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牡丹上海
Ⅰ 現在的國花是牡丹花,那麼歷史上都有什麼花成為過國花
其實國花一直以來都沒有什麼正式的地位,梅花和牡丹數百年來一直都在爭奪國花的地位,可是由於慈禧喜歡牡丹,所以欽定了牡丹作為國花。
我覺得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其實真的都非常的專一,人們對於牡丹的喜愛,好像從始至終都沒有變過。直到現在2019年了,國家投票你心目中的國花的時候,牡丹依然是高票屈居榜首。
Ⅱ 牡丹系列的食品有哪些
食品有什麼牡丹系列的食品的話,
牡丹餅
又稱「
百花糕
」、「
牡丹糕
」,
盛唐牡丹
燕菜
,
牡丹酥
Ⅲ 唐詩中寫牡丹的詩句揭示了唐人怎樣的社會風氣
中國自古就有詠物傳統,詠花詩是詠物詩的重要大類。「花」意象植根於中國文化的土壤,具有獨特的審美意蘊與精神價值。唐聲勢浩大的「尚花」風習和詠鶴熱潮,以國花產生的方式,推動中國精神體驗的攀升。
一「花」意象的審美精神價值
中國的詠花詩詞從《詩經》初見端倪,《楚辭》初步建立了「花」作為人格象徵的意象內涵。唐詩詞上承詩騷與魏晉風流,將「詠花」詩詞的書寫推向極致。花風即唐宋風,因緣於時代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風氣而呈現不同的氣象。文人個體命運遭際、升遷貶謫、物喜己悲等主客觀原因又導致他們對於「花」的書寫融入了強烈的個性特徵,生發出搖曳多姿的文化風貌。從審美文化史、文人思想心態史、繪畫史等多角度,可以窺見從唐積淀了怎樣的文化底蘊和人格形態,揭示出唐人文精神、文化心態、文人審美趣味的流變。國花牡丹的精神氣質,折射著潛在的文化裂變與重新整合,展示了中國文化精神整體的辯證統一構成的新境界。
二牡丹晉身唐代國花的歷史文化機緣
「尚花」時尚折射和牽動著時代氣象。不同的時代風尚與不同的花的特質和意象內涵相契合,使某一種或某幾種花形與神承載著當時文人的理想人格追求,彰顯出時代之氣象、文化之風貌以及文人的心靈世界。
牡丹花大色艷,層層疊疊,具有雍容華貴的豐腴之美,傳達出磅礴的春天氣勢,因而具有成為盛世精神的最好象徵和載體的潛質。隋代即有賞牡丹的記載,但直至盛唐,牡丹才真正取代六朝詠梅的遺風,成為占據詠花新寵地位的「國花」,洵非偶然。經過了將近四百年分裂、動亂之後,唐代出現了一個經濟、文化全面繁榮的社會局面,成為整個東方世界最強盛的帝國。南北文化交流融合,中外貿易交通發達,「絲綢之路」暢通引入了外來文化,異國的服裝、音樂、舞蹈、美術、宗教等等,都威為長安風尚。佛儒道三教並存,使唐代呈現出多元化的文化交流融合的生動態勢。這種空前的大交流大融合,使唐王朝處於四方朝拜的尊者地位,洋溢著積極進取、昂揚奮發:雍容豪邁的精神。
