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世紀牡丹素

世紀牡丹素

發布時間: 2022-04-10 23:37:09

『壹』 誰知道關於牡丹的歷史啊,要有記載的,並說明出處,謝好心人拉

牡丹,原為陝、川、魯、豫以及西藏、雲南等一帶山區的野生灌木,散生於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坡和林緣。我國牡丹的種植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1972年甘肅武威東漢壙墓中發現的醫簡中已有牡丹入葯的記載。

光緒牡丹國畫 牡丹作為觀賞植物始自南北朝時期,文獻多有記載。劉賽客《嘉記錄》說:「北齊楊子華有畫牡丹」,牡丹既已入畫,其作為觀賞的對象已確切無疑。 牡丹在中國已經栽培了一千四百年。
隋代,隋煬帝(公元605-618)時「闢地周二百里為西苑……,昭天下境內所有鳥獸草木驛至京師(今河南洛陽)……。易州(今河北易縣)進二十箱牡丹」。《隋志素問篇》中說道:「清明次五時牡丹華。」
唐代(公元618-907)牡丹栽培開始繁盛。開元中盛於長安。傳說當時洛陽有個叫宋單父的善於種花,應唐玄宗李隆基之召,到驪山種了一萬多本,顏色不相同(《龍城錄》)。李白「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等三首「清平調」就是歌詠幾種不同顏色牡丹的。「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蓉靜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劉禹錫:「賞牡丹」)「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貴賤無常價,酬值看花數:灼灼百朵紅,戔戔步束素。……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白居易:「買花」)從以上這些詩篇可以看出當時帝都長安栽培牡丹的盛況。這時,牡丹不但顏色種類多了,而且還出現了一些新奇變異和重瓣現象。「興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著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暈、倒暈、淺紅、淺紫、紫白、白檀等,獨無深紅,又有花葉中無抹心者,重台花者,其花面七、八寸。」(《酉陽雜俎》)「穆宗皇帝殿前種千葉牡丹,花始開香氣襲人,一朵千葉,大而且紅。」(《杜陽雜俎》)說明了我國早在公元九世紀已有了重瓣牡丹。
宋代(公元960-1279年),中國牡丹栽培中心,由長安轉到洛陽,品種更多,栽培技術更系統完善;出現一批理論專著。這一時期的著作有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周師厚的《鄞江周氏洛陽牡丹記》、《洛陽花木記》;張峋的《洛陽花譜》等等。記述了牡丹的栽培管理,總結出一整套較為完整的成熟經驗。
北宋末年,戰亂不斷,洛陽牡丹開始衰退,陳州牡丹取而代之,張邦基撰《陳州牡丹記》雲:「洛陽牡丹之品見於花譜,然未若陳州牡丹之盛且多也。圓戶花如種黍粟,動以頃計。」
南宋時,牡丹栽培中心由北方洛陽移向南方的天彭(今四川省彭州市)、成都、杭州等地。天彭栽培的牡丹,為蜀中第一,號稱「小西京」。詩人陸游在蜀中做官,親往游賞,並撰《天彭牡丹譜》(1178年)。宋室南渡後,杭州牡丹得到發展,出現一些新奇品種,如『重台九新淡紫牡丹』、白花青緣牡丹』等。
元代,是中國牡丹發展的低潮時期,好品種已屈指可數,品種退化,重瓣品種難得一見,因有「千葉獨難遇,亦猶千人為英,萬人為傑,尤世紀不恆有者」(姚燧《序牡丹》)之嘆!
明代(公元1368-1644年),牡丹的栽培的中心移至安徽亳州。夏之臣《評亳州牡丹》雲:「吾亳州牡丹,年來浸盛,嬌容三變,尤在季孟之間。等此而上,有天香一品,石榴紅,勝嬌容,宮紅袍,琉璃貫珠,新紅種種不一,雜紅最後出,品種難得。又有大黃一種,輕膩可愛,不減三變。佛頂青為白色第一。大抵紅花以花子紅,銀紅、桃紅為上。」又雲:「草堂數武之步,種蒔殆偏,率以兩色並作一叢,紅白異狀,錯綜其間,又以平頭紫,慶天香,先春紅三色插入其花叢,間集而成文章,他時盛開燦然若錦」。此時開中國插花技術之先河。
明代,亳州牡丹雖有盛名,但曹州(今山東菏澤),國都北京牡丹栽培也逐漸繁盛起來。江南太湖周圍,西北的蘭州、臨夏也有所發展。
曹州與亳州皆於明代嘉靖(1522~1567)年間引入牡丹,也同於萬曆(1573-1620)年間達到繁盛。兩地之間相互交換品種,「曹花多移自亳」(清·余鵬年《曹州牡丹譜》);亳州也引進入不少曹州名品,如《亳州牡丹史》中記載一種「金玉交輝」的品種,說是:「曹州所出,為第一品。」又有「忍濟紅」「萍實紅」兩種,也產於曹州。《曹南牡丹譜》亦雲:「至明曹南牡丹甲於海內。」
北京自遼、金建都於此,牡丹栽培日漸興盛。明代的《北京考》上記載遼聖宗(公元982-1031)在統和12年(995年)三月去長春宮觀賞牡丹。在明代,牡丹栽培極盛,「金殿內外盡植牡丹」。城外還有三大名園梁家園、清華園和惠安園。
在江南,明代以江陰牡丹為盛。此外杭州、蘇州、上海也有不少種植。廣西灌陽也產牡丹,據明代《廣西通志》記載,在廣西「牡丹出靈川、灌陽,灌陽牡丹有高一丈者,其地名小洛陽。」
清代(公元1644-1911年),曹州牡丹的栽培就更盛。《曹縣志》雲:「牡丹非土產也,初盛於雒下(今陝西省雒南縣),再盛於亳州,彼時已六、七百種,分五色排列,敘至於今,亳州寂寥,而盛事悉歸曹州。」「曹州園戶種花如種黍粟,動以頃計,蓋連畦接畛也。」(《曹州牡丹譜》)。蒲松齡在他寫的《聊齋志異》一書中,也曾有「曹州牡丹甲齊魯」的記述。這時,曹州城東北各村栽培牡丹已很普遍。有以養花為業者,成園成圃者很多,其中尤以王李庄、洪廟、毛庄、趙樓各村為冠。道光年間趙玉田在村北建花園,專養牡丹、芍葯,集本村之大成,園之周圍樹之以桑為籬,名曰「桑籬園」。著有《桑籬園牡丹譜》,其中記述了151種,內稱:「山左十郡二州,語牡丹則曹州獨也。曹州十邑一州,語牡丹則菏澤獨也。」「菏澤為郡為里者,不知其幾,語牡丹之出,惟有城北之一隅,魯山之陽,范堤之外,連延褒不能十里。」其後,有《綺園牡丹譜》,核其名者百四十有奇。 當時栽培面積已達500多畝,每年輸出十餘萬株,運往廣州|、天津、北京、漢口、西安、濟南等地出售。其中運往廣州者為最多。當地農民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諺:「種果樹莫若木瓜、柿子,養花木還是牡丹、芍葯。」再加上社會上的愛好,菏澤人善於種花,以及牡丹根皮可供葯用,所以菏澤牡丹長期發展歷久不衰。
在清代,甘肅大部分地區也有牡丹栽培。而以蘭州、臨夏、臨洮一帶為栽培中心地。清末編纂的《甘肅新通志》曾有牡丹在甘肅「各州府都有,惟蘭州較盛,五色具備」的記載。延安萬花山,位於杜甫川內花源頭村對面,這里盛產牡丹。清·嘉靖修《延安府志》中記有「花源頭產牡丹極多,樵者以之為薪。」附近群眾有在農歷四月初八到此賞花的習俗,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江南牡丹中有寧國牡丹和銅陵牡丹。據1936年編《寧國縣志》載,「寧國、蟠龍素產牡丹,以白、黃為貴,……。」關於銅陵牡丹,據《銅陵縣志》載:「仙牡丹長山石竇中,有白牡丹一株,……素艷絕麗。相傳為葛洪所種。」葛洪為晉代人,按此傳說,以有1600年的歷史。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牡丹得到恢復和發展。目前,菏澤牡丹栽培面積已達5萬余畝,600多個品種,已成為世界上面積最大、品種最多的中國牡丹栽培、觀賞、科研中心,堪稱世界之最。

