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玉牡丹
『壹』 越劇沙漠王子人物
、戲曲演員
越劇小生。尹派藝術創始人。祖籍浙江新昌。生於浙江新昌縣西門外的小龍潭村。
8歲喪父。12歲進入嵊縣醒獅劇社學花旦,後考進嵊縣華堂鎮大華舞台。1933年冬,她離開科班,與別人搭班在浙東一帶演出。1934年年底,沈家門一個戲班請新鳳舞台出身的葉彩金唱頭肩旦,聘剛從瑞雲舞台滿師的竺水招唱二肩旦,唯獨缺少小生,這位班主聽說尹桂芳旦角、生角兼能,於是一邊託人來聘請,一邊自作主張地將尹桂芳取名為「尹雲峰」,掛出了牌子。尹桂芳到了沈家門,一見此狀,哭笑不得。誰知用「尹雲峰」的名字扮演小生,竟使她成了名。1938年,尹桂芳來到上海,先參加越劇界慈善義演,後分別與筱丹桂、王明珠、邢竹琴、呂愛花搭檔演出。
1940年秋,尹桂芳與竺水招合作掛頭牌。1942年6月,尹桂芳與來自四季春班的傅全香在老閘大戲院演出了《黃金與美人》、《春花泣秋風》等新戲。此時,她已具有比較豐富的藝術實踐經驗,又多次觀摩了京劇、話劇的演出,看的電影也不少,眼界逐漸開闊,對科班那一套也感到不合時代要求,於是積極進行越劇改革,決心走出一條新的路子來。1944年,尹桂芳不顧劇場老闆的反對,在竺水招的支持下,請來了編導人員,並採用立體布景、寫實的道具和效果、新穎的燈光,在龍門大戲院演出了《雲破月圓》,又演出了《殉情》,觀眾反應良好。
1945年春,她聘請洪鈞、徐進、弘英、蘭明等先後編演了《石達開》、《夜短情長》、《寶玉與黛玉》、《春閨夢里人》、《幾時重相見》、《荒島恩仇記》、《沙漠王子》等新戲,影響進一步擴大。尤其是《寶玉與黛玉》中的《寶玉哭靈》和《沙漠王子》中的《算命》唱段,在電台播唱後,聽眾反響強烈,越劇改革取得了一定的交果。這時尹桂芳的演技也日臻成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與流派。
1946年,尹桂芳成立芳華劇團。1947年,她積極支持袁雪芬倡導的《山河戀》義演活動,放棄了自己原定拍攝電影《王孫公子》的計劃。1948年,越劇觀眾投票選舉「越劇皇帝」,色藝雙絕、德藝雙馨的尹桂芳榮登榜首。 1954年華東戲曲匯演,她主演的《屈原》獲得劇本、表演、音樂一等獎。1959年,芳華越劇團全體演職員遷往福建。文革中,她遭到殘酷迫害,半身癱瘓。但她身殘志不殘,仍然為振興越劇事業,培養越劇新人積極地貢獻自己的力量。
尹桂芳的藝術特色是深沉雋永,流暢舒展,纏綿柔和。其唱腔藝術,醇厚質朴,跌宕有致,具有「圓、潤、糯」三大特點,風靡越劇界,經久不衰,在越劇小生中學尹派的佔大多數,有「十生九尹」之稱。她的音域並不寬,唱腔多在中音區運行,很少用高音;她的鼻音較重,演唱時按「字重腔輕,以情帶聲」的原則把字音吐清而別具風味,又善於運用重音和音色、速度的變化表達人物感情的起伏。在表演上,尹派講究手眼身法步的運用,演技精湛優美,瀟灑細膩,多扮演風流瀟灑、文雅溫柔的書生,朴實而不呆板,聰穎而不輕佻,瀟灑而不飄浮。
尹桂芳一生演過上百個劇目,其代表作有《盤妻索妻》、《沙漠王子》、《浪盪子》、《紅樓夢》、《西廂記》、《屈原》、《何文秀》、《玉蜻蜓》、《信陵君》、《江姐》等。演過上百個劇目,塑造了賈寶玉、何文秀、梁玉書、屈原、張生、信陵君等一系列藝術形象。
