演的每一個細節,以使自己和他在台上的合作「天衣無縫」。
更讓中方工作人員驚異的是,坂東玉三郎還翻出了《論語》、《孟子》和《老子》、《莊子》,一本一本地讀,他說,他就是要加深下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張繼青對此感慨萬千,她說:「坂東玉三郎是一個了不起的演員,他對藝術非常執著,自我要求非常嚴格。他的表演,讓身邊其他演員都顯得渺小。」但坂東玉三郎則顯得異常謙虛:「我只是一個初學者,只能是努力而又努力地想辦法接近它,但距離表現崑曲之美的要求,還差得很遠。」
2008年3月6日至25日,坂東玉三與中國江蘇省蘇州昆劇院合作的中日版崑曲《牡丹亭》及歌舞伎《楊貴妃》在京都南座公演20場,並在同年5月6日至15日在北京湖廣大戲樓演出10場,開創了中日藝術交流的新篇章。
在中日版崑曲《牡丹亭》執行導演靳飛看來,這也是此版《牡丹亭》最大的亮點,「坂東的演出使這一經典煥發出獨特的美感,崑曲的舞台魅力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一個不會中文的日本人能喜歡上中國古典藝術,而且能透徹地理解劇中唱詞的意義,唱念都做到完美,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素昧平生,何因到此?」
中國文化的魅力無法阻擋。
在研究昆劇、京劇的同時,玉三郎也十分愛好中國的文學與電影,《論語》《孟子》和《老子》《莊子》,他是一本一本地讀,還笑說看不懂哪行就先空著,等找到老師再看。當他讀完時,頗有感慨的說:我好像有點懂杜麗娘的心態了。在電影方面,除了一些戲劇電影,被歌舞伎藝術暈染了半個世紀,坂東玉三郎的舉手投足都有著優雅的氣息,他談吐悠緩,分寸有致,始終帶著淡淡的微笑,即使神韻間難免有女性化的痕跡,但卻絕不會讓人有任何齷齪的想法。和他交往過的人,都說這是一個無比純凈的人,無論是舞台上還是生活中。平時的日子,坂東除了白天在排練廳度過,晚上在劇場演出,臨睡前半個小時接受專業醫師的按摩,幾乎沒有任何個人生活和社會活動。
作為日本最好的歌舞伎藝術大師,他在日本幾乎人盡皆知,地位尊崇。而作為這門日本傳統藝術的代表人物,坂東並沒有滿足於這個傳統的舞台。他多次走出日本,走出東方,和西方藝術進行融合。他和現代舞大師貝嘉合作,和中國大提琴家馬友友合作巴赫靈感音樂電影中的第五部作品《追尋希望》。坂東玉三郎說,他從未想過要改變歌舞伎的傳統,但他只是希望實現東西方文化的互融,超越文化的界限,讓更多人了解歌舞伎藝術。 很多看過坂東玉三郎表演的中國觀眾說,看過了他那種美,終於了解了梅蘭芳的美。而事實上,坂東玉三郎半生都痴迷梅蘭芳,他和梅蘭芳的淵源更可延續到父輩。
許多人認為,坂東玉三郎的扮相與我國的京劇大師梅蘭芳相似。事實上他也確實與中國文化有不解之緣。早在上世紀20年代,坂東的祖父十三世守田勘彌就與訪日的中國京劇大師梅蘭芳同台演出,守田家族也因此與京劇結緣。坂東玉三郎年少時,便常常聽父親談起中國京劇和梅蘭芳大師,因此從小就深受梅蘭芳影響。他不僅在家中掛著梅蘭芳的劇照,還閱讀了大量與梅蘭芳有關的資料。20歲時,父親問他將來想演什麼,坂東玉三郎答道:「除了歌舞伎,還想演京劇《楊貴妃》。」幼小的坂東玉三郎當時遭到了父親的呵斥,認為他信口開河,但是這沒有阻擋他追尋梅蘭芳足跡的想法。1987年,坂東玉三郎專程到北京,向梅蘭芳之子梅葆玖學習了京劇《貴妃醉酒》,把其中的台步和水袖,應用到了他後來出演的歌舞伎《玄宗與楊貴妃》中。時隔22年,坂東玉三郎又和中國戲曲結緣。他甚至笑說:「當初,梅蘭芳學習昆劇以滋養京劇,現在我卻把從梅葆玖那裡學習得來的京劇元素再還給崑曲,這確實很有意思。」而對於梅蘭芳,他至今仍然有著特殊的感情:「梅蘭芳當年對我們家族乃至對於日本歌舞伎界的影響,延續了幾十年,至今仍在。」時隔22年,坂東玉三郎又和水磨崑曲結緣,令人驚奇的是,在那張塗著日本歌舞伎特有的厚厚白粉妝容的杜麗娘的臉孔下,竟在眉來眼去間,水袖翻飛中讓觀眾找到了當年梅蘭芳大師留下的神態……難怪戲曲專家章詒和觀賞之後也不禁贊嘆 ——「梅蘭芳的精神在日本」。 崑曲融入日本美
