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木雕
㈠ 木雕懷舊色怎麼上
做舊,已經不只是一種表象,而是深入骨髓。從材質到工藝再到設計,從中國古典傢具到歐美古典傢具,再到新古典、田園風格、地中海風格,做舊傢具比比皆是。做舊的傢具不只是簡單地模仿古董傢具,而是設計師通過新的創造,從骨子裡表現現代傢具的另類唯美表情的一種新時尚。
古舊傢具的收藏熱,導致做舊傢具的蓬勃發展。這里有生活的印記,有年輪的流逝,還有每個人都渴望找尋的悠遠綿長的歷史感。
做舊手法很多 風格各異
舊傢具市場上不少,比如船木傢具,就是利用在海水中泡過數百上千年的木頭製造而成。還有朴風堂的老榆木傢具,有些就是在山西等地收回的馬槽做出來的。用這些古舊的材料,做出來的傢具已經散發出濃郁的古意。但畢竟現成的古舊材料越來越難找,就只能做舊了,而且這種表現手法使現代傢具更具個性化。 最常見的做舊手法就是留下使用年輪的痕跡,比如將傢具上的一些地方燒焦,然後將黑色印記留在木頭上,然後再拋光或上塗料。
至於要讓新傢具有老傢具的感覺,最好就是有磨損。這個方法很簡單,待漆幹了以後,用不同的顏色摩擦接觸最多的區域,來創造一種磨損的外觀。也有用一塊浮石沿著傢具的邊緣摩擦,留下白色的痕跡。
業內還有不少有效的「旁門左道」的做舊技法,比如用塗料刷蘸上塗料或著色料,快速拍打傢具,創造出一種凝重的條紋圖案。
仿古做舊塗裝著色是做舊最關鍵的環節,一般不用很艷的色料。通過增加整個產品的色澤的反差,一色澤深、中、淺來表達產品漫長的時間跨度。著色的另一特點,常採用半透明的色料,降低產品表面的清晰度,營造朦朧的神秘感。 傢具做舊,有時看不出來,就糊塗了。做舊的手段很多,比如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傢具做好以後,用繩一拴,咣當一下就扔到臭水坑裡去了,上面還拴兩塊石頭。一泡兩個禮拜,撈上來,放在太陽底下曬著,再曬兩個禮拜。然後又扔進水坑裡兩個禮拜,再撈上來曬兩個禮拜,來回折騰。一夏天下來,什麼傢具也都變成舊的了。這是我在農村親眼所見的硬木傢具做舊的方法。但這樣做出的舊,是均勻的腐蝕,和真正的舊不一樣。還有一種做舊的方法,就是刷漆。刷完漆再褪掉,褪掉再接著刷,來來回回折騰,會使傢具的陳舊度迅速增加。除此以外,還有染色、火燒、用鋼絲刷刷它等做法。總之,就是怎麼毀,怎麼來。但這種毀一定是人為的,只要動動腦子,好好想想,仔細看看,就能發現作偽的痕跡。比如染色。民國時期興紫檀的時候,有人把很多黃花梨傢具染成黑色,冒充紫檀。現在呢,把紅木染成黑色,冒充紫檀。許多年前,我見過一個女孩兒穿著白裙子,大夏天的去買紫檀傢具。人家那兒有染色的假紫檀,她上去就坐著。走的時候,屁股上有兩朵紅色的牡丹花。木頭掉色,她自己看不見,我們在後面都看見了。染色就會掉色。很簡單,你拿一條白毛巾,蘸水一擦,就知道是否染過色,老傢具本身並不掉色。我們還有一些對傢具的誤解。比如現在的中國傳統傢具店,尤其是硬木傢具店,都備有核桃油,隨時往傢具上刷油。為什麼呢?一刷上油,傢具顯得漂亮,特別好賣。但是,油對傢具的保養,並不能起到好的作用。中國的傢具保養不應使油,應該使蠟,普通的固體地板蠟就可以。打蠟對傢具有很好的保養作用,一定不要去打油。商人打油很簡單,客人喝杯茶的工夫,就把傢具擦上一層油,又亮又美觀。這是欺世的行為。但因我們不知,就把這種欺世手段作為一種保養手段了。辨偽是一種很重要的技術,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學會的。我覺得不是專業的人員去學習辨偽,嚴格來說沒有太大的意義,了解一些知識就足夠了。從收藏里領悟一些人生的道理,才是最重要的事。下一講,我們講一講明清傢具長盛不衰的原因。