另有傳說,正史無考`野史上有所記敘`民間廣為流傳`

武則天登皇位,自稱聖神皇帝。一年冬天,她突然興致大發,帶著妃嬪、宮女到上苑飲酒賞雪。此時大雪剛停,只見那假山、涼亭、小橋、長廊一切景物都穿上了潔白的素裝;各種花草樹木雖說枝葉凋零,但經雪一打扮,猶如銀枝玉花,顯得格外的美麗;偶而飛來兩只小鳥,把枝條輕輕一撣,撒下團團白絮,好似一隻只飛舞的蝴蝶。武則天看得入了迷,沒想到雪的景色竟是如此壯麗。突然,她發現在那白皚皚的雪堆里,有點點燃燒跳躍的火苗。仔細一看,原來是朵朵盛開的紅梅。武則天真是高興極了!禁不住吟詩一首,抒發她的喜悅情懷。隨同賞花的紀嬪們一看太後如此歡喜,都爭相給她敬酒,這時,有個妃嬪說:「武後,梅花再好,畢竟是一花獨放。如果你能下道聖旨,讓這滿園百花齊開,豈不更稱心願嗎?
另一妃嬪搖搖頭說:「如今嚴冬寒月,梅花開放正適時令。若讓百花齊放,需等來年春天。」
武則天聽罷哈哈一陣大笑,說:「春時花開,不足為奇。百花斗雪競放,方合我的心意。」
妃嬪們看她已有幾分醉意,勸說道:「武後,時辰不早,快快回宮歇息了吧。若還想觀賞,待明日一早再來。」
武則天由宮女攙著回到宮里。但她酒興未消,仍想著讓百花斗雪競放的事。於是,令宮女拿來文房四寶,當即手握霜毫,蘸飽濃墨,在白絹上寫了一首五言詩:
明朝游上苑, 火速報春知
花須連夜放, 莫待曉風吹。
寫罷,她叫宮女拿到上苑焚燒,以報花神知曉。
宮女把武則天的詔令拿到上苑焚燒以後,嚇壞了百花仙子。大家趕快聚集一起,共同商量對策。
桃花仙子膽最小,瑟瑟縮縮地說:「武則天心毒手狠,什麼樣的事都幹得出來,咱們不敢違抗呀!」
有幾個小花仙子也怯生生地附和著說:「是呀!咱們還是早作準備,提前開放了吧!」
牡丹仙子不同意她們的意見,有幾分氣憤地說:「武則天也太霸道了。你管人間的事,如今竟又管起我們來了。這百花開放,各有節令,開天闢地,四季循從。豈容你逆天亂地?姐妹們,咱們不能從!」
眾花仙聽牡丹仙子這么一說,都覺得句句在理。可一想武則天的殘暴,又都猶豫起來了。
桃花仙子哀求牡丹仙子說:好姐姐,你聽我的話,咱們還是順從了吧。武則天殺人如踩死個螞蟻,何況咱們這些嬌弱的花體呢?
不少仙子接著說:「姐姐,開也是這一次。不然會大禍臨頭的。」
牡丹仙子倔強地說:「違心的事一次也不能幹。只要咱們骨硬志堅,看她能耐我何?」
這時已鼓打四更,天色快亮。眾花仙看牡丹仙子的決心已下,只好匆匆散去,各自開花去了。
百鳥啾啾,晨曦初露。武則天一覺醒來,醉意已經全消。她穿衣起床,坐在鏡前讓丫環給她梳妝打扮。正在這時,宮女推門而入,欣喜地稟報:「萬歲,上苑的百花全開放了!」
武則天一聽大喜,想想咋晚寫出的詩,只不過是「酒後戲言」,沒想到百花真的奉旨開放了。她急忙走出皇宮,來到上苑。舉目一望,滿園的桃花、李花、玉蘭、海棠、芙蓉、丁香等全部怒放了,一叢叢,一簇族,絢麗多彩,爭芳斗艷。燦爛的朝霞映著花朵,皎潔的白雪襯著綠葉,隨風搖曳,時俯時仰,婀娜多姿,嫵媚動人。這時,滿朝文武百官都紛紛跑來,觀看稀罕。武則天面對眾卿,得意忘形,邁著大步朝一片光枝禿杈的牡丹走去。她一看花叢中唯有牡丹未放,一股怒火油然而升。心想,這還了得!君言不從,我還如何臨朝執政?況且對著這些文武百官,豈不有失臉面?她越想越惱火,破口大罵:「大膽牡丹!竟敢如此放肆,抗旨不開。放火焚燒,一株不留!」說罷,憤然而去。
武士們領旨後,馬上點柴引火,扔入牡丹叢中。霎時,濃煙滾滾,烈焰熊熊,只燒得牡丹噼噼啪啪亂響。牡丹仙子看著一片牡丹將毀於一旦,禁不住滴滴淚垂,悲憤萬分。
正當午時,大火燃盡,牡丹花圃化成一片焦灰。內侍稟報武則天:啟稟萬歲,牡丹已焚燒成灰。
武則天怒氣未消,惡恨恨地說:「連根鏟除,貶出長安,扔到洛陽邙山,叫它斷種絕代!」
武則天為什麼要把牡丹貶到洛陽邙山呢?原來她常來洛陽,到過邙山。她知道溝壑交錯,偏僻凄涼,好叫她在媾孤苦受罪,以解她心頭之恨。
武士們又馬上揮起鐵钁,把牡丹連根掘出,連夜裝車送住洛陽,扔到了邙山嶺上。
誰知,牡丹一入新土,就又紮下了根。來年春天,滿山翠綠。邙山的人很早就喜歡牡丹,家家移種,戶戶育植。後來城裡人聽說了,也紛紛跑來移栽。牡丹仙子看洛陽人這樣喜愛牡丹,非常高興。一到穀雨,株株怒放,千姿百態。觀賞牡丹的人,扶老攜幼,朝暮不斷,人海花海,盛況非凡。