這次的《牡丹亭》採用「全男旦」的形式,坂東玉三郎將攜兩名中國青年男旦飾演杜麗娘。其中坂東出演《驚夢》、《離魂》兩折,中國國家京劇院的劉錚出演《寫真》,《游園》則由正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就讀的董飛擔綱。
「玉三郎對兩位中國青年男旦的培養不僅限於戲,更有對男旦的嚴格、特殊的要求。」著名崑曲藝術家許鳳山表示,能看到從前男旦「以老帶新」的傳統在玉三郎和兩位中國青年男旦之間變成現實,中國戲曲的傳統在此次中日藝術家的合作中得到延續,讓人感到欣慰。
作為參演的另一方,蘇州昆劇院院長蔡少華表示,與青春版《牡丹亭》相比,中日版《牡丹亭》更向傳統回歸。「坂東玉三郎並不是用歌舞伎的東西來改造崑曲,而是認真地按照崑曲的套路演崑曲。」蔡少華說。
坂東玉三郎說,相對於場面宏大的歌舞伎表演,崑曲的表演空間更小,藝術品格也更加內斂,但卻具有極大的張力和藝術感染力,這使他在演出中甘願卸下多年的歌舞伎表演經驗,一心向崑曲的傳統表演方式回歸。
然而,玉三郎並不僅僅是依葫蘆畫瓢,而是多方面吸取營養來塑造心中完美的杜麗娘。他的演唱多使用頭腔共鳴,近於程硯秋的「腦後音」,而身段富於舞蹈的造型美,也與程派風格極為相似。在《離魂》一折中,他為杜麗娘加上了在臨死前向母親再拜的動作,又將母親和春香輕輕推開。在靳飛看來,玉三郎在《牡丹亭》中融入的「日本美」,獨具匠心。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兩大文化遺產碰撞出新火花
今年3月6日至25日,中日版《牡丹亭》曾在日本京都南座劇場公演20場,獲得巨大成功。演出場場爆滿,每場演出結束後,觀眾都報以20多分鍾持續不斷的掌聲,平均每場演出要謝幕4次。擁有600年歷史的中國崑曲,在作為歌舞伎發源地的南座劇場大放異彩,吸引了許多日本觀眾的目光。
「坂東玉三郎使崑曲的欣賞群體走出了華語人群。在日本的演出,使很多日本觀眾接觸到了我們的藝術。」蔡少華說。作為崑曲的國際傳承人和推廣人,坂東玉三郎正在推動中國崑曲走向世界——這也是中日版《牡丹亭》在演出之外更加深遠的意義。
5月6日至15日在北京湖廣會館的演出中,由坂東玉三郎親自指導蘇州昆劇院青年演員周雪峰排演的歌舞伎《楊貴妃》也將同時上演。歌舞伎《楊貴妃》將使用中文唱詞,由中國演員演唱,同時由中國演奏員使用中國樂器伴奏。這是日本歌舞伎誕生400年來,首次使用非日語唱詞為演出伴唱,並由非日籍演員承擔演出任務。
崑曲和歌舞伎這兩大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在中日締結和平友好條約的第三十個夏天,在北京古老的戲台上,碰撞出新的火花。
⑸ 《牡丹亭》的譯本有哪些
《牡丹亭》還被譯成多種文字介紹到國外。德國洪濤生翻譯的《牡丹亭》1933年由北京出回版社出版,全答譯本1937年分別由蘇黎士和萊比錫拉舍爾出版社出版。英文的全譯本由美國的印地安那大學出版社出版,日譯本有兩種版本。此外還有多種單折的譯本。
⑹ 《牡丹亭》概述
