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田的牡丹
㈠ 中國三十大皇族姓氏
看看自己是哪朝的皇族/貴族後人!!!沒准你是皇族之後哦!!!
國姓:黃帝的姓氏
秦朝:贏
漢朝:劉
三國:曹(魏),劉(蜀),孫(吳)
晉朝:司馬
南北朝:劉(南宋),蕭(南齊),蕭(南梁),陳(南陳),拓跋(北魏),拓跋(東魏),元(西魏),高(北齊),宇文(北
周)
隋朝:楊
唐朝:李
五代:朱(後梁),李(後唐),石(後晉),劉(後漢),柴(後周),王(前蜀),孟(後蜀),楊(南吳),李(南唐),錢
(吳越),王(閩),馬(楚),劉(南漢),高(南平),劉(北漢)
宋朝:趙
遼朝:耶律
金朝:完顏
元朝:孛兒只斤
明朝:朱
清朝:愛新覺羅
=============
五胡:特殊時期,單獨寫一下
前梁:張
後梁:呂
南梁:禿發
西涼:李
北涼:沮
漢趙:劉
後趙:石
前秦:苻
後秦:姚
西秦:乞伏
前燕:慕容
後燕:慕容
南燕:慕容
北燕:馮
大夏:赫連
成漢:李
仇池:楊
代國:拓跋
高句麗:朱
冉魏:冉
西燕:慕容
吐谷渾:葉
譙蜀:譙
翟魏:翟
桓楚:桓
宕昌:梁
丘漢:丘
芒盪漢:劉
略陽:蒲
胡楚:杜
虛除秦:虛除
遼西:段
句渠秦:句渠
段齊王:段
張秦王:張
安國:呂
…………等等
===
漢姓對照
[阿] 滿族老姓包括:巴爾拉氏、烏扎庫氏、阿哈覺羅氏、阿塔穆氏、阿喇氏、阿爾布氏、阿賚氏,以及加入滿族的阿其格查依爾氏(鄂
倫春族)、阿爾丹氏(達斡爾族)等。
[艾] 滿族老姓包括:愛新覺羅氏、愛義氏、璦琿氏等。
[安] 滿族最早使用的漢字姓,渤海國有此姓。 滿族老姓包括:安佳氏、額勒赫氏、納喇氏,以及加入滿族的阿爾丹氏(達斡爾族)等
。
[敖] 滿族老姓包括:敖佳氏、鄂濟氏、瓜爾佳氏、烏西勒氏,以及加入滿族的敖拉氏(達斡爾族)、敖勒多爾氏(達斡爾族)、阿爾丹
氏(達斡爾族)、額諾氏(達斡爾族)、敖拉托欣氏(達斡爾族)等。
[巴] 滿族老姓包括:阿爾布氏、阿勒巴齊氏、巴雅爾氏、巴爾達氏、巴雅拉氏等。
[白] 滿族老姓包括:瓜爾佳氏、納喇氏、白佳氏、巴雅拉氏、伊喇氏、伯蘇特氏、那塔拉氏、扎拉里氏、那木都魯氏、薩察氏、納塔氏
、拜嘉拉氏、塔喇氏、巴魯特氏、薩加拉氏,以及加入滿族的拜都氏(蒙古族)、巴岳圖氏(蒙古族)、塔喇巴齊克氏(蒙古族)、
拜英格哩氏(鄂溫克族)、白氏(漢族)。
[拜] 滿族老姓包括:巴雅拉氏、拜察氏等。
[包] 滿族老姓包括:烏雅氏、扎庫塔氏、瑚圖氏、伊爾根覺羅氏,以及加入滿族的博爾濟吉特氏(蒙古姓)、博羅特氏(蒙古姓)、克
羅特氏(蒙古族)等。
[寶] 滿族老姓包括:愛新覺羅氏。
[鮑] 滿族老姓包括:瓜爾佳氏、保佳氏、烏雅氏,以及加入滿族的博爾濟吉特氏(蒙古姓)、博爾濟錦氏(蒙古姓)等。
滿姓漢姓 對照
目前滿族人基本上使用了漢姓,
如:愛新覺羅,漢姓是:肇、金、羅、德、洪、依、海、艾、鐵、依爾根覺羅的漢姓是:趙、
佟佳的漢姓是:佟、
瓜爾嘉的漢姓是:關、白、汪、鮑、
馬佳的漢姓是:麻、馬、
盛佳的漢姓是:沈、兀扎喇的漢姓是:吳、烏、
委赫的漢姓是:石、
富察的漢姓是:富、傅、
索卓羅的漢姓是:索、納喇的漢姓是:那、南、
寧古塔的漢姓是:寧、劉、
赫葉勒的漢姓是:何、赫、
尼瑪察的漢姓是:楊、
良嘉的漢姓是:粱、果
爾勒斯的漢姓是:高、
舒穆祿的漢姓是:舒、宿、
鈕咕嚕的漢姓是:紐、郎、
齊佳的漢姓是:齊、
喜塔拉的漢姓是:祖、圖、希、
他塔喇的漢姓是:唐、
完顏的漢姓是:汪、王、完、
西林覺羅的漢姓是:鄂、
鄂佳的漢姓是:鄂、
扎庫塔的漢姓是:張、
庫雅喇的漢姓是:胡、
阿克占的漢姓是:雷、
扎思乎里的漢姓是:賈、
薩科達的漢姓是:倉、
徒薩的漢姓是:徒、
宏佳的漢姓是:宏、
鎖吉的漢姓是:鎖、
鄂托的漢姓是:曹、
沙垃的漢姓是:沙、
庫奔的漢姓是:庫、
惠何的漢姓是:惠、
英佳的漢姓是:英、
洪額奇的漢姓是:洪、
伊喇厘的漢姓是:李、
墨爾迪勒的漢姓是:孟、
白額吉吉特的漢姓是:白、
文扎的漢姓是:文、
巴約特的漢姓是:高、巴、
萬琉哈的漢姓是:萬、
朱舍狸的漢姓是:朱、
郭洛奔的漢姓是:郭、
烏蘇里的漢姓是:武、
伊圖瑪的漢姓是:伊、
余乎魯的漢姓是:余、
尼瑪哈的漢姓是:於、俞。等等