㈡ 雕刻四隻鳥與牡丹花在一起是什麼意思
意思就是鳥語花香吧
㈢ 牡丹花的含義
牡丹圖案作為裝飾語言,具有濃郁民族氣息。這些牡丹紋樣(圖案),是我國人民所喜愛的傳統圖案之一,她以富麗飽滿的形態和艷麗奪目的色澤,在我國人民心目中享有特殊的地位。作為本民族精神象徵,她融進了人們對生活的美麗憧憬和良好祝願,意寓著中華民族繁榮昌盛,源遠流長,正因為藝術家將此主觀意願生動地溶注在牡丹的形態之中,才使牡丹紋樣的生命力具有長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如洛陽宋代古墓壁畫和磚雕牡丹圖案,大理的木雕牡丹、西藏寺院和住宅中的牡丹圖,景德鎮的牡丹瓷器,四川的牡丹年畫等等,都具有民族特色。
在雲南省大理白族建築木雕上有許多牡丹圖案。如:「牡丹亭格扇門花心」;「牡丹盆花格扇門花心」;「牡丹童子可靠扇門花心」;「山茶牡丹格扇裙板」;「牡丹與卷草紋小花板」;「鳳穿牡丹格扇門花心」;「文豪雅趣格扇門花心(瓶插牡丹);「春花(牡丹)秋果格扇門花心」;「博古瓶花(牡丹)格扇門」。
景德鎮瓷器的牡丹圖案也十分精美:「牡丹孔雀鳳凰圖盤」、「牡丹寶相花紋」、「青花牡丹孔雀圖盤」、「青花牡丹孔雀海馬圖壇」、「青龍牡丹唐草紋盤」、「青龍牡丹紋盤」、「赤彩牡丹孔雀圖盤」、「五彩牡丹鳳凰圖盤」、「青花牡丹鳳凰圖盤」、「剔紅牡丹孔雀大盤」、「青龍鳳凰寶相花唐草紋瓢瓶」、「五彩牡丹唐草紋碗」、「青花牡丹唐草羯磨紋碗」。
另外。各地保存的瓷器上也有牡丹圖案:「青花纏枝牡丹紋帶蓋梅瓶」、「影青刻龍鳳牡丹紋瓷罐」(青海)、「剔花牡丹紋瓷罐」(青海)、「剔紅雙龍牡丹山石紋盆」(北京)、「剔紅牡丹瓷蓋碗」(北京)、「唐三彩鳳嘴牡丹尊」(洛陽)、「唐三彩牡丹枕」(洛陽)。
歷代絲綢布錦上的牡丹圖案有:唐代「牡丹紋煙色暗花綢」、宋代「串枝牡丹紋羅」、「雲錦」(牡丹)圖案。現藏於日本正倉院的「唐錦」:獅子與唐草(牡丹)奏樂紋棉、紫地、織出獅子紋、左右配飾牡丹唐草並有琵琶、笛、鼓等奏樂者。另外唐花山羊紋錦:茶地以相對二山羊為圖案,間飾牡丹花,花型優美、動人。
在我國各寺院壁畫,或出土的古墓壁畫中都有許多牡丹圖案。
如:北京法海寺壁畫,繪有牡丹、蓮花、月季、芭蕉等;西藏的布達拉宮中的壁畫也繪有牡丹等吉祥之物。河南洛陽古墓博物館1、2、3、4號宋墓壁畫和磚雕上均有牡丹圖案;內蒙古昭烏達盟料峰三眼井村之墓壁畫上方各畫一束對稱牡丹花、券頂四角各畫一鳳凰作展翅飛翔狀,周圍點綴牡丹花紋。
在古代許多畫法上也冠以「牡丹」之名,如「牡丹塗」:用麻布做成球狀、粘取紋漆、在完成中塗漆面,全部紋轉一朵朵的花紋……花朵紋樣便自然形成。
「牡丹纏枝法」:用棉包在白土瓦灰填充料制備的漆面上壓旋,起出團體色螺紋,入蔭於後稍加打磨平整,現場刷緣漆、朱漆各一道,最後,磨顯出亮,效果似國色天香、錦族花團。
可見、牡丹文化深入我國民間,在歷代文人墨客平民百姓中廣為流傳。其中牡丹圖案又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主要形式。但是,究竟它的象徵意義或象徵性是什麼呢?
