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辛稼牡丹
Ⅰ 張辛稼的藝術介紹
名國樞,字星階,別署「霜屋老農」江蘇蘇州人,1973年更星階為「辛稼」。生前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吳門畫派研究會顧問、蘇州國畫院首任院長。早年師事虞山名畫家陳摩,初學山水,後改習花鳥,聲聞吳中。及長,遍臨歷代名家佳作。於青藤、白陽、八大、虛谷、伯年、昌碩研究尤深。所作花鳥畫,用筆蒼勁,設色明麗,意境清新,風格獨特。
1909年9月21日出生於江蘇蘇州1928年畢業於蘇高中,為該校首屆畢業生1929年為吳子深聘為西席,課其子女凡四年1930年參加桃塢畫社1931年7月13日參加蘇滬名人紈扇展,作品《蝴蝶花》博得好評1932年6月18日參加娑羅畫社1993年春,受聘於蘇州美專,任國畫系花鳥組教授5月29日,作品《榮貴萬年圖》刊於《蘇州明報》10月,任《娑羅畫刊》編輯1934年3月,參與籌建娑羅畫社作品展覽會5月21日,與蔣吟秋(書法)作《星秋合作扇面》100幅,賑濟貧民10月,作品《牡丹圖》入編《娑羅畫集》
1935年5月,二件花鳥作品參加百樂藝術書畫展結識張善子、張大千1936年2月,參與創辦中國畫研究社7月15日,所撰論文《花卉淺說》載於《蘇州明報》1937年7月,抗戰爆發。攜眷避亂至吳縣香山,改名張擇薇,以示其志1941年2月3日,參與舉辦《國畫展覽》1942年10月,參加江蘇美術協會1943年4月,參與創辦怡園畫廳1945年抗戰勝利,蘇州美專恢復,重新受聘、任教於國畫系花鳥組1946年8月,聯絡吳中畫家捐畫義賣,助施劍翹女士集資辦學1949年3月,參與創辦中國藝苑3月18日,籌辦第一屆古今名人書畫展1951年8月7日,響應人民政府號召,捐贈作品,參加扇面義賣1952年任教於上海閘北區市北中學
1955年多次參加上海畫家作品評比活動,作品《火雞雁來紅》曾獲一等獎1957年8月,返蘇任職於文化工藝廠國畫工場,作國畫輔導及設計工作1958年5月,作品《石臘紅》參加扇面展覽會10月,作品《牡丹蝴蝶圖》參加國慶展覽1959年4月,作品《木芙蓉》、《紫藤飛燕》參加蘇州解放十周年畫展7月19日,作品《浴海揚波》參加國慶十周年畫展,並入編《蘇州國畫展選》7月22日,當選蘇州第二屆市政協委員秋,將畫室更名為拒霜老屋1960年6月,加入蘇州國畫館,為該館首批畫師1961年去太湖、虞山等地寫生,得稿百餘幅6月22日,當選蘇州第四屆市政協委員。
Ⅱ 古代畫家姓張的有那些
張大千(1899~1983年),四川內江人,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
農歷四月初一),他出生在四川省內江縣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灣的一個書香門第的
家庭。原名張正權,又名爰,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四川省內江市人。傳
說其母在其降生之前,夜裡夢一老翁送一小猿入宅,所以在他二十一歲的時候,改名
猨,又名爰、季爰。後出家為僧,法號大千,所以世人也稱其為"大千居士"。張大千
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無論是繪畫、書法、篆刻、詩詞都無
所不通。早期專心研習古人書畫,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後旅居海外,畫風工
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他的治學
方法,值得那些試圖從傳統走向現代的畫家們借鑒。
張善子(1882-1940年)
原名正蘭,張大千的二哥,畫虎大師。又名澤,字善子,又作善之,號虎痴。內
江市人。國畫家。1901年赴日本,先後習經濟及繪畫專業。1905年加入同盟
會。1907年回國,在四川先後參加保路運動和討袁斗爭。歷任樂至、南部、閬中
知事。1922年起任總統府咨議、財政部僉事、國務院咨議等職。孫中山逝世後,
離開政界,潛心繪畫,成績卓著。先後在南洋群島、新加坡和國內舉辦畫展。抗戰爆
發,創作《怒吼中國》、《精忠報國》等。1939年初赴法、美等國約二年,舉辦
畫展百餘次,舉行義賣、募捐,支持抗戰。尤擅畫虎,自號虎痴。
張僧繇 ,吳(蘇州)人。長於寫真,並擅畫佛像、龍、鷹,多作卷軸畫和壁畫。
成語"畫龍點睛"的故事即出自於有關他的傳說。
張璪,字文通,吳郡(蘇州)人,擅畫山水樹石,長於破墨,尤工畫松,傳說可以
雙管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已無作品傳世。但他的名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對後世的繪畫理論有極大的影響。
張萱,唐,長安(今西安)人。開元(713-741)年間可能任過宮廷畫職。以善繪貴族
仕女、宮苑鞍馬著稱,在畫史上通常與另一稍後於他的仕女畫家周昉相並提。
張擇端(1085年-1145年), 字正道,北宋著名畫家,東武(今山東省諸城縣)人,曾
在北宋宋徽宗時供職翰林圖畫院,專事繪畫,曾為宣和年間翰林待詔,後因為丟失官
位家居,以賣畫為生。其自幼好讀書,又攻繪畫。擅長「界畫」,尤善畫舟車、市街
、城郭、橋架皆獨具風格。他的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圖》、《煙雨風雪圖》和《西湖
爭標圖》等。
張渥,字叔厚,號貞期,又號江海客,傳世作品有《九歌圖》
張孝師[唐]為驃騎尉。善畫道釋、鬼神,地獄氣候幽默,嘗死而復甦,自謂入冥
得識所見,為畫陰刑陽囚,眾苦具在,酸慘悲惻,使人畏栗。吳道子見之,因效為地
獄變相。刻於廬山歸宗寺。《唐朝名畫錄、歷代名畫記、宣和畫譜、廣川畫跋》
張辛稼(1909--1991年)[近現代]名樞,字辛稼,一字行,一字星階,晚號霜屋老
人,蘇州市人。自幼喜好繪事,與陸抑非同為吳門老畫師陳摩弟子,擅國畫之寫意花
鳥。生前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蘇州美術專科學校教授、蘇
州畫院院長
張東林,1968年生於河南,畢業於北京畫院,現為中國畫院特聘畫師。 2007中國美協
金陵畫展金獎獲得者。