這種盛世輝煌的精神也體現於建築上。唐有三大皇宮,即西內太極宮、東內大明宮、南內興慶官。大明宮最大,位於長安城北禁苑東南的龍首塬上,以規模宏偉著稱。大明宮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十月,於龍朔二年(662年)四月完成,是為太上皇修建的避暑別宮,初名永安宮。貞觀九年,改稱大明宮,在其後的200餘年間一直是大唐的政令中樞。這里有巍峨的朝堂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有國家最高的衙署中書省、門下省、御史台、史館、弘文館、命婦院、集賢院,有碧水盪漾、風景如畫的太液池,諸多的後宮別殿中的麟德殿旁夾城內,還有匯集文人墨客的翰林院。著名文人李白、杜甫、岑參、王維、自居易、韓愈、劉禹錫等都曾在大明官內活動,留下許多描寫大明宮的文學作品。高宗於龍朔二年(662年)四月遷入大明宮(此時稱蓬萊宮),並修建大明宮內第一座正殿——含元殿,有所謂:「含元建名,《易·乾坤說》曰:含宏光大。又曰:元亨利貞,括萬象以為尊。」此殿長期作為舉行冬至、元日的朝賀及登基、冊封大典等重要儀式的場所,是大唐國力的象徵,承載了二百餘年風起雲涌的大唐氣象。
與此相應,唐代的宗教與世俗歲時慶禮,也規模空前。唐代的禮佛之盛,有玄奘法師在貞觀年間西行取經歸國後,在朝廷資助下翻譯了大量經文典籍。更為空前狂熱的是,唐皇帝曾七次於皇家寺院法門寺舉行開塔迎請佛骨的盛大活動。貞觀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李世民第一次開示佛指合利。此後唐皇帝每隔130年迎一次佛骨,成為舉國參與的盛典。《舊唐書》中記載了迎佛骨的壯觀場面:「自開遠門達安福門,彩棚夾道,念佛之音震地。上登安福門迎禮之,迎入內道場三日,出於京城。諸寺士女雲合,威儀盛飾,古無其比。」
唐代曾多次由宮廷舉辦皇帝「與民同樂」,共度元宵佳節的盛大活動。公元713年,宮廷組織了幾千女子的隊伍,在燈火通明的京城踏歌三天三夜。據(《舊唐書》記載:「上元日夜,上皇御安福門觀燈,出內人連袂踏歌,縱百僚觀之,一夜方罷。……初,有僧婆陁請夜開門然燈百千炬,三日三夜。皇帝御延喜門觀燈縱樂,凡三日夜。」張祜《正月十五夜燈》雲:「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燦爛盛大的「踏歌」場面,盡顯盛世輝煌。盛唐的民間體育運動也極具氣魄。清明拔河於唐為盛,唐玄宗李隆基在軍隊中積極推廣,後從宮內梨園搬到宮外廣場,變成全民歡慶的盛大集會。《唐語林》記載「明皇數御樓設此戲,挽者至千餘人,喧呼動地,蕃客庶士觀者莫不震駭。進士河東薛勝為《拔河賦》,其詞甚美,時人競傳之。」盛唐拔河所用繩子「兩頭分系小索數百條」,千餘人開拔,其場面宏偉壯觀,氣勢磅礴。
如此遍及朝野僧聖俗的盛唐氣象,為其「國花」的追 尋注入巨大魄力。牡丹作為唐代備受推崇的「國花」,適逢其會地呈現出雄視百代的氣勢與襟懷,折射出大唐帝國的王者之風。說牡丹,便是說唐人的大氣與雍容。
牡丹唐代甫一登場,就得到了國君愛寵並予以大力推崇,視為奇賞,旋即名傾朝野,推之民間,使「賞牡丹」成為舉國若狂的盛事。據李肇《唐國史補》載「京城貴游,尚牡丹三十餘年矣。每春暮,車馬若狂,以不耽玩為恥。執金吾鋪官圍外寺觀,種以求利,一本有直數萬者。」這「牡丹熱」一直延續到北宋,橫跨兩代。此間,唐和北宋文人更是爭相歌詠。
這里必須談到大詩人李白。開元中,皇宮內慶興池東沉香亭前牡丹盛開,唐玄宗李隆基與楊貴妃乘夜遊賞,招來翰林待詔李白賦詩助興,風華正茂,英姿勃勃的李白借花喻人,以牡丹喻楊玉環,寫下了千古名作《清平調》辭三章:
