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墨蘭南陽牡丹

墨蘭南陽牡丹

發布時間: 2022-04-12 11:43:46

Ⅰ 有關牡丹花的資料

牡丹觀賞部位主要是花朵,其花雍容華貴、富麗堂皇,素有「國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稱。牡丹可在公園和風景區建立專類園;在古典園林和居民院落中築花台種植;在園林綠地中自然式孤植、叢植或片植。也適於布置花境、花壇、花帶、盆栽觀賞,應用更是靈活,可通過催延花期,使其四季開花。根皮入葯,花瓣可釀酒。牡丹
牡丹自古以來皆用其根皮入葯,名曰「丹皮」。《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中品。李時珍撰《本草綱目》曰:「牡丹以色丹者為佳」。丹皮用量很大,國內年需要量在250萬公斤左右,年出口量約為50萬公斤。曹州牡丹為葯用觀賞兩用品種,所產「曹丹」皮厚粉足質量好,為全國丹皮四大產區之一。牡丹根皮外層為木栓層,由多列木栓細胞組成細胞壁,呈淺紅色;內層為皮層,由數列切向延長的薄皮細胞組成,皮層內韌皮部,占根的絕大部分,中心為木質部及髓。牡丹根的韌皮部及皮層薄壁細胞和細胞間隙中,聚集有較多的草酸晶簇,並含有很多澱粉。鮮皮中含有牡丹酚原甙(Paeonolide.C20H28O12)約5-6%,但易受自身存在的酶水解,成為牡丹酚(C15H20O8)及一份子L阿拉伯糖。根皮中含有的牡丹酚(PaeonolC9H10O3),為帶有光澤的針狀結晶,可溶於水及一般溶劑,還含有芍葯甙(Paeonorin)、苯甲酸,揮發油0.15-0.4%及植物甾醇等。牡丹酚為主要葯用成份,具有抗菌作用,體外試驗丹皮對傷寒桿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等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對白喉桿菌也有抑製作用。丹皮水剪湯劑還有降血壓作用。丹皮呈圓筒狀、半圓筒狀或破碎的片狀,有縱向裂隙,兩面向內捲曲,外皮粉白色或微紅,內層棕色或土黃色,有細順紋,質而脆,容易折斷,斷面呈粉性白色,具有特異香氣為了便於運輸和貯藏,加工後的根皮通常截成6-15cm長的小段,裝在木箱或竹簍、條筐里,放在乾燥通風避雨的地方。貯藏期間要注意防潮。受潮後其斷面由原來的粉白色奕馬紅色,如轉成黑色即已表明已變質。如發現受潮應立即放在陽光下攤曬,曬干後再輕輕裝起,緩緩加蓋,以免壓碎。
丹皮性微寒,味苦辛,無毒。入心、肝、腎經。具有清血,活血散瘀的功能。主治斑疹吐血,血滯經閉,經前發勢,癰腫瘡毒,損傷瘀血,陰虛發勢,無汗骨蒸。臨床上主要用於清肝火和涼血散瘀(消炎、降壓),如因肝鬱火而致的發熱、盜汗、自汗、頭痛目澀、月經不調,常配梔子、柴胡等,方如「丹梔逍遙散」。取其熱散瘀作用,治部急性闌尾炎常配大黃、金銀花等,方如「大黃牡丹湯」加減。因高血壓和動脈化而瘺有肝鬱積熱症者,可配野菊花、石決明等降壓。如陰虛發熱,可配「青蒿鱉甲煎湯」。熱症出血,可助犀角、生地涼血止血;因甩胸腥部挫傷後有瘀血作痛者,方劑中加丹皮、赤艾以涼血去瘀。因此,丹皮是治部血中伏火,除煩熱,祛血瘀或瘕積聚的常用葯物。丹皮不但可以配伍其它葯物水煎湯劑用於治療一般急性疾病,還可製成吸收緩慢、葯力持久且服用、攜帶、貯存方便的丸劑和片劑。如山東菏澤制式廠生產的「六味地黃丸」中就有曹州粉丹皮。該葯為6g重的小密丸。因其整個配方選用「道地」葯材,以優質棗花蜂蜜為輔料,丸葯質好,對腎陰虧損、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盜汗、遺精、消渴、骨蒸潮熱等症療效顯著。該廠又在本方的基礎睛,加上枸杞子、菊花,加工出「杞菊地黃丸」。主治因腎陰虛而導致的眼花岐視,或枯澀疼痛等症狀,是中老年眼疾患者的理想葯物。山東菏澤健民中葯廠生產的濃縮「咽炎片」,方劑中加丹皮以取其清熱瀉火之效,輔佐玄參、板蘭根增強滋陰解毒作用。該葯具有養陰潤肺、清熱解毒、清利咽喉、鎮咳止癢功能,用於慢性咽炎引起的咽癢、咽干、刺激性咳嗽等症,效果良好。總領群芳,國色天香。我國國花。象徵榮華富貴和中華民族興旺發達、美好幸福。
獨立冰霜 菊花
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20-200cm,通常30-90㎝。莖色嫩綠或褐色,除懸崖菊外多為直立分枝,基部半木質化。單葉互生,卵圓至長圓形,邊緣有缺刻及鋸齒。頭狀花序頂生或腋生,一朵或數朵簇生。舌狀花為雌花,筒狀花為兩性花。舌狀花分為下、匙、管、畸四類,色彩豐富,有紅、黃、白、墨、紫、綠、橙、粉、棕、雪青、淡綠等。筒狀花發展成為具各種色彩的"托桂瓣",花色有紅、黃、白、紫、綠、粉紅、復色、間色等色系。
花序大小和形狀各有不同,有單瓣,有重瓣;有扁形,有球形;有長絮,有短絮,有平絮和卷絮;有空心和實心;有挺直的和下垂的,式樣繁多,品種復雜。根據花期遲早,有早菊花(九月開放),秋菊花(十月至十一月),晚菊花(十二月至元月),但經過園藝家們的辛勤培植,改變日照條件,也有五月開花的五月菊,七月開花的七月菊。根據花徑大小區分,花徑在10厘米以上的稱大菊,花徑在10—6 厘米的為中菊,花徑在6 厘米以下的為小菊。根據瓣型可分為平瓣、管瓣、匙瓣三類十多個類型。
菊花,是非常美麗的一種植物。
獨立傲霜,千姿百態。象徵君子氣質。
從容優雅 蘭花
蘭花,素有「花中君子」、「王者之香」的美譽。中國蘭又名地生蘭,按其形態,可分為春蘭、蕙蘭、建蘭、墨蘭、寒蘭等。我國雲南、四川、廣東、福建,中原及華北山區均有野生。蘭花喜溫暖、濕潤、半陰環境,適宜在疏鬆的腐殖質土中生長、分株繁殖,要求適量施肥和及時澆水。一般來說,「五一」之後需將苗盆移至通風涼爽的蔭棚下,進行養護管理,立秋後再搬入室內,這樣有利於花芽形成,適時開花。蘭花可以裝點書房和客廳,還能凈化空氣。蘭花的花枝可做切花。從容優雅,王者之香。象徵無人亦芳,清寒不萎的高尚人格。
熱情如火 月季
月季不但是我國傳統名花,而且是世界著名花卉,世界各國廣為栽培。月季按花朵大小、形態性狀,可分為:現代月季、豐花月季、藤本月季和微型月季四類。月季顧名思義,它是月月有花、四季盛開。現代月季由中國月月紅小花月季與歐洲大花薔薇雜交而成,花期以5月和9月開花最盛。藤本月季枝條呈藤蔓狀,花朵較大。豐花月季花朵中等而密集,花期從5月中一直能開到10月。微型月季株型低矮,花朵亦小,終年開花,適宜室內盆栽。月季在園林中多用於庭院綠化,亦可種植在專類園。扦插、嫁接繁殖,可以芽接亦能靠接。月季花可提取香精,用於食品及化妝品香料;花入葯有活血、散瘀之效。熱情如火,姿容優美。象徵此花無日不春風的長期奉獻的品格。

Ⅱ 中國的名花有哪些

梅花、牡丹花、菊花、蘭花、荷花等。

1、梅花

梅花與蘭花、竹子、菊花一起列為四君子,與松、竹並稱為「歲寒三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梅以它的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給人以立志奮發的激勵。在嚴寒中,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

原產中國南方,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歷史,無論作觀賞或果樹均有許多品種。許多類型不但露地栽培供觀賞,還可以栽為盆花,製作梅樁。

其出污泥而不染之品格恆為世人稱頌。歷來為詩人墨客歌詠繪畫的題材之一。

Ⅲ 姜姓的來源

姜姓圖騰

jiāng 是源自遠古時期炎帝的姓。
據史書記載,姜姓是炎帝的後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為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說文》曰:「神農居姜水,因以為氏。」 傳說中的炎帝,即神農氏,相傳為中國歷史上最遠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於姜水(今陝西岐山縣),故以姜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發源地。
姜:出於神農氏。炎帝神農氏居住在姜水(渭河支流之濱,因此以河名為姓。春秋時代的齊、申、呂、許等封國都是姜姓。
【遷徙分布】

