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元藍釉牡丹

元藍釉牡丹

發布時間: 2022-02-18 11:17:48

⑴ 元代瓷器產品以什麼最為著名

元釉里紅是元代中國傳統瓷器燒造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個品種。元釉里紅是陶瓷裝飾歷史上重要發明之一。元代八方龍紋釉里紅拔白梅瓶它為釉下銅紅彩繪、拔白、打板、接胎而成,燒成難度大,氛圍特殊性強,應該說元釉里紅瓷器是陶瓷史上的一次偉大創新。流傳至今的元代釉里紅瓷器也很少,可見它的歷史性、藝術性、珍貴性,堪稱華夏文明的瑰寶。

元代(公元一二七九~一三六八年)中西交通非常發達,商品可經陸路、海路運至各地。陶瓷器除了內銷,亦為輸往各地的重要商品。因此全國各地窯廠競相生產,特別是南方的窯廠產品質量精美,數量龐大。重要的瓷窯廠有浙江龍泉系窯,盛產青瓷器。初以溫州為出口港,後經松溪,順閩江,以福州為出口港。福建窯廠亦多,生產福建青瓷及青白瓷。其中建陽窯產烏金釉茶盌,福清窯產青瓷及烏金釉兩種,光澤茅店窯產黑釉茶盌;德化窯產白瓷。此外,連江、浦口及泉州的同安窯均產福建青瓷器。福建一地的產品,分別集中於福州、泉州兩出口港,其中連江窯的產品可直接出海。江西景德鎮是一重要窯廠。其產品無論是質與量,在有元一代與龍泉青瓷分庭抗禮。其產品有白瓷、青白瓷、青花、釉里紅及其他霽青釉、祭紅等。青花及釉里紅為新產品。江西各窯亦大量生產青白瓷及白瓷。南豐、饒州、樂平、臨川等窯均是。其中以吉州窯最特出,除了白瓷,還生產釉下繪黑花—仿磁州窯風格的瓷器。並運用剪紙藝術及灑彩等裝飾技法。江西一地的產品,集中後有的經由福建光澤,下閩江,從福州、泉州出口。有的北運至鄱陽,經長江,輸送至長江流域各省。亦有南經贛江,越大庾嶺,由廣州出口者。廣東亦有窯廠,生產青瓷器外銷至中南半島。北方有陝西耀州窯,產北方青瓷,均窯系有河南禹縣、扒村、臨汝、鶴壁集,及磁州窯系的各窯,生產量亦大,但多半供應內銷。磁州窯系的產品,除了釉下繪黑褐花外,還有孔雀藍、綠、黃等色釉,釉下再繪黑花。宋以來的剔花、黑釉加褐彩等也有。定窯系各窯廠亦繼續生產定窯型白瓷,仍以河北曲陽為重鎮。以上元代瓷器發展概述引自《君友會-新民窯》。元代瓷器,廣銷海外,從東亞越印度洋,至波斯灣,中東的伊朗、土耳其亦有大量元代瓷器被發現。這些外銷的元瓷,以南方各窯的產品為主。

景德鎮窯

單色釉瓷

青白瓷: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鎮主要品種。元代繼續燒造,但胎、釉、造型、裝飾方法等和宋代有所不同。元代青白瓷的胎子很白,堅致,細密,胎體較厚;施釉略厚,白中透青,不透明,除了部分光素無紋的以外,也有用刻、劃、印、堆塑、點彩、鏤雕等方法裝飾的。常見刻蚜紋飾有雲龍、卷枝、卷草、牡丹、蓮瓣等;或在盤和碗內心凸印朵花,堆塑常用於器蓋或器身的裝飾,元代青白瓷器型較多,除了日常用的盤、碗、高足杯、瓶、罐、爐以外,還有一些新器型如葫蘆形的執壺、扁執壺、多穆壺、匜、硯滴、筆山等。體形通常厚重飽滿,瓶、罐等器下腹和脛清瘦,盤、碗體大而圈足小,都有頭重腳輕的感覺。

白釉瓷:白釉也稱卵白釉。元代白釉瓷數量不多,但製作精細。這類瓷器胎子極細白,堅致,胎體較厚;施釉亦厚,白中泛青似鵝卵,潤如堆脂;多印花裝飾,有雲龍、龍鳳、花卉、纏枝蓮、卷草等。

藍釉瓷:藍釉瓷是元代景德鎮創燒的新品種。它是以鈷藍為著色劑,經高溫一次燒成的。元代昨釉瓷有光素無紋,有的飾有刻白紋飾,有的加繪金彩。

紅釉瓷:元代景德鎮創新品種,是以銅紅為著色劑、經高溫在還原氣氛雖燒成的。由於銅紅的燒成技術比鈷藍還要難以掌握,因此成品極少。僅元大都遺址有少量出土,只有盤、碗、印盒等小件器物。

