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雕花牡丹甲

雕花牡丹甲

發布時間: 2022-04-18 19:24:09

A. 洛陽牡丹甲天下這句話,最開始是誰說出來的

「洛陽牡丹甲天下」,嚴格地說來,這句俗話是老百姓口口相傳的結果,但是,「洛陽牡丹甲天下」這句話最初的源頭,卻出自北宋大文豪歐陽修之口。



比如,為了保濕,他們將牡丹放在竹籠里,再在竹籠邊上塞上菜葉。為了防止花掉下來,他們發明了「蠟封花蒂」,用蠟封住花蒂,確保不落。為了爭取時間,他們安排專人,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快馬加鞭送到京城。所以,為了滿足皇帝和百官享用頂級新鮮的牡丹,地方上可謂勞民傷財,想方設法。

B. 牡丹一共有多少個品種

牡丹品種發展到500多個 牡丹是我國著名的傳統花卉,原為野生植物,與荊棘無異,主要產於我國的青藏高原、黃河流域、巴山秦嶺、山西的中條山、河南的伏牛山和邙山等地區,原始牡丹群落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 牡丹在洛陽栽培,據史料記載:始於隋而盛於唐。"名甲天下"於北宋時期《隋志·素問》中有"清明次五日,牡丹華"的記載。自隋以來,牡丹在民間栽培的基礎上,開始進入皇家園林,成為宮廷的寵物。公元604年隋場帝建都洛陽,辟西苑周200里,多種牡丹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家牡丹園。及至唐宋,洛陽一直處於國都、陪都地位,栽培、觀賞牡丹之風日盛。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即是當時狀況的真實寫照。皇家宮苑,寺觀園林,私家花園鱗次櫛比,宋代理學家邵雍寫有"人間佳節唯寒食,天下名園重洛陽"之名句,可想當時洛陽園林之盛,花卉之壯觀。每至春暖花開時"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成為京城洛陽的亮麗景觀。詩人劉禹錫的"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以及宋代文人司馬光的"洛陽春日最繁華,紅綠叢中十萬家,誰道群花如錦綉,人將錦綉學群花。"均描繪出唐、宋時期洛陽人們賞花的狂熱程度。 中國的著名花卉數百種,各顯其長,入伍群芳,但惟有牡丹品位極高。它花朵碩大,品種繁多,姿色萬千,冠壓群芳。"觀古今花譜,佳麗360多種,無一可與牡丹倫比。因此,被譽為"花中之王"。而洛陽地處中原,氣候溫和,雨量適中,適於牡丹生長發育。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在洛陽做官時,他飽覽了洛陽名勝古跡,對洛陽牡丹情有獨鍾,著有《洛陽牡丹記》。他的"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的詩句道出了洛陽牡丹生長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據說,很早以前,邙山上的野生牡丹人們不以為貴,常割其為柴,有個青年十分憐惜,將其移植院內,精心護養。在一一方手帕,上面綉有大朵的牡丹。這個青年納悶,正要相問少女忽然不見了。展開綉帕,但見上面題有一首詩:"芳名洛陽花,邙嶺為我家。感君情意重,來春見奇葩。"到了第二年春,這位青年家中的牡丹花困果然豐碩艷麗,婀娜含情,從此他便以種植牡丹為生,家境日見豐裕。看來,傳說中的這位後生該是洛陽最早的"牡丹種植專家"啦。 自唐代以來千餘年間,洛陽出了不少栽培牡丹的能工巧匠。《龍城錄》中記載:"洛人宋單父,字仲孺,能詩,善種植之術。凡牡丹變易千種,紅白斗色,人不能知其術,上皇(唐玄宗)召至驪山植萬本,色各別,賜千金歸,宮人呼為花師。"歷代文人學士吟詠洛陽牡丹流香吐馥、曠代絕姿的詩句美不勝收。唐人王亦真寫洛陽牡丹:"牡丹妖艷亂人心,一國如狂不惜金。"大詩人白居易在《買花》一詩中寫道:"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家家習為俗,人人迷於悟",此詩道出了洛陽牡丹的珍貴及人們對牡丹的摯愛。 據說唐太和年間,暮春之日,唐文宗李昂在內殿賞牡丹花,問畫家程修己:"今京邑傳唱牡丹詩,誰為首?"程答:"中書舍人李正封雲: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李昂聽罷贊不絕口,便稱洛陽牡丹"國色天香",於是牡丹便有"國色天香"之譽。 千餘年間,洛陽牡丹佳品迭出,千姿百態,艷麗迷人。歐陽修的"客言近歲花特異,往往變出呈新枝"道出了真諦。歷史上最盛時牡丹品種可達119個。現在已達500多個品種,概括地說,可分為"三類、九色、十型"。三類,即單頭類、重頭類和混合類。這個是按當年每枝上的花朵數分類,一朵的為單頭花、二朵的為雙頭花、三朵為三頭牡丹。九色是指紅、粉、紫、藍、黃、白、綠等花色,這是按牡丹的顏色分類。十型主要根據洛陽牡丹花瓣的多少、大小、排列方式及花朵的形態特徵分類。19世紀,英國進化論學者達爾文在他的巨著《物種起源》里曾援引洛陽牡丹的生態變異,作為他《進化論》學說的佐證。宋時,洛陽姚姓人家的姚黃和後周宰相魏仁博家培育的魏紫分別被稱為花王、花後。"姚黃一枝開,眾艷氣如削"。元豐年間,洛陽進獻宋神宗姚黃一朵,花大一尺二寸,神宗興奮不已,競不顧他那君臨天下的身份,把花插到頭上,可見,皇帝對牡丹的痴迷程度,並從此傳為佳話。

C. 洛陽8大景和8小景是什麼

洛陽八大景
一,龍門山色:龍門又叫伊闕,位於洛陽市南。唐代詩人白居易曾有「洛陽四野山水之
勝,龍門首焉」的贊嘆,並於晚年居此號香山居士。今天這里除了有名聞遐邇的世界文
化遺產龍門石窟外,還有白園、香山寺等景點。龍門,香山兩山對峙,伊河中流,形勢
雄渾而山水秀麗,仍為洛陽首屈一指的游覽勝地。