張軍,筆名石橋,1952年生於遼寧營口,自幼受父影響,酷愛丹青,後研習中國繪
畫苦耕數載,1970年至1990年在部隊從事美術工作,1990年至1996年任中南海畫委會
編委,編輯出版國家禮品級畫冊:《中南海珍藏畫集》一、二卷和書法卷一集。現為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藝術家生態文化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殘聯華夏書畫院常
務副院長。作品《牡丹》曾獲第12屆國際公募展金獎;《紫藤》獲96.國際美術大展金
獎;《涼秋》獲北京市大型美展二等獎;《九秋過客圖》獲迎奧運全國中國畫大展銀
獎。
張馨羽,又名曉艷,璋軒等,河北省高碑店市人。原保定地區書畫院專業畫家,河北省
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北省雄縣明珠畫院副院長,河北省雄縣美協副主席
張彥青,又名張煥,字劍進,號無慍齋主人,山東省臨清市人,1918年生。先後畢業於
輔仁大學美術科、中央大學藝術系,受業於溥雪齋、啟功、徐悲鴻、傅抱石、謝稚柳諸
先生。
張藝華,漢族,河南內黃人。現在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印研究院副院長
、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特聘畫師、中國歷史博物館委員會委員畫廊客座教授。
Ⅲ 幫我找一個書法上經常用的對聯或詩句,,有名一點的,,拜託了。。
紫玉池中含雨露----白銀箋上走龍蛇
玉露磨來濃霧起----銀箋染處淡雲生
佳制快傳烏玉內塊----異香容爭羨紫霄峰
華陽墨水和丸妙----蜀國烏煤落紙香
質分蕉葉和煙斷----潔比梅花帶雪磨
貯水養來清玉案----和煙磨成紫溪雲
許多丘壑胸中貯----無數煙雲筆下生
Ⅳ 中國近代畫家有誰的簡介
齊白石(1864--1957),原名純芝,字渭清,後更名璜,字萍生,號白石,別號借山館主者,寄萍老人老萍、杏子塢老民、木人、木居士等等,湖南湘潭人。是我國20世紀著名畫家和書法篆刻家。曾任北京國立藝專教授、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北京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曾被授予「中國人民藝術家」的稱號、榮獲世界和平理事會1955年度國際和平金獎、1963年誕辰100周年之際被公推為「世界文化名人」等等。有《白石詩草》、《白石印草》、《齊白石作品選集》、《齊白石作品集》等傳世。
早年曾做雕花木匠,後從當地文化人陳少蕃、胡沁園學習詩文、篆刻、書法、繪畫。遂以賣畫、刻印為生。中年曾多次游歷祖國大好河山。詩宗樊增祥,用真心,有古民歌意趣。制印取法秦權、漢印、漢碑額,單刀直下,豪快有力。書學何子貞、金冬心、李北海、《天發神讖》、《三公山》,晚年參以曹子建碑。繪畫在陳師曾支持下有「衰年變法」,在博大與精微之間游刃。做了不少「千古絕唱」的「好文章」。
齊璜是一位木匠出身而又詩、書、畫、印無不卓絕的大藝術家,在藝術上的經歷很有傳奇色彩。對這四絕,他自認為篆刻第一,詩詞第二,書法第三,繪畫第四。
Ⅳ 我國近代有哪些著名的畫家
齊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紀中國畫藝術大師,二十世紀十大書法家,畫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代表作品《蝦》、《蟹》、《牡丹》、《牽牛花》、《蛙聲十里出山泉》等等 張大千(1899~1983),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農歷四月初一),他出生在四川省內江縣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灣的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為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為傳奇的國畫大師。代表作《來人吳中三隱》、《石濤山水》、《梅清山水》、《巨然茂林疊嶂圖》。 林風眠(1900—1991)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代表作《海濱》 關山月原名關澤霈,中國現代中國畫家。代表作《嘉陵江碼頭》、《岷江之秋》、《黃河冰封》及《祁連放牧》 石魯(1919-1982),1919年12月13日生於四川省仁壽縣,原名馮亞衍。中國現代中國畫家。代表作《金瓜》、《打倒封建》、《說理》。 徐悲鴻 (1895-1953) 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代表作品《八駿圖》、《愚公移山》。 劉海栗,原名盤,字季芳,號海翁。祖籍安徽鳳陽,1896年3月生於江蘇常州。早期油畫代表作《夕陽》、《河邊》、《湖光》、《塞納河橋》、《林間信步》、《北京前門》等。 近現代國畫家排名:
1 徐悲鴻
2 王雪濤
3 林散之
4 王震
5 何香凝
6 黃賓虹
7 劉海粟
8 傅抱石
9 黃胄
10 何海霞
11 李苦禪
12 吳湖帆
13 張大千
14 唐雲
15 李可染
16 惠均
17 宋文治
18 陶冷月
19 錢松岩
20 趙春翔
21 吳子深
22 馬駘
23 蔡鶴汀
24 胡也佛
25 齊白石
26 潘天壽
27 溥儒
28 黃秋園
29 殷梓湘
30 陸儼少
31 高劍父
32 常玉
33 陳之佛
34 吳昌碩
35 徐硯
36 潘玉良
37 田世光
38 李鐵夫
39 溥僴
40 張辛稼
41 盧子樞
42 陳半丁
43 王叔暉
44 梁樹年
45 趙少昂
46 沈邁士
47 黃獨峰
48 於非暗
49 諸升
50 啟功
51 陳摩
52 張復
53 俞致貞
54 林風眠
55 蔣兆和
56 胡爽庵
57 馮超然
58 袁松年
59 徐操
60 陸鴻年
61 俞蓮
Ⅵ 中國古代張姓書畫名家
張大千(1899~1983年),四川內江人,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