釉下彩繪瓷

青花:青花是用鈷料在白色坯胎上繪紋飾後罩透明釉,在還原氣氛中經高溫一次燒

元 磁州窯龍紋大罐

有的欠精細光潤,黑彩多閃黃褐色。裝飾以素白瓷、白釉黑花為主。宋代出現的在黑彩上劃紋飾的裝飾方法,元代也有,一般用於在魚、龍身上劃鱗片或在雁、鳳身上劃羽毛。也有黑釉鐵銹花、白釉黑花瓷上又罩低溫孔雀藍釉的,後者由於溫度較低,釉子極易肅秒。白釉繪黑花瓷器紋飾常見的有龍鳳、雲雁、魚藻、卷雲、花卉、嬰戲、人物故事、花鳥、詩句等等。元磁州窯瓷器的器型較大,多碗、盤、罐、瓶、枕、盆、扁壺、玉壺春瓶、高足碗等。

⑵ 元霽藍釉虎耳花口白龍紋樞府款花瓶

你這個瓶子從外觀的造型顏色。和款式還有瓶子,這些字體各方面來看的話應該是一個真的真品。市場價值大概在10萬元左右,希望能夠幫到你。

⑶ 收藏有幾個景泰藍小瓶小罐,四到五公分左右,紅銅胎質,胎質厚,白底釉,上有牡丹纏枝紋和雲朵紋,底下...

您的問題,收藏有幾個景泰藍小瓶小罐,四到五公分左右,紅銅胎質,胎質厚,白底釉,上有牡丹纏枝紋和雲朵紋,底下施藍釉,有綠,藍,白,淺暈紅等色,器型小巧,很有觀賞性,釉表有大小不一的小眼兒,具體是什麼年代的、價值多少,補充圖片或者鏈接看看就知道!

⑷ 元,明,清霽藍釉瓷器如何鑒定和區分

瓷器釉色名。中國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又稱「積藍釉」、「祭藍釉」、「霽青釉」。明、清藍釉習稱「霽藍」,一種高溫石灰鹼釉。其生坯施釉,1280~1300℃高溫下一次燒成。色澤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調濃淡均勻,呈色較穩定。其釉色藍如深海,釉面勻凈,呈色穩定,後人稱其為「霽青」,又因其呈色穩定明亮如寶石,又被舉為把它和白釉和紅釉並列,推為宣德顏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工藝繼承元代傳統,延燒不斷,主要造型為祭器和陳設用瓷。王掌櫃根據多年經驗簡單分析一下元、明、清霽藍釉瓷器:
一、元代霽藍釉淺浮雕魚藻紋瓶鑒賞
敞口,束頸,溜肩,肩下漸收,圈足。造型古樸典雅,端莊大方。胎骨堅質細膩,通體施霽藍釉,釉面肥臾瑩潤,釉色藍如深海,深沉典雅,瓶身淺浮雕魚藻紋,水藻搖曳,魚兒暢游,悠然自得,紋飾清晰,線條流暢,令人賞心悅目,值得珍藏。
二、明,宣德時期,霽藍釉盤
宣德朝所燒的霽藍釉,色調純正艷麗,酷似藍寶石的顏色,因此又名寶石藍,與紅釉、甜白並稱為宣德時期三大高溫單色釉品種,歷來即享有很高的聲譽,傳世品較為少見。
盤內施白釉,釉色微青,橘皮紋明顯。外壁滿施高溫鈷藍釉,口沿處釉層垂流顯露白色胎骨,藍釉發色純正,色如藍寶石般晶瑩剔透,是宣德朝霽藍釉瓷的代表作品。
明宣德時期
明代霽藍最為後人稱道的首推宣德一朝。宣德霽藍釉瓷器多為單一色釉,也有少部分刻畫暗花的,另有藍釉白花的,多為折枝花及魚藻紋。官窯款有青花和暗款兩種。均為「大明宣德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凡四字款者,均為後仿。宣德霽藍釉主要有以下特徵: 1、里外滿施藍釉和里白釉外藍釉者並存。
2、碗、盤口沿「燈草邊」整齊者少,多數線條彎曲,不規整。 3、圈足施釉到底,平視不足圈足露胎。
4、淺刻花紋多為龍紋,白花者龍紋少見,且白花均是用堆塑法製作,為突起的立體花紋,但觀望時,似無立體感。
5、造型碗、盤常見,瓶、壺傳世品中少見。
三、成化至正德時期