㈡ 趙奢者,趙之田部吏也,收租稅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制之,……秦軍解而走,遂解閼與之圍而歸。
趙奢,本是趙國徵收田租的官吏。在收租稅的時候,平原君家不肯繳納,趙奢依法處治,殺了平原君家當權管事的人。
趙奢從此和廉頗、藺相如地位一樣。
㈢ 資治通鑒 卷五 ■趙田部吏趙奢收租稅,平原君家不肯出;趙奢以法治之,殺平原君用事
趙奢收稅 導讀:趙奢嚴明執法,既有利於趙王,也有利於趙王族,但他敢於殺平原君的家人,很難得。平原君先暗後明,為趙王族利益出發,無可歌頌。但在封建社會里,居上位者能與萬民共同奉公守法,利國、利民、利身,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原文】 趙田部吏趙奢收租稅①,平原君家不肯出②;趙奢以法治之,殺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將殺之。趙奢曰:「君於趙為貴公子,今縱君家而不奉公則法削,法削則國弱,國弱則諸侯加兵③,是無趙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上下平則國強,國強則趙固,而君為貴戚,豈輕於天下邪?」平原君以為賢,言之於王。王使治國賦,國賦太平,民富而府庫實。 注釋:①趙田部吏趙奢收租稅:趙國的田部官吏趙奢徵收租稅。趙奢,趙國名將,早先為田部官吏。②平原君家不肯出:平原君家不肯交。平原君,趙惠文王的弟弟,名趙勝,任趙相,封於東武城,號平原君。③加兵:發兵入侵。④用事者:管事的。⑤縱:縱容。奉公:奉行公事。 【譯文】 趙國一個收田租的小官趙奢到平原君趙勝家去收租稅,他的家人不肯交。趙奢用法律處置,殺死平原君家中管事人九名。平原君十分惱怒,想殺死趙奢,趙奢便說:「您在趙國是貴公子,如果縱容家人而不奉公守法,法紀就會削弱,法紀削弱國家也就衰弱,國家衰弱則各國來犯,趙國便不存在了。您還到哪裡找現在的富貴呢!以您的尊貴地位,帶頭奉公守法則上下一心,上下一心則國家強大,國家強大則趙家江山穩固,而您作為王族貴戚,難道會被各國輕視嗎?」平原君認為趙奢很賢明,便介紹給趙王。趙王派他管理國家賦稅,於是國家賦稅徵收順利,人民富庶而國庫充實。
㈣ 趙奢論稅 譯文
還有練習提示的哦~希望對你有幫助~~
趙奢論稅
【原文】
趙田部吏趙奢收租稅,平原君家不肯出。趙奢以法治之,殺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將殺之。趙奢曰:「君於趙為貴公子,今縱君家而不奉公則法削,法削則國弱,國弱則諸侯加兵,是無趙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上下平則國強,國強則趙固,而君為貴戚,豈輕於天下邪!」平原君以為賢,言之於王,王使治國賦,國賦大平,民富而府庫實。(選自《資治通鑒》卷五)
【注釋】
①田部吏:徵收田賦的小官。②趙奢:戰國時趙國名將,善於用兵。③用事者:管事的人。④加兵:興兵侵犯。⑤國賦:國家的稅收。
【參考譯文】
趙奢是趙國田部的一個收稅的小官,他到平原君家收取租稅,但平原君家人不肯繳稅,趙奢根據律法治了他們的罪,殺了平原君家九個主事的人。平原君非常惱怒,准備殺了趙奢。趙奢趁勢說道:「你在趙國是貴公子,現在要是縱容您家臣卻不遵守國法,國家法律的尊嚴就會削弱。」 國家法律的尊嚴就會削弱,國家的力量就會受到削弱,國家的力量受到削弱敵國就會入侵,敵國入侵就沒有趙國存在了,您哪裡能夠得到這樣的富貴呢?憑著你的尊貴地位,(如果您)奉公守法,那麼全國上下就會向您看齊,全國上下奉公守法那麼國家強盛,國家強盛那麼趙國就鞏固,但您身為趙國重臣貴戚,怎麼能輕視天下(百姓)呢?平原君認為趙奢很賢能,就把他舉薦給了趙王,趙王任用他管理國家稅收,國家稅收非常順利,百姓富裕,國家府庫充實。
【閱讀理解】
1、「趙奢殺平原君用事者九人」,他從反面論述的原因是什麼?摘錄原文語句回答。
不奉公則法削,法削則國弱,國弱則諸侯加兵。
2、通讀全文,請簡要概括趙奢和平原君的性格特點。
趙奢:清正廉潔,依法辦事。平原君:採納忠言,善於用人。(意對即可)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奉公如法則上下平,上下平則國強,國強則趙固,而君為貴戚,豈輕於天下邪!
