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出丁香女
⑴ 徐志摩寫的那個丁香姑娘是哪首詩
那個是戴望舒寫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版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權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彳亍著,
冷漠,凄清,又惆悵。
她靜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的,
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牆,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⑵ 丁香女主播什麼意思
攤破浣抄溪沙 李清照
揉破黃金萬點輕,剪成碧玉葉層層。風度精神如彥輔,太鮮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結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夢,卻無情。
丁香寓意:初戀、謙遜、羞怯
丁香情結,我想就象詞中所寫,是一種欲說還羞,無奈卻又不忍離棄,如丁香之香的愁緒縈繞在心中
不知道對你有沒有幫助。
⑶ 古人用丁香代表美女的舌 柔夷代表美女的手 請問出處是哪裡
出自 李商隱 《代贈》
樓上黃昏慾望休,
玉梯橫絕月如鉤。
芭蕉不展丁香結,
同向春風各自愁。內
.....................................
「丁香空結雨容中愁」
出自 李璟《浣 溪 沙》
浣 溪 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
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
李商隱《代贈》詩:「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丁香花蕾叢生,喻人愁心不解。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則點出了「春恨」綿綿的緣由所在。青鳥是古代傳說中傳遞信息的信使。青鳥不傳信,於是有「丁香空結雨中愁」的嘆息。丁香結是愁思的傳統意象。李商隱《代贈》詩雲:「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⑷ 正在找一部老單元劇,是台視的中國民間故事。其中有一個單元叫飛僵奇俠。
這個電影我看過的,很老的樣子,應該是台灣的,名字叫中國民間故事,裡面有很多集,都是單元形式,記得很恐怖,片子開頭的畫面是火山爆發,飛僵奇俠我記得很清楚,貝勒爺還有個僕人,把那個女的父親手指咬了,然後那女的父親也成僵屍了,我一直也在找,在56網里我看到過,但很不全,只是這個系列的,以前有DVD,因為太害怕就扔了,現在好後悔
⑸ 超短的民間故事,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民間故事 蒲松齡赴宴
蒲松齡屢考不中回至家鄉蒲家莊除了教書之外便是將滿腔的憂憤都傾注在《聊齋志異》上從不與官場來往。
一日忽然接到宰相一份請帖上面寫著」請吃半魯」。蒲松齡對此類請帖深惡痛絕老百姓連飯都吃不上當官的還只顧吃喝玩樂。於是對送請帖的來者說:」我身體不佳不能前往請回復宰相諒解。」其妻在一旁聽到丈夫不去赴宴認為不妥對蒲松齡說:」這樣做不好人家一是宰相當了官沒忘舊友;二是您和宰相曾經同窗共讀不管從哪方面說都應該去。」蒲松齡沉思良久最後還是決定赴宴。
來到宰相家裡席宴開始只見兩位使女抬著一盆魚湯送上桌來。宰相說:」請包涵小弟入官以來一直默守清廉不涉煙塵此非是席宴不過想請尊兄嘗試一下怎麼混水摸魚而已只有悟此奧妙才可步入塵世。」蒲松齡聞此很是不悅認為人生就該著污泥而不染。於是想了個法子來日回敬宰相。
事隔數日果然蒲松齡採用同樣的方式宴請宰相。宰相接到」請吃半魯」的請柬之後欣然前往。看到茅房破屋心裡不由產生一種憐憫感。想當年同窗共讀老兄的學識遠遠超過我幾倍只因性情剛直對世態炎涼懷有不滿加之無錢打點各級考官竟落到如此地步。欲取銀兩救助蒲松齡堅決不收。只和宰相敘舊卻不提赴宴一事。
宰相感覺腹中飢餓不時地到屋外張望太陽但直到太陽偏西仍沒有入席的動靜。宰相餓得實在憋不住了問蒲松齡:」尊兄何時置宴�」蒲松齡隨口答曰:」一日三餐已畢您又吃足半魯為何還要設宴�」宰相恍然大悟魯的下面明明是個」日」字我叫他吃了上頭他卻叫我吃下頭這個含義可不一樣呀這個下頭吃進去不是滿肚裡的太陽嗎�這不是明明勸我當個懷抱太陽的明官嗎�宰相雖挨了一天的餓但領悟了做官的道理
灶王爺的故事
據傳「灶王」原是浪盪公子張萬倉,外號張臘月。其原配丁香女勤儉賢惠、美麗善良,由於張臘月喜新厭舊,後門休出丁香女,前門娶來王海棠。不幾年家底被揮霍凈光,張臘月後悔莫及哭瞎了眼,便沿街乞討。有一年臘月二十三,他討飯到了丁香家,丁香女看到張臘月可憐,便不記前仇,讓僕人把他請進來給他一碗龍須面吃。當他得知這是前妻丁香家時,羞愧難當便一頭撣死在鍋台上,從此賢惠的丁香女便在每年的臘月二十三祭祀他於鍋台上,傳來傳去,便把張臘月傳為「灶王」,民間也傳下了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時張貼「灶王」的習俗。(出自http://www.6mj.com/index1.htm有空你自己去看看吧!!!)