成化、弘治、正德時期,霽藍釉瓷器傳世不多 ,尤其是成化時期,至今未見一件完整器,但景德鎮御廠出土過書有成化款的藍釉碎片,說明其生產從未間斷。
嘉靖藍釉瓷器較為盛行,一是造型品種豐富多彩,二是釉色品種喲新發展。造型除傳統的宮廷祭器、陳設瓷外,日用器皿中也常見藍釉產品。釉色除霽藍外,又新創一種「回青」釉。嘉靖霽藍釉色藍中微泛紫色,有些釉面開細小紋片,個別的有棕色斑點,圈足處施一層醬色釉。嘉靖回青釉多刻暗款,均為六字楷書款,造型有罐、洗、碗、盤、杯、渣斗、香鏟等。有些尚淺刻龍鳳、雲龍及纏枝花紋。這些器物主要藏於台北和北京的故宮博物院中,均是宮中舊藏。
四、明代霽藍最為後人稱道的首推宣德一朝。宣德霽藍釉瓷器多為單一色釉,也有少部分刻畫暗花的,另有藍釉白花的,多為折枝花及魚藻紋。官窯款有青花和暗款兩種。均為「大明宣德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凡四字款者,均為後仿。宣德霽藍釉主要有以下特徵:
1、里外滿施藍釉和里白釉外藍釉者並存。
2、碗、盤口沿「燈草邊」整齊者少,多數線條彎曲,不規整。
3、圈足施釉到底,平視不見圈足露胎。
4、淺刻花紋多為龍紋,白花者龍紋少見,且白花均是用堆塑法製作,為突起的立體花紋,但觀望時,似無立體感。
5、造型碗、盤常見,瓶、壺傳世品中少見。
主要以清雍正、乾隆以及清中晚期的藍釉瓷為多,元、明兩朝的藍釉瓷精品非常少。然而,市場上一旦出現的藍釉瓷精品,只要價格合理,總是會受到藏家的追捧。
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謝謝

⑸ 元代祭藍釉有什麼特點,元代祭藍釉鑒別技巧及

霽藍又叫積藍、祭藍,其特點是色澤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調濃淡均勻,呈色亦比較穩定。霽藍釉盛於明代宣德朝,《南窯筆記》中把它和霽紅、甜白相提並論,推為宣德瓷器的上品。

霽藍器物除了單色釉外,往往用金彩來裝飾,還有刻、印暗花的。宣德時的產品以暗花為多。清康熙時的霽藍亦頗有成就,其薄釉者無開片,釉色較昏暗。其生坯施釉,1280~1300℃高溫下一次燒成。色澤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調濃淡均勻,呈色較穩定。

其釉色藍如深海,釉面勻凈,呈色穩定,後人稱其為「霽青」,又因其呈色穩定明亮如寶石,又被舉為把它和白釉和紅釉並列,推為宣德顏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工藝繼承元代傳統,延燒不斷,主要造型為祭器和陳設用瓷。



(5)元藍釉牡丹擴展閱讀

成化、弘治、正德時期,霽藍釉瓷器傳世不多,尤其是成化時期,至今未見一件完整器,但景德鎮御廠出土過書有成化款的藍釉碎片,說明其生產從未間斷。

嘉靖藍釉瓷器較為盛行,造型品種豐富多彩,釉色品種有新發展。造型除傳統的宮廷祭器、陳設瓷外,日用器皿中也常見藍釉產品。釉色除霽藍外,又新創一種「回青」釉。嘉靖霽藍釉色藍中微泛紫色,有些釉面開細小紋片,個別的有棕色斑點,圈足處施一層醬色釉。

嘉靖回青釉多刻暗款,均為六字楷書款,造型有罐、洗、碗、盤、杯、渣斗、香鏟等。有些尚淺刻龍鳳、雲龍及纏枝花紋。這些器物主要藏於台北和北京的故宮博物院中,均是宮中舊藏。

⑹ 元霽藍釉白龍紋梅瓶價格多少

元霽藍釉白龍紋梅瓶,真品完整的市場上一般喊價要超過10000000;真品一定要好好保存1

⑺ 元代的青花瓷器有哪些特色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1279年統一全國。元代瓷器明顯具有草原民族的獨特風格,在瓷器的器物器形上都新創燒了許多蒙古族特有的器物類型。其創燒的單色釉也比前代精美。並設立樞府專門管理燒造瓷器,樞府燒出的白瓷為甜白釉色,被後世稱為「樞府瓷」。而且,此時的對外貿易、中西文化交流頻繁,開始燒造大量瓷器外銷。白釉也稱卵白釉,是元代景德鎮窯在生產青白釉瓷基礎上新創燒的一種高溫釉,這類瓷器胎子極細白,堅致,胎體較厚,釉中所含微量的鐵是導致釉色白中閃青頗似鵝蛋色澤的主要原因。

