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炭疽
① 我要對侵華日軍的殘忍行徑說怎麼寫
一本看似不起眼的日文資料,卻被專家們認為是一本揭示日本細菌戰的罕見物證。1944年4月,日本戰敗前夕也是其最瘋狂的時期,日本細菌學界的精英們在日本京都開了一個會,展示了大量有關細菌研究的成果,這些成果還被印刷成冊。幾十年後,這本日本細菌學界的研究成果被一位中國民間收藏家得到。81頁的日本細菌學研究摘要記者在收藏家吳建勛家中見到了這本印有《第18屆日本細菌學會演說及演示摘要》的資料,它和32開書本大小一致,紙張略微泛黃。總共81頁的資料收錄了與會者的演講摘要122篇、演示摘要25篇。根據資料封底內容,參加這次會議的除「滿洲第731部隊」外,還有60多個分別設在日本、朝鮮、中國等國家和地區的日本細菌研究機構。活人解剖和人體實驗那麼,這本資料里究竟有些什麼呢?吳建勛找人對其中部分內容進行翻譯,整理出部分內容。「昭和17年(1942年)5月中旬,……發現距牡丹江市西南200公里的海林境內,從事森林砍伐及運輸的作業人員中流行伴有劇烈熱性麻痹的腦炎……根據昭和18年3月後的作戰要求,我們開始著手該疾病的調查研究。5月中旬,從秘密聯絡的當地工作者那裡得知該地又發現2名疑似患者,我們火速趕往現場抓捕帶回。深夜,石川醫生將兩名腦炎患者解剖後獲得一種病毒……證明為森林扁虱腦炎。」「昭和18年夏(1943年),日本長崎再度暴發小規模流行登革熱。我們對患者采血後注入老鼠腦內……從而成功地進行了登革熱病毒的繁衍,隨後又注入到健康人體內,果然引起了登革熱。」活人解剖、人體實驗、病毒實驗……書中這樣的內容還有不少。罕見資料將是有利物證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會長童增在對資料進行初步研究後說,自己從沒見過這樣一本較為完整、系統記錄日本細菌戰研究的歷史資料,這對民間索賠是一個有利物證。(據新華社北京3月12日電)侵華日軍七三一部隊是日本軍國主義最高統治者下令組建的細菌戰秘密部隊,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最滅絕人性的細菌戰研究中心。他們利用健康活人進行細菌戰和毒氣戰等實驗,與奧斯維辛集中營和南京大屠殺同樣駭人聽聞。七三一部隊1932年在中國哈爾濱設立研究中心。這支部隊擁有3000多名細菌專家和研究人員,分工負責實驗和生產細菌武器,殘忍地對各國抗日誌士和中國平民的健康人體用鼠疫、傷寒、霍亂、炭疽等細菌和毒氣進行活人實驗和慘無人道的活體解剖,先後有一萬多名中、蘇、朝、蒙戰俘和健康平民慘在這里。經研究證實,這個部隊當時已具有可將人類毀滅數次的細菌武器生產能力,他們的「研究成果」投放戰場,致使20萬人傷。1945年8月,七三一部隊為了銷毀罪證,在敗退時炸毀了這里的主要實驗設施。2000年,有關專家在黑龍江省檔案館首次發現並公布了731部隊用活人作細菌實驗的原始文字材料——「特別輸送檔案」,是該部隊敗退時來不及銷毀而意外留下的,是侵華日軍進行人體實驗的直接罪證。侵華日軍在中國設立了若干支細菌戰部隊,共設有63個支隊,而七三一部隊是他們的研究和指揮中心。侵華日軍的人體實驗不僅在七三一部隊進行,其他各細菌部隊包括部分日軍陸軍醫院都干著同樣的人體實驗的勾當。到1943年末,侵華日軍幾乎每個師團都配有防疫給水部隊,以防疫給水為名進行各種人體實驗活動。此次公布的人體凍傷實驗就是由北支那防疫給水部完成的,該部又稱北京1855部隊。據這個防疫給水部濟南支部翻譯官、已去世的韓國人崔享振證實:「這支部隊每年至少要用500人進行人體實驗。」另據原廣州8604部隊隊員丸山茂提供,在日軍侵佔香港期間,大量香港難民湧入廣州,廣州8604部隊利用難民營中缺少食品為由,向難民提供摻入細菌的食品,致使數百人亡。中國政府為保護731安達野外實驗場遺址而設立的石碑二戰結束前,日軍為消滅罪證炸毀了七三一細菌戰實驗基地的大部分設施,並將實驗資料移交美軍,後被用於朝鮮和越南戰場,對戰後西方細菌戰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七三一部隊的大部分戰犯至今未能受到應有的審判。為永久保存侵華日軍七三一部隊遺址這個二戰中極為特殊的標志性遺址,從2000年開始,經國家文物局的批准,有關部門耗資近億元對七三一部隊遺址進行了首次全面清理,發現了300多件人體解剖用具。同時,採取措施對這個遺址進行保護,決定將其建成一座呼喚人類和平的遺址公園,並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曾深受殘害的中國眾多倖存者以及侵華日軍悔罪者提供的大量證據證明,當年侵華日軍實施的細菌戰罪行累累,不容否認。中國官方消息29日說,就侵華日軍在中國實施滅絕人性的細菌戰犯下的罪行,多年來,中國眾多受害倖存者先後提供了大量證據,一批受害者及親屬曾向日本有關法院提出訴訟。而當年侵華日軍有關人員也以多種方式,提供侵華日軍實施細菌戰殺害中國人民的證據。這些當年細菌戰的參與者人性復歸,有的通過日中友好組織,以各種方式向中國人民謝罪、認罪;有的沖破層層阻力,提供侵華日軍細菌戰的證據;有的多年隱沒,臨終前把日軍細菌戰的證據交與後人,希望有朝一日公布於眾;有的垂暮之年,病體纏身,自感當年從事細菌戰罪孽深重,以拒葯、絕食等方式,表達痛悔之情。據了解,提供證據的前侵華日軍人員有:第731部隊少年隊隊員田村良雄、第731部隊工務班土木建築員兼司機鈴木進、第731部隊抄寫員鈴木春房、駐華北(北平)北支甲第1885部隊第三課鼠疫、跳蚤生產技術員伊藤影明、駐廣州波字第八六四零部隊第一課細菌檢驗員丸山茂、第731部隊成員田中信一和前侵華日軍航空員松本正等。據受害人提供的證據證明:1940年10月下旬,日軍飛機在浙江寧波地區上空低飛,撒下麥子、麵粉、栗子、棉花等物,裡面夾有大量跳蚤。幾天後,這一地區先後有上百人患鼠疫,除個別人倖免外,其餘全部亡,有多戶全家絕。當時,經有關衛生檢疫部門檢驗證明,日軍飛機拋撒物夾有鼠疫菌。日本「日侵華軍細菌實驗戰調查團」先後四次來華。1991年8月,他們在浙江義烏市江灣鄉,會見了當年在侵華日軍細菌戰中倖免於難的五位村民。其中,64歲的王來勇回憶,1942年10月上旬,日軍飛機在空中撒下白色煙霧,落在村裡不久,老鼠大量亡,村裡許多人發病,口吐白沫或咯血而,一天最多亡20多人。這個市的衛生工作者曾作過調查,侵華日軍當年在義烏市崇山村造成鼠疫流行,亡者達380人。前侵華日軍駐廣州波字第8640部隊細菌檢驗員、班長丸山茂證實,1942年,他所在的日軍細菌戰部隊曾向廣州南石頭粵港難民收容所秘密使用細菌戰劑,殺害中國人上千名。1995年,丸山茂來中國,按日本人謝罪方式,剃成光頭,淚流滿面地跪在「粵港難民之墓」前認罪謝罪。事後,他向有關人員一一指證當年侵華日軍細菌戰部隊的遺址。
② 介紹牡丹花