成語故事 一字千金
戰國末期,秦國有一個大商人,名叫呂不韋,他因在趙國經商時,曾資助過秦莊襄王
(名子楚,當時在趙國做質子■抵押品)又把他的妾趙姬送給子楚為妻,待子楚接王位後,
便被封為文信侯,官居相國。庄襄王在位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歲的兒子政(趙姬所
生)接王位,便是歷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呂不韋為仲父,行政大權全操在呂不韋和趙姬的
手中。
當時養士之風甚盛,有名的戰國四公子便都養有門客數千人,呂不韋也養了三千門客,
作為他的智囊,想出種種辦法來鞏固他的政權。這些門客,三教九流的人,應有盡有,他們
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和心得;都提出來寫在書面上。匯集起來,成了一部二十餘萬言的巨著,
提名「呂氏春秋」。呂不韋就把這部書作為秦國統一天下的經典。當時呂氏把這書在秦國首
都咸陽公布:懸了賞格,說有人能在書中增加一字或減一字者,就賞賜千金(合黃金一斤)。
這段記載,見「史記」:「呂不韋傳」。後來的人,根據這個故事,引申成「一字千
金」一句成語,用來形容一篇文章的價值很高,或者稱贊一篇文章在修辭上特別出色,字字
珠磯,不可多得。例如我們讀到一位名學者的新作,他提出了一個新的教學方法,不但能提
高學生的學業程度和品質,還能相應增加教師本身的進修,對這樣的一篇價值極高的文章,
我們便可說它「一字千金」了。在近代的社會中,樣樣都成了商品,文章也不列外,那麼我
們說,某著作家的一篇文章,稿費價格之高,相當於「一字千金」。不過,通常我們還是用
來形容文章的價值或修辭的美妙比較妥當。
三人成虎
戰國時代,互相攻伐,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約,國與國之間通常都將太子交給對方作為人質。「戰國策」:「魏策」有這樣一段記載:
魏國大臣龐蔥,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
「現在有個一人來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
龐蔥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
龐蔥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
龐蔥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
了老虎了。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里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
三個。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龐蔥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當然不會有老虎。說市上有虎,顯然是造謠、欺騙,但許多人這
樣說了,如果不是從事物真相上看問題,也往往會信以為真的。
這故事本來是諷刺魏惠王無知的,但後世人引伸這故事成為「三人成虎」這句成語,乃
是借來比喻有時謠言可以掩蓋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斷一件事情的真偽,必須經過細心考察
和思考,不能道聽途說。否則「三人成虎」,有時會誤把謠言當成真實的
⑹ 民間故事
劉伯溫的靈卦
在朱元章還在賣草鞋時,劉伯溫就算就了朱元章能做皇帝,私下裡總是稱朱元章為主公。
朱元章當了皇帝之後,就封劉伯溫這丞相,不離皇帝左右,皇帝有事沒事總想讓劉伯溫算上一卦。
一日,皇上正在吃餅,劉伯溫到,皇上馬上把咬了一口後,剩下的餅扣在碗下面問劉伯溫:「這碗底下扣的什麼?」。「月圓缺個邊。」劉伯溫算後回答。 皇上哈哈大笑。
又一日,一位陌生人手攥一隻活鳥,找劉伯溫給算算,我松開手時,這鳥是死的還是話的,劉伯溫回答不出來,他為此也有所領悟,事情是在不斷的變化中,不能把話說得太絕對。
灶王爺的故事