(一)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二)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關於這三首詠牡丹詩的成詩過程,古書記載大致相同,不外是「開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葯,即今牡丹也。得數本紅、紫、淺紅、通白者,上因移植於興慶池東沉香亭前。花方繁開,上乘照夜白,妃以步輦,詔梨園弟子李龜年手捧檀板押眾樂前。將欲歌,上日:『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辭為?』遂命龜年持金花箋宣賜翰林學士李白進《清平調》辭三章。白欣承詔,猶苦宿醒未解,援筆賦雲……」較之這種說法,《唐詩紀事》中的記載似乎更符合李白「詩仙」的天才稟賦「明皇坐沉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為樂章。召入,而自己醉。左右以水頹面,稍解。授筆成文,婉轉精切無留思。」李白於深醺之時,不假思索,一揮而就,曠古奇才,當是如此狀。這三首詩借花喻人,巧妙攝取楊玉環與牡丹相通的特質——大氣雍容、體態肥釀、艷壓群芳、寵冠後官的至高地位融於一體,形神兩入,達到了人花合一的完美境界。
牡丹成為「國花」與楊貴妃的得寵有著內在聯系。初唐以至盛唐前期,文化審美意識與文人的精神仍沉浸在前朝舊夢里,梅花紹承六朝遺緒,仍為文人追捧。而此時也正是另一位與唐玄宗相關的美人——梅妃江采蘋得寵之時。《梅妃傳》雲:「梅妃,姓江氏,莆田人。父仲遜,世為醫。妃年九歲能誦《二南》,語父曰:『我雖女子,期以此為志。』父奇之,名曰『采蘋』。開元中,高力士使閩粵,妃笄矣,見其少麗,選歸侍明皇,大見寵幸。長安大內、大明、興慶三宮,東都大內、上陽兩宮,幾四萬人,自得妃,視如塵土,宮中亦自以為不及。妃善屬文,自比謝女,淡妝雅服而姿態明秀,筆不可描畫。性喜梅,所居闌檻悉植數株,上榜日『梅亭』。梅開賦賞,至夜分尚顧戀花下不能去。上以其所好,戲名曰『梅妃』。」從記載中可知,在梅妃身上,梅花與美人合二為一,花即人,人即花。「淡妝雅服而姿態明秀」且內在修養極高的梅妃在當時得到了唐明皇的專寵,梅花清凈素雅的美質依然頗受認同。而楊玉環替代了梅妃寵冠後宮,也使牡丹伴隨她一起登上歷史人情物態的審美峰巔,成為一代至寵。梅花則與梅妃一起走向了邊緣。梅、楊替代的背後有著某種隱喻,宣示著光芒四射的大唐盛世的全面到來,一種大氣雍容、雄霸天下的文化精神開始居於統治地位。梅花轉化為牡丹恰是這一歷史文化禪代的最突出表徵。
而李白的創作恰使這一文化選擇得到成全,牡丹正是憑藉李白的《清平調》辭三章與盛唐最高的政治中心結緣。這三首詩及其
典故傳為千古佳話,集中了太多人間至美的因素,聚合了幾個「第一」——唐玄宗李隆基位居九五之尊,為權威第一;楊玉環是美人第一;李白是詩人第一;李龜年是當時歌者第一;高力士是內官第一。幾個第一因「牡丹」而匯聚,共同托舉起牡丹「國花」地位和王者風范的精神氣質。
三雅俗同賞國花的狂歡
提起唐代極寫牡丹的絕妙詩篇,當然要說到劉禹錫那首風流倜儻的《賞牡丹》,以白描創造出情深詞顯的境界,含不盡之意盡在象中:
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蓉凈少情。
