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冠群
『壹』 寫出"廠"下面是一個"車"的字,並解釋意思
【厙】
拼音:shè
基本字義
◎ 方言,村莊(多用於村莊名)。
◎ 姓。
基本信息
拼音:shè
部首:廠 部外筆畫:4 總筆畫:6五筆86:DLK 五筆98:DLK 倉頡:MKQ
筆順編號:131512 四角號碼:71254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538D
漢字釋義
基本字義
1、 方言,村莊(多用於村莊名)。
2、 姓。
詳細字義
〈名〉
1、 〈方〉∶村莊(多用於村莊名)
2、 姓。庫的俗字
厙鈞為 金城太守。--《後漢書·竇融傳》
方言集匯
◎ 粵語:se3
◎ 潮州話:sia3 (sìa)
@ 太古時古國名。因本族人以蛇為圖騰,且厙諧音蛇,才會多出現在志怪小說中。如:《盜墓筆記》
厙姓(厙拼音:shè古音:shyah始夜切)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現代是極罕見的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371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1]厙姓系出厙狄氏。北周時有厙狄氏,後改為厙姓。《後漢書》載有金城太守厙均。 《後漢書·注》載:「羌中有厙姓,音舍。」王先謙《集解》載,厙,即「庫」之俗音,但讀音不作kù,而作shè,與「舍」音同。《風俗通》載:古守厙大夫,因官命氏。厙姓今已無存。厙字於隋朝初年改為庫,讀音與庫(kù)相同,因出於鮮卑和羌族,訛書為厙,隋朝以後通庫字,厙姓也就並入了庫姓。
庫姓溯源/厙姓
A、源於官位:出自古代職守倉庫的大夫,屬於以官吏稱謂為氏。據史籍《風俗通》記載:「古守厙大夫,因官命氏。」周朝至漢朝時期,歷朝歷代皆有守庫大夫這一官職,其後裔子孫便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在古代,「庫」、「厙」二字通假通用,因此其姓氏亦分稱庫氏、或厙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B、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中有庫傉官氏部落,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於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0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庫傉官氏在期間改為漢字單姓庫氏,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C、源於羌族:出自南北朝時期北周羌族厙狄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D、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吉林通志·姓》記載:
1、蒙古族庫奔氏,亦稱科本氏,世居厄魯特(今內蒙古西部、新疆東部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Keben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庫奔氏所冠漢姓皆為庫氏。
2、蒙古族庫布克氏,源出元朝時期的蒙古庫布克部落,以姓為氏,世居烏魯特(今內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Kubuke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庫布克氏所冠漢姓皆為庫氏。
3、蒙古族庫布特氏,亦稱庫布替氏、庫布魯氏,世居錫喇穆楞(今內蒙古東部克什克騰旗西喇木倫河流域、吉林西部一帶)、布特哈(今嫩江流域和大小興安嶺),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Kubut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庫布特氏所冠漢姓多為庫氏。