奉公守法則社會安定,社會安定則國家強盛,國家強盛則趙國江山穩固,而您作為王國貴戚,難道還會被各國輕視嗎?
4、假如你是平原君,你將制定什麼樣的法規來約束家人,使之遵紀守法?請列舉一條。
略。
㈤ 戰國後期,秦國和趙國軍事力量對比如何呢
在秦朝大一統之前,中國正處於春秋戰國時期,那是中國最為混亂的時代,其中以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個國家為代表。俗話說的好,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戰國亂了這么久,也該到了復合的時期了,秦朝站了出來,統一天下。
其實趙國的滅亡,印證了一句話“兵慫慫一個,將慫慫一窩。”趙國的最高指揮官趙國君主實在是太昏庸了。秦朝謀士用了反間計,賄賂趙國重臣,趙君又偏偏聽信讒佞,結果換下李牧,派上趙蔥等人,結果趙國就這么稀里糊塗的敗掉了。
㈥ 中國姓氏哪些有皇室的血統
在中國有皇室血統就有30個姓氏?哇,百家姓里有三分之一的幾率啊!你是不是延續了皇家的血統呢?你是不是傳說中的王子公主、格格阿哥呢?速速查一查,然後確認一下~
一、張姓
張姓出於姬姓,祖根在河南濮陽,始祖是揮。黃帝第五子青陽之子揮,任弓正之職,制弓矢,被賜姓張。其活動地點在當時都城,即今河南濮陽縣。還有一支張姓,系晉國解張之後。解張,字張侯,以字命氏。這支張氏世仕晉,後又仕韓,再仕鄭,一直在河南境內發展。
二、王姓
王姓之源可分為子姓之王、姬姓之王和媯姓之王。子姓之王產生最早,始祖為比干,祖根在河南衛輝。商紂王的叔父比干直諫被殺,葬於汲郡(今河南衛輝市),其留守汲郡看守墓地的子孫以王為氏。姬姓之王,有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之後、東周靈王太子姬晉之後、東周考王弟姬揭之後等三支,其中第二、第三支源出河南洛陽。媯姓之王為陳國公子完之後。陳國公子完避難奔齊,改姓田氏。田齊滅於秦後,王室子孫一部分改姓王氏。
三、李姓
李氏系由理氏所改,是嬴姓顓頊的後裔。顓頊高陽氏的後裔皋陶在堯舜時任大理(掌管刑法的官)之職,以官命族為理氏。商朝末年,理徵因直言犯諫觸怒了紂王,得罪而死,其子理利貞為避難逃至伏牛山區的伊河流域,靠吃木子(木本植物的果實)得以保全性命。為感謝「木子」保命之功,又因理、李同音之故,遂改理氏為李氏,後定居於苦縣(今河南鹿邑縣),不斷發展繁衍。據唐人林寶《元和姓纂》記載,道家的創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的老子即是李(理)利貞的11世孫。
四、劉姓
劉姓之源有三:其一出自祁姓,始祖為劉累,祖根在河南魯山。帝堯裔孫劉累被夏王孔甲封為御龍氏,後劉累隱於魯山,後代以劉為姓,此為劉姓主源。
其二出自姬姓,也源於河南。春秋時期,周匡王姬班封小兒子王季於劉邑(今河南偃師市西南),號劉康公,其後以劉為姓。
其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改鮮卑族的獨孤氏為劉氏。這支劉姓也源於河南。
五、楊姓
楊氏出自姬姓,有以國為氏和以邑為氏兩個來源,均出自山西洪洞。西周宣王的小兒子尚父,在周幽王時被封於楊(今山西洪洞縣東南),成為姬姓侯國,春秋時為晉國所並,楊侯的子孫以國為氏,姓楊。晉國滅楊後,將楊地作為晉國公族羊舌肸的采邑。羊舌肸是歷史上一位著名的賢臣,字叔向,任晉國大夫。叔向之子伯石,字食我,以邑為氏,也姓楊。在楊姓的發展過程中,也融入了其他的支脈,系少數民族的姓或改姓。魏晉南北朝時,氐族有楊氏;北魏時,莫胡廬氏改為楊氏;歷史上西突厥別種沙陀部族中有楊氏。
六、陳姓
陳姓祖根在河南淮陽,始祖媯滿。西周初年,虞舜後裔媯滿被封於陳(今河南淮陽),其子孫有的以國為氏,姓陳。陳國共傳20世、26王,其間陳國公子完曾避難奔齊,改姓田。數代後取得齊國政權。田齊政權滅於秦後,齊王田建第三子田軫遷至潁川(今河南長葛市),恢復陳姓,所以有的陳姓人奉陳軫為始祖。另外,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鮮卑族三字姓侯莫陳氏為單姓陳。
七、黃姓
黃姓的主源有兩支,均系以國為氏:一支出於金天氏少昊。傳說上古時少昊的裔孫台駘,任水官之職,帝顓頊在位時,被封在汾水(在今山西省汾水流域),成為汾水中的水神。台駘的子孫後來分別建立了沈、黃等幾個小國。其中的黃國在春秋時為晉所滅,黃國的子孫以國為姓,奉台駘為黃姓始祖。另外一支出於嬴姓伯益。伯益在虞舜時為東夷部落的首領,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賜姓嬴氏。相傳伯益的後裔有14支,合稱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黃氏在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公元前648年,黃國為楚所滅,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姓黃。有的姓氏書中說這支黃姓是陸終的後代。
