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注評
Ⅰ 《牡丹亭》作品的思想局限性是什麼
為影響極大的主情之作,《牡丹亭》雖然表現出激情馳騁、辭采華麗的浪漫主義戲劇風格,但也必須看到,《牡丹亭》其實還未從根本上跳出「發乎情,止乎禮義」的傳統軌道。特別是後半部戲在總體上還是遵理復禮的篇章,作者並沒有徹底實現其以情代理的哲學宣言。他的個性解放思路尚未從根本上脫離封建藩籬,而只是對其中某些特別戕殺人性、極其違背常情的地方進行了理想化的藝術處理。
Ⅱ 湯顯祖《牡丹亭》全文
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夢其人即病,病即彌連,至手畫形容,傳於世而後死。死三年矣,復能溟溟莫中其所夢者而生。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而不可與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之人耶?必因落枕而成親,待掛冠而為密者,皆形骸之論也。
傳杜太守事者,彷彿晉武都守李仲文、廣州守馮孝將兒女事。予稍為更而演之。至於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漢睢陽王收拷談生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書。自非通人,恆以理相格耳!第雲理之所必無,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拓展資料:
譯文:
天下女子的多情,難道還有像杜麗娘那樣的嗎?夢見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而迅即不起,以至親手描繪自己的畫像傳於世以後就死了。死去三年了,又能在冥冥之中尋求到所夢的人而復生。像杜麗娘這樣,才可以稱得上是多情的人了。她的情在不知不覺中激發起來,而且越來越深,活著時可以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為情而生。活著不願為情而死,死而不能復生的,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極點啊。夢中產生的情,為什麼一定不是真的呢,天下難道還缺少這樣的夢中之人嗎?一定要挨到男女同席了才算是成親,等到掛冠辭官後才感覺安全的,都是只看事情表面的說法啊。
記述杜太守事跡的故事,模仿了晉代武都太守李仲文、廣州太守馮孝將兒女戀愛的傳說。我稍加改動而寫成了這個劇本。至於杜太守拘押拷打柳夢梅,也就象漢代睢陽王拘押拷打談生了。
唉,人世的事情,不是人世所能理解透徹的。自己不是學問貫通古今的人,所以常常用「理」去加以推究了。只是一味強調(杜麗娘死而復生與柳夢梅結合的事)從理的角度看一定沒有,又怎麼知道從情的角度看一定存在呢?
湯顯祖(1550—1616),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家。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漢族,江西臨川人。公元1583年(萬曆十一年)中進士,任太常寺博士、禮部主事,因彈劾申時行,降為徐聞典史,後調任浙江遂昌知縣,又因不附權貴而免官,未再出仕。曾從羅汝芳讀書,又受李贄思想的影響。在戲曲創作方面,反對擬古和拘泥於格律。作有傳奇《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合稱《玉茗堂四夢》,以《牡丹亭》最著名。在戲曲史上,和關漢卿、王實甫齊名,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有著重要的地位。
Ⅲ 《牡丹亭》的幾點思考
對《牡丹亭》文本的傳播學思考
戲曲傳播在中國古代是一種比較廣泛的傳播現象,開展對這一傳播現象的研究,能更好地了解我國古代文化傳播的情況。筆者不揣淺陋,試圖從一個新的視角——傳播學的視角來觀照湯顯祖的戲劇,研究湯顯祖戲劇文本在明清時期的傳播情況,通過不同時期人們對它的刊印、評點和關注,從另一個側面審視湯顯祖戲劇的社會價值。
一、《牡丹亭》的刊印——突破戲劇傳播的時空局限
湯顯祖創作出《牡丹亭》這一名劇後,首先通過印刷出版的方式進行傳播,這是戲劇文學進入商業化傳播的基本條件。雖然宋代發明了活字印刷,但商業化印刷時代的到來則是明代以後的事。商業化印刷使戲劇文本批量化地復制出來,從而使戲劇傳播突破時空的局限,傳播得更廣泛、更久遠,這就是印刷傳播的價值所在。
