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丁香詩會主題

丁香詩會主題

發布時間: 2022-03-26 17:29:58

1. 劉征現在怎樣

您說的是哪位劉征啊?如果是87歲的著名詩人劉征,3月11號和4月10號我們兩次謀面,先是在湖廣會館參加北京古街書畫院成立,後一次是在西城區牛街的法源寺參加第十一屆丁香詩會暨第八屆丁香筆會。老先生身體還可以的,丁香詩會上即席賦七絕一首。可見「硯田馬中華」網路、網易或新浪博客題為「丁香詩會涌春潮」的文章。

2. 舉辦詩歌朗誦會,在《再別康橋》《雨巷》《大堰河,我的保姆》之間加串場詞

若說《再別康橋》是一首蕭邦的小夜曲,講述的是離別時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對眼前的無可奈何的離愁,如夢如幻。那麼《雨巷》則是一首雨中邂逅詩,詩人自己,就是這樣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獨者。他在孤寂中懷著一個美好希望,就彷彿那個「丁香一樣的」姑娘,讓我們一起來感覺她的顏色,她的芬芳,她的太息與她的惆悵。
若說《雨巷》是寂寥的嘆息是朦朧的惆悵,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那麼《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激昂直白而熱烈的,這首詩歌情思濃郁地表現祖國、民族、人民的苦難,憤怒詛咒現實的黑暗,謳歌光明,鏗鏘有力;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傾聽艾青對祖國的熱愛,對黑暗的憤懣,對光明的贊歌。

3. 法源寺今年的丁香詩會是在哪一天呢

今天我去過法源寺 丁香還沒開
我問了寺里的師傅關於詩會的時間 他說過十天以後就差不多了 但具體是哪一天不是由他們定的 而是作協和街道的組織
法源寺電話是63533772 八九號的時候可以打電話去問問
我也是要去丁香詩會的 有緣的話那裡見吧

4. 古典詩詞吟唱為什麼如此優美動聽

家都很熟悉「吟詩作賦」這個成語,但往往在解釋它的含義上有些偏頗,將吟詩僅解釋為作詩,其實是不很全面的。古時的文人雅士在相逢時最喜歡的就是飲酒和吟詩作賦了,這在當時是一種很流行的風尚,很有點像今人請客吃飯後會去K歌一樣吧。

事實上,詩寫出來是為了讓人欣賞的,而吟詩更是欣賞詩的一個重要階段。吟與詩是緊密相聯的。《辭海》解釋「吟」為:「吟詠」。《孔穎達疏》又對「吟」作了明確解釋:「動聲曰吟,長言曰詠,做詩必歌,故言吟詠情性也。」

由上可見,吟詩的過程也就是品詩的過程,吟詩就是對誦詩的深化——要「誦」出詩的情性,即吟出其情其感來。

浙江工商大學的學生身著古裝,以吟詩、作歌等方式,宣傳歷史文化

筆者認為,古人寫詩,大都不是寫出來的,而是邊想邊大聲吟誦出來的(即使寫,也少不了吟誦這個環節),在吟誦過程中,更能感受抑揚頓挫,往復回環的美感。而這種效果得以體現,就非詩詞中講究格律和平仄押韻莫屬了。古詩中聲音美主要是通過有規律的平仄交替和押韻來實現的。比如五言絕句的類型之一: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韻)⊙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表示可平可仄
例如:山中 王勃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韻)。況屬高秋晚,山中黃葉飛(韻)。

北京法源寺丁香詩會,曹燦藝術學校的同學們朗誦詩歌

「四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卧故山秋。」,這是苦吟詩人賈島的著名詩句。可見,詩詞通過吟誦,達到「吟詠情性」的作用。其方式或搖頭晃腦、或念念有詞、或凝神遐思、或神遊四海,進而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細嚼慢咽的品味其詩詞,才能更好的品出其景其情,其意其感。

