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牡丹浮雕花格

牡丹浮雕花格

發布時間: 2022-05-01 19:04:32

㈠ 關於紙張印刷浮雕效果的問題

先在紙上印銀(用絲最省),然後用凹凸工藝;
也可用銀色鋁箔紙,然後用凹凸工藝。
絲印2-3百就可印(用手印台這種小印刷機);
凹凸工價大概是50元/千印張(四開紙-對開紙),有的廠嫌太少,要收起步費(可能要200起點);凹凸版一套10左右。
總之要花幾百吧。

㈡ 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東西南北面分別是什麼

碑身東面,第一幅浮雕是「銷毀鴉片煙」,第二幅浮雕是太平天國的「金田起義」;碑身南面,第一幅浮雕是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第二幅浮雕是「五四愛國運動」,第三幅浮雕是「五卅運動」;碑身西面,第一幅浮雕是「八一南昌起義」,第二幅浮雕是「抗日敵後游擊戰」;碑身北(正面),第一幅浮雕「支援前線」,第二幅浮雕是「勝利渡長江,解放全中國」,第三幅浮雕是「歡迎中國人民解放軍」碑身東西兩側上部,刻著以紅星、松柏和旗幟組成的裝飾花紋。
小碑座的四周,雕刻著以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組成的八個大花圈。碑頂是民族傳統的建築形式,是上有卷雲下有重幔的小廡殿頂。

㈢ 一元牡丹花硬幣長什麼樣



2000年牡丹花1元硬幣屬我國第四套人民幣。1992年5月8日央行發布第97號公告,責成中國人民銀行自1992年6月1日起發行1元、5角、1角硬輔幣,其背面圖案分別為牡丹花、梅花和菊花。這也是我國首次將花卉圖案搬上流通硬幣。

牡丹花1元硬幣從1991年開始試鑄到2000年停止發行,按年號的不同共有10枚。2000年牡丹花1元硬幣作為第四套人民幣1元硬幣的「關門幣」,也是最後一枚標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字樣的1元硬幣,題材眾多:

牡丹花是花中之王,也最有望成為我國的國花。

年是千僖龍年,這一年的硬幣可謂千年等一回。

發行量小,未正式流通。2000年牡丹花1元硬幣之所以被廣大泉友所關注,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在流通中極為少見。實際上它並未被中國人民銀行投入市場流通,而是作為收藏品授權北京康銀閣公司裝禎成《2000年版中國硬幣》出售。裝禎量:普制30萬,精製2萬。縱觀我國硬幣中的「五朵金花」和82、84、86年長城套幣,這些硬幣雖然發行時間不長卻個個身價不凡,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當時發行量小,未正式流通。
2000年牡丹花1元硬幣的獨特價值在於和1999年菊花1元硬幣的對比。當我們把這兩枚硬幣放在一起,找個老外讓他猜猜哪一枚是第四套人民幣,哪一枚是第五套人民幣,他肯定會認為「菊花幣」是第四套,而「牡丹花」幣是第五套人民幣。因為按國際慣例,一個國家在製作發行新版錢幣後,將不再製作發行原來的舊版幣。這就像不可能再有1992年的長城幣和2006年的鋁制1角蘭花硬幣一樣。無獨有偶,在國外也曾也現過類似情況,美國以前曾大量發行過一種圖案為自由女神像的5美分鎳幣,而從1913年開始,5美分鎳幣的圖案正式改為印第安人像。按理說不會再有1913年的自由女神像5美分鎳幣,可這卻偏偏成了現實。這版珍貴的鎳幣目前存世僅5枚,在不久前舉行的一場拍賣會上,其中的一枚以415萬美元的天價成交,可見其不凡的身價。

㈣ 人民英雄紀念碑小碑座四周雕刻的牡丹花 荷花 菊花有何象徵意義

牡丹花視為富麗繁榮(高貴)的象徵。荷花是純潔的象徵。菊花以其傲霜和耐寒的品格贏得了美譽。因此,小碑座雕刻著的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組成的8個大花圈,象徵著品質高貴、純潔和堅忍。表示全國人民對英雄們的永遠懷念和敬仰之情。

出自《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一文。這是周定舫寫的一篇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說明文,選自1958年4月23日《人民日報》,有改動。被選入《北京在前進》一書中。

文章寫作背景:

在我國舉行開國大典前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於1949年9月30日決定:為了紀念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
當天下午6時,毛主席率領全體政協代表在天安門前廣場上舉行了建立紀念碑的奠基典禮。隨後,以毛主席為首的政協各單位首席代表一一執杴,奠下紀念碑的基石。當時,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向全國各建築設計單位、大專院校建築系,發出征選紀念碑各種形式的設計方案和設計修改方案。經全國廣泛討論,最後確定了現在的碑型圖樣,人民英雄紀念碑於1952年8月正式動工興建。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由北京市市長彭真任主任委員、鄭振鐸、梁思成任副主任委員。委員會下設工程處,分設計、施工、採石、美術工作等7個組,進行工作,此外,專設一個委員會,在中國科學院現代史研究所所長範文瀾的領導下,研究浮雕畫片所需的史料題材。
紀念碑於1958年4月22日建成,前後長達5年零8個月,可見時間之長工程之浩大:紀念碑用17000塊花崗石和漢白玉砌成,可見用料之多石料之優良;本文發表於紀念碑落成的第二天,可見人們對人民英雄的緬懷和崇仰。作者對紀念碑的介紹內涵豐富,情感深厚,既介紹了紀念碑建築上的特徵,更突出了紀念碑的紀念意義。

作者簡介:

周定舫,(1931-- ),浙江省定海縣人,1953年8月從上海復旦大學新聞系畢業後,分配到新華社北京分社擔任記者,現為北京新聞學會會員。在漫長的記者生涯中,擔負過首都十大建築、毛主席紀念堂等重大報道任務。他在五十年代,曾連續報道了「毛澤東號」機車組、全國勞動模範李瑞環和張百發的先進事跡,激勵和鼓舞人們去為祖國的偉大事業而獻身。

㈤ 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事件、畫面及意義···

從碑身東面起,按著歷史順序往下瞻仰。第一幅浮雕是「銷毀鴉片煙」,描述鴉片戰爭前夕,1839年6月3日,群眾在虎門銷毀鴉片的事跡。浮雕上,憤怒的群眾正在把一箱箱毒害中國人民的鴉片運到海邊,傾倒在放有石灰的窯坑裡焚燒,一股股濃煙從石灰池上升起。人群後面,有炮台和千百隻待發的戰船,准備隨時還擊英帝國主義的挑釁。畫面上人物的形象,表現出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的堅定決心。東面的第二幅浮雕,是描寫1851年太平天國的「金田起義」。太平天國是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它提出政治、經濟、民族、男女四大平等的口號,嚴重地動搖了滿清皇朝封建統治的基礎。在這幅浮雕上,一群拿著大刀、梭鏢、鋤頭,扛著土炮起義的漢族壯族人民的兒女,正從山坡沖下來,革命的旌旗在迎風飄揚。 往南轉到碑身的後面,看到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庄嚴畫面。深夜,起義的新軍和市民,摧毀了湖廣總督門前的大炮,正向總督府里沖去。總督府內熊熊的火焰冒向天空;總督府的牌子,被打斷在階前;撕碎了的清朝的龍旗,被踐踏在地下。辛亥革命,結束了二千多年來的封建帝制。接下來的一幅是「五四愛國運動」。這是中國民主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浮雕的畫面顯示出學生們齊集於天安門前舉行愛國示威遊行的情景。一群男女青年學生舉著廢除賣國密約的旗幟,慷慨激昂地來到天安門前,人群高處,一個男學生正在向圍著他的群眾演說。梳著髻子、系著長裙的女學生,在向市民們散發傳單。憤激的青年演說者,怒形於色的人群,使整個浮雕充滿了痛恨國賊,激動人心的氣氛。南面的第三幅是「五卅運動」。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眾一萬多人在南京路上舉行反帝國主義大示威,英國巡捕向徒手群眾開槍射擊,死傷多人。「五卅慘案」引起了全上海以至全國人民的極大憤慨,促使全國范圍的大革命風暴的爆發。這幅浮雕表現出由工人階級領導的各界人民堅強不屈地向帝國主義斗爭的情景。畫面上成千上萬的工人、學生、市民舉著「打倒帝國主義」的小旗,沖破英國巡捕的沙袋、鐵絲網英勇地前進;商店關門罷市,戴著禮帽的商人也加入了斗爭的行列;被打傷的工人,在戰友們攙扶下,繼續勇往直前。人群後面隱約能看到外灘的海關和銀行大樓。 碑身的西面,第一幅是「八一南昌起義」的浮雕。畫面從一個連隊的角度來表現這一偉大起義的情景。1927年8月1日早晨,一個連隊的連長,揮著右手向戰士們宣布起義,士兵們舉著起義的信號——馬燈,光輝的紅旗舉起來了,戰馬在呼嘯,勞動人民正在幫助搬運子彈,戰士們激昂地高呼著。從這時起,中國人民有了自己的武裝部隊,展開了以革命的武裝反對******的武裝的斗爭。緊接著的一幅是「抗日敵後游擊戰」,浮雕上顯現出抗日戰爭時期太行山區敵後游擊戰的場面。遠遠望去,在一座雄偉峻峭的半山腰裡,游擊隊員們正穿過高大的樹林和茂密的青紗帳,去和敵人戰斗。畫面上,青年男女農民拿著鐵鏟背著土製地雷;白發的母親送槍給兒子去打擊日本侵略者;年青小夥子站在指揮員身旁,等候命令,准備隨時投入消滅敵人的戰斗。 我們來到碑的正面,看到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勝利渡長江,解放全中國」的浮雕,這是十幅浮雕中最大的一幅。國民黨認為不能逾越的天塹長江,被英勇無敵的人民解放軍勝利地渡過了。浮雕上,號兵吹起沖鋒號;指揮員右手高舉,連連向高空發射信號彈,已登上敵岸的戰士,踏著反動派的旗幟,向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老巢——南京城沖去。背後,數不清的戰船正在波濤中前進。在這幅浮雕的兩旁,是兩塊裝飾性的浮雕。左邊是渡江前夕,工人抬著擔架、農民運送軍糧、婦女送軍鞋等熱烈支援前線的場面。右邊的一塊表現全國各階層人民舉著紅旗和鮮花,雙手捧著水果,歡迎解放軍、慰勞解放軍的情景。