纏枝紋牡丹:傳統吉祥紋樣,又名「萬壽藤」,寓意吉慶。因結構連綿不斷,故又具「生生不息」之意。
牡丹與石頭或梅花組成的圖案寓意「長命富貴」。
鷺鷥與牡丹象徵「一路富貴」。
白頭翁(鳥)與牡丹象徵著「長壽富貴」或「富貴姻緣」。
牡丹玉蘭繪在一起,象徵「玉堂富貴」即「富貴之家」之意。
牡丹海棠繪在一起寓意「滿堂富貴」即老少同貴。
牡丹與魚繪於一圖案中,即「富貴有餘」。
牡丹圖案周圍飾月季、長春草等,象徵「富貴長春」。
瓶(平)插牡丹(富貴)其意表示:「富貴平安」。
㈣ 古代常用門窗的圖案有哪些,可以詳細點嗎,急需啊!!
牡丹花,翠鳥,鯉魚
㈤ 潞澤會館的木雕美術
人物
走進會館,我們一下就被戲樓上精美的木雕所吸引。據說,這群古建築的精華便是裝飾於房屋框架上的木雕。在每層建築的構件上,特別是屋檐下邊的木桁、額枋、斗拱、雀替、擋板、垂柱上,幾乎都有木雕裝飾。人物、動物、花卉、樹木、亭台、樓閣、民間傳說故事等應有盡有。所有木雕均採用浮雕、透雕等雕刻技法,其表現內容可分為人物、動物、花卉三大類。
人物中有八仙,雕刻於舞樓東、西雀替上,八仙各持寶物立於祥雲之中;有金甲神人,雕刻於大殿明間額枋上,神人身披金甲,一手高高舉起,一手按於胯上,威風凜凜;在大殿東次間額枋上,雕有一幅非常精美的衣錦還鄉圖。圖中老翁神情怡然,騎於馬上,馬後緊跟一書僮,肩扛一花枝。在大殿西次間額枋上,雕刻的是一幅「安樂農耕圖」。此圖將不同的情景雕刻於方寸之間,有手扶犁把的農夫、飲水的牛,頭戴草帽的漁翁,恰似一幅生活氣息濃郁的田園風情畫。
動物
動物中龍的木雕最多,尤其在大型的框架中。大殿東次間雀替上雕刻的龍最為典型,該龍爪抓荷葉,口含荷葉,似在仔細品味,整個雕刻惟妙惟肖。其次是鳳凰,這些鳳凰形態各異,立於祥雲之中,給人們以肅穆、祥和之感。麒麟的雕刻在木結構框架裝飾中也是較多的一種,據說麒麟是有德性的仁獸,是吉祥、如意的象徵。麒麟的造型較為奇特,獨角、麟身、馬蹄、牛尾,別具一格。另外,還雕有諸如獅子、狻猊、馬、羊、鹿、長尾雞、仙鶴等。這些靈禽瑞獸的雕刻,採用多層透雕的技法,同時還採用誇張等手法使之呼之欲出。將諸多民間傳說中的靈禽瑞獸運用到古建的結構框架之上,一方面裝飾了這些古典建築,另一方面也起到了木框架加強固定的作用。
花卉
花卉中以牡丹的圖案最多。大殿、後殿、舞樓的許多部位都有以牡丹為題材的木雕藝術品。牡丹花朵碩大、雍容華貴,在古人心目中一直是祥和富貴的象徵,用在古建築的雕刻中,顯得富麗堂皇。葡萄雕刻於後殿,旁邊配有一隻靈動的小松鼠,這種民間稱為碩果累累的葡萄與松鼠的結合,構成一幅吉祥如意的畫面。在潞澤會館中以花卉為題材的雕刻很多,諸如以「本固枝榮」寓意的荷花,以「麻姑獻壽」寓意的蟠桃,以君子之稱的梅花,以「萬古長青」之稱的松樹喬木等等,都具有較高的雕刻技法。