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前兩句以芍葯、芙蓉兩種絕色花卉的美中不足,而「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兩句隨之噴薄而出,以一個「動」字,將牡丹艷壓群芳的王者之美,以及牡丹花開時長安傾城觀賞、萬人空巷的轟動盛況,「超以象外,得其環中」「地投諸於讀者無盡的審美聯想中。唐代文人熱烈的吟詠誕生了不少流光溢彩的傳世佳作,將牡丹作為「國花」的王者之美烘托得淋漓盡致,如徐凝之《牡丹》:「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皮日休之同題詩作:「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競誇天下無雙艷,獨占人間第一香。」以及徐夤之《牡丹花》:「萬萬花中第一流,淺霞輕染嫩銀甌。能狂綺陌千金子,也惑朱門萬戶侯。朝日照開攜酒看,暮風吹落繞欄收。詩書滿架塵埃撲,盡日無人略舉頭。」另如「三條九陌花時節,萬戶千車看牡丹」(徐凝《寄白司馬》)、「牡丹嬌艷亂人心,一國如狂不惜金」(王睿(一作王轂)(《牡丹》)、「牡丹一朵值千金,將謂從來色最深」(張又新《牡丹》)、「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自 居易《買花》)、「金蕊霞英疊彩香,初疑少女出蘭房」(周繇《看牡丹贈段成式》)、「開日綺霞應失色,落時青帝合傷神」(唐彥謙《牡丹》)。
人詠花,花映人,彼此間彰顯著雍容華貴、燦爛絢麗和大氣磅礴,共構著自信開闊、昂揚奮進、雍容大度的時代風神。唐舒元輿在其《牡丹賦》中的句子代表了時人心目中的牡丹形象:「我案花品,此花第一。脫落群類,獨占春日。其大盈尺,其香滿室。葉如翠羽,擁抱比櫛。蕊如金屑,妝飾淑質。玫瑰羞死,芍葯自失,天桃斂跡,穠李慚出,躑躅宵潰,木蘭潛逸,朱槿灰心,紫薇屈膝——皆讓其先,敢懷憤嫉!」宋代高承《事物紀原》進一步發掘了牡丹冠絕群芳的勁心剛骨的品格:「武後詔游後苑,百花俱開,牡丹獨遲,遂貶於洛陽,故洛陽牡丹冠天下。是不特芳姿艷質足壓群葩,而勁骨剛心尤高出萬卉,安得以『富貴』一語概之!」由此可見唐宋之世對於牡丹花容花品卓絕於萬花的高度肯定。
牡丹意態,雅俗共賞,但其精神內核深處蘊涵著以李白為代表的詩酒風流和人格精神,以及那個時代政治文化對這種人格行為的雙重包容。牡丹敢於違抗武後之命,特立獨行,傲世不遷的性格恰如傳為李太白敢讓貴妃捧硯、力士脫靴笑傲王侯的蓋世豪情。牡丹花期前後只有二十日,但在這短短的時光里,卻演繹了最為輝煌風光的生命,亦如同李太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積極進取、銳意立功的昂揚品性牡丹暮春而放,其時春花俱凋,獨立收盡春光,頗可引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睥睨自雄名士風范為同調;牡丹被貶而不自棄,蓄勢待發,終使洛陽獨名其為「花」,又何嘗不令人想起李白懷才不遇之時卻葆有「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寥廓浩然的豁達之懷?