總之,提問者的問題「古詩聲音美究竟是什麼東西?」,一言以蔽之,這聲音之美,就是古詩中有規律的平仄交替和押韻,通過吟誦得以體現。

5. 丁香花的可貴之處是

形容故宮丁香之盛,可說「丁香花,百頭千頭萬頭」,此句出自民間對聯故事。

故事很長,只取梗概,說的是一個書生喜歡上了一個姑娘,姑娘要求書生得對得出她出的上聯「氷(冰)冷酒,一點兩點三點」,這個上聯非常難對,「一點兩點三點」分別代表「氷冷酒」的偏旁,書生一時對不出,後來看到了丁香花,於是「妙手偶得之」,對曰「丁香花,百頭千頭萬(萬)頭」,「丁」是「百」字的字頭,「千」是「香」的字頭,「花」的字頭是「萬」的字頭。

說起來,下聯比上聯的水準還要高些,因為上聯的「一點兩點三點」,沒有太多的含義,而下聯「百頭千頭萬頭」,則是非常生動地描繪了丁香花的生態,一個個花頭兒,每個花頭又是無數多小花「盤根錯節」,所以古人常把丁香的花序叫作「丁香結」,比如唐代的李義山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這真是「一種相思,兩處閑愁」,芭蕉在古代就代表相思,典型的就是鄭板橋的「芭蕉葉葉為多情,一葉才舒一葉生,自是相思抽不盡,總叫風雨怨秋聲」。所以芭蕉和丁香可說是相思姐妹花。

話再說回來,每株丁香樹上的丁香結就多得數不清,而故宮丁香遍布,百頭千頭萬頭,實不為過。

故宮東西南北處處有丁香

初春時節,丁香紫雲氤氳,香送禁城。

丁香是故宮種植最廣泛的樹種之一。

故宮的中路,從午門到御花園之間,是沒有種植花草樹木的,除了中路,故宮的東西南北都有丁香分布。我手裡有一個網上流傳的故宮「賞花地圖」,但這個賞花地圖甚不完整,缺漏很多。尤其對於丁香而言。

以我的觀察,從南邊開始說,協和門前就有丁香,從最東邊算,外東路的寧壽宮區域有丁香,內東路延禧宮有丁香,最北的建福宮花園和御花園有丁香,西邊慈寧宮及花園有丁香,至於南端武英殿前一片丁香花海則更不必說。

需要講清楚的是,武英殿前的大片丁香是近年才種植的,我能感覺出故宮管理者的大概思路,南部文華殿與武英殿東西對稱,文華殿以海棠取勝,雖然驚艷,但是花期稍縱即逝。武英殿則以丁香為主題,不僅花期持久,而且香氣襲人。

武英殿前的丁香唯有一處令我不滿意,就是樹齡偏小,或許是丁香老樹較為難得的緣故。

我在故宮珍寶館已經義務講解了14年,對於珍寶館的丁香,已經看了14年,確實有了感情。在寧壽宮花園北段拐角處,也就是馬上就要到倦勤齋的地方,就有丁香。這里的丁香,如果說一定有特別之處的話,就是「向陽門第春常在」,即便是冬天,你也能看到丁香的芽不僅僅是綠色的,而且很大,雖然是嚴寒時節,依然讓你感受到生命的力量。而距丁香樹幾步之遙的頤和軒內的對聯恰恰又是「景欣孚甲含胎際,春在人心物性間」,令人何等慨嘆系之。

暴馬丁香取代菩提樹

丁香不僅僅廣泛應用於皇家園林,在北方寺廟中,也是菩提代用樹種之一。

這之中,尤以暴馬丁香最受青睞。

暴馬丁香是木犀科丁香屬,在故宮常見的多數是華北紫丁香和白丁香。我曾經去過未開放的建福宮花園,記得裡面也有一棵白色的暴馬丁香,當時見了還非常興奮,遺憾的是那裡不能照相。

識別暴馬丁香不需要太多的植物學知識,記得暴馬丁香一般5至6月開花就行了,要比其他品種的丁香開得晚。

「菩提」是梵語音譯,意思是大徹大悟,豁然開朗。佛祖釋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樹下開悟成佛。