㈥ 西番蓮在哪個朝代出現
由於明清時期廣州特定的地理位置,成為當時中國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門戶。於是西方建築、繪畫和雕塑等藝術表現技巧逐步通過廣州傳人我國,並在許多方面被廣泛應用。清代特別是在康熙年間,宮廷中更是大量聘用西洋藝術匠師。著名的圓明園便是中西合璧的典型。諸多西方文化樣式中,由明代傳人至清代盛行的西方圖案——「西番蓮紋』』尤為著名,並成為廣泛地應用於紅木雕刻中的典型紋飾。如清紫檀浮雕西番蓮紋扶手椅靠背板」,就體現了這種西洋紋飾的優美.
「西番蓮紋」在西方紋樣中的特殊地位,就好像是中國的牡丹。「西蕃蓮紋」傳人我國以後很快被廣泛應用,這不僅是因為「西蕃蓮紋」圖案造型優美,而且更重要的是這種紋樣的適應性比牡丹花紋樣更強,所以很快被應用於各類紅木雕傢具。「西番蓮紋」傳人中國後不久.便很快與中國的吉祥題材如蝙蝠、雲龍等相融合,和諧地融化到傳統的中國紋飾之中,如著名的紫檀木雕「雲蝠番蓮紋架幾案」等傢具,很具有代表性。
㈦ 夢見竹子開牡丹花,木雕的老虎和龍是活的是什麼意思
事先規劃好,有利於行事的一天。今天的你容易被繁雜的事情擾亂思路,因此,在出門之前就該想清楚今天的行程如何,什麼時候該去什麼地方,該帶什麼東西,該辦什麼事情。否則的話,忘東忘西只會讓你更費腦筋。
㈧ 請問家庭裝修用牡丹圖案好不好
牡丹自古就是富貴之花,牡丹國色天香、富麗堂皇,寓意吉祥富貴、繁榮昌盛,是中華民族興旺發達、美好幸福的象徵。家裡懸掛一副牡丹畫是非常吉利,有風水意義的。
㈨ 庭院里適合種植什麼花
院子里,就養這「4種植物」,花量大好養護,年年開花格外美
1、月季
只要選擇一些四季開花,勤花類的種類,最好是藤月,能爬藤,一棵就能爬一大片,然後再給它弄一個拱門支架之類的,那簡直像公主的花園啊,特別美,清晨走在月季花下,小花園裡面,聞著月季花香,非常沁人心脾。
㈩ 耦園東西花園有什麼特殊含義
東花園佔地3000多平方米,是耦園的精華所在,山池主景列中,周圍環以亭廊樓榭,呼應主景,整個布局疏密得體,錯落有致,隨處可見精妙佳構。
東花園主體建築是一組退居北端、跨度40米的重檐樓閣讀書樓建築群,樓前有月台,樓中有天井4處,整個造型氣勢雄偉。樓中間設大廳三間,下名「城曲草堂」,上名「補讀舊書樓」,裝修陳設氣度不凡。
城曲草堂為重檐二層樓廳,正對黃石假山,橫跨整個東花園北端,高大宏敞。樓下居中三間懸額「城曲草堂」,面積約70平方米.
