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仙子傳說
❶ 關於牡丹花最短的傳說
牡丹,又名「焦骨牡丹」,這個名字的由來與武則天有關。唐時,一個冰封大地的寒冷天氣,武則天到後苑遊玩,只見天寒地凍,百花雕謝,萬物蕭條,心裡十分懊惱:若一夜之間,百花齊放,該多好,以我堂堂武則天之威,想那百花豈敢違旨想到這,她面對百花下詔令道:「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催」。
武則天詔令一出,百花仙子驚慌失措,聚集一堂商量對策。有的說:「這寒冬臘月要我們開花,不合時令,怎辦到?有的說:「武後的聖旨怎麼違背呢?不然,一定會落個悲慘的下場;」眾花仙默然,她們都目睹過武則天「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種種行為,怎麼辦呢?第二天,一場大雪紛紛揚揚從天而降,盡管狂風呼嘯,滴水成冰,但眾花仙還是不敢違命。只見後苑中,五顏六色的花朵真的頂風冒雪,綻開了花蕊。武則天目睹此情此景,高興極了,突然,一片荒涼的花圃映入眼簾,武則天的臉一下子沉了下來「這是什麼花?怎敢違背朕的聖旨?」大家一看,原來全是牡丹花。武則天聞聽大怒:「馬上把這些膽大包天的牡丹逐出京城,貶到洛陽去:」誰知,這些牡丹到洛陽,隨便埋入土中,馬上就長出綠葉,開出花朵嬌艷無比。武則天聞訊,氣急敗壞,派人即刻趕赴洛陽,要一把將牡丹花全部燒死。無情的大火映紅了天空,棵棵牡丹在大火中痛苦地掙扎,呻吟,然而,人們卻驚奇發現,牡丹雖枝幹已焦黑,但那盛開的花朵卻更加奪目。牡丹花就這樣獲得了「焦骨牡丹」的稱號,牡丹仙子也以其凜然正氣,被眾花仙擁戴為「百花之王」。從此以後,牡丹就在洛陽生根開花,名甲天下。徐書信詩《牡丹傳說》:「逐出西京貶洛陽,心高麗質壓群芳。鏟根焦骨荒唐事,引惹詩人說武皇。」
❷ 關於洛陽牡丹不屈從武則天的故事具體是怎樣的
原來民間有個說法。說是公元690年武則天當了皇帝之後,隆冬時節大雪紛飛,長安城裡一片潔白。嬪妃們討好地對武則天說:「萬歲治國有方,威震四海,如今天下太平,瑞雪紛飛,明年一定是五穀豐登,國泰民安。」
武則天聽了這話,心裡十分高興,她命宮娥們擺開宴席,准備飲酒賞雪。不一會兒酒宴擺上,武則天與嬪妃們有說有笑,一邊喝酒,一邊吟詩。她乘著酒興,走到院子里觀賞雪景,只見後宮院內,白雪鋪陳。花草樹木,銀裝素裹。好一派大好雪景!但她突然覺得這到處都是白的,看上去未免單調,花草樹木也都凋零了,連一朵狗尾巴花都沒有,心裡就有了幾分不痛快。這時她已有醉意,搖搖擺擺站立不穩。宮女們勸道:「天色不早了,萬歲起駕回宮吧。如果還有興致,明晨再來賞雪不遲。」
武則天也覺得難以支撐,就由宮女扶著回宮了。但她的心裡還是有一點遺憾,就叫宮女拿來文房四寶,寫了一首詩:
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
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
寫完,她就迷迷糊糊地睡著了。
第二天一大早,宮女們開開宮門,來到上苑一看:啊呀,滿苑花開,萬紫千紅,數九寒冬竟像是春天了!她們興奮地稟報:「啟稟皇上,上苑的百花連夜開放了!」武則天覺得很奇怪:這大冬天的,百花怎能盛開呢?可走到案前一看自己寫的詩歌,全明白了——百花奉旨開放,我的權利還是大啊!武則天心中大喜,就帶著宮女們一陣風似地來到上苑。
再說上苑的百花,本來正在冬日裡休養生息,准備來春獻花。忽然接到武則天的聖旨,命她們連夜開放,一個個驚慌失措,說這可怎麼辦?