農歷四月初一),他出生在四川省內江縣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灣的一個書香門第的 家庭。原名張正權,又名爰,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四川省內江市人。傳
說其母在其降生之前,夜裡夢一老翁送一小猿入宅,所以在他二十一歲的時候,改名 猨,又名爰、季爰。後出家為僧,法號大千,所以世人也稱其為"大千居士"。張大千
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無論是繪畫、書法、篆刻、詩詞都無 所不通。早期專心研習古人書畫,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後旅居海外,畫風工
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他的治學 方法,值得那些試圖從傳統走向現代的畫家們借鑒。
張善子(1882-1940年) 原名正蘭,張大千的二哥,畫虎大師。又名澤,字善子,又作善之,號虎痴。內
江市人。國畫家。1901年赴日本,先後習經濟及繪畫專業。1905年加入同盟 會。1907年回國,在四川先後參加保路運動和討袁斗爭。歷任樂至、南部、閬中
知事。1922年起任總統府咨議、財政部僉事、國務院咨議等職。孫中山逝世後, 離開政界,潛心繪畫,成績卓著。先後在南洋群島、新加坡和國內舉辦畫展。抗戰爆
發,創作《怒吼中國》、《精忠報國》等。1939年初赴法、美等國約二年,舉辦 畫展百餘次,舉行義賣、募捐,支持抗戰。尤擅畫虎,自號虎痴。 張僧繇
,吳(蘇州)人。長於寫真,並擅畫佛像、龍、鷹,多作卷軸畫和壁畫。 成語"畫龍點睛"的故事即出自於有關他的傳說。
張璪,字文通,吳郡(蘇州)人,擅畫山水樹石,長於破墨,尤工畫松,傳說可以 雙管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已無作品傳世。但他的名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對後世的繪畫理論有極大的影響。 張萱,唐,長安(今西安)人。開元(713-741)年間可能任過宮廷畫職。以善繪貴族
仕女、宮苑鞍馬著稱,在畫史上通常與另一稍後於他的仕女畫家周昉相並提。 張擇端(1085年-1145年), 字正道,北宋著名畫家,東武(今山東省諸城縣)人,曾
在北宋宋徽宗時供職翰林圖畫院,專事繪畫,曾為宣和年間翰林待詔,後因為丟失官 位家居,以賣畫為生。其自幼好讀書,又攻繪畫。擅長「界畫」,尤善畫舟車、市街
、城郭、橋架皆獨具風格。他的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圖》、《煙雨風雪圖》和《西湖 爭標圖》等。
張渥,字叔厚,號貞期,又號江海客,傳世作品有《九歌圖》 張孝師[唐]為驃騎尉。善畫道釋、鬼神,地獄氣候幽默,嘗死而復甦,自謂入冥
得識所見,為畫陰刑陽囚,眾苦具在,酸慘悲惻,使人畏栗。吳道子見之,因效為地 獄變相。刻於廬山歸宗寺。《唐朝名畫錄、歷代名畫記、宣和畫譜、廣川畫跋》
張辛稼(1909--1991年)[近現代]名樞,字辛稼,一字行,一字星階,晚號霜屋老
人,蘇州市人。自幼喜好繪事,與陸抑非同為吳門老畫師陳摩弟子,擅國畫之寫意花 鳥。生前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蘇州美術專科學校教授、蘇
州畫院院長
張東林,1968年生於河南,畢業於北京畫院,現為中國畫院特聘畫師。 2007中國美協 金陵畫展金獎獲得者。
張軍,筆名石橋,1952年生於遼寧營口,自幼受父影響,酷愛丹青,後研習中國繪
畫苦耕數載,1970年至1990年在部隊從事美術工作,1990年至1996年任中南海畫委會
編委,編輯出版國家禮品級畫冊:《中南海珍藏畫集》一、二卷和書法卷一集。現為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藝術家生態文化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殘聯華夏書畫院常
務副院長。作品《牡丹》曾獲第12屆國際公募展金獎;《紫藤》獲96.國際美術大展金 獎;《涼秋》獲北京市大型美展二等獎;《九秋過客圖》獲迎奧運全國中國畫大展銀
獎。
張馨羽,又名曉艷,璋軒等,河北省高碑店市人。原保定地區書畫院專業畫家,河北省 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北省雄縣明珠畫院副院長,河北省雄縣美協副主席
張彥青,又名張煥,字劍進,號無慍齋主人,山東省臨清市人,1918年生。先後畢業於 輔仁大學美術科、中央大學藝術系,受業於溥雪齋、啟功、徐悲鴻、傅抱石、謝稚柳諸
先生。 張藝華,漢族,河南內黃人。現在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印研究院副院長
、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特聘畫師、中國歷史博物館委員會委員畫廊客座教授。
張立奎,1963.1—)。筆名張弛,山東臨沂人,擅長中國畫。1993年畢業於解放軍
藝術學院美術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總參專業創作員,軍搏畫院特約畫家,2000 年參加總政全軍美術高研究班,2002年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訪問學者兼攻碩士研究生
課程。被評為第四屆全國山水畫200家,百年開端全國畫院百佳畫家,出版有《張立奎 國畫精品集》、《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第一工作室研究生作品集》等
張吉,沈陽人,齊白石幼子齊良末親傳弟子。徐悲鴻女弟子兆鍾芬學生。中國書畫家聯誼會會員、中國公共關系協會文化藝術委員、遼寧省公共關系協會副會長等。
張朝翔,男,1943年生,筆名"野風".現為國際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國畫院副院長,野風畫派創作研究室負責人.其專著有《張朝翔創造"野風畫派藝術"》.