真正的菩提樹原產印度,桑科榕屬,印度人稱之為畢缽羅樹,屬大型喬木,也是印度國樹。很多人知道菩提樹是因為六祖慧能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樹生長在熱帶、亞熱帶地區,在我國西北等寒冷地區自然無法種植,野生優良品種暴馬丁香就被引種到寺廟之內,取代菩提樹。比如青海湟中縣的塔爾寺以及樂都縣的罌曇寺,都有生長了大約600年的暴馬丁香。其中塔爾寺暴馬丁香還與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有關,因為宗喀巴大師出生地就有一棵暴馬丁香,後以此為中心修建寺廟。

法源寺的丁香聲名遠揚

北京寺廟的丁香,當今聲名最為遠播的還是法源寺。

法源寺原名憫忠寺,是唐太宗李世民為紀念東征死去將士修建的,後毀棄無存,明代在此基礎上修建,命名崇善寺,清代再經修葺,改為法源寺,法源寺內的銀杏、文冠果、丁香樹都非常有名,現存的丁香流傳已久,可能是清代遺物。民國時馬芷庠著的《北平旅行指南》即對法源寺的丁香極為贊許,「春時以丁香擅勝,有香雪海之譽」。從清代到民國,都有文人墨客在丁香花開時節來此賞花舉辦詩會。上世紀二十年代,印度詩人泰戈爾在徐志摩陪同之下法源寺賞丁香,成為佳話。

2002年,法源寺丁香詩會重新恢復,至今已連續舉辦16屆。丁香詩會令法源寺在花開時節遊人如織,丁香的爛漫與芳香,又啟迪了詩人的創作靈感。

在花香中品味詩情,在文化中欣賞美景。「文化搭台」仍然讓「文化唱戲」,這無疑是值得提倡的。

此外,卧佛寺的丁香也多見報道,但夕照寺的丁香,知之者並不多。

我曾經在北京的夕照寺街14號工作了很長時間,20年前,我曾探訪過夕照寺,但早已被一家單位占據,廟內只余遺跡,所幸大殿建築依舊完整,但所有相關文物均已盪然無存,路邊賣報紙的老太太曾經搖著腦袋對我說,她曾親眼所見夕照寺內的佛像被抬了出來,又被汽車運走,不知所終。

夕照寺的殿內壁畫最為珍貴,一為陳松繪古松圖,一為王安昆書晉沈約詩三首,民國時已將此拍照,上世紀五十年代北京文物工作隊將壁畫取走,不知今日在何處。

多年前曾聞訊有著600年歷史的夕照古寺經過修繕即將重新開放,並重新種植數十株丁香以恢復當年勝跡,頗令我歡欣鼓舞,翹首以盼,但時至今日,開放之事又沒了下文。

6. 詩詞大會開場白

(冀)書童
幾至長江岸處,綠紅掩映瓊流。煙花追逐葉扁舟,綢羅泛畫舸,風雨打水柔。浪推玉起田收。看披蓑回顧,垂桿回顧,也遇著商船回顧。
水滸荷翠葦高人,丁香梨桃有百樹。尋幽多岐路,探花何擇路,盡傷,跌倒因險路,既來不怕草中蛇,更看著飛鷹捉兔。
蓮花不在瓶中插,梅蕊雖開逐水流。
北柳參差黃變綠,西門慘淡紫無柔。
日來寂寞喧囂處,月照模糊艷麗樓。
歌舞之人終去也,柏松合抱罩墳頭。
桃梨春日開無數,童子漁夫,不賞皆勞做。幾刻光華重又暮,歸家聞見風吹樹。
官人大院深如庫,主子丫鬟,總怕容顏素。不日人無香散去,化成塵土誰人顧!
其七,隋唐演義
紅塵模特擺羅裙,宇宙豪華有氣氛。
有膽堪將天帝罵,無心豈讓海棠薰。
雖然得貴終無跡,但是遺香也是君。
即便野書言野趣,如斯難盡寫全文。
承古千年文化,傳今三歲書生。猶將舊事每澄清,提起何人無敬?
天意斯時難拒,忠臣那日真榮。可憐上帝發虛聲,直到臨終不令!