牡丹花牡丹(學名:Paeonia suffruticosa)是重要的觀賞植物,原產於中國西部秦嶺和大巴山一帶山區,現在這一地區尚有野生單瓣品種存在;牡丹以洛陽、菏澤牡丹最富盛名。牡丹是灌木木本,芍葯是蓄根草本,花型、葉片非常相似,牡丹於5月初開花,芍葯花期要晚一些,這是它們的主要區別。芍葯原產於中國北部及西伯利亞一帶,更耐寒。在英語和其他歐洲語言中,牡丹和芍葯是同一個詞。 中文名稱: 牡丹 別稱: 鼠姑、鹿韭、白茸、木芍葯、百雨金、洛陽花、富貴花等 二名法: Paeonia suffruticosa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綱: 雙子葉植物綱 Magnoliopsida 目: 虎耳草目 Saxifragales 科: 芍葯科 Paeoniaceae 屬: 芍葯屬 Paeonia 種: 牡丹 P. suffruticosa 目錄[隱藏] 產地習性一、土壤 二、澆水 三、施肥 四、溫度 五、光照 六、栽培技術 七、常見病害 【國內主要產地】 【重要栽培基地】 形態特徵一、株型 二、根 三、芽 四、分枝 五、葉 六、葉柄 七、花 八、果實種籽 價值用途 主要品種品種識別 牡丹花系 牡丹文化牡丹傳說 牡丹詩詞 牡丹歷史 國外牡丹 牡丹和芍葯的區別 產地習性 一、土壤 二、澆水 三、施肥 四、溫度 五、光照 六、栽培技術 七、常見病害 【國內主要產地】 【重要栽培基地】 形態特徵 一、株型 二、根 三、芽 四、分枝 五、葉 六、葉柄 七、花 八、果實種籽 價值用途 主要品種 品種識別 牡丹花系 牡丹文化 牡丹傳說 牡丹詩詞 牡丹歷史 國外牡丹 牡丹和芍葯的區別 [編輯本段]產地習性 原產於中國西部秦嶺和大巴山一帶山區,漢中是中國最早人工栽培牡丹的地方,為落葉亞灌木。喜涼惡牡丹熱,宜燥懼濕,可耐-30℃的低溫,在年平均相對濕度45%左右的地區可正常生長。喜陰,亦少不耐陽。要求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壤土或砂壤土,忌粘重土壤或低溫處栽植。花期4-5月。多採用嫁接方法進行栽培,因為與芍葯同屬芍葯屬,又多選用芍葯作為砧木。[4] 一、土壤 1、土質:牡丹適宜疏鬆肥沃,土層深厚的壤土。土壤排水能力一定要好。盆栽可用一般培養土。 2、土性:中性或中性微鹼土。 二、澆水 諺語說、俗語說:「牡丹宜干不宜濕。」牡丹是深根性肉質根,怕長期積水,平時澆水不宜多,要適當偏干。 三、施肥 諺語說、俗語說:「清牡丹","濁芍葯」。栽培牡丹基肥一定要足。基肥可用堆肥、餅肥或糞肥。通常以一年施三次肥為好,即開花前半個月澆一次以磷肥為主的肥水;開花後半個月施一次復合肥;入冬之前施一次堆肥,以保第二年開花。 四、溫度 牡丹耐寒,不耐高溫。華東及中部地區,均可露地越冬氣溫到4℃時花芽開始逐漸膨大。適宜溫度:16~20℃,低於16℃不開花。夏季高溫時,植物呈半休眠狀態。 五、光照 諺語、俗語說:「陰茶花,陽牡丹。」牡丹喜陽,但不喜歡曬。地栽時,需選地勢較高的朝東向陽處,盆栽應置於陽光充足的東向陽台,如放南陽台或屋頂平台,西邊要設法遮蔭。 六、栽培技術 1.栽植 選擇向陽、不積水之地,最好是朝陽斜坡,上質肥沃、排水好的沙質壤土。栽植前深翻土地,栽植坑要適當大,牡丹根部放入其穴內要垂直舒展,不能拳根。栽植不可過深,以剛剛埋住根為好。一股盆栽較少。 2.光照與溫度 充足的陽光對其生長較為有利,但不耐夏季烈日暴曬,溫度在25℃以上則會使植株呈休眠狀態。開花適溫為17 -20℃,但花前必須經過1 -10℃的低溫處理2 -3個月才可。最低能耐- 30℃的低溫,但北方寒冷地帶冬季需採取適當的防寒措施,以免受到凍害。南方的高溫高濕天氣對牡丹生長極為不利,因此,南方栽培牡丹需給其特定的環境條件才可觀賞到奇美的牡丹花。 3.澆水與施肥 栽植前澆2次透水。入冬前灌1次水,保征其安全越冬。開春後視土壤干濕情況給水,但不要澆水過大。全年一般施3次肥,第1次為花前肥,施速效肥,促其花開大開好。第2次為花後肥,追施1次有機液肥。笫3次是秋冬肥,以基肥為主,促翌年春季生長。另外,要注意中耕除草,無雜草可淺耕鬆土。 4.整形修剪 花謝後及時摘花、剪枝,根據樹形自然長勢結合自己希望的樹形下剪。若想植株低矮、花叢密集,則短截重些,以抑制枝條擴展和根櫱發生,一般每株以保留5-6個分枝為宜。 5.花期控制 盆栽牡丹可通過冬季催花處理而春節開花,方法是春節前60天選健壯鱗芽飽滿的牡丹品種(如趙粉、洛陽紅、盛丹爐、、葛金紫、珠砂壘、大子胡紅、墨魁、烏龍捧盛等)帶土起出,盡量少傷根、在陰涼處晾12-3天後上盆,並進行整形修剪,每株留10個頂芽飽滿的枝條,留頂芽,其餘芽抹掉。上盆時,盆大小應和植株相配,達到滿意株型。澆透水後,正常管理。春節前50-60天將其移入10℃左右溫室內每天噴2-3次水,盆士保持濕潤。當鱗芽膨大後,逐漸加溫至25-30℃,夜溫不低於15℃,如此春節可見花。 七、常見病害 褐斑病、紅斑病和銹病等;常見害蟲有線蟲、蠐螬和地老虎等。 (1)葉斑病:也稱紅斑病,此病為多毛孢屬的真菌傳染。病菌主要浸染葉片,也浸染新枝。發病初期一般在花後15天左右,7月中旬隨溫度的升高日趨嚴重。初期葉背面有穀粒大小褐色斑點,邊緣色略深,形成外濃中淡、不規則的圓心環紋枯斑,相互融連,以致葉片枯焦凋落。葉柄受害產生墨綠色絨毛層;莖、柄部染病產生隆起的病斑;病菌在病株莖葉和土壤中越冬。 防治方法:①11月上旬(立冬)前後,將地里的於葉掃凈,集中燒掉,以消滅病原菌;②發病前(5月份)噴灑1:1:160倍的波爾多液,10一15天噴一次,直至7月底;③發病初期,噴灑500-800倍的甲基托布津、多菌靈,7-10天噴一次,連續3-4次。 (2)紫紋羽病:為真菌病害。由土壤傳播。發病在根頸處及根部,以根頸處較為多見。受害處有紫色或白色棉絮狀菌絲,初呈黃褐色,後為黑褐色,俗稱"黑疙瘩頭"。輕者形成點片狀斑塊,不生新根,枝條枯細,葉片發黃,鱗芽癟小;重者整個根頸和很系腐爛,植株死亡。此病多在6-8月高溫多雨季節發生,9月以後,隨氣溫的降低和雨水的減少,病斑停止蔓延。 防治方法:①選排水良好的高燥地塊栽植;②雨季及時中耕,降低土壤濕度;③4-5年輪作一次;④選育抗病品種;⑤分栽時用 500倍五氯硝基苯葯液塗於患處再栽植,也可用5%代森銨1000倍液澆其根部;⑥受害病株周圍用石灰或硫磺消毒。 (3)茵核病。又名莖腐病。病原為核盤菌。發病時在近地面莖上發生水漬狀斑,逐漸擴展腐爛,出現白色棉狀物。也可能浸染葉片及花蕾。 防治方法:選擇排水良好的高燥地塊栽植;發現病株及時挖掉並進行土壤消毒;4-5年輪作一次。 經常見的還有炭疽病、銹病。炭疽病在葉面上發生圓形或不規則形淡褐色凹陷病斑,擴展後邊緣為紫褐色;銹病在葉背著生黃色孢子堆,引起葉片退綠,後期病葉上生柱狀毛發物。防治方法同葉斑病。 繁殖與栽培常用分株和嫁接法繁殖,也可播種和扦插。移植適期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不可過早或過遲。喜肥,每年至少應施肥三次,即「花肥」、「芽肥」和「冬肥」。栽培2-3年後應進行整枝。對生長勢旺盛、發枝能力強的品種,只需剪去細弱枝,保留全部強狀枝條,對基部的萌櫱應及時除去,以保持美觀的株形。除芽也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為使植株開花繁而艷、保持植株健壯,應根據樹齡情況,控制開花數量。在現蕾早期,選留一定數量發育飽滿的花芽,將過多的芽和弱芽盡早除去。一般5-6年生的植株,保留3-5個花芽。新定植的植株,第二年春天應將所有花芽全部除去,不讓其開花,以集中營養促進植株的發育。 牡丹為深根性落葉灌木花卉,性喜陽光,耐寒,愛涼爽環境而忌高溫悶熱,適宜幹事兒於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中生長。