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寫生
① 關於百合花的詩句
1、詠百合詩 南北朝:蕭察
接葉有多種,開花無異色。含露或低垂,從風時偃抑。甘菊愧仙方,叢蘭謝芳馥。
譯文:百合花的葉子很多樣,但是開花並沒有特別的顏色。無論是含著露水或是低垂,有風的時候都會伏倒。甘菊愧對自己入選仙方,叢中的蘭花也要羞愧地凋落了。
2、百合花 宋代:陸游
方蘭移取遍中林,餘地何妨種玉簪。更乞兩叢香百合,老翁七十尚童心。
譯文:剛剛將蘭花從林中取出來,剩下的地方可以種玉簪花。我更是向別人要了兩叢百合花,我已經是七十歲的老人了,還是很有童心。
3、詠百合 明代:王夫之
蓮瓣濃含粉,葯房素養胎。繇來千種束,不放寸心開。
譯文:蓮花般的花瓣含著花粉,花房中蘊含素白的花胎。種了一千多棵百合花,也沒有讓寸心開放。
4、題鄒一桂寫生卷九首·其九·百合花 清代:弘歷
接葉開花玉瓣長,雲根百疊可為糧。卻教藝苑傳佳話,歲軸圖成兆吉祥。
譯文:花葉連接,花瓣玉潤修長,花根很多,可以做為糧食。卻拿來教育人們傳為佳話,畫到圖畫中成為吉祥之兆。
② 有關百合花的詩
《生查子》
年代: 宋 作者: 晁補之
永日向人妍,百合忘憂草。
午枕夢初回,遠柳蟬聲杳。
蘚井出冰泉,洗淪煩襟了。
卻掛小簾鉤,一縷爐煙裊。
《北窗偶題》
年代: 宋 作者: 陸游
爾叢香百合,一架粉長春。
堪笑龜堂老,歡然不記貧。
《窗前作小土山蓺蘭及玉簪最後得香百合並種之》
年代: 宋 作者: 陸游
方蘭移取遍中林,餘地何妨種玉簪。
更乞兩叢香百合,老翁七十尚童心。
《龜堂雜興》
年代: 宋 作者: 陸游
方石斛栽香百合,小盆山養水黃楊。
老翁不是童兒態,無奈庵中白日長!
《七夕詩》
年代: 南北朝 作者: 何遜
仙車駐七襄。鳳駕出天潢。
月映九微火。風吹百合香。
來歡暫巧笑。還淚已沾裳。
依稀如洛汭。倐忽似高唐。
別離未得語。河漢漸湯湯。
《香林峰》
年代: 宋 作者: 陳岩
幾許山花照夕陽,不栽不植自芬芳。
林梢一點風微起,吹作人間百合香。
《斗齋》
年代: 宋 作者: 華岳
八方無處著瞿曇,百合中間寄一龕。
滿挹酒漿供里北,平量風月借和南。
腰如可折豈徒五,涎若果流何待三。
更喜小窗能就拱,夜寒江靜著山函。
《山橙花》
年代: 宋 作者: 宋祁
故鄉寒食荼醾發,百合香濃邸舍深。
漂泊江南春過盡,山橙彷佛慰人心。
《山居》
年代: 宋 作者: 王之望
山居入長夏,草樹繞我屋。
微風披拂之,有聲來肅肅。
葳蕤搖散影,掩冉飄暗馥。
百合開數花,孤芳更清淑。
我卧北窗下,午枕睡方足。
挹此一襟涼,泠然若堪掬。
坐使萬慮空,樂哉謝羈束。
有同顏氏子,坐忘遺耳目。
又如慧可師,安心得歸宿。
落日行庭前,披衣自捫腹。
閑扶舊僵石,細數新上竹,
小禽時下來,相鳴入叢簇。
見我不驚飛,人禽兩幽獨。
《集杜句為老母壽三首》
年代: 宋 作者: 項安世
禁城春色曉蒼蒼,花氣渾如百合香。
萬歲千秋奉明主,南極老人應壽昌。
《百合》
年代: 宋 作者: 舒岳祥
收合千戲不上枝,綠莖丹萼稱施為。
燈籠翠干從高揭,火繖流蘇直下垂。
文豹翻身騰彩仗,赤龍雷爪擺朱旗。
莫疑衰老多誇語,漬蜜蒸根潤上池。
以上資料來自網路,供你參考。
③ <<百合花>>的評論
短篇小說《百合花》9 寫作於1958年初春,正是「反右」斗爭的
高潮時期,許多作家知識分子都經受了不同程度的打擊,作家本人在
當時的時代環境里也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壓抑,在高度政治化的時代氛