牡丹亭》簡介 《牡丹亭》是明朝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寫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與其《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並稱為「臨川四夢」。此劇原名《還魂記》,創作於1598年。 舞台上常演的有《鬧學》、《游園》、《驚夢》、《尋夢》、《寫真》、《離魂》、《拾畫叫畫》、《冥判》、《幽媾》、《冥誓》、《還魂》等幾折。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還魂記》,即《還魂記》,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傳奇劇本,二卷,五十五齣,據明人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而成,明代南曲的代表,湯顯祖著。 湯顯祖萬曆二四六年棄官告歸,絕意仕途,筆耕以終老。其一生四部傳奇雜劇比較著名,《牡丹亭》、《南柯記》、《紫釵記》、《邯鄲記》,又稱「臨川四夢」,其中,以《牡丹亭》最為著名,他本人也十分得意,曾說:「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清人沈德符稱「湯義仍《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 《牡丹亭》是湯顯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國戲曲史上浪漫主義的傑作。作品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離合的愛情故事,洋溢著追求個人幸福、呼喚個性解放、反對封建制度的浪漫主義理想,感人至深。杜麗娘是我國古典文學里繼崔鶯鶯之後出現的最動人的婦女形象之一,通過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婚姻,喊出了要求個性解放、愛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聲,並且暴露了封建禮教對人們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殘。《牡丹亭》以文詞典麗著稱,賓白饒有機趣,曲詞兼用北曲潑辣動盪及南詞宛轉精麗的長處。明呂天成稱之為「驚心動魄,且巧妙迭出,無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湯顯祖在該劇《題詞》中有言:「如杜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閱讀《牡丹亭》,享受文字的饗宴,穿越時空的生死之戀,不必藉助現代科技,纏綿穠麗,至情弘貫蒼茫人世,迤邐而來。 青春版《牡丹亭》由著名小說家白先勇改編,他對名著進行如此改編的初衷就是要讓高雅文化能夠雅俗共賞。青春版《牡丹亭》全部由年輕演員出演,符合劇中人物年齡形象。在不改變湯顯祖原著浪漫的前提下,白先勇將新版本的《牡丹亭》提煉得更加精簡和富有趣味,符合年輕人的欣賞習慣。 【故事梗概】 貧寒書生柳夢梅夢見在一座花園的梅樹下立著一位佳人,說同他有姻緣之分,從此經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寶之女名麗娘,才貌端妍,從師陳最良讀書。