E、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回族庫氏,源於先祖名字的漢譯音,出自元朝時期的蒙古庫庫·特穆爾家族,史稱「元之右族」。「右族」就是漢家所稱的「望族」,即有聲望的世家大族。
「特穆爾」的蒙古語含義是「剛強、金屬、金剛」的意思,有學者稱其並非蒙古族的姓氏,人們常將其用來作為名字,如韓·特穆爾、李·特穆爾、鮑·特穆爾等等,因此庫庫·特穆爾也是一種稱謂,其「庫庫」才是姓氏。
實際上「特穆爾」就是「帖木兒」或「鐵木爾」,的確是蒙古貴族的姓氏,庫庫·特穆爾曾經為元朝時期汝陽王察罕特穆爾的世子,因此歷史上稱其為「右族」是有根據的。
關於汝陽王察罕·特穆爾,據史籍《新元史·察罕帖木兒傳》中的記載:「察罕帖木兒曾祖闊闊台,祖乃蠻台,父阿魯溫,遂家河南,為穎州沈丘人,改姓李氏。」庫庫·特穆爾雖然號稱為世子,其實是察罕·特穆爾的外甥,因為察罕·特穆爾沒有兒子。
庫庫·特穆爾,又稱庫庫台·特穆爾,「台」表示了他王子的身份。
庫庫台·特穆爾的後裔子孫大多轉入伊斯蘭教,成為回族,其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的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庫氏,世代相傳至今。另外,由於庫庫台·特穆爾的尊號為「保保」,其後裔子孫中還誕生了漢姓保氏。
F、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八旗滿洲氏族通譜》、《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清史稿》記載:
ZX1、滿族庫發廷氏,滿語為KubutHala,滿族人認為該姓氏屬於屬於費雅喀奇勒爾族人,世居古發庭()、瑪堪噶山(),所冠漢姓為庫氏。
2、滿族庫穆圖氏,滿語為KumutuHala,世居倭濟愛滿(今黑龍江寧安一帶)、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庫氏。
3、滿族庫雅拉氏,亦稱揆雅拉氏,滿族人認為該姓氏屬於庫雅拉女真,以部為姓,滿語為KuyalaHala,世居東海(今牡丹江支流海浪河)、綏分(今中俄交界綏分河上游地區)、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虎爾哈(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畢爾騰(今黑龍江牡丹江鏡泊湖)、扎思胡里(今黑龍江第二牡丹江)、興堪(今黑龍江及俄羅斯興凱湖周邊地區)、黑龍江兩岸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庫氏、胡氏、孔氏、李氏、禮氏等。
4、滿族闊綽里氏,亦稱庫雅拉闊綽里氏、闊齊圖里氏,滿語為KoocoliHala,世居庫雅拉(今以圖們江為中心的日本海沿海北至綏分河,南至朝鮮咸鏡道鏡城地區)、烏蘇里藕洪(今烏蘇里江流域)、阿庫里(今烏蘇里江上游支流俄羅斯境內阿庫里河流域)等地,所冠漢姓中有庫氏。
得姓始祖/厙姓
庫庫·特穆爾。
遷徙分布/厙姓
庫氏(厙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庫氏或厙氏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灣省庫氏名列第一千零二十一位,厙氏則名列第一千二百零六位,在宋版《百家姓》中則排序為第三百七十一位門閥,族人多以松陽、河南、括蒼、遼東為郡望。
庫氏(厙氏)是因官名而得姓,始祖可追溯到漢文帝時期。
庫氏(厙氏)望族居於括蒼縣。這個姓氏主要是以浙江地區的天台山一帶為中心,進而繁衍遍布全國。另一支厙氏來自少數民族。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大量的羌族人、鮮卑族人湧入中原,其中復姓厙門氏、厙狄氏、庫傉官氏受漢族影響,改為單姓庫氏,或厙氏。