圍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變得緊張起來,相比之下,戰爭硝煙之中
的淳樸真摯的人際關系則更加令人懷戀。「戰爭使人不能有長談的機
會,但是戰爭卻能使人深交。有時僅幾十分鍾,幾分鍾,甚至只來得
及瞥一眼,便一閃而過,然而人與人之間,就在這個一剎那裡,便能
夠肝膽相照,生死與共。」10作者的寫作動機是想借對戰爭年代聖潔
的人際情感的回憶和贊美,來表達對現實生活的感慨。它顯然是一篇
不合時宜的作品,由此它在問世前的曲折遭遇也就可以理解了,當茹
志鵑把《百合花》寄給許多刊物時,一再遭到退稿,其理由是「感情
陰暗,不能發表」. 這樣幾經周折,終於發表在《延河》雜志上,後
經時任文化部長的茅盾的贊揚,才開始受到評論界的重視。
《百合花》的清淡、精緻、美麗,在
五六十年代的戰爭小說中是絕無僅有的,
它以戰爭為背景,描寫了部隊一個年輕的
通訊員與一個才過門三天的農村新媳婦之
間近於聖潔的感情交流。作家的創作目的
很明確也很堅定,那就是表現戰爭中令人
難忘的、而且只有戰爭中才有的崇高純潔
的人際關系,與通過這種關系體現出來的
人性美和人情美。因此,作品取材於戰爭
生活而不寫戰爭場面,涉及重大題材而不
寫重大事件。戰爭的槍林彈雨只是為了烘
托小通訊員與新媳婦之間詩意化的「沒有
愛情的愛情牧歌」. 通過生活的側面寫生
活中的普通人,寫日常生活中的「家務事」、
「兒女情」,這是茹志鵑一生為數不多的
短篇小說的一個重要特點。《百合花》是
她早期作品,雖然寫的是戰爭,卻已經包
含了刻畫普通人的感情世界的美學追求。那兩個連名字也沒有的小通
訊員和農村新媳婦都是這樣的普通人。在當時提倡寫「英雄人物」的
戰爭文化背景下,茹志鵑有意識地不把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寫成「英雄」,
或者說是不把他們當作「英雄人物」來寫,這是與她對「英雄」藝術
形象的認識直接相關。在她的眼裡,英雄應該與平常的人是一樣的,
戰斗英雄只有在戰斗時才是英雄,而在平常的生活中,他們就是平常
的人,也會臉紅,也會帶有女孩兒的忸怩姿態,他們所談的也只不過
是些家常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小通訊員也可以說是一位英雄。由
於作家避開了戰斗場面,她就不用去寫他的英雄行為,而只是寫他平
常的一面。她還認為,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必須是能夠站立得起來的藝
術形象,然後才談得上是不是「英雄」. 如果把小通訊員當作「英雄」
來寫,那就得寫他的英雄事跡,突出他在戰場上勇猛的一面,小說敘
事者只能與「英雄」的同行,不斷發現他的優秀品質,也只能成為「
唱頌歌、受教育」的機會,而且,按當時審美習慣,作家是不可以讓
新媳婦隨便笑話「英雄」的,雖然「英雄」可能有暫時的失敗(如借
不到被子),但受到嘲笑卻會有損於「英雄」形象。所以,作家有意
迴避對英雄形象的正麵塑造,只是為了堅持自己的美學風格而不受當
時流行的創作思潮所左右,這正是茹志鵑的可貴之處。
由於作家擺脫了「英雄」概念的束縛,小說里的主要人物身上的
美好情感都得到了自由充分的表現。小說主要刻畫的是小通訊員與新
媳婦之間的聖潔感情,但兩者之間穿針引線的是小說敘事人「我」.