陸終也是嬴姓,陸終的後代,受封於黃(今河南潢川縣西),公元前648年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查考古書,伯益是顓頊的玄孫,陸終也是顓頊的玄孫。因此,無論這支黃姓出於伯益還是出於陸終,都是帝顓頊的後代,屬以國為氏之姓。
八、趙姓
趙氏出自嬴姓,遠祖是伯益。伯益是顓頊高陽氏的後裔,在虞舜時為東夷部落的首領,因佐禹治水有功,被舜賜姓嬴氏。趙姓的得姓始祖是伯益的9世孫造父,造父是西周著名的駕車馭馬的能手,曾在桃林(今河南靈寶市)一帶得到8匹駿馬獻給周穆王而受到穆王信任,經常一塊外出遊玩。一次,車隊行至昆侖丘,見到西王母,樂不知返,正在此時得到徐國(今江蘇泗洪縣南)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值此關鍵時刻,造父駕車日馳千里,使周穆王及時趕到都城召集人馬前往平叛,迅速平定了叛亂。周穆王以造父的功勛而將趙城(今山西洪洞縣北)賜給造父,造父以封地命名為趙氏。
九、周姓
周姓是一個來源紛雜的姓氏,主要源出以下幾支:其一,黃帝時周昌的後代。其二,商代太史周任的後代。其三,後稷的後代。由於周昌、周任的世系已不可考,因此一些姓氏書中把周姓的起源下延至周代,把周文王奉為周姓始祖。文王為姬姓,而姬姓的始祖則是後稷。後稷(名棄)是黃帝的後裔、帝嚳之子,帝舜時封於邰(今陝西武功縣),別姓姬氏,是周族的開創者。後稷的裔孫古公亶父自邰遷至岐山下的周原,從此稱為周族。古公亶父的曾孫姬發(即周武王)攻滅商朝,建立了西周。
西周傳12王,至東周平王時,於公元前770年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市)。周平王有個兒子叫姬烈,被另封於汝南(今河南汝南縣),被當地人稱為周家,後來演化為周氏。周莊王時,周公旦的後代周公黑肩企圖殺死庄王另立公子克,事泄被殺,他的後代也稱為周氏。公元前256年,周朝為秦所滅,周赧王被廢為庶人,遷到憚狐(今河南臨汝市西北)。當地人稱其為周家,他們遂以周作為自己的姓氏。其四,少數民族改姓。北魏時期代北地區的普乃氏、賀魯氏,北周時的普屯氏後來都改為周氏。其五,姬姓所改。唐朝先天年間,姬姓為避玄宗李隆基名諱而改姓周。
十、吳姓
吳姓在得姓方式上屬於以國為氏,開氏始祖是姬姓吳國的建立者太伯。太伯是商代末年周族首領古公亶父的長子,他為了給聰明能乾的三弟季歷讓位,而與二弟仲雍一起以采葯為名逃到了長江三角洲的蘇州一帶建立了吳國。太伯沒有子女,今日吳姓都是仲雍的血脈。春秋後期,吳國逐漸強大起來,吳王闔閭曾一度攻破楚國。其子夫差乘勝北上與齊爭霸,後因不聽勸諫敗於越王勾踐,於公元前473年亡國。吳國王族子孫為表達對故國的思念之情,以原國名為姓氏,就是吳氏。此外,吳姓還有其他來源:一支出自炎帝時的臣僚吳權;一支出自吳賀,相傳吳賀是夏代少康時的神箭手,曾與後羿比試箭法;一支出自虞舜之後,舜的兒子商均被封於虞(今河南虞城縣),舜或商均的後代有人以虞為姓,由於上古時期「虞」字多寫作「吳」,因此虞舜的後代中也有人以吳為姓。
十一、徐姓
徐姓為嬴姓伯益的後裔,屬以國為氏之姓。古代東夷族有一個分支叫徐夷,或稱徐方,在今淮河中下游一帶活動,據說是伯益的後裔。伯益因佐禹治水有功,被舜賜姓嬴氏。伯益有個兒子叫若木,夏代時被封於徐(今江蘇泗洪縣及安徽泗縣一帶),至西周穆王時出了一位著名的君王徐若偃,史稱徐偃王。
徐若偃以仁義著稱,曾在挖河時得到一副紅色弓箭,遂起代周天子而王天下的野心,率三十六國諸侯起兵反周。時周穆王正在西王母那裡做客,聞聽消息後由造父駕車從昆侖丘馳返鎬京,遣使令楚國前往討伐。戰爭使民眾生靈塗炭,徐偃王心有不忍,罷兵棄國,躲進彭城(今江蘇徐州市)附近的深山老林中。周穆王知道當地人懷念徐偃王,遂以偃的兒子宗為徐子(即子爵),繼續管理徐國。傳至宗的11世孫章禹時,吳國於公元前512年出兵伐徐,引水灌徐國都城,滅掉了徐國。亡國後的徐國子孫,以原國名為姓氏,即徐氏。
十二、孫姓
孫姓的來源主要有三支,分別出自姬姓、羋姓和媯姓。
西周初年,武王姬發封其同母弟康叔於衛(今河南淇縣)。衛康叔的8世孫衛武公有個兒子叫惠孫,惠孫的孫子名乙,字武仲,他以祖父的字命氏,即孫氏。此為姬姓之孫。