元代白釉瓷數量不多,但製作精細。造型以盤、碗、高足碗最為多見,裝飾技法以印花為主,刻畫花為輔。盤、碗之內壁往往橫印纏枝花卉或雲龍、雲鳳、雲鶴、花鳥、纏枝蓮托八吉祥等,有的器物在花紋間模印官府銘文或吉祥文字,其中最為多見的是「樞府」銘,因此,有時人們又將卵白釉瓷稱作「樞府瓷」。

如卵白釉印花「太禧」銘雲龍紋盤,高2.3厘米,口徑17.8厘米,足徑11.4厘米。盤敞口,淺弧壁,圈足。胎骨堅細潔白,內外施釉,釉層較厚,呈失透狀,釉面瑩潤,釉色白中泛青,恰似鵝卵色澤,足內露胎無釉。

該盤外壁刻畫變形蓮瓣紋一周,共16瓣,蓮瓣紋尖部劃一道弦紋。盤內有陽紋印花裝飾,盤心是一龍戲珠,龍,張口露齒五爪,身體舞動,異常矯猛,襯以朵雲和火珠。盤內壁為纏枝蓮托八吉祥紋,花間對稱印有「太禧」兩字。八吉祥的順序,從「太」字往左按逆時針方向依次為「腸、螺、輪、蓋、花、珠、魚、傘」。

藍釉瓷是元代景德鎮創燒的新品種。它是以鈷藍為著色劑,經高溫一次燒成的。元代藍釉瓷有的光素無紋,有的飾有刻白紋飾,有的加繪金彩。

如河北保定窖藏元藍釉描金折枝花朵雲紋匜,高4.5厘米,通流長17厘米,底徑8.5厘米。匜敞口,淺弧腹,平底。口一側出槽形流,

流下置一小系。胎較薄。內外施藍釉,釉厚而不均勻。口邊和外底無釉。內底描金線圈內繪金彩折枝花紋,內壁畫5朵金彩祥雲。

該器造型模仿青銅匜,藍釉閃爍著寶石藍般的光澤,配以熠熠生輝的金彩。同時發現的還有藍釉描金小杯和盤。此匜金色花紋絲毫無損,光艷如新,實屬罕見。

紅釉瓷為元代景德鎮創新品種,是以銅紅為著色劑、經高溫在還原氣氛雖燒成的。由於銅紅的燒成技術比鈷藍還要難以掌握,因此成品極少,只有在元大都遺址有少量發現,出土的只有盤、碗、印盒等小件器物。

如元紅釉暗刻雲龍紋執壺,高12.5厘米,口徑3.5厘米,足徑5.3厘米。壺體呈梨形,直口,口以下漸豐成下垂的圓腹,腹部一側置彎流,另一側置曲柄,圈足較高微外撇,無款。

附傘形蓋,蓋頂置寶珠形紐,蓋一側及壺口沿外側各置一個小圓環系,以便系繩連接,防止壺蓋脫落。通體滿施紅釉,腹部暗刻五爪雲龍紋。此壺釉面勻凈,釉色鮮艷,是元代紅釉瓷器中的珍品。壺身的龍紋細頸長嘴,形態生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梨形壺是元代景德鎮窯新創的造型,這種壺的形體小巧,主要用於餐桌上。

元代釉下彩繪瓷「青花」是古代瓷器最重要的角色,它是用鈷料在白色坯胎上繪紋飾後罩透明釉,在還原氣氛中經高溫一次燒出白地藍花瓷器。不罩釉燒出來的紋飾是黑色的。

元代青花瓷器大致可分為小件和大件兩大類,小件器物胎子輕薄,不甚精細,多為青白、乳白半透明或影青釉,青花的顏色灰暗迷濛,紋飾稀疏但奔放灑脫,有的可以說相當潦草,所有鈷料含錳量高含鐵量低,和國產的鈷土礦特點相同,應是國產鈷料所繪。

常見的器物有杯、碗、盤、匜、香爐、小罐、蒜頭瓶、玉壺春瓶等,這些大多是日常生活用品,並且這類青花瓷器當時生產數量有限,多屬民用瓷。

如元青花鳳穿牡丹紋執壺,高23.5厘米,口徑4.7厘米,足徑7.3厘米。壺直口,口下漸展,粗頸,垂腹,腹下內斂,圈足微外撇。

腹一側置上細下粗的長彎流,流上繪火雲紋。另一側置曲柄,上端有小系,柄上繪銀錠、寶釵等紋飾。附平頂蓋,有圓珠紐,蓋上繪菊瓣紋。圈足內施白釉,無款識。器身於青白釉下滿飾青花紋樣,腹兩面均繪鳳穿纏枝花卉紋,間以火珠雲及竹石紋。