這篇小說引人注目的敘事特色就是女性視角,即「我」是個有強烈性
別意識的角色,一開始就寫在戰爭爆發前,因為「我」是女性,才被
團長安排到前沿包紮所,才引出了小通訊員的護送。小通訊員是個剛
參軍一年,只有十九歲的農村青年,質朴憨厚、不善言辭,特別怯於
與異性的交往。為了突出他的後一特點,作者用較大篇幅描寫了他與
「我」和新媳婦兩位女性的關系。在小通訊員送「我」去包紮所的路
上,是初步展示小通訊員的性格的重要階段。作者有意地把這段行軍
路程安排在白天而不是夜晚,安排在總攻之前而不是炮聲呼嘯的戰斗
之中,使得小通訊員不願與女性接近的個性明顯地暴露出來。在這個
過程中,「我」微微有些女性特有的撒嬌,如走不動路啦,主動與小
通訊員認老鄉啦,甚至帶有挑釁性地問他娶媳婦沒有等等,表現出一
種戰爭年代思想感情開放的新女性特有的「潑辣」,以反襯小通訊員
的外表靦腆淳樸和內心盪漾著對女性的喜悅。小說寫了這么一個情節:
小通訊員完成了任務(護送「我」與借被子)後要回團部,他對這次
與女性接觸的經歷充滿興奮和感激。作家這樣寫道:
他精神頓時活潑起來了,向我敬了禮就跑了。走不了幾步,他又
想起了什麼,在自己掛包里掏了一陣,摸出兩個饅頭,朝我揚了揚,
順手放在路邊石頭上,說:「給你開飯啦!」說完就腳不點地的走了。
我走過去拿起那兩個干硬的饅頭,看見他背的槍筒里不知在什麼時候
又多了一枝野菊花……
幾乎沒有任何議論和解說,小通訊員的一系列動作和那枝不知何
時插在槍筒里的小龔,已經把一種性格的形象活潑潑地表現出來。
新媳婦的出現是在小通訊員的形象初步定型之後,作品通過小通
訊員借不到被子引出了新媳婦的形象,並成功地將作品的重心轉移到
新媳婦身上。新媳婦的出場十分自然而優美,給人以賞心悅目的快感,
正好與結尾時的庄嚴肅穆形成強烈的對比:
門簾一挑,露出一個年輕媳婦來。這媳婦長得很好看,高高的鼻
梁,彎彎的眉,額前一溜蓬鬆松的留海。穿的雖是粗布,倒都是新的。
我看她頭上已硬撓撓的挽了髻,便大嫂長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說剛才
這個同志來,說話不好別見怪等等。她聽著,臉扭向裡面,盡咬著嘴
唇笑。我說完了,她也不作聲,還是低頭咬著嘴唇,好象忍了一肚子
的笑料沒笑完。
新媳婦的性格塑造,是通過她與小通訊員的關系,或者說是以小
通訊員的最後犧牲為代價來完成的。起先是代表部隊去向老百姓借被
子,小通訊員去了,她不借,而「我」去了,她就借了。讀者完全可
以通過對小通訊員已有的了解想像當時兩人初次接觸的「窘狀」. 她
心裡覺得委屈了小通訊員,所以當小通訊員接過被子,慌慌張張地把
衣服的肩膀處掛了一個口子時,「那新媳婦一面笑著,一面趕忙找針
拿線,要給他縫上。通訊員卻高低不肯,挾了被子就走。」只有女性
才會對衣服上的破口子那麼敏感,這個口子就永遠地留在了新媳婦心
上。因此,當她從眾多的傷員中一眼就看見那個露著的大洞時,立即
就變成了另一個人。作品寫道:
我回轉身看見新媳婦已輕輕移過一盞油燈,解開他的衣服,她剛
才那種忸怩羞澀完全消失了,只是庄嚴而虔誠的給他拭著身子,……
等我和醫生拿了針葯趕來,新媳婦正側著身子坐在他旁邊。她低著頭,
正一針一線在縫他衣肩上那個破洞。醫生聽了通訊員的心臟,默默的
站起身說:「不用打針了」. 我過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婦
卻象什麼也沒看見,什麼也沒聽到,依然拿著針,細細的、密密的縫
著那個洞。我實在看不下去了,低聲地說:「不要縫了」. 她卻對我
異樣的瞟了一眼,低下頭,還是一針一針的縫。
作者在這里不厭其煩地反復渲染小通訊員肩上那個破洞,一步步
把新媳婦的感情閘門打開,也一步步把作品推向了高潮。當衛生員讓
人抬了一口棺材來,要動手揭掉小通訊員身上那床被子時,新媳婦的
感情終於爆發出來。作者用了一連串與新媳婦剛出場時感情色彩截然
不同的詞彙:「劈手奪過被子」,「狠狠的瞪了他們一眼」,「氣洶
洶的嚷了半句」等,然後,為她心目中的「英雄」蓋上了那條「棗紅
底色上灑滿白色百合花的被子」. 作者正是通過這條精心設計和挑選
的有著「象徵純潔與感情的花」的被子,最終完成了作者對戰爭中的
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歌贊。