後來在歷史的進程中,由於各種原因,炎帝的許多子孫已變易為其他姓氏。虞、夏之際,炎帝裔孫、四岳始祖伯夷,因輔佐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縣),建立呂國,復賜以祖姓姜,以接續炎帝的香火。
春秋時期五霸之一的齊國,創建始祖是呂國的呂尚。史書記載說:「呂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子孫從封姓。」呂尚,既為神農氏的後裔姜太公姜子牙,因他治四岳有功,被封於呂,故從封姓改叫呂尚。其子孫世襲齊國國君,歷29世。後來齊國在戰國時被田和所滅,齊國變為田氏政權,其子孫後代分居各地,多以姜為姓。這樣,分遷到各地的姜姓不斷繁衍發展,到了漢代已發展成為一大望族。
據史書記載,早在春秋時期,西戎也有以姜為姓的,故稱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肅敦煌西),後逐漸東遷,約於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領遷至晉南,屬於晉國。居住在今山東、河南省境內的姜氏,在西漢以前已發展成為關東(今河南靈寶縣函谷關以東地區)大族。到西漢初,為充實關中人口,姜氏從關東遷徙至關中,此後世居天水(今屬甘肅),故族人便以「天水」為郡號。到了漢代,姜氏已有徙居到今江蘇、四川者。但是,直到唐代,天水仍是姜氏的發展繁衍中心。唐、宋時期,姜氏還分布於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東等地方及廣東瓊山。到了明、清時期,姜氏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陝西、湖南、貴州、湖北等地。據姜氏族譜記載,明朝洪武年間,有一位姜世良遷至福建漳州龍溪縣紅豆村,並在此發跡。其後代子孫繁衍,又有分支徙居廣東陸豐鹽墩鄉,繼續繁榮發展。後來姜世良11世孫於清乾隆年間由內地移居台灣。此後,閩、粵姜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有的又遠播海外。
【姜姓名人】

