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雜交技術
⑴ 牡丹與芍葯能雜交嗎
國外已經試驗了很多年,國內後來也在做,雜交後代叫Itoh
Itoh雜種是對所有芍葯與牡丹組間雜交後代品種的統稱,
2008年 我國首次發現並鑒定芍葯牡丹遠緣雜交種的過程及方法,並將該雜種命名為『和諧』。通過對牡丹、芍葯栽培品種及雜交種『和諧』的觀察、研究發現:『和諧』的形態兼具有芍葯與牡丹且多趨於芍葯的特徵,從DNA水平上檢測到了與牡丹、芍葯共有的特徵條帶。從形態學和分子生物學兩方面證明了『和諧』為芍葯和牡丹遠緣雜交形成的宿根類植物。
⑵ 紅牡丹和白牡丹雜交後,子代的牡丹花為什麼會是粉色
「融合遺傳理論」。雙親的遺傳物質會在子代體內發生混合,使子代表現出介於雙親之間的性狀。就像把一瓶紅墨水和一瓶藍墨水倒在一起,混合液是另外一種顏色,再也無法分出藍色和紅色。
⑶ 請問下 我的一對普羅藍牡丹鸚鵡會繁殖嗎 我聽有些人說 這種牡丹是雜交的基因 不會繁育
你問的這個問題,
請問下 我的一對普羅藍牡丹鸚鵡會繁殖嗎 ?
我聽有些人說 ,
這種牡丹是雜交的基因不會繁育,
沒有聽說有普羅藍牡丹鸚鵡的,
網上也沒有搜到這個品種鸚鵡,
是不是字錯了的?
建議補充相關情況上來看看。
⑷ 牡丹花\牽牛花各自雜交問題
這應該和這兩種花的顏色遺傳基因有關。
牡丹花的紅色花基因和白色花基因一個是顯性,一個是隱性。所以兩個基因雜交,就只有一種花色。
牽牛花的這兩種基因都是隱性或顯性基因,所以雜交品種這兩種性狀都表現出來了,所以是粉色的性狀。
⑸ 公司老闆最近買了批花,不知道怎麼養。據說是月季跟牡丹的雜交品種!但是都蔫了!怎麼回事呢!!跪求解釋
花毛茛你看看土干不幹,不幹說明水大了此花忌水大,土要是幹了就先往葉子上噴水緩緩看,再往土裡澆水
⑹ 紅牡丹與白牡丹雜交產生的子牡丹是什麼顏色
那就要看你的紅牡丹和白牡丹是不是純種的嘍,如果都是純種,那子牡丹就可能是紅色或者白色,如果不是純種,還有可能出現粉色哦
⑺ 芍葯與牡丹的雜交品種是什麼
芍葯與牡丹同為芍葯屬,芍葯是草本,牡丹為木本。
把芍葯與牡丹雜交,即組(種以上)間雜交獲得成功,是20世紀牡丹、芍葯育種史上的重要突破之一。1948年左右,日本育種家伊藤在東京用芍葯Kakoden(花香殿)與AliceHarding(金閣)雜交,獲得雜交種子,直到他於1956年逝世時尚未開花。後來,美國的LouisSmirnow發現了這些雜種的重要價值,把它們引種到美國,這便是著名的芍葯牡丹雜交新品種YellowHeaven、YellowEmperor、YellowDream和YellowCrown。它們的花色純黃,花莖直立,葉形也同牡丹相同,但是每年冬季地上部分完全枯死又與芍葯一樣。現在,芍葯與牡丹的雜交已發展為一個重要的育種領域,芍葯牡丹雜種也成了一個有六七十個品種組成的特殊品種群,被稱為伊藤雜種(ItohHybrids)而備受關注。
⑻ 牡丹的植物學史
據《神農本草經》記載:「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在甘肅省武威縣發掘的東漢早期墓葬中,發現醫學簡數十枚,其中有牡丹治療血瘀病的記載。牡丹原產於中國的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諸省山間或丘嶺中,人們發現了它的葯用價值和觀賞價值,而變野生為家養。從南北朝「永嘉水際竹間多牡丹「至今,栽培歷史也有1500年了。在長期的栽培過程中,牡丹發生了變異,出現了許多花大色艷的品種,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其栽培范圍由長江、黃河流域諸省向全國擴大。如今已擴展到中國東北、東南,以及內蒙、新疆、西藏、台灣等地。
牡丹作為觀賞植物栽培,則始於南北朝。據唐代韋絢《劉賓客嘉話錄》記載:「北齊楊子華有畫牡丹極分明。子華北齊人,則知牡丹久矣。」又據《太平御覽》謝康樂說:「南朝宋時,永嘉(今溫州一帶)水際竹間多牡丹」。