今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綏化市肇東市,遼寧省的沈陽市、大連市,甘肅省的蘭州市,青海省的西寧市,河北省的衡水市、唐山市、滄州市肅寧縣、獻縣、衡水市,陝西省的咸陽市旬邑縣,山東省的臨沂市平邑縣、德州市陵縣,河南省的許昌市襄城縣、漯河市郾城縣、濮陽市南樂縣、駐馬店市西平縣、南陽市方城縣、信陽市,安徽省的合肥市,江蘇省的連雲港市、蘇州市,浙江省的麗水市,湖北省的武漢市新洲區、黃岡市武穴市、黃梅縣、荊門市京山市、孝感市、麻城市,江西省的景德鎮市樂平縣,四川市的綿陽市,重慶市的雲陽縣,廣東省的廣州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柳州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香港特別行政區,台灣省等地,均有庫氏(厙氏)族人分布。
庫姓家譜文獻/厙姓
湖北黃岡庫李宗譜二十五卷,著者待考,清朝初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北省黃岡市圖書館。
河南方城庫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手寫本。現被收藏在河南省方城縣古庄店鄉古屯村。
湖北麻城庫氏族譜,(現代)庫氏族人合修,2003年計算機排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北省麻城市福田河鎮與黃土崗鎮。
湖北黃岡庫氏三修族譜,(現代)庫氏族人合修,2005年計算機排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北省黃岡市庫氏宗祠。
庫姓字輩排行/厙姓
湖北麻城庫氏字輩:「源流宗漢代任久樂觀光祖德洪先業開家定永昌」。
湖北黃岡庫氏字輩:「源流宗漢代永久得安康」。
湖北京山、江蘇崑山庫氏字輩:「大德守炳正大光明」。
河南方城庫氏字輩:「國萬玉有中來寶兆家挺」。
庫姓楹聯典故/厙姓編輯
四言通用聯
宗開守厙;秀毓括蒼:全聯典指庫氏的得姓源流。
金城英俊;漢室典倉:上聯典指漢朝時期的庫鈞,官金城太守,封輔義侯,為一時英俊。下聯典出庫氏源於漢文帝時的守庫大夫,主管全國倉庫,其後裔即以「庫」為姓。
五言通用聯
清擢副都統;漢封輔義侯:上聯典指清朝時期的都察院承政庫爾,滿洲正藍旗人。因功擢正藍旗蒙古副都統。後為都察院承政。下聯典指漢朝時期的金城太守庫鈞,與竇融友善。為時英俊,封輔義侯。
霽色連空上;炎氣入夜除:此聯為唐朝時期的詩人庫狄履溫《夏晚初霽南省寓直用余字》詩句聯。
六言通用聯
名譽傳於後世;英俊重於當時:漢朝時期的金城太守庫鈞,與竇融友善。為時英俊,封輔義侯。
七言通用聯
廣開賢路人才眾;車水成龍妙景多: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庫氏之「庫」字的拆字聯。
庫姓名人/厙姓
庫鈞:漢朝人。著名金城太守,庫氏得姓鼻祖之一。立有功勞,受封為輔義侯。他與當時的名人竇融交情很好,竇融當大司空的官。他倆全起出入,彈琴作詩,又都長得端莊,很受人們贊譽。
庫德三:(1926~),筆名科夫;山東平邑人。著名現代書畫家。現任浙江省軍區老戰士書畫協會理事、寧波市老幹部書畫協會會員、中國中外名人文化研究會會員、藝委會書畫師學術委員等。曾任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寧波分校教師、南京軍區老戰士書畫協會理事。
庫寶善:(1944~),著名神經精神葯理學專家。醫葯學博士,教授。主要研究神經精神葯理學,現任北京大學醫學部葯理學院副院長。
庫冠群:(1962~),著名現代企業家。清華大學機電控制專業畢業,高級工程師。曾任山西省經緯紡織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榆次分公司總經理、中國恆天集團公司董事。
庫鳳霞:(1962~),女;河南清豐人。2006~今任河南省漯河市人民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中共漯河五屆市委委員。
『貳』 牡丹江冠群通信工程有限公司是不是騙子公司
我是搞通信的,沒聽說過這個公司,有活給你干呀,要是先要保證金的都是騙子。
『叄』 北京的古玩市場地址
汗~~~~~~北京的古玩市場多如牛毛,雖然潘家園是最大的,但也是名聲最壞的呀!
北京的古玩市場如報國寺/大鍾寺/十里河古玩城/玉泉路工藝品市場等等也都是比較不錯的呢.