姜姓名人,最早的是周時的姜子牙。此後,歷代不乏傑出人物。東漢的隱士姜肱,史書稱其「家世名族」,他不僅學問高,而且與二弟姜仲海、姜季江俱以孝行著聞,兄弟相互友愛,常同被而眠,後人常用「姜被」比喻兄弟友愛。東漢還有姜詩,與其妻以事母至孝聞名,其後發展成為姜氏較為繁盛的一支。
三國時有蜀漢的姜維,天水人,本為魏將,後歸蜀,得到諸葛亮的信任。曾繼諸葛亮之後繼領其軍,後任大將軍,是位有名的大臣;唐代,有兩位姜姓宰相,除姜公輔外,還有唐高宗時宰相姜恪;南宋有著名詞人、音樂家姜夔,號白石道人,鄱陽(今江西鄱陽)人,工詩,精通音樂,滿腹經論,可惜由於當時秦檜當政,因姜夔唾棄他的為人,後隱居;南宋還有名將姜才;明代有書畫家姜立綱;清代有文學家姜宸英,曾參與纂修《明史》,所作的《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廠衛」之害,善工書法,能詩文,被譽為「江南三布衣」之一。近現代有皖西北紅軍和革命根據地創建人之一姜鏡堂等。
姜姓在當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國百家姓氏中居於第60位。
[姜氏起源]
姜姓始自炎帝。《元和姓纂》中就有記載,炎帝神農氏,因生於姜水(今陝西岐山縣西),而以姜為姓。神農氏的後裔姜太公,即呂尚,齊國的創建者,因輔佐周王朝得天下而被封於呂,所以才從封地為姓。戰國時,齊國被田和所滅,呂尚的後代分散各地,有姓呂的,也有姓姜的。
姜姓來源於遠古的炎帝神農氏。關於這種說法,在許多文獻如《元和姓氏》、《說文解字》、《新唐書》中都有記載。《水經注》:「岐水,又東逕姜氏城南,為姜水。」身為我國最古老的「三皇」之一的神農氏,出生於陝西岐山西南方的姜水河畔,於是他就於是以姜作為自己的姓,子孫世代相傳。姜姓與姬、媙等20個古姓均起源於公元前兩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會。與姜同為神農氏後裔的還有以「齊、甫申、呂、紀、許、向」等8氏為姓的。而作為神農氏嫡系的姜氏後裔,戰國七雄之一。
姜方宗譜---尋根溯源,姜姓起源有三:(1)、炎帝神農氏,生於姜水,以居地姜為姓。(2)、出自桓氏改姓。據《通志·氏族略》所載:「亘庭昌唐上元中准制改為姜氏。」唐代上元時有桓姓者改為姜姓。(3)、出自其他民族改姓。據《宋書·吐谷渾傳》所載,宋時有羌人改姜姓;另有清滿八旗姜佳氏改為姜姓;除此以外,今滿、侗、瑤、彝、蒙古、土家、保安、白、俄羅斯、朝鮮等民族均有此姓。因此,河南姜氏的血脈源頭應當為炎帝神農氏後裔。《說文》曰:「神農居姜水,因以為氏。」 傳說中的炎帝,即神農氏,相傳為中國歷史上最遠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於姜水(今山西岐山縣),故以姜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發源地。
姜方宗譜,得姓始祖---炎帝。姜姓出自我國歷史上最古老的「三皇」之一的炎帝神農氏的後裔,炎帝神農氏生於姜水(今陝西省渭河支流的岐水,在今陝西岐山之東,源出岐山),以居地命姓為姜。炎帝是姜姓的受姓始祖。虞、夏之際,炎帝裔孫、四岳始祖伯夷,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呂(今河南省南陽縣西),建立呂國,再次被賜以祖姓,以續炎帝的香火。春秋時的齊國,其創立者是神農氏的後裔姜太公。由伯夷建立的呂國,在公元前六七八年被楚國所滅,由姜尚建立的齊國,在公元前二二一年被秦國所滅,在呂齊兩國被滅亡後,其子孫都有以姜為姓的,他們尊炎帝為姜姓的得姓始祖。
[姜氏繁衍播遷]
(1)、虞夏之際,炎帝裔孫、四岳始祖伯夷,輔佐禹,治水有功,封於呂(今河南南陽縣),建呂國,復賜以祖姓姜,以續炎帝香火。炎帝部分子孫,在歷史的進程中,由於各種原因,易為其他姓氏,姑且不論。夏商以來,姜姓,分為齊、許、申、甫四國,世顯諸侯,居戎狄者為姜戎氏,系古戎一支,為姜姓,原在瓜州(今甘肅敦煌西)。炎帝出生的姜水,姜姓的發源地,姜姓得姓則是在今河南南陽一帶。姜尚建立的齊國,表明姜姓又發源於山東淄博一帶,田和滅齊後,姜子牙的後代子孫散居各地。金學孟曰:「其中一支西遷甘,史誤為姜戎,其實為中原炎帝部落後裔」。
(2)、「春秋時期五霸之一的齊國,創建始祖是呂國的呂尚(潘承祥語)」。史書記載說:「呂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子孫從封姓。」呂尚,既為神農氏的後裔姜太公姜子牙,因他治四岳有功,被封於呂,故從封姓改叫呂尚。其子孫世襲齊國國君,歷29世。後來齊國在戰國時被田和所滅,齊國變為田氏政權,其子孫後代分居各地,多以姜為姓。《左傳-桓公十八年》述其事(此為《左傳》中第十五項用「通」記載之事):「公將有行,遂與姜氏如齊。申曰:女有家,男有室,無相瀆也,謂之有禮,易此必敗。公會齊侯於濼,遂及文姜如齊,齊侯通焉。公謫之,以告。夏四月丙子,享公,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於車。」這些婚外戀活動,《春秋》載作「純客觀報告」狀。如「夏,夫人姜氏如齊師」。
(3)、戰國時期(據史書記載),田和滅齊姜子牙後代西遷移西戎---姜戎一支,東漸入陝,公元前368年,為秦所迫,遷至晉南。約於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領遷至晉南,屬於晉國。西漢以前,姜姓,其後代繼續東歸河南等地,不斷繁衍發展,已發展成為關東(今河南靈寶縣函谷關以東地區)大族,居住在今山東、河南省境內的姜氏,到了漢代已發展成為一大望族。西漢初,居住在今山東、河南的姜氏在西漢以前已發展成為關東大族。西漢為充實關中人口,時劉邦採納婁敬建議,遷六國貴族後裔的關東豪族於關中,關東大族遷至關中,姜氏望族被迫從關東遷徙至關中,此後遂世居天水(今屬甘肅),又返回西戎故地,故族人便以「天水」為郡號。
(4)東漢末、三國---姜維盛於甘肅天水。後姜氏已有徙居到今四川者,姜詩盛於廣漢(今四川謝洪南)。姜維降蜀後,其後裔居川。漢代到唐代,天水一直是「姜氏發展繁衍中心(姜方語)」。兩晉南北朝時期---為避戰亂,姜族紛紛從中原徙居江南各地。但「四川姜族遠隔中原,故歷千餘年長盛不衰,代有顯官(張友茂語)」。
(5)、唐代,四川姜族一支,出蜀北,轉漢中,入天水,繼續融入姜姓發展繁衍中心地。便是蜀國北出漢中,西遷甘肅天水的那支,姜方為三國名將名臣----姜維後裔。其中天水姜維後裔,乃唐舒州刺史姜神翊的先人。姜神翊嫡孫姜公輔在唐德宗時任宰相,後貶為泉州刺史,當是姜姓最早入閩者。神翊後裔,為保血脈,繼續遠遷蠻荒之地,發展成中派天水分支---九真姜姓,因其族人仕途而南移福建,後沿海岸線西遷廣西。
(6)、南宋末期---姜氏河南。姜方的先人,因忽必烈軍團,遠征大理國,姜族一部自廣西北還中原故里---河南,融進當地姜族土著居民之中。明洪武年間---此支系繼續在豫繁衍生息,復成望族。清---其一脈,就是姜世良11世孫於清乾隆年間由內地移居台灣。其一脈,遷往海岸城市青島等地,暫居齊魯境內。
(7)、其族人居小青島,以捕魚為生。德國侵佔青島後,將小青島改名為「阿克那島」。1898年夏,改名為「青島百合」,或「百合綠島」。姜先人退出該島,去海岸內定居。1914年一戰爆發,日本取代德國侵佔了青島,地名全換成日文名稱。姜方曾祖父,因抗拒日本黑暗的殖民統治,而投身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活動---參加了中國同盟會,犧牲。其祖父,於1922年中國政府收回青島(一律將日文的名稱改為中國的名稱)前夕,「西返中土河南故地,形成現代姜方的河洛近祖(日不落語)」。姜方族譜近況:父,姜紅潑;母,海南人。生一女,曰姜方。姜方,乃歷史名人後裔,武漢北京中文系畢業,當代散文作家。
[姜姓郡望堂號]: 姓名 www.vgv.cn
姜姓在長期的發展繁衍過程中,形成的郡望有:
1、天水郡,西漢置郡在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西晉移治上邽(今甘肅省天水市);
2、廣漢郡,西漢治所在乘鄉(今四川金堂東),東漢移治雒縣(今四川廣漢北)。
3. 河南郡:漢高帝置,在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姜姓,為炎帝神農氏之後。神農氏有裔孫向,被封為諸侯,後來國滅,春秋時,源於姜姓後裔文叔一支,被鄭、楚所逼,多次輾轉於葉(今河南省葉縣西南)、
堂號:姜姓以「河洛」、「天水」、「龍泰」、「稼穡」、「渭濱」、「敬睦」、「雲磬」、「森陽」等為其堂號。
[姜姓宗族特徵]
1、姜姓自炎帝神農氏以降,後裔分支命氏,共計為二百四十七個姓氏,可知姜姓起源之早。
2、姜姓是典型的北方姓氏。其源於北方,又盛於北方。
3、姜姓以孝行著聞。如東漢隱士姜肱,兄弟友善,常同被而眠,故有「姜被」之典故,又東漢廣漢人姜詩與其妻以事母至孝聞名。
4、姜姓字行輩份嚴謹有序。據一九一七年姜正芳所修《姜氏家譜》所載,江蘇常州姜姓一支字行為:「中俊法仁,炳習志士,國良翰廣,思茂。」
5、姜姓保存了其始祖優秀的基因,在河南大地上出現了「姜方現象」---姜方,才女北京生。
[姜氏屬地]:
(1)、廣漢郡,今四川梓潼縣。
(2)、《百家姓》注居天水郡,今甘肅通渭縣西南。
(2)、當代,全國已形成四川西部、山東東部、東北、河南四大塊姜姓聚集區。
[八、姜氏名望]
(1)、姜太公(又名姜子牙)----源頭之鼻祖。
(2)、姜肱,東漢高士,與二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行著聞,常同被而眠,世人用「姜被」喻兄弟友愛--承太公血脈、史書稱其「家世名族」。
(8)、東漢姜詩,與其妻以事母至孝聞名----其後發展成為姜氏較為繁盛的一支。
(3)、姜維,原為三國時魏將,後歸順蜀國,得到諸葛亮的信任和重用,亮死後輔佐後主,統領其軍---出現在中國西部,光大太公遺風。
(4)、姜夔,南宋著名詞人,精通音律,滿腹經綸,詞作為世人所熟悉,廣泛流傳----滲透到文學領域。
(5)、姜才,是南宋著名的將領。姜立綱,明代書畫家----在上層建築中,依舊保存著姜姓基因。
(6)、姜宸英,是清代文學家,曾參與纂修《明史》,屬於「江南三布衣」----姜姓已大為擴展。
(7)、姜方,河南人,網路校園文學作家----是當代姜姓之優秀人物
[姜姓歷史文化名人]
(1).姜尚(姜子牙、太公):呂國(今河南南陽)人,一說汲縣(亦屬河南)人,屬東夷族,一說屬羌族,西周初年的北京家、政治家,周文王、周武王的得力謀臣,他足智多謀,滅商居功至偉,以功封於齊國,成為齊國的開國國君,相傳曾作兵書《六韜》。姜小白:即齊桓公,姜子牙的後裔,春秋五霸之首,他任命管仲為相,在「尊王攘夷」的旗幟下,南征北戰,樹立霸主威望。
(2).姜維: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人,是位有名的大臣,三國時蜀漢名將。本為魏將,後歸蜀,深得諸葛亮信任,任征西將軍,諸葛亮死後,魏軍攻蜀,他死守劍閣,蜀主劉禪降魏,他詐降,企圖反魏復蜀,事敗被殺。
(3).姜夔: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宋代著名詩人、著名詞人、音樂家。號白石道人,鄱陽(今江西波陽)人,工詩,精通音樂,滿腹經論,可惜由於當時秦檜當政,因姜夔唾棄他的為人,後隱居;一生未仕,其詩初學黃庭堅,後深造自得,為楊萬里所稱,詞尤有名,精音律能自度曲,又擅書法,有《白石道人歌曲》、《琴瑟考古圖》、《白石道人詩集》、《詩說》、《續書譜》等。
(4).姜才:濠州(今安徽鳳陽)人,南宋名將,以善戰有名,後據揚州抵抗元兵,兵敗被俘而壯烈犧牲。
(5).姜立綱:永嘉(今屬浙江)人,明代書畫家,曾寫匾於日使,日使曰:「此中國惠我至寶也」。
(6).姜彭:江蘇揚州人,清初著名書畫家,畫翎毛當時盛稱第一,於山水則法明代唐寅,花卉宗元人,老而益精。
(7).姜宸英:浙江慈溪人,清初書畫家、文學家,被譽為「江南三布衣」之一。能詩文,工古文,善畫墨,精書法,行草尤入妙,年七十始中進士,曾參與纂修《明史》,所作的《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廠衛」之害。有《湛園文稿》、《葦間詩集》等,後人輯有《姜先生全集》。
(8).姜宜:如皋(今屬江蘇)人,清代女書畫家,善墨蘭及竹石,工詩。
(9).姜思周: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畫家,擅長牡丹,鉤勒、設色俱絕。嗜酒,醉後逞筆。
(10)姜炳璋:象山(今屬浙江)人,乾隆進士,石泉縣知縣,多善政,民有「慈父母」之稱,又署江浦、重視農田水利建設,修建「姜公堰」。
(11)薑桂題:安徽亳縣人,清軍將領,早年效力僧格林沁麾下,後投左宗棠,歷任直隸提督、熱河都統、兼毅軍軍統,袁世凱稱帝後,封一等爵,袁死後,歸附皖系。 寶寶起名 www.vgv.cn
(12)唐代,有兩位姜姓宰相,除姜公輔外,還有唐高宗時宰相姜恪。
(13)近現代有皖西北紅軍和革命根據地創建人之一姜鏡堂等。
(14)當代著名畫家、「江山行」畫家組主持畫家、國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姜東。
【姜姓郡望】

姜姓在長期的發展繁衍過程中,形成的郡望有:
1、天水郡:西漢置郡在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西晉移治上圭阝(今甘肅省天水市);
2、廣漢郡:西漢治所在乘鄉(今四川金堂東),東漢移治雒縣(今四川廣漢北)。
3、河南郡 :在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 堂號:姜姓以「天水」、「龍泰」、「稼穡」、「渭濱」、「敬睦」、「雲磬」、「森陽」等為其堂號。
4、渭川郡:姜子牙的後裔,分布未詳。
【姜姓堂號】