此壺通體花紋滿密,而主體紋樣突出,繁而不亂。青花色澤濃艷亮麗,是傳世的元代青花瓷器中少見的佳作。

此器形造型源自阿拉伯民族使用的銅器,為元代瓷器的流行樣式,除青花器外還見有龍泉窯青釉製品,元代瓷器借鑒這種造型時,特別注意到吸取蒙古民族銅壺粗獷豪放的風格特點。

再如青花飛鳳麒麟紋盤,高7.9厘米,口徑46.1厘米,足徑26.1厘米。盤折沿,菱花式口,盤心坦平。通體施青白釉,底素胎無釉。盤內外繪青花紋飾多層。折沿上繪卷草紋,內壁青花網紋地上突出白色纏枝牡丹紋,盤心邊緣環以卷草紋,中央青花地烘托麒麟、翔鳳各一,空間襯以白色的蓮花及朵雲紋。盤外壁繪纏枝蓮紋。

此器青花發色純正,構圖嚴謹。盤心紋飾寓意「威鳳祥麟」以示天地祥和。元代青花瓷器裝飾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青花料直接在白色胎體上描繪紋飾。另一種是以青花為地,襯托白色花紋。如青花鴛鴦荷花紋花口盤,或稱「滿池嬌」,高7.3厘米,口徑46.4厘米,足徑29.8厘米。盤16瓣菱花口,折沿,淺弧壁,圈足,內外青花裝飾。

內底繪兩只鴛鴦游弋在蓮池中,一鴛、一鴦顧盼生情。內外壁均繪纏枝蓮紋,莖上均結有6朵盛開的蓮花。折沿上繪菱形錦紋。圈足內無釉且內牆斜削。

此盤上的主題紋飾為內底所繪人們喜聞樂見的蓮池鴛鴦圖,這種蓮池小景是元代青花瓷器上常見的裝飾題材。有的只繪蓮池,有的在蓮池中繪有禽鳥,多畫在大盤、大碗的內底,亦有畫在八棱大罐外壁開光內者。

還有一類青花瓷,以大件器物為多,其共同特點是大器者胎體厚重,色白緻密,透明釉白中閃青,青花顏色濃艷鮮亮,色濃處帶有黑褐色的斑點,紋飾層次較多,有的甚至多達十來層。

畫得很滿密,但繁而不亂,層與層之間留一周空白,器底端兩層之間無空白,每層紋飾內容之間沒什麼關系,如經常是在纏枝菊、蕉葉、纏枝蓮、纏枝牡丹之間夾雜雲鳳、雜寶、海水江牙等,將毫不相乾的紋飾組合在一件器物上。

如大型酒器元青花海水白龍紋八方梅瓶,高46.1厘米,口徑6.2厘米,足徑13.4厘米。梅瓶胎骨厚重,小口平沿,頸細短。瓶身修長,有八棱。

肩飾斜格錦紋,錦紋下一周大如意雲頭紋,內繪鳳或麒麟穿牡丹圖樣,瓶身中部一周繪4條白龍,襯以青花海水和火焰紋,近足處飾一周如意雲頭紋,內繪牡丹花葉。

佛經中說曼陀羅始轉於東方,末至西北,總為八方,意即佛法遍及周圍各地。元朝廷崇道信佛,此器八方,又以龍紋等為飾,寓意皇帝威加天下。

此器胎骨細膩潔白,釉質滋潤透亮,青花色澤濃艷。體現了元代青花大型瓷器造型碩大豐滿、紋飾繁密、層次豐富、構圖嚴謹的特點,一改唐宋以來瓷器花紋布局疏簡的傳統,工細的描繪加上繁復的層次,形成了花團錦簇的藝術風格。

器肩與近足處碩大的青花雲頭紋借鑒了元代絲織品披肩的圖案,龍紋的出現顯著增多也是這一時期瓷器裝飾藝術的特點。

梅瓶不僅紋飾宜人漂亮,而且白釉潔凈潤澤,青花用料濃淡相宜,發色明麗,富有層次感,加之遒勁的拓抹繪瓷筆法,使畫面有丹青之妙,周身散發著美器的光澤。

到了明代,梅瓶變為高等級墓葬隨葬品,有鎮墓辟邪的作用。除了是地位的象徵外,也有風水上的考慮,非王侯要臣,不得「享用」這種隨葬品。

如江蘇省南京市江寧縣東善橋鄉觀音山沐英墓發現的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即為元景德鎮窯代表瓷器,該瓶有著極為獨特的青花紋飾,體現了極高的燒制水平,被稱為「中國瓷器三絕」之一。