她由《詩經·關雎》章而傷春尋春,從花園回來後在昏昏睡夢中見一書生持半枝垂柳前來求愛,兩人在牡丹亭畔幽會。杜麗娘從此愁悶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彌留之際要求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囑咐丫環春香將其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陽安撫使,委託陳最良葬女並修建「梅花庵觀」。三年後,柳夢梅赴京應試,借宿梅花庵觀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麗娘畫像,發現杜麗娘就是他夢中見到的佳人。杜麗娘魂游後園,和柳夢梅再度幽會。柳夢梅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為夫妻,前往臨安。杜麗娘的老師陳最良看到杜麗娘的墳墓被發掘,就告發柳夢梅盜墓之罪。柳夢梅在臨安應試後,受杜麗娘之託,送家信傳報還魂喜訊,結果被杜寶囚禁。發榜後,柳夢梅由階下囚一變而為狀元,但杜寶拒不承認女兒的婚事,強迫她離異,糾紛鬧到皇帝面前,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人終成眷屬。
⑺ 坂東玉三郎出演了哪些作品
坂東 玉三郎 ばんどうたまさぶろう TAMASUBURO BANDO 代數:五代目 屋號:大和屋 定紋:花かつみ、のし菱 生辰:昭和25年(1950) 4月 25日 本名:守田 親市 出身:東京都 血型:B型 [編輯本段]曾獲獎項 1970年(昭和45年)3月:芸術選奨新人賞受賞 1971年(昭和46年)ゴールデンアロー賞 1981年(昭和56年)松尾芸能優秀賞 1985年(昭和60年)1月:第三回都民文化栄譽賞受賞 1991年(平成3年)仏シュバリエ勲章中國文化大學名譽文學博士號 1992年(平成4年)泉鏡花文學獎特別獎 [編輯本段]相關書籍 『真夜中のノート』(サンリオ) 『玉三郎の邦楽ジョッキー』(日本放送出版協會) 『玉三郎舞台の夢』(新書館) [編輯本段]寫真集 『女形玉三郎』(講談社) 『玉三郎』(婦人畫報社) 『坂東玉三郎-冬の旅ヨーロッパ古都を歩いて』(講談社) 『坂東玉三郎の世界』(朝日新聞社) 『坂東玉三郎ONNAGATA』(平凡社) 『ナスターシャ』(ぴあ) 『坂東玉三郎の宇宙』(ダンスマガジン増刊新書館) 『山鹿八千代座坂東玉三郎華麗に舞う』(NTT出版) 『監督坂東玉三郎夢の女』(NTT出版) 『坂東玉三郎ひかりの中で』(松竹) [編輯本段]ビデオ作品集 『坂東玉三郎舞踴集』10巻 『東京蜃気樓』(イメージファクトリーアイエム) [編輯本段]後援會 坂東玉三郎メンバーズ TEL 03-3543-7701 〒104-0045 中央區築地4-3-4 第二アワヤビル5F [編輯本段]詳細資料 日本歌舞伎演員,女形 出生於料亭家庭,幼年時因為歌舞伎演出吸引而立志從藝。 昭和32年12月以『寺子屋』的小太郎役初登台,39年6月以十四代守田勘彌的養子身份,在歌舞伎座上演的『心中刃は氷の朔日(しんじゅうやいばはこおりのついたち)』後襲名五代目坂東玉三郎。 作為傑出的歌舞伎演員,克服疾病等諸多困難,磨練升華技藝,當之無愧的成為一代藝術大師,有著「歌舞伎的奇跡」的贊譽。在美國,英國,法國,歐洲,中國台北等進行的海外公演,使世界了解到歌舞伎藝術的魅力。 不僅在歌舞伎方面造詣頗深,還廣泛涉足各個藝術領域,舞蹈,演奏,電影,舞台劇,其導演的電影曾入圍柏林電影節。 