尹派傳人有筱桂芳、尹瑞芳、尹小芳、宋普南、茅威濤、趙志剛、蕭雅、王君安等。
誕辰:1919年12月1日,農歷己未年十月初十日
逝世:2000年3月1日,上午8:15分
尹桂芳與《紅樓夢》
驚聞越劇藝術大師尹桂芳魂歸道山,悲痛久久地籠罩在我的心頭。回想那時趙志剛在上海大劇院創演新編《紅樓夢》的消息,我是何等地為尹桂芳感到欣慰。趙志剛談到他曾向恩師尹桂芳請教塑造賈寶玉這一人物之關鍵,已病重不能言語的尹桂芳艱難地用心寫出了一個「情」字。這一字恰恰道出了我多次欣賞尹桂芳表演賈寶玉的深切感受,也點明了尹派藝術的魅力和經久不衰的劇藝真諦。
賈寶玉是尹桂芳傾注心血最多的一個人物,也是她塑造的一個光彩照人的形象。她創演的《寶玉哭靈》,凄涼幽婉,成了當年電台的熱門演播節目。「哭靈」一場,她演寶玉不顧一切地沖到瀟湘館門前,看到黛玉的靈位,倏忽止步,知道黛玉果真死了,不由心如刀絞,顫抖地呼喊「林妹妹」,撕心裂肺地叫道:「寶……寶玉來了!」語氣咽塞、泣不成聲地撲向靈桌,默然跪下,無言叩首。每演至此,全場觀眾無不為之淚下。令觀者感到眼前的人物確是不事雕琢、天然成真的寶玉,確是深知黛玉脾性、溫柔純真的寶玉。
尹桂芳在十年浩劫中身遭迫害而偏癱,但她仍鍥而不舍地傳藝,又幸得其弟子尹小芳的輔助,乃至今日的弟子趙志剛、茅威濤等均在發揚尹派藝術之真諦上深下工夫,並獲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這也是對永遠留在觀眾心中的藝術家尹桂芳的最好紀念。
活動年表:
1939年2月6日,農歷戊寅年十二月十八日:尹桂芳首次到滬演出
尹桂芳首次到上海,客串演出於由王明珠、張桂蓮主演的永樂戲院。
1941年1月3日,農歷庚辰年十二月初六日:上海「全市女子越劇大會串」舉行
中國救濟婦孺總會募捐運動在上海新新電台舉辦「全市女子越劇大會串」,施銀花、屠杏花、姚水娟、竺素娥、筱丹桂、馬樟花、袁雪芬、尹桂芳、竺水招、徐玉蘭、商芳臣、李艷芳、邢竹琴等38位演員,參加播音演唱。
1941年1月21日,農歷庚辰年十二月廿四日:「全滬越國紅星十班大會串」舉行
「全滬越國紅星十班大會串」在上海浙東大戲院進行。日夜場演出摺子戲。
演出劇目
《借紅燈》(尹桂芳,竺水招)
《方玉娘哭塔》(施銀花,錢秀靈)
《盤夫》(竺素娥,邢竹琴)
《曾貴嫖嫂》(王水花,王明珠)
《樓台會》(姚水娟,李艷芳)
《化緣認妻》(尹樹春,陳素娥)
《書房會》(馬樟花,傅全香)
《大堂會》(商芳臣,林黛英)
《十八相送》(小白玉梅,邢月芳)
《倪鳳扇茶》(筱丹桂,張湘卿)
是日,姚水娟演畢步出戲院,突遭歹徒投擲糞汁。
1941年1月22日,農歷庚辰年十二月廿五日:越劇九班大會串舉行
1月22日至23日,嵊新女子越劇團勸募故鄉災款游藝大會,聯合在大來、天香、卡德、民樂、永樂、南洋、同樂、浙東、萬國等戲院演出的越劇團,假座上海更新舞台舉行九班大會串。劇目有《碧玉簪》、《孟麗君》、《沉香扇》等。馬樟花、李艷芳、王水花、毛佩卿扮演王玉林,施銀花、筱丹桂、竺水招、邢竹琴、林黛英扮演李秀英,小白玉梅、姚水娟、王明珠、袁雪芬扮演孟麗君,竺素娥、張湘卿、尹桂芳、屠杏花扮演皇甫少華,小白玉梅、姚水娟分飾蔡蘭英,屠杏花、竺素娥、張湘卿、尹桂芳分飾徐文秀。
1941年7月29日,農歷辛巳年閏六月初六日:嵊新女子越劇團勸募大會舉行