善於運用細節的描寫來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是這篇小說常為人
稱道的藝術特色,但這篇小說在敘事上的特色卻很少被注意到。從結
構上說,兩個主人公是被言說者,他們的心理世界是通過敘事者「我」
的眼睛看出來或感受到的,所以「我」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小說前三
分之一是寫「我」眼睛裡的小通訊員形象,中間三分之一還是寫「我」
眼中的通訊員和新媳婦,而他們倆唯一的一次單獨接觸則完全被虛寫,
讀者並不知道新媳婦對通訊員的真實態度。直到小說的最後三分之一
的篇幅里,小通訊員犧牲了,新媳婦的感情才洶涌澎湃地爆發。但讀
者讀到這里並不會感到突兀,似乎只有這樣表現才符合人物的性格邏
輯。這種讀者心理上的邏輯,卻是由「我」來完成的。小說寫了一個
小通訊員衣服被掛破的細節,這個細節先是出現在「我」的眼睛裡:
「他已走遠了,但還見他肩上撕掛下來的布片,在風里一飄一飄。我
真後悔沒給他縫上再走。」而新媳婦對那個破口子有什麼想法並沒有
正面表達。可是當通訊員的屍體出現時,新媳婦正是從那破口子上認
出了他。這以後,「我」反而退到了很不重要的位置上,重彩放在描
寫新媳婦縫衣服上面。這似乎是一個暗示:「我」眼中看到通訊員肩
上的破口子而引起的「後悔」,也就是新媳婦心裡的「後悔」,表面
上敘事人在寫自己對小通訊員的感想,其實是暗示了新媳婦的內心世
界。雖然小說沒有正面寫新媳婦對通訊員的心裡感覺,但敘事人的心
理活動卻處處起到了借代的修辭作用。以此類推,小說前三分之一寫
"我"眼中的小通訊員,也不僅僅是一般的介紹人物,而是通過"我"對
小通訊員的接觸方式和感想,讀者可以聯想到小說虛寫的那個新媳婦
與小通訊員初次接觸的場面以及新媳婦對他的感想,有了這種借代作
用,才會有新媳婦一出場時"笑個不停"的暗示。通過這樣的敘事方式
來表達小通訊員與新媳婦之間的感情交流,顯得含蓄優美,令人回味。
注釋:
1 參見《周揚文集》第一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第529頁。
2 參王願堅《在革命前輩精神光輝的照耀下——談幾個短篇小說的創
作經過》,原載《解放軍文藝》1959年6月號,此處依據《中國當代
文學叢書·王願堅研究專集》第5~6頁,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83年版。
3 "政委-草莽英雄"在五六十年代的戰爭題材的電影、戲劇中也很普
遍,較著名的有《杜鵑山》、《獨立大隊》等。
4 《紅日》自1957年7月經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文化部審定,作為"解
放軍文藝叢書"之一由中國青年出版社1957年7月初版。初版後,先後
於1959、1964和1978年作了三次重大的改動,其中1964年的改動最大,
1978年第四版時,基本恢復了1959年第二版的原貌。本教材依據1978
年版。
5 《林海雪原》,中國青年出版社1957年9月初版。
6 "五虎將"在《三國演義》里是關羽、張飛、趙雲、馬超和黃忠五個
角色構成,以後在古典小說里多有這樣五個角色的配置,甚至考慮到
"金木水火土"五行的關系。在當代戰爭小說里,有些作家不自覺地運
用了"五虎將"人物關系的模式。除了《林海雪原》外,還有如《鐵道
游擊隊》中劉洪、王強、林忠、魯漢、小坡的"五虎將",《烈火金剛》
中史更新、丁尚武、蕭飛、孫定邦、孫振邦的"五虎將",等等。有關
這些英雄人物性格塑造的美學規律,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
7 引自曲波《關於〈林海雪原〉》,作為《林海雪原》附錄收入書中,
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版。
8 參閱侯金鏡《一部引人入勝的長篇小說》,收《侯金鏡文藝評論選
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
9 《百合花》,初刊於《延河》1958年第3期。
10 引自茹志鵑《我寫〈百合花〉的經過》,載《青春》1980年11月號。
④ 茹志鵑寫的 百合花 讀後感