中華姜氏堂號大匯集
這是本人多年來收集的姜氏堂號:(目前已知堂號有56個,以下未盡錄入)
堂 號 分布地
天水堂:湘陰姜氏【始祖:[後周]姜松年; 先祖:姜應麟】、福建漳州姜世良公後裔、廣東、香港、台灣等地姜姓
稼檣堂:湖北、四川、福建渭水堂:江蘇沭陽、福建。山東鹽城姜姓【始遷祖伯六,明洪武三年奉詔自姑蘇遷徙】、合肥姜氏【始遷祖永貴,明洪武初自句容遷合肥東鄉浮槎山】。
渭濱堂:浙江淳安官川姜氏族。
孝友堂:江西九江瑞昌市井泉庄,為漢姜肱、季江、伯淮三兄弟孝友傳世,大被流芳。
敬義堂:為孝友堂分支,湖南湘潭中湘姜興祿、添恩、添佑派下、四川、湖北陽新、大冶、武漢等地以及浙江遂安城西敬義堂、新定渭川姜氏。
寅清堂:為孝友堂分支,為孝友堂分支,湖北華榮郭店姜姓
表海堂:為孝友堂分支,湖北武漢黃陂姜家灣2500人,江蘇贛榆縣石橋鎮人近6000人。
孝思堂:福建石獅市姜厝姜姓,目前135戶,男丁300餘人。
敬睦堂:
敬勝堂:浙江餘姚、江西南昌
敬德堂: 浙江象山
三孝堂:湖南
森蔭堂:湖南寧鄉
森陽堂:
龍泰堂:
雲磬堂:湖南長沙【明嘉靖三十年崖山公】、寧鄉【始遷祖:[後唐]姜德厚】
瀚靜堂: 河北 始遷祖浩,清道光間自河北鹽山縣姜家莊遷天津大沽口。
渭璜堂: 安徽安慶地區和湖北黃梅地區
寶璜堂:湖北湖北漢陽、打虎庄16庄、
崇本堂:浙江鄞縣姚江姜氏、鄞東梅墟姜氏、浙江慈溪 慈東青林姜氏
經草堂:東禪來經草堂,浙江黃岩,黃城姜氏
松柏堂:安徽桐城
餘慶堂:(余慶堂)安徽桐城皖桐姜氏,江蘇丹陽滕村
敦本堂:江西南昌城塘姜氏、江西婺源姜氏、安徽池州姜氏
敦睦堂:山東萊陽姜氏
孰樂堂:湖南寧鄉
敦倫堂:湖南邵回
瀚靜堂:始遷祖:[清]姜浩 清道光間自河北鹽山縣姜家莊遷天津大沽口
致遠堂:昌邑姜氏
享典堂(惇典堂):浙江金華姜氏
貽安堂:凰林姜氏
聚儀堂:浙江省龍泉市城北鄉,字輩「洪、昌、乾」
東海堂:山東
仁德堂 : 山東煙台福山肖家溝,始遷祖姜苛....
忠儀堂:山東
貴三堂:清朝年間,姜洪令、姜申令、姜玉令帶領姜貴春、姜貴林、姜貴芝,在遼寧庄河縣鼓山溝,開辦的以抬錢生意為主。後因北京支官司和經營不善而關閉。
善慶堂(善慶堂) 開陽姜氏
獲勝堂(獲勝堂)
養拙堂 山東嶧縣姜氏 始祖姜壘於清乾隆年間由滕縣遷入 700人 (現山東省棗庄市山亭區西集鎮,堂號系清咸豐帝所賜)
璜瑛堂 湖北棗陽, 明代從江西遷移到棗陽
峝支堂:山東海陽,始遷祖:[元]姜朝陽,字桐臣,元時自海陽豬灣村遷居同邑槐樹底。
壽世堂:浙江江山文溪姜氏,始遷祖:[宋]姜嶼; 先祖:[宋]姜璿。以及潭源姜氏、嘉湖姜氏
飛熊堂:先祖:姜東道; 先祖:姜東述; 先祖:姜東遐
敘倫堂:浙江蘭溪澤口姜氏,始祖:[明]姜文二。
樂顏堂:延令姜氏【始祖英四,原籍江西南昌之沙湖,明嘉靖時,其子真九[明]、先三[明],遷居當塗洪山,真九之子後歸南昌,先三子孫落籍當塗,清初,其後裔再徙泰興】
追遠堂:江蘇武進西林姜氏【始遷祖宗揚,譜稱明永樂初自瀨水(或雲雲陽)遷武進西林】
魯文盛堂:湖南嶽陽巴陵姜姓【始祖松年,北宋初人。始遷祖十三世孫時升,宋嘉定間由江西分寧縣陂山遷巴陵一都梅田】。
【姜姓輩分】

姜姓字行輩分嚴謹有序:
《唐.姜公輔主修姜氏統總譜合大成派系50世》
世運承先澤 光華繼後如
家國文明遠 廷賢任爾思
一邦登政仕 永紹吉人圖
三伯從公久 天壁可為謨
子能輝前志 兆泰俊良儲
井泉庄姜氏為接「儲」字輩下延
儲文茂勝永 大守志興啟
賢能道仲時 金常必正家(之)
遷至北京的姜姓氏族字輩,接「家」字輩下延:
書文仲永嚴 才豐志訓賢
侯武德秀昌 丁書相信唐
英雙喬如坦 祖士育卞恆
義全工畫吉 海言東慧嬋
姜姓合大成統一字派如下:
孝友本厚 俊秀芬香
前傳衍慶 勛烈降昌
肇基建業 丹書訓詳
英才左漢 忠信相唐
封侯賜爵 祖武留芳
姜姓特殊的字輩:
1、循環用字字輩
2、按五行「金木水火土」作為偏旁部首的字派來進行循環

Ⅳ 請問「:花中皇後,空中佳人,花中君子,花中妃子,凌波仙子,雪中高士分」別是那些植物呢

花中皇後---月季。月季花榮秀美,姿色多樣,四時常開,美艷動人,也被稱為中國玫瑰, 牡丹是花王,她則貴為皇後,當之無愧。
空谷佳人---蘭花,野生蘭花往往生長在深山峽谷,又因為她風姿優雅,氣吐芬芳,也被稱為空谷佳人。
花中君子----蘭花。 中國人歷來把蘭花看做是高潔典雅的象徵,並與「梅、竹、菊」並列,合稱「四君子」。
花中妃子---山茶花,山茶花 植株形姿優美,葉為濃綠綠而光澤,花形艷麗繽紛故被稱為花中妃子。
凌波仙子----水仙花,水仙花亭亭玉立於水中,高雅娉婷,朱熹詩雲:「水中仙子來何處,翠袖黃冠白玉英。
凌波仙子的傳說---相傳,在很久以前 天上的凌波仙子在銀河邊上磨寶鏡時,無意中從雲霧縫里看到龍海的南鄉(今稱九湖鄉)旱情嚴重,五穀歉收 荒涼的景象觸動了善良仙子的心,她拋下手中的寶鏡.寶鏡落地碎成九塊, 成了九湖,流水潺潺灌入田園,霎那時,九湖鎮花果茂盛,稻熟荔紅,連凌波仙子也被這人間美景所吸引, 來到湖中游覽.
湖畔有個石匠叫陳龍,大夥都稱他為龍哥.他為人誠懇,勤勞勇敢,凌波仙子愛上了龍哥.在湖畔塘邊,他們以珠定情,喜結姻緣.凌波仙子掌管水源,九湖年年風調雨順;龍哥和鄉親們辛勤勞動,九湖畔五穀豐登,九湖湖畔成了人間仙境.
不想,這人間幸福美景觸怒了妖龍,它口噴毒火,燒毀了田園村莊.為保衛家園,凌波仙子手彈琵琶奮起抗爭,龍哥吞下寶珠化為青龍,與妖龍鬥成一團,終於邪不壓正,妖龍敗北,逃上天庭,向王母娘娘告狀.
王母娘娘聽信讒言,調遣了天兵天將前來處罰凌波仙子和龍哥.,天將還移來了圓山壓住九湖,從此水斷泉枯.龍哥被壓在圓山下面. 被抓回天庭的凌波仙子眼望被毀的家園、孤寂昂首吐清泉的龍哥,她忍痛拔下銀簪,竭盡全力投往遭受苦難的南鄉,銀簪落在圓山腳下清泉旁,化作 水仙花.如今,每到歲末,九湖畔的家家戶戶都要在家中擺上幾盆水仙,以寄託對龍哥、凌波仙子的感激之情.
雪中高士--梅花 出自明代 高啟的《梅花》。其中兩句:「雪滿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來。這里」高士指的是梅花『。