2008年3月6日至25日,坂東玉三與中國江蘇省蘇州昆劇院合作的中日版崑曲《牡丹亭》及歌舞伎《楊貴妃》在京都南座公演20場,並在同年5月6日至15日在北京湖廣大戲樓演出10場,開創了中日藝術交流的新篇章。 在中日版崑曲《牡丹亭》執行導演靳飛看來,這也是此版《牡丹亭》最大的亮點,「坂東的演出使這一經典煥發出獨特的美感,崑曲的舞台魅力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一個不會中文的日本人能喜歡上中國古典藝術,而且能透徹地理解劇中唱詞的意義,唱念都做到完美,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素昧平生,何因到此?」 中國文化的魅力無法阻擋 許多人認為,坂東玉三郎的扮相與我國的京劇大師梅蘭芳相似。事實上他也確實與中國文化有不解之緣。 他生於日本歌舞伎世家,其祖父曾與梅蘭芳同台演出。幼時的玉三郎就常常聽父親講述中國京劇和梅蘭芳,對中國戲曲和文化懷有一份特殊的感情。1987年,已是日本歌舞伎著名女形(男旦)的玉三郎專程來到北京,向梅葆玖學習京劇《貴妃醉酒》的台步、甩袖程式。在這個過程中,他得知《醉酒》深受崑曲影響,而崑曲產生的時間,與日本的能樂和歌舞伎差不多。從此,他對崑曲產生了濃厚興趣。2007年,在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的支持下,玉三郎來到蘇州,觀看原汁原味的崑曲《牡丹亭》,並向中國崑曲名家張繼青學習「杜麗娘」一角。 《牡丹亭》幾乎是每個崑曲旦角演員的必修課,但真正能演好杜麗娘的少之又少,直到今天只有梅蘭芳、蔡瑤銑、華文漪、張繼青等少數幾人得到認可。為了演好《牡丹亭》,坂東玉三郎很早就開始了解中國文化,他讀了《論語》、《孟子》、《莊子》和《老子》,幾乎每天打一個半小時的國際長途電話到北京,讓靳飛給他講解《牡丹亭》每一句唱詞的意思。 對於一個不會中文的日本人來說,學習崑曲的最難之處莫過於語言的掌握。為了學習蘇州話,玉三郎對照張繼青灌錄的唱詞和念白,用注音法強行記憶,反復練習,家裡的電視總是在播放張繼青的口型錄像。為了在演出中為杜麗娘配上一副圓潤的嗓音,已經20年不食肉的玉三郎特意「開戒」吃肉。 在看了玉三郎版的杜麗娘之後,張繼青感慨道:「坂東先生是一個偉大的演員,他在台上的表演讓其他的演員都顯得生嫩了。」 「是哪處曾相見,相看儼然」 傳統崑曲也可融入「日本美」 這次的《牡丹亭》採用「全男旦」的形式,坂東玉三郎將攜兩名中國青年男旦飾演杜麗娘。其中坂東出演《驚夢》、《離魂》兩折,中國國家京劇院的劉錚出演《寫真》,《游園》則由正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就讀的董飛擔綱。 「玉三郎對兩位中國青年男旦的培養不僅限於戲,更有對男旦的嚴格、特殊的要求。」著名崑曲藝術家許鳳山表示,能看到從前男旦「以老帶新」的傳統在玉三郎和兩位中國青年男旦之間變成現實,中國戲曲的傳統在此次中日藝術家的合作中得到延續,讓人感到欣慰。 作為參演的另一方,蘇州昆劇院院長蔡少華表示,與青春版《牡丹亭》相比,中日版《牡丹亭》更向傳統回歸。「坂東玉三郎並不是用歌舞伎的東西來改造崑曲,而是認真地按照崑曲的套路演崑曲。」蔡少華說。 坂東玉三郎說,相對於場面宏大的歌舞伎表演,崑曲的表演空間更小,藝術品格也更加內斂,但卻具有極大的張力和藝術感染力,這使他在演出中甘願卸下多年的歌舞伎表演經驗,一心向崑曲的傳統表演方式回歸。 然而,玉三郎並不僅僅是依葫蘆畫瓢,而是多方面吸取營養來塑造心中完美的杜麗娘。他的演唱多使用頭腔共鳴,近於程硯秋的「腦後音」,而身段富於舞蹈的造型美,也與程派風格極為相似。