春秋初期,楚國王族、名相孫叔敖(羋氏,名敖,字孫叔),剛正清廉,死後其子生活困難。楚莊王聽說後把寢丘(今河南沈丘縣西南)的一塊地賜給孫叔敖的兒子。孫叔敖的兒子以父字為姓,奉孫叔敖為孫姓始祖。因楚國的祖先為羋姓,故稱此支孫氏為羋姓之孫。
媯姓之孫出自春秋時齊景公的大夫陳無宇。他是從陳國逃到齊國的陳公子完的4世孫。無宇之子書,字子占,因功被齊景公賜姓孫氏,封於樂安(今山東博興縣)。後因亂,孫書之孫孫武逃到吳國為將,舉世聞名的《孫子兵法》即孫武所著。孫武的後代孫臏也是著名的軍事家,著有《孫臏兵法》。
十三、朱姓
帝舜時有大臣朱虎,但朱虎無世系可考,所以一般認為朱氏出自曹姓,是由邾氏去邑而形成的。顓頊帝的玄孫陸終有6個兒子,第5子名安,為曹姓。西周初年,武王封安的裔孫曹挾於邾(今山東曲阜市東南南陬村),建立邾國,又稱鄒國。戰國中期,邾國為楚所滅,邾國王族以邾為氏,後又去掉偏旁「邑」成為朱氏;另外,還有一支朱氏,系由少數民族所改。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進行漢化改革,鮮卑族的渴濁渾氏、可朱渾氏被改為朱氏。
十四、馬姓
馬氏出自嬴姓,形成於戰國後期,血緣先祖是虞舜時東夷部落的首領伯益,得姓始祖是趙奢。趙奢是戰國時期趙國人,初任田部吏,主收田賦,不畏權勢。
戰國四公子之一的趙國貴族平原君趙勝家不肯出租稅,趙奢依法治罪,先後殺了趙勝家9個管事人員。趙勝認為他有才幹,把他推薦給自己的哥哥趙惠文王,讓他主管趙國田賦。後來趙奢升任將軍,用兵如神。公元前270年,秦軍大舉進攻趙國重鎮閼與(今山西和順縣),他奉命救援,在探知敵情後,火速趕往,居高臨下,大敗秦軍,因功被封為馬服君。趙奢的子孫因以為氏,即馬服氏,後又省「服」為馬氏。今河北邯鄲市西北有山名馬服,傳說因趙奢葬此而得名。
十五、胡姓
黃帝時期的胡曹是最早的胡姓人物,但胡曹之後已無世系可考,所以一般認為西周初年大分封時,帝舜後裔媯滿被武王姬發封於陳(今河南淮陽縣),建立侯爵陳國,媯滿死後謚號為胡公,故又稱胡公滿。他的子孫有的用他的謚號為姓氏,就是胡氏。
胡姓還有三支,其中兩支源於周代的兩個鬍子國。一個在今河南郾城西南,是西周初年分封的姬姓子爵侯國,故稱鬍子國,是楚國的附庸。公元前519年隨楚國與吳國交戰,國君髡戰死,楚國回師途中順便吞並了鬍子國。另一個胡國在今安徽阜陽,為歸姓子爵胡國,故也稱鬍子國。公元前495年被楚國所滅,國君豹被俘。這兩個鬍子國亡國後,王族子孫都以原國名為姓氏,形成兩支胡氏。北魏孝文帝進行漢化改革,鮮卑族的紇骨氏被改為胡氏,也是胡姓的來源之一。
十六、郭姓
中國姓氏的產生,有一種方式是以居住地為姓氏,如城、郭、西門、東閭之類。郭,意為外城,住在外城的人以居處為姓氏,產生了中國最早的郭姓。據資料記載,夏禹時的郭哀、商代的郭崇,是中國最早的郭姓人。但夏、商時期的郭姓無世系可考。
郭姓的主源出於古虢國,系由「虢」字聲轉而形成。虢國是周朝分封的姬姓諸侯國,有東虢、西虢和北虢,其中,東虢、西虢都是周武王時所封,開國君主均為周文王的弟弟。東虢在今河南滎陽東北,是姬叔(亦稱虢叔)的封地。公元前767年,周平王以鄭武公護駕東遷有功,把虢地賞給了他。南方的楚國正欲向中原擴張,遂以平王無故滅虢為名,興師問罪,一直打到洛邑附近。平王大恐,只好把虢叔的後裔姬序找來,封之於北虢(今河南陝縣東南李家窯)。公元前655年,晉國假道於虞以伐虢,滅掉北虢。西虢在今陝西寶雞東,是姬仲(亦稱虢仲)的封地,後於公元前687年滅於秦。虢叔、虢仲的後代以國為氏,就是虢氏。古代「虢」、「郭」音同通用,後來虢氏便轉而為郭氏。
十七、林姓
林姓的起源有三支,最早的一支出自子姓,形成於西周初年,是殷商王族比乾的後裔。比干,沫邑(今河南淇縣)人,子姓,是殷紂王的叔父,官少師。紂王寵愛妲己,昏庸無道,致使民怨沸騰,諸侯叛離。比干冒死勸諫,觸怒了紂王,被剖腹挖心處死。其正妃陳夫人有孕,攜婢女四人逃至牧野(今河南淇縣西南)避難,在深山密林的石洞中生下一子,取名堅,字長思。周武王伐紂,陳夫人攜子歸周。武王以堅生於密林之中,賜姓林氏,並任林堅為大夫。
一支源出姬姓,形成於東周初期,是周平王的後裔。周平王有子名林開。林開的子孫有的以祖輩的名字為氏,稱林氏。
一支是由少數民族改姓,形成於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進行漢化改革,把鮮卑族的丘林氏改為林氏。
十八、何姓
據《路史》記載,黃帝時期已有何姓,源出歸姓,惜無世系可考。其他姓氏書多認為何姓為韓姓轉音而來,出自姬姓。