寫這讀後感之前並沒讀過《百合花》對茹志娟也知之甚少。非常慶幸老師推薦的不是長篇巨作而是短短的《百合花》,更慶幸不是國外名著,偶爾附庸風雅地看看國外名著,終究不喜讀這類書,冗長而拖沓,往往寫到一半,主要人物才姍姍上場,大段的心理描寫,沒完沒了地敘述,實在是需要極大的耐性才能看完,且需要極好的記性才不至於看了後面忘了前面。《百合花》精簡緊湊,談來淺淺淡淡,思之卻意味深幽。整篇文章不足600字,喝杯水的功夫便可讀完。一直奇怪作者為什麼用《百合花》作為文章的標題,特意強調這是一條撒滿白色百合花的被子。我對百合花的含意不清楚,一查才知道白色百合花乃純潔、庄嚴、心心相印。想必新媳婦在縫制被子時,定是把對新婚生活的嚮往,心心相印之心一針針地縫進了被子里。但文章並沒提到新媳婦的丈夫的著落,他是做什麼的,去哪裡了?作者有意還是無意忽略了此問題。而百合花的被子更是作為一條線索聯系著人物之間的關系,使得三個人聚在了一起。小通訊員與新媳婦一切的美好品質正如百合花一樣潔白無暇。這大概就是文章取名《百合花》的原因吧。 文章描述的是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我」在戰爭爆發前被安排到前線包紮所,由一個來自農村的十九歲小通訊員護送,他不善言辭,特別的純朴善良。在事件的發生過程中,無論是與我的相伴而行,還是借被子的情節都顯得怯於女性,以及與兩個女性之間的微妙關系的變化。沒有太多的筆墨描寫小戰士的動作,只有他和兩個女性的交往以及神態的變化,還有他的衣裳上的破布片,放在石頭上的饃饃。故事的結尾是小通訊員為了救幾個擔架員用自己年輕的生命撲在一顆即將爆炸的手榴彈上受了重傷,新媳婦一改扭怩羞怯地幫小通訊員擦拭身子,醫生宣布通訊員已犧牲時,新媳婦依然故我地幫小通訊員縫補衣肩上的破洞,最後更是把新婚的被子,那條撒滿百合花的被子,蓋在小通訊員身上。作者把最動人之處留在結尾卻又不多費一字而結束,但作者的訴說似乎並沒有停。 作為女作家,作者非常善於根據人性格安排故事情節發展,新媳婦最初並沒有痛快地把被子借給小通訊員,著實讓小通員氣呼了一陣子時頗值得玩味,除了被子本身的特殊意義之外,當時的新媳婦面對一個陌生的小戰士借被子,還對她說些諸如遍共產黨的部隊,打仗是為了老百姓的道理。一個和自己差不多年紀的小鬼搬出這些大道理,新媳婦難免會存心戲謔小通訊員一番,無意中卻給純朴而實在的小通訊員兜了一膽子委屈。後來新媳婦執著地要給小通訊員縫補衣肩上的破洞,既是彌補對小通訊員的愧疚,更是被小通訊員那種犧牲自己保全他人的精神而感染。一個會在步槍筒里,插上幾根樹枝,在經歷過這次與異性接觸,感受到來自異性的關愛後,又給槍筒里加了枝野菊花,熱愛生命的小夥子為了幾位戰友犧牲,一切來得那麼突然,而他衣肩上的那個破洞就成為兩位女性心中的痛。在如花蕾般綻放的年紀,在青蔥般的年華以那樣的一種方式成全了他人犧牲了自己。那一刻毫無疑問他是新媳婦心目中的英雄,新媳婦以一種執著而崇敬的方式為她的英雄完成一個補丁,蓋上一份溫暖。
⑤ 分析《百合花》的創作風格
短篇小說《百合花》9 寫作於1958年初春,正是「反右」斗爭的
高潮時期,許多作家知識分子都經受了不同程度的打擊,作家本人在
當時的時代環境里也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壓抑,在高度政治化的時代氛
圍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變得緊張起來,相比之下,戰爭硝煙之中
的淳樸真摯的人際關系則更加令人懷戀。「戰爭使人不能有長談的機
會,但是戰爭卻能使人深交。有時僅幾十分鍾,幾分鍾,甚至只來得
及瞥一眼,便一閃而過,然而人與人之間,就在這個一剎那裡,便能
夠肝膽相照,生死與共。」10作者的寫作動機是想借對戰爭年代聖潔
的人際情感的回憶和贊美,來表達對現實生活的感慨。它顯然是一篇
不合時宜的作品,由此它在問世前的曲折遭遇也就可以理解了,當茹
志鵑把《百合花》寄給許多刊物時,一再遭到退稿,其理由是「感情
陰暗,不能發表」. 這樣幾經周折,終於發表在《延河》雜志上,後
經時任文化部長的茅盾的贊揚,才開始受到評論界的重視。
《百合花》的清淡、精緻、美麗,在
五六十年代的戰爭小說中是絕無僅有的,
它以戰爭為背景,描寫了部隊一個年輕的
通訊員與一個才過門三天的農村新媳婦之