怎可有花仙子?

『貳』 牡丹一共有多少個品種

牡丹品種發展到500多個 牡丹是我國著名的傳統花卉,原為野生植物,與荊棘無異,主要產於我國的青藏高原、黃河流域、巴山秦嶺、山西的中條山、河南的伏牛山和邙山等地區,原始牡丹群落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 牡丹在洛陽栽培,據史料記載:始於隋而盛於唐。"名甲天下"於北宋時期《隋志·素問》中有"清明次五日,牡丹華"的記載。自隋以來,牡丹在民間栽培的基礎上,開始進入皇家園林,成為宮廷的寵物。公元604年隋場帝建都洛陽,辟西苑周200里,多種牡丹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家牡丹園。及至唐宋,洛陽一直處於國都、陪都地位,栽培、觀賞牡丹之風日盛。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即是當時狀況的真實寫照。皇家宮苑,寺觀園林,私家花園鱗次櫛比,宋代理學家邵雍寫有"人間佳節唯寒食,天下名園重洛陽"之名句,可想當時洛陽園林之盛,花卉之壯觀。每至春暖花開時"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成為京城洛陽的亮麗景觀。詩人劉禹錫的"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以及宋代文人司馬光的"洛陽春日最繁華,紅綠叢中十萬家,誰道群花如錦綉,人將錦綉學群花。"均描繪出唐、宋時期洛陽人們賞花的狂熱程度。 中國的著名花卉數百種,各顯其長,入伍群芳,但惟有牡丹品位極高。它花朵碩大,品種繁多,姿色萬千,冠壓群芳。"觀古今花譜,佳麗360多種,無一可與牡丹倫比。因此,被譽為"花中之王"。而洛陽地處中原,氣候溫和,雨量適中,適於牡丹生長發育。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在洛陽做官時,他飽覽了洛陽名勝古跡,對洛陽牡丹情有獨鍾,著有《洛陽牡丹記》。他的"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的詩句道出了洛陽牡丹生長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據說,很早以前,邙山上的野生牡丹人們不以為貴,常割其為柴,有個青年十分憐惜,將其移植院內,精心護養。在一一方手帕,上面綉有大朵的牡丹。這個青年納悶,正要相問少女忽然不見了。展開綉帕,但見上面題有一首詩:"芳名洛陽花,邙嶺為我家。感君情意重,來春見奇葩。"到了第二年春,這位青年家中的牡丹花困果然豐碩艷麗,婀娜含情,從此他便以種植牡丹為生,家境日見豐裕。看來,傳說中的這位後生該是洛陽最早的"牡丹種植專家"啦。 自唐代以來千餘年間,洛陽出了不少栽培牡丹的能工巧匠。《龍城錄》中記載:"洛人宋單父,字仲孺,能詩,善種植之術。凡牡丹變易千種,紅白斗色,人不能知其術,上皇(唐玄宗)召至驪山植萬本,色各別,賜千金歸,宮人呼為花師。"歷代文人學士吟詠洛陽牡丹流香吐馥、曠代絕姿的詩句美不勝收。唐人王亦真寫洛陽牡丹:"牡丹妖艷亂人心,一國如狂不惜金。"大詩人白居易在《買花》一詩中寫道:"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家家習為俗,人人迷於悟",此詩道出了洛陽牡丹的珍貴及人們對牡丹的摯愛。 據說唐太和年間,暮春之日,唐文宗李昂在內殿賞牡丹花,問畫家程修己:"今京邑傳唱牡丹詩,誰為首?"程答:"中書舍人李正封雲: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李昂聽罷贊不絕口,便稱洛陽牡丹"國色天香",於是牡丹便有"國色天香"之譽。 千餘年間,洛陽牡丹佳品迭出,千姿百態,艷麗迷人。歐陽修的"客言近歲花特異,往往變出呈新枝"道出了真諦。歷史上最盛時牡丹品種可達119個。現在已達500多個品種,概括地說,可分為"三類、九色、十型"。三類,即單頭類、重頭類和混合類。這個是按當年每枝上的花朵數分類,一朵的為單頭花、二朵的為雙頭花、三朵為三頭牡丹。九色是指紅、粉、紫、藍、黃、白、綠等花色,這是按牡丹的顏色分類。十型主要根據洛陽牡丹花瓣的多少、大小、排列方式及花朵的形態特徵分類。19世紀,英國進化論學者達爾文在他的巨著《物種起源》里曾援引洛陽牡丹的生態變異,作為他《進化論》學說的佐證。宋時,洛陽姚姓人家的姚黃和後周宰相魏仁博家培育的魏紫分別被稱為花王、花後。"姚黃一枝開,眾艷氣如削"。元豐年間,洛陽進獻宋神宗姚黃一朵,花大一尺二寸,神宗興奮不已,競不顧他那君臨天下的身份,把花插到頭上,可見,皇帝對牡丹的痴迷程度,並從此傳為佳話。