二,馬寺鍾聲:位於洛陽市東13公里的白馬寺始創於東漢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8年),
是中國最早的佛教寺院,有1900多年的歷史,號稱「釋源祖庭」。昔日寺內鍾聲悠揚,
遠聞數十里,並於洛陽城內鍾樓之鍾共鳴,堪稱一奇。近年白馬寺鍾聲再起,已是辭舊
迎新為人民祈福禳災的極樂之音了。
三,金谷春晴:西晉權臣石崇於元康八年(公元296年)在洛陽金谷澗營建別墅,與當
時名士陸機,潘岳,左思等23人結為詩社,號金谷24友,並廣收天下奇花異石於園中,
名「金谷園」,為洛陽名園。今日名園早已無跡可尋,位置考證在洛陽市東北(魏晉洛
陽城西)。洛陽火車站之金谷園只是託名,而非故址。
四,洛浦秋風:洛河之畔,自隋唐始就已桃李夾岸,楊柳成蔭,風光如畫,遊人如織。
盛夏時節,漫步洛浦,涼風習習,似秋風撲面,暑氣頓消。白居易贊曰:「津橋東北斗
亭西,到此令人思詩迷,眉月晚步神女浦,臉波春傍竊娘堤;柳綠裊裊風繰出,草縷茸
茸雨剪齊,報道前驅少呼喝,恐驚黃燕不成啼」。近年市政府在此修建的洛浦公園成為
市民遊客休閑觀光的好去處。
五,天津曉月:今天的洛陽橋東有一孔舊橋,橋上有一座四角亭,亭中石碑有民國主席
楊森題字。此橋既是隋唐之時天津橋之舊址,隋唐時期,洛河穿城而過,河上天津橋橫
卧,有天漢之象,北對皇城端門,南通龍門,未東都南北往來通衢。唐詩人劉希夷有詩
「天津橋下陽春水,天津橋上繁花子,馬聲回合青雲外,人影動搖綠波中。」現在新舊
洛陽二橋橫跨洛水之上,夜晚華燈燦爛,月光如波,成為今日洛陽的又一新景。
六,銅駝暮雨:洛陽老城東關大通巷,唐宋之時叫銅駝陌,明清時稱銅駝街,民國初改
稱銅駝巷。唐宋之時這里桃李夾瀍河兩岸,人煙稠密,繁華無比。傍晚時分,暮色蒼茫
,炊煙裊裊,猶如迷濛煙雨,故時人美其名曰:「銅駝暮雨」。
七,平泉朝游:故址在洛陽市南25公里的梁家屯村,為唐代宰相李德裕所建的園林別墅
,其間多藏海內珍奇,為唐代園林名勝,與石崇之金谷園並稱豪華。如今,平泉別墅早
已荒棄無存,只有平泉寺遺址供人憑吊。
八,邙山晚眺:邙山位於洛陽市北,又稱北山或北邙。唐時,邙山翠雲峰上建有避暑宮
,登臨南眺,洛陽全城、伊洛山川盡收眼底。現在翠雲峰上尚存上清宮為道教宮觀,亦
為洛陽游覽景點,上清宮森林公園的建立更將增添洛陽的美麗。

洛陽八小景

一、東城桃李

唐宋時代,洛陽被譽為「花城」,這不僅因為「洛陽牡丹甲天下」,也因為東城街市羅植桃李,別富韻致,為許多詩人文士所歌詠而久負盛名。

東城是隋唐宮城,皇城以東的所謂「夾城」,位於太子居住的東宮以東和含嘉倉以南。按《元河南志》記載:此城南北場里197步,東西寬離30步,城南有承福門,東有宣仁門,北有府監,軍器監等官府衙署,北為黎民聚居之地。金代的中京金昌府也在這里。這座城「東接纏水,南接東城之南郭,西亦因東城之西郭,北縮於舊僅一里」。故而可知今洛陽老城既是金中京城,其西半部當為隋唐東城的舊址,經勘測證明,今老城西牆和北牆西段90米,就是利用隋唐東城西北兩牆舊基修築起來的。東城東牆全部壓在現代建築之下,實測長1270米,橫穿老城中的高明街,同化街,吳家街,亨通街,向南一直與老城南牆相接。但是東城桃李的美景卻不在這座森嚴壁壘的東城之內,而是在它以東的井然街市中,約略在今老城南,北大街以東和唐寺門,塔灣以西。這一帶是隋唐時東都的東北隅,原有承福,玉雞,北市,銅駝,豐財,殖業,上林,通遠,溫鈁等29個規劃的齊整有序的里坊,中有航運幹道槽渠和纏河交叉貫流,為繁華的鬧市中心和水陸交通的要沖。由於河渠兩岸榆柳成蔭,大街小巷桃李列行,所以每至孟春之月,人們往往結伴暢游,無不醉心忘返。「洛陽花柳此時濃,山水樓台映幾重」。「城東桃李須臾盡,爭似垂柳無限時」。更有意境的是唐代劉希夷的《白頭篇》:「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紅顏子,須憐半謝白頭翁。「據說《紅樓夢》中的《葬花詞》就是這首詩的摹擬。這首詩尚有一樁疑案,據《唐語林》載:詩原作為劉希夷,而其舅宋之問為得其中」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兩句,竟用裝土的袋子將劉希夷壓死,所以《唐詩季事》說:劉希夷"詩成,未周歲,為奸人所殺"。

二、西苑池塘

在洛陽澗西的交通幹道中,有一條名叫西苑路,還有一座公園稱為西苑公園 ,這些都是因地處原隋唐東都西苑的舊址而得名。西苑池塘蓋是由於西苑廢棄以後,還遺留一個人工海,因景色佳麗,而在宋元被人們列為洛陽八小景之一。 在我國園林史上,西苑有著重要的地位。它始建於公元605年,位於都城以西,「谷,洛二水會於禁苑之間」,周圍二百里。其內建有延光,明彩,含香,承華,凝輝,麗景,飛英,流芳,耀儀,結綺,永樂,清暑,明德等十六院,每院有一名四品夫人主持。庭院之間有「屈曲周繞龍鱗渠」,渠面寬20步,上跨飛橋,兩岸種植茂林修竹,「名花美草,隱映軒陛」。如「宮樹秋冬凋落,則剪綵為華葉,綴於枝條,色渝則易以新者,常如陽春」。池沼之內也剪綵為荷花,菱草,如皇帝「乘輿游幸,則去冰而布之」。龍鱗渠注入方圓十里的人工海里,海內有方丈,蓬萊,瀛洲諸山,相去各300步,高出水面百餘尺,「台觀殿閣,羅絡山上」。這里是西苑景緻最美的地方,可能就是西苑池塘的所在。隋煬帝常在月夜中帶領宮女數十人,騎馬奏著《隋夜遊曲》,到這里取樂,並常同嬪妃,寵臣以及僧,尼,道士,女官在「苑中林亭間,盛陳酒饌」。貢院606年,突厥酋長染干來東都朝賀,隋煬帝總集四方散樂百戲在苑內池側隆重表演,節目奇妙精彩,染干看了驚奇不已。 到唐代,西苑曾改名會通苑,芳華苑,神都苑,其中的人工海也改稱為積翠池,凝碧池,但到「安時之亂」時,這里遭到了嚴重破壞。西苑的勝景已無跡可尋,而只剩下一個人工海。