Ⅳ 牡丹花和蘭花如何種植

牡丹栽植應選擇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栽在背風向陽,不易積水的地方。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栽植。栽植深度以根、莖交接處齊土面為宜,栽植坑的大小以根能伸展為度,坑內留些細土攏成小墩,使根在土壤上坐定,理順根系,然後復土,踏實,澆二、三次透水,株行距以50X50(cm)為宜。
蘭花凡植株生長健壯,假球莖密集的都可分株,分株後每叢至少要保存5個連結在一起的假球莖。分株前要減少灌水,使盆土較於。分株後上盆時,先以碎瓦片覆在盆底孔上,再鋪上粗石子,占盆深度1/5至1/4,再放粗粒土及少量細土,然後用富含腐殖質的沙質壤土栽植。栽植深度以將假球莖剛剛埋入土中力度,盆邊緣留2厘米沿口,上鋪翠雲草或細石子,最後澆透水,置陰處10~15天,保持土壤潮濕,逐漸減少澆水,進行正常養護。
補充:
栽培技術:
1、光照與溫度 充足的陽光對其生長較為有利,但不耐夏季烈日暴曬,溫度在25℃以上則會使植株呈休眠狀態。開花適溫為17 -20℃,但花前必須經過1 -10℃的低溫處理2 -3個月才可。最低能耐- 30℃的低溫,但北方寒冷地帶冬季需採取適當的防寒措施,以免受到凍害。南方的高溫高濕天氣對牡丹生長極為不利,因此,南方栽培牡丹需給其特定的環境條件才可觀賞到奇美的牡丹花。
2、澆水與施肥 栽植前澆2次透水。入冬前灌1次水,保征其安全越冬。開春後視土壤干濕情況給水,但不要澆水過大。全年一般施3次肥,第1次為花前肥,施速效肥,促其花開大開好。第2次為花後肥,追施1次有機液肥。笫3次是秋冬肥,以基肥為主,促翌年春季生長。另外,要注意中耕除草,無雜草可淺耕鬆土。
3、整形修剪 花謝後及時摘花、剪枝,根據樹形自然長勢結合自己希望的樹形下剪。若想植株低矮、花叢密集,則短截重些,以抑制枝條擴展和根櫱發生,一般每株以保留5-6個分枝為宜。