《蕭何月下追韓信》青花梅瓶高44.1厘米,底部直徑為13厘米,而口徑僅為5.5厘米。小口、斜腹、斂脛、平底,造型優美,線條圓潤、流暢,雍容華貴,給人以凝重的美感。肩腹部刻有「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瓷瓶上所繪的青花紋飾層次多樣,非常之獨特。

此件梅瓶通體繪有各種青花紋飾,雖然紋飾層次多樣,但上下飾的西番蓮、雜寶、變形蓮瓣紋、垂珠紋等都很好地為蕭何月下追韓信這個主體紋飾服務了,從而使得整個器物渾然一體而主題鮮明突出。

這件瓷器的畫面被放在了梅瓶的腹部,占據著主要的位置。整件器物造型端莊、穩重,胎質潔白緻密,青花發色蒼翠濃艷,而瓶中所繪人物的生動神情尤其精彩:蕭何策馬狂奔時的焦慮、韓信河邊觀望的躊躇不定、老艄公持槳而立的期待,都被表現得淋漓盡致。而空白處則襯以蒼松、梅竹、山石,顯得錯落有致。

青花中的釉里紅是用氧化銅在坯胎上繪畫紋飾後罩透明釉,在還原氣氛中一次高溫燒出的白地紅花瓷器。青花和釉里紅除了所有繪畫原料不同、成品效果不同以外,其製作技術、繪畫方法和燒制工藝基本相同。

但是,釉里紅的燒成氣氛比青花的更嚴格,更不好掌握,元代釉里紅瓷與元青花瓷一樣,具有胎子細密、堅致、潔白,釉子白中閃青,非常光潤的特點。

紋飾多見纏枝菊、牡丹、蓮花、雲龍、雲鳳、雲鶴、孔雀、蘆雁、人物故事等,邊飾多為變體蓮瓣、雲肩、靈芝雲、蕉葉、回紋、弦紋等。

器型多為大罐、高足杯、匜、玉壺春瓶、塔式罐、谷倉、大盤、碗、瓷雕人物等。

如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青花釉里紅鏤雕蓋罐,通高41厘米,口徑15.5厘米,足徑18.5厘米。罐直口,短頸,溜肩,鼓腹,圈足,砂底無釉。附獅紐傘形蓋。胎體上薄下厚,胎質細膩。

該罐青花色彩濃艷,釉里紅略暗。通體青花釉里紅紋飾。罐蓋繪青花蓮瓣紋、卷草紋、回紋各一周。罐身近口沿處繪青花纏枝花紋、卷草紋各一周。

肩部繪下垂如意雲頭紋,雲頭紋內繪青花水波紋托白蓮,雲頭紋之間繪折枝牡丹紋。腹部四面堆塑雙菱形串珠開光,開光內鏤雕山石、牡丹、菊花等四季園景,以釉里紅繪山石、花卉,青花繪花葉,紋飾有浮雕效果。腹下部飾青花折枝蓮花,與肩部雲頭紋相對應。近底處繪卷草紋及變形蓮瓣紋,蓮瓣紋內繪倒垂寶相花紋。

此罐造型豐滿渾厚,紋飾層次鮮明,綜合了繪、鏤、塑、貼等多種技法,特別是鏤花裝飾在元代瓷器上較少見。青花、釉里紅在作品中互為襯托,紅、藍交相輝映,整體形成一種氣度雍容而又花團錦簇的藝術效果。

玉壺春瓶是元代景德鎮瓷的常見器型,其品種有釉里紅外、青花、青白釉、孔雀綠釉青花等多種。如釉里紅劃花兔紋玉壺春瓶,高20.5厘米,口徑6.3厘米,足徑6.8厘米。瓶撇口,細頸,垂腹,圈足。通體施青白釉。

肩部及腹徑最大處各有暗刻弦紋4道,上腹部刻畫一隻野兔奔跑於花草間,小兔作回首觀望狀,以釉里紅點睛,刻畫技法嫻熟,刀鋒犀利灑脫,線條流暢自然,形象栩栩如生。花紋空白處隨意塗抹釉里紅,形成紅地白花,增強了圖案的藝術效果。瓶內口部塗抹釉里紅。