三、石林雪霽

石林雪霽,顧名思義是一個嶙峋聳立,冰雪覆蓋,風霜酷寒,別有天地的景緻。其位於洛陽東南約30公里偃師水泉石窟以西的萬安山上。這裏海拔937.3米,是洛陽附近較高的山峰,為古都之南的天然屏障。這座山巍峨入雲,林木蔥蘢,所謂「皇宮對嵩頂」,「雲收中嶽近」的詩句,便是指洛陽皇宮遙遙與萬安山相對的形勢。萬安山又稱「玉泉山」,《名勝志》說:「玉泉山在洛陽東南三十里,上有泉,水如碧玉色。泉上有白龍祠,祈禱甚應。」今山腰間不僅白龍祠依舊存在,祠側還有一座玉泉寺,宋代歐陽修就曾游於此寺,並特撰文以記。祠,寺之前有一潭池,水清見底。山頂建有全石結構的祖師廟,其勢雄奇難至。

不過萬安山上最令人驚嘆的還是那峻極連天的峰巒,有的挺拔林立,猶如刀削斧劈一般,有的則象斜生的筍尖,可攀緣而上。每至冬季山巔積雪頗厚,猶如批上了一層銀白的素裝,而當雪住天晴,暖陽的光輝灑遍滿山的時候,石林就會反射出絢爛的光彩,與壯麗的古都互相輝映。如果三伏炎夏季節,等上峰頂會使人立刻有「清涼到此頓疑仙」的感覺。

四、龍池金魚

「郭外探芳徑,懸掛萬樹清。台高風氣肅,龍卧水華磬。翠閣凌霄漢,雪山列障屏。倚欄頻送月,瑤草媚沙汀。」這是明代張美寫的《九龍含翠》詩。詩中描寫了洛陽龍潭寺和龍池溝高台翠閣,池清花磬,蔥樹高懸,雪山列屏,且有幽曲芳徑相通的宜人佳景。此間便是龍池金魚一景的所在,具體位置在今洛陽西郊30里的辛店鄉龍池溝村。這里南臨延秋,北接龍潭寺遺址。據傳唐武則天曾在此修築避暑宮,因這里氣候涼爽,武則天繾卷遲遲不願離去,希望延長秋天季節,於是便取宮名延秋,延秋村也由此而來。這一傳說古籍中未見記載,而有記載的是此間屬隋唐西苑西牆最南一門名叫「迎秋門」。大概後來因「迎」,「延」二字形體相近,誤將「迎」寫作「延」,遂得名「延秋」而已。那麼龍潭寺和「龍池金魚」則是後世所建,與延秋宮並不相干。

龍池金魚的勝景,在龍池溝村以北的山坡上,村邊有一股潺潺泉水,順泉水上溯即可發現一池清幽的源泉,池周生長著油嫩的水草,或象水浮蓮,或象水仙花。詢問鄉民,謂此為「九龍聖母廟」,廟內原有三層大殿,殿內木柱上雕飾著滾龍,主神為「九龍聖母」,其實是南海觀音只類的佛像。殿前階下有龍潭,圍砌青石,樹以雕花石欄。潭中游戲著五色金魚,為天然所生,無需人工飼養。但是,龍潭寺至明代遭到了破壞,大書法家王鐸的《龍潭寺》詩寫道:「南別關河野寺行,澄潭猶在半崖傾。殘花不畫英雄淚,舊磬如聞鐵馬聲。龍去山空圓月古,狸穿冢斷淺雲橫。禪房灰劫須臾事,不獨元戎感慨生。」由此可見清初的龍潭寺已是殘垣斷壁,野獸出沒,荒廢不堪,一片凄涼的景象。所以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成了日寇監禁民夫的集中營。現唯存一龍潭池,60年代池中又驚奇的生出嫵媚多姿的五色金魚,不幸有人竟用炸葯捕魚,致使金魚絕種。 龍池泉水終年保持在12攝氏度左右的恆溫,又加之池中生長著特殊水草,很適宜金魚的生活。倘若如今加以利用,放入魚苗,豈不美哉!

五、伊沼荷香

伊河,是洛陽境內的第三條大河,它從龍門入口,向東北蜿蜒曲回,經偃師縣境內匯入洛水。其沿岸溝渠縱橫,土地肥美,唐宋名人如李德裕,裴度,白居易,富弼,司馬光等的別墅都建在這一帶,其池沼花木之盛,屢見於詩人的歌詠,尤以荷花遐邇聞名。由於灌溉便利,至今伊河兩岸的村莊還是產藕的地方。每至夏季,村邊護寨河裡荷花盛開,微風吹來,清香四溢,沁人肺腑,使人會感到暑意頓消。

六、纏壑朱櫻

纏河是一條由北向南流的季節河,它從孟津入洛陽城,至老城東匯入洛河。當它穿過邙山時,兩岸峭壁聳立,溝壑深邃,民間便在溝底溝坡密植櫻桃,每至春天櫻桃熟時,滿溝滿壑,一望數里,千紅萬綠,煞是喜人。然而如今卻不見此景,到是在洛陽西北十餘里的王村溝,櫻桃溝繁衍發展起來。

七、午橋碧草

在今洛陽南郊的潘村,豆腐店一帶,相傳是唐代宰相裴度的別墅,當時稱為午橋庄。據《舊唐書。裴度傳》記載:太和九年(835年),宦官專權,他因受排擠,「治第東都集賢里」隱退。宅內築山穿池,竹木叢翠,有風亭水榭,梯橋架閣,島嶼回環,極都城之勝概。又於午橋創別墅,花木萬株,中起涼台暑館,稱為綠野堂。引甘水貫注其中,與亭台建築左右映帶,景色宜人。詩人白居易,劉禹錫及許多名士常在此酣宴從游,高歌放言。園內隨地勢高下長滿了如茵的青草,名謂「小兒坡」,他常使群羊散於坡上,白羊青草,相映成趣,於是他津津樂道:「芳草多情,賴此裝點耳!」此後午橋碧草便成了一景。

八、關林翠柏

洛陽城南15里的關林鎮,有一座紅牆碧瓦,規模宏偉的廟宇,據傳是埋葬三國時蜀將關雲長的首級的地方。從宋代以後關羽屢次被加封為帝君,所以叫「關帝冢」。據廟里碑記載,這座廟始建於明代萬曆二十四年(1596),現在有戲樓,大門,儀門,巍峨壯觀的大殿,二殿,三殿,鍾鼓樓多為明代建築,廟院內種植許多可合抱的古柏樹,蒼翠蓊鬱,遠遠望去,碧波重疊,好似一片綠海,因此,多少年來就成為人們傳頌的美景。

D. 牡丹甲天下是什麼地方

洛陽牡丹甲天下

牡丹上中國名花之一,花朵碩大,花容端麗,雍容華貴,超逸群卉,素有「花王」之稱。牡丹的根皮在中葯中叫丹皮,是具有清熱化瘀功效的良葯。牡丹原為野生的落葉小灌木,在中國大約有1500年的栽培歷史。