碑身東西兩側上部,刻著以紅星、松柏和旗幟組成的裝飾花紋,象徵著先烈們的革命精神萬年長存。小碑座的四周,雕刻著以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組成的八個大花圈,這些花朵象徵著品質高貴、純潔,表示全國人民對英雄們的永遠懷念和敬仰。碑頂是民族傳統的建築形式,是上有卷雲下有重幔的小廡殿頂。整個紀念碑的造型使人們感到既有民族風格,又有鮮明的新時代精神。

㈥ 人民紀念碑上的八塊浮雕

民英雄紀念碑呈方形,建築總面積達3000平方米,碑身高37.94米。碑座分為兩層,四周環有漢白玉欄桿,四面有台階與天安門廣場地面相通。底層座為海棠形,東西寬為50.44米,南北長61.5米;上層座為方形。承托碑身的是大小兩層須彌座。下層須彌座腰部收束,四面嵌有八塊巨大的漢白玉浮雕和兩塊裝飾性浮雕,主題分別是虎門銷煙、金田起義、武昌起義、「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南昌起義、抗日游擊戰和百萬大軍勝利渡長江。浮雕高2米,寬2—6.4米,總長40.68米,共雕刻有170多個人物,形象、概括地表現了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這百餘年間中國革命的艱苦歷程。上層須彌座四周鐫刻有中國人民所喜愛的菊花、百合花、荷花、牡丹等組成的八個花環。碑心是一塊長14.7米、寬2.9米、厚1米、重約110噸的巨石,其正面(北面)刻有毛澤東題寫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八個鎦金大字,碑心背面(南面)是周恩來題寫的碑文。碑身兩側用由五星、松柏和旗幟組成的花環浮雕裝飾。整座紀念碑用17000多塊花崗石和漢白玉砌成,矗立在天安門廣場的中心偏南部,北面正對天安門,顯得十分雄偉壯觀。

㈦ 用木工雕刻機做一塊鏤空的浮雕花格,正面浮雕跟背面浮雕一樣,怎麼做刀路及路徑輸出

不太好弄,只要你能保證你雕刻產品兩次放的位置一樣,然後用鏡像就可以了(對刀一定要准確)!