影響印刷傳播的第一個因素是出版業。明代官刻圖書極為發達,以內府刻本、監本和藩刻本為代表,各級政府機構也無不刊刻書籍。清人袁棟《書隱叢說》雲:「官書之風,至明極盛,內而南北兩京,外而道學兩署,無不盛行雕造。」萬曆以後,印刷業更加繁榮,一時之間士大夫竟以刻書為榮。明清時期,江西撫州一帶流傳著「臨川才子金溪書」的諺語。江西金溪縣滸灣鎮的木刻印書相當興盛,成為當時一個較有名的書肆,這為湯顯祖戲劇文本的傳播提供了便利的條件。據毛效同的《湯顯祖研究資料匯編》統計,《牡丹亭》從明到20世紀60年代,有各種版本共計26個,其中明代出版各種版本11個,清代出版各種版本13個,解放後出版的版本2個,另有三個曲譜本:清代2個,民國1個,這一組數字充分說明《牡丹亭》在明清傳播的盛況。以明代為例,《牡丹亭》版本有萬曆金陵文林閣刻本、石林居士刻本、金陵唐振吾刻本、泰昌刻朱墨套印本、朱元縝校刻本(即懷德堂刻本)、蒲水齋校刻本、天啟四年張氏著壇校刻本、崇禎獨深居點定《玉茗堂四種曲》所收本、明末柳浪館刻本、明末汲古閣原刻初印本、汲古閣刻《六十種曲》卯集所收本。這里有家刻本、坊刻本和官刻本,其中以家刻本居多,如汲古閣刻本、獨深居點定本、石林居士刻本等等。由此可見,明清人熱衷於刊刻《牡丹亭》。
影響印刷傳播的第二個因素是流通渠道。在戲劇文本的印刷傳播中,受眾是通過市場消費渠道來接受傳播的,戲劇文本已作為一種商品,經過特殊的流通渠道,實現從傳播者到受眾所有權的轉換。戲劇文本傳播的市場渠道是書店,在古代即「書肆」、「書坊」、「書鋪」。其基本經營方式,包括「賣書」、「販書」、「佣書」等。明代書肆是以營利為目的,書肆在大量地銷售通俗小說和戲劇文本。書肆的興起,為戲劇文本的印刷傳播提供了重要的流通渠道,使戲劇文本得以在全國范圍內迅速地傳播。《牡丹亭》的坊刻本有金陵文林閣刻本、金陵唐振吾刻本等(文林閣主人是唐錦池,而唐振吾是廣慶堂的主人,這兩家都是金陵書坊的大出版商),還有歙縣朱元縝的懷德堂刻本(江西境內),這些坊刻本的發行數量巨大,流通區域廣泛。
影響印刷傳播的第三個因素是編輯方式。歷史上戲劇文本的傳播形式有兩種,即單本和選輯。由於戲劇歷來受正統文學觀念排斥以及單本傳播自身的弱點,以單本存世的劇作極其罕見,而《牡丹亭》有相當多的版本是以單本形式保留至今,這正說明《牡丹亭》是具有傳播價值的。《牡丹亭》還有一部分是以選輯方式傳播的,像崇禎獨深居點定《玉茗堂四種曲》所收本、汲古閣刻《六十種曲》卯集所收本和《綴白裘》所收摺子戲等等。在戲劇的選輯傳播中,有加曲譜和不加曲譜之分,這也是由其傳播對象的不同需求決定的。加曲譜的戲劇選輯本的傳播對象主要是戲劇表演者,這極大地方便了戲曲藝人的演出,也方便了戲曲研究者進行分析研究;不加曲譜的戲劇選輯本的傳播對象是范圍相對廣泛的一般讀者。選輯的類型、標准等均與受眾的需求相關,《牡丹亭》的大部分版本都是以不加曲譜的形式出現,正是為了滿足一般讀者的需要;而單本的廣泛流行正說明許多讀者對《牡丹亭》這一劇本情有獨鍾。
自從《牡丹亭》問世至明代滅亡,每隔幾年就會有人刊印一次《牡丹亭》。沒有刊印,《牡丹亭》的文本傳播就無從談起。各種版本的出現對《牡丹亭》在各個時期的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大批量的印刷又使《牡丹亭》能在全國范圍內迅速傳播,所以印刷傳播使《牡丹亭》突破了時空的局限,能夠進行跨時間、跨空間的傳播。《牡丹亭》一劇能在中國戲劇舞台上經久不衰,正是通過戲劇文本的生產、復制、傳播來實現的。所以,《牡丹亭》的刊印在其文本傳播中居功至偉。
二、《牡丹亭》的評點——豐富文本傳播的內容
所謂傳播,即社會信息的傳遞或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實質上是一種社會互動行為,人們通過傳播保持著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戲劇評點實際上是對戲曲信息的一次重新加工,這種潤飾加工有利於人們對原劇作的理解與認識,有利於在特定時代、特定范圍的傳播。戲劇文本的閱讀、評點,再閱讀、再評點,就是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過程,多數人通過戲劇文本的評點參與戲劇傳播活動。當《牡丹亭》出現後,許多文人都爭相評點,發表看法。《牡丹亭》能在明代劇壇確立其崇高地位,一個重要原因是王思任、沈際飛等理論家從人物形象的塑造、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各方面挖掘出其審美價值。陳繼儒在當時就十分感慨地說:《牡丹亭》「一經王山陰批評,撥動骷髏之根塵,提出傀儡之啼哭,關漢卿、高則誠曾遇此知音否」?我們這里選幾則評點略作分析:
王思任在《批點玉茗堂牡丹亭敘》說:「即若士自謂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亭》。情深一敘,讀未三行,人已魂銷肌酥。……其款置數人,笑者真笑,笑即有聲;啼者真啼,啼即有淚;嘆者真嘆,嘆即有氣。杜麗娘之妖也,柳夢梅之痴也,老夫人之軟也,杜安撫之固執也,陳最良之霧也,春香之賊牢也;無不從筋節竅髓,以探其七情生動之微也。」王思任高度評價了《牡丹亭》的藝術成就,認為其描繪人物的音容笑貌,能做到笑者有聲、啼者有淚、嘆者有氣。各色人等都有其獨特的個性,形象鮮明生動,呼之欲出。因此,《牡丹亭》在社會上流傳後,其傳播效果極佳:能令後世之聽者傷感落淚,讀者眉頭不展,無情者也怦然心動,有情人卻是肝腸斷裂。後世深受封建勢力壓迫的青年女子,更是把《牡丹亭》看作是追求愛情的知音書,為情而死的安魂曲。