因此一般栽培牡丹花的盆土宜用砂土和餅肥的混合土,或用充分腐熟的廄肥、園土、粗砂以1:1:1的比例混勻的培養土。如栽培土壤中水分過多,其肉質根部容易腐爛。因此,遇到連續下雨的天氣時,要及時排水,切不可讓其根部積水。牡丹不耐高溫,夏季天熱時要及時採取降溫措施。最好搭個涼棚,為其遮蔭。中午前蓋上草簾或蘆葦,傍晚揭去。這一措施及時做好,可以防止落葉,若任其受熱、落葉,將嚴重影響以後開花。牡丹因根須較長,植株較大,因此適合於地栽,若要盆栽,則應選大型的、透水性好的瓦盆,盆深要求在30厘米以上。最好用深度為60-70厘米的瓦缸。牡丹花的繁殖,用播種法、分株法、嫁接法都可以。 【國內主要產地】 1、山東菏澤,古稱曹州,現有全國最大的牡丹種植基地.菏澤古稱曹州素有「雄峙烈郡」,「一大都會」之譽。這里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史不絕書,曹州 牡丹種植有數百年歷史。宋時牡丹以洛陽為多,自明開始,種植中心已移至曹州。發展至今,菏澤以有幾 百個品種,數千畝牡丹田,每年穀雨前後,曹州牡丹連阡接陌,艷若蒸霞,蔚為壯觀,堪稱中華之最。 菏澤是全世界面積最大、品種最多的牡丹生產基地、科研基地、出口基地和觀賞基地。現有栽培面積5萬畝,九大色系,600多個品種,行銷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深圳等100多個大中城市,出口日本、法國、加拿大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菏澤牡丹雍容華貴,色艷香濃,在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上獨得81個獎項。 菏澤牡丹史上也稱曹州牡丹。以其花大、色艷、型美、香濃而「甲海內」。菏澤牡丹的特點是枝挺拔有致,葉繁茂多姿,花雍容華貴,被譽為觀賞牡丹之上品。 菏澤牡丹的科學研究碩果累累。早在第一屆全國花革博覽會上,菏澤牡丹新品種選育、牡丹大田催花技術研究、牡丹新品種第三項科研成果就獲得了國家科技術進步獎,佔全國牡丹科研獲獎數量之首。97年元月14日,菏澤牡丹科研成果第四次通過國家級鑒定。僅這一次,就有牡丹新品種培育、、案頭牡丹無土栽培、牡丹耐溫熱品處的篩選、鳳丹實生苗嫁接觀賞牡丹在商品化生產上的應用、牡丹盆景研究、芍葯切花品種的篩選、牡丹新品種選育等七面成果通過鑒定,是通過牡丹科研成果最多的一次。其中,五項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標志著菏澤牡丹科研又取得突破性進展。從而提高了牡丹的觀賞價值,拓寬了牡丹的種植范圍和應用范圍,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珍貴品種快速繁育問題,開辟了牡丹進入千家萬戶的新途徑,創造了與國際花卉業接軌的條件。受到陳慕華副委員長的贊揚。 菏澤牡丹還在國內外重大花展中連連獲獎,盛譽海內外。在一、二、三、四屆全國花草博覽會上,菏澤牡丹奪得金、銀、銅獎,科技進步獎,優質展品將計26個;在三次香港國際花展中,菏澤牡丹引起轟動,奪得冠軍獎一個,一等獎三個;在法國波爾多市國際花草博覽會和美國匹茲堡國際發明博覽會上,分別奪得競賽總分銀質獎和牡丹芍葯干鮮花銀質獎。在第四屆花博會上,菏澤牡丹獨領風騷,一舉奪得唯一的一個「景點特別獎」和六個單項獎。 尤其在中國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上,菏澤牡丹枝壓群雄,一舉奪魁,共獲得了119枚牡丹單項獎中的81枚,佔68%。其中三枚大獎,菏澤「曹州牡丹園」和「喬子紅」牡丹各奪1枚;12枚金獎,菏澤牡丹「黑花魁」、「曹州紅」等摘取10枚;36枚銀獎,菏澤牡丹「胡紅」、「蘭田玉」等拿來26枚;60枚銅獎,菏澤牡丹「花二喬」、「黃花魁」等獲43枚。專家評委一致評價:「菏澤牡丹花大、色繁、開得飽滿,不愧為國色天香。」目前菏澤牡丹黑、紅、黃等九大花色1156個品種獲得國家質檢總局源產地標記注冊認證。 2、河南洛陽,牡丹為我國園藝花較早的觀賞花卉之一。在牡丹栽培演化過程伊始就與洛陽結下了不解之緣。洛陽牡丹始於隋,盛於唐,而「甲天下」於宋,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洛陽帝國牡丹不僅以其雍容華貴,國色天香而美譽遐邇;也以其造化鍾情,天下君臨而總領群芳。洛陽也成為人們心目中牡丹之聖地。 中國是牡丹的故鄉,洛陽又是中國牡丹的發祥地之一。洛陽牡丹以花大色艷、富麗端莊名揚天下。她始於晉、興於隋,盛於唐,極盛於宋。自隋唐以後,洛陽牡丹在四川天彭、江蘇鹽城、浙江杭州、安徽毫川、山東曹州、廣東韶關等地相繼引種栽培,如今已遍布長城內外、大江南北。洛陽牡丹已溶入了中國牡丹的花海之中,並且香飄海外。公元724年,中國牡丹傳入日本;公元1330至1850年引入法國;公元1656年荷蘭開始引種;公元1789年英國引進中國牡丹,培育出100多個園藝品種;美國在公元1826至1830年也開始引進。 「春來誰作韶華主,總領群芳是帝國牡丹」。洛陽牡丹以其悠久的栽培歷史和眾多的品種、宏大的生產規模、豐富的野生資源、高超的栽培技藝、日臻完善的科學理論體系以及具有深邃內涵的牡丹文化,在國際園藝界及文化界享有崇高地位。 3、甘肅紫斑牡丹 4、安徽銅陵 5、河北柏山,有株千年牡丹 6、陝西漢中,有牡丹園 7、安徽巢湖,銀屏山有一株千年牡丹。 8、四川彭州,彭州市丹景山為我國天彭牡丹的發源地。改革開放以來,牡丹花被定為彭州市市花、天彭牡丹得到迅速恢復發展,並以丹景山為發展傳統名花的基地,建設以牡丹觀賞為特色的風景區,被稱為「中國西部花山」,全山共有牡丹300餘萬株,260多個品種,每年4月上旬至5月下旬,山上山下的各色牡丹次第開放,讓人驚艷。 9、陝西西安,有牡丹園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戶縣石井鎮終南山阿姑泉牡丹園。[3] 【重要栽培基地】 菏澤、洛陽、杭州、牡丹江、成都、杭州、陳州、吳縣、江陰、南京、灌陽、上海、嘉興、寧國、臨夏、蘭州。 中國牡丹從野生引入觀賞栽培,已有1650年左右的歷史。栽培品種從單瓣花逐步演化成復瓣、重瓣乃至台閣型。促使牡丹品種向重瓣化演進的主動力是良好的栽培條件。已知將品種的優良性壯和枝變,通過嫁接固定下來,新品種大量涌現。 總之,從唐代起,就推崇帝國牡丹為「國色天香」,由於歷代舉國一致地珍視和喜愛,掀起了一次次的牡丹熱潮。盡管朝代更迭,花王帝國牡丹,統領群芳,國色天香的崇高驕傲的地位,從未動搖! 由於牡丹系深根性花木,對土壤深度及肥力均有較嚴要求,因此小盆栽植一般都不易開花。 [編輯本段]形態特徵 根系肉質強大,少分枝和須根。株高1-3m,可達2m,老莖灰褐色,當年生枝黃褐色。二回三出羽狀復葉,互生。花單生莖頂,花徑10-30cm,花色有白、黃、粉、紅、紫及復色,有單瓣、復瓣、重瓣和台閣性花。花萼有5片。 牡丹的分辨方法很多,按株型可分為直立型、開展型和半開張型;按芽型可分為圓芽型、狹芽型、鷹嘴型和露嘴型;按分枝習性可分為單枝型和叢枝型;按花色可分白、共、粉、紅、紫、墨紫(黑)、雪青(粉藍)、綠和復色;按花期可分為早花型、中花型、晚花型和秋冬型(有些品種有二次開花的習性,春天開花後,秋冬可再次自然開花,即稱為秋冬型);按花型可分為系、類、組型四級。