堂前檐下為迴廊,東西貫通,廊前上置回紋掛落,下置木雕欄桿,花結雕飾山石牡丹,方磚鋪地。耦園居城東北隅,園外城牆盤曲,與園景意合,故以此命名。
城曲草堂步柱間明間置長窗6扇,兩次間下置裙板上為和合窗三排。明間前步柱處有紗槅兩扇分置兩側,紗槅之間上方有葵式萬川飛罩一架,中雕收翅蝙蝠銜磬連雙魚紋雕飾。
主間與兩次間以裙板及和合窗分隔,兩次間後面各有長窗6扇,長窗後面均有木製樓梯,可供登樓。明間後部為7扇屏門,窗芯嵌有山水條幅,組成一幅山水通錦。兩次間內窗芯上則嵌有書法12幅。
補讀舊書樓為城曲草堂上層的樓廳,是園主舊時讀書之所。「補讀舊書」出自陶淵明詩句:「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表達了園主夫婦嚮往著讀書學習式的隱居生活。
補讀舊書樓樓面闊三間,面積約70平方米,樓內樓板、裝折均為杉木,南面木格半窗,明間北面向後凹突,上置回紋掛落,東、西次間北面各置6扇木板門供出入。樓區東端略向南突,呈曲尺形,上層名「雙照樓」,下層名「還硯齋」。
雙照樓三面臨窗,面南而立,可得日月雙照,是全園賞景佳處。「雙照」取晉代王僧儒《懺悔文》「道之所貴,空有兼忘;行之可貴,其假雙照。」「照」是「明」的意思,「雙照」指園主夫婦雙雙明道。
雙照樓樓面見方,卷棚歇山頂,面積65平方米,內頂部為中間向上凹入的木製吊頂,東、南和西三面臨空置窗,北面為杉木板牆,樓西面有一通道與補讀舊書樓相通。因三面臨窗,故能同時見到日月之光照,也是雙照之意。
城曲草堂兩側有廊環抱,東名「筠廊」。廊中有半亭,亭壁有《掄元圖》碑,上有沈氏夫婦跋文。是圖因出自清初著名書法家王文治之手而彌足珍貴,加園主夫婦真跡其上,益顯此碑的珍貴。
筠廊位於東花園東側,起自雙照樓下還硯齋的東南口,南連望月亭,止於吾愛亭。在望月亭處廊上有木製方匾,題額「筠廊」兩字。廊伴植叢竹,新竹稱「筠」,故名筠廊。
筠廊是半廊,倚牆而建,全長約30米,隨形拐折5處,設有漏窗6扇,廊下有園內外水道相通。廊內保存了園主夫婦題跋的《掄元圖碑》真跡。
筠廊與對面的樨廊成為對景。廊曲折南延,與望月亭和吾愛亭相接,廊外伴植叢竹。望月亭位於東花園還硯齋南筠廊北端,與吾愛亭分處廊兩端,為筠廊向西突出的一座方形建築。
望月亭卷棚歇山頂,面積約7平方米。南、西、北三面為和合窗,下部為磚細矮牆,築於石基之上。為觀賞受月池中月色美景,也因此而得名。
儲香館位於城曲草堂西側,是草堂西延的重檐平屋,面積約20平方米,東、西為牆,南、北下為裙板,上置和合窗三排,南、北各有一門,南門供出入,北門通向館內小室。
舊時是園主後裔讀書授學之所。館前庭院內遍植叢桂,每至秋高氣爽的季節,桂花爭相綻開,滿室留香,故而得名。又隱喻勸勉子孫勤奮學業,尊重科名,他年蟾宮折桂之意。
安樂國位於城曲草堂東次間之隔壁,還研齋東北,是一較為僻靜安逸之所,為一單間,面積約40平方米,內鋪杉木地板,西壁及頂部為杉木板壁,東、南側為下裙板上和合窗,北面為矮牆半窗。
其南有廊與城曲草堂南廊連通,向東折南即通還硯齋,但廊在此不開口,即不能單獨出入。「安樂國」就是安樂窩之意,指安逸的生活環境。