潘之恆《鸞嘯小品·情痴》雲:「杜之情痴而幻;柳之情痴而盪。一以夢為真,一以生為真,惟其情真,而幻盪何所不至矣。」潘之恆從情感表現的角度對杜、柳形象進行比較分析,最後都歸結到一個「真」字,正是這種真情、至情使他們的愛情產生了永久的藝術魅力。這樣的分析可以說抓住了問題的根本,深刻地揭示了杜、柳形象的思想內涵,挖掘出杜、柳形象所蘊含的藝術價值。
明代曲論家張琦則對《牡丹亭》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給予極高的評價,他在《衡曲麈譚》中說:「臨川學士,旗鼓詞壇,今玉茗堂諸曲,爭膾人口。其最者,《杜麗娘》一劇,上薄《風》、《騷》,下奪屈、宋,可與實甫《西廂》交勝。」這里把《牡丹亭》和元代名劇《西廂記》並提,說它們在互爭高低,尤其是把《牡丹亭》放在整個中國古代文學中來比照,說它上薄《風》、《騷》,下奪屈、宋,是中國戲曲史上的傑作。這樣的評點對於人們認識《牡丹亭》的價值,促進《牡丹亭》在中國劇壇的傳播都不無裨益。
從評點傳播的角度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三婦合評本。這部《牡丹亭》評點本,飽含著陳同、談則和錢宜三位青年女子的感情,浸透了她們的心血。三婦評本一出,便受到廣大讀者,尤其是婦女讀者的歡迎。錢塘女子顧姒在《三婦評本跋》中說:「百餘年來,誦此書者如俞娘、小青,閨閣中多有解人!……惜其評論,皆不傳於世。今得吳氏三夫人合評,使書中文情畢出,無纖毫遺憾;引而伸之,轉在行墨之外,豈非是書之大幸耶!」林以寧題序中更嘆為:「今得吳氏三夫人本,讀之妙解入神,雖起玉茗主人於九原,不能自寫至此。異人異書,使我驚絕!」由此可見,《吳吳山三婦評本牡丹亭還魂記》之所以廣泛流傳,成為《牡丹亭》各種評點本中一種有影響的本子,絕非偶然,主要在於這個本子確有其自身的獨特價值。三婦本的出現,在《牡丹亭》的戲劇文本傳播過程中又形成新的傳播效應:清代有夢園刻三婦合評本,書名標作《吳吳山三婦合評牡丹亭還魂記》。後來又有綠野山房和清芬閣刻三婦合評本。楊葆光的評點就是批在《吳吳山三婦合評牡丹亭還魂記》(同治庚午重刊,清芬閣藏版)上的,共有一百一十二條。
評點傳播往往滲入了傳播者的思想觀念,使戲劇文本產生大於原劇作的積極意義。歷代的戲劇評點所起的就是這樣一種意義再生成的作用,它一方面使得古典戲曲在傳播中不斷產生新的可理解性,一方面又使得人們對戲劇的理解越來越從戲劇文本中擴散、輻射開來。對於大多數當代人而言,他們所理解的古典戲曲是經過重新闡釋後的產物。由此可見,評點在《牡丹亭》的文本傳播中也是功不可沒的,正是這許許多多戲曲愛好者的評點,豐富了《牡丹亭》文本的內涵,使人們能更好地理解《牡丹亭》的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
三、「湯沈之爭」——一場具有傳播學意義的論爭
對《牡丹亭》文本傳播產生重大影響的一件事就是明代戲曲史上著名的「湯沈之爭」。當時戲劇的中心在江蘇一帶,吳江派陣容強大,而沈璟又是吳江派的核心人物,湯顯祖與之進行論爭,成為明代文壇一個重大的事件,在當時的劇壇產生了巨大的反響。
我們先來看看「湯沈之爭」的起因,這場論爭是由《牡丹亭》這個具體作品引起的。《牡丹亭》問世以後,一方面以其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震驚了當時的文壇;另一方面也因某些地方不合音律而引起了眾多的非議。沈璟、臧懋循從音樂角度解讀《牡丹亭》的曲詞,發現其中許多曲詞不合音律,所以對《牡丹亭》提出批評,並按照自己的意見來改編《牡丹亭》,從而引起了湯顯祖的不滿,也引爆了這場論爭。這場論爭涉及到戲曲傳播的問題,傳播者和接受者是制碼與解碼的關系,每個接受者都會根據自身的社會歷史、藝術修養和個人思想來解讀戲劇文本,因此制碼的意義可能會被接受、拒絕或部分同意,而且接受者可以用文本傳播者無從預測的方式來對戲劇文本進行解碼。「湯沈之爭」實質上就是傳播者與接受者在制碼與解碼過程中所產生的矛盾,接受者(沈璟)對《牡丹亭》文本的信息進行解碼時沒有完全按照傳播者(湯顯祖)的編碼來解讀,有時還破壞了作品的意趣,從而引發了這場論爭。