7. 播音主持考試的自備稿件,最好是詩歌,2,3分鍾,

戴望舒的《雨巷》,最好配樂,如《kiss the rain》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行著
寒漠、凄清,又惆悵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地
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牆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8. 丁建華朗誦的《星星變奏曲》到哪裡下

作者:於友澤(江河)
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星星變奏曲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夜裡凝望
尋找遙遠的安慰
誰不願意
每天
都是一首詩
每個字都是一顆星
像蜜蜂在心頭顫動
誰不願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
柔軟得像一片湖
螢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
誰不喜歡春天,鳥落滿枝頭
像星星落滿天空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
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
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燒
尋找星星點點的希望
誰願意
一年又一年
總寫苦難的詩
每一首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蓋在心頭
誰願意,看著夜晚凍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誰不喜歡飄動的旗子,喜歡火
湧出金黃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時候——升起
去照亮太陽照不到的地方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江河是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星星變奏曲》是他的一首重要詩作。朦朧詩是新時期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是「文革」後期一群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青年,利用詩歌的形式對現實進行反思和追求詩歌獨立的審美價值的產物。這首《星星變奏曲》在詩歌主題、創作手法和詩歌技藝方面都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徵。

編輯本段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江河是朦朧詩派的代表詩人之一,與顧城、北島、舒婷和楊煉一起並稱為「五大朦朧詩人」。《星星變奏曲》是江河的一首重要詩作。朦朧詩是新時期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是「文革」後期一群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青年,利用詩歌的形式對現實進行反思和追求詩歌獨立的審美價值的產物。它是指舒婷、江河、顧城、楊煉、多多、食指、芒克、方含、梁小斌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長的青年詩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詩潮。這首《星星變奏曲》在詩歌主題、創作手法和詩歌技藝方面都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徵。
這首抒情詩以「星星」象徵光明,即詩意、春天、溫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東西,但詩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顯現的不是陽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閃現的點點光明,寄託了詩人在現實中執著追求的理想。全詩由兩個基本對稱的詩節組成,每一節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設句起頭,具有一氣呵成的氣勢。整首詩都以「星星」為主要意象並以假設為前提來抒情寫意,展示現實與理想的背離,顯示詩人對光明的渴求。
第一節的前四行,寫人們抬頭凝望星空,把星星當做遙遠的安慰,這是因為黑暗籠罩了大地。由「如果」引領的這一條件句,構成對黑暗現實的強有力的否定。以下十二行,是由「誰不願意」「誰不喜歡」開頭的三次反問,各引出一組遞進式的比喻,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寫出詩人所嚮往的光明世界:那是一個富有詩意的世界,一個像夏夜般柔美的世界,一個像春天般溫馨迷人的世界。