㈧ 求一篇南京夫子廟1500字左右導游詞

各位遊客。今天,我將帶大家到秦淮河、夫子廟去游覽。秦淮河旅遊區,位於南京老城區城南,從市區出發,坐汽車約需20分鍾才能到達。它是一個以夫子廟為中心,集游覽、購物、品嘗風味於一體,展示古城風貌和民族風情的旅遊地。
【秦淮河的由來和歷史變遷】

秦淮河,是一條曾對古城南京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起過重要作用的河流。相傳秦淮河是秦始皇下令開鑿的一條人工運河。秦始皇東巡會稽,經過南京時,為方便船隻行駛,曾下令開鑿方山,使淮水與長江溝通,因而這段河道得名「秦淮河」。但據地質考察證明,秦淮河是一條歷史悠久的天然河流,當時這條古老的河流確是曾從方山經過,但由於地理變遷,河流改道,逐漸形成了現在的河道。歷史上的秦淮河,河道寬綽。自五代吳王楊行密在長干橋一帶築石頭城以後,河道開始變窄,並被分隔成內、外「秦淮」。內秦淮河由東水關人城,經夫子廟,再由水西門南的西水關出城與外秦淮河匯合。河流全長10公里,這就是古往今來令無數文人墨客為之贊美傾倒、尋跡訪蹤的「十里秦淮」了。唐朝大詩人李白、劉禹錫、杜牧等都曾為她寫下詩篇,孔尚任的《桃花扇》和吳敬樣的《儒林外史》中,也都對「十里秦淮」有過生動的描寫。

古老的秦淮河與流經南京城北的長江相比,顯得十分渺小,但是它與南京城的誕生、發展,以及南京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里已有人類繁衍生息。迄今為止,沿河兩岸發現的原始村落遺跡多達五六十處。六朝和明初封建朝廷一直把它作為都城的一道天然屏障和皇宮所需的天然通道。東吳孫權定都建業(南京)後,曾在秦淮河兩岸作「柵塘」,既可御敵,又可防洪。從六朝時起,夫子廟一帶的秦淮河兩岸已是居民密集、市井相連的繁華之地,秦淮河充當了南京地區對外貿易的主要航道,河中舟船穿梭,一派繁榮。據說,舊時的秦淮河兩岸歌樓酒肆林立,河房水閣爭奇斗艷,遊艇畫防燈火通明,富豪貴族在這里過著尋歡作樂、紙醉金迷的生活,勞動人民,特別是廣大婦女卻是以淚洗面,飽嘗了人間的辛酸。那時南京的妓女大多集中在秦淮河兩岸。清代戲劇家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描寫的不畏權貴的名妓李香君,她就居住在秦淮河南岸的文德橋畔。

美麗的秦淮河曾流淌過蠻荒時代的寂寞,六朝以來的繁華和奢靡,舊社會的污垢和勞動人民的血淚,甚至還溶有南京大屠殺的血腥。然而,今天的秦淮河,經過了歷史的沉澱和人民的改造,已散發著健康文明的馨香,展現了清澈動人的風姿。它是南京歷史的見證,難怪人們慣於把「秦淮」當作南京的代名詞。

【秦淮畫舫—伴池—夫子廟照壁—廟前廣場—欞星門】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了秦淮河畔,河中的畫防都是仿照明代建築風格製造的,船頭掛有大紅綵球和紅燈籠。每當元宵節南京人習慣來這里遊玩賞燈。這種風氣在明代就已盛行,據說明朝建都後,朱元津微服巡察京城。當他來到秦淮河畔,看到兩岸綠樹成蔭,河水清澈,亭台樓閣,風景宜人,隨口說了句:「惜河中缺遊船。」皇帝開了金口,左右就連夜差人趕造畫舫,以博取皇帝歡心。從此,秦淮畫訪成了這里的一大特色。尤其到了中秋佳節時分,更是河上水燈萬盞齊放,兩岸龍燈飛舞,歌聲、鼓聲、歡聲、笑聲,連綿不絕,通宵達旦,真可謂「秦淮燈火甲天下」。難怪南京有「家家走橋,人人看燈」的民諺。

我們眼前的這段秦淮河,自宋以後就成了夫子廟(孔廟)成泮池,又稱月牙他。古時候皇帝講學的學宮叫辟雍,諸侯講學成學宮叫泮宮,夫子廟的學宮相當於諸侯講學的地方,所以這池稱「泮池」。泮池上一般建有三座石橋,按等級而論,縣官、學官走中間一座,秀才走兩邊的橋。相傳古時候有位秀才誤上中橋,有犯上作亂之罪,進退兩難,只好自己跳進了泮池。