自唐代以來,牡丹之盛,莫過於洛陽,以「洛陽牡丹甲天下」的美名流傳於世。宋人歐陽曾賦詩句「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來稱贊洛陽牡丹。據有關史料記載,宋代的洛陽牡丹有一百多個品種,而且有不少名貴品種,其中的「姚黃」、「魏紫」,被譽為牡丹的「王」和「後」,尤為人們所喜愛。

現在每逢「清明」,「穀雨」時節(即每年四月下旬),浴陽市內各公園里的牡丹競放:「姚黃」金光燦燦,「魏紫」光彩灼灼,「洛陽紅」噴紅吐艷,「煙絨紫」墨里含金,「二喬」紅白斗艷,「豆綠」美如碧玉,……紅白黛綠,奼紫嫣紅,五彩繽紛,美不勝收。每年四月,洛陽都要舉行盛大的牡丹花會,數以萬計的中外遊客竟相觀賞,真正是「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牡丹是中國傳統的著名花卉。洛陽牡丹,品種繁多,花色奇麗,自古盛名,有「洛陽牡丹甲天下」之譽。每年4月15日至25日舉辦洛陽花會,同時還舉辦對外經濟貿易洽談會和牡丹燈會,屆時中外遊人雲集洛陽,花海人潮,熱鬧非凡。

傳說唐後武則天在一個隆冬大雪紛飛的日子飲作詩。她乘酒興醉筆寫下詔書「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百花懾於此命,一夜之間綻開齊放,惟有牡丹抗旨不開。武則天勃然大怒,遂將牡丹貶至洛陽。剛強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陽就昂首怒放,這更激怒了武後,便又下令燒死牡丹。枝幹雖被燒焦但到第二年春,牡丹反而開的更盛。

靖康年間,金軍攻破北宋京城洛陽,牡丹從此衰落.但自從洛陽牡丹享譽之後,各地慕名者紛紛前來求購,這就使得洛陽牡丹流傳全國。

建國後,洛陽十分重視牡丹的恢復和發展工作組織園林科技人員擴大繁殖,建立了牡丹花園和牡丹花壇,牡丹又恢復生機,並於1982年被正式命名為市花,同時決定舉辦牡丹花會。現在,洛陽的牡丹已由三十多個品種發展到數百個品種。