據傳「灶王」原是浪盪公子張萬倉,外號張臘月。其原配丁香女勤儉賢惠、美麗善良,由於張臘月喜新厭舊,後門休出丁香女,前門娶來王海棠。不幾年家底被揮霍凈光,張臘月後悔莫及哭瞎了眼,便沿街乞討。有一年臘月二十三,他討飯到了丁香家,丁香女看到張臘月可憐,便不記前仇,讓僕人把他請進來給他一碗龍須面吃。當他得知這是前妻丁香家時,羞愧難當便一頭撣死在鍋台上,從此賢惠的丁香女便在每年的臘月二十三祭祀他於鍋台上,傳來傳去,便把張臘月傳為「灶王」,民間也傳下了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時張貼「灶王」的習俗。
⑺ 泗州戲的張郎休丁香的女演員是誰怎麼關注她
她應該是劉榮芝。
劉榮芝,原名劉永芝,女, 1983年11月出生梨園世家,宿州市泗州戲劇團當家花旦。與泗州戲孫梅、張廷、呂咸蔚並稱「泗州戲四小名旦」。
⑻ 丁香女電子書txt全集下載
丁香女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丁香女
作者:老玩書童
1.車禍 2.天堂 3.童年 4.榜樣
更新時間2009-7-16 10:22:19 字數:6713
第一章劫後餘生
1.車禍
2002年深秋的一天。滇中的新興城市C市。
節令已進霜降,時逢陰雨綿綿的土黃天。氣溫驟然變冷,草木開始凋零。
夜幕降臨。市區綻放出了各色炫目的燈光,爾後迅速彌散,變成廣闊耀眼的一大片。在四周黑魆魆的山巒輪廓的托捧下,整座城市宛如一顆璀璨的夜明珠。
正是午後休閑的時分,工作勞累了一天的人們紛紛走出家門,購物,散步,娛樂。商廈、廣場和公園頓時熱鬧起來。幾條主要的街道上,車流首尾相接,你追我趕,不停息地流淌著。
在祥和的氣氛中,突然,一個不幸的消息迅速傳開——城內最繁華的民族大道的入口處,發生了一起慘重的車禍。一輛黑色的小轎車從郊外疾馳而來,猛然撞上了一輛運送郵件的大貨車。當即,小車被撞得面目全非,車頭壓縮成了一堆廢鐵。
眨眼間,車上的一男一女雙雙殞命。
交警和消防隊員們及時趕到。當人們用各種工具費盡九牛之力將車門破開,拖出兩具血肉模糊的屍體的時候,在場的人們一下子騷動起來。有人認出,遇難的男子是本市頗負盛名的副市長;而那名女子,則是一位非常年輕的姑娘。
120的救護車相繼開來。當醫生檢查屍體的時候,意外的奇跡出現了——那名女子並沒有死,她尚有微弱的呼吸。
火速送往醫院搶救!
在醫護人員的精心救治下,那名受傷的女子終於脫離了生……
⑼ 搜索民間故事
中國民間故事--二十四孝故事
搤虎救父--晉朝楊香
晉朝時,有一位叫楊香的孝子,在他十四歲的時候,就常常跟隨著父親楊豐到田裡去收割稻子,因為他們的田裡靠近山邊,十分偏僻,附近經常有老虎出沒.
有一天,父親一不留心竟被老虎拖走了.當時楊香手無寸鐵,身邊沒有任何武器,可以用來對付老虎,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須去救自己的父親,他的心裡只想著父親的安危,完全忘了自身的危險,於是不顧自身的危險,他拚命地往前奔跑,追上老虎,然後奮力一跳,撲上老虎龐大的軀體,兩只手緊緊捉住老虎的頸子,楊香雖然年紀尚輕,但孝心激發的強大力量,卻也使得老虎受不了疼痛,張口丟下咬著的人,喪氣的逃走了,楊香的父親才得以逃離虎口,保全了性命.
資料來源: http://home.kimo.com.tw/ycsite/248.html
恣蚊飽血--晉朝吳猛
在晉朝時,有個小孩名叫吳猛,雖然才八歲,但已懂得服侍父母,對父母極為孝順. 吳猛的家裡非常貧窮,因此床上沒有蚊帳,每到夏天的夜晚,許多的蚊子便會不斷叮咬人的肌膚. 但是,不論有多少蚊子叮咬吳猛,吳猛總是靜靜地忍受,任意讓蚊子吸飽他身上的血,從來不會用手把它們趕走. 吳猛獨自受著蚊子叮咬的痛苦,是因為在他幼小純真的心裡,認為只要讓蚊子吸飽了血,就不會去叮咬他的父母了,如果把它們趕走,恐怕蚊子會去叮咬父母,所以寧可自己受苦,也不願意趕走蚊子. 吳猛如此年幼,就懂得體貼父母,孝順父母的心真是到了極點啊!
資料來源: http://home.kimo.com.tw/ycsite/2412.html懷橘遺親--後漢陸績
東漢末年的時候,有個人姓陸名績,字公紀.在他六歲時,曾到九江去拜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來
招待他.九江這個地方本身並不出產橘子,必須從其他地方千里迢迢地運來,以前
交通又不像現在那麼便利,所以橘子在當時是很寶貴的東西,除了富有的官宦人.