小件用具再如釉里紅轉把杯,高10厘米,口徑7.7厘米,足徑3.8厘米。杯撇口,深腹,瘦底,下承以中空竹節式高足。通體施青白釉。杯身塗抹3塊釉里紅斑,並置一小圓系,杯底和高足以子母榫相銜接,可以自由轉動而不脫開。

此杯裝飾斑塊發色鮮艷,似晚霞般美麗,實屬難得之珍品。可以任意轉動的杯足更增其玩賞性。

此外,元代其他地方瓷器還有吉州窯和玉溪窯等。

吉州窯白地黑花裝飾技法緣於北方磁州窯,但又具有吉州窯自身的特色。其白地泛黃,黑花發褐,底色與紋飾色彩的對比沒有磁州窯的白地黑花瓷那樣強烈。

如元吉州窯白地黑花捲草紋罐,通高6.5厘米,口徑5.5厘米,足徑6厘米。罐直口,平底,附嵌入式蓋。外壁採用白地黑彩裝飾,主題圖案為纏枝卷草紋,蓋面飾一折枝花卉紋。此罐形體較小,

為蟋蟀罐。圖案簡捷流暢,自然大方。

玉溪窯的青花與景德鎮的青花風格有著明顯不同,玉溪窯青花器的胎質酥鬆,釉色泛黃,青花色調灰暗,釉面玻璃質感很強。

雲南省祿豐元代火葬墓中發現有玉溪窯青花玉壺春瓶,高25.6厘米,口徑6.7厘米,足徑9.5厘米。瓶撇口,細頸,垂腹,圈足。通體施青黃釉,外壁以青花繪蕉葉、蓮瓣、魚藻紋。

此瓶的青花色澤雖不如景德鎮青花,但繪畫技法自然流暢,寥寥數筆即將紋飾表現得生動活潑,具有一定的藝術效果,充分反映出元代我國邊疆地區制瓷業高超的工藝水平和精湛的技法。

⑻ 牡丹紫砂壺

李茂林藍釉天地牡丹紫砂壺要是是真品,價格在50萬元左右。

⑼ 民國的霽藍釉和清代的霽藍釉的區別在哪裡

在一部中國的陶瓷史中,康熙朝的瓷器燒造是享有盛譽的一個朝代。不僅其青花的分水法著色能分出多至七、八個層次,成為歷朝青花分色之首,代表著青花瓷的最高水平;在彩釉瓷的燒造上,其品種之多,燒造成就之高,也是為歷朝所不及。如何區別康熙朝與其他朝代彩釉瓷的不同,下面介紹一些簡易的鑒識要領。

要識康熙彩釉瓷,首先要看得懂康熙瓷。康熙朝的瓷、胎和製作有一些與眾不同的特點。首先,它的胎質與明代有很大不同,除極少量的漿胎瓷器外,一般的康熙瓷胎質均是堅硬精細,胎體厚重,少雜質,含鐵成分非常少,所以,胎色非常潔白,官窯瓷尤甚。但因屬手工淘胎,不可能細如粉狀,因此,細察仍可見顆粒狀以及底部有點點黑色鐵質沉澱和縮釉點。這也是鑒識康熙瓷的一個重要特徵;康熙瓷的釉質非常堅密,釉胎的結合特別好,釉面極其光潤。康熙朝的立體器,其器物內外壁的釉色應是一致的;在製作上,凡康熙瓷的器底均能見到明顯的旋紋痕;同時也要注意到這個時期圈足的特定作法,比如,早期製品的足壁內外斜削而呈尖狀,且足邊大多數有缺損;器物的雙底足大多是外圈底足高於內圈;凡有兩層台的器物,其折角處都極為挺直,等等。
到康熙朝時,一道釉器出現了不少新的品種,向著色彩多樣的方向發展了。在一種釉色中,又可以分出幾種色調,因此,品種十分豐富。主要有白釉、祭紅釉、豇豆紅釉、郎窯紅釉、霽藍釉、灑藍釉、天藍釉、茄表藍釉,和黃釉、綠釉、醬釉、黑釉、豆青釉、茄皮紫釉等。現擇其要者而分述之。

豇豆紅釉。這是本朝紅釉器中最名貴品種之一,因其釉色如豇豆而名。它在高溫銅紅釉中燒成難度極大,故少有大件器。一般器內為白釉,外壁由工匠用吹釉法,以竹管蒙上細紗,分幾次將釉料均勻地吹於器物外壁後高溫燒成。由於吹釉的層次不同和燒成焰性的影響,釉面必將出現水漬般的現象以及有點點綠斑。這既點綴了器物之美,又成了鑒識的一個特徵。豇豆紅仿製極難,雍正時已不純正。清末、民國初的仿品,均未能達真品的幽雅嬌艷,往往偏於灰暗,水漬刻板,且少見綠色苔點。