只有花王牡丹不予理睬,她說:「花兒開放,自有規律,隨時隨季而開,豈能違背天時而亂開?武則天也太霸道了,怎麼下了這樣的聖旨?眾姐妹且自管休息,不要理她!」
但百花卻有些擔心,說:「姐姐您是花王,可以對抗女王。可我們都是普通花木,道行尚淺,不敢與她抗爭呀。」牡丹仙子冷笑道:「武則天再厲害,也不過是人間凡王,我看她能把我這花間仙子怎麼樣!」說罷,牡丹仙子仍然在雪中靜養,吸收養分,不做開花的准備。其他的花朵,都慌慌張張地開花了。
話說武則天帶領宮女們在上苑賞花,留連忘返。她看到百花凌雪開放,充滿生機,內心十分得意滿意,慢悠悠地踱著步子,觀賞很仔細。但她看著看著,似乎發現了問題——哎?那花木叢中,似有幾株花木披著霜雪,沒有開放啊!仔細一看,看清了:這些沒有綻放的花,全是牡丹!
這讓她勃然大怒,說:「好一個大膽的牡丹,竟敢抗旨不尊!既然你在長安不開花,就將你貶往洛陽,讓你到邙山上與無數的墳墓為伍,永遠不得開花!」
於是,牡丹被武則天貶到了洛陽邙山。
史實:上面這段傳說,說了一個核心問題:武則天為帝之前,洛陽沒有牡丹。其實不然,史料《海記》記載:「隋帝辟二百里為西苑,詔天下進花卉,易州進二十箱牡丹,有飛來紅、一拂黃、延安黃......」據傳隋煬帝見牡丹宛如美人,恨不得攬入懷中。問花工:「此為何花?」答:「木芍葯(當時牡丹名)。」隋煬帝怒曰:「俗!送給我就該姓隋,以後稱之隋朝花!」所以牡丹又名隋朝花。
❸ 聊齋志異與牡丹有關的傳說
《葛巾》,描述了洛陽書生常大用到山東曹州尋訪名貴牡丹,與牡丹仙子葛巾結下姻緣,並促成了其弟常大器與葛巾表妹玉版的婚事,最終卻以悲劇結尾。
❹ 誰知道牡丹跟武則天的故事及傳說
武則天與牡丹的故事 牡丹緣何與洛陽結緣,傳說很多。流傳最廣的,當屬女皇武則天「貶牡丹」的故事。據稱,武則天登基之時,正值寒冬臘月,京城長安花木凋零。武則天與太平公主、上官婉兒一眾游園賞雪,女皇酒醉後下詔:「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催。」眾花神迫於女皇嚴威,不敢不從,一夜之間均發蕊開花,唯獨牡丹不為所動,一根枝葉沒有生出。女皇次日游園,見狀後大怒,便將長安的四千株牡丹貶往洛陽。誰知牡丹到了洛陽,卻開出了比以往更加嬌艷更加富貴的花朵。女皇愈怒,又派人火燒牡丹,卻哪裡燒得絕,牡丹從此在洛陽紮根繁衍。明代白話小說家馮夢龍在其《灌園叟晚逢仙女》中,清代小說家李汝珍在其《鏡花緣》中,均譜寫了這一傳奇故事。如此以訛傳訛,把女皇武則天與洛陽牡丹擺在了對立面。 當然,這只是個傳說,人們可能想藉此表現牡丹不畏權勢,傲然冰霜的風骨。實際上,對於富貴吉祥的洛陽牡丹,女皇也是及其喜愛的。唐朝散文家舒元輿《牡丹賦並序》中寫道,「古人言花者,牡丹未嘗與焉。蓋遁於深山,自幽而芳,不為貴者所知,花則何過乎?天後之鄉西河也,有眾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異。天後嘆上苑之有闕,命移植焉。由此京國牡丹,日日寖盛。今則自禁闥洎官署,外延士庶之家,彌漫如四瀆之流,不知其止息之地。每暮春之月,遨遊之士如狂焉,亦上國繁華之一事也。」從此文來看,女皇的家鄉盛產牡丹。女皇看到東都洛陽的上苑獨缺牡丹,深感遺憾,遂命人把家鄉寺院中的牡丹移植而來。洛陽的王公貴族、平民百姓也便蔚然成風,人人愛牡丹,家家種牡丹,洛陽牡丹由此興盛開來。