家,一般人是不容易吃到的.陸績看到這么多好吃的橘子,就順手拿起兩個橘子放
在衣袖裡,等到要回家時,便去向袁術拜辭,表達感謝之意,不料,當他下拜時,
說:" 陸郎是來作客的,為什麼要拿走橘子呢 " 陸續趕忙跪在地上回答:" 我的
母親非常喜歡吃橘子,我想帶兩個回去給母親." 衣袖裡的橘子滾了出來,掉在地
上.袁術就問他袁術聽了他這番說詞,心中覺得十分驚奇,因為他只不過是個六歲
的小孩童,竟有如此體貼孝敬的心,真是難能可貴啊!
資料來源: http://home.kimo.com.tw/ycsite/2411.html戲綵娛親--周朝老萊子
老萊子,是周朝春秋時的楚國人,他自幼便十分孝順. 在他七十歲時,兩老還健
在.但兩老看見兒子日漸老去,便有自己已經去日無多的怠慨.老萊子見狀,便想了
一個辦法,老萊子把自己打扮成孩童模樣,蹦蹦跳跳的到了父母面前,一邊嘻嘻
哈哈大笑,一邊做出孩童嬉戲的動作.兩老看到兒子滑稽的動作,樂得呵呵大笑,
把煩惱憂悶都忘了! 從此,老萊子在父母前絕不提老字,而且還常常扮成孩童
模樣,使兩老得到快樂的晚年.
資料來源: http://home.kimo.com.tw/ycsite/244.html
這里多的是:http://www.chinafenghua.com/mini/1/
⑽ 關於灶王的傳說
張生娶了個媳婦,名叫郭丁香。這個丁香非常賢惠,自嫁給張生後,起早睡晚,收干曬濕,辛勤持家,幾年功夫家業就興旺起來,騾馬成群,瓦舍百間,張生闊了,多虧娶了個勤勞的丁香。
張生看到家業越來越大,成了富戶,不想想是怎麼得來的,看著丁香沒有年輕時俊了,就產生了喜新厭舊的思想,冬日活也不幹,一心想把郭丁香休掉,找個漂亮的年輕媳婦。他整天虐待丁香,把丁香休出家門後,又娶個財主的女兒李海棠。這李海棠好吃懶做,整日和張生花天酒地,不操持家務。幾年功夫,家業敗盡,漸漸地窮了,連房屋加土地都賣凈,連飯也吃不上了,李海棠也不跟張生了。
俗話說:休了前妻沒飯吃,張生要飯要到一家門口,一個做活的給他盛了一碗湯喝了。張生說:「這湯真好喝,再給一碗喝吧。」做活的又盛了一碗給張生喝了。張生喝完兩碗湯,看看天色不早了,就說:「天不早了,給你家主人說一聲,能讓我在您家鍋屋裡住一夜嗎?」做活的說:「行。」就把張生領到家裡,在鍋屋裡住下。張生說還餓,還想喝碗湯,做活的又給他盛了一碗,張生喝完說:「你東家心眼真好,你回報一聲,我想見見他。」家人說:「不用回報,我家主人心眼最好,給他說一聲就來。」張生心裡感激不盡。自己正想著,這家主人來了,張生一看是個女的,好像面熟,再仔細一看,原來是自己休出家門的丁香。丁香問張生:「怎麼到了這步田地了?」張生羞的無地自容。心想:我還有臉活著,死了吧。張生一看丁香家的大鍋底下火燒的正旺,就一頭鑽到鍋底下燒死了。這時候,巡天的天神正好看見,就回報了玉皇。玉皇知道張生雖然不好,但他知道害羞,自己投火燒死自己,說明他沒壞到底,還能回心轉意,他既死在鍋底下,就封他灶王吧。
張天師傳下旨意:封張生為灶王,為一家之主,逢年節都用果子敬他。每年臘月二十三騎馬上天回報,臘月三十那天再回來,在天上過七天。
張生封了灶王之後,家家都把他的像貼在鍋門口。有的婦女抱著孩子燒鍋,有的小孩把他的臉皮抓破,有的小孩弄了泥巴抹到他嘴裡。他很生氣,單等臘月二十三日騎馬上天一回報,對他不好的都窮了;誰對他好的,都叫誰富了。
老百姓一開始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後來才知道是灶王爺上天回報的。以後恐後他上天不說好話,在送他上天的時候,都用秫秸稗插個馬,做了面條,叫他吃飽喝足,照顧好好的,還圓成一番,叫他上天回報好話。後來還信不過,就用粘米做了個糖盤敬他,叫他吃了糖盤粘住嘴,不讓他上天回報壞話。人們還在灶王像兩邊寫了一幅對聯:「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橫披是「一家之主」。直到現在,還有「二十三啃糖盤,再過七天就到年」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