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叔虞於唐(今山西翼城縣西),是為晉國的開國君主。叔虞的11世孫萬,在晉國為官,食采於韓(今山西河津市東北),其後以封邑為姓,姓韓。春秋後期,韓氏成為晉國三大公族之一。戰國初期,韓氏與趙氏、魏氏共同瓜分了晉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韓姓子孫分散各地,其中有一支居於陳、楚境內淮河與長江之間的一些地方,當地人的口音把「韓」讀作「何」,後來又從讀音誤寫為「何」,這些韓姓人遂變成了何姓,奉其祖叔虞為何姓始祖。
何姓還有其他來源:漢代有何苗者,本姓朱,冒姓何;康居支庶分立有何國,其後人以國名為姓;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鮮卑族的賀拔氏改為何氏;五代時,少數民族吐谷渾有何姓;元末吐蕃宣慰使鎖南,其子銘,入明為河州衛指揮同知,賜姓何。
十九、高姓
高姓來源眾多:其一,黃帝時有大臣高元作宮室,當為高姓之始。其二,周初分封,姜尚被封於齊,建立齊國,他的後代子孫中有人食采於高,因以高為氏。其三,齊太公6世孫齊文公有個兒子叫公子高,公子高的孫子傒同齊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相善。後來齊襄公被公孫無知所殺,傒聯合其他大臣平定內亂,誅殺公孫無知,迎立公子小白為君,就是齊桓公。齊桓公命傒以祖父名高為姓氏,並封之於盧(今山東濟南市長清區西南),其後綿延不絕,今之高姓人多出於此支高氏。其四,齊惠公之子公子祁,字子高,其後代以高為氏。其五,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鮮卑族的是樓氏為高氏。其六,北齊,元景安、元文遙被文宣帝賜姓高氏。其七,北齊的高隆之本姓徐,其父為高姓人收養,因從其姓。其八,高句麗之後,後燕慕容雲之祖和,自稱高陽氏之後,因以高為氏。
二十、梁姓
梁姓的來源有三支,其主源出於嬴姓,系以國名為姓氏。傳說伯益的後代有個人叫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孝王封於秦地,後逐漸強大,建立了秦國。到周宣王時,非子的曾孫秦仲任大夫,在征伐西戎時戰死。
他的5個兒子為報父仇,帶七千人馬奮勇殺敵,打敗了西戎,收復了失地,因功均被封侯。其小兒子被封於夏陽梁山(今陝西韓城市南),建立梁國,為伯爵,人稱梁康伯。公元前641年,秦穆公滅掉梁國,失國後的梁國子孫大都逃到晉國,以原國名為姓氏,就是梁氏。第二支梁姓源出姬姓。周平王子唐封於南梁,安定梁氏由此產生(在今寧夏固原市、甘肅平涼市等地)。第三支梁姓系少數民族所改。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革姓氏,把鮮卑族的拔列(一作拔列蘭)氏改為梁氏。
二十一、鄭姓
鄭氏源出姬姓,為周宣王弟姬友的後裔。公元前806年,姬友被封於鄭(今陝西華縣東),是為鄭桓公。周幽王時,桓公任司徒之職,他見幽王寵幸褒姒,不理朝政,預感將有變亂發生,於是採納太史伯的建議,在公元前773年把家屬和資財轉移到虢、鄶之間的「京」地(今河南滎陽市東南京襄城村)。公元前770年,西周王室為犬戎所逼,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市)。鄭桓公之子鄭武公先後攻滅鄶、虢,建立新的鄭國,都新鄭(今河南新鄭市)。鄭國在公元前375年滅於韓,共歷23君、431年,子孫播遷陳(今河南淮陽縣)、宋(今河南商丘市)之間,以原國名「鄭」為姓氏。由於今河南滎陽、新鄭古屬滎陽郡,故有「天下鄭姓出滎陽」之說。
二十二、羅姓
羅氏出自熊姓,系以國為氏。五帝之一顓頊的曾孫黎和吳回,都號稱「祝融」,為當時的火官。
吳回的兒子陸終有六子,其第六子叫季連,羋姓,是楚國的祖先。他的孫子穴熊及以下的子孫,至楚穆王以前,凡繼承王位的,名均冠以「熊」字,故世稱熊氏。穴熊生鬻熊,羅姓便從此分支而出。周武王時,羅姓的先祖中有一位名叫「匡正」的奉命征商有功,被封於宜城(今湖北宜城市),為子爵,其地有羅水,故稱國號為羅。他的後代以國名為姓,即羅姓。公元前690年,羅國被楚國所滅,羅國子民遷徙四方,其中多分布於今江西、湖南等地。
二十三、宋姓
宋姓源出子姓,始祖是西周初年宋國的建立者微子啟。微子啟是商朝末代帝王商紂王的庶兄。紂王荒淫無道,微子啟與比干、箕子多次勸諫紂王改惡從善,但紂王一意孤行,微子啟遂離紂王而去。不久,地處西垂的周族經過多年的經營,一舉攻滅商朝,紂王自焚而死。周初,周公平定了商紂王的兒子武庚發動的叛亂後,封微子啟於商朝舊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市南),建立宋國。宋國立國700多年,至公元前286年被齊國所滅。亡國後的宋國子孫,以原國名為姓氏,就是宋氏。另外,五代時湖南少數民族有宋姓,時人宋鄴便是。