7月29日至30日,中國救濟婦孺總會籌募捐款委員會主辦嵊新女子越劇團勸募大會,在上海黃金大戲院舉行,日夜共演4場。劇目有《御筆樓》、《采桂別桂》、《樓台會》、《楊貴妃》、《恆娘》、《林慧娘》、《販馬記》、《碧玉簪》、《紅玉公》、《貂蟬》、《拾玉鐲》、《女欽差》、《書房會》、《寶蓮燈》、《馬寡婦開店》等。參與主演的有屠杏花、王杏花、小白玉梅、邢月芳、商芳臣、筱丹桂、賈靈鳳、袁雪芬、馬樟花、徐玉蘭、趙瑞花、竺素娥、邢竹琴、范瑞娟、尹桂芳、竺水招、姚水娟、李艷芳等演員。
1942年4月15日,農歷壬午年三月初一日:傅全香加入同樂戲院
傅全香加入同樂戲院,與尹桂芳、竺水招合作。
1944年5月11日,農歷甲申年四月十九日:全滬越劇聯合大會串義演舉行
上海越劇聯誼會假皇後大戲院,舉辦全滬越劇聯合大會串,義演3天。有傅全香、范瑞娟的《送鳳冠》;李艷芳、邢竹琴的《十八相送》;筱丹桂、賈靈鳳的《人心》;尹桂芳、竺水招的《陳琳與寇珠》;姚水娟、王水花的《拾玉鐲》;王杏花、竺素娥的《販馬記》;施銀花、屠杏花的《化緣認妻》;余彩琴、張桂蓮、陸錦花、戚雅仙、徐天紅、吳小樓的《明末遺恨》。
1944年9月,農歷甲申年:尹桂芳開始越劇改革
尹桂芳在龍門大戲院開始越劇改革,首演新越劇《雲破月圓》(由深紅編劇,紅英導演),並建立劇務部。洪鈞(韓義)、野鶴、鍾泯、徐進、藍明等相繼加入。
1945年12月24日,農歷乙酉年十一月二十日:為籌募嵊縣善後救濟經費,全滬越劇大會串舉行
為籌募嵊縣善後救濟經費,假座天蟾舞台舉行全滬越劇大會串。劇目有筱丹桂、徐玉蘭的《青衫迷》;邢竹琴、王水花的《大堂會》;袁雪芬、范瑞娟的《忠魂鵑血》;姚水娟、張桂蓮的《血濺洞房》;傅全香、張湘卿的《送鳳冠》;尹桂芳、竺水招、徐天紅的《兩代兒女》;尹樹春、玉牡丹的《大劈棺》;金香琴、金月樓的《御筆樓》等。
1946年2月2日,農歷丙戌年正月初一日:芳華劇團成立
以尹桂芳、竺水招為首的芳華劇團成立,在九星大戲院首演《沙漠王子》,由徐進編劇,鍾泯導演。
1947年4月8日,農歷丁亥年閏二月十七日:尹桂芳、竺水招首演時裝越劇《浪盪子》
以尹桂芳、竺水招為首的芳華劇團,在九星大戲院首演反映上海現實生活的時裝越劇《浪盪子》,由徐進編劇,嚴進導演。
1947年7月29日,農歷丁亥年六月十二日:「越劇十姐妹」簽訂聯合義演合約
越劇界一批著名演員在上海四馬路大西洋西菜社聚會,為聯合義演簽訂合約。在上面簽名的有尹桂芳、徐玉蘭、竺水招、筱丹桂、袁雪芬、張桂鳳、吳小樓、傅全香、徐天紅、范瑞娟(次序按合約原件排列)。這十位演員人稱「十姐妹」。
1947年8月19日,農歷丁亥年七月初四日:越劇十姐妹聯合義演《山河戀》
因在上海的越劇演員處處受著老闆的控制、盤剝和欺凌,她們渴望有自己的劇場,能自由地演戲。為了籌建創建越劇實驗劇場,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等十個年輕的越劇演員,發起舉行聯合大義演。演出劇目是《山河戀》,地點在黃金大戲院。
這十位演員是: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竺水招、徐玉蘭、筱丹桂、徐天紅、傅全香、張桂鳳、吳小樓。
1947年8月29日,農歷丁亥年七月十四日:《山河戀》獲准繼續演出
在前一晚接到警察局送來的「勒令停演」後,袁雪芬、尹桂芳、吳小樓和湯蒂茵,到社會局與局長吳開先展開面對面的說理斗爭,取得勝利,《山河戀》獲准繼續演出。該劇演至9月12日結束。