『叄』 關於牡丹的若干問題。。。

牡丹--中國國花
「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牡丹的國色天香從古至今,一直被人們頌贊不己。壯丹的栽培歷史早在魏晉南北朝時就已有記載,到了唐宋,牡丹的栽培技術己有很大的發展。在唐朝,牡丹更是艷壓群芳,被譽為「花王」。「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遍長安花。「這里的長安花,就是牡丹。明朝遷都北京,在極樂寺內遍植牡丹。清朝時有一位親王到極樂寺觀賞牡丹,題匾曰:「國花寺」,可見遠在清朝,壯丹就己戴上國花的桂冠。中國的牡丹繭聲世界,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一書中,還以中國牡丹的人工栽培創造新品種為例,作為「自然選擇與人工選擇學說」的論證材料。世界各國人民也非常珍愛牡丹,在八世紀,中國牡丹傳入日本,1330年傳入法國,1656年傳入荷蘭,1820年進入美國,至今已有20多個國家栽培中國牡丹。牡丹與中國文化密不可分。傳說唐朝武則天冬日醉酒,令百花開放,唯壯丹抗旨未發,被貶洛陽。這倒使洛陽壯丹獲得了「天下第一」的美稱。由此也可看出,牡丹不懼淫威,不畏權貴, 不為困苦逆境所折服的品性, 正與中華民族特殊氣節相吻合。明朝時,山東曹州(蒲澤)的牡丹又盛極一時,而博得「牡丹之鄉」的美譽。

中國牡丹主要產地:
1:山東菏澤,素有"牡丹之鄉"之美稱
2:河南洛陽,有"牡丹之都"之美譽
3:安徽銅陵
4:河北柏山,有株千年牡丹

菏澤牡丹
牡丹原產中國,是我國的國花,被譽為「國色天香」、「花中之王」。其花大、色艷、型美、富麗堂皇、雍榮華貴。自古我國人民視牡丹為「和平、幸福、富貴」的象徵。

菏澤牡丹屬中原牡丹種群,花色豐富多彩,花型千變萬化。其主要花色為粉、紅(含紫紅)紫、藍、黃、白、黑、綠、復色九大色系。各色系有深、淡、濃之分,根據花朵形態和雌雄進化程度,分為單瓣型、荷花型、菊花型、托桂型、薔薇型、金環型、皇冠型、綉球型、台閣型九類花型。 牡丹為芍葯科,芍葯屬落葉灌木,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現在栽培區域遍及全國各地。

牡丹為深根植物,根系發達,適應性較強,除重鹽鹼地及低窪地外,一般土質都適合牡丹生長,尤以疏鬆的沙質土壤最好。我國江南地區引種時應選擇地勢高、排水良好的地方。 九、十月份是菏澤牡丹移植、繁殖的適宜季節,南方地區可適當推遲,北方寒冷地區適當提前,一般封凍前栽植完,嚴寒地區要採取防寒措施,使牡丹安全越冬。

菏澤牡丹以分株、嫁接、播種三種方式繁殖。每年清明前後要進行修枝、拿芽,每株選7—10個粗壯枝條,每枝留一個花芽,其餘全部去掉。隨著樹齡的增加,樹冠的擴大,可適當增加分枝,擴大樹冠增加開花量。每年早春牡丹發芽時和秋分後應各施肥一次。北方春季乾旱應及時深鋤保墒,夏秋多雨應及時鏟除雜草疏鬆土壤。 牡丹常見病害主要有葉斑病,多發生在6—8月份,要及時做預防工作,應於5月中、下旬用代林銨、鋅、 甲基托布津、多菌靈等500—800倍噴灑,每隔10—15天噴灑一次,邊疆噴灑3—4次即可抑制。 我國幅員遼闊,氣候差異大,引植菏澤牡丹應因地制宜,加強管理,使國花牡丹開遍祖國大地。

洛陽牡丹
牡丹為我國著名花卉,花朵碩大,花容端莊,品種繁多,雍容華貴,被稱為"萬花一品","冠絕群芳"的"花王". 牡丹又名百兩金,木芍葯,富貴花,洛陽花等.唐代李正封有"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的詩句,又使"天香國色"成為牡丹的雅號。

牡丹為我國園藝化栽培較早的木本灌木花卉之一.其最初由野生變為家養,是從人們發現了它的葯用價值開始的,神農本草經中載:"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在甘肅省武威縣發掘的東漢早期墓葬中,發現醫學簡數十枚,其中有牡丹治療"血瘀病"的記載.