再來看看「湯沈之爭」的焦點。「湯沈之爭」的第一個焦點是如何看待戲曲中的音律問題。沈璟在形式上極力追求聲調格律,沈璟認為:「寧協律而詞不工,讀之不成句,而謳之始協,是曲中之工巧。」沈璟還專門寫了《南九宮十三曲譜》、《論詞六則》、《唱曲當知》和《正吳編》等聲律著作。而湯顯祖則重視「曲意」,認為寫戲劇固然要依據曲律,但不應受曲律的束縛,認為「余意之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湯沈之爭」的另一個焦點是:兩派對詞章的看法不同,兩派的創作風格也不同。湯顯祖是文采派,而沈璟是本色派。湯顯祖在《答呂姜山》一文中說:「凡文以意、趣、神、色為主,四者到時,或有麗詞俊音可用,爾時能一一顧九宮、四聲否?如必按字模聲,即有窒、滯、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沈璟強調本色、當行,本色是指語言通俗易懂;當行是指熟悉舞台演出藝術的行家裡手。沈璟用戲曲舞台的基本要求去衡量湯顯祖的作品,忽略了湯顯祖戲劇獨特的風格和意趣,從文學創作的角度來看,不一定可取。但是,從戲曲傳播角度來看卻不無道理。清代李漁就曾說過:「然聽歌《牡丹亭》者,百人之中,有一二人解出此意否?」沈璟改編《牡丹亭》,是為了舞台演出,使《牡丹亭》能為觀眾更好地欣賞,從而收到更好的傳播效果。如此看來,「湯沈之爭」的焦點也與戲曲傳播有關。
三看「湯沈之爭」的傳播價值。我們不想過多地去評價這場論爭的是與非,只想從傳播角度去思考這場論爭所帶來的客觀效果。三百多年前的這場論爭,其規模之大,時間之長,在中國戲曲史上是空前的,當時很多戲曲家和評論家都捲入了這場論爭的漩渦,這場論爭在當時的劇壇產生了轟動效應。「湯沈之爭」值得我們深思的,主要的不是戲劇創作問題,而是其本身所具有的傳播價值:通過這一事件,極大地提高了《牡丹亭》的社會地位,擴大了該劇在社會上的知名度,更好地宣傳了湯顯祖及其戲曲理論,從而使湯顯祖迅速地進入明代劇壇的中心,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戲劇家。
綜上所述,《牡丹亭》的文本傳播以刊印為主,各個時期書商的編輯、出版和銷售使《牡丹亭》能廣泛地流傳開來,也使之得以長久地保存下來,這是文本傳播的基礎。不同時期的戲劇評點,又大大地豐富了《牡丹亭》文本的內涵,使人們能深入地、立體地理解文本。至於「湯沈之爭」的價值,已超出了文本的范疇,它使我們認識到,對《牡丹亭》的認識有文學的、音樂的、舞台的和傳播的等差異。更具歷史意義的是:「湯沈之爭」已然成為中國戲劇傳播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促使《牡丹亭》的文本傳播產生放大效應,從而引起後世研究者更多的關注。
Ⅳ 如何評價《牡丹亭》
《牡丹亭》是明代戲復曲中的代製表作,它塑造的女性形象是中國文學史上嶄新的形象,是研究古代戲曲與當時文人思想的重要資料。讀者閱讀時,尤其應注意湯顯祖所塑造的這幾個人物形象,他們不僅在文學史上,而且在中國歷史上也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Ⅳ 應該如何評價《牡丹亭》(盡量詳盡)
〖思想內容〗
《牡丹亭》成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據作者說,其題材來源是多方面的,其中明代話本《杜麗娘慕色還魂》影響最大。湯顯祖對話本《杜麗娘慕色還魂》的加工改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突出杜寶等人的衛道士立場;二是改變杜、柳門當戶對的關系;三是改話本杜麗娘封建淑女色彩為叛逆女性;四是強調追求自由愛情的艱難曲折。使這一傳統的「還魂」母題具有了嶄新的思想內容。
《牡丹亭》是一部愛情劇。少女杜麗娘長期深居閨閣中,接受封建倫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夢中與書生柳夢梅幽會,後因情而死,死後與柳夢梅結婚,並最終還魂復生,與柳在人間結成夫婦。劇本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不渝的愛情,歌頌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愛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撓的斗爭,表達了掙脫封建牢籠、粉碎宋明理學枷鎖,追求個性解放、嚮往理想生活的朦朧願望。從內容來說,《牡丹亭》表現的還是古老的「愛欲與文明的沖突」這一主題,不過,在《牡丹亭》里,「文明」具有特殊的內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極力宣揚的理學、禮教。杜麗娘對愛情的嚮往是天生的,盡管她被長期看管,但仍然免不了強烈的思春之情,並最終獲得了愛情。《牡丹亭》的意義在於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愛欲的客觀性與合理性,並對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強烈批判。《牡丹亭》在思想上與《西廂記》有類似之處,但是,《西廂記》是先情後欲,《牡丹亭》則是先欲後情;《西廂記》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發展,更多的是表達「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美好願望,而《牡丹亭》則特別突出了情(欲)與理(禮)的沖突,強調了情的客觀性與合理性。這種不同,是時代的差異造成的。