1947年9月23日,農歷丁亥年八月初九日:芳華劇團改組為雲華劇團
因尹桂芳去香港,原芳華劇團改組為雲華劇團,竺水招為團長,演出於上海國泰大戲院,首演劇目為《未婚妻》,主要演員有吳小樓、周寶奎、焦月娥、張茵、賈靈鳳等。
1948年7月13日,農歷戊子年六月初七日:尹桂芳重建芳華劇團
尹桂芳從香港返滬,重建芳華劇團,與王文娟搭檔,演於蘭心戲院,首演劇目《陸文龍》。
1948年9月4日,農歷戊子年八月初二日:芳華劇團遷往新光大戲院
芳華劇團遷往新光大戲院演出,尹桂芳與傅全香搭檔,老生為徐天紅。
1954年5月22日,農歷甲午年四月二十日:芳華越劇團首演《屈原》
芳華越劇團在麗都大戲院上演了歷史劇《屈原》,由馮允庄編劇,司徒陽導演,尹桂芳、徐天紅、許金彩、戴忠桂、尹小芳等主演。
1957年4月,農歷丁酉年:「越劇之家」上海市經濟委員會成立
為在嵊縣建立「越劇之家」,成立了「越劇之家」上海市經濟委員會,袁雪芬任常委會主任,尹桂芳、戚雅仙為副主任,王文娟、魏素雲等10人為常委。集資採取義演形式。義演從4月上旬開始,至1959年2月為止,共籌義演款37202元63角。
1958年12月17日,農歷戊戌年十一月初七日:芳華越劇團首演《紅花村》
芳華越劇團新作現代劇《紅花村》,首演於瑞金劇場。該劇由陳曼、王艷霞編劇,朱家訓導演,尹桂芳、徐天紅主演。
1993年4月18日,農歷癸酉年三月廿七日:「一代風流——尹桂芳」藝術系列活動舉行
4月18日至4月20日,「一代風流——尹桂芳」藝術系列活動在她家鄉浙江新昌舉行3天,除進行藝術研討外,還有大型演出。尹桂芳率領上海、浙江、福建的弟子尹小芳、尹瑞芳、茅威濤、趙志剛、張學芬、王君安、張麗君等演出尹派名劇。上海的中年演員張國華、朱祝芬,也參加表演尹派代表作《屈原》選場。
『貳』 經典老電影越劇追魚真假牡丹是誰
王文娟,1926年12月19日出生於浙江紹興嵊縣靈山鄉坑邊村,傑出的越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越劇「王派」創始人,擅長越劇青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越劇」代表性傳承人。
1958年主演的越劇電影《追魚》飾演鯉魚精和金牡丹
『叄』 越劇追魚選段真假牡丹曲譜
《追魚》張珍與金丞相之女牡丹小姐幼年訂婚。張珍父母去世後,金丞相嫌他回貧窮而冷落,答讓他獨居後苑碧波亭,伺機退婚。鯉魚精不甘水府寂寥,見張珍純朴,就變成牡丹小姐每晚和他相會,不料被真牡丹小姐發現被趕出金門。假牡丹與張珍在回鄉路上,被金丞相見到誤以為其女與張私奔。到府內真假牡丹難辨,特請包公,鯉魚精又鬧個真假包公。後鯉魚精轉為凡人,與張珍結為夫妻。
『肆』 武漢市越劇團的前身
前身是1951年先後到漢口演出的上海聯藝和東升越劇團。在武漢市文教局指導下兩團合並組成武漢市華菁越劇團(民營公助)。1953年3月16日定名武漢市越劇團,是直屬武漢市文化局領導的全民所有制劇團。團長筱靈鳳。主要演員有小生金雅樓、金月樓,花旦史翠貞、玉牡丹、筱寶奎,老生筱靈鳳、筱湘麟。後有華倩、趙志萍、俞桂英、胡惠芳、胡曉青、張曉玲、戚慧娟、魏菁菁等。創作人員有編劇沈沙、談學文,導演魯虹、張銘,作曲何厚安,舞美設計侯振都、馬泰祺等。?