「牡丹」所象徵的,是聲色之美與性情之美完美融合的大唐盛世的精神,亦是唐代文學的主體風貌。張潮在《幽夢影》中說:「牡丹令人豪。」唐人以源自生命本真的奔騰澎湃和盛大開闊,酣暢恣肆的自由思想,開放健康的進取精神,「無所畏懼無所顧忌地引進和吸取,無所束縛無所留戀地創造和革新」。以此滋育著牡丹意象,以牡丹意象滋育著人的意志品格,其內在精神的結合點,就是這個「豪」字。即便安史之亂後,國運日頹。但牡丹的「國花」地位卻沒有動搖,文人詩家繼續賦寫牡丹,只是其中滲入了一種變調,由對牡丹的一味贊美歌詠轉化為通過諷喻來反省盛唐。以白居易的新樂府為代表的一系列詩作,上承《詩經》諷喻傳統,以諷世和議政的意識,反思盛唐,兼及以楊貴妃誤國為戒。其《買花》詩雲:「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牡丹芳》詩雲:「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我願暫求造化力,減卻牡丹妖艷色。少回卿士愛花心,同似吾君憂稼穡。」二詩的創作立意誠如詩人自述「系於意,不系於文,首句標其目,卒章顯其志,《詩三百》之義也。……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這種寫實諷世的創作意圖,為鮮艷的牡丹塗上一層憂郁的色彩。至唐末五代,詠牡丹的詩作中則連諷喻也沒有了,成為一種隱約間的遙遠追憶。進入一種個人化的欣賞。陳與義其《牡丹》通過詠牡丹,抒發興亡之慨、鄉關之思:
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龍鍾客,獨立東風看牡丹。
牡丹意象在五代、宋的私人化過程中,聯系著亂世憂患,也觸動了個人的鄉關身世之感。這種國花在唐代的公共化,以及在五代、宋的私人化,使之含蘊深厚,歷久不衰地扣動人的心弦。
唐代朝廷打破魏晉以來世族閥閱的政治 選舉壟斷,庶族士人得到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心中充滿著夢想的歡悅。同時,都市經濟的發展、城市擴張、民生富庶,也使市井塵俗細民產生了文化審美的需求。如此,王公權貴的喜尚和士人勃發的歡悅、社會大眾的需求相契合,構成「牡丹」怒放的時代文化心理的場境。然而,這個場境因熱鬧而浮躁,由泛眾化而蘊淺,使「牡丹」意象不得不在骨子裡沾上唐代社會文化之「俗」。
Ⅳ 為何唐朝人盛愛牡丹
在唐朝,牡丹成為富貴的象徵。
從唐代官服顏色談起,唐代的朝廷官員以服版飾顏色區權分品級,三品以上大官的官袍為紫色,五品以上的官員服紅色,六至七品服綠,八九品服青,而白色是未入仕、尚未考取功名的平民所穿,故稱白衣。因此唐人在觀賞顏色鮮艷繽紛的牡丹時,自然也產生了「貴紫賤白"的傾向。
到了晚唐,牡丹成為當時人們懷念的象徵,更代表著昔日的盛唐榮光。晚唐的社會經濟不再像盛唐時穩定,人們也沒有閑情逸致欣賞名貴的牡丹。晚唐至五代十國的詩人更多地用牡丹,來感嘆這物是人非的情景,也道盡盛唐長安城受唐末戰亂所毀的哀戚。
(4)盛唐牡丹上海擴展閱讀:
牡丹在唐詩中的流行:
唐詩中直接描述牡丹的詩篇達到204首之多,從時間來看,詩人生活的時代背景是反映牡丹發展的重要線索。
在204首牡丹詩歌中涉及的詩人有93位,盛唐之前沒有;盛唐時期有5位詩人,留下7首牡丹詩歌;中唐時期有32位詩人,留下84首牡丹詩歌;晚唐時期有32位詩人,留下71首牡丹詩歌;五代時期有24位詩人,留下42首牡丹詩。
由此可見,盛唐是唐人對牡丹之愛的開端,發展到中晚唐時期,形成高峰,而直至五代,仍有牡丹之風殘留。