二十四、謝姓
相傳黃帝有25個兒子,其得姓者14人,共得12姓,其中有任姓。任姓建有10個國家,謝國(今河南南陽市,或今河南唐河縣)為其中之一。夏、商時期,謝國史冊不顯。西周末期,周宣王的舅父申伯因率兵平定獫狁之亂而被改封於謝。申伯是炎帝後裔,為姜姓。申伯就國前,宣王派召伯虎等大臣先滅掉謝國,在謝國舊址上營建了謝邑,作為申國的新都。任姓謝國滅亡後,國人除一部分留居當地外,大部分外逃,他們以國為氏,姓謝。公元前7世紀初,楚文王發兵攻申,滅掉姜姓申國,居於謝城之人以邑為氏,也姓謝。
這樣就形成了黃帝後裔和炎帝後裔兩支謝氏。此外,南北朝時期衛州(今河南衛輝市)人謝偃之祖孝政,本為鮮卑人,姓直勒氏,後改為謝氏;射姓、謝丘姓、商姓人有改為謝姓者;今天布依、滿、壯、瑤等少數民族中有以謝為姓者。
二十五、唐姓
唐姓的主源有兩支:一支出自祁姓,是帝堯的後裔;一支出自姬姓,是唐叔虞的後裔。
相傳帝堯姓祁,亦曰伊祁,名放勛,謚號堯。堯在做天子前曾被封於唐(今河北唐縣),故稱陶唐氏或唐堯。舜承繼堯天子之位後,封堯子丹朱為唐侯,在今山西冀城西建立唐國。夏代,丹朱裔孫劉累遷於魯縣(今河南魯山縣),劉累的後代有的仍留在唐,至商代,更名室韋氏,西周初又改為唐公。成王即位之初,唐人發生反叛,其國為周公所滅。是時,發生了「桐葉封唐」的故事,成王將唐國舊地封給其弟叔虞。後來,又改封劉累裔孫在魯縣者為唐侯,唐侯封地在今河南方城。公元前505年,唐國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就是唐氏。這是出自祁姓之唐。
叔虞封唐後被稱為唐叔虞,他的嫡長子後來又被移封於晉,只有庶出子孫仍留在唐地,後來以國為氏,也姓唐。這是出自姬姓之唐。
二十六、韓姓
韓姓歷史悠久,其最古老的淵源是華夏人文初祖黃帝。相傳,黃帝娶嫘祖,生青陽和昌意,昌意居於若水,生韓流。韓流的後代以韓為姓。
周滅商之後,周成王的一個弟弟分封於韓(今山西河津市東北),西周、春秋之際為晉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後有韓武子為晉獻公功臣,得封於韓原(今陝西韓城市西南),子孫亦以韓為氏。一說韓武子為晉國王室後裔,食采於韓,遂以邑為氏。戰國時韓、趙、魏三家分晉,韓國位列七雄之一。秦滅韓後,許多韓國故人以韓為姓。北魏孝文帝改革姓氏,將出大汗氏改為韓氏,又增加了韓姓的人口。由此可見,韓姓的來源是相當復雜的。
二十七、曹姓
曹姓主源有四支:其一,顓頊玄孫陸終第五子安,在禹時被封於曹(今山東定陶縣一帶),其後以曹為姓。其二,周武王封其弟振鐸於曹。戰國時,曹亡於宋,子孫有的以曹為姓。其三,周武王移封曹安的後代曹挾於邾(今山東曲阜市東南),戰國時,邾滅於楚,國人分別以邾、曹為姓。其四,東漢中葉,大鴻臚曹嵩原姓夏侯,由於宦官曹騰收養而改姓曹。
二十八、許姓
許姓的鼻祖是許由。許由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隱士,相傳唐堯曾讓天下於許由,許由辭而不受,逃至箕山(今河南登封市東南)隱居;堯又請他做九州長官,他洗耳於潁水之旁,表示不願當官的決心。許由死後,葬於箕山,故又稱箕山為許由山。由於年代久遠,許由之後的世系今已搞不清楚了。許姓來源有清晰脈絡可尋的是出自炎帝裔孫、堯四岳伯夷之後的一支許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伯夷的後代文叔於許(今河南許昌縣東),建立姜姓許國。春秋時期,許國在鄭、楚等大國的逼迫下多次遷徙,到戰國初期,許元公結為楚所滅,遷於容城(今河南魯山縣東南),子孫為懷念故國,遂以國名「許」為氏。也有專家認為文叔是許由的後代。
二十九、鄧姓
鄧姓的主源出於商周時期的鄧國。商代中期,商高宗武丁封其叔父(一作季父)於鄧(今河南鄧州市),建立侯爵鄧國,賜姓曼。西周時,鄧國是周朝異姓諸侯國中勢力較為強大的一個。至春秋時期鄧國南鄰荊楚,受到強大的楚國的壓制。公元前678年,鄧國傳至鄧侯祁,被楚文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姓鄧。
鄧姓還有其他來源:相傳黃帝時期就有將軍鄧伯溫,這是史書所載最早的鄧姓人物,惜其後裔無世系可考;李姓有改為鄧姓的。北宋初年,南唐後主李煜的第八子李從鎰,曾被封為鄧王。南唐為趙宋所滅後,宋太宗下令在全國范圍內招捕南唐宗室,後李從鎰被捕,其子李天和死裡逃生,為避人耳目,以父親的封號為姓,即鄧姓。
三十、蕭姓