再請各位看河對岸的一段朱紅色石磚牆,這就是夫子廟的照壁。照壁建於明萬曆三年(歷澤年),長達110米,為全們照壁之冠。各位遊客:這座夫子廟始建於東晉成帝咸康三年(337年),當時成帝採納了王導的建議:「治國以培育人才為重」,決定立大學於秦淮河畔。原來只建有學宮,孔廟是宋仁宗景拍元年(1034年)在學富基礎上擴建而成的。所以夫子廟是一個由文教中心演變而成的繁華鬧市,它包括夫子廟、學宮和貢院三大主要建築群,其范圍南臨秦淮河北岸,北抵建康路東端,東起姚家巷,西止四福巷,規模龐大。夫子廟雖屢遭破壞,但各代都加以興修擴建,到清末民初,其樓閣、殿宇的結構和布局堪稱東南之冠。現在的夫子廟建築,~部分是清代末年重建的,一部分是近幾年重建的。請大家回頭看,這座樓閣式建築,叫做奎星閣,它初建於清乾隆年間。這座臨街傍水的建築曾兩次被毀,1985年重建。

現在我們來到了清代開辟的廟前廣場,廣場東西兩端豎有兩塊碑,高有一丈許,上面刻有滿漢兩種文字「文武大臣至此下馬」,表示對聖人孔子的崇敬。左側的這座六角重檐亭子叫「聚星亭」,「聚星」取群星集中,人才薈萃之意。建於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也曾幾經興廢,到清同治八年(1869年)才由江寧鄉賢朱芙峰等人籌資重建。這是一座在日軍炮火中惟一倖存的清代建築,可惜在1968年被當作「四舊」拆除,1983年又得以重建,恢復了原來的風貌。廣場正中的這座牌坊,叫「天下文樞坊」。請大家繼續隨我往前走。這座門叫欞星門,這是孔廟的廟門。據傳榻星是天上主管教化的星宿,他得人方便高興。門是石結構的,六柱三門,建於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後來被毀,又於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不過,現在所見到的極星門是1983年再次重建的。極星門東西兩側便是東市、西市
【大成門—大成殿—學宮】

各位遊客:走過欞星門,便是孔廟的正門,叫大成門,也叫戟門。門內側有石碑四塊。第一塊是《孔子問禮圖碑》,刻於南朝齊永明二年(484年)。記載了春秋末年奴隸制衰亡之際,孔子出於對周王朝禮樂制度的崇拜,抱著興國安邦、濟世訪賢的願望,於魯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從家鄉曲阜去周王城洛陽考察典章制度,尋求鞏固魯國奴隸主政權辦法的經歷。碑的上半部有「孔子問禮圖,吳敬恆題」的題字。圖中是二人駕車,一組身穿古裝人物在城門前歡迎的場面,還有「永明二年,孔子在魯人周門禮周流」的字樣。這塊碑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圖文仍清晰可辨,是難得的珍貴文物。第二塊碑是《集慶孔廟碑》,碑文是元朝至大二年(1309年)重建孔廟時由盧摯撰寫的,到元至順元年(1330年),由純齋王公書寫刻石。第三塊碑是《封四氏碑》,講的是元至順二年,文宗皇帝詔示:加封顏回、曾參(孔子的兩個弟子)、孔極(孔子的孫子)、孟軻(孔子的再傳弟子)為四亞聖之事。第四塊碑是《封至聖夫人碑》,講的是元至順二年(1331年),文宗皇帝頒旨加封孔子之妻為至聖夫人之事。廟院兩側是碑廊(原來是供奉孔門七十二賢人牌位的地方),廊內陳列了當代書法名家的碑刻30塊。

現在,請大家隨我從中間的石雨道走。在進大成殿前,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殿前的這個露天檯子,這是祭祀和歌舞的地方。古時每年二月、八月的第一個丁日和孔子誕辰這一天(農歷八月二十七日),地方官吏都要在孔廟舉行盛大的祭掃活動。祭祀採用的是酉周奴隸主祭天地鬼神的禮儀,在大成殿前擺上仿青銅器做的祭器,上供牛2頭、豬16頭、羊16頭,以及大量布帛菽粟、干鮮果品、香紙蠟燭等。主祭人要穿特製的古裝祭服,宣讀祭文,向孔子及「四配」(孔子高徒)、「十二哲」(孔家子弟)牌位行三拜九叩禮,還配有樂隊和舞隊表演,以歌頌孔子,所以大成殿前要設舞台。