『伍』 閨門旦的越劇
黛玉葬花-選自《紅樓夢》
繞綠堤拂柳絲穿過花徑 聽何處哀怨笛風送聲聲人說道大觀園四季如春 我眼中卻只是一座愁城 看風過處落紅成陣 牡丹謝芍葯怕海棠驚楊柳帶愁桃花含恨 這花朵兒與人一般受逼凌 我一寸芳心誰共鳴七條琴弦誰知音 我只是惜猩猩憐同病 不教你陷落污泥遭蹂躪 且收拾起桃李魂 自築香墳葬落英
禱墓-選自《梁山伯與祝英台》
梁兄啊 一見墳台我魂魄消 我呼天搶地哭嚎啕 在樓台一別成永訣 人世無緣難到老 梁兄啊 你我原來不相識 有緣結義在草橋 我與你同桌共宿三年整 實指望生生世世永相好 我只道 天從人願良緣配 誰知道 姻緣簿上名不標 我只道 你挽月老媒來做 誰知道 喜鵲未叫烏鴉叫 我只道 你笙簫管笛來迎娶 誰知道 未到銀河就斷鵲橋 我只道 紅燭高燒度良宵 誰知道 白衣素服來祭禱 求蒼天 風師雨伯你發慈悲 狂風暴雨,飛沙走石 颳走馬家花花轎 雷公電母你發神威 劈開墳墓,葬我同穴 讓我與梁兄永相好 梁兄啊 不能同生求同死
什麼時候紙上的憂傷
竟成了你今後的語氣
而嬌紅轡頭長在夢里
等到四更也沒見環佩歸來
黃土和風沙
洗劫你的玲瓏綉閣
一雙腳踏進門
兩印泥漬
日後你一乘小轎嫁去
琳琅滿院嫁妝
白桐樹和青柏枝
辟邪又祈福
子孫安泰 綿遠悠長
(2)鳳凰
雙喜尚未褪凈
腮靨停止嬌羞
認了真地奶娃娃
在活面盆里
揉搓為人妻媳的忿怨
剪禿青絲墨染
減削豆蔻時節乍喜乍嗔的心事
明日立秋
趁好去種白菜
倏然一個有月的晝
夢見鸚鵡飛來
綠羅裙心字綉鞋
說到小姐張生來見
醒來身陷暖亮
冬日一地靜好
『陸』 漢口的人民劇院在哪
公交線路:軌道交通2號線→輕軌1號線,全程約8.9公里
1、從中北路步行約380米,到達洪山廣場站
2、乘坐軌道交通2號線,經過5站,到達循禮門站
3、步行約80米,換乘輕軌1號線
4、乘坐輕軌1號線,經過1站,到達大智路站
5、步行約480米,到達武漢市人民劇院
『柒』 紅樓夢戲曲哪年代編造
紅樓夢(越劇經典劇目)
越劇經典劇目,古裝戲。徐進1957年編劇。根據我國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改編。寫林黛玉幼失雙親,寄居外祖母家,心情憂郁,體弱多病。表兄賈寶玉與她兩小無猜、情投意合、心心相印。但寶玉祖母不許他倆聯姻,而要寶玉與薛寶釵成婚。於是王熙鳳用調包計撮合寶、釵。黛玉得悉,舊病加劇,燒毀生平詩稿,含恨而死。寶玉在洞房之夜明白騙婚真相,驚憤交加,急奔黛玉靈前哭悼後憤然出走。
該劇由上海越劇院二團排演。藝術指導吳琛,導演鍾泯,作曲顧振遐、高鳴,布景設計蘇石風、許惟興,服裝造型設計陳利華,燈光設計吳報章、明道宣。徐玉蘭飾賈寶玉、王文娟飾林黛玉、陳蘭芳飾薛寶釵、唐月瑛飾王熙鳳、周寶奎飾賈母、徐慧琴飾賈政、鄭忠梅飾王夫人。該劇於1958年2月18日至3月31日,首期公演於共舞台及大舞台,連演54場,場場爆滿,觀眾達86343人次。1959年,該劇作為國慶10周年獻禮劇目晉京演出,周恩來總理蒞臨觀劇並接見編劇及主要演員,對該劇加以肯定和鼓勵。1959年春,上海越劇院攜該劇赴越南民主共和國訪問演出,胡志明主席觀劇後接見全體演職員並合影留念。1961年,劉少奇主席在滬觀看該劇後接見了劇組演職員。1960年,赴香港演出,角色調整為金采風飾王熙鳳、呂瑞英飾薛寶釵。1961年4月,周總理陪同金日成主席到杭州進行國事活動,該劇奉調赴杭招待演出。