第二節使用了與第一節同樣的結構、相近的句式和遞進式的比喻,但它的前十二行由「誰不需要……誰還會……誰不願意……誰不願意……」的肯定式,變為「誰還需要……誰還會……誰願意……誰願意」的否定式,在內容上由對光明的嚮往轉向對現實的否定,隨著意象的變換,詩中的情境也由溫馨美好轉為寒冷嚴酷,從而構成主題與變奏的關系。這一節前四句與上一節前四句一樣,都採用了「如果」的假設句式,一起構成對現實的否定,並由正面表達對自由的企盼轉而從反面加以表達。由「誰願意」以下八行,寫出現實的寒冷與苦難。在這個現實世界裡,詩人一年又一年總在寫著苦難的詩,夜晚被凍僵,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被風吹落。這些描寫與第一節的氛圍構成強烈的對照。最後四行,則又恢復了第一節用過的「誰不喜歡……」的肯定句式,表現詩人為追求光明而獻身的決心:詩人願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時候,燃燒自己,代替它們照亮黑暗的大地。
這首詩的主題,表達的是對黑暗冰冷的現實的否定,抒發了對理想的嚮往和追求,以及雖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堅定的希望,這在朧詩中非常有代表性。在藝術上,它也頗能體現朧詩的一些特點。如不直接表現或呈現思想感情,而總是藉助一些物象來暗示或間接地表現經驗等。譬如,用星星、詩、蜜蜂、螢火蟲、睡蓮、春天、鳥、白丁香等來象徵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凍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風吹落的星星等來代表黑暗冰冷的現實世界等,這使得這首詩含蓄朧,意境優美。這種表現方式,和我國古代的詩詞非常相像。
二、問題研究
1.這首詩為什麼題為「星星變奏曲」?
變奏曲,是音樂術語。變奏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過裝飾、改變時值或節奏、改變音符進行方向或次序、改變和聲或調性色彩等手段,使音樂保持原有的基本輪廓而以變化的面貌出現,謂之變奏。系統地運用變奏手法作成的樂曲稱「變奏曲」,其結構為「變奏曲式」。
《星星變奏曲》一詩的上下兩節,共同以「星星」為主要意象,來表現追求光明的主題,並且結構對稱,基本句式、修辭手法和一些用語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樣的韻律。但詩的下一節與上一節相比,情境、意味發生變化並形成強烈對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語也有所變異。這種情形就如同音樂,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輪廓而又以變化的面貌出現,使上、下兩節構成主題與變奏的關系。所以,詩題叫「星星變奏曲」,可謂名副其實。
2.「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麼要顫抖呢?
「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難的詩」所受到的束縛,這種不自由帶來的就是心靈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顫抖,是人心靈的顫抖,因生活的壓抑和束縛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溫暖。
3.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並象徵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4.「寂寞地燃燒」是什麼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練習說明
一、參考下面一則材料,朗讀這首詩,細細品味:詩中的星星象徵著什麼?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內心怎樣的渴望?
剛接到作品時我開始有一些猶疑,因為作者是男性,字里行間都透著陽剛氣。……讀了兩遍還是找到了一些適合女性表達的東西,抒情,細膩,有濃濃的感情色彩,漸漸地深入到詩的裡面,會感到其中寓意的深邃,於是,漸漸地喜歡了……我想我不僅是一個塑造聲音的誦者,一個演員,更是一個角色,一個傳達思想的哲人或導師……我站在舞台上,我想不能有演的意識,只想著聲音怎麼樣,表演怎麼樣,而是發自內心的,像一個思想家那樣,通過我的朗誦向觀眾闡述一個哲理,一份感情……讓觀眾跟隨你走進詩人的心境。 (播音員丁建華談朗讀《星星變奏曲》的感受)
此題意在讓學生通過朗讀,體會詩中的情景、意蘊和詩人的思想情感,把握全詩的主旨。
星星象徵著光明,象徵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二、反復朗讀「誰不願意……」至「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探究下列問題。