我是學寶石鑒定的科班出身,如果還有不明,就到網路貼吧"寶石"吧來看看吧.
http://post..com/f?ct=&tn=&rn=&pn=&lm=&sc=&kw=%B1%A6%CA%AF&rs2=0&myselectvalue=1&word=%B1%A6%CA%AF&tb=on
『肆』 牡丹江冠群通信工程有限公司今年中標了嗎
請咨詢相關部門。
『伍』 葉志超的人物生平
葉志超(1838~1899),字冠群,號曙青,綽號葉大獃子,肥西縣花崗鎮聖村人。 自幼父母雙亡,由舅父收養。少年幫舅父放牛,做雜活。青年參加解先亮團練,擔任伙夫。其身材魁梧,猛力過人。一次,解先亮率團練攻打王圩太平軍,他要求參戰被准允。激戰中,一土銃槍彈擊中他的腰部,將其打倒在地,人們皆以為葉大獃子被打死了,可他卻從地上站起來,繼續參加戰斗。原來土銃槍彈擊中的是腰刀,沒有傷他的身體。解先亮以為,葉志超不是凡人,大難不死,必有洪福。以後每次戰斗都讓葉志超上陣,而葉志超在戰場上總是一馬當先,沖鋒陷陣,屢建戰功。 同治初年(1862年),葉志超認為,在地方干團練,不足成功名,遂往江蘇投淮軍張樹聲帳下。樹軍副將孫益壽系其妻弟,因委其為前營幫帶。淮軍收復常州、太倉及援浙諸戰斗中,葉志超無役不從,戰功卓著,尤雄其曹。同治五年,改帶馬隊新左營。太平軍平定蘇浙後,調劉銘傳進剿捻軍。同治六年十二月十日,賴文光率東捻軍突圍至張橋,就食間,葉志超在山西布政使劉秉璋指揮下,率軍沖入東捻軍陣地,麾軍狂殺。肉搏間,身受矛傷,仍裹創力戰,會同總兵才貴、楊岐珍等將東捻軍擊敗,殺戮五六百人。十二月十一日,賴文光率東捻軍突圍至揚州東北灣頭,中炮身亡,余部乘大霧向天長退去。他又率馬步隊窮追不舍,逐北於天長,又敗之汊河,擒斬無余,將東捻軍剿平。清廷賞賜額渾巴圖魯名號,遇缺盡先題奏。
在圍剿西捻軍中,他窺取南樂,大戰德州、平原間,亦頻有戰功。同治九年,東西捻軍剿滅後,適清廷命李鴻章辦理北洋軍務,李鴻章遂將其留北洋使用,派為馬隊統領,駐保定。時近畿多有飢民起義,凡令葉志超剿辦之事無不平息。他不擒首領,不解散余眾,決不罷兵。 光緒二十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電請清廷出兵幫助鎮壓。日本為利用這一事件,發動侵朝、侵華戰爭,亦誘請清廷出兵干涉。李鴻章在得到日政府「必無他意」的保證下,於五月底遣葉志超率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等清軍2000餘人,開赴朝鮮牙山,行鎮壓東學黨起義之事。日政府見其陰謀得逞,便以保護僑民為名,遣第五師團的一個混成旅在仁川登陸,妄圖挑起中日戰爭。開始遣葉志超率兵前往朝鮮時,葉志超不欲行,乞周馥說情於李鴻章。李鴻章說:「亦未必便戰,何怯!」葉志超乃勉強赴朝。六月二十三日,日一面出動海軍在牙山口外海域向中國艦隊突然發起襲擊,一面出動陸軍向牙山中國派遣軍發起進攻。葉志超聞日軍來攻,坐立不安。聶士成提出:「海道已梗,援軍斷難飛渡,牙山絕地不可守,公州背山面江,天生形勝,宜馳往據之,戰而勝,可據以待援,不勝,猶得繞道出也」。他無可奈何,遂同意聶士成方案,並令其在成歡阻擊,自據公州為後援。其實,葉志超並不據公州設防,而是畏敵為虎,棄公州出漢陽東,逃往平壤。六月二十六日,日軍向成歡發起進攻,聶士成設伏,殺傷日軍千餘人,經激戰,因彈葯垂盡,眾寡懸殊,敗退公州。聶士城退抵公州一看,見葉志超早已向平壤退逃,只得繞道迂迴,尾追葉志超,撤向平壤而去。葉志超到達平壤後,向李鴻章謊報:「成歡之役屢勝,倭死二千多人,葉兵死二百餘人」。李鴻章根據他的謊報,把牙山敗逃說成是一路打敗日軍而轉移到平壤,向清廷為其請功。清廷聞報,大為嘉獎,賞銀2萬兩犒軍。此時,由陸路來援的4支清軍共萬餘人,亦會集平壤,清廷任命其為諸軍總統。