在《離魂》一折中,他為杜麗娘加上了在臨死前向母親再拜的動作,又將母親和春香輕輕推開。在靳飛看來,玉三郎在《牡丹亭》中融入的「日本美」,獨具匠心。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兩大文化遺產碰撞出新火花 今年3月6日至25日,中日版《牡丹亭》曾在日本京都南座劇場公演20場,獲得巨大成功。演出場場爆滿,每場演出結束後,觀眾都報以20多分鍾持續不斷的掌聲,平均每場演出要謝幕4次。擁有600年歷史的中國崑曲,在作為歌舞伎發源地的南座劇場大放異彩,吸引了許多日本觀眾的目光。 「坂東玉三郎使崑曲的欣賞群體走出了華語人群。在日本的演出,使很多日本觀眾接觸到了我們的藝術。」蔡少華說。作為崑曲的國際傳承人和推廣人,坂東玉三郎正在推動中國崑曲走向世界——這也是中日版《牡丹亭》在演出之外更加深遠的意義。 5月6日至15日在北京湖廣會館的演出中,由坂東玉三郎親自指導蘇州昆劇院青年演員周雪峰排演的歌舞伎《楊貴妃》也將同時上演。歌舞伎《楊貴妃》將使用中文唱詞,由中國演員演唱,同時由中國演奏員使用中國樂器伴奏。這是日本歌舞伎誕生400年來,首次使用非日語唱詞為演出伴唱,並由非日籍演員承擔演出任務。 崑曲和歌舞伎這兩大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在中日締結和平友好條約的第三十個夏天,在北京古老的戲台上,碰撞出新的火花。
⑻ 《牡丹亭》(游園)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有明一朝,戲曲發達,臨川湯若士一曲《還魂》數百年來驚動了無數文人志士和民間看客,還矣?暢若失兮!又有多少後人競相演繹,紛呈情形怎湯翁可料也!除了經常的摺子演出外,謹將幾大演出版本系統,免卻爭議,略作鋪陳。其實內中全部都是有著復雜關聯的,不贅。
傳統版《牡丹亭》。明清兩代擅此劇者甚眾,估計全本也只在清中以前可能存在。1932年1月14日「大世界仙霓昆劇社戲單」顯示,曾《牡丹亭》本戲,約三小時。演出自梅、俞時代前後的京昆演員大都會唱也經常上演,乃局限於摺子,尤以《學堂》《游園》《驚夢》《尋夢》《拾畫叫畫》《寫真》《離魂》等為最,通常若將上述幾折連演,也算是本戲,確切稱為節本。
俞振飛版《牡丹亭》。改編蘇雪安,作曲朱傳茗。閨門訓女、游園驚夢、寫真離婚、跌雪投觀、魂游冥判、叫晝冥誓、回生婚走、硬拷迫認。全劇8場,3.5小時。1957年12月演出。俞振飛、言慧珠主演。
湘昆版《牡丹亭》。改編余懋盛,周斌秋、譚貴昌、匡昇平、彭升蘭等擔任藝術指導。鬧學訓女、游園驚夢、描容離魂、久冥魂游、拾畫訪夢、叫畫冥逝、回生婚走,全劇共7場。1962年6月演出。很有湘昆特色。
華文漪版《牡丹亭》。陸謙之、劉明今重編,方傳芸、鄭傳鑒擔任藝術執導。全劇共七場:閨塾訓女、游園驚夢、尋夢情殤、倩魂遇判、訪園拾畫、叫畫幽遇、回生夢遇。1982年5月演出。
張繼青版《牡丹亭》。劇本整理胡忌、藝術執導姚傳薌、唱腔設計錢洪明。全劇5場:《游園》《驚夢》《尋夢》《寫真》《離魂》。1982年10月演出。張也曾以此巡演海外。最近名人於丹說的大概也是此版本。
蔡瑤銑版《牡丹亭》。劇本整理時搜、傅雪漪,馬祥麟導演。全劇8場:訓女延師、花慨師窘、驚夢尋夢、灌園訪夢、題畫離魂、魂游問花、拾畫幽會、逃生還魂。1983年演出。
王奉梅版《牡丹亭》。1993年,四場本:《驚夢》《尋夢》《寫真》《離魂》。周世瑞整理、姚傳薌主教。2000年前後排演上、下本,共10出。由汪世瑜、王奉梅主演。[font=宋體][size=12pt][color=#000000]這是青春版《牡丹亭》的基礎版本。[/color][/size][/font]