在安樂國東南面,望月亭之北,城曲草堂東延部分為還硯齋。齋陳設極雅,是園主的書齋。據清俞樾題匾跋記載,園主曾祖曾用一硯,久已失之,後被園主復得,故以「還硯」命齋名。
還硯齋面積約45平方米。齋內以一圓形銀杏木落地罩將齋分隔成南北兩間,方磚鋪地,杉木頂,東、北牆為杉木板壁,西側銀杏木槅扇外,有走道通往安樂國,落地罩、槅扇雕刻精美。南面為和合窗,外為走廊,向東南方延伸可通往望月亭,向西北延伸可通往城曲草堂。
過儲香館即為樨廊,廊外伴植木樨林。「樨」指木樨,即桂花。廊的始點上方有磚制題額「樨廊」兩字。廊間漏窗共計19扇,拐折10處,以儲香館一帶居多,與東花園東側的筠廊形成對應。
樨廊南與「藤花舫」和「無俗韻軒」相連,爾後曲折延伸,過月洞門及半亭,直至園東南隅之樓閣,總長約100米,使得全園建築散而不斷,呵成一氣。
便靜宧位於耦園東南角樨廊終點。坐東朝西,面積約40方米。其東、南面為牆,北、西為欄桿裙板和冰凌紋半窗,方磚鋪地,西側之南置長窗兩扇供出入。「便靜」即入靜之義,「宧」為東北之方位,因耦園在蘇州城之東北方位,故稱之。是園主入靜悟道之場所。
便靜宧上即為聽櫓樓。聽櫓樓系重檐樓閣建築,為卷棚歇山頂,面積約40平方米。除戧角處作纏枝花紋瓦飾外,其山花處塑大鵬展翅騰飛狀。樓上北、東、西三面置木格半窗,可分別觀賞園內外景色。
西側有木質樓梯,向西可通往「魁星閣」。此樓位於東花園東南隅,臨近城壕,外隔婁江,可聞陣陣搖櫓之聲,故名。
魁星閣與聽櫓樓兩樓間有閣道相通。魁星閣為重檐樓閣建築,卷棚歇山頂,面積約20平方米。「魁星」為我國古代天文學中二十八星宿之一,俗稱「奎星」,主宰文章興衰之神。舊時讀書人極為崇敬,為園主崇祀場所。
魁星閣戧角上為雙牡丹花紋飾,下為雙桃紋塑飾。向北突出於樨廊外,底層東、西、北三面為木板上置和合窗,窗格做冰凌紋,樓梯架沿廊貼牆處。樓閣內東、北兩面置半窗,可觀東花園之景。
無俗韻軒位於是東部最西側,與樨廊矮牆坐檻相隔,坐南朝北,自成一院,為舊時女主人書房。軒闊三間,面積約55平方米,硬山頂,正屋頂部作船篷軒。
軒北帶廊,頂部作一枝香軒,柱間有掛落,廊下以一塊平坦的太湖石作為階石,廊東通樨廊入東花園,西連載酒堂。
無俗韻軒明間開4扇長窗進出,兩次間為木板半牆和合窗,上置冰凌紋風窗。軒東側磚牆上辟一海棠形窗戶,窗芯居中飾木製田字格,四周「卍」字花格。其外牆飾以大片磚細牆面,窗兩側磚刻隸書對聯:
耦園住佳偶;
城曲築詩城。
橫額:「枕波雙隱」。此對聯系園主沈秉成夫人嚴永華所撰。
廊牆上數十處漏窗造型各異,亦很精美。軒南側每間辟一窗,窗外花圃原為耦園之菜園。
山水間位於東花園受月池南端,魁星閣正北,與雙照樓隔水相望。北半部凌空於水上,為一水閣,卷棚歇山頂,南北通透,四周圍廊,面積約70平方米。四角飛檐高翹,裝飾精美。兩歇山塑有「松鶴」「柏鹿」浮雕,廊四周置「吳王靠」。
閣內南側置有大型雞翅木雕落地罩,跨度4米,高3米。雙面鏤雕松、竹、梅「歲寒三友」圖案,雕藝精湛,傳為明代遺物,為耦園的鎮園之寶。
北側有紗槅3扇,雕飾牡丹、葫蘆圖案。「山水間」為清代翰林院侍讀學士沈荃題匾,因值山水之間,故得名。