四個系即牡丹系、紫斑牡丹系、黃牡丹系和紫牡丹系;二個類即單花類和台閣花類;二個組即千層組和樓子組;組以下根據花的形狀分為若干型,如單瓣型、荷花型、托桂型、皇冠型等。 牡丹為多年生落葉小灌木生長緩慢,株型小,株高多在0.5~2米之間;根肉質,粗而長,中心木質化,長度一般在0.5~0.8米,極少數根長度可達2米;根皮和根肉的色澤因品種而異;枝幹直立而脆,圓形,為從根莖處叢生數枝而成灌木狀,當年生枝光滑、草木,黃褐色,常開裂而剝落;葉互生,葉片通常為二回三出復葉,枝上部常為單葉,小葉片有披針、卵圓、橢圓等形狀,頂生小葉常為2~3裂,葉上面深綠色或黃綠色,下為灰綠色,光滑或有毛;總葉柄長8~20厘米,表面有凹槽;花單生於當年枝頂,兩性,花大色艷,形美多姿,花徑10~30厘米;花的顏色有白、黃、粉、紅、紫紅、紫、墨紫(黑)、雪青(粉藍)、綠、復色十大色;雄雌蕊常有瓣化現象,花瓣自然增多和雄、雌蕊瓣化的程度與品種、栽培環境條件、生長年限等有關;正常花的雄蕊多數,結籽力強,種籽成熟度也高,雌蕊瓣化嚴重的花,結籽少而不實或不結籽,完全花雄蕊離生,心皮一般5枚,少有8枚,各有瓶狀子房一室,邊緣胎座,多數胚珠,骨果五角,每一果角結籽7~13粒,種籽類圓形,成熟時為共黃色,老時變成黑褐色,成熟種子直徑0.6~0.9厘米,千粒重約400克。 牡丹由野生變家種後,因環境條件變化及人工不斷地選育和栽培,除花色、花型、花期早晚有變異外,而且在株的形態、根的長短、粗細、葉的色澤、形狀等方面也發生了變異。[2] 一、株型 因品種不同,牡丹植株有高有矮、有叢有獨、有直有斜、有聚有散,各有所異。一般來說按其形狀或分為五個類型; 1、直立型 枝條直立挺拔而較高,分布緊湊,展開角度小,枝知與垂直線的夾角多在30o以內。節間較長,新生枝年生長量在10~15厘米,一般五年生株高40~50厘米,高者達1米以上。如「首案紅」、「紫二喬」、「姚黃」等。 2、疏散型 枝條多疏散彎曲向四周伸展,株幅大於株高,形成低矮展開的株形,枝條展開時與垂直線的夾角多在45o以上,新枝長,較軟。如「趙粉」、「守重紅」、「山花爛漫」、「青龍卧墨池」等。 3、開張型 枝條生長健壯挺拔,向四周斜伸開張,角度在上述兩者之間,株形圓滿端正,高矮適中,新枝年生長量6~8厘米,一般五年生株高在30~40厘米。如「狀元紅」、「銀紅巧對」、「金玉交章」等。 4、矮生型 枝條生長緩慢,節間短而葉密,枝條分布緊湊短小,年新枝生長量為2~4厘米,一般五年生株高15高厘米左右。如「美人紅」、「羅漢紅」、「海雲紫」等為代表。 5、獨干型 多為人工培植的藝術造型,具有明顯的主幹,主幹高矮不等,一般在20~80厘米。主幹上部分生數枝,構成樹冠(有的無樹冠),形態古雅,酷似盆景,生長較慢,一般成型期需8年以上。如「十八號」等。 上述每一植株類型中,因品種不同,直立程度、高矮、斜伸角度等亦有不同;同時,枝條的粗壯、細弱、硬挺、直彎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如矮生類型中「羅漢紅」即屬於粗壯矮生型,而「出梗奪翠」則屬於細弱矮生型;又如直立型中的「首案紅」屬粗壯直立型,「姚黃」則屬於細硬直立型。 二、根 牡丹根系發達,具有多數深根形的肉質主根和側根。初生根始為白色,漸變為黃色至褐色,肉質白色,個別紅色,肉質中心木質化,俗稱「木心」。肉質部儲有大量養份和水份供植株生長,一般來說,根深的植株枝葉茂盛,植株較高,根淺則枝短株型矮。牡丹因品種不同,其根型、數量也不一致,但大體上可分為三類: 1、直根型 此類型的根深(四年生的牡丹根可入土80厘米以上),但根條稀疏,沒有明顯的主根,僅有幾十條粗細均勻的粗「面條根」,根光滑、皮百,根上極少分生小根,根(加工後稱「丹皮」)產量高,質量好。如「鳳丹」、「趙粉」、「二喬」、「墨魁」等。這類牡丹多為葯用兼觀賞兩用品種。 2、坡根型 此類根條粗細長短不一,分生側根較多,交叉生長,俗稱「雞爪根」,多數入土較淺,斜坡角度大。如「青山貫雪」、「白玉」、「黃花葵」等品種,此類牡丹產丹皮質量、產量低於直根型,不適於葯用栽培。 3、中間型 此類根條稀密適中,無明顯主根,生有多數粗細均稱、根皮光滑的「面條根」,平均入土深度在70~80厘米,如「種生黑」、「姚黃」等,既可觀賞,又可葯用。 三、芽 牡丹的芽外由6~8枚鱗片所包,所以牡丹芽又稱「鱗芽」。牡丹以鱗芽越冬。牡丹的芽按功能和分化程度分為花芽、葉芽、潛伏芽和不定芽四種。 1、花芽 牡丹的花芽為混合芽,能抽枝、長葉、開花。著生在枝條頂端的稱為「頂生花芽」,開過一次花的枝條,花莖便自行乾枯回縮一段。著生在乾枯花莖下部的葉腋間的花芽稱為「腋生花芽」或「側生花芽」。花芽一般都比較肥大飽滿,剝除鱗片,可見「花胎」(即鱗芽內部的幼小花蕾)。 2、葉芽 葉芽只抽枝長葉,多數著生在花芽下部的葉腋間,也有著生在枝條頂端的,較花芽瘦小,萌發後發育成枝條。 3、潛伏芽 潛伏芽著生在新枝的最下部,形狀癟小,如粟粒,俗稱「狗鱉」。平時不萌發,在花芽、葉芽或枝條受傷後才能萌發,其壽命較長,可維持10~15年之久。 4、不定芽 著生在根莖處的芽叫做「不定芽」。出土後抽生為萌櫱枝,俗稱「土芽」。不定芽萌發力特強,是接穗、更新老枝(股)和增加新股的主要來源。不定芽當年不開花,生長旺盛者,在頂部當年可發育分化形成花芽,翌年開花。 牡丹在芽因品種不同在形狀、顏色等方面均有差異,形態百出,各有特徵。大體上有圓錐型、珍珠型、扁圓型、長錐型、鷹咀型等;各形狀之間又有大小、鱗片的多少、芽質癟瘦虛實等差別;顏色也有青綠、黃綠、土紅、土黃、銀灰、棕褐和不同程度的紫紅等色;另外還有花色和混和色,是秋季分辨品種的主要依據。因此,單靠芽的形狀、顏色等很難識別牡丹的品種,需靠長期耐心細致的觀察,才能掌握每一品種鱗芽的特性。
③ 「黑太陽731」是真實的歷史嗎
真實的,731部隊是在抗日戰爭(1937~1945)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侵華日軍從事生物戰細菌戰研究和人體試驗相關研究的秘密軍事醫療部隊。731部隊偽裝成一個水凈化部隊。731部隊把基地建在中國東北哈爾濱附近的平房區,這一區域當時是傀儡政權滿洲國的一部分。
日本關東軍第七三一部隊,是日本軍國主義准備細菌戰的特種部隊,在戰略上佔有重要地位,它歸屬日本陸軍省、日軍參謀本部和日本關東軍司令部雙重領導。人事配備是很強的。
日本帝國主義在侵華期間,沿著蘇滿邊境建立了代號為 731的細菌部隊。他們慘無人道的用中國人、蘇聯人、韓國人來做活體實驗,在集中營、佔領區、戰俘營所犯下了慘絕人寰的獸行:大屠殺、變態的姦淫、毒氣實驗、細菌實驗和性實驗等等……致使無數生命慘遭殺戮。
(3)牡丹江炭疽擴展閱讀:
731部隊也是日本法西斯陰謀發動細菌戰進行種族滅絕的主要罪證之一。731部隊也是日本法西斯於日本以外領土從事生物戰細菌戰研究和人體試驗相關研究的秘密軍事醫療部隊的代稱。設於今哈爾濱平房區。這一區域位於當時日本扶植的傀儡政權「滿洲國」內。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遺址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細菌武器研究、實驗及製造基地,是日本軍國主義違背國際公約,用活人進行凍傷、細菌感染、毒氣實驗的大本營,是發動細菌戰爭的策源地,是日本對外侵略擴張、掠奪資源、踐踏中國主權的重要罪證。