間近於聖潔的感情交流。作家的創作目的
很明確也很堅定,那就是表現戰爭中令人
難忘的、而且只有戰爭中才有的崇高純潔
的人際關系,與通過這種關系體現出來的
人性美和人情美。因此,作品取材於戰爭
生活而不寫戰爭場面,涉及重大題材而不
寫重大事件。戰爭的槍林彈雨只是為了烘
托小通訊員與新媳婦之間詩意化的「沒有
愛情的愛情牧歌」. 通過生活的側面寫生
活中的普通人,寫日常生活中的「家務事」、
「兒女情」,這是茹志鵑一生為數不多的
短篇小說的一個重要特點。《百合花》是
她早期作品,雖然寫的是戰爭,卻已經包
含了刻畫普通人的感情世界的美學追求。那兩個連名字也沒有的小通
訊員和農村新媳婦都是這樣的普通人。在當時提倡寫「英雄人物」的
戰爭文化背景下,茹志鵑有意識地不把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寫成「英雄」,
或者說是不把他們當作「英雄人物」來寫,這是與她對「英雄」藝術
形象的認識直接相關。在她的眼裡,英雄應該與平常的人是一樣的,
戰斗英雄只有在戰斗時才是英雄,而在平常的生活中,他們就是平常
的人,也會臉紅,也會帶有女孩兒的忸怩姿態,他們所談的也只不過
是些家常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小通訊員也可以說是一位英雄。由
於作家避開了戰斗場面,她就不用去寫他的英雄行為,而只是寫他平
常的一面。她還認為,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必須是能夠站立得起來的藝
術形象,然後才談得上是不是「英雄」. 如果把小通訊員當作「英雄」
來寫,那就得寫他的英雄事跡,突出他在戰場上勇猛的一面,小說敘
事者只能與「英雄」的同行,不斷發現他的優秀品質,也只能成為「
唱頌歌、受教育」的機會,而且,按當時審美習慣,作家是不可以讓
新媳婦隨便笑話「英雄」的,雖然「英雄」可能有暫時的失敗(如借
不到被子),但受到嘲笑卻會有損於「英雄」形象。所以,作家有意
迴避對英雄形象的正麵塑造,只是為了堅持自己的美學風格而不受當
時流行的創作思潮所左右,這正是茹志鵑的可貴之處。
由於作家擺脫了「英雄」概念的束縛,小說里的主要人物身上的
美好情感都得到了自由充分的表現。小說主要刻畫的是小通訊員與新
媳婦之間的聖潔感情,但兩者之間穿針引線的是小說敘事人「我」.
這篇小說引人注目的敘事特色就是女性視角,即「我」是個有強烈性
別意識的角色,一開始就寫在戰爭爆發前,因為「我」是女性,才被
團長安排到前沿包紮所,才引出了小通訊員的護送。小通訊員是個剛
參軍一年,只有十九歲的農村青年,質朴憨厚、不善言辭,特別怯於
與異性的交往。為了突出他的後一特點,作者用較大篇幅描寫了他與
「我」和新媳婦兩位女性的關系。在小通訊員送「我」去包紮所的路
上,是初步展示小通訊員的性格的重要階段。作者有意地把這段行軍
路程安排在白天而不是夜晚,安排在總攻之前而不是炮聲呼嘯的戰斗
之中,使得小通訊員不願與女性接近的個性明顯地暴露出來。在這個
過程中,「我」微微有些女性特有的撒嬌,如走不動路啦,主動與小
通訊員認老鄉啦,甚至帶有挑釁性地問他娶媳婦沒有等等,表現出一
種戰爭年代思想感情開放的新女性特有的「潑辣」,以反襯小通訊員
的外表靦腆淳樸和內心盪漾著對女性的喜悅。小說寫了這么一個情節:
小通訊員完成了任務(護送「我」與借被子)後要回團部,他對這次
與女性接觸的經歷充滿興奮和感激。作家這樣寫道:
他精神頓時活潑起來了,向我敬了禮就跑了。走不了幾步,他又
想起了什麼,在自己掛包里掏了一陣,摸出兩個饅頭,朝我揚了揚,
順手放在路邊石頭上,說:「給你開飯啦!」說完就腳不點地的走了。
我走過去拿起那兩個干硬的饅頭,看見他背的槍筒里不知在什麼時候
又多了一枝野菊花……
幾乎沒有任何議論和解說,小通訊員的一系列動作和那枝不知何
時插在槍筒里的小龔,已經把一種性格的形象活潑潑地表現出來。
新媳婦的出現是在小通訊員的形象初步定型之後,作品通過小通
訊員借不到被子引出了新媳婦的形象,並成功地將作品的重心轉移到
新媳婦身上。新媳婦的出場十分自然而優美,給人以賞心悅目的快感,
正好與結尾時的庄嚴肅穆形成強烈的對比:
門簾一挑,露出一個年輕媳婦來。這媳婦長得很好看,高高的鼻
梁,彎彎的眉,額前一溜蓬鬆松的留海。穿的雖是粗布,倒都是新的。