「牡丹」這一名稱的出現,標志著牡丹栽培歷史的開始。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說:「牡丹雖結籽而根上生苗,故謂「牡「(意謂可無性繁殖),其花紅故謂「丹」。」
隋代,牡丹的栽培數量和范圍開始逐漸擴大,當時的皇家園林和達官顯貴的花園中已開始引種栽培牡丹,並初步形成集中觀賞的場面。《隋志素問篇》中說道:「清明次五時牡丹華。」這又足以說明牡丹作觀賞植物則規模更大。據唐《海山記》記載:「隋帝闢地二百里為西苑(今洛陽西苑公園一帶),詔天下進花卉,易州進二十箱牡丹,有赫紅、飛來紅、袁家紅、醉顏紅、雲紅、天外紅、一拂黃、軟條黃、延安黃、先春紅、顫風嬌......」,隋都西苑種植牡丹與隋煬帝廣泛收集民間的奇花異草有關。
唐朝時,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唐都長安的牡丹在引種洛陽牡丹的基礎上,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當時已出現了種植牡丹的花師。據柳宗元《龍城錄》記載:「洛人宋單父,善種牡丹,凡牡丹變易千種,紅白斗色,人不能知其術,唐皇李隆基召至驪山,植牡丹萬本,色樣各不同。「當時的「藝人「因受社會所限,生活所迫,所掌握的「絕技」是不外傳的。所以,宋單父種植牡丹的「絕技「使後人「不能知其術」。但是,從「植牡丹一萬本(株),色樣各不同」來看,牡丹的栽培技術已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
在唐代,宮廷寺觀,富豪家院以及民間種植牡丹已十分普遍。據《杜陽雜記》記載:「高宗宴群臣賞雙頭牡丹」。《酉陽雜俎》載:「穆宗皇帝殿前種千葉牡丹,花始開香氣襲人「。《劇談錄》載:「慈恩寺浴堂院有花兩叢,每開五六百花,繁艷芬馥,絕少倫比」。當時,刺激牡丹種植業發展的原因,不僅是牡丹被眾多的人們喜愛,有一定的觀賞價值,而且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唐國史補》載:「人種以求利,本有值數萬者「。在唐代的大量栽培下,繁育出眾多的品種,使牡丹花瓣化程度提高,花型花色增多。
在栽培方面角度說,唐代已開始嘗試牡丹的熏花試驗,據《事物紀原》記載:「武後詔游後苑,百花俱開,牡丹獨遲,遂貶於洛陽」。這雖為傳說,但從中可以分析出「牡丹獨遲」的原因,是當時的人們還沒有真正掌握其生長規律而造成熏花的失敗,使其不能與其它花卉同放。
作為唐代東京的洛陽,從初唐到五代十國的後唐,牡丹種植業都在不斷的發展,其規模不亞於西京長安。據宋《清異錄》記載:「後唐庄宗在洛陽建臨芳殿,殿前植牡丹千餘本,有百葯仙人、月宮花、小黃嬌、雪夫人、粉奴香、蓬萊相公、卵心黃、御衣紅、紫龍杯、三支紫等品種」。
宋代,牡丹栽培中心由長安移至洛陽,栽培技術更加系統、完善,對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現了一批理論專著。這其中有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周師厚的《洛陽牡丹記》、《洛陽花木記》;張峋的《洛陽花譜》等等。記述了牡丹的栽培管理,其中包括擇地、花性、澆灌、留蕾、防蟲害、防霜凍以及嫁接、育種等栽培方法,總結出一整套較為完善的成熟經驗。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中載:「種花必擇善地,盡去舊土,以細土用蘞末一斤和之「、「白蘞能殺蟲,此種花之法也」。《洛陽花木記》中載:「凡栽牡丹不宜太深,深則根不行,而花不發旺,以瘡口(根莖交接處)齊土面為好」。由此可以看出,當時對栽培牡丹十分嚴格,從選地到種植都十分講究,這也許是洛陽牡丹能夠甲天下的原因之一。