④ 火線追凶之死亡地帶中的日本在中國製造毒氣是真的嗎
日本人在中國用人試驗毒氣當然是真實存在的.....
電視里拍出來的只是個縮影而已,你要是去看真正的照片,那會覺得更加殘酷~
特別是臭名昭彰731部隊~被做試驗的最多的就是中國人,其他還有俄羅斯人、朝鮮人……
⑤ 誰能給我關於蘋果的資料急急急~~~~~~~~~~~~~~~~~~~~~~~~~~~~~
蘋果,植物類水果,多次花果,具有豐富營養成分,有食療、輔助治療功能。根據黎黍勻專家的防病指數和生命力指數計算,為高指數,利於食用和保健。字條收錄以蘋果命名的影視、企業。
蘋果有:紅富士,嘎啦,紅將軍,喬納金,紅星,秦冠,黃元帥,黃香蕉等品種。
紅富士:
1看蘋果柄是否有同心圓,由於日照充分,比較甜 2看蘋果身上是否有條紋,越多的越好 3蘋果是越紅,越艷的好。 秦冠蘋果: 1挑大小勻稱的(最好是中等大的) 2用手按下蘋果,按的動的就是甜的,按不動的就是酸的 3 顏色要均勻 黃元帥蘋果: 1挑顏色發黃的,麻點越多越好 2用手掂量,輕的比較綿,重的比較脆 黃香蕉蘋果: 1麻點越多越好 2顏色是青的,略微泛黃的好 2.4.2.家庭蘋果儲藏 家庭中常見的容器有缸、罐、壇、紙箱、木箱,這些容器都可用來貯藏蘋果。所用的缸、罐、壇必須洗凈擦乾,並用白酒塗擦缸、罐、壇的內壁,也可在其中放半瓶白酒(用量可根據貯量的多少而定),瓶口敞開。蘋果採收後先放在陰涼處攤放幾天,然後分層放在缸、罐或壇內。裝好後再噴灑上白酒,根據貯量不同可噴灑50—150克不等,用棉絮蓋其上再蒙上一層塑料布封口,防止酒氣散發,吃蘋果時隨取隨蓋,一般可貯藏半年以上。 與蘋果有關的地方 談到蘋果,不得不提起靈寶。靈寶位於河南省豫西地區,屬於黃土高原丘陵地帶,是最適於蘋果生長地帶之一。因為境內海拔高,晝夜溫差大,特別適宜蘋果生長,果味在酸度和甜度都高於全國其他地區,甘甜可口,為蘋果之王,其中個別品種單重達1-2斤,色澤鮮艷,味道純正,多出口至俄羅斯、日本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蘋果作為靈寶三大寶之一(靈寶三大寶:蘋果、大棗和黃金),在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逐步形成了生產、儲備、加工,銷售的良好產業鏈,目前深加工產品已經有蘋果醋、蘋果酒、蘋果果汁、蘋果果脯、蘋果罐頭等幾十個品種,在全國占據著70%以上的市場份額。 天水花牛蘋果是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第一個獲得正式商標的蘋果品種。早在四十幾年前,天水「花牛」蘋果就與美國「蛇果」齊名。2008年,天水市被農業部列為第二批中國蘋果優勢產區。目前,全市蘋果總面積達115.7萬畝,光「花牛」面積就達 75.8萬畝,總產值為5.1億元,成為全國最大的元帥系蘋果生產基地。 煙台蘋果是山東名產之一,產地以煙台轄區內的棲霞、招遠、海陽、牟平、福山等市(區)為主。煙台蘋果素以風味香甜、酥脆多汁享譽海內外,歷來為國內外市場所歡。作為煙台蘋果的發源地的煙台市,蘋果的發展進入了一個突飛猛進的新階段。到2000年,全市果園面積、蘋果產量均比1978年增長了6—7倍。遠銷日本、韓國、新加坡、俄羅斯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且深受世界各國消費者的喜愛。 靜寧蘋果:中國蘋果之鄉 中國蘋果優勢區域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蘋果生產國和消費國,蘋果種植面積和產量均佔世界總量的40%以上,在世界蘋果產業中佔有重要地位。中國蘋果有黃土高原區、渤海灣產區、黃河故道產區和西南冷涼高地四大產區,根據氣候和生態適宜標准,西北黃土高原產區和渤海灣產區是中國最適蘋果發展產區,兩個區域蘋果栽培面積分別佔全國的44%和34%,產量分別佔全國的49%和31%,出口量佔全國的90%以上。黃河故道產區屬於蘋果生產的次適宜區,西南冷涼高地蘋果生產規模小、產業基礎差,無法滿足蘋果生產優勢區域的要求。
營養價值
蘋果,古稱柰,又叫滔婆,酸甜可口,營養豐富,是老幼皆宜的水果之一。它的營養價值和醫療價值都很高,每100g鮮蘋果肉中含糖類15g,蛋白質0.2g,脂肪0.1g,粗纖維0.1g,鉀110mg,鈣0.11mg,磷11mg,鐵0.3mg,胡蘿卜素0.08mg,維生素B1為0.01mg,維生素B2為0.01mg,尼克酸0.1mg,還含有鋅及山梨醇、香橙素、維生素C等營養物質,被越來越多的人稱為「大夫第一葯」。許多美國人把蘋果作為瘦身必備,每周節食一天,這一天吃蘋果,號稱「蘋果日」。主要含碳水化合物,大部分是糖。 中醫認為蘋果有生津、潤肺;除煩解暑、開胃醒酒、止瀉的功效。
現代醫學認為對高血壓的防治有一定的作用。 開花的蘋果樹落葉喬木,樹高可達15米,栽培條件下一般高3~5米。樹干灰褐色,老皮有不規則的縱裂或片狀剝落,小枝光滑。葉序為單葉互生,橢圓至卵圓形,葉緣有鋸齒。傘房花序,花瓣白色,含苞時帶粉紅色,雄蕊20,花柱5。果實為仁果,顏色及大小因品種而異。習性喜光,喜微酸性到中性土壤。最適於土層深厚,富含有機質,心土通氣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品種有超過 7,500個已知品種。良種:「紅星系列」,「紅富士」,「喬納森」等。美國的名種有:Red Delicious (香港稱地利蛇果,簡稱蛇果),Gold Delicious 等。除鮮食的品種外,尚有烹調用的蘋果。由於蘋果的果酸有保持水份的作用,適宜烤焗。營養蘋果含有大量的果膠,這種可溶性纖維質可以降低膽固醇及壞膽固醇的含量。一中等大小未削皮的蘋果可提供3.5克的纖維 質,是營養專家建議的RNA的百分之10以上,而且僅含80卡洛里的熱量(即使削了皮,也含2.7克的纖維質)。「美國生理學期刊」的研究指出,在深紅色的生果皮,如蘋果及提子等,均驗出有Resveraltrol。該物質可減少呼吸系統包括氣管及肺部等發炎,從而控制哮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炎等病症。
區位介紹
⑥ 秦智偉的成績
出口型優質抗病蟲蔬菜雜交育種技術研究與應用,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7
牡丹江現代農業綜合示範區建設,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07
松花江水體硝基苯污染對農業危害的研究,哈爾濱市科技進步三等獎,2007
牡丹江持續高效農業技術研究與示範,黑龍江省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2002
菜豆對草甘瞵抗性基因遺傳及利用,黑龍江省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2000