張士增(1944.9—)別名石真,張士增,現為文化部中國畫研究院研究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國家級《中國畫研究》雜志主編、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東方拍賣公司藝術品鑒定委員會委員、首都師范大學外語學院客座教授、香港書畫學會名譽理事。
張世簡(1926-)國畫家。1926年1月出生於浙江省浦江縣禮張村,這是一個有畫家之鄉美稱的村子,叔父是中國著名的水墨畫家和美術教育家張振鐸先生(1908-1989),堂兄張書旗教授(1900-1957)是中國近代著名的花鳥畫大師
Ⅶ 論述中國四大園林的偉大成就
中國四大名園:頤和園,避暑山莊,拙政園,留園
頤和園是清代的皇家花園和行宮,前身清漪園,頤和園是三山五園中最後興建的一座園林,始建於1750年,1764年建成,面積290公頃(4400畝),水面約佔四分之三。乾隆繼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帶,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園林,從海淀到香山這四座園林自成體系,相互間缺乏有機的聯系,中間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曠地帶,乾隆決定在瓮山一帶動用巨額銀兩興建清漪園,以此為中心把兩邊的四個園子連成一體,形成了從現清華園到香山長達二十公里的皇家園林區。頤和園情思——調寄沁園春 (作者:言言)
百年滄桑,風雨無阻,造園碑峰。 望昆明碧透,倒影閣樓;西山傍水,逶迤隱蹤。橋舞白綢,廊歌彩緞, 榭走檐飛呼應中。群鴨歡,夕陽戲醉柳,擺翠搖紅。
何人巧占天工? 大成匯集南北相融。 思群英眾能,百民勞動;別說只是,慈禧乾隆。人與天合,形和神聚,韻美情濃氣恢弘。看今朝,建和諧國度,誰展雄風? 清漪園1860年被焚毀1866年重建,改名頤和園,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嚴重破壞,1902年再次修復。2005-2006年對佛香閣景區和長廊進行修復。
頤和園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水面佔全園的四分之三。集中了全國園林藝術的精華,構思最巧妙、最有特色的是她的長達728米的長廊,長廊和廊中的繪畫本身就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另外她還起到了將園內各個景點有機地聯系起來的作用,烘托出園林整體的美。二、承德避暑山莊簡介
避暑山莊原名熱河行宮,俗稱承德離宮,建於公元1703年至1792年(即清朝康熙四十二年至乾隆五十七年),佔地564萬平方米,宮牆長達10公里。這是一座宮苑一體的大型皇家園林,分為宮殿區和苑景區兩大部分,宮殿區包括正宮,東宮,松鶴齋和萬壑松風四組建築,風格古樸典雅,是清朝皇帝處理朝政,舉行慶典,日常起居的地方。苑景區又有湖區,平原區和山區之分。湖光山色,兼具「南秀北雄」之特點。山莊內樓台殿閣,寺觀庵廟等古建築達120多組,它們因山就水,遍布全國,其中就有康熙皇帝以四字命名的「三十六景」和乾隆皇帝以三字命名的「三十六景」,史稱「康乾七十二景」。
避暑山莊在清朝的歷史上曾起過重要的作用,素有「第二個政治中心」之稱,現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全國「四十四個風景區」和「十大名勝」之行列,承德市也因此而被譽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宮殿區位於避暑山莊的南端,是清朝皇帝處理朝政、舉行慶典和居住的地方。主要有正宮、松鶴齋、東宮和萬壑松風四組建築。
避暑山莊宮殿區的建築,是北方常見的多進院落式建築。為不失「山莊」的山野雅趣,建築體量都不大,「依松為齋」,「喜泉林抱素之懷」,所有建築不施彩畫,青磚灰瓦,木柱古樸,座基低平,台階由山石疊砌,庭院散植松槐,自然而又寧靜典雅。同時,宮殿建築布局規整,層次嚴密,中軸線明顯,又肅穆森然,不失皇宮氣派。
避暑山莊宮殿區建築風格獨特,與豪華的皇宮建築迥然不同。宮殿區的整個氣氛是庄嚴肅穆的,它沒有紫金城宮殿之華麗感,建築基座與民宅相似,青磚素瓦,裝修古樸淡雅,不施彩繪,木顯本色,加上蒼松成行,虯枝如蓋,顯得格外清爽、古樸、淡雅而恬靜。山莊的古樸風格,說明
了康熙建庄的目的,除了政治目的之外也有追求野趣的精神享受目的。須知封建帝王也有難言之隱,「禁宮有若樊籠」,因此迫切要求享受到自然的野趣。追求山間野外那種「想得山莊長夏里,石床眠看度牆雲」的意境和似庶如仙的生活情趣。康熙在《無暑清涼》的詩中詠道:「穀神不守還崇政,暫養回心山水庄」正是康熙內心真情的流露。
三、拙政園景區介紹
拙政園全園分東、中、西三部分。總體布局特點,東疏西密,綠水環繞,水面面積約佔全園面積1/3,水是全園的紐帶和靈魂。東部地勢空曠,平崗草地,竹塢曲水,芙蓉樹、天泉亭等亭閣點綴其間。蘭香堂是東部主廳,廳中部屏門南側為漆雕《拙政園全景圖》,把全園景色融於一壁。中部以遠香堂為主體,山水明秀,廳榭典雅,花木繁茂,是全園的精華所在。從東部進入中園,一泓清池映入眼簾,古樹,垂柳拂水,湖石峻秀。遠處一洞隱約可見。池南廳堂林立,錯落有致。池北岩島,溪橋相連,百年楓楊。 山、水、石、池、林、亭、堂融合的宛如天然。西部水廊逶迤,樓台倒影,清幽恬靜,三十六鴛鴦館和十八曼陀羅館等體現出江南建築的精巧。西部以池水為中心,迴廊起伏,水波倒影。