Ⅵ 找跟姜姓和郝姓有關的演變的資料

姜姓
一、姓氏源流
姜(Jiāng 姜)姓源出有三:
1、出自神農氏,為炎帝之後,以居地姜為姓。據《姓纂》上面記載說:「炎帝生於姜水,因氏焉,生太公,封齊,為田和所滅,子孫分散,後為姜氏,因天水上廛縣,漢初以豪族徙關中,遂居天水。」根據《水經渭水注》的解釋,是「岐水東逕姜氏城,南為姜水」,也就是岐水的一部分稱為姜水。至於岐水,則在今陝西省的岐山縣西面。換句話說,幾千年前炎帝是出生在這里,以後姓姜的人也發源在這里。又據《元和姓纂》中記載,炎帝神農氏,因生於姜水(今陝西省岐山縣西),而以姜為姓。神農氏的後裔姜太公,即呂尚,齊國的創建者,因輔佐周王朝得天下而被封於呂,所以才從封地為姓。戰國時,齊國被田和所滅,呂尚的後代分散各地,有姓呂的,也有姓姜的。
2、出自桓氏改姓。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唐代上元時有桓姓者改為姜姓。
3、出自其他民族改姓。據《宋書·吐谷渾傳》所載,宋時有羌人改姜姓;另有清滿八旗姜佳氏改為姜姓;除此以外,今滿、侗、瑤、彝、蒙古、土家、保安、白、俄羅斯、朝鮮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炎帝。姜姓出自我國歷史上最古老的「三皇」之一的炎帝神農氏的後裔,炎帝神農氏生於姜水(今陝西省渭河支流的岐水,在今陝西岐山之東,源出岐山),以居地命姓為姜。炎帝是姜姓的受姓始祖。虞、夏之際,炎帝裔孫、四岳始祖伯夷,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呂(今河南省南陽縣西),建立呂國,再次被賜以祖姓,以續炎帝的香火。春秋時的齊國,其創立者是神農氏的後裔姜太公。由伯夷建立的呂國,在公元前六七八年被楚國所滅,由姜尚建立的齊國,在公元前二二一年被秦國所滅,在呂齊兩國被滅亡後,其子孫都有以姜為姓的,他們尊炎帝為姜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姜姓,自夏商以來,分為齊、許、申、甫四國,世有顯諸侯,其居戎狄者為姜戎氏,系古戎人一支,為姜姓,原在瓜州(今甘肅敦煌西),逐漸東移入陝,公元前六三八年,為秦所迫,遷至晉南。幾千年前炎帝出生的姜水,為中國眾多姓氏的發源地,而姜姓得姓則是在今河南南陽一帶。姜尚建立的齊國,表明姜姓又發源於山東淄博一帶,田和滅齊後,姜子牙的後代子孫散居各地。漢初,居住在河南、山東的姜姓發展為關東大族,時劉邦採納婁敬建議,遷六國貴族後裔的關東豪族於關中,姜姓被迫徙關中,遂居天水,此際,姜姓還有播遷於江蘇、四川等地者。東漢末及三國,有姜維盛於甘肅天水,姜肱盛於江蘇沛縣,天水一支的姜詩盛於廣漢(今四川謝洪南),姜維降蜀後,其後裔居川。兩晉南北朝時期,有姜姓為避戰亂而從中原徙居江南各地。但由於天水遠隔中原,故歷千餘年長盛不衰,代有顯官,直至唐代,天水仍是姜姓的發展繁衍中心,並從中派生出九真(今廣西、越南清化省清化一帶)姜姓,此支姜姓系天水分支,出自唐舒州刺史姜神翊。姜神翊嫡孫姜公輔在唐德宗時任宰相,後貶為泉州刺史,當是姜姓最早入閩者。有資料表明,唐宋時期姜姓還分布於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東及廣東瓊山。明朝洪武年間,姜世良先遷至福建泉州龍溪縣紅豆鄉,並於此發跡,其後世子孫又有由此移居於廣東陸豐鹽墩鄉,在廣東繼續繁榮滋長,其十一世孫姜朝鳳於清乾隆二年(一七三七)移居台灣,此期姜姓紛紛向中國南部閩、粵遷徙,而渡海到台灣者,又以來自粵籍居多。當然不乏移居海外者。如今,姜姓在全國分布廣泛,北方為其主要分布地,尤以山東省為多,約佔全國漢族姜姓人口的百分之十三。姜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六十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三四。
三、歷史名人
姜 尚:即姜子牙,俗稱「姜太公」,呂國(今河南省南陽)人,一說汲縣(亦屬河南)人,屬東夷族,一說屬羌族,西周初年的軍事家、政治家,周文王、周武王的得力謀臣,他足智多謀,滅商居功至偉,以功封於齊國,成為齊國的開國國君,相傳曾作兵書《六韜》。提到姜太公,固然大家耳熟能詳,但是,關於他究竟是姓姜還是姓呂,卻常常叫人搞不清楚。其實這位輔佐周室得天下有大功的姜太公,由於從先人呂侯治四岳有功,被封於呂,所以他也從封姓,叫做呂尚,子牙則是他的字。《古史考》的說法是這樣的:「呂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封之於呂,子孫從封姓。」
姜 肱:東漢高士,因與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聞,友愛天至。年七十餘終於家。據《後漢書·姜肱傳》:「肱 與二弟 仲海 、 季江 ,俱以孝行著聞。其友愛天至,常共卧起。及各娶妻,兄弟相戀,不能別寑,以系嗣當立,乃遞往就室。」後以「情重姜肱」喻兄弟友愛。
姜 維:天水冀縣(今甘肅省甘谷)人,三國時蜀漢名將。本為魏將,後歸蜀,深得諸葛亮信任,任征西將軍,諸葛亮死後,魏軍攻蜀,他死守劍閣,蜀主劉禪降魏,他詐降,企圖反魏復蜀,事敗被殺。
姜 夔:南宋詞人、詩人。字堯章。人稱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屬江西省)人。自幼隨父宦居漢陽,成年後曾出遊揚州,旅食江淮,來往湘、鄂等地。30多歲時,在長沙結識詩人蕭德藻,蕭氏很賞識姜夔的文才,便把侄女嫁給了他。當時正是秦檜當權,姜夔唾棄秦檜的為人,乾脆隱居不仕。隨後姜夔依蕭德藻寓居湖州(今屬浙江省),卜居弁山白石洞下。一生未仕,朝夕與白石洞天為鄰,結果著作等身。其詩初學黃庭堅,後深造自得,為楊萬里所稱,詞尤有名,精音律能自度曲,又擅書法,有《白石道人歌曲》、《琴瑟考古圖》、《白石道人詩集》、《詩說》、《續書譜》等。
姜 才:濠州(今安徽省鳳陽)人,南宋著名將領,以善戰有名,後據揚州抵抗元兵,兵敗被俘而壯烈犧牲。
姜 彭:江蘇省揚州人,清初著名書畫家,畫翎毛當時盛稱第一,於山水則法明代唐寅,花卉宗元人,老而益精。
姜 宜:字五峰,如皋(今屬江蘇省)人,清代女書畫家,乾隆時畫家姜恭壽之姊。從學於湯密,善墨蘭及竹石,筆致頗佳,有管道升之遺法,工詩。
姜小白:即齊桓公,姜子牙的後裔,春秋五霸之首,他任命管仲為相,在「尊王攘夷」的旗幟下,南征北戰,樹立霸主威望。
姜立綱:字廷憲,號東溪,永嘉(今屬浙江省)瑞安梅頭東溪村人,明代書畫家,曾寫匾於日使,日使曰:「此中國惠我至寶也」。曾以「善書」聞名海內,並遠播日本,被譽為「一代書宗」。卒後,明孝宗皇帝曾遣使諭祭。一生經歷景泰、天順、成化、弘治四朝,從英宗天順七年授中書舍人,累官至太僕寺少卿。遺著有《東溪書法》一卷,論八法八病。墨跡被收入清《三希堂法帖》,傳世作品有瑞安文物館藏中堂草書《李太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南京博物院藏行書《詠易詩》,故宮博物藏楷書《七言律詩》,以及楷書碑刻多方。
姜宸英:浙江慈溪人,清初書畫家、文學家,為江南三布衣之一。工詩古文,精書法,行草尤入妙,年七十始中進士,曾參予纂修《明史》,有《湛園文稿》、《葦間詩集》等,後人輯有《姜先生全集》。
姜思周:字周臣,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代畫家,擅長牡丹,鉤勒、設色俱絕。嗜酒,醉後逞筆。所作不輕易與人。曾急作一、二幅,付裝潢人郭華陽而索其酒資。
姜炳璋:象山(今屬浙江)人,乾隆進士,石泉縣知縣,多善政,民有「慈父母」之稱,又署江浦、重視農田水利建設,修建「姜公堰」。
薑桂題:安徽亳縣人,清軍將領,早年效力僧格林沁麾下,後投左宗棠,歷任直隸提督、熱河都統、兼毅軍軍統,袁世凱稱帝後,封一等爵,袁死後,歸附皖系。
姜鏡堂:別名張經聖,又名誠,號稚丹,化名張明、蘭芳。湖北省英山楊家坊人,1924年12月考入黃埔軍校第三期。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黃埔軍校畢業後參加北伐。1930年被選為鄂豫皖邊區特委委員。次年任中共皖西分區特別臨時委員會書記、軍事委員會主席。後任工農紅軍第一軍第三師政委、紅四軍第十二師政委、皖西北特區軍委分會主席。1931年10月在肅反中被害。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姜姓在長期的發展繁衍過程中,形成的郡望有:
天水郡:西漢置天水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省通渭西北)。東漢一度改為漢陽郡,移治冀縣(今甘谷東南)。魏恢復天水原名。西晉移治上邽(今天甘肅省天水市)。隋唐天水郡即秦州。
廣漢郡:今廣漢市古為雒縣。西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廣漢郡,轄13縣,治所在乘鄉(今四川省金堂東),西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十三州刺史,此為益州,刺史治雒。東漢移治雒縣(今四川省廣漢北,雒縣因雒水流經縣境而得名,故城在今北外鄉境五里巷。至隋代,雒縣縣城始徒今雒城鎮)。
2、堂號
姜姓的主要堂號有以:「天水堂」、「龍泰堂」、「稼穡堂」、「渭濱堂」、「敬睦堂」、「雲磬堂」、「森陽堂」等為其堂號。
五、宗族特徵
1、姜姓自炎帝神農氏以降,後裔分支命氏,共計為二百四十七個姓氏,可知姜姓起源之早。
2、姜姓是典型的北方姓氏。其源於北方,又盛於北方。
3、姜姓以孝行著聞。如東漢隱士姜肱,兄弟友善,常同被而眠,故有「姜被」之典故,又東漢廣漢人姜詩與其妻以事母至孝聞名。
4、姜姓字行輩份嚴謹有序。據一九一七年姜正芳所修《姜氏家譜》所載,江蘇常州姜姓一支字行為:「中俊法仁,炳習志士,國良翰廣,思茂。」
============================================================
【姜姓宗祠通用對聯】
〖姜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望出廣漢;
源自姜濱。
——佚名撰姜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姜姓的源流和郡望。
岐水世澤;
四岳家聲。
——佚名撰姜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炎農世澤;
渭水家聲。
——佚名撰姜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姜太公嘗垂釣於渭水之濱。
天水世澤;
尚父家聲。
——佚名撰姜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呂尚,周武王尊為「師尚父」。姜姓,俗稱「姜太公」。
平江保障;
白石清歌。
——佚名撰姜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明州人姜浩,字浩然,有節操,以承信郎臨平江稅務。建炎年間,金兵攻平江,他率軍民極力抵禦。下聯典指南宋祠人、音樂家姜夔,字堯章,因與白石洞天為鄰,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人,寓居武康。一生未做官,往來於鄂、贛、皖、蘇、浙間,與詩人詞客交遊。工詩,詞尤其出名,又精通音樂。詞重格律,音節優美,多為寫景詠物及記述客游之作,詞集《白石道人歌曲》中,自度曲注有旁譜,琴曲《古怨》中並註明指法,為詞與樂譜的合集,又著有《白石道人詩集》、《詩說》、《續書譜》等。
孝征躍鯉;
跡溷牧羊。
——佚名撰姜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廣漢人姜詩,侍奉母親極孝,其母愛吃魚,據說有一天,房前忽然湧出泉水,每日清晨從中躍出一對鯉魚。後官江陽縣令。下聯典指十六國時前秦冀北人姜宇,字子居,少年時為孤兒,家庭貧苦,為人牧羊,晚上則整夜讀書。苻堅為帝時,他官至京兆尹、御史中丞。
-----------------------------------------------------------------
〖姜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楚佩分嬃女;
班捍續大家。
——佚名撰姜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清代女書畫家姜宜,字五峰,如皋人。善墨蘭及竹石,工詩。嘗題其弟恭壽畫蘭雲:「楚佩分嬃女,班香續大家」。
六韜能破敵;
一榜可封神。
——佚名撰姜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姜子牙。又稱姜(呂)望、姜(呂)尚,字子牙,原姓姜,周人稱之為師尚父或太公望,為周初軍事家、謀略家。青年時曾在商都朝歌為吏,後投奔西周,得文王姬昌的賞識。他根據當時敵我雙方的具體情況,為姬昌提出了逐步翦商增強自己實力,先求改變力量對比、然後伺機進行決戰的謀略方案。經過姬昌施行,終於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為滅商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牢固的基礎。文王死後,他繼續輔佐其子武王姬發,進一步削弱商的實力,並最終指揮周軍在牧野之戰中一舉滅商。西周建立後,因功受封於齊。他舉賢尚功,因俗而治;重視工商和軍隊建設,使齊國很快強盛起來,奠定了齊數百年的大國地位。《六韜》雖題為呂望所作,實際上當成書於戰國中後期,但不排除其中反映了呂尚的某些軍事思想。其真實作者已不可考。下聯典指民間傳說「姜太公封神」,封來封去,到最後卻忘記了自己的名姓,便自封為泰山石敢當。姜太公在唐宋時期曾被奉為武成王,與文宣王孔聖,一武一文;明代以後,雖然關羽成為武聖,姜太公在民間仍很有影響,傳說故事很多,巳有「姜太公在此,諸神退位」之說。把石敢當說成是姜太公的化身,正在於渲染石敢當辟邪的民俗信仰。
-----------------------------------------------------------------
〖姜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八旬丞相興大業;
七歲翰林顯奇才。
——佚名撰姜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周代姜姓部族首領姜尚,字子牙。曾在昆侖學道,後奉師命輔佐周室。年八旬余,釣渭水邊為周文王訪得,拜為丞相。後又助武王完成興周大業。下聯典指明代書畫家姜立綱,字廷憲,永嘉人。七歲能書,命為翰林秀才。天順中以法書行於天下,稱姜字。日本國門高十三丈遣使求匾,立綱書之。日本使者曰:「此中國惠我至寶也。」
匾贈東瀛稱國寶;
畫成牡丹索酒資。
——佚名撰姜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書畫家姜立綱,字廷憲,永嘉人。曾書匾贈日使者,使者曰:「此中國惠我至寶也。」下聯典指清代畫家姜思周,字周臣,錢塘人。擅畫牡丹,鉤勒、設色俱佳。嗜酒,醉後逞筆,所作不輕易與人。曾急作一、二幅,付裝潢人郭華陽而索其酒資。
壯志未能吞司馬;
大業無慚繼卧龍。
——佚名撰姜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四川省劍閣縣姜維墓聯。墓原在劍門關口。後因修川陝公路遷於缽孟寺路灣。
-----------------------------------------------------------------
〖姜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出郊祀禖,帝妃履武;
永巷待罪,周後稱賢。
——佚名撰姜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姜嫄於郊外踏著巨人的足跡有娠而生後稷。下聯典指周宣王姜氏脫簪珥待罪於永港,感宣勤理朝政。
大孝神侔,幻奇靈於躍鯉;
孤忠天植,纘茂績於伏龍。
——佚名撰姜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孝子姜詩(廣漢人)的典故。下聯典指三國時蜀將姜維,字伯約,天水(屬甘肅)人,本是魏將,後投奔諸葛亮,受到重用,任征西將軍。諸葛亮死後,魏軍攻蜀,他死守劍閣,蜀主劉禪降魏,他被迫假降,卧薪嘗膽,一直准備反魏復蜀,因事敗被殺,功敗垂成。「纘」,謂繼承。「伏龍」,即卧龍,指諸葛亮。
雁序情孚,表敦倫於同被;
鷹揚望重,兆匡世於釣璜。
——佚名撰姜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代名人姜伯淮的事典。下聯典指2周代姜姓部族首領姜尚,字子牙。
冠世文章,健羨登瀛學士;
超群智勇,榮拜征西將軍。
——佚名撰姜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姜姓宗祠聯。上聯典指宋文學家姜文達,為「十八學士」之一。下聯典指三國蜀將姜維有智有勇事典。
天序有倫,自昔一衾常棣樂;
水源在渭,於今遠派竹林春。
——佚名撰姜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台灣省新竹縣北埔鄉姜氏家廟聯。上聯說東漢廣戚人姜肱,字伯淮,與兩個弟弟仲海、季江相友愛,常常同蓋一床被子而眠。姜肱通五經,又懂星緯之學,朝中徵召,他不去。桓帝曾派畫工繪他的圖像,他用被子蒙著頭,說有病怕見風。中常侍曹節要征他任太守,他竟遁逃至海邊,多年才回家。常棣,《詩經·小雅》篇名,是宴請兄弟的詩,後用來比喻兄弟。下聯說姜氏起源於渭水的支流姜水,而本支姜氏則遷到了台灣省新竹縣。
============================================================
附錄:【姜姓典故、趣事】
〖姜姓圖騰〗
姜姓是炎帝族以羊圖騰得姓。凡從女的姓都是母系社會確定的姓,是最古老的姓。燧人氏、伏羲氏開始「名物蟲鳥獸」、「別姓氏」、「立婚姻」,圖騰姓氏之始已有1.5萬年的歷史。姜姓始自伏羲,羲從羲,羲從羊,是馴化羊而得姓。姜上羊下母,合為姜姓圖騰。羌為姜姓人圖騰像。姜子牙是姜姓祖先之一。
-----------------------------------------------------------------
〖言歸於好〗
「言歸於好」源於《左傳·僖公九年》。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連年不斷。齊桓公建立霸業後,為了重修諸侯之好,於公元前615年在葵丘召開結盟會議,史稱「葵丘會盟」。
齊桓公是春秋時期齊國的第十五位君主,姓姜,名小白,齊厘公子,齊襄公弟,公元前685年-公元前643年在位,是首先稱霸中原的國君。齊桓公在位期間重用鮑叔牙,不計前嫌任命曾輔佐公子糾的管仲為相國。在管仲的主持下,齊桓公在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別是因地制宜,發展漁業,使齊國富強起來,為稱霸奠定了基礎。齊桓公曾派遣使臣朝拜剛繼位的周僖王,贏得周天子歡心。另外,他召集各國諸侯到北杏開會,被推舉為盟主,後又在幽地與宋、魚、衛曹等八國歃血為盟。參與會議的諸侯國有魯、親、衛、鄭、許、曹等。在結盟大會上,諸侯國各抒已見,經過激烈的爭論,最終達成了一決議:
第一,不得阻塞水源;
第二,不得阻撓糧食的流通;
第三,要尊賢育才,選拔賢士,不得世襲官職。
盟會結束時,齊桓公最後要求:「凡是參加同盟的各國,大家訂立了盟約之後,一定要遵照執行,消除過去的隔閡,重新友好相處。」齊國稱霸的局面終於確立,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後來,人們用「言歸於好」來表示重新和好。
-----------------------------------------------------------------
〖姜肱大被〗
漢朝的時候,有個人姓姜名肱。他有兩個弟弟,一個叫姜仲海,另一個叫姜季江。他們兄弟三人非常的友愛,情同手足。
兄弟三人形影不離。天天在一起讀書、下課又一起溫習功課、玩耍、還一起幫家裡做家務事。而且三個兄弟縫了一床大棉被每天都睡在一起。
或許我們會覺得,這種情形在幼年的時候才有可能發生,長大之後不可能,因為已經成家立業了。可是姜肱三兄弟長大之後感情依舊非常的好,好到有時還三個人睡一塊,這就真的非常難得。他們三兄弟能同一條棉被,這樣到成家之後,感情還這么好,就突顯他們三兄弟的確是一條心。
有一次姜肱跟他的弟弟一同去京城,結果半夜路遇強盜。月光下,強盜面目猙獰,手裡的匕首泛出幽幽寒光,看了直叫人打顫。強盜囂張的晃著明晃晃的匕首一步步逼進抱在一起的兩兄弟。突然,哥哥推後弟弟,走上前一步說:「我弟弟還小,我是做哥哥的,我可以犧牲,我要挽救我的弟弟,希望你們放他一條生路。」這時,後面的弟弟也走上前來說道:「不!你不可以傷害我哥哥,還是殺我把!」兄弟倆都爭著讓對方活著,想到兄弟就要生離死別,倆人不禁抱在一起,痛哭流涕。
盜賊也不是鐵石心腸,也是因飢寒才起盜心。他深深地被兄弟倆的手足情感動了,講到:我今天終於見到什麼叫親情了。於是搶了一些財物便匆匆離開。
到了京城裡頭去辦事,有人見到姜肱衣冠不整,穿得很破爛,就問他:出了什麼事,你會如此的落魄?但是姜肱用其它種種的言語,來掩飾他被搶的這一段經歷,絕口不提被搶的這一段事。因為他深盼盜賊能悔改。
後來事情輾轉傳到盜賊那裡,他聽到姜肱被搶而不說,非常感激,悔恨交加。於是隔天就跑去請求拜見姜肱,親自把所有搶來的衣物還給了姜肱。並表明痛改之意。姜肱可以說仁慈到極點,怎會不感化人?何況盜賊也是人啊。姜肱他這樣的仁慈,這樣愛人之心,實在是難能可貴。
兄弟能和睦相處,父母會感到高興,而兄弟姐妹就好比是手足四肢一樣,父母如同身軀,身軀與四肢能互相搭配,這樣才是健全。這也就是常形容的骨肉是一體,手足是一體。所以自古以來,兄弟就要彼此相互友愛、相互提攜,長大成人之後,更要相互的幫助。
現今我們不用像他們三兄弟睡在一起,可是我們兄弟姐妹間也要相親相愛,互相幫助。我們的一生中和兄弟姐妹相處的時間是最長的,如果一直有個親人在身邊,當遇到困難時,可以幫助你;當不開心時,可以安慰你;當你擁有喜悅時,可以和你共同分享,那是多麼快樂的事!現在社會上有些兄弟姐妹互相猜疑,爭奪家產,斗的魚死網破。又為何呢!
同樣,我們人與人之間也要像姜肱兄弟一樣,相親相愛,互相幫助。讓世界成為一個和睦、友善、美好的大家庭。
姜肱因與弟弟們相親相愛,常同被而眠,故後世人用「姜被」來表示兄弟友愛之情。