綠色食品蔬菜生態系統與開發技術研究,省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2000
胡蘿卜貯藏與加工研究,大慶市科技進步三等獎,1999
農作物品種知識產權保護戰略研究,黑龍江省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2002 cs-acslg特異基因標記鑒定黃瓜雌性系技術,2007
黃瓜霜霉病菌孢子囊離體保存方法,2006
具平動式棚面的日光增溫型畜禽舍,2005
一種腌漬加工專用黃瓜品種的培育方法,2004
陽光興日光節能牛舍(ZL03 2 12874.6),2004
光皮、少刺型黃瓜品種的培育方法(CN1500379A),2002 1. 秦智偉,周秀艷,張艷菊,王新國.腌漬用小型黃瓜新品種『東農805』.園藝學報,2008,35(10):1557
2. 張鵬,秦智偉,周秀艷.黃瓜果實彎曲性研究進展.中國農學通報,2008,24(1):321-324
3. 李金鑫,秦智偉,丁國華,周秀艷.黃瓜抗霜霉病相關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與分析.園藝學報,2008,35(3):371-376
4. 周秀艷,程立寶,秦智偉,蘇紹坤.保鮮劑和低溫預冷對甜瓜的保鮮效應.中國瓜菜,2008,(6):13-16
5. 李開盛,秦智偉,周秀艷.黃瓜分枝性遺傳分析.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08,39(2):163-167
6. 王桂玲,秦智偉,周秀艷,趙咫雲.黃瓜瓜把長度QTL定位的研究.園藝學報,2008,35(4):543-546
7. 張永強,秦智偉.種子產業化是推進農業基礎建設的關鍵.種子世界,2008,(6):19-21
8. 周秀艷,金曉霞,秦智偉,王新國.航天誘變育種及其在蔬菜中的應用.中國農學通報,2008,24(6):291-295
9. 辛明,秦智偉,周秀艷.黃瓜植株高度遺傳分析及其分子標記.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08,39(5):34-38
10. 張永強,秦智偉.我國蔬菜種子產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及對策.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3):5-8
11. 蔡寧,張艷菊,秦智偉,周秀艷,劉艷玲.黃瓜霜黴菌ITS區序列分析反應體系的構建及優化.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08,39(8):25-30
12. 金曉霞,秦智偉,董延龍.黃瓜性別分化研究進展.中國蔬菜,2007(2):38-42
13. 丁國華,池春玉,周秀艷,秦智偉.黃瓜抗病基因類似序列(RGA)的同源性分析和Southern鑒定.園藝學報,2007,34(2):355-360
14. 王桂玲,秦智偉,周秀艷,趙咫雲.黃瓜果瘤的遺傳及SSR標記.植物學通報,2007,24(2):168-172
15. 李蕊,郭長虹,丁海燕,秦智偉,郭東林.大豆微核技術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黑龍江農業科學,2007,(3):81-82
16. 趙咫雲,秦智偉,王桂玲.黃瓜果柄性狀的SSR鑒定.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07,38(3):330-334
17. 張艷菊,秦智偉,周秀艷,徐生軍,蘇亞非,蔡寧.黃瓜霜霉病菌保存方法.植物病理學報,2007,37(4):438-441
18. 張鵬,秦智偉.黃瓜耐熱性遺傳分析.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07,38(4):486-490
19. 王志坤,秦智偉,李艷秋,周秀艷.黃瓜果實衰老過程中果皮超微結構的變化.園藝學報,2007,34(4):889-894
20. 王麗莉,秦智偉.葫蘆科植物單倍體離體誘導研究進展.中國農學通報,2007,23(9):85-89
21. 宋德穎,秦智偉,王志坤,盧京國.兩品種黃瓜果實發育過程中脂氧合酶的活性變化比較.植物生理學通訊,2007,43(4):716
22. 徐志遠,秦智偉,周秀艷.氮肥利用研究現狀及培育耐低氮脅迫蔬菜品種的探討.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07,38(5):706-710
23. 丁國華,秦智偉,周秀艷,範金霞.黃瓜霜霉病抗病基因的RAPD及SCAR標記.西北植物學報,2007,27(9):1747-1751
24. 張南,秦智偉.低溫處理對菠菜生理生化指標的影響.中國蔬菜,2007,(11):22-24
25. 趙嬌紅,郭東林,馬軍,鄭琳,秦智偉,郭長虹.植物微核技術在環境污染監測中的應用.自然災害學報,2007,16(5):126-129
26. 王桂玲,秦智偉,周秀艷,趙咫雲.黃瓜DNA提取及優化SSR反應體系的建立.分子植物育種,2007,5(6):196-200
27. 張永強,郭翔宇,秦智偉.日本「一村一品」運動及其對我國新農村建設的啟示.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6):11-14
28. 曲麗,秦智偉.黃瓜白粉病病原菌及抗病性研究進展.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07,38(6):835-841
29. 郭慶勛,秦智偉,丁國華,周秀艷.果實特異啟動子調控薄皮甜瓜ACC合成酶反義基因植物表達載體的構建.中國農學通報,2006,22(1):34-37
30. 丁國華,池春玉,王桂玲,秦智偉.植物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研究進展.中國農學通報,2006,22(1):38-41
31. 秦智偉,劉宏宇,周秀艷.出口型黃瓜新品種『東農803』.園藝學報,2006,33(1):217
32. 郭慶勛,秦智偉,丁國華,李景鵬.薄皮甜瓜果實ACC合成酶cDNA克隆及反義表達載體的構建.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06,37(1):22-27
33. 範金霞,秦智偉.DNA分子標記在瓜類遺傳育種中的應用.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06,37(2):249-253
34. 郭慶勛,秦智偉,李景鵬.果實特異啟動子調控薄皮甜瓜ACC合成酶cDNA反義表達載體的構建.果樹學報,2006,23(3):411~414
35. 蘇紹坤,劉宏宇,秦智偉.農桿菌介導iaaM基因黃瓜遺傳轉化體系的建立.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06,37(3):289-293
36. 王宏建,吳越,谷維,孫曉丹,秦智偉.改進的CTAB法提取黃瓜DNA.黑龍江農業科學2006,(5):124-125