蕭氏源出子姓,系春秋時宋國附庸蕭國子孫以國為氏。春秋時,宋國有一員猛將南宮萬,他在公元前682年宋國攻打魯國的戰斗中被魯國俘虜。魯庄公囚南宮萬於後宮,數月後才把他放歸宋國。次年秋的一天,宋閔公同南宮萬在後宮博戲(古代的一種賭博游戲),閔公的幾個寵姬也在旁圍觀。南宮萬看著她們說:「還是魯宮的美女漂亮,天下諸侯沒有像魯君那樣快活的!」閔公一向以這幾個姬妾的姿色自矜,聽了這話很不高興,便嘲笑南宮萬說:「原來我敬重你,今天,你不過是俘虜罷了。」這下觸到了南宮萬的痛處,他頓時惱羞成怒,抓起棋盤把宋閔公打死了。接著,一不做二不休,另立公子游為新君,宋國諸公子紛紛逃往蕭邑(今安徽蕭縣)。蕭邑大夫是子姓宋國的公族子弟,名叫大心,他和諸公子組成一支軍隊,又到曹國請來援軍,於當年冬天擊殺南宮萬之弟南宮牛和新君游,立閔公弟御說為君,即宋桓公。南宮萬逃到陳國,被陳人用美酒灌醉囚送宋國。
宋人把南宮萬剁成肉醬,報了國恨家仇。大心因在平亂中有功,被封於蕭地,建立蕭國,稱為蕭叔。公元前597年,蕭國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姓蕭。有的蕭姓人亦簡寫為肖。
㈦ 藺相如與廉頗的故事
趙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地位竟在廉頗之上。廉頗對藺相如封為上卿心懷不滿,認為自己做為趙國的大將,有攻城野城,擴大疆土的大功,而地位低下的藺相如只動動口舌卻位高於我,叫人不能容忍。他公然揚言要當眾羞辱藺相如。藺相如知道後,並不想與廉頗去爭高低,而是採取了忍讓的態度。為了不使廉頗在臨朝時排列自己之下,每次早朝,他總是稱病不至。有時,藺相如乘車出門,遠遠望見廉頗迎面而來,就索性引車躲避了。這引起了藺相如舍人的不滿,藺相如解釋說:「強秦與廉頗相比,虎狼般的秦王相如都敢當庭呵叱,羞辱他的群臣,我還會怕廉頗嗎?強秦之所以不敢出兵趙國,這是因為我和廉頗同在朝中為官,如果我們相鬥,就如兩虎相傷,沒有兩全之理了。我之所以避他,無非是把國家危難放在個人的恩怨之上罷了。」廉頗聽後,深受感動,他選擇藺相如家賓客最多的一天,身背荊條,赤膊露體來到藺相如家中,請藺相如治罪。從此兩人結為刎頸之交,生死與共。
「將相和」的故事,後人以各種不同的文藝形式加以表現,它強烈的愛國情感催人淚下,感人奮發。而廉頗勇於改過,真誠率直的性格,更使人覺得可親可愛。
回答者: chy9300 - 經理 五級 4-5 19:14
我來評論>>
提問者對於答案的評價:xxxx相關內容
• 藺相如和廉頗的資料
• 有關藺相如和廉頗的資料誰知道,是語文書第12冊的!
• 藺相如和廉頗 <<將相和>>中的除外
• 藺相如與廉頗簡介
• 誰有藺相如.廉頗的資料
更多相關問題>>
查看同主題問題:藺相如 廉頗 關系
其他回答 共 3 條
同事加戰友,同時也是競爭對手。
回答者: baochunchao - 助理 二級 4-6 10:26
競爭者後來便成了好朋友,共同保衛兆國
回答者: liueryu - 門吏 二級 4-7 16:02
後來成了敵人
回答者: 303412742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4-17 20:52等待您來回答
㈧ 給下面的文章加上標點符號,並翻譯成現代漢語。
趙田部吏趙奢收租稅,平原君家不肯出。趙奢以法治之,殺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將殺之。趙奢曰:「君於趙為貴公子,今縱君家而不奉公,則法削,法削則國弱,國弱則諸侯加兵,是無趙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上下平則國強,國強則趙固,而君為貴戚,豈輕於天下邪!」平原君以為賢,言之於王。王使治國賦,國賦大平,民富而府庫實。
翻譯:
趙奢負責收取全國的稅收,平原君的家人不願意交納稅款,於是趙奢就依法殺了平原君家的九個下人。於是平原君很生氣,就要殺了趙奢。趙奢說:您作為趙國的公子,而您縱容您的家人不遵守法律,就是有損於法律的尊嚴,法律的尊嚴受到侵犯,那麼國力就會變弱,國力變弱,那其他的諸侯國就會動用武力來侵犯我們國家那趙國也就不再存在,您又怎麼樣能再享受這榮華富貴呢。以您高貴的身份都來遵守法律的話,那麼公平就能夠得到體現,事事公平,那麼國力自然就能夠得到加強,國力得到加強,我們趙國也就更加的穩固。您作為一個身份高貴的人,怎麼能作出讓天下人看不起的事情呢?於是平原君就認為趙奢是個很有才能的人,就向君主推薦了趙奢,君主就任命他管理國家的財政。(就是因為這樣)使得趙國的國庫豐實,人民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