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妃牡丹
㈠ 李白為楊貴妃寫的三首詩是什麼
寫了三首《清平調詞》。
㈡ 花名楊貴妃是什麼花
花名花貴妃——海棠花
花名楊貴妃——牡丹花
在唐朝的時候有著一種社會風氣在花卉之中特別地崇尚牡丹。不只是皇宮的御花園里、大官顯宦的府第里栽植著牡丹就是一般文人學士的住宅、和尚道士的寺院道觀也都栽滿了牡丹。因為唐朝人是以富態豐滿為美的這牡丹端莊艷麗雍容華貴正符合唐人審美的標准。因此他們便推尊牡丹為"花王"、"國色"。每當春末夏初牡丹花開放的時節他們都要在京城裡舉辦聲勢很大的"牡丹花賽"以此來顯示國勢的強大和昇平的景象。並以牡丹品種的多少花色動人與否來顯示各府第的尊貴地位唐玄宗李隆基更是一個牡丹花迷他每年照樣的也要在京城裡舉行盛大的"牡丹花賽"那品種的繁多顏色的奇特聲勢的浩大就更不用說了。在他每次和大臣們觀賞牡丹的時候還要飲酒詠詩和配以歌舞助興。有一次在和他的愛妃楊貴妃玩賞牡丹的時候玄宗看著楊貴妃心裡就想過去的人常以牡丹花來比喻女人。牡丹是"花中之王"而楊貴妃更是美人中之美人也是"花中之王"更可以和牡丹來相比。為了顯示楊貴妃的尊貴地位為了表示他對楊貴妃的特別寵愛便決心要在"牡丹花賽"中為她爭取一個首屈手指的地位這就人花相映美中更美了。於是他便傳旨在他和楊貴妃常常玩樂的華清宮也要廣栽牡丹。
特意在驪山大面積地栽培牡丹萬株色樣各不相同以備"牡丹花賽"選用。據說在花工們的辛勤勞動下果然培育出了特別優美的牡丹。不但在開放時間上比其他地方的要早而且在品種色澤上也比其他地方的獨特。唐玄宗知道了心裡十分高興。於是第二年便在京城裡舉辦了聲勢更為盛大的"牡丹花賽"並從驪山選擇了精心培育的最優美的品種去進行展出以顯示楊貴妃的高貴。當他和楊貴妃帶著一幫樂工在興慶宮里沉香亭前觀賞牡丹時他看著牡丹又看著楊貴妃心裡只覺得格外高興。覺得樂工們所奏唱的盡都是些陳詞舊調。今天觀賞名花對著貴妃不能不有新詞新曲於是便派人把喝酒喝得醉醺醺的大詩人李白從酒肆里抬了來命他作出新詞。李白酒醒後便隨即提筆寫出了清平調詞三首: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欄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一株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官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桿。
玄宗聽了高興若弟子譜出新曲進行歌唱。那歡樂盛大的場景就可想像而知了。現在在華清宮外驪山西南方向有著一條溝群眾稱做"牡丹溝"據說就是當年唐玄宗為了寵愛楊貴妃命令在華清宮周圍大量栽植牡丹的地方。它的名字就是從此而來的一直流傳至今。
㈢ 李白為了贊美楊貴妃,專門寫了一首什麼樣的詩
古詩中提到: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李白的詩篇自古以來都是無敵的一個境界,後代有很多詩人想要超越李白,但是卻達不到那種意境,所以也就襯托出李白的詩篇文化是中國舉國無雙了。但其實李白作詩,他有一個風格,那就是心裡所想,立即就會有所感。
這是楊貴妃和唐玄宗之間的愛情,千古年來一直廣為被歌頌,就除了兩人感情真摯之外,還有很多文人墨客來幫助這段感情做好了很多宣傳工作,其中李白就是宣傳者之一。然而在李白的詩篇當中,大家看到了楊貴妃和唐玄宗之間的奢華浪漫的生活景象。同時也讓時代記住了這段感情。然而時代記住了這段感情之後,又記住了那幫助感情宣傳的李白。
㈣ 李白為楊貴妃寫的三首詩是什麼
1、清平調三首·其一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譯文:見到雲就使人想到她的衣裳,見到花使人想到她的容貌,春風吹拂著欄桿,在露水滋潤下的花朵更為艷濃。如此美人若不是在神仙居住的群玉山見到,也只能在瑤池的月光下才能遇到了。
2、清平調三首·其二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譯文:貴妃真像一支沾滿雨露、芳香濃郁的盛開的牡丹花啊!傳說中楚王與神女在巫山的歡會那隻是傳說而已,哪能比得上您受到君王的真正的恩寵呢?就算可愛無比的趙飛燕,還得穿上華麗的衣裳化好妝才能比得上。
3、清平調三首·其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譯文:絕代佳人與紅艷牡丹相得益彰,美人與名花長使君王帶笑觀看。動人姿色似春風能消無限怨恨,在沉香亭北君王貴妃雙依欄桿。
背景:唐玄宗帶著他的寵妃楊玉環,乘月色觀賞移植到沉香亭的四株名貴牡丹,興慶湖畔,他們漫步長堤,身後是空輦和一行最出色的梨園弟子。他們在花香月色之中,擺下歌舞。
李龜年正張羅著管弦班子准備唱的時候,唐玄宗說:「賞名花,對妃子,此情此景怎能再唱舊詞?」叫李龜年拿著金花箋賜給李白,讓李白趕緊寫詞。哪想到這時詩仙李白正和幾個朋友躺在酒樓里呢。李龜年趕快用冷水激醒他,叫人把李白架進興慶宮,半醉半醒的李白,寫下了著名三首《清平調詞三首》。
(4)楊貴妃牡丹擴展閱讀:
