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牡丹
1. 古代的牡丹是從哪個城市發到洛陽的
古代的牡丹是從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被武則天貶到洛陽的。
2. 秦嶺以北,最大面積的牡丹園在哪兒
陝西省延安市萬花山。佔地126公頃,光是野生牡丹就有300多畝,五萬多株,17個品種。
3. 牡丹花的資料
.....o 牡丹(學名:Paeonia suffruticosa)是重要的觀賞植物,原產於中國西部秦嶺和大巴山一帶山區,現在這一地區尚有野生單瓣品種存在;牡丹以洛陽、菏澤牡丹最富盛名。牡丹是灌木木本,芍葯是蓄根草本,花型、葉片非常相似,牡丹於5月初開花,芍葯花期要晚一些,這是它們的主要區別。芍葯原產於中國北部及西伯利亞一帶,更耐寒。在英語和其他歐洲語言中,牡丹和芍葯是同一個詞。 產地習性 洛陽韋娜作品·精品工筆牡丹畫 原產於中國西部秦嶺和大巴山一帶山區,漢中是中國最早人工栽培牡丹的地方,為落葉亞灌木。喜涼惡 牡丹 熱,宜燥懼濕,可耐-30℃的低溫,在年平均相對濕度45%左右的地區可正常生長。喜陰,亦少不耐陽。要求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土壤或砂土壤,忌粘重土壤或低溫處栽植。花期4-5月。多採用嫁接方法進行栽培,因為與芍葯同屬芍葯屬,又多選用芍葯作為砧木。[1] 一、土壤 1、土質:牡丹適宜疏鬆肥沃,土層深厚的土壤。土壤排水能力一定要好。盆栽可用一般培養土。 2、土性:中性或中性微鹼土。 二、澆水 牡丹 [2]諺語說、俗語說:「牡丹宜干不宜濕。」牡丹是深根性肉質根,怕長期積水,平時澆水不宜多,要適當偏干。 三、施肥 諺語說、俗語說:「清牡丹","濁芍葯」。栽培牡丹基肥一定要足。基肥可用堆肥、餅肥或糞肥。通常以一年施三次肥為好,即開花前半個月噴灑一次以磷肥為主的肥水加花朵壯蒂靈;開花後半個月施一次復合肥;入冬之前施一次堆肥,以保第二年開花。 四、溫度 牡丹耐寒,不耐高溫。華東及中部地區,均可露地越冬氣溫到4℃時花芽開始逐漸膨大。適宜溫度:16~20℃,低於16℃不開花。夏季高溫時,植物呈半休眠狀態。 五、光照 諺語、 牡丹 [3]俗語說:「陰茶花,陽牡丹。」牡丹喜陽,但不喜歡曬。地栽時,需選地勢較高的朝東向陽處,盆栽應置於陽光充足的東向陽台,如放南陽台或屋頂平台,西邊要設法遮蔭。 六、栽培技術 洛陽范瑜作品·千古風流唯二喬 1.栽植 選擇向陽、不積水之地,最好是朝陽斜坡,上質肥沃、排水好的沙質壤土。栽植前深翻土地,栽植坑要適當大,牡丹根部放入其穴內要垂直舒展,不能拳根。栽植不可過深,以剛剛埋住根為好。一般盆栽較少。 2.光照與溫度 充足的陽光對其生長較為有利,但不耐夏季烈日暴曬,溫度在25℃以上則會使植株呈休眠狀態。開花適溫為17 -20℃,但花前必須經過1 -10℃的低溫處理2 -3個月才可。最低能耐- 30℃的低溫,但北方寒冷地帶冬季需採取適當的防寒措施,以免受到凍害。南方的高溫高濕天氣對牡丹生長極為不利,因此,南方栽培牡丹需給其特定的環境條件才可觀賞到奇美的牡丹花。 3.澆水與施肥 栽植前澆2次透水。入冬前灌1次水,保征其安全越冬。開春後視土壤干濕情況給水,但不要澆水過大。全年一般施3次肥,第1次為花前肥,施速效肥,促其花開大開好。第2次為花後肥,追施1次有機液肥。笫3次是秋冬肥,以基肥為主,促翌年春季生長。另外,要注意中耕除草,無雜草可淺耕鬆土。 4.整形修剪 花謝後及時摘花、剪枝,根據樹形自然長勢結合自己希望的樹形下剪,同時在修剪口塗抹愈傷防腐膜保護傷口,防治病菌侵入感染。若想植株低矮、花叢密集,則短截重些,以抑制枝條擴展和根櫱發生,一般每株以保留5-6個分枝為宜。 5.花期控制 盆栽牡丹可通過冬季催花處理而春節開花,方法是春節前60天選健壯鱗芽飽滿的牡丹品種(如趙粉、洛陽紅、盛丹爐、、葛金紫、珠砂壘、大子胡紅、墨魁、烏龍捧盛等)帶土起出,盡量少傷根、在陰涼處晾12-3天後上盆,並進行整形修剪,每株留10個頂芽飽滿的枝條,留頂芽,其餘芽抹掉。上盆時,盆大小應和植株相配,達到滿意株型。澆透水後,正常管理。春節前50-60天將其移入10℃左右溫室內每天噴2-3次水,盆士保持濕潤。當鱗芽膨大後,逐漸加溫至25-30℃,夜溫不低於15℃,如此春節可見花。 七、常見病害 褐斑病、紅斑病和銹病等;常見害蟲有線蟲、蠐螬和地老虎等。 二喬 (1)葉斑病:也稱紅斑病,此病為多毛孢屬的真菌傳染。病菌主要浸染葉片,也浸染新枝。發病初期一般在花後15天左右,7月中旬隨溫度的升高日趨嚴重。初期葉背面有穀粒大小褐色斑點,邊緣色略深,形成外濃中淡、不規則的圓心環紋枯斑,相互融連,以致葉片枯焦凋落。葉柄受害產生墨綠色絨毛層;莖、柄部染病產生隆起的病斑;病菌在病株莖葉和土壤中越冬。 防治方法:①11月上旬(立冬)前後,將地里的於葉掃凈,集中燒掉,以消滅病原菌;②發病前(5月份)噴灑1:1:160倍的波爾多液,10一15天噴一次,直至7月底;③發病初期,噴灑500-800倍的甲基托布津、多菌靈,7-10天噴一次,連續3-4次。 (2)紫紋羽病:為真菌病害。由土壤傳播。發病在根頸處及根部,以根頸處較為多見。受害處有紫色或白色棉絮狀菌絲,初呈黃褐色,後為黑褐色,俗稱"黑疙瘩頭"。輕者形成點片狀斑塊,不生新根,枝條枯細,葉片發黃,鱗芽癟小;重者整個根頸和很系腐爛,植株死亡。此病多在6-8月高溫多雨季節發生,9月以後,隨氣溫的降低和雨水的減少,病斑停止蔓延。 牡丹 [4]防治方法:①選排水良好的高燥地塊栽植;②雨季及時中耕,降低土壤濕度;③4-5年輪作一次;④選育抗病品種;⑤分栽時用 500倍五氯硝基苯葯液塗於患處再栽植,也可用5%代森銨1000倍液澆其根部;⑥受害病株周圍用石灰或硫磺消毒。 (3)茵核病。又名莖腐病。病原為核盤菌。發病時在近地面莖上發生水漬狀斑,逐漸擴展腐爛,出現白色棉狀物。也可能浸染葉片及花蕾。 防治方法:選擇排水良好的高燥地塊栽植;發現病株及時挖掉並進行土壤消毒;4-5年輪作一次。 經常見的還有炭疽病、銹病。炭疽病在葉面上發生圓形或不規則形淡褐色凹陷病斑,擴展後邊緣為紫褐色;銹病在葉背著生黃色孢子堆,引起葉片退綠,後期病葉上生柱狀毛發物。防治方法同葉斑病。 繁殖與栽培常用分株和嫁接法繁殖,也可播種和扦插。移植適期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不可過早或過遲。喜 牡丹 [5]肥,每年至少應施肥三次,即「花肥」、「芽肥」和「冬肥」。栽培2-3年後應進行整枝。對生長勢旺盛、發枝能力強的品種,只需剪去細弱枝,保留全部強狀枝條,對基部的萌櫱應及時除去,以保持美觀的株形。除芽也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為使植株開花繁而艷、保持植株健壯,應根據樹齡情況,控制開花數量。在現蕾早期,選留一定數量發育飽滿的花芽,將過多的芽和弱芽盡早除去。一般5-6年生的植株,保留3-5個花芽。新定植的植株,第二年春天應將所有花芽全部除去,不讓其開花,以集中營養促進植株的發育。 牡丹為深根性落葉灌木花卉,性喜陽光,耐寒,愛涼爽環境而忌高溫悶熱,適宜幹事兒於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中生長。因此一般栽培牡丹花的盆土宜用砂土和餅肥的混合土,或用充分腐熟的廄肥、園土、粗砂以1:1:1的比例混勻的培養土。如栽培土壤中水分過多,其肉質根部容易腐爛。因此,遇到連續下雨的天氣時,要及時排水,切不可讓其根部積水。牡丹不耐高溫,夏季天熱時要及時採取降溫措施。最好搭個涼棚,為其遮蔭。中午前蓋上草簾或蘆葦,傍晚揭去。這一措施及時做好,可以防止落葉,若任其受熱、落葉,將嚴重影響以後開花。牡丹因根須較長,植株較大,因此適合於地栽,若要盆栽,則應選大型的、透水性好的瓦盆,盆深要求在30厘米以上。最好用深度為60-70厘米的瓦缸。牡丹花的繁殖,用播種法、分株法、嫁接法都可以。 國內主要產地 1、山東菏澤,古稱曹州,現有全國最大的牡丹種植基地。菏澤古稱曹州素有「雄峙烈郡」,「一大都會」 牡丹 [6]之譽。這里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史不絕書,曹州 牡丹種植有數百年歷史。宋時牡丹以洛陽為多,歐陽修有詩「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自明開始,種植中心已移至曹州,今山東菏澤。發展至今,菏澤以有幾百個品種,數千畝牡丹田,每年穀雨前後,曹州牡丹連阡接陌,艷若蒸霞,蔚為壯觀,堪稱中華之最。 菏澤是全世界面積最大、品種最多的牡丹生產基地、科研基地、出口基地和觀賞基地。