牡丹作為觀賞植物栽培,則始於南北朝,據唐代韋絢劉賓客嘉話錄記載:"北齊楊子華有畫牡丹極分明.子華北齊人,則知牡丹亦矣."又據太平御覽謝康樂說:"南朝宋時,永嘉(今溫州一帶)水際竹間多牡丹.""牡丹這一名稱的發現,標志著牡丹栽培歷史的開始.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說:"牡丹雖結籽而根上生苗,故謂'牡'(意謂可無性繁殖),其花紅故謂'丹'.

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由於洛陽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土地肥沃,加之園藝大師們巧植善種,培育出許多色,型皆佳的珍品,使牡丹變異千種,名品日增,譽滿全國,遂有"洛陽牡丹甲天下"之稱. 自古洛陽人愛花成俗.邵雍的"洛陽人慣見奇葩,桃李開花未當花,須是牡丹花盛發,滿城方始樂土無涯"的名詩,正是這種習俗的真實寫照.

"今日牡丹花更好,五洲四海爭相來."在洛陽牡丹盛開的日子裡,花開如海,人似潮湧."九衢遊人"慕名而來.還有許多外國朋友和僑胞,跋山涉水,遠渡重洋,來觀賞洛陽牡丹的獨特風采,都為這"花中之王"所傾倒,所陶醉.真乃是"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最大的觀賞牡丹勝地是河南洛陽(每年牡丹花會期間接待遊客百萬人次以上).最綠的牡丹是"豆綠"(近與葉綠) 最黑的牡丹是"冠世墨玉"(深紫發黑)。花瓣最多的牡丹是"魏紫"(約六七百片)。最紅的牡丹是"火煉金丹"(國旗紅)。最白的牡丹是"夜光白"。 最藍的牡丹是"藍田玉"(粉里透藍)。最佳的間色牡丹是"二喬"(一朵花上兩種顏色)。最能以假亂真的"牡丹"是"荷包牡丹"(葉似牡丹而非牡丹)。

牡丹,別名木芍葯、洛陽花、穀雨花、鹿韭等。屬毛莨科多年生落葉灌木,與芍葯同科。我國以牡丹為花王,芍葯為花相。它高1一2米,老乾可達3米。葉互生,二回三出羽狀復葉。花單瓣至重瓣。一般各種花冠直徑15一30厘米。花色有紅、粉、黃、白、綠、紫等,花期5月上中旬。牡丹性宜涼爽,畏炎熱,喜燥忌濕,原產我國西北,栽培歷史久遠。河南洛陽、山東荷澤、四川彭縣都盛產牡丹,其中以洛陽最為有名。牡丹花豐姿綽絕,形大艷美,儀態萬方,色香俱全,觀賞價值極高,在我國傳統古典園林廣為栽培。 除觀賞外,其根可入葯,稱「丹皮」,可治高血壓、除伏火、清熱散瘀、去癰消腫等。花瓣還可食用,其味鮮美。

歐陽修
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我昔所記數十種,於今十年半忘之。
開圖若見故人面,其間數種昔未窺。客言近歲花特異,往往變出呈新枝。
洛人驚誇立名字,買種不復論家資。比新較舊難優劣,爭先檀價各一時。
當時絕品可數者,魏紅窈窕姚黃肥。壽安細葉開尚少,硃砂玉版人未知。
傳聞千葉昔未有,只從左紫名初馳。四十年間花百變,最後最好潛溪緋。
今花雖新我未識,未信與舊誰妍媸。當時所見己雲絕,豈有更好此可疑。
古稱天下無正色,似恐世好隨時移。鞓紅鶴翎豈不美,**色如避新來姬。
何況遠說蘇與賀,有類後世誇嬙施。造化無情疑一概,偏此著意何其私。
又疑人心愈巧偽,天欲鬥巧窮精微。不然元化朴散久,豈特近歲尤澆漓。
爭新斗麗若不已,更後百載知何為。但令新花日愈好,惟有我老年年衰。

牡丹
白居易
絕代只西子,眾芳惟牡丹。月中虛有桂,天上漫誇蘭。夜濯金波滿,朝傾玉露殘。
性應輕菡萏,根本是琅玕。奪目霞千片,凌風綺一端。稍宜經宿雨,偏覺耐春寒。
見說開元歲,初令植御欄。貴妃嬌欲比,待女妒羞看。巧類鴛機織,光攢麝月團。
暫移公子第,還種杏花壇。豪士傾囊買,貧儒假乘觀。葉藏梧際鳳,枝動鏡中鸞。
似笑賓初至,如愁灑欲闌。詩人忘芍葯,釋子愧梅檀。酷烈宜名壽,姿容想姓潘。
素光翻鷺羽,丹艷赩雞冠。燕拂驚還語,蜂貪困未安。倘令紅臉笑,兼解翠眉攢。
少長呈連萼,驕矜寄合歡。息肩移九軌,無脛到千官。日曜香房拆,風披蕊粉干。
好酬青玉案,稱貯碧水盤。譬要連城與,珠堪十斛判。更思初甲坼,那得異泥蟠。
騷詠應遺恨,農經只略刊。魯班雕不得,延壽筆將殫。醉客同攀折,佳人惜犯干。
始知來苑囿,全勝在林巒。泥滓常澆灑,庭除又綽寬。若將桃李並,更覺效顰難。