近年來,拙政園充分挖掘傳統文化內涵,推出自己的特色花卉,每年春夏兩季舉辦杜鵑花節和荷花節;花姿爛漫,清香遠溢,使素雅幽靜的古典園林充滿了勃勃生機。拙政園西部的盆景園和中部的雅石齋分別展示了蘇派盆景與中華奇石,雅俗共賞,陶冶情操。到人間天堂蘇州,怎能不游拙政園。四、蘇州園林之留園簡介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已經來到了古典園林留園。留園屬於私家園林,始建於明萬曆年間,距今已經有四百多年歷史。最初是萬曆年間太僕寺少卿徐泰時所建的東園。徐泰時曾任工部營繕郎中,參與營造萬曆滴的壽宮,即十三陵中的定陵。范仲淹的後代范允臨是他的女婿。他為人耿直,終因得罪權貴,被彈劾回鄉。由於長期在朝為官,他深感身心疲憊,因此回到蘇州後,便不問正事,每天在自己的園中賞花弄草,吟風誦月,在自然的空間中盡情地復甦著早已受到扼制的心靈。到了明清之際,東圓已逐漸荒廢。到清乾隆年間,該園歸吳縣人劉蓉峰所有。他非常喜愛此園,得手後重新整修並加以擴建,同時取「竹色清寒,波光澄碧」之意,將園名該為寒碧庄。但由於園主姓劉,所以民間俗稱為「劉園」。咸豐年間,蘇州閶門外遭兵燹,園子周圍街巷宅屋幾乎毀盡,惟獨該園倖存下來。到了同治年間,常州人盛康,即盛旭人因用偏方治好了慈禧太後的皮炎,得到朝廷賞賜的釣魚島等三個台灣海峽中的小島用以種植草葯。盛氏從此發跡,於是購得此園,並重新修建一新。盛康襲「劉園」其音易其字,將園名改成了留園。爾後,經過盛康之子盛宣懷的用心經營,留園聲名大振,成了吳中著名的私家園林。
自抗日戰爭到一九四九年蘇州解放,留園遭受了很大的破壞,園內建築幾成廢墟。一九五三年蘇州市人民政府對留園進行了整修,使一代名園重現豐采。一就六一年留園與蘇州拙政園,北京的頤和園以及承德的避暑山莊一起,作為中國古典園林被首批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此這四個古典園林也被稱為中國四大名園。一九九七年,蘇州古典園林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整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留園就是首批四個典型例證之一。留園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典型例證自然有其原由。下面讓我們從這門廳開始,到園中去細細品位一番吧。
首先請大家回頭看一下剛剛進來的這扇黑漆大門,很不起眼。大家是否會想留園的主人為什麼有錢造如此精美園林,卻不把大門裝修得豪華、氣派一點呢?難道是買得起馬,置不起馬鞍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剛才已經講過,我們蘇州的園林,很多都是辭官引退後回鄉的官僚所建的私家花園。他們本著「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他們不愛人來客往的世俗應酬,而喜歡閉門謝客,獨自在自己的園中玩石賞月,經營花草,以重歸自然、寄情山水的隱士理念來追求一種隱居的生活。基於這種生活理念,蘇州的私家園林均無氣派顯眼的高大門樓,其正門都力求淡化、簡單,以求接近普通民居。
再請大家看這門廳正中屏門上嵌的一幅綴玉留園全景圖。這是一九八六年時,為紀念蘇州古城建成2500周年,由揚州工匠用2500枚各類玉石薄片相綴而成的。在全景圖的上方高懸著一方扁額,上面寫著「吳下名園」四個大字,點出了留園在蘇州園林中的地位。這是由當代著名版本目錄學家,前上海圖書館館長顧延龍先生所題寫的。在全景圖屏門背面刻有清代朴學大師俞樾先生所擇,吳進賢所書的《留園記》。【門廳與橋廳間的東側長廊】 各位現在看到院子里有一塊長方形花崗岩,上面刻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頒布的「世界遺產」標識。他是留園於1997年12月被批准作為蘇州古典園林這一世界文化遺產的典型例證後,於1998年立的。
【長廊中部蟹眼天井處】 這兩方小小的露天空間,蘇州人稱之為天井。由於他們面積太小,所以人們稱之為「蟹眼天井」。這兩方蟹眼天井在這里主要是為了採光而設計的。為了避免造景上的單調,在其下方各置一棕竹盆栽,以次豐富了此處的景觀內容。
【「長留天地間」南院】 來到這里,請大家看這個長方形的小院。由於庭院面積有限,不能大范圍的造景,所以造園者就充分利用南面這堵高高的粉牆,來為遊人設計了一幅立體的「國畫」。這裡布置了湖石,種上了金桂和玉蘭。除了寓意「金玉滿堂」外,正是一幅以粉牆為紙,花石為繪的立體國畫的畫境。
【「長留天地間」東側大空窗旁】
各位請看這扇窗。這是一扇沒有任何圖案設計的單純的長方形漏窗,這種特殊的漏窗也叫空窗。此處如果沒有這扇空窗的話,那麼這里的採光就不足,就會顯得昏暗。所以說,這扇空窗設計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採光。和前面講過的蟹眼天井同樣道理。園林建築哪怕是一扇門一扇窗在建築設計時,一定得考慮其造景功能。所以為了避免空窗的單調,就利用了植物盆栽來映襯它,使他在具有採光的同時,形成了一幅生動的立體的畫面,此可謂一舉兩得。
再請大家看這門楣上的磚刻門額「長留天地間」這幾個字。這是篆刻書法,是元代周伯琦(字伯溫)所寫的,寓意留園這一精美典雅的古典園林能永久地保留下去,但願我們大家都能不辜負先人的期望,保護好我們的文化遺產。
來到這里,我們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走過了一條長長的走廊,這條長廊雖有數十米長,然而造園者巧妙的使廊、屋相接,並且在比較封閉的暗處設計了「蟹眼天井」來採光,用富於變化的建築技巧使廊在空間上產生出了明與暗大與小的對比,另遊人在不斷變化的空間中,欣賞著各種布置獨到的園林小品,在不知不覺中走完了這段長廊。另外,從園林審美方面來看,這段長廊相對於秀美的中部遠景來說,大有一種「欲揚先抑」的審美效果。因此,這段長廊不僅被園林專家評定定為「留園三大名廊」之首,而且在整個蘇州古典園林的廊形建築中也有一處佳例。
【六扇花窗處】
穿過了「長留天地間」門洞,我們看到前面的粉牆上有六扇窗圖案,因此漏窗也俗稱「花窗」。在便於通風和採光的同時,可使窗外的景色,若隱若現地透過來,因此,花窗在園林建設中長作為透景,或者叫漏景之用。此處六扇花窗將中部景色半遮半掩的透了出來,使人隱約可見,從而激發起遊人的游興,催人急於進園去領略窗外那片勝景。同時,從花窗中透出的園景,隨著遊人腳步的移動而不斷地發生變化,這就是古典園林欣賞中的所謂「移步換景」之妙。
當然,在通風採光和透鏡的同時,花窗本身的花格圖案在園林造景中,也起到了很好的豐富牆面審美內容的效果。另外,在不同的光影照射下,花窗的花格會呈現出各種多姿多彩的落影,為古樸的園林平添了幾份活潑的生氣。
我們現在請大家看南面的這堵白牆。牆根處有一明式青石花壇。上面有山茶,旁邊植有翠柳,花開之時,紅點綴綴,生機勃勃。花壇上方白牆上嵌有「古木交柯」磚額一方。花壇上原有古柏、女貞兩棵古樹,枝接交錯,蒼勁虯曲,給人以高潔堅毅之感。「古木交柯」就是指古柏、女貞交柯連理之意。【綠蔭軒】