此題意在讓學生通過揣摩語言,學習細致地品味詩句的豐富內涵和詩中的意境。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並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閑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著怎樣的關系?詩人為什麼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境,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採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一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一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是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三、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願意……誰不願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此題意在引導學生注意詩歌的語言形式與內容表達的聯系,並在鑒賞的基礎上仿用詩中的基本句式,學習使用不同的句式表達同樣的情感。
四、明確詩的意象,找到本詩中的意象;並明確分別用了哪些詞來形容的。
星星、湖、螢火蟲、春天、詩、蜜蜂、睡蓮、鳥、白丁香、火、旗子——溫情浪漫自由——光明的象徵
夜、寒冷、冰雪、苦難的詩、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可怕殘酷——黑暗殘酷的象徵
通過上下兩段詩歌中冷暖色調的詞進行比較,得出全文在內容上由對光明的嚮往轉向對現實的否定,隨著意象的變換,詩中的情境也由溫馨美好轉為寒冷嚴酷,從而構成主題與變奏的關系。
教學建議
一、有必要簡介當時「朦朧詩」產生的背景,將這種創作現象與社會整體環境相聯系,有利於把握詩歌的主旨和詩人的寫作風格。
二、熟讀這首詩,最好能背誦。在熟讀、背誦的過程中,揣摩語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徵意義。這首詩的抒情性很強,很宜於朗誦,在教學過程中不應忽視。
三、「變奏曲」這一借用的音樂術語,提示這首詩是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的。要認真體會「星星」在不同的情景出現和不同的事物相結合所表現的情境、氛圍有哪些不同。
四、詩中多用比喻。理解這些比喻的寓意,把握其中「螢火蟲」「春天」「鳥」「白丁香」「旗子」「火」等形象的內涵,藉助對這些形象的感悟,深入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
五、授課的形式可以靈活,如談到星星的形象的時候,同學們之間可以展開討論,教師適當點撥。
編輯本段有關資料
《星星變奏曲》賞析(黃祖民)
有人說過,一個聰明的民族,是耽於反思,敢於自我正視的民族。發生於變革時代的中國新文學史上的「朧詩」運動,就是一批正直而年輕的中國知識分子,在詩歌方面開始的最沉痛的反思。
江河,是這次運動的主將之一。他的《星星變奏曲》是新時期的「火把」,卻更感受著時代的脈搏,它是真正的對於光明的呼喚。
詩人選擇「星星」這一意象表現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因為「星星」是最先點燃詩人靈感源的導火索,但我認為,重要的是,借用人們對星星的凝望,更襯出現實的黑暗和殘酷。在這個現實里,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風吹落。星星是「一首詩」,一個「柔軟得像一片湖」的晚上,一個朧著鳥語花香的「春天」,是「飄動的旗子」,是「火」。詩人對這一切愈是盡情地謳歌,愈顯出願望與現實的反差,也愈讓人於溫柔的靜穆中體驗了咸澀的況味和沉重。「在濃重的失落感中萌發出來的追求與尋找,既給這些詩篇蒙上一片迷憫與感傷的情調,又浸透著不甘湮沒與泯滅的內在力的沖擊與奔突」(謝冕語)。
在詩的結構上,兩節詩的外觀構造幾乎相同(但內部結構稍有變化),這正像我國古代《詩經》中的某些一唱三嘆的詩的結構,意在營造一種濃郁的詩的氛圍,來增強詩的內趨力和表達效果,讓人於輕松中心靈發生震動。(選自《中外現代抒情名詩鑒賞辭典》,學苑出版社1989年版)
《星星變奏曲》鑒賞(楊益萍、阿剛)
這首詩開頭的假設語句以「如果……」領銜的詩行,幾乎以一種迫不及待的態度,用詰問宣洩著詩人江河內心蓄積已久的苦悶與祈盼:在沒有光明的暗夜,星光接濟著人們心靈的渴望,並阻止人們心靈與思想的最後淪落,雖然星光未免微弱了些,但畢竟是一份「遙遠的安慰」。
意象的選擇也許是很精心的,當一種壓抑的時代氛圍不斷地扼殺個性與人格,黑暗已掩蓋了光明,但在苦難而堅定的英雄樂觀心靈,「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精神始終昂揚著。這樣,黯淡的星星便會沖破層層雲障,化為希望的光亮。但若不是無奈,誰又會主動擇取只有星星的暗夜呢?「誰不願意/每天/都是一首詩/每個字都是一顆星/像蜜蜂在心頭顫動」,詩是美好的,它註定要成為心靈逃避壓抑、苦悶現實的歸宿,但這樣的審美往往十分遙遠,盡管每個字都成為一顆小星,寄託著密密的心願,甚至震顫了心弦,卻仍無法將一切化做現實。接著又由「誰不願意」的句式引出夏夜,由「誰不喜歡」的句式引出春天,這些都是詩人渴望的,這種渴望不僅在於詩意的萬物,還在於一切擺脫寒冷僵死狀態、充滿新鮮蓬勃的活力。顯然,這些營造的詩意隱喻著詩人美麗浪漫的理想,雖因現實之故,理想與生活相距遙遠,星星、螢火、睡蓮、白丁香的意象卻仍是那麼生動。