『肆』 牡丹被稱為什麼

牡丹又叫抄鼠姑、鹿韭、白茸、木芍葯、百雨金、洛陽花、富貴花等。牡丹花大而香,故又有「國色天香」之稱。

牡丹是落葉灌木。莖高達2米;分枝短而粗。葉通常為二回三出復葉,偶爾近枝頂的葉為3小葉;頂生小葉寬卵形,長7-8厘米,寬5.5-7厘米,3裂至中部,裂片不裂或2-3淺裂,表面綠色,無毛,背面淡綠色,有時具白粉,沿葉脈疏生短柔毛或近無毛,小葉柄長1.2-3厘米;側生小葉狹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4.5-6.5厘米,寬2.5-4厘米,不等2裂至3淺裂或不裂,近無柄;葉柄長5-11厘米,和葉軸均無毛。

『伍』 牡丹花為什麼素有「百花之王」的美譽

牡丹花是我國固有的特產花卉,被擁為花中之王,有關的文化和繪畫作品很豐富。版作為我國國權花,牡丹花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兩千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其花大、形美、色艷、香濃,為歷代詩人所稱頌,因而素有「百花之王」的美譽。

牡丹作為觀賞植物始自南北朝時期,文獻多有記載。劉賽客的《嘉記錄》說:「北齊楊子華有畫莯丹」,牡丹既已入畫,其作為觀賞的對象已確切無疑,可見牡丹在我國至少已經栽培了1400年。

到了唐代,牡丹栽培開始繁盛。牡丹花大色艷,品種繁多。

宋人毛滂在《寒食初晴見牡丹作》中就有這樣的佳句:

魏紫黃綠欲占春,不教桃杏見清明。

『陸』 牡丹花的歷史

1、牡丹原產於中國的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諸省山間或丘嶺中,人們發現了它的葯用價值和觀賞價值,而變野生為家養。

2、牡丹作為觀賞植物栽培,則始於南北朝。

3、隋代,牡丹的栽培數量和范圍開始逐漸擴大,當時的皇家園林和達官顯貴的花園中已開始引種栽培牡丹,並初步形成集中觀賞的場面。

4、唐朝時,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唐都長安的牡丹在引種洛陽牡丹的基礎上,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當時已出現了種植牡丹的花師。

5、作為唐代東京的洛陽,從初唐到五代十國的後唐,牡丹種植業都在不斷的發展,其規模不亞於西京長安。

6、宋代,牡丹栽培中心由長安移至洛陽,栽培技術更加系統、完善,對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現了一批理論專著。這其中有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周師厚的《洛陽牡丹記》、《洛陽花木記》;張峋的《洛陽花譜》等等。

7、北宋時,洛陽牡丹的規模是空前的。當時洛陽人不單愛花,種花,更善於培育新品種,牡丹「不接則不佳「,他們用嫁接方法固定芽變及優良品種,這就是北宋時最突出的貢獻。

8、清代熏花已十分普及。

9、1949年共和國成立後,牡丹種植業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尤其在改革開放以來,各地牡丹的栽培數量不斷增加,栽培技術水平逐年提高。洛陽、菏澤等地先後成立了牡丹專業的科研機構——牡丹研究所。

(6)世紀牡丹素擴展閱讀:

牡丹花形態特徵:

牡丹是落葉灌木。莖高達2米;分枝短而粗。葉通常為二回三出復葉,偶爾近枝頂的葉為3小葉;頂生小葉寬卵形,長7-8厘米,寬5.5-7厘米,3裂至中部,裂片不裂或2-3淺裂,表面綠色,無毛,背面淡綠色,有時具白粉,沿葉脈疏生短柔毛或近無毛,小葉柄長1.2-3厘米。

側生小葉狹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4.5-6.5厘米,寬2.5-4厘米,不等2裂至3淺裂或不裂,近無柄;葉柄長5-11厘米,和葉軸均無毛。

花單生枝頂,直徑10-17厘米;花梗長4-6厘米;苞片5,長橢圓形,大小不等;萼片5,綠色,寬卵形,大小不等;花瓣5,或為重瓣,玫瑰色、紅紫色、粉紅色至白色,通常變異很大,倒卵形,長5-8厘米,寬4.2-6厘米。

頂端呈不規則的波狀;雄蕊長1-1.7厘米,花絲紫紅色、粉紅色,上部白色,長約1.3厘米,花葯長圓形,長4毫米;花盤革質,杯狀,紫紅色,頂端有數個銳齒或裂片,完全包住心皮,在心皮成熟時開裂;心皮5,稀更多,密生柔毛。蓇葖長圓形,密生黃褐色硬毛。花期5月;果期6月。

『柒』 牡丹花的介紹

牡丹束芍葯屬植物,花朵單生與枝條頂端,花朵形狀為長橢圓形,花瓣多為重瓣,花朵較大,寬厚,花色多為黃、深紅紅紫色,粉紅色火白色,花香清幽不濃,有「國色天香」之稱。

牡丹是中華名花,是最能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的花卉之一。從唐代以來,它那雍容艷麗的碩大花朵就象徵了吉祥富貴,因而成為民間廣泛喜愛的花卉。上世紀90年代中國曾經打算評選國花,其中一個呼聲比較高的方案就是以梅花、牡丹為雙國花,因為這二者分別象徵了中國人精神中高雅和世俗的一面。不僅如此,只有在國運興盛、社會繁榮的時候,牡丹熱潮才會興起,因此牡丹文化又是盛世的象徵。