這里是以賞留園春景為佳的綠蔭軒。這是一個小巧雅緻的臨水敞軒。它的西面原有一棵三百多年的青楓樹,而東面又有櫸樹遮日,因此以「綠蔭」為軒名,軒內扁額上「綠蔭」兩字,是著名書畫篆刻大師吳昌碩先生的弟子,當代書畫家王個移所書。軒南牆壁上嵌有「華步小築」石額一方。「華」,即「花」;「步」通「埠」。留園北面有山塘河通向「吳中第一名勝」虎丘。虎丘自明清以來就以出產茉莉花,玳玳花等名貴花木而聞名。以前,留園附近有裝卸花木的河埠,所以這一帶舊名花步里。而留園主人將自己的園子稱為「華步小築」,無疑是一種自謙。它也反映出中國傳統文人尚隱逸,求中庸的處世哲學。這里的「花步小築」四個字是清代學者錢大昕所書。其下方倚牆根所築的湖石花壇中置石筍、種天竺,巧妙地構成了一幅立體國畫的構圖,而這「花步小築」四字恰好是其點晴題跛。[
【一梯雲旁】
出綠蔭軒向北,各位的左前方可以看到一座體量高大的兩層樓建築,這就是取《水經注》中「目對魚鳥,水目明瑟」之意來命名的明瑟樓。這裡面臨清澈明凈的池水,樓邊又有青楓庇蔭,環境清雅明凈。明瑟樓底層因建築外形象古代畫舫前艙,所以取唐代杜甫《南鄰》詩中「秋水才添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之意,命名為「怡杭」。這里的「杭」通「航」。在明瑟樓南有一湖石假山,登臨二樓的石階就隱在其中。這里的一峰湖石上刻有「一梯雲」三個字,取「上樓僧踏一梯雲」之意。「梯雲」,既以雲為梯。古人以為雲是觸石而生,因此稱石為雲根。遊人若在這雲根盤旋之間拾級登臨,一定會有步雲成仙之感吧。
【寒碧山房北露台】
繞過明瑟樓,我們來到了留園中部寬敞的露台上。這里瀕臨水池,每當盛夏時節,池內荷花盛開,這里便是賞荷的絕佳之處。因此,這里也被稱為荷花台。荷花台南面是緊靠明瑟樓而建的涵碧山房。這是中部花園的主廳,是取宋代理學家朱熹「一水方涵碧,千林已變紅」的詩意來命名的。該廳幾無裝修,南北兩面都不設牆,顯得樸素大方,通暢明潔。廳內「涵碧山房」扁額上的篆書是舊時園主盛康請香禪居士潘中瑞所書。
廳南院中有一湖石牡丹花壇,旁邊還種有玉蘭、石榴、綉球等花木,春秋時節,繁華吐妍,美不勝收。
我們站在荷花台上還可以欣賞到布置獨到的留園中部山水。湖石與黃石參差而築的中部假山上,山石嶙峋、古樹參天,靈秀中透著一股陽剛。尤其是幾棵蔭可蔽日的古銀杏、古樟樹,與假山渾然一體,登臨其間,會另人產生一種猶如進入了深山幽谷的感覺。在蘇州各古典園林中,也稱得上是一處「城市山林」的佳例。由於山體直逼水池,古樹、假山與水面之間所呈現的高與低的視覺差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這就是古典園林造景中「以低襯高」的造景手法.另外,從山水布局來函,這里水雖居中,山水其側,但在審美上,山的氣勢卻遠在水的生機之上.水在這里只是襯托山體氣勢的一個「配角」。此相反。而同為蘇州園林代表作的拙政園中部的山與水在審美上的位置則正好與拙政園中部的主體假山雖以「一池三島」的規制築於水池的中央,但奪人眼目的仍然是那片富於變化的水面。在那裡,山是造成水面破、掩、隔審美效果的一種道具。山成了水的陪襯,水的靈秀往往超過了山的敦厚。
【爬山廊】
在涵碧山房西側,可見一條長廊曲折逶迤於中部假山上。我們一般把這種依山高下起伏的長廊稱為爬山廊。這條爬山廊不僅有上山廊和下山廊之分,而且還有依牆的實廊與離牆的空廊之相應,整個廊始終處於高、下,明、暗等不同的光線和地勢的變化過程中,令人感到妙趣盎然。同時,這條爬山廊在實用功能上還有以下幾方面的作用:一、夏天遮陽,雨日擋雨;二:聯系景點之間的紐帶,是一條天然的游覽路線;三:平緩而巧妙的將遊人在不知不覺中引到中部假山之上的「聞木樨香軒」。在爬山廊中部的西牆上,嵌有明代吳江松陵勒石名家董漢策所刻的「二手法帖」。「二王」是指近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其中王羲之擅寫寫草、隸、正、行諸體,且分格自成一家,素有「書聖」之譽。這里的「二王法帖」中,主要有《奉橘帖》、《快雪時晴帖》、《送梨帖》等著名法帖。留園的「二王法帖」只集「二王」書法,歷代名家所寫的題跋均被省略。「二王法帖」始刻於明嘉靖年間,刻成於萬曆年間,歷時兩朝二十五年。據說以前留園的主人劉蓉峰愛石如痴,並且喜歡將古人的美詩篆刻在青石上嵌入牆壁。從此,這種長約一米,寬約四十厘米,石面上刻著文章詩詞或名家書法的書條石就成了留園的一大文化特色。它極大的豐富了留園作為古典園林的文化內涵。至今,留園共保存有三百七十多方書條石,堪稱留園一絕。
【聞木樨香軒】 循著爬山廊,我們來到中部花園中最高建築聞木樨香軒。從建築形式上看,這實際上是一個依廊而建的半亭。因四周遍植桂花而得名。軒前是一幅對聯:「奇石盡含千古秀,桂花香動萬山秋」。這是一幅狀景聯。此處千姿百態的湖石在桂花樹的掩映下,顯的玲瓏而古樸,而每到秋分送爽時,則滿山盪漾著桂花的香氣。這里的「動」字用的極妙,將「香味」這一園林中的虛景寫活了。不僅如此,「聞木樨香」還頗富禪儀意,它似乎在暗示別人們,佛理就像這桂花香氣一樣,雖然我們看不見,摸不著,但他卻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只要用心參禪,人人都可以頓悟得道的。
【中部假山上】
出聞木樨香軒東行,跨過山澗上的小石橋言石徑曲折前行,可看到幾棵有著一、兩百年齡的古銀杏滄然挺拔於奇峰異石之間。銀杏又稱白果,是我國特有的珍稀物種之一。因從種植到結果的時間很長,所以又被稱為「公孫樹」。銀杏樹是雌雄異株的落葉喬木,果仁,即白果可以食用,也可入葯,木材緻密,可供雕刻之用。
在古銀杏之間,可見一六角飛檐攢尖頂的小亭,這就是可亭。其意是可以供遊人停留小憩之亭。亭中有一小石桌,是用出產於安徽靈璧縣的靈璧石製成的。靈璧石歷來被視為石中上品。
從可亭往南看,可與南面的明瑟樓、涵碧山房隔水相望。每當清風徐來,吹皺一池清水之時,對面的明瑟樓和涵碧山房便宛如一艘徐徐出航的畫舫,隨波動了起來。這里造園者用了寫意的手法,使靜止的建築在審美上平添了一份動感。堪稱蘇州園林造景之一絕。
同時,可亭與涵碧山房,居水池南北相對而立,無論從建築體量的大小,地理位置的高低,還是從建築形態的輕巧與敦實等諸多方面來看,都堪稱一種絕佳的對景。可亭四周植有梅花,且宜觀賞雪景,因此,可亭也被稱為留園中部欣賞冬景之佳處。