我看她頭上已硬撓撓的挽了髻,便大嫂長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說剛才
這個同志來,說話不好別見怪等等。她聽著,臉扭向裡面,盡咬著嘴
唇笑。我說完了,她也不作聲,還是低頭咬著嘴唇,好象忍了一肚子
的笑料沒笑完。
新媳婦的性格塑造,是通過她與小通訊員的關系,或者說是以小
通訊員的最後犧牲為代價來完成的。起先是代表部隊去向老百姓借被
子,小通訊員去了,她不借,而「我」去了,她就借了。讀者完全可
以通過對小通訊員已有的了解想像當時兩人初次接觸的「窘狀」. 她
心裡覺得委屈了小通訊員,所以當小通訊員接過被子,慌慌張張地把
衣服的肩膀處掛了一個口子時,「那新媳婦一面笑著,一面趕忙找針
拿線,要給他縫上。通訊員卻高低不肯,挾了被子就走。」只有女性
才會對衣服上的破口子那麼敏感,這個口子就永遠地留在了新媳婦心
上。因此,當她從眾多的傷員中一眼就看見那個露著的大洞時,立即
就變成了另一個人。作品寫道:
我回轉身看見新媳婦已輕輕移過一盞油燈,解開他的衣服,她剛
才那種忸怩羞澀完全消失了,只是庄嚴而虔誠的給他拭著身子,……
等我和醫生拿了針葯趕來,新媳婦正側著身子坐在他旁邊。她低著頭,
正一針一線在縫他衣肩上那個破洞。醫生聽了通訊員的心臟,默默的
站起身說:「不用打針了」. 我過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婦
卻象什麼也沒看見,什麼也沒聽到,依然拿著針,細細的、密密的縫
著那個洞。我實在看不下去了,低聲地說:「不要縫了」. 她卻對我
異樣的瞟了一眼,低下頭,還是一針一針的縫。
作者在這里不厭其煩地反復渲染小通訊員肩上那個破洞,一步步
把新媳婦的感情閘門打開,也一步步把作品推向了高潮。當衛生員讓
人抬了一口棺材來,要動手揭掉小通訊員身上那床被子時,新媳婦的
感情終於爆發出來。作者用了一連串與新媳婦剛出場時感情色彩截然
不同的詞彙:「劈手奪過被子」,「狠狠的瞪了他們一眼」,「氣洶
洶的嚷了半句」等,然後,為她心目中的「英雄」蓋上了那條「棗紅
底色上灑滿白色百合花的被子」. 作者正是通過這條精心設計和挑選
的有著「象徵純潔與感情的花」的被子,最終完成了作者對戰爭中的
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歌贊。
善於運用細節的描寫來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是這篇小說常為人
稱道的藝術特色,但這篇小說在敘事上的特色卻很少被注意到。從結
構上說,兩個主人公是被言說者,他們的心理世界是通過敘事者「我」
的眼睛看出來或感受到的,所以「我」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小說前三
分之一是寫「我」眼睛裡的小通訊員形象,中間三分之一還是寫「我」
眼中的通訊員和新媳婦,而他們倆唯一的一次單獨接觸則完全被虛寫,
讀者並不知道新媳婦對通訊員的真實態度。直到小說的最後三分之一
的篇幅里,小通訊員犧牲了,新媳婦的感情才洶涌澎湃地爆發。但讀
者讀到這里並不會感到突兀,似乎只有這樣表現才符合人物的性格邏
輯。這種讀者心理上的邏輯,卻是由「我」來完成的。小說寫了一個
小通訊員衣服被掛破的細節,這個細節先是出現在「我」的眼睛裡:
「他已走遠了,但還見他肩上撕掛下來的布片,在風里一飄一飄。我
真後悔沒給他縫上再走。」而新媳婦對那個破口子有什麼想法並沒有
正面表達。可是當通訊員的屍體出現時,新媳婦正是從那破口子上認
出了他。這以後,「我」反而退到了很不重要的位置上,重彩放在描
寫新媳婦縫衣服上面。這似乎是一個暗示:「我」眼中看到通訊員肩
上的破口子而引起的「後悔」,也就是新媳婦心裡的「後悔」,表面
上敘事人在寫自己對小通訊員的感想,其實是暗示了新媳婦的內心世
界。雖然小說沒有正面寫新媳婦對通訊員的心裡感覺,但敘事人的心
理活動卻處處起到了借代的修辭作用。以此類推,小說前三分之一寫
"我"眼中的小通訊員,也不僅僅是一般的介紹人物,而是通過"我"對
小通訊員的接觸方式和感想,讀者可以聯想到小說虛寫的那個新媳婦
與小通訊員初次接觸的場面以及新媳婦對他的感想,有了這種借代作
用,才會有新媳婦一出場時"笑個不停"的暗示。通過這樣的敘事方式