37. 李艷秋,王志坤,秦智偉,周秀艷.活體黃瓜果實成熟衰老過程中的幾種生理生化指標變化.植物生理學通訊,2006,42(4):671-673
38. 楊迪菲,秦智偉,王桂玲.黃瓜SSR-PCR反應體系的優化.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06,37(5):619-623
39. 秦智偉,劉宏宇,周秀艷.出口型黃瓜新品種東農803.當代蔬菜,2006,(11):22
40. 程立寶,秦智偉,李淑艷,丁國華,周秀艷.與黃瓜雌性性狀連鎖的cs-acs1g基因特異片段克隆與鑒定.中國農業科學,2006,39(12):2545-2550
41. 鄧旭紅,秦智偉.黃瓜酸漬工藝的研究.中國蔬菜,2006,(12):9-13
42. 王桂玲,秦智偉.分子標記技術在黃瓜育種中的應用.世界農業,2005,309(1):45-47
43. 秦智偉,懷鳳濤,周秀艷,劉宏宇,王靜,劉珊珊.東北大豆蛋白質功能特性的研究.中國農學通報,2005,21(5):131-135
44. 丁國華,秦智偉,劉宏宇,周秀艷,池春玉,王志坤.黃瓜NBS類型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克隆與分析.園藝學報,2005,32(4):638-642
45. 秦智偉,周秀艷,劉宏宇,懷鳳濤,焦光純.東北大豆物理性狀的評價.中國農學通報,2005,21(4):133-136
46. 程立寶,秦智偉,劉宏宇,丁國華,周秀艷.黃瓜cs-acs1g基因克隆及不同時空表達的研究.園藝學報,2005,32(5):840-843
47. 周秀艷,秦智偉,王新國.黃瓜品種資源商品性的評價.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05,36(6):707-713
48. 秦智偉.哈爾濱市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對策.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2):1-3
49. 周秀艷,秦智偉.東北三省大豆品種資源蛋白質、脂肪含量比較.中國種業,2004,(1):39-40
50. 周秀艷,徐志遠,秦智偉.黃瓜陳種子發芽率比較及提高的方法.中國種業,2004,(3):43-44
51. 孟令波,秦智偉,劉宏宇.高溫對黃瓜不同品種產量及形態指標的影響.北方園藝,2004,(3):52-53
52. 郭慶勛,陳柏傑,秦智偉.反義RNA技術在培育延熟保鮮蔬菜新品種上應用.北方園藝,2004,(3):88-89
53. 王志坤,秦智偉,丁國華,周秀艷.植物抗病基因同源序列及其研究進展.生物技術,2004,14(4):80-82
54. 周秀艷,秦智偉.黃瓜新引品種資源適應性的比較.種子,2004,23(7)
55. 王江麗,王宏燕,秦智偉.大灣村「農-牧-企」綜合外向型村域經濟發展模式研究.黑龍江農業科學,2004,(5):9-12
56. 孟令波,秦智偉,李淑敏,周秀艷.高溫脅迫對黃瓜產量及品質的影響.中國蔬菜,2004,(5):4-6
57. 劉宏宇,秦智偉,周秀艷.園藝作物單性結實研究進展.北方園藝,2004,(5):4-5
58. 丁國華,秦智偉.黃瓜的分子標記和連鎖圖譜研究進展.中國農學通報,2004,20(6):14-18
59. 於靜,米凱霞,秦智偉,陳曉英.植物口服疫苗的動物和臨床實驗.微生物學通報,2003,30(5):132-136
60. 車代弟,龔束芳,秦智偉.RAPD分子標記在球根花卉上的應用研究.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03,34(2):133-136
61. 盧淑雯,秦智偉.大白菜不同品種酸漬適應性評價.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03,34(2):137-141
62. 丁國華,秦智偉,周秀艷.植物低溫誘導蛋白和誘導基因研究新進展.中國農學通報,2003,19(6):33-37
63. 孟令波,秦智偉,李淑敏.高溫脅迫對黃瓜幼苗根系生長的影響.園藝學報,2003,30(6):649
64. 劉珊珊,秦智偉,劉宏宇.大豆加工品質育種的發展狀況.大豆科學,2002,21(2):138-143
65. 車代弟,秦智偉,王金剛.仙客來(CyclamenpersicumMill.)的種質資源RAPD分析.植物研究,2002,22(3):314-317
66. 王宏燕,秦智偉,郭文學,李文華,王長虹.黑龍江省牡丹江持續高效農業示範區開發研究.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2002,18(3):183-187
67. 秦智偉.發揮區域優勢建設「北菜南運」基地.中國蔬菜,2002,(4):1-3
68. 雷虹,高忠誠,秦智偉.鹽漬幼瓜的脆度研究.中國調味品,2002,(11):19-22
69. 劉宏宇,秦智偉.日本黃瓜銷售的分級標准.長江蔬菜,2002,(2):10
70. 孟令波,褚向明,秦智偉,劉宏宇.關於甜瓜起源與分類的探討.北方園藝,2001,139(4):20-21
71. 陶波,秦智偉,向文勝,呂桂菊.外源抗草甘膦DNA導入菜豆及其抗性表達.北方園藝,2001,140(5)37-38
72. 盧淑雯,秦智偉.酸漬大白菜最佳發酵條件的篩選.中國蔬菜,2001,(1):11-13
73. 馬光恕,廉華,秦智偉.核技術在園藝作物上的應用.萊陽農學院學報,2001,18(3):202-205
74. 劉宏宇,秦智偉.日光溫室西瓜早熟栽培技術.北方園藝,2000,131(2):50
75. 劉珊珊,秦智偉.甜瓜種質資源分類方法發展狀況.北方園藝,2000,133(4):15-16
76. 王超,吳世昌,秦智偉,劉建棟.甘藍苗期多抗性鑒定技術研究.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00,31(2):152-159
77. 陳雷,秦智偉.甜瓜采後生理和貯藏保鮮研究進展.北方園藝,1999,129(6):24-27
78. 張德雙,曹鳴慶,秦智偉.影響綠菜花游離小孢子培養的因素.華北農學報,1999,14(1):68-72
79. 秦智偉.生長激素在番茄生產上的應用.黑龍江科技信息,1999,(6):23
80. 張德雙,曹鳴慶,秦智偉.綠菜花游離小孢子培養、胚胎發生和植株再生.華北農學報1998,13(3):102-106
81. 張德雙,曹鳴慶,秦智偉.綠菜花雙核期小孢子比例對游離小孢子培養的影響.園藝學報,1998,25(2):201-202
82. 張德雙,曹鳴慶,秦智偉.通過游離小孢子培養獲得綠菜花(Brassicaoleraceavar.italica)再生植株.華北農學報,1997,12(2):136
83. 秦智偉.大棚網紋甜瓜的栽培技術.中國蔬菜,1997(5):35-37
84. 鄭秋鶥,秦智偉.基金申請項目選題時應注意的問題.高等農業教育,1997,73(1):72-74