周總理、金日成主席觀後接見了徐玉蘭、王文娟。1961年9月,上海越劇院攜該劇赴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訪問演出。1962年,該劇被朝鮮國立民族藝術劇院移植為唱劇。1960年,上海越劇院首次攜該劇赴香港演出。20世紀80年代以後,該劇分別以不同的演出陣容,先後赴日本、法國、新加坡、泰國等國家和港、澳、台地區演出。1962年,海燕電影製片廠和香港金聲影業公司將該劇攝製成上、下兩集的彩色戲曲藝術片,由岑范導演。影片在國內外放映大受歡迎。該片在1962年11月21日起在香港連續映出38天400餘場,觀眾近40萬人次。香港報紙在1個多月內發表了文藝界人士撰寫的評論文章達100多篇。1978年,該片在國內重映,轟動全國,不少地方晝夜不停地放映,觀眾之多,創歷史記錄。上海文藝出版社在1959年8月出版了該劇的單行本,又於1979年4月、1982年10月再版發行,並被收入《越劇叢刊》第1集。1961年,香港萬里書店將該劇編入《越劇精華》第1集出版。1993年,被選入王季思主編的《中國當代十大悲劇集》。1978年9月,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了根據該劇電影選編的攝影連環畫冊。戲中唱腔多次被中國唱片社及音像出版單位製成唱片和音帶,發行國內外。該劇以寶玉和黛玉的愛情悲劇為中心事件,歌頌他們的叛逆性格,揭露了封建勢力對新生一代的束縛和摧殘。劇本文詞優美、雅俗共賞,音樂聲情並茂,布景富麗堂皇,表、導演細膩真切,成功地塑造了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王熙鳳、賈母、賈政、紫鵑等一系列藝術形象,受到國內外觀眾的贊美。它是上海越劇院的優秀保留劇目,徐玉蘭、王文娟代表作之一,並有劇種代表作之稱。解放前,大中華唱片公司灌制了尹桂芳演唱的「賈寶玉哭靈」和玉牡丹用[四工調]演唱的「焚稿」唱片。1937年,勝利唱片公司灌制了支蘭芳演唱的「黛玉葬花」唱片。[1]
『捌』 越劇牡丹對葯是哪曲越劇選段
牡丹對課是移植劇目,只是摺子戲
『玖』 哪位能給我電視劇紅樓夢的劇情介紹
劇情介紹 (經典版 大劇院版)
經典版
根據我國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改編。寫林黛玉幼失雙親,寄居外祖母家,心情憂郁,體弱多病。表兄賈寶玉與她兩小無猜,情投意合,心心相印。但寶玉祖母不許他倆聯姻,而要寶玉與薛寶釵成婚。於是王熙鳳用調包計撮合寶、釵。黛玉得悉,舊病加劇,燒毀生平詩稿,含恨而死。寶玉在洞房之夜明白騙婚真相,驚憤交加,急奔黛玉靈前哭悼後憤然出走。
該劇由原上海越劇院二團排演,編劇徐進,藝術指導吳琛,導演鍾泯,作曲顧振遐、高鳴,布景設計蘇石風、許惟興,服裝造型設計陳利華,燈光設計吳報章、明道宣。徐玉蘭飾賈寶玉、王文娟飾林黛玉、陳蘭芳飾薛寶釵、唐月瑛飾王熙鳳、周寶奎飾賈母、徐慧琴飾賈政、鄭忠梅飾王夫人。該劇於1958年2月18日至3月31日,首期公演於共舞台及大舞台,連演54場,場場爆滿,觀眾達86 343人次。1959年,該劇作為國慶10周年獻禮劇目晉京演出,周恩來總理蒞臨觀劇並接見編劇及主要演員,對該劇加以肯定和鼓勵。