現有栽培面積5萬畝,九大色系,600多個品種,行銷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深圳等100多個大中城市,出口日本、法國、加拿大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菏澤牡丹雍容華貴,色艷香濃,在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上獨得81個獎項。 菏澤牡丹史上也稱曹州牡丹。以其花大、色艷、型美、香濃而「甲海內」。菏澤牡丹的特點是枝挺拔有致,葉繁茂多姿,花雍容華貴,被譽為觀賞牡丹之上品。 菏澤 牡丹花開 [7]牡丹的科學研究碩果累累。早在第一屆全國花革博覽會上,菏澤牡丹新品種選育、牡丹大田催花技術研究、牡丹新品種等三項科研成果就獲得了國家科技術進步獎,佔全國牡丹科研獲獎數量之首。97年元月14日,菏澤牡丹科研成果第四次通過國家級鑒定。僅這一次,就有牡丹新品種培育、案頭牡丹無土栽培、牡丹耐溫熱品處的篩選、鳳丹實生苗嫁接觀賞牡丹在商品化生產上的應用、牡丹盆景研究、芍葯切花品種的篩選、牡丹新品種選育等七面成果通過鑒定,是通過牡丹科研成果最多的一次。其中,五項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標志著菏澤牡丹科研又取得突破性進展。從而提高了牡丹的觀賞價值,拓寬了牡丹的種植范圍和應用范圍,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珍貴品種快速繁育問題,開辟了牡丹進入千家萬戶的新途徑,創造了與國際花卉業接軌的條件。受到陳慕華副委員長的贊揚。 菏澤牡丹還在國內外重大花展中連連獲獎,盛譽海內外。在一、二、三、四屆全國花草博覽會上,菏澤牡丹奪得金、銀、銅獎,科技進步獎,優質展品將計26個;在三次香港國際花展中,菏澤牡丹引起轟動,奪得冠軍獎一個,一等獎三個;在法國波爾多市國際花草博覽會和美國匹茲堡國際發明博覽會上,分別奪得競賽總分銀質獎和牡丹芍葯干鮮花銀質獎。在第四屆花博會上,菏澤牡丹獨領風騷,一舉奪得唯一的一個「景點特別獎」和六個單項獎。 尤其在 牡丹 [8]中國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上,菏澤牡丹枝壓群雄,一舉奪魁,共獲得了119枚牡丹單項獎中的81枚,佔68%。其中三枚大獎,菏澤「曹州牡丹園」和「喬子紅」牡丹各奪1枚;12枚金獎,菏澤牡丹「黑花魁」、「曹州紅」等摘取10枚;36枚銀獎,菏澤牡丹「胡紅」、「蘭田玉」等拿來26枚;60枚銅獎,菏澤牡丹「花二喬」、「黃花魁」等獲43枚。專家評委一致評價:「菏澤牡丹花大、色繁、開得飽滿,不愧為國色天香。」目前菏澤牡丹黑、紅、黃等九大花色1156個品種獲得國家質檢總局源產地標記注冊認證。 2、河南洛陽,牡丹為我國園藝花較早的觀賞花卉之一。在牡丹栽培演化過程伊始就與洛陽結下了不解之緣。洛陽牡丹始於隋,盛於唐,而「甲天下」於宋,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洛陽帝國牡丹不僅以其雍容華貴,國色天香而美譽遐邇;也以其造化鍾情,天下君臨而總領群芳。洛陽也成為人們心目中牡丹之聖地。 中國是牡丹的故鄉,洛陽又是中國牡丹的發祥地之一。洛陽牡丹以花大色艷、富麗端莊名揚天下。她始於晉、興於隋,盛於唐,極盛於宋。自隋唐以後,洛陽牡丹在四川天彭、江蘇鹽城、浙江杭州、安徽毫川、山東曹州、廣東韶關等地相繼引種栽培,如今已遍布長城內外、大江南北。洛陽牡丹已溶入了中國牡丹的花海之中,並且香飄海外。公元724年,中國牡丹傳入日本;公元1330至1850年引入法國;公元1656年荷蘭開始引種;公元1789年英國引進中國牡丹,培育出100多個園藝品種;美國在公元1826至1830年也開始引進。 「春來誰作韶華主,總領群芳是帝國牡丹」。洛陽牡丹以其悠久的栽培歷史和眾多的品種、宏大的生產規模、豐富的野生資源、高超的栽培技藝、日臻完善的科學理論體系以及具有深邃內涵的牡丹文化,在國際園藝界及文化界享有崇高地位。 3、甘肅紫斑牡丹 4, 安徽亳州 5、安徽銅陵 6、河北柏鄉,有株千年牡丹。 7、陝西漢中,有牡丹園 8、安徽巢湖,銀屏山有一株千年牡丹。 9、四川彭州,彭州市丹景山為我國天彭牡丹的發源地。改革開放以來,牡丹花被定為彭州市市花、天彭牡丹得 牡丹 [9]到迅速恢復發展,並以丹景山為發展傳統名花的基地,建設以牡丹觀賞為特色的風景區,被稱為「中國西部花山」,全山共有牡丹300餘萬株,260多個品種,每年4月上旬至5月下旬,山上山下的各色牡丹次第開放,讓人驚艷。 10、陝西西安,有牡丹園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戶縣石井鎮終南山阿姑泉牡丹園。 11、重慶墊江,山水牡丹之鄉,華夏牡丹源 12、安徽合肥張集,劉巷有一白一紅160餘年的兩株牡丹 形態特徵 根系肉質強大,少分枝和須根。株高1-3m,可達2m,老莖灰褐色,當年生枝黃褐色。二回三出羽狀復葉,互生。花單生莖頂,花徑10-30cm,花色有白、黃、粉、紅、紫及復色,有單瓣、復瓣、重瓣和台閣性花。花萼有5片。 牡丹的分辨方法很多,按株型可分為直立型、開展型和半開張型;按芽型可分為圓芽型、狹芽型、鷹嘴型和露嘴型;按分枝習性可分為單枝型和叢枝型;按花色可分白、共、粉、紅、紫、墨紫(黑)、雪青(粉藍)、綠和復色;按花期可分為早花型、中花型、晚花型和秋冬型(有些品種有二次開花的習性,春天開花後,秋冬可再次自然開花,即稱為秋冬型);按花型可分為系、類、組型四級。四個系即牡丹系、紫斑牡丹系、黃牡丹系和紫牡丹系;二個類即單花類和台閣花類;二個組即千層組和樓子組;組以下根據花的形狀分為若干型,如單瓣型、荷花型、托桂型、皇冠型等。 牡丹為多年生落葉小灌木生長緩慢,株型小,株高多在0.5~2米之間;根肉質,粗而長,中心木質化,長度一般在0.5~0.8米,極少數根長度可達2米;根皮和根肉的色澤因品種而異;枝幹直立而脆,圓形,為從根莖處叢生數枝而成灌木狀,當年生枝光滑、草木,黃褐色,常開裂而剝落;葉互生,葉片通常為二回三出復葉,枝上部常為單葉,小葉片有披針、卵圓、橢圓等形狀,頂生小葉常為2~3裂,葉上面深綠色或黃綠色,下為灰綠色,光滑或有毛;總葉柄長8~20厘米,表面有凹槽;花單生於當年枝頂,兩性,花大色艷,形美多姿,花徑10~30厘米;花的顏色有白、黃、粉、紅、紫紅、紫、墨紫(黑)、雪青(粉藍)、綠、復色十大色;雄雌蕊常有瓣化現象,花瓣自然增多和雄、雌蕊瓣化的程度與品種、栽培環境條件、生長年限等有關;正常花的雄蕊多數,結籽力強,種籽成熟度也高,雌蕊瓣化嚴重的花,結籽少而不實或不結籽,完全花雄蕊離生,心皮一般5枚,少有8枚,各有瓶狀子房一室,邊緣胎座,多數胚珠,骨果五角,每一果角結籽7~13粒,種籽類圓形,成熟時為共黃色,老時變成黑褐色,成熟種子直徑0.6~0.9厘米,千粒重約400克。 牡丹由野生變家種後,因環境條件變化及人工不斷地選育和栽培,除花色、花型、花期早晚有變異外,而且在株的形態、根的長短、粗細、葉的色澤、形狀等方面也發生了變異。 http://ke..com/view/34906.htm 後面還有很多
4. 陝西省哪裡有種植油用牡丹的
旬陽、商洛、潼關等地都有種植,您還是去您當地農林業局問問
油用牡專丹具有產籽屬量大、含油率高、種苗資源豐富、適種范圍廣的特點,能迅速產業化推廣,並可林下、荒山荒坡種植。五年生油用牡丹良田種植畝產量300-400公斤,林下、荒山荒坡貧瘠地種植畝產100-200公斤。經檢測,牡丹籽含油率22%,牡丹籽油核心成分α-亞麻酸含量42%、亞油酸含量28%,並且還含有大量生物活性物質,於2011年獲批衛生部國家新資源食品,食用安全,成為一種新型木本健康食用油。
油用牡丹產業的興起,使牡丹的產業發展上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可預見的未來,油用牡丹項目足以部分改變國內糧油供給緊張的局面,為保障國家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實施,順利開辟出一條全新的產業項目。
5. 牡丹花是國花嗎
牡丹花是國花
梅花自古以來堅韌不拔,廉潔 象徵中華民族經過軍閥戰爭、抗日戰爭、國共內戰等等的不幸後,堅持努力的奔向新的希望,終於盼到了美好的中國--一個繁榮昌盛的國家。
牡丹繁榮富強,中國人從解放幾年後平民百姓飯吃不飽,衣穿不好,交通不便,房子更是簡陋的不行。改革開放後中國就是變了樣了,與過去是完完全全相反的,而現在的中國重新的在21世紀站在了世界的前鋒。在國際中的影響力更不用說了!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沒有梅花的堅韌何來的牡丹繁榮昌盛呢?兩者之間相互互補,相依相存。何不把他們同稱為中國的國花呢?