《清平調詞三首》賞析:
《清平調詞三首》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共三首七言樂府詩。第一首從空間角度寫,以牡丹花比楊貴妃的美艷;第二首從時間角度寫,表現楊貴妃的受寵幸;第三首總承一、二兩首,把牡丹和楊貴妃與君王糅合,融為一體。全詩構思精巧,辭藻艷麗,將花與人渾融在一起寫,描繪出人花交映、迷離恍惚的景象,顯示了詩人高超的藝術功力。
㈤ 牡丹被武則天貶至洛陽,可有詳細典故
傳說唐後武則天在一個隆冬大雪紛飛的日子飲酒作詩。她乘酒興醉筆寫下詔書"明朝游上苑,火急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百花懾於此命,一夜之間綻開齊放,惟有牡丹抗旨不開。武則天勃然大怒,遂將牡丹貶至洛陽。
剛強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陽就昂首怒放,這更激怒了武後,便又下令燒死牡丹。枝幹雖被燒焦,但到第二年春,牡丹反而開的更盛。因為這種牡丹在烈火中骨焦心剛,矢志不移,人們贊它為「焦骨牡丹」。
後來經過洛陽人的精心培育,花兒更紅更艷了,所以後人起名叫「洛陽紅」。
靖康年間,金軍攻破北宋洛陽,牡丹從此衰落。
但自從洛陽牡丹享譽之後,各地慕名者紛紛前來求購,這就使得洛陽牡丹流傳全國。在以後出現的幾處牡丹產地,無不與洛陽牡丹有著淵源關系。
表現了牡丹不畏權勢、英勇不屈的性格。
(5)楊貴妃牡丹擴展閱讀:
牡丹花被擁戴為花中之王,有關文化和繪畫作品很豐富。她是中國固有的特產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兩千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其花大、形美、色艷、香濃,為歷代人們所稱頌,具有很高的觀賞和葯用價值。
自秦漢時以葯植物載入《神農本草經》始,散於歷代各種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包括植物學、園藝學、葯物學、地理學、文學、藝術、民俗學等多學科在內的牡丹文化學,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民俗學的一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文化完整機體的一個細胞,透過它,可洞察中華民族的一般特徵,這就是「文化全息」現象。
牡丹文化兼容多門科學,其構成非常廣泛,它包括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教育、風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領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間的「全息律」。
㈥ 歷史上,為何有「玉環羞花」,她羞的是什麼花
歷史上有「玉環羞花」,楊玉環羞的花其實是:含羞草!想不到吧,傳說中的玉環羞花竟然修的是一棵草——含羞草!當然,歷史上的楊玉環是玄宗的一名愛妃,但是剛剛入宮時,楊玉環並沒的得到皇帝的傳見。自從環被選入宮中,卻見不到皇帝,百無聊賴的傳楊玉只有在宮里轉悠轉悠,整日於宮中閑逛。這樣的日子怎麼呆得住啊!楊玉環心中又不免起了孤單寂寞的心情。
其實,羞花非花,含羞草也。不過,楊貴妃想必也應該是明艷動人,不然怎會有「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佳話呢?
㈦ 牡丹花見楊貴妃低頭出之於哪個典故
唐朝開元年間,有一美貌女兒叫楊玉環,被選進宮來。楊玉環進宮後,思念家鄉。一天,她到花園賞花散心,看見盛開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關在宮內,虛度青春,不勝嘆息,對著盛開的花說:「花呀,花呀!你年年歲歲還有盛開之時,我什麼時候才有出頭之日?」聲淚俱下,她剛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縮,綠葉捲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這時,被一宮娥看見。宮娥到處說,楊玉環和花比美,花兒都含羞低下了頭。「羞花」稱號得來。
四大美女的典故
春秋戰國時期,越國有一個叫西施的,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徹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在附近流傳開來。
漢元帝在位期間,南北交兵,邊界不得安靜。漢元帝為安撫北匈奴,選昭君與單於結成姻緣,以保兩國永遠和好。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昭君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就得來「落雁」 的代稱.