1959年春,上海越劇院攜該劇赴越南民主共和國訪問演出,胡志明主席觀劇後接見全體演職員,合影留念。1961年,劉少奇主席在滬觀看該劇後接見了劇組演職員。1960年,去香港演出,角色調整為金采風飾王熙鳳、呂瑞英飾薛寶釵。1961年4月,周總理陪同金日成到杭州進行國事活動,該劇奉調赴杭招待演出,周總理、金日成觀後接見了徐玉蘭、王文娟。1961年9月,上海越劇院攜該劇赴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訪問演出。1962年,該劇被朝鮮國立民族藝術劇院移植為唱劇。1960年,上海越劇院首次攜該劇赴香港演出。80年代以後,該劇分別以不同的演出陣容,先後赴日本、法國、新加坡、泰國等國家和港、澳、台地區演出。1962年,海燕電影製片廠和香港金聲影業公司將該劇攝製成上、下兩集的彩色戲曲藝術片,由岑范導演。影片在國內外放映大受歡迎。該片在1962年11月21日起,在香港連續映出38天400餘場,觀眾近40萬人次。香港報紙在1個多月內發表了香港文藝界人士撰寫的評論文章達100多篇。1978年,該片在國內重映,轟動全國,不少地方晝夜不停地放映,觀眾之多,創歷史紀錄。上海文藝出版社在1959年8月,出版了該劇的單行本,又於1979年4月、1982年10月,再版發行,並被收入《越劇叢刊》第一集。1961年,香港萬里書店將該劇編入《越劇精華》第一集出版。
1993年,被選入王季思主編的《中國當代十大悲劇集》。1978年9月,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了根據該劇電影選編的攝影連環畫冊。戲中唱腔,多次被中國唱片社及音像出版單位,製成唱片和音帶,發行國內外。該劇以寶玉和黛玉的愛情悲劇為中心事件,歌頌他們的叛逆性格,揭露了封建勢力對新生一代的束縛和摧殘。劇本文詞優美,雅俗共賞,音樂聲情豐滿,布景富麗堂皇,表導演細膩,成功地塑造了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王熙鳳、賈母、賈政、紫鵑等一系列藝術形象,受到國內外觀眾的贊美。它是上海越劇院優秀保留劇目,徐玉蘭、王文娟代表作之一,有劇種代表作之稱。建國前,大中華唱片公司灌制了尹桂芳演唱的"賈寶玉哭靈"和玉牡丹用〔四工調〕演唱的"焚稿"唱片。民國26年(1937年),勝利唱片公司灌制了支蘭芳演唱的"黛玉葬花"唱片。
場序
一、黛玉進府 二、讀西廂 三、會琪官 四、不肖種種 五、笞寶玉
六、閉門羹 七、葬花 八、王熙鳳獻策 九、傻丫頭泄密 十、焚稿
十一、金玉良緣 十二、哭靈出走
大劇院版
豪華絕倫,精緻幽雅的大觀園建成了。顯赫鼎盛的賈府家族忙著迎接入宮七年的元妃娘娘回府省親。元妃建議:莫教此園閑置,可讓府中姐妹隨同寶玉、黛玉、寶釵等人搬進去住,讀書玩耍。寶玉生活在一大堆姑娘叢中,卻末按照家族對他寄於的厚望矢志苦讀,"百尺竿頭求上進",而是躲在沁芳橋畔和黛玉一起偷看禁書《西廂記》。書中張生和鶯鶯的叛逆行為激發了這對青年男女的自然天性,使嬌逸任性的寶玉和寄人籬下卻孤傲清高的黛玉暫時游離了戒律森嚴的現實,飄向另一個世界。青梅竹馬,耳鬢廝磨,他倆逐漸萌發出愛情的幼苗。黛玉偶聞寶玉在襲人面前贊揚自己,深為所感。靈犀相通,她益發地把寶玉引為知己。寶玉和戲子琪官相交事發,賈父怒其不肖,狠命笞撻,驚動了溺愛孫子的老祖宗及閤府上下。