《牡丹亭》的愛情描寫,具有過去一些愛情劇所無法比擬的思想高度和時代特色。作者明確地把這種叛逆愛情當作思想解放、個性解放的一個突破口來表現,不再是停留在反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一狹隘含義之內。作者讓劇中的青年男女為了愛情,出生入死,除了濃厚浪漫主義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賦予了愛情能戰勝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戲劇的嶄新思想是通過嶄新的人物形象來表現的,《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無疑是塑造了杜麗娘這一人物形象,為中國文學人物畫廊提供了一個光輝的形象。杜麗娘性格中最大的特點是在追求愛情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堅定執著。她為情而死,為情而生。她的死,既是當時現實社會中青年女子追求愛情的真實結果,同時也是她的一種超越現實束縛的手段。
〖藝術特色〗
沈德符《顧曲雜言》說:「《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外,其藝術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
一是把浪漫主義手法引入傳奇創作。首先,貫穿整個作品的是杜麗娘對理想的強烈追求。其次,藝術構思具有離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節離奇,曲折多變。再次,從「情」的理想高度來觀察生活和表現人物。
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發掘人物內心幽微細密的情感,使之形神畢露,從而賦予人物形象以鮮明的性格特徵和深刻的文化內涵。
三是語言濃麗華艷,意境深遠。全劇採用抒情詩的筆法,傾瀉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纖細的語言風格。這些特點向來深受肯定。一些唱詞直至今日,仍然膾炙人口。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水準。
〖作品影響〗
《牡丹亭》是湯顯祖最著名的劇作,在思想和藝術方面都達到了其創作的最高水準。劇本推出之時,便一舉超過了另一部古代愛情故事《西廂記》。據記載「《牡丹亭》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此劇在封建禮教制度森嚴的古代中國一經上演,就受到民眾的歡迎,特別是感情受壓抑婦女。有記載當時有少女讀其劇作後深為感動,以至於「忿惋而死」,以及杭州有女伶演到「尋夢」一出戲時感情激動,卒於台上。 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故事體現了青年男女對自由的愛情生活的追求,顯示了要求個性解放的思想傾向。《牡丹亭》中個性解放的思想傾向影響更為深遠,從清朝《紅樓夢》中也可看出這種影響。
Ⅵ 《牡丹亭》是怎樣體現湯顯祖的至情論的
大約當年湯顯祖寫這出戲的時候,無非有一顆懷春而簡單的心罷了。
無非是想跳出那些紛雜回歸到崑曲本身上來講。
《牡丹亭》是個劇本。既然是劇本,究竟是要回歸到舞台上來的,否則就只能是「案頭卷」,作為文學作品來讀。就算寫的再好再妙,放在舞台藝術來講,也要遜色一籌。曾就有人說過《牡丹亭》不適宜放在舞台上來演出,唱這戲根本就是要「拗折天下人的嗓子」。當然,這種說法已經在無數的實際演出中不攻自破了。任何人的評論都只是一種叫囂,時間才是真理。時間給人以沉靜之美。《牡丹亭》是湯顯祖的一個春夢,是天下間痴情人的一個春夢。看上去有點可笑,有點瘋狂,但單純到沒有任何想法的地步。借眼前美景以自然抒情,也許這就是所謂最初始的「天人合一」。
全本的《牡丹亭》,是一出冗長的戲。除了那經典的幾出以外,許多情節都十分的無聊,讓人有些瞌睡。不如挑去不看。這不過是戲,在手裡把玩、口中吟詠的,閑來無事、心境寧謐的人用以賞鑒的。不過是附庸風雅的文人游戲罷了。在高中語文課本里,杜麗娘是一個「沖破封建牢籠、尋找自由戀情」的女子,陳最良是一個「封建禮教的維護者」。作品在那裡好好的,非要在藝術欣賞之外更多的加上這么一點「思想性」,有必要嗎?