葉志超飾敗為勝獲得嘉獎晉級,甚為得意,天天置酒會尋歡作樂。對嚴峻戰爭形勢和敵情不作分析研究,只是環炮台築一些簡單的營壘,消極防禦。眾將領因其謊報軍情而獲得平壤清軍總統頭銜皆不服氣。
當時日軍在朝部隊僅1個混成旅,後續部隊尚未到達。光緒帝數次催促進軍漢城,北洋行營翼長盛宣懷也建議趁日軍兵力薄弱之機快速進兵。他在李鴻章的授意下,既不主動進軍,也不對戰守進行布置,坐失戰機。直至日軍逼近時,始令左寶貴率奉軍守城北玄武門一帶,衛汝貴率盛軍守城西及西南面,馬玉昆率毅軍守城東及大同江岸,自居城中調度。八月初,日軍偵察分隊竄至大同江岸,被毅軍逐走,葉志超即以屢戰獲勝報奏清廷。日軍採取「大包圍」戰術,分4路進攻平壤。第一路沿大道攻城東,第二路攻城西南,第三路從大同江上游渡江攻城北。第四路從元山登陸西進,切斷平壤西北通往安州大道。八月十六日,日軍發起總攻。東路毅軍扼大同江東岸,拚死抵抗,盛軍渡江支援,激戰八九小時,給日軍以大量殺傷,戰斗稍利。葉志超非但不縱兵猛擊,反而收兵回城。日軍乘隙渡過大同江,占據山阜,以排炮猛轟城北玄武門,城外營壘相繼失陷,牡丹江制高點也被日軍奪占。左寶貴親自登城指揮,向葉志超求援,他拒發援兵,並主張棄城逃走。左寶貴不從,一面派人監視葉志超,一面指揮戰斗,不幸中炮身亡。此時,日軍雖佔領玄武門,因不知城中虛實,不敢冒然入城。大同江岸日軍遭毅、盛兩軍抗擊,已開始撤退。衛汝貴在城西南也阻止了日軍的進攻。葉志超不僅不根據戰斗形勢乘勢反擊,卻亟樹白旗,乞求罷兵。
日軍議受其降,令率兵來歸。正在日軍准備受降事宜時,他乘機下令各軍棄城向北潛逃,將大小炮40尊、槍萬余支,和一應糧餉白白丟給日軍。朝兵對清軍撤城逃走,氣憤至極,在其出城時從後面予以槍擊,死者不可計算。日軍得知葉志超率部向北潛逃,遂遣主力要之於山隘。葉志超揮軍迴旋,久不得出,擁擠踐踏而死者相枕藉,傷亡2000餘人,諸將盡委械而去,一潰不可收拾。葉志超率部奔向安州,聶士成建議道:安州地形險要,是進行防禦阻擊的地方,在這里進行固守,一定能擊敗日軍,轉敗為勝。葉志超猶如驚弓之鳥,不聽聶士成的建議,途經安州時,策馬通過,棄而不守,狂奔500餘里,渡過鴨綠江,進入中國邊境始止。清廷聞知此事,立即詔諭革葉志超之職,李鴻章奏請留營效力,清廷不準。次年解送京師,經刑部審判,定斬監候。光緒二十六年,赦歸。光緒二十七年,病死鄉里。
『陸』 牡丹江冠群通信工程有限公司怎麼樣
摘要 牡丹江冠群通信工程有限公司辦公室地址位於黑龍江省東部和吉林省東部大的中心城市牡丹江,牡丹江 西安區愛民街西二條路475號,於2014年04月23日在牡丹江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冊成立,注冊資本為3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