郎窯紅。在康熙紅釉中,除了淡雅的豇豆紅外,數深艷的郎窯紅最為名貴了。此類瓷器釉質肥厚,色澤濃艷奔放,多大件器,多見瓶類器。其特徵是釉面光亮,器物內外均有開片;口沿因流釉下垂,有輪狀白線,潔白整齊,俗稱「燈草邊」,底足旋削十分講究,保證流釉不過足,故有「脫口、垂足、郎不流」之說;底部為透明的米黃色或蘋果綠色,俗稱「米湯底」或「蘋果綠底」,偶有本色紅釉底,但絕無白底;凡郎窯紅器,均無款,凡有款者,即非郎窯器。後仿者不能做到所有特徵都到位,仔細觀察,可看出破綻。

霽紅。又稱祭紅、鮮紅,此類釉器,大都系官窯祭器。其釉色,不像郎窯紅的濃艷透亮,也不似豇豆紅的柔潤淡雅,而是失透深沉,呈色均勻,釉如桔皮。底為白色,且大都有款,上以青花書寫「大清康熙年制」或「大明宣德年制」兩行雙圈楷書款。現代仿品較難仿出桔皮釉紋,這是辨別要領。當代高仿品的字體和釉色可以貎似,但青花料非古代呈色,且紅釉色調發飄,另有作舊之痕,仔細辨認,可以鑒別。
霽藍釉,瓷器釉色名。又稱「積藍釉」、「祭藍釉」、「霽青釉」。明、清藍釉習稱「霽藍」,繼承元代傳統,延燒不斷,主要造型為祭器和陳設用瓷。元代藍釉產品傳世完整者十分稀少,全世界僅存12件左右。元代藍釉瓷器傳世稀少,且均藏於國家博物館中,仿製者很難拿到手中,只能比照圖錄仿製。現代仿品主要出於景德鎮,有用煤氣窯燒的,也有用柴窯燒的。鑒定時只要把握元代造型胎釉特徵,自可識別真偽。如盤底元代真品雖看去粗糙,但用手摸時,卻感到平滑,新仿者或過於細潔,或過於粗糙,均未仿到真品原有的神韻。元代藍釉真品釉色深沉,後仿者多偏藍色,過於輕浮。2011年廈門 謙記古美術館在紐約佳士得拍賣以545.8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4000萬元)將其拍下。這一成交價刷新了霽藍釉瓷器拍賣的世界紀錄。

灑藍。此種釉器系仿宣德的品種,是將以鈷為著色劑的灑藍釉噴吹在坯體上,猶如灑落的水點(因而也叫「魚子藍」),再罩以透明釉,以高溫燒成。除少數有官窯款外,多系民窯無款。多數輔以描金裝飾,尤以灑藍開光描金為多,但描金部分常因時間久遠而剝落褪脫,致使文字和圖案模糊不清。因燒造容易,後世仿品較多,但可從其器形、圖案紋飾和製作特點來加以鑒別。有的有補描金彩的現象,仔細觀察,可發現所描有不能吻合之處。

此外,天藍釉呈晴天藍空之色,呈色淺淡,而雍正略深,乾隆時在積釉處微泛淡黃綠。大多是官窯器,底有「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書款,且無大器。後仿品在胎、釉上與真品有較大差距;霽藍釉器也是釉呈失透,釉面如桔皮,色澤勻潤穩定。多官窯製品。碗、瓶類器內壁施透明釉,外壁施藍釉,唯盤類器有里外均施藍釉的;康熙黃釉器均屬官窯,以仿宣德、弘治為多,但在造型上有區別,只要能把握時代特徵,不難鑒別。此外,康熙黃釉較弘治偏深;

熱點內容
九陰玫瑰花 發布:2025-09-11 17:36:39 瀏覽:728
插花花藝設計與製作 發布:2025-09-11 17:36:28 瀏覽:532
海棠的爺爺 發布:2025-09-11 17:35:22 瀏覽:32
一朵花在春天開放造句 發布:2025-09-11 17:09:47 瀏覽:463
軟石盆景製作 發布:2025-09-11 17:03:13 瀏覽:412
微信情人節小游戲 發布:2025-09-11 16:56:08 瀏覽:321
萬喜和梅花在一起了嗎 發布:2025-09-11 16:55:58 瀏覽:441
情人節造型 發布:2025-09-11 16:53:40 瀏覽:417
南昌花藝課 發布:2025-09-11 16:53:35 瀏覽:66
盆栽三七圖 發布:2025-09-11 16:51:17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