湯顯祖不過是一個性情中人罷了。他寫《牡丹亭》的目的,不過是想表達一種對美的需求。光是看看那些戲詞,也就夠讓人落淚。不光是中華語言那種巧妙的韻律之美,更是那種千回百轉的情之所至。《牡丹亭》里所表現的情,是天真執著的,是最原初的。「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在《牡丹亭·序》裡面,湯顯祖慷慨而真摯。他單純的人為,生者不可以死,死而不可生者,皆非情之至。這不是一種孩童一般的至善嗎?然而面對這種天然,除了感動以外,誰又會去對他加以譏笑?
對於《牡丹亭》的愛,是出自於靈魂的,這一點不需要否認。對於這樣一部美不勝收的作品,我想付出靈魂來愛,也是沒有什麼不可以的。這是我的一樣執著的愛好。人逢少年時,誰沒有杜麗娘的春愁繾綣,誰沒有杜麗娘的顧影自憐。面對著無人打擾的自然美景,從而衍生出熾烈的情感,體會過造物力量的人們,又有誰不會對此產生共鳴?悠悠歲月易逝,青春蒼涼。
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
待打偋香魂一片,陰雨梅天。
——日暮かごめ
湯顯祖自己表達不出來的感情,就通過杜麗娘來表達。杜麗娘身上所擁有的至情,一種超脫人世的感情。那種感情純粹而執著,穿越現實與虛幻,穿越生命與死亡,絕對不是愛情那麼簡單。他們不依賴這個世界為生,杜麗娘一直生活在自己的至情之中,而不是現實生活中。這種至情所給人的力量實在是太大了,使人可以拋棄了一切去追尋而無怨無悔。「似這等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但是這種可以拋開生死、世俗的勇氣,即使上天賦予了,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的。湯顯祖承受不起,就讓杜麗娘來承受。這杜小姐就成了愛得最徹底的一個人。
所以說杜麗娘只是理想,《牡丹亭》只是一個夢,一個做了四百多年還在做的夢。我甚至能感覺到,湯顯祖有時候也在迷惑,到底現實的世界是真實的,還是夢中那個至情的世界是真實的。
世人讀《牡丹亭》,只見深情,不見妙賞,大誤矣。所謂妙賞,便是對一切美好事物的深切感悟。不得不承認,我們的麗娘小姐確確實實是一個泛愛主義者。一個「一生愛好是天然」的小女孩,愛戀著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她傷春、傷己,傷感著所有美妙而又無法保留的事物,越是美好,越是無能長久。任何自然的微小變化,都能觸及她的心靈。書到今生讀已遲,有些東西就是天生的不能強求。那些敏銳的直覺,便是與生俱來、前世註定的。她感悟到了許多一般人所不能感受到的感情,也體會到了一般人所體會不到的哀怨與痛苦。這樣的人,如她、如黛玉,多少都是有點自作多情的。
——柳顏娘
Ⅶ 戲劇評論《牡丹亭》200字作文
戲內——《天一閣》 我發覺我在很多時候心情總是不能釋懷的。原因也不是很清楚,自己也懶的去尋了。但是,看戲成了我煩躁時的最佳調味品。大概是在05年吧!我看了一出《藏書之家》(下文簡稱藏)。這出戲的原本歷史我沒有考究過,畢竟是戲嘛!當然會有刪改內容的,電視劇為了博得收視率不是也將其改成21世紀版的嗎?所以,我的要求不高,只要戲里有內涵,演員認真,我就愛看。《藏》說的是現今杭州的「天一閣」里的事情。杭州的天一閣是一座藏書樓,藏書非常廣。在明朝末年,負責守護書樓的是范容,而原本是范遷的,但是范遷卻應征打仗去了,因此,以弟換兄守護書樓。但是,清兵即將入關,到時烽煙四起,這些書將會被毀。書一毀,那後代子孫們就沒有書讀了,這就是天一閣的責任。但是,此時又有兩個大問題,一個問題是范家為了藏書,不惜賣掉良田,而范家的女人們也將自己的首飾變賣,為書樓捐獻了。而另一個問題是「禁書」。范家藏有李贄的《藏書》,這本書內的言論驚天地泣鬼神,被發現了後絕逃不過一死,但是范容卻非常崇敬這為李贄,並在李贄臨終前答應他會將《焚書》也一並求得,兩書合並,藏在天一閣。就這樣,他們的生活幾乎無法維持了。