國花沿革
1903年 清朝定牡丹花為國花。
1915年 《辭海》載:我向牡丹花。
1929年 國民政府以梅花確定為國花。從花的角度,可以解讀一部中國歷史,一部中國文化史。
1942年 曾勉教授發表了有關梅花品種分類的論文《梅花:中國的國花》(英文專刊)。
1982年 香港《明報》曾專發了一篇社評《贊成以梅花為國花》,其中有雲:"從曹孟德的揚鞭遙指梅林、誘導兵士'望梅止渴',到林和靖傳誦千古的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千百年來它與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精神結下不解之緣……"。同年,在一些著名植物學家的大力支持下,受中國植物學會的委託,《植物雜志》編輯部發起討論國花,並得到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全國廣大群眾的積極響應,紛紛來信參加評選。投票結果表明:推薦梅花作為國花的最多,牡丹、菊花次之。
1986年11月20日 上海文化出版社、上海園林學會、《園林》雜志編輯部、上海電視台"生活之友"欄目聯合主辦的"中國傳統十大名花評選",結果依次是梅花、牡丹、菊花、蘭花等。由於這次中國名花評選活動,組成了以陳俊愉教授為首的114位專家的評委會,是全國性的評選,又由於結果是1987年得出的,所以往往稱為"1987年的中國十大名花評選活動"。1986年那次推選國花時,雖然也有不少人投了牡丹、菊花等名花的票,但是對最終推選結果--梅花,"各界並無異議"。
1990年 愛國主義主題香港電影《富貴兵團》講述抗戰爭故事面段合唱《梅花》片段。這部電影由多位巨星飾演;譚詠麟、梅艷芳、洪金寶、劉德華、陳百祥、鄭則仕、曾志偉……等。
1994年 全國人大八屆二次會議第0440號"關於盡快評定我國國花的建議"議案,"批轉農業部辦理",責成"中國花卉協會"負責具體組織。"中國花協即在全國有領導有組織"地開展了廣泛深 入的評選國花活動。成立了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慕華任名譽組長、何康任組長的國花評選領導小組",經專家小組討論確定了我國國花評選條件為:
(1)栽培歷史悠久,適應性強,在我國大部分地區有影響,在國際上居領先地位
(2)花姿、花色等特性能反映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和性格特徵。
(3)用途廣泛,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具有較高的社會、環境和經濟效益。
據《中國花卉報》刊載,已提名作為中國國花候選花的種類有:梅花、牡丹、菊花、蘭花、月季、杜鵑花、山茶花、荷花、桂花、水仙花、石榴、臘梅、迎春、桃花、映山紅、君子蘭、萱草、金花茶、金邊瑞香、紫薇、梔子花、珙桐(鴿子樹)、一串紅與英蓉花等數十種之多。
經過近十個月討論:根據31個省區市(包括深圳特區)上報結果,贊成一國-花 (牡丹)的有l8個省,佔58.06%;贊成一國四花(牡丹、梅花、 菊花、荷花)的有11個省,佔35.48%;有2個省提出新的四花方案,即以蘭花換荷花,佔6.45%。全國國花評選領導小組經過 認真研究,一致同意"牡丹"為我國的國花。其他呼聲較高的蘭花(春)、荷花(夏)、菊花(秋)、梅花(冬)為中國四季名花。
上述評選結果及詳細情況,按程序由"農業部上報"。此次新的推選結果移注牡丹,卻引"許多人士發表了反對意見",其中不乏有較高社會知名度的學者、藝術家,甚至有些意見是在很高層次的重要會議上發表的。結果,全國人大以"分歧太大"為由擱置了。
……
反方:參選人群是否人民大眾評選?或個別人民?和根本不包括人們?用什麼證明?]
讓值得玩味的是:在1994年的這次評選中,中國牡丹兩大基地--"河南洛陽市、山東菏澤市及中國花協牡丹、芍葯分會"聯合了全國以牡丹為市花或生產、研究牡丹的十多個省市代表成立了"全國牡丹爭評國花辦公室"。
河南洛陽成立了市長親自掛帥的"牡丹爭國花領導小組",再加上陝西省西安市、山東省菏澤等的加盟,聯合成立了"全國牡丹爭評國花辦公室",四方"游說",力捧牡丹為國花。
2005年9月20日 中國園藝學會、北京園林學會和上海風景園林學會聯合在北京召開了"中國國花評選研討會"。大部分代表支持選牡丹、梅花為我國的"雙國花"。但也有不同意見,推崇"一國一花"。
2005年秋季
中國花卉協會在成都召開的會議上建議牡丹為國花,並上報到全國人大常委會,希望在2006年的全國兩會上定牡丹為國花。遭到反對牡丹的一些專家、學者的強烈質疑。陳院士更是在2006年1月不斷向中央、全國人大、國務院的領導寫信,闡述"一國兩花"的主張,並在供中央領導傳閱的內參上發表相關的文章。
……
曾經"梅花與牡丹"都各自奪冠過,卻為何"牡丹唯獨國花"才可?