(7)世紀牡丹素擴展閱讀:

牡丹的花朵寬厚,在中國牡丹就是富貴、雍容的代表,所以現今牡丹的花語中我們仍然可以用牡丹花寓指雍容富貴的象徵。

牡丹貴為萬花之王,從牡丹花苞的孕育到牡丹花的盛開,從不起眼的花苞最終綻放為千嬌百媚花王,可以寓指為我們對生命的期待;所以牡丹花的花語也可以象徵對未來美好生命的期待和嚮往。

『捌』 牡丹只能長在洛陽嗎原因何在

牡丹--中國國花
「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牡丹的國色天香從古至今,一直被人們頌贊不己。壯丹的栽培歷史早在魏晉南北朝時就已有記載,到了唐宋,牡丹的栽培技術己有很大的發展。在唐朝,牡丹更是艷壓群芳,被譽為「花王」。「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遍長安花。「這里的長安花,就是牡丹。明朝遷都北京,在極樂寺內遍植牡丹。清朝時有一位親王到極樂寺觀賞牡丹,題匾曰:「國花寺」,可見遠在清朝,壯丹就己戴上國花的桂冠。中國的牡丹繭聲世界,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一書中,還以中國牡丹的人工栽培創造新品種為例,作為「自然選擇與人工選擇學說」的論證材料。世界各國人民也非常珍愛牡丹,在八世紀,中國牡丹傳入日本,1330年傳入法國,1656年傳入荷蘭,1820年進入美國,至今已有20多個國家栽培中國牡丹。牡丹與中國文化密不可分。傳說唐朝武則天冬日醉酒,令百花開放,唯壯丹抗旨未發,被貶洛陽。這倒使洛陽壯丹獲得了「天下第一」的美稱。由此也可看出,牡丹不懼淫威,不畏權貴, 不為困苦逆境所折服的品性, 正與中華民族特殊氣節相吻合。明朝時,山東曹州(蒲澤)的牡丹又盛極一時,而博得「牡丹之鄉」的美譽。

中國牡丹主要產地:
1:山東菏澤,素有"牡丹之鄉"之美稱
2:河南洛陽,有"牡丹之都"之美譽
3:安徽銅陵
4:河北柏山,有株千年牡丹

菏澤牡丹
牡丹原產中國,是我國的國花,被譽為「國色天香」、「花中之王」。其花大、色艷、型美、富麗堂皇、雍榮華貴。自古我國人民視牡丹為「和平、幸福、富貴」的象徵。

菏澤牡丹屬中原牡丹種群,花色豐富多彩,花型千變萬化。其主要花色為粉、紅(含紫紅)紫、藍、黃、白、黑、綠、復色九大色系。各色系有深、淡、濃之分,根據花朵形態和雌雄進化程度,分為單瓣型、荷花型、菊花型、托桂型、薔薇型、金環型、皇冠型、綉球型、台閣型九類花型。 牡丹為芍葯科,芍葯屬落葉灌木,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現在栽培區域遍及全國各地。

牡丹為深根植物,根系發達,適應性較強,除重鹽鹼地及低窪地外,一般土質都適合牡丹生長,尤以疏鬆的沙質土壤最好。我國江南地區引種時應選擇地勢高、排水良好的地方。 九、十月份是菏澤牡丹移植、繁殖的適宜季節,南方地區可適當推遲,北方寒冷地區適當提前,一般封凍前栽植完,嚴寒地區要採取防寒措施,使牡丹安全越冬。

菏澤牡丹以分株、嫁接、播種三種方式繁殖。每年清明前後要進行修枝、拿芽,每株選7—10個粗壯枝條,每枝留一個花芽,其餘全部去掉。隨著樹齡的增加,樹冠的擴大,可適當增加分枝,擴大樹冠增加開花量。每年早春牡丹發芽時和秋分後應各施肥一次。北方春季乾旱應及時深鋤保墒,夏秋多雨應及時鏟除雜草疏鬆土壤。 牡丹常見病害主要有葉斑病,多發生在6—8月份,要及時做預防工作,應於5月中、下旬用代林銨、鋅、 甲基托布津、多菌靈等500—800倍噴灑,每隔10—15天噴灑一次,邊疆噴灑3—4次即可抑制。 我國幅員遼闊,氣候差異大,引植菏澤牡丹應因地制宜,加強管理,使國花牡丹開遍祖國大地。

洛陽牡丹
牡丹為我國著名花卉,花朵碩大,花容端莊,品種繁多,雍容華貴,被稱為"萬花一品","冠絕群芳"的"花王". 牡丹又名百兩金,木芍葯,富貴花,洛陽花等.唐代李正封有"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的詩句,又使"天香國色"成為牡丹的雅號。

牡丹為我國園藝化栽培較早的木本灌木花卉之一.其最初由野生變為家養,是從人們發現了它的葯用價值開始的,神農本草經中載:"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在甘肅省武威縣發掘的東漢早期墓葬中,發現醫學簡數十枚,其中有牡丹治療"血瘀病"的記載.

牡丹作為觀賞植物栽培,則始於南北朝,據唐代韋絢劉賓客嘉話錄記載:"北齊楊子華有畫牡丹極分明.子華北齊人,則知牡丹亦矣."又據太平御覽謝康樂說:"南朝宋時,永嘉(今溫州一帶)水際竹間多牡丹.""牡丹這一名稱的發現,標志著牡丹栽培歷史的開始.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說:"牡丹雖結籽而根上生苗,故謂'牡'(意謂可無性繁殖),其花紅故謂'丹'.