這個時候,范容的姨娘(范容生母早死,此為繼母)便讓范容代兄,與花家千斤花如箋結婚。但就在結婚的當天,范容不但不換上新郎的禮服,反而白衣素服在後院吹蕭,悼念李贄!新娘自己從後門進入,在進門時則聽到范容正在念李贄的詩《獨坐》。花如箋為嫁范門,十年苦讀,為的是有朝一日能登樓讀書。但是,范家的祖傳家規卻規定了,除了樓主以外,任何人不能登上書樓。原本還指望著用如箋的嫁妝來救天一閣的經濟危機,但如箋卻要以登樓讀書為條件。這件事只能作罷!不久就傳來了范遷陣地戰亡的死訊,如箋也即將離范家而去,但她看到藏書的艱辛之後,思想就開始動搖,結果願意留下來,並拿出自己的嫁妝。很幸運的,有了《焚書》的下落。知府孫大人願出售《焚書》,價格是紋銀十萬兩。范容求得如箋的十萬兩嫁妝,不料孫大人卻要如箋嫁給他。范容的姨娘在修夾牆時被磚頭壓傷,一命歸西。這個時候,范容終於明白了這些天的相處早已對嫂嫂產生了感情。現在是捨不得人了。可是如箋卻執意嫁人,為的是能順利收購《焚書》。於是,她身穿嫁衣,走出范門……主要的故事情節大致就是這樣的。我看貫了很多才子佳人的喜劇,現在看到這樣有歷史、有責任、有包袱的戲感覺又是不同了。它讓我深思,讓我回味。我看到網上很多人都批評這類戲不好,但是,我覺得它很完美。無論是從舞美、燈光、形象設計和唱腔設計上,都突破了以往那種循規蹈矩的模式,有了大膽和創新。給人的感覺不像是在看戲劇,反倒好像在欣賞梵高的藝術作品,感覺好像在尋找歷史給我們留下的彌族珍貴的痕跡。在這背後,回想一下,如果真的沒有人去守護那些書,那麼我們今人現在的文化水平究竟會有多高呢?如果沒有當時那些書,那麼,我們所謂的中國是五千年的文化古國,這句話有誰會相信呢?俗話說:前人種樹,後人乘涼。這句話一點也不錯,所以,我門真因該感謝這些捨命護書的人,否則,我們的歷史將不完整,我們的國家將會有空白。現在的天一閣經過整修已經成為了一個觀光景點。它的卻是飽經風霜了,站在這樣的一座建築前面,我怎能不心動呢2 戲曲源遠流長,是我國的經典,不同地方的戲曲有不同的風格和特色,它讓人賞心悅目,其情節有的催人淚下,有的振奮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小的時候,看見自己的父母看戲曲時,我總認為他們實在太老土,趕不上潮流,打死我我都不會去看那老掉牙的玩意。 俗話說:「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親口嘗嘗。」不嘗不知道,一嘗嚇一跳呀!今天的語文課上,當我珍惜仔細欣賞了中國別具一格的戲曲時,我真是為之震撼,原來我們中華民族的戲曲是那麼的有藝術魅力呀!我真是井底之蛙呀!這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外國人又怎麼能比得上?難怪呀,老一輩的人都是那麼的熱衷於這些戲曲,那麼喜愛戲曲。 我現在才感受到什麼是「不看戲曲的人,枉做中國人」。不是嗎?這些戲曲,就像我國的一部部歷史,只有懂得欣賞它的人,只有懂得關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稱得上是真正的中國人。因為他們深深地明白一個道理,戲曲是我們的國寶,戲曲是我們的國粹,戲曲是我們的國劇呀!我們怎能忘記它們?如今的社會,我們這些青少年們的視野,已經轉移到流行音樂、影視和網路,我們似乎已經忘記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其實,當我們細心的欣賞我們的戲曲時,我們就會發現它們猶如一個個精彩的歷史故事,將歷史的畫卷一一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將我們帶入了歷史的隧道,讓我們身臨其境,讓我們感慨不已。 戲曲的藝術魅力,我們怎可忘記?我們要多去欣賞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讓它永遠永遠放光芒,讓它世世代代流傳下去!