每年清明前後,牡丹花會拉開序幕,數十萬株牡丹發蕊齊放,五彩繽紛,蔚為壯觀。使得洛陽變的更加絢麗多姿。

E. 四大名花的牡丹

牡丹(學名:Paeonia suffruticosa),別稱:鼠姑、鹿韭、白茸、木芍葯、白雨金、洛陽花、富貴花等。原產於中國西部秦嶺和大巴山一帶山區,漢中是中國最早人工栽培牡丹的地方,為落葉亞灌木,這一地區尚有野生單瓣品種存在。牡丹為多年生落葉小灌木,生長緩慢,株型小,株高多在0.5~2米之間;根肉質,粗而長,中心木質化,長度一般在0.5~0.8米,極少數根長度可達2米。牡丹是中國特有的木本名貴花卉,花大色艷、雍容華貴、富麗端莊、芳香濃郁,而且品種繁多,素有「國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稱,長期以來被人們當做富貴吉祥、繁榮興旺的象徵。牡丹以洛陽、菏澤所產最富盛名。 生長環境
性喜溫暖、涼爽、乾燥、陽光充足的環境,惡熱。喜陽光,也耐半陰,耐寒,耐乾旱,耐弱鹼,忌積水,怕熱,充足的陽光對其生長較為有利,但不耐夏季烈日暴曬。適宜在疏鬆、深厚、肥沃、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中性壤土或砂壤土中生長,忌粘重土壤或低溫處栽植。酸性或黏重土壤中生長不良。 多採用嫁接方法進行栽培,因為與芍葯同屬芍葯屬,又多選用芍葯作為砧木。牡丹不僅有極高的觀賞價值,還有相當重要的葯用價值。歷史上有不少詩人為它作詩贊美。如唐詩贊它:「佳名喚作百花王」、「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又宋周敦頤「愛蓮說」中寫有:「牡丹,花之富貴者也」。中國人民把牡丹看作是人類和平、幸福、繁華與富足的象徵。李時珍指出:牡丹只取紅、白兩色的單瓣者入葯,其他品種皆人工培育而成「氣味不純,不可用」紅花者偏於利,白花者偏於補。牡丹花適用於面部黃褐斑,皮膚衰老。常飲可使氣充沛,容顏紅潤,精神飽滿。
主要產地
我國牡丹資源特別豐富,因牡丹原產我國,有悠久的栽培史,南北朝時代(420年~589年),南朝詩人謝康樂就有「永嘉水際竹間多牡丹」之說。根據全國牡丹爭評國花辦公室專組人員調查,我國滇、黔、川、藏、新、青、甘、寧、陝、桂、湘、粵、晉、豫、魯、閩、皖、贛、蘇、浙、滬、冀、內蒙古、京、津、黑、遼、吉、海、南、港、台等地均有牡丹種植,大體分野生種、半野生種及園藝栽培種幾種類型。
如今栽培面積最大最集中的有菏澤、洛陽、北京、臨夏、天彭、銅陵等。通過最內幾年中原花農冬季赴廣東、福建、浙江、深圳、海南等地進行牡丹催花,促使了牡丹在以上幾個地區安家落戶,使牡丹的栽植遍布了全國各省市自治區。 河南洛陽自古有「洛陽牡丹甲天下」之稱,有「牡丹之都」、「中國之都」之美譽; 山東菏澤素有「牡丹之鄉」之美稱; 甘肅紫斑牡丹; 安徽銅陵; 河北柏鄉有株千年牡丹; 陝西漢中有、牡園; 安徽巢湖銀屏山有一株千年牡丹; 四川彭州市丹景山為中國天彭牡丹的發源地。 葯用價值
牡丹不僅有觀賞價值,而且還具有很高的葯用價值。將牡丹的根加工製成「丹皮」,是名貴的中草葯。其性微寒,味辛,無毒,入心、肝、腎三經,有散瘀血、清血、和血、止痛、通經之作用,還有降低血壓、抗菌消炎之功效,久服可益身延壽。養血和肝,散郁祛瘀、適用於面部黃褐斑,皮膚衰老,常飲氣血活肺,容顏紅潤,改善月經失調,痛經,止虛汗,盜汗。 花語
喜歡牡丹的人以寬大的心胸和獻身的愛情與人交往。 牡丹:圓滿、濃情、富貴、美麗 秋牡丹:生命、期待、淡淡的愛 品質
牡丹,是中國固有的特產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兩千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其花大、形美、色艷、香濃,為歷代人們所稱頌,具有很高的觀賞和葯用價值,自秦漢時以葯植物載入《神農本草經》始,散於歷代各種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包括植物學、園藝學、葯物學、地理學、文學、藝術、民俗學等多學科在內的牡丹文化學,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民俗學的一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文化完整機體的一個細胞,透過它,可洞察中華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徵,這就是「文化全息」現象。
歷史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從《詩經》牡丹進入詩歌,算起距今約3000年歷史。秦漢時代以葯用植物將牡丹記入《神農本草經》,牡丹已進入葯物學。南北朝時,北齊楊子華畫牡丹,牡丹已進入藝術領域。史書記載,隋煬帝在洛陽建西苑,詔天下進奇石花卉,易州進牡丹二十箱,植於西苑,自此,牡丹進入皇家園林,涉足園藝學。唐代,牡丹詩大量涌現,劉禹錫的「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膾炙人口;李白的「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千古絕唱。宋代開始,除牡丹詩詞大量問世外,又出現了牡丹專著,諸如歐陽的《洛陽牡丹記》、陸游的《天彭牡丹譜》、丘浚的《牡丹榮辱志》、張邦基的《陳州牡丹記》等,宋代有十幾部。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譜》、王象晉有《群芳譜》,薛鳳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灝有《廣群芳譜》、蘇毓眉有《曹南牡丹譜》、余鵬的有《曹州牡丹譜》等。散見於歷代種種雜著、文集中的牡丹詩詞文賦,遍布民間花鄉的牡丹傳說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繪畫、音樂、戲劇、服飾、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現象,數見不鮮。
解放後,牡丹種植有長足地發展,牡丹文化被人逐漸重視,出現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專家。
牡丹文化兼容多門科學,其構成非常廣泛,它包括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教育、風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領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間的「全息律」。
文化
牡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與其他類型的文化相比,牡丹文化有其: 較濃重的生物學特點; 較濃重的葯物學特點; 較濃重的園藝學特點; 較濃重的美學特點; 較濃重的文學特點; 較濃重的鄉土氣息; 濃重的富貴之感; 濃重的人生回味; 濃重的生活氛圍; 濃重的旅遊氛圍等特點。 牡丹文化是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相結合產物,從古今中外牡丹發展的歷史來看的確如此,牡丹發展在盛世,太平盛世喜牡丹,牡丹文化也如此。「國運昌時花運昌」,歷史又一次證明了這一深刻的哲理。歷史上,古都洛陽的牡丹為最多、最好,有兩個傳統名種,一個開黃花的名姚黃,另一個開紫花的名魏紫,一直流傳到今天。「洛陽牡丹天下無」,牡丹已被洛陽市定為市花,並確定每年4月15日~25日為「洛陽牡丹花會」。每當花會期間,中外遊人群集,共賞花王。除此之外,牡丹在中國稱為花之富貴者也。
相關詩詞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李白《清平調》
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惟有牡丹真國色,開花時節動京城。—劉禹錫《賞牡丹》
宋 楊萬里君不見,沉香亭北專東風,謫仙兒詞天無功。若不見,君王殿後春第一,領袖眾芳捧堯日。此花可令轉化鈞,一風一雨萬物春。十分整頓春光了,收黃拾紫歸煤表。天香染就山龍裳,余芬卻染水雲鄉。青原白鷺萬松竹,被渠染作天上香。人間何曾識姚魏,相公新移洛中裔。呼灑撫招野客看,不醉花前為誰醉。
唐 劉禹錫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唐 皮日休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竟誇天下無雙艷,獨占人間第一香。
典故
牡丹是中國傳統名花,富麗堂皇,國色天香,自古就有富貴吉祥、繁榮昌盛的寓意,代表著中華民族泱泱大國之風范。「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洛陽牡丹根植河洛大地始於隋、盛於唐、甲天下於宋。傳說,天授二年臘月初一,西長安大雪紛飛,武則天飲酒作詩,乘興醉筆寫下沼書:「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百花懾於此命,連夜開放,獨牡丹不違時令,閉蕊不開。武則天盛怒之下,將牡丹貶出長安,發配洛陽,並施以火刑。牡丹遭此劫難,體如焦炭;卻根枝不散,在嚴寒凜冽中挺立依然,來年春風勁吹之時,花開更艷,被譽為「焦骨牡丹」。洛陽牡丹遂馳名天下被稱作「花魁」,洛陽人培育牡丹、觀賞牡丹亦日盛成俗。又傳,唐玄宗李隆基有一次在後苑沉香亭畔,與楊貴妃一起觀賞牡丹。為記眼前美景遂召李白來賦詩,此時詩仙酒醉未醒,半夢半醒之間提筆作《清平調》三首: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玄宗貴妃皆大喜贊嘆,馬上讓李龜年譜成曲讓梨園樂人演唱。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唯牡丹花開時節也。唐代詩人劉禹錫和白居易有詩記之:「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丁一 編輯整理)
洛陽牡丹觀賞部位主要是花朵,其花雍容華貴、富麗堂皇,素有「國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稱。洛陽牡丹可在公園和風景區建立專類園;亦可在古典園林和居民院落中築花台種植;在園林綠地中自然式孤植、叢植或片植。也適於布置花境、花壇、花帶、盆栽觀賞,應用更是靈活,可通過催延花期,使其四季開花。根皮入葯,花瓣可釀酒。
洛陽牡丹品種繁多,花色甚豐,至今已有紅、白、粉、黃、紫、藍、綠、黑及復色等9大色系1100多個品種,以及單瓣型、荷花型、菊花型、薔薇型、托桂型、綉球型、皇冠型、金環型、千層台閣型、樓子台閣型等十種花型。如今洛陽牡丹商品已具規模,全市商品牡丹面積4萬多畝,4800餘萬株,初步建立「邙山萬畝牡丹產業帶」和洛南「隋唐城遺址萬畝高效農業觀光園」。牡丹遍布全城園林景點、街頭花壇、機關庭院和城郊園圃。在科技進步推動下,洛陽牡丹已實現四季開花,盛花期不斷延長。洛陽牡丹源源不斷地進入國際花卉市場。
1982年9月21日,洛陽市人大常委會通過決議,命名牡丹花為洛陽市「市花」,每年根據牡丹開放情況於4月某日至5月某日舉辦洛陽牡丹花會。從1983年起,洛陽已連續成功地舉辦了27屆牡丹花會(2009年),並且第28屆牡丹花會也將於2010年4月1日在洛陽市隋唐城遺址植物園隆重開幕。二十多年來,市委、市政府堅持貫徹「以花為媒,廣交朋友,宣傳洛陽,擴大開放」的指導思想,「洛陽搭台,全省唱戲」,將牡丹花會辦成一個融賞花觀燈,旅遊觀光,經貿合作與交流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經濟文化活動。
相傳武則天(心月狐下界)酒醉曾寫下一道聖旨,命冬季群花齊放。牡丹不開,武便命將牡丹全部斬伐。
人文寓意
牡丹團花,寓意「富貴團圓」;牡丹連根整枝花,寓意「富貴根基」;牡丹串枝(或纏枝),寓意「富貴萬年」;牡丹滿開,寓意「富貴全盛」;單獨一朵大牡丹花,寓意「富貴一品」。牡丹被譽為中國國花。 牡丹栽植應選擇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栽在背風向陽,不易積水的地方。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栽植。栽植深度以根、莖交接處齊土面為宜,栽植坑的大小以根能伸展為度,坑內留些細土攏成小墩,使根在土壤上坐定,理順根系,然後復土,踏實,澆二、三次透水,株行距以50×50(cm)為宜。
培育方法
1、播種
牡丹種子在8月上旬成熟後及時採收,立即播種。播種過晚,種子來春不宜發芽。播種牡丹5~6年才開花,故此法一般只在培育新品種時採用。
2、分株
把生長五年以上的大株牡丹連株挖出,放陰涼處晾置2~3天,待根變軟時將其分成2~3枝一組的小株,植於圃地。
3、嫁接
剪取大株牡丹發出的土芽或一年生的短枝將其部2~3厘米削成楔形嵌接於15~20厘米長的芍葯根上,用麻皮纏緊,抹上泥巴進行栽植,嫁接時間為9月上旬至10月上旬,嫁接苗應挖溝栽植,其株距10~15厘米,行距30~40厘米,栽後培上土埂,以接穗不露出土為宜。
養護管理
1、施肥
每年至少施三次肥,第一次在花前施,以促進開花;第二次在花後半個月施,以補充開花消耗的養分;第三次在越冬前施越冬肥。肥料以腐熟的餅肥為主。肥量以每株每次0.5~1千克為宜,也可摻拌化學復合肥。
2、澆水
牡丹較耐旱,但乾旱季仍需澆水,以保持土壤濕潤為宜保持空氣濕度,雨後要及時排除積水。
3、病蟲害防治
牡丹病害常見的有褐斑病,防治方法是,每年花後開始,每半月噴一次波爾多液或托布浸,多菌靈液。入冬前及時剪除病葉燒掉,春季發芽前噴灑石硫合劑。
牡丹蟲害主要有吹綿介殼蟲,夏秋季節白色蟲體附著在枝乾和葉背上,可用500倍的氟乙醯胺或1000倍液的氧化樂果葯液噴殺或在入冬後用石硫合劑塗刷枝幹。
地下害蟲主要是蠐螬,防治方法:用50%的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洗澆根部20~30厘米深處,以每畝地0.25千克為宜。
4、光照與溫度
充足的陽光對其生長較為有利,但不耐夏季烈日暴曬,溫度在25℃以上則會使植株呈休眠狀態。