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由於洛陽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土地肥沃,加之園藝大師們巧植善種,培育出許多色,型皆佳的珍品,使牡丹變異千種,名品日增,譽滿全國,遂有"洛陽牡丹甲天下"之稱. 自古洛陽人愛花成俗.邵雍的"洛陽人慣見奇葩,桃李開花未當花,須是牡丹花盛發,滿城方始樂土無涯"的名詩,正是這種習俗的真實寫照.

"今日牡丹花更好,五洲四海爭相來."在洛陽牡丹盛開的日子裡,花開如海,人似潮湧."九衢遊人"慕名而來.還有許多外國朋友和僑胞,跋山涉水,遠渡重洋,來觀賞洛陽牡丹的獨特風采,都為這"花中之王"所傾倒,所陶醉.真乃是"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最大的觀賞牡丹勝地是河南洛陽(每年牡丹花會期間接待遊客百萬人次以上).最綠的牡丹是"豆綠"(近與葉綠) 最黑的牡丹是"冠世墨玉"(深紫發黑)。花瓣最多的牡丹是"魏紫"(約六七百片)。最紅的牡丹是"火煉金丹"(國旗紅)。最白的牡丹是"夜光白"。 最藍的牡丹是"藍田玉"(粉里透藍)。最佳的間色牡丹是"二喬"(一朵花上兩種顏色)。最能以假亂真的"牡丹"是"荷包牡丹"(葉似牡丹而非牡丹)。

牡丹,別名木芍葯、洛陽花、穀雨花、鹿韭等。屬毛莨科多年生落葉灌木,與芍葯同科。我國以牡丹為花王,芍葯為花相。它高1一2米,老乾可達3米。葉互生,二回三出羽狀復葉。花單瓣至重瓣。一般各種花冠直徑15一30厘米。花色有紅、粉、黃、白、綠、紫等,花期5月上中旬。牡丹性宜涼爽,畏炎熱,喜燥忌濕,原產我國西北,栽培歷史久遠。河南洛陽、山東荷澤、四川彭縣都盛產牡丹,其中以洛陽最為有名。牡丹花豐姿綽絕,形大艷美,儀態萬方,色香俱全,觀賞價值極高,在我國傳統古典園林廣為栽培。 除觀賞外,其根可入葯,稱「丹皮」,可治高血壓、除伏火、清熱散瘀、去癰消腫等。花瓣還可食用,其味鮮美。

歐陽修
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我昔所記數十種,於今十年半忘之。
開圖若見故人面,其間數種昔未窺。客言近歲花特異,往往變出呈新枝。
洛人驚誇立名字,買種不復論家資。比新較舊難優劣,爭先檀價各一時。
當時絕品可數者,魏紅窈窕姚黃肥。壽安細葉開尚少,硃砂玉版人未知。
傳聞千葉昔未有,只從左紫名初馳。四十年間花百變,最後最好潛溪緋。
今花雖新我未識,未信與舊誰妍媸。當時所見己雲絕,豈有更好此可疑。
古稱天下無正色,似恐世好隨時移。鞓紅鶴翎豈不美,**色如避新來姬。
何況遠說蘇與賀,有類後世誇嬙施。造化無情疑一概,偏此著意何其私。
又疑人心愈巧偽,天欲鬥巧窮精微。不然元化朴散久,豈特近歲尤澆漓。
爭新斗麗若不已,更後百載知何為。但令新花日愈好,惟有我老年年衰。

牡丹
白居易
絕代只西子,眾芳惟牡丹。月中虛有桂,天上漫誇蘭。夜濯金波滿,朝傾玉露殘。
性應輕菡萏,根本是琅玕。奪目霞千片,凌風綺一端。稍宜經宿雨,偏覺耐春寒。
見說開元歲,初令植御欄。貴妃嬌欲比,待女妒羞看。巧類鴛機織,光攢麝月團。
暫移公子第,還種杏花壇。豪士傾囊買,貧儒假乘觀。葉藏梧際鳳,枝動鏡中鸞。
似笑賓初至,如愁灑欲闌。詩人忘芍葯,釋子愧梅檀。酷烈宜名壽,姿容想姓潘。
素光翻鷺羽,丹艷赩雞冠。燕拂驚還語,蜂貪困未安。倘令紅臉笑,兼解翠眉攢。
少長呈連萼,驕矜寄合歡。息肩移九軌,無脛到千官。日曜香房拆,風披蕊粉干。
好酬青玉案,稱貯碧水盤。譬要連城與,珠堪十斛判。更思初甲坼,那得異泥蟠。
騷詠應遺恨,農經只略刊。魯班雕不得,延壽筆將殫。醉客同攀折,佳人惜犯干。
始知來苑囿,全勝在林巒。泥滓常澆灑,庭除又綽寬。若將桃李並,更覺效顰難。

熱點內容
傻明蘭花豆 發布:2025-08-18 21:44:16 瀏覽:851
好一朵蘭花作文 發布:2025-08-18 21:35:30 瀏覽:478
q七夕節是 發布:2025-08-18 21:33:55 瀏覽:650
喜半陰花卉 發布:2025-08-18 21:27:17 瀏覽:559
情人節小三大戰 發布:2025-08-18 21:07:29 瀏覽:781
盆栽山楂樹圖 發布:2025-08-18 20:43:09 瀏覽:424
菜市場賣綠植 發布:2025-08-18 20:42:50 瀏覽:696
娛樂百分百白色情人節特別企劃唐禹哲 發布:2025-08-18 20:34:42 瀏覽:472
小盆栽朋友圈 發布:2025-08-18 20:33:11 瀏覽:848
水草種蘭花 發布:2025-08-18 20:30:53 瀏覽: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