正當王夫人、薛姨媽、王熙鳳、薛寶釵等一行簇擁著老祖宗在沁芳橋畔游園賞春的時候,因對寶玉偶生誤會而心情壓抑的黛玉獨自在園中一隅偷葬落花,藉以抒發胸懷。恰好被寶玉撞見,向她吐露心曲,不僅前嫌盡釋,而且挑明了久蘊未言的真情,互將對方視作終身伴侶。然而,在家長們的眼裡,多愁多病,性情乖僻的黛玉不該是"寶二奶奶"的理想人選。他們看中了端莊溫順的寶釵,又恐寶玉鬧出事來。於是,由王熙鳳一手策劃並得到老祖宗贊同的,讓寶釵冒充黛玉和寶玉完婚的"調包計"出籠了。這個秘密雖然哄過了寶玉,但由於傻丫頭無意中的泄漏,黛玉獲悉後憤懣而病。病中,她焚了詩稿,別了紫鵑,"質本潔來還潔去",一縷芳魂鬱郁地離開了塵世。當寶玉發現新娘竟然不是黛玉時,他不顧一切地奔出洞房,去"找林妹妹"。在黛玉靈前放聲慟哭後,寶玉出走了……他出家為僧,在太虛幻境中彷彿又看到了昔日的林妹妹。可一切都已經消失了,永遠地消失了--他那鼎盛的家族,顯赫的門庭,和生命中的那一段情結。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
該劇由徐進編劇,藝術指導徐玉蘭、王文娟,導演童薇薇、孫虹江,作曲顧振遐、陳鈞、左煥妽、黃佩勤,指揮詹敏、王永吉,配器朱立熹、庄德義、黃佩勤、左煥妽,技導劉永珍、阿斯、胡正潔,舞美指導蘇石風,布景設計楊楚之、謝同妙、張惠中、耿海生,繪景設計浦立、吳惠國,燈光設計伊天夫、朱柳庄,燈光設計助理張偉、李世洲、劉海寶、王文琪,服裝造型設計張豫美、黃耘瑛,服裝造型設計助理錢紫華、許金妹、祝秀蓮、張雪華,道具設計李其實,特技設計李寶龍。
演出共分為4組,"尹、袁派"為交響樂伴奏。前3組為錢惠麗、鄭國鳳、方亞芬(尹派)飾賈寶玉,單仰萍、王志萍、華怡青(袁派)飾林黛玉,陳穎、唐曉玲飾薛寶釵,方亞芬、王志萍飾王熙鳳,章海靈、張秋萍、郁麗群飾賈母,董柯娣(特邀)、黃慧飾賈政,董美華、葛佩玉飾王夫人,華怡青、單仰萍飾元妃,張詠梅、陳湜飾紫鵑,應國英、董美華飾襲人,1999年8月13日首演於上海大劇院。第4組藝術指導尹桂芳、袁雪芬、徐玉蘭、王文娟,導演陳薪伊,作曲徐堅強、陳鈞,指揮王永吉,配器徐堅強,導演助理兼技導劉永珍(舞美設計人員因與以上相同,故略)。趙志剛(尹派)飾賈寶玉、方亞芬(袁派)飾林黛玉、陳穎飾薛寶釵、王志萍飾王熙鳳、章海靈飾賈母、黃慧飾賈政、單仰萍飾元妃、張詠梅飾紫鵑、鄭國鳳飾琪官、葛佩玉飾王夫人、應國英飾襲人,2000年2月22日演於上海大劇院。該劇被上海市委宣傳部列入1999年度上海市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50周年優秀獻禮作品。 2000年1月20日,獲上海市文化局頒發的"上海市國慶50周年優秀獻禮劇目優秀劇目獎"。
場序
一、元妃省親 二、讀西廂 三、不肖種種 四、笞寶玉 五、閉門羹
六、葬花 七、王熙鳳獻策 八、傻丫頭泄密 九、黛玉焚稿 十、金玉良緣
十一、寶玉哭靈 十二、太虛幻境
『拾』 越劇電影追魚中牡丹的聲音是王文娟老師自己的嗎
你不說我還沒注意
剛把碟子翻出來聽,應該是有配音吧。
舞台上肯定是兩個人演。兩個牡丹鬧公堂的時候,不太可能是她一個人完成的錄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