85. 鄭秋鶥,秦智偉.現代科技管理應注重科技統一體建設.農業科技管理,1997,(3):26-28
86. 秦智偉,崔崇仕,李桂英.大白菜品種純度快速檢驗技術研究.北方園藝,1994,97(4):1-4
87. 秦智偉,王麗娟,王超,許蕊仙.甘藍(Brassicaoleraceavar.capitata)裂球性研究──Ⅰ.品種施肥及採收期對甘藍裂球的影響.東北農業大學學報,1994,25(4):344-346
88. 陶波,秦智偉,曲桂芹,劉宏宇.菜豆抗草甘膦基因篩選的研究.中國農學通報,1993,9(5):31-33
89. 李永鎬,秦智偉,許鳳英.菜豆莢和葉對炭疽病(Colletotrichumlindemuthianum)的抗性及其相關性的研究.東北農學院學報,1992,23(1):17-19
90. 秦智偉,李永鎬,王超,李景富,許蕊仙.甘藍黑腐病抗病性的同工酶研究.東北農學院學報,1992,23(1):20-24
91. 許蕊仙,王超,秦智偉,李永鎬.甘藍對蕪菁花葉病毒(TuMV)和黑腐病的抗病性鑒定.東北農學院學報,1992,23(3):235-237
92. 沈思寧,秦智偉,許蕊仙.甘藍主要品質性狀雜種優勢和親本配合力分析.東北農學院學報,1992,23(3):238-244
93. 王超,許蕊仙,秦智偉.甘藍抗TuMV遺傳規律的研究.東北農學院學報,1991,22(4):328-332
94. 秦智偉,許蕊仙,張慧峋,李景富,李桂英.不同葯劑浸種對甘藍一代雜種種子活力及成苗影響.北方園藝,1991,(5):8-12
95. 秦智偉,許蕊仙.甘藍數量性狀雜種優勢研究.東北農學院學報,1987,18(4):328-335
96. 秦智偉.生物工程在蔬菜育種上的應用.北方園藝,1987,(1):28-30
97. 秦智偉.生物工程在蔬菜育種上應用.北方園藝,1987,(2):40-42
98. 桂明珠,秦智偉,許蕊仙.甘藍雄性不育花器解剖構造的觀察研究.中國蔬菜,1986,(2):1-3
99. 許蕊仙,秦智偉,賁顯明.早甘藍自交系配合力分析.中國蔬菜,1986,(1):1-3
100. 秦智偉,曲英華.日本蔬菜生產、消費及科研概況.北方園藝,1986,(3):32-34
101. 許蕊仙,蔣先華,秦智偉.模糊聚類分析在甘藍品種資源數量分類上的應用.東北農學院學報,1985,(4):64-71 飲料工藝學,黑龍江科技出版社,1999(主編、專著)
園藝學進展,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00(主編)
中國蔬菜抗病育種進展,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參編)
蔬菜育種學(各論)(全國統編教材),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參編) 國家有突出貢獻中輕年專家(1995)
黑龍江省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996)
黑龍江省第七屆「十大傑出青年」(1997)
⑦ 牡丹江地區可以種植南國梨么
牡丹江地區可以種植南國梨, 牡丹江有溫帶季風氣候特徵。夏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暖熱多雨。冬季,風從大陸吹向海洋,寒冷乾燥。牡丹江地處盆地,四面環山,四季分明。
1 南果梨對氣候、土壤、光照、緯度等諸多生長條件要求苛刻。樹勢較強壯、幼樹樹姿直立,枝條分布較密。成年樹樹體高大,生長健壯,樹冠開張,枝條稀疏,披散下垂。定植後一般2年左右開花。3—4年開始結果,10年以後進入大量結果期。
2 南果梨是喜光樹種,年日照時樹需要1600-1700小時。在一定范圍內,隨日照時數和光照強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增強。所以,栽培梨樹時確定栽植密度,選用良好樹形,控制樹體高度和冠幅,維持單位面積上的一定枝葉密度,都是保持梨樹有良好通風透光條件的要求。
3 基肥是梨樹常年最枯基本的肥料源朱。基肥秋施,正好與秋根生長高峰的需肥規律用一致。並且肥交跨兩年(秋和春),其肥效能在來春養分最緊張的4~5月份營養臨界期得到最好的發揮。如果春施基肥,則需要經過2~3個月後才能見效,春季有勁使不上,其結果往往造成秋梢徒長,成花少而且不充實,並容易受凍害。
4 套袋後可有效避免梨黑斑病、黑星病、輪紋病、炭疽病等果實病害,以及梨食心蟲類、梨虎、椿象等果實蟲害。保護了果面的光滑潔凈,避免了風雨、強光、農葯、灰塵等對果面的刺激,減少了果面枝葉磨斑、煤污斑、葯斑。因此套果果面光滑潔凈,套袋後延緩和抑制了果點銹斑的形成。果點小、少、淺,基本無銹斑生成。同時蠟質層頒布均勻,果皮細膩有光澤。
⑧ 蘋果的資料、種類等,越多越好
關於蘋果的知識:
http://bbs.shanhua.org/printpage.asp?BoardID=30&ID=6195
關於蘋果的美食:
自製蘋果蛋糕
原料:黃油或植物黃油80克 白糖75克 雞蛋1個 麵粉150克 蘋果(中等大小) 3-4個 蛋糕發粉2小勺 桂皮粉2小勺
作法:
1、黃油切成小塊,加入白糖拌勻,再加撣散的雞蛋,攪拌成均勻的油蛋糖漿。
2、麵粉與蛋糕發粉混拌均勻,摻入油蛋糖漿,用手指輕撮成面團,注意不要用力攪轉揉和。
3、蘋果洗凈削皮去核,切成小塊。
4、取直徑為20厘米的圓烤盒,內鋪一層烤紙或塗油以防粘,取一半面團平鋪在盒底,上放一層蘋果塊,再將另一半面團,擀成同樣的圓片,蓋在上面,周邊按嚴。面上撒桂皮粉。
5、烤箱預熱至200℃,烤盒置於中層,烤約30分鍾,即成蛋糕。可以趁熱吃,也可以放涼後吃。
微波爐蘋果雞, 味道非常好,微微的酸甜口味,很開胃,蠻清爽的一道菜。
准備材料:
土雞半隻 蔥白少許 蘋果一個 八角一粒 姜少許 檸檬半個
方法:
1.蘋果去皮,切成片。 放到碟子里,加大約2匙的白糖
2.將蘋果片和糖、檸檬汁攪拌均勻,鋪在盤子里。 擺上蔥段,八角掰開,也放上去。放一點點姜。
3.在雞的兩面抹上鹽,注意要抹均勻。腌幾分鍾就可以了。 然後在雞肚子那一面,抹少許白酒。 把雞放到蘋果片上,把剩餘的姜撒在面上。
4. 微波爐高火叮8分鍾即可。
高麗蘋果
材料:蘋果500克,蛋清50克,澱粉50克,白糖50克,花生油1000克。
功效:美白
做法:
1.蘋果剝去皮,切成塊狀。
2.蛋清用筷用力攪成泡沫狀。
3.再加入澱粉調勻。
4.蘋果塊滾上蛋糊。
5.起油鍋,放入蘋果炸至金黃色。
6.裝盤,灑上白糖即可。
糯米蘋果盞
主要成分:蘋果、糯米、陳皮
簡單製作:(1)蘋果煮6分熟,挖空芯部備用。(2)糯米先泡開,放入蘋果中。(3)再在蘋果中加入陳皮和糖。(4)一起上鍋蒸熟透,即可食用。
拔絲蘋果
【原料】:
蘋果350克。調料:白糖150克,濕澱粉7錢,雞蛋一個,豆油750克,麵粉適量。
【做法】:
1、蘋果去皮、剜核,切成桔子瓣形。
2、將濕澱粉放碗內加雞蛋、油、麵粉調成酥糊。
3、勺內倒油燒至七成熱時,將蘋果逐塊滾上酥糊,炸至八成熟時撈出,將油倒出。
4、勺內加少許油,放入白糖熬化(約160度,以能拔出糖絲為准),把炸好的蘋果倒入勺里迅速顛翻,掛勻糖漿裝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