F. 洛陽牡丹為什麼甲天下

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由於洛陽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土地肥沃,加之園藝大師們巧植善種版權,培育出許多色,型皆佳的珍品,使牡丹變異千種,名品日增,譽滿全國,遂有"洛陽牡丹甲天下"之稱. 自古洛陽人愛花成俗.邵雍的"洛陽人慣見奇葩,桃李開花未當花,須是牡丹花盛發,滿城方始樂土無涯"的名詩,正是這種習俗的真實寫照.

G. 菏澤牡丹甲天下什麼意思

菏澤意淫洛陽的意思

自唐代以來,牡丹之盛,莫過於洛陽,以「洛陽牡丹甲天下」的美名流傳於世。宋人歐陽曾賦詩句「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來稱贊洛陽牡丹。據有關史料記載,宋代的洛陽牡丹有一百多個品種,而且有不少名貴品種,其中的「姚黃」、「魏紫」,被譽為牡丹的「王」和「後」,尤為人們所喜愛。
現在每逢「清明」,「穀雨」時節(即每年四月下旬),浴陽市內各公園里的牡丹競放:「姚黃」金光燦燦,「魏紫」光彩灼灼,「洛陽紅」噴紅吐艷,「煙絨紫」墨里含金,「二喬」紅白斗艷,「豆綠」美如碧玉,……紅白黛綠,奼紫嫣紅,五彩繽紛,美不勝收。每年四月,洛陽都要舉行盛大的牡丹花會,數以萬計的中外遊客竟相觀賞,真正是「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牡丹是中國傳統的著名花卉。洛陽牡丹,品種繁多,花色奇麗,自古盛名,有「洛陽牡丹甲天下」之譽。每年4月15日至25日舉辦洛陽花會,同時還舉辦對外經濟貿易洽談會和牡丹燈會,屆時中外遊人雲集洛陽,花海人潮,熱鬧非凡。

傳說唐後武則天在一個隆冬大雪紛飛的日子飲作詩。她乘酒興醉筆寫下詔書「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百花懾於此命,一夜之間綻開齊放,惟有牡丹抗旨不開。武則天勃然大怒,遂將牡丹貶至洛陽。剛強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陽就昂首怒放,這更激怒了武後,便又下令燒死牡丹。枝幹雖被燒焦但到第二年春,牡丹反而開的更盛。

靖康年間,金軍攻破北宋京城洛陽,牡丹從此衰落.但自從洛陽牡丹享譽之後,各地慕名者紛紛前來求購,這就使得洛陽牡丹流傳全國。

建國後,洛陽十分重視牡丹的恢復和發展工作組織園林科技人員擴大繁殖,建立了牡丹花園和牡丹花壇,牡丹又恢復生機,並於1982年被正式命名為市花,同時決定舉辦牡丹花會。現在,洛陽的牡丹已由三十多個品種發展到數百個品種。

每年清明前後,牡丹花會拉開序幕,數十萬株牡丹發蕊齊放,五彩繽紛,蔚為壯觀。使得洛陽變的更加絢麗多姿。

2010年
洛陽牡丹始於隋朝,盛於唐朝,甲天下於宋朝。洛陽牡丹花雍容華貴,艷而不俗,柔而不媚,被譽為「國色天香」。

一年一度的洛陽牡丹花會將於4月1日至5月5日在洛陽市舉辦,從1983年開始舉辦洛陽牡丹花會,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並與大連服裝節、濰坊風箏節、哈爾濱冰燈節一起成為全國四大節會。

牡丹自然是花會的主角,截至2009年,洛陽市牡丹研究院培育的牡丹新品種已經達到106個,新品種牡丹已經嫁接出5萬株,讓洛陽牡丹實現了「百般顏色百般香」。而在洛陽自古有「晝賞牡丹夜賞燈」的傳統,白天看完牡丹之後,晚上還可以欣賞一下規模宏大、設計新穎的燈會。