6. 介紹牡丹花
牡丹花牡丹(學名:Paeonia suffruticosa)是重要的觀賞植物,原產於中國西部秦嶺和大巴山一帶山區,現在這一地區尚有野生單瓣品種存在;牡丹以洛陽、菏澤牡丹最富盛名。牡丹是灌木木本,芍葯是蓄根草本,花型、葉片非常相似,牡丹於5月初開花,芍葯花期要晚一些,這是它們的主要區別。芍葯原產於中國北部及西伯利亞一帶,更耐寒。在英語和其他歐洲語言中,牡丹和芍葯是同一個詞。 中文名稱: 牡丹 別稱: 鼠姑、鹿韭、白茸、木芍葯、百雨金、洛陽花、富貴花等 二名法: Paeonia suffruticosa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綱: 雙子葉植物綱 Magnoliopsida 目: 虎耳草目 Saxifragales 科: 芍葯科 Paeoniaceae 屬: 芍葯屬 Paeonia 種: 牡丹 P. suffruticosa 目錄[隱藏] 產地習性一、土壤 二、澆水 三、施肥 四、溫度 五、光照 六、栽培技術 七、常見病害 【國內主要產地】 【重要栽培基地】 形態特徵一、株型 二、根 三、芽 四、分枝 五、葉 六、葉柄 七、花 八、果實種籽 價值用途 主要品種品種識別 牡丹花系 牡丹文化牡丹傳說 牡丹詩詞 牡丹歷史 國外牡丹 牡丹和芍葯的區別 產地習性 一、土壤 二、澆水 三、施肥 四、溫度 五、光照 六、栽培技術 七、常見病害 【國內主要產地】 【重要栽培基地】 形態特徵 一、株型 二、根 三、芽 四、分枝 五、葉 六、葉柄 七、花 八、果實種籽 價值用途 主要品種 品種識別 牡丹花系 牡丹文化 牡丹傳說 牡丹詩詞 牡丹歷史 國外牡丹 牡丹和芍葯的區別 [編輯本段]產地習性 原產於中國西部秦嶺和大巴山一帶山區,漢中是中國最早人工栽培牡丹的地方,為落葉亞灌木。喜涼惡牡丹熱,宜燥懼濕,可耐-30℃的低溫,在年平均相對濕度45%左右的地區可正常生長。喜陰,亦少不耐陽。要求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壤土或砂壤土,忌粘重土壤或低溫處栽植。花期4-5月。多採用嫁接方法進行栽培,因為與芍葯同屬芍葯屬,又多選用芍葯作為砧木。[4] 一、土壤 1、土質:牡丹適宜疏鬆肥沃,土層深厚的壤土。土壤排水能力一定要好。盆栽可用一般培養土。 2、土性:中性或中性微鹼土。 二、澆水 諺語說、俗語說:「牡丹宜干不宜濕。」牡丹是深根性肉質根,怕長期積水,平時澆水不宜多,要適當偏干。 三、施肥 諺語說、俗語說:「清牡丹","濁芍葯」。栽培牡丹基肥一定要足。基肥可用堆肥、餅肥或糞肥。通常以一年施三次肥為好,即開花前半個月澆一次以磷肥為主的肥水;開花後半個月施一次復合肥;入冬之前施一次堆肥,以保第二年開花。 四、溫度 牡丹耐寒,不耐高溫。華東及中部地區,均可露地越冬氣溫到4℃時花芽開始逐漸膨大。適宜溫度:16~20℃,低於16℃不開花。夏季高溫時,植物呈半休眠狀態。 五、光照 諺語、俗語說:「陰茶花,陽牡丹。」牡丹喜陽,但不喜歡曬。地栽時,需選地勢較高的朝東向陽處,盆栽應置於陽光充足的東向陽台,如放南陽台或屋頂平台,西邊要設法遮蔭。 六、栽培技術 1.栽植 選擇向陽、不積水之地,最好是朝陽斜坡,上質肥沃、排水好的沙質壤土。栽植前深翻土地,栽植坑要適當大,牡丹根部放入其穴內要垂直舒展,不能拳根。栽植不可過深,以剛剛埋住根為好。一股盆栽較少。 2.光照與溫度 充足的陽光對其生長較為有利,但不耐夏季烈日暴曬,溫度在25℃以上則會使植株呈休眠狀態。開花適溫為17 -20℃,但花前必須經過1 -10℃的低溫處理2 -3個月才可。最低能耐- 30℃的低溫,但北方寒冷地帶冬季需採取適當的防寒措施,以免受到凍害。南方的高溫高濕天氣對牡丹生長極為不利,因此,南方栽培牡丹需給其特定的環境條件才可觀賞到奇美的牡丹花。 3.澆水與施肥 栽植前澆2次透水。入冬前灌1次水,保征其安全越冬。開春後視土壤干濕情況給水,但不要澆水過大。全年一般施3次肥,第1次為花前肥,施速效肥,促其花開大開好。第2次為花後肥,追施1次有機液肥。笫3次是秋冬肥,以基肥為主,促翌年春季生長。另外,要注意中耕除草,無雜草可淺耕鬆土。 4.整形修剪 花謝後及時摘花、剪枝,根據樹形自然長勢結合自己希望的樹形下剪。若想植株低矮、花叢密集,則短截重些,以抑制枝條擴展和根櫱發生,一般每株以保留5-6個分枝為宜。 5.花期控制 盆栽牡丹可通過冬季催花處理而春節開花,方法是春節前60天選健壯鱗芽飽滿的牡丹品種(如趙粉、洛陽紅、盛丹爐、、葛金紫、珠砂壘、大子胡紅、墨魁、烏龍捧盛等)帶土起出,盡量少傷根、在陰涼處晾12-3天後上盆,並進行整形修剪,每株留10個頂芽飽滿的枝條,留頂芽,其餘芽抹掉。上盆時,盆大小應和植株相配,達到滿意株型。澆透水後,正常管理。春節前50-60天將其移入10℃左右溫室內每天噴2-3次水,盆士保持濕潤。當鱗芽膨大後,逐漸加溫至25-30℃,夜溫不低於15℃,如此春節可見花。 七、常見病害 褐斑病、紅斑病和銹病等;常見害蟲有線蟲、蠐螬和地老虎等。 (1)葉斑病:也稱紅斑病,此病為多毛孢屬的真菌傳染。病菌主要浸染葉片,也浸染新枝。發病初期一般在花後15天左右,7月中旬隨溫度的升高日趨嚴重。初期葉背面有穀粒大小褐色斑點,邊緣色略深,形成外濃中淡、不規則的圓心環紋枯斑,相互融連,以致葉片枯焦凋落。葉柄受害產生墨綠色絨毛層;莖、柄部染病產生隆起的病斑;病菌在病株莖葉和土壤中越冬。 防治方法:①11月上旬(立冬)前後,將地里的於葉掃凈,集中燒掉,以消滅病原菌;②發病前(5月份)噴灑1:1:160倍的波爾多液,10一15天噴一次,直至7月底;③發病初期,噴灑500-800倍的甲基托布津、多菌靈,7-10天噴一次,連續3-4次。 (2)紫紋羽病:為真菌病害。由土壤傳播。發病在根頸處及根部,以根頸處較為多見。受害處有紫色或白色棉絮狀菌絲,初呈黃褐色,後為黑褐色,俗稱"黑疙瘩頭"。輕者形成點片狀斑塊,不生新根,枝條枯細,葉片發黃,鱗芽癟小;重者整個根頸和很系腐爛,植株死亡。此病多在6-8月高溫多雨季節發生,9月以後,隨氣溫的降低和雨水的減少,病斑停止蔓延。 防治方法:①選排水良好的高燥地塊栽植;②雨季及時中耕,降低土壤濕度;③4-5年輪作一次;④選育抗病品種;⑤分栽時用 500倍五氯硝基苯葯液塗於患處再栽植,也可用5%代森銨1000倍液澆其根部;⑥受害病株周圍用石灰或硫磺消毒。 (3)茵核病。又名莖腐病。病原為核盤菌。發病時在近地面莖上發生水漬狀斑,逐漸擴展腐爛,出現白色棉狀物。也可能浸染葉片及花蕾。 防治方法:選擇排水良好的高燥地塊栽植;發現病株及時挖掉並進行土壤消毒;4-5年輪作一次。 經常見的還有炭疽病、銹病。炭疽病在葉面上發生圓形或不規則形淡褐色凹陷病斑,擴展後邊緣為紫褐色;銹病在葉背著生黃色孢子堆,引起葉片退綠,後期病葉上生柱狀毛發物。防治方法同葉斑病。 繁殖與栽培常用分株和嫁接法繁殖,也可播種和扦插。移植適期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不可過早或過遲。喜肥,每年至少應施肥三次,即「花肥」、「芽肥」和「冬肥」。栽培2-3年後應進行整枝。對生長勢旺盛、發枝能力強的品種,只需剪去細弱枝,保留全部強狀枝條,對基部的萌櫱應及時除去,以保持美觀的株形。除芽也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為使植株開花繁而艷、保持植株健壯,應根據樹齡情況,控制開花數量。在現蕾早期,選留一定數量發育飽滿的花芽,將過多的芽和弱芽盡早除去。一般5-6年生的植株,保留3-5個花芽。新定植的植株,第二年春天應將所有花芽全部除去,不讓其開花,以集中營養促進植株的發育。 牡丹為深根性落葉灌木花卉,性喜陽光,耐寒,愛涼爽環境而忌高溫悶熱,適宜幹事兒於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中生長。因此一般栽培牡丹花的盆土宜用砂土和餅肥的混合土,或用充分腐熟的廄肥、園土、粗砂以1:1:1的比例混勻的培養土。如栽培土壤中水分過多,其肉質根部容易腐爛。因此,遇到連續下雨的天氣時,要及時排水,切不可讓其根部積水。牡丹不耐高溫,夏季天熱時要及時採取降溫措施。最好搭個涼棚,為其遮蔭。中午前蓋上草簾或蘆葦,傍晚揭去。