在可亭北面的假山後有一段長五十餘米的花街鋪地,用鵝卵石和碎瓷、石片、瓦片等各種材料築成海棠花紋,猶如織錦鋪地一般給人以美感。在這段花街鋪地的北面有一條沿粉牆曲折而建的長廊,是中部假山上爬山廊的延續。它除了有前面將過的連結景點、遮雨避日等廊的功能外,還巧妙的遮擋了作為留園中部和北部分界的粉牆,從而淡化了北部與中部的分隔之感。
【小蓬萊】
通過平欄曲橋,我們來到了中部水池的小島「小蓬萊」。傳說渤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秦始皇曾經派徐福前往求長生不死之仙丹,同時又在自己的宮院中仿造了三座仙山。這以後在水池中構築三座「仙山」,即所謂「一池三島」就成了古典園林造園的常用造景手法。留園中部的水池略成方行,比較規整。橋島在劃分水面的同時,使水面造成了曠、幽不同的兩種水面效果。另外,在構築中部假山時,特意在水池西部造成一條狹窄的山澗,令人產生池水淵源不盡之感,使池水活了起來。
【濠濮亭】
過小蓬萊東側小橋,我們來到了一個小方亭,這就是濠濮亭,濠、濮都是古代河流的名字。據說,莊子曾在濮水上垂釣,也曾與惠子在濠樑上觀魚,這里以古人的觀魚和垂釣來喚起一種超然世間煩惱的自由感,表現出歸隱江湖、歸情自然的超然情趣。這也作為蘇州古典園林造園的一個主題思想,表現在造園的方方面面。
出濠濮亭往東進洞口,我們現在來到了曲西樓。這是一座外觀秀美的兩層建築。其底樓實際上是一道寬寬的廊,西牆上開有很大的空窗和洞門。通過它們可看到中部花園的秀麗景色,這是「移步換景」造景手法的典型運用。同時,窗框、門洞也被當作「造景框」,因而在廊中看到的每副窗景也都是一幅立體而生動的畫。
如果說西牆上的空窗和洞門宜移步動觀的話,那麼東麵粉牆上所嵌的二十餘幅方書條石則需止步靜觀方能品出其中的韻味。在這里大家可以欣賞到歐陽洵、褚逐良、顏真卿等唐代書法名家的作品,以及明代吳門才子文徵明晚年手書的小楷作品。
另外從園林建築審美上看,這里西牆上大大的空洞、洞門與東牆上小方的書條石在遊人視覺上形成了大與小、明與暗、虛與實的對比的同時,也在人們的心理上將山明水秀的現實世界與遙遠的歷史煙雲有機地連在了一起。
從曲西樓向北上二、三個台階,我們就進入了西樓的底層。這里和西牆和曲西樓一樣,設有兩個大空窗,使中部園景自然透出,而東面則不設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落地的長窗,與外面的五峰仙館風格協調。
從西樓在往北,左手邊繞過一縷花隔扇,便是春風池館。這是一個向西敞開的水榭,與小蓬萊、濠濮亭構成一個小小的水院。周圍的樓台倒映在明凈的池水中,顯得寧靜而幽雅。
縱觀曲西樓、西樓、清風池館這組外形各異的建築,以其精巧的構思,將留園中部的山水風光與東部的幽深庭院有機的連在了一起,讓遊人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審美心理上的自然過度。這也是留園以建築;來化分空間這一藝術特色的絕好佳例。【五峰側館內】
現在各位來到的是留園東部的主要建築五風仙館,這座高大寬敞的大廳,裝修精美、陳設古雅,素有「江南第一廳堂」之美譽。以前廳內樑柱均為楠木,所以又有楠木廳之稱。因南面小院中有湖石假山,具有廬山五老峰的寫意神韻,於是取唐代李白「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秀出金芙蓉」的詩意,將大廳命名為五峰仙館。廳中扁額上的「五峰仙館」四個字是園主盛康請金石名家吳大題。
這里是園主以前用於舉行重大宴飲以及婚喪壽喜的活動的場所。由於封建時代講究男女授受不清,因此在大廳的中後部以一排屏門、紗隔和飛罩將大廳隔成了南北兩個部分。南面,寬敞明亮,座椅嚴格按規制擺放,是主人宴請男賓之處。而北面則相對局促,是專為女眷而辟。正中銀杏木屏上刻有光緒年間馬錫藩所書的《蘭廳序》全文。二十四扇紗隔下方的群板上刻有花籃、葫蘆、竹笛等「暗八仙」圖案。紗隔的上半部裝裱著張辛稼先生的絹本花鳥畫。
另外在大廳北側一角,還有一塊圓形大理石座屏,直徑達1.4米,屬全國罕見。石面紋理色彩構成了一幅天然水墨畫。尤為另人稱奇的是石面左上方有一天然的「朦朧月」,給人以「雨後靜觀山」的意境。這塊大理石和太湖石精品冠雲峰以及冠雲樓中的魚化石通常被俗稱為「留園三寶」。
除大理石座屏外,大廳東、西牆上,還掛有四幅莊重典雅的理石畫掛屏。深褐色的理石屏板上各嵌上下一圓一方兩塊大理石。其天然石紋宛如一幅幅天然山水畫,同時上圓下方的布置又表現了古代「天圓地方」的含義、
【靜中觀
與五峰仙館東窗隔開一個小天井,有一磚洞門,門額上有「靜中觀」三個字,是清初學者朱熹尊所題寫。意思是說,此門內的景物易靜觀。在這里,除建築和焦葉、青竹、牡丹等植物配置外,充滿各位視野的都是太湖石,所以這里也被稱為石林小院。在五峰仙館和是林小院之間之所以要留一小方天井,主要是為了在有限的空間里造成更多的層次感,讓人們在竹影搖擺間產生出「庭院深深幾許」的美感。
是林小院北部是一座北朝南的峰軒。因軒前庭院中多太湖石縫,所以去宋代理學家朱熹的詩句「前廬山,一峰獨秀」來命名。從這里我們也可以體會到舊時園主對奇峰異石的鍾愛之情。在蘇州古典園林中,不管是陽剛十足的黃石,還是線條柔和的湖石,其質朴而堅硬的品質,在中國傳統文人的眼中早就被賦予了人文的精神。因此,在構築文人山水園這一特殊的文化載體時,石就作為文人作為抒發情志的絕好對象,成為造園不可或缺的第一素材。
峰軒環境幽雅,是吟詩作畫,操琴對弈的佳處。峰軒北牆上有三扇窗。窗外有一堵粉牆為了彌補粉牆在視覺上產生的空白,減少牆與窗之間的狹小空間所產生的壓抑感,造園者在粉牆前,用洗煉的手法將數枝青竹和湖石點綴其間,從而使三扇窗變成了三幅立體的寫意畫。
奇林小院中奇峰異石散落有致,一條曲廊在蜿蜒中將小院四周隔成了六個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小院。這種布局即造成了院外有院,景中有景的景深層次,又可收到以小見大的審美效果,可謂一舉兩得。被曲廊隔成的各個小院中,或點綴石峰,配以蒼翠的焦葉,或植以修竹,配置清秀的石筍,總之,都形成了一幅幅構圖精巧、立意生動的立體對景畫面。石林小院正中央立著一塊湖石晚翠峰,是舊時園主的新愛之物。其上部的形狀如蒼鷹展翅俯沖,峰下方有有一湖石,形狀像獵犬頭部,正迎視著上方的蒼鷹,構成了一幅生動的「鷹頭犬」畫面。
透過晚翠峰南面的空窗,可見窗外有一湖石屹立在其中。乍一看,宛如晚翠峰的鏡中背影,妙趣橫生。在蘇州古典園林的造景中,有時為了遮擋盡處,或豐富園景,經常運用鏡子、空窗和門洞來造成一些虛景與實景的對應,使遊人置身其中能產生出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的生動美感。