西花園則以湖石構景,舒展綿延,主要建築有織簾老屋、長方廳、藏書樓、鶴壽亭和方亭。其中,織簾老屋書齋為整個西花園的中心,將西花園分隔為東、南、北不間斷的3個院落。
織簾老屋面積約165平方米,硬山頂,屋架高大,門宕和窗宕及窗檯均為磚細構築。屋為鴛鴦廳式,屋內由六扇屏門和飛罩分隔為前後兩部分,可稱之為前堂和後堂。
鴛鴦廳形式南廳陽光充足,常在冬春時使用,北廳無日光直射,較為涼爽,常在夏秋時使用。
屋子頂部作船篷軒,南、北長窗都以銀杏木雕作,上部作回紋宮式,花結處雕梅、蘭花朵狀構件。前堂東、西側牆上辟上下扁長的八角形窗框,內裝精細窗格。後堂兩次間北牆開矩形大窗,也飾以精細木雕窗格。
「織簾」表達了園主嚮往織簾勞動、躬耕讀書的理想隱居生活。織簾老屋屋南有一約30平方米的月台,月台前二級台階與園內通道相連。
再往南還有一座湖石假山,小巧玲瓏,峰巒絕壁,山洞蹬道一應俱全,山間散植喬木,老樹參天,與東花園的黃石假山遙遙相對。
在湖石假山之南為長方廳。長方廳坐北朝南,臨近園牆。面闊三間,面積約70平方米,因形似長方形俗稱「長方廳」。
此廳體量不大,但構築精巧,中間南北各有長窗供出入,兩次間都是半窗,東西側牆各開有一個六邊形的木格漏窗,窗下各置一方桌,桌上置金磚一塊,兩次間各置紅木椅、幾。長方廳前有小庭院,辟耦園西門。
織簾老屋屋西北另有耳房一間,作為織簾老屋的輔房使用。「織簾老屋」之東為三進平房,其中一二進有耳房,南面有牆門,門前隔走廊為一歇山頂方亭,南向,與「織簾老屋」比鄰,為正方形,外觀精巧,質朴而輕快。
方亭面積約30平方米,因形似方形故稱之為「方亭」。內側梁架明露,為圓作船篷軒式。亭北為牆,南為長窗8扇,長窗上半部為三格抹角方框宮紋,下半部為素麵裙板。東、西兩面上部為和合窗三排,下部為木欄桿加板牆。
亭東走廊中有西向歇山頂半亭一座,額「鶴壽亭」,其依牆而建,位於西花園最東側,古樸素雅。廊壁有磚細花窗,在蘇州各園中見之不多。
鶴壽亭為卷棚歇山頂,梁架明露,為圓作船篷軒式,面積約20平方米。南、北通廊道,以檐柱辟為三間,明間較闊,可供出入西花園,南北兩次間下有木欄桿,上方有回字形掛落裝飾。南北兩側牆面各有一橢圓形漏窗,圖案為同心雙環形似旋轉狀的水花紋磚雕。
沈秉成當年任鎮江知府時,曾得《瘞鶴銘》拓片,較其以前所藏的數種《瘞鶴銘》拓片多出「壽鶴」兩字,其上又有清人吳偉業款識,故取名為「鶴壽亭」。
「織簾老屋」之北為一庭院,院北即藏書樓。園主夫婦曾有「萬卷圖書傳世富,雙雛嬉戲老懷寬」之詩句,可知當年曾收藏過大量書籍。
藏書樓為上下兩層,建築面積約380平方米。樓東西兩端向南伸出,西為平面接近方形的兩層輔樓,東為樓廊,窄而長,下為西花園之過道。與主樓形成凹字形。上層置回紋欄桿裙板和半窗,下層間置長窗、半窗。西花園環境幽雅寧靜,具蘇州書齋花園的特色。
1884年,沈秉成奉詔復出任官他省,全家隨往。1895年,沈秉成至蘇州治病,醫治無效,卒於耦園。此後園內日漸破落,散為民居。存留下來的耦園,為後來按照歷史資料重建的。
蘇州耦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