Ⅳ 洛陽盛唐牡丹瓷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復注冊號:****所在地:河南省注冊制資本:300萬元法定代表:宋勝利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登記狀態:存續登記機關:洛陽市工商局關林分局注冊地址:洛陽市洛龍區開元大道224號00幢2-509號
法定代表人:宋勝利
成立時間:2011-08-01
注冊資本:1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10394000008470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洛陽市洛龍區開元大道224號00幢2-509號
Ⅵ 唐朝芙蓉和牡丹
唐代愛牡丹主要是由高宗武後時期開始的,那時的牡丹主要在洛陽、平陽(臨汾)一帶回。長安雖然有,但是答還不如這兩個地方。而且長安當時的條件還是不算最好最適合牡丹的,但是卻很適合芙蓉,唐代尤其是盛唐最為喜歡的就是明艷、富麗的色彩格調,芙蓉也是一種觀賞性很強、很富麗堂皇的花卉。
Ⅶ 洛陽牡丹有幾個景點可以說說嗎
洛陽牡丹周邊的景點比較多,有:少林寺、龍門石窟、白馬寺、洛陽牡丹、開封清明上河園、焦作雲台山等,這些都是河南的代表性景點,可觀賞洛陽牡丹,感受河南深厚的文化底蘊。
Ⅷ 蜀綉歌詞的含義
妙設計綉娘視角 歌詞凸顯唯美的中國情成都風 「芙蓉城三月雨紛紛/四月綉花針/羽毛扇遙指千軍陣/錦緞裁幾寸/看鐵馬踏冰河/絲線縫韶華/紅塵千帳燈/山水一程風雪再一程……」這份由郭敬明創作的歌詞片斷,只能用「唯美」和濃郁的「中國情成都風」來形容,歌詞通過一個成都綉娘的視角,巧妙地將蜀綉作為成都歷史上的城市品牌,在唐代曾發展到巔峰,綉制的大唐牡丹圖作為國粹上貢。同時將綉娘個人對刺綉、丈夫和家國的深情融入其中,歌詞大氣又感人至深。歌曲的曲調婉轉悠揚,與李宇春時尚的唱腔形成呼應,有關負責人稱,此次郭敬明對《蜀綉》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大的修改共有4次,每一次修改完成後,都會約集北京、上海的音樂人聽取意見。李宇春盡管人在上海忙於拍攝電影《十月圍城》,但也參與了每一次的修改意見。郭敬明、李宇春均表示,蜀綉是家鄉的文化瑰寶,又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振興蜀綉產業是每一個家鄉人樂於見到的心願,所以他們此次都是把手上正忙的其它工作放下,優先投入把《蜀綉》做好。 完全有別於時下鋪天蓋地的中國風歌曲詞文的天馬行空、生搬硬套、信馬由韁。通篇朗讀,《蜀綉》語意通達,章節嚴謹,行文流水而不浮藻,古意婉轉而不矯妄,堪稱佳品。作為以推廣中華瑰寶「四大名綉」之一為己任的歌曲《蜀綉》,實則一篇命題作文,但作者擺脫了以往對刺綉技藝和成就歌功頌德的世俗禮贊路線,而是通過一名普通綉娘的視角,娓娓道來對遠征丈夫日以繼夜的思念,對丈夫保家衛國必勝回歸的信念。 從「君可見刺綉每一針/有人為你疼」「君可見牡丹開一生/有人為你等 」的綉娘個人情感抒懷,到「絲線縫韶華/紅塵千帳燈」「繞指柔破錦千萬針/杜鵑啼血聲」的千萬紅顏深明大義,《蜀綉》跳脫了一般中國風歌曲描繪女子的小情小調、閨情幽怨,而是將歷史搬上檯面,以古時普通女子的為人情懷和為國胸懷,來禮贊同樣具有歷史文化底蘊的「蜀綉」,可謂一曲雙雕,巧奪天工。 李宇春被授「蜀綉文化傳播大使」