梁谷音版《牡丹亭》。唐葆祥改編。共六場:花神巡遊、游園驚夢、寫真尋夢、魂游冥判、叫畫幽媾、掘墳回生。1994年1月演出。
上昆版《牡丹亭》1。上海昆劇團出品。三本共34出,時長7小時。蔡正仁、張靜嫻//岳美緹、李雪梅//張軍、沈佚麗等主演。1999年8月首演於上海戲劇學院實驗劇場,2000年4月蘇州中國昆劇藝術節公演。
上昆版《牡丹亭》2。上海昆劇團出品。編劇王仁傑,導演郭小男。上、下本共22出。蔡正仁、張靜嫻//岳美緹、李雪梅//張軍、沈佚麗等主演。2003年8月30日首演於上海戲劇學院實驗劇場。
歐洲版《牡丹亭》。由美籍彼得謝勒執導,雙語,英語為主。時長3小時。1998年夏首演於倫敦巴比肯中心,1999年春美國首演於柏萊克。西洋美聲歌劇、話劇、昆劇三線並行。昆劇部分由華文漪飾杜麗娘、史潔華飾春香。
美國版《牡丹亭》。旅美華人陳士爭執導。全55出,演出時長20小時(出版的DVD縮為2小時)。溫宇航(原北昆)、錢熠(原上昆,旅美)主演。1999年7月首演於美國林肯藝術中心。本版為清以來首次全本演出,離奇怪異,評彈主要輔助。
青春版《牡丹亭》。承白先勇之力,風靡海內外。三晚連演,共25出。江蘇省蘇州昆劇院出品,汪世瑜、張繼青主教,俞玖琳、沈豐英主演。2004年6月14日在蘇州大學首演。本版本為目前最有市場、進高校最多的崑曲劇目。
廳堂版《牡丹亭》。北京普羅之聲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出品,藝術總監林兆華,汪世瑜擔任導演。演出時長120分鍾[font=宋體][size=12pt][color=#000000],共8出[/color][/size][/font]。曾傑(浙昆)、胡哲行(蘇昆)主演。2007年5月18日在北京皇家糧倉首演。本版為目前票價最貴的崑曲劇目。
[font=宋體][size=12pt][color=#000000]歌舞伎版《牡丹亭》。計劃創作中。汪世瑜飾演柳夢梅,日本歌舞伎大師坂東玉三郎飾演杜麗娘。計劃年底開排,明年5月演出。中日版《牡丹亭》採用全男班陣容,坂東玉三郎和北京京劇院的胡文閣、中國京劇院的劉錚將輪流出演杜麗娘,而汪世瑜將和北京崑曲劇院的王振義、蘇州昆劇院的俞玖林聯手出演柳夢梅。[/color][/size][/font]
如此多的版本,自然是崑曲的魅力和劇本本身的魅力讓世人難以割捨和忘卻。真的要感謝湯先人了。不過一旦眼光刷刷集中於牡丹了,眾香國中其它萬千美麗還是不該冷落甚至遺忘的。定有遺漏,敬請賜補。
⑼ 牡丹亭全本究竟需要唱多久呢
1999年,上海昆劇團上演了經典版本的《牡丹亭》,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二部分。三組演員分三天演出。牡丹亭》有55個摺子。中國版《牡丹亭》於2004年由江蘇省演藝集團崑曲劇院創作並首演。該劇結構獨特精巧,生旦凈丑搭配完整,文武兼備,冷暖相宜,表演風格細膩、典雅、精緻,在連放 "牡丹 "的香蘭園中獨樹一幟。
該書編輯向記者介紹,《牡丹亭》400周年紀念版是在明代萬曆初版的基礎上,結合古亭版和暖紅樓版進行編排的。新版《牡丹亭》包含了全部55個劇目,在不刪減整個劇本的情況下,需要3天3夜的時間來演出。因此,我們今天在劇院里看到的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摺子戲。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