這一措施及時做好,可以防止落葉,若任其受熱、落葉,將嚴重影響以後開花。牡丹因根須較長,植株較大,因此適合於地栽,若要盆栽,則應選大型的、透水性好的瓦盆,盆深要求在30厘米以上。最好用深度為60-70厘米的瓦缸。牡丹花的繁殖,用播種法、分株法、嫁接法都可以。 【國內主要產地】 1、山東菏澤,古稱曹州,現有全國最大的牡丹種植基地.菏澤古稱曹州素有「雄峙烈郡」,「一大都會」之譽。這里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史不絕書,曹州 牡丹種植有數百年歷史。宋時牡丹以洛陽為多,自明開始,種植中心已移至曹州。發展至今,菏澤以有幾 百個品種,數千畝牡丹田,每年穀雨前後,曹州牡丹連阡接陌,艷若蒸霞,蔚為壯觀,堪稱中華之最。 菏澤是全世界面積最大、品種最多的牡丹生產基地、科研基地、出口基地和觀賞基地。現有栽培面積5萬畝,九大色系,600多個品種,行銷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深圳等100多個大中城市,出口日本、法國、加拿大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菏澤牡丹雍容華貴,色艷香濃,在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上獨得81個獎項。 菏澤牡丹史上也稱曹州牡丹。以其花大、色艷、型美、香濃而「甲海內」。菏澤牡丹的特點是枝挺拔有致,葉繁茂多姿,花雍容華貴,被譽為觀賞牡丹之上品。 菏澤牡丹的科學研究碩果累累。早在第一屆全國花革博覽會上,菏澤牡丹新品種選育、牡丹大田催花技術研究、牡丹新品種第三項科研成果就獲得了國家科技術進步獎,佔全國牡丹科研獲獎數量之首。97年元月14日,菏澤牡丹科研成果第四次通過國家級鑒定。僅這一次,就有牡丹新品種培育、、案頭牡丹無土栽培、牡丹耐溫熱品處的篩選、鳳丹實生苗嫁接觀賞牡丹在商品化生產上的應用、牡丹盆景研究、芍葯切花品種的篩選、牡丹新品種選育等七面成果通過鑒定,是通過牡丹科研成果最多的一次。其中,五項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標志著菏澤牡丹科研又取得突破性進展。從而提高了牡丹的觀賞價值,拓寬了牡丹的種植范圍和應用范圍,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珍貴品種快速繁育問題,開辟了牡丹進入千家萬戶的新途徑,創造了與國際花卉業接軌的條件。受到陳慕華副委員長的贊揚。 菏澤牡丹還在國內外重大花展中連連獲獎,盛譽海內外。在一、二、三、四屆全國花草博覽會上,菏澤牡丹奪得金、銀、銅獎,科技進步獎,優質展品將計26個;在三次香港國際花展中,菏澤牡丹引起轟動,奪得冠軍獎一個,一等獎三個;在法國波爾多市國際花草博覽會和美國匹茲堡國際發明博覽會上,分別奪得競賽總分銀質獎和牡丹芍葯干鮮花銀質獎。在第四屆花博會上,菏澤牡丹獨領風騷,一舉奪得唯一的一個「景點特別獎」和六個單項獎。 尤其在中國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上,菏澤牡丹枝壓群雄,一舉奪魁,共獲得了119枚牡丹單項獎中的81枚,佔68%。其中三枚大獎,菏澤「曹州牡丹園」和「喬子紅」牡丹各奪1枚;12枚金獎,菏澤牡丹「黑花魁」、「曹州紅」等摘取10枚;36枚銀獎,菏澤牡丹「胡紅」、「蘭田玉」等拿來26枚;60枚銅獎,菏澤牡丹「花二喬」、「黃花魁」等獲43枚。專家評委一致評價:「菏澤牡丹花大、色繁、開得飽滿,不愧為國色天香。」目前菏澤牡丹黑、紅、黃等九大花色1156個品種獲得國家質檢總局源產地標記注冊認證。 2、河南洛陽,牡丹為我國園藝花較早的觀賞花卉之一。在牡丹栽培演化過程伊始就與洛陽結下了不解之緣。洛陽牡丹始於隋,盛於唐,而「甲天下」於宋,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洛陽帝國牡丹不僅以其雍容華貴,國色天香而美譽遐邇;也以其造化鍾情,天下君臨而總領群芳。洛陽也成為人們心目中牡丹之聖地。 中國是牡丹的故鄉,洛陽又是中國牡丹的發祥地之一。洛陽牡丹以花大色艷、富麗端莊名揚天下。她始於晉、興於隋,盛於唐,極盛於宋。自隋唐以後,洛陽牡丹在四川天彭、江蘇鹽城、浙江杭州、安徽毫川、山東曹州、廣東韶關等地相繼引種栽培,如今已遍布長城內外、大江南北。洛陽牡丹已溶入了中國牡丹的花海之中,並且香飄海外。公元724年,中國牡丹傳入日本;公元1330至1850年引入法國;公元1656年荷蘭開始引種;公元1789年英國引進中國牡丹,培育出100多個園藝品種;美國在公元1826至1830年也開始引進。 「春來誰作韶華主,總領群芳是帝國牡丹」。洛陽牡丹以其悠久的栽培歷史和眾多的品種、宏大的生產規模、豐富的野生資源、高超的栽培技藝、日臻完善的科學理論體系以及具有深邃內涵的牡丹文化,在國際園藝界及文化界享有崇高地位。 3、甘肅紫斑牡丹 4、安徽銅陵 5、河北柏山,有株千年牡丹 6、陝西漢中,有牡丹園 7、安徽巢湖,銀屏山有一株千年牡丹。 8、四川彭州,彭州市丹景山為我國天彭牡丹的發源地。改革開放以來,牡丹花被定為彭州市市花、天彭牡丹得到迅速恢復發展,並以丹景山為發展傳統名花的基地,建設以牡丹觀賞為特色的風景區,被稱為「中國西部花山」,全山共有牡丹300餘萬株,260多個品種,每年4月上旬至5月下旬,山上山下的各色牡丹次第開放,讓人驚艷。 9、陝西西安,有牡丹園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戶縣石井鎮終南山阿姑泉牡丹園。[3] 【重要栽培基地】 菏澤、洛陽、杭州、牡丹江、成都、杭州、陳州、吳縣、江陰、南京、灌陽、上海、嘉興、寧國、臨夏、蘭州。 中國牡丹從野生引入觀賞栽培,已有1650年左右的歷史。栽培品種從單瓣花逐步演化成復瓣、重瓣乃至台閣型。促使牡丹品種向重瓣化演進的主動力是良好的栽培條件。已知將品種的優良性壯和枝變,通過嫁接固定下來,新品種大量涌現。 總之,從唐代起,就推崇帝國牡丹為「國色天香」,由於歷代舉國一致地珍視和喜愛,掀起了一次次的牡丹熱潮。盡管朝代更迭,花王帝國牡丹,統領群芳,國色天香的崇高驕傲的地位,從未動搖! 由於牡丹系深根性花木,對土壤深度及肥力均有較嚴要求,因此小盆栽植一般都不易開花。 [編輯本段]形態特徵 根系肉質強大,少分枝和須根。株高1-3m,可達2m,老莖灰褐色,當年生枝黃褐色。二回三出羽狀復葉,互生。花單生莖頂,花徑10-30cm,花色有白、黃、粉、紅、紫及復色,有單瓣、復瓣、重瓣和台閣性花。花萼有5片。 牡丹的分辨方法很多,按株型可分為直立型、開展型和半開張型;按芽型可分為圓芽型、狹芽型、鷹嘴型和露嘴型;按分枝習性可分為單枝型和叢枝型;按花色可分白、共、粉、紅、紫、墨紫(黑)、雪青(粉藍)、綠和復色;按花期可分為早花型、中花型、晚花型和秋冬型(有些品種有二次開花的習性,春天開花後,秋冬可再次自然開花,即稱為秋冬型);按花型可分為系、類、組型四級。四個系即牡丹系、紫斑牡丹系、黃牡丹系和紫牡丹系;二個類即單花類和台閣花類;二個組即千層組和樓子組;組以下根據花的形狀分為若干型,如單瓣型、荷花型、托桂型、皇冠型等。 牡丹為多年生落葉小灌木生長緩慢,株型小,株高多在0.5~2米之間;根肉質,粗而長,中心木質化,長度一般在0.5~0.8米,極少數根長度可達2米;根皮和根肉的色澤因品種而異;枝幹直立而脆,圓形,為從根莖處叢生數枝而成灌木狀,當年生枝光滑、草木,黃褐色,常開裂而剝落;葉互生,葉片通常為二回三出復葉,枝上部常為單葉,小葉片有披針、卵圓、橢圓等形狀,頂生小葉常為2~3裂,葉上面深綠色或黃綠色,下為灰綠色,光滑或有毛;總葉柄長8~20厘米,表面有凹槽;花單生於當年枝頂,兩性,花大色艷,形美多姿,花徑10~30厘米;花的顏色有白、黃、粉、紅、紫紅、紫、墨紫(黑)、雪青(粉藍)、綠、復色十大色;雄雌蕊常有瓣化現象,花瓣自然增多和雄、雌蕊瓣化的程度與品種、栽培環境條件、生長年限等有關;正常花的雄蕊多數,結籽力強,種籽成熟度也高,雌蕊瓣化嚴重的花,結籽少而不實或不結籽,完全花雄蕊離生,心皮一般5枚,少有8枚,各有瓶狀子房一室,邊緣胎座,多數胚珠,骨果五角,每一果角結籽7~13粒,種籽類圓形,成熟時為共黃色,老時變成黑褐色,成熟種子直徑0.6~0.9厘米,千粒重約400克。 