Ⅷ 有關古代潑墨畫家的電視劇
張大千(1899~1983年),四川內江人,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
農歷四月初一),他出生在四川省內江縣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灣的一個書香門第的
家庭。原名張正權,又名爰,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四川省內江市人。傳
說其母在其降生之前,夜裡夢一老翁送一小猿入宅,所以在他二十一歲的時候,改名
猨,又名爰、季爰。後出家為僧,法號大千,所以世人也稱其為"大千居士"。張大千
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無論是繪畫、書法、篆刻、詩詞都無
所不通。早期專心研習古人書畫,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後旅居海外,畫風工
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他的治學
方法,值得那些試圖從傳統走向現代的畫家們借鑒。
張善子(1882-1940年)
原名正蘭,張大千的二哥,畫虎大師。又名澤,字善子,又作善之,號虎痴。內
江市人。國畫家。1901年赴日本,先後習經濟及繪畫專業。1905年加入同盟
會。1907年回國,在四川先後參加保路運動和討袁斗爭。歷任樂至、南部、閬中
知事。1922年起任總統府咨議、財政部僉事、咨議等職。孫中山逝世後,
離開政界,潛心繪畫,成績卓著。先後在南洋群島、新加坡和國內舉辦畫展。抗戰爆
發,創作《怒吼中國》、《精忠報國》等。1939年初赴法、美等國約二年,舉辦
畫展百餘次,舉行義賣、募捐,支持抗戰。尤擅畫虎,自號虎痴。
張僧繇 ,吳(蘇州)人。長於,並擅畫佛像、龍、鷹,多作卷軸畫和壁畫。
成語"畫龍點睛"的故事即出自於有關他的傳說。
張璪,字文通,吳郡(蘇州)人,擅畫山水樹石,長於破墨,尤工畫松,傳說可以
雙管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已無作品傳世。但他的名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對後世的繪畫理論有極大的影響。
張萱,唐,長安(今西安)人。開元(713-741)年間可能任過宮廷畫職。以善繪貴族
仕女、宮苑鞍馬著稱,在畫史上通常與另一稍後於他的仕女畫家周昉相並提。
張擇端(1085年-1145年), 字正道,北宋著名畫家,東武(今山東省諸城縣)人,曾
在北宋宋徽宗時供職翰林圖畫院,專事繪畫,曾為宣和年間翰林待詔,後因為丟失官
位家居,以賣畫為生。其自幼好讀書,又攻繪畫。擅長「界畫」,尤善畫舟車、市街
、城郭、橋架皆獨具風格。他的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圖》、《煙雨風雪圖》和《西湖
爭標圖》等。
張渥,字叔厚,號貞期,又號江海客,傳世作品有《九歌圖》
張孝師[唐]為驃騎尉。善畫道釋、鬼神,地獄氣候幽默,嘗死而復甦,自謂入冥
得識所見,為畫陰刑陽囚,眾苦具在,酸慘悲惻,使人畏栗。吳道子見之,因效為地
獄變相。刻於廬山歸宗寺。《唐朝名畫錄、歷代名畫記、宣和畫譜、廣川畫跋》
張辛稼(1909--1991年)[近現代]名樞,字辛稼,一字行,一字星階,晚號霜屋老
人,蘇州市人。自幼喜好繪事,與陸抑非同為吳門老畫師陳摩弟子,擅國畫之寫意花
鳥。生前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蘇州美術專科學校教授、蘇
州畫院院長
張東林,1968年生於河南,畢業於北京畫院,現為中國畫院特聘畫師。 2007中國美協
金陵畫展金獎獲得者。
張軍,筆名石橋,1952年生於遼寧營口,自幼受父影響,酷愛丹青,後研習中國繪
畫苦耕數載,1970年至1990年在部隊從事美術工作,1990年至1996年任中南海畫委會
編委,編輯出版國家禮品級畫冊:《中南海珍藏畫集》一、二卷和書法卷一集。現為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藝術家生態文化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殘聯華夏書畫院常
務副院長。作品《牡丹》曾獲第12屆國際公募展金獎;《紫藤》獲96.國際美術大展金
獎;《涼秋》獲北京市大型美展二等獎;《九秋過客圖》獲迎奧運全國中國畫大展銀
獎。
張馨羽,又名曉艷,璋軒等,河北省高碑店市人。原保定地區書畫院專業畫家,河北省
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北省雄縣明珠畫院副院長,河北省雄縣美協副主席
張彥青,又名張煥,字劍進,號無慍齋主人,山東省臨清市人,1918年生。先後畢業於
輔仁大學美術科、中央大學藝術系,受業於溥雪齋、啟功、徐悲鴻、傅抱石、謝稚柳諸
先生。
張藝華,漢族,河南內黃人。現在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印研究院副院長
、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特聘畫師、中國歷史博物館委員會委員畫廊客座教授。
Ⅸ 中國近代的畫家排名.
1、齊白石
齊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原名純芝,字渭青,號蘭亭,後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餓叟、借山吟館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祖籍安徽宿州碭山,生於湖南長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近現代中國繪畫大師,世界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