《蜀綉》詞 「羽毛扇遙指千軍陣 錦緞裁幾寸」。這一句可說已道盡整首《蜀綉》的精髓所在。「羽毛扇」三字道出蜀地,「錦緞」則是綉布,以「遙指千軍陣」呼應「裁幾寸」,似乎看到綉娘以柔荑素腕綉出萬馬奔騰,又似乎暗喻蜀綉絲線細密,用針如用兵。 而「繞指柔破錦千萬針 杜鵑啼血聲 芙蓉花蜀國盡繽紛 轉眼塵歸塵」兩句也甚得我心。 「繞指柔破錦千萬針 杜鵑啼血聲」 刺綉原是無聲的,但這句寫來,隱隱有「聽雪落」的感覺。一針針破錦似有聲,針針都是漏夜無眠子規啼血聲。整首詞說的是綉娘等徵人的故事,而這句既有刺綉之勞,亦有等人之苦,可謂一語雙關。 「芙蓉花蜀國盡繽紛 轉眼塵歸塵」 有種道盡人間是滄桑的味道,配合李宇春柔和的嗓音唱出,尤其有一種淡淡愁緒,但又不是絕望,只是舉首凝望,淺吟輕唱。讓我想到以前和人戲作的一副對聯:「滄桑世間應無恙 聚散浮雲不問情」。 絮叨得有些支離破碎。下來不得不提的是整首詞的韻腳。 整首詞主要以「ㄣ(en)」「ㄥ(eng)」為韻腳(紛、針、村、分、春等韻腳是en,燈、疼、聲、等、成等韻腳是eng),這個韻腳特別適合李宇春這種中音且清糯的嗓音。咬在齒間,在口中鼻間繞個圈,再輕輕吐出,別有一種撓人心底的韻味。這種發音,唯有此等中音才能唱出最別致的滋味,若是高音,則高亢有餘,以這種韻腳收尾,怕是發散了出去收不回來了;或是聲音再厚重點,怕是鼻音有餘,余韻不足。唯有李宇春這等清糯淡雅的中音,才能把這種韻腳詮釋得恰到好處,有點小性感的滋味十足。
《蜀綉》曲 《蜀綉》一曲,精妙在聲。 歌曲音樂與歌者演繹相得益彰,真正秉承了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的內斂、情真、氣節、韻味,渾然天成、風華自現。歌曲中竹笛、古琴的婉轉清揚與李宇春清冽與溫暖交織的獨有唱腔,將綉娘心中的柔情百轉和貞烈氣節完美的統一起來,可以說,李宇春聲音中獨有的這種看似矛盾卻散發獨特魅力氣質的唱腔,賦予了歌曲古意十足而又時尚新鮮的感受,自成一派,令人驚艷。 早就有這種說法,如果將歌手按武林江湖分派,李宇春則可稱為一代「氣宗」絕頂高手,不同於注重技法精絕的「劍宗」一派,「氣宗」高手更注重內在氣質的修煉,畢生追求「無招勝有招」的天人境界,心在靜中,返璞歸真,才是一代宗師氣派。李宇春對中國風歌曲的演繹已初成理論體系,那就是有別於講求極具匠氣的技巧表演,而是注重極具靈氣的情感表達。在中國風歌曲演繹上,李宇春始終注重融入意中,然後自然噴薄而出,無論是《梨花香》的古樸、大氣、蒼涼,《傾國傾城》的繁華似錦又遺世獨立,還是《少年中國》的青春靈動、少年志氣,《冰菊物語》的悠揚、清冽,還是《秀才胡同》的歷史氣息、雲淡風清,《花容瘦》的情牽留戀、仙氣滿盈,都可窺視一斑。 內斂而不壓抑,婉轉同現氣節。這就是李宇春自成一派的中國風歌曲。《蜀綉》唱 整支曲唱下來,如水銀瀉地。 那個小韻腳形成的小性感不再贅述,中國畫般的寫意流暢也不重復了。李宇春對一些小細節的處理非常完美。 「君可見刺綉又一針 有人為你疼 君可見牡丹開一生 有人為你等 …… 君可見刺綉又一針 有人為你疼 君可見夏雨秋風有人 為你等」 此二句,李宇春處理下來,是一種冷眼觀世間、心痛卻無奈的感覺,似手扶錦緞,觀古人之悲,娓娓向今人道來。 王國維說詩詞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這首詞無疑是「有我」的,但這兩句李宇春隱隱唱出一絲「無我」的意味——皆非我所願,世事本如是。 「濃情蜜意此話當真」一句,在詞來說,被她唱成了最有韻味的一句。「濃情蜜意」嚼在口中,聽來淡淡的,「此話」後卻是一頓,之後慢慢吟出比別句多幾份沉凝和不確定的「當真」,突然讓人心痛起來,讓人突然看到綉娘的悲哀——山盟尚在,良人何在?細密的悲傷悄悄漾起,替古人悲傷起來。 起首的「芙蓉城三月雨紛紛 四月綉花針 羽毛扇遙指千軍陣 錦緞裁幾寸」及曲中的「繞指柔破錦千萬針 杜鵑啼血聲 芙蓉花蜀國盡繽紛 轉眼塵歸塵」兩句,曲幾至無聲,所以幾乎可以說是清唱。李宇春的聲音本就很適合清唱,她的歌聲里有一種磁糯的黏性,有曲聲時易被蓋住,清唱時——尤其是抒情慢歌,這種黏性便破陣而出,可以把人深深地吸進去。 