牡丹由野生變家種後,因環境條件變化及人工不斷地選育和栽培,除花色、花型、花期早晚有變異外,而且在株的形態、根的長短、粗細、葉的色澤、形狀等方面也發生了變異。[2] 一、株型 因品種不同,牡丹植株有高有矮、有叢有獨、有直有斜、有聚有散,各有所異。一般來說按其形狀或分為五個類型; 1、直立型 枝條直立挺拔而較高,分布緊湊,展開角度小,枝知與垂直線的夾角多在30o以內。節間較長,新生枝年生長量在10~15厘米,一般五年生株高40~50厘米,高者達1米以上。如「首案紅」、「紫二喬」、「姚黃」等。 2、疏散型 枝條多疏散彎曲向四周伸展,株幅大於株高,形成低矮展開的株形,枝條展開時與垂直線的夾角多在45o以上,新枝長,較軟。如「趙粉」、「守重紅」、「山花爛漫」、「青龍卧墨池」等。 3、開張型 枝條生長健壯挺拔,向四周斜伸開張,角度在上述兩者之間,株形圓滿端正,高矮適中,新枝年生長量6~8厘米,一般五年生株高在30~40厘米。如「狀元紅」、「銀紅巧對」、「金玉交章」等。 4、矮生型 枝條生長緩慢,節間短而葉密,枝條分布緊湊短小,年新枝生長量為2~4厘米,一般五年生株高15高厘米左右。如「美人紅」、「羅漢紅」、「海雲紫」等為代表。 5、獨干型 多為人工培植的藝術造型,具有明顯的主幹,主幹高矮不等,一般在20~80厘米。主幹上部分生數枝,構成樹冠(有的無樹冠),形態古雅,酷似盆景,生長較慢,一般成型期需8年以上。如「十八號」等。 上述每一植株類型中,因品種不同,直立程度、高矮、斜伸角度等亦有不同;同時,枝條的粗壯、細弱、硬挺、直彎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如矮生類型中「羅漢紅」即屬於粗壯矮生型,而「出梗奪翠」則屬於細弱矮生型;又如直立型中的「首案紅」屬粗壯直立型,「姚黃」則屬於細硬直立型。 二、根 牡丹根系發達,具有多數深根形的肉質主根和側根。初生根始為白色,漸變為黃色至褐色,肉質白色,個別紅色,肉質中心木質化,俗稱「木心」。肉質部儲有大量養份和水份供植株生長,一般來說,根深的植株枝葉茂盛,植株較高,根淺則枝短株型矮。牡丹因品種不同,其根型、數量也不一致,但大體上可分為三類: 1、直根型 此類型的根深(四年生的牡丹根可入土80厘米以上),但根條稀疏,沒有明顯的主根,僅有幾十條粗細均勻的粗「面條根」,根光滑、皮百,根上極少分生小根,根(加工後稱「丹皮」)產量高,質量好。如「鳳丹」、「趙粉」、「二喬」、「墨魁」等。這類牡丹多為葯用兼觀賞兩用品種。 2、坡根型 此類根條粗細長短不一,分生側根較多,交叉生長,俗稱「雞爪根」,多數入土較淺,斜坡角度大。如「青山貫雪」、「白玉」、「黃花葵」等品種,此類牡丹產丹皮質量、產量低於直根型,不適於葯用栽培。 3、中間型 此類根條稀密適中,無明顯主根,生有多數粗細均稱、根皮光滑的「面條根」,平均入土深度在70~80厘米,如「種生黑」、「姚黃」等,既可觀賞,又可葯用。 三、芽 牡丹的芽外由6~8枚鱗片所包,所以牡丹芽又稱「鱗芽」。牡丹以鱗芽越冬。牡丹的芽按功能和分化程度分為花芽、葉芽、潛伏芽和不定芽四種。 1、花芽 牡丹的花芽為混合芽,能抽枝、長葉、開花。著生在枝條頂端的稱為「頂生花芽」,開過一次花的枝條,花莖便自行乾枯回縮一段。著生在乾枯花莖下部的葉腋間的花芽稱為「腋生花芽」或「側生花芽」。花芽一般都比較肥大飽滿,剝除鱗片,可見「花胎」(即鱗芽內部的幼小花蕾)。 2、葉芽 葉芽只抽枝長葉,多數著生在花芽下部的葉腋間,也有著生在枝條頂端的,較花芽瘦小,萌發後發育成枝條。 3、潛伏芽 潛伏芽著生在新枝的最下部,形狀癟小,如粟粒,俗稱「狗鱉」。平時不萌發,在花芽、葉芽或枝條受傷後才能萌發,其壽命較長,可維持10~15年之久。 4、不定芽 著生在根莖處的芽叫做「不定芽」。出土後抽生為萌櫱枝,俗稱「土芽」。不定芽萌發力特強,是接穗、更新老枝(股)和增加新股的主要來源。不定芽當年不開花,生長旺盛者,在頂部當年可發育分化形成花芽,翌年開花。 牡丹在芽因品種不同在形狀、顏色等方面均有差異,形態百出,各有特徵。大體上有圓錐型、珍珠型、扁圓型、長錐型、鷹咀型等;各形狀之間又有大小、鱗片的多少、芽質癟瘦虛實等差別;顏色也有青綠、黃綠、土紅、土黃、銀灰、棕褐和不同程度的紫紅等色;另外還有花色和混和色,是秋季分辨品種的主要依據。因此,單靠芽的形狀、顏色等很難識別牡丹的品種,需靠長期耐心細致的觀察,才能掌握每一品種鱗芽的特性。
7. 牡丹花的原產地在哪
牡丹,是中國固有的特產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兩千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其花大、形美、色艷、香濃,為歷代人們所稱頌,具有很高的觀賞和葯用價值,自秦漢時以葯植物載人《神農本草經》始,散於歷代各種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色括植物學、園藝學、葯物學、地理學、文學、藝術、民俗學等多學科在內的牡丹文化學,它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民俗學的一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文化完整機體的一個細胞,透過它,可以洞察中華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徵,這就是「文化全息」現象。
牡丹生長緩慢,株型小,株高多在0.5~2米之間;根肉質,粗而長,中心木質化,長度一般在0.5~0.8米,極少數根長度可達2米;根皮和根肉的色澤因品種而異;枝幹直立而脆,圓形,為從根莖處叢生數枝而成灌木狀,當年生枝光滑、草木,黃褐色,常開裂而剝落;葉互生,葉片通常為三回三出復葉,枝上部常為單葉,小葉片有披針、卵圓、橢圓等形狀,頂生小葉常為2~3裂,葉上面深綠色或黃綠色,下為灰綠色,光滑或有毛;總葉柄長8~20厘米,表面有凹槽;花單生於當年枝頂,兩性,花大色艷,形美多姿,花徑10~30厘米;花的顏色有白、黃、粉、紅、紫紅、紫、墨紫(黑)、雪青(粉藍)、綠、復色十大色;雄雌蕊常有瓣化現象,花瓣自然增多和雄、雌蕊瓣化的程度與品種、栽培環境條件、生長年限等有關;正常花的雄蕊多數,結籽力強,種籽成熟度也高,雌蕊瓣化嚴重的花,結籽少而不實或不結籽,完全花雄蕊離生,心皮一般5枚,少有8枚,各有瓶狀子房一室,邊緣胎座,多數胚珠,骨果五角,每一果角結籽7~13粒,種籽類圓形,成熟時為共黃色,老時變成黑褐色,成熟種子直徑0.6~0.9厘米,千粒重約400克。
牡丹由野生變家種後,因環境條件變化及人工不斷地選育和栽培,除花色、花型、花期早晚有變異外,而且在株的形態、根的長短、粗細、葉的色澤、形狀等方面也發生了變異。
牡丹又名鹿韭、鼠姑、白苯、百兩金,在植物學上是毛茛科芍葯屬落葉小灌木。它的花和葉的形態同芍葯很相像,所以古時又稱牡丹為水芍葯。
牡丹一般高1.5~2米,在南方栽培的高可達3米。葉片是不規則的兩回、偶有三回的羽狀復葉,表面綠色,背麵灰綠色,有白粉,嫩時帶紅色。花大形,單花頂生,雄蕊多數。萼片5枚,綠色。花瓣原本5~6枚,經過栽培,一部分雄蕊演變成花瓣,就成了重瓣花。瓣數較少的,古時稱為多葉;瓣數很多的,古對稱為千葉。花有黃、白、紅、紫等色,花徑12~25厘米。花後結生蓇葖果,有短毛密布,成熟時開裂,內含數個大形種子,呈不規則圓球形,黑色。花期在4~5月。
牡丹原產我國西北部,現在甘肅、陝西、四川、河南等地山中還可見野生的。正如歐陽修《洛陽牡丹記》(1031)里所說的「丹延以西及褒斜道中尤多,與荊棘無異,土人皆取以為薪。」
牡丹作為觀賞植物始自南北朝時期,文獻多有記載。劉賽客《嘉記錄》說:「北齊楊子華有畫牡丹」,牡丹既已入畫,其作為觀賞的對象已確切無疑。謝康樂更具體指出種植的具體情況:「永嘉水際竹間多牡丹。」(《太平御覽》)近代生物學先驅達爾文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寫的《動植物在家養情況下的變異》一書中說,牡丹在中國已經栽培了一千四百年「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推到一千四百年前,那是公元五世紀,即南北朝初年,和中國牡丹的栽植歷史大體相屬。