現實是嚴酷的,隨著民族十年悲劇的加深,思想之花便蒂結出自由的果實。在江河,他不悲觀於惡劣的現實環境,相反,第二節重復假設語句,仍以其強力的詰問「誰還需要……,誰還會……」,試圖找出一個極平凡而公正的答案:即使在厄運之中,人依然嚮往光明、自由、美。憑著這份堅定的信念,詩人便不再顧惜「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燒」的生存狀態,也不再理會如星星顫抖、白雪覆蓋、夜晚凍僵的現實境遇,一心嚮往無比美好的理想王國;只是太遙遠的緣故,詩人的目光便多少有些朧了。詩人藉助於不斷重復的「誰不願意」和「誰不喜歡」句式,復疊強化著一片沉積已久、不可宣洩的情緒。最後在英雄主義情緒的支配下,充滿浪漫與樂觀的意象湧出詩行,成為人格與生命的自我激勵。從抽象的概念到富於生動色彩的具象,「星星」意象的變奏直接地成為由弱至強的英雄樂觀精神的投射,而且,由於兩段式的詩節構成以及詩節內部存在的情緒與意象對比化了詩人英雄樂觀的浪漫精神。
面對悲劇現實,一種是逃避,一種是介入,介入的方式則有樂觀與悲觀之分,而任何一種單純的方式都不可能持久,江河也應如此。《星星變奏曲》在情緒整體上顯示了某些豪邁色彩,但詩人對悲劇本身的認識似乎並不深刻,而且,過多的浪漫嚮往使詩又近於稍稍淺薄了,這也許是一種苛求吧。
(選自《二十世紀中國新詩》,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
關於「朦朧詩」
朦朧詩,作為一個獨特的詩學概念,它指稱的是以舒婷、顧城、江河、北島、楊煉、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長的青年詩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詩潮。朧詩孕育於「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地下文學」。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偉)、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經開始了新的探索,其後有江河等詩人加入。他們的詩以手抄形式流傳。1979年《詩刊》發表了舒婷的《致橡樹》《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等,1980年又以「青春詩會」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朧詩人的作品和詩歌宣言。朧詩隨即成為一股詩歌潮流,並且涌現了一大批廣為流傳的代表性作品。
朦朧詩作為一種新詩潮,一開始便呈現出與傳統詩歌不同的審美特徵。對人的自我價值的重新確認,對人道主義和人性復歸的呼喚,對人的自由心靈奧秘的探索構成了朦朧詩的思想核心。舒婷以擱淺的船概括一代人的悲劇命運(《船》),面對神女峰這千年流傳的人間神話「煽動新的背叛」(《神女峰》);梁小斌以一把鑰匙的丟失來象徵理想的失落(《中國,我的鑰匙丟了》);楊煉在大雁塔的歷史中觀照人民的命運(《大雁塔》);江河把自己壘進「紀念碑」感受民族的苦難(《紀念碑》)。詩人在覺醒與叛逆、迷惘與清醒、痛苦與庄嚴、失落與尋找、追悔與重建的感傷詩情中試圖建構一個新的詩學主題。
朦朧詩對傳統詩歌藝術規范的變革和反叛,為詩歌創作提供了新鮮的審美經驗。意象化、象徵化和立體化,是朦朧詩藝術表現上的重要特徵。朦朧詩高揚主體意識,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觀真實而摒棄客觀再現,意象的瞬間撞擊和組合、語言的變形與隱喻構成整體象徵,使詩的內涵具有多義性。捕捉直覺與印象,用情感邏輯取代物理邏輯,以時空轉換和蒙太奇造成詩歌情緒結構的跳躍性和立體感,使詩歌情緒內涵獲得了彈性張力空間。朦朧詩意味著中國現代主義詩歌探索的再出發,意味著詩壇恢復了與世界現代詩壇的某些聯系。
(節選自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1997》下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熱點內容
丁香婷婷6月 發布:2025-08-26 12:42:57 瀏覽:784
梅花鹿動圖 發布:2025-08-26 12:39:47 瀏覽:172
盆栽葫蘆的種植方法 發布:2025-08-26 12:39:29 瀏覽:143
福建茶盆景修剪 發布:2025-08-26 12:34:34 瀏覽:71
灌木山茶花 發布:2025-08-26 12:25:03 瀏覽:804
卡絲櫻花套裝官方價格 發布:2025-08-26 12:22:01 瀏覽:977
深圳馬克花藝 發布:2025-08-26 12:21:56 瀏覽:528
栽土豆盆栽 發布:2025-08-26 12:20:31 瀏覽:965
到山裡找盆景樹怎麼選 發布:2025-08-26 12:19:07 瀏覽:629
木質綉球盆景 發布:2025-08-26 12:18:57 瀏覽: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