現在請各位遊客隨我進人孔廟主殿——大成殿。這是一座氣勢巍峨,重檐廡殿頂,屋脊中央有雙龍戲珠立雕的建築。這種規格的建築在全國也是屈指可數的。「大成」意思是孔子集古聖先賢思想之大成。大成殿內原先正中供奉的是孔子和他的四位高徒,兩旁是孔家子弟塑像十二尊。現在的大成殿已被辟為「南京鄉土文化博物館」。

請大家再往前走,這里便是夫子廟的學宮。門楣上方原來有「學宮」匾額,門外柏木牌坊,牌坊上題有「東南第一學」。牌坊的北面是四周圍有木欄的花圃,左右有四書齋,是學子自修讀書的地方。這四齋名稱分別是「志道」、「據德」、「依仁」、「游藝」。後面是明德堂,這座建築建於南宋紹興九年(1139年),堂名為文天祥所書。明德堂是學子集會的地方,每月朔望(農歷初一和十五)朝聖後,學子在此集會,訓導師宣講聖教和上諭。東牆有「卧碑」,就是訓教的法規。左右橫樑上懸掛著江寧府所屬六縣舉貢員生題額。我們眼前的這座建築是梨香閣,原來是祭祀孔子父母的崇聖祠,現改為游樂場了。東面那座建築是青雲樓,它建於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是供把歷代督學使的祠堂,初建時為三層樓,因為臨近貢院,為防止有人從樓上偷看貢院,清代時改建成二層樓,上層用作藏書,下層是閱覽室。清末廢除科舉後,改為小學,民國初年改為江寧縣教育會,抗戰時被用作開茶館、歌場,戰後曾先後作為民眾教育館和南京市通志館。這也是舊學宮保留下來的為數不多的建築之一。各位遊客:參觀完學宮建築後,我們再去參觀一下夫子廟的另一座古建築群——貢院。

【貢院街—貢院—明遠樓】

現在我們所站的地方便是貢院街,那條與貢院街相交的南北向街道就是貢院西街,貢院街北面就是古代時南京規模龐大的考試場——貢院。貢院建於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是縣府考試場所。明太祖朱元津定都南京後,這里成了鄉試、會試場所。明永一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但南京仍作為陪都,加上江南又是人文基本之地,考試仍在這里按期舉行。明成祖繼續派人建造江南貢院,明清兩代對貢院不斷擴建,到清光緒時,貢院規模之大,已成為當時23個行省的貢院之最。對此,我只要告訴大家一個數字,你就可想而知了——到清代同治年間,已建供考試用的「號舍」有20644間,且還不包括司考官員、職司人員的辦公住宿用房。可惜現存貢院建築已屈指可數,明遠樓就是保存下來的貢院建築之一,而其他大部分已被辟為市場。

現在,我們所見的這座三層建築,就是明遠樓了。樓呈四方形,四面設窗,地處貢院中心,在此可以監視考生和貢院內執役人員。「明遠」的意思就是「慎終追遠、明德歸原」,封建王朝教育士子以「孝梯忠義」為立身之本。考生考完後,「金榜」就張貼在前面的貢院街。清末廢除科舉後,貢院也隨之失去了原來的作用。1919年除留下明遠樓和一部分號舍建築用以陳列歷史文物外,其餘一並拆除,辟為市場。明遠樓下的《金陵貢院遺跡碑》詳細地記載了這一史實。

各位遊客:關於夫子廟我就介紹到這里。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去逛一下夫子廟的東市、西市,同時也可選購一些喜愛的工藝品和旅遊紀念品,還可以去西街一帶品嘗夫子廟的風味小吃,夫子廟可謂是全國聞名的小吃薈萃之地。

熱點內容
黎花海棠 發布:2025-10-09 18:23:02 瀏覽:380
梅花宋代陳亮 發布:2025-10-09 18:19:10 瀏覽:288
天津插花培訓班多少錢 發布:2025-10-09 18:05:13 瀏覽:176
手玫瑰花教程 發布:2025-10-09 17:55:37 瀏覽:62
插花兒童畫 發布:2025-10-09 17:47:19 瀏覽:877
跨界歌王白百合第幾期 發布:2025-10-09 17:39:28 瀏覽:739
丁香去哪買 發布:2025-10-09 17:37:28 瀏覽:757
邢台仙寓花卉市場 發布:2025-10-09 17:29:18 瀏覽:332
牡丹江狗市場 發布:2025-10-09 17:28:42 瀏覽:869
火玫瑰國語40集全集下載 發布:2025-10-09 17:23:56 瀏覽: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