❺ 洛陽牡丹花神的傳說
有關洛陽牡丹流傳最廣的版本與女皇武則天有關。相傳,武媚娘坐上皇帝之後,心中十分愜意,一年寒冬,到後花園遊玩,見枯枝搖曳,荒草叢生。於是她很生氣,寫了一首詩:來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百花連夜發,莫待曉風吹。女皇帝生氣的後果很嚴重,連花神們也都懼怕,於是一夜之間滿園桃李海棠丁香全部盛開。惟有牡丹最有個性,堅決不肯違反自然,女皇大怒,將所有牡丹驅逐出長安,貶謫到洛陽。於是洛陽因禍得福。
牡丹花美,關於牡丹的故事和傳說也很美麗。有牡丹花神的傳說,也有馮夢龍灌園叟晚逢仙女的故事,更有《聊齋》中葛巾的動人愛情,連一代名後楊玉環,也要借著牡丹來吸引皇帝的注意。傳說中,牡丹多以花妖的形式出現,可是給人的卻不是恐懼感,而是對美好事物的稱道和追求。
❻ 「牡丹仙子」的傳說
❼ 天女散花的傳說是怎麼來的
出自《維摩經·觀眾生品》:「時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大人聞所說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一切弟子神力去華,不能令去。」
天女散花傳說故事:
盤古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他開天闢地以後,叫他的大兒子管天上事,人稱玉帝;叫他的二兒子管地上事,人稱黃帝;叫他的女兒管百花,人稱花神。
盤古開天闢地用力過猛,傷了五臟六腑,他快死時,把女兒叫到跟前, 拿出一包種子說:「 這是一包百花種子,交給你了。你要往西走二萬二千二百二十二里,那裡有一座凈土山,你可取凈土一擔,攤在天石上,把這百花種子種在凈土裡。然後你再往東走四萬四千四百四十四里,在日頭洗澡的地方,那裡有一潭真水,不蒸不發,你可取真水一擔,澆灌百花種子,百花種子就會生芽出土。你再往南走六萬六千六百六十六里,那裡有一潭善水,你可取善水一擔,對花苗噴灑,花苗結出骨朵。然後,你再往北走八萬八千八百八十八里,那裡有一潭美水,你可取美水一擔,滋潤花骨朵,這樣,就會開出百樣的花朵。你用這些花給你大哥點綴天庭,給你二哥江山添美。」 盤古說完,就死了,屍體隨後化為一座盤古山。
花神按父親的囑咐,往西走了二萬二千二百二十二里,取了凈土一擔,攤在天石上,播上了百花種子。向東、向南、向北取來真、善、美三潭裡的水,精心育花。果然,百花怒放,好看極了。她高興地報告玉帝。玉帝便隨著親妹妹前來觀賞百花,他高興地說:「 妹妹不辭勞苦,育出百花,用百花美化天庭,天庭不就成花園了嗎? 」
花神說:「 當初父王開天闢地,叫你管九霄,叫二哥管九州,叫我育出百花給你點綴天庭,為二哥江山添秀。如今,我已把百花育出,哥哥可不可以助我一臂之力,把這些百花撒向人間? 」
玉帝答應了,立即喚來一百名仙女,對她們說:「 我封你們為百花仙子,受花神管。你們可隨意採花,采牡丹的是牡丹仙子,采荷花的是荷花仙子。把你們采來的花撒向人間。」
百花仙子聽罷,手托花籃,在花園中穿梭往來,各自採下喜愛的鮮花。片刻工夫,花籃就裝滿了。然後,她們一手托花籃,一手抓起花,紛紛撒向人間。
天女散花,飄落九州,落地生根。從此,人間有了百花。
❽ 關於牡丹仙子有哪些傳說
關於牡丹仙子,有一個動人的傳說。
相傳光武帝劉秀起義時候,被王莽的大將王朗追殺。一天,劉秀疲於奔命,逃到了北郝村。此時天已過午,劉秀又飢又渴,兩眼直冒金星,在村中到處尋找藏身之地。兵荒馬亂的,老百姓見到這個頂盔貫甲的將軍,手提寶劍,滿面血污,非常害怕,紛紛關門閉戶。劉秀無奈,只好由東向西走去。
卻說村西有一戶姓鄭的人家,只有父女二人。這天鄭老漢剛好去舅爺家幫忙勞作去了,家中只有十六歲的女兒顰顰。顰顰生性好動,在春暖花開的季節,怎麼能耐得住性子呆在家裡呢!於是帶上房門,到村西彌陀寺去玩耍。這彌陀寺年久失修,偌大的院子只有一個老和尚看護,香火日衰。惟有後院一簇大牡丹,花大如盤。
顰顰走到院中,知道老和尚出去雲游化緣,不在寺里,就一個人來到寺後的牡丹園中採摘牡丹花玩耍。
劉秀好不容易也來到寺中,忽聽得村子裡人聲鼎沸,馬嘶狗叫。原來是王朗的追兵趕到了!劉秀暗叫:「不好!」
急忙向寺後跑去。到廟後一看,劉秀大叫「完了,完了」。原來寺後空空曠曠,除了一簇牡丹,沒有什麼可以遮攔的。此時此刻,顰顰正在採摘牡丹花,見一個青年將軍慌慌忙忙跑進來,非常害怕。劉秀安慰道:「姑娘莫怕,我是落難之人。外面賊人正在搜尋我,請你千萬想辦設法搭救我才好!」顰顰驚魂未定,情急之下將劉秀一把拉入牡丹叢中,又把採摘的牡丹花撒在縫隙之中。
王朗帶領兵丁一路趕來,見劉秀跑進村莊,三拐兩拐就不見了。他們在村中搜查個遍,也沒有找到劉秀,只好一直向前緊追,追到村外也沒有發現劉秀的蹤影。忽然,他們看見前面有一座寺院,王朗命令手下到寺中搜查。兵丁們把寺院圍了個水泄不通,在裡面翻了個底朝天,仍未發現劉秀一根毫毛,只見到一個姑娘,就把她帶到王朗面前。
王朗問道:「你可曾看到一個頂盔貫甲的人從這里走過?」
顰顰非常害怕,面色驚慌,結結巴巴地說:「我只看見一個人向寺院西邊跑過去,不知道是不是你們要找的人。」
王朗求功心切,指揮人馬向西直奔而去。顰顰這才癱坐在廟門台階上。
劉秀此時卻是人事不醒。原來,一天的拼殺奔逃使劉秀早已累得精疲力竭,加上剛才情急攻心,一下子就昏厥過去了。顰顰見王朗的人馬確實走遠了,才想起寺後的青年將軍。她跑到寺院後面,見青年將軍仍然藏在牡丹花中昏睡不醒,覺得非常好玩。顰顰仔細端詳,見他雖然滿面血污,卻生得眉清目秀,鼻直口方,英俊異常,不由產生愛慕之情,她暗自思忖:「若是能嫁得這樣的郎君,也不枉此生了!」她正看得出神,劉秀已經醒轉過來了。這樣,四目相視,眉目傳情,兩人不由得面色羞紅。劉秀深情地說:「姑娘救命之恩,在下沒齒難忘。敢問姑娘尊姓大名?
」顰顰羞怯怯地做了回答,劉秀也報出姓名。
由於勞累過度,飢寒驚擾,所以危險過後,精神一松,劉秀就病倒了。顰顰用手一摸,感到劉秀額頭似火炭一樣,不由著起急來。她將劉秀在廟中安頓好,就急急忙忙地回家想辦法。
且說鄭老漢晚飯時分回到家裡,見女兒還未回來,不免擔心。正在門口張望的時候,見女兒疾步跑了回來,心裡才一塊石頭落了地。父女倆打過招呼,顰顰急忙去做飯。不一會兒,就飄出飯菜的香味來。顰顰托詞村頭七嬸家的小豆子受了風寒,向父親討了些日常草葯熬上,然後就帶著飯菜和熬好的葯,向彌陀寺而來。
牡丹仙子劉秀正在寺中躲避療養,聽得有人進來,急忙躲在花叢之中,看見是顰顰姑娘進來,這才站起身,迎上前去。劉秀一天都沒有吃東西了,見到飯食欣喜異常,連連道謝,然後狼吞虎咽地大吃起來。看著劉秀飢不擇食的樣子,姑娘又心疼又愛憐,不由得出起神來。端詳著劉秀英武的面容,思緒飛揚,想像著眼前的這位年輕將軍怎樣地凱旋,怎樣地向父親提親,怎樣地迎娶自己,怎樣地相親相愛,白頭到老……劉秀一口氣把飯吃完,又把葯喝了,身上也暖和多了,見顰顰姑娘正含情脈脈出神地看著自己,不由得不好意思起來,直漲得面頰通紅。顰顰這才猛然醒悟過來,心跡表露,紅霞飛上了雙頰。
劉秀此時思緒萬千,回想起義時起,風餐露宿,身邊從沒有一個如此體貼自己的人,心中感激之情油然而生;而顰顰嫵媚動人的青春氣息又是那樣地撩人,不由得也心猿意馬。畢竟是征戰多年的將軍,見多識廣,豪氣沖天。劉秀把拳一抱,一揖到地:「劉秀蒙塵落難,多虧姑娘相救,才倖免遭擒,大恩大德,沒齒難忘。姑娘秀外慧中,令我一見鍾情,如蒙不棄,願與姑娘,結為百年之好。」顰顰姑娘心裡甜甜的,使勁地點點頭。兩個年輕人患難見真情,山盟海誓,私訂了終身。
一連十多天,劉秀在顰顰姑娘的照顧下,恢復了元氣。這天,劉秀想了許多事情,對顰顰姑娘說:「顰兒,我是義軍首領,肩擔很重,幾萬弟兄在等我消息,我不能再修養下去。今天無論如何我都要走了。」顰顰姑娘聽到這話,已是淚流滿面,悲痛欲絕,說道:「將軍身系國家安危,不能為了兒女私情而受到牽累。我已是將軍的人,自然守志終生,以等候將軍的凱旋歸來。」兩人生離死別,互道珍重。劉秀就與她拜別,絕塵而去。
劉秀與顰顰姑娘一別就是七八年。
戰亂頻頻,人海茫茫,劉秀杳無音信,顰顰姑娘望眼欲穿。由於顰顰是遠近聞名的俏姑娘,剛開始有不少人家託人說媒,可以說是踏破了門檻。可是,顰顰一家人也沒有應允。漸漸的,人們便以為顰顰眼界太高,到後來,門前日漸冷落,最後,便沒有人再來提親了。鄭老漢急得沒有辦法,只是傷心落淚,哀嘆老伴死得太早。顰顰也由開始對劉秀的滿懷希望,到後來對劉秀的熱切期盼,最後,望眼欲穿,鬱郁寡歡,思念成疾,一病不起。
這年春天的一天,顰顰還病卧在床。一連數十日水米不進,致使顰顰形銷骨立。顰顰把父親請到床前說:「爹爹,女兒恐怕不行了,未能在您面前盡孝,還惹您生氣憂心,女兒非常慚愧。只是女兒心中還有一件大事,女兒必須告訴爹爹。」
鄭老漢聽到這里,已是痛不欲生,說:「顰顰,眼見你病成這樣,爹爹我心如刀絞,孩子,有什麼話,你說吧!爹爹一定想辦法去做。」顰顰便把當年怎樣遇到劉秀,怎樣搭救於他,怎樣私定終身,全都說給了父親,鄭老漢這才如夢方醒。
顰顰拉著父親的手說:「爹爹,女兒懇請父親千萬不要責怪劉郎。只是女兒福薄命淺,與劉郎有緣無分。女兒只求爹爹把我葬在彌陀寺後的牡丹花旁,我要陪伴牡丹等待劉郎的到來。」顰顰又讓父親把銅鏡遞給她。望著鏡中自己憔悴的面容,顰顰不勝自悲,輕輕叫著劉郎的名字,抱撼而終。彌陀寺中的牡丹花這年開的全是白色的花,像雪一樣。
轉眼到了第二年秋天。這天,北郝村外由遠漸近忽然傳來鼓樂之聲。人們紛紛傳告,說是新登基的皇帝來村裡迎娶娘娘。鼓樂儀仗直接向鄭家逶迤而來,浩浩盪盪擺在了鄭家門口。劉秀從高頭大馬下來,龍袍鎏冕,氣宇軒昂,直進鄭家。
鄭老漢跪倒磕頭,迎接聖駕。劉秀不見顰顰出來很是納悶,開口說道:「鄭卿家請起!孤王今天特來迎娶顰顰,快請顰顰隨駕回宮。」
鄭老漢早已大放悲聲,哭訴說:「顰顰已經故去了!」
劉秀如五雷轟頂,一下子獃獃地站在那裡。半晌,眼淚才從眼裡滾落下來。
劉秀換了常服的皂衣,由鄭老漢陪著來到了彌陀寺。他睹物思人,悲從心來,手撫著牡丹的枝葉,痛心不已。想當年,自己是風華正茂,顰顰是娉婷裊娜;到現在,自己是龍袍加身,顰顰卻是黃土一堆。嘆只嘆,人生無常有限,悲只悲,物是人非淚如雨。
這時,牡丹的枝葉被劉秀的眼淚打濕了,忽然娑娑一抖,竟開出滿枝的紅花來。花大如蓮,芳香四溢,灼灼華光,映紅天際。牡丹花似有靈性,隨風盈盈下拜,劉秀感慨萬千。於是,封牡丹為花中之王,封顰顰為牡丹仙子。
一時間,祥雲飄飄,鸞鳳和鳴。顰顰站在最大的一朵牡丹花上,由祥光托著,隨著仙樂裊裊,百鳥漫舞,冉冉升在空中,飄然而去。
從此,彌陀寺的牡丹成了神,人們給牡丹仙子修廟塑像,香火不斷。最為神奇的是,這株漢代牡丹很有民族氣節。
抗日戰爭時期,日寇佔領柏鄉城後,非常垂涎漢牡丹的花容和靈性,就把漢牡丹連根挖走,種在自己的炮樓里。可是,牡丹卻枯死了,任憑鬼子澆多少水,也沒有復活。可是,在鬼子投降那年,彌陀寺的牡丹卻又發芽了,茁壯生長,枝繁葉茂,並且開出滿枝的紅花來。
牡丹仙子
❾ 牡丹傳說的紫根牡丹
在洛陽牡丹園中,有個叫「紫根牡丹」的品種。這種牡丹花從初開到盛開時,呈深紫紅色,凋零時,花兒又變成了淺紅色。說起它的來歷,洛陽還流傳著一段優美的神話傳說呢!
據說在天上的仙宮中,住著一位叫牡丹仙子的花神。她聰明美麗,勤勞善良,培植了奼紫嫣紅的千花萬卉,把仙宮打扮成了花的世界。後來,牡丹仙子聽說人間沒有牡丹花,便打算把這種花送到人間來。
牡丹仙子來到凡間以後,找了好多地方都不如意。最後,牡丹仙子來到了洛陽。這個地方真是太美啦!龍門、北邙兩座大山,樹木蔥蘢,蓊鬱蒼翠。山上鶯歌燕語,婉轉動聽,伊、洛、廛、澗四條河流蜿蜒其間,就像是銀蛇飛舞。這里山川靈秀,地脈豐腴,氣候相宜,種牡丹最合適不過了。於是,牡丹仙子就在洛陽邙山的翠雲峰住下了。
農歷八月十五晚上,月明如水,秋風送爽。牡丹仙子便借著月光,開始造牡丹,她把各種描在畫幅上,然後再精心修改。她畫呀,畫呀,畫到了黎明時分,已經畫了九十九幅啦!這些牡丹花,綽約多姿,各彩各異,一朵比一朵絢麗,她仔細觀賞這些牡丹花,總覺得還缺少一種新穎的品種,所以,就又描了一幅牡丹花的草圖。在著色的時候,她犯愁了,想了好大一陣兒,也沒想出來稱心的顏色。牡丹仙子太累了,便不知不覺地睡著啦!在睡夢中,她夢見自己畫了一株很新奇的牡丹花,花朵紅里透紫,紫中透紅,色澤艷麗多變,十分逗人喜愛,牡丹仙子一高興,便醒了過來。她急忙起身尋找那幅牡丹花的草圖。誰知,她的手脖猛地一抬,畫筆上一滴紫紅色的顏料,正好油在那幅剛畫好的牡丹花的根上。那滴顏料順著牡丹根迅速地滲到枝幹上、花朵上。根皮和花朵忽而變成深紫色,忽而又變成淺紫色,煞是好看。牡丹仙子笑了,這種花色,不正和夢中見到的色彩一樣嗎?天大亮了,她忙將自己的汗水灑在這一百張畫幅上。於是,畫幅上的牡丹花就擺動枝葉,吐露芳香,紛紛成活了。但是,不一會兒,它們又突然凋零,結下了飽滿的花籽。牡丹仙子取下了這些花籽,撒進了邙山的沃土之中,山上很快地就綻開了一百種花色各異的牡丹花。那第一百株牡丹花,就是後來居上的上品牡丹,也就是現在洛陽的「紫根牡丹」。
因為八月十五這天,牡丹仙子在洛陽畫過牡丹,種過牡丹,所以洛陽人就把八月十五定為牡丹的生日。