來表達小通訊員與新媳婦之間的感情交流,顯得含蓄優美,令人回味。
⑥ 茹志娟的小說<<百合花>>的的象徵意義
它表面上表現了戰爭時代的軍民魚水情,但更深層面上,它歌頌了人性美、人情美。它告訴人們,即使在硝煙彌漫的戰爭年代,人對生活的熱愛,對美的熱愛都沒有泯滅。
文中寫到小通訊員插在槍口上的幾根樹枝,與其說是偽裝,不如說是點綴裝飾,後來「他的槍筒里,不知在什麼時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和那些樹枝一起,在他耳邊抖抖地顫動著」。這些描寫無不是在寫小通訊員的愛美之心。而小通訊員不好意思和女同志同行;
在得知向新媳婦借來的被子是人家唯一的嫁妝時的內疚不安和對新媳婦的同情;新媳婦在護理傷員時羞澀得只同意給「我」打下手,以及對小通訊員捨己救人犧牲過程的敘述,表現出強烈的人性至愛。
小通訊員犧牲自己的生命來保全擔架員生命的英雄壯舉,是至高至善的人間至愛,展現了他崇高的人格美,也流露出作者對美好人性的呼喚。
通過三個連姓名都沒有的人物之間的關系,作者譜寫了一曲「沒有愛情的愛情牧歌」。在通訊員和「我」之間,作者讓「我」對通訊員建立起一種比同志、比同鄉更為親切的感情。但它又不是一見鍾情的男女間的愛情。
「我」帶有類似手足之情,帶著一種女同志特有的母性,來看待他,牽掛他。這是一種復雜微妙得無以言表的美好情感,至於維系在通訊員和新媳婦之間的關系紐帶,同樣也是一種聖潔美好的感情,正如被子的百合花圖案一樣純潔。
作者之所以要新娘子,不要姑娘也不要大嫂子,是要用一個正處於愛情的幸福之漩渦中的美神,來反襯年輕的、尚未涉足愛情的戰士。一位剛剛開始生活的青年,當他獻出一切的時候,他也得到了一切:潔白無瑕的愛,晶瑩的淚。
(6)百合花寫生擴展閱讀:
百合花的語言風格:
《百合花》的語言不論敘述、描寫還是對話,都給人一種自然、清新、柔和、優美的感覺,把一個流血犧牲的戰斗故事,寫得充滿詩意。特別是其人物語言個性鮮明、生動傳神。
例如,「我」與小通訊員對話:「你多大了?」「十九。」「參加革命幾年了?」「一年。」「你怎麼參加革命的?」「大軍北撤時我自己跟來的」。
這段話介紹了通訊員的出身、年齡、身世,又揭示了他捨己救人的階級基礎和思想基礎。「幫」和「跟」字,前者點出了通訊員的階級地位和生活境況,後者則表現了他的思想覺悟和自覺的革命要求。
在談到借被子被拒時,小通訊員說:「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這兩句話表達了通訊員因沒借到被子而不滿,也為下文他得知真相後自責埋下伏筆,兩處省略號則勾勒出他在女同志面前羞怯、不善言辭的窘態
⑦ 描寫百合花的詩句
1、詠百合詩 南北朝:蕭察
接葉有多種,開花無異色。含露或低垂,從風時偃抑。甘菊愧仙方,叢蘭謝芳馥。
譯文:百合花的葉子很多樣,但是開花並沒有特別的顏色。無論是含著露水或是低垂,有風的時候都會伏倒。甘菊愧對自己入選仙方,叢中的蘭花也要羞愧地凋落了。
5、幽芳記十六首·其八·百合 明代:彭日貞
孤芳寡所合,百合種何因。恐爾清高病,冥途忤俗人。
譯文:孤芳自賞,不合花群,百合是為什麼要栽種呢?恐怕是你太清高了,在上輩子忤逆了俗人吧。
⑧ 如何畫百合花
其實百合很好畫,國畫一般用線鉤出輪廓在用彩墨畫葉來襯托百花,油畫就要考慮色在光的變換中的效果,可以用真花插入瓷或陶罐里,擺好在光線適當的位置來寫生,也可以發揮你的想像更換色彩和場景。
⑨ 讀茹志鵑的<<百合花>> 有感
《百合花》的清淡、精緻、美麗,在
五六十年代的戰爭小說中是絕無僅有的,
它以戰爭為背景,描寫了部隊一個年輕的
通訊員與一個才過門三天的農村新媳婦之
間近於聖潔的感情交流。作家的創作目的
很明確也很堅定,那就是表現戰爭中令人
難忘的、而且只有戰爭中才有的崇高純潔
的人際關系,與通過這種關系體現出來的
人性美和人情美。因此,作品取材於戰爭
生活而不寫戰爭場面,涉及重大題材而不
寫重大事件。戰爭的槍林彈雨只是為了烘
托小通訊員與新媳婦之間詩意化的「沒有
愛情的愛情牧歌」. 通過生活的側面寫生
活中的普通人,寫日常生活中的「家務事」、
「兒女情」,這是茹志鵑一生為數不多的
短篇小說的一個重要特點。《百合花》是
她早期作品,雖然寫的是戰爭,卻已經包
含了刻畫普通人的感情世界的美學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