「江河向海奔,萬物為誰春」同樣是一種超脫大度的感覺,似乎小心翼翼地吐出的十個字,有一種為傷心人吟懷的體貼。 李宇春曾說過,「中國風」久已有之,其實《中華民謠》之類也是中國風的——那種風格,類似民謠戲曲。 對「中國風」有嚴格的定義,一直覺得聽到的「中國風」不是江南般婉約,就是戰場上纏綿。 這一支,卻是中國畫般,舒展開來,如雲蔚山間,沒有刻意的纏綿和故作的沉吟,不是落寞的冷月或壯志的戰士,她只是淡淡地、緩緩地,為你展開圖畫—— 一副歷經滄桑的綉品,綉的也許是盛唐牡丹,也許是敦煌飛天,也許是明月小橋,也或許是萬馬奔騰,各種圖畫變幻著撲面而來,聚成「蜀綉」兩字。
Ⅸ 分別用四種花代表唐朝的四個階段
初唐,是慢慢走向鼎盛似的時期,
被稱做,春季,茉莉。
盛唐,繁榮富貴,達專到發展鼎盛時期,
被稱做屬,夏季,牡丹。
安史之亂,經歷了鼎盛,唐朝開始進入碎亂時期。
半末,蕭條,與綠肥紅瘦相映,
被稱做,秋菊,黃花。
唐末農民起義,並非是壞事,
唐末的農民起義,開始著新一輪的國家鼎盛。
瞬間花敗,唐的鼎盛,會讓它的花敗給人深刻記憶,
同時,又成了另一個開始的起點。
美麗的國家,瞬間衰敗,
被稱做,冬季,雪花。
詩挺難想的,有幾句簡單的,加了幾句:
初唐,
茉莉天姿如麗人,肌理細膩骨肉勻。
眾葉薿薿開綠雲,小蕊大花氣淑貞。
素馨於時亦呈新,蓄香便未甘後塵。
獨恨雷五雖潔清,珠璣綺索終坐貧。
盛唐, 日照花如錦(日照牡丹,花如錦)
安史之亂, 細雨菊花天(細雨髫零,菊花天)
唐末農民起義,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Ⅹ 代表連續4年建議牡丹為國花,牡丹為何能夠代表國花
國花是代表一個國家的象徵,但是我國的國花還沒有確定。最近,中國花卉協會向公眾詢問我國國花的意向,79%的人同意牡丹是國花。那麼,牡丹為什麼能成為中國的國花呢?要成為中國的國花,必須滿足幾個基本條件:1。它起源於中國,栽培歷史悠久,適應性強,分布廣泛,品種資源豐富;2.美麗的花朵和色彩能體現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個性特徵;3.文化底蘊深厚,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4.應用廣泛,具有較高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牡丹之所以能成為國花,完全符合以上條件。
牡丹花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唐代稱為國花。牡丹花文化是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相結合的產物,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獨特方面,是以牡丹為中心的幾千年來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如從《詩經》中牡丹入詩,則已有近三千年的歷史了。在秦漢時期,把牡丹作為葯用植物記錄在《神農本草經》中,使牡丹進入了葯典。顧愷之的《洛神賦》中已經出現了牡丹的形象,南北朝時期,北齊的楊子華畫牡丹,牡丹已進入藝術領域,作為觀賞對象無疑。
無論是菏澤還是洛陽,只要努力發揮自己的優勢,把最美的牡丹獻給世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就是“牡丹之鄉”最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