繼2009年世界郵展之後,今年郵票文化將再次與牡丹文化聯手,在花會期間,將有千姿牡丹、花開五洲郵票發行儀式,其中千姿牡丹郵票將申報吉尼斯世界紀錄。

在上海設立分會場

如果您今年5月去上海參加世博會,也一定不要忘了去那裡看看設在上海的洛陽牡丹花會的分會場。

為了擴大洛陽牡丹在世界的影響力,今年洛陽牡丹花會首次在外地設立了分會場。本屆花會的分會場設在上海植物園,意在能讓參加上海世博會的客商,都可以就近觀賞洛陽牡丹。

除了牽手世博會,為提高洛陽牡丹花會的檔次,花會期間安排了多場高質量的文藝演出。S.H.E世界巡迴演唱會·洛陽站,CCTV《風雲音樂》環球紅歌盛典,《新不了情》蔡琴演唱會,以及第12屆全國旅遊城市國標舞公開賽等都將在花會期間在洛陽上演。

此外,中日韓國際書法展及書畫藝術交流會也將在花會期間舉行,搭建國際交流平台的同時也將為花會注入更多文化內涵。

H. 「洛陽牧丹甲天下」是誰說的

洛陽牡丹甲天下,當出自歐陽修之口。

一、歐陽修詩《洛陽牡丹圖》曰:「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我昔所記數十種,於今十年半忘之。開圖若見故人面,其間數種昔未窺。客言近歲花特異,往往變出呈新枝。洛人驚誇立名字,買種不復論家資。比新較舊難優劣,爭先擅價各一時……」這首詩基本能反映出歐陽修對洛陽牡丹的喜愛,可謂情有獨鍾。

四、當時洛陽的牡丹也的確「甲天下」,不但老百姓喜愛,就是宋朝宮廷之中,也對洛陽牡丹喜愛至極。宋真宗的時候,京城在開封和洛陽之間相距兩百多公里路,運輸過程中如何保鮮、如何確保花的完整,是很難解決的問題。因此,洛陽的官員們採取了很多辦法,比如,為了保濕,他們將牡丹放在竹籠里,邊上塞上菜葉。為了防止花掉下來,他們發明了「蠟封花蒂」,用蠟封住花蒂,確保不落。為了爭取時間,他們專門安排府校,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快馬加鞭送到京城。所以,為了享用時鮮的牡丹,地方上可謂勞民傷財,絞盡腦汁。

I. 洛陽牡丹甲天下全詩

賞牡丹
劉禹錫
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蓉靜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J. 汪曾祺《尋常茶話》及賞析