郝姓
一、姓氏源流
郝(Hǎo)姓源出有三:
1、出自子姓,為其始祖為帝乙之子子期之後,以封地名為氏。相傳契為商的始祖,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為司徒,掌管教化,居於商(今河南省商丘南)。相傳其母因吞玄鳥(燕)卵而生下他,故被賜姓子。商族後來不斷的壯大,終於在契的14代孫湯的領導下,推翻了夏桀的統治,建立商朝。據《通志·氏族略》及《名賢氏族言行類稿》所載,殷商在第27代天子帝乙即位時,將他的兒子子期封於太原郝鄉(今山西省太原),其後子孫也以地為氏,稱郝氏。一說郝鄉在今陝西省西矮附近,史稱郝氏正宗。至於郝氏何時得姓,據有關史料所載,大致是在商朝被周朝滅亡(公元前11世紀)之後。按當時的習慣,子期的後裔便有的以地為氏稱郝氏,有的以國為史稱商氏,是為山西郝氏或陝西郝氏。
2、出自復姓郝骨氏所簡改。據《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相傳炎帝神農氏有稱郝骨氏者,為太昊(伏羲氏)的輔佐,其後郝氏中可能就有源自郝骨氏這一支的。
3、出自他族改姓和小數民族中有郝姓:
① 如上黨、盧水、汾州郝姓出自匈奴。
② 遼西郝姓出自東漢時烏恆人。
③ 唐時南蠻有郝姓。
④ 西夏人中有郝姓。
⑤ 元時都嚕別族漢姓為郝姓。
⑥ 今土家、滿、蒙、回、錫伯等民族均有郝姓。
得姓始祖:帝乙。相傳契為商的始祖,帝嚳(高辛氏)之子。契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為司徒,掌管教化。商族後來不斷壯大,至契的十四世孫湯時,推翻了夏桀的統治,建立商朝。殷商的第二十七代君王為帝乙,他將兒子子期封於太原郝鄉。公元前十一世紀,商朝被周所滅,按當時的固有習慣,子期的後裔便以居地為氏,稱郝姓。他們尊帝乙為郝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始於商末太原郝鄉的郝姓,傳了一千多年,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帶為其繁衍中心。秦漢之際,郝姓人已逐漸向山西其他地方以及陝西、河南、河北等附近境內繁衍播遷。晉末,由於官職調遷,郝姓有一支自太原徙居潤州丹揚(今安徽省當塗縣東北小丹陽),傳七世有郝回,在南朝梁任江夏太守,又自丹陽徙至安陸(今屬湖北省)。兩晉南北朝時,雖社會動盪,但居山西之郝姓由於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受波及不大,但河北之郝姓有避戰亂而遷山東者,河南之郝姓有遷安徽者。隋唐之際,社會安定,郝姓在陝西京兆一帶繁衍壯大,並形成郝姓歷史上的第二大郡望——京兆郡。並有郝姓徙湖北、四川者。北宋滅亡後,郝姓有南遷江南者,而世居汾州(今山西省汾陽)的著名畫家郝章為避戰亂,兵火後遷居閬州(今四川省閬中)並落籍當地。唐宋以前,郝姓主要還是以中原地區為其繁衍的中心地帶,至於郝姓南遷,較他姓要晚,規模也要小的多。唐宋之際,南方的一些地方才出現了較多的郝姓人家。元末時,災疫不斷,農民起義軍四起,後互相攻伐,導致中原、華東、華中人口銳減,明初洪武年間,郝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河北、北京、山東、天津等地。明清之際,郝姓在南方各地的分布漸廣,湖南、福建等省都有載入史冊的郝姓人物;同時在東北的遼寧等省也有了郝姓的聚居點。清代時,世居山西北部的郝姓跟隨走西口的風潮,有遷內蒙、甘肅者;而居於福建的郝姓則有渡海赴台,進而入南洋新加坡等地者。但是,此期郝姓仍是以北方為其分布繁衍的中心。如今,郝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河南、山西、河北三省為多,這三省的郝姓約佔全國漢族郝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九。郝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七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三。
三、歷史名人
郝 隆:字仕治,晉代人,官荊州刺史桓溫的南蠻參軍。農歷七月七日,人們都在曬衣服,唯有郝隆睡在院中,有人問他為甚麽,他答道:「曬我腹中的書罷了。」
郝 昭:字伯道,三國時魏國太原人,為雜號將軍。鎮守河西四十餘年,軍民畏服。諸葛亮圍困陳倉,昭與之對峙二十餘日,亮不克而退,昭因此被賜為爵列侯。他反對厚葬,提倡薄葬,並身體力行。
郝 澄:句容(今屬江蘇省)人,宋代畫家,他所作道釋、人馬,筆墨清勁而善於設色。
郝 質:介休(今屬山西)人,北宋將領。少年從軍,挽強第一。以防禦西夏、平貝州賊亂有功,累遷六宅使。其治軍嚴謹,犯者不貸,而犒賞優厚,平時自奉儉約,尤篤於信義。
郝 章:汾州(今山西省汾陽)人,宋代畫家,長於畫人馬,與路皋橐駝、張遠山水並稱「河東三絕」。
郝 惠:河東(今山西省永濟)人,宋代畫家,善山水人物,為燕文費之師。
郝 經:字伯常,順天(今北京市)人,先世澤州陵川(今屬山西省)人,元代名臣、學者、書畫家,也是一位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史學家、哲學家。累贈昭文館大學士、司徒、冀國公。其字畫天資高古,取眾人之長為己有,故其筆畫俊逸,遒勁,無傾側妖媚之態,為當世