北宋時,洛陽牡丹的規模是空前的。當時洛陽人不單愛花,種花,更善於培育新品種,牡丹「不接則不佳「,他們用嫁接方法固定芽變及優良品種,這就是北宋時最突出的貢獻。
南宋時,牡丹的栽培中心由北方的洛陽、開封移向南方的天彭(成都彭州市)、杭州等地。在這些栽培地,首先引種了北方較好的品種,並與當地的少量品種進行了雜交(天然雜交),然後通過嫁接和播種的方法,從中選出更多更好的適宜南方氣候條件的生態型品種。陸游著的《天彭牡丹譜》中記述了洛陽牡丹品種70餘個。 明清時,中國牡丹的栽培范圍已擴大到安徽的亳州、山東的曹州、北京、廣西的思恩、黑龍江的河州等地。《松漠紀聞》記述了黑龍江至遼東一帶種植牡丹的情況:富室安居逾二百年往往辟園地,植牡丹多至三二百本,有數十叢者,皆燕地所無。另據《思恩縣志》記載:「思恩牡丹出洛陽,民宅多植,高數丈,與京花相艷,其地名小洛陽」。這說明當時牡丹北至黑龍江,南至廣西。明清時關於牡丹著述更多,薛鳳翔著《亳州牡丹表》、《牡丹八書》,從牡丹的種、栽、分、接、澆、養、醫、忌八個方面進行了科學的總結。乾隆年間編纂的《洛陽縣志》列古代和當時品種共169個。
清代熏花已十分普及,據《曹州牡丹-附記七則》載:「右安門外草橋,其北土近泉居人以種花為業,冬則溫火煊之,十月中旬,牡丹進御矣「。再據《五雜俎》載:「朝遷進御常有應時之花,然皆藏之窖中,四周以火逼之,隆冬時即有牡丹花,道其工力,一本數十金「。這時的催花技術己達到相當的水平,此技術至今還在採用。
1949年共和國成立後,牡丹種植業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尤其在改革開放以來,各地牡丹的栽培數量不斷增加,栽培技術水平逐年提高。洛陽、荷澤等地先後成立了牡丹專業的科研機構——牡丹研究所。在前人的栽培管理的基礎上,使牡丹的栽培技術又得到了新的發展。同時,中國還出版了一批較高學術價值的專著,如劉淑敏等編著的《牡丹》,喻衡著的《牡丹花》,魏澤圃等主編的《洛陽牡丹》等等。這些著作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得到了充實和發展,作了一些理論上的新探索。
牡丹不僅是中國人民喜愛的花卉,而且也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珍愛。日本、法國、英國、美國、義大利、澳大利亞、新加坡、朝鮮、荷蘭、德國、加拿大等二十多個國家均有牡丹栽培,其中以日、法、英、美等國的牡丹園藝品種和栽培數量為最多。
海外牡丹園藝品種,最初均來自中國。早在公元724-749年,中國牡丹傳入日本,據說是由空海和尚帶去的。1330年至1850年間法國對引進的中國牡丹進行大量繁育,培育出許多園藝品種。1656年,荷蘭和東印度公司將中國牡丹引入荷蘭,1789年英國引進中國牡丹,從而使中國牡丹歐洲傳播開來,園藝品種達100多個。美國於1820-1830年,才從中國引進中國牡丹品種和野生種,後來培育一種黑色花的牡丹品種。
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喻衡先生在他所著的《牡丹花》一書中這樣寫道:「牡丹在國外也用於庭園栽植,植株高度可達2米,花徑達20-30厘米,每天暮春時節,花朵盛開,碩大無比,清香四溢,冠居群芳,雖遠離故國,也大有一副'花王'的氣派。」
⑼ 紅牡丹與白牡丹雜交是什麼顏色(按融合遺傳)
融合遺傳是1868年由達爾文提出的。它主張兩親代的相對性狀在雜種後代中融合而成為新的性狀而出現,也即子代的性狀是親代性狀的平均結果,且雜合子後代中沒有一定的分離比例。融合遺傳方式是雜交後代的性狀介於兩親本之間,若雜交後代自交,性狀不會分離;若測交再次介於兩者的狀態之間。按照這種理論,紅牡丹與白牡丹雜交,後代應該是粉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