隋代,隋煬帝(公元605~618)時「闢地周二百里為西苑……,昭天下境內所有鳥獸草木驛至京師(今河南洛陽)……易州(今河北易縣)進二十箱牡丹」。《隋志素問篇》中說道:「清明次五時牡丹華。」這又足以說明牡丹作觀賞植物則規模更大。
唐代(公元618~907)牡丹栽培開始繁盛起來。開元中盛於長安。傳說當時洛陽有個叫宋單父的善於種花,應唐玄宗李隆基之召,到驪山種了一萬多本,顏色不相同(《龍城錄》)。李白「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等三首「清平調」就是歌詠幾種不同顏色牡丹的。「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蓉靜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劉禹錫:「賞牡丹」)「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貴賤無常價,酬值看花數:灼灼百朵紅,戔戔步束素。……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白居易:「買花」)從以上這些詩篇可以看出當時帝都長安裁培牡丹的盛況。這時,牡丹不但顏色種類多了,而且還出現了一些新奇變異和重瓣現象。「興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著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暈、倒暈、淺紅、淺紫、紫白、白檀等,獨無深紅,又有花葉中無抹心者,重台花者,其花面七、八寸。」(《酉陽雜俎》)「穆宗皇帝殿前種千葉牡丹,花始開香氣襲人,一朵千葉,大而且紅。」(《杜陽雜俎》)。這也說明了,我國早在公元九世紀,便已經有了重瓣牡丹。
宋代(公元960~1279年),中國牡丹栽培中心,由唐之長安而轉移到了洛陽,牡丹的品種更多,栽培技術更加系統、完善。並出現了一批理論專著,對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這一時期的著作有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周師厚的《鄞江周氏洛陽牡丹記》、《洛陽花木記》;張峋的《洛陽花譜》等等。記述了牡丹的栽培管理,總結出一整套較為完整的成熟經驗。歐陽修說: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樹,蓋其不接則不佳。
北宋末年,戰亂不斷,洛陽牡丹開始衰退,陳州牡丹取而代之,張邦基撰《陳州牡丹記》雲:「洛陽牡丹之品見於花譜,然未若陳州牡丹之盛且多也。圓戶花如種黍粟,動以頃計。」
南宋時,牡丹栽培中心南移,由北方洛陽移向南方的天彭(今四川省彭州市)、成都、杭州等地。天彭裁培的牡丹,為蜀中第一,號稱「小西京」。詩人陸游在蜀中做官,親往游賞,並撰《天彭牡丹譜》(1178年)。宋室南渡後,洛陽花事衰微,杭州卻得到發展,出現一些新奇品種,如『重台九新淡紫牡丹』、白花青緣牡丹』等。
元代,是中國牡丹發展的低潮時期,長安、洛陽等地能見到的好品種已屈指可數,品種退化,重瓣品種難得一見,因有「千葉獨難遇,亦猶千人為英,萬人為傑,尤世紀不恆有者」(姚燧《序牡丹》)之嘆!
明代(公元1368~1644年),牡丹的栽培的中心,轉移到了安徽亳州。夏之臣《評亳州牡丹》雲:「吾亳州牡丹,年來浸盛,嬌容三變,尤在季孟之間。等此而上,有天香一品,石榴紅,勝嬌容,宮紅袍,琉璃貫珠,新紅種種不一,雜紅最後出,品種難得。又有大黃一種,輕膩可愛,不減三變。佛頂青為白色第一。大抵紅花以花子紅,銀紅、桃紅為上。」又雲:「草堂數武之步,種蒔殆偏,率以兩色並作一叢,紅白異狀,錯綜其間,又以平頭紫,慶天香,先春紅三色插入其花叢,間集而成文章,他時盛開燦然若錦」。此時開中國插花技術之先河。
在明代,亳州牡丹雖有盛名,但曹州(今山東菏澤),國都北京牡丹栽培也逐漸繁盛起來。江南太湖周圍,西北的蘭州、臨夏也有所發展。
曹州與亳州皆於明代嘉靖(1522~1567)年間引入牡丹,也同於萬曆(1573~1620)年間達到繁盛。兩地之間相互交換品種,「曹花多移自亳」(清?余鵬年《曹州牡丹譜》);亳州也引進入不少曹州名品,如《亳州牡丹史》中記載一種「金玉交輝」的品種,說是:「曹州所出,為第一品。」又有「忍濟紅」「萍實紅」兩種,也產於曹州。《曹南牡丹譜》亦雲:「至明曹南牡丹甲於海內。」曹州一士人家,牡丹有種至四十畝者,……多到一、二千株,少者數百株。」(《五雜俎》)。由此可以看出,現今牡丹的主要產地菏澤,在明代就已開始繁盛了。
北京自遼、金建都於此,牡丹栽培日漸興盛。明代的《北京考》上記載遼聖宗(公元982-1031)在統和12年(995年)三月去長春宮觀賞牡丹。在明代,牡丹栽培極盛,「金殿內外盡植牡丹」。城外還有三大名園梁家園、清華園和惠安園。
在江南,明代以江陰牡丹為盛。此外杭州、蘇州、上海也有不少種植。廣西灌陽也產牡丹,據明代《廣西通志》記載,在廣西「牡丹出靈川、灌陽,灌陽牡丹有高一丈者,其地名小洛陽。」
清代(公元1644~1911年),曹州牡丹的栽培就更盛了,取亳州而代之。《曹縣志》雲:「牡丹非土產也,初盛於雒下(今陝西省雒南縣),再盛於亳州,彼時已六、七百種,分五色排列,敘至於今,亳州寂寥,而盛事悉歸曹州。」「曹州園戶種花如種黍粟,動以頃計,蓋連畦接畛也。」(《曹州牡丹譜》)。蒲松齡在他寫的《聊齋志異》一書中,也曾有「曹州牡丹甲齊魯」的記述。這時,曹州城東北各村栽培牡丹已很普遍。有以養花為業者,成園成圃者很多,其中尤以王李庄、洪廟、毛庄、趙樓各村為冠。道光年間趙玉田在村北建花園,專養牡丹、芍葯,集本村之大成,園之周圍樹之以桑為籬,名曰「桑籬園」。著有《桑籬園牡丹譜》,其中記述了151種,內稱:「山左十郡二州,語牡丹則曹州獨也。曹州十邑一州,語牡丹則菏澤獨也。」「菏澤為郡為里者,不知其幾,語牡丹之出,惟有城北之一隅,魯山之陽,范堤之外,連延褒不能十里。」其後,有《綺園牡丹譜》,核其名者百四十有奇。並雲:「穀雨後往觀,見奼紫嫣紅,含蕊皆放,交錯如錦,奪目如霞,灼灼似群玉之競集,煌煌若五色之相宣。」當時栽培面積已達500多畝,每年輸出十餘萬株,運往廣州|、天津、北京、漢口、西安、濟南等地出售。其中運往廣州者為最多,收益亦大。當地農民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諺:「種果樹莫若木瓜、柿子,養花木還是牡丹、芍葯。」再加上社會上的愛好,菏澤人善於種花,以及牡丹根皮可供葯用,所以菏澤牡丹,常期發展,歷久不衰。
在清代,甘肅大部分地區也有牡丹栽培。而以蘭州、臨夏、臨洮一帶為栽培中心地。清末編篡的《甘肅新通志》曾有牡丹在甘肅「各州府都有,惟蘭州較盛,五色具備」的記載。延安萬花山,位於杜甫川內花源頭村對面,這里盛產牡丹。清?嘉靖修《延安府志》中記有「花源頭產牡丹極多,樵者以之為薪。」附近群眾有在農歷四月初八到此賞花的習俗,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江南牡丹中有寧國牡丹和銅陵牡丹。據1936年編《寧國縣志》載,「寧國、蟠龍素產牡丹,以白、黃為貴。」關於銅陵牡丹,據《銅陵縣志》載:「仙牡丹長山石竇中,有白牡丹一株,素艷絕麗。相傳為葛洪所種。」葛洪為晉代人,按此傳說,以有1600年的歷史。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牡丹得到恢復和發展。目前,菏澤牡丹栽培面積已達5萬余畝,600多個品種,已成為世界上面積最大、品種最多的中國牡丹栽培、觀賞、科研中心,堪稱世界之最。
中國牡丹栽培的歷史,形成以黃河中、下游為主要栽培中心,其它地區為次栽培中心或重要栽培地的格局。隨著朝代的更迭,牡丹栽培中心隨之變換,但主要栽培中心始終位於黃河中、下游地區。其轉移過程為:洛陽(隋)—長安(唐)—洛陽(五代、宋)—亳州、曹州(明)—曹州(清)。這是中國牡丹品種群形成和發展的主線。除此之外,還有幾個發展中心:一是長江三角洲、太湖周圍及皖東南;二是四川盆地西北隅的成都、彭州;三是甘肅的蘭州、臨夏;四是廣西的灌陽。