Ⅶ 南陽畫家米冠軍的牡丹價格是多少

花牡丹的價格是多少?主要是看他畫的是哪一塊牡丹一句話,光一些時間每幅畫的價格都是不同的。

Ⅷ 墨蘭的八大品種分別是什麼

1、金嘴墨蘭

國香牡丹是台灣墨蘭中的五大奇花之一,被不少人所珍視。國香牡丹的花期主要在農歷新年前後,花瓣是雙層的,並且花瓣奇多,花色豐富,有紅、黃、紫、白等色,看起來大且艷麗。

Ⅸ 黃金葉紅南陽洛陽牡丹多少錢

加我微,信

Ⅹ 墨蘭的五大奇花是指哪5個品種

墨蘭五大奇花:大屯麒麟、國香牡丹、玉獅子、馥翠、文山奇蝶

大屯麒麟
瓣型:奇花

歷史:1977年間,采自台灣北部大屯山區,由「郭宗徽」、「郭俊成」父子發現、培養、命名。

特徵:中垂葉,葉尖三面有刺,且越是內片葉~其三面刺越向球莖延伸,目前同種已有出爪藝、爪縞藝、夫底藝、瑞玉藝等線藝;健壯株~花開三層,每朵花三十餘瓣,花中有花,五彩繽紛,花型奇特,花期長達百日,香氣撲鼻、花期過後~幹掉的花朵與花桿會完整保留於植株...蘭根支根分岔多,呈鹿角形。墨蘭五大奇花之一。

國香牡丹
瓣型:奇花
歷史:民國六十九年間,采自台北附近山區,並由蘭界老蘭友「陳國林」所培養。 1981年,由林清田、李和成共同命名為「國香牡丹」。

特徵:垂葉性、葉幅寬、呈淡綠色、球莖部位稍有微細之黑點,花型極似牡丹,鼻頭長,花朵向上延伸、每約一公分之間即著生一朵小花,呈現多層花之排列,每一層花舌五六片,花色鮮艷,而且清香,每朵花皆奇型變化,相當穩定。墨蘭五大奇花之一。

玉獅子
瓣型:奇花

歷史:相傳本品種來源為1974年間、由台灣台中霧峰之蘭友向台東大武山的住民購得的一批下山蘭中選出,後以其花型外觀酷似石獅及花色翠綠如玉,故以「玉獅子」。

品種特徵:中立葉性,葉色墨綠,第二片葉一定呈受露葉型(其他葉片亦大多為受露葉型~但不一定盡然如此),幼芽芽尖向假球莖方向內彎,花朵大,花瓣肥厚、帶翠玉色系、多鼻頭、多舌瓣、鼻頭呈黃金色、與鮮艷的多舌瓣相映成趣。墨蘭五大奇花之一。
文山奇蝶

瓣型:奇花

歷史:1973年產自台北縣文山區石碇鄉烏土堀村山谷,由「劉桂琳」先生山採得實生小苗。1977年台北縣國蘭協會第二屆蘭展,此花一時轟動全省,並由台北縣國蘭協會名譽理事長「楊森」命名為「文山奇蝶」。 特徵:花桿特高、每朵花之花距遠、花朵朝天、花瓣舌化曲折成菊花型、舌瓣為鮮黃底色、紅班點、舌尖呈鮮紅色大斑點。墨蘭五大奇花之一。

熱點內容
錢塘江櫻花跑道 發布:2025-08-18 08:04:21 瀏覽:579
盆景盆圖 發布:2025-08-18 07:50:35 瀏覽:435
冷拼插花 發布:2025-08-18 07:39:44 瀏覽:956
情人節家常 發布:2025-08-18 07:38:26 瀏覽:656
和安梅花城最新動態 發布:2025-08-18 07:36:53 瀏覽:599
芍葯與牡丹的故事 發布:2025-08-18 07:31:23 瀏覽:613
舊罐竹子盆景 發布:2025-08-18 07:24:05 瀏覽:471
玫瑰植物蠟 發布:2025-08-18 07:12:52 瀏覽:482
什麼木花卉 發布:2025-08-18 06:38:34 瀏覽:485
用海綿紙做玫瑰花圖解 發布:2025-08-18 06:38:31 瀏覽: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