Ⅷ 給個《牡丹亭》經典唱詞的評析
當我翻開桌面這本翻遍多次的《游園驚夢》,看到一篇篇崑曲劇本,最讓我沉醉其中的,當屬崑曲那典雅藻麗、意境深遠的文辭。 就讓我從幾篇經典的劇本,看其唱詞是如何能夠直至今日仍然膾炙人口,表現出非比尋常的文化藝術價值:《長生殿》:「柳添黃蘋減翠,紅蓮脫瓣」,「不勞你玉纖纖高捧禮儀煩,則待借小飲對眉山,只幾味蔬和果清餚饌,雅稱你仙肌玉骨美人餐」……《牡丹亭》:「裊晴絲吹來閑庭院,搖漾春如線」,「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玉簪記》:「月明雲淡露華濃,欹枕愁聽四壁蛩,傷秋宋玉賦西風,落葉驚殘夢」,「一首詞、兩下緣、三生命,相看惶恐相拋棄」……多美的詞句啊!如果說:崑曲這種獨特的美學品格,與其發展過程中明清文人的創作和鑒賞密切相關,那麼,令人難以想像的是:崑曲中如此雅緻的唱詞竟然在那個時代,會達到家喻戶曉、萬家傳唱的地步。「白日消磨腸斷句」!相傳當年湯顯祖在寫《牡丹亭》劇本時,當寫到「待打拚香魂一片,陰雨梅天,守的個梅根相見」,竟哭倒在自家後院的柴堆旁。更相傳明代有位名伶商小玲,當她一次上台唱[尋夢],唱到這句詞時,想起自己的境遇,忽然間滿面淚光、頹然倒地、氣絕而死。現代社會里還有如此詞句可以激發深情嗎?一出戲能激起心中什麼反響,或許已不是拷問這出戲本身,而是拷問我們心中還有多少深情的儲備~~
Ⅸ 崑曲牡丹亭音樂賞析
「來閑庭院,搖漾春如線,」這是杜麗娘第一次踏進自家後花園時,看到眼前的「好天氣」而嘆出的一句詞,唱腔婉轉動人、曼 從結構上看,《驚夢》這出戲它可分為「游園」和「驚夢」兩部分;就內容而言,主要寫女主人公杜麗娘的青春覺醒,夢里鍾情,是她反抗和追求的叛逆之路的開始,文采飛揚,歷來為人們所傳誦。妙悠然,「爛漫春光下,步步美人歸,」寫杜麗娘游園前對鏡梳妝時的內心活動。這支曲子是在杜麗娘贊嘆「好天氣也」的念白之後起唱的,所以從春光,春意落筆。「裊晴絲吹來閑庭院,搖漾春如線。」是寫大地回春以後,各種冬眠的昆蟲都蘇醒了,紛紛吐絲活動,這些蟲絲是很細的,只有在風和日麗的時候才能見到。「裊晴絲」就是指這種搖曵、飄忽的春遊絲,也吹進了這冷落的庭院。作者不寫桃柳蜂蝶,唯獨選取了纖細的游絲,此中大有新意妙理。一、這樣寫完全是從規定情景出發,它不是主觀隨意性的產物。所以在小庭深院中的女主人公難以直接看到奼紫嫣紅的春色,在這里只能從晴絲上體味到一點可憐的春光。二、這樣寫與人物身份、性格相吻合,杜麗娘是一位過著閑適而愁悶的深閨人物,她是個對春天十分「關情」的妙齡少女,唯其這樣,才會有此細心而專注的觀察。游絲是很細的,不是心細專注的人是很難發現的。所以說這兩句同人物身份性格相吻合。三、這樣寫體現出人物微妙心緒的理想物化形態,「晴」與「情」、「絲」與「思」諧音,所以「晴絲」語意雙關。它即指晴空里的游絲,又是女主人公心中纏綿飄忽的情絲。無論是「游絲」還是這種「情思」,它都是這般纖細朦朧,都是那樣的難以捉摸。春風將輕軟的游絲吹進幽深庭院的景象,也可以看作是春光打開了麗娘閉鎖的心扉,被萌生的情思逐漸摧開的那種心理寫照。作者描繪的既是游絲裊裊的春景,也是情思纏綿的春情。情與景,物與我,虛與實結合的非常巧妙,真稱得上是體察入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