中國牡丹從野生引入觀賞栽培,已有1650年左右的歷史。栽培品種從單瓣花逐步演化成復瓣、重瓣乃至台閣型。促使牡丹品種向重瓣化演進的主動力是良好的栽培條件。已知將品種的優良性壯和枝變,通過嫁接固定下來,由之,新品種大量涌現。
從以上事實可以說明,我國牡丹品種資源極其豐富,即有野生種、半野生種,還有大量的栽培品種。其花豐碩富麗、雍容大方,不僅姿貌絕倫,而且色韻俱佳。
牡丹的種類繁多,全世界芍葯屬植物約30多種,中國的牡丹品種約有800個以上,牡丹有多種分類方法,其依據為:株形、分枝、習性、葉形、花色、花期、花型等,根據野生原種不同可分為牡丹系、紫斑牡丹系、黃牡丹系和紫牡丹系;根據花部基本構造不同分為單衣類和出閣類;根據花部演進方式和順序不同分為千層組和摟子組等。
栽培技術
繁殖:可採用播種、分株、嫁接和壓條等方法。
(1)播種:種子從9月上旬陸續成熟,采種後應盡快播種,以便在入冬前萌發而長出胚根,牡丹種子的上胚軸需要經過很長時間的休眠期才能萌芽,而胚根則不需要休眠,因此在秋播的當年只生根而不萌芽出土,翌年春季萌芽出土,秋季再分苗移栽,實生苗要5年以後才能開花,成株慢又易發生變異,因此只在雜交育種上才採用播種法。
(2)分株:牡丹分株可在清明進行,溫暖地區還可以推遲。分株時要注意在容易分離處劈開,並且注意新分部分應有較多根系。
(3)嫁接:通常多以牡丹根或芍葯根進行根接,牡丹根細而硬不便嫁接,所以多以芍葯根作淋。一般多在9月下旬進行,具體操作前先把芍葯的肉質根整墩挖出,再把它們逐根剪開,放在室內陰晾兩天,使根內水分減少而柔軟,然後剪取牡丹的當年生根作接穗,每枝上必須具有充實飽滿的頂芽,採用劈接法在室內逐個接在芍葯的根砧上,一般不需綁扎,只用和好的膠泥將介面封住,接好後立即拿到平整好的圃地上栽植,栽時需把介面栽人土內,並深人土表8-10厘米,再按行壘壟,將接穗的頂芽全部封住,當年秋季在芍葯砧上就能長新根,但牡丹接穗的頂芽並不萌動。翌年清明前將土壟創開,讓牡丹萌芽生長,並可長出自己的根系秋後可將其挖出,同時把芍葯的根砧剪掉再行栽植,否則芍葯的根系會長出芍葯株叢與牡丹同而影響牡丹生長。
管理:牡丹的栽培主要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是澆水,春季應充分供水以促其生長,滿足開花需要;夏季要注意雨後排水,不能積澇;秋季應適當控水,以免徒長而易受凍。其次是施肥,牡丹每年最好施三次肥,第一次在新梢迅速抽出、葉及花正伸展之時,此時施肥對花朵增大有很好的效果,以遲效肥為主。第二次在花謝後,對以後的生長和花蕾的增多有很大影響,也以速效肥為主。第三次在秋冬,對增強春季的生長有重要作用,以遲效性肥為主。除此以外,應注意中耕除草,整形修剪和摘芽的工作,對觀賞用植株留枝可少些,做到去掉基部萌發枝以便短時間內形成美觀的株形。花芽分化在7月下旬開始,應在此之前進行修剪。牡丹雖喜光,但在夏季烈日曝曬下,葉片常退色,甚至枯焦而停止生長,故在栽培上應適當遮蔭。
牡丹常見的病害有褐斑病、炭疽病、紫紋羽病,防治方法應採取綜合防治法,發病期用常見的殺菌類葯劑防治。
蟲害有:根線蟲、天牛和介殼蟲等。
用途
牡丹花形大艷美,色香俱全,觀賞價值高,在我國傳統古典園林中廣為栽培,同時也廣為盆栽觀賞。
牡丹根部的皮叫「丹皮」,含丹皮甙、芍葯甙丹皮酸等成份,有清熱涼血、活血、調經、行瘀等作用。久服能輕身益壽,可治高血壓、散瘀血等多種疾病,全花可調經活血,主治婦女月經不調和行經腹痛。花瓣和花粉含多種氨基酸、維生素、糖類、酶、微量元素。可作為保健食品和飲料、化妝品等。
8. 中國各省省花的含義跟為何被選為省花
北京市 月季 菊花 菊和蘭、梅、竹一起以其各自獨具特色的花、姿、色、韻,被稱為花中「四君子」。菊花姿色俱佳,在北京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元、明時期民間養化就以菊花為主,而北京傳統藝菊的水平也很高,並且傲霜凌寒不凋,具有北京人的性格,因此北京把菊花選定為市花
天津市 月季 天津素稱「月季之鄉」,月季栽培歷史最久,南運河、子牙河沿岸是重要產區。月季花絢麗多彩,馥郁芬芳,且四季花開不斷,深受市民喜愛。1984年根據市民評選結果,市園林局、園林學會推薦,市10屆人大常委會16次會議批準定為天津市市花。
上海市 白玉蘭 1986年10月25日,上海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以白玉蘭作為上海市市花。白玉蘭作為中國原產植物,具有悠久的栽培歷史。在上海的氣候條件下,白玉蘭開花特別早,冬去春來,清明節前,它就繁花盛開;白玉蘭花朵大而且潔白,滿樹盛開時朵朵向,香氣芬芳撲鼻。選擇白玉蘭作為上海市市花象徵著一種開路先鋒、朝氣蓬勃、奮發向上的精神。
重慶市 山茶花 在巴蜀地區栽培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蘇軾曾有」游蜂掠盡粉絲黃,落蕊猶收蜜露香」的詩句詠山茶花。今巴南區石崗枝子橋還生長著一株」七心紅」古茶花,樹高8米,直徑72厘米,據傳樹齡已有400餘年。重慶地區凡園、風景區、庭院、樓台均有種植。1986年,山茶花被正式命名為重慶市市花。
河北省 太平花 (呵呵這個不清楚)
山西省 榆樹梅
內蒙古自治區 馬蘭、金老梅
遼寧省 天女花
吉林省 君子蘭 君子蘭是一種原生於非洲的品種獨特的花卉。它傳入我國只有100多年歷史,而在民間養殖,僅有40多年,但由於該花姿態優美,端莊典雅,受到廣大養花者的喜愛。它那厚實光滑的葉片直立似劍,象徵著堅強剛毅、威武不屈的高貴品格;它豐滿的花容、艷麗的色彩,象徵著富貴吉祥、繁榮昌盛和幸福美滿,所以人們廣泛培育。
山東省 牡丹
江蘇省 芍葯、茉莉
安徽省 紫薇、黃山杜鵑
浙江省 玉蘭
江西省 杜鵑花
福建省 水仙
台灣省 蝴蝶蘭
河南省 臘梅
湖北省 梅花
湖南省 荷花
廣東省 木棉花
廣西壯族自治區 桂花
陝西省 百合花
甘肅省 蘭州市(玫瑰 )
新疆 烏魯木齊市(丁香花)
寧夏 銀川市(玫瑰)
四川省 成都市(芙蓉花)
青海省 西寧市(丁香花) 格爾木(紅柳)
雲南省(茶花)
香港特別行政區(洋紫荊)
澳門特別行政區(蓮花
9. 油用牡丹的分布地域
油用牡丹的培育地主要是在山東菏澤、甘肅、山西、山東聊城、安徽銅陵等地,以菏澤、洛陽為主要分布點。現全國最大的種植區位於山東菏澤,達100萬畝。
在山東省發布《山東省油料產業振興規劃(2011—2015年)》中,初步規劃5年內山東種植45萬畝牡丹。加上陝西省、河北省、河南省、四川省、安徽省的種植計劃,到2015年牡丹種植將擴大到100多萬畝。這將在中國直接催生出一個1000億的完全空白市場——牡丹綜合開發。
2014年3月14日,陝西省林業廳召開《陝西省油用牡丹產業發展規劃》陝西省省將在全省范圍共77個縣(市、區)重點發展油用牡丹產業,力爭到2020年全省油用牡丹種植面積達到200萬畝,年產牡丹籽35萬噸,年產高檔牡丹籽油7萬噸。其中陝西省關中、富平作為重點油用牡丹發展區域。
2015年,陝西省政府辦公廳陝政辦發【2015】54號文件出台了《關於加快木本油料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 ,對全省木本油料產業發展工作進行了全面安排部署,提出了到2020年,全省重點發展油用牡丹產業,種植油用牡丹200萬畝。楊凌金山農業承擔陝西省質量技術監督局下達的陝西省《油用牡丹苗木》、《油用牡丹種子》、《陝西省油用牡丹栽培技術規程》三項地方標准起草制定,楊凌金山農業承擔咸陽市林業局油用牡丹關鍵技術研究項目、楊凌示範區油用牡丹種質資源圃建設及良種選育科技項目。
表1 發展油用牡丹的產業意義 油料名稱 大豆 油菜籽 油茶籽 油橄欖 核桃 油牡丹(五年) 油牡丹(十五年) 平均畝產Kg 130 150 150 700 250 300 600-800 一般含油率% 19 40 30 20 60 22 22 一般出油率% 13 35 24 15 50 18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