三國時漢獻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妓貂嬋在後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雲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時正好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他的女兒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雲彩後面,因此,貂嬋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
唐朝開元年間,有一美貌女兒叫楊玉環,被選進宮來。楊玉環進宮後,思念家鄉。一天,她到花園賞花散心,看見盛開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關在宮內,虛度青春,不勝嘆息,對著盛開的花說:「花呀,花呀!你年年歲歲還有盛開之時,我什麼時候才有出頭之日?」聲淚俱下,她剛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縮,綠葉捲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這時,被一宮娥看見。宮娥到處說,楊玉環和花比美,花兒都含羞低下了頭。「羞花」稱號得來。
㈧ 牡丹為什麼被稱為「國色天香」,這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故事
唐文宗曾在一次賞花宴上稱贊自己愛妃“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而這句詩本來是用來形容牡丹的。此事過後,牡丹便多了“國色天香”這個美稱。牡丹曾經一度被當作中國的國花,自古以來頗受喜愛。因為喜愛,古人時常會畫牡丹畫,寫牡丹詩。唐朝時期這種現象更是分外頻繁,不少著名的牡丹詩就是誕生於這個時期,比如說劉禹錫所作的“唯有牡丹真國色”,李白筆下的“雲想衣裳花想容”等詩句。
牡丹已經在中國存在了數千年,與之相關的牡丹文化至今也已經有三千年左右的歷史。雖然時代一變再變,但是人們對於牡丹的喜愛之情卻始終沒有消退。在一次關於國花的徵求活動中,牡丹也是以壓倒性的優勢在該活動在勝出。
㈨ 牡丹「楊妃醉酒」是指楊貴妃(玉環)嗎
有一種牡丹叫「楊妃醉酒」、「醉酒楊妃」、「醉楊妃」,花初開粉紫色,略帶紅色,盛開粉紫藍色,近謝謝粉紫白色,荷花型或托桂型,花盛開時花頭下垂,恰似醉酒而嬌羞的美人。牡丹名典故出自宋計有功《唐詩紀事》或李濬《唐詩紀事》,說唐文宗用李正封的牡丹詩「天香夜染衣,國色朝酣酒」,形容其楊妃貌美如牡丹,如醉酒而嬌羞的美人。 可見,此楊妃非彼楊妃。「楊妃醉酒」是指唐文宗的妃子楊妃,而不是唐玄宗的貴妃楊玉環。 後人誤認為「楊妃醉酒」指楊玉環,是因為楊玉環是中國四大美女,又好牡丹。事實上,李白寫《清平調》三首:將牡丹與楊貴妃相媲美。據唐韋叡《松窗雜錄》記載,楊貴妃賞牡丹時,唐玄宗命李白進《清平調辭》三章,李白乘著酒興,吟出千古絕唱。「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花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據《松窗雜錄》記載,「太真妃持玻璃七寶盞,酌涼州蒲桃酒,笑領歌辭,意甚厚」。可見,當時,李白和楊玉環都喝了酒。但看不出李白的《清平調辭》有形容醉酒的楊玉環。所以,牡丹「楊妃醉酒」不是指楊貴妃(玉環),而是指唐文宗的妃子楊妃。
㈩ 臨夏牡丹與楊貴妃和武則天有關嗎
無邊雲錦,無邊落霞,靈動著一個個美麗的傳說,十里長廊,十里花開,烘托著一個繽紛的夢幻。所有的記憶破萼綻放,所有的思腸熏染時光。踏歌而來的甘肅臨夏,古稱河州,有小洛陽之美譽,地處甘肅省西南部,是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過渡帶,這里氣候宜人,四季分明,因「花中之王」牡丹而盛譽馳名,民間有「好牡丹出在河州」的說法,由之,臨夏家家種植牡丹,成為美與富貴的象徵。
每逢五一前後,在臨夏,映入眼簾的紅、白、粉、紫各色牡丹,有的翹首仰望,有的微醉欲扶,有的像火焰般熱烈,有的像羽毛般輕盈,一枝枝、一叢叢、一片片牡丹吸引著人們,駐足欣賞。
牡丹,中國的國花,富麗繁榮的象徵,被稱為百兩金、富貴花,自古以來深受人們的喜愛。
(楊貴妃)
喜得楊貴妃忘情於牡丹叢中,也令唐玄宗龍顏大悅。這楊貴妃是一個肥美人,當她徒步來到一叢紫紅牡丹前,已經是香汗淋漓,那汗珠夾著脂粉滴落在牡丹葉片與枝梗上,剎那給這牡丹花添了三分神采。據說,那叢牡丹沾染了楊貴妃的脂粉,轉年,產生變異,成了臨夏遠近聞名的一個品種——紫斑牡丹。
當然,無論楊貴妃是否來過臨夏我們無從考證,也不清楚那紫斑牡丹是否是楊貴妃胭脂所化,但重要的是這位「花中之王」卻在臨夏永久地居住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