尋常茶話
○ 汪曾祺

我對茶實在是個外行。茶是喝的,而且喝得很勤,一天換三次葉子。每天起來第一件事,便是燒水,沏茶。但是毫不講究,對茶葉不挑剔。青茶、綠茶、花茶、紅茶、沱茶、烏龍茶,但有便喝。茶葉多是別人送的,喝完了一筒,再開一筒。喝完了碧螺春,第二天就可以喝蟹爪水仙。但是不論什麼茶,總得是好一點的。太次的茶葉,便只好留著煮茶葉蛋。《北京人》里的江泰認為喝茶只是「止渴生津利小便」,我以為還有一種功能,是:提神。《陶庵夢憶》記閔老子茶,說得神乎其神。我則有點像董日鑄,以為「濃、熱、滿三字盡得茶理」。我不喜歡喝太燙的茶,沏茶也不愛滿杯。我的家鄉論為客人斟茶斟酒:「酒要滿,茶要淺」,茶斟得太滿是對客人不敬,甚至是罵人。於是就只剩下一個字:濃。我喝茶是喝得很釅的。曾在機關開會,有女同志嘗了我的一口茶,說是「跟葯一樣」。
我讀小學五年級那年暑期,我的祖父不知怎麼忽然高了興,要教我讀書。「穿堂」的右側有兩間空屋。里間是佛堂,掛了一幅丁雲鵬畫的佛像,佛的袈裟是朱紅的。佛像下,是一尊烏斯藏銅佛。我的祖母每天早晚來燒一柱香。外間本是個貯藏室,房樑上掛著乾菜,乾的棕葉,靠牆有一壇「臭鹵」,麵筋、百葉、筍頭、莧菜秸都放在裡面臭。臨窗設一方桌,便是我的書桌。祖父每天早晨來講《論語》一章,剩下的時間由我自己寫大小字各一張。大字寫《圭峰碑》,小字寫《閑邪公家傳》,都是祖父從他的藏帖里拿來給我的。隔日作文一篇,還不是正式的八股,是一種叫做「義」的文體,只是解釋《論語》的內容。題目是祖父出的。我共做了多少篇「義」,已經不記得了。只記得有一題是「孟子反不伐義」。
祖父生活儉省,喝茶卻頗考究。他是喝龍井的,泡在一個深栗色的扁肚子的宜興砂壺里,用一個細瓷小杯倒出來喝。他喝茶喝得很釅,喝一口,還得回味一下。
他看看我的字、我的「義」;有時會另拿一個杯子,讓我喝一杯他的茶,真香。從此我知道龍井好喝,我的喝茶濃釅,跟小時候的熏陶也有點關系。
後來我到了外面,有時喝到龍井茶,會想起我的祖父,想起孟子反。
我的家鄉有「喝早茶」的習慣,或者叫做「上茶館」。上茶館其實是吃點心,包子、蒸餃、燒麥、千層糕……茶自然是要喝的。在點心未端來之前,先上一碗干絲。我們那裡原先沒有煮干絲,只有燙干絲。干絲在一個敞口的碗里堆成塔狀,臨吃,堂倌把裝在一個茶杯里的佐料——醬油、醋、麻油澆入。喝熱茶,吃干絲,一絕!
抗日戰爭時期,我在昆明住了7年,幾乎天天泡茶館。「泡茶館」是西南聯大學生特有的說法。本地人叫做「坐茶館」,「坐」,本有消磨時間的意思,「泡」則更勝一籌。這是從北京帶過去的一個字,「泡」者,長時間地沉溺於其中也,與「窮泡」、「泡蘑菇」的「泡」是同一語源。聯大學生在茶館里往往一泡就是半天。干什麼的都有,聊天、看書、寫文章。有一位教授在茶館里讀梵文。有一位研究生,可稱泡茶館的冠軍。此人姓陸,是一怪人。他曾經徒步旅行了半個中國,讀書甚多,而無所著述,不愛說話。他簡直是「長」在茶館里。上午、下午、晚上,要一杯茶,獨自坐著看書。他連漱洗用具都放在一家茶館里,一起來就到茶館里洗臉刷牙。聽說他後來流落到四川,窮困潦倒而死,悲夫!
昆明茶館里賣的都是青茶,茶葉不分等次,泡在蓋碗里。文林街後來開了一家「摩登」茶館,用玻璃杯賣綠茶、紅花——滇紅、滇綠。滇綠色如生青豆,滇紅色似「中國紅」葡萄酒,茶味都很厚。滇紅尤其經泡,三開之後,還有茶色。我覺得滇紅比祁(門)紅、英(德)紅都紅,這也許是我的偏見。當然比斯里蘭卡的「利普頓」要差一些——有人喝不來「利普頓」,說是味道很怪。人之好惡,不能勉強。
我在昆明喝過烤茶。把茶葉放在粗陶的烤茶罐里,放在炭火上烤得半焦,傾入滾水,茶香撲人。幾年前在大理街頭看到有烤茶罐賣,猶豫一下,沒有買。買了,放在煤氣灶上烤,也不會有那樣的味道。
1946年冬,開明書店在綠楊邨請客。飯後,我們到巴金先生家喝功夫茶。幾個人圍著淺黃色的老式圓桌,看陳蘊珍(蕭珊)「表演」:濯器、熾炭、注水、淋壺、篩茶。每人喝了三小杯。我第一次喝功夫茶,印象深刻。這茶太釅了,只能喝三小杯。在座的除巴金先生夫婦,有靳以、黃裳。一轉眼,43年了。靳以、蕭珊都不在了。巴老衰病,大概沒有喝一次功夫茶的興致了。那套紫砂茶具大概也不在了。
我在杭州喝過一杯好茶。
1947年春,我和幾個在一個中學教書的同事到杭州去玩。除了「西湖景」,使我難忘的有兩樣方物,一是醋魚帶把。所謂「帶把」,是把活草魚的脊肉剔下來,快刀切為薄片,其薄如紙,澆上好秋油,生吃。魚肉發甜,鮮脆無比。我想這就是中國古代的「切膾」。一是在虎跑喝的一杯龍井。真正的獅峰龍井雨前新芽,每蕾皆一旗一槍,泡在玻璃杯里,茶葉皆直立不倒,載浮載沉,茶色頗淡,但入口香濃,直透臟腑,真是好茶!只是太貴了。一杯茶,一塊大洋,比吃一頓飯還貴。獅峰茶名不虛傳,但不得虎跑水不可能有這樣的味道。我自此方知道,喝茶,水是至關重要的。
我喝過的好水有昆明的黑龍潭泉水。騎馬到黑龍潭,疾馳之後,下馬到茶館里喝一杯泉水泡的茶,真是過癮。泉就在茶館檐外地面,一個正方的小池子,看得見泉水咕嘟咕嘟往上冒。井岡山的水也很好,水清而滑。有的水是「滑」的,「溫泉水滑洗凝脂」並非虛語。井岡山水洗被單,越洗越白;以泡「狗古腦」茶,色味俱發,不知道水裡含了什麼物質。天下第一泉、第二泉的水,我沒有喝出什麼道理。濟南號稱泉城,但泉水只能供觀賞,以之泡茶,不覺得有什麼特點。
有些地方的水真不好。比如鹽城。鹽城真是「鹽城」,水是鹹的,中產以上人家都吃「天落水」。下雨天,在天井上方張了布幕,以接雨水,存在缸里,備烹茶用。最不好吃的水是菏澤,菏澤牡丹甲天下,因為菏澤土中含鹼,牡丹喜鹼性土。我們到菏澤看牡丹,牡丹極好,但茶沒法喝。不論是青茶、綠茶,沏出來一會和就變成紅茶了,顏色深如醬油,入口咸澀。由菏澤往梁山。住進招待所後,第一件事便是趕緊用不帶鹼味的甜水沏一杯茶。
老北京早起都要喝茶,得把茶喝「通」,這一天才舒服。無論貧富,皆如此。1948年我在午門歷史博物館工作。館里有幾位看守員,歲數都很大了。他們上班後,都是先把帶來的窩頭片在爐盤上烤上,然後輪流用水氽坐水沏茶。茶喝足了,才到午門城樓的展覽室里去坐著。他們喝的都是花茶。
北京人愛喝花茶,以為只有花茶才算是茶(北京很多人把茉莉花叫做「茶葉花」)。我不太喜歡花茶,但好的花茶例外,比如老舍先生家的花茶。
老舍先生一天離不開茶。他到莫斯科開會,蘇聯人知道中國人愛喝茶,倒是特意給他預備了一個熱水壺。可是,他剛沏了一杯茶,還沒喝上幾口,一轉臉,服務員就給倒了。老舍先生很憤慨地說:「他媽的!他不知道中國人喝茶是一天喝到晚的!」一天喝茶喝到晚,也許只有中國人如此。外國人喝茶都是論「頓」的,難怪那位服務員看到多半杯茶放在那裡,以為老先生已經喝完了,不要了。
龔定庵以為碧螺春天下第一。我曾在蘇州東山白勺「雕花樓」喝過一次新採的碧螺春。「雕花樓」原是一個華僑富商的住宅,樓是進口的硬木造的,到處都雕了花,八仙過海、福祿壽三星、龍、鳳、牡丹……真是集惡俗之大成。但碧螺春真是好。不過茶是泡在大碗里的,我覺得這有點煞風景。後來問陸文夫,文夫說碧螺春就是講究用大碗喝的。茶極細,器很粗,亦怪!
我還在湖南桃源喝過一次擂茶。茶葉、老薑、芝麻、米,加鹽放在一個擂缽里,用硬木的擂棒「擂」成細末,用開水沖開,便是擂茶。
菜可入饌,制為食品。杭州有龍井蝦仁,想不惡。裘盛戎曾用龍井茶包餃子,可謂別出心裁。日本有茶粥。《俳人的食物》說俳人小聚,食物極簡單,但「唯茶粥一品,萬不可少」。茶粥是啥樣的呢?我曾用粗茶葉煎汁,加大米熬粥,自以為這便是「茶粥」了。有一陣子,我每天早起喝我所發明的茶粥,自以為很好喝。四川的樟茶鴨子乃以柏樹枝、樟樹葉及茶葉為熏料,吃起來有茶香而無茶味。曾吃過一塊龍井茶心的巧克力,這簡直是惡作劇!用上海人的話說:巧克力與龍井茶實在完全「弗搭界」。

熱點內容
聖誕樹小盆栽 發布:2025-08-07 09:30:30 瀏覽:299
今日插花課 發布:2025-08-07 09:30:18 瀏覽:591
駕駛員牡丹卡最高額度 發布:2025-08-07 09:29:36 瀏覽:546
養盆景上癮 發布:2025-08-07 09:28:47 瀏覽:526
玫瑰味的食品 發布:2025-08-07 09:27:14 瀏覽:569
遼陽花卉批發市場 發布:2025-08-07 09:24:26 瀏覽:644
昂貴花卉 發布:2025-08-07 09:21:26 瀏覽:965
花卉規模 發布:2025-08-07 09:16:14 瀏覽:383
梅花鹿怎麼殺 發布:2025-08-07 09:13:56 瀏覽